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導論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重讀一遍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
(2)專業基礎知識的拓展:細讀《信息技術與應用導論》、《c++精髓-軟件工程方法》,做好筆記,需要時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知識的學習:專心學好本學年的所有課程,做到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復習并完成相關的作業與練習。
(4)課外知識的學習:多去圖書館閱讀近期各類雜志,例如《程序員》、《軟件學報》等,重點關注信息技術領域的相關報道和有關新技術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過實行上面的計劃,我想應該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進入大二后,我覺得重點就應該放在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上了。因此,經過認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計劃:
(1)抽取時間閱讀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2)專業基礎知識的拓展:細讀《80x86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c++語言實現》、《計算機組成原理》,掌握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課程知識的學習:專心學好本學年的所有課程,加深對《離散數學》、《數字電路》、《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的課程的理解,掌握好相應的各類實踐技能。
(4)課外知識的學習:登陸圖書館數據庫閱讀相關論文,提高自己的論文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
經過前兩年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我想自己應該對計算機領域有了整體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計算機領域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并擁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學習過程中,我參照系里安排的課程做了如下的計劃:
(1)閱讀一些管理溝通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溝通和管理組織能力。
(2)專業知識的拓展:細讀《數據庫系統導論》、《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掌握查閱相關的論文和書籍,掌握有關數據庫、計算機網絡及操作系統的原理和應用。
(3)課外知識的學習:查閱信息技術論文(特別是多閱讀英語論文),擴展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知識面,跟上當前最新的技術和應用。
1.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趨勢及其啟示——兼談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改經驗
2.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
3.計算機本科專業科研實踐學期的教學設計與評價
4.中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比較與思考
5.計算機本科專業的交互設計方向課程設置問題
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軟件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7.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10.從碩士研究生入學統考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
11.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中離散數學課程目標定位與課程改革的探討
12.對綜合性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
13.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考試評價體系的構建——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14.基于CDIO模式的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5.關于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思考
16.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解決對策
17.面向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嵌入式方向教學體系的研究
18.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19.應用技術型本科課程體系改革芻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
20.應用型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21.工科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2.校企合作培養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實踐研究
23.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24.計算機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研究
25.計算機本科教育引入微軟院校IT課程的思考
26.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數學素養培養研究
27.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研究與探索
28.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C語言課程教改探析
29.應用型計算機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30.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本科教育介紹
31.計算機本科雙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
32.與學校學科特長相融合的計算機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3.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計算機本科教學模式探討
34.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35.基于大類招生的地方普通大學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36.試論我國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現狀及發展
37.以合作教育提升計算機本科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38.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體現
39.地方性應用型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40.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構建研究
41.虛擬實驗室環境下計算機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42.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的現狀與對策
43.普通高校計算機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44.計算機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45.計算機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
46.計算機本科專業開設網絡控制實驗的研究
47.應用型計算機本科職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48.地方高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
49.本科計算機教育中數理邏輯課程改革淺析
50.計算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51.從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
52.計算機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框架的設計
53.中美高校本科計算機教育之比較
54.應用型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與學生就業特征分析與對策——以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為例
55.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本科教育
56.計算機本科電子商務課程啟發實踐式教學方法
57.非計算機本科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思考
58.工程應用型本科計算機教育模式與實踐
59.地方院校計算機本科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模式
60.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教材建設若干問題的研究
61.財經類高等學校計算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
62.基于課程地圖的計算機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制訂
63.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發展的思考
64.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65.基于CDIO培養模式在計算機本科學生實踐教學中的改革研究
66.計算機本科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探討
67.高校本科階段計算機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
68.我校計算機本科教學中的難點與對策
69.計算機本科專業軟件實習工廠的實踐與效果分析
70.將并行計算納入本科教育 深化計算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
71.以評促建 提高計算機本科課程建設質量——以《計算機導論》課程為例
72.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
73.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就業為導向
74.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75.本科畢業論文實踐中的計算機應用現狀與指導
76.美國高校計算機工程本科課程設置特色分析
77.以競賽為驅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78.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79.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本科專業實習實訓管理模式研究
80.基于Web的虛擬仿真器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81.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
82.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83.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84.基于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考
85.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研究
86.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87.關于高校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及本科教學的思考
88.認知風格對英語閱讀及寫作的影響——以計算機本科二年級學生為例
89.計算機本科教育的“華爾茲”
90.本科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91.高校計算機輔助審計本科教學探討
92.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3.計算機應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
94.地方本科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思考——以新鄉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
95.計算機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應對策略
96.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探討
97.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雙語教學探討
98.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99.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討
100.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圖形學教學改革初探
101.一流計算機學科必須是一流本科教育
