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教學的有效提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現狀分析
閱讀教學旨在提高學生與書本、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對話”能力,不是簡單地教師向學生的單向輸出,要求通過閱讀教學實現學生與教師、文章作者、文本之間的充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求知欲望,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即是要實現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求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審美的技能,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生、教師、書本之間的有效互動與“對話”,能夠順利實現預期的閱讀教學的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才能順利達到教學效果。但在現實的教學由于方法和理念的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教學過程中感染力缺失。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同樣優(yōu)美的課文,不同的老師講授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教師的感染力不同。教師由于自身知識體系、領悟能力和教學技巧的不同,在閱讀過程中傳遞給學生的情感不同,關系到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少必要的激情和精心的教學設計,難以形成良好的感染力,難以保障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其次,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強調在教學中應該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尋求變通和創(chuàng)新。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忽視了教學方式的求新求變,往往是所有的閱讀大同小異,缺乏根據不同風格閱讀的針對性,不僅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更難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最后是在小學各階段中的閱讀教學缺乏針對性。不同年級之間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要求是不同,但在現實教學中,并沒有針對學生不同階段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降低或拔高了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要求。因此,導致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升教師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感染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熱情。首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滿激情,根據閱讀內容轉變自身的講授方式,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積極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拓寬教師的閱讀視野,并且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主動鍛煉自身的聽說讀寫能力,從總體上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為提升教學感染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注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梢酝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來喚起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符合閱讀主題,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閱讀教學氛圍,使學生可以較快的融入到閱讀教學中,展開合理的想象,從而順利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另外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中凸顯感染力,通過融入各種角色和鏗鏘有力的閱讀方式帶動學生的情感,以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思考,注重板書的合理書寫,從而在整個教學中都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針對性
教學方式單一是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有效性實現的一大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首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將學生視作課堂教學的主體,營造平等互動、共同進步的課堂氛圍。其次要設定清晰有效綜合性的閱讀教學目標,目標不能設定的過高或過低,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培養(yǎng)不同的閱讀能力。根據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符合實際的教學情境,設計形式多樣、吸引學生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閱讀的能力。同時,要積極準備與閱讀教學相關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
(三)豐富教學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活力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查驗的重要形式。新課標認為教學評價中要轉變以往過于強調選拔的功能,使得評價有利于推動學生的發(fā)展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因此,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首先,教學評價要注重多元化,防止用一個固定量化的標準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要重視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不僅從成績,更要從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體驗等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給學生留足成長的空間,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可以自由的發(fā)表見解。其次,要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豐富測試學生閱讀學習效果的方法,通過寫即興小作文、開放型簡答題等方式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將學生平時的表現計入評價中,實現綜合性的教學評價。最后,要實現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為了了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應采用老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相互評價等綜合性的評價方式,以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一種平等和諧的評價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蔣軍.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提升閱讀能力的策略;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7.
[2].選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呂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關鍵詞: 問題設計;猜測語義;整體語篇教學法;閱讀習慣
0 引言
閱讀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得出如下幾點體會。
1 設計提問,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思維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要把問題建筑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大學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閱讀課教學中精心設計既有啟發(fā)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例如在教材 Unit 5 “The necklace”時, 先對故事細節(jié)、實事等向學生進行由表及里的回答, 最后提問:①What else could Jeanne say after she told Mathilde that her necklace was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and it was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at the most?②If Jeanne returned the real diamond necklace to her, what would Mathilde do? 通過這樣的提問, 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關系密切的若干內容,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人物刻畫、主題表現的領悟,激起他們去主動思考和探索。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緊扣教材,層層推進,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問、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引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欲望,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 例如教材 Text 21 “Prometheus”, 在學生進行了初步的‘Asking and answering''后,教師提問:①Why did Prometheus keep the secret he possessed so long and through such sufferung?②In the text there are quite a few terms to demonstrate the Prometheus was unbending in his spirit. Can you fing them out? 啟迪學生思維,使其感受到普羅米修斯忍受折磨,堅毅不屈的精神。并且讓學生總結出該篇的中心思想: Man can be destroyed physically, but can never be defeated mentally.
