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綠色基礎設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基礎設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綠色基礎設施

    第1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綠色基礎設施 城市化 雨洪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9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Wang Yangsheng

    (Shenzhen Sanzhoutian Tongluojing Reservoir Management Divis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alyses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benefits,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storm water management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urban’s green 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storm water utiliz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Keywords: Green Infrastructure, Urbanization, Storm Water Management

    1 綠色基礎設施概況

    1.1綠色基礎設施發展與演變

    第一個定義:1999年,在保護基金和美國農業部林務局領導下,美國由聯邦、州和當地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組成的工作組制定了培訓計劃、推廣綠色基礎設施,以使其納入地方、區域以及國家的規劃和政策中。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s,GI)定義為國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統——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其他自然區域,綠道、公園和其他保護區域,農場、牧場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以及提高美國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的荒野和開敞空間所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廣泛接受的定義:一個自然區域和其他開放空間相互連接的網絡,以及可能附帶的工程設施,該網絡有助于保存自然的生態價值和功能,維持潔凈的空氣和水源,對人類和野生動植物大有裨益。(美國,麥克 A. 貝內迪克特和愛德華 T. 麥克馬洪,2001);特殊的定義:在加拿大,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完全不同于英美等國家,是指基礎設施工程的生態化,主要是以生態化手段來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澇災害治理以及廢物處理系統等問題。(Moffatt, 2001)

    另外,美國保護基金會(Conservation Fund)的馬克·本尼迪克特(Mark Benedict)與艾德·麥克馬洪(Ed McMahon)(2006)將綠色基礎設施定義為:一個有戰略規劃與管理的荒野、公園、綠道、保護地役權以及具有保護價值的使用中土地的網絡,能夠支持本地物種,保持自然生態過程,維持空氣與水資源,并為美國社區與人們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做貢獻。

    最近,隨著人們需要解決城市雨水徑流的水質量影響的問題,響應《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以及其他相關條例的要求,一個全新的綠色基礎設施定義應運而生。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綠色基礎設施指“利用或模擬自然過程以滲透、蒸發(通過蒸發或植物將水回歸大氣層的過程),或重新在利用場地產生的雨水或徑流的系統與實踐。”佛羅里達綠道委員會與美國保護基金會的定義著重大型景觀元素,例如公園、自然區域、綠道以及使用中土地(農業與森林),而EPA更偏向將城市環境中的小型景觀——綠色屋頂、樹木、雨水花園、植被沼澤、口袋濕地、滲透種植器,植被交通安全島,等等——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典型組成部分。

    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綠色基礎設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具體工程應該,西雅圖公共事業局提出了一個更為專業的術語——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2],主要是指針對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類綠色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滲透鋪裝、綠色屋頂、蓄水池、綠地等。

    與綠色基礎設施相對的是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由道路、橋梁、鐵路及其它確保工業化經濟正常運作所必須的公共設施所組成的網絡,是由大量鋼筋、水泥構筑的基礎設施網絡。長期以來,灰色基礎設施造成了生態廊道被切斷、氣候系統破壞、城市防洪系統脆弱等一系列問題,另外,灰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維護成本高,施工難度大工期長等。對現有灰色基礎設施的升級與綠色化,是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對現有灰色基礎設施的升級與綠色化包含生態公園、城市綠道、綠色街道、綠色停車場、綠色屋頂等內容。

    1.2綠色基礎設施實施主要技術

    根據應該尺度及區域元素特點,綠色基礎設施可以分為區域尺度、社區尺度和場地尺度三種不種尺度。研究和分析國內外關于綠色基礎設施相關經驗[1,3-6],總結綠色基礎設施的典型技術措施、技術特點和功能效益(表1)。

    表1 綠色基礎設施典型技術措施表

    Tab 1 Typical technology measur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應用綠色基礎設施可以是單項措施,也可以是多項技術相組合。應用綠色基礎設施能夠有效管理城市雨洪,是解決城市雨水問題的新理念與方法,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相比,其建設投資和維護成本低,還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能為居民提供具有美學和生態功能的城市景觀。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融入城市整體規劃,具有防洪減災、減少徑流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水資源幾大功效,能夠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三重共贏局面。

    1.3綠色基礎設施的效益

    綜合國內外研究與具體案例[1-3],總結了綠色基礎設施的多重利益,主要有以下幾種:

    (1)環境:綠色基礎設施能夠吸收雨水,減少徑流與相關的影響,如洪水與侵蝕;它可以有效管理雨洪,達到城市水資源充分利用效果;它可以通過移除空氣與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改善環境質量;它能夠通過減少機動車排放的礦物燃料廢氣,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以及封存與儲存碳,緩解氣候變化等

    (2)經濟:綠色基礎設施能夠在景觀管理、娛樂休閑以及旅游業等領域上創造工作與商業機遇;已有多個研究表明,綠色基礎設施能夠促進當地商業區的零售銷售額與其他經濟活動[1];它能增加房產價值[1];它能為社區吸引游客、居民與商業;它能降低能源、醫療保健、以及灰色基礎設施的成本消耗,創造更多的資金用于其它用途。

    (3)社區:綠色基礎設施能夠通過提供戶外娛樂機會,以及是散步或騎車作為人們生活的常規,為人們帶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能改善環境條件以及它們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它能為人們聚會與社交提供場地,營造社區精神;它能提升城市與郊區發展的美學質量;它能為公共藝術與文化價值的表達提供機會;它能將人們連接到自然。

    1.4城市化與綠色基礎設施

    隨著中國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快速擴張,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工業規模不斷增加,導致城市水資源日趨緊缺,而排污量日益增加,城市水體惡化。城市擴張同時,建筑物密度不斷加大,不透水面積擴大,雨水下滲減少,雨洪徑流系統增大、徑流量增加、匯流時間縮短,大量雨水徑流短時間內集中到排水系統,加大了行洪壓力和污水處理負荷,洪峰形成時間提前和峰值加大,導致城市洪澇災害日益加重。雨水下滲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生態環境變差,同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問題也突顯。

    綠色基礎設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有效途徑,是一種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是對城市化帶來嚴重問題的反思,是對灰色基礎設施的改造與補充。綠色基礎設施的實施,改造城市水文效應,恢復自然水循環,構造人與自然和諧。對于綠色基礎設施,我們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它可以實現涵養水源、雨洪利用、防洪減災、凈化水體、美化環境等多重目標,可以減少對灰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減輕城市排水和水處理系統的負荷,減少水污染,補給地下水,緩解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問題。

    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和具體實踐[1,5-7],對城市化水文效應和綠色基礎設施水文效應進行剖析,繪制對比圖(圖1、2)。

    圖1 城市化水文效應

    Fig 1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圖2綠色基礎設施下水文效應

    Fig 2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1.5國外綠色基礎設施的工程實踐

    綠色基礎設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掀起了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經過多年推廣,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在美國多個州已有不少成功的應用案例[1]。

    紐約市及其伙伴城市都有過使用自然的方法成功復合水質量標準的長期記錄,并實現了可持續的可量化的協同效益。例如,在卡茨基爾(Catskill)與特拉華州(Delaware)流域,紐約市、紐約洲、社區以及各環境組織一致同意,與依靠末端處理與高能耗過濾系統相比,保留綠蔭面積與自然緩沖是保持飲用水清潔的更好方法。自從1991年紐約市申請放棄使用卡茨基爾與特拉華州系統的過濾要求開始,DEP已經投資超15億美元并投入大量人力來維持水源水的原始質量,且到目前為止,已經擺脫了對過濾工廠的依賴,成功節省了超100億美元。DEP所做的努力包括在由EPA簽發,由DEP及其流域伙伴包括紐約洲、各流域城鎮以及各社會組織執行的《過濾回避決議之內(Filtration Avoidance Determinations)》。同樣地,自從90年代起,DEP便一直依靠斯塔頓島(Staten Island)“藍帶”系統(Bluebelt system)的濕地與各種自然區域來吸收街道上的雨水徑流,從而擺脫了對排水系統的需求。

