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分論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思維訓練意義
高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能夠為其日后自主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講解論述類文本時,通過引導學生對作者觀點進行反駁,然后深入到文章學習中,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且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1]。論述類文本與高中生思維發展特點相符合,高中生通過對該類文本的學習,能夠使得自己的思維更具邏輯性,從而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文本輸出。
二、高中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中思維訓練措施
(一)教師鼓勵質疑
高中階段是語文閱讀的轉折點,由教師教學轉變到學生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要占據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散思維,而后參與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于質疑,可以通過反向和對比兩種方式進行。學生能夠根據標題與論點,進行反向質疑,然后通過對作者觀點的反駁,隨后將文中的論點更好地表述出來,促進學生思維與閱讀能力的發展。對比可以體現在修辭、思維方法多個方面。如在《拿來主義》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對文中的“破”和“立”進行分析,談談如何對待優秀的外來文化。經過比較,學生能夠辨證地看待文化,針對優秀的外來文化,我們可以積極占有,而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留下精華。此外,教師在閱讀教學后,讓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見解,如“針對拿來主義思想,還適用當今社會嗎?”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實現對學生思維的縱向挖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
(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主體性受到了關注。因此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篩選和整理,選擇富有時代性、文化性的課外讀物,如《讀者》、《書屋》、《散文》等,或者當代散文家作品等,從中汲取更多“養分”。為了提高閱讀有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要向學生傳授閱讀時,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并通過摘抄、批注等方式積累知識,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實現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單純依靠教材上的內容難以達到良好的思維訓練效果。教師要積極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煉哲學觀點,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三)傳授思維方法
論述類文本是用論證作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問題形式,通過現有事實判斷和推理,最后形成邏輯思維。思維過程建立在一定規律基礎之上,無論哪種思維,其基本規律都占據著關鍵位置[2]。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將思維基本規律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探索規律,使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問題的結果,促進學生能夠利用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如利用求證、求同、求異等方式進行思考和論證,向學生傳授多元化方式,學生根據問題特點合理選擇方法,能夠快速得出結論,逐漸將知識內化到自身思維當中。此外,教師作為教學的重要主體,其教學習慣會影響到學生。所以教師要保持冥思習慣,思考問題的根本,引導并鼓勵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思考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論述類閱讀能力。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論述類文本閱讀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別,在學生現有認知能力基礎之上,鼓鈦生質疑,并根據已知條件推理出結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論點,并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思維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由形象思維朝著抽象思維轉變,使得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知識,不斷提升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蘭春壽.基于思維過程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教學架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82-89.
This is not the end of your story This is not the final chapter of your life. The world right now is in the middle of a mental health crisis.
Rather than join the cue, it’s important we it’s learn why we get down, and then how we can change it, because believe it or not, we create our own negative feelings and we can also ensure that we turn our lives around and be a positive change for others.
The reason anyone gets depressed always comes down to the CONSISTENT thoughts we think, and the CONSISTENT beliefs we hold.
If my thought process is “I must be in a relationship and earn X amount to be happy” I might get depression if I don’t achieve those goals.
The only way out of this is to work on yourself, every day.
Yes it is.
