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民俗文化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無錫城區的古橋資源概況
無錫市總面積4787.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502平方公里,總面積的31.4%。全市有3100多條河道,總長2480公里,市區內河道總長150公里。過去,城區水網密布,橋梁與水道縱橫交織。據文獻記載,無錫最早的橋為西門橋和大市橋。清光緒七年《無錫金匱縣志》記載,無錫城區有橋64座。南門運河上依次排著清名橋、大公橋、跨塘橋。光緒末年,工商業日漸發達,交通繁忙,無錫城區的橋梁日漸增多。解放后,河浜大量廢棄,為解決小橋成為堵塞交通“咽喉”的情況,橋梁拆除逐漸增多,原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橋、中市橋、南市橋已隨河道的填塞而拆除,而小橋如溜龍橋,大橋如光復橋、吉祥橋則變為通途。古橋梁不僅表現地域特色、民俗特征、民族心理,還展示了歷史韻味與記憶,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口口相傳的古橋傳說,也給人強烈的歷史文化認同感。此外,與古橋有關的地名、橋聯、橋詩、橋碑、橋亭、石雕、石刻等也獨具內涵,是城市文化的“古名片”。古橋是歷史的年鑒和文化的結晶,理應是研究無錫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一環。此外,保護古橋還可以滿通需求,增加旅游創收。這些形式可以實現古橋的經濟價值。如以清名橋為核心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由泗堡橋異地重建而得的“帆影橋”,現均成為景區的重要景點。據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資料顯示,無錫古橋數量居江蘇省第二,城區被列為文保單位的有17座,其中宋代2座,明代1座,清代13座,民國時期1座。從古橋梁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北塘區、南長區、濱湖區、錫山區和惠山區。
二、無錫古橋保護的思考
(一)石橋的保護修繕
1.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移地重建、修繕、擴建等相應的措施。處于交通要道的古橋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則予以重建,但為了保護古橋歷史,可以在橋上立石碑,簡述其歷史,如亭子橋、西門橋、蓮蓉橋等。
2.移地重建失去交通功能的古橋,保護古橋的原樣。從荷葉村移到黿頭渚的泗堡橋,就獲得了新生命。而對于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古橋,則采用異地濃縮的方式,集中于某一處,按原有風貌重建,如吳都路景觀帶的城市記憶段。
3.對仍有一定功能的古橋進行保護、修繕,讓其承擔交通功能與旅游功能,如清名橋、巡塘橋等。
(二)保護修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妥善的修繕保養
無錫現存古橋分布廣泛。城區的部分古橋仍在使用,一些被開發為旅游景點,但多數散落在鄉村的古橋逐漸失去交通功能,常年缺乏修繕保護,加之風沙侵蝕、河水沖刷、河道淤塞,逐漸開始走向消亡。如東鎮西北緣的明代古橋揚名大橋,雖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已廢棄不用,橋面雜草叢生。
2.不得當的維修
古橋梁維修是一門技術,不當的維修會造成橋體造型特色、藝術特點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北塘區棉花巷外環河上的明代古橋興隆橋,加上“新外套”,嚴重破壞了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再如梁塘橋整修時所用的金山石料,橋面的古石風水輪回圖案不知去向,各種新的加工痕跡以及不當維修都使古橋風韻受到破壞。
3.不合理的使用
古橋合理使用可充分保護古橋梁的價值。但是為車馬、行人、小船等設計的古橋,難以承載機動車和貨船的要求。南長區棚下街南端外環河上的清代古橋迎龍橋,處于擁擠的居民區,為了應對較大的人、車流量,原有橋面上被鋪設了一層水泥外皮。一些已被發展為旅游景點的古橋,在被保護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客流量,一些古橋處于超負荷狀態,壽命大為縮短。
三、對無錫古橋保護和利用的思考
1.建立古橋資源信息庫
政府部門曾對古橋基本情況有資料記載,但多限著名的古橋,對其他古橋涉及較少甚至沒有提及,留存的資料較簡單。進一步完善古橋數字資源信息庫,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出資成立專業的古橋調研小組,一方面對古橋進行調研、測繪;另一方面進行相關資料的分析統計。用文字和圖片進行對比記錄,轉換成電子文檔留存,確保古橋資料的完整保存,為古橋研究和修繕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2.綜合開發古橋資源
旅游功能的開發是古橋資源的一種動態利用,也是古橋保護的一種有效措施,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無錫可以把古橋打造成特色品牌,展現古橋的韻味與內涵,營造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意境。在古橋旅游資源開發時應該注意: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堅持適度性開發原則;提倡多樣性開發原則。
3.加強古橋文化的研究
古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橋的造型與石作藝術承載著無錫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神信仰,人們的傳統意識之中的動物、吉祥紋樣被雕刻在橋梁上,起到降妖伏魔、教化向善、祈求福運的作用。金蓮橋石欄外側雕刻著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表達了人們祈求富貴生子的愿望;而古橋梁楹聯上包括的宗教勸善、記功頌德、地理狀況、結構特征、民風習俗等內容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對古橋文化內涵的研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大量石作藝術品隨古橋損害而消失殆盡,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也隨古橋的離去而逐漸淡化。與古橋密切相聯的倫理、民俗文化,在缺乏有效保護的情況下,流失于歲月長河。文化的流失是不可復得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重視古橋環境的保護
