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研究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財務危機 危機預警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所處的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企業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來自內外部的各種風險,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危機,甚至破產倒閉。在這種現實下,及時準確地預測企業的財務危機就顯得尤為重要。早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學者就開始對財務危機預警進行研究,并陸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預警模型,其中已經得到廣泛接受和應用的模型如Fitzpatrick(1932)的單變量模型、Altman(1968)的多變量線性判別Z-score模型、Altman,Haldeman和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Ohlson(1980)的Logit模型以及人工神經網絡模型(ANN)等。我國學者對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開始,而且許多觀點都是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務危機預警理論上的還是做出了較大貢獻。
近些年我國許多學者對財務危機預警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研究無論是在財務危機的界定、樣本的選取還是預警的模型構建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固有的框架,而這個框架在科學性、合理性上都存在問題,如果不跳出現有的框架,財務危機預警問題的研究就無法得到真正的發展。
目前,我國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 財務危機定義前后不一致
財務危機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沒有統一的標準。Beaver(1966)最初將財務危機定義為“企業發生巨額透支、拖欠優先股股利、拖欠債務、宣告破產的一系列過程”;Altman(1968)認為財務危機就是企業的法定破產;Ross(1999)則認為財務危機包含四個方面:企業失敗、法定破產、技術破產和會計破產。由此可見,國外學者一般將破產作為企業財務危機的標志。
國內學者對財務危機的界定比較類似,吳世農和盧賢義(1996)認為最嚴重的財務危機即為企業破產;谷祺和劉淑蓮(1999)定義財務危機是“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的一種經濟現象,包括從資金管理技術型失敗到破產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趙愛玲(2000)對財務危機的定義是“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的一種經濟現象,根據其失敗的程度和處理的程序不同,財務失敗可以分為技術性清算和破產。”
我國學者對財務危機的定義主要集中在資不抵債、破產等方面,但在相應實證研究中,受我國破產法尚不健全,證券市場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響,一般都會將ST企業定義為財務危機企業,這就產生了財務危機定義前后不一致的問題。從國內外學者對財務危機的定義可以發現,財務危機的實質是流動性不足導致企業無法按期償付借款,主要反映出企業在償債能力上的問題。但ST企業主要反映的是企業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ST企業未必無法按期償付借款,而無法按期償付借款的企業也不是一定會被ST,二者之間并無必然的內在聯系。可見,用ST來定義危機企業,顯然有失準確。對財務危機的正確定義是研究結果成立的前提,只有做到對財務危機的正確定義并保持理論與實證的統一性,預測結果才具有現實意義。
2. 預警體系指標的選取
預警模型中的指標體系構建是財務危機預警研究的重點,選取的指標必須和企業財務狀況有較強的相關性才能保證模型的預測能力。最早的實證研究中,預測變量幾乎都是財務指標,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因素多種多樣,漸漸開始將一些非財務指標納入預測變量的范圍,即便如此,財務指標仍然占據了變量總數的90%以上,這點通過查閱文獻就可以發現。
但是,財務指標的預測能力究竟有多高?不可否認,財務指標與企業的財務狀況存在著某種聯系,但是現實是,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會反映到相應地財務指標上,也就是說財務指標相對于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兩者的關系應該是財務危機是因,財務指標是果,現在卻要用結果來預測原因,很顯然,這是不科學的。
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原因應該更多地從外界環境變化、內部治理、技術效率等層面進行分析,找出這些因素與企業財務狀況的關系,真正達到預測財務危機的目的。預警指標的選取也應該以財務危機的“因”為出發點,才能真正地提高模型預測的準確性。
3. 研究樣本選取
研究樣本的選擇也是我國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國實證研究中,最常見的樣本選擇方法就是配對抽樣。這些研究中模型預測的準確率幾乎都能達到85%以上。事實上,財務危機企業的數量是遠遠低于正常企業的。Altman (1968)最早的研究中,危機企業與正常企業的數目相同,但根據鄧白氏(Dun and Bradstreet)的報告,自1934年以來,美國企業破產的概率從沒超過0.75%,這一比例是模型比例的1/67,我們使用貝葉斯定理可以證明配對抽樣的方式直接導致了模型的預測能力被嚴重高估。因此,在選取樣本時,應盡量符合實際情況,才能使模型具有準確的預測能力。
財務危機定義前后不一致、預警體系指標和研究樣本的選取是目前我國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中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財務危機預警研究的發展,只有打破原有的框架,真正以企業財務危機成因為切入點,結合現代經濟和企業的特點,建立新的框架,才能準確地預測企業財務危機,實現企業健康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星澤. 財務危機預警研究:存在問題與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11 (2):59~65.
[2] 李臘生,張巖.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的判斷與預警[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 (4):90~96.
