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商管理跨考經濟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
歷史悠久的“萬金油”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歷史悠久,由于原先各大院校都在中文系下開設該類專業,所以又被簡稱為“中文專業”,為方便行文,以下將這類專業簡稱為中文類專業。中文類專業主要分為漢語言文學、漢語言、對外漢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古典文獻、中國語言文化、應用語言學等幾個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得最為普遍,畢業生也最多,在這里著重介紹。
中文類專業只需三兩間教學樓,五六位任課教師即可辦學,但開設容易教學難,教師的學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一本院校以通識教育為主,重在學術能力和文化修養、審美價值觀念和精神趣味的培養,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悠久,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文科的中國文學門,這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北大中文學子的特色是責任感和破舊意識,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落實到實踐層面,便是在文學寫作和文藝批評上的責任感。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北大中文人總有一種破舊、創新意識,引領了當代的文流。現當代大師級的學者、作家大多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復旦大學:地處經濟中心上海,學生思維活躍,在吸收前輩學術成果的同時,關注現當代學者的研究,且廣泛關注國外前沿理論和觀點。如今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已經形成了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四維并舉”的格局,教學、科研成就均居全國前列。藝術碩士戲劇專業(MFA)碩士點的設立也是一個創舉,是中國內地首家培養文學寫作人才的專業學位項目,由著名作家王安憶等人擔任教學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原來為中國語言文學系,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幾代人薪火相傳,既堅守學術家園,又保持現實關懷;既傳承文化傳統,又融匯西學新知,積極擔當中國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最終奠定了北京師范大學中文學科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本科教育設漢語言文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同時,北京師范大學在國際上學術交流頻繁,吸引了大量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
南京大學:文學院可追溯至1888成立的基督教匯文書院與1902創立的三江師范學堂,歷史底蘊可見一斑,現有漢語言文學和戲劇影視文學兩個專業。
四川大學:科研能力很強,中文系下設漢語史研究所、漢語言文學研究所等。同時本科成立漢語言文學基地班,是川大文科類招生分數最高的專業,保研率極高。
除此之外,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的中文院系都非常有名,歷史悠久。
重點高校中文系的教學體系一般側重于文學基礎和通識教育,普通高校或行業類高校則更多以就業為導向,在專業方向的設置上下足了工夫。如運城學院設置了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東北財經大學設置了漢語言文學(公關文秘方向)等。師范類大學一般都招收漢語言文學的師范類學生,如遼寧師范大學。
三本高校很多具有校企聯辦性質,所以會針對企業需要來開設專業,如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的漢語言文學(高級涉外文秘方向)。
2新聞類專業
大眾傳媒的主力軍
隨著第三產業的興起和傳媒行業的急速發展,新聞專業可以說是最熱門的文史類專業。如今已有超過500所高校開設新聞專業,每年有超過3萬學子報考新聞類專業。
在這類高校中,以傳媒命名的高校有中國傳媒大學和浙江傳媒學院,前者校友遍及大江南北,央視絕大部分工作人員都出自該校。后者許多畢業生留在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南方傳媒機構,廣受業界好評。這兩所學校硬件條件非常好,如中國傳媒大學建有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除此之外,一些綜合大學的新聞專業在業內也久負盛名,如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汕頭大學、暨南大學等。其中,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學可以說是國內的新聞學領軍者,人大畢業生遍布各大媒體,還有不少進入國家機關從事宣傳工作。
開設新聞類專業的理工科學校,往往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少向新媒體及網絡新聞方向傾斜,如華中科技大學、河海大學等。據河海大學老師介紹,學校常會提供一定的經費,供新聞專業的本科生去拍片子,并自己完成后期制作。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得以增強,可以滿足傳媒行業要求采編播全能的人才標準。
此外,很多高校的新聞專業帶有明確的行業屬性,如吉林大學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新聞方向)、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法制新聞方向)等,這些專業旨在培養既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又掌握新聞傳播學理論、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普通二本批次開設新聞學專業的院校,如鞍山師范學院、渤海大學等,主要為地方的企業單位輸送宣傳人員。二本院校的軟硬件雖然比不上名牌院校,但其在教學案例上廣泛運用當地媒體的事例,跟當地媒體合作緊密,因此比較有針對性,當地媒體在錄用人才時也會適當考慮此類人才。同時該類院校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畢業生能獨立采編新聞,完成短片的后期制作,故也有不少畢業生供職于當地影視公司或選擇自主創業。
新聞學專業也是各大獨立學院的寵兒。其中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的新聞學專業獨具特色,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南廣學院設備先進,依托中國傳媒大學的優秀師資,經常邀請行業名師到校開講座。此外,學校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如“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大學生影像節。在專業設置方面,它是中國第一家擁有新聞學(葡萄牙語新聞、法語新聞、西班牙語新聞)專業的院校。其他外語類院校,如西安外國語大學也開設了雙語新聞。此外,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等,在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實踐,如視頻剪輯、短片拍攝等,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到報社、電視臺實習。
