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商業模式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模式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商業模式研究方法

    第1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零售企業;供應商評價方法;市場營銷模型;研究

    一.零售企業與生產企業選擇供應商的差異分析

    (一)采購過程與商品視角

    如何來選擇供應商,建立供應商池(VenderPool),并通過構建完善的供應商考核評估體系(KPI),來甄別合格供應商(AVL),發展優秀供應商,淘汰不合格供應商,最終提升供應商群的整體水平,以此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使企業在紛繁復雜的商業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人們在零售商品中經常會看到一些促銷人員,他們總是極力向顧客推薦某些同類商品,這些商品往往就是毛利潤高的商品。與價格相比,零售企業更關注毛利潤。

    (二)采購的商品不同

    零售企業是為了確保有足夠的商品銷售給顧客而進行采購,采購的產品主要是產成品或終端消費品。因此,生產企業必須采購滿足企業生產所必需的產品,而零售企業必須采購消費者愿意買單的商品。采購不只是尋找和開發培養合適的供應商,而是為企業尋求戰略性的競爭力提升。成功的采購不僅依賴于采購人員出色的談判技能,或者依賴于高水平的供應商管理水平,而是依靠采購對于供應市場的把握及其對供應商開發的正確選擇和評估管理。由此,供應商管理由原來的“推動”式管理轉向當今的“拉動”式管理,對采購的主動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供應商選擇與采購商等級升降級

    (一)評價指標的建立

    對供應商選擇指標體系研究最早影響最大的是G.W.Dickson,他通過分析170份對采購人和采購經理的調查結果,得到了23項供應商績效評價標準。選擇合作伙伴時,主要的標準是產品質量,98.5%的企業考慮了這一標準,這與國際上重視質量的趨勢是一致的;其次是價格,92.4%的企業考慮了這個標準;另外,69.7%的企業考慮了交貨提前期。價格是選擇供應商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絕大多數企業都愿意選擇能夠提供質優價廉產品的供應商,因此通過價格計算采購一定數量的產品所需支付的成本。

    (二)供應商動態評價模型的建立

    企業在進行物料采購時往往和供應商建立長期的供應關系,這樣不但可以保證企業采購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有利于企業減少不必要的采購費用。但是,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并不意味著企業不用再對供應商進行評價和選擇,相反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供應商進行評價,這樣有利于企業制定合適的采購策略,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然而,為了避免一期供應商的偶然性企業可以根據T期對各供應商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的結果制定以后的采購策略。

    三.企業供應商選擇與管理

    一般來說,采購人員通常從價格、品質、交期交量和配合度(服務)幾個方面來考核供應商,并按百分制的形式來計算得分,至于如何配分,各公司可視具體情況自行決定:1.價格:根據市場同類材料最低價、最高價、平均價、自行估價,然后計算出一個較為標準、合理的價格。2.品質:批退率:根據某固定時間內(如一個月、一季度、半年、一年)的批退率來判定品質的好壞,如上半年某供應商交貨50批次,判退3批次,其批退率=3÷50×100%=6%,批退率越高,表明其品質越差,得分越低。平均合格率:根據每次交貨的合格率,再計算出某固定時間內合格率的平均值來判定品質的好壞,如1月份某供應商交貨3次,其合格率分別為:90%、85%、95%,則其平均合格=(90%+85%+95%)÷3=90%,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質越好,得分越高??偤细衤剩焊鶕彻潭〞r間內總的合格率來判定品質的好壞,如某供應商第一季度分5批,共交貨10000個,總合格數為9850個,則其合格率=9850÷1000×100%=98.5%,合格率越高,表明品質越好,得分更高。3.交期交量:交貨率=送貨數量÷訂購數量×100%,交貨率越高,得分就越多。逾期率:=逾期批數÷交貨批數×100%,逾期率越高,得分更少;逾期率越長,扣分越多;逾期造成停工待料,則加重扣分。4.配合度(服務):配合度上,應配備適當的分數,服務越好,得分越多。將以上三項分數相加得出總分,為最后考核評比分數,以此來考核供應商的績效。供應商評估主要有哪些控制要點?通常供應商評估的控制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供應商的安選及選擇條件。2.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的調查。3.供應商的樣品品質鑒定。4.供應商評估內容及步驟的確定。5.供應商評估結論的審核與批準。6.合格供應商的批準。7.合格供應商檔案的建立。8.合格供應商的供貨情況定期監督與考核。9.根據供應商定期考核情況,進行優勝劣汰或輔導。10.監督以及發現問題的處置。對供應商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哪些?對眾應商的控制可根據物料采購金額的大小,對供應商進行ABC分類,好分重點、一般、非重點供應商,然后根據不同供應商按下列方法進行不同的控制:1.派常駐代表。2.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廠進行監督檢查。3.設監督點對關鍵工序或特殊工序進行監督檢查。

    參考文獻:

    [1]婁平,陳幼平,周祖德,袁楚明;敏捷供應鏈中供應商選擇的AHP/DEA方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第2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商業模式創新

    1、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加劇的全球化競爭導致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動蕩不定,產業價值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有些產業甚至呈現超強競爭的態勢。而商業模式創新是塑造新游戲規則的重要途徑,戴爾、Zara等公司憑借全新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從商業模式角度思考企業發展的問題,逐漸受到學者和企業家們的重視。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并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大事,對商業模式的研究對于企業來說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綜述內容

    2.1商業模式的概念

    在理論研究中,每位研究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給出相應的商業模式的概念。Morris等(2003)將商業模式的定義為一種簡單的陳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國內的翁君奕(2004)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界面要素形態的有意義組合,而每一種有意義的形態組合稱為商業模式原型。原磊(2007)在詳細分析了國外研究者的概念定義后,認為商業模式的定義是存在邏輯層級關系的??傊?,普遍認為新商業模式與過去的模式的相比,往往代表著一種“更好的方法”,而且成功的經營模式還是最適合企業的“最佳方法”(李慶華,2007)。

    2.2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與商業模式概念研究狀況相仿,對于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研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博茲艾倫漢密爾頓公司的管理咨詢顧問 Viseio 和 Patemark 認為,好的商業模式應該由核心觀點、經營單元、治理模式、服務項目以及系統聯系這五個部分構成。根據Scott M. Shafe(2005)的研究,商業模式的要素歸為四大類即戰略選擇、價值網絡、價值創造、價值獲得。供應鏈創新,即改變創造和送達產品價值的方式,主要通過改進與合作伙伴的關系及運營整合來實現;目標客戶創新是指企業發現并開發它們營銷、銷售和分銷工作還沒觸及的細分市場。

    2.3決定商業模式設計的因素

    商業模式設計過程包括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配置、價值管理等環節。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商業模式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1)價值發現。價值發現是基于企業愿景目標,通過內外部環境的SWOT分析,對企業的戰略進行定位,進而利用核心優勢創造市場價值的過程。價值發現是建立在客戶精準分析上的關注客戶、思維創新、合作共贏、資源整合等一系列理念的應用。(2)價值創造。價值創造研究的是價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么。商務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和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3)價值管理。價值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導原則,是一種以促進組織形成注重內外部業績和價值創造激勵的戰略性業績計量行動。(4)價值配置。價值配置是資源和活動的配置。價值配置是為了企業資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和協同發展。

    總之,環境分析是變革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前提;商業模式變革是企業價值系統為適應環境變化做出的調整,企業要嘗試變革其固有的商業模式,才能適應復雜的競爭環境。從這些論述可見,環境因素應該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因此,設計商業模式要考慮顧客、技術、競爭等一些因素。

