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美食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別整理了美學、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要素的基拙上,找出二者之間內在貫通的接樺點,然后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高度上,論證了美學中國化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作為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美學主要是指馬克思在其相關著述中,對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及其趨勢進行整體性批判與反思的學說。當代中國審美意識形態的主導與核心,是美學,其“中國化”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包括中國哲學和美學在內的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創新過程。中國文化創新與發展的歷史表明,一種外來文化要真正化為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血脈,成為其內在組成部分,必須有一個長期的站在本民族立場上,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涵化、吸收與創新的過程,這是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創新的必由之途,也是美學中國化的必由之途。而要跨上這一不可規避的途徑,首先必須找到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接樺之處。
一、美學的主要框架和線索
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與價值,使這一活動的“內在尺度”在把握、整合與超越“任何一個種的尺度”的歷史過程中,愈來愈具有“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而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尺度,就是一個不斷地向“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為旨歸的“真正的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過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的生產目的是一個不斷擺脫和超越傳統農業社會的神圣性,現代工業文明的交換價值等等外在尺度的束縛,逐漸向人本身回歸和提升的自然歷史過程。其間有三個主要相關美學的論點:
(1)“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人自身在改造自然界的實踐基礎上也不斷得到改造,“全部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人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一個“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不僅能在精神上反思自身,而且能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因此,生產實踐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將自身內在尺度運用到實踐對象之上,使之符合自身需求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的過程,亦即各種不同因素和諧共存的社會實踐過程,其間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和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是互為表里的互為前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就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美學含義。
(2)美是一種人以自身的“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曾經對“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及其與“自由”的關系作過論述。他認為“自由王國”以“必然王國”為基礎,后者屬于人類的社會物質生產領域,“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會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而在“必然王國”的“彼岸”,“自由王國”則以“人類能力的發展”為“目的本身”,這是一個以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領域,人自身“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這一“類特性”在其中獲得淋漓盡致的體現。馬克思認為,作為一個整體的活動過程,人自身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僅在物質和生理層面肯定自身的存在,而且在理論和思維層面反思自身的存在,“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圖。在馬克思看來,藝術和美學既是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類用以直觀自身天性發展的一種特殊的角度和能力。
(3)“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作為一種人類生存活動的方式,審美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鏈條中的一個個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性和精神自覺的歷史環節,感受音樂美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亦即“那些能夠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同時,所謂的審美能力,是人類實踐過程的產物:“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性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美和藝術是人類衡量自身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
二、強調人與自身的生存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中國傳統美學
在《尚書·洪范》篇中,“五行”(水、火、木、金、土)是當時人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始基”,且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墻。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墻作甘”,因而是五種與人自身的生存息息相關的基本元素。站在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層面上描述原初物質與人內在關聯的基本屬性,說明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人們理解其自身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其視野集中在二者之間的和諧并存而非主客二分這一焦點之上。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文中指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一開始只能是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生存關系,人們首先在其頭腦中“銘記”的,不是自然物的某種抽象的“理論”屬性,而是對相對于人自身生存的能夠“滿足需要”的屬性,“他們賦予物以有用的性質,好像這種有用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尚書·洪范》中的五種味覺,就是一種先于理論認識的關于事物能夠滿足生存需要的屬性的原初意識。