3法律專業
做個時尚的法律人
幾乎所有的文科類院校和綜合院校都開設有法律專業,其中以“政法”命名的學校有: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還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在更多被歸為財經類大學),它們是“五院四系”中的“五院”。另外的“四系”是指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這些院校學生思維活躍,同時熱衷于開展各類活動,如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會議等。由于名聲在外,國際的學術交流也非常多。
在其他高校中,清華大學的法學專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此外,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老牌院校的法學專業也實力不俗。這類院校往往擁有大批優秀師資,其中有不少是海歸學者,硬件設備好,建有法學教學綜合實訓中心等,也會有專門的模擬法庭供同學們進行實戰演練。
行業類高校如今也紛紛開設法學類專業,且與就業緊密結合,獨具特色。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法學專業(國際經濟法方向),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的經濟法、金融法、民商法、國際經濟法專業,充分利用財經類學校的學科優勢,這類特色專業的畢業生具備財經和法學雙重知識結構,往往可以到對口領域就業。醫學類院校的法學專業,往往與衛生法、醫事法有關,如天津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遼寧醫學院等。時下醫療糾紛頻發,這些具有專業知識的畢業生必然搶手。此外,大連海事大學開設海商法專業,也是獨樹一幟。
對于獨立學院的法學本科生來說,就業的確要相對困難一些,不過可以通過讀研究生來彌補第一學歷的短板。時下各大高校都在大規模招收法學碩士、法律碩士,讀研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畢業前通過堪稱“中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那么就業也不在話下。如果你報考獨立學院,又癡愛法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4經濟類專業
“錢”途無量的復合型專業
經濟類專業是個廣義的概念,涵蓋了很多學科,如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保險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開設經濟類專業的學校琳瑯滿目,專業設置也各有特色。
財經類大學的經濟學專業往往是強勢專業,這些財經類大學有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安徽財貿學院、天津財經大學、杭州商學院、南京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蘭州商學院、廣東商學院、山東財政學院、山東經濟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等。這些學校不僅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師資力量雄厚,并且得到財政部的支持,是地方性的財政人才培養基地。同時該類高校硬件優越,對外交流密切,學生去國外做交換生的機會較多,畢業生前景看好。
很多綜合性大學的經濟類專業同樣實力雄厚,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的經濟學專業始終在各種排名中名列前茅。在金融學方面,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蘇州大學、暨南大學優勢明顯。而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對外經濟與貿易專業前景十分看好。這些綜合性大學學科發展完善,為經濟類專業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空間。不少高校建立了經濟學基地班,部分課程用英文授課,學生保研率非常高,綜合素質好,也有很多出國的機會。
如果你對某一領域(如醫藥、體育、傳媒方面)非常感興趣,也可以選擇一些小眾的特色經濟類專業,很多院校結合自身的特點開設了這類專業,因為招生規模小,且形成精英教育模式,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光明。如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農業生產中的生存力運動規律和生產關系;中國傳媒大學開設的經濟學(傳媒經濟管理方向),將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結合,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以經濟學為核心,跨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三個學科,既懂經濟管理又懂傳媒,具有創新精神、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廣州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體育類高校開設的經濟學(體育經濟方向),迎合了如今體育行業領域發展的需求,是不錯的新興專業。
5工商管理類專業
知行合一的調度哲學
工商管理學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學科。工商管理類專業屬于管理學中的一個大類(即一級學科),這個大類所包含的專業(即二級學科)很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勞動關系等。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以“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入學一年后(一般是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再根據成績和興趣分流到具體的專業。大家可根據個人愛好,再選擇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企業投資等方向。在校期間,不要只學一個學科,可以再輔修一個其他專業,如計算機、法學、物流管理等。此外,應該盡可能地學好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課程。只要學得“精”和“專”,不愁沒有好的發展。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畢業生,才是行業里的佼佼者。
目前全國已有近千所公辦院校、獨立院校、民辦院校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那么,在這么多院校中,我們應該怎樣來選擇自己的報考院校呢?根據教育部2009年學科評估結果,求學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一級學科,其下的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為工商管理類下的二級學科):
為化解