102.關于本科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認識
103.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
104.非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計算機教學的研究
105.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
106.敏捷開發模式在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07.高職設置四年制技術本科的研究與探索——以長職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
108.大學本科開設計算機視覺課程教學的探討
109.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語教學中的“羊群效應”及規避策略——以《計算機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為例
110.教育轉型視角下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111.計算機本科職業化教育引進與校企合作機制研究
112.應用性本科計算機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改革
113.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初探
114.應用型本科涉農院校計算機教師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
115.財經類本科院校中高職計算機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116.新升本科院校計算機公共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17.應用型IT人才培養下的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
118.二類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
119.就業導向下的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創新模式探索
120.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計算機課程體系構建及實踐
121.應用型本科土木專業計算機繪圖教學實驗
關鍵詞:科學素養;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多媒體輔助;計算思維
0 引言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精品課程。該課程主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課程主要以“案例驅動、問題驅動、任務驅動”的模式授課,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第二層次,每門子課程單獨以講座的形式授課。該課程嘗試引入計算思維的思想,盡量按照問題求解的模式組織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目前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由于計算機內部的工作過程不直觀,相關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感覺理論知識枯燥無味,有些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還存在互相抄襲作業的現象,部分學生還認為計算機基礎課程就是學習Office工具的課程,為此筆者通過以下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先導課、基礎課,要通過這門課程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方式,這也和我們研究型大學的理念一致,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工具和教學網站的輔助作用。
1 在教學中引入人文關懷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1.1 人文關懷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關心自己的發展,關注社會和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自己和社會進行思考,主要通過課后作業和實驗教學體現。例如,學生做Word圖文混排實驗時,要求學生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介紹自己,在展現自己的過程中學習使用Word進行排版;做應用Word進行論文高效排版實驗時,要求學生用論文的形式闡述自己的中國夢或者撰寫某項班級活動的策劃方案;做PowerPoint實驗時,讓學生就某個環境問題進行演講;在做Photoshop實驗時,讓學生設計出10年后的自己并要求有場景。這樣的實驗可以引導學生及早規劃自己的未來,關心社會的發展。
1.2 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
我們的教學理念是通過基礎課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將科研方法融入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傳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價值,使學生了解科技最新發展和學術前沿動態,激發科研興趣,啟迪科研思維,培養科研道德,提升學生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后作業和實驗教學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閱讀的文獻進行對比,通過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對一些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并得出結論。課后作業如下:如果第一臺計算機是你設計的,闡述設計過程。怎樣把宿舍的計算機組成一個局域網?怎樣使你的計算機安全地暢游在互聯網上,闡述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查閱大量的文獻并對文獻進行分析和對比,得出有價值的結論。課后大作業要求學生采用數學建模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據可以是物理實驗中的數據,可以是北京的交通流量,也可以是學生的上課情況等,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后,建立起一定的模型并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1.3 將計算思維方法融入教學各個環節
2006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周以真教授提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來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行為的科學方法。它通過選擇合適的方式陳述一個問題,對問題的相關方面進行建模并用最有效的辦法實現問題的求解。計算思維強調問題求解的操作過程和機器實現,是一種人機共存的思維。2011年,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和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給計算思維下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即計算思維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該過程包括:①提出問題并能夠利用計算機和其他工具幫助解決該問題;②符合邏輯地組織和分析數據;③通過抽象(如模型、仿真等)再現數據;④通過算法(一系列有序的步驟)支持自動化的解決方案;⑤識別、分析和實施可能的解決方案,并整合這些最有效的方案和資源;⑥將該問題的求解過程進行推廣并移植到更廣泛的應用中。這種表述和該課程的數學建模過程一致。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像計算機那樣處理問題,就是處理問題的自動化。把實際問題進行抽象,抽象出一個模型,通過簡單的編程用計算機進行解決。對一個問題的解決盡量減少復雜的手工過程,盡可能地通過計算機解決,例如,需要建立大量的文件夾,或處理某些數據,使用Excel就可以解決。
2 采用類比的教學方法
計算機方面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不好理解。例如,在講到二進制、八進制和十六進制時,部分學生感覺不好理解,因為在日常的,li活中不經常接觸此類進制,計數和運算多采用十進制。并且學生不理解為什么需要這些進制。我們可以采用類比的方式進行授課,如生活中的星期是七進制,7天就是1周;12個月就是1年,月份就是采用十二進制;60秒就是1分鐘,采用的是六十進制。計算機內部可以識別的是二進制的數據,人們為了閱讀的習慣把3位二進制數用1位八進制數表示,把4位二進制的數用1位十六進制的數表示,是為了閱讀的方便,通過類比,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進制的概念,
在講到操作系統中的進程和線程時,進程是具有一定獨立功能的程序關于某個數據集合上的一次運行活動,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獨立單位;線程是進程的一個實體,是CPU調度和分派的基本單位,它是比進程更小的、能獨立運行的基本單位,學生也感覺不易理解。如果采用對比的方式,把進程比作公司,把線程比作公司的員工,公司擁有資金等資源,而進樣是資源分配的基本單位,員工要開展工作,需要向公司申請經費,而線程若想正確執行,也需要有足夠的資源,一個公司的業務開展,至少需要一個員工的工作等,這樣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3 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作用
3.1 采用動畫演示抽象的工作原理
在2013年5月北京地區舉辦的計算機算機教學交流活動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動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幻燈片的動畫功能展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比較直觀。例如,計算機指令的執行過程比較復雜,初次接觸的學生不易理解,用幻燈片的動畫演示指令的取指、解碼、取操作數、在操作數的過程,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數據是從哪里取出,計算后又放到了哪里去,也通過比較形象的方式理解了數據通路的概念。
3.2 發揮教學網站的輔助作用
1)構建知識結構圖。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不是特別深奧,但是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章節之間關聯性不強,可以通過教學網站中的知識結構圖,使學生掌握各章節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容易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2)作業互評。
針對學生作業有抄襲的現狀,有些課程采用反抄襲系統,可以有效地避免此類問題,但是這種方法不能使學生看到好的作業是什么樣的。我們的做法是以小班為單位上傳作業,對于學生上傳的作業,小班內的學生可以互相評價學生之間的作業,發表自己的評論,可以進行投票。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作業公開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可以看到別人的作業,如有抄襲行為,會曝光在全班學生面前,從客觀上杜絕了抄襲的現象。
3)作業情況統計和分析。
作業在學生之間可以互評,另一方面助教也可以評價學生的作業。助教把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簡單的方式錄入網站中,通過網站的統計和分析功能,用餅圖或柱狀圖的形式展現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作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哪里,方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 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該課程的考核包括課堂作業、實驗作業、期末考試和大作業,其中課堂作業占25%,實驗作業占35%,期末考試占20%,大作業占20%。課堂作業有隨堂小測驗,主要用來了解學生對課堂講課內容的掌握情況,還有開放式的課后作業,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寫出小論文;對于實驗作業,要考慮學生之間的互評情況、助教的評分以及教師的抽查3個方面的情況;期末考試是上機考試,考查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大作業是數學建模,要求學生撰寫論文。這樣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全面地評估教學效果。
5 結語
對教學過程的改革沒有止境,我們還需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找到最適合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采用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提高數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艾明晶,吳秀娟,李瑩,等.大學計算機基礎[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5.
[2]何秀青,何聚厚.計算機導論課程中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15):69-73.
[3]管會生,楊建磊.從中國“古算”到“圖靈機”看不同歷史時期“計算思維”的演變[J].計算機教育,2012(11):120-125.
[4]易勝秋,彭國星,劉強.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19):65-67.
[5]xupeisen112?算法第7課時:進位制[EB/OL].(2012-08-05)[2013-07-19].http:∥/view/b53f5036b90d6c85ec3ac630. html.
[6]dandycheung?線程和進程的關系之比喻[EB/OL].(2011-06-28)[2013-07-19].http:∥/dandycheung/article/ details/6573643.