一是要處理好古橋周邊城鎮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被圍堵在工業廢墟之中的揚名大橋,缺乏配套的環境,也失去了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而蕩口古鎮就通過保護整體環境實現了古鎮內橋梁的保護,橋梁和古鎮相融,在保護古橋的同時也為古鎮打造品牌。二是要根據古橋梁現狀,提出特定的修繕方案。每座古橋的破損狀況不同,在修繕古橋時,須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橋梁上的蔓藤植物,如果不進行合理處理,會對橋體結構產生影響。另外,直接在橋梁上覆蓋水泥,在橋梁周邊肆意安置管道等,不僅破壞古橋原貌,也降低文物保護的價值,所以,應堅持“修舊如舊”原則。
5.籌措古橋保護的資金
古橋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應動員社會力量,全方位開辟籌資渠道。無錫歷來有民間修路造橋造福鄉里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吳梓敬捐建吳橋、榮氏兄弟籌“千橋會”善款,都顯示了民間強大的物資力量和從事公益的風俗。因此,可以吸引民間資金,成立古橋保護基金,還可設計古橋旅游開發項目,吸引民資投入。
6.強化古橋保護的立法
為了規范有序地保護古橋,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可擬定古橋保護管理條例。通過管理的規范化,做到有法可依,在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按條例保護古橋,為此項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7.加強古橋保護的宣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農村條件的日益改善,加之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及國家宏觀調控時期社會資金尋求新的投資領域,共同觸發了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地陸續開辦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如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四川成都市郊區的“農家樂”等,這些鄉村旅游基地的建設正不斷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開辟著新的道路。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鄉村旅游仍處在起步和發展階段,鄉村旅游產品及消費都呈現初級化特征。鄉村旅游區域大多以城市郊區和景區附近為主,提供的服務也不十分完善,政府方面也缺少對于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系統化的管理與開發。如何深度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優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以遼寧省大連市石河街道東溝村為例,簡述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思路。
一、東溝村的基本情況
(一)總體旅游發展
東溝村原是大連市金州區石河鎮的一個行政村,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共7個自然屯,395戶,1120人,擁有林地7000余畝,四面環山,因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在納入石河村管轄后開始發展農家游,成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
以前的東溝是金州區四大貧困村之一,但東溝又是塊風水寶地,擁有小黑山、九頂蓮花山、東溝和鄧家溝水庫、九蓮古寺、明朝烽火臺等資源,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豐厚,特別適合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
結合這一現狀,大連市、金州區旅游局及相關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視察東溝,提出了很多可操作的建議、意見,石河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提出了指導意見,在政策、財力、物力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并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共投資20萬元對東溝進行整體規劃,確定發展方向及目標,啟動東溝旅游的開發建設工作。近年來累計投入開發資金1.2億元,先后新修柏油路8公里,使東溝與202國道連接,治理石河河道15公里,并進行了荒山治理、改造民宅、綠化美化等。同時開發了石河農業園區、采摘園等農業科技景觀。
(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為更好的發展鄉村旅游,進行村屯改造,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投資近400萬元,改造和修繕總里程近6公里的3條河,并建設河中塘18座;投資100多萬元,鋪設2公里長的2條柏油路;投資200余萬元,新建3個方塘、4座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打2眼大口并,并鋪設近3萬延長米的地下管路,使東溝的山坡地基本實現管網灌溉;投資100萬元,對臨街150戶村民的院墻、廁所等進行面改造,進行村屯綠化,為發展農家院奠定基礎;投資500多萬元建設總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滿族風情一條街”。