You must value yourself enough, to take the time EVERY SINGLE DAY to work on you. To engage in something, that will ensure you ar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And then others will look to you, not with pity but with HOPE, because your strength will become their HOPE, their strength.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細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71-1
語文閱讀教學的支點應該是語文教材,我們應該把每一個文本作為一個支點來撬動更多的知識信息,輻射更加寬廣的領域。正確細致解讀文本,適度拓展,與寫作有機融為一體,將眾多星星連綴為美麗的星座。
一、細讀文本,厚實積累,引入寫作之活水
閱讀是理解、吸收,是途徑;寫作是表達、外化,是目的。語文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之間以文本為媒介的互動和交流,呈現的是精彩紛呈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種交流和呈現的深度與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對文本正確全面細致的解讀。因此,正確細致解讀文本,應是教師教學預設中深思熟慮的重點之一。我們老師就有責任和義務引導他們去閱讀更多的優秀作品,指導他們學會“剔除糟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教材中許多作品的文本都是語言的典范,素材的熔爐。我們應廣泛涉獵,博采眾長,注重積累、歸納與整理。細讀文本,揣摩字詞,積累素材,而字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單位,素材是寫作的源泉,詞匯、素材豐富了,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寫出的文章定會味同嚼蠟。那么,這些豐富的詞匯是從哪里來的呢?朱熹有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細讀別人的文章,深入理解其妙處,不斷積累,從而借鑒過來的。平時學會積累,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努力把自己所讀的文章的好詞、好句,乃至好段,好的素材,好的開頭、結尾摘錄下來,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詞匯與寫作素材也就不知不覺地豐富起來,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寫景的優美語句如“地上滿是落葉,像鋪了一層厚厚的金毯”;“夕陽的金輝把綠色的林海染成金黃一片”。又如“寒冷的冬天,雪花飄飄,校園披上了一件銀白色的外衣。操場上,像鋪上了一條白色的地毯。老槐樹的樹枝上,銀白雪條閃著道道白光,校園變成了一個銀妝素裹的世界”。鮮活的寫作素材如“雖九死其猶未的屈原”,“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至忠至孝的李密”,“飲恨忍辱,著成信史照塵寰的司馬遷”,“腿殘腎衰心猶壯;文豐筆勁風長存的史鐵生”,“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的海倫凱勒”。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也正說明了鍛煉積累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積累,學生寫作的活水源源不斷,在適當的情境中自會靈活自如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還會點燃起創新的火花。
二、細讀文本,深挖內蘊,借鑒寫作之范本
【摘要】語文教學始終是中學階段的教學重點之一,而作文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在高考指揮棒的壓力下,只用綜合利用多種創新教學方法,高中作文教學才能有所突破。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素材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2-0070-02
在學生身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彪m為戲語,卻形象地指出了應試教育下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薄弱環節。不僅僅是學生,對很多教師來說,雖已執教多年,但作文教學始終像在大海中游行一樣茫然,不著邊際,沒有“抓手”。然而高考語文150分,僅作文一項就占60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本文探討如何在高考重壓和學校管理的條條框框之下“戴著鐐銬舞蹈”,希望在作文教學方面實現有效突破。