    20世紀早期,奧農達加湖地區因商業和度假勝地湖而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多元化的工業發展導致嚴重污染,根據美國環保局的調查,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湖泊就被懷疑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該州于1997年,開展一項行動計劃,提出了以下幾種減少廢水污染湖泊及其支流的方法:改進和升級污水處理廠設施;消除或減少的CSO系統的影響;并建立一套監測程序,對區域內水質改善項目的作用效果進行評估。1999年到2008年全縣開發的ACJ執行計劃,主要集中在改善與米特羅(METRO)污水處理場設施相關的大量灰色基礎設施項目。根據這一階段的計劃,全縣完成了數十個項目,包括維修老化的下水道基礎設施,在有條件的區域建設獨立的暴雨和衛生下水道,建設米德蘭區域處理設施(RTF),主要目的是將收集的雨水在進入下水道之前,進行低水平的處理。通過新的GI項目,全縣每年可以攔截處理約250萬加侖的雨水。到2018年,經過GI方法改造的雨水管理方案將幫助全縣綜合污水溢流(CSO)系統總攔截指標達到95%。縣政府計劃將GI納入長期規劃,使得奧內達加縣成為全美的第一個,將推行GI策略納入行政司法命令一部分的區縣。

    2 深圳綠色基礎設施與雨洪利用

    深圳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830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51億m3。由于本地水資源總量不足,以及地表水資源開發率較低,70%以上用水主要依靠境外調水,根據《深圳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深圳2015年和2020年用水需求量分別存在2.5億m3和5.0億m3較大缺口。深圳不僅缺水,水環境方面也有待改善,例如:雨污混流、錯接亂排造成水體污染;污染負荷超載,水生態破壞;防洪排澇仍存在薄弱環節,如河道阻塞、排水管網淤堵、部分雨水管網負荷有限,導致洪澇災害時有發生等。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澇災害依然是深圳面臨的三大水環境問題。近年來,深圳為解決水環境問題,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深圳市福田河綜合整治工程[10],通過河岸生態改造、沿河截污、初雨處理、水質凈化、清淤疏浚、生態補水、濕地恢復、植樹綠化、景觀營造及水文化建設等措施,促進防洪達標、改善河流水質、恢復河流生態、構筑景觀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濱水休閑空間和城市水系生態廊道;深圳僑香村、大運村雨水利用工程[9],采用屋面集水、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性路面鋪裝等多種雨水利用方式,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2.1建成區傳統雨洪與綠色基礎設施雨洪模擬

    深圳高速城市化,沿河沿海低地多為高密集建成區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加劇了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嚴重,行洪能力降低,而且建設的雨洪系統多為傳統灰色基礎設施,近年來全市洪澇災害更趨頻繁,經濟損失急劇增長。

    傳統雨洪系統條件下,暴雨徑流匯流快,河道與排水系統水位迅速抬高,排洪壓力增大,易造成積水與河岸侵蝕(如圖3、4)。對傳統灰色基礎設施改造后,暴雨后雨水被綠色基礎設施(如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生態洼地和濕地等)吸收后緩慢排放,減少徑流,截留污染,提高水的質量,又提高了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和審美價值(如圖5、6),適合在深圳高密度建成區推廣。

    圖3 傳統雨洪系統

    Fig 3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圖4 傳統雨洪系統中河道水位

    Fig 4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圖5 綠色基礎設施下雨洪系統

    Fig 5 Storm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圖6綠色基礎設施雨洪系統中河道水位

    Fig 6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2.2全市綠色基礎設施實施策略

    新建區域的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屋頂、地下截留箱、碎石鋪地、雨水花園、有孔管道、綠色停車場等;

    已建成區域的綠色基礎設施:道路兩側雨水花園、居住區雨水花園、濱水濕地保護和開放式連接、綠色開放空間連接、屋頂處理、停車場改造等;

    高密度居住區綠色基礎設施改造策略:透水停車場改造、管道系統與地下存儲罐、生態濕地以及生態保留地建設、綠色街道等。

    2.3全市雨洪利用策略

    深圳降雨量豐富,但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其中多年平均4~9月份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85%,由于雨洪資源時空不均勻性,加之地形地貌條件導致降雨徑流在境內的滯留時間過短,雨洪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近幾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開發率在25%~30%之間。據統計,全市中小水庫171座,總庫容6.11億立方米,水庫集雨面積約576km2,而全市山地面積974km2,約50%山地雨洪資源還無法集蓄利用。經研究分析,全市雨洪利用可通過以下三種主要方式:

    ①提高蓄水工程蓄洪能力。深圳多數水庫常年較低水平運行,全市水庫總蓄水量僅約為2億立方米,仍有較大蓄水空間,可通過加固擴建等方式提升水庫蓄水能力,加大攔蓄徑流力度,較大程度利用雨洪資源,利用引水工程、渠道、河道等收集自然狀態下水庫無法收集到的雨洪資源;

    ②提升河道雨洪資源利用。深圳大小河流共310條,因河道未得到治理、水系被破壞、水污染等原因,河道水未能較好利用,應通過河道綜合整治,提升河道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生態補水等能力,提升河道雨洪資源利用。

    ③城區雨洪資源利用。深圳城市化水平較高,建筑密度較大,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已無法解決城區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污染和洪澇災害三大問題,應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如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綠色停車場、蓄洪池等,利用雨洪資源、凈化雨水和防洪排澇。

    3結語

    我國城市普遍面臨雨洪管理不力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而綠色基礎設施實施是一種管理城市雨洪的重要途徑。綠色基礎設施對現代化城市具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三重功效,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有效途徑,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模式。綠色基礎設施是對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的改造與補充,是對城市化帶來嚴重問題的反思,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減少對灰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維修成本。通過綠色基礎設施涵養水源、雨洪管理、防洪減災、截留污染等方式,可以減輕甚至解決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污染和洪澇災害三大問題,同時構筑景觀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濱水休閑空間和城市水系,建設“和諧”“綠色”和“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1] David C.Rouse,AICP,and Lgnacio F.Bunster-Ossa.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andscape Approach[M],2012

    [2]Tracy Tackett Seattle’s policy and pilots to support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A].2008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Conference[C].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ASCE,2008

    [3] Benedict Mark,Edw and M Mahon.Green Infrastructure[M].USA:Island Press,2006

    [4]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第2版)[M]彭夢月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周艷妮 尹海偉.國外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理論與實踐[J]城市可持續發展.2010.8

    [6]張偉等.利用綠色基礎設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J]中國給水排水,2011.2

    [7]沈瑞.城市水資源化利用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0

    [8]深圳市水務局.《深圳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M]2012

    第2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綠色化學 涵義 實驗設計

    一、前言

    化學教學離不開科學實驗,化學實驗更是化學教學的組成部分。在化學實驗中應用綠色實驗能夠有效控制污染。

    二、綠色化學的涵義

    1.綠色化學的定義

    綠色化學或稱環境友好化學,是利用化學的技術與方法來降低或消除化學產品設計、制造與應用中有害物質的使用與產生,使所設計的化學過程和產品更加環保友好,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

    2.綠色化學的核心內容

    綠色化學主要從原料安全性、工藝過程節能性、反應原子經濟性和產物環境友好性等方面評價一個化學反應的優劣。原子利用率、環境因子和“5R”原則是綠色化學的核心內容。

    (1)原子經濟性。原子經濟性是指充分利用反應物中的各個原子,從而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利用率越高,反應產生的廢棄物越少,環境因子也就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環境因子則是衡量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的參量,是指在一個化學反應過程中,所生成廢物質量占目標產物質量的比值。

    (2)“5R”原則。就是“減量”(Reduciton),即減少“三廢”排放;“循環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實現“省資源、少污染、減成本”的要求;“再生”(Regeneration),即變廢為寶;“拒用”(Rejection),指對一些無法替代又無法回收、再生和重復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顯的原料,拒絕在化學實驗過程中使用。

    三、綠色化學實驗設計的策略和方法

    綠色化學實驗方案的構思、設計是一種開放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因此其策略和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下面僅僅結合綠色化學實驗設計與創新的類型進行探討。