其中關鍵在于,世界的屬性是一種在滿足自身需要過程中顯露出來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的把握,不在于理論的分析,而在于味覺的品嘗。這是一種站在人與生存環境之間和諧統一立場上,以身度物地體味事物性質的哲學基本立場,是包括美學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基本出發點。《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的史伯論“和”與“同”范疇:“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乃盡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边@種強調生命自身的生存意義在于多樣性要素之間的相互容忍、并存和融合的傳統生存智慧,在中國傳統美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化為一種人與自然在矛盾中和諧共存不相分離的天人關系視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自然與人都來自共同的本體,遵循著共同的發展道路,因而“致中和”是萬事萬物各得其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境界。魏晉以降的山水情趣就是以此為基礎生發出來的。南朝宗炳追求一種“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的“仁智之樂”,劉腮則強調“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意境,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的平等的情感交往關系;而辛棄疾則吟誦道:“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宗白華先生從中國美學的“散點透視”和西方美學的“定點透視”這樣兩種不同的民族審美價值取向的區別角度人手,強調前者是一種站在人與生存環境之間和諧統一立場上,以身度物地體味事物性質的哲學基本立場,這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的基本出發點。 三、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過程中進一步推進美學中國化
“和諧”是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接樺點。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試圖以消除事物自身內部對立面來解決現實矛盾的形而上學方法時指出,“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這里的“辯證運動”就是指事物中的各個方面、各個要素之間的“共存、斗爭和融合”,是宇宙間新陳代謝一般過程的基本方式。這恰恰與中國美學中“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實生物”的思想相吻合,中國人以和為貴、以和為善、以和為美的和諧文化,其理論基礎、哲學根據就是“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即包含著“不同”、差異、矛盾在內的多樣性的統一。在當前,這種統一的社會基礎,就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所說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命題,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所有成員的根本利益,故而能夠將當前中國社會中的各種相互矛盾的要素凝聚成一個和而不同的有機整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強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在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的實踐中,將辯證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相關和諧的思想資源結合在一起而產生出來的嶄新理論。
中國文化“軸心時代”的建構過程,較多保留了以身度物地體味世界的“生命一體化”原初意識要素,在思維方式上能夠比較自覺地抵制對象化的看待世界的本質論分析方法,從而一開始就與西方自古希臘時期已經成形、在近代認識論美學中成為基本框架的理性本質論的思維方式相區別,走的是一條與西方美學迥然不同的具有明顯生存論特征的審美之途?,F代中國美學基本按照西方美學的思路構建自身的理論框架。在這種“照著(西方)講”的邏輯中,自身固有的問題意識和思路貝組被遮蔽掉了。這種遮蔽使得當代中國美學一直跳不出在模仿西方中試圖超越西方的邏輯怪圈。個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對于自身傳統中的生存論資源理解不夠,對其價值領會不深。在中國傳統美學的致思之途中,審美主體是與其周圍的生存環境內在關聯的原始的交互主體。它不同于海德格爾存在論美學中的“此在”,因為作為“主體”,后者經過了西方哲學傳統、尤其是近代歐洲哲學中“本我中心主義”和“理性中心主義”的嚴格的自我反思。與之相比較,中國古代美學中的審美主體,作為一種保留了更多的“生命一體化”的原初意識內涵的“源主體”,它與西方現代哲學意義上的“互主體”的區別,在于其原始的平等觀保留了更多的“讓對方生存我才能生存”的生存論智慧,而這,正是中國化的美學得以建構的最基本的傳統資源。揚棄當代美學傳統中根深蒂固的“本質論美學”、“斗爭論美學”、“生產論美學”的工具屬性及其狹隘眼界,切實將人本身亦即人的歷史的現實的整體的生存狀態作為美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必須在回歸“源主體”中進行資源梳理,發掘其中固有的“和諧化辯證法”屬性,使其在美學轉型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寫實性;圖象;投射;匹配
自14世紀意大立文藝復興開始,喬托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先驅之一,開始了對寫實性繪畫的探索。眾所周知,寫實性繪畫旨在模仿自然,表達客觀對象的真實性、準確性。藝術家們則是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手段去描繪眼中的可見世界,力圖在二維平面中制造出一個三維的可見世界這樣一種錯覺。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性繪畫滲透著人文主義的關懷,但藝術家仍無法逃脫宗教的影響,繪畫的題材選擇上也大多由此而來,還不能夠關注到周圍人群的真實生活。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藝術家們也將目光轉向了他們所生活的現實社會,并誕生了卡拉瓦喬、倫勃朗等等那樣一大批的現實主義大師。他們的筆下總是飽含著對人民大眾苦難生活的同情,對不公平社會制度的控訴,而這樣的畫作都是以寫實性的繪畫技巧將生活場景如實的展現于觀者的眼前,激起觀者的經驗并產生聯想。而這之后,寫實性繪畫更由學院派繼承并發揚光大。
20世紀人類世紀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攝影技術出現,它使我們可以不依自身的感覺為轉移看到物體,并可以充分表達細枝末節,使公眾對寫真的心理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這對于寫實性繪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wWW.133229.CoM
而為何要廣泛應用這些寫真圖象呢?“我們明確人們對這樣的圖象是最容易接受的,被真實再現的事物比起抽象性的事物也更容易記憶,這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人們心理上總會不自覺的將以往的經驗投射于圖象之上,滿足自身對寫實性的心理需要。”生活中為我們傳遞大量寫真圖象并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電視”,它所播放的圖象在觀者的觀念中知道所看到的是一種二維平面中的三維深度的感覺,但觀看是自身意識卻又把這些圖象看作是真實存在的,這其中觀看者心理投射去匹配這樣一些情境則發揮著巨大作用。