以發展農家院為龍頭,帶動東溝旅游業的發展。由鎮黨委書記親自帶隊到北京、沈陽、山東等地考察,帶回他們的發展經驗。為了規范東溝的旅游業發展,該村成立了“大連九蓮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作為農家院的專門管理機構。目前,東溝農家院由最初的兩家發展到26家,并有8家被評為“大連市星級農家樂”,日接待能力達到4000多人,可同時容納500余人住宿,年均戶收入達到5萬元,最高年收入達到40多萬元。注重集體經濟,以村集體經濟推動景區的整體配套開發。在發展鄉村旅游的拉動下,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大櫻桃等精品水果供不應求,采摘游日益壯大,地供的小米、草雞蛋、五坊土特產等都大受歡迎,特色農產品經濟做長了旅游產業鏈,并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存在的問題及啟示
(一)旅游產品類型單一,大多為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經營
東溝村已完成總體旅游規劃的開發與實施,鄉村旅游項目已基本建成,正在進入深度開發階段。但目前主要的旅游產品以“農家樂”為主,農業觀光和采摘果園為輔。且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發展還處于賣方市場階段,盡管村里成立了農家院的專門管理機構,但由于村民大多自行開發,沒有長遠發展規劃,管理欠缺,服務落后,該村的鄉村旅游產品大多盡在原有農業生產基礎上稍加改動而成,缺乏創新設計和文化品位。
(二)鄉村旅游消費處于低消費,獲得的是低層面的精神享受
鄉村旅游消費呈現初級化特征鄉村旅游消費的初級化不僅與產品供給水平的初級化有關,也與游客消費心理的低層次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總水平密切相關。目前,東溝村的鄉村旅游產品供應普遍存在價格低廉的問題,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僅停留在悅目悅耳的基本層次。例如,在采摘活動時,大多數游客更看重水果的價格、質量和數量,而輕視對收獲的心理感受;在“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的鄉村民俗旅游中,游客注重的也多是低廉的接待費用,而體察鄉風民俗、修身養性的成分較少。以休養療養、藝術創作和商務會議等較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在東溝村鄉村旅游中所占比例還不大。
(三)主要客源市場為低收入群體
從國內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來看,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是鄉村旅游的主體客源。據統計,高收入階層(經理、主管等)對觀光農業的光顧次數占其出游總次數的47%,中等收入階層占55%,而低收入層次占81%。
(四)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的互動性較弱
我國傳統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是資源導向型,往往開發的程度都不深,只在硬件基礎設施上大量投資,而在其他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上缺乏深層次開發,特色也不明顯,游客參與程度較低,不為游客帶來多樣化的深度體驗。而別的國家在這一點上則非常重視。例如,位于韓國京畿道的韓國民俗村,它將韓國各地的農家民宅、寺院、貴族宅邸及官府等各式建筑聚集于此,再現朝鮮半島500多年前李朝時期的人文景觀和地域風情。游客在感受500年前的民俗風情時,也享受著民俗村內的各種美食,最受游客歡迎的是菜餅和米酒。而露天場上則每日定時開展精彩的節目表演,如民俗舞蹈、雜技和鄉主鼓樂,熱鬧非凡。此外休假日期間還上演豐富多彩的民俗游戲,如跳板、打陀螺、蕩秋千等。在游覽時,游客可以深度參與到各游樂項目中,好像是乘坐了時空列車回到了李朝時期,真實的感受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高的互動性,悅身悅心。
(五)進行旅游項目總體規劃開發的同時缺少對生態環境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鄉村旅游在東溝村的大力發展,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居民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同時保留了鄉村原本的建筑風貌。但由于當地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很強,旺季過旺,導致客源過于集中,超出了旅游地承載力,旅游服務設施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環境不堪重負而遭破壞。對于旅游者來說,住宿、餐飲、交通等不便,其利益可能受到損害,影響旅游感知效果,最終損害旅游地形象;淡季過淡,而且淡季過長,一年單季約有半年時間,大量旅游接待設施閑置、浪費嚴重,經濟效益低下,許多“農家樂”不得不處于歇業狀態。
三、進一步發展的新思路
(一)“文化興旅”:開發新興鄉村旅游產品,提高游客參與度
文化是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使旅游產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創造差異性的核心元素。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設計和開發時,要提高文化品位,為旅游者提供豐富的旅游產品。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與教育開發相結合
教育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可結合當地資源條件開發“自然教室”、“植物教室”,為游客提供不同于平常的知識。同時也可以發掘傳統的農耕文化,讓鄉村旅游者體驗原始的耕種技巧,了解傳統習俗。
2.增加科技含量
利用現代技術對農業的自然之謎、極端現象、農業史上有較大影響的自然災害進行模擬演示,增加鄉村旅游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文化品位,增強對大多數城市居民及青少年的吸引力。
3.加強飲食文化的開發利用
大連老菜、大連農家菜在廣大鄉村旅游者的內心中只有淺顯的認識,應不斷挖掘和創新各種特色飲食,同時增加飲食文化的內涵,努力從多方面展示大連飲食文化的特點。同時開發“飲食與健康”“飲食與文化”等相關項目。
4.與旅游商品的開發相結合
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讓旅游者眼前一亮,在欣然購買的同時,將旅游地的廣告帶去四面八方。不僅滿足了旅游者需求還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如貝殼類工藝品、玉石雕刻、手工編織品等,它們是民俗文化的直接載體,體現了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