[7]張聰.如何講好計算機基礎知識[J].信息技術,2010(26):634-635.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才培養;AI技術人才
一國家對于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的重視
面對AI技術如火如荼地發展,我們國家對AI人才和人才培養都非常重視。2017年3月“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及四次,指出要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4]。《規劃》指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二企業對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市場上AI技術人才非常稀缺,據騰訊研究院聯合boss直聘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5]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有30萬人從事AI工作。截止到2017年10月,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萬以上。2017年頭10個月,AI人才需求量是2016年的近兩倍,2015年的5.3倍之多,年復合增長率超200%。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在挖掘AI人才,紛紛開出了高額的薪資。2017年薪資最高的十個職位中AI類崗位占到1/2,其中語音識別、NLP、機器學習等職位平均月薪資超過2.5萬元。
三高校AI人才培養的思考
高校具有多學科、高層次人才集中的特點,具備計算機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越條件;且大部分學校都開設有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具備夯實數學理論基礎的條件;且人員相對固定,便于溝通交流,具備共同開展AI課題,促進發展AI技術的人力條件。但是遺憾的是我國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高校較少,2018年只有33所高校設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6]。面對AI發展的火爆,國家對于AI人才發展的重視以及企業對于AI人才的嚴重需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來源,是不是應該思考AI人才的培養呢?AI人才可以分為三類:拔尖人才,研究性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呈金字塔性。當下已經有一批名牌大學開展了AI方向拔尖人才的培養,如北京大學圖靈班、中國科技大學人工智能技術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南京大學計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等。但是金字塔的底層、中層更需要龐大的AI技術人才,如應用開發人員、數據工程師、AI和機器學習工程師、AI系統架構師、AI產品經理等崗位的人才,同樣值得重視。很多專家都表示AI人才需要數學基礎好、專業理論全面、具備一些工程基礎,且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從夯實數學基礎、人工智能方向課程的建設、實踐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四個方面闡述高校關于AI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1奠定扎實的數學基礎
在學習AI技術時,幾乎所有專家學者都提出需要扎實的數學功底,數學功底的厚重程度決定了在AI技術上走多遠。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都開設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等數學課程,但是課時、難易程度不足,學生對于數學不夠重視,或者覺得晦澀難懂,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加強數學基礎的工作刻不容緩。可以通過必修和選修等方式開設“數據分析”“統計機器學習”“凸優化”等課程;通過微課或者MOOC等方式鞏固數學基礎的學習;通過優秀科普讀物,如《數學之美》《編程之美》等書籍的推薦閱讀激發學生興趣;通過開展校內學術討論、數學競賽等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數據的動力,逐步達到夯實數據功底的目的。
2人工智能方向課程的建設
很多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中只開設有《人工智能》導論,有的甚至沒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有“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導論”“計算智能”這幾門課程,但是在編程、算法等方面不足。那么AI技術人才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呢?如何從專業角度培養AI技術人才呢?2018年1月CSDN了“AI技術人才成長路線圖”[7],通過專業路徑和實戰路徑兩方面介紹了AI技術人才需要具備的知識。需要具備Python、C++、Linux、CUDA編程知識,需要學習機器學習課程、掌握TensorFlow框架。該路線圖中列出了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10個崗位AI人才應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微軟公司也推出AI人才培養的10門免費課程,如“AI導論”“數據科學會用到的Python語言-導論”“AI領域運用的數學概要”“數據和分析所需要的道德與法律”“數據科學概要”“機器學習法則”“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微軟專案項目之人工智能”。同時在“文字和自然語言識別”“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中選擇其一。Google在人工智能學習網站開設有《MachineLearningCrashCourse(簡稱MLCC)》的免費課程[8],由機器學習概念、機器學習工程、機器學習現實世界應用示例三個部分組成。Intel近期也了三門免費的AI課程,分別是“機器學習基礎”“深度學習基礎”和“TensorFlow基礎”[9]。AndrewNg在Coursera上也推出了機器學習的課程,且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講解機器學習中各個算法。最近在Deeplearn-ing.ai和Coursera平臺又開設了5門深度學習課程[10]。綜上所述,不同的研究機構都著眼于AI編程基礎、AI算法、AI框架、AI實踐這幾個方面。那么高校也可以借鑒這些經驗,通過三個階段分層次的開展相應的課程。
3實踐能力的培養
AI技術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動手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1)設計教學環節時多從工程應用的角度來介紹,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新手編程編程實現模型,充分理解算法的含義和原理到實現的過程。(2)在掌握一定的機器學習知識后,鼓勵學生盡早走進實驗室,接觸科研工作。可以從一些AI應用方向作為入手,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點、培養科學研究能力。(3)鼓勵學生參加算法比賽。目前有很多AI方向的競賽,如Kaggle上的挑戰賽,國內阿里天池大數據競賽等。通過參加競賽刺激學生學習AI的動力和熱情,使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都會大幅度提高。(4)鼓勵學生到工業界實習。很多專家都指出AI人才應該具備一定工程基礎。確實,學術界往往追求算法的性能,而工業界更重視經濟效益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到企業學習可以快速了解行業發展的框架,掌握算法轉化到產品的過程。
4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AI技術發展速度很快,要求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節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平時教學中,可以給出一些小型的項目,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案,并把它作為考試成績的依據之一。(2)提供給學生免費的AI慕課資源,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鞏固相關知識。(3)課外可以開展學術討論或者通過社團等方式開展AI方向的研討,交流,給學生一個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嘗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也可以介紹一些近期的AI會議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了解AI發展的動態。(4)鼓勵高年級學生訂閱Arxiv,關注機器學習的頂級會議,如ICML/NIPS等。通過研讀論文,動手完成論文中的實驗發現新問題;或者擴展感興趣的論文的實驗部分;或者嘗試尋求論文中有價值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歷
層
次
星期五(7月8日)
星期六(7月9日)
星期日(7月10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計算機及其應用
080702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操作系統
02325 計算機系統結構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結構力學(二) 00420物理(工)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2442鋼結構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037 美學
00819訓詁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015 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087英語翻譯 00840日語 00832 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會計
020204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54管理學原理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8 資產評估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0015 英語(二)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0151企業經營戰略
00139西方經濟學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153質量管理(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152組織行為學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經濟學
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54管理學原理 00078銀行會計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79保險學原理
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市場營銷
020208 00139西方經濟學
00185商品流通概論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50金融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0183消費經濟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國際貿易
020110 00097外貿英語寫作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45企業經濟統計學 00096外刊經貿知識選讀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99涉外經濟法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物流管理
020229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法律
030106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167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58保險法 00226知識產權法
00233稅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倫理學 00370刑事證據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4729大學語文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1公安決策學
00859警察組織行為學
行政管理
030302 00318公共政策 00315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公務員制度
00034社會學概論
0092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護理學
100702 03202內科護理學(二)
03200預防醫學(二)
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 03201護理學導論 03007急救護理學
03004社區護理學(一)
00015英語(二)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2199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5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00420物理(工)
02243計算機軟件基礎(一)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應用化學