公眾在看到戲劇布景時總會沉浸于藝術家所設置的情景中,喚起自己以往的經驗匹配于布景之中,完全它作為真實存在,這樣一種心理投射無法避免。正如我們總會把天空中的云朵讀解為一些圖象。在所謂的“羅夏測驗”中,把一批標準墨跡交給受試者進行解釋,同一塊墨跡會被解釋為蝙蝠或蝴蝶,更不用說在用這種測驗方法所積累的浩瀚文獻中我們所發現的無數其它可能情況了,羅夏本人強調說,在正常知覺即我們心靈中的印象歸檔跟由“投射”引起的各種解釋之間,只有程度的差異。當我們意識到這種歸檔過程時,我們就說我們在“解釋”,當我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歸檔過程是就說“我們看見”。這完全取決于用已存儲在自己心靈中的事物或物象去匹配的能力。 “我們得到的忠告是:有許多繪畫應該隔一段距離觀看,這會使我們發現我們的想象力回把一片雜亂無章的色彩轉化成一個完美的物象,藝術家則把觀看者拉入了他們所制作的圈子”。京劇藝術中揮鞭為騎馬,人物立于兩旗之中則為乘船渡河等等這樣一些讀解均為藝術家對觀看者以往經驗的喚起投射于情境之中。我們可以發現觀看者或大眾在心理上無法回避在經驗與物象之間這種投射的匹配過程,并總是在尋找著寫真性情境,而人們對這樣寫真的需要也將持續存在,并且我們不可否認,記述性繪畫也許暫時可被人民忽略,但飽含要感情的,負載著歷史的這樣一些寫實性繪畫仍然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現代社會圖象這一形式不僅喚起了生活經驗,而且也在描述中包含了對生活本身的評論,是對經驗的反饋與聯想。“這個時代的每個人身上都深深的打上了這一時期的烙印,都不約而同的贊成著這個時代的見解、感覺、甚至錯誤?!痹诶L畫中,藝術家則以基本寫實的語言去關注顯示人生,這時的現實主義繪畫則被賦予了85新潮體現著藝術自由精神有著思想解放,但沒有自己的藝術語言,也沒有體現中國的社會現實這樣一種盲目的抄襲與模仿階段后,90年代,創造和豐富著都市文化的“新生代”這樣一批藝術家的出現,則給當代中國美術史上增添了劃時代的一筆。這時期的社會生活對藝術的發展與表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藝術家們在追求圖象表現力的同時,更追求著對真實生活的表現,剖析著自我的內心親情感。90年代初期一個真正現代的物質社會向中國走來,困惑、理想的失落、無聊,對物質利益的渴望充斥于都市的每個角落。新生代的藝術家劉小東、方力均、申玲等人則用基本寫實的語言表達著自己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的認識與感受。他們的繪畫圖象具備著紀實性、真實性。而這種真實有著不同的指向,可以指向完美、純潔,也可以指向痛苦與虛無,指向所愿意真實表述的每一個方面。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自身的心理上是不可回避的對寫真圖象切實需要的同時,我們更加欣賞這樣一些具有時代深刻性的現實主義繪畫,它們具有這樣一種真實:時段性、背景性和現實性。不論時間過渡到何時他們都具有著實實在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法)亨利·馬蒂斯.畫家筆記,馬蒂斯論創作[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一、皇宣繪畫機構
元朝立國之初,元世祖“援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①,和金朝一樣取消了畫院。元代雖未設立專職畫院,但也仿效金代建制了元代宮廷繪畫機構。元代與皇室繪畫有關的機構可大致分為三大類:一、皇室的秘書機構,即翰林兼國史院和集賢院。二、掌管繪畫鑒賞、收藏的機構,如奎章閣學士院、宣文閣、端本堂和秘書監。三、為皇室服務的專職性繪畫機構。
元朝皇室的秘書機構主要是翰林兼國史院和集賢院,這里云集了來自各地的文人,其中有許多是文人畫家。天歷二年(1329年),元文宗為了銘記“祖宗明訓”,設立奎章閣學士院??麻w學士院除了專為皇帝收藏古代書籍之外,還收藏歷代書畫名跡。供職于奎章閣的臣僚多為當時名儒,其核心畫家是鑒書博士柯九思。流傳至今的許多藝術珍品上都有“天歷之寶”“奎章閣之寶”兩方巨印,這就是當時秘府收藏的標志。元文宗去世后(1332年),奎章閣最終被撤銷。至元六年(1340年),康里奏請順帝設宣文閣以代奎章閣,但是它的藝術功能已十分淡化了。秘書監和昭文館同為元代管理皇家圖書的機構,但職責又有所不同,秘書監兼有收藏皇室書畫藏品的職責,昭文館還承擔學術研究和授徒之任。wwW.lw881.com文人畫家一般不會在這兩個機構任職,這里集中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藝匠畫家。在為皇家服務的專職性繪畫機構里供職的畫家大多為藝匠。藝匠的繪畫創作被視為手工勞動,所以他們的社會地位要比文人畫家和職官匠師低得多。藝匠們分工比較明確,一般來說,皇家生活中和繪畫有關系的事情,就會由這些專門為皇室服務的機構來處理。至元十五年(1278年),曾經在畫局設大使一員,宮廷繪畫活動一直是十分活躍的。
二、皇宣對繪畫的參與
元代皇室對繪畫的參與主要表現為:皇帝及皇親們親自揮毫作畫、提倡藝術,收藏品鑒藝術珍品。元仁宗和文宗朝“親儒重道”,禮遇文士,尤其喜好書畫藝術。元仁宗在即位之前,就先后有王振鵬、趙孟等為他作過畫。即位后,曾于延祜元年(1314年)下詔命李衍在殿壁畫竹。元仁宗喜歡古人翰墨,自己也經常揮毫宸翰賞賜群臣。仁宗后的英宗不止愛好書畫,還是一位帝王書法家。元陶宗儀《書史匯要》中認為英宗書法在歷代帝王中居首位。元代皇室繪畫活動在元文宗時達到。文宗建立奎章閣,任命畫家、書畫鑒藏家柯九思、虞集等,對內府所藏書畫進行鑒別查定,并且經常和虞集、柯九思一起研討書畫。
元代皇室對繪畫的喜好直接影響畫家的仕途和繪畫的發展。何澄是元初界畫高手。90歲時還向仁宗皇帝進獻《姑蘇臺》、《阿房宮》等界畫作品,得到仁宗皇帝的欣賞和器重。至大初(1308年),升為正二品銜的中大夫秘書監。元代一度廢除了科舉制度,在仕途阻塞的情況下,因獻畫而仕途亨通,自然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從事繪畫者踴躍一時。
元代皇室的繪畫活動中,應該特別關注一位為書畫藝術創作的繁榮推波助瀾的著名女收藏家,這就是元仁宗的皇姊魯國大長公主祥哥拉吉。她對書畫有著特殊的愛好,利用皇室貴族的特權和財富,收藏了一大批古代書畫名跡。魯國大長公主經常在府邸展示收藏品,舉行書畫鑒賞品評活動。大長公主的藏品多是書畫史上一流名跡,如展子虔《游春圖》、黃庭堅《松風閣詩》等。由于大長公主欣賞范圍極寬,藏品數量多、質量佳,所以她也以女收藏家的特殊身份和對書畫藝術的推動和發展,而名列美術史。
三、文人畫家與皇室的關系
元統治者統治全國后,一度廢除了科舉制度,閉塞了文人仕途。雖然元代實行了對儒生的歧視政策,但總的來講元代書畫藝術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個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這也是元代文人畫勃興的重要原因之一。元代文人畫家與皇室的關系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創作命運和前途:畫藝高超,官居高位者,成為畫壇領軍人物。皇室的關注和收藏對文人畫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提升了文人畫家知名度。當時進入朝廷翰林機構文人畫家很多,這些文人畫家中首先當屬趙孟光頫。趙孟頫(1254—1322年),入元朝廷做官后,以復興傳統文化為己任,詩書畫印、音樂文學無所不精。由于趙孟頫身居高位,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藝術主張,元代繪畫成熟代表元四家,直接受趙孟頫影響,由其“提醒品格”。唐棣(1296—1364年),唐棣以待詔集賢院身份為嘉熙殿畫山水屏風,受到仁宗賞識,唐棣幼年師從趙孟頫,學習詩文繪畫。詩文書法得到當時名家虞集、揭傒斯的指點,又得見宮廷所藏古今書畫名跡,藝術修養大進。雖未直接為皇室作畫,卻和皇室繪畫有一定聯系的當屬黃公望了。黃公望(1269—1354年),約在仁宗延佑初年來到大都,在御史臺下屬的察院充當書吏,經理田糧。在大都與著名的書法家張雨、柳貫等詩書唱和,受其影響。
四、結語
元代國祚短促,沒能做到像前朝那樣對繪畫進行大力支持。但作為一個一向以“殺伐、搜狩、宴饗”的游牧民族,由不了解漢族典章文化到有好幾位皇帝以及皇親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成為內行,這實在非常難得的。元代皇室的繪畫活動不再單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所決定的。元代皇室對繪畫的熱情支持和身體力行,為元代繪畫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雖然沒有畫院的設置,但是皇室繪畫機構的設立,為畫家施展才華創造了條件,可以更加深入的創作。皇室收藏和整理書籍圖章,為保存文化做出了貢獻。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促成了文人畫的進一步成熟。雖然皇室對于元代繪畫的發展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但正是因為有了皇室參與才使得繪畫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使得元代繪畫形成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
注釋:
①(元)郝經《陵川集》卷三二《立議政》
參考文獻: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年
[2]杜哲森《元代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3]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大家下午好!