一、多種渠道積累,豐富素材儲備
1.生動視頻帶你走進不一樣的語文課。隨著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進,教學也進入新的科技時代。在常規化教學中穿插視頻教學,無異于在死水中注入“活泉”。尤其是在淺閱讀時代,“讀圖”雖不可避免地會讓文化流于膚淺,但其利遠大于弊。擱在三四年前,筆者一定會在假期推薦學生讀一些大部頭的著作來瞻仰大師淵博的學識與閃光的人格魅力,如《南渡·北歸》、《喬布斯傳》等,因為學生只有靠寒暑假來接觸新鮮、厚實的“大部頭”。但現在除了上述做法,還會在高一、高二時每周安排一節視頻課,利用鮮活的視聽刺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素材的積累。
本屆高一到高三,筆者和同事們精選了《大師》、《開講了》、《感動中國》、《文明之旅》、《中國青年說》等一系列經典教學視頻,提前審查并設置寫作訓練的角度與題目,供學生學習,實現視頻與議論文寫作的有機集合。學生透過動感十足的畫面及聲情并茂的講解,仿佛穿越到了大師生活的年代與大師對話。在完成與大師的親密接觸后要“趁熱打鐵”,當堂或課下完成寫作訓練,或基于視頻材料展開的議論微寫作型素材積累,或進行人物評論,或拓展的話題作文寫作,等等。很多學生看后深有感觸,寫出了完全超越自己課堂作文水平的文段,情真意切,洋洋灑灑。
2.精美時事匯編,引你密切關注熱點。從高一開始,筆者意識到學生寫作素材奇缺,之后便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廣播,甚至利用家長會灌輸思想。雖多次強調,但終不見起色,很少有學生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中主動去實踐。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光明時評》關于“布衣院士”李小文、“漫畫助產”等問題的評論,覺得議論縱橫捭闔,語言犀利。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讀到好的議論語言,他才有可能模仿得好。因此,匆匆將《光明時評》近期所有的文章瀏覽一遍,精選出有代表性、有議點、語言老道、犀利的文章并附上相關新聞及材料,匯編整理,發給學生,便于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閱讀吸收。值得注意的是,為方便學生捕捉寫作靈感,筆者特意在每則材料后留下一定空白,供學生進行時事熱點點評。教師可將學生的時事點評做多樣化的評價,或教師評判,或小組互評等。尤其是小組互評值得提倡,教師設置評價標準,學生在自評、互評中交流思想,深入思考,在“觀人”與“觀己”中實現了寫作與評價的共同進步。
二、化整為零,層層突破
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把整篇作文寫好,未免有些苛刻??紤]到學生的畏難心理,教師可以化整為零,由段到篇,從立意到結構,從論點到論證,每次設置一個訓練目標,讓學生不再一提作文就感到恐慌,逐漸實現層層突破。
比如,在“立意與首段”的寫作訓練系列中,筆者專門設計了根據給出的作文題目寫出標題與第一段的習題。標題基本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立意,第一段要求學生由材料切入話題,點出中心論點。在反復的針對訓練后,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寫出合乎要求的文段。
又如,在練習《居里夫人的椅子》這一作文時,將本次的訓練目標定為論點鮮明。關于論點鮮明,一方面是針對擬定標題的訓練,標題即觀點,不要一味追求華麗與朦朧美,寫得似是而非;其次是關于論點及分論點的表達與照應。論點及分論點要鮮明,可置于段首或單獨成段;此外還有事例論證之后的點題與歸納。
三、創作始于模仿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的確美麗,但如果沒有初始階段高密度地模仿、消化與探索,也不會有莫言最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實踐證明,多數寫作程度偏中下的學生還是能夠通過范文仿寫獲得進步。教師在作文講評后可分層設置要求,對于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依據范文仿寫,并將前后兩次的習作裝訂,做好寫作后記及反思的整理,教師針對兩次習作及修改情況進行評價;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可以先從抄寫范文中體味教師的講解,幫助消化吸收。
例如,在講評《居里夫人的椅子》這一作文時,教師講解完范文,要求學生依據給出的時事匯編材料,模仿范文倒數第二段寫一段聯系現實的文字。范文中是從立意的對立面反觀現實生活,進一步點題論證。教師范文倒數第二段如下:
反觀當下,世人浮躁、功利之事屢見不鮮。有的導演為追求票房,搜奇獵艷、炮制暴力,不專注于純粹的藝術,怎能陶冶人心,“以文化人”?有的建筑師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國外經典,出現“秋褲樓”、“馬桶蓋”,不專注于民族特色,怎能出現民族精品?有的學校攀龍附鳳、沽名釣譽,掛出“祝賀本校女婿獲諾獎”的條幅,不專注于傳道授業解惑,怎能培養傲骨之人?他們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不專注于本職工作,事業怎能久遠,社會怎能不受其害?