5.增加旅游硬件設施的文化內涵
文化硬件設施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如具有鄉村旅游景區標志的村門、院門、雕塑、公共汽車站臺、廁所、甚至是招牌、路牌,都要既實用美觀,又有文化品位。使旅游硬件設施成為吸引游客的另一種旅游產品。
(二)塑造旅游品牌,改善客源市場結構
可通過舉辦賞花節、品果節等各種農事活動,或者攝影、繪畫、農藝、園藝等系列比賽和優秀作品展覽活動,或者周期性舉辦以特定植物為主題的展覽活動,使旅游與競技、旅游與知識相結合,達到擴大旅游地影響、樹立品牌、提高倒房率和重游率、改善客源市場結構等目的。
(三)豐富淡季旅游產品,注重可持續發展
針對東溝村“農家院”季節性強的特點,可在旅游淡季推出特色的賞花識果等特色活動,形成采、摘、游于一體的旅游方式,提高游客的參與程度和“農家樂”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創新旅游產品。
1.增加尋幽探險和健身內容
調查表明,受城市旅游活動的影響,鄉村旅游具有了要求主動參與、競爭、時尚、現代、個別的和快節奏的需求特征。定向越野、生存游戲、漂流、沖浪、空中滑翔、帆傘運動、噴氣船等冒險旅游和體育旅游等成為追求個性和時尚的青少年感興趣的旅游方式。大連的丘陵、山地、河流和湖泊為這類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
2.與養老業開發結合
如今,大連市郊的金州、莊河等地,有大批“城市農人”樂而忘返。總數過萬,為客居農家帶來不菲的收入,是今后鄉村旅游的開發方向之一。
四、加大政府干預,做好軟實力建設
旅游行業是一個涉及行業面廣的產業,政府宏觀管理功能發揮的好壞,對區域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影響很大。政府應加強相關管理,敦促農家樂開辦時必須取得工商、衛生、安全等有關部門的許可;成立農家樂協會,進一步規范管理,促進有序競爭。同時協同各村、鎮、甚至是各區之間跨地區聯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形成特色,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充分發揮政府宏觀管理的功能。
五、結語
[論文摘要] 本文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旅游經濟開發的角度出發,針對目前邯鄲市歷史文物旅游開發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及建議。
一、邯鄲市歷史文化簡述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此后邯鄲又作為漢代趙國都城400余年。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據多年考古調查,邯鄲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文物古跡多達1500余處。其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縣漳河流域和礦區滏陽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鄴城遺址、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主要有叢臺、黃粱夢呂仙祠、張莊橋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級文保單位近300位處,縣保文物 150余處。這些文物涵蓋古遺址(磁山)古墓葬(趙王陵)、古建筑(黃粱夢)、石窟寺(響堂山)、石刻、古文獻、革命紀會舊址等多方面的內容。成為邯鄲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二、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金緊張, 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限;2.宣傳力度不夠,文化遺產價值未充分體現;3.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缺乏文化內涵;4.旅游資源開發為單向開發;5.開發主體單一,以政府主導型為主。
三、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針對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開發時應考慮到長遠利益,明確歷史文物旅游資源首先是“文化遺產資源”,然后才是“旅游資源”,在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必須制止破壞性的商業行為, 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利用。針對保護方面資金不足的最大難題,要從旅游收人中劃出專項資金用于其維護工作。另外還要創造條件,爭取將該歷史文化遺產列人世界遺產備選名錄,這樣既能使該資源獲得全面的保護,還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區性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2.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外知名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邯鄲歷史文化。如政府與新聞、出版、文化等部門密切協作,利用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等傳播手段,印發有關體現當地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及民間文化傳統,展現當地自然風光的旅游冊;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或代辦點,積極參加國內各種旅游交易會,邀請國內外記者進行考察、拍攝專題片、進行專題報道;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如永年廣府太極文化節、成語典故文化節、夢文化節、磁州窯文化節、響堂寺廟會等活動,不斷擴大邯鄲歷史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編制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把旅游地資源、客源市場、旅游服務與旅游設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三者同步規劃為其指導思想,對旅游業發展作出戰略構思。