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面設計課程思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學習質量現狀分析
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平面設計方向)創建于2004年,主要培養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知識,計算機藝術設計基本技能,并能從事計算機平面設計、廣告設計與制作、包裝設計、室內設計、網頁設計等方面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學生的學習質量是決定其能否成功就業的有力保證,所以在學習質量監控方面,從學院高層到系領導層面一直把關比較嚴格。計算機應用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專業技能較強、能體現出比較高的職業綜合素質,但從最近幾年的學生學習質量監控環節來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現有質量評價體系已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學生發展需求
計算機應用專業現有在校學生主要由“90后”構成,“90后”職教學生從自身發展特點來看思想活躍、頭腦靈活、有通過學習取得成就的渴望,但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貪玩思想嚴重,而傳統學習質量監控體系側重點在評價學生的技能發展提高方面,忽視了“90后”學生的自身特點,學習質量評價的主客體之間存在了意識形態及理念的差距。所以現有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已經不適合現代職教學生了。
2.現有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生搬硬套嫌疑
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和江浙沿海一帶職業教育一起引領了全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珠三角職業教育專業的設置、培養目標的設定一般都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圍繞企業生產展開,廣東東莞地區經濟目前正在轉型之中,產業升級要求該地區職業院校也參與其中,現有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基本上是針對產業升級之前的中小企業服務的,部分內容過分依靠用人單位提供現成模版,存在生搬硬套嫌疑,把粗放型經濟中的一些弊端帶入了職業院校教學中。一旦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成功,原有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就不再適合時代的需求。
3.現有質量評價體系重結果輕過程
部分高職院校建校時間太短,但發展比較迅速,客觀上就要求盡快通過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在學生學習質量監控細則方面設計的比較粗放,整體來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監控,對于過程的監控力度不夠大,這樣就從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下降,存在消極怠倦的情況。
4.嚴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以我院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為例,要求實現專業教育的開放性。例如,可以引入藝術設計類行業資質比較好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專業課程的設置針對學生技能素質的提升,以就業為抓手設計一套社會認可度比較高,覆蓋面比較廣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機制設計靈活、方案多樣科學,這樣可以一改傳統的做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改革現有評價體系并建立科學的有地域特色的職業院校學習質量評價體系
1.改革的可行性
從我院計算機應用專業現有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來看,開始以教學改革為契機,大力建設和探索具有東莞地方特色的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具有可行性。首先,高職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手段改革勢在必行,這從客觀上就加速了改革的迫切性。其次,從大的地域來講珠三角制造業發展迅速,各種企業及用人單位用工需求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改革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體系,從這兩方面來看,在社會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可行性比較高。
2.改革的科學性探索
如何驗證改革措施的科學性,首先要體現職業院校的特點特色。例如,傳統的學習質量評價手段中較為重視的就是考試,通過考試來評判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但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僅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是不夠的,社會發展比較迅速,知識和技能會很快老化,如何保證讓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技能能夠不斷升級,為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這就要求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學的、現代化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可以從企業及用人單位為源頭,首先提出對學生的職業素質要求,再以工作崗位及職業素質需求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必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教學手段方法內容來實施,以實施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出發點,勢必會催生一套與人才培養方案配套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體系,該體系應該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是否可以可持續性發展為重點,制定可以量化的評價細則,以數字的形式反應評價結果。使評價科學,可量化,操作性強。
3.改革的地域特色和專業特色探索
從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就是質量,沒有特色就沒有質量。辦出特色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區域性和技術應用性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特點。首先,從地域來看,東莞作為珠三角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配備高科技電子產品如筆記本電腦及其他電子學習產品來幫助課外學習。其次,學校周邊的企業比較多,有利于學生的業余實踐,由此學生的課外學習也可以納入學習質量的評價之中,用量化的方式考核。再次,學習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它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也包括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學習,理論技能的學習易于考核量化,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要考核量化就顯得比較抽象模糊,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顯得說教因素比較大,無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習質量評價這一塊,可以通過設置譬如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環節,讓社會參與對學生思想道德學習的評價,具體的實施細則有待于繼續研究探討。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thers, the core fundamental skills promotion is underlying and profound in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ccupation training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the graduate will get more career opportunities and better future. In this paper,one educational reform model was discussed and investigated.This model based on"action-oriented teaching","core competencies training" and "campus outsid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s three-in-one and cooperative.One teaching program including serial training courses were designed for the co-operativ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ajor(Diploma).
