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醫學影像診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影像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學影像診斷

    第1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講座式教學;基于病例的教學;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實驗課;本科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湖北科技學院臨床醫學院2014級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85名,分組前進行1次醫學影像診斷學理論模擬考試,按考試成績順序依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3人,其中男18人,女25人;觀察組42人,其中男20人,女22人。2組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材相同,理論課和實驗課授課教師也相同。2組在年齡、性別、醫學影像診斷理論模擬考試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機分為6個小組,每小組7人。對照組43人為一大組,不分小組。

    1.2方法

    1.2.1教學內容

    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白人駒、張雪林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醫學影像診斷學》(第4版)第九章“骨骼肌肉系統”的實驗課為教學內容,共授4次課(總論、創傷、感染、腫瘤各1次課),每次課4學時,共16學時。

    1.2.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LBL教學法,每次實驗課第1學時由帶教教師根據本次課教學內容進行多媒體典型病例講解,第2、3學時學生自行在閱片燈上閱片,第4學時教師集中答疑,最后每個學生書寫1份影像報告上交。觀察組采用CBL教學法,教學過程按以下步驟進行:(1)教師準備。上課前2周帶教教師收集合適的典型病例(每組1個病例,共7例,小組間病例不同),包括病例影像圖片、臨床資料及相關要求,制作成Word文檔,上課前1周分發給每個小組。(2)學生準備。由各小組組長分配內容給每個成員,如:影像技術、影像描述、影像分析、診斷與鑒別診斷、病因、病理機制、病史分析、總結及課堂發言等多個內容,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其中1~2項,要求小組內每位學生必須參與,學生通過書本、圖書館及網絡等查找相關資料制作成PPT,各小組長將資料匯總后于上課前1d交給帶教教師,匯總材料的每一部分后面注明相應組內分工同學的姓名+學號。(3)課堂討論。每次上課第1、2、3學時由各小組的發言人對病例進行講解,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討論,每個小組發言討論時間約20min,教師根據各小組上交的材料及發言討論情況進行評分。第4學時,教師在學生發言后進行總結和點評,教師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和重點、難點內容需進行詳細講解,以保證所有學生能夠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1.2.3教學效果評價

    “骨骼肌肉系統”章節的實驗課結束后,采用實驗考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綜合評估教學效果。(1)實驗考試。考核形式為教師選取8個典型病例分析題,2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作答,考試內容分別為正常病例1例、骨及軟組織創傷2例、化膿性骨髓炎1例、脊柱結核1例、骨腫瘤2例、股骨頭壞死1例。同一教師對85份答卷根據統一的評價標準閱卷、記分,評價標準見表1,并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2)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對2組共85名學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記錄如下問題:①對本章節內容是否有學習興趣;②學習時間是否充足;③學習過程是否有難度;④該教學方式對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如何;⑤是否能提高學習效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5級評價方式,5分:非常肯定;4分:肯定;3分:不確定;2分:不肯定;1分:非常不肯定。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x±s表示。對實踐考核成績采用成組t檢驗,問卷調查結果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實驗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實驗考核成績為(86.4±10.2)分,對照組為(78.5±12.4)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2組問卷調查評分比較

    共發放85份調查問卷,全部回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在培養獨立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方面評分高于對照組,在學習時間是否充足方面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在學習難度方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部分學生認為占用了過多課余時間,上課時間緊張。

    第2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  醫學影像;臨床診斷;應用價值

    1895年,X射線被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并在不久后在人體疾病的檢查中得以應用,由此開創了一門全新的醫學學科——放射診斷學。發展到如今,已經形成了包括多種診斷方法在內的更為全面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特別是近30年來,在傳統的X線檢查基礎上,CR、DR、CT、鉬靶X線攝影、CT、MRI、USG以及核素顯像設備都在不斷地改進并完善,影響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發展成為集形態、功能和代謝改變診斷為一體的綜合診斷系統。與此同時,諸如心臟和腦的磁源成像等新技術以及如分子影像學等新的學科分支也在陸續涌現,影像診斷學的范疇還在繼續不斷充實和擴大。然而,在臨床診斷中,面對眾多的檢查方法,如何科學選擇則具有了更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對醫學影像檢查在臨床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檢查方法的特點和適用性