【關鍵詞】經濟單位 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 無差異曲線 均衡價格 效用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對人類行為的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了資源的稀缺與選擇的問題。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必須做出多種多樣的選擇,使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據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不同內容,可將經濟學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本文就微觀經濟學研究進行一些綜合性的探討、論析。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諸如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等。通過研究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量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價格分析是微觀經濟學分析的核心,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在微觀經濟學中,任何商品的價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應用分析,通常被當作微觀經濟分析的出發點,而微觀經濟學分析所涉及的經濟變量都是個量,主要從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分析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決定、分析所有單個市場均衡價格的同時決定三個層次上逐步深入的。這種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全部的總結、推導,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競爭三個基本假設是整個微觀經濟研究的前提。兩種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相對穩定,二是相對最佳。各種理論所尋找的最佳答案,最終都是在某種均衡狀態確定了它。對于邊際分析的方法,要想確定問題的最佳解答,必須考察經濟變量在原有水平即邊際上所發生的微小變化,以明確事物向最佳狀態發展變化的趨勢或方向,直至達到極值。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確定單一變量,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過程,以及彈性概念的提出及應用都為各種問題的研究、解決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值、供給曲線斜率為正值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成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商品的價格和供給量成同方向變動的規律。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影響構造出了市場的均衡狀態,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分別是以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分析作為依據的。效用論分析需求曲線背后消費者的行為,并從中推導出需求曲線,因而效用論也被稱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供給曲線背后生產者的行為理論,從生產者行為的分析中推導出供給曲線。將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并將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果表現為產品市場中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相互作用及結合結果,即可分析出產品市場的均衡狀態。
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心理評價。運用效用論中基數效用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分析得出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條件,即消費者應該使自己所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價格之比相等。運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可推導出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同時可得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種愿意支付與實際支付的差額,代表著一種狀態。效用論的序數效用論從消費者偏好進而應用無差異曲線細化分析出消費者消費行為。應用無論在函數形式上還是在曲線特點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長期生產理論等產量曲線與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無差異曲線,再由邊際技術替代率和預算線共同推導出序數效用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即所購買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商品的價格之比與之對應,由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線(企業預算線)推導出既定成本條件下產量最大化,既定產量條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的最優生產要素組合;以及原理相對應的消費者的價格―消費曲線、收入―消費曲線,生產者的擴展線,規模報酬及規模報酬曲線,而規模報酬的變化又是規模經濟與不經濟的一個特例。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再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到市場需求曲線,補充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的行為。生產者行為理論從企業的本質分析各種類型的生產函數,再由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分析得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正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與之對應的長期成本可推論出長期生產技術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U型的決定因素,而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特征又決定了長期邊際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長期成本曲線是在短期成本曲線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規模,選擇最優后推導出來的。
完全競爭市場和非完全競爭市場的內容構成了市場結構理論。市場論的中心是分析不同類型市場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的決定。在各種市場的類型以及劃分市場類型的四個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場上廠商的數目和第二產品的差別程度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第三個因素對價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結果,第四個因素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序是第一個因素的延伸。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取決于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需求曲線,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的供給曲線。收益取決于市場對其商品的需求狀況,成本取決于廠商的生產技術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決定了利潤。不同類型的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市場類型,為其他類型市場的經濟效率分析和評價提供了一個參照對比。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給曲線及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推導得出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三種類型中,壟斷市場的壟斷程度最高,寡頭市場居中,壟斷競爭市場最低。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即論證市場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微觀經濟學以需求、供給和均衡為出發點,通過效用論研究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曲線,進一步得出市場的需求曲線。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主要研究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推導出生產者的供給曲線,進而得出市場的供給曲線,就可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完全競爭市場最優,壟斷市場最差,而壟斷競爭市場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寡頭市場比較接近壟斷市場。在所有個體經濟單位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經濟資源的配置,是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尋求最優值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標,而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是總結、指導、實現這一宗旨和目標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但是,認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類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元性,決定了對現實經濟不能簡單地以帕累托最優理想狀態應用“看不見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個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該家庭對兩種物品的偏好的、向原點突出的無差異曲線及一系列代表生產任何一種產品所需的勞動和其他投入品的有連續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線,存在經濟中任何一個部門的一系列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存在生產過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邊際物質產品曲線。我們只有以客觀、辯證、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場經濟社會實踐,總結、認知市場經濟社會內在的運行和發展規律,反過來指導、推動市場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方能達到微觀經濟學說和微觀經濟研究的真正初衷。
【參考資料】
[1] 鐘世洪:微觀經濟學教程[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 雙向互動式教學