    1.優選實驗項目策略

    根據實驗大綱的要求,充分考慮試劑和產物的毒性以及整個實驗過程產生的“三廢”對環境的污染,盡量排除或減少對環境污染大、毒性大、危害大、三廢處理困難的實驗項目,如氰化物、砷化物的實驗,溴的制備,苯的硝化還原制備苯胺等,以毒性小的實驗代替來完成基本操作訓練。盡量選擇系列化實驗,用前一實驗的產物作為后一實驗的反應物,在合成實驗“苯甲酸和苯甲醇的制備”中,學生合成的產品苯甲酸粗品,可以為基本操作實驗“重結晶”之用,精制以后的苯甲酸純品又為基本操作實驗“熔點的測定”之用,這不僅可以大大節省試劑和原料,而且可以通過熔點檢查學生做的產品是不是合格,一舉而多得。設計綠色化學,盡量選擇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實驗,如大氣中SO2含量的測定,廢干電池的綜合利用,由廢鐵屑制FeCl3,水中溶解氧的測定等,既鍛煉了學生科學實驗的能力,又讓學生了解了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2.優選反應物質的策略

    化學反應原理是實驗設計中的核心要素。化學實驗中反應物的優選、操作過程的優化、實驗裝置的改進都與反應原理密切相關,因此研究反應原理,依據反應原理對實驗進行綠色化改進和創新,就是抓住了實驗的本質和成敗的關鍵,是化學實驗改進和創新的重要策略。例如在乙酸乙酯制備實驗中,目前常用的硫酸催化酯化法存在用酸量大、副反應多、過程復雜、產品損失多、環境污染嚴重等不足。對此實驗的改進與創新可以從酯化反應的實驗原理入手:

    由反應原理可知,酯化反應的實質是在路易斯酸催化下,酸和醇反應成酯,溫度過高或催化劑氧化性過強時易發生副反應。作為優良的酯化催化劑必須滿足在非水介質中酸性要足夠強,氧化性要弱,以減少副反應。因此,對這個實驗的改進就可依據上述實驗原理,選用綠色催化劑,以取代濃硫酸。可分別利用H2SO4、FeCl3、PW12、PW12/SiO2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結果表明,用自制的新型催化劑PW12/SiO2代替硫酸催化酯化,不僅產率高,反應溫度低,操作簡單,無污染,而且催化劑能重復使用,適應綠色化學發展趨勢,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3.實驗裝置改進策略

    實驗裝置是實驗的載體,是影響實驗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一套好的實驗裝置,不僅能減少實驗可能產生的污染又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對化學實驗綠色化改進與創新自然離不開實驗裝置。實驗裝置的改進一般有如下策略:

    3.1簡約化策略(微型實驗)。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采用用藥少、裝置簡單或微型的實驗裝置。微型化學實驗具有污染小、節約經費(其試劑用量為常規實驗的1/10或1/100)、縮短實驗時間(大約為常規實驗的40%)的優點,同時降低了水、電資源的消耗。微型化學實驗的開設對毒性大、藥品貴、耗量大、污染嚴重、操作復雜的化學實驗尤為必要。微型實驗除了可以用已經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儀器外,還可以把容量瓶、燒瓶、冷凝管等微型化。在微型化帶來實驗現象不明顯時,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把結果放大。微型化學實驗還要努力減少實驗對玻璃儀器的依賴性,例如,對有些顏色變化明顯的定性實驗可以放在點滴板中進行,如指示劑與酸堿作用實驗和Fe3+的顯色實驗等,而有些定性實驗可以放在定性濾紙上完成,如檢驗醛基、MnO4-離子存在等。

    3.2設計封閉實驗裝置策略。封閉的實驗裝置應包括氣體發生、收集裝置,氣體性質實驗裝置,尾氣的收集、處理裝置和導氣裝置等。對于氣體發生裝置可以從密閉和控制反應兩方面著手。

    四、創新實驗方式

    1.微型處理

    即在保證實驗現象明顯的前提下,對實驗進行重新設計與探索,實驗藥品微量化或實驗裝置微型化。例如:在研究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時,應在試管中加硫酸鈉,然后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氯化鋇溶液(可溶性的鋇鹽是有毒的),邊加邊觀察實驗現象。這樣可以減少氯化鋇的使用量,防止過量的氯化鋇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2.多媒體演示

    有些實驗成本昂貴、容易造成浪費;有的實驗必須采用有毒、有害的試劑,實驗時會排放出有毒氣體和有毒廢液,或容易引起爆炸,對于中學生來說,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便于在普通學生實驗室中進行。為了讓學生對實驗原理、過程、現象和結果有直觀的感受,又能規避實驗風險,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演示。事實上,在國內外已有不少學校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實驗教學,效果很好。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綠色化學實驗設計具有很大的環保性,但是我國基礎化學實驗綠色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探索,才能推動我國綠色化學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綠色產品;生態時代;服裝設計

    引言

    服裝是一個時代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發展的標志之一,凸顯了大眾素質水平,在生態時展的背景下,堅持綠色服裝設計理念,將環保意識帶入服裝設計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象征,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綠色理念深入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中,服裝設計作為體現國家文明程度的鏡子,更是首當其沖。服裝的設計由傳統的實用美,轉化為環保健康,舒適自然的風格,綠色服裝成為了新的賣點和服裝發展的潮流。綠色服裝設計產品將環境的危害或不良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對服裝的側重點不在是美觀和吸引力,而是以綠色環保、舒適自然為主,綠色環保理念結合商品的各種應用功能,在提高產品價值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一、綠色服裝設計基本觀念

    綠色服裝設計也稱為生態設計,對服裝的設計堅持綠色環保理念,它主要考慮的是產品環境屬性的設計。將產品應用功能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相結合,設計出安全、節能和生態環保的產品。綠色服裝設計的基本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加強產品的改良性設計。產品的設計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結合時展的主題而不斷的改變產品設計觀念,符合時代的發展水平。改良型性設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服裝產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條件時,進行部分的改變與調整。

    (二)提高產品的改革性設計。改革性設計是將原有設計進行完全的改革和創新。不再局限與局部的改良,而是從整體上對產品進行重新的定位和設計,從而提高產品使用價值和適用價值。

    (三)做到5R設計原則。“5R設計概念”具體指:為環保選購(Reevahiate)而設計、為循環再生(Reeyele)而設計、為減量(Reduce)而設計、為再利用(Reuse)而設計、為回收(Reeovery)而設計。 堅持5R設計原則,加強對產品全方位的認識,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避免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減少資源的浪費,降低產品中的有害物質,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對廢棄產品進行回收在利用,在產品設計中貫徹落實綠色環保意識,在實現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同時,滿足人們對健康產品的需求。

    綠色服裝設計理念的產生是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是社會在不斷尋求突破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產物,它是對傳統設計理念進行深入研究并反思的結果。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傳達產品的舒適、健康意識。綠色服裝產品的設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進更主要的是對觀念上的轉變。綠色設計就是要在實用與美感、環保與發展之間達到一種最優的平衡。綠色服裝設計會向人們呈現出極具生態美學價值的藝術形象。

    二、綠色服裝設計的主要內容

    綠色服裝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材料的選擇,選擇綠色環保的材料是綠色服裝設計的基礎,是保障產品設計符合綠色理念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同時要充分考慮材料的回收性和價值大小以及處理方法,提高產品的循環利用率,節約資源。第二,在設計之前加強環境成本分析,減少成本支出,建立節約型設計理念。第三,樹立環保生產制作觀念,盡可能的減少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全面的落實綠色設計理念,從綠色健康的角度加強對服裝的設計。第四,推行綠色包裝理念,包裝是產品外在的一個體現,推行綠色包裝在落實產品設計宗旨的同時,為產品樹立良好的形象,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五,建立綠色的營銷策略。市場是綠色產品表現的一個基地,同時也是激勵的一個平臺,加強綠色的營銷策略,普及大眾的綠色消費意識,提高全民綠色消費理念,充分拓展市場消費,促進綠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服裝設計的變現形式

    綠色服裝設計的主要形式表現在三個方面:簡約主義、環保主義和自然主義。

    (一)簡約主義。綠色服裝設計主要是堅持環境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觀念,提倡保護利用自然資源,節約材料,在設計中堅持簡約主義,形成一種簡潔、準確、凝練的風格,即實現了產品的應用價值又為產品樹立了新的特色,賦予產品獨具一格的魅力,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實際價值。