我國知識產權人才供不應求的現實困境,加強知識產權研究生跨學科培養,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所跨學科與師資隊伍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為此,我們開展了“知識產權法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問卷調查。本文針對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并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對知識產權研究生跨學科培養在學科建設、研究生招生選拔、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以及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解決思路。
關鍵詞:知識產權;研究生培養;跨學科
中圖分類號:DF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4.01.06
截至2012年底,我國三種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205.1萬件和125.5萬件,發明申請量已居于世界首位。從2008年至2012年,我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申請登記數量累計已達88,050件,今年預計將突破10萬件。
這些數字都說明我國知識產權運用水平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知識產權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依然嚴重欠缺。因此,如何培養跨學科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非常重要。為此課題組針對“知識產權法專業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問卷,以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50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另一部分是社會問卷,以知識產權從業人員為調查對象,包括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人員,共發放50分,回收有效問卷40份。調查內容主要是知識產權法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以及目前國內知識產權工作現狀。
一、知識產權學科特點
(一)以民法理論為基礎
知識產權的許多基本范疇和基本理念必須以民法理論為基礎。首先,知識產權的私權性、主體客體制度、歸責原則等,都是對民法理論的借鑒,與民法學有著源流的關系。其次,知識產權保護專有權利和促進知識傳播的“利益平衡原則”與民法中的“私權神圣”和“公平原則”等一脈相承。最后,知識產權的一些具體制度依然是建立在民法基本規范、基本制度的基礎之上。如基于合同發生的知識產權許可和轉讓,就離不開民法中合同制度的規范,同時也需要民法中權利變動制度的指引。在此次調查中,有85%的知識產權從業人士認為民法應該成為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
(二)跨學科知識背景
知識產權制度有別于傳統的物權制度和其他財產權制度,是最具科技含量,涉及眾多知識要素的法律制度。知識產權最具科技含量,因為它的形成和發展與科學技術密不可分,如著作權制度在其三百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印刷版權、電子版權、網絡版權的不同階段,深受傳播技術變革的影響;現代社會中的基因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則與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微電子技術緊密相關。同時,知識產權的研究往往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貿易等各個社會領域,與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以及技術科學等許多學科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所有調查對象都一致認為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的課程應該包括法學學科類、管理類、經濟學科類、理工科類以及知識產權司法鑒定等其他實踐類課程。
二、知識產權人才的供需現狀
(一)知識產權人才數量嚴重缺乏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始終是我國高素質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主要來源,但目前我國設有知識產權學院的高等學府卻寥寥無幾。截至目前,我國只有20余所大學設立了知識產權教學研究機構。按照國際慣例,一般企業應按技術人員的1%~4%的比例配置知識產權人才,我國目前有400多萬技術人員,這意味著對知識產權人才的總需求量至少超過4萬人。但迄今為止,我國受過正規教育的知識產權人員還不到1萬人,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執法、司法、制度設計及理論研究各領域都存在較大的知識產權人才缺口。
通過對在校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就業意向的調查顯示:有57%愿意考公務員,52.38%愿意進企業,4.76%會選擇繼續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即使知識產權畢業生供不應求,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不愿意從事知識產權工作,而且愿意在知識產權方向繼續深造的學生少之又少。這就使得社會上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大量缺乏的情況愈演愈烈。
(二)知識產權人才素質參差不齊
1.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缺乏
知識產權歸屬于法學,但與管理學、經濟學、技術科學等有著交叉和融合關系,因此知識產權人才應當具備多學科的知識背景。長期以來,我們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面,由于沒有注重多學科的嫁接,學生學科背景單一,難以適應知識產權職業的要求。
調查發現,目前社會上知識產權從業人員中,有15%的人認為自己缺乏法律知識,60%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科技知識,12.5%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網絡知識,35%的人認為自己欠缺外語知識。這就說明精通科技、外語、網絡、法律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極端缺乏。
2.知識產權高端型人才缺乏
知識產權跨學科的特點,意味著擁有
單一的本科學歷根本無法實現知識產權專業的目標要求,要使知識產權人才有較高的起點、較廣博的知識,雙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學歷人才應當成為今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主流。
此次調查發現,在從事知識產權工作人員中:已經通過國家司法資格職業考試的占到60%,未通過的占40%;而且大多為本科學歷,缺乏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學歷人群;知識產權專業碩士研究生中選擇繼續深造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僅占4.76%,大大低于其余專業考取博士生的比例。
3.知識產權應用型、國際型人才缺乏