基金項目:云南省《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微觀經濟學》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財經類各專業的核心主干課與專業基礎課之一,這門課程是以單個經濟主體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各個經濟主體如何將其稀缺的經濟資源分配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說明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律和效率。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豐富且相對抽象,同時又以較多的數學計算和推導為基礎,結合模型、圖形和高等數學方法,學生普遍覺得難度較大。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將《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課程體系、重點難點等的理解和把握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同時,筆者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將熱點問題作為案例引入課堂教學,豐富了授課方式和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鍛煉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取得了較好地效果。在此,筆者結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以及自己講授微觀經濟學的實踐談點體會,希望能與有關教師交流探討,共同提高教學效果。
1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微觀經濟學》課程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它既不同于農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應用經濟學課程,也不同于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學課程。作為理論經濟學課程之一,微觀經濟學揭示了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行業和市場是怎樣運作和演變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以及它們怎樣受政府政策的影響等等。《微觀經濟學》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這門課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理論抽象、要求學生具備較深的數學功底以及較強的用圖形說話的能力。
1.1 理論抽象
《微觀經濟學》所介紹的經濟理論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幾百年發展的總結,這些總結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為前提的,而且每一個結論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嚴格的前提假設之上,這與我們國家的國情、市場經濟發展的概況、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均不同,這些差異必然增加我們理解的難度。同時,理論知識原本就是抽象的,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理論、模型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再加上微觀經濟學概念、定理、規律很多,相互之間又極易混淆,對于初學者來講,總會存在理論與現實理解之間的差距。
1.2 要求學生具備較深的數學功底
《微觀經濟學》中最常用的經濟模型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學生具備較深的數學功底和邏輯推理能力。因為《微觀經濟學》是財經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有很多學生微積分知識還沒學,這時要求他們將數學知識熟練地運用到經濟學分析中,無疑增加了他們學習的心理負擔。
1.3 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用圖形說話的能力
圖形在經濟學中非常有用,用于說明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情況。美國第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過:“你必須具備足夠的圖形知識才能掌握經濟學,圖對于經濟學家如同錘子對于木匠一樣必不可少。”微觀經濟學每一個理論的得出與論證都與圖形緊密相聯,這對于剛剛步入象牙塔的學生而言,要學會正確地運用圖形解釋經濟問題的確有些難度。
總之,如上所述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現實條件等各種因素決定了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習難度和學習強度相當大。筆者結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采用理論講授、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課后練習等方法組織教學。
2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2.1 理論講授
理論講授是微觀經濟學最基本的教學手段。筆者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過程中,首先介紹基本的框架,在講述每一章內容之前,都有一個本章提要,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視野,然后再介紹具體的內容,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了解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規律,授課過程中采取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層展開,脈絡清晰,通過主線的引入,使學生系統地把握整門課程的精髓,同時,在每一章結束后都加一個本章小結,總結一章的主要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
筆者講授微觀經濟學,以市場經濟主體的最優行為選擇為主線,主要體現在這五個方面:第一,單個消費者行為的最優化。即研究消費者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怎樣選擇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從而實現消費者均衡;第二,單個廠商行為的最優化。即研究單個廠商在成本預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樣選擇使得他的利潤最大,從而實現生產者均衡。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在成本既定時,如何選擇使得所獲產量最高,(2)在產量既定時,如何選擇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為此,將問題深入一步區分不同的市場結構,進一步考察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與完全壟斷市場廠商確定產量與價格的最優化行為;第三,單個生產要素市場的最優化。即研究消費者根據什么原則供給多少生產要素,廠商根據什么原則需要多少生產要素,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同時最優化。即研究將消費者、廠商、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聯系起來的整個市場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標決策的最優化。即研究市場失靈的問題,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彌補市場的缺陷,從而達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觀經濟學是以個體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廠商的生產經營決策與居民的消費決策都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優秀的案例是以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并將理論知識寓于案例之中,將這些微觀經濟學的案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帶動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質的飛躍,提高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需求價格彈性理論時,可以結合安全帽專賣店的廣告“舊帽換新帽一律八折”來解釋廠商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彈性不同而進行區別定價,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能將枯燥的理論運用到鮮活的經濟現實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3 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對于微觀經濟學教學,不論是理論講授還是案例分析,都離不開課堂討論這一重要形式。通過討論可以使教師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轉向雙向互動式教學,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向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4 課后練習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決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數學關系,理論性強,要實現將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有不小的難度,所以要給學生布置練習題,通過做練習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特別是通過做計算題來加深對微觀經濟理論模型的理解。同時,這門課程是財經類各專業考研必考的基礎課,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對課后習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給予特別強調和詳細解答并進行適當延伸。
3 進一步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想法
3.1 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
