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折柳送別的典故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折柳送別的典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語文教學的獨特性和優勢則體現在語感上。高品位、高層次的純正的語感是語文課程人文性豐富內涵最主要、最鮮明的體現,也是詩歌鑒賞最根本之處。

    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古詩詞的鑒賞教學當中,讓學生分析“意象”的含義和生成是最關鍵的。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是分析詩歌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顧況的《過山農莊》:“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在這首詩里,詩人處理“意象”時,用“意象”的并列和組合而不用動作和情節來揭示邏輯關系,“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兩句無一動詞,純是“意象”的并列。但卻能分別營造出一種既幽靜又充滿喧鬧的世間情味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做到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則是詩詞的另一種境界了。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中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和情感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彩。而“意象”的生成過程既簡單又復雜,創作主體在構思過程中,首先對某一事物進行以情感化的加工和處理,然后在該事物上附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再用合適的語言表達。這樣一來,選用的該事物就則由物象――形象――語象――意象之間進行轉換。形象又涵蓋景象和物象兩個方面。詩中的景象是詩人為抒發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設計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場面描寫、色彩描寫等。景象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現。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耐人尋味,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就叫意境。“意”是主觀的情感,“境”是詩歌中描繪的藝術圖景。意境與意象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往往要聯系人物的形象來鑒賞。因此,鑒賞詩歌,首先要知人論世,準確把握詩人的生平經歷和他所生活的時代特征。其次,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分析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詩歌當中出現的具體景物對人物情感的再現作用。最后,聯系作者創作背景,進行有關人物的思想品質等方面深層分析。講解古典詩歌的時候,如果能給學生們講清楚“意象”的生成過程和形象涵蓋的意義,那么,他們就對詩歌本身的含義理解就會更深。

    古典詩歌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意象”它也有著自己較為固定的意義。比如古典詩歌當中的“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亡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第2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有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如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斗雪”的風骨,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下面將古典詩詞中常見典故和意象整理如下:

    1.柳樹以折柳表惜別。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2.蟬以蟬寓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也作冰心,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5.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思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6.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7.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8.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9.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10.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11.杜鵑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12.鴻雁 《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

    13.鴻鵠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4.青鳥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只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15.問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后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16.逐鹿《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后來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魏征《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17.杜康《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8.獻芹《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蜇于口,慘于腹”。后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19.精衛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后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20.擊楫中流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后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斗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21.洗耳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漢?蔡邕),原指厭聽世事,今比喻聆聽、恭聽。

    22.爛柯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現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23.青眼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24.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伯牙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后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雅。明唐寅《世情歌》:“清風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25.吳鉤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者的利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26.莼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菜羹:菰菜、莼羹。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

    27.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敦煌曲子詞?魚游春水》:“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無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里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寫的也是睹物(雙鯉魚)思人。

    28.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后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29.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后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30.碧血/化碧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語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第3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一、意象分析的重要性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則是意的寄托物。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和情感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于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某種感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彩。

    中國傳統詩論中意象是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往往要聯系人物的形象,因此,鑒賞詩歌,首先要知人論世,準確把握詩人的生平經歷和他所生活的時代特征。其次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分析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詩歌當中出現的具體景物對人物情感的再現作用。最后,聯系作者創作背景,進行有關人物的思想品質等方面深層分析。講解古典詩詞時,如果能給同學們講清楚意象涵蓋的意義,那么,他們對詩歌本身的含義理解會更深。

    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發現,多數意象都有較為固定的意義。比如,古典詩詞中的“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了解這些意象的固定含義對指導學生理解詩詞本身有積極意義。民族地區學生的文化底蘊是十分單薄的,所以,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善于歸類,努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語言分析的重要性

    《毛詩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要想更好地鑒賞和把握古詩詞,必須了解詩詞的語言特征。這一點既是鑒賞古詩詞的基礎,也是不同詩人在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的不同風格的表現。

    詩詞的語言和其他文學樣式相比較,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和跳躍性等特點。鑒賞詩詞的語言,主要是把握其運用語言的藝術,領會其語言的優美、生動、傳神、精練和雋永,以及該詩人的語言風格特征。在教學中按兩個方面去把握:

    1.分析關鍵詞的作用

    劉禹錫的《秋風引》曰:“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蕭蕭送雁群”化無形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而至的秋風惟妙惟肖地寫入詩篇。“朝來”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這就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它卻依附其他事物的存在而隨處可見。尤其是結尾句,更可以說明秋風已為“孤客”所“聞”。“秋風”是詩人吟詠之物,由秋風送來“雁群”,又由“雁群”引出庭樹,由秋風中的“雁群”引起詩人“孤客最先聞”的共鳴。整首詩的意象和情感都在“秋風”一詞中展開,所以說,“秋風”構成了理解這首詩歌的關鍵所在。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是把握一首詩的整體線索,或者由它來奠定感情基調,抓住這個字或詞,就可以更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內涵。我們在講解的時候,可以突出強調該字或詞在一首詩詞的結構上所起的主旨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對一首詩內涵的準確把握。

    2.理解關鍵句的含義

    關鍵句的含義的講解也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我們看下面這首散曲的妙處:“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年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在心頭”(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嘆新年”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新唐傳?馬周傳》記載,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舍,店主人不理他,令其備受冷落。“落燈花棋未收”,又化用了趙師秀《有約》中的“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詩人在這里化用典故和詩句,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愁腸百結、夜不能寐的心理狀態,而且讀來抑揚頓挫,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悵的氣氛,使詩句蘊涵更豐富,耐人尋味。紛紛落下的燈芯余燼及散亂的棋局,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夢前以棋解憂、夢后孤獨對燈百無聊賴的情懷。可見,關鍵句的理解對把握一首詩歌的內涵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馬周困新豐的典故和“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進一步參悟詩人孤寂和冷落惆悵的情懷。至于他的這種情懷源于何處,我們就要進一步分析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了。

    總之,鑒賞詩歌的語言,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指引學生感受詩歌所蘊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流向,體味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社會的認識,進入其創造的詩境,獲得無窮的審美享受。

    三、背景分析的重要性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質上講閱讀古詩詞就是“披文入情”的過程。閱讀古詩詞時讓學生與詩詞作者、時代背景、藝術文化傳統等相聯系,從而可以激感體驗和生活感悟,做到移情入文,使學生獲得與文本的“對話”。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古典詩詞,大部分都和背景知識密切相關。這些背景知識對于啟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情、詩意,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無論從閱讀過程、教學過程來看,還是從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來看,背景知識教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

    背景知識就是與詩詞內容密切相關的各種歷史背景、現實情景、作者經歷等。如果給學生介紹較為詳細的相關背景知識,那么,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就會對古詩詞本身內涵的理解更深刻。古詩詞創作背景的一般情況都潛伏在詩句當中,在給學生講解這些背景知識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展開來。有些背景和詩人的身世有關,有些和社會有關,背景知識的講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詩歌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與所學作品相關的人和事。

    《泊秦淮》是唐代杜牧的一首詩,我們先不說這首詩歌本身的意義,“商女不知亡國恨”, 其中“亡國”二字已經點明杜牧生活的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他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千瘡百孔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昏庸,看到藩鎮擁兵自固,看到邊患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因追求荒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醉生夢死的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的憂慮。從這個背景我們可以看出,杜牧借此要諷刺和斥責的是那些沉溺于聲色的封建貴族豪紳,而不是“商女”。這樣一來,我們再去講解這首詩歌的時候,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的蘊意了。