    2.4商業模式創新

    從企業價值用度砜矗歐陽鋒認為顧客作為企業的最終服務對象以及利潤來源,商業模式演進是基于消費觀念的轉變,即顧客與商業模式創新之間具有直接相關性;從顧客價值角度來看,Mitchell(2008)提出商業模式創新是以客戶滿意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所需的服務,顧客的需求直接影響著商業模式創新。因為技術創新本身并不能保證企業取得商業成功,它沒有與生俱來的價值,再偉大的技術創新在商品化之前也不能為企業帶來滿意的利潤,企業必須通過商業模式來實現創新理念和研發成果的商業化,這樣才能不斷獲得競爭優勢。對于商業模式與戰略概念之間的關系,目前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其中不乏針鋒相對的觀點。首先,商業模式創新過程的異質性特征可以幫助公司獲得超額回報;其次商業模式創新活動由于存在對手的模仿障礙, 即創新租金不會被競爭耗散掉;第三,商業模式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具有專有性和嵌入性特征、并且是難以交易的;所以由公司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是可以持續的。

    3、評述

    3.1對現有研究的評價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商業模式創新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但這些研究總體來看還不成熟,不同研究視角和研究范疇之間并不是互不相關,而是相互交叉或各有側重。所以,有必要對商業模式創新領域現有的學術成果進行梳理和述評,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設想,以豐富和深化該領域的研究。商業模式要素創新研究對企業的實踐更有實際指導意義,但研究者往往強調商業模式某一構成要素的創新,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系統性考慮不夠。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導致企業在商業模式的某些方面獲得了改進,但無法達到商業模式整體創新的目的。學者們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對商業模式創新實施進行了研究,研究視角多樣化并取得了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成果。但由于成功實施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還相對較少,且數據、資料搜集存在困難,商業模式創新實施研究仍有許多理論空白需要填補,這是后續研究應該關注的。

    3.2研究展望

    (1)商業模式創新動力與創新時機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動力研究可以借鑒技術創新動力研究的相關成果,對商業創新動力因素進行歸納和總結,進而對企業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創新時機提供指導。(2)商業模式創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后續商業模式創新研究應該加強案例研究工作,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3)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價值評價。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價值評價是商業模式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這方面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建立一套科學的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量化方法,對商業模式及其創新價值進行評估,從而為企業決定是否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選擇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向以及評價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果提供依據。(作者單位: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 Porter,M E.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3):62-78.

    [2]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0,(03).

    [3] 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 7).

    第3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廣義價值鏈 企業商業模式 創新

    引言

    在長期的競爭實踐中,各企業的管理者們逐漸開始認識到:幾乎每一個優秀的企業背后都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它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明確指出了商業模式創新在企業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在認識到商業模式創新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潛在價值后,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也變得日益迫切。而廣義價值鏈視角將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一個全新的切入點,從而創新出更多有更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來助推企業發展。研究廣義價值鏈視角下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對我國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價值鏈視角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綜述

    本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根據所處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競爭狀況,為維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和盈利能力而設計出的一系列方案和計劃安排”。

    前面已經指出,企業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的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目前對商業模式研究最流行的主要有四種視角:企業運作視角、價值鏈視角、系統論視角、業績與財務視角。本文主要從價值鏈角度切入,研究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問題,并簡要進行這方面的理論綜述。

    國內外學者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長期研究,并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論。而不同的學者所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存在很大差異,所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羅氓教授等(2003,2005)提出,商業模式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創新或變革,是使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一系列制度結構,它是企業在內、外部環境一定的前提下,用于整合所有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翁君奕教授(2004)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價值保持構成的三維空間,它為商業模式的創意思維和決策提供了一種思維方法。他通過運用大量的案例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分析,幫助企業管理者掌握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分析體系,以此來獲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程愚(2004)認為,企業的全部活動不僅僅是價值創造活動,而且是一種交易活動,可以從“交易-價值”的范式來認識研究企業商業模式的結構和創新問題,這樣可以得到更高的企業運行效率。國外學者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定位和企業價值鏈活動。

    安納利·薩克森寧(1994)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垂直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和與之配套的組織結構,它包含了企業生產經營方式和企業組織結構。詹姆斯·弗·穆爾(1999)認為,企業商業模式包含生產技術、企業管理方法和消費者劃分等一系列內容。歐洲學者Timmers(1998)在對電子市場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的產品、資金、信息的運作機制。Venkatraman和Henclerson(1998)將商業模式和IT技術結合起來研究商業模式。他們認為,知識運用在商業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識、客戶互動、資產組態共同構成企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沿著這三個方向設計戰略的協作計劃。Amit和Zott(2001,2002)從電子商務的背景研究商業模式。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是通過對電子商務交易中的內容、結構和治理進行設計,以此來創造商業機會,創造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很早就開始從價值鏈的角度研究企業的商業模式問題。但已有文獻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上,而忽視了企業商業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本文針對這一研究局限,從廣義價值鏈角度對整個商業模式分析框架進行了研究,重點進行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環境分析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與維護途徑分析。

    廣義價值鏈視角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環境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環境的變化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商業模式改進與創新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企業商業模式環境分析是建立有效商業模式的基礎。企業是由土地、資本和人力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和方式組合而成的,任何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都會與外界進行互動,因此必然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現代企業的發展都以產業鏈的形式存在,單個企業是廣義價值鏈中的一個單元,價值鏈上任何一個單元的變動都會造成整個價值鏈的變化。只有通過對廣義價值鏈的環境,包括企業利益相關者、企業交易方式、產品創新方向等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才能為明確企業在廣義價值鏈上的定位提供科學依據。

    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單個企業的發展總是受制于所處行業的發展狀況,不同的產業階段會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因此只有認清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才能認清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才能對企業發展作出明確定位,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企業發展戰略。

    現代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涉及到多個主體,包括政府、企業股東、企業債權人、企業管理人員、雇員等。根據博弈論的理論知識,企業發展過程實際是各利益主體相互博弈的過程,只有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才能獲得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全面考慮和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通過維持利益平衡來維持系統穩定。

    第4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實踐已經證明,商業模式的存在形式十分特殊,它同時具有虛擬性、多面性、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等特征,單純從用組織、行為、關系、邏輯或者方法的角度都無法全面揭示商業模式的特點。為此,本文將從交易理論、商務關系、商務網絡、商業定位以及商業理念等多個角度進行考察,力求得到對商業模式本質屬性更為全面和更加準確的理解。

    一、現有文獻中體現的商業模式共性特征

    目前國內外對商業模式概念的研究文獻頗為豐富,這為我們尋找對商業模式的共性認識,從而探討商業模式本質提供了寶貴資料。曾濤2006年4月發表的博士論文“企業商業模式研究”[1]和原磊(2007)在《外國經濟與管理》上發表的“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2]都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當時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還特別詳細地羅列了大家對商業模式概念理解的多種表述方式。這些研究為關注商業模式理論的學者們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并且被頻繁引用。為了綜合分析當前學者們對商業模式概念理解的共識,從而探求認識上的突破,筆者查閱分析了上百篇國內外文獻。在分析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其他相關理論以及筆者的研究心得,在現有商業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歸納出學者們對商業模式概念理解的以下幾方面共性特性。

    1、關于價值創造的共識

    從研究文獻中不難發現,所有關于商業模式概念的描述都離不開創造新價值的內容。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是以發現和挖掘客戶價值為基礎,并通過調整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優化交易結構,進而提升交易效率來實現的。在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描述當中包含該種觀點的學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aphaelAmit、Chris-tophZott[3],AllanAfuah[4]以及HenryWilliamChesbrough[5],翁君奕[6]等。

    2、專注于商業關系與邏輯的共識

    商業模式與企業商業活動直接相關,是對已經程式化的企業全部經營活動的一種整體的、邏輯性的概括。從這類研究中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即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理論,如客戶心理學、營銷學、點更前衛,他完全突破了企業的概念。張五常認為,說企業代替了市場并非完全正確,確切地說,是一種合約代替了另一種合約產業鏈理論等關系密切,與控制企業組織效率的管理理論沒有直接關系。盡管商業模式離不開良好的組織管理,但是管理不屬于商業模式理論的研究范疇。在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描述當中包含該種觀點的學者最多,其中代表性的有MichaelRappa,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DonaldMitchellandCarolColes等。

