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比較影像學;重要性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學也從傳統X線診斷逐漸發展成為當今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四大影像技術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學綜合學科。在該種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影響專業教學需求,比較影像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開始在臨床教學中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且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該種背景,從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入手,仔細對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二、比較影像學的相關理論

    1.比較影像學概念。比較影像學是近些年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影像診斷模式,其臨床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醫學影像學基礎上,在臨床應用的角度之下,將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臨床各個學科以及醫學影像技術學等多個學科結合在一起,使多種學科以醫學影像學為中心組成一個有機的“生物鏈”進行綜合教學的方法。

    2.比較影像學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像(CT)、B型超聲波、磁共振(MRI)以及核醫學影像一起組成了當今醫學四大影像手段,它們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態學檢查方面的應用相對已經十分成熟,而且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目前各類新的醫學功能分子影像層出不窮,如各類組合型一體化設備SPECT/CT、PET/CT、CAT等廣泛應用,逐漸體現出了生物醫學影像開始出現由分散逐漸走向融合的主流趨勢。在該種背景下,比較影像學的出現及其發展開始成為了必然。

    3.比較影像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往往在講授某種影像學技術時,總是放大該種技術的優勢而忽視其他技術的特長,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或者造成學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師在講授醫學影像學課程時,需要注意對比較教學法的應用,向學生講清各種診治方法的不足和優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法應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較影像學的應用模式。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比較影像學教學模式中,首先應該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較影像學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組病例為切入點對具體的方法進行講授,最后在實際的工作中,盡量多和學生一起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斷。

    三、比較影像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1.滿足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在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依次對各個組織系統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異常影像的表現等進行講解,而對于其他影像學的表現很少涉及,顯然學生很難從整體上對疾病的認識進行把握,同時對各種醫學影像學的診斷手法也缺乏系統的認知。目前,隨著各種成像設備的橫空出世,比如三維后處理軟件工作站等,使得影響圖像質量和檢查范圍不斷得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學生在未來的臨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課中加入其它醫學影像學的表現,并對圖像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能夠顯著提升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效果,滿足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應用比較影像學可以向學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對疾病進行了解,一般情況下在對某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時,適當地結合其他影像學技術進行展現,能夠通過比較來找出該種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現間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從而在各種影像表現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間的聯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析為什么會出現該種影像,比較適合于學生在本質上對疾病的成因、發展和預后進行了解。可以說,每種醫學影像學在疾病的診斷中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同,學生能夠學習和掌握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下的圖像特征,有利于從全面和多角度下對疾病進行分析。

    3.提高了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隨著現代化醫學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學生在實習時面對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對CT、MRI、普通X射線以及超聲等各種影像學診斷手段時顯得無從下手,即使當時掌握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被遺忘,從而不得不回到崗位后再重新學習。而比較影像學將從根本上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良好思路,學生在比較影像學的教學手段之下,可以對各種不同醫學影像手段進行橫向的比較,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有效提升了臨床教學的效果,從而建立起了影像專業整體框架,能夠認識到影像專業的發展方向,使其對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充滿信心。

    4.比較影像學的具體應用內容。一般情況喜愛,比較影像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自身發展的縱向比較:(1)影像設備的進步、更新和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這些進步給臨床帶來的益處;(2)顯像劑的發展史及與之相聯系的新技術的采用;(3)介入顯像的發展史以及有針對性地解決的臨床問題;(4)從各影像學各自的縱向發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規律,以預測今后的發展。

    其二是對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橫向比較:(1)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原理、方法、適應疾病、診斷效能以及優缺點等;(2)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準確度、靈敏度以及特異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學比較;(4)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性能及成本比較;(5)創傷性及其不良反應;(6)各種醫學影像學技術在疾病決策方面的比較,通過比較提出對某一疾病檢查的優選方案。

    四、結語

    總之,醫學影像學作為當今發展迅速的一門醫學學科,分散和融合必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這也是比較影像學教學方法應用的必然性,從而為未來培養出高素質醫學影像綜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芳,王志強,羅紅纓,李濤,張盛甫,劉晨. 比較影像學結合CTM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輝,李佳寧,馮方,陳素蕓,吳書其,傅宏亮. 比較影像學與PBL教學模式改革在核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 教育生物學雜志,2013,04:294-297.

    [3]楊欣,孫鵬,李丹,潘寧,王薇,盧曉瀟,鄭春梅,曹霞. 比較影像學在超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9,05:20.

    第2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isen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s a simulate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nvironment. It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way, and has innovative, alternation, aptitude, simulation,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etc. It achieves positive result in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skills and thinking ability.