2 學會猜測語義
語言學家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游戲,是一個選擇過程,在獲得這個心理語言活動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符號不斷的猜測、舍取,然后檢測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①根椐定義或解釋猜測詞義。e.g A calendar is a list of the days, weeks, 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 通過is后面的解釋可知該詞為“日歷”。②根據上下問內容,通過對比、對稱關系,即同義語(以or, that is, 破折號,同位語連接);反義語(but, while, however, although等連接)等來猜測,知道其中一個詞便可猜出另一個。e.g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這里grubby與clean意思相對,故該詞的意思為“骯臟的”。If you agree,write “yes”,if you dissent,write” no”.這里agree與dissent意思相對,故該詞意 為“不同意”。
3 采用整體語篇教學法
3.1 整體教學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就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抓中心、析標題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從整體上縱觀全文結構和內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發(fā)散,真正在閱讀教學中既能放開又能收籠,既抓大又放小。文章無定式但有章法,英語文章尤為明顯。其常見的寫作模式:
模式1、Introduction(present situation)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pic sentence......Body.................... ......supporting detail short summary(Prediction)Opinion Conclusion suggestion solution recommendation (call for action);
一、對話成了一問一答
有一部分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對話的理念,誤認為讓學生對話就是師生互動,于是,閱讀教學由以前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等學生思考,立即叫學生回答,回答“正中下懷”,老師喜形于色,如果回答不上來,則另請“高明”或不斷“啟發(fā)”“誘導”“暗示”,直到學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吻合為止。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地進行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實際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真正的對話應該是心靈的溝通、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動。
二、對話成了漫談
對話理念要求教師努力營造出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但真正的對話又有別于茶館的擺龍門陣,它必須以文本為依據,而不是信馬由韁、漫無邊際地胡侃亂談。如學習《敬畏生命》,有的學生說人類撲殺蒼蠅、蚊子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并侃侃而談;學習《背影》,有的學生說文中的父親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如此一來,課堂氣氛有了,學生的主體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的主題遭到了嚴重的漠視。這樣漫無邊際的對話,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無補;這樣游離文本的對話,沒有什么價值可言。在課堂上,真正的對話必須完成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并不意味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放任自流。
三、淺嘗“文本”,倉促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教學模式:先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讀課文,進行“生本對話”,然后就讓學生談感悟,或進行質疑,或進行小組探究,結果一部分學生成了袖手旁觀者,“老師你提問你的,我玩我的”。如此一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或啟而不發(fā),或緘默不語……造成這些課堂問題的原因,就在于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閱讀。由于教師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研討文本,學生就沒有很深的閱讀體會,怎么會有感而發(fā),產生共鳴呢?沒有共鳴,就不能與別人交換思想,不傻坐又能干什么?真正的對話,應該在學生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上展開。
四、對話中學生的主體淹沒了教師的“主導”
因為要彰顯“生生對話”,課堂上時常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加任何調控和引導,致使對話長時間游離于文本之外;或者在對話中當學生認識出現偏差甚至嚴重錯誤時,教師也不加以糾正、引導,整個課堂隨心所欲,扯到哪里算哪里。其實,真正的對話不能缺失教師的主導地位,即教師在充分調動學生自己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也應該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范、精要點評的作用。
以上種種誤區(qū),是對對話理念的曲解。因此,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堅守民主平等的原則。在閱讀的對話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師生平等的思想,這是對話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心中有學生,才不至于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于學生。只有教師走近學生,俯下身子,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師生心靈互撞,才能開啟“思想的大門”,迸發(fā)智慧的火花,從而營造出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多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的時間。課堂對話的前提必須是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學生只有對文本充分閱讀并獨立思考,才能形成感悟。也只有對文本細致研讀、反復琢磨,才能用心聆聽文本,用心靈與文本對話,獲得深層的閱讀體驗,從而有效提升“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價值,進而培養(yǎng)語文能力。
要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有時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學生的知識背景有較遠距離,若不適時提供相關資料,會讓學生出現閱讀障礙甚至產生誤讀。因而,教師應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及時提供給學生,以確保課堂閱讀的順利進行。
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并重。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獨特的發(fā)現,真心傾聽學生的見解,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看法,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很多時候,學生會受到學識、閱歷等因素的制約,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畢竟,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決定著課堂對話的方向與進程。當然,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進行生生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因此,我們強調師生平等,但不能忘記“教師是平等對話的首席”。