    3、強調商業模式的戰略意識與整體性特征的共識

    商業模式的存在形式是整套商業活動的有機組合,不是其中任何局部內容所能概括的。模式的意義特指一套相互聯系的、整體的方法與程序,包括那些與商業經營過程相關各方的商業關系與交易方式的總合。戰略決策,客戶定位,營銷策劃,后臺支撐都是建立商業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環節,但是強調這些要素的結合恰恰突出了商業模式概念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在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描述當中包含該種觀點的學者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JoanMagretta,HenryMintzberg,GaryHamel,羅珉等。

    4、關于商業模式主體的共識

    在商業模式理論研究當中還有一個更為普遍的共識,這就是大家不約而同地將企業當成了商業模式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平臺,但是商業模式理論的范疇卻不完全受到企業邊界的局限。概而論之,如果不考慮某個具體企業,泛指的商業模式可以更確切地稱之為商業結構,它指的是在某個層次上,商業網絡的關系結構與活動邏輯。此外,商業模式也可能依附在某些個人或非營利機構之上。盡管如此,企業組織平臺之外的商業模式不是商業模式理論研究的重點。因此可以說,目前人們普遍關心的、具有研究意義的商業模式都是依附于企業的組織平臺之上的?;蛘呖梢試栏竦刂v,我們今天談論的商業模式就是指企業的商業模式,因此它必須以企業作為自己的承載平臺,盡管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超越企業的邊界。

    從現有文獻中總結出的這些商業模式共性特征為我們深刻理解商業模式本質提供了寶貴素材以及開闊的研究路徑。接下來我們就以這些共性特征為參照,分別從商業結構、交易(契約)結構以及商業理念等幾個方面反復探詢商業模式的本質。

    二、關于交易結構、合約安排與商業模式關系的研究

    交易費用和產權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扑乖?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從而為開創新制度經濟學奠定了基礎范式。科斯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是各種治理結構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最早將風險因素、信息因素、壟斷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來考慮并轉為交易費用概念。此后的研究者逐漸將此概念擴展到所有維持制度運行的費用。這樣就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交易合同的費用,以及執行交易與監督違約行為,維護交易秩序的費用等等。新制度經濟學從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組織出發,把現實世界中遠不為零的交易費用與轉換費用(transformationcosts)一塊計入,并因此被納入主流經濟分析體系。

    威廉姆森全面發展了科斯的理論,他在1985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從契約的角度深化了交易費用的概念(Oli-verE•Williamson,1985年)。在他看來,不論是企業還是市場,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間的其他形式,都是一種治理結構,一種契約關系的完整性在其中被決定。節約交易費用是不同形式治理結構的共同功能,因而它們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張五常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更前衛,他完全突破了企業的概念。張五常認為,說企業代替了市場并非完全正確,確切地說,是一種合約代替了另一種合約。這種觀點雖然受到了包括科斯本人在內的很多人的批評,但是卻最清晰地強調了治理結構在交易活動本質上的一致性。

    事實上交易費用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基本事實,即交易活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因此交易活動是稀缺的。由于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因此交易費用理論才能真正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與其他稀缺資源一樣,交易活動資源也有如何配置的問題,即經濟效益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益,否則舊的制度將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諾斯把經濟制度的變遷看做是人類減少經濟交換中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而技術進步是人類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轉換成本所作的努力。前者反映了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狀態,后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諾斯說“制度是委托人與之間和委托人之間為實現作為專業化結果的交換收益,因而使其財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約安排”。[17]更一般地說,任何一種制度安排,都是人與人之間或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合約關系。社會就是通過這些合約關系把單個的個體聯系起來并分離開。在這種聯系的過程中單個個體通過組織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在分離過程中保護個體權利并且獲得利益。

    綜上所述,從科斯開創交易成本理論到威廉姆森用“節約交易費用”概括各種治理結構的共同功能,再從張五常以契約概念認識企業與市場的本質到諾斯對制度與合約更深刻而廣泛的理解,人們對社會分工、交易、交易成本、合約、進而制度的產生與變遷機理的認識日臻深刻。在現代社會中,由于交易方式、交易組織、交易內容等因素不斷復雜化,不同的合約安排促成了人們交易方式的多樣化,而交易方式的選擇又成為減少交易費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到了這里,商業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交易方式選擇的本質性體現。

    從上面對交易結構、合約本質的討論可以看出,一切社會制度形態都是某種形式的合約安排,而制度的變遷則是人類為減少經濟交換中的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結果。由此可見,商業模式的本質離不開合約的范疇。商業模式并不指具體的實體組織,它是一系列合約與運營機制安排的統稱,其理論是研究和改善經營活動的有力工具。此外,商業模式雖然需要依附于企業作為載體,但其涉及范圍可以大大超越企業的概念和邊界。至此,目前商業模式理論關心的熱點問題都可以在契約和制度的層面得到解釋,從而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商業模式本質的認識,也有利于對商業模式理論的系統和深化。在當代實際應用中,商業模式的構建和創新始終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支撐。然而歸根結底,創造新價值、節約交易費和交易結構創新始終是商業模式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這就使得商業模式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以及制度變遷理論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系脈絡。

    三、關于商業理念、商業愿景與商業模式關系的研究

    瓊•馬格麗塔(Magretta,2002)在《哈佛商業評論》2002年5月刊上發表的論文《商業模式的緣由》試圖澄清商業模式的概念,重新強調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性。她指出:“除非我們清楚地界定企業組織的商業模式的含義,否則這些概念仍會是迷亂的和難于應用的”。馬格麗塔認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當能夠回答彼得•F.德魯克提出的,企業經營的四個最基本的老問題。一個健全的商業模式由三個要素組成:即精確描繪的角色、合理的動機及開啟內在價值的計劃。

    瑪格麗塔給商業模式的定義在現有文獻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類似定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直接從商業模式功能與內容的角度考察問題??偟膩碚f,人們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一個商業組織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概括和系統的描述,它定義了公司的客戶、產品、服務、合作者以及投資人的利益角色和結構功能,其內核是支撐企業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運營機制,宗旨在于使企業盈利并且滿足所有相關者的利益??傊?,商業模式囊括了一切與商務運營有關的要素,并通過獨特的方式有效整合這些要素自動的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此外,在考慮到商業模式的時代性之后我們可以確認,健全的商業模式至少應該具備盈利性,創新性,超越性,可持續和不可輕易復制性等四個基本特征。

    盡管關于商業模式概念以及商業模式本質的研究還沒有得到公認的結果,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研究都在從不同側面體現著商業模式的某種特有精髓。這種精髓正是使處在相同或者類似環境中的企業可以采納不同類型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企業商業模式具體特征的“生命密碼”。實際上,這種決定商業模式特征的無形力量可以被稱為商業理念和商業愿景。兩者都是經營者面對經營環境所采取的商業態度,其中商業理念決定商業模式的風格與特征,而商業愿景決定商業模式未來的創新與發展方向。

    前面對交易費用理論、合約理論以及制度變革理論的討論幫助我們加深了對商業模式功能目標與形態本質的理解。但是,與作為人類為減少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結果的“制度變遷”相比,商業模式具有更加生動的內容。制度變遷是市場、企業、政府、消費者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單個企業只能是接受者或適應者,不具備主導能力。而在商業模式的形成過程中,企業具有較大的創造自主性。由此可見,盡管商業模式的本質離不開合約的范疇,但同時更是可以在一定商業理念和商業愿景的指導下,通過主動設計和刻意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合約安排。需要強調的是,商業模式并不是因為有人的刻意設計和培育才存在,卻是可以通過科學設計與培育完善而變得更加有效。商業模式理論的任務就是研究和探討商業模式形成與運行的原理及特點,并且從中找到設計、評價、創新商業模式的科學方法。