081209 08291環境影響評價 08306環境分析與檢測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基礎教育
040120 00266社會心理學(一) 04577中國通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578中國小說史
軟件工程
080720 07028軟件測試技術 07169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172信息安全 07171項目管理軟件
民商法
030116 00865證劵法 08957法律邏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560破產法
漢語言文學教育
050113 06414漢語言文學教育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語言學概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3709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語教育
050206 00830現代語言學 06421中學英語教學研究 00600高級英語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語詞匯學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4人文地理學導論 06858中學地理專題選講 02105地理教育學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6452中學地理教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144環境科學基礎
02099經濟地理學導論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0312政治學概論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03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00483科學思維方法 05629思想政治課教學法
歷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775歷史教育學 00771中國現當代史專題 00773世界現當代史專題 0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05632中學歷史課專題精講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 進化生物學 02084組織胚胎學
02078生物統計學 02082 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02085 細胞生物學 02079 生態學概論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7中學法律教育專題選講
0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00261行政法學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249國際私法
00264中國法律思想史 00246國際經濟法概論 00016勞動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226知識產權法
信息技術教育
080713 04340電視編導與制作 04344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 0434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02141計算機網絡技術
計算機科學教育
080745 07839計算機教學法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0441多媒體教學系統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2009抽象代數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數學教育學
物理教育
070202 06129固體物理 02035熱力學與物理統計 02032高等數學(三)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3結構化學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3音樂分析與創作 00735音樂教育學
美術教育
050410 00745中國畫論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體育教育
040302 00502體育管理學
教育學
040108 00471認知心理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65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72比較教育
00468德育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學前教育
040102 00024普通邏輯
00398學前教育原理
00885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02學前教育史 00467課程與教學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統計與測量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學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453教育法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6092工作分析
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00054管理學原理 06088管理思想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41基礎會計學 00034社會學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國概況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80高速公路 06079城市道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078交通工程(二)
006081隧道工程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2358單片機原理與應用 05694制冷技術與控制 02141 計算機網絡技術
05693音響及視頻技術
英語翻譯
050134 05350中級英語筆譯 05384科技英語翻譯 05355商務英語翻譯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5351高級英語筆譯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4汽車保險與理賠 04946汽車發電機原理與汽車理論 04447汽車維修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444汽車鑒定與評估
小學教育
040112 00542文學概論(二) 00472比較教育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6230小學藝術教育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3031藥物分析 03026藥理學(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7781藥事管理學(一)
關鍵詞:地方高校;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路徑選擇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從以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為主轉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對地方高校來說是一項新任務,亦是一種新挑戰。理念層面已基本形成共識,實踐層面則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之際,能否突破體制和機制制約,直接關系到發展理念與辦學定位能否落到實處并產生實效。廣州大學自2000年合并組建以來,明確定位于培養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以創建廣東省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示范院校為契機,學校2010年制訂并頒布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從宏觀層面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建設思路、保障措施和實施步驟等進行頂層設計;結合2012年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從微觀層面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與定位、培養路徑和實現機制進行了深化和細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日臻完善。
一、做好頂層設計,實施“學段學期制”
近年來,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穩步提高,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仍相對遲緩并且內驅力不足,總學時偏高、課堂講授時數過多,師生互動不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受限等問題屢受詬病,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瓶頸。為此,在新一輪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我校融合常規“兩學期制”和“三學期制”的各自優勢,實施“學段學期制”管理模式改革。通過優化學期設置,調整學時學分安排,嚴格控制總學時總學分,從制度層面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形成倒逼機制。
1.學期設置方面。啟動“學段學期制”管理模式改革,每學期設置20周,分為長短兩個學段。其中,“長學段”設17周,前16周集中安排理論教學和常規實驗教學,第17周統一組織課程考試;“短學段”設3周,主要安排實習實訓、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大學生學科競賽的集中培訓、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第二專業課程、探究性與開放性實驗、課程設計(論文)、綜合設計(學年論文)等教學活動。時間有拓展需求的,可向寒暑假延伸。“學段學期制”管理模式改革,優化了學期設置模式,一是有利于解決理論課與實踐教學環節穿行所引起的交叉重復現象,從而保證學生理論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時間;二是實踐教學環節相對集中開設,有利于保障實踐教學環節的連續性和集中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三是有利于解決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夠等問題,為學生參與實習、實訓、實踐及科研訓練,開展探究性與開放性實驗、學科競賽等自主學習活動創造條件。
2.學時學分安排方面。配合學期設置模式的改革,課內教學由原來的18學時/學分壓縮為16學時/學分,實驗類課程由36學時/學分壓縮為32學時/學分,嚴格控制課堂教學的學時數,從根本上改變課內學時過多、課程安排過滿的狀況。從制度層面引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精選理論教學內容,對“繁、難、偏、舊”的內容及時進行刪減,努力實現理論課程的小型化、精品化與模塊化,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提供時間和空間保障。
二、深入調查與論證,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過程與質量。受制于資源稟賦的不足,尤其是優質師資的結構性短缺,地方高校的課程設置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設課”及“因無人而不設課”現象,影響了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與嚴謹性。為杜絕上述現象的發生,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從細化課程的形成機制及決策流程入手,確保每一門課程設置理據充分,教學目標及任務明確。為此,在確定課程設置方案前,學校組織各專業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開展專題調研,學習、借鑒相關院校同類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先進理念與最新改革成果,廣泛征求政府、行業、企業、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對本專業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期望與訴求。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校辦學定位、本學科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凝練本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核心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建立理論課程及實踐環節與人才培養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的逐層映射關系,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三個方面對教學目標進行層層分解,逐級轉化與整合。第一步是調研論證,將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求轉化為具體教學內容,如知識點或知識單元、知識領域、知識體系等;第二步是提煉升華,將具體教學內容轉化為支撐培養目標的各教學模塊及教學要求;第三步是分類整合,將內容相關的系列教學模塊整合成課程,構建課程體系,從制度層面使每門課程都承載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具體要求,每項核心知識、專業能力及素質要求都能具體落實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或課外培養等環節,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體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等三重教學目標。