文獻標識碼: A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是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的疑難與困惑所在。但現在很多的老師并不清楚學生的問題究竟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學生不懂的或者是是懂非懂的。所以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勢在必行,這不僅僅關系到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更是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真實狀態(tài)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傳統(tǒng)被動的接受知識要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建構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一直以來,對于閱讀教學中“誰”是課堂提問的主體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黃厚江[ 黃厚江.為誰而問――也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提出.語文建設[J].2006年02期]認為問題由誰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問題是為誰而提出的。因為,即使問題是由學生提出,而目的卻只是為了教師教學意圖的實現,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學,這樣的問題也沒有多大意義;即使問題是由教師提出,但卻是為學生的誰來問,都應該肯定其價值。但現行的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往往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設定的。如一位老師在分析《白毛女》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白毛女》一文體現了怎樣的階級對立?然而這樣的一個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無疑是非常有難度的。因為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還不完全具備分析和推斷的能力,所以問題超出了學生的思維層面,是無效的,更談不上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果換一個角度去問可能會好一點,如:楊白勞帶回家的年貨和黃世仁家想成怎樣的對比?這樣問題被簡化了,而且角度更新穎,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角度應該是站在“教”的對立面,不能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進行提問,忽視了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tài),顯然這樣的提問是失敗的。二、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
所謂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提問能夠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問”是為了“不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了解學生的學情。(一)課堂提問要基于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教師要依據學生現實的相關知識,學習能力以及習慣思維水平來具體分析學生的基礎,即包括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的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和疑難之處,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實施只有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確定教學的起點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針對性。例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背影》[ 董水龍.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學案例。語文學習[J].2006 (6);34]時,是這樣確定學情的。通過對學生平時的作文所體現出來的感情,他認為學生在閱讀課文后,能夠很輕松的理解這篇課文的主旨是“父愛”,這是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如果教學之教授這些,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難點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作者表達了內心一種復雜而又獨特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學生無法體會的,也是依靠他們認知基礎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師在確定了學生的學情之后,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三個問題,1、文章有條分界線,分開了記憶與現在兩個部分,你能把他找出來嗎?2、為什么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而不是說“我與父親沒有見面已兩年余了”?3、為什么說“我最不能忘記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語言或品德之類的?這三個問題的設置主要著眼于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和欣賞探究課文的角度來進行設計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在閱讀教學的初讀階段,目的是讓學生理清《背影》這篇文章的線索,提高學生品讀文章的質量;第二問題是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的,目的是通過對關鍵句的解析來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復雜而又獨特的情感,從而形成學生主體性參與的教學局面。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是在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是閱讀教學的深化階段,通過第三個問題的設置來深化學生的理解,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把學生向情感防線引導,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從而將這種情感內化為自己人生的體驗。(二)課堂提問要切記碎問碎答;在現行的閱讀教學中,沒有不提問的,似乎沒有了“提問”的教學手段,教師就無法完成教學目標。顯然,課堂教學中沖折著大量的碎問碎答。其實,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是不需要進行大量提問的,可以設計學生實踐的活動來代替,如指導學生進行默讀,查閱,聽讀,復述等,這樣就將聽、說、讀、寫的環(huán)節(jié)充分落實到語文課堂中來,也更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如《歸園田居》可以采取這樣的設計方案:
教學步驟一、音讀
1.學生自由的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并注意節(jié)奏。
2.老師正音
[屏幕出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教學步驟二、意讀1.教師引導:再次自由朗讀,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疏通文意
(明確:尊重原文,借助課下注釋,適當擴展)
2.經過誦讀的體驗之后,請同學發(fā)揮想象力,然后用語言給同學們表述一下詩文呈現一種怎樣的畫面呢?(分組討論)
(明確: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
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知識,在閱讀中體驗生活,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閱讀學習是一項綜合能力,它結合了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平臺。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文本、學生和教師對話交流的媒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語感,體會語言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閱讀中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呢?