    在講解古詩詞時,我們能注意到這些知識,并能靈活巧妙地運用到古詩詞的鑒賞中去,那么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無疑會有很大幫助。民族地區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學生對相應的文化常識也了解甚少,講解詩詞背景不但能使他們對古詩詞本身有深刻地理解,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古詩詞背景的掌握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內涵,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書和教材上的相關注釋,在課堂上適當地為學生補充些文壇掌故,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等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多要求學生掌握作家人生經歷和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素養。

    總之,加強古詩詞背景知識的講解,可以豐富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更好地基于文本、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實現“情感的交匯和精神的同構”。

    四、古典詩歌的現代解讀

    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算起,詩歌在我國的歷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兩千多年來,詩歌在時間的洋流里幾經變化,詩人在其作品中表達的自己對世界、對人生、對事物的不同情感體驗也有差異,但其表達的內容卻始終沒有變,那就是一個字――“情”。從“詩緣情而作”這一特點看來,詩歌的本質即為抒情,只有準確而深刻地領悟了詩歌情感,才能走進詩人心靈,去品味詩歌。

    古人借詩抒情達意,那么我們在讀這些詩的時候怎樣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呢?下面以一首唐詩為例,試著用現代方式來解讀古詩詞。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唐?溫庭筠?送人東游》

    古詩最怕直接用現代漢語逐字逐句翻譯,如果翻譯出來,這首詩就是這個樣子:

    “荒涼的邊塞落滿黃葉,你堅決地要離開故鄉。秋風中從漢陽渡出發,第一天就可以到達郢門山。茫茫江上有幾個人?只有孤舟從天涯回還。何時才能再相見,舉起酒杯安慰離別的愁顏”。

    這樣講,學生只知道一點皮毛。我們要努力找到和這首詩在意緒上相同的現代文本,這樣做,一來可以提高學生對詩的理解,二來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經過幾次舉一反三的訓練,我們綜合他們的語言,把這首詩用這樣一段話解讀了。

    【現代解讀】

    “放下來吧,別讓煩惱占太多空間。你看,冬麥出芽了,當路過每一片麥田,就會感到綠的波濤和陽光的甜味圍擁而來。它們會蕩在你心懷,而后瞬間散開――這個塵世沒有永恒的愛,也沒有隔山隔水一成不變的思念。

    街景陳舊了許多,落葉一片一片飄飛,這一別即是天涯!

    當春天踏著爛漫的步子回來的時候,我伸開矜持許久的雙臂和心懷,你依然不在身邊。寧愿忘卻自己和所有一切,而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颯颯秋風、杲杲旭日,以及孤舟在天際漂泊,這一切使我的笑容卻如此窘迫。鉛灰色的暮靄,潮濕清涼的云霧,一樣滿山盛開的潔白花朵下,只想把自己交給泥土――那片幸福的墓地。

    所有的年齡都是美好的,驪歌多么悠遠,而我卻不能像往昔那樣去聆聽。什么時候,才能把酒當歌?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上,端起一杯開水,內心滿是沉重的懷念和淚水。

    月亮潑出淡淡的光芒,清幽的夢被驚醒。深刻的藍天下,一縷柔軟的風緩緩走過窗欞。忘記一切,忘記那些小小疾病的疼痛――可還是不能。遙遙無期的思念,才是活在塵世的牽連。我只是等待秋季火焰灼痛我們持久的感懷,我知道,那個時候就會來看我。”

    經過好多次諸如此類的訓練,我們發現,學生理解詩詞的能力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民族地區的學生書面表達屬于弱項,這樣解讀詩詞的結果我還發現他們的表達能力有所提高。讀詩詞、賞詩詞是廣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內在修養的必修課,我們可以從眾多朗朗上口的佳作中,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優美和高貴的氣質。尤其是詩詞當中那些看不見的精純之氣,更期待著我們去研習。那么,就讓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和情感,去完成和古人之間的心靈對話,何嘗不是樂事。

    “詩言志”,詩歌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且是傳遞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養成不能單純依靠說理,還要依靠人類情感的傳遞獲得。鑒賞詩詞如果不能被其中蘊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那確實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在民族地區,這一點尤應引起重視。

    第4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灞橋不僅僅是一座別離之橋,語言之橋。灞橋的榮辱浮沉,與長安的興衰,時代的跌宕,相互應和。政治的轉向,商業的再造,文化的傳承與斷裂,國人心態的嬗變,都曾在這座橋上被命運生動地演繹。

    立春前夜

    灞橋著火的消息在長安城中鬧得沸沸揚揚,上千人趕到城外撲救,仍然只能眼睜睜看著火焰從東向西,像匹失控的烈馬在灞河之上銜枚疾走,一直淹沒了整座灞橋。

    68歲的皇上為此勃然大怒,近臣們都知道,當朝皇帝王莽當然不是因為吝惜一座長橋。

    灞橋燒毀的時間非常不合時宜,次日就是立春。灞橋自古被視為進出京城的要道,《雍錄》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出、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在開春前夜,京城先折了門戶,無論如何都足以被視為不祥的征兆。何況,在王莽的時代,他和他的臣民們仍堅定地相信,所有災禍與異象,都絕非無緣無故。

    這些猜測很快就應驗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帝國果然災象頻仍。蝗災再度爆發,蝗蟲鋪天蓋地直卷長安,連未央宮的殿閣上都爬滿蝗蟲。星座運行也出現異象,術士們都已知道天意難違,只能一再地搪塞王莽的追問。帝國的政局更加不堪,關東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數十萬流民涌入長安,盡管王莽下令賑災,卻遭到大臣陽奉陰違,災民中仍有十之七八餓死在街頭。這些失去生路的人們紛紛揭竿而起,赤眉軍先殺太師犧仲景尚,后殺更始將軍廉丹。王莽勉力維持十余年的帝國,終于像他自己一樣,變得老態龍鐘。這個自視為傳奇的老人,自己也正被惶惑日復一日地吞噬,對生命即將告終的恐慌,夾雜著對帝國前途的憂慮。他開始更加頻繁地求助于神道的力量,希望可以逆轉傾頹的時局。

    災異在末世總會頻繁地發生,并經流民口口相傳而被無限夸大,最終匯聚成難以控制的力量。對于這些連鎖反應,寵信神道的王莽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馬上擬詔,從三皇五帝、天地方位的角度來分析這次灞橋事件,說明灞橋之毀是天意,毀得合理,毀得及時。王莽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正以三年終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存之道也。又戒此橋空東方之道。今東方歲荒民饑,道路不通,東岳太師亟科條,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館為長存館,霸橋為長存橋。”以權謀之術登基的王莽,在人生的末年終于開始反思自己早年的武斷與莽撞,56歲時,他篡位稱帝,從此不斷頒布詔令――井田、奴婢私屬、五均六、改革幣制。這個醉心于周王朝制度的老人,試圖在他的時代重新恢復那些古老的傳統,“托古改制”。人們很難想象,如此激烈的變革主張,居然出自一個年近六十歲的老人之手;人們更難想象的是,這個亂世梟雄居然會在年近七十歲之時,再度全盤自己當初頒布的一系列詔令,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混亂的世界和解。

    伴隨著為灞橋改名的詔書,王莽又頒發了一系列新的治國舉措――廢除井田、奴婢、山澤、六之禁,甚至更為直接地提出,“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王莽開始逐一自己在十多年前定下的規章制度,他希望把灞橋之毀視為帝國的一個適時合理的轉機,重整旗鼓。他將灞橋改名長存橋,希望以安民之術取代王霸之道,為垂危的帝國尋找一線生機。