三、“通”、“專”結合,優化“平臺+模塊”課程結構
近年來,通識教育在地方院校已基本實現普及,但深化發展仍面臨教育理念模糊、課程體系龐雜、師資短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滯后等問題的制約。為實現通識教育從“普及”到“深化”,我校提出“大通識”教育理念,對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第二課堂活動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提升,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1.平臺課程建設方面。以“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為原則,優化“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全校統一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相關專業打通培養,同一級學科或學院(部、系)設置院級平臺課程。同一專業各專業方向的學科基礎課程統一設置,不單獨制訂各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作為專業選修課程開設。相近學科和專業之間搭建2年左右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和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夯實學科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在此基礎上同時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形成若干能夠體現學科優勢或地域特色的柔性課程模塊,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條件。
2.模塊課程建設方面。拓展通識教育平臺,將思想政治理論等公共必修課和第二課堂納入通識教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必須在課內取得人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通識教育選修課規定學分外,還須至少累計獲得4個第二課堂學分方能畢業,把第二課堂活動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使通識教育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培養體系。與此同時,整合各專業原“新生入學教育”、“文獻檢索”、“論文寫作”、“科研分析工具”等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規范“專業導論”和“學科研究方法論”課程開設。其中,“專業導論”課程統一在第一學年開設。課程內容要求涵蓋學科發展概要和實踐(實驗)方法概要兩部分:前部分要求知名專家、學科帶頭人領銜講授,內容涵蓋專業概況、學科(專業)領域、學科背景及發展趨勢、學科基本內容、學科研究方法等內容,使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與名師零距離接觸,高起點領悟科學與人生的真諦;后部分要求各專業結合本專業實踐(實驗)要求,篩選若干典型的科研項目、成果或產品,以直觀的形式和通俗的語言向學生全方位展現項目構思、設計、實施及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使新生能盡早地接觸科研和生產實際,增強專業認同感,有效解決部分學生入學之初由于專業認識不足,導致專業思想不穩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學科研究方法論”課程統一在第三學年開設,結合專業特點講授文獻檢索與信息分析的基本技能、畢業論文(設計)寫作的基本方法,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使畢業生掌握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質量。
四、因材施教,公共必修課實施分級分層分項教學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在校生數量顯著增加,個體間的興趣、愛好、文化基礎及技能水平差異較大,單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為此,學校對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大學體育等公共基礎課程分別實施分級、分層、分項教學,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可選擇性。
大學英語課程實行分級教學。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設置A、B兩種修讀起點。學生入學后根據高考英語成績先進行分級,逐一確定修讀起點。A級從“大學英語Ⅱ”開始修讀,B級從“大學英語Ⅰ”開始修讀。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免修后續大學英語課程,直接獲得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大學英語課程學分,騰出的時間自主選修高級英語課程,實現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行分層教學。第一層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和自主性,采取“集中導學+個性化輔導+自主學習+通過性考試”的模式運作,課程學時由原來的54個課內學時壓縮為20個課內學時+40學時的自由上機機時,學生通過廣東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即視為達到課程修讀要求,直接獲得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學分。第二層次的計算機類課程設置七類課程模塊,強調教學的差異性和應用性,不同學科專業根據自身的個性化需求自主選擇修讀課程與教學內容。
大學體育課程實行分項教學。開設籃球、排球、武術等項目,學生自主選擇項目,突破以往按年級和課程授課的單一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及運動特長的引導與培育。
五、點面結合,搭建“一主線、三層次、五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與未來崗位需求相適應的工作能力和職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雖已成為各高校的共識,但相當一部分地方院校的實踐教學尚存在體系不完善、管理方式粗放及學時學分權重分配不足等問題。學校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通過深化實踐教學的體系建設和制度保障,有針對地進行鞏固與創新。
1.體系建設方面。構建“一主線、三層次、五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即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線,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三層次能力,搭建實驗教學、實習教學、課內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五個模塊。實施核心實驗項目確認工作,將基礎實驗課程平臺和相關學科專業實驗課程中居于核心位置、具有特色或引導作用的實驗項目確認為核心實驗項目,通過實驗項目及內容的整合重組、融合與創新,減少實驗項目及內容的交叉與重復,落實每個實驗項目的教學目標、核心知識點、實驗方法及儀器設備配置,使實驗教學的管理重心由課程層面下沉到項目層面,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及實效性。
2.制度建設方面。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比例實行量化控制,大幅壓縮演示性、驗證性的基礎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探究性實驗,要求各專業綜合性、設計性、探究性實驗的課程需占有實驗課程總數的比例達80%及以上。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比例要求大于25%,理工科專業實踐教學的比例要求大于30%。工科類專業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時間不少于一個學期。教師教育類專業統一安排不少于16周的集中性教育實習(頂崗實習支教)。依托建筑工程、傳媒、化工、計算機、工業設計等幾大行業背景,實施校企共建共享“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實踐教育”產學研用平臺,實施以企業實際生產項目為載體的項目教學,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與地方政府共建“大學生創業研究院”,支持本科生盡早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研究及科技開發,專項經費資助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創業孵化及創業實踐項目,多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德儉,莫勤德. 地方普通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應注意的問題[J]. 現代教育管理,2011(3).
[2] 許春英,高志強. 基于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設計[J].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1).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 公選課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58
Abstract Computer network is a practical and highly technical computer cours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stitu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computer network" and does some research in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0 引言
隨著大數據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前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他們既應該具有扎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能夠勝任工作的專業性需求,也應該具有互聯網思維,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能夠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在大學期間學習并掌握一些計算機類的網絡專業知識,是相當有必要的。目前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網絡課程已經被教育部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列為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六門核心課程之一。①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進行研究討論,只有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驗教學、改革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各個環節都可以研究改進,才能達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常州工學院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貢獻地方”是我校辦學的根本使命。為了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掌握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秉持著”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辦學理念,我校開設了這門計算機網絡公選課課程。該門課程是我校基于社會對“互聯網+”人才的迫切需要,為實施通識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面向全校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開設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公共選修課程。該門課程的開展是恰當而必要的。
1 課程現狀
公選課在我校屬于通識選修課程,每個專業的學生都必須獲得規定的通識選修學分才能畢業和申請學位。為了適應信息社會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每學期我校都會有新的公選課課程開出來,供學生學習提高。它們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知識、訓練思維、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
為了提高公選課的教學質量,每學期都給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再結合個人教學經歷和期末學生評價信息匯總分析,發現該門公選課存在一些問題值得研究改進。
1.1 學生計算機基礎能力差別大
公選課學生來源于全校不同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計算機基礎能力差別較大,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也各不相同。我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學習環境,不同成長經歷,帶來的不僅僅是基礎知識的不同,還有思維方式的差別。同樣的內容,有的學生一教就懂、一聽就會。而有的學生思維反應較慢,再加上計算機網絡知識本身就比較抽象,因此更是聽得云里霧里、稀里糊涂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差別都比較大。但大家處于同一課堂,接受相同教學,教師授課要考慮所有學生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學難度相對較大。