    (二)環保主義。這種設計風格主要體現在對材料的利用上,堅持材料的回收循環利用,即凸顯一種懷舊風格,又展示了產品的節約理念,是對自然環境保護的一種有力的維護,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貫徹設計者對自然環境美好的愿望,是一種美的展示。

    (三)自然主義。自然、健康、簡約是現如今人們追求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同時也體現在服裝產品的設計上,設計者將產品設計與自然環境融入一起,表達了設計者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是時代背景下對自然生活的一種追求和向往。

    四、結 語

    綠色服裝設計的理念就是為了減少對生態資源造成的影響,創造無污染、健康的產品,它是現如今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一種追求,同時也是時展的一個必然產物,體現了人們綜合的素質水平和對美的一種重新的定位和理解。綠色服裝作為時展的一個主流文化,引導世界服裝的潮流,在設計中建議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綠色服裝產品能夠全面的應用和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它作為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和方向,對于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都具有十分現實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綠色節能;建筑設計;要點

    1.項目概況

    建筑節能問題在我國不斷受到重視,這不僅是因為整個世界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而且因為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能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方面。中維匯泰大廈位于重慶市江北區寸灘鎮,重慶朝天門下游6公里的長江北岸,保稅港內,靠近北CBD核心商務區。規劃用地面積22445平方米,地塊大體呈梯形,東西寬約220米,南北進深平均105米。地塊地勢北高南低,最大高約40米,視野開闊,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鬧中取靜。本項目總建筑面積7945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4947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30072平方米。地上,地下分別為八層、五層,主要管理干部辦公室置于建筑七層,八層為高級會所。普通辦公主要布置六層以下。負一層設有自助餐廳及包間,多功能廳與廚房后勤等設施用房。負一至負五層,沿江面為員工辦公,內側為地下停車庫,兩者間以綠色景觀庭院做隔離,減少車庫對辦公空間帶來的干擾。

    2.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

    舒適度要求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辦公環境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必然會增加辦公建筑的能源消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辦公環境的要求在不斷上升,相應的能耗也在增加。然而節能的方法卻很單一。在目前的節能設計中,往往只注重圍護結構的節能,而缺乏整體的節能構思。現代建筑尤其是辦公建筑,影響其能耗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建筑設計、服務設計、人員活動。圍護結構只是建筑設計中的一部分,其中建筑的選址、體形系數、平面功能、自然通風和采光等對建筑能耗有較大的影響,另外,設備性能和人員活動對建筑的能耗也有很大影響現在的節能方法往往容易忽略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考慮。節能的片面性。建筑的能耗在狹義上是指在建筑物建成以后,在使用過程中每年消耗能源的總和,主要包括采暖、空調、通風、照明、電器、熱水供應等方面所消耗的能源,即建筑的使用能耗;在廣義上是指包括建筑材料、構配件、設備的生產和運輸,以及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四個環節中能耗的總和。在建筑材料、零部件和體系生產中消耗的能源,稱為“潛在能源”;在建筑材料和零配件的裝配和運輸到建筑地點的過程中消耗的能源,稱為“灰色能源”;在建筑物的建造過程中消耗的能源,稱為“導出能源”;在建筑物的運轉與其使用者的設施與裝修中消耗的能源,稱為“運行能源”;建筑物在其維修、改建與最終的解體過程中也會消耗能源。

    3.綠色辦公室建筑設計要點

    對綠色辦公建筑設計的要點主要涵蓋了建筑、結構、水暖電等建筑設計必備的專業,其中,建筑專業設計要點:確定合理的建筑規模和平面功能;建筑造型設計與生態技術相匹配;剖面設計應合理分配建筑的內部空間,以達到減少層高,增加凈高的目的;建筑節能設計要綜合應用適宜的生態節能技術,建筑自身節能與建筑設備節能相結合,將各項節能措施優化組合,形成比較完善的節能體系,發揮系統優勢;新建建設工程中和舊建筑拆除過程中的的能源消耗控制,用生態工程技術和方法對生活垃圾和廢棄物進行合理處置和對建筑進行生態管理與能力建設;根據確定的模數和建筑功能需求,與結構專業共同確定結構形式及結構材料,在確定柱距、開間、進深等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結構的合理性,從而節約結構材料,使結構材料充分發揮其性能。對設備用房中的設備尺寸進行認真設計研究,從而確定其合理位置和面積。合理布置衛生間、沽具、燈具、控制開關及風口等術端設備,減少管線敷設長度。.確定合理的空調末端設備及其位置,使空調利用率達到最高。裝飾裝修設計應在建筑擴初設計完成后,土建施工圖設計之前進行,從而避免設備專業二次設計,管線二次敷設。綠色建材設計要點:要把所選擇的材料放在最適合的建筑部位,從而更大限度的發揮材料的性能,將綠色建材與建筑構造相匹配。結構專業設計要點:根據建筑規模、性質等條件合理選擇結構形式;豎向及水平承重體系的選擇;主體結構材料的選擇;地下室地基和基礎形式的選擇。

    4.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

    辦公室建筑設計除了初期的的空間組合設計和建筑圍護結構設計外,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也是決定能否真正實現舒適的室內環境,減少能量消耗的關鍵之一。辦公建筑由于進深和各層面積較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機械通風和人工照明,這種過分依賴機械、電氣設備的工作空間看似帶來了恒定的氣溫、較好的工作環境,實際是在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在節能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在辦公室建筑中,窗戶是陽光進入室內的通道,在現代化大進深的集中型辦公室里,人們選擇辦公桌的位置時,喜歡靠近窗戶,就是希望獲得陽光和新鮮的空氣。然而,側窗采光由于光線不足,很難滿足大進深辦公建筑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用輔助的光反射系統來補充,或是利用中庭采光。為了充分利用南北自然采光,將南側辦公部分的每層吊頂均設計成折線狀,可以反射陽光至室內天花,形成均勻的室內漫反射光效果,并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平時,即使是在陰天,室外照度為15 000 lx時,中央辦公桌面自然采光照度依舊能達到300 lx。空間在現在的辦公室建筑中出現得越來越多,這種空間的價值不僅在于增添了建筑的層次性、趣味性,同時也增加了室內綠化、改善了空氣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在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空間可以引入自然采光,另一方面,只要在頂部設置可開啟的玻璃窗,就可以利用熱壓進行自然通風。此外,建筑中還可利用風壓、風壓與熱壓結合的形式保證自然通風的實現。一般來說,對于進深較小的空間可以利用風壓直接通風,而對進深較大的空間則可利用熱壓和煙囪效應來進行自然通風。

    5.結語

    綠色辦公建筑的生態節能設計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雖然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僅僅只是起步階段,但對這一方向的探索,無疑是具有前瞻性和開拓性的。在我國城市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興建了眾多的高層建筑。對于現代化辦公建筑領域來說,其關鍵領域還是要看建筑的外觀和實用,其中還包括安全、健康、舒適、經濟等等。提高工作場所質量和能源效能,加強安全使之能適應承租人的頻繁是重中之中的目標。只有這樣子,辦公建筑才能夠為業主和承租人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效率,并且節能環保,有益健康。作為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的建筑業,抓緊發展綠色的生態節能建筑,是社會發展的緊迫要求。而辦公建筑設計提倡采用生態節能技術更是一個重要的舉措。在新的形勢下,建設高舒適、低能耗的生態節能辦公建筑,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大課題和新任務。

    參考文獻:

    [1]李振翔.辦公建筑節能設計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第5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以新加坡公共住房——達士嶺公寓為例,介紹了該項目在空間利用、功能設計、景觀