1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姡d趣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有了閱讀興趣,自然會融入到課堂中自主地進行閱讀,從而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去。那么我們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1.1 多媒體展示。多媒體教學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而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展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則會更佳。因為多媒體集合了聲音、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元素于一體,從感官上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進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來。以《三袋麥子》為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三袋麥子》的動畫,小豬的憨厚可愛,小猴的機靈,小牛的老實厚道都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等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小學生的感官意識比較強烈,看到這樣的動畫,自然能夠全神貫注地進行課堂的閱讀學習,體會文本的語言。
1.2 注重課堂導入。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有一個好的開頭導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回歸到課堂中,以此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由此,學生也更容易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小稻秧脫險記》,這是篇童話故事。題材本身就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剛進入課堂閱讀教學時,采用講故事,提問質疑的方式導入,激勵學生進行閱讀,如:同學們,眼下田里的莊稼都在茁壯地成長,正在吸收養(yǎng)分,享受著陽光的撫摸呢。可是有莊稼遇到麻煩了,他們就是我們今天的小主人公:小稻秧。他們遇到了什么麻煩呢?又是如何解脫麻煩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小稻秧的遭遇吧。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有興趣地走進文本中去。
2 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合理利用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尤其是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 轉貼于
“誦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教學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讀了百遍千遍,其中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換言之,“讀”在閱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課標中也明確表明: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文本,感受語言的華麗優(yōu)美,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閱讀的奧妙,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格情操。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蹦敲丛陂喿x教學的過程中,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呢?
以《泉城》為例。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沒必要條條框框地詳細講解,而是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來了解文本的內容,感受濟南泉城的魅力。“說到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睘槭裁磿羞@樣的感嘆?從這句話,學生很容易理解濟南的泉水很多,那么濟南泉水的特別之處在哪里?何以如此吸引世人的眼球?閱讀文中第一自然段時,有的學生感受到的只是繁、長,可是多讀幾遍后,就會發(fā)現這個句子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還很美,它從形態(tài)和聲音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濟南泉水的多和美,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想去旅游參觀的沖動,并且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初步指導“珍珠泉”一段的閱讀時,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三組反義詞上:聚散,斷續(xù),急緩。此時教師應該適時地做一些解釋,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珍珠泉的神奇;一個“拎”字,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了珍珠泉的特點,將珍珠泉賦予了生命。在指導閱讀“趵突泉”一段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想象畫面,來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意境。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體會趵突泉的美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趵突泉的由來——“咕嘟咕嘟”、“冒”形象地表現了趵突泉的泉水,因而得名趵突泉。
為了調動思維,激發(fā)求知欲,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促使學生產生“憤”“悱”情景,達到欲罷不休的境地。但這個尺度要掌握好,學生跳一跳還夠不上“桃子”,提問便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說,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大小。有些語文教師喜歡在開篇時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呢?”“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呢?”這樣的問題用在這樣的地方就顯得過大,往往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fā),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認識,怎么好回答呢?學生一時無從答起,教學節(jié)奏便被打斷,這樣的問題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勉強把它當作教學轉入下文的過渡語句。如此,問題便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當然,問題的大小,是相對而言的。比如以上問題,放在開篇時是太大,但是,如果放在總結全文階段,這樣的問題又是恰如其分的。所以,我們說問題的大小,是以提問當時學生的認知水平作評定標準的,是以提問當時的學情為依據的。