為期兩天的第六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兩天來的工作繁忙而充實,大家辛苦了!我代表主辦方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教育雜志,向兩天來認真準備、精彩演講的專家學者,向近兩個月來為了論壇的成功舉辦而付出辛勤勞動的論壇組委會全體成員,表示衷心的感謝,正是有了你們的參與、支持和付出,才使本屆論壇得以圓滿成功,才使我們在美麗的春城昆明,留下了一段充滿藝術氣息的難忘回憶。
由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藝術教育雜志發起、全國各級各類藝術院校積極響應的“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到此時此刻,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回首過去六年,對藝術教育來講,我們也看到了諸多令人欣喜的質變。而我們的高峰論壇活動,也記錄了發生這些根本性變化的點滴積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每一份努力和貢獻,都是對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努力和貢獻;我們的每一次熱烈的掌聲,都應該送給蒸蒸日上的中國藝術教育事業!
從海河之濱――天津師范大學的勝利啟程,到滇池之畔――云南藝術學院的美麗相聚,我們看到,每屆論壇的主題都和藝術教育事業的現實發展緊密聯系,參加的院校和專家越來越多,論壇的成果越來越豐富,這項活動已經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一大文化品牌,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參加本屆論壇的近200名來自全國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長、專家學者,以及國外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在分會場的討論都有精彩的發言。在論壇的主報告中,仲呈祥先生以“講真話、訴真情、求真理”的學術態度,向我們闡釋了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對十七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呼應。
曹意強先生、周星先生立足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的獨特背景,以切中要害的學術力道,向我們展示了當前藝術教育領域中“學科體系建設”“學科規范制定”“學術邏輯確立”“專業學科建設”等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態勢。讓我們更加堅信,藝術不變,藝術認知多變,藝術精神永存。
在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分論壇報告環節中,數十名專家分為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戲劇、藝術理論四個分論壇。專家們的主題報告和分論壇演講,涉及的內容廣泛而有深度,既有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復興、人文精神建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藝術學科升級為學科門類問題的政策解讀;以及對藝術教育大發展背景下各類藝術教育發展的定位,學校在藝術教育發展中的具體實踐及經驗。其中,建構人才培養格局、提升藝術人才的綜合能力、藝術學科定位及特色發展、藝術教育國際化、數字技術的發展對藝術教育的助推作用、少數民族地區藝術教育等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大家一致認為,藝術學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目標,為藝術教育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亟待教育者開拓思路,應對挑戰。報告和發言給大家傳達了重要的信息,同時交流了各自的經驗,使全國藝術院(校)長高峰論壇真正成為大家溝通交流的平臺。
“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的創辦與召開,為中國的藝術教育事業開啟了一個特殊的交流平臺和助推窗口。參加高峰論壇的專家學者,都是全國著名專業藝術院校的掌門人或者綜合大學、師范大學里的藝術學院的領跑者,視野開闊,思想活躍,談鋒犀利,學術嚴謹……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每一次高峰論壇的議題,實際上都代表了中國藝術教育界所討論問題的最高水準,越來越顯現其在中國當代藝術教育發展當中的引領作用,以及對中國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推進、調整和完善的促進作用。