1.2 學生學習積極性各不相同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選課存在著消極、盲目、被動等特點。有的學生純粹是為了混學分而來,他們看到哪門課程有空余名額就報哪門,并不是按照自己興趣選擇。他們上課時不認真聽講,做實驗時也只看不做,最后只想交份論文拿到學分了事。但有的學生不是為學分而來,而是真正想學點知識。這部分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習主觀能動性高,理論及實踐都能充分投入,教學效果就比較好。還有個別學生是過來旁聽的,他們雖然拿不到學分,但一心為知識而來,且計算機基礎都較好,具有最高的學習積極性。
1.3 課時數較少
由于是公選課,因此按學校規定都只有30課時。但“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理論知識相對深奧難懂,且需要大量時間去實踐驗證,光靠30課時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1.4 教學方法古板、內容陳舊
公選課的教學由于歷史的原因,往往不被重視,教學資源建設上、教學手段研究上都顯不足。②而計算機網絡軟件硬件發展速度都很快,教材內容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有的老師還遵循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法,內容枯燥乏味,且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嚴重不足。另外,由于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實驗設備只能做到保證完好率,并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導致有些實驗無法開展。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需要對“計算機網絡”這門公選課課程教學進行量身定制。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多個方面做出改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達到我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2 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標
“計算機網絡”公選課是針對我校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選修課程。通過該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了解典型網絡設備的組成、特點和工作原理,能夠獨立制作網線和組建局域網,了解交換機和路由器配置,掌握WEB服務器、FTP服務器等各種服務器軟件的配置方法,具有一定的網絡故障排除能力。
2.2 先修課程
由于公選課課時較少,為保證教學質量,學生在選修之前最好先學過大學計算機信息基礎或計算機導論等計算機類基礎課程。
2.3 教學方法改進
該門公選課面向的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以普及網絡知識、提高動手能力為主。因此,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都應做相應的調整。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學校軟硬件條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
在理論教學方面,采用小班化教學,限制人數為30人,選擇我校秋白樓B820數字媒體實驗室作為教學場所。采用Top2000極域電子教室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講解,在講解時注重實物演示,加深學生印象。如講到網絡操作系統時,利用虛擬機技術VMWARE進行裝機演示;講到網絡線纜時,拿來各種實物如同軸電纜、各類雙絞線、光纖等,詳細講解區別;講到組建局域網時,現場進行演示:利用1根網線實現兩臺電腦互聯,利用2根網線,2臺電腦,1臺交換機簡單組網;講到路由器及復雜網絡時,使用Boson Netsim網絡仿真軟件演示。講課時注意學生反應,采用啟發式教學增加認知能力;碰到難點適當開展小組討論,激發求知欲;課后通過微信、QQ等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在實驗室隨時等候過來提問題的學生,進行答疑。③拷貝各種電子參考書籍和教學視頻給學生,讓其課余時間自學。
在實踐教學部分,選擇秋白樓B601網絡技術實驗室作為實踐場所。該實驗室配有聯想ThinkCentre計算機30臺,華為系列交換機、路由器,實驗管理防火墻,安全基礎支撐實驗平臺,安全網絡隔離實驗平臺,安全檢測防護實驗平臺等多種實驗設備,能夠滿足學生實驗需求。在實踐中采用多種方法來提高實踐效果。如采用分組教學法,挑選工科類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作為組長,把組長教會后再讓其帶領組員一起實踐;采用虛擬仿真技術和實際硬件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理解;充分利用我校開放實驗室便利條件,讓學生空余時間利用虛擬技術VMWARE及Boson Netsim上機實踐,并在旁進行實際指導。
2.4 教學內容設計
計算機網絡知識更新很快,相對應的教學內容也應及時更新調整。本課程面向的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結合公選課10次課每次3課時的時間安排,精心編寫講稿和實踐內容。去除專業程度太深、理論性太強的內容,選擇淺顯易懂部分,且加強實踐實驗環節。前4次課程安排在多媒體機房,主要講解網絡基礎知識、網絡操作系統安裝及配置、VMWARE及Boson Netsim的使用、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網絡安全技術等。后6次課程均為實踐課程,安排在網絡技術實驗室。實驗教學是理論知識的升華和應用,科學安排實驗內容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面向的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因此實驗內容的設計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編寫提供實驗詳細步驟的實驗指導書,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內容。學生根據實驗步驟就可以直接動手操作,且能看到相應結果,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實踐效果。實驗主要內容包括:網絡操作系統的安裝;網線制作及局域網組建;Web服務器及Ftp服務器配置;常用網絡命令及簡單無線路由器的配置;網絡常見故障分析處理;個人網頁制作與;網絡搜索和常用網絡軟件的使用等。
2.5 考核方式改進④
一般公選課通過讓學生上交論文作為考核主要依據。但該門課程應用性較強,因此考核應以實踐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平時成績占20%,實踐成績占60%,理論知識考核占20%。平時成績考核學生出勤率和平時表現,學生課后上機實踐,也計入平時成績,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實踐成績考核學生動手能力,重點實驗項目如網線制作與組網,分組考核,逐一過關;理論知識考核時內容應淺而廣。
3 結束語
通過以上一系列改革,強化了實踐環節,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但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日新月異,只有不斷調整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相應教學效果和目標,真正做到“教會,學成”,為學校和社會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提供幫助。
注釋
① 強振平,李彤.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2014(11):119-120.
② 任昌榮.“動畫制作流程”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辦公自動化,2014(7):63-64.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案例教學法;案例選取;案例討論;案例總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8-31763-02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Computer Foundation"
YIN Shu-ling
(Yuncheng University Public Computer Teaching Department, Yuncheng 044000,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question in teaching "ComputerFoundation", discussed how to implement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to explore the more feasibl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Computer foundation;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case selection; case discussion; case summary
1 引言
《計算機基礎》是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也是學生學習計算機系統知識的入門課程。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初級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教育和地域性差異,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普遍出現了學生不好教、學不好的情況。
其次各高校該課程設置現狀是課時少,而該課程的內容又多而散、邏輯聯系不強,且理論少,實踐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即便是在現代課堂中運用了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只是把利用黑板進行的講解改為利用多媒體進行灌輸,實質上并沒有改變教學的效果,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無法實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
針對該課程的現狀特點,筆者經過多輪次的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將討論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老師的引導,解決問題,掌握知識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2 案例教學法
2.1 理論依據
它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其原型是拋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也就被確定了。建構主義認為,學生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
2.2 意義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研討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啟發性、研究性和時效性的教學方法,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案例教學法首創于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HBS,始建于1921年),最先在其MBA教學中采用。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隨著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它已被應用到很多經濟管理類學科的教學當中。
3 案例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在課堂學習中要從實際出發,而不僅僅是從理論灌輸入手,課程教學理論體系需要以豐富、而又真實的案例作基礎,改變傳統的、理論講述先行的教學模式,教學中以生活中的教學案例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時講解案例,總結出要掌握的計算機技能。
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策略基本框架可以表述為:(1)案例選取;(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3)案例討論;(4)案例總結。
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能夠比較直接的、在短時間內獲得教學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為老師提供了重新挖掘知識和組織教學的機會。
3.1 案例選取
實施案例教學,需要選用大量的教學案例,案例的選取,它是案例教學的首要條件,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案例是教學的主線,也是學生獲得認知的載體。因此,選取案例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選擇一個好的案例呢?
3.1.1 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教學案例的選取要適應教學目標的要求,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合于學生學習要求。《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有關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了解計算機基本組成、基本工作原理、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多媒體技術及數據安全常識;熟練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工程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用法;掌握有關計算機網絡的簡單操作,如瀏覽器軟件的使用,文件的上傳下載、郵件的收發等。案例的選取一定要符合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案例。