知識產權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立法、司法機關、行政管理部門、公司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對知識產權人才有著廣泛的需求。這些單位和機構尤其注重人才實踐操作的能力。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出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這就要求知識產權人才還應當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處理國際事務。
一方面是國內對知識產權應用型、國際型人才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優秀人才“外流”的現象很嚴重,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新良教授曾調侃說:“辛辛苦苦為誰忙,為洋人作嫁衣裳。請看番營五虎將,盡是中華好兒郎”。調查中,有65%的人認為國內現有知識產權人才工作設計不合理,大部分企業缺乏對知識產權人員的激勵措施,62.4%的人認為國內市場經濟主體對知識產權戰略認識不足,52.5%的人認為待遇不高不受重視,這些都是促使高端人才外流的原因。
(三)現有知識產權人才工作設計不合理
工作設計直接關系到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也涉及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知識產權人員所從事的工作范圍,不應該僅局限于知識產權的申請、業務談判,更應該參與甚至負責單位知識產權策略規劃及執行,高效配合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等業務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事務。
知識產權畢業生在社會上不能受到與其作用、能力相對等的重視和待遇,導致畢業生在擇業時偏離知識產權行業。截至2011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81.5萬人,在校生2308.5萬人,畢業生608.2萬人。龐大的畢業生數量與知識產權人才嚴重短缺的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人認為現有知識產權人才的工作設計不合理,大部分企業缺乏對知識產權人員的激勵措施。
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
(一)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院校和學科
在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院校主要有四類:科研機構、綜合類大學、理工類大學、法學類大學等。根據研究生畢業授予學位的情況來看,知識產權專業分為法學類和管理類兩大類。在知識產權管理專業方向設置中,有的歸屬于企業管理專業,如同濟大學;有的歸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如華中科技大學。
(二)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
1.大學本科培養模式
主要從應屆高考的理工類考生中錄取學生,按大學本科四年培養。一是按照法學學科下設知識產權法學專業培養;一是按照管理類培養復合型知識產權管理人才。
2.本碩連讀的“4+3”模式
這類模式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4”是理工本科四年,學生按類似工業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就讀,培養扎實的理工基礎;第二階段的“3”是攻讀知識產權管理碩士的三年,學生在具備理工本科知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系統學習知識產權管理、經濟和法律的知識。
3.雙學位的“3+2”模式
這類模式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3”是理工本科三年,學生按其理工本專業就讀;第二階段的“2”是攻讀雙學位的兩年,即從已完成三年理工科專業自愿報名的學生中挑選優秀者進入后兩年的知識產權課程學習,同時繼續完成理工科最后一年的課程。
4.研究生培養模式
知識產權碩士分為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兩類。專業碩士一般是在法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下設知識產權專門化班,而學術型碩士一般有法學、管理學之分。
5.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企業是知識產權人才最主要的需求者。采取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可實現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優勢,實現校企雙贏。
關于哪種培養模式更能適應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問卷調查的結果為:41.89%的人支持校企合作培養模式,26.42%的人支持本碩連讀的“4+3”模式,17.81%的人支持研究生培養模式,支持雙學位的“3+2”模式和大學本科培養模式的人很少。可以看出,最受歡迎的當屬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和本碩連讀的“4+3”模式。但是考慮到校企合作培養會限制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且涉及商業秘密等問題,再加上對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說實踐起來存在困難,故筆者認為最好的培養方式是本碩連讀的“4+3”模式。
四、知識產權研究生跨學科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生源質量難以保證
目前,碩士研究生招生往往按照法學或者管理學來分類。在法學類中,一般將知識產權專業劃歸民商法或經濟法,在考試科目和內容上,與民商法或者經濟法一致。如西南政法大學考試內容與民商法一致,同濟大學考試內容與經濟法相同;在管理學分類中,一般將知識產權劃歸企業管理或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如華中科技大學在管理學院設置知識產權專業;上海大學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置知識產權專業。
調查中,有66.67%的同學認為招生時根據知識產權所在的上位專業進行命題會導致本專業學生占優勢,使得一些跨專業的優秀學生由于考試題目未涉及其原有專業而被排斥在外,與我們希望招收具有跨專業背景學生的愿望背道而馳。
(二)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不足
知識產權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在調查中,有69.48%的同學認為學校在培養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在教學中,一般注重講授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而較少涉及知識產權管理及轉化等內容。而且許多實踐性課程如專利檢索和知識產權司法鑒定,由于涉及儀器設備以及理工科專業知識,開設起來困難重重。
調查結果顯示,有35.71%的同學認為學校應該設置專利檢索等實踐課程;42.86%的學生認為知識產權司法鑒定課應開放。
(三)師資隊伍中復合型人才缺乏