二、形散神聚 提綱挈領
散,就是散亂零碎,缺乏整體性。聚,就是簡潔、凝練,具有整體美。沒有問題,便沒有啟發(fā)。教師上課時,總是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的。為此,有些教師就認為,問題多就是啟發(fā)多。于是由過去的“滿堂灌”,發(fā)展到了現在的“滿堂問”,見到新詞問詞意,見到新句問句型,不管它合不合教學目標,合不合學生需要,問題是不是典型,是否抓住了重點,課堂時間夠不夠分配,講到哪里問到哪里。也就是說,問題太散,也太隨意。結果學生答問下來,常常是昏昏然不知所從,思路混亂,抓不住要領,思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
由此看來,提問的設計既要求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來謀劃,緊扣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將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聚集到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中心點上。同時又要求教師站在次高處,從各個意義相對完整的教學段落出發(fā),將相關的問題聚集到段落的關鍵點上。在此基礎上,分別設計出一組組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構成一個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鏈”。這樣大“問題鏈”中套著小“問題鏈”,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的提問,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又能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曲徑通幽 表里兼顧
表,就是文字表面。里,就是字里行間。這是從選擇問題的角度或者說是從選擇問題的切入點來說的。同一個教材內容,可以設問的方面很多;同一個教學目標,可以選擇的切入點也很多。換句話說,追求一個目標,可以有多種方式。你可以由表入手,設計問題;你也可以由里入手,繞道迂回,變式代問。但是,兩相比較,由表入手,問點顯露,問題直白,學生雖然需要思考,但這種思考是淺表的,學生稍作思考,便可立即作答。其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變化,難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欲望。而由里入手,可變換角度,旁敲側擊,或正或反,問在此而意在彼。其妙處在于含蓄生動,花樣新穎,饒有情趣。
四、定中求變 以變?yōu)楸?/p>
這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這世上恐怕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班級吧。班級不同,學生不同,學情就不同。相同的問題或問題鏈,用在這個班級有效,可是,用在另外的班級,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要想問題提得恰當,就得常常分析本班學生的學情,及時改變問題的提法。這說的是備課階段的提問設計。有時,在課堂上,情況也會起變化??赡軐W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出火花,可能學生受到別人發(fā)言的啟發(fā),可能最近他讀某本課外書開拓了視野,認識上有了飛躍,結果對于老師的初問就能滔滔不絕地回答,甚至把老師預設的“追問”(整個問題鏈)的答案也包含了進來。這時,如果教師還是本著自己的預設,開展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很理想。所以,我們教學中的提問,宜變不宜定,一定要根據班情與學情,及時作出調整。
五、掌握時機 把握火候
有些教師發(fā)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很多學生往往“差一點就找到答案了”,結果被老師匆匆催促,思維擾,心情急躁,不但影響作答,而且連傾聽的心思都沒有了,久而久之,這樣只會越來越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還有些教師在發(fā)問后,發(fā)現有一兩個學生舉手了,就急忙讓其他的同學停下來,一起傾聽這一兩個學生的回答,結果往往是“顧及一小面,打擊一大片”。事實上,先舉手的往往是優(yōu)等生,所以,被重視的便往往是優(yōu)等生,被忽略學習積極性、被打擊的往往是一大片的中等生和所謂的“差生”。這樣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該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教師要想運用這種技能需要有一定的判斷力和靈活性,要關注學生們的反應。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顯露出一臉茫然的表情,這時如果等待,學生反倒會很驚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需要等待。但是,當學生表現出真正在思考問題時,教師是需要適當耐心等待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恰當運用提問技巧。
摘要:處在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階段的基礎,有待解決低效甚至無效的教育模式,發(fā)展新的更具有效性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yǎng)與提高。針對這一問題結合小學教學的實際條件及特點,進行了相關的有效性探討,為提高教學有效性做出努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生的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多種學習形式的融合使課堂教學不再像以前一樣呆板,動手操作、團隊合作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更主動地獲取知識,但是與此同時課堂效率問題正在逐漸被忽略,花樣繁多、精彩紛呈的課堂更像是一個作秀,不知道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學得了什么,一到考試,成績往往大跌眼鏡,課堂上最活躍的學生往往不是得分最高的,平均分較傳統(tǒng)教學有所下降。全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上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最重要的是做好課前準備,找好學生學習課文的基本要點,結合要點,確立適當的教學目標,提出具有一定難度和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或者想想辦法才能摘到“桃子”。教學目標一般為即時目標,指定對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課堂上的培養(yǎng),不能單一地為了體現新理念而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雙重培養(yǎng)上,更關心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和樂學精神的培養(yǎng)。在備課過程中仔細研究教材,結合教材安排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預設教學過程,應用舊的教學方法的同時再試用些新穎的教學方法,聯(lián)系實際,新舊結合,互補不足,在激發(fā)學生樂趣的同時融入知識的學習,盡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自己動手去實踐,利用交流合作的方式達到理解教材的目的。