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具有演變性的學科,由于這門學科的特點,必然要求微觀經濟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必須和現實的發展緊密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該門課程的理論體系更新較快,那么任課教師的這桶“水”,決不應是“陳年老水”,而應是不斷地從知識發展的奔騰江河中汲取的“新鮮水”,任課教師應及時掌握知識點的更新,如新舊理論的增減,同時及時調整相應的案例分析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為一體,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積極地聽取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也使學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但是,課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板書教學。目前,很多高校教師上課時過多依賴課件,整門課程知識點完全通過點鼠標放映課件講授,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數學推導和圖表,完全依靠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講授,即使利用動畫使得推導過程一步步顯現,學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講授公式推導以及有關圖表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最好結合板書進行講授,通過“黑板+粉筆”的方式推導和畫圖,能夠充分地帶動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讓學生看清推導的整個過程以及各種邏輯關系,形成知識間的連接,也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比如,在講到古諾模型中廠商的產量選擇的時候,最好板書推導每個寡頭廠商的均衡產量,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互聯網信息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提供了巨大的支撐,要鼓勵學生學會利用網上教育資源,經常登錄經濟學論壇、經濟學教育科研網、經濟學家等網站,聆聽專家講座,參與學術討論,這些經濟學網站既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各種各樣的案例,又能夠幫助學生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鮮活生動的經濟實踐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點,最終實現提高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紅梅.關于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教學體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1)
[2]吳冬霞.基于啟發式教學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3]王尉東.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版),2010(1)
[4]童霞.微觀經濟學的本科教學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3)
[5]藍文妍.淺談微觀經濟學教學經驗[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
[6]譚超.淺析微觀經濟學教學[J].管理觀察,2009(12)
[7]張秋.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7)
[8]蘆雷.微觀經濟學教學理念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1)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案例教學 深入淺出
微觀經濟學是總結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并把經驗提升為理論,當市場經濟面臨某些經濟問題時提供政策建議。大學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了解當前的經濟理論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我國與西方的交易日益密切,就需要我們學習西方的經濟理論專著,其中——微觀經濟學是教育部規定的經、管、商類核心課程之一。
一、提高大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方法
1.在教學中多用案例,解釋要深入淺出
大學生最不能忍受的是上課的老師照本宣科或者純講理論,這樣要么上課玩手機聽不進去,要么睡覺更有甚者逃課。所以在講理論知識的時候盡量加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又帶動學生興趣。
舉一個例子。比如在講需求的影響因素時,如果任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上需求的影響因素有:收入、偏好、預期等。而不是用實實在在的例子解釋的話,學生聽的是似懂非懂之外,也會覺得很空泛。
收入如何影響需求?假如你(指著下坐的學生,這樣會讓學生參與進來)非常喜歡西瓜,但是你一個月生活費400元,你一個月可能拿四分之一100元去買瓜;但是如果你的生活費一個月升到2000元,你即便是拿五分之一也有400元去買西瓜,西瓜的需求量一定會提高。這就是收入越高,需求量就會越高。
偏好如何影響需求?這要用你平時的所見所聞來講解。曾經看過魯豫有約采訪一位明星,這位明星上衣是豹紋的、短褲是豹紋的、帽子是豹紋的、包包是豹紋的、就連鞋子也是豹紋的。她還說家里面的床單是豹紋的、地毯是豹紋的、窗簾是豹紋的,就連桌布也是豹紋的。她有豹紋癖,她說朋友和她逛街一看到豹紋的就趕緊拉她走否則她一定會買,這就是偏好已經在她的豹紋需求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經濟學中的理論有很多的實際例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時候切記簡單草率的在黑板上寫幾個字就帶過,要讓學生提起興趣就要在例子中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
2.任課教師要多讀報紙、多瀏覽新聞,增廣見聞
上面也有提到,老師要多舉例子學生才能提起興趣聽,但是例子從哪來?怎樣做到信手拈來,收放自如。這就要求老師要多讀、多看、多聽,使得自己的信息量足夠大,更要與時俱進,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看看新聞。如果老師的視野都很窄在講課的時候怎么能做到舉例分析呢?
此外,講課的時候,老師要盡量用簡單的話來解釋這些理論,不要故弄復雜,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自己還在那自我陶醉的講。
3.讓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積極性
很多時候,老師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為了趕進度或者嫌麻煩都直接省略掉了。請切記,這一環一定不要省略。因為只有讓學生參與進來才能讓學生更深切地明白這些理論的內容。
比如講到機會成本,舉例子給學生解釋完定義之后,不妨問一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自己的經歷中在進行決策是曾經產生過哪些機會成本?當時你自己是如何考慮的?現在有沒有后悔?這樣的話學生不僅開始動腦,還會加深對機會成本的理解。
4.多媒體教學,適當加入一些視頻或者圖片
微觀經濟學一般都是三節連上,最少也是2節連上。就算老師講的再妙趣生花但是這樣滔滔不絕的講三節課,可能學生也會產生疲勞。這個時候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了,找一些相關的視頻,或者是在網上下載一些與舉例子時相關的圖片,這樣學生就更有興趣上這門課了。但是視頻要適度,講到的時候就放幾分鐘,然后結合這個繼續講解。
這也有一個要求就是老師要課前花時間備課,大學老師干的是良心活,可能有的老師認為不怎么備課就講理論兩節課也就過去了,但是請記住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他們也會思考也看得出那個老師用心備課,哪個老師敷衍了事,從每學期的學生座談會中就能看到。而且你稍稍花時間備課找資料支撐,受惠的就是幾十甚至幾百個學生,這種滿足感真的是很美好的。
二、提高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1.為大學生專業課程提供理論基礎
微觀經濟學是理論基礎課,不但宏觀經濟學要用到它,市場學、管理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公司財政、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等等都需要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學好這門課,學生打下了深厚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
2.市場經濟發展需要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其中微觀經濟理論居功甚偉。根據微觀經濟理論和運行規律,提出了一系列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使得經濟的發展得到保障。大學生學好微觀經濟學,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胡國珠.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困境與改革——基于微觀經濟學的問卷調查[J]. 經濟研究導刊,2011(14)
在經濟研究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模型大致分為如下幾類:經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離散被解釋變量模型、受限被解釋變量模型、非參數模型、非線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對這些模型應用研究在清華大學霍玲對1984-2004年《經濟研究》刊登的全部計量經濟學論文模型的類型進行分類分析時得出以下結果:經典單方程模型仍然是計量經濟學論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總數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觀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離散選擇模型、宏觀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還有一些新型的計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觀PanelData模型、經典聯立方程模型、其它時間序列分析模型、簡單非線性模型、復雜非線性模型和完全非參數模型等。
她認為之所以經典線性回歸方程仍然在計量經濟學論文中占主導地位,直觀原因是這個方法比較容易直觀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相當多的論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對研究的變量產生顯著影響程度,而這背后的經濟理論是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模型假定為線性回歸方程的形式。
二、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應用啟示和展望
1、在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以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為主從以上綜述中得知,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應用研究最為廣泛的是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這兩類模型從需求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兩個方面解決我們面臨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需求性上來說,例如金融市場時間序列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與協調分析等,都是經濟研究中的熱點;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說,一手數據的是否容易獲取對研究的成敗起決定作用。
2、更為廣泛的經濟社會領域將涉足計量經濟學模型我們已經了解到在西方,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就是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應用到婚姻經濟學、種族經濟學等社會現象中;而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福格爾和諾斯更是在經濟史研究中采用計量分析。由此可見,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注重物質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尖銳,而這些問題與矛盾往往與經濟分不開,就會吸引各個學者的注意力。而學者的研究探討往往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