    環境、種植設計舒適性方面的實踐探索,為我國高層高密度住宅的設計提供了借鑒。

    0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大量人口不斷流人城市,致使城市不斷擴

    大,隨之帶來的是城市用地緊張。以一線

    城市北京、上海為例,2015年北京人均

    住房面積約22.5m2,上海人均住房面積約

    24m2。因此,高層高密度住宅作為一種特

    定的建筑形態,在解決我國城市人口居住問

    題上將起到積極作用,是處于高速城市化進

    程中城市住宅的未來發展趨勢。新加坡“組

    屋”作為高層高密度住宅的典型代表,從建

    筑設計到景觀設計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筆

    者對新加坡達士嶺公寓進行了實地考察,希

    望通過對這個項目的分析,借鑒新加坡高層

    高密度住宅景觀的成功經驗。

    1項目概況

    達士嶺公寓位于新加坡丹戎巴葛區,

    是新加坡最高的組屋,也是新加坡公共

    住房的一個里程碑。項目用地面積2.51公

    頃,容積率為9.28,建筑設計由新加坡

    ARC Studio設計公司中標。項目共有7棟

    建筑,層數超過50層,通過26層和50

    層的“空中走廊”串聯在一起,建筑

    外立面是極簡風格的灰白線條相間。

    主要的居民家庭結構為:新婚家庭、+

    核心家庭和擴展型家庭。

    2項目特點

    2.1空間的充分利用

    由于土地面積有限,而居民在

    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空間和綠地,

    ARC主創設計師Khoo Peng Peng

    和Belinda Huang提出了“空中走

    廊”的概念,在26層和50層設置了連

    接7幢高層公寓的橋梁,也創造出新的

    空間形成空中花園(見圖1)。空中花

    園設計巧妙,不僅為居民提供更多選

    擇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是眺望天空和

    城市景色的絕佳之地。由于其絕佳的

    地理位置和建筑高度,站在達士嶺公

    寓的空中走廊,不僅可以將新加坡的

    城市景觀盡收眼底,還能夠看到圣淘

    沙島及周邊海景,良好的景觀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高密度居住可能給居民造成的壓力與不適。空中花園的設計不

    僅是建筑設計的精巧之處,更是一項以居住者的角度為出發點考慮的人性化設計。

    新加坡氣候終年炎熱,地面架空層作為新加坡公共住宅的一種特色形式,不

    僅可以提供免受陽光暴曬的陰涼場地,也解決了住宅通風、遮陽、避雨、防潮等問

    題,同時使住宅底層形成舒暢、通透的建筑視覺效果。本項目中,架空層從建筑的

    特色形式延伸到了景觀設計中。為了獲得更多的開放空間,現有地面被切分和提

    升,如圍繞籃球場的區域,通過緩坡逐漸將場地抬高,最后形成兩層的景觀空間,

    一層為架空層,架空層之上可以看作是傾斜一定角度的巨大“花盆”,“花盆”內

    鋪設草皮并栽植淺根系喬木。同時,這個逐漸抬高的架空層景觀在豎向上也對籃球

    場進行了圍合和隔離(見圖2)。

    此外,地下一層建筑的通風口通過與景觀構筑物結合的方式巧妙地隱藏起來,

    體現了空間的最大化利用(見圖3)。

    2.2功能設計的人性化

    本項目的景觀設計非常注重居民的可達性

    和參與性。在有限的空間內,首層景觀區域設

    置了籃球場、兒童游戲道具、運動健身器械、

    戶外座椅等設施,滿足居民不同的休閑娛樂需

    求。空中花園也是如此,26樓擁有600m長的

    跑步道,可供居民日常跑步健身,而50層則設

    置了步行區域。戶外的兒童游戲區采用塑膠地

    坪,不僅可以做出生動的圖案,柔性地面也保

    障了兒童活動的安全(見圖4)。

    貫穿整個社區的步行系統也是本項目人性

    化設計的 大體現,步行系統與建筑架空層一

    起構成了完整的步行路線,采用緩坡以方便兒

    童、老人和殘障人士,遮陽雨篷則為惡劣天氣

    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不僅如此,綠化與步行道

    之間不設路緣石,通過適當抬高路面解決排水

    問題,避免了居民行走時可能會發生的磕絆碰

    撞(見圖5)。

    2.3景觀環境的人文感

    達士嶺公寓不僅是一個居住的社區,也是提供社會活

    動的場所,人文感是它的重要特征。作為新加坡建國獨立

    后住房發展局最早的公共住宅項目之一,再開發的達士嶺

    公寓將原組屋的基址規劃為歷史公園。歷史公園是場地中

    央高起的一個平臺,平臺上一根根豎立的燈柱組成了的極

    具現代感的“森林”,“森林”中穿插的展板述說了達士

    嶺組屋的歷史和現狀,公園的地面則嵌入了代表各個年代

    發展痕跡的標示。縱觀整個歷史公園,它的存在不只是對

    歷史的記憶和緬懷,更多的是對這個社區未來的期待和展

    望(見圖6)。

    在達士嶺公寓與城市人口的連接處,也設置了許多社

    會性節點,與現有城市的網絡相連,如社區聚會區、咖啡

    店、小市場、森林、兒童游戲場等,這些功能要素使得私

    人生活可以輕松與公共領域相結合,充分利用了空間與周

    邊,在超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尋求最大可能的居民公共空

    間與舒適居住感。

    2.4種植設計的舒適性

    本項目的種植設計以自然為主旨,采用東南亞常見的

    、熱帶植物品種,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城市街道銜接

    的外圍區域以棕櫚和其他闊葉喬木為主,隔離了城市的尾

    氣和噪聲,并對建筑進行遮擋,保證了空間的私密性。項

    目內部的中心景觀區以疏朗草地為主,適當點綴喬木,地

    形抬高的景觀架空層模擬了自然山坡景觀,午后的陽光灑

    滿山坡時,人們會忍不住想上去躺一躺。而樓與樓之間的

    宅間種植,突出的則是人視尺度的感官體驗,通常在近景

    處栽植灌木和花卉,營造庭院的氛圍。整個項目幾乎沒有

    需要修剪造型的植物,綠化方面易于養護管理并且可持續

    發展。

    3借鑒和思考

    新加坡達士嶺公寓作為新一代公共住宅,已不僅是一

    個普通居住的社區,更是一個詩意棲居的家園。通過這個

    項目可以看出,豎向空間的擴展為土地面積緊張的高層高

    密度住宅爭取到了更多的景觀空間,而平面的每一處場地

    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被合理開發利用,交通系統流暢,

    空間有收有放。功能設計的人性化考慮和種植設計的舒適

    性更是錦上添花,將整個項目的品質做了提升。歸根結

    底,一切好的設計都是以人為本,唯有切身實地從居民的

    角度去考慮,才能做出好的住宅景觀。

    參考文獻:

    [1]李晴,鐘立群起高密度與宜居新加坡“達士嶺”組屋卟時代建筑,2011(4):70-75.

    [2]郭靜,郭菂.住區環境的功能性設計——新加坡人性化居住環境的啟示[J].四川建筑,2009(5):34-36

    [3]張昕怡,劉曉惠,新加坡裝配式組屋建設的經驗與啟示卟住宅科技,2012(4):21- 23.

    [4]楊靖,郭藥,張嵩香港公屋規劃設計的分析與啟發[J].規劃師,2008(4):31-35

    [5]王珺,李木子公共住宅景觀的新自由化全球新自由主義浪潮下的新加坡策略[J].時代建筑,2011(4):37-41.

    第6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海綿城市 源頭做起 綜合規劃設計

    1、從小做起,從源頭做起

    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推進,城市建設用地快速增加,硬質不透水性的地面隨之不斷擴大,降雨時地面入滲量大為減少,匯流時間縮短,徑流峰值流量增大,給城市下游雨水集中排出帶來很大的壓力。并且,引發城市洪澇積水、河流水系生態惡化、水質污染加劇等問題。

    近十幾年,歐美一些國家在對雨水處理問題上也都實踐著自己的做法,如,美國的低影響開發管理,英國的可持續發展水系統,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設計等規劃設計理念,其核心都是基于源頭控制和延緩徑流量消減峰值流量,建立比較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使區域開發建設后盡量接近于開發建設前的自然地表徑流及水文化狀態。

    雨水源頭管控的價值遠大于后期治理,源頭減排水體包括了水質控制體積、地下水回補體積和源頭滯蓄體積,低影響開發一般是在進入市政管道之前,在一定的地塊面積內建立源頭分散式小型設施,如,凹型綠地、雨水花園、綠化屋頂、透水鋪裝、植草溝、雨水桶等,這對中小型降雨進行徑流總量和污染物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以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降雨量設計作為重要的控制目標和設計依據。當然,這些分散式的小型低影響開發設施對于應對大流域、特大暴雨時作用顯然是不足,一般的城市都有面臨著排水防澇、防洪、水資源缺乏等問題的困擾,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將自然的蓄水塘、濕地、滯洪區等綠色基礎設施一同作為低影響開發工程的內容。