    王莽之所以選定灞橋作為政治轉向的借口,說是巧合,其實也并非無緣無故。灞橋自修建伊始,就一直與王霸之道有著密切的關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稱霸西戎,迫使周王朝承認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改滋水為灞水,以證明自己治下的王圖霸業。四百年后,他的后裔嬴政在灞橋上為大將王翦送行,六十萬大軍旌麾東指,大破潼關,從此一統天下,成就“千古一帝”。二十年后,劉邦由灞橋入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綬符節,降軹道旁。”

    三代霸主奠定基業,都與灞橋有著曖昧的關聯,而開創新朝的王莽,同樣是制度的堅定信奉者。《漢書•王莽傳》說他,“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于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然而,制度原本就無從解決所有具體的問題,何況,他面對的又是一個被黃老之學深深浸過的國度。王莽對制度的偏愛,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最令人矚目的是他從攝政到登基頻頻發起的四次貨幣改革,為了恢復古制,王莽發行了大量各種材質的貨幣,從金銀銅,到龜殼甚至貝殼,名目多達“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面對名目繁多、難于計算的新幣,百姓私下里仍使用漢朝的五銖錢,不料卻遭到王莽嚴刑處罰,動輒發配邊疆。頻繁的貨幣改革,王田制,私屬制,夾雜著意想不到的天災,終于令王莽不得不重新衡量過去數十年的所得與過失。他試圖柔化充斥著英雄主義和殺戮信仰的灞橋,他希望用長存橋的新命名來表示自己重定天下的決心。然而,時代卻已吝嗇地不肯留給老人回旋的余地。一年后,赤眉軍攻陷長安,69歲的王莽和他的理想,一道為亂軍撲殺。

    王莽死去六百年后,長安仍是長安,長存橋的名字沒過多久又被改回灞橋。不過,灞橋還真的迎來了命運的轉向。那些為灞橋命名的前朝霸主們,都沒能最終決定這座長橋的命運。秦穆公不曾料到,身為“春秋五霸”,自己在軍事史上的意義,竟然遠遜于文化史上的地位。他只為兒孫們打下半壁江山,卻為后世留下層出不窮的典故,“秦晉之好”、“九方皋相馬”、“百里奚,五羊皮”、“穆公亡馬”……他命名灞水原本只是驕矜自夸,卻結出了意想不到的果實。漢朝以后,甚至灞河兩岸的整個區域都以“灞”為名,漢文帝將陵墓安放在這里,此地遂改名灞陵,從此,這里所有的過客與生民,都成為權力的守墓人。權力可以改變一條河與一座橋的名字,可以將一片河岸改為墓地,可以肆無忌憚地篡改歷史,然而,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們,卻很快就會用那些纏綿悱惻的字句,輕而易舉地拗斷了君王們的權杖。

    王粲的道路

    總有人要踏上同一條路,或者同一座橋,即便相隔幾個王朝。

    李白寓居長安時,有一天趕到灞橋為朋友送別。經過路人指點,他才發現,朋友將要踏上的,竟是王粲在五百年前走過的那條古道。

    王粲二十一歲時,遭遇離亂。董卓部將攻陷長安,王粲被迫南下荊州依附劉表,登上灞陵,不禁愴然,在《七哀詩》里,王粲寫道,“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滿面烽煙之中,他只看見“西京亂無象”,“白骨蔽平原”,感慨“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兒時過目不忘的才能,在成年之后反而成為負擔,他一閉上眼睛,生離死別的一幕幕就會在眼前像凜冽的刀鋒一樣迅疾地閃爍,劈開他什么也看不到的未來。

    在灞橋上逡巡回望的王粲并不知道,南下也不是一條理想的道路。劉表雖有廣納賢士的虛名,卻終究難以容下面貌丑陋而才華出眾的少年王粲,抵達荊州后,王粲只能在登樓臨望時抒發些“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悵惘,用記憶里灞陵的征塵來替代了長安的味道。

    李白一度比王粲幸運,他生活在整個帝國最繁華的時代,現在更身處天下中心,帝闕之下,他還年輕,沒有被生活磨去棱角,更沒有被時代一再地拋棄過。所以,王粲回望長安,李白則只能回望王粲。年輕的李白做不到王粲那樣的哀傷沉痛。何況,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將離別看得過分沉重的人,即便對汪倫,他也只是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這樣一句不痛不癢的比喻,今天他要寫的《灞陵行送別》也是一樣,這首詩其實并不是送給朋友的,而是留給自己的。令李白惦念的并不是面前行將南下的朋友,而是王粲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在盛世想象末世的離亂,李白與王粲素昧平生,他與王粲之間甚至找不到多少真正的共同點,然而,他又似乎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王粲。譬如今天,他鬼使神差地循著王粲的腳步,重新踏上灞橋,回望腳下的千里煙波。

    流寓長安的三年間,李白為灞陵留下了兩首詩詞,《灞陵行送別》和《憶秦娥》。《灞陵行送別》寫得完全比不上《憶秦娥》,然而,前者描述的是實景,而《憶秦娥》里的“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則畢竟只是一串朦朧的空鏡頭。

    灞橋早在漢代就是人們送別的所在,到了李白的時代,朝廷在灞橋上設立驛站,灞橋成為法定的送別之處。別離是件極其私人化的事情,選擇別離的時間和地點,原本因人而異,然而,由于灞橋地處京城門戶,而灞橋兩岸的數萬棵垂柳,也響應了人們折柳相送的習俗,這座曾經承載著王霸之道的長橋,于是確定了自身新的涵義。灞橋因此不再僅僅是一座橋,而是一個場所,一種空間,它被大肆地涂抹上情感的記憶。十幾代人在這里揮別,自此踏上歧路。任何器物被情感染色,都足以讓人緬懷一生,何況是一條容納了千萬種離別的灞橋。

    不過,事實上,真正勾起行者與送客愁緒的,也并非僅僅是別離本身。灞橋還有別一番況味。灞橋是一道分界線,站上灞橋就意味著從帝國的中心退向邊緣。對于儒家經世觀念根深蒂固的傳統文人而言,離開不僅意味著遠離了故友,更意味著失去了舞臺。

    在李白的時代,流寓著大批像他一樣的年輕詩人,他們無一例外地渴望成為世界中心的一部分,他們都曾費盡筆墨去堆砌長安的繁華,從不在乎在上層文人們寫給帝王將相的諂媚詩句中再添上無足輕重的幾筆。他們沒有話語權,卻仍然懷抱著對單純誠摯的熱忱,他們只是竭盡全力地想要進入長安,然后留在長安。為此,陳子昂在長安街頭毀琴散詩,李白和杜甫則忙于四處干謁,他們難以掩飾對于現實世界的渴慕,這些世俗的期待,與所有時代所有平凡的年輕人們,原本就沒有什么區別,如果不是后來的情局所迫,很少有人真的甘愿退隱山林,尋仙問道。

    長安之所以能粘滯住詩人們的腳步,不僅因為他們能在這里找到步入權力中心的機會,還在于來自城市本身的感召力。作為天下中心,長安城的建筑格局固然是通過權力之手來締造,然而,城市的內在繁華卻是通過商業的邏輯來修訂的。長安的東市,“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人們隨處都可以找到酒樓、茶館,與各國的使節、商人、僧侶、文人們自由地流連交往。這些繁華、開放與便利觸手可及,國際化大都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沒有理由拒絕長安。