《藝術教育》雜志在今后的論壇中,擬申請增刊號,將我們每屆論壇的優秀學術成果集中,以使我們的論壇成果惠及全國千千萬萬藝術教育工作者。本屆論壇中,我們還特別制作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意見征集單”,目的是為了廣泛聽取廣大參會代表的不同意見和建議,請各位代表積極配合,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以使我們更好地總結經驗,使今后的論壇更能貼近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為大家服務。我們衷心希望“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的每一次成功召開,都能對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的關心者、思考者和推動者有所啟發與幫助,我們愿為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將積極為全國藝術院校搭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及公共服務平臺。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已建成的杭州創作交流基地,將通過“2012’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活動,為藝術院校戰略發展提供平臺支持,希望得到藝術院校的支持。
值此時機,也向大家通報,我們正在籌劃參與CAA 年度會議。CAA藝術聯盟成立于1911年,行政辦公室位于美國紐約,其任務是通過實踐和約定促進視覺藝術之間的理解。這次會議將于2012年2月22―25日在洛杉磯舉行,將會密切關注CAA的百周年慶祝活動,會議上將有150多節課程、藝術家的采訪及特別活動。CAA境外的理事已經準備歡迎并會見代表團,以協助他們為期4天的會議。因此,真誠希望各位專家及代表為我們提出寶貴意見,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此次國際盛會。
最后再次感謝所有出席本屆論壇的領導、專家學者和同志們,也要感謝藝術教育雜志社的同志們,為論壇的組織、聯絡、會務所做的大量工作。更要感謝本屆論壇的承辦方――云南藝術學院,為了辦好這次論壇,云南藝術學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們的許多領導、老師、學生,都積極配合并參與到會議中來,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給我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印象。我們感謝云南藝術學院為這次論壇所提供的方便,所做出的貢獻,感謝你們的鼎力支持。
【關鍵詞】 飲食電影;視覺;觀賞性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電影是生活的鏡子、人性的窗口,人在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念想以及遇到的各方面的困擾、體驗幾乎都能從電影藝術中管窺到。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我們猛然發現,當今世界影壇上,以各國美食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飲食電影”層出不窮,成為一個熱門的電影類型。柏林電影節更是新設立了一個“美食與電影”單元,集中展映來自世界各地的與食品有關的電影。[1]29從華語電影《喜宴》、《飲食男女》到日本的《海鷗食堂》、《南極料理人》,從脫胎于真實故事的《美食、祈禱、戀愛》、《朱莉與朱莉亞》到深邃雋永的《香料共和國》、《巴貝特盛宴》,一系列優秀的飲食電影,叫好又叫座,它們情調各異,共同點是飲食被當作電影中的主要符號、核心元素。作為現代電影一個重要場域,飲食呼應時代特質,進入電影敘事空間,帶來了電影藝術的獨特樣貌。
何為“飲食電影”?沈宏非認為:“以做飯或吃飯為主題或賣點的電影,通常被稱為美食電影?!盵2]聶俊珍對飲食電影的歸納是:“以飲食為主題或借喻主題來展開劇情,或者以飲食為線索推動故事向前發展,飲食活動對主要角色的生活有重要影響或起著點明和深化主題的重要作用,這一類影片,稱之為飲食電影?!盵3]5
飲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情感聯系的重要載體。孟子說:“食色,性也?!毕鄬τ谏?,食物是人類可以公開表達的本能之欲?!讹嬍衬信返木巹⊥蹀チ嵝Q:“吃,飲食是臺面上的東西。欲望、男女則是臺下面的東西,臺下面的東西永遠不能拿到臺上面來討論,這也是主角荒謬行徑的來源。”[4]8人與人生活理念的差別以及不同年代、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沖突,往往會在飲食上表現出來,而人們在飲食中顯現的人生觀、文化觀和價值感都是具有電影表現意義的。這里筆者選取《飲食男女》、《海鷗食堂》和《巴貝特盛宴》三部電影來談飲食電影的獨有內涵和藝術風韻。
一、情理沖突中親情的回歸
當代飲食電影就整體而言,更著眼于普通人的情感而非那種高概念的藝術。在《飲食男女》中,早年喪妻的大廚父親與親手帶大的三個女兒,不可避免地在食物的選擇和調料的口味上沖突不斷,歸根結底這是代際沖突和情感沖突的集中反映。整部影片可以說是在五次家宴的串聯中完成了主題的書寫,即借“飲食”說“男女”,用可被感知的食物來說秘而不宣的人物內心世界?;旧厦恳淮蔚募已缍及殡S著一位家庭成員的脫離,日漸疏離和淡漠的人際關系在活色生香的食物面前顯得愈加冰冷,形成巨大的反差。直到第五次家宴,父親宣布與錦榮的愛情,實現了自我的解放和回歸,也意味著以“飲食”為代表的舊的家庭秩序的解構和瓦解、新家庭模式的重建與確立。《海鷗食堂》繼承了日本飲食電影的“治愈”系風格,遠離日本的幸惠將迷你溫暖的海鷗食堂開在芬蘭靜靜的海邊,堅持用“梅干、鮭魚、鰹魚”所制作的日式傳統飯團作為餐廳的主菜單。小綠與正子的到來,為食堂帶來了不一樣的色澤,三個女人用對食物的熱愛與淡然的堅持讓這家小小的食堂征服了異域的味蕾,贏得了來自芬蘭小鎮人們的善意,這是一部從孤獨中任性出走、尋找內心快樂的影片。而《巴貝特的盛宴》的主人公是一位丈夫與兒子喪生戰爭,而自己獨自在丹麥村莊避難的巴黎名廚。她默默地伺候著一對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信仰的清教徒姐妹。這對姐妹幾乎頓頓吃著清水煮魚干和面包糊,拒絕了一切世俗的享樂。巴貝特用贏得的一萬法郎精心準備的法式大餐融化了心存芥蒂的教徒們冰封已久的內心,她們互相體恤并真誠贊美。影片投射的是人性節制與生活情趣間的美妙平衡,令人唏噓不已。