在市場定位上,根據旅游業發展現狀,以周邊地區為發展重點,著重面向晉冀魯豫四省地區以內的游客,采取階段性發展的步驟,逐步擴大影響;在景區規劃上,應以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媧皇宮等國家重點文物資源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旅游專線,打造旅游品牌。在項目開發上,充分利用優越自然環境,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文化遺產游與自然風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相結合,針對過去歷史文物古跡旅游知識性強而趣味性弱的情況,加強其參與性與娛樂性,把以觀光為主的單向旅游開發逐步發展為觀光、度假、療養、娛樂等多種功能并存的雙向旅游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條,使旅游資源真正轉化為旅游經濟。
4.突出地區特色,加大開發力度。旅游的本質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應遵循特色原則,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突體現文化遺產一定時間和地城范圍內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價值,同周邊的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如磁州窯文化旅游開發應收集磁州窯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設磁州窯博物館和陶瓷會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參與性、互動性強的特點,開展傳統陶藝制作旅游項目等,為保護磁州窯文化遺產,弘揚磁州窯文化,發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載體;而響堂山石窟開發就應將其與周圍的風月關、老爺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響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專線,并根據元寶山風景區與南響堂寺石窟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陽河水為媒介,結合文化遺產與自然風光資源,建設成為集文化、山水、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提升其整體吸引力。
5.搞活發展機制,加大投資引資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文化遺產部門對歷史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支持和旅游部門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鼓勵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開發旅游資源和經營旅游業,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民營資本、區外資金投資文化遺產旅游的積極性,并與駐區大企業、區外旅游企業聯合開發的旅游資源。還要加強教育和引導,調動全民創業的積極性,支持景區附近的群眾投身旅游產業。如鼓勵趙王城景區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張莊橋村、小屯等村的群眾在景區周圍發展旅游商貿、服務、游樂等項目,為旅游業的發展增加活力和后勁。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人才的培養。旅游的發展必須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旅行社及導游素質等。
參考文獻:
(一)安塞民間剪紙的概念
陜北的生活習俗和民俗風情是在農耕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也孕育出輝煌燦爛的民間文化,安塞剪紙便是一種最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一樣,安塞剪紙在當地非常流行。只要是節慶的日子,如春節、結婚等好日子來臨前,安塞婆姨女子們都會圍坐在一起鉸剪紙、貼窗花。安塞剪紙傳承了漢唐時代的造型特點,粗獷奔放,簡潔明快,并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練,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樸,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二)安塞民間剪紙的分類
安塞剪紙按應用和內容可以分為四類。
(1)美化春節環境。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安塞婦女在臘月里就開始剪窗花,裝飾門窗,圖個喜慶,也為了美化生活環境。春節剪紙寓意很多,比如,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合家安樂等。剪紙內容有鎮邪避惡、六畜興旺,形象大多以虎、獅、牛、羊、豬為主。
(2)裝飾婚房。最有代表性的圖樣有“喜花”和“坐帳花”。喜花形象是抓髻娃娃,也叫蓮花人或娃娃坐蓮花,抓髻娃娃是繁衍之神,寓意結婚以后兩口子相親相愛,和和美美。還有代表陰陽結合的魚穿蓮花,代表兒女纏綿的蝶魚相戲,代表對生命繁衍渴望的扣碗等,這些都是用來裝飾新婚洞房常用的喜花和坐帳花樣式。
(3)宗教禮儀祭祀之用。安塞民間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給神龕上剪門簾貼。圖案內容常用的有貫錢、云頭、福連萬字、雞、魚、豬、灶狗等。還有門補、鎮宅老虎等。這些剪紙紋樣供宗教禮儀祭祀時使用,有很深的民俗文化意味。主要用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畜興旺、吉祥如意,以后能過上紅紅火火的好光景。
(4)刺繡、布玩具的底樣。婦女們為了保留刺繡等紋樣作為以后再次使用的底樣,往往會用剪紙的形式把紋樣記錄下來,保存起來。這種底樣剪紙同樣是一幅獨立完整的剪紙藝術品,常見的有枕花樣、針扎樣、鞋花樣、裹肚花樣等。
二、安塞民間剪紙的地域風格