    關鍵詞: 虛擬儀器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課程評價;虛擬實驗

    Key words: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evaluation;virtual experiment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5-0232-02

    1 概述

    隨著現代醫學實驗課程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醫學儀器實驗由于場地、維護費用等現實條件的限制,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實驗教學資源都比較匱乏,使得醫學實驗教學不得不尋求更新的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實驗手段。虛擬儀器技術即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與網絡技術等支撐下,架構支持真實實驗環境的虛擬實驗平臺。虛擬實驗平臺形成了一個虛擬環境,在這種環境中進行操作、控制、分析、觀察和實驗,同時控制真實的實驗環境。這一技術有許多的優點,如交互性很靈活、對硬件資源要求不復雜,更簡易,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廣泛應用,成為解決可視化知識學習的又一重要媒體技術。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時代的高度。虛擬儀器技術與課程整合,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在豐富學科知識、優化學生認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等方面影響比較大。

    近年來,在醫學類高職院校實驗實踐教學中,非常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所以基于虛擬儀器的實驗教學更突出了其優勢,因而該技術在醫學高職院校的實驗教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 醫學影像技術傳統教學的缺陷

    板書教學是醫學影像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實驗室動手操作實驗。醫學影像實驗教學在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時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形成職業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許多積極的作用。傳統的實驗教學并不完善,還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設備昂貴,驗耗材較多,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無法或很少實現。實驗資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機,分組過大,難以反復訓練,造成實驗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嚴重阻礙了學生能動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 醫學影像虛擬實驗的設計和優勢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要求學生能夠操作大型的影像設備,如CT、MRI等,這些設備價格昂貴,體積龐大,操作使用復雜,需要學生長時間練習操作。一般院校很難滿足這些大型設備的教學使用需要,而虛擬儀器技術可以解決和克服這一難題。我們學院和徐州醫學院合作,利用計算機仿真、數據庫、圖像處理、虛擬實現和三維重建等編程技術對現有的影像設備實驗教學進行改革,開發了系列化大型醫學影像設備CT、MRI、PET-CT仿真操作訓練系統。仿真當今主流CT、MRI、PET-CT掃描工作站的常規操作,不需要設備主機,形成相應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實CT、MRI、PET-CT掃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從而實現不需要投入大型設備,就能做到學生人手一機進行操作訓練,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大型醫療設備掃描操作基本技術的需求。

    第3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醫學影像 技術 新思考

    隨著醫學基礎理論、信息科學、醫用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并向廣深發展。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同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設備和水平有較大差異,即使在同一醫院也可能使用多種型號的檢查設備。同時影像設備使用是各自為政、相互否定、互相對立,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是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根源之一。而醫學影像技術與臨床學科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應不斷完善規范化建設,達到診斷治療的要求。要真正做好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建設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醫院高層重視,提高對醫學影像認識

    首先必須使規范化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認同,使各級領導認識到規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對該項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和支持,使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同時做到責任到人,在具體工作中認真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這樣只要出現問題就可由相關人員具體負責解決處理。

    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抓好落實

    首先按照國家《執業醫師法》、《護士管理法》、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應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有關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從事影像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對于新進人員要求具備一定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及時申報重點培訓各類專業許可證,參加有關國家級考試考核,持證后方可正式上崗。各影像科都應有完備的醫療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監督機制、故障應急預案、維修檔案等質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學化、有章可循。設備保養制度、設備維修申請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墻,并抓好落實。對各項檢查的原則、步驟、方法、程序、結果、照片質量、報告書寫規范、發放報告流程、復查流程等等影像檢查進行質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達到改善影像人員的專業水平,規范各影像檢查的標準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學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強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素質建設

    眾所周知,醫學的發展是以醫學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站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知識及技術飛速發展的高度,深刻理解醫學、工程學和技術學的多元結合是當今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醫學影像學科應以醫師為主,高素質的專業群體,加上各專業合理的梯隊建設是未來科室發達興旺的根本。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學習、進修深造、遠程醫學教育網絡、專業學術活動等,重點學習與普遍性學習相結合,必要時外派技術骨干到國內外強勢學科進行重點學習,視情況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院授課,進行普遍性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去適應,才能進一步進行應用和開發,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設備。加強培訓,持證上崗。通過學習提高全體醫、技、護人員對影像工作的認識,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該項工作。堅持人才是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培養與引進并重,加速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不同等級醫師、工程師、技師的規范化培養,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優化影像系統的人才隊伍結構,增大碩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結構合理。

    四、合理使用醫學影像設備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費用達到快而準確地診斷疾病為目的,為患者盡量減少負擔,充分利用先進設備。在影像學領域內各項檢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借鑒性,要在應用上盡量做到刪繁就簡,互相補充,這樣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診斷水平。同時醫生應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高科技設備,既能準確及時地診斷病情,又能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這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掌握各種設備的優缺點,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地使用各項影像設備,提高圖像質量。

    五、明確醫學影像相關工作流程

    扣緊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每個環節,盡量縮短各環節的耗時,利用信息的傳遞,使每個環節運作流暢。同時對當日工作量、各機房工作量等進行統計,使各影像設備得到更好的發揮。

    六、完善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

    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書的格式是一種形式,它反映的內容必須要符合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要求。縱觀目前國內外的診斷報告書,形式各種各樣,大小與繁簡程度也不一致。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人員要通過審閱病歷,了解病情,全面觀察,系統分析,結合臨床進行鑒別、對照、綜合,按照規范化的基本格式寫出報告做出結論。

    七、加強醫學影像的規范化防護

    首先應健全防護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防護檔案,在勞保、休假上給予照顧,落實責任、常抓不懈。要熟悉設備的性能,掌握設備操作規程和防護知識,堅持使用最優化的原則,購置鉛圍脖、鉛圍裙,添置鉛帽、鉛眼鏡及各種必備的防護用品,對于工作間無鉛門的及時給予安裝,各檢查門前增加電離輻射標志,各機房門外增添有文字注釋的工作指示燈,并和設備聯動。