    建設海綿城市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低影響的建設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原有的自然,保護好土地,保護好水生態環境等,總之,保護好大自然的生態體系。對傳統粗放城市建設模式下已受到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以修復,使城市生態多樣性并存。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城市開發一定要留足生態用地,增加水域面積,城市建設從規劃設計開始,全面采取屋頂綠化,滲透型路面,凹型綠地,人工集蓄池,人工濕地等,使得雨水積存凈化。采取種種低影響開發系統措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量,通過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的雨水系統,達到暴雨時,能夠減輕雨水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2、改變傳統認識 改變傳統單一建設

    針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引發的城市病,提出了需要建設海綿城市,改變我國目前傳統的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暢越好,管收集、渠匯集、河道排放的三級體系。這種快排式,集中末端排除的單一做法。建設海綿城市依照“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將雨水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及排除密切結合起來,使城市的雨水徑流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城市每一塊建設用地都作為城市源頭建設用地,進行低影響開發源頭控制。新建、改擴建城市道路綠化隔離帶不能單一只考慮綠化的需求,要與城市雨水收集相結合,在用地條件可行時建設為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除滲透、滯留雨水外還可控制面源污染。改變傳統的綠地集中建設模式,在小區中、道路旁隨處建設下凹式接納雨水的街頭綠地。另,凸型綠地不僅不能起到調蓄、滲透、吸納、凈化等功能,還產生高耗水量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城市下凹式能夠接納雨水的綠地,應占城市整個綠地的60%以上。但要注意,由于路面徑流水質較差,道路綠化帶及直接接納道路雨水的綠地,景觀植物需選擇耐污染、耐浸泡的植物。人行道、自行車道、步行街、停車場等輕型荷載路面有條件的都應鋪裝成強透水性結構地磚,鋪裝率應在70%以上,對中小型降雨基本不產生地表徑流。在城市公園、文化廣場、休閑娛樂廣場都應建設收集雨水并且可以循環利用的蓄水池,同時,作為周邊居民的應急水源地。據中國 城市科學研究會水技術中心推出的一些先進技術,如,通過在蓄水池底鋪設表面經過處理的砂層,沙地雨水處理池和含氧量比普通雨水處理池提高了3倍,可使水長時間保持新鮮度。

    3、建立城市綠色道路雨水系統

    城市道路雨水徑流面源帶來的污染很嚴重的,污染負荷很高,因此,城市道路雨水控制與利用對保護城市水生態環境意義重大。一些道路雨水系統做的比較先進的國家早先年就已建設了道路雨水系統,如,英國排水系統中主要的植被過濾帶、雨水花園、雨水塘、濕地等都結合了道路建設系統實施,已成了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在水法中規定,必須在道路周圍修建雨水塘以保護水源免受交通污染,同時,對路面徑流進行控制。在其他國家,如,德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道路周邊通常都設置各類雨水濕地、雨水集蓄塘等滯留設施,不僅有效調蓄峰流量、消減道路徑流中的污染物,同時對生物多樣性的營造和景觀改善也有著顯著的效果。

    在我國,今后的路規劃設計中也不能單一只考慮道路的行車線型、交通流量等,雨水規劃設計也不能單一只考察管道徑流量,排的越快、多越、越通暢越好,小管徑收集,大管徑匯集,河道排出的灰色雨水排放系統。道路系統規劃設計與雨水系統規劃設計一定要科學實效的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道路周邊或更大范圍的自然條件及人工工程將雨水留滯凈化,建立起城市綠色道路雨水控制目標的排放系統。

    4、發展中的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在不斷發展、不斷發現、不斷的創新過程。聯合國提出建設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城市必須在控制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采取措施提高其彈性應對的能力,將多重災害降到最低點。所謂彈性就是要有一定的寬容度,能放能收。從城市水資源來說,把水循環的利用起來,每利用一次就是水資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了二次就是增加了二倍,以此,就做到了水資源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的理念也就是這種發展創新的延伸。

    建筑物的設計,要以降雨和建筑物的垂直綠化結合起來,將綠化植物長在建筑物的屋頂和墻壁上,建成垂直園林建筑物,不但使每一棟建筑物變成漂亮的園林建筑物,還會成為整個城市美麗的景觀,并將建筑物排下的雨水充分利用。

    當一幢幢的建筑物都能成為園林式的建筑物,那每一幢建筑物就是一座微型低影響開發的海綿體,每一個海綿體組合起來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這個海綿城市的載體。

    參考文獻:

    1.趙楊 李俊奇 王文亮 王建龍 王思思 宮永偉.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解讀之基本概念與綜合目標,中國給水排水2015,(04)

    第7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32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引起了社會上的重視。在以往的建筑工作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多數會選擇一些價格昂貴、性能較高的材料,但由于農村的土地較多,任何一種可能造成土地污染或者空氣污染的材料,都盡量不要應用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否則會對農村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農村技術設施建設材料,應保證擇優選擇,通過利用性價比較高的材料,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類型較多,包括道路、橋梁、垃圾處理等等,每一項工作都對農村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日后,必須選擇有效的材料來開展建設工作。

    關鍵詞 農村;基礎設施;材料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村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隨之提高,若繼續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將不斷加重對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危害。農村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成為了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材料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將對基礎設施的質量、性能、服務年限產生作用,所以,對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進行討論。

    1 農村基礎設施概述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固有的環境、水源、空氣等環境,都要優于城市。近幾年,國家在農村投入的建設力量較大,雖然在起初階段表現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長久的發展后,由于材料的選擇失誤,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空氣環境,同時對農作物的生產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從現有的工作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范圍比較廣泛,道路橋梁、給排水工程、垃圾處理等等,都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應用高耗能材料,導致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環境出現惡化。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建設材料的選擇相對單一。農村在發展過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選擇上,總是選擇單一的材料,沒有太多的創新,由此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材料越來越復雜,為了能夠盡快的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基礎設施建設的材料必須擇優選擇,以此來鞏固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

    2 農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農村而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材料具有密切的關系,同時在很多方面都能產生較大的積極意義。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不能完全與城市站在同一個標準上,否則很容易導致自身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本文認為,今后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在“綠色化”方面來努力,這在材料的擇優選擇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諸如學校、醫院、衛生機構,都應選擇無污染、無公害的材料來開展,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材料應用,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農村當中,最寶貴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來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應保證為農村發展帶來更大的價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選擇當中,應開展多項對比。農村一直走的都是綠色化的發展路線,通過對材料的多項對比,來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材料。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很多農村的材料已經有了綠色化的趨勢,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應持續執行。

    第三,綠色化的材料選擇和綠色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鞏固已經獲得的綠色化成果,另一方面,還需要開展較多的綠色化創新建筑,以此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材料擇優的雙重需求。

    3 材料的擇優選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現階段的工作中,部分標準甚至高出了城市,不僅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同時還為了促進我國的全面發展。材料的擇優選擇,從客觀上直接決定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和當下的工作標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應積極向綠色化靠攏。

    首先,大量的應用節能材料。例如,節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傳統材料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只有選擇新型的、高性能的、綠色化的節能材料,才能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大的幫助。同時,在運用節能材料的過程中,應保證節能材料被應用到各家各戶的日常生活當中,以此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

    其次,將原有的傳統建筑材料,進行節能優化,例如綠色混凝土等等。綠色混凝土雖然在價格上比較高,但能夠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長久應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較為優異的結果,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肯定。

    綜上所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研究,在今后應深入開展,從客觀上和主觀上來分析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標準,滿足較多的需求,以此來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 總結

    本文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進行研究,從現有的工作來看,很多農村都選擇了較多的綠色化材料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較積極的。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勢必會進一步加強,投入的資金、力量也會逐步增多,此時應在材料選擇、研究上展開努力,健全建設材料的應用體系和選擇指標,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實現我國社會的較大發展。

    參考文獻

    [1]侯軍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管理研究綜述[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層次分析法在陜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評價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14,05:71-73.