Key words: core fundamental skills; educational reform model; curricula system
職業能力從特征上可大體分為兩類,專業崗位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專業崗位能力是針對每一種職業本身,適用于某一類或幾類具體的工作崗位。而職業核心能力指的是從事任何職業或在任何崗位都需要的一種基礎綜合能力,它主要指的是專業崗位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在職業發生變更或崗位發生變化時,勞動者依然具備的重新找到工作崗位并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它使勞動者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得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在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系中,職業核心能力處在最底層,它是專業崗位能力的支柱,是承載其他能力的基石。努力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可以為他們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近幾年過度以“技能”為導向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生社會適應力低、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就業質量差等突出問題已開始引起教育界普遍關注,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研究者對職業素養方面的呼聲越來越高。職業核心能力與專業崗位能力并重的高職教育在培養寬泛性的背景下已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的觀念和措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其中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模式很具有代表性。美國確立了人力資源開發的五種“基本能力”和三項“基本素質”。五種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各類資源的能力;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和系統分析的能力;綜合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三項基本素質為:基本素質、思維素質、個人素質。德國在人力資源開發中主要突出對學生的關鍵能力的培養。關鍵能力包括3個方面: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個性能力。20世紀90年代,英國制定并實施了職業核心能力國家鑒定制度,首次明確了核心能力應該包括6個方面的能力:與人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與人合作能力(Working with Others)、自主學習能力(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信息收集應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數字應用能力(Application of Number)、解決問題能力(Problem Solving)。而澳大利亞對職業核心能力的定義為:在工作及配合中有效的參與能力。體現為在工作中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術的能力,它包括這樣7個方面: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與他人的合作的能力,運用數學方法與技術的能力,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使用新技術的能力。
參照和借鑒各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經驗,我國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制定自己的核心技能標準,并初步確定了我國八項核心技能。除了參考英國提出的以上六種核心技能外,我國還提出了創新(innovation)和應用外語(Appl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兩項新的核心技能。我國早在1998就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的總方針: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綜合能力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資源培養開發體系。并提出了完整的職業能力體系。
煙臺職業學院的白世梅副教授提出了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商務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該文獻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崗位群的調查研究,探討了職業核心能力所需的素質,重新構建了高職商務英語的課程體系。但該體系僅限于對相關課程的更新的內容的改革,并沒有提出相應的課程整體模型。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程舒通副教授結合能力本位設計的教育理念,提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競爭力模型。程教授的模型把職業競爭力分為三部分:基礎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競爭力。該模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價值。
2職業核心能力劃分的具體模型
本文以廣東省高職教育研究院的課題“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融入專業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GDJY-2014-B-b104)中提到的以專業教學改革為基礎,探討“行動導向教學+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校外實踐調研”的三位一體,互相滲透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設計出了將職業核心能力融入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相關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型。
3職業核心能力融入專業教學的具體方式
在職業能力劃分的模型中,將職業能力分為專業崗位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而專業崗位能力又分為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分別對應課程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
為了更好地將這核心能力融入到專業能力中,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第一,專業基礎課方面。專業基礎課是學生為了勝任某一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在這部分,注重學生的外語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的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通過單門或幾門課程的改革,滲透這四大能力的培養。比如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一門或幾門課程的雙語教學來實現,信息處理的能力可以在網站綜合設計這些課程中體現,與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在思政教學中擬設相關場景來實現,數字應用能力需要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如高等數學、離散數學等。