    第4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體系改革是目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醫學影像學是重要的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門關鍵課程。在形成大連醫科大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背景下對五年制臨床專業新的整合課程體系中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實踐進行總結和分析,對改革未來進行了客觀思考,如醫學影像學在整合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實現教學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學內容如何重新設置、教學方法的探索及嶄新的考核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

    教育,醫學;診斷顯像;教學方法;系統整合

    21世紀醫學教育已呈全球化發展趨勢,近年來,國內眾多醫學院校先后進行了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其中課程之間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發起“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以五年制臨床專業為對象,將臨床階段所有學科進行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構建全新課程體系,為培養卓越醫生及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醫學影像學以此為契機,力爭上游,也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

    1醫學影像學在臨床醫學器官、系統整合課程中的作用

    1.1醫學影像學是重要的橋梁課程

    醫學影像學是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和在醫學成像技術引導下應用介入器材對人體疾病進行微創性診治的醫學學科[2]。其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內科學、外科學、神經內科學等多種學科均有緊密聯系,使其成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1.2影像診斷學滲透在整合教學體系各系

    統疾病教學中器官、系統整合課程模式是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根據臨床需要綜合和重組醫學基礎各學科知識,實現功能與形態、微觀與宏觀、正常與異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種綜合,淡化了學科意識[3]。而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影像診斷學已被譽為人類一雙能透視的眼睛,在各系統疾病診斷中發揮重大作用;且影像學幾乎涵蓋全身各個系統,與整合課程體系具有天然親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分為呼吸、循環、消化、骨肌、神經、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及風濕免疫8個系統疾病,而醫學影像學滲透在各系統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臨床分型分期、預后及隨訪中,其作用舉足輕重。

    2教學改革實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學對象分析

    學情分析是優質教學的先導。處于大學三年級的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有如下特點:(1)基礎醫學知識扎實,對人體各系統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各系統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礎;(2)求知欲強,學習熱情高,思維活躍,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專業英語能力欠缺,查閱文獻及自學能力稍差;(4)對教學改革沒有準備。故提出相應策略,教學中反復復習所學知識,建立與臨床疾病的聯系;根據學習興趣,適時設置問題、布置中英文作業、考評獎勵等調動學習積極性;組織教學前動員會,講解教學改革的意義和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4]。

    2.2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校及教學醫院的支持下積極利用網絡、院報、工作會議、繼續教育活動等各種渠道在校內廣泛宣傳系統整合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逐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并借鑒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關于教師培養的方法,重視骨干影像醫學教師的培養,設立各層次教師培訓項目,學科帶頭人、項目負責人重點培養,提升教學水平,樹立名師風范[5]。具體途徑如下:(1)適時派遣各層次教師參加國內外影像醫學教學培訓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學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師到國內外學習先進教學理論、方法,并有多名教師在國家級臨床技能大賽中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增強了教學榮譽;(2)不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國內教學會議、各類教學公開課程[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及技巧,不斷優化教學方式,為開展新的影像醫學教學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2.3教材選擇

    以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駒、徐克編著的第7版《醫學影像學》為教材基礎,參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統教材,編寫適合本校影像學教學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統整合課程的硬件準備

    本校創建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十年余,主體包括兩部分:(1)校本部建立臨床技能實驗中心總部;(2)各附屬教學醫院分別設立獨立的臨床技能實驗中心,具備各項臨床操作技能教學的功能,形成了滿足多專業臨床實踐需要的綜合性教學訓練平臺。另外各教學醫院醫學影像科均應用國內先進的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獲取、顯示、存貯、處理醫學影像學資料,PACS是一種高效率、無膠片化的圖像綜合管理系統。在大幅提高醫療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6-7]。

    3教學內容的設置

    3.1設置原則

    借鑒國外醫學院校相對成熟的教學內容設置方式,結合我國具體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學內容必須涵蓋國家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大綱規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學目標不變;(2)為達到課程縱向整合,加強學科間融會貫通,打破原有大綱順序,結合其他臨床學科各系統知識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應教學內容;(3)刪減學科教學中的低效重復,促使內容間的有機融合,增加見習學時。

    3.2具體安排

    為配合系統整合教學改革將醫學影像學理論內容拆分重組為8個系統包括呼吸、循環、消化、骨肌、神經、泌尿生殖、內分泌、血液及風濕免疫系統,并按系統總論和系統各論分步教學,另外創造性設置了PBL課程,占16學時。總論內容包括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各系統的正常影像學表現與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熟悉常見的影像學術語;各論教學重點為各系統不同疾病的影像學特征,以呼吸系統為例,與其他學科系統整合課程同步,以疾病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縱隔疾病等逐一講解,利用具體臨床病例,結合疾病臨床及病理表現,將學生之前所學相關臨床學科理論知識與醫學影像學真正應用到病例中,重點討論影像學特征及進展、轉歸,并學習該疾病的影像學描述,從而提出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其他各系統疾病不做贅述)。將所學重點內容貫穿整合,培養學生醫學影像學診斷思維方式,增強學生對影像學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診斷信心,并創造性加入少量涉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部分中醫學影像學考試內容,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建設添磚加瓦。

    4教學方法探索

    在醫學影像學系統總論、系統各論及實踐課程3個階段的教學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完整,條理清晰,框架明確,故選擇應用于第一階段系統總論授課。第二階段系統各論的教學中借鑒國內多所醫學院校改革經驗,根據各系統疾病的特征選擇PBL與LBL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和教師均成為課堂主體的一部分,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供了平臺。實踐課程中更加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利用先進的醫院PACS,應用案例導入式教學法[9],既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與綜合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教師也從中獲取了教學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評價體系