    然而,悖論在于,安定閑適的生活,于身心有益,對詩情卻是極大的傷害。詩歌的根系往往深植于悲苦之上、羈旅之間。成就詩人們的,是蹇途中的月光,渡船外的晚鐘,日暮鄉關,大漠孤煙。那些在御花園中草就的雍容華貴的陪侍之作,可以博得一朝天子龍顏大悅,卻注定要在后世引人詬病。偉大詩人的命運注定是悲劇性的,長安的方寸之地,足以困死襁褓中的詩興,長安的安逸生活正如一團丑陋的繭,不離開長安的束縛,詩人終究難以化蝶。

    只不過,很少有人真的能夠淡泊地處理離開長安這件殘酷的事情,作為中心與邊緣臨界點的灞橋,因此成為另一種情感的容器,不僅有關離情,更有關抉擇。灞橋因此,聚集了那個時代的百感交集。

    所以,有那么一段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懷著各種各樣的目的,試圖在灞橋這個臨界點上生活。在李白的時代,人們津津樂道于隱居在灞橋邊的那些前朝的隱士們。例如“舉案齊眉”的梁鴻,他和他相貌丑陋卻賢惠的妻子孟光就曾在灞陵山中定居,“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梁鴻在長安時,曾在太學讀書,卻終究沒有獲得青睞,每日只能在上林苑中牧豬為生。等到他隱居之后,反而身價百倍,他重返長安,作《五噫之歌》,竟然令帝王青睞有加,而這一次,他主動選擇了退卻,“章帝求之不得”。韓康是另一個典型。他也選擇在灞陵居住,因為這里與長安的距離適中,若即若離,他既可以逃避那些浮華的生活,又可以時常到長安城中,販賣從灞陵山中采來的草藥。韓康一度著迷于這樣的生活狀態,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他反復地往返于長安和灞陵之間,而他有一個習慣也保留了三十年,賣藥時從來不許買者討價還價。直到一天,有一個女子在長安街頭找他買藥,韓康仍然堅持不肯降價,女子大怒,居然不肯還價?你以為你是韓康啊?韓康不禁喟嘆,“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他從此潛入灞陵深山,再不入長安。

    梁鴻和韓康的故事誘惑著唐朝的人們,他們既想逃避繁華,又不愿遠離繁華,既想避世,又不舍得棄名,這種矛盾的心態,愈發決定了灞橋在唐人心目中難以言喻的地位。

    送別朋友不久以后,李白就是在這樣復雜的情感沖擊下再度站上灞橋的。天寶三載(744年)仲春,在成就詩人悲劇命運的那個決定性的拂曉,李白在躊躇中離開長安,重新開始冒險的旅程,踏上通往永生之路。沒有人為他送別,他只是孤獨地站在灞橋上,看著日光將自己的身影慢慢拉長,那條王粲的道路在暗中引誘著他,令他迷醉而又彷徨。離開長安真的成就了李白,灞橋之外,有著更為廣袤的世界。幾個月后,李白就會在洛陽遇到小他十一歲的杜甫,他們將和高適一起在梁宋漫游。然后,他將追隨北海高天師求道,決意羽化升仙。那時他依然不知道,自己有騁蝗戰晌鮒泄墓鴯謔耍襠窳橐謊荒ぐ藎7攏詈痛小£

    季節錯亂癥

    詩人都或多或少會患有季節錯亂癥。許多人寧愿把整個人生都當作一個漫長的秋天來度過,以為自己會成為一片隨風凋零的黃葉。有時,詩人也愿意在冬天想象春天,或者在春天尚未過盡之時就餞花傷悼,過早地看到死亡的來臨。

    灞橋是季節錯亂癥的另一種表現。對于季節錯亂的迷戀,成為灞橋的新基石。當劉禹錫還在灞橋上喟嘆“故人云雨散,滿目山川多”時,灞橋已經被詩人們經營成新的空間。他們都習慣在春天前往灞橋,有時并非為了踏春,也不是專程為朋友送別,更不是給前朝的文皇帝掃墓。灞橋對詩人們有著別樣的吸引力。那時,在灞河兩岸綿延起伏的五里長堤上的數萬棵垂柳將同時面向天空播撒柳絮,給整個春日蒙上一層銀裝素裹。唐朝的詩人們習慣于把這些漫天浮游的柳絮看作隆冬的落雪,他們假想自己正走在長安城外的風雪中,鄭綮就曾這樣答復別人索詩的請求:“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

    事實上,長安的冬天從來都不乏風雪,然而,詩人們中意的并非那種專屬于北國的凜冽透徹,他們更愿意選擇風和日麗之時,迷失在灞橋假想的風雪里。畢竟,詩人每天都必須依靠想象才能生動地生活。

    灞橋就這樣成為詩人們的朝圣地,在詩句的推波助瀾之下,灞上之游更成為一時風尚。無論是真正的詩人,還是附庸風雅者,人們選擇在這座人馬喧騰的長橋上不斷地徘徊,等待靈感將自己俘獲。靈感來自空中浮游的柳絮,來自腳下脈脈的流水,來自這座不斷被重建的長橋,也來自背后的長安和眼前長安之外的世界。

    一千多年后,法國人蘭波用來定義詩人的話后來被一再引用,“生活在別處”。這同樣可以被視為季節錯亂癥的一種表征。與蘭波潦倒落破的一生相比,一千多年前灞橋的“別處感”其實更加強烈,也更加荒誕。它架構起的并不是一兩個人的命運,而是橫亙幾個王朝的悲歡。

    事實上,后世的人們一再地緬懷唐朝,無非也是這樣一種季節錯亂癥在集體作祟。不可超越的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們,聯手制造了盛唐長安的迷夢,人們頻繁地懷念她,像懷念自己已然淡忘的初戀情人,你記不起她的氣息,聲音,甚至容貌,你只是單純地陷入懷念的迷局里無法自拔。人們懷念盛唐,并非因為對現實不滿,也并非因為盛唐的長安真的有多么輝煌幸福。已經有無數的證據表明,唐朝并不是多么理想的時代,許多年后,朱利安•班達在《知識分子的背叛》中寫道:“注重秩序的國家只注重強大而不在乎公正。”這實際上未嘗不是唐朝生活的寫照。然而,中國人只是一再地試圖循著前人的字句,重新走進一個失落的夢境,把昨夜沒有做完的夢重新續接起來。

    于是,我們再也無法看懂長安。

    重返長安現場

    八百年后,當柳永再度登上灞橋,他看到的只有凋零的舊夢。

    曾經的世界中心長安已經淪為一座廢都。唐天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此后,人們曾在皇城的基礎上重建長安,然而,這座城市的規模和風貌已經遠遠不能與盛唐時相比。在柳永的時代,長安仍是一座聲名顯赫的都市,它被稱為京兆郡,地位遠高于其他州郡,卻畢竟已不是國都。它從天下的中心,突然變成塞防的前線,直接承受著來自西北游牧民族的沖擊。在長安城外,依稀仍有垂柳沿著灞河兩岸蔓延,只不似當年那么鋪張喧囂,柳條無精打采地裹滿來自塞外的飛常溲氈常袷切試概闋毆識家壞覽先サ陌追⒐稹£