顯然,飲食電影中的各種戲劇沖突并非刻意張揚的一種噱頭,而是隨著不同飲食的把握自然而然彰顯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飲食電影的風格大多平和寧靜,少了許多劍拔弩張的刻意和辛辣,深入生活的細節空間。女兒家倩的童年,有爸爸為她做的面手鐲和戒指,還有糖漿做的鉆石,這些“煙火氣”十足的小物什誕生于父親的廚房,是不愛言語的父親對女兒的真情和疼愛。雖然成年后的女兒們各有天地,對雞鴨魚肉一應俱全的豐盛晚餐已司空見慣,二女兒說“魚翅的火腿耗了”,小女兒則抱怨父親做的菜忘了打蝦漿。父親依然每周不遺余力、精心烹制著這維系家庭成員間情感的紐帶――周末家庭晚宴?!讹嬍衬信芬黄Y束于二女兒為父親準備的樸素日常的一餐,欣喜的是父親喪失許久的味覺在新生活中再度恢復了,這多少讓悵然若失的觀眾多了一絲美好的安慰。關于這點,李安是這樣解釋的:“父親郎雄,在《飲食男女》中是位外強中干沒用的父親,面對女兒和亂糟糟的家,束手無策,當他離家出走、離開傳統的定位后,方再度找回自我?!盵4]85讓飲食代替人物說話,用圓柔的方式去調和人物波瀾壯闊的內心,讓傳統與現代言和,是李安飲食電影最打動人心的所在。
《海鷗食堂》沒有對女主人公的家庭關系做太多詮釋,觀眾直面感知的是人們內心孤獨與快樂的爭斗。細細品味,你會不難發現,這種孤獨同樣源于親情的羈絆,快樂則來自于隱性的親情表達。幸惠為何要堅持以很難被芬蘭人接受的日式正統飯團為主菜單?因為每年遠足和運動會的時候,并不擅長廚藝的父親總是給她做這樣的老式飯團,北歐的馴鹿和龍蝦固然很高級,但她做的飯團永遠不會有父親的味道,她說:“有些東西雖然很樸素,但是很好吃。”這份簡單而隨意的堅持,讓海鷗食堂始終灑滿溫情的陽光。小綠會唱gatchaman是由于小時候和弟弟一起看動畫片。而正子則是在照顧多年的雙親相繼過世后出走異國,沒有計劃、不定歸期,卸下多年重擔后的心靈空虛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親情逝去的傷痛與茫然。這些含而不露的深層情感是在制作肉桂面包、咖啡和日本美食的過程中含蓄顯露的,如一杯溫茶在手,沁人心脾。
在《巴貝特盛宴》里,已邁入中年的兩姐妹看到那船專門從法國運來的高級食材后噩夢連連、寢食難安。對于多年來秉信“舌頭只能用來感恩贊美,而絕不可耽溺于口欲誘惑”的清教徒來說,法國紅酒、鵪鶉海龜、奇珍異蔬是必須拒絕的紅塵享樂。然而就是這餐耗費一萬法郎的巴貝特盛宴卻意外地讓教徒們感受到生活的外化之美,鮮活的世俗世界以它自己的方式賜予了教徒們生活的恩典,人們敞開心扉,收獲和諧的愛意與陽光。苦行并不是神的宗旨,食物告訴我們,通過一切美麗和正常的欲求,才能領悟光明的源頭。在西方電影中,美食常被定義為對生命的尊重和信仰的徹悟,作為追求真情、解放性靈的助推力,它們與壓制人性的教義、規約、陳俗和理性成為對立。然而,這頓奢華的“四步式”法國大餐又何嘗不是主人公巴貝特對過往法蘭西歲月的深情回望?
二、異質文化:細密的交集與融合
由于受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的飲食會在食材、口味、烹調方法、飲食趣味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東西方習慣上的差異自然導致飲食文化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從一定角度又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比如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中國的宴席,大家喜歡圍坐在圓桌旁,閑話家常,重視情感的交流。西方的宴會多采用分餐制,重視的是對個性自由的尊重。中國人喜歡五谷雜糧,西方人喜歡面包黃油??缥幕芯繉<伊_伯特?科奧斯(RobertKohls)在他的《國外生存錦囊》(SurvivalKitforOverseasLiving)中專門講到“文化沖擊”,他說:當人們到一個與自己原來的文化迥異的地方時, 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一種生理上的不舒服和心理上的迷惑,這就是文化沖擊。[5]63另一方面,伴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全球化日趨推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全球化語境下的電影藝術以人類最為熟悉的飲食作為觸摸的“物質橋梁”,將隱晦的文化指涉融進具體的飲食元素中,用直觀的美食來表達深層的文化語義,使倫理和文化因為人類共通的生命體驗更便捷地被異域接受,賦予了影片鮮活的生命質地和存在感。
比如,看《飲食男女》,我們感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與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海鷗食堂》彌漫著東洋文化極度考究而不失質樸的氣質,《巴貝特盛宴》則訴說著法國文化浪漫而又精致的格調。這種非同質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本族觀眾的共鳴和異域觀眾的獵奇。當一道道讓人嘆為觀止的美食被異彩紛呈的端上銀幕,本國觀眾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菜肴,心中涌現的則是動容的回想和記憶,隨即領悟到食物背后所隱藏的情感與文化,心中產生深層次的認同和理解。異域觀眾看到的是魔術般的新鮮與好奇,繼而想要更多地了解,這種豐富的觀影感受使飲食電影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期待。本來,人類對于美和愉悅感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飲食在非同質的文化間實現了細膩而溫和的溝通,就像海鷗食堂的日式飯團贏得了芬蘭小鎮的贊賞,而巴貝特的法國盛宴在遙遠的丹麥小村莊熠熠生輝,就連傳統固執的父親老朱也與吃麥當勞的女兒握手言和。