    本文在這里提出的商業理念也可以稱作“商業意識”,它是考慮商業模式問題的指導方針。在具體應用中,需要將商業理念分解成為若干個可以指導商業模式設計的具體措施。張維迎在與幾位國外專家合作的著作《2010商業模式》當中將這些具體措施稱為“商業概念”。為了說明什么是商業概念,他們列舉了一些實例,如“24小時處理銷售訂單的概念,通過互聯網與全世界客戶建立24小時聯系的概念,在不同國家制造產品但對流程進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概念,協助全球研發活動的概念,在生態環境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概念”等。

    商業概念是在商業理念與技術環境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例如,從提供商品到提供解決方案,從尋找客戶需求到創造客戶需求,這些都是商業理念層面的提升。商業理念給商業概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實現這些概念必須有技術環境的支撐。目前有一種被稱作虛擬企業的新型企業組織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虛擬企業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一體化的企業組織運行理念、模式和方法。虛擬企業通過整合外部資源,將許多企業的核心能力、核心產品集成到一塊,大大提高了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從而沖破傳統的企業的邊界和概念,形成更有效率的商業運營系統。根據本文的思路,我們可以將虛擬企業商業模式的商業理念理解為整合公司內部與外部資源,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服務。其商業概念可以分解為提出合理可靠的商業邏輯,整合最優勢的企業能力及產品,建立完善的客戶信息網絡,建立公平可信的分配機制等。虛擬企業的設計、培育和維系就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具體實踐。這一系列賴以維系虛擬企業運轉的商業概念都圍繞在為客戶提供最優解決方案的理念而展開,并且都離不開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環境支撐。由此可見,擁有特殊的商業理念和商業愿景也是現代商業模式不可缺少的本質特征。

    第5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商業模式;發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業模式發展的背景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s)”這一名詞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受到廣泛的關注。這與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的興起有著直接聯系。很多學者甚至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企業基于互聯網對傳統的管理、營銷、物流等公司運營環節進行改造,提高企業效率的一個過程。

    隨著微軟、谷歌、戴爾等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企業獲得巨大成就的現實,令“商業模式”備受矚目。商業模式創新所帶來的價值或者利潤甚至數倍于傳統經濟形式,所以投資者也開始關注企業商業模式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開始對自身已有的商業模式進行反思和審視,試圖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快速提升自身價值并獲得更多的利潤。

    就中國企業來講,改革開放前幾乎不存在商業模式。企業就是以政府“調配”、“劃撥”等計劃為模式。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學到了許多西方市場經濟下的知識,并且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與國外時間相差不多,所以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商業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國內也變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時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正經歷著從 “世界工廠”中轉型出來的艱難時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場”的模式已經處處碰壁。

    事實說明,改變企業設計,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創新更為重要。如戴爾、宜家、沃爾瑪等世界領先的企業,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而是這些企業重新定義了所在行業的服務標準,為顧客創造了更大的價值,及在商業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因此,商業模式創新對中國企業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因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業界人士的關注。

    二、商業模式發展的現有成果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究竟什么是商業模式,現階段已有的商業模式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下面就對商業模式的相關理論成果進行綜述。

    (一)國外商業模式研究的成果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邁克爾?拉帕(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 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指導其如何賺錢”。并進一步指出,商業模式明確了一個公司應當開展什么樣的活動來創造價值、在價值鏈中如何選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與客戶達成產生收益的安排的類型。瑞士洛桑大學學者馬格利?杜波森(Dubosson,2002)等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所形成的企業結構及合作伙伴網絡,以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羅素?托馬斯(Thomas,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開辦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所涉及的流程、客戶、供應商、渠道、資源和能力的總體構造。

    阿蘭?阿福亞赫和克里斯多夫?L.圖西(Afuah&Tucci,2000)在《互聯網商業模式與戰略:理論和案例》一書中,提出了商業模式的分類學。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應當是公司運作的秩序,公司依據它使用資源、超越競爭者和向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依據它來獲取利益。故而,商業模式應當作為公司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阿福亞赫(Afuah,2003)進一步指出,商業模式是企業在既定的行業中,為了創造卓越的客戶價值并將企業推到自己獲利的位置上,運用其資源執行什么樣的活動、如何執行這些活動以及什么時候執行這些活動的集合。這就決定了商業模式是企業運用其資源在特定的時間、以特定的方式、執行特定的活動,明確為創造卓越的客戶價值并確立企業獲取市場價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種活動的集合。B.馬哈迪溫(Mahadevan,2000)則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至重要的三種流量――價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體。拉菲爾?阿米特和克里斯多夫?左特(Amitan&Zott,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同時也是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

    (二)國內商業模式研究的成果

    相比國外學者對商業模式理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尚處于跟蹤階段,理論界對商業模式研究遠落后于國外。綜合現有文獻,國內學者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埃森哲咨詢公司研究者王波、彭亞利于2002年7月1日發表在《經濟觀察報》的“何謂商業模式?”認為,商業模式應當有兩種,一種是經營性商業模式,即企業的運營機制。另一種是戰略性商業模式,也就是說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對運營機制的擴展與利用。

    西南財經大學的羅抿教授(2005)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建立以及運作的那些基礎假設條件和經營手段和措施,是企業在明確的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自身、顧客、價值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及制度安排的集合。羅抿教授還認為,企業組織的商業模式至少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是一個由各種要素組成的整體,必須是一個結構,而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因素;企業商業模式的組成部分之間必須有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把各組成部分有機地串聯起來,使它們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其研究思路上來看,羅珉教授沿用了彼得?F.德魯克(Drucker,1994)的公司經營理論研究思路,力圖從經濟學理論視角對德魯克的理論進行更進一步地演繹。

    廈門大學的翁君奕教授(2004)通過對企業內外經營環境及平臺界面的細分,將商業模式界定為一個類似“魔方”的三維空間,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和價值保持構成價值分析體系,提供商業模式構思和決策的思維方法。翁君奕教授認為,現有企業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管理的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由于分析視野的局限,企業的成本領先或者差異化等宏觀戰略與各種微觀職能活動之間不能全面周密的銜接整合起來,從而形成宏觀戰略和微觀之間的空白或薄弱地帶。而基于介觀分析視角的商業模式研究,就是設想以企業經營中的各種具體活動為基本要素,通過對這些活動進行有意義的組合,最終將企業經營的宏觀戰略與微觀運作緊密的銜接和整合起來。廈門大學程愚博士(2004)認為,全部的企業活動不僅僅是系列的價值活動,也是有序的“交易”活動,企業活動可以用“交易―價值”模式做出更普遍性的構解,以此為基礎來認識商業模式的結構,有希望能夠得到更高的理論效率。

    第6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文化創意;商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4-0064-02

    在這個商業模式日漸受到關注的時期,對商業模式的探討應該偏向于應用性研究還是基礎性的理論研究?如果偏向于應用性研究,注重解決具體問題的話,那有沒有具有普適性的原則與方法指導?如果偏向于基礎性研究的話,那會不會犯紙上談兵的錯誤?某種意義上說市場實踐是走在理論前面的。目前學界與業界,以業界為主,關于商業模式方面的文章大多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的提出都不久,大概十年前開始被人重視,最近兩三年才成為一個焦點,所以由于實踐經驗的局限,理論建設工作一直處于滯后狀態。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簡而言之就是將文化通過創意變成產業?!拔幕洕眲t是將文化借由某種商業機制,轉化成經濟效益。整理一下“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經濟”兩者之間的思路。在學界也有這樣的理解:“真正最有價值的,是這種把創意轉化成為財富的產業組織形態。”也就是把“創意”借籍某種機制“產業化”。“文化”與“創意”之間的差異比較,其實歸結一下不過是創意不僅僅是對產品的設計,對概念的包裝,更大范疇的創意還包括對商業模式,機制的創造創新,甚至是對經濟制度,政治體制的創新。所以不要把創意局限于藝術的范疇,它其實等同于更廣泛意義上的變革創新。