經過范文的抄寫、消化,在隨后的一次考試中,作文題目是“對牛彈琴”,立意為變通,一位中等水平的學生從仿寫中得到了收獲,運用自如,他寫道:“但遺憾的是在生活中還是有思想僵化、不懂變通的人和事存在。例如,前段時間‘秋褲樓’、‘馬桶蓋’等奇怪建筑的出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盲目追求國外的獨特設計而忘記了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是生搬硬套,而缺乏獨立、靈活的思考。不僅浪費了金錢與時間,還遭到了民眾百姓的唾棄?!?/p>
但需要注意的是,模仿終歸是為了學會創作而設置的起跑點,如若學生始終停留在原點,不知起跑,恐怕終無起色。此外,寫后反思非常重要,卻是常常被忽略的一個環節,反思本身就是對范文消化、吸收的一個過程。
四、人文性、發展性的評價更能激發寫作動力
新課改實施以來,人文觀和發展觀備受關注。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二者卻并未實實在在、不打折扣地得以滲透和應用。人文性、發展性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1.評價主體多元化。很多時候評價作文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只是寫作的主體,還是評價的主體。如學生寫完初稿后,可以有自評自改;教師講明評價標準,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小組互評互改。此外,家長、社會、網絡媒體,都可以加入到評價學生作文的行列。家長的評價可依據教育程度設置簡單的評價內容,如學生寫作的態度、搜集資料的過程,等等。網絡時代可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網站、博客或QQ群,將優秀的學生論文推薦到網站或博客,如王欣老師的“杏林語文網”中,有很多學生的優秀作品免費發表,更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力。
2.評價標準層次化。在評價標準方面,不能用同一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因而要因人而異。教師不要一味地拿著“顯微鏡”找問題,而要盡可能地拿著“放大鏡”發現學生及作文的閃光點,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此外,橫向比較固然重要,但也要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可以為學生建立個人寫作成長袋。在使用評語時,盡量避免話語單調、老套、冰冷,不要吝惜表揚,充滿人文關懷的發展性評語更能使學生在表揚中進步,在激勵中成長。
(編輯:易繼斌)
教育部:各地農村中小學補充教師35.8萬人
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的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報告指出,通過督導評估,各地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從教師補充、交流、培訓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推進城鄉間和校際間均衡。
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表示,各地采取統一城鄉編制標準、動態調整編制、按生師比與班師比合理核編、將編制和崗位向農村學校和緊缺學科傾斜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教師補充力度,推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經有10個?。▍^、市)統一了城鄉教師編制標準。
此外,在教師分層分類培訓方面,何秀超說,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級財政投入44.4億元,組織區縣級以上培訓達到1168.7萬人次。教師培訓從全員參與的基礎性培訓轉向分層分類的個性化培訓,包括組織名師高端培養、青年教師入職培訓、農村教師定向培訓等多種形式。
第一階段:局部(片斷)作文訓練
寫 人 物
原則:寫情感豐富、個性獨特的符合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人。
方法:要特別注意一個人的六個方面:一是一個人的相貌的最特殊的一個特征,二是最能代表一個人身份、地位、個性、修養、職業的一句話,三是在自然狀態下,經常出現和保持的一個動作,四是在自然狀態下的神態(服裝、眼神、表情等),五是一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現,六是一個人獨有的“個性品質”或“性格表現”。
典型題例:
一群放學回家的學生(群像)
一群正在等班車的人(群像)
聆聽琵琶曲的江州司馬
《楓橋夜泊》中的張繼
繪 場 景
直觀、生動、形象、鮮活,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是繪場景的真實內涵;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文學形象”則是其素材。其常見方法有:
(1)運用多種手段,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
(2)運用移情、摹狀、象征等表現手法,使客觀景物富有靈性。
(3)抓住人物、物象瞬間的變形、變態、變色、變情,強化場景描寫,增加場景的視覺沖擊力。
原則:一是單刀直入,直接切入場景,行文應力戒大段的敘述,冗長的鋪墊,二是場景應詩畫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三是描寫應設置生動傳神的細節,使其成為文章“出彩”之處,四是描寫要完整,有始有終,五是場景結尾應有包蘊性,不確定性,應留有較大空間,六是場面既要塑造好群像,又要刻畫好個像。