    白衣卿相只有嗟嘆數聲,寫一曲《少年游》。在這個“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的時代,他不知道,日后,會由誰來把這首詞唱完: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在柳永的詞章中,《少年游》算不得多么出色的篇目。大量用典,甚至直接截取前朝的字句,柳永畢竟還是更善于捕捉那些來自內心世界的隱秘,又或者,他終究還是被一些前塵往事噎住了喉嚨。

    柳永已經不可能像唐人那樣心情平靜地探望灞橋。長安以北的朔漠上依然夜以繼日地逡巡著胡馬,嘶鳴聲不斷地驚擾著帝國的黎明。趙氏兄弟在建國之初還頻繁地發起戰爭,試圖收復被契丹人割據的幽云十六州,卻一直未償所愿,等到他們的孫輩登基時,這些逐鹿天下的愿望已經被安逸的生活輕易地掩埋。在柳永生活的時代,帝國和契丹人簽訂了“澶淵之盟”,和西夏人簽訂了“慶歷和議”,朝堂之上,大臣們辯論的話題除了和與戰,又多了些關于變法與守成的爭執,他們仍在不斷地相互攻訐傾軋,然而,斷斷續續的和平終究還是讓帝國萌生出一些新的氣象。在新的國都汴梁,人們大肆營造城市、園林、寺廟、巨塔,各國的使節、商人、工匠們向城中匯集,人口躥升,商業毫無懸念地振興起來,街市繁華,店鋪林立。幾十年后,畫家張擇端會在他的長卷中記錄下這些瞬息的繁華,這些滲透進生活深處的場景,證實了汴梁模式的都會風貌。汴梁的繁華,只是更加反襯出長安的落寞。

    當然,長安的商業和城市營建,也并沒有終止。長安成為作戰物資的集散地,南北雜貨云集,時人江休復在《江臨幾雜志》中寫道:“長安有寶貨行,搜奇物者必萃焉。”與此同時,人口也開始激增,甚至超過盛唐,購買力逐漸復蘇,大量的店鋪從地層深處噴涌出來,填滿了城市的角落。與唐代嚴格的坊市制度不同,宋代的長安并沒有形成唐代東市那樣的大規模商業區,商業的觸角反而滲透進城市深處。各種店鋪與寺廟、官衙、書院、住宅交雜穿插,形成生活化而又開放型的市場氛圍。唐代朝廷對商業有著嚴格的界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瞧嚦蹋黝廴偕諞隕保未男魯ぐ玻虺晌蛔疃臁⒁蟶钚棖蠖由斐隼吹某鞘小3鞘邢窈C嘁謊襖返匚弊爬醋隕桃檔撓曷叮蛘統啥薊岬男賂窬幀£

    然而,此刻的長安終究沒能像從前那樣吸引大批文人志士,人們重返長安,為的是懷古撫今,而不是再造城市理想。誰也不能奢求由這些懷古的過客來重新締造城市。當然,此刻的長安也并非沒有主人,商人們正成為新興的力量,依靠對巨額財富的聚攏,他們甚至一度敢于聯合罷市,以對抗朝廷的貨幣制度改革。當長安剝離了權力這張畫皮,它原本有機會通過商業來證明自己。吊詭的是,這座聲名顯赫的城池已經習慣了來自權力的庇護,一旦喪失權力的垂青居然就無所適從。面對新都汴梁的崛起,以及帝國南方城市大規模商業井噴,長安的城市建設和商業之路卻顯得按部就班,維持著不溫不火的狀態。經歷了短暫的和平之后,長安又先后陷入宋金、蒙金的戰爭,屢遭兵荼。不斷的易主令古都不堪其擾,剛剛起步的商業被迫屢次停滯,這座曾經不可一世的城市再度沉寂下去。

    灞橋正是隨著盛唐、隨著長安一道湮沒在中國人的記憶中的。新都汴梁城外,別離的場景每天仍在上演,只是汴梁城外并沒有灞橋。不過,失去了灞橋絲毫不影響別離的情緒,人們不再需要灞橋,就像從不需要為告別找一個合適的理由一樣。

    柳永之后,灞橋的隕落變得更加迅速。灞橋曾經拱衛的長安,再也沒能成為統一王朝的國都。此后帝國的中心一直在江南和北京之間游離,長安不可避免地淪為帝國的邊緣。灞橋兩岸的上萬棵垂柳被不斷砍伐,與此同時,折柳相送的習俗也像中國的許多傳統一樣被迅速而殘酷地遺忘。這座長橋后來屢毀屢建,頻率在清朝達到頂峰,乾隆、道光、同治三朝都曾重建灞橋,加長加闊。然而,1957年,伴隨著全國“破四舊”,加速建設的轟鳴聲,被視為現代化眼中釘的灞橋毫無懸念地被拆除,換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人們需要的不再是一座溝通河流的長橋,而是聯通海外世界的那些新奇而陌生的意象。

    第5篇:折柳送別的典故范文

    我以為詩歌欣賞,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豐富拓展詩歌的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通過某一意象牽連出一些相關的古典詩詞,來豐富意象,拓展畫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韻。努力借此讓學生體味詩歌意象所蘊涵的深意,從而使其學得極有興味,并認識到詩歌創作中意象構造的重要。

    由于學生剛上高一,又是農村孩子,讀的詩不會很多,所以在上課思路上,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牽引。一提到“引”和“牽”,恐怕有人會認為這是在走老路。但我認為傳統不該丟,一定程度的引導是必要的。況且我認為這堂課不得不引,這樣的鑒賞課,若全讓學生自由發言,恐怕會雜亂無章的。因而,我希望整個中學階段要增加古典詩詞的分量,而且老師在詩詞學習上要做得更好。只有如此,詩詞鑒賞才會從從容容。

    下面是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引子

    師:同學們,今天我背一首小詩給大家聽聽。(背誦《錯誤》)

    師:知道它的名字嗎?

    生:《錯誤》。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作者是誰呢?

    生:鄭愁予。

    (師板書“正愁余”)

    生:錯了。是“鄭愁予”。

    師:不錯吧。我有證據。作者原名鄭文韜。但為什么改名為“鄭愁予”呢?我疑心是從古詩詞中借來的。誰讀過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

    生1:我只記得其中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師:不錯。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

    生1:是說青山擋不住滾滾東流的江水。

    師:但這僅是字面意思。如果你要去做一件大事,想著這兩句話,那會表達一種什么心思呢?

    生2:我堅持要做的事,誰也攔阻不了。

    師:實際是表明一個人做事的――

    生2:決心。

    師:對。辛棄疾是南宋抗金英雄。這兩句話是說――

    生1(搶答):辛棄疾的抗金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就像那東流的江水永不回頭。

    師:說得好。這兩句的后面是“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誰能解釋它的意思?

    生3:傍晚深山里傳來鷓鴣鳥的叫聲,我獨自站在江邊,心情十分惆悵。

    師:為什么惆悵呢?

    生4:因為實際上辛棄疾的理想并沒有實現,所以他心情沉痛。

    師:這跟傍晚江面上茫茫的暮色有沒有關系?

    生5:有。眼前的景是黯淡的。它給作者一種壓抑,讓作者感到沮喪。

    師:為什么提到鷓鴣聲呢?

    生6:鷓鴣的叫聲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或“不如歸去”。在敏感的詞人辛棄疾聽來,好像是提醒自己抗金無望,不可強求。

    師:所以作者很苦悶。原來這一切都使作者愁苦啊!這“愁”字是什么用法?

    生:使動用法。使我愁苦。

    師:哦。“余”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愁予”的“予”呢?