第二,專業核心課方面。專業核心課程中,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專業教學中注重對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的訓練。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注重通過啟發誘導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實踐來培養和提高職業核心能力。比如自學能力指的是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及思考,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本位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達到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在具體形式上,可以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學習。與人合作的能力的培養,可以應用項目教學法。教師可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項目小組。一個項目需要一個項目小組共同完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形成最后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承擔分析和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通過團隊溝通自己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可通過角色扮演法或者情景教學法來實現。因為這兩種教學法最為靈活,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職業核心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他們在學校的學習中,既學會知識也學會做人。這當然對于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思想上拋棄以前那種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主動實現角色轉換,即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學本領,最好達到學生不僅學到知識,而且獲得職業核心能力的目的。教師既要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并敢于實施,又要將以前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把教師由原來的“單一的授課教師”轉換成學生的引導者和朋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型的建立與應用,是將基礎能力培養和專業教學進行了有機結合,既符合高職的教學目標,又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4課程體系建設
4.1 職業核心技能課程體系框架制定
除了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外,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系統性強的課程體系來保證。課程體系結構取決于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同時亦充分融入了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這樣培養的人才在擁有專業知識的同時,核心競爭力也有大幅度提高,從而讓學生對未來發展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我們在原有的專業建設的基礎之上,依據本專業特色,在注重職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之上,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制定了“職業技能課程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滲透到專業教學的全過程。
4.2職業核心技能課程設置
在職業核心技能課程體系框架制定的基礎上,針對各崗位群如:網頁設計師、UI和logo設計師、PHP程序開發員、網站后臺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網站美工、IT產品營銷人員、電腦組裝與維修、網絡管理員、數據庫管理員、網站優化師等開設專業課程,如網頁設計、WEB開發技術、jQuery開發、網頁前端綜合設計、網頁前端綜合設計實訓、PHP+MysQL程序設計、PHP+MysQL項目開發、Python程序設計、PhotoShop+Flash、Coreldraw+llustrator、SQL SERVER、C#程序設計、ASP.NET程序設計、ASP.NET項目開發、網站搜索優化等實用性強、針對性強的課程。
4.3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更好地將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專業日常教學中,我們在教學方式和考核上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創新。
1)模擬真實的企業項目過程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網站開發方向)的,有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企業真實的工作過程開展教學設計。如《WEB開發技術》課程以大量商務網站建設項目為課程案例,以真實的網站開發過程為例,展開教學模塊和教學方案的設計,充分運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校內定崗實習等多種教學模式。《ASP.NET項目開發》則采用了項目組的組織形式,每4名學生組成一個項目組,其中一人擔任組長。組長負責整個團隊各成員的任務分工,以及對整個團隊進行項目制作的進度的把握。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主要承擔的任務是進度調控和問題的解答。
2)創意工作坊
實訓課程對高職院校學生掌握所學課程的內容以及靈活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非常重要。《網站前端開發》課程采用的是“網頁設計與策劃創意工作坊”的形式展開實訓教學,在實訓中要求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比如《網頁設計》、《PHOTOSHOP》、《WEB開發技術》等,制作商業網站,并與市場接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項目策劃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3)“圓桌會議”+“專題式研討”
目前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存在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的現象。特別是程序設計課程,因其難度大,綜合性強,對前期鋪墊知識要求較多等特點,有些學生學習難度較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高難度課程的積極性,《PHP+Mysql程序設計》課程借鑒國際通行的教學方法,即“圓桌會議”+“專題式研討”的形式,結合不同類型的案例,進行策劃思維與腳本創意的實戰演練。
4)考核式多元化
除了傳統的筆試和機試以外,在一些專業核心課程上,我們探索通過職業標準來進行具體的考核,這樣可以搭建起知識和崗位的橋梁。我們按企業的要求制定職業標準,由學校結合崗位的需求及對學生進行考核。這些課程的考核一般可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過程的考核。教師對項目開展的過程進行考核,對各成員的表現進行觀察評價;二是文檔方面考核,項目組最后需形成一份書面報告,教師對報告進行考核評價;三是驗收性考核。一般可以采用答辯的形式,由教師提出問題,項目組成員進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學生對項目完成情況,從而準確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