典型題例:
課堂上精彩的一瞬
福利彩票摸獎現場一瞥
閱覽室內,一位同學突然闖入
祥林嫂講“阿毛的故事”
講 道 理
“講道理”是指將論點與論據結合起來,即論證?!爸v”指在議論文中,能夠將作者的邏輯思維過程展現出來,要表達出“為什么”與“怎么辦”。“為什么”包括“重要性”和“必要性”兩個方面。
一、把講道理的過程層次化、具體化
在“橫”的層面上以構筑分論點的方式來展開。所謂“橫”就是指事物或觀點的不同側面或不同性質。只有把道理從各個方面講深講透,這樣文章才能既理足氣壯又事理通達,心氣平和,梯度感和厚度感就會大為增強?!爸v道理”應注意兩點:一是分論點必須是從不同的側面來展開論述,二是闡述道理要有階梯性,即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先正后反,正反結合,層次分明。這樣講道理層次梯度井然。
在“縱”的層面上,闡述道理應緊扣“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主體內容。所謂“縱”指的是“階段性”“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等表現形式。結構上具體表現為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兩種方法要綜合運用。
二、講常理與講哲理相結合,打造文章厚度與質感
“常理”即一般人所認同的客觀現實中存在的“理”。它包括倫理、親情、國家民族大義、朋友相處之道、做人的基本準則等。如“人要生存就要講信用”“人活著就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團結就是力量”“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為人要謙虛,不驕橫”等。有人輕視“常理”,實際上常理使得文章既平易近人、親和樸實又言之鑿鑿,令人難以辯駁。
“哲理”是人對于自身及世界關系最深刻的解讀。常見哲理:一是辯證、全面、發展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絕對與相對,偶然與必然的對立統一,主客體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現象與本質的關系。二是歷代先哲圣賢的觀點,例如孔孟“仁政”思想,荀子“人定勝天”觀點,老莊“遵道”“無為”,董仲舒“天人感應”,林則徐“睜眼看世界”。三是人文精神與普世價值觀,即指柏拉圖、蘇格拉底、黑格爾、薩特、孟特斯鳩、羅蘭、尼采、盧梭等人的思想,平等、自由、博愛的觀念至今仍引領我們前行。四是富有時代精神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節約社會”等。這些觀點的引入,將使文章立論持重,自有一股凜然堂皇的“文氣”,從而大大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大氣感。
第二階段:整體訓練(2007年12至2008年3月)
“整體訓練”是規范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命題作文的訓練,根本原則是規范加特色,它包括思維品質訓練、對話交流訓練、提升文化含蘊訓練、走向生活訓練等形式。整體訓練應與局部(片斷)訓練交叉進行,以期形成“滾動”效應。
一、走近生活
(一)家庭、校園、社會、網絡類作文
1、激發自己的愛心
(1)用心體悟自然萬物——禮贊生命,歌頌生命
(2)物我對話——用平等的視角狀物或擬人
2、體察家庭生活
(1)一笑一顰總關情——親人與自己
(2)一茶一飯也有韻——生活小景
3、感受校園生活
(1)一扇等待開啟的門——走近老師
(2)同桌的你——走近同學
4、體驗社會生活
(1)咬一口梨子品味道——我眼中的網絡
(2)激濁揚清——評點時事,激勵大志
(二)走進自然,走進大師,走進藝術
1、親近自然
(1)傾聽大地的呼吸——人與萬物
(2)一山一水也性靈——與自然環境對話
2、走進大師的心靈
(1)近其人,觀其文——走進大師
(2)走進繽紛的世界——閱讀名著
3、走進藝術
(1)尋覓我們的歷史文化院落——走進古跡
(2)真美啊,請停留一下——身臨畫境
(三)自我,夢想,回歸
(1)唱一支歌給自己——激勵肯定自己
(2)傾聽風鈴聲——學會關心他人
(3)從祖先心靈里飛來的語言——感悟神奇的文字
(4)自古英雄出少年——我與武俠小說
二、走進詩意
訓練量:共三十篇(每篇500-1000字)
第一種范式:對話傾訴類賞析文章寫作技巧
(一)目的與要求
以教材中的詩歌為載體,以走進文學大師的心靈與大師的心靈對話為目的,以描寫和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此人、此時、此景、此情”為總要求。
(二)寫作要領
1、描寫以“第一人稱”為佳,因為這樣可以盡顯“對話”和“傾訴”的魅力,再現“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有我之境”;“第三人稱”則易于表現比較散淡、空曠、疏朗、平和的意境和心態,展現“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的平淡,詮釋“無我之境”的空靈神韻。
2、引導學生從品味語言材料入手,以抒情主人公(詩歌形象或“我”)的內心為描摹重點。學會用“截取”“嫁接”“幻化”“錯位”“聯想”等方法,將現在的“我”(接受者)和歷史時空中的“作者”放置于同一背景下進行“對話”,將“我”的感受和詩歌中的具體“意境”(意象)結合起來,與大師們實現心靈的交流與契合。
3、文章應遵循三個原則:題目要以詩情洋溢為要,開頭要以直切場景為本,結尾應以含蘊見長。
(三)方法指津
1、以詩歌的具體意象為依托,通過對具體意象的解讀,達成對文學形象與作者內心的審美觀照,以洞悉其心境,體味其情感,傾訴其感受,交流其觀點。如李白《越中覽古》“只今惟有鷓鴣飛”中的“鷓鴣”的意象,我們完全可以品味出作者所表達的物是人非及盛衰無常的滄桑感。