    第8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海綿城市;建設;應用

    海d城市是一種城市設計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對自然災害或者環境變化時,能夠維持城市范圍內的旱澇平衡[1]。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洪澇和干旱災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雨水充沛的情況下,能發揮出吸水、滲水和儲水功能,當發生干旱時,將這些吸收的水分進行充分的釋放。這種設計理念在不打破生態原則的基礎上,有效的將人工和自然途徑相結合,不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1、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意義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就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水,也成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用通俗的化來說就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在城市各個地方用吸水材料作為海綿體進行城市建設和規劃,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樹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時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休閑,在暴雨來臨時,就發揮出其特性,將雨水囤積,避免發生洪水或者內澇,大大減少城市積水的幾率。這些囤積的水在干旱時可以通過澆花、洗車等方式進行釋放,充分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海綿城市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大幅減少了政府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大大降低了因內澇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城市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2、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及資源為前提,將土地浪費及生態環境破壞情況最小化,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及生態利益最大化。在處理排水管道與不可下滲地面時,要保證最大程度的實現水平衡,根據場地特征進行科學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暢通。為了使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充足的預處理過程,就要嚴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長通過時間。根據小規模場地中設置分布式過濾、阻留等工程設施提供徑流的過濾和儲藏[2]。

    3、園林景觀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3.1凈化空氣,降沉降噪

    園林景觀植物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中。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和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維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時,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這既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氣溫度。園林景觀植物規模大,結構復雜,穩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塵、防風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種生產和汽車等制造的噪音。

    3.2實現低影響開發

    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藏、調節和傳輸同能實現低影響開發,使徑流污染、徑流峰值和徑流總量得到了嚴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實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和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就必須以生態優先和規劃引領為基礎,重新對城市空間進行認識和利用,提升城市規劃和各職能部門間的相互配合。對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明愛區域要限制開發,有效的保護,同時根據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對新開發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區進行規劃和建設。綠地水體、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及生態鋪裝是實現低影響開發園林景觀常用的手法。

    3.3 凈化水質,保持生態平衡

    水生態基礎建設是海綿城市構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處理又關系著水生態的基礎建設[3]。在傳統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構建單一的灰色基礎設施,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往往由于功能單一而無法完全解決復雜的水污染問題。通過管道將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這就對水質造成了二次污染。綠色的基礎設施完全對立于過去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通過建設園林景觀植物對污水進行凈化,對凈化水質、防洪、氣候調節及保護生態壞境及五中多樣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濕地中的應用,濕地植物不僅能吸收水中的富營養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凈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補充地下水,防止洪澇等自然災害

    濕地不單能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而且還是方便儲存的良好場所。傳統的思維和做法是直接將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循環系統。不透水的鋪裝應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漸降低,導致徑流系數增大,從而形成洪澇災害。園林景觀植物的應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合理解決超標徑流系統,通過與城市雨水灌渠系統的相互配合嚴格控制水流。園林景觀植物的葉脈及根均有一定的儲水功能,通過在道路兩旁建設生態滯留地,利用海綿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況下進行吸水、儲水,降低徑流系數,在干旱的天氣通過蒸騰作用將吸收的水分釋放出來,補充地下水以調節城市氣候,降低熱島效應。除此之外,園林景觀植物的根系對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質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情況。

    結語

    海綿城市作為強調以生態方式收納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傳統排水防澇系統的加強和優化。在現代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加劇、日漸突出的當下,海綿城市的建設迫在眉睫。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范圍廣,因此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的構建遵循自然規律,將改善城市生態的規劃理念與園林景觀植物的設計相結合,打造出了既科學有效又外表美觀的綠色基礎設施,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促進了文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海綿城市的認識度,并大力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美好。

    第9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城市森林;空間規劃

    Abstract:The extreme weather caused by climate warming has a strong impact on human’s life, and leads to our reflection o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ethods. Urban forest as one of the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can mitigate and adapt global climate changes with its adverse effect through appropriate planning. This paper rethinks urban forest planning patterns with the goa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of climate change through cognizing the beneficial function of urban forest on climate changes, referenc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rban forest planning, combined with domestic issues of urban fores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regulation methods is elaborated, hoped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maximiz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 , and maintain urban sustain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 urban forest ; spatial planning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7)-01-46(7)

    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日趨頻繁的極端溫度、強降水、強臺風等多種極端天氣嚴重影響著城市,引發洪澇、高溫、沙塵暴等災害。在城市規劃領域,國內外學者都做了較多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理論探索,如新城市主義、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低碳生態城市、適應性規劃等[1-3]。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能在應對氣候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減少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小雨洪沖擊和污染,減緩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局部微氣候,降低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最小化災害損失。然而目前城市森林規劃的內容相對單薄,重指標輕服務,未重視其內在生態適宜性,難以緩解氣候變化給城市帶來的不利影響,發揮綜合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筆者試圖梳理城市森林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借鑒國內外城市森林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建設的現實問題,重新思考城市森林規劃模式、規劃策略、空間布局和管控方法,以求最小化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化城市森林綜合效益,改善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生態環境。

    1 城市森林與氣候變化

    城市森林的生態服務效益來自其自身的結構和組分,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同時也通過其反射率、氣溫及降水等的變化對城市局部氣候起反饋作用。合理的城市森林規劃與管理能提升城市整體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的緩沖能力和適應能力,緩解氣候變化影響。

    1.1 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圍

    城市森林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和加拿大興起,80年代被引入國內。1994年,中國林學會成立城市林業專業委員會,將“城市林業”“城市森林”“城郊型森林”“城鄉綠化”“都市林業”“城市國土綠化”“城市園林”“生態園林”“花園城市”等概念統稱為“城市森林”[4]。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圍仍存在部分分歧,但基本上把城市森林共同認定為,在城市及其周邊范圍內,以木本植物為主,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游憩活動場所,促進人們健康,提升城市景觀形象等多種功能為目的,具有生態、社會、經濟等效益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綜合體,包括樹木、小型植被、野生動物、土壤、水、空氣和在里面的人等,且與城市體系緊密聯系,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8]。需要強調的是城市森林具有多種服務功能,其首要的生態功能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范圍上城市森林超越了傳統的城市綠化范圍,把市區、郊區及遠郊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9],其組分包括城區綠地、郊區的片林、護路林、河道林、農田防護林、水體等[10]。

    1.2 城市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城市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減緩氣候變化,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方面同等重要。

    (1)減緩氣候變化。 減緩氣候變化是控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增加碳匯量,穩定或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濃度,緩解氣候的進一步暖化。城市森林通過植被光合作用,森林土壤等固定有機碳,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地率能提升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雖然有學者認為城市森林在直接固碳方面對于城市碳減排貢獻率是較低的,但城市森林還可以通過樹冠遮蔭和蒸騰作用調節溫度,減少建筑物制冷與供暖設備的能源消耗從而間接降低碳排放量[11]。

    (2)適應氣候變化。為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或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已有的或可能發生的影響會做出一種調節,以降低相關極端情況的脆弱性或增加其彈性,這被稱為適應性規劃[12]。需要適應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包括溫度變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變化、熱帶風暴、物種減少等環境狀態。城市森林能具體適應性作用包括:恢復和促進城市水循環過程,緩解洪澇、干旱與水環境污染;減少地表輻射,增濕降溫,防風降塵,遮陽避光,調節微氣候,提升環境舒適度[13];通過森林綠道,引導低碳出行方式和健康游憩活動;保存生物棲息地,保障物種多樣性;促進低碳生態的環境教育等。

    2 國內外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2.1 國外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20世紀70年代美國馬里蘭州南部地區就開始編制城市森林規劃[14]。之后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受到影響也開始了城市森林的規劃實踐,通過政府部門和地方團體的合作,對在建成區內和建成區外,以及公有和私有土地上的所有樹木進行規劃和管理(表1)。