    業界與學界都非常關注文化創意與商業模式的關系以及商業模式的研究探討,主要是因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模塊化?!吧虡I模式幾乎決定了初創企業的成敗”――馬云。很明顯,初創企業包含了各行各業,他的這句話暗示目前或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商界關注的焦點――對商業模式研究與探索,從移動互聯網,到教育培訓,到文化旅游,到傳媒娛樂等各行各業。而這其中,對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模式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因為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這個箭頭的意義: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就不會將文化資源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仿佛沒有橋梁?!妒酚洝飞系墓适聲肋h塵封在博物館中,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只會被當地人所知曉,畫家的畫也只是由他自己欣賞罷了。

    拿平民美學來說――

    創意產業的起點,當然是人的文化與創意,但是文化和創意本身不能夠直接變成財富,它必須經過一個產業化的過程,它包括確定目標建立流程配置資源成本核算執行操作。也就是說:它必須是一個精明的投入產出過程,把各種價值量組合起來,獲得最大的商業回報。同時,為了盡快獲得規?;膬瀯?,它還需要大量的商業投資,使暫時弱小的創意之苗,獲得豐富的營養液,開放出燦爛的產業之花。

    文化創意產業有明確的目的,那就是通過創意的產業化,以更大的差異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場價格,把一套更新穎的大型游戲軟件、一種更現代更實用的工業或者建筑設計,在國內或者國外市場上推銷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創意與市場在這里對接,才華和財富在這里轉換”。要注意區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是基于大眾文化的氛圍,是娛樂性的。

    文化產業靠創新,而不是靠積淀,最好是在積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文化產業應該是一種工業化的生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抱有一種產業觀,大經濟觀,這也正是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所在。文化創意產業是企業主導的產業行為,是從消費行為反向思考的商業行為,以做企業的態度做項目,將其市場化,所以企業家,具有工商管理學歷背景的人才應該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所謂商業模式是指產生經濟、社會或其他形式價值的框架,或者指通俗意義上的盈利方法。商業模式這個詞被廣泛地用來描述,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代表公司的主要方面,包括目的、產品服務、戰略、基礎設施、組織結構、商業操作、及運營過程和政策。

    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的架構

    基礎

    設施 主要能力 實行公司商業模式所必需的能力和競爭力

    合作伙伴網絡 補充商業模式其它方面的商業聯盟

    價值構架 使公司和客戶互相有利的原理

    產品

    服務 價值命題 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用Osterwalder(2004)里的話說,一個價值命題就是“對特定顧客區間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整體看法。它描述了公司怎樣區別于競爭對手,也是顧客為什么從這個公司而不是其它公司購買的原因。”

    顧客 目標顧客 公司產品和服務的目標受眾

    分銷渠道 公司將鏟平和服務遞送給顧客的方式。

    包括公司的營銷和分銷戰略。

    客戶關系 公司建立的和不同顧客區間的關系。

    管理客戶關系的過程被稱為客戶關系管理。

    財務 成本結構 商業模式采用的方式的金錢后果。公司的文檔。

    收入 公司通過一系列收入流掙錢的方式。公司的來源。

    進化 創新力 不斷實現變革與創新,基業長青。

    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已經一目了然,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給自己的企業設計商業模式了,如何選擇有效的商業模式,經營策略,發掘盈利點。但這似乎很難,因為很難有一種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金油,對商業模式的探討必須在一定的規律下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商業模式是不斷革新的,因為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革新,文化在變革。商業模式可以復制又不可以復制,可以復制是鑒于商業硬件資源的復制性,不可復制則鑒于商業軟件資源的不確定性。

    新的經濟和技術環境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大的使用效率與價值。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表明,利用人的創造力、技能與傳統文化藝術的結合不但能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更具有高度的經濟效益,因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采取措施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下面我用一種科學系統的方法來說明商業模式完全可以設計的更加科學合理與高效,可持續。商業模式創新的循環包含四個階段:環境分析-商業模式創新-組織規劃-商業模式執行-重新分析環境。

    1.環境分析

    商業模式創新的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包含不同知識結構的商業模式創新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應該來自業務、流程、技術、客戶關系、設計、研發、人力資源等部門。讓團隊成員就商業模式的環境(社會、法律、競爭、技術水平等)達成共識,然后規劃商業模式的框架。

    特別是針對文化企業與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更是如此,因為文化企業的生命力完全在創意。而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是創意的源泉。

    2.商業模式創新

    在既定的商業模式框架下,設計團隊可以開始設計商業模式的原型。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辦公室中就可以搞定的,必須到市場中,到顧客中,探索客戶的需求,根據需求進行創意。

    是什么:我的工具是不是為潛在的客戶提供了真正的價值?它能夠滿足什么需求?是唯一的嗎?誰提供了一樣的東西?與其他工具的區別是什么?

    為誰做:我想為誰創造價值?我的產品能讓他們知道嗎?如果他們知道了,怎么能讓他們成為我的客戶?

    怎么做:我已經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和為誰做,我應該認真地考慮一下怎么做。我需要什么基礎?我要雇用多少人?我需要與誰合作?我需要哪些第三方資源?

    做多少: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之后,我需要對預期收入和預期成本進行計算,用以評估未來的收入。

    這個團隊和其他的執行者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商業模式原型進行測試(就是Web2.0中所謂的Beta)。我覺得像這樣選擇多個商業模式很像金融領域的投資組合(風險管理、投資和收益等),我稱之為商業模式組合。

    3.組織設計

    完成了上面這些之后,在合適的商業模式組合的基礎上,公司應該思考怎么能夠將商業模式分解為業務單元和具體的流程,稱之為組織設計。同時應該規劃用于支持商業模式執行的基礎信息系統(例如電子商務系統、平衡計分卡、數據挖掘等),然后選擇合適的人來執行。

    4.商業模式執行

    最后是關鍵的將設計好的模式(商業模式、組織模型、流程、信息系統模型等)付諸實踐的階段。在有了外部(例如風險投資)和內部(預算)保證之后,商業模式就可以具體實施了。從我的經驗來看,這是最具挑戰性的階段,也是經常被忽視的階段。但是,這個流程遠遠沒有結束!商業模式創新是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在對商業模式的評估階段結束,然后在重新分析環境階段再次開始,即使這個商業模式已經取得了成功。如果想從設計中獲得更多收益,從事商業的人應該學習設計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只看設計的結果。這種創新和整合的能力將成為21世紀成功的關鍵。創新并不僅僅是產品的商業化,更是建立新的實踐、流程、關系和商業模式,還有開源等體制的創新――這些領域內都可以看到創造的影子。并且突破性的創新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價值,而維持這種價值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

    第7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商業模式”這個概念,在互聯網火熱,風險投資商拼命追捧dotcom公司的時候,被著力渲染,備受重視。如今時過境遷,喧囂趨于平靜。但互聯網熱潮的一大貢獻,就是教會人們要注意商業模式。當今的商業環境,快速變化仍然是主要的特征。企業的領導者必須知道怎樣作為,才不至于被變化所拋棄。哪怕是傳統企業,如果不注意商業模式,也難免遇到與dotcom同樣的困境。本文指出五個有關商業模式方面的誤區,如不糾正,會阻礙公司的發展。

    誤區一商業模式只適用于dotcom公司,“真正的”公司依靠戰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商業模式和戰略是兩個不同的、互相補充的工具,想要長期創造價值的公司兩者都需要。商業模式是公司在目前經營環境下賴以贏利的邏輯;而戰略則包含公司在行業中的長遠目標和定位,并提供一個在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持續贏利的框架。