2、經營好“細節”是文章的關鍵點?!凹毠潯笔侵甘挛锞植康募毼⒅?。即朱自清先生所說的“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如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閑作草”和“戲分茶”兩個細節,將英雄的落寞與愁懷表現得意象俱足。
3、“人物心理”是描寫的核心與重點。特別是要突出其內心情感的變化、起伏、波瀾甚至是內心細微的異動,用以展示其豐滿的性格特征。如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今日水猶寒”中的“寒”,我們體悟到駱賓王基于現實的深切感受而郁結難申的激憤之情。
典型題例:
池塘生春草——《山居秋暝》中的王維
一曲秋士游子的悲——《登高》中杜甫的形象
今月曾經照古人——《石頭城》中的劉禹錫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做鄭箋——《錦瑟》中李商隱形象描寫
第二種范式:評論類文章寫作技巧
(一)目的與要求
以隨筆、詩論和文學評論等為主要形式,以提升審美判斷和鑒賞能力為指向。
(二)寫作指津
1、要本著抓住一點、不計其余的原則,從語言、形象、技巧三方面入手,談深談透。
2、切入口要小,從具體詩歌或具體意象入手。
3、要做到敘議結合,按照敘述-分析-評論來行文。
典型題例:
一曲王朝季世的“黍離”悲歌——《揚州慢》反襯手法的運用
暗風吹雨入心來——《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元稹心理剖白
“愁”字濃漫天,“苦”字方寸間——《雨霖鈴》語言運用例析
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書憤》中的陸游
兩處閑愁:故國之思與亡國之恨——《虞美人》中李煜之再回首
第三階段:點式訓練(2008年4月至5月)
目的:按照考場作文要求對作文中的缺失進行“個案式”矯正。訓練核心是培養考場上克敵制勝的“撒手锏”。
一、常規“撒手锏”
訓練的基本內容:一個好標題,一個好開頭,一段精彩的文字,一個好的結尾,一個巧妙的構思,好的過渡與照應。
(一)擬題訓練:原則是“小”“準”“新”,有文化底蘊。
(二)梳好鳳頭——寫好文章開頭的原則
(三)結尾訓練的原則
二、鍛造考場作文“撒手锏”
原則:用自己最拿手的本領與閱卷老師進行“高端對話”,可以是一則題記、一個場景、一個細節、一段富含哲理的文字、一種新穎的結構方式等。
(一)考場作文整體結構優化
考場作文結構優化要點有兩個:“通體透光”和“中通外直”。前者指行文時要注意文章思維層次的排列和展現,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后者是指考場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設置自然段,透徹見底。
1、設置獨立在段的段首句或分論點。借鑒《詩經》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考場作文的開頭、結尾、主體部分都可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加以串聯,使其成為一道紅線?;蛴谜故痉终擖c的方法,將文章的層次呈現給閱卷老師。
2、設置主旨句。主旨或關鍵句應放在文章開頭,文章中間,文章結尾三個地方,從而脈絡清晰,成駿馬游龍之勢。三處句子應獨行設置,以增加對閱卷老師的視覺沖擊力。
(二)考場作文的內容優化
所謂內容優化,主要是指對文章所舉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運用。這種優化和整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正面的歸納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舉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見”“從中可以看出”“不難發現”等詞語擺明自己的觀點,亮出自己的思想,對文章所列舉事例進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敘有析,有梯度,有層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樣”“假如不···”等形式,對所列舉事例作簡要的分析,這種分析是以邏輯上的“假設”或語法上的“讓步從句”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因而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為之動情。
(白云飄飄網網整理)
一步曲:學生互改,交流提高
作文評改是作文講評課的前奏。但作文評改的方式很多,可以教師獨批獨改,可以面批面改,可以學生自批自改,可以學生互批互改……哪種批改方式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圣陶先生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深切體會:徒勞無功?!睂Υ耍P者也有深切的體會。往往是滿紙紅批,收效甚微。事后大有“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的悲涼感。經過多次的教學探索實踐,筆者發現讓學生互改作文能極大地提高他們作文的積極性,效果較好。思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互改作文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边@種特別強烈的需要就是好奇心的滿足。為了讓他們保持好奇心,教師在組織學生互改作文時,可以采取抽簽的辦法。每次互改都抽簽換人,這樣批改的同學就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作文,每次又都換一位同學批改,看到不同的同學對自己作文寫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進而培養出寫作的興趣。