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掌握班級的優(yōu)良等級和各學生的能力水平及性格愛好,如,在做小組討論時盡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聚在一起,在討論的同時相互學習彌補不足,從討論到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層面?zhèn)让娴厝メ尫潘麄冞@方面的天賦,打造他們的優(yōu)越感與自信心,從而激勵學生積極陽光地朝前看,共同進步。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在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對課文學習會產生想了解、想去讀、想學習的念頭。因此,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應以情激趣,通過設計一些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方法法多樣、引人入勝的新課導方法一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飽滿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以旺盛的精力、積極的態(tài)度卞動地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領悟真諦。如教學《趙州橋》一課,課始教師出不一幅“趙州橋”圖,學生邊看圖教師邊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國河北省趙縣的佼河上有一座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石拱橋一一趙州橋,這是一座古老而又堅固的石拱橋。1300多年來,它經受風吹雨打、洪水沖擊、車輛重壓等種種考驗,仍屹立不倒?!蓖ㄟ^教師的描述,激起了學生的疑問,紛紛舉手提問:“為什么趙州橋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還能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呢?”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饒有興趣地與文木對話,深刻的體會到了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獨創(chuàng)性和設計者李春的聰明才智。
三、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必用的教學手段。以往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小學語文課只需要簡單的記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諧關系的要求,小學生文化觀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小學語文課堂不再是簡單記憶的課堂,它也需要靈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內容實施適當的提問,可以讓學生產生疑問,啟迪學生進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高效的提問將會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恰當的有效的問題,會把學生帶入一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刺激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的的大腦轉動起來,提高課堂效率。比如講解《長江之歌》時,可以先放一首《話說長江》的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力量,并問學生聽了歌曲之后的感受,從歌詞、曲調中,讓學生感受長江的魅力,并找一些詞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江。這樣的提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對長江有了更感性的認識。
四、以學習反思為紐帶提高學習效果
小學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課堂上,課下對語文知識乃至中國文化的思考,更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語文知識的真諦,化書本的教條知識為內在的動力,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如果不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反思,學生的學習將會很被動,沒有任何效果,達不到基本的教學目標。通過反思,學生可以在思考的過程中,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展學習渠道,總結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對教材對所學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對小學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形成的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可以幫助其充分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成績,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五、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fā)預設課堂練習及課堂思考題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課堂練習及課堂提問,這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將不同的問題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能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fā)預設課堂練習及課堂思考題不但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還能有效活躍課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預設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突出本課重點內容,真正達到訓練的目的。其次要盡力使題目新穎,形式要多樣活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后要注意問題的難度要適當,練習也要適量,最好是能做到分層教學和分層提問。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也是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成長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從多方面入手,摒棄傳統(tǒng),面向未來,用先進思維和先進科技來武裝小學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江雪梅.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內江科技. 2011(08).
[2]洪玉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 2010(35) .
[3]黃有德.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 2011(09) .