    將以往卷面考試為主轉變成綜合考評方式,保證了教學質量評估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本課程成績包括采用課堂案例導入式教學參與度成績、期末理論筆試成績及病例實踐考試評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評分采取量表形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方式改革、教學內容改進、課前準備重要性等方面的認識程度。并創新性應用數學公式的方式計算最終成績,公式如下:總成績=18%×課堂表現成績+80%×期末考試成績+2%×調查問卷評分。學期結束后將不同教學方式的班級成績進行對比,歸納總結,結果發現系統整合教學改革班級成績優于傳統教學方式的班級。

    6思考與展望

    以系統整合課程為中心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是醫學教育不斷發展創新的產物。本校醫學影像學教研室借此良機,依托原有教學大綱設計改進教學內容,學習并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在讓臨床醫學生減負之余,增強自學能力,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樂趣,且提高了影像學診斷能力,值得參考借鑒。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臨床課程與自身內容邏輯關系之間的沖突,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手段匱乏之間的沖突,傳統內容與知識更新之間的沖突,考試方式改變與學習興趣的沖突等[10],在未來的實踐中尚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作者:孫博 苗延巍 張維升 劉愛連 易桂蘭 許馳 劉靜紅 劉鐵利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務部 大連醫科大學影像系

    參考文獻

    [1]趙振富,王子梅,張健,等.臨床醫學專業整合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駒,徐克.醫學影像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漢姣,等.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改革中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設置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鳳蓮,劉白鷺,等.醫學影像學課程整合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黃鋼.以提升學生勝任力為導向構建PRICE教學改革模式[J].醫學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貴平,金晨望,強永乾.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策略與趨勢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817-820.

    第5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習的現狀

    現在一般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時間為三到六個月,進行醫學影像專業全科學習。學生進入各實習科室后,由教學秘書進行各科室輪轉安排,當值的技師指導參與日常的醫療行為。在工作中,發現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實習工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1)對學生要求不嚴,臨床技師忙于醫療服務,不能系統的講解儀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體的病例具體指導,就會導致學生掌握細枝末節,不能整體掌握儀器的情況出現。2)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一定從事影像技術操作,學生學習的熱情度不高,組織紀律性不嚴。3)學生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對影像技術的綜合運用,比較影像學的知識掌握的比較欠缺。

    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實習前的服務理念培訓

    實習生在學校接受的是專業知識學習,很少有服務理念,而進入實習醫院后,將成為醫院員工的一部分,實習生言行舉止將直接影響醫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個人形象、與患者的語言交流、如何接聽電話、如何應對常見的投訴或意外情況是培訓的關鍵,是帶教的重要部分。我的體會是實習生的服務意識培訓要達科室的標準才能進入專業崗位,才能與患者及帶教老師交流。

    2)嚴格詳細的帶教計劃

    大型綜合醫院影像科一般X線、CT、超聲、MRI等專業崗位。各專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實習要求不同,實習生又分為專科和本科兩個層次,實習時間又有三個月、半年,每個實習年度進入影像科的實習生人數也不一樣,因此,要使每個實習生能夠相對公平地在各專業崗位獲得相當的實習機會。即每天進入一個崗位的人數、實習時間、實習教師、實習資源等基本一致,實習前制訂嚴格詳細的帶教計劃十分關鍵,計劃包括《全體實習生年度實習安排總表》和根據總表制訂的《每個實習生實習安排及考核表》,總表將每個實習生對應一個唯一編碼按照實習時間長短及專業崗位編入表中。保證實習機會的公平和實習秩序。個體表則嚴格規定了各實習生在各專業崗位的實習次序、進人時間、結束時間、專業組長確認簽名、實習評價、備注中的實習要求等,個體表由實習生進入新崗位時交給崗位組長.以保證實習過程的完成和實習效果[1]。

    3)實習生進入專業崗位相關的課題組

    操作標準化并不意味著影像技術操作不能創新。新指標、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設備的診斷效果研究,疾病掃描參數的變化研究等,這些研究幾乎是

    無窮無盡的,需要影像技術及實習人員的參與。實習生通過一些簡單實用的與專業崗位工作有關的研究的鍛煉,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實習知識,另一方面學習到了醫學研究的方法。

    4)強調專業英語和計算機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高新技術在影像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CT、MRI、CR、DR等醫學影像技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這些眾多的高端儀器里,鍵面多是英文顯示,并且計算機的功能和軟件也在不斷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學生專業外語和計算機課程比重,提高影像技術人員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2]。

    5).適當增加到設備科輪轉的時間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大型儀器設備的售后維修工作。而臨床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輪轉,掌握大型影像設備的同時對維修技能的培養有所欠缺。實習生到設備科學習,可以全面的了解醫院的醫療設備情況,學習小型儀器設備的維修,更好的掌握維修方法,鍛煉維修技能,對以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6)醫院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

    隨著醫療競爭的激烈,醫患糾紛的緊張,部分教師感覺到壓力很大,少數教師會應付的心理,感覺教學任務,應付完就行了。還存在一些客觀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單元劃分,磁共振、超聲、CT、X線診斷等各成體系,難免造成教師對各單元掌握知識的不全面,造成知識傳輸過程中的錯誤。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實行影像科大輪轉,可以使教師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設備的知識,掌握常見故障及解決辦法;二是固定實習帶教老師,醫院制定實行帶教老師培養政策,拓寬青年教師的知識面,加強對帶教老師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工資待遇方面給予獎勵,提高帶教老師的帶教熱情,增強責任感,帶教效果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三、總結