2.互改作文能找到成就感?;ジ淖魑臅r,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能發現一些作者不易察覺的問題,并能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學生對自己作文中的問題,由于思維的定勢,不易發覺。但喜歡找別人的茬兒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他人作文中的缺點,容易發現。教師組織學生互改作文時可以對他們進行分組,每組由一位作文較好的同學負責,讓小作者自己讀文章,然后,大家充分發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見。整個評改過程,人人都是評價者,個個都是被評者。學生相互啟發,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并且在交流、討論中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智,從而得到同學的認可。這樣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和寫作能力。
組織好學生互改作文可以幫助教師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作文講評前,教師只需抽查翻閱學生的批改結果,在短時間內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容易激發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造潛能。有利于教師更加深入探究學生心理,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作文講評的效果。
二步曲:明確目標,一課一得
學生一次作文都可能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從審題立意到思想觀點,從語法修辭到篇章結構,不一而足。要講要評的內容太多,隨便一個問題都可以說出個子丑寅卯。正因如此,與其樣樣求全,不如一課一得。對于此,不少教師犯了忌。每每作文講評,什么都想講,什么都想“指點”一番,面面俱到,講深講精則時間不夠,泛泛而談則效果不佳。主觀上希望學生能“聞過則改”,下次寫起來能得心應手,客觀上卻是一廂情愿、事與愿違。這正如走馬觀花、隔靴搔癢,面是寬了,味是嘗了,事是做了,但卻浮在表面,懸在空中,“品”非所“味”,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收實效。因此作文講評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要一課一得。但作文講評課還有其特殊性,教師不能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理不睬。因此在確定作文講評課的教學目標前須對學生習作有充分了解。
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弊魑闹v評也一樣,如果想要在作文講評課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習作中的問題,講到學生的心坎里去,教師就必須事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閱讀學生習作,掌握學生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如這次作文的總體成績如何?是否達到了此次作文的預設目的?其中優秀的作文有哪幾篇?好在哪里?以前作文寫不好的學生有了哪些進步?對習作中存在的缺點也要分類整理,哪些是共性的問題,哪些是個別存在的問題,哪些問題是講過的,哪些是新出現的問題,都要加以記錄,為講評做好資料準備。在這個基礎上,找準這次作文中主要存在的共性問題,確定作文講評課的教學目標,對于個別問題教師可在課下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每次講評能抓住一個具體問題,重拳出擊,深入探討,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每次講評都能使學生有所收獲,銖積寸累,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步曲:鼓勵為主,激發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這告訴我們教學的根本方法在于激勵、鼓舞。因此,在作文評講中教師應多些鼓勵,多些肯定,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和興趣。每次作文講評課都應找出學生的一些優點(最好是與課堂教學目標有關的內容)特別是進步之處,給予表揚。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表揚要講方法。
1.表揚要說得具體。激勵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并得到應用,但如果只說些冠冕堂皇、無關痛癢的套話,反而令學生生厭。因此在表揚學生時一定要具體。是哪些學生哪些地方寫得好,是一個片段、一個句子、一個題目,還是一個詞語用得較好;是思路清晰、內容豐富,還是思想鮮活,教師要說具體詳細。讓他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自己有了進步,清清楚楚地明白是哪些地方進步了。這樣他們才會牢記并發揚自己的優點,愿意進一步努力。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扣題方法,教師就可以從標題扣題、中心論點扣題、分論點扣題、敘例扣題、結尾扣題等方面找出一兩處優點對學生進行肯定。