關鍵詞: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課題項目:秦皇島市社科聯項目,課題名稱:秦皇島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課題編號:20130626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
收錄日期:2013年9月26日
宏觀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管類的專業基礎課,在有些高校的本科教學中,也作為一些人文類、理化類和工程類學科的選修課;這門課也是大部分高校經管類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宏觀經濟學不同于微觀經濟學,他研究的是整體的經濟行為,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全面的或者是總體的經濟運行情況。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關系到每個人,因為它影響到收入、工作前景和物價,因此了解宏觀經濟的如何運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的,尤其對于政府部門的決策者來說。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宏觀經濟學并不是一門已經確定的科學領域。雖然在許多問題上人們已經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比如長期經濟增長的某些決定因素,但是有許多問題仍然存在爭議,比如經濟波動的根源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目的是傳遞人們已經獲得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同時也指出我們到目前還沒有充分理解的領域。
一、宏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前期課程體系的不完善。學習宏觀經濟學的前期課程準備應該有: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金融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等等,但是很多高校開設宏觀經濟學是在大二上學期,或者是將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學、貨幣銀行學和國際經濟學設置在同一學期開課,有的則將金融學、貨幣銀行學和國際經濟學安排在宏觀經濟學后面開課,這就造成了學生知識儲備的不完善,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很難全面、系統地進行分析,尤其是增加了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難度。所以,只有經過對一系列課程完整、系統的學習后,才能融會貫通地學習宏觀經濟學。
(二)初級微觀經濟學和初級宏觀經濟學的聯系較少。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階段學習的是初級宏觀經濟學,而初級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和微觀經濟學的聯系較少,缺乏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雖然目前高級宏觀經濟學是建立在經濟學共同假設的基礎上,但這部分內容在初級宏觀經濟學的書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這本書里,也只有最后兩章才有所涉及,學生會對因為找不到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現行的初級宏觀教材在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聯系的問題上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本科階段學生們的問題。
(三)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用處的質疑。除了學習體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學習宏觀經濟學的困難,學生們往往對宏觀經濟學的實用性產生質疑和困惑,由于宏觀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長期的經濟增長與短期的經濟波動,以及相關的通貨膨脹、失業和國際收支等問題,對于基本上還沒有工作經歷和社會經驗的大一、大二的學生們來說,學習起來會感覺比較抽象,難理理解,尤其是不能體會書本上的知識如何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時候,都會提出這門課的用處到底是什么,課程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工作的用處到底是什么等等諸如此類問題。
二、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進建議
(一)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為了發掘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興趣,提高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注意將西方的經濟理論與中國的現實情況相結合,而且,講解宏觀經濟學離不開案例的分析,通過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澀的理論模型變得生動,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興趣。
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體課件,這取決于授課教師的個人偏好,多媒體課件可以提高講課的效率,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動態的效果上,多媒體課件都有它的優勢;相比而言,板書授課的優勢是教師一步一步的演繹推導和作圖可以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在推導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課堂教學的效果好。所以,多媒體和板書的有效結合,是一種既提高講課效率又提高授課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體授課對于宏觀經濟學重要性還在于在課堂上可以隨時就講到的知識點展示網絡上的信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信息和數據,都可以做到及時觀測,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識和數據信息。
為了更好地保證所講授知識的正確性和即時性,講授宏觀經濟學的教師除了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中級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以及經常關注國內外最新的理論科研成果之外,對于與宏觀經濟學相關的學科也應當有深入研究,比如計量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等等,這些學科的部分理論在宏觀經濟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二)教材選擇的多樣化。現階段,國內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理論陳舊、分析方法單一和知識更新的速度比較慢。受到教材的影響,學生很難接觸到及時更新的理論和針對性更強的案例。
除了教師應該注意到這種知識結構和內容上的變化,有義務不再傳授陳舊的或者是錯誤的、不恰當的理論,同時應該不斷更新學生的教材或者是參考書目。比如,如果能夠開展雙語教學,可以選取英文版的比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優點在于,定位比較明確、內容更加充實、案例和習題新穎、貼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觀經濟學的初學者接受,當然,翻譯版的也可以,問題是現在很多譯文版有很多翻譯或者書寫上的錯誤,教師要仔細檢查,并一一對學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選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話,也要在參考書目中列舉出足夠量的原版宏觀教材以供學生課下閱讀。另外,課堂上可以經常介紹一些當前宏觀經濟學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論文等,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當前的進步、爭論和新的發展方向,以促進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
(三)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離不開數據。作為教師除了教給學生書本上的內容以外,應該讓學生知道書上的每個定理、每個模型都來自于實際的生活和數據。所以,對歷史事件和生活的觀察以及對數據的敏感都是學好經濟學必要的素質。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的內容而無法將其聯系實際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不算是學好經濟學的表現。所以,學會采集數據、整理數據、處理數據和通過數據得出結論,對學習經濟學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訴學生在哪里得到與課程的研究內容相關的數據,比如銀行的網站,尤其是各國央行以及世界銀行的網站,國家統計局的網站和美國經濟分析(BEA),也可以具體到各個省市統計局的網站等等。學生通過對真實數據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經學過的經濟學理論到底是如何從現實中總結出來的,也能夠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種經濟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據。雖然作為剛剛入門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也許不能得到比較深入的結論,但是對于他們的學習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為了讓自己能夠盡早完全理解這些現象,也更加有動力去學習新的理論和知識。
(四)習題是宏觀經濟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習題是引起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學習興趣的一種好方法,既鞏固了理論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本科階段的宏觀經濟學習題內容很豐富,國內教材的習題偏重于計算,國外的教材偏重于案例和數據分析,各有各的側重。如果教師能夠在講解每個知識點或者章節的同時選取恰當的習題和案例練習,學生會馬上整理老師講過的內容并重新審視學過的概念和公式,深入進去建立自己的記憶和理解方式,尤其是利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案例分析,是鍛煉學生形成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好機會,也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在做題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形式,比如課堂討論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創造和展示他們自己的觀點,這種應用學過的理論和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和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可以啟發學生質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強調學生對案例進行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使學生形成一套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范式,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1]陸文安.影響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教育教學,2012.7.