    商業模式包括公司向所有與其有利害關系的各方提出的價值建議,為了兌現建議中的承諾和利用所獲得的回報所進行的經營活動。這些可以說是每一個組織的最基本元素。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熱潮中吸引了絕大的注意力,是因為風險投資商所發揮的作用。風險投資商之所以關注商業模式,是因為他們的投資決策是建立在怎樣有利可圖又盡快退出的考慮之上。他們需要清楚地知道所投資的公司未來業績如何,投資對象賴以贏利的邏輯無疑是非?;镜囊蛩亍2荒芤驗榛ヂ摼W熱潮的消退,以及有些風險投資者由于使用不可靠的評估方法導致投資失誤,而拋棄對商業模式的思考。公司不管是否要與風險投資打交道,清楚了解自己如何賺錢仍然不失為一個好習慣。

    當然,對公司自身商業模式的透徹了解并不能取代公司的戰略。戰略凸顯公司獨特的和不能被模仿的能力,公司利用這些能力取得持續的成功。如果說商業模式指導日常運作,戰略則告訴公司如何改變模式以利用市場變化和新的機會。

    誤區二大多數高級管理者對他們公司的商業模式了如指掌。埃森哲的研究人員通過對40家公司所做的訪談發現,非dotcom公司中,77%的高級管理人員難以清晰地表述他們公司的商業模式,但dotcom公司中,只有33%的高層主管說不清楚他們的商業模式。然而,84%的傳統公司贏利,但所有的dotcom公司都虧損。這就是說,贏利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無法告訴我們他們如何賺錢,而虧損公司的管理者卻可以做到這一點。這是怎么回事呢?

    實際上,當這些公司管理者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他們是在指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dotcom公司的管理者指的是商業模式的想法——如果他們關于市場、客戶和競爭者的假設是對的話,公司如何賺錢的理論,而傳統公司的領導談論的則是經營模式。這是對一個復雜的企業的所有組成部分如何日復一日地協同工作而產生價值的完滿和詳盡的了解,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經營模式是隱含的,而不是明確的,這使其難于被表述。

    誤區三選擇“正確”的商業模式,可以保證公司在若干年內有好的業績。有些商業模式確實有獨特的優點,所以確立好的商業模式對業績有積極的影響,但沒有一個萬能的模式能保證優異的財務回報。

    一般說來,成功的商業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提供獨特的價值。有時候這個價值是一種全新的想法。例如加拿大的Bombardiers公司,富有創新性地把商用噴氣式飛機的所有權分拆,使不同的所有者擁有部分的所有權。在更多的情況下,獨特的價值是把產品和服務的各種特點相結合,以便向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用較低的價格得到同樣的利益,或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更多的利益。例如美國的HomeDepot公司,把低價位和大型商場商品齊全的優點,與高價位專賣店才有的對顧客的專業化的咨詢服務結合起來。

    二、難以模仿。通過發展關鍵的與眾不同的特點,如對客戶關注,杰出的實施能力等,這些模式豎起進入的障礙,保護自己的利潤流。例如麥當勞運用自己獨有的計算方法,在某地區地價上漲之前,就已經確定了開餐館的理想位置。

    三、腳踏實地。商業模式必須建立在對人的行為方式正確的預設上,成本結構必須符合收入流。這看起來毋庸置疑,但有太多的公司,不管是新公司還是老公司,錯估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對客戶的吸引力,實現收入以前就累積了大量的支出,并且低估始終如一向客戶提供價值的難度。

    但是,哪怕是最優秀的模式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光澤。公司必須隨著客戶需求、市場狀況和競爭威脅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

    第8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張慧(1980-),女,湖北孝感人,云南經濟管理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摘 要:商業模式創新有助于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為企業創造長期的經濟利潤,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家和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問題。究竟怎樣才能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最終達到企業經濟利益的增長呢?本文從商業定位、業務系統和盈利模式三個途徑出發,探討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具體方法,同時用大量的實例論證了這些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商業模式;創新途徑;創新模型

    一、前言

    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創新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民族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關鍵因素,企業是國家創新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也是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一直以來,人們比較重視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隨著競爭的加劇,單靠技術創新所取得競爭優勢越來越微弱,也很容易被超越。例如,最先將數字音樂播放器推向市場的并不是蘋果公司,上世紀90年代,一家名為鉆石多媒體的公司(Diamond Multimedia)推出MP3隨身聽Rio,不久另一家叫最佳數據的公司(Best Data)又推出了Cabo64。這兩款產品均性能優良,既可隨身攜帶,又新穎時尚,可是最后獲得巨大成功的是iPod,而不是Rio或Cabo64,這是因為蘋果公司不僅做了技術創新,而且還將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有機結合,蘋果公司創建了融合軟件、硬件和服務于一體的商業模式,讓數字音樂下載變得簡單易行,從而成就了蘋果公司的王者地位。技術創新很重要,但是將技術和商業結合起來更重要,21世紀初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公司經理人認為,在所有的公司成功因素中,商業模式創新比產品或服務創新更重要。企業的本質是創造需求、滿足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你想創新,都有創新的可能。成功的企業會將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有機結合,形成相對持久的競爭力。

    二、商業模式定義及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模型

    什么是商業模式?理論界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權威解釋,張其翔(2006)對商業模式定義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大致分為三類:盈利模式論、價值創造模式論和體系論。盈利模式論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的運營模式、盈利模式,代表人物邁克爾?拉帕(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價值創造模式論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模式,代表人物阿米特和左特(2001)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新的焦點和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及客戶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體系論則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很多因素構成的系統,代表人物馬哈迪溫(2000)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至關重要的價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體。

    本文更傾向于價值創造模式論的觀點,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自己、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客戶等創造價值并不斷創新的一種模式。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個途徑,并構建了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模型(圖1)。

    圖1 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模型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模型由三部分構成,具體包括商業定位創新、業務系統創新和盈利模式創新,為了達到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其中任何一個途徑出發,都可以找到創新的方法。其中商業定位創新,主要解決企業做什么、為誰做以及產品特色的問題。業務系統創新主要解決企業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以及產品有何價值的問題。盈利模式創新則是解決企業如何盈利,如何持續成長,以及如何控制和規避風險的問題。

    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途徑

    (一)商業定位創新

    企業最關鍵的是找到客戶,通過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賺取收益或者提供良好體驗而獲得業務,因此商業定位包括三部分:目標消費者,我們把產品銷售給誰;價值主張,我們銷售什么產品;產品特色,我們的產品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從這三個角度出發著手創新,才可能實現商業定位的創新。

    1、目標消費者的創新

    銷售對象的改變通常要求企業重新選擇一類消費者,該類消費者可能是以前企業所不重視的,或者是不聚焦的,或者是企業新技術能夠滿足的新的潛在消費者,因為企業沒有進行針對性的銷售,潛在客戶不知道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所在。在中國動向集團接手Kappa品牌之前,Kappa在中國強調的是產品的運動特性,是作為一個運動品牌出現的。中國動向集團發現很多中國人本質上不會去運動,但是會選擇運動品牌來體現自己的運動。于是,中國動向集團對Kappa品牌進行了新的定位:“運動+時尚”,這一定位成功地將產品使用范圍從運動類人群擴展到各類人群,公司的銷售業績迅速大幅度提升。Kappa品牌的成功應歸功于企業對目標消費者的及時創新。

    紅牛飲料最初定位的目標銷售群體是倒班工人和卡車司機等藍領,產品的功效是幫助這些消費群體在通宵熬夜工作時保持清醒。后來紅牛飲料不斷創新,努力拓寬消費群體,在中國逐漸成為汽車司機、夜場娛樂人士、經常熬夜的上班族、青少年運動愛好者的最愛,同時公司還將產品引入產房、考試等特殊領域的消費者,消費群體的擴寬,讓紅牛飲料銷量大增。紅牛還通過贊助極限運動、汽車運動和飛行運動等建立品牌聲譽和影響,產品行銷全世界。