    第6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字】放射科工作;放射技術;應用意義;應用影響。

    1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行業也隨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相應的人們對醫療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21世紀是一個以“質量”為核心的時代,人們對各個行業的質量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標準,醫療領域作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領域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放射科一直都是醫院比較重要的部門,隨著各種醫療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出現,放射技術也就更多的應用在了各種醫療場所中。就目前的應用狀況來講,放射技術的理論模式還不夠先進,醫院對其重視程度也不夠,這嚴重的制約了放射技術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療技術的發展,本文就從放射技術在放射科工作的重要性這一問題入手,重點分析一下放射技術的重要影響以及應用放射技術的意義。

    2 放射技術的應用優勢及應用要點

    2.1 通過放射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質量的x線膠片:放射技術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體部分,只有通過相應人員靈活的應用放射技術才能獲取所需的高質量的醫學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級片要求。為了充分的發揮放射技術的作用,醫院必須保證放射科的工作人員具有專業的技術知識及業務水平,能夠充分的在工作中運用放射技術,其次,每位工作人員都要按照預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習仔細的進行工作,首先要審核好患者的個人信息和攝影位置,準確的為患者編號,接著在攝影時要根據患者的拍攝部位而選取合適的攝片位置,最后還要結合患者的病癥特點來選取曝光條件。綜上所述,放射技術對高質量x線片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需要工作人員嫻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責任心。

    2.2 放射技術為準確的診斷提供了保證:通過放射技術制出的高質量x線片可以幫助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從這一點上來看,所生產出的x線片必須滿足位置正確,條件適宜,范圍適當等要求,這樣才可以清楚的顯示患者發病部位的具體的組織結構從而顯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為任何情況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證有適當的密度,對比度,銳利度,較低的失真度,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醫生分析病情。醫生根據x線片分析病情時要結合病理學,解剖學,組織器官學以及臨床醫學等多種知識,再加上對病人臨床反應的具體觀察才能準確的做出診斷并及時的對癥治療。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線片質量較低那么即使是醫學功底很深的專家也不能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診斷,同時一些效果不好的x線片還很容易誤導醫生,使之做出錯誤診斷,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術人員必須重視自己的工作,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為臨床治療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術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這是提高放射技術的基本措施,只有從工作人員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放射技術的應用水平,使之適應現代化醫學的腳步。近年來,有大量影像設備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來,如DR,CT,DSA等等。這使得放射技術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的放射學到現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學的轉變。隨著圖像處理技術和PACS技術的普遍應用,對放射技術人員的要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不僅需要他們具有簡單的x射線拍攝技術還必須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以及操縱高科技影像設備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須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術人員的素質,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人員要詳細的了解人體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相應的投照條件。(2)技術人員要掌握并有效執行放射防護條例,在進行放射操作時要保護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術人員的英語水平,進而提升技術人員的處理圖像和使用設備的能力,這是因為大多數處理語言和操作語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現的。(4)進一步提升技術人員的計算機水平,使其可以熟練的使用查詢,處理,存儲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術人員掌握對現代高科技設備維護和使用的相關知識,提升其業務水平。

    3.2 提高x線片質量,為放射診斷奠定基礎:放射科的x線片質量對診斷結果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這也是放射技術作用的一個檢驗環節,因此提升x線片的質量非常重要,醫院可以采取質量檢查體系,從對比度,清晰度,準確度。投影范圍,攝影位置等多個方面對x線片的質量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的完善放射技術,提高x線片質量。

    參考文獻: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關于放射科住院醫生物理學教育計劃的方法和資源:調查結果[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09年01期

    [2]于天林;;探討醫學影像設備的管理與維修[A];山東醫學會醫療器械專業委員會第八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第7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DR; 影像質量; 曝光量;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8-026-01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數字攝影,特別是CR(computed radiography)、DR( direct radiography)正逐步代替傳統屏-片X線攝影系統。CR技術因其大的寬容度和優良的后處理功能,不僅改善了影像質量,也降低了條件選擇的難度。相比模擬攝影,CR攝影條件要求降低了,但曝光量仍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臨床DR、CR的應用,對攝影條件的選擇是一個變化。有文獻[1-2]報道DR、CR在一定的曝光范圍內其影像質量與曝光量成正比,即劑量越高影像質量越好,但超過一定的限值時其質量因子(Image quality factor,IQF)曲線會變得平坦,影響圖像的質量。計算機X線攝影通過后處理功能,攝片過程中,CR曝光條件寬容度增加,必須遵循最低的輻射劑量,最高的影像質量,符合醫學影像檢查的正當化,為臨床提供可值得信賴的醫學影像信息。我們的實驗就是基于降低輻射劑量,但不改變圖像質量,即使特性曲線的趾部縮短,直線部更加豐富。