陜北的文化環境對安塞民間剪紙的風格有很大的影響。陜北文化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華夏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共同生活,使得陜北文化自古就有著兼容并包的多樣性與開放性。陜北民間剪紙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具有非常強烈的原始意味,造型渾然天成、古拙質樸。安塞境內有四條川道,每條川道的剪紙作品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特征。
(1)沿河灣的杏子河川的剪紙造型簡單,意境概括,風格純樸,代表人物是白鳳蘭和王占蘭。
(2)高橋、磚窯灣的西河川剪紙外形簡練古樸,而內部裝飾繁麗,多采用線面結合的手法,代表人物是曹佃祥和常振芳。
(3)化子坪的延河川剪紙裝飾多以抽象的紋理造型,寓意含蓄,代表人物是胡鳳蓮和余步英。
(4)郝家坪至王家灣的坪橋川的剪紙形象古樸,以塊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頗為近似,古香古色。代表人物是白如蘭。另外與靖邊相鄰的鄉鎮,形象多運用寫實手法,剪法工細纖巧,類三邊風格。
三、安塞剪紙圖形與現代圖形設計的相通性
圖形是一種說明性的視覺符號,英文為“GRAPHIC”,是介于文字和美術之間的視覺語言形式。圖形是通過可視的設計形態來表達和傳播創造性的思想觀念,即將設計思想形象化,使設計圖形成為傳達信息的載體,并且能夠通過印刷和各種現代媒體進行大量復制和廣泛傳播的視覺形式。
(一)造型元素的相通性
剪紙作品是對視覺要素點、線、面的鏤空來進行視覺形象合理組合布局的。剪紙的材料是紙張,二維空間的平面中表達視覺形象,剪紙圖形設計高度概括,拋卻繁雜的現實物象羈絆,即通過剪紙圖形中點、線、面的穿插布局,合理應用,依照美的原理和程式法則進行藝術形象的創造,從而達到與真實物象完全不同的奇特的藝術效果。在剪紙圖形中,黑、白、灰的層次要依靠點、線、面的合理運用來豐富。現代圖形設計中造型元素主要是點、線、面。點是最小的造型元素,在設計中點要在圖形中顯現,并且具有不同大小的面積。線在圖形造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面的形狀是由線來界定的,也就是說線是形的輪廓。線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和感覺,直線陽剛,曲線陰柔。垂直線有莊重、上升之感;水平線有靜止、安寧之感;斜線有運動、速度之感;曲線有流動、柔美之感。面是線移動的軌跡。面是圖形造型中另一個重要視覺元素。面具有一定的平面擴展性,它既可以成為圖形的視覺中心,亦可以是大片的空白區域,面的大小形狀都受畫面圖形布局的影響。不同形狀的面也給人不同的感受。完整的未被分割的圓形給人擴張、滾動的感覺;方形給人穩重、靜止的感覺;三角形給人尖銳、向上的感覺。
(二)視覺重心的相通性
視覺重心是圖形畫面的視覺焦點。無論是剪紙圖形還是現代圖形,它的設計首先要有一個對比最強烈最能抓住觀眾視線的區域。視覺重心往往與畫面空間布局有關。創作時要將物象由現實的、立體的、復雜的形象變為紙張上夸張的、平面的、單純的形象。這就必須大膽取舍、開闊簡化,使形象便于平面化,單純化。民間剪紙猶如中國山水畫,不遵循焦點透視,只要能表現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將不同時空的物體放在同一個畫面中。山川日月、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群房屋等都可以根據畫面形式的需要進行夸張變形,組合布局,將所有事物同處一個平面內,不會互相遮擋,前后左右沒有遮擋的概念,艾虎腹內懷崽,我們出于需要可以把它剪刻出來,側面人物或動物臉可以剪刻兩只眼睛,這些都形成了剪紙的獨特視覺空間。剪紙的自由性正在于此,可以隨意表達自己心中理想美的世界。輪廓是剪紙的造型基礎,民間剪紙,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里尋求空間的布局,要完全不受客觀世界的思想束縛,才能表現真正的理想世界的美。剪紙圖形和現代圖形在處理視覺重心時都是非常注重如何吸引人們視線的,讓畫面中矛盾沖突最強烈的部分成為重心,讓它成為觀者的視覺焦點。二者在處理視覺重心的理念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構圖布局的相通性
關鍵詞:文化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一、英語文化的概念
英語文化是基于人類文化基礎上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種出來的東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義是很廣的,不同人給文化下的定義不同。布朗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科爾茲下的定義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團的人們整個的生活方式,包括人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所創造的一切"。康頓說:"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模式體系。雖然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但他們全然控制著人的行為......"從以上幾種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的輻射范圍包羅萬象,凡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經驗、感知、知識、科學、技術、理論以及財產制度、教育、語言等都屬于文化現象,大則宇宙觀、時空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則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切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級觀念、道德規范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關于教學中英語文化的理解,張奎武著《英美概況》中介紹:“在編寫過程中,參照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概況教學大綱》,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分五篇: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政治制度和政黨”。借鑒其對英語文化的劃分與歸類,主要根據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與教學任務,將英語各種教材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歸納與劃分后,可將英語教學中文化分為生態文化(生態學,地理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教育文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國內外高等院校概況等),民俗文化(人文學,哲學,民俗學)。內容緊密相連的相關內容,作為主體內容的鋪墊與襯托,建立一種教學的文化背景與環境,將這些與教學主體內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稱為英語教學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語教學的關系