    美國萬寶路香煙的初始定位是女士煙,消費者絕大多數是女性,其廣告口號是:像五月天氣一樣溫和,可是,事與愿違,盡管當時美國吸煙人數年年上升,但萬寶路香煙的銷路卻始終平平。而后在著名的廣告創意大師李奧?貝納的建議下,萬寶路香煙改變定位為男子漢香煙,變淡煙為重口味香煙,增加香味含量,并大膽改造萬寶路形象:包裝采用當時首創的平開盒蓋技術并以象征力量的紅色作為外盒的主要色彩。

    2、價值主張的創新

    產品或服務價值主張的創新通常會帶來產品的創新,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利用新技術推出新產品或增加新的服務,更好地滿客戶的要求;二是在現有常規功能特性的基礎上,對現有產品增加新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特定目標群體。

    很多時候目標消費者和價值主張的改變是同步的,即兩者同時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得企業更加強化針對目標消費者價值主張的訴求,例如,上面萬寶路的改變是產品的改變,從淡煙到重口味香煙,在重新定位客戶的基礎上,產品也作出了調整。再比如,涼茶王老吉的發展過程,也是王老吉涼茶從傳統涼茶的“清熱解毒祛暑濕”到現代涼茶的“怕上火”訴求的改變,同時口味上有所調整,相對偏甜。

    (二)業務系統創新

    企業是通過不斷地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從而獲得發展機會的,業務系統是滿足目標客戶價值主張的主要憑據,要實現業務系統的創新可以從兩個角度做好工作:首先是流程創新,即通過生產加工過程的創新使得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更為快捷、低成本;其次是供應鏈創新,就是通過上下游環節的密切配合實現快速反應。

    1、流程創新

    很多人一想到創新,就會想到改變企業業績表現的各種炫目的新產品、新服務,實際上這只是創新的一個方面,更多創新是在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這些創新使得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好、更穩定、更快或者更便宜,消費者可能不關注這些創新,但是這些創新對企業卻極為重要,可以使企業即使提供差不多的產品和服務也能業績卓越、與眾不同。這類創新包括各種加工技術、工藝,也包括企業業務的開展方式等。

    2、供應鏈創新

    現代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杰克?韋爾奇曾說:“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就干脆不要競爭。”企業要在競爭中贏得勝利,需要整體供應鏈的順利運作。戴爾公司憑借直銷模式風生水起,與優越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密切相關,通過“堅持直銷”、“與客戶結盟”,戴爾緊緊抓住了客戶,通過“摒棄庫存”和外包,戴爾實現了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實現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消費者并不關心企業內部流程或企業整體供應鏈的創新,但通過流程和供應鏈創新,企業能夠更快地抓住客戶需求,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幫助企業在競爭中勝出,內部流程創新可以通過行業對標或者跨行業借鑒的方式得以實現,供應鏈創新則要求企業與供應鏈伙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理順雙方的溝通合作機制,實現鏈條內部的快速響應和互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共贏。

    (三)盈利模式創新

    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最終通過企業的財務數據來體現,盈利模式創新就是站在最終財務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第一個角度是利潤率,不同的利潤率,對應不同的商業定位和業務系統。第二個角度是現金流,不同的現金流,對應不同的企業運作方式。

    1、利潤率

    企業經營的失敗,先是利潤表上沒有了利潤,然后是現金流量表上沒有了現金流,不同的利潤率,企業的業務運作方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從根本上而言,企業的業務運作方式有兩種:賣得多或者是賣得貴。一般產品利潤率低,必須賣得多,賣得快,通過高周轉率來彌補較低的利潤率,沃爾瑪超市正是通過“低毛利率、高周轉率”來實現較高利潤的。奢侈品或稀有物品則是賣得貴,賣得慢,通過高利潤率來彌補較低的周轉率,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就是高利潤率、低周轉率的極端表現。

    2、現金流

    企業通過為客戶提品和服務獲得收入,為了取得收入,企業需要投入資金購買設備和原材料、雇傭人員進行生產,實現企業的收入大于支出是企業經營的關鍵,任何企業都希望通過較低的投入而獲得較多的回報,資金來源一般是股東自有資金、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銀行借款、企業債券等,因此企業現金流的創新無非是增加企業自身的現金流入,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因此,在商業模式構建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降低下游客戶的現金支付壓力而增加對客戶的吸引力,從而增加企業的現金流,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吉列剃須刀的“剃刀”+“刀片”模式就是通過降低初始剃刀的價格和提高刀片的價格而獲得盈利的,同樣利樂包裝也是通過降低初始生產設備的價格和提高后續包裝材料的價格而獲得利潤的。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刀片對剃刀的惟一性,通過大量的刀片專利,吉列有效阻止了其他廠商提供與自己剃刀相對應的刀片,保持了自己的高利潤水平。

    另外一種現金流創新的模式則是國美、蘇寧的類金融模式,通過大額資金的收入和支出的時間差額來進行投資或者擴張為企業謀取利益,保險公司的業務模式本質上就是利用保險金收入和支付存在的時間差所產生現金流存量進行投資而獲取收益的。

    四、總結

    邁克爾?波特在《什么是戰略》一書中寫到,戰略就是創造一種獨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種不同的運營活動,戰略就是通過有目的地選擇一系列不同的運營活動以創造一種獨特的價值組合。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要有明確的商業定位,并根據商業定位的要求選擇合適的盈利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定制運營活動,實現各活動之間的有效匹配,最終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明確的價值主張和強大的價值主張實現能力,企業經營效益是一個結果,而商業模式的構建則闡明了這個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模式是企業的DNA,是企業成功的基礎。這也是商業模式創新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原因,希望更多企業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結合內外環境的變化,優化、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為企業贏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其翔,呂廷杰.商業模式研究理論綜述[J].商業時代, 2006(30):14-15.

    [2] 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 VOL 43, NO 1, 2004:32-42.

    [3] 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4] 丁浩,王炳成,范柳.國外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13(9):163-169.

    [5] 龔夏姣.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商貿,2013(28):117-118.

    [6] 李瑋瑋,鄭文清.企業商業模式的內涵及創新途徑[J].商業時代,2013(3):94-95.

    [7] 劉志祥,余來文.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與實施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3(31):67-68.

    [8] 王超.中國家電連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D].渤海大學碩士論文,2012(06).

    [9] 鐘婷婷.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06):83-84.

    [10] 吳群.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現實意義與實現途徑[J].經濟問題,2012(9):79-82.

    [11] 彭俊,高萍萍.商業模式創新淺析[J].經濟論壇,2012(10):154-156.

    [12] 項國鵬,周鵬杰.商業模式創新:國外文獻綜述及分析框架構建[J].商業研究,2011(4):84-89.

    [13] 黃菲,樊慧霞,羅峰.傳統行業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淺析[J].經濟論壇,2011(04):200-202.

    [14] 初冬梅,韓冰.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以家樂福為例[J].時代經貿,2011(17):144.

    [15] 項國鵬,周鵬杰.商業模式創新:國外文獻綜述及分析框架構建[J].商業研究,2011(4):84-89.