    生:也是“我”。

    師:那么“鄭愁予”是不是從“正愁余”化用而來?而且正好用了某種修辭手段?

    生:諧音雙關。

    師:下面把辛棄疾的四句詩一起讀一下。

    師:實際上,我想本詩作者的名字恐怕又是從屈原的筆下借來的呢。屈原的《湘夫人》開頭兩句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翻譯過來就是:湘夫人下降啊到了北邊的水灘上,放眼遠望啊使我(湘君)分外惆悵。“愁予”這個字眼有什么特點?

    生7:有點多愁善感的味道。

    師:那么《錯誤》的作者為什么改用這樣的名字呢?他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生8:一定讀過不少的古詩詞,尤其是婉約派的怕是讀了很多。

    師:同學們,是這樣嗎?有沒有根據?

    生9:有。作者雖是臺灣詩人,但他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他父親是個軍人。他童年的時候跟隨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跟隨母親輾轉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母親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

    師:所以,他的新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韻味。實際上,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卻酷似李白。而他自己本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這就難怪他把自己改名為鄭愁予了,表現得那么纏綿。而他的《錯誤》則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下面我們開始學習這首詩。

    二、朗讀,背誦,整體感知

    (先請兩位學生試讀,而后教師范讀并指導;而后讓全體學生自由讀兩分鐘,爭取背誦)

    師:下面請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12:寫的是一個女子等候丈夫歸來的故事。

    師:從哪里看得出來呢?

    生12:從一個“等”字看得出來。

    師:對。你看得很準。

    三、品味意象,拓展畫面,體會思婦的情感

    師:下面我們學習第一節――“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大家齊讀一遍。

    我提幾個問題大家思考。“江南”是個好地方嗎?能舉例說一下嗎?

    生13:“江南”是個美麗的地方。白居易的《憶江南》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師:哦。原來江南是個繁華美麗的地方。

    生14:我記得這幾句話,寫江南的美麗,但不知出自哪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師: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的確宜人。誰知道它的出處?

    師:沒見過?情有可原。老版教材上有,出自南北朝時南朝作家丘遲的《與陳伯之書》。

    生15:還有,江南的生活是美的。

    師:噢。不僅江南的風景美,而且江南的生活也美?說說看。

    生15:有一首詩這樣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師:知道是誰寫的嗎?不知道?我說一下。是唐末詩人韋莊的《菩薩蠻》。懂得它的意思么?

    生16:大致是說,江南美麗,游人到了江南,就該在江南過一輩子,不到年老就不要回家。要是回家了就會肝腸寸斷,傷心不已。

    師:那就是說到過江南的游人舍不得離開江南,離開了會很留戀的。那值得留戀的是什么呢?

    生8:一是江南的山水秀美,游于山水之間,心情無比舒暢。一是江南的少女美麗,比月亮還漂亮,讓游人留戀難舍。

    師:這位同學恐怕也讀過不少的古詩。理解得很好。那如何理解“游人”呢?“游人”一般在什么年齡上游江南呢?

    生17:“游人”大概就相當于“游子”吧。像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游子,在外漂泊,游蹤不定。一般地說生活不一定幸福。

    師:理解得恰當不恰當?好!大家給他鼓掌!

    師:“游子”是不是年老的時候才離開家鄉?

    生:不對。年輕的時候。

    生18:要不然也不會看中江南的美女了。

    師:哦。好深刻呀。既然如此,“游人”留戀江南,不愿回家了,家里人會不會想他?誰想得最厲害?

    生: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想他。最想他的是他妻子。

    師:妻子深深地思念著他,他卻不想回去,這樣的人該稱得上――

    生:薄情郎,負心人。

    師:是不是游人都是這樣?

    生:不全是。

    師:但妻子對游人的思念卻是一樣的,一樣的深啊。課文中的女子是怎樣地思念丈夫的呢?思念的結果呢?看第二句――“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大家齊讀。

    師:最后一個詞“開落”讀得短促行不行?

    不行。要讀成“開――落”,要讀得慢,音要響亮、沉穩。課文中還有哪些詞也該這么讀?

    生:“走過”“向晚”“緊掩”“過客”。

    師:把這幾個詞所在的句子連著讀一遍,看看有什么效果?

    生:好像有一種節奏感。

    師:對。有一種韻律美。

    師:作者把“容顏”比作什么啦?

    生:比作“蓮花的開落”。

    師:這一比喻是否合乎常規?

    生:不合乎常規。應該是名詞比名詞。應該比作“開落的蓮花”。

    師:對。實際是把“容顏”比作“蓮花”。這么比的效果如何呢?

    生:寫出了女子容貌的美麗。

    師:是的,古人喜歡用花比女子臉面。如“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白樸《梧桐雨》)。誰還能舉例證明?

    生18:“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是說女子的臉龐像芙蓉一樣美麗。

    師:是呀,芙蓉就是荷花。記得這兩句詩出自哪里嗎?把全詩背一下好嗎?

    生:王昌齡的《采蓮曲》。(學生齊背)

    師:很好。還有例子嗎?

    生19:“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是說女子的臉龐像桃花一樣美麗漂亮。

    師:說得好。誰的詩?

    生: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師:好。把全詩齊背一下好嗎?

    師:很好。都背得來。那么,用“蓮花”作比還能寫出什么呢?

    生:女子的純潔,品性的高尚。

    師:有例為證嗎?

    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師:對。那么作者為什么把女子的容顏比作“蓮花的開落”呢?

    生20:“蓮花”盛開時是鮮艷美麗的;凋落后是枯黃的,不耐看了。用這一比喻,前者寫出了女子容貌的嬌美,后者寫出了女子容顏的憔悴。

    師:也就是說,“蓮花”由開到落,不只是點出了季節的更替變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女子的容貌由美麗到憔悴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還可以由哪個詞看得出來?

    生:“等”字。

    師:從“蓮花”開等到“蓮花”落,說明了什么?

    生:女子等待的時間很漫長。

    師:我們有沒有過等人的經歷?那是什么樣的滋味?

    生21:焦急難耐。

    生22:把人都等瘋了。

    (生笑起來)

    師:可見等人的滋味不好受。我們看那位美麗的女子都等憔悴了,知道她憔悴的原因嗎?

    生:思念丈夫啊。

    師:對。“思君令人老”,古人說得不錯。那么,那盼夫的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心情到底怎樣呢?

    生:欣喜,焦急,痛苦,寂寞,苦悶,怨恨!

    師:好。同學們揣摩得不錯。有沒有自己的體驗?

    生:有!

    師:那我們跟那位可憐的女子不是產生共鳴了嗎?順便問一下,我說的“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同情。

    師: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

    生23:還有可愛的意思。是說長得美麗,值得憐愛。

    師:有例子么?

    生24:“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師:還有《孔雀東南飛》上的句子――“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師:好。下面我們學習第二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那在寂寞中等待的美麗女子的。我們來具體體會一下她的心情。大家自讀一分鐘。

    師:大家體會一下,“不來”“不飛”“不響”“不揭”四個詞,分散在句中,讀起來有什么效果?

    生25:有一種節奏感,顯得很和諧。

    師:說得好。讀起來有韻味。它們所在的句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26:“不來”“不響”分別是“不飛”“不揭”的原因。它們又都是女子內心寂寞封閉的原因。

    師:說得有理。什么消息都沒有,一切都歸于沉寂,似乎空氣都凝結住了。她的脆弱的心承受得了么?

    生:無法承受,悲苦到了極點。

    師:“東風不來”,是不愿來,還是不能來?