一般說來,英語教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使他們不僅能夠閱讀英文報刊、學術書籍,而且能夠用英語寫文章、論文和學術報告;二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去除他們的語言障礙,逐漸了解另一種文化,提高交際能力,增加英語知識,并且使他們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母語和英語之間的相似和差異之處。也就是說,培養他們有效的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加,跨文化交際變得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傳播本國的文化,而且要引進和學習國外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因為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語言。哪怕是你造出來的句子,說出來的話意思正確,沒有語法錯誤,外國人還是聽不明白。過去幾十年里大學外語教學一直比較側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強調說出的話和句子在語法上講得通,而往往忽視運用得體,語言地道。這或許是造成許多英語學習者在學了近十年的外語之后仍然一開口就出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三、文化教學的內容和原則
文化教學的內容通常可分為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項內容都會導致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產生誤解,從而導致語用失誤。一般說來,文化知識能夠直接通過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而文化交際則要逐漸通過非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對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繼承了他們自己的文化的人來說,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避免產生誤解是很容易的事。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英語國家的人,盡管對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學、藝術、語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卻不影響他們的日常交際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語環境中長大,知
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恰當地表達自己。但是對英語學習者來說,盡管已經了解了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知識,運用他們的英語知識來進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時,即使學習者已經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他們還是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和限制。
從長遠來看,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會大大有益于英語學習者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際能力方面,學習者應該更注重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迫切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而不是過多地重視文化知識的獲得。
文化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真實。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客觀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實用的語言材料和創造真實的文化語境,使學生理解英語和英語國家的文化。(2)指導原則。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識的增加,英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和英語的價值觀、信仰和宗教有關的知識。因此,首先要要求他們正確地理解英語國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會。英語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觀點。(3)實用可行。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文化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學習語言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總之,文化教學要以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為目標。文化教學的內容應該以文化交際為主。文化教學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來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的嘗試