2.表揚要照顧全面。得到恰當表揚的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相反,在學習上總是得不到肯定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教師不能每次作文講評只表揚少數幾個寫得好的學生,而使其他學生沒有份,要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進步的喜悅。在受到表揚后,學生容易感到興奮,因為他們體會到了自己辛勤勞動的價值。
3.表揚要講語言技巧。表揚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但教師也不能因此對學生的缺點只字不提。這種情況下,教師只需講點語言技巧,換種表達方式就能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如在講學生缺點時可以這樣說,如果能做到什么會更好;或先講缺點再講優點,采用先批評后表揚的方式。從人類心理的角度說,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先否定后肯定最容易給人好感;相反,先肯定后否定,給人的感覺最不好。因此教師在點評學生作文時也應遵循“欲揚先抑” 這種心理規律。
四步曲:片段修改,體悟提升
作文講評課,似乎應以教師的講和評為主,其實不然,講和評只是教師的“一家之言”,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教師所講,還需用實踐來檢驗。如果教師還只顧“填鴨式”地講和評,不僅有違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會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作文講評課也應該尊重教育的規律,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講評應恰到好處,點到為止。教師只要指出問題,點撥方法即可,剩下時間應留給學生修改、領悟,教師切莫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魯迅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要想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效提高,就必須教會并督促他們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有目的的修改。這是作文講評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最關鍵的一步。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方面?;谡n堂時間的有限性,教師在要求學生對自己作文進行修改時應明確修改的重點內容,采用片段修改的形式進行。
片段修改,本著化整為零的原則,把課堂講評的重點作為作文修改的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修改任務,又能對所學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運用,讓學生在體悟中理解、掌握所學技巧,切實提高寫作水平。如:有次對以“得與失”為題的作文進行講評,重點點撥了議論文的敘例扣題技巧。點撥后,要求學生在自己作文中選一段敘例扣題不到位的進行當堂修改?,F把其中一位同學的原稿和修改稿摘錄如下:
學生原稿:
失去桑榆,收之東隅,有失總有得。季羨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卻請辭“三項桂冠”,放棄功名利祿,繼續過著自己簡單的生活。史鐵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蕭瑟寂靜的地壇里,苦苦掙扎思索,但他在失去的同時,領悟了人生的意義,為失意消沉的人們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門。在面對失去的時候,季羨林和史鐵生堅信這只是一個考驗。倘若他們在失去中消沉、墮落,又何談成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需我們相信: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
學生修改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失總有得。季羨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卻請辭“三項桂冠”,淡泊功名利祿,繼續過著自己簡單的生活。他失去了桂冠的虛名,卻得到了國人的敬重。史鐵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蕭瑟寂靜的地壇里,苦苦掙扎思索,卻領悟到了人活著的意義。為失意消沉的人們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需我們相信: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
對比其原稿和修改稿,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不但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文段中的問題,而且能對課堂所學內容加以靈活運用,能較快寫出事例與論點關聯的句子。因此,教師講評后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片段修改。這樣,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也能很快找到成就感,更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美]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單中惠,楊漢麟主編.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