美食可謂人生存的本能需求,也是情感表征和溝通橋梁。而電影則是當下最具全球性景觀的一種消費,是展現個體品味和審美價值的重要場所。當代飲食電影是電影文化與飲食文化的結合,以極具“觀賞性”的飲食作為直觀文本,精準表達不同情感的沖突與回歸以及異質文化的細膩對話與融合,凸顯了與當下所流行的金錢文化相背離的價值觀,當代電影由此彌漫著溫情的煙火氣和令人動容的生命氣息。
三、視覺與心理的雙重愉悅
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批評學家之一丹尼爾?貝爾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6]54“目前居‘統治’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帥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盵6]54作為一種大眾藝術,電影在表達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時候,對形式的通俗性要求更多。電影對于觀眾的吸引,無疑是以視覺圖像為基礎的?!懊褚允碁樘臁?,食物在我們的感官經驗里,占有特殊地位,當代飲食電影由此將視覺性與美學性天衣無縫結合在一起,通過特技和光影的美感化包裝,為觀眾呈現出視覺和心理味覺的雙重盛宴,形成銀幕一道獨特的景觀。
在我們重點考察的三部電影中,《飲食男女》開篇便連續運用了恣肆的特寫鏡頭和大量蒙太奇鏡頭,將父親精湛的廚藝通過殺、切、洗、烹、蒸、煮、炒等一連貫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色澤誘人的雞鴨魚肉接連登臺,“掛爐烤鴨”、“梅菜扣肉”、“冬瓜盅”成了畫面的主角,完全吸引住了觀眾的視線。華夏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變幻被奇觀化的呈現。一條魚的烹飪就需要捉、殺、刮、片、掛糊、炸……一個完整的流程。當整桌菜全部制作完成,在鏡頭中冒著熱氣的時候,觀眾仿佛可以透過熒幕聞到誘人的香氣。而美食如同音樂,是無需解釋便可讀懂的世界語言。如果把電影看作文學的某種延伸的話,電影的聲畫效果讓那些酒肉飯菜在情節烘托下變得格外生動有趣,在這些有趣的串聯背后又揭示出許多文學語言不曾表現或者未能充分表達的主題和面向?!敖谢u”、“甩水”這些彌漫著溫情的日常食物激發了父親的情感,也在喚醒父親細膩味覺的同時帶領觀眾經歷了一種共通的愛的情感體驗。
《海鷗食堂》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日本美益求精的色澤搭配和擺盤造型。那種小心翼翼近乎虔誠的態度讓人相信三個可愛的日本女人對本土食物發自內心的熱愛。沒人能忘記三文魚在小火上烘烤時發出的曜躺,從熱油里撈起的肉排,一刀一刀下去所感受到的松脆感,肉桂卷和咖啡彌漫出的甜美香氣,當然還有幸惠拿手的日式飯團的精美誘人。烹飪的器具、考究的碗碟,拼擺得法的日餐菜點宛如藝術佳作,還有人們在品嘗食物時近乎夸張的幸福表情,均滲透著別具一格的東方情懷。觀影者在接受視覺沖擊的同時,味覺也自然被撩撥,可謂是垂涎欲滴。此外,影片導演還運用了清新溫暖的電影色彩,空靈的藍與充滿幸福感的奶黃色穿插在芬蘭小鎮的潔凈陽光里,使得海鷗食堂永遠像明信片一般的純凈和美。這種特別的和煦的美感仿佛微風吹過林間,讓人從心底里泛起微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貝特用了影片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帶我們領略法式大餐的驕傲與奢華。這場盛宴從前期的采購到制作和分享以及不同的餐酒搭配,其繁復程度令觀影者驚詫不已,感慨良多。海龜湯配雪利酒、比利尼餅配凱歌香檳、鵪鶉千層酥配紅酒、各式奶酪、薩瓦蘭蛋糕、佩里戈爾調味醬,眼花繚亂的時鮮水果……,在美酒與美食面前,教友們超越了嚴謹教義的束縛,冰釋前嫌、友愛如初。一位法國的烹調大師曾說:“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行星給人類造福更大?!盵7]6可見飲食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巴貝特將精妙的烹飪技術與法式餐飲優雅的色彩、造型藝術結合,真正給觀眾奉獻了一餐美的盛宴。
顯然易見,飲食之于電影是好空間、好題材。飲食不僅是“果腹”的,以影像方式呈現更能讓人產生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愉悅,同時傳達內心的。美食作為載體,在影像空間里將人類吃的本能和本能反復揉捏合為一體,觀影者很容易通過意象的表征領悟電影創作者的敘事主題,這就是飲食電影的“好看”與“觀賞性”。
參考文獻:
[1]達達.第60屆柏林電影節“美食與電影”單元[J].天下美食,2010(5).
[2]沈宏非.如何定義“美食電影”[N].東方早報,2010-3-7.
[3]聶俊珍.舌尖上的狂歡:中國飲食電影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2.
[4]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楊志蘭.通過《朱莉和朱莉亞》和《飲食男女》品味中西文化[J].電影文學,2010(17).