師資隊伍以專職教師為主,而其中具有知識產權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較少,缺乏跨學科背景的教師,尤其是懂經濟、管理、技術、法律、外語的“五懂”教師更是嚴重缺乏。有57.14%的同學認為知識產權法學類導師理工科專業知識水平欠缺。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師缺乏在實務部門工作的背景。如果從實務部門調到教師崗位,一方面經濟收入會有所下降且職稱評定也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二是教師缺乏到實務部門實踐的機會。高校教師有帶研究生數量、教學課時量、科研工作量等諸多考核指標,很難有時間去參加實踐性工作,而且實踐部門也不大歡迎教師兼職。
(四)與實務部門合作困難
一方面邀請實務部門的專業人士授課的困難較多。首先是學校能支付的報酬有限,校外人士講私人交情偶爾來校授課,缺乏可持續性;其次是授課時間難以保證,實務部門專業人士由于本身工作需要往往不能適應學校剛性極強的教學時間安排。另一方面學生到實務部門實習困難重重。因為實習會給實務部門帶來住宿、飲食等經濟負擔。而且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實習時間短、不確定性強。
與現狀相反的卻是學生對實踐機會的迫切需要以及對校外導師的強烈需求。調查中,有80.95%的同學認為應該重視實踐教學,有78.57%的同學認為應該與高新科技企業合作,聘請第一線的企業導師,實行雙導師制。
五、解決知識產權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對策
(一)完善招生機制,重視生源質量
近年來,許多國家加強了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如以色列的特比昂(Talpiot)項目,韓國的“種子計劃”,智利的“學票制”等,都在“不拘一格”地培養人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應根據其跨學科的特點而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1.增加保送生的比例
在知識產權研究生的選拔中,應著重從其本科專業(理、工、農、醫、林專業)、個人能力、興趣等方面進行考察,盡量使其與知識產權專業的培養目標有效對接。調查中,有54.76%的同學贊成增加本科是理、工、農、醫、林專業背景的學生保送知識產權法研究生的比例。
2.增加跨學科專業知識考試內容
目前知識產權專業研究生考試內容比較單一,不涉及其本科原有專業,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選拔。調查中,有33.33%的同學認為應增加跨學科專業知識考試內容。
3.制定獎勵政策,鼓勵學生跨學校、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報考
獎勵政策可以很好地激勵學生報考,而且對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更具有吸引力。調查中,有59.52%的同學都贊成這項措施。
4.同等條件優先錄取跨學科考生
由于跨學科考生,特別是本科為理工科類的考生,其專業背景更加牢固,更能適應知識產權專業對人才全面的需求。調查中,有45.23%的同學贊成此項建議。
(二)改革培養方案,加強實踐環節
1.注重課程結構設計
必修課突出精,應以我國現行主要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為主;選修課側重多,使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調查中,有69.05%的同學認為學校應該提高必修課質量,增加選修課數量,還應與鄰近的高校合作,讓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相互選課,實現資源共享。
2.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國際型人才
知識產權專業教學應綜合采用講解法、案例分析法、專題討論以及自由討論法,同時借鑒美國模擬法庭的方法,加強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知識產權全球化的教育,提高外語水平和專業技能,培養可以勝任國際知識產權事務的高端人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1.自身師資的培養
一是國家應該設立專項基金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建立高等院校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師資培訓機制。二是高校應注重選拔和培養知識產權學科帶頭人,選派青年教師到重點院校或者出國進修學習,作好梯隊建設。三是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之間的知識產權教學合作。
2.兼職教師的選擇
可以聘請政府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知識產權機構等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承擔教學任務,組建一支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各有所長、密切配合的教學團隊。此外,邀請檢察官、法官、律師參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3.嘗試導師集體指導,聯合培養
一種是采用一名教授帶領二至三名副教授的方式共同培養一到兩名研究生。這樣可以保證跨學科研究生知識建構的完整性和牢固性。另一種方式是實行跨學院導師聯合培養。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指導,更可以增加導師間的相互交流,尋找新的學科增長點。
(四)密切與實務部門的合作,為企業訂單式培養高素質人才
事實上,知識產權與市場經營、科研實踐緊密相連,培養知識產權人才離不開實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一個企業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畢竟有限,能一次性需要幾十人的企業畢竟不多,并且“近親繁殖”也不是一個好事。因此,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針對某一產業集群或者行業協會采取訂單式培養。高校負責理論教學,行業協會選擇相關企業專家講授實踐性課程,學生學習目的明確,企業也縮短了對人才的培養周期。這種培養模式,對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來講,可以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王璟.論本科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1).
[2]徐建平.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初探——以云南大學為例[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9).
[3]楊曉平.關于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平臺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3).
[4]孟成民.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探析——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
[5]譚敏.跨學科背景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
Probing into the Difficulties of and Solutions to Inter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ZENG Deguo1, XUE Xiaomei2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