    生27:是不能來。

    師:噢?為什么?

    生27:因為到三月了,是暮春了。

    師:哦。我想起來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跟著老師背李商隱的《無題》)

    師:百花凋謝了,所以柳絮也不飛了。這是不是幸事呢?

    生28:不是。是暮春了,春已去了。女子盼夫回家的希望又成了泡影,所以失望至極。

    生29:還有,暮春時節,年輕的女子最易敏感。她會感嘆時光匆匆,年華易逝,容顏衰老,所以更加愁苦不堪。

    師:大家都認為東風不能來。講得都有道理。我想啊,東風恐怕是不愿來。它似乎是個有情人。大家能理解嗎?

    生30:這里好像用了擬人。但我不明白東風不愿來的原因。

    師:那從下一句――“三月的柳絮不飛”――來看吧。如果是“楊柳依依”,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時候,好不好呢?

    生31:不好。

    師:為什么?

    生31:那位美麗女子看見青青的柳色會懊悔不盡的。有王昌齡的《閨怨》為證。

    師:好。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齊背:“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師:哦。青青的柳色引出了無限的離愁別恨。這位平日里愁苦不愁苦呢?

    生:不怎么愁苦。因為是她自己把丈夫送到戰場上求功名的,心里還有某種歡喜呢。

    師:說得有理。但即便如此,一見到楊柳,那位女子還會產生愁情的。可見別離是多么難耐呀。但相比之下,本詩中的那種離愁別恨就更濃了。因為她所等的人不知在哪里又在干什么。所以,不光人同情她,就連東風也舍不得惹她煩惱,不愿吹來,不愿吹綠柳條,不忍見柳條發青啊。我也引一首詩作證。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從這里可以看出,“東風不來”“柳絮不飛”,更襯寫出了女子的凄苦之情。那她為什么會見柳傷情呢?

    生32: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與“留”諧音。是希望行人留下。所以文中的女子一見到柳,就想到了當時送別的情景。想當初,是千叮嚀,萬囑咐,叫他早回。如今冬去春來春又去,楊柳幾度發青了,可是他還沒有消息,能不見柳傷情嗎?

    師:難怪李賀說“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還有戴叔倫的《堤上柳》寫道:“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又正如所說:“一絲柳,一寸柔情。”這時我們恐怕要幫她說一句:“愿得西山無樹木,免叫人作淚懸懸。”這是魚玄機的《折楊柳》。

    生33:怪不得“東風不來”,原來是“東風”不忍心啊。真得謝謝東風!

    師:我們再想想看,這位美麗女子要是看見了柳絮紛飛,她的心情又會怎樣呢?“柳絮”如何理解呢?

    生34:“柳絮”就是柳樹的花,人們也叫它“柳花”。這位美麗女子看見漫天飄飛的柳花,怕更是愁苦萬分。

    師:也許她“欲與柳花低訴”,但“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這是黃邁《湘春夜月》中的句子。可見其無處訴說的哀愁有多深。

    生35:我也想起見柳絮而生愁情的詩。如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中的兩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生36:我也想起兩句――“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是李益的《汴河曲》。

    師:好。同學們讀的詩還真不少。

    生37:我記起了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師:你是說女子的愁苦像空中飄舞的柳絮一樣多啊。我們想想,這女子真是愁苦不堪啊。所以還是不見柳絮紛飛為好。所以,還真得謝謝――

    眾生:“東風不來”!

    師:但是,柳絮飛盡了,空中可能還有某種聲音也能觸動人的離愁別緒、思鄉之情吧?是什么聲音呢?

    生38:杜鵑的叫聲。

    師:是嗎?它的叫聲有什么特別嗎?

    生38:杜鵑,就是子規。在暮春時啼叫,聲音很凄切。

    師:所以古代文人把它規定為一種悲鳥,來表達傷春離愁思鄉之情。它在暮春時啼叫,可有例證?

    生38:“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師:哦。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

    生39:我有兩句――“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但不知是誰寫的。

    師:柳永的《安公子》。

    生40:還有賀鑄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師:杜鵑啼血了,聽的人恐怕是――

    生41:哭血。

    師:不,文雅一點。

    生42:泣血。

    師:對。

    生43:還可能聽到一種聲音。

    師:什么聲音?

    生43:笛聲。

    師:說說看。

    生43: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師:哦,原來吹的是《折柳曲》呀,怪不得讓人傷情!這傷情女子的心像什么呢?

    生:像“小小的寂寞的城”。

    師:這座城有什么特點呢?

    生44:這是一座愁城。

    生45:空空蕩蕩,冷冷清清。城中人百無聊賴,茫然無著落。

    師:形容得好。我們想一想,城中的這位女子會干些什么呢?從電影、電視劇或者小說里找一找靈感。

    生46:繡鴛鴦枕,繡合歡扇,打同心結。睹蝶兒雙飛,看鳥兒成對,望雙鶴交頸眠。

    師:這位女同學舉的例子為什么都是成雙作對的?(眾生笑)

    生46:這樣可以襯托出女子的孤單凄涼。

    師:說得好。鳥兒成雙作對,人何時團圓呢?能不寂寞惆悵?這一切她都有耐心去做去看嗎?

    生46:沒有。心情不平靜啊。

    生47:也許在制寒衣。春天去了,秋天不久也要來了。

    師:衣服做成了往哪兒寄呀?她知道丈夫在哪兒嗎?

    生47:可能不知道。所以也無心縫制寒衣。做做停停的。不知做了多長時間了。

    生48:也許在作畫。

    師:畫什么呢?

    生48:畫喜鵲登梅,也許是鴛鴦戲水。

    師:喜鵲報信,鴛鴦成對,都是美好的。但對這位女子來說,恐怕都是痛苦的事。想一想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在現實中這一切一時都難以兌現。

    生49:也許在寫詩。

    師:把她的思念寄給遠方的丈夫。但我以為恐怕是作回文詩吧。前秦竇滔,在外娶了妾,他的妻子蘇蕙用錦繡織成回環可讀的回文詩寄給他,使他感悟了。那么,文中的女子是不是在寫這樣的詩呢?

    生:很有可能。

    生50:也許是在對鏡梳妝。

    生51:不會。她怕照鏡子,萬一看出自己容顏衰老了會更傷心的。

    師:對;這種猜測很合理。恐怕她也無心梳妝。古詩說:“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能理解“明鏡暗不治”嗎?

    生51:鏡子上落滿了灰塵。好久好久沒照過鏡子啦。沒有興致呀。

    生52:也許在拋梭織布呢?

    師:恐怕也是無心吧。古詩說:“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真是百無聊賴呀!能理解“不復理殘機”嗎?

    生51:自從丈夫走后,她幾乎就沒上過織布機。上面落滿了灰塵。當初沒織成的布,還擺在那里呢。沒心思呀。

    生53:可能在彈琴,彈古箏!

    師:為什么?

    生53:因為古箏彈出的聲音很哀怨。

    師:但是,彈著彈著,出現什么情況啦?

    生:弦斷了。女子淚流滿面。

    師:哦。岳飛說――(師生齊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師:也許是在庭院中看花吧?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這樣寫道:“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到玉搔頭。”詩中在庭院中對花出神,以至蜻蜓停在她的頭上也不知覺。這寫出了什么呢?

    生:的寂寞無聊。

    師:這時樹上只有不多的花兒,大部分都凋謝了。這位女子恐怕又起了感慨:“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同學們,會不會是這樣的情景?