[6]羅勤.影像的狂歡:論電影“奇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為廣西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在廣西區內的廣西民族大學和桂林旅游學院(原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兩校掛牌,依托兩校承擔面向東盟地區的旅游人才援外培訓項目?;刂荚诔浞职l揮廣西區在中國與東盟合作交往中的區位和教育資源優勢,為東盟旅游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務于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整體戰略?;爻闪⒁詠?,已成功舉辦了16期培訓班,共培訓了489名來自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員及導游服務人員。面向東盟國家學員開設的培訓課程,主要內容有以“旅游管理”“出境和導游業務”、“中國文化”等為主題的20多門課程。以“中國文化”為主題開設的課程有《漢字的起源與流變看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中國常用社交禮儀》、《中國美食文化及廣西特色餐飲》、《陶藝文化》等課程。
一、在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中開設中國文化體驗課程的必要性
(一)中國文化課程在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中的重要性
中國文化以其獨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國掀起中國熱,隨著中國文化的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往來是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和體驗。從以往的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基地開展的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課程體系看出,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課程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并且從培訓質量調查來看,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東盟學員對中國文化課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了解不多,因此,都希望在短期內對中國文化有個直觀的了解。
(二)手工體驗課程有助于外國學員理解中國文化
在培訓過程中,開設代表中國人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相關的手工體驗課,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如在我校開設的陶藝體驗課,學員在觀摩陶藝老師的介紹演示之后,自己動手制作陶藝,整個課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員通過這樣的體驗感受到中國陶藝文化的魅力,并且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到中國陶藝所傳遞的中國文化元素。在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欣賞的同時也能營造學習氛圍,拉近外國學員和中國文化的距離。學員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其他課程難以具備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如何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中開設更多的承載著中國文化的體驗課程,讓學員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課教學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之一。筆者以為,傳遞中國文化把剪紙體驗課納入培訓體系中,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中開設剪紙體驗課程的優勢
(一)剪紙體驗課可以幫助外國學員很好地領會中國文化
剪紙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鏤空藝術,通過剪刀在紙張上游走,創造出精美的圖形,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從南北朝時期發展至今,剪紙早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中國傳統民俗生活中的必要文化元素。
2006年民間剪紙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體現了豐富的中國民間文化。(1)節慶文化:例如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中國人有在春節剪窗花的習俗,窗花的圖案可以是“春”字、“?!弊?,可以是寓意吉祥的花鳥蟲魚;(2)福壽文化:在老人過生日時,送上一幅“壽”字剪紙或松鶴圖案的剪紙,則是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3)婚慶文化: 中國人的婚禮上, 貼“幀保表示雙喜臨門,婚姻中男女雙方共同迎接喜慶的一天,表達婚禮喜慶的氣氛和大家對新人的祝福。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 它代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態度,表現純樸、鮮活的民族創造精神。
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包含豐富中國文化的民間剪紙藝術,以她最美的形式,展現她的親和力。據何紅一教授在她的論文《中國民間藝術走進美國當代社會――親歷與思考》中介紹,她在美國期間,曾在十所大學進行過民間剪紙藝術的交流,深深感到美國大學生對中國這門獨特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的厚愛,在剪“春”字時,她向外國學生介紹了春節是中國最大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是一個從造型到內涵都十分美麗的中國文字。通過講解與創作,他們了解到相關的文化知識。一位教西班牙文化的教授Fred寫信向她述說他的感受:“我很欣賞你們通過美麗的剪紙來介紹中國文化的方式,在這難忘的夜晚,我的心真的像花一樣開了!”
(二)剪紙簡單易學,材料普通易得
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普通易得,通常,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可以進行剪紙這種手工活動了。另外剪紙簡單易學,常常在懂得剪紙的人指導下,只需要掌握紙張的折疊,再經過三刀兩剪,便可產生栩栩如生的圖案了。因此它成為當代文化交流中簡捷、靈便、具有親和力和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的優勢也不斷地凸現。學習剪紙是一次創作與欣賞的過程,如能使剪紙進入東盟旅游教育培訓教學體系,幫助初來乍到中國的外國學員對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認識,讓他們解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審美觀念,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競爭力。
三、以剪紙為例談中國文化體驗課教學設計
教學對象:來自東盟國家的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學員。
教學目標:通過老師的展示介紹及學員的參與制作剪紙,使學員了解與中剪紙藝術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文化內涵;同時掌握一些簡單的剪紙技能,能夠制作簡單的剪紙帶回去留作紀念。
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春節民俗剪紙(通過剪紙介紹春節習俗文化 示范剪紙 剪紙體驗)。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播放視頻《春節習俗.貼窗花》,引入教學內容,向學員介紹中國的春節剪紙即窗花,并向學員展示有關春節主題的剪紙圖片――“?!弊?,告訴學員,在中國,福字的含義是“福氣”,“福運”,“幸福”的意思,春節貼“?!?,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γ籃妹魈斕淖T??!案!弊終著貼表示“福臨門”的意思,福字還可以倒著貼,表示“福到了”?!案!弊趾臀逯或鸾M成的團花剪紙寓意是“五福臨門”的意思;牡丹是中國的國花,在中國,蝴蝶因為產卵多,是多子的象征,所以,蝴蝶牡丹組和的剪紙寓意“花開富貴,多子多?!?。
(二)示范剪紙
1.介紹剪紙工具和材料:出示剪刀、鉛筆(在紙上構圖用)、紅紙(介紹中國剪紙多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好運的意思)
2.介紹簡單的窗花剪紙有對稱剪紙和團花剪紙等等,剪紙有自己的語言符號如:月牙紋,鋸齒紋等等。
3.示范剪紙:剪“春”字,向學員介紹這是左右對稱剪紙,并告訴大家“春”象征著生命和希望,代表欣欣向榮的意思,是一個從造型到內涵都十分美麗的中國文字。春節是中國最大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再讓大家了解春字的構成,會寫就會剪。示范六折團花剪紙,先示范紙張的折疊,并告訴學員,在中國,“六”表示順利的意思,所以選擇了六折,祝愿大家順順利利。然后在折疊好的紙上繪圖,由于制作的是新年窗花,所以以“魚”為主題,“魚”和“余”諧音,魚組成的團花寓意“連年有余”,表示人們對富足美滿生活的向往。(三)剪紙體驗
1.學員按4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擬定一個主題如“花開富貴”,“連年有余”,“吉祥如意”,“春滿人間”等等,創作一個或多個剪紙,可以是對稱剪紙,可以是團花剪紙。
2.在創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商量,互相借鑒,也可以到其他小組觀摩學習。老師給予每一組具體的指導。
3.課程結束前10分鐘,每個小組評選出本組最滿意的作品,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選出最佳手藝獎,最佳創意獎,最具內涵獎。
4.老師對獲獎作品進行頒獎,并對每一個小組的作品進行恰當的點評。
5.學員們通過實際操作剪紙對中國的春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可以請學員談談在具體體驗中的收獲,通過相互交流并再一次總結剪紙向我們傳遞的春節習俗。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