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數據管理法律法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健康管理業;產業規模;健康管理資源共享;行業標準建設
[DOI]10.13939/ki.zgsc.2015.46.136
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過程 [1]。目前,我國健康管理產業與醫療服務產業、醫藥產業、保健品產業構成了健康產業的四大基本產業群體[2],其服務鏈中包括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險公司、健康產品生產企業、健康教育組織、政府機構和健康管理行業組織、學術研究組織等[3]。
1 國內外健康管理業規模和進展情況
目前美國已有八百余家專業健康管理公司,從2000―2010年,美國健康產業的消費由2000億增長至1萬億美元,有1/7的成年人口從事健康醫療產業。在歐洲,現有70%左右的企業雇主會為公司員工購買健康管理計劃[4]。在日本,總人數不到兩億的日本卻有60 多萬名營養師提供專業健康管理服務[2]。與國外相比,我國健康管理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顯著進展,2013年全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已由2005年的約兩千家增加至約一萬家以上,從業人員近50萬人,年體檢人次超過4億[1]。到2020年,健康管理相關產業,包括老年病、體檢等項目總計規模將達到1萬億[5]。
2 我國健康管理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標準缺失,行業亂象突出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業缺少專門的法律法規、專業規范和技術標準作為整個行業的行為準則[6]。如在健康評估、鑒定與管理、健康信息數據管理等方面均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7];在健康管理從業人員的資質、準入、繼續教育、再注冊上標準建設滯后[3]。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缺失,也導致了健康管理服務市場的混亂。從事健康管理服務的機構資質與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健康管理企業和相關產品商業信譽較低[8]。
2.2 產業促進政策和多元補償機制未有效形成
在對健康管理產業的投入上,由于目前我國健康管理產業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政府、健康管理機構、醫院、消費者、保險公司等相關方都應該為其進行投資,但目前相關導向性政策尚未明晰,各利益相關者無法達成共識以形成相應的投入與支付機制[9],尤其是保險業尚未成規模的進入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對個人的健康消費難以提供實質性的支持[7][10]。
2.3 行業發展模式單一、服務對象局限
目前行業以與醫療服務有關的健康體檢和慢性病方面的健康管理為主要業態,而在健康教育、風險評估、疾病篩查等方面還不完善,未能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的系統化的健康服務[11]。在服務對象上,目前我國開展的健康管理只覆蓋了有限的人群,不能滿足普通群眾對健康管理有效和便利的需求。數據調查顯示,現階段全國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與美國70%的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完善的服務相去甚遠[12]。
2.4 健康管理資源沒有實現有效共享
各健康管理機構,即使是以醫療機構為依托,也很難得到醫療機構提供的充分、持續性和多元化支持。在專家資源方面,目前我國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匱乏,高層次健康管理團隊更是難以形成[6]。中國健康教育協會相關專家指出,現階段我國需健康管理師大約200萬人[13],而目前我國從事健康管理行業的人數僅為50萬人。同樣健康管理機構信息資源也極度缺乏,由于很難獲得患者前期在院住院信息,各機構難以對患者進行后續的醫療服務和有效的健康指導[6]。
3 促進我國健康管理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 加強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建設,促進健康管理服務市場有序發展
各級政府應逐步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相關的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快健康管理各項標準、規范的制定和推行,從而在法律上和制度上確保各項健康管理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健康管理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對于健康管理市場出現的混亂情況,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一是應加強對健康管理機構執法和監管;二是充分借助媒體,加大媒體監督力度,對于打著健康管理旗號的不法機構和不法行為進行曝光;三是幫助國民提高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使之成為推動我國健康管理相關機構健康發展的原動力;四是要推動行業自律,共同維護行業聲譽 [14]。
3.2 強化產業政策支撐,構建以保險業補償為核心的多元籌資渠道
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將對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支持可包括:推行國家層面的健康管理計劃[15];開展健康管理服務示范基地的建設,推廣健康管理(體檢)適宜技術和推行產業鼓勵政策、加大預防保健的投入等[9]。在系統構建健康管理產業發展支撐政策的同時,也應建立多元補償機制,做好對各項政策執行的經費保障。在這過程中,應尤其重視保險業在健康管理籌資渠道中的作用,積極引導保險業在健康管理領域中的布局。從國際健康產業發展的歷程看,保險業出于自身經營安全與利益的需要,會加強對醫療服務成本的控制和管理[6],因此全面進入健康管理領域將成為必然的選擇,這也將促進保險客戶個人非醫療性健康消費的形成[16]。
3.3 優化產業發展模式,滿足群體對健康管理廣泛性和多樣性需求
在服務模式上,我國可參考美國健康管理的發展經驗。在美國,如果提到健康管理,人們會想到疾病管理、二次健康福利、第三方管理、IT解決方案、HMO組織、PPO組織等,而我國目前還主要停留在健康體檢方面[9]。在服務對象上,健康管理機構可通過逐步與企事業單位或社區建立契約式合作關系,從而擴大健康管理的人群覆蓋范圍,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務網絡[11]。
3.4 優化健康管理產業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一方面,各地應整合區域內健康管理專家團隊、病患信息等優勢資源,使各公立醫療機構和社會辦的健康管理機構均能夠共享共用。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建設,加快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內部整合。逐步在區域內建立健康管理服務的大型品牌企業,在市場中形成以品牌公司為主的格局,這也將產生良性的競爭機制,促進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優勝劣汰[8]。
參考文獻:
[1]白書忠.我國健康服務業與健康管理的創新發展[J].健康管理,2015(1):11-14.
[2]吳之杰,郭清.大數據時代我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4(6):14-16.
[3]左英.國訊醫藥健康管理項目規劃及實施保障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4]田小康.醫療物聯網智能健康管理模型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5]武留信.中國健康管理產業創新發展路線圖[J].中國信息屆(e醫療),2010(1):38.
[6]郝璐.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務模式研究[D].北京:醫學院,2014.
[7]陶呈義.淺談現階段對我國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投資與建設[J].中國衛生產業,2006(8):92-94.
[8]封欣.5000 家健康管理機構面臨洗牌[N].東方早報,2008-02-23(23).
[9]馬麗斌,馬愛霞.對發展我國健康管理產業的探討[J].上海醫藥,2007,28(1):12-15.
[10]符美玲,馮澤永,陳少春.發達國家健康管理經驗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3):233-236.
[11]楊智堯.“健康管理顧問”商業計劃書[D].蘭州:蘭州大學,2011.
[12]尹穎.健康管理理念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1.
[13]張靜芝.健康管理在保健品營銷創新策略中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14]李明.健康管理師與健康管理機構的職業要求、現狀與建議[C].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8分會場:科技創新與慢病管理學術論壇論文集,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