[2]李海明,翁衛國.宏觀經濟學:教學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當前我國最大的結構性矛盾,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要突破這個最大的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加速農村的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去廣東一些偏遠農村考察,發現農民的發展觀念非常落后,一直處于經濟滯后,生活貧困,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出去的困境。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成了制約農村發展的枷鎖。按照“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原則,筆者深入調研,發現農村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非常大,只是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于是提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在正確引導和鼓勵城市企業走入農村的同時,還大力加強提高農民自主創新的意識,這樣一來,城市的企業,通過利用農村廉價的剩余勞動力,獲取了更多的經濟效益,而農村不僅解決了勞動力轉移不出去的問題,還開拓了農民的視野,更新了他們經營發展的觀念和思維,實踐證明,這樣的經營模式,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樣也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要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需要切實做到統籌兼顧。為此,我們不僅要從宏觀上著眼,還要從微觀上入手,不僅要從橫向上布局,還要從縱向上破陣,不僅要全面統籌好,還要重點兼顧到。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宏觀經濟調控首先和主要是總量調控,維護宏觀經濟的協調與穩定,也就是說宏觀是研究大范圍的,如國家、社會問題。微觀是研究小范圍的基層問題。實踐證明,宏觀調控總是要通過一個個微觀調整,才能得以實現,而微觀調控也離不開宏觀調控的指導,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切不可分裂或對立。
我國農村面廣人口多,相對于中央和省市來說是微觀,而相對于鄉、鎮、村,社區以及個人來說是宏觀,因此農村也就成為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交匯處,在新時期農村改革的問題上,不能只強調宏觀而忽視微觀,也不能只強調微觀就忽視宏觀,只有通過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協調,綜合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重點兼顧,切實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障礙和矛盾,充分調動農民謀求科學發展的積極性,獲取更多的綜合經濟效益才能全力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新發展。
關鍵詞:匯率變動;匯率傳遞;新開放宏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7-0089-03
在如今開放經濟環境中,維持物價水平、抑制通貨膨脹是世界各國的重要經濟目標之一。匯率作為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表現,與該國國內的價格水平緊密相關。20世紀70年代,以固定匯率制度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制度為主的牙買加協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浮動匯率制的實行造成的匯率波動如同蝴蝶效應,一國的匯率波動都足以影響世界。由此可見,輕易不能忽視匯率波動,它在一國經濟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鑒此,本文綜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匯率變動與國內物價水平之間內在聯系。
一、國外研究文獻評述
國外經濟學者對于匯率波動對國內價格水平影響的文獻非常豐富,包括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兩種方法。國外經濟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三個視角分析的:一是從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分析,二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三是從新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分析。
(一)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
傳統宏觀開放經濟學研究的前提是市場完全競爭、完全自由貿易。比如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表明,利用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變動將會引起國內價格相反方向等量的變動。然而,根據近些年來不斷的實證研究,不同國家匯率變動對國內價格的影響程度,即使是在這樣簡單的供求模型下分析,也是不同的。
20世紀70年代末,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國內物價上漲、經濟衰退和失業率升高的并存和嚴峻貿易逆差使得匯率效應失效了,這引起人們對匯率變動的數量調整機制的關注。特別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購買力平價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美元的大幅度波動,也沒預測到美元大規模升值和大規模貶值的現象。
(二)基于微觀經濟學視角分析
經濟學家們從微觀經濟學層面研究匯率傳遞的效應,主要的角度包括:沉沒成本、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的營銷目標等。
Krugman(1989)[1]提出了“依市定價”一詞,即企業會根據分割狀態的不同市場的需求彈性,差異化地定價,來應對匯率波動的風險,以保持住價格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匯率傳遞效應的影響微小。Dombusch(1987)[2]認為,國內外企業的戰略依存關系,匯率波動的時候,進口價格的改變不會相應提高很多,即轉嫁率小。企業在不同的市場實行價格歧視,即差異化的定價。他研究了日本對外貿易生產企業,結果發現,當日元升值時,出口到美國境內的日本商品并不會隨著升值而漲價。日本企業為了維持自己的商品在美國的競爭力與占有率,會采取縮小銷售利潤率的戰略,不惜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因此可以得出,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受到美元貶值的影響比較小。Menon(1996)[3]研究發現,產品的區別和與市場的結構是會影響匯率傳導效果的。
(三)宏觀經濟學新開放經濟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理論與實踐取得的新進展,研究者們開始重新基于開放的宏觀經濟學層面研究不完全匯率傳遞的宏觀影響。
McCarthy(2000)[4]運用向量回歸模型審視經濟開放的工業化國家,選取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6個工業化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匯率變動對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只有輕微的影響。研究還發現,小型開放經濟的國家,他們的匯率傳遞程度與對外開放程度正相關。