    1材料與方法

    選取的攝影部位是:胸部后前位(PA),腹部前后位(AP),頸椎側位(LAT),膝關節前后位(AP)各39例,年齡在28~37歲,男女不限,選取的目標部位體厚差異在±1 cm內,分別用KODAK胸部DR、HOLOGIC多功能DR和SIEMENS雙板DR機進行攝影,其中25例用電離室(自動補償系統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攝影記錄其MAS值,另外39例從大量的實際工作中選取相同的KV值較低的MAS值,用MA×S的方法進行攝影,利用DR所具有的窗寬窗位(WC、WW)等后處理工具調節出質量相當的圖像,比較兩種曝光條件的各種特性曲線的相似性或同一性。

    2結果

    在78例中,我們把認為圖像質量相對比較一致的MAS值記錄下來,對平均密度值、WC 、WW比率值進行比較,見表1。

    表1兩組MAS值、平均密度值、WC/WW比率值對比

    由表1可明顯地看到MA×S組的MAS值比AEC組的值要低許多,兩組的平均密度值與ROC直線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異不明顯。

    3討論

    從結果值的表中可以看出,兩組的平均密度值與ROC直線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異不明顯,但MAS值的差異就比較大,說明DR的寬容度比較大,對降低攝影的曝光劑量是有空間的,這主要是由于數字化攝影中后處理功能比較強大的原因。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雖然WC/WW的平均比率無明顯差異,但兩組圖像的中心值有較明顯的差異,MA×S組的ROC明顯右移,中心值明顯偏小,意味著降低劑量。雖然檢測點經調節其密度值無明顯差異,但MA×S組的低密度處的值略有擴大,灰階層次減少,說明灰霧度、信噪比(SNR)有增加,圖像質量相對有輕微的改變,但由于DR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可以使特性曲線的趾部和肩部達到一定的傾斜率,而減少趾、肩部的水平段,灰分段可以得到充分的顯示,提高分辨率,有助于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影像信息[3]。但我們覺得對臨床的影像診斷和應用中是沒有差別或影響的。CR系統可在允許范圍內對擬攝影部位以任意X線曝光劑量獲取穩定的、最宜的光學影像密度[4]。X線輻射劑量與激光束激發的光激發發光(PSL)強度之間在1:104范圍是線性的,該線性關系使CR系統具有高的敏感性和寬的動態范圍[5]。模擬成像系統形成影像的密度值(D),取決于一定曝光量的大小,一定的曝光量僅能獲得一個密度值,對于CR而言,一定的曝光量,通過后處理可以獲得多個密度值的照片,再加上IP板的特性曲線的線性很好,就出現了認為CR成像系統的曝光量大小的重要性不如屏片系統的。甚至認為CR系統攝影條件可以降得很低然后通過后處理進行彌補,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通過臨床實踐發現,CR在圖像處理時,可以提高輸出影像的對比度,增加組織影像邊緣銳利輪廓等,但同時也增加了影像上噪聲的對比度和銳利度,噪聲的顯示明顯增多了,若曝光量少時,輸出影像上噪聲增加,通過影像后處理加大了噪聲的顯示,使影像質量下降。為了避免量子漲落而引起的量子斑點影像診斷,CR攝影不宜采用過低的曝光條件。

    在DR機預設條件欄中,我們可以設定相對比較低的曝光劑量,再根據人體的差異進行必要的增減。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曾試圖用比較高的KV、極低的MAS和中等的KV值,較低的MAS值,效果均不理想,或只見所攝影部位的輪廓,或調節后的組織器官的顆粒大幅度增多、增粗,所以預設較好的曝光條件一方面可以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多余的幅射劑量。實驗過程中也證實了低MAS對含氣較多的組織作用比較明顯,但高密度組織還是以中KV值、大MAS值投照比較理想,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遵循著這一規則[6]。有資料顯示[7],一幅圖像的最佳密度平均值為1.2,其高低反差為0.35-1.60。我們的實驗也基本上在這一范圍之內。但在實驗中,我們選用了是較低的MAS值,降低了幅射,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探測器的較長時間使用老化。需要提高曝光參數值。

    總之,CR實現了X線攝影信息數字化,提高了影像質量[8-9]。擴大了圖像診斷的臨床應用范圍,奠定了X線影像網絡化、無膠片化的基礎。但也會存在不利的因素和各種問題。因此只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利用曝光量,才能以最低的輻射劑量獲得最大的影響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Shriupton PC,Edyvean S.CT Scanner dosimetry.Br.J Radrol,1998,71:1-3.

    [2] Committc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Healt effect of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BEIR,V.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 my Pre,1990:161-180.

    [3] 陳玲.合理選擇和調整CR與DR的臨床技術的參數.醫療設備信息,2006,7(21):82-84.

    [4] 胡軍武.醫學數字成像技術.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4.

    [5] 李月卿.醫學影像成像理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97.

    [6] 劉瑞宏,賈紹田.影像計算機X線攝影質量的常見問題.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2):123.

    [7] 孫家榮等.曝光量、CR影像質量與照片密度相關性分析.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6,3(27):201-203.