究竟怎樣實現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語教學方法的成效,充分發揮促進教學的功能,目前,尚未見到可以參考與借鑒的模式,能夠見到的是關于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的功能與作用的論述,所以,作為本篇的重點內容是究竟怎樣借助文化理解來提高英語教學,力求以文化理解為教學改革提供新的途徑。
1.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教學相結合。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把握英語詞匯(包括單詞和習語、成語等)的含義和用法,需要對英語國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漢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幾年中國養狗人數在增加,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植于漢語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國人喜愛貓,常用"饞貓"形容一個人貪嘴,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特別注意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別,避免日后實際應用時出錯。
2.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翻譯教學相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譯。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翻譯,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漢語中人們常用"揮金如土"比喻花錢大手大腳,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土"變成了"水"(water)。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十分發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正確的翻譯應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文講解相結合。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單元a課文為例,文章從事業和情感兩方面簡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單純從語言角度看,文章沒有太難的語法知識,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內涵,學生就必須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經歷和英國作家dickens的相關著作。比如課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許會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這句話的翻譯不難,但是學生理解時可能會出現偏差,狄更斯在卓別林出生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此時教師在講解時應加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卓別林一歲時父母分居,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發瘋,很小就和同母異父的兄弟流落街頭,生活凄慘,這些卓別林早年的生活經歷與
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話。
4.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本國文化對比相結合。教學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進一步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b課文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帶美國男朋友回家吃晚飯的故事。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母親批評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國男友信以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醬油提升味道,結果卻令母親異常吃驚。這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是教師用來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的優秀素材。眾所周知,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對于自己拿手的事情習慣采用"抑"的態度,給予否定評價,其真實含義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或認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接,不會刻意貶低自己認為值得稱贊的東西。
在講解類似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選取文化沖突比較明顯的部分做特別說明,對比兩者異同,從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比較與對比中讓學生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張奎武.英美概況[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
[2] 布魯納 教育過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關世杰譯.世界文化報告[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主辦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