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環境的影響,Taylor(2000)[5]運用交錯定價模型,發現匯率傳遞會受到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若國家的貨幣政策是穩定的,那么匯率傳遞的彈性比較低,企業調整價格的次數也小;另一方面,當經濟環境穩定時,企業的價格變動也相應較少,這就降低了匯率傳遞的效應。另外,來自世界對于一國經濟的擾亂程度會在匯率傳遞彈性比較低的時候,降低很多,這進一步有助于保持一國的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Devereux和Engel(2002)[6]提出,匯率傳遞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會比較顯著,如果貨幣政策采用的是粘性價格機制,則價格水平不會輕易的隨著匯率的波動而波動。另外,一國實行的寬松積極的貨幣政策,會使得公眾的通貨膨脹上漲的預期偏高,相對的,匯率傳遞彈性會更高,帶來較大的物價水平的變動,預期的條件使得匯率傳遞效應更滿足于購買力平價理論。全球通貨膨脹漸趨惡劣,則會帶來匯率的貶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價格傳遞完全了。
二、國內研究現狀評述
自從央行決定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趨于完善,匯率的波動幅度與頻率都有所上升。基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價格水平影響再次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貿易順差的減少與通貨膨脹的緩解這兩個問題能否通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得到解決,我國學術界還未達成共同的意見。
卜永祥(2001)[7]運用協整方法分析了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使用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他們之間的動態機制。實證結果表明,零售價格與生產者價格的水平會受到匯率波動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顯著的。
有些學者探究了匯率傳遞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復雜關系。孫立堅、李安心和吳剛(2003)[8]把微觀經濟學中的經典核心內容(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研究基礎,分析在開放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貨幣政策對匯率傳遞的作用。鄭平和劉英(2005)[9]發現了貨幣政策的相對穩定性與匯率傳遞程度兩者之間的正向關系。劉華和王仁祥(2007)[10]另辟蹊徑,從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即結構因素和貨幣因素)的關系的角度出發,研究我國人民幣匯率在2006年對外升值但對內貶值的原因。結果表明,低匯率可能是通脹的誘因之一,高匯率可以是遏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之一。
畢玉江和朱鐘棣(2006)[11]研究匯率變動對價格的傳遞效應,方法包括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得出傳遞效應是不完全的,該過程中有時滯。與消費者價格相比,進口商品價格的匯率變動具有更高的彈性并且能夠快速地調整。
呂劍(2007)[12]研究了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零售價格指數(RPI)和生產價格指數(PPI)的匯率傳導效應。在模型中,他把國際石油價格引入了內生變量中。研究結果發現,長期中,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彈性大小關系為:CPI>RPI>PPI。且傳遞效應具有自我修正機制,三個指標的大小關系為:CPI>PPI>RPI。在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RPI和CPI有不斷增加的負向傳遞效應,PPI則是先增后減的傳遞效應。
劉亞、李偉平和楊宇俊(2008)[13]采用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讓CPI代表價格水平,實證發現匯率變動對CPI的傳遞,無論是在短期或者是長期都是不完全的,并且存在時滯。
施建淮、傅雄廣和許偉(2008)[14]使用改革前后的樣本數據,來研究匯率制度改革前后的匯率傳遞效應對比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匯率對改革前后價格水平的解釋力有所不同。2005年7月以后,人民幣的升值導致了我國通貨膨脹率的顯著降低。在傳遞不同的物價水平方面,匯率的效應也存在差異。
部分學者研究了匯率傳遞效應對國內一些行業的具體影響。鞠榮華和李小云(2006)[15]認為,由于出口商的自主定價能力,我國產品總體上的匯率傳遞程度較低,匯率變動不能對改善出口農產品的貿易收支狀況。馬宇(2007)[16]研究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對我國出口的家電商品價格的影響。研究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家電產品的價格影響有90%以上傳遞到了國外市場,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進一步侵蝕該行業的低利潤率。
劉思躍和袁美子(2009)[17]、王晉斌和李南(2009)[18]的研究,是基于2005年7月匯率制度改革前后匯率傳遞效應的結構性變化,他們的觀點是,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有助于匯率傳遞的實現。
周杰琦(2010)[19]通過使用有長期約束的SVAR模型發現,在匯率的沖擊下,進口價格的傳遞比消費者價格的傳遞的效應好。在2005年匯改之后,結合其他對物價水平的影響效應,匯率傳遞效應會更強。
國內學者對于匯率的價格傳遞問題,主要是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在理論層面上,至今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實證層面上,國內學者們則主要是借助VAR和OLS等方法,考察人民幣匯率(名義有效匯率或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對我國各種價格指數的傳遞效應。學者們普遍認為,若用不同指標表示國內價格水平,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對其的影響會不同。具體地,匯率的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有較低的傳遞效應,而對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則有較強的傳遞效應。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國外研究者從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新開放宏觀經濟學三個視角展開研究。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由于匯率彈性的因素,盡管短期匯率的傳遞不能夠完全,但是長時期的匯率彈性高,在理論上來說,只要時間夠長,匯率傳遞是必然可以完全的;微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產品的區別和與市場的結構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傳導效果;新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發現匯率的價格傳遞會受到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內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探討匯率價格傳遞問題,在理論方面至今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實證方面,VAR和OLS等研究方法表明匯率變動對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則有較強傳遞效應,但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有較低傳遞效應。
參考文獻:
[1] Krugman,Paul.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NBER Working Paper,No.1926.May,1986.
[2] Dombusch,R.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93-106.
[3] Menon,Jayant.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5,(2):64-75.