3.1.2 案例必須從實際中來,真實、生動、有趣
案例必須來源于實際生活,在生活中要用電腦解決學生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們才會對此感興趣。學生的學習是靠興趣激發的。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選取的案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就達不到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的學習效果,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比如:在講授PowerPoint時,先準備一個某課程課件(面向的學生主要是師范類的),其中包括一些動畫和聲音,學生們就會很驚奇“這是怎么做的呢?”,學生們就會產生興趣,并且帶著這個問題進入學習,由此驅動學生們學習后面的內容。
3.1.3 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
教學案例要能反映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對學生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比如,在講解Excel時,選用案例“學生成績測評表”的設計與制作,通過講解該案例,同學們就會設計“職工的工資表”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不是生搬硬套。
3.1.4 案例必須具有針對性
教學案例應該針對所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接受能力來選擇和編排。案例首先要含蓋一節課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并且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愛好來選取。比如,在講解Word的圖文混排時,對物理系學生可采用繪制“電路圖”的案例;對于其他系的學生可采用繪制“身份證”的案例。
3.1.5 案例必須具有系統性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運用的所有案例應該都相互聯系,由簡單到復雜,分層次地有序地編排。而不是每節課都采用一個獨立的案例,筆者認為,案例不在多,而在精。
比如,在講解Word時,可采用案例“畢業論文的綜合排版”,就可將Word中從文件的新建、文本的編輯、格式設置、圖文混排、表格制作及目錄生成等所有的內容均涉及到,最先給學生展示出這個大的案例,使學生從整體上對Word這部分內容有所了解;然后每節課從中選擇一個子案例,依次講解各知識點;最終完成整個案例的講解,即整個Word這部分內容的講解。
3.1.6 案例要具有啟發性及延展性
教學案例必須包括一定的思考問題。這些問題并無準確無誤的答案,而是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通過學生查閱資料、啟發得到。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更多的是實踐操作,操作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問題答案的多樣性,所以更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
3.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案例展示之后,教師要根據授課進度,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收集各種與案例分析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實際的原型,向學生展示、演示出來,以此設計學習情境,使學生明白所學內容的實際作用。
教師首先講解案例,并講解該案例所涉及到的本節課的知識,使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供學生清晰、條理的掌握內容;接著學生再在教師的提問及指導下,通過查閱一些必要的參考資料對相應的思考題進行分析;并把自己放到案例的真實情景中去,并根據情景提出相關問題。
比如,Word中對文本進行格式化時,采用了大案例“畢業論文的排版”,首先講述了畢業論文中的字體設置、段落設置、頁面設置等,其中講解并演示了頁碼的操作,并故意設置一些錯誤,使頁碼添加錯誤碼,而后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事先布置過預習內容)指出在分欄時要注意的問題。然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一旦分欄之后,再添加頁碼,有時會出現頁碼不正確的情況,于是又向同學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使得文章在分欄之后,頁碼添加正確?”,讓學生思考。
3.3 案例討論
學生通過閱讀、研究、分析并獲得對教師提出問題的見解后,進入討論階段。但由于時間和大班上課的限制,所以在這一階段中采用小組學習策略。小組成員不宜過多,一般以6人為宜。這一階段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表自己對案例的看法、認識及對問題的見解的機會,檢查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小組成員在組內討論時,會出現很多疑問,教師可及時向學生作出解答。最后小組內需要記錄下本次小組討論的結果和意見,并進行下一階段討論的準備。
小組討論結束之后,在教師的組織下,由各小組成員的代表在課堂中表達各小組的結果和意見,上臺演示,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這樣一方面討論可解決小組討論階段中各小組遺留的問題,另一方面討論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有意引導的討論問題。為了使全班討論有效地開展,教師要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要充分了解該案例所反映的知識點,以便指導學生操作,并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
如上面問題的繼續,“文章如何操作可以使頁碼添加正確,特別是文章有分欄操作時?”,每一組都有各自的觀點,有的認為可先添加頁碼再分欄,這樣就不會出現頁碼不正確的結果,也有的認為可為每一次不正確的頁碼重新設置等等。這個問題本身由于操作的多樣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重要的是在這一個階段同學們都能進行自主的學習,參與到討論中。最后教師總結出“分欄,會使文章出現分節符,在每一節中,可分別設置頁碼。”這一理論知識,使得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而使得學生更有動力學習后面的知識。
3.4 案例總結
案例教學的最后環節是總結,教師可要求每個小組寫一個學結,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特別是還遺留下哪些問題等作一總結。教師最后要作全面總結和評定。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理順學生掌握知識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4 存在的問題
4.1 要建立案例庫
。案例教學關鍵是案例的選取,但目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尚未建立案例庫,沒有一套與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相適宜教學案例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線的《計算機基礎》教師搜集和編寫出符合大綱的、具有學生專業特色的案例,但這個過程既費時又費力。因此,從長遠考慮,可建立各高校內教師可共享的《計算機基礎》案例資源庫。
4.2 小組討論時,要注意調動學生
小組討論階段,通常是性格外向的學生更為主動一些,而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同學在被動地聽。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討論、獲得知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盡量使每位同學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4.3 案例總結時,要注意總結不宜過細
在案例總結階段,往往要總結及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論,幫助學生對案例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在總結時,可適當概括出案例所包含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把當堂課的知識點串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識建構。
4.4 案例教學法要與其它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案例教學法固然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學生的多樣性、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等因素,一門課程從開始到結束不可能只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計算機基礎》課程也如此。為了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可適當與其它教學方法相配合,如負反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
5 結束語
案例教學通過對案例的學習來拓寬知識面,從而達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是一種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進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讓學生與教師互動,改善師生關系,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學效果。所以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案例教學”將會是一種高效、可行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威,等. 信息技術教學導論[M].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3.3.
[2] 何克抗.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1998.2.
關鍵詞:信息服務工程;課程體系;畢業生調研;市場需求
調整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使畢業生能夠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是當前師范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規范試點課題中的“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項目”的試點單位,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1] (以下簡稱“規范”)的指導下,在過去的兩年中,我校提出以培養應用型“信息服務工程師”為目標,結合市場和自身特點,較大幅度地調整了教學計劃,以增量的過程模型探索了計算機科學和技術課程體系向“信息服務工程”課程體系的轉移。
1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析
國務院于2009年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教育等服務事業。信息服務正在向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必將是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方向。現代服務產業有兩個重要特點[2]:
1) 一是IT相關性。即IT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傳統服務領域,對其進行改造、提升后,由此產生現代服務的新需求、研究和實踐。以移動通信、互聯網服務、普適計算等為代表,強調計算無處不在。
2) 二是以服務為中心。即使用“面向服務”的范型來分析、設計各類商務與產業問題,識別服務提供者、服務消費者和服務中介,將彼此之間的經濟和信息交換關系轉型為信息服務供需關系,并加以運作、管理。以IT服務、軟件即服務(SaaS)、云計算等為代表,強調以服務的視角看待一切。
服務計算領域跨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商業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深刻改變了人們對商務(Business)和技術(Technology)的傳統認識[3]。“信息服務工程”可以看作為服務計算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基于IT的信息、服務和工程的有機統一,涉及信息技術、經濟、管理、系統工程、人文、社會、心理等多個學科領域。
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征要求信息服務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應具有“懂、評、建、管、服”的明顯特征。“懂”即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評”即具有對技術、系統、工程、產品的評價能力;“建”即具有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工程實施和建設能力;“管”即具有對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管理與優化能力;“服”即綜合利用信息技術、信息產品服務于企事業單位業務目標的能力。以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滿足信息服務工程專業方向的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2課程需求分析