一、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另一方面是學生。
(一)教師教學的問題。
1.教師閱讀教學觀念比較落后,追求的教學目標比較片面。教學生,應該是教方法,讓學生成為一個會思考、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只會死記硬背的機器。2.閱讀教學形式僵化。學生閱讀的內容大部分是老師指定的書目,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沒有重視學生的個體興趣。3.老師對學生閱讀結果評價單一,不具針對性。對于學生來說,最大的肯定是老師的夸獎或認可,閱讀教學雖然日益被重視,但對于它的評價機制卻沒有受到重視。
(二)學生自身的問題。
1.閱讀興趣不高,不想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和家長都片面地認為,閱讀指的就是把自己手里的那本語文書讀透。他們注重的是上好語文課,答好語文卷子,取得好成績。2.不知道怎么讀。學生在拿到名著的時候,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思路等深層次原因不感興趣,只是按老師的要求硬著頭皮讀情節(jié),最后只知道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積累了什么好詞好句,對文章的思想價值毫不在意。3.靜不下心讀。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會一下見效,因為得不到及時的回報,學生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二、解決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在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上至為重要,應該讓學生愛上閱讀。最有效的方法是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的環(huán)境,可以專門設置一節(jié)閱讀課,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帶到課堂上,老師也可以準備一些書,然后大家一起閱讀。每周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安心閱讀,互相交流,定期閱讀的效果會很明顯。在課余時間,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讀書角活動,慢慢讓學生由被動閱讀變?yōu)橹鲃娱喿x。
(二)教師改變閱讀教學策略,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
閱讀課堂上,老師可以先講講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過程和閱讀中出現的問題等,發(fā)揮自己的榜樣作用,感染學生。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如果能旁征博引,讓語文課變得積極活躍起來,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好處,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對閱讀產生興趣。在閱讀課上,要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講講自己的閱讀生活。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閱讀,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閱讀,是精讀、略讀還是瀏覽,對于不同的讀物要用不同的方法。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語文閱讀 文本 閱讀方式 評價手段
語文閱讀教學因不尊重語文學科的特點,忽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語文課堂的無效。那么,怎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發(fā)揮文本效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而文本是語文教育最重要的資源。因此,我們就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它的語言資源,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語言品味和語感訓練;挖掘、利用其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情操、信念、誠信、感恩、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學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比如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蔚藍的王國》是一首構思奇特、想象豐富的散文詩,其最大價值就在于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及富有自然色彩、感彩的詞語來表現大海的美麗與活力,充滿著作者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寄托著作者對美好事物與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么我們就可以借助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品味本文富有文學色彩的語言,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的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利用這一資源,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和品味,培養(yǎng)他們對大海的熱愛之情,激發(fā)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處理的:運用多種方式有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先讓學生說說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然后再讓他們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讓學生交流和探討一個問題:作者運用這些手法及這么美妙的語言把大海描寫得這么美,目的是什么呢?學生討論后明確是作者對美好事物及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三個層面是拓展部分:讓學生看著投影的風景發(fā)揮想象,并且運用恰當的手法將想象的內容生動描述出來,與文章的語言比一比。我從這三個層面來激發(fā)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熱情,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文本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選擇多種閱讀方式,提高理解文本的效果
閱讀方式單一,勢必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愿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只有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才能產生繼續(xù)閱讀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比如我在教學《蔚藍的王國》時就運用了多種閱讀方式,教學效果非常好: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課文描寫大海上哪些景物;接著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讀、齊讀、男女分讀、教師范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的內容、寫法和語言。在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運用對話式閱讀,在閱讀中引導學生不斷生成問題并解決問題,使閱讀教學成為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對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多種閱讀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充滿瑯瑯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深刻、獨特,達到了有效閱讀的目的。
三、調動各種評價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評價首先要以鼓勵、表揚為主。其次,應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教師可以用熱情的語言進行贊美、激勵,也可以用眼神進行鼓勵,還可以用動作(如鼓掌)表示贊賞。
例如,我在教學《蔚藍的王國》時,就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學生聽完錄音課文后,我問學生聽到了大海上有哪些景物。有的同學不看課文就能說出所聽到的景物,有的同學是聽完后再看課文才能說出所聽到的景物。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激勵性的評價。對前者我說你聽得真仔細,對后者我說你聽得不錯、找得也準。這樣,無論是聽得認真還是不認真的學生,他們都會集中精力進行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對于一些聽不出來,在文中也找不出來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將別人說出來的景物在黑板上寫出來給大家看,他們有了這小小的成功體驗,學習信心也十足。這樣一來,整個課堂無一學生不在動,課堂充滿了活力。
總之,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尊重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從而使學生完成基本技能的訓練,完成文本知識的理解,完成文本語感的培養(yǎng),完成文本思想的感悟,完成文本情感的陶冶。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