    普遍的方法和程序是先對現有樹木的進行詳細調查,檢定、庫存并記錄城市森林的健康和狀態,再以此為基礎確定規劃目標,提出完成目標的策略。

    國外的城市森林規劃都有比較注重現狀樹木調查,不僅關注數量指標,而且還關注質量問題,注重公眾參與以及政府、公共機構、非利益團體、私有機構之間的協作。不同國家規劃的側重點不同。美國的城市森林規劃如西雅圖、波特蘭比較片中城市建成區的樹木管理和維護,對公園和行道樹樹木的調查非常翔實,按城市土地利用(居住,商業,工業,交通,開放空間,自然區域等)進行分類管理。歐洲的城市森林規劃如倫敦、多倫多強調社區間的協作,長期并最大化社會、環境和經濟回報。澳大利亞的城市森林規劃如悉尼、墨爾本則較關注彈性、健康、多樣的森林,并與開放空間規劃、水敏性城市設計(WUSD)及城市集水區策略(City as a Catchment strategy, 2009)聯系。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關注氣候變化給樹木帶來的影響,包括生物物理特征的變化、水需求的變化和疾病蟲害等。普遍的氣候響應框架為:合作――脆弱性評估――森林適應性資源――示范項目。

    2.2 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實踐

    國內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國外的城市森林概念,并在90年代后期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對城市森林的功能、生態服務價值、作用機理和評價方法等展開研究[22]。大部分研究在城市森林景觀格局特征,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效益,綠量研究,森林植被類型和植被群落結構的碳匯能力、蓄水能力、碳儲存量估算等方面。

    在21世紀初期進入城市森林建設的規劃與實踐階段,上海、北京、廣州、成都、重慶等城市相繼開展了城市森林規劃和建設。2004年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的評定程序,依托每年舉辦的“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來授予“國家森林城市” [4]。國內城市森林規劃的普遍流程也是從現狀調查開始,制定規劃目標、指標、范圍和期限,結構規劃和總體布局,分類規劃,確定重點建設項目,制定實施政策與管理等,但注重指標、口號和形象工程,建設成本大,在規劃目標、范圍、內容等方面尚未達成共識,編制方法各異。

    3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的思路探討

    3.1 國內既有城市森林規劃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

    雖然國內城市森林規劃已經如火如荼進行了十多年,編制方法和指標體系已相對完善,但筆者認為既有規劃思路仍然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難以緩解氣候變化給城市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大化發揮其綜合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前期基礎資料搜集和樹木調查階段未足夠重視對當地氣候情況的認識,包括溫度、降水量、日照、風力風向、空氣濕度及極端天氣等,也未對城市碳排放清單進行搜集和估算。因此難以確定適宜的規劃目標、策略及措施。

    (2)未重視把環境單元特別是不同尺度的流域單元或城市間成區內部的集水單元作為城市森林空間組織的基本單位。人工劃定或依托各級行政邊界的管理單元與環境單元錯位,使得森林內在生態系統割裂,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和阻隔。

    (3)重指標輕服務,盲目追求規范指標,缺少對使用需求及社會經濟導向的考慮,難以適應氣候變化影響(高溫、干旱、內澇、水短缺、污染等)下城市棲息者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用需求與生態、社會與經濟的綜合公共效益。

    (4)未分析和評估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內在適宜性,規劃流于形態和形式,難以實現城市森林空間結構布局與功能的高度耦合,主觀圈畫綠地和盲目造林,忽視內在功能性低碳生態環節,使得建設與維護成本高昂。

    (5)城市森林空間涵蓋土地寬泛,分屬城市建設、國土、農業、林業、水利、園林、交通等不同管理系統,各部門職責分散,管理意圖各異,導致城市森林內在生態系統被眾多部門人為分割管理。

    3.2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思路

    3.2.1 規劃內涵與模式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是以低碳生態城市、城市碳氧平衡、適應性規劃、流域規劃與管理、森林景觀恢復等理論為依據,以氣候變化影響為主要切入點,在充分調查城市碳排放狀況、氣候環境要素以及現狀林木情況的基礎上,對城市森林的總體數量、功能結構、空間布局與形態、植被群落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減緩和適應性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應依托自然生態過程(特別是流域生態過程),與城市基礎設施相結合,能夠滿足城市棲息者(人和動物)適應不同氣候環境要素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需求,并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盡可能減小人工建設帶來的環境負荷,讓自然做工,規劃建設低成本投入和低碳過程維護。從現狀調查與分析、確立規劃目標、制定規劃方案、方案比較與選擇、管控與實施等方面形成對應氣候環境要素的減緩和適應性規劃模式(圖1)。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模式,有以下幾方面重點:

    (1)多目標復合:城市森林以生態目標優先,保護森林流域過程和植被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兼顧社會、經濟和安全目標,綜合效益目標與氣候適應子目標相結合。(2)多尺度結合:城市森林的概念經過發展涉及尺度跨度較大,從市域、城市規劃區、中心城區到建設區應把握各個尺度的規劃架構和規劃重點,以及上下相鄰尺度之間的關系。(3)建設區與非建設區全覆蓋:城市的非建設區的綠色森林空間與城市內部建設區進行功能整合,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新城代謝”,保障城鄉區域碳循環、水循環、能量循環、物質循環等自然過程。(4)環境單元與規劃單元耦合:環境單元特別是流域單元是保證森林內在自然生態過程連續的基本單位,規劃單元邊界的劃定需盡量包含環境單元,維護其完整性。(5)多功能承載:與灰色基礎設施結合,提供城市通風、排水、調溫、增濕、遮陽、防災、動物棲息、游憩、交通等多功能需求,作為綠色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與舒適度。(6)動態適應性:通過景觀自組織性和恢復性設計增強城市森林的適應性,承載氣候變化的壓力,保障城市森林建設、運行、維護的全過程低碳節約。

    3.2.2 規劃策略和空間布局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森林規劃策略需圍繞四個方面的內容展開:生物多樣性、水、碳儲存、文化與教育(表2)。生物多樣性越小,森林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就越大。增加生物多樣性能增加更適應未來氣候樹木的可能性,維持地方生態系統功能。水的策略包括水資源需求、水環境生態,水安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下用水量和水資源變化,保護森林流域生態過程,促進植被恢復,加強建設區的雨洪滲透、過濾和儲存。碳儲存是城市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直接貢獻,阻止森林碳流失到大氣中,在增加區域內總碳儲量的同時還需注意高大喬木的種植和維護,提升碳密度。文化和教育是城市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間接貢獻,但卻非常重要,通過森林文化的認同和環境教育,能引導低碳生態的出行方式、游憩活動及其它生活方式,進而減少碳排放,也是社會經濟目標之一。

    在規劃目標和策略引導下進行城市森林空間布局,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

    (1)城鄉生態空間一體化區域,布置生態踏腳石恢復碎片化森林景觀,人工基礎設施廊道和自然藍綠廊道相結合,通過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等復合林網構筑城鄉整體森林景觀生態網絡。

    (2)根據城市森林與氣候要素的城鄉梯度特征,從郊區、邊緣區到建設區,對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四大策略(生物多樣性、水、碳儲存、文化與教育),對不同功能類型的城市森林進行分類空間規劃和布局(表3)。

    (3)加強城市邊緣區的森林補給與生態維育,城市邊緣區作為城市“生態呼吸”的咽喉區能方便流入和合理消化輸出健康的自然物質流,利用自然能減少城市綜合耗能,將郊區潔凈空氣導入城市,同時也是環境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需注重關鍵銜接節點的生態維護。

    (4)在城市建設區內,選擇適宜性用地,利用本土植被發展喬灌草垂直植被群落結構,爭取結構上空間上效益最大化。發展低沖擊綠地建設模式,布置吸水、凈水、儲水的生態基礎設施,包括雨水花園、街邊沼洼池、植被過濾帶、季節性濕地等。

    3.2.3 管控方法

    城市森林由于涵蓋廣泛,分屬城市建設、國土、農業、林業、水利、園林、交通等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的管理重點不同,管控難度較大,需分級控制、分類引導和分步實施。管控內容可分為五個方面:總量控制、結構控制、功能引導、指標控制和形態控制(表4)。與城市總體規劃銜接,落實“減緩適應”導向下的人均功能需求總量,進行指標的定量控制;落實城市森林在區域尺度的“基質-斑塊-廊道”結構,進行定形的結構控制,再在細分的環境單元或城市片區上進行功能引導。與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銜接,落實“減緩適應”相適應的指標體系,如多樣性指數、郁閉度、樹冠覆蓋率、農田林網密度等;落實社區、街區尺度上城市森林的形態控制。

    4 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级黄色片| 亚洲天堂成人网|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韩免费网站|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成人黄软件网18免费下载成人黄18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91香蕉成人免费网站|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动画|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