[4] McCarthy,J.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0,(111):215-232.
[5] Taylor,J.Low Inflation,Pass-Through,and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7):345-360.
[6] Devereux Michael,Charles Engel,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Exchange Rate Volatility,and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49):913-940.
[7] 卜永祥.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1,(3):32-45.
[8] 孫立堅,李安心,吳剛.開放經濟中的價格傳遞效應:中國的例證[J].經濟學:季刊,2003,(1):125-146.
[9] 鄭平,劉英.不完全匯率傳遞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5,(5):132-135.
[10] 劉華,王仁祥.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問題思考[J].特區經濟,2007,(4):61-63.
[11] 畢玉江,朱鐘棣.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價格傳遞效應――基于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6,(7):53-62.
[12] 呂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7,(8):39-47.
[13] 劉亞,李偉平,楊宇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匯率傳遞視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28-41.
[14] 施建淮,傅雄廣,許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價格水平的傳遞[J].經濟研究,2008,(7):52-64.
[15] 鞠榮華,李小云.中國農產品出口價格匯率傳遞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6,(2):16-23.
[16] 馬宇.人民幣匯率對出口價格傳遞率的實證分析――以家電行業出口為例[J].經濟科學,2007,(1):44-52.
[17] 劉思躍,袁美子.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0,(4):14-18.
關鍵詞:經濟學;高職學生;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經濟學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由于經濟學研究問題的重要性,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后”,在高職院校中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又能提高學生對市場經濟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模式較落后及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等原因,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十分濃厚,課程設置的預期目標遠未達到。如何將這門課程教授到位,讓學生對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有著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是經濟學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任務時常沖突
經濟學作為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60學時左右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結合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局面。
2.理論聯系實際不夠
目前,經濟學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經濟理論,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沒有經濟生活的實際案例,學生容易失去主動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完全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獲取知識。課后對于經濟學教科書中經濟理論圖形和專業術語,學生產生了一種畏難的情緒,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3.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綜合性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形式單一,要么是傳統的板書教學,要么就是多媒體教學,在講授過程中也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模式。由于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學方法缺乏綜合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結果。
(二)學生方面
1.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
經濟管理類學生很多是文科生,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識,但在數學方面比較薄弱。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學中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但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時,則不習慣接受。
2.學生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
經濟學有很強的實踐性,但高職學生剛剛從高中畢業,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學了很多,但實踐活動卻很少,有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宏觀調控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經濟學教學的必然選擇。
3.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
大多數學生對上課的內容課前不預習,造成上課比較被動;課后也不復習,學過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隨著章節的展開,就出現了學后忘前的現象。甚至有些同學生對布置的課后作業題不及時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學,使作業訓練的效果達不到。
二、改進經濟學教學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線
經濟學內容較多,但有著完整的體系,是圍繞核心理論展開論述的。如:微觀經濟學圍繞“價格理論”這一核心理論展開,首先分析“價格”的決定因素:需求和供給,需求產生于消費,供給產生于生產,因此微觀經濟學接下來章節分別介紹的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教師在教學中理出一條主線,把章與章的聯系,節與節的聯系串起來,使學生對全書的內容有著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綜全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經濟學教學內容中有經濟理論、圖形、數學公式,因此,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適當的方法,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列舉通俗易懂的實例,把抽象難懂的理論給予具體形象化。如:“邊際”這一重要的概念對于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如果僅從理論的角度去解釋,學生則會感到枯燥難懂。通過講述俄羅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則寓言《杰米揚的湯》的例子,學生很快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悟出了邊際的含義。這樣的舉例不但讓學生理解了難懂的概念,而且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學能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討論教學法
經濟學教學中,需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中來,而不是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闡述討論結果。討論結束后,教師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比如,在學習宏觀經濟學一個重要總量GDP時,可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如何確定每年經濟增長情況?怎樣反映出世界各國貧富的差異?通過這些問題討論,學生很容易掌握GDP、實際GDP及名義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討論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膽量,使學生人文素質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把搜集來的信息通過圖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給學生,生動、直觀,引起學生的注意,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商品彈性大小時,把不同彈性的商品用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學生將很感興趣的理解“彈性”這個微觀經濟學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做圖、做表量較大,因此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很有利。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可依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優化組合。加之教師語言上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會使各種教學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生活無處不經濟,現實生活周圍充滿著經濟知識,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會觀察、分析、思考經濟現象,訓練經濟學思維能力,將對以后生活,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應多看報、多聽新聞,了解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運用經濟學理論去分析、理解。為了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5.考核方式的創新
高職院校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終考試成績和平時考勤成績加權平均法,并且期終考試成績占的比重較大。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測試學生對經濟學概念、理論的掌握程度,學生成績的高低主要由學生對教材上經濟學知識的熟悉程度決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從而忽視了學生根據經濟學原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關能力的考查,所以無法反映經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這種考核方式,還是體現了在經濟學教學中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起不到有助于專業能力提升的基礎性作用。因此,經濟學考核也應測試出學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課堂上對大膽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的學生,根據問題質量和數量給予評分。課后,對那些積極搜集材料,組織、參加學院國內外經濟熱點問題辯論會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評分。由此激勵同學們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結束語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技能型、應用型、創新性、創業性,因此,結合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提出一些對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進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創業素質等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魏布誼.工商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17-18.
[2] 王鵬飛.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應用[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114-117.
[3] 孫曉榮.《經濟學》課程交互式教學法研究初探[J].當代經濟,201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