    生:是的。她太愁苦了。

    生54:也許她在仰望明月呢。

    師:是嗎?明月能寄托什么呢?

    生54:李白有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師:哦。是想讓明月把她的心她的思念帶給她的丈夫。這女子確實多情善感。但她恨不恨她的丈夫呢?有一首無名氏寫的詞,可能會傳達出女子另外的心思:“天上月,遙望似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一部分學生跟著背)這位女子要等的人,能說不是一個薄情郎?

    師:由上分析,我們知道住在寂寞的小城里的人,是多么的愁苦、凄涼和無所依憑。好,再看下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這里又用了一個比喻。本體是什么呢?

    生:“你的心”。

    師:喻體是“向晚”嗎?

    生:不是。是“向晚”的“青石的街道”。

    師:“向晚”是什么意思?

    生:傍晚的意思。“向”是“接近”“走近”“靠近”等。李商隱的《樂游原》里有“向晚”一詞。

    師:學過這首詩?一起背一下好嗎?(生齊背)

    為什么要用倒裝結構呢?“向晚”暗示了什么嗎?

    生55:用倒裝結構,突出了“向晚”的動作性,就像上文的“開落”下文的“緊掩”一樣,它把事物的變化過程寫出來了。這里的“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無限地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漸漸地灰暗起來。

    師:說得精彩。大家鼓掌!

    師:那么,這青石的街道通向何處呢?這位女子又立在何處呢?大家推想一下。

    生56:這位女子可能站在古街口或者古渡頭,等候心上人,可能就是等她的丈夫吧。等到夕陽西下,等到暮色降臨了,成千上萬的人從她面前走過了,沒有一個是她要等的。這時我們肯定能想起溫庭筠的《憶江南》。同學們跟我一起背一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我們可以想一想,文中的女子無可奈何,只好慢慢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十分愁苦地往回走。那惆悵,那失落,那痛苦,隨著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無限延伸而加重。正是――離恨恰如青石的街道,更行更遠更無窮。(生鼓掌)

    師:這位同學想像得很逼真很精彩。好,看下兩句――“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齊讀一下。

    師:為什么“春帷不揭”呢?

    生:因為“跫音不響”,沒指望了。

    師:不錯。這里我舉王昌齡《西宮春怨》中的兩句詩補充解釋一下――“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大家看看,“春帷不揭”還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春恨長”啊。

    師:對。這里還有一個典故。《拾遺記》上說:“越貢二美人于吳,吳處以椒花之房,貫細珠為簾幌,朝下以蔽景(日光),夕卷以待月。”宮女呢,有滿腔春恨,所以不想卷上珠簾。這位女子也是一樣啊。不揭春帷,她怕看見什么嗎?

    生:明月。

    生57:我記起來了,――“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師:哦。明月無情,明月惱人啊。那么,下一句中的“窗扉緊掩”好理解了吧?

    生:因為“跫音不響”,沒有任何指望。還因為怕見明月。

    師:對。有理。不過我還借一首詩談談另外的看法。劉禹錫的《春怨》寫道:“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春欲晚”,是說春天要過去了,已是暮春了。“梨花滿地”呢,象征美人遲暮。詩中女子感到自己年歲大了,容顏衰老了,所以不愿開門看落花。那么,課文中的女子是不是也有這種心理呢?

    生:有。

    師:好。現在誰接著剛才那位同學對上一句的推想,擴展一下這兩句的情節內容?

    生58:不知何時,夜已很深了,街上空蕩蕩的,一個人影也沒有,一點聲息也聽不見。不得已,這位女子關上了窗戶,放下了窗簾,熄滅了燈火。但并沒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個人咀嚼著寂寞、痛苦和失望。

    師:好。設想得很合理。情景生動,形象鮮明。下面把第二節內容齊讀一遍。

    師:下面我們學習最后一節――“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大家齊讀一遍。

    師:達達的馬蹄聲傳來了,多么動聽。我們設想一下,那位女子聽到了該是怎樣的反應呢?扣住“美麗的錯誤”,接著上面的情節進行推想。

    生59:那位可憐的女子,聽到達達的馬蹄聲,十分驚喜,從座中站起來,激動得差一點暈倒了。稍稍定了神之后,便揭開窗簾,打開窗戶,急切地向外張望,甚至打開房門,跑下樓,沖到青石的街道上。可是當她跑到了街口,馬蹄聲已遠了,人已不見了。留給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心中的“他”啊,究竟在哪兒呢?這時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個“他”來了。我們可以借李益的《江南曲》幫她一下――“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時她又無意中抬頭瞥見了空中的明月,心中的怨氣更大了。我們借呂本中的《采桑子》幫她泄一下怨憤――“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師:設想得很有情趣。引用又恰到好處。在推想中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大家跟我把他引的兩首詩讀一遍。

    師:騎馬走江南的“我”走了,那位可憐的女子會不會目送呢?說說看。

    生60:雖然是個“美麗的錯誤”,但那癡情的女子恐怕還在目送“我”的遠去,恐怕在幻想視野中的“我”會變成她心中的那個“他”。

    師:哦。這時的她也許在自言自語或暗自嗟嘆――“應念我,終日凝眸。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師:這時我們順著女子的視線望去,那位男子漸漸地遠去,慢慢地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而那女子的離恨是恰如那男子的足跡,“更行更遠還生”啊。

    四、總結

    師:下面大家把這首詩一起背誦一下,然后思考幾個問題。(生齊背)

    就題材來說,這是哪一種類型的詩?

    生61:是寫妻子思念外出遠游的丈夫的詩。

    師:表達是對的。給它定個名稱吧。

    生:閨怨詩,或者思婦詩。

    師:這兩種看法都可以。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62:是寫在外遠游的人思念妻子的詩。

    師:可不可以呀?有沒有根據?

    師:找不出理由?那放一下。先給這類詩定個名稱吧。

    生63:叫游子詩。

    師:可不可以?說是游子吟行嗎?我們能記起誰的詩?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師:好。一起背一下。

    師:現在回答剛才放下的問題。柳永的《八聲甘州》寫了游子失意苦悶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下闋我背給大家聽聽――“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其中“望”是“凝望”“呆望”的意思。大家聽清了嗎?哪幾句寫游子對妻子的思念?

    生:“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師:這不是寫妻子想念他嗎?他怎么知道啊?

    生:是他想像出來的。

    師:為什么要這樣寫?

    生:更能寫出他內心的愁苦。

    師:課文有這樣的內容嗎?

    生:有。中間部分可以看作游子心中想像的內容。

    師:說得好。所以這首詩也可以叫作――

    生:“游子吟”。

    師:詩題為“錯誤”,這“錯誤”是因誰而引起的呢?

    生64?押因“我”而起。“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女子產生了錯覺,誤會了,因而空歡喜一場。

    生65?押因“女子”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另有期待。在她的眼中,“我”不是她的“歸人”,而“是一個過客”,所以她“窗扉緊掩”“春帷不揭”。“我”以為“我達達的馬蹄”會叩開她的窗扉,會掀開她的窗帷。“我”這種錯覺、錯誤的判斷,讓自己空歡喜一場。

    師:為什么說這個“錯誤”是美麗的?

    生66:因為“達達的馬蹄”聲,打破了女子內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漣漪,給了她片刻的驚喜,片刻的歡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產生了悸動,產生了欣悅之情。

    師:所以,雖是錯誤,卻很美麗,而且讓人回味不盡。

    師: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把這首詩再一起背一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成人777777|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