    第9篇:商業模式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商業模式;結構體系;價值創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企業的運作方式,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創業浪潮的興起,使得"商業模式"(busiIless model)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術語和人們關注的重點之一。盡管國內外學者已經對商業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關于商業模式的內含定義和結構體系的具體構建仍然尚未達成一致觀點。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o德魯克指出,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可見,商業模式已越來越成為企業重新獲取競爭優勢和生命力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一、商業模式的內涵及定義

    美國學者TIMMERS于1998 年第一次對商業模式概念進行了系統定義。他指出商業模式可以作為由產品、服務和信息構成的有機系統, 是一個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產品、服務、信息、商業參與者、價值以及收入來源等。此后,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商業模式概念進行了界定。由于學者們各自所關注的視角不同,導致對商業模式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對此,Morris等(2003)在考察眾多商業模式定義的基礎上提出,商業模式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Osterwalder等(2005)認為, 商業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許多構成要素及其關系之上, 用來說明特定企業商業邏輯的概念性工具, 其描述了企業如何通過創造顧客價值建立內部結構, 以及與伙伴形成網絡關系開拓市場、傳遞價值、創造關系資本、獲得利潤并維持現金流。概括地講,商業模式即企業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實現價值的基本原則(Osterwalder,2009)。類似地,Teece(2010)認為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所使用的關于價值創造、價值傳遞以及價值獲取機制的設計或者架構。

    我國一些學者也對商業模式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翁君奕(2004)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核心界面要素形態的有意義組合,核心界面包括客戶界面,內部構造和伙伴界面。高闖等(2006)以價值鏈理論為基礎,認為企業商業模式可以由整條產業價值鏈上的價值活動組成--完全一體化(盡管現實中并不存在),也可以由產業價值鏈的片段組合而成。原磊(2007)指出,商業模式是一種描述企業如何通過對經濟邏輯、運營結構和戰略方向等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 說明了企業如何通過對價值主張、價值網絡、價值維護和價值實現四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設計, 在創造顧客價值的基礎上, 為股東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王曉明等(2010)結合以前學者的研究,從商業模式構建方法的視角將商業模式定義為在特定環境下,以企業及其相關利益者的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實現)為目標,圍繞企業的商業活動(業務活動)而進行的一系列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的設計、安排或選擇。而高峻峰等(2011)則從企業生命周期視角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怎樣改變自身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它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長期收益的模式,其決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商業模式內涵及定義眾說紛紜,但其所闡述內容的關鍵信息都表達了同樣一個觀點: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這一核心邏輯以顧客價值主張作為起點,以價值創造作為過程,以財務數據作為運行結果。

    二、商業模式結構體系的發展歷程

    "商業模式應該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間關系如何?"這些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業模式結構體系,就無法對現有企業或者預創立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描述、分析、評價以及改進和創新。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對商業模式結構體系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簡單羅列階段

    在簡單羅列階段,研究者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商業模式的本質,對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些要素進行了簡單羅列。例如, 國外最早研究商業模式的學者之一Timmers采取簡單羅列的方式對商業模式體系構成進行了研究。他認為, 商業模式應當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體系結構, 包括對各種商業活動參與主體和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二是對各種商業活動參與主體潛在利益的描述; 三是對收入來源的描述。此階段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Timmers(1998):產品/ 服務/ 信息流結構、參與主體利益、收入來源;

    Donath (1999):產品創新、顧客關系、基礎設施管理、財務;

    Chesbroug(2000):顧客理解、市場戰術、公司管理、內部網絡化能力、外部網絡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價值模式、資源模式、生產模式、顧客關系模式、收入模式、資產模式、市場模式;

    Betz(2002):資源、銷售、利潤、資產。

    (二)細節描述階段

    在細節描述階段, 研究者通過對商業模式應當涉及的因素進行細節描述, 使企業在了解商業模式應當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時, 還要明白這些要素的詳細含義和在考慮這些因素時應當注意的問題。與簡單羅列階段相比, 這一階段的研究更加深入, 也更能指導企業實踐。此階段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顧客界面;

    Afuah等(2001):顧客價值、范圍、價格、收入、相關行為、實施能力、持續力;

    Applegate (2001):概念、能力、價值;

    Sthler (2002):價值主張、產品/ 服務、價值體系、收入模式;

    Gartner (2003):市場提供物、能力、核心技術投資、概要。

    (三)搭建結構體系階段

    在搭建結構體系階段,也就是當前階段,研究者在研究商業模式構成體系的時候, 不僅指出商業模式應當包括哪些構成要素, 而且還要研究這些構成要素的地位,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階段, 商業模式研究已經超越了簡單、孤立的描述, 試圖打開企業這只"黑匣子", 通過考察企業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商業模式不同要素與企業績效之間, 以及商業模式不同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此階段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產品、顧客關系、伙伴基礎與網絡、財務;

    Amit等(2001):交易內容、交易結構、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價值主張、目標顧客、分銷渠道、顧客關系、價值結構、核心能力、伙伴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式;

    原磊(2007):價值主張、價值網絡、價值維護、價值實現;

    Johnson等(2008):客戶價值主張、利潤公式、核心資源、關鍵過程;

    鄭稱德等(2011):動因層、目標層、情景層、基礎層、行動層、結果層。

    三、商業模式結構體系重塑

    由于商業模式定義的多樣性,導致了其組成要素和結構體系的多樣性。前人對此的研究經歷了從簡單羅列到細節描述再到體系搭建這三個階段的發展,而目前正處于第三階段即結構體系構建。在第三階段,以往學者們研究的共性是開始關注商業模式各組成要素間的關系。因此,對于企業商業模式結構體系的研究,可以從兩方面展開,即組成要素和各要素間的關系。本文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這一核心邏輯以顧客價值主張作為起點,以價值創造作為過程,以財務數據作為運行結果,由此構建出的商業模式結構體系包括三個階段五個要素:

    (一)起點

    1. 客戶細分:商業模式起點源于價值發現,即通過客戶細分來定位目標市場,以此為基礎定義顧客價值主張。

    2.價值主張:顧客價值主張是指企業為特定細分客戶群體創造價值的系列產品和服務,產品和服務的內涵及外延可以概括為:新穎、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設計、品牌/身份地位、價格、成本削減、風險抑制、可達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過程

    商業模式過程體現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創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為顧客創造價值;二是為企業自身創造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核心資源是支撐,關鍵活動是實現路徑。

    1.核心資源

    核心資源是保證企業商業模式有效運行所必須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包括實體資產、知識資產、人力及金融貨幣資產等。

    2.關鍵活動

    關鍵活動是保證商業模式可行而必須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發、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活動。特定的關鍵活動通常圍繞特定的人力、物力、財務等多種核心資源之間的調度而展開,其效率和效果則由企業對資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決定。

    (三)結果

    商業模式運行結果通過企業財務數據體現。財務數據不僅包含了企業各種資源和活動的成本及其構成,而且還涵蓋了收入流的組成、利潤率水平等重要的經營指標。因此,財務模塊對于整個商業模式結構體現而言,是一種數字體現和驗證,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企業的經營狀況。

    四、小結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優秀而又令傳統行業大跌眼鏡的公司。這些公司憑借全新的商業模式在擊敗競爭對手的同時,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立于1987年的DELL公司,以其獨特直銷模式打敗了競爭對手,成為了PC行業的巨頭之一;亞馬遜由杰夫?貝左斯于1995年創建,作為第一個采用B2C在線銷售商業模式的公司,亞馬遜通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成為目前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市值曾一度突破千億美元;憑借網絡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公司,通過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網絡廣告收入模式,從1998成立時的車庫公司發展成為目前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超過2000億美元)。這些公司對傳統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使得原本靠產品/服務創新為生存和發展基礎的企業不得開始考慮其現有商業模式是否已過時。

    企業如果希望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來重新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那么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商業模式,哪些要素構成了商業模式,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等關鍵問題。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只有轉變觀念,從傳統的技術/產品/服務為中心的觀點轉變到更加全面系統的以商業模式為中心的觀點,才能突出重圍,找到一片新的藍海。

    參考文獻:

    [1]A.Osterwalder, Y.Pigneur. 商業模式新生代[M]. 王 帥,毛心宇,嚴 威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羅 珉.商業模式的理論框架述評 [J].當代經濟管理,2009,11.

    [3]原 磊.商業模式體系重構 [J].中國工業經濟,200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蜜桃97爱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草草视频|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