    第8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門由理、工、醫等多學科交叉結合形成的,側重于技術運用的邊緣學科,它綜合應用了生命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裝置和系統技術[1]。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自2004年開始招生以來,一直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根據專業培養方案,該專業畢業學生應了解醫學影像成像理論和設備原理、結構、性能及發展趨勢,并能夠對常見醫學影像儀器進行安裝、調試、檢測、維護、保養及使用。因此,該專業開設了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計算機接口技術、醫學影像物理、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等涉及學科前沿和綜合運用領域的相關課程。

    一、校企合作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學中的必要性分析

    1.開展校企合作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的要求。目前,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是醫療衛生部門和醫療公司。這兩者在人才需求上均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其中醫療衛生部門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醫學和工程學的綜合能力,除要求學生應具有基本的醫療設備的使用和維修能力外,還能向管理、研制、開發等方向拓展,參加醫院各相關科室的科研課題;要求學生既要參加儀器設備管理,又要參加醫院各種軟件(門診、檢驗、放射)網絡等全面管理、培訓和技術支持。而在醫療公司,則更多的要求學生能夠具有生物醫學工程、醫療儀器等領域及相關的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產業等部門從事研究、開發及管理的能力。單純依靠學校教育要想達到這些要求是不現實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則可以通過建立就業實踐基地等方式,根據用人單位的不同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2.開展校企合作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涵蓋眾多領域,其知識體系跨度較大,涉及從物理化學基礎到工程學、醫學、生物學等。在四年內進行如此龐雜的知識學習,學生可能出現基礎知識欠缺而專業知識與綜合運用能力不強等問題。校企合作則可以通過綜合分析市場和社會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可以由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將課程設置和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教育上,由企業根據學科知識應用前沿來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開展校企合作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辦出特色和水平的要求。由于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該學科領域內呈現出了知識與技術更新快、設備更新淘汰快等趨勢。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為保障教學質量,學校需要建立穩固而先進的實踐基地和專業實驗室。盡管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但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驗、實踐所需設備價值較高,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投入仍顯資金不足。同時,由于學校教師在專業結構、學歷結構等方面存在基礎知識較強而運用能力較弱、學歷層次高而管理經驗欠缺等問題,學生在畢業時的設計已經開始出現脫離應用實際、畢業設計命題重復、一個教師因需要指導多名學生而造成學生畢業設計質量下降等問題。通過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建實踐實訓基地的形式,可以解決一部分實驗、實踐經費;通過“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等方式,學生可以了解生物醫學工程的應用實際和現實情況,增加畢業命題選擇范圍;通過建立“雙師制”等教師培養體制,可以改善學校現有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水平,同時增加學生指導教師數量,提高學生畢業設計質量和教學整體質量水平。

    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中應用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自開辦以來,就通過不斷加強與醫療衛生部門和醫療公司的合作,在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綜合來看,仍存在以下問題:1.由于課程設置和課程資源的缺乏,許多應用型課程的實踐必須放在學生畢業實習階段進行,影響了學生實習的創新性能力培養;2.由于企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片面追求學生的動手技能,忽視了對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職業發展的局限;3.由于制度建設和保障力度不夠,造成專業課程設置相對滯后、學生培養目標單一等問題。

    三、校企合作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中應用的具體措施探討

    從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校企合作的經驗來看,要想實現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仍需在以下幾個環節加強建設,把控質量:

    1.完善合作機制。良好的合作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良性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標志[2]。通過建立“雙師制”、“頂崗實習”等合作模式,既可以提高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可以保障學校在教學、教研、科研上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但在現階段的合作中,依靠的是學校和企業的人情關系或短期協議,雙方共同的利益訴求是學生就業與用工需求。這種合作機制是不完善和不穩固的,要想建立一個真正穩固的校企合作機制,必須依靠政府主管部門、學校和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建立長期合作,真正找到校企合作的有效切入點,讓企業嘗到校企合作的甜頭[3],同時讓學校認識到校企合作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第9篇: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范文

    1.1影像組學的處理流程

    影像組學的處理流程可分為5部分:①圖像獲取;②確定感興趣區;③圖像分割,采用人工方法或者計算機輔助;④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⑤數據分析,根據數據建立分類模型進行預測。

    1.2核醫學中的影像組學發展

    影像組學在本世紀初開始逐漸運用于核醫學領域,主要對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圖像中腫瘤內異質性進行研究[5-6]。其動機是在臨床實踐或一些研究中,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平均標準攝取值(SUVmean)或代謝活躍的腫瘤體積(metabolicallyactivetumorvolume,MATV)等指標不能完全描述腫瘤的性質[7]。其中一些特征,如形狀和攝取異質性,可能反映不同腫瘤類型與其侵襲性、轉移潛能、對特定治療的反應程度以及預后有關[8-9]。與常規指標相比,量化這些特征可提供更高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在分層及識別治療反應較差的患者中。既往分析認為,CT或MRI圖像比PET圖像更具有優越性,這是因為PET圖像的信噪比和空間分辨率較低,空間采樣也較差。此外,為利于臨床醫生視覺評估,重建的PET圖像常被平滑,圖像中可用信息被進一步減少。隨著PET-CT系統、飛行時間(timeofflight,TOF)技術的發展,對目前臨床金標準迭代算法的一些修正,過去的10年中PET圖像的保真度及定量精確度均有大幅改善[10]。

