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科學知識競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課教學;人文教育;理念滲透;教育價值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傳播和教授人文精神,在生物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需要能夠精確的把握生物教學課的特點和發展流程,并找出生物課教學與人文教育間的相似之處,將人文教育協調的插入到生物課教學當中。當前,我國生物課程教學中還未實現對人文教育的全面運用,導致生物教學課程整體水平低以及人才培養素質單一等問題,也使得生物教學課程失去了社會實踐價值。通過全面貫徹人文教育可有效的改善這一現狀。
一、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一)落實人文教育之目的分析
如今,全國的中等專業學校基本是按照新課改的有關要求和基本精神對現行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人文素養教育,對學生在生物科學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滲透人文教育,強調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步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觀念,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掌握人與人之間的學習、合作方法,學會做人、學會辦事,實現“全人”發展。
(二)落實人文教育之要求分析
單純的學科教學雖然具有較高的專業性,但也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層面,使得課程所開展的教育過于狹窄,在單一的學科教學當中,無論老師如何廣泛的搜羅學習資源,那也一定是和該科目有關的內容,學生掌握的實踐能力和生存技能始終被限制在這一科目范圍當中。如果不能落實人文教育,學校必將教授出更多空有學識沒有思想,或以錯誤思想指導人生發展的學生,而將人文教育落實到學科教學當中,就能提升科目教學的深度,拓寬學科教學的層面,擺脫學科教學的限制,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具有實踐價值和生存價值的技能與思想,讓學生從學會做人開始,學會生存,學習提升生活品質,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落實人文教育的選擇
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當今社會的發展結構,使得市場更加看重工具,例如將學校教育視為一種經投資,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將來的就業結果視為參與學習的最終目的,而并非是重視學校所實施的精神教育和受教育學生的人格價值、人性境界,因此,學校似乎也牢牢的被這一市場規律牽制著,并以此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這樣,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的科學技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忽視了其原本傳授心性精粹、塑造完善人格、培養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屬性與教育意義圖。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落實人文教育再一次將精神教育提上議程,實現了工具與價值的統一,學校在為市場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也提升了人才的精神價值和思想素養。
二、如何在生物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一)以哲學思想為內容之一滲透人文教育
生物教學屬自然科學,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思想,例如唯物主義思想、客觀精神等等,這也是它與人文教育的共通之處所在之一。哲學思想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分析方法,有效的解決生物課教學中的難題。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光合作用把光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以熱能的形式散發,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釋放的能量也正是光合作用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中的部分無機物正是呼吸作用分解形成的物質。在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使用哲學中的對立統一思想,便可以迅速的摸清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規律以及原料輸入、產物輸出之間的關系,以一個點的記憶和學習穿透整個章節的學習,小范圍的記憶敷設更多的科學知識。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展開人文教育
生物科學講述的是生物學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些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學公關成果,可以說,生物科學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價值觀教育書,科學家們在研究某一事物的時候,嚴格的遵循著客觀主義精神,以堅韌不拔人格和持之以恒的態度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這正是當下這個時代的學生最缺少的鉆研精神和科學精神。這個時代人事物更加注重物質生活,他們參與一切社會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金錢,而鮮有人與關注科學事業的發展,這是一個科學精神和專研精神十分缺乏的時代。通過生物科學史開展人文教育,讓學生們在熟悉生物學發展的過程中也感受那些科學家的貢獻精神,例如達爾文提出的生物進化論,他在那個科技并不發達的年代,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環球遠航,研究植物和地質發展,他的研究徹底的摧毀有神論者們對自然界的妄議,解救了多年以來被有神論束縛了思想、殘害了生命的窮苦百姓,其在心理學、哲學方面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無懼無畏等精神,達爾文才通過自己的研究改變了那個封建社會下人們的思想。
(三)通過校園生物文化建設滲透人文教育
豐富多彩并合乎時宜的校園生物文化建設牢牢的抓住了這個時代學生們的心理特點,以生物學文化建設滲透人文教育以捕捉學生們的心理愛好來提升學生的科學思想和對生物的喜愛。建設校園生物學文化要懂得利用學校的人文資源,從情緒上、情感上對學生產生影響,例如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以舉辦科技文化節、科技知識競賽、科技制作競賽、科技講座、放映科教電影等話動,讓學生親身感受科學文化氛圍的熏陶,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和不斷提高。
結束語:
滲透人文教育,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通過分解人文教育的內容,實施關聯內容教學,如上文提到的哲學教學等等,全面充分的利用有效教學資源,不斷提升生物課教學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涂曉紅.論初中生物教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2):163-164.
[2]譚艷秋.談在生物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J].教育探索,2012(03):420-421.
關鍵詞:生物教學;學生;環保意識;培養
一、生物教學中環保教育的現狀分析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培養和造就我國二十一世紀的一代新人成為我們更加迫切的任務。而環境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環境污染作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隨著環境破壞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十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向霧霾宣戰的口號。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環境破壞的現狀,主動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大事,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突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了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到,教材中各單元的內容處處突出了各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提出了“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們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拓展思維的同時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關愛環境的態度,在重大環境問題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夠對一些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生物教學中環保教育的主要途徑
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漸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課堂教學中適時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滲透
環保教育就應該立足于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例如:在講“碳――氧平衡”時,講述了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升高導致溫室效應的產生,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無節制地排放引起的,因此要提倡植樹種草,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在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各種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價值,即使現在對我們人類有害無益的生物我們也不應該把它從生態平衡中清除掉,否則將破壞生態平衡……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圈,是關系到每個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孫后代長遠發展的偉大事業,每個公民應該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自身做起。但在生物課堂中滲透環保知識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找準與教材的結合點,避開牽強附會;
(2)不能過分展開,上成專業課;
(3)要做到備課上有要求,教案上有體現。
2.利用社會熱點,通過典型的案例,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社會熱點,通過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對生態危機的認識和深刻的反思,提高環保意識,如在講授“空氣質量與健康”時可利用社會熱點和典型的案例來引起學生的深刻反思,提高環保意識。例如:新房主人死于白血病,裝修甲醛超標;全國裝修污染每年致死兒童200余萬;本地實際農藥化肥逐年超量使用,農藥瓶化肥袋隨處亂扔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給人們帶來了隱形的災難。以此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建立正確的生態觀。
3.組織課外活動,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除了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外,第二課堂活動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在利用好課堂教育進行環境教育滲透的同時,應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環境教育。開展環境教育課外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學到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提高環保意識,又能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有:(1)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環境科學知識講座,利用電教手段增補環保知識。(2)實地考察居住環境,參觀新裝修的房屋、鹽堿化的土地,親自體會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防治污染發表自己的見解。(3)開展環境知識競賽活動,學習環境法規。開展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如美化校園、植樹造林、栽花種草。(4)通過以上這些活動,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但這只是生物教學中環保教育的一個短小的序幕,環保知識的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應貫穿生物教學始終。盡一切努力使環保教育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