我們根據“規范”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通過電子郵件對近10年間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進行了有關課程需求的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40份,其中多數是畢業5年以上的畢業生。問卷設計了7個問題,匯總如下。
2.1工作崗位職責
47.5%的畢業生正在從事各類學校的教學和培訓工作,其他一大類畢業生從事了網絡維護與安全保障、應用軟件維護、項目管理IT服務類工作,數量約占30%。而新的畢業生將越來越多地加入到技術培訓、職業培訓的群體中,因此他們都從事著信息服務工程領域的工作。這也說明,信息服務工程已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現代服務業形勢下的發展方向。表1說明了被調查者的工作崗位職責分布。
2.2幫助較大的課程
數據結構與算法、程序設計、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對當前畢業生的職業影響較大,選擇這4門課的畢業生均在12%以上。可能由于就業崗位的原因,硬件類課程,如電工與電子、數字邏輯與數字系統等則根本未被畢業生提及。這說明,師范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需要將傳統的計算機硬件課程進一步壓縮,因為他們好像與“信息服務工程”沒有直接聯系。表2說明了被調查者認為對職業影響較大的課程。
2.3沒有益處的課程
第3個問題則直接詢問哪些課程沒有用。傳統的計算機硬件類課程,如電工與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等被3位以上的畢業生提及。一些課程,如計算機圖形學,僅由一、兩個畢業生提及。因此我們應將傳統的計算機硬件課程逐步壓縮為一門課程。表3說明了被調查認為沒有益處的課程。
2.4數學課程
之所以設計本問題,是因為歷屆新生總是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是來學計算機的,為什么讓我學數學?從表4中可以看出,42.5%的畢業生認為離散數學和高等數學是必修的,30%的畢業生則提及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這個現象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數學對其目前的工作沒有起到什么作用。而這個群體則是來自服務領域職業的畢業生群體。表4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應學習的數學課程。
2.5師范特色課程
35%的畢業生認為應當學習的師范特色課程是“心理學”,還有13%的畢業生認為是“教育學”。
2.6核心課程
該問題所列課程來自“規范(信息技術方向)”的示例課程[1]及傳統課程的并集。雖然沒有給出課程介紹,但課程名字也能大致反映課程內容。超過50%的畢業生均認為,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軟件工程、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為核心課程。這樣的一個統計結果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在“信息技術方向”的規范中,分配給這些課程的學時很少,例如分配給操作系統的學時僅為10。表5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的核心課程。
2.7能力
該問題所列出的能力目標來自于“規范(信息技術方向)”的能力目標描述[1]。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終身專業學習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論文寫作、技術報告等)、識別和定義需求、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僅19%的畢業生強調了“應用學科中計算和數學知識的能力”。表6所示為被調查者認為自身應具備的能力。
2.8資格認證
這個問題的4個選項如圖1所示。從圖1看出,較多的畢業生認為應該獲得幾個公司的證書,但是這個比例并不大,僅為35%。值得注意的是,79%的畢業生認為應該取得證書,而不管多少。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時必須考慮“產品”類課程,因為證書是與產品相關的,雖然我們強調“類運算”而不是“實例運算”。
3課程體系設計
經過以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析及畢業生調查分析,我們認為“信息服務工程”專業方向應滿足如下培訓目標:除了跨學科交叉的素養外,學生要掌握與計算技術相關的自然科學和數學知識,并具有創造性地將這些知識應用于信息系統構建和信息服務工程應用的潛力;掌握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信息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練掌握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網絡系統的應用知識,對計算技術的效用和發展趨勢有深入理解和評估能力;有良好的組織管理和交流溝通能力,能根據不同組織和機構的需求選擇相應的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工程,并能有效地實施和管理;能勝任信息工程服務工作、IT教育與培訓工作;具備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能適應系統、工程、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
對師范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而言,學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而對于師范類院校而言,則普遍設置了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能夠提供經濟、管理、人文和社會方面的課程。因此,師范類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具有獨有的優勢,培養信息服務型人才。
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信息系統工程、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應作為核心課程。教師在教授這些課程時,必須緊密跟蹤學科發展和技術發展,能夠通過例題等形式反映當前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中解釋Page Ranking算法;在操作系統課程中解釋Web服務器對大規模并發訪問的處理等。
數學素養是一名學士的基本素養之一。從學生進一步深造以及培養“類運算”能力方面考慮,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離散數學和概率統計仍然是必修課程。其中,離散數學應作為我們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之一。但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強調“專業適配性”,即要向學生講清楚這些數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在本學科中有什么用。
IT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管理與維護以及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類課程是本專業方向的特色課程,這些課程試圖為學生建立起服務的概念及服務工程化等基本思想。基于以上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面向信息服務工程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信息技術導論、離散數學、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作為奠基性課程。信息技術導論介紹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討論信息技術應用、問題求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針對地方院校特點,解決新生的基本桌面應用和網絡應用技能問題,如文件管理、打字錄入、電子郵件、網絡搜索、網頁制作等。本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入門導引。離散數學介紹形式描述、變換、推理和證明方法,離散系統的描述與分析方法以及常用的實際離散系統模型,為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等課程提供基礎。程序設計與問題求解通過介紹一種具體的過程型程序設計語言及程序設計技術,使學生理解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結構,理解本學科求解問題的基本過程,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調試技巧,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在實踐環節,應從“夯實基礎、綜合設計”兩個層次完成實踐,側重于針對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算法,并注重與后續課程信息系統工程、操作系統的聯系。
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系統平臺(計算機組成原理與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Web系統與技術、人機交互、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統工程等是課程體系中的支柱性課程。數據結構與算法為學生構建基本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數據結構,設計合適的算法并建立起算法評價的基本思想。計算機系統平臺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和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從硬件的角度講授如何設計計算機系統、程序如何在計算機中運行;操作系統課程從軟硬件資源的管理者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以系統化和結構化的思維理解操作系統的設計思想,建立起系統的總體模型。計算機網絡與互聯網從整體上粗線條地勾畫出計算機網絡的概貌,介紹協議、分組、統計復用、數據包、虛電路等重要概念,讓學生充分理解層次模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網絡是信息服務工程工作的平臺,對這些課程原理的理解直接影響其上的應用、工程和服務。
在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數據庫與信息管理技術課程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包括數據庫維護能力、數據庫設計、實現和調試能力等。信息系統工程包含了系統工程和軟件工程,讓學生理解一個計算機系統包括了人、硬件、網絡、過程、軟件等要素,理解將需求和功能分配到各個要素中去,理解方案的形成和合同的制定,理解工程管理的作用,理解軟件生命周期和常見的方法、工具和過程。Web系統與技術使學生理解與Web相關的概念和架構,掌握客戶端的呈現、程序技術及服務器端的程序設計技術;人機交互介紹人機接口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信息安全保障介紹信息系統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及相應的方法對策。這些支柱課程為學生從事信息服務工程奠定了“懂、評、建、管”的知識基礎。
IT服務管理、系統管理與維護、Java和Windows兩個平臺下的程序設計以及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的一般理論方法,則作為目標性課程。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非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如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課程,增加學生在交叉學科方面的知識。這些支柱課程為學生從事信息服務工程奠定了“服務”的知識基礎。
4結語
信息服務工程已經引起了教育界和企業界的重視。例如,劉宇等介紹了信息服務工程與管理專業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所需的11門課程[4]。IBM介紹了面向本科生的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5]。本文在分析服務型社會發展背景的基礎上,依據高師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專業畢業生對課程的需求,提出了高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適用市場需求的一種新目標:培養信息服務工程師,并提出了信息服務工程的系列課程。在“規范”的指導下,作為“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項目的試點單位,我們正在實踐開展以上課程改革工作。未來將進一步調研畢業生對這些課程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428.
[2] 徐曉飛,王忠杰. 論服務計算與服務工程的發展及影響[C]//中國計算機學會. 2008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報告.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0-126.
[3] J M Tien, D Berg. Towards Service Systems Engineering[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2003,5(5):4890-4895.
[4] 劉宇,徐秀娟,馬瑞新. 信息服務工程與管理專業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模式探討[J]. 計算機系統應用,2009,18(6):143-147.
[5]Wendy Murphy.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Course Overview[EB/OL]. [2010-03-08]. /developerworks/wikis/display/ssme/Introductory+modul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ngineering
DONG Dong, SUN Zhao-hao, WANG Zhi-wei, TIAN Lia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