    2影像組學在核醫學中的臨床應用

    2.118F-FDGPET-CT影像特征分析

    目前,影像組學在核醫學領域研究中大多數研究對象是18F-FDGPET-CT中的PET影像部分。要發揮影像組學的臨床價值需要大量的患者隊列和嚴格的統計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只納入了20~70例患者。Soussan等[11]對5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初始18F-FDGPET-CT圖像進行回顧性研究,認為對于三陰性乳腺癌,結合高灰度游程(high-gray-levelrunemphasis,HGRE)與SUVmax可以獲得更高的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undercurve,AUC),AUC=0.83,而單獨運用SUVmax的AUC=0.77。Yip等[12]對54例食管癌患者放化療前后的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隨時間變化的熵和游程長度矩陣(run-lengthmatrix,RLM),可以比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更好的評估病理反應和患者生存的聯系。Bundschuh等[13]對27例直腸癌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前、開始后2周及化療完成后4周分別行18F-FDGPET-CT檢查,并對圖像進行分析,認為變異系數(coefficientofvariation,COV)對于治療早期的靈敏度68%、特異度88%以及治療后靈敏度79%、特異度88%的組織病理學反應評估有統計學差異。Mu等[14]對42例不同分期宮頸癌患者的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通過自動分類的支持向量機(supportvectormachine,SVM)分類器,得出運行率(runpercentage,RP)是最有判別力的指標,精確度達到88.1%,AUC=0.88,認為腫瘤異質性與腫瘤分期有很好的相關性。近年來,有研究納入較多患者(80~200例,甚至200例以上)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Cheng等[15]對88例T3和(或)T4分期的口咽鱗狀細胞癌患者腫瘤區域異質性進行研究,認為區域大小不均勻性(zone-sizenonuniformity,ZSNU)是進展的T分期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并且可以改善預后分層。Xu等[16]應用紋理分析和模式分類對103例骨與軟組織病變患者的18F-FDG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該方法可提高對病變良惡性的鑒別能力,尤其是采用PET(熵和粗度)和CT(熵和相關性)紋理參數結合的時候效能最高,靈敏度為86.44%,特異度為77.27%,準確率為82.52%。Wu等[17]對101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研究,得出最佳的預測模型包括兩個圖像特征,即瘤內異質性SUVmax,在獨立驗證隊列中,該模型的一致性指數為0.71,高于SUVmax(0.67)和腫瘤體積指數(0.64),當結合病變組織學類型后預后能力進一步提高,有助于醫生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量身定制合適的治療方案。Gao等[18]研究了132例肺癌患者,認為基于SVM的算法對于淋巴結轉移診斷具有潛力,由CT、PET和PET-CT構建的模型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9、0.579和0.685;而淋巴結最大的短徑,SUVmax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4和0.652。另有學者對于116例Ⅰ~Ⅲ期NSCLC患者、195例Ⅲ期NSCLC患者及201例局部晚期NSCLC癌患者的PET圖像進行了研究,認為PET熵和CT區域百分比與臨床分期和功能容積值的互補性最高,共生矩陣中的疾病堅固度、原發腫瘤的能量與患者預后有關,SUVmean與總生存率的預測有關[19-21]。Hyun等[22]對137例胰腺導管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PET紋理分析得出的瘤內異質性信息是患者生存的獨立預測因子(相對于腫瘤分期及血清CA19-9水平)。此外,一階熵作為衡量腫瘤代謝異質性的指標,是一種比傳統PET參數更好的定量顯像生物標志物。Lartizien等[23]對188例淋巴瘤患者的PET圖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種基于不同濾波方法相結合的原始特征提取方法,對高代謝區域淋巴瘤組織及炎性或生理性攝取的鑒別有著很好的性能。這些研究中部分研究使用了更可靠的統計分析方法,其中有一些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如神經網絡[24],支持向量機[16,18,23]或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17,21]。有學者對于PET和PET-CT組件中低劑量CT圖像衍生特征進行了研究,Win等[25]發現腫瘤分期和PET-CT組件中CT衍生的紋理異質性歸一化熵、中和(或)粗尺度是NSCLC患者生存的最佳預測因子。要注意PET-CT組件的低劑量CT獲得的圖像與高分辨率CT或診斷CT圖像是有差異的,在分析時要加以區別。部分研究認為,結合PET-CT圖像中PET及CT的圖像特征,可以得出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更高的結果[16,18-19,23]。

    2.2非18F-FDGPET-CT、PET-MR及免疫組化指標研究

    Pyka等[26]對113例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治療前的18F-FETPET-CT圖像進行研究,認為治療前18F-FETPET-CT圖像中的吸收異質性對腫瘤進展和患者生存率的預測是有價值的,強調腫瘤內異質性在高級別膠質細胞瘤生物學中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將來個體化治療計劃的制定。Vallieres等[27]的研究提取18F-FDG-PET和MRI的影像信息聯合預測了四肢軟組織肉瘤的肺轉移,認為融合的18F-FDGPET-MRI圖像可以提供更好的預測信息。Antunes等[28]對兩例腎細胞癌患者進行了18F-氟胸苷(fluorothymidine,FLT)PET-MRI檢查(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中期),認為18F-FLTPET-MRI的影像組學特征,即SUV值、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和T2加權差平均值,可以評估患者對細胞抑制劑治療的早期結構和功能反應,但這一結論的可靠性是有限的,因為研究只納入了兩名患者。同時,對PET派生特征和其他相關信息的組合加以考慮,如最近一項研究中,Wang等[29]對113例晚期口咽鱗狀細胞癌患者治療前18F-FDGPET-CT圖像和關鍵的免疫組化指標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p16中提取的區域大小不均勻性信息進行分析,發現相關信息可以提高患者的預后分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怡红院成人影院|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伊人成人网| 成人免费黄网站|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青青草成人影院|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天天成人综合网|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免看**一片成人123|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