    1.1 X線成像檢查

    X線成像檢查是醫學影像中應用歷史最長、操作最簡單方便且價格相對低廉的檢查方法,其檢查范圍包括透視、X線平片檢查以及對比劑造影檢查等幾個方面,對檢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較好的組織密度對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腸道等,當然有時候也用于全身各個系統的檢查。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結構層次顯示比較豐富,有利于整體觀察受檢部位的組織結構,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②檢查相關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其費用相對低廉;③可靈活變換進行動態病變觀察,但由于影像難以長時間保留圖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療過程中的對比分析,同時對細微的病變發現比較困難,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較大照射量的X線,最好在檢查之前應做到目標明確;④密度分辨率較低,對組織密度差別較小的部位不能顯示足夠清晰的圖像;⑤CR和DR雖在圖像的清晰度方面較傳統X線檢查更好,對某些結節性病變具有更高的檢出率,但對肺間質和肺泡病變的顯示效果仍與傳統胸片差別明顯,而且該方法的成本也會更高;⑥鉬靶X線攝影是根據各種組織對X線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將脂肪、肌肉和腺體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組織在X線片上形成良好對比的影像,該方法多用于對軟組織形態及病理變化的觀察

    1.2 CT成像檢查

    CT成像檢查是X線與計算機技術聯合形成的醫學影像系統,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對人體進行斷層掃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圖像,在臨床上多用于頭頸部、胸部、肝腎胰脾、腹盆腔、四肢關節以及軟組織的病變影像檢查。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在進行不用對比劑的普通掃描情況下,在不同病例的病變發現以及定位定性診斷方面都可作為對X線檢查的可靠補充,可為多種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②在快速靜脈注射碘對比劑之后進行的動態增強掃描或CT灌注掃描,可對疾病是否屬于血管性病變做出鑒別,同時對了解在病變狀態下的供血情況以及鑒定病變的良、惡性情況也很幫助,具備較高的診斷價值;③高分辨率CT掃描技術是集合了薄層掃描和高空間分辨率圖像重建算法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在對病灶細微結構的觀察方面具有比較突出的價值;④高分辨率多層面螺旋CT掃描即是在運用X線進行掃描的過程中,通過旋轉一并獲得多層面圖像數據的醫學影像系統,該技術實現了對病灶的多角度觀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結構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據人體組織含水量的不同而開發出的一種非介入性的探測技術,對人體無電離輻射影響,所獲得的圖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觀更具體地顯示人體內的解剖組織和相鄰關系,更好地對病灶進行定位和定性,對人體多系統疾病的診斷,尤其對早期腫瘤的診斷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1.4 超聲成像(USG)

    該技術利用了聲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無創傷和輻射,操作簡便,并可獲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斷面圖像。隨著該成像技術的發展,目前來看,其超聲造影、諧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組織成像技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該技術對于胸部表淺部位的病變診斷有一定價值,在與X線攝影結合檢查的情況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檢出率。

    2  醫學影像綜合應用討論

    以上對幾種常見的醫學影像技術進行了闡述,綜合來看,每一種檢查方法都各具特點和優勢,同時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的臨床診斷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優勢互補。雖然CT、MRI、超聲等醫學影像檢查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作為多種影像檢查的基礎,X線檢查依舊是眾多方法的首選。另外,在臨床應用中,需避免檢查的盲目性,盡量遵循效果價格的比值原則進行成像方法的優選,讓患者在疾病診斷的環節中少走彎路,及時獲得快速而準確的診斷。

    參考文獻

    [1]夏澤民. X射線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6:420.

    第3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伴隨著我國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在醫療領域中,越來越多的利用到了X線、超聲等影像技術醫學病癥診斷。1966年,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受到當時計算機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之后對于該方面的研究越發受到限制。直至20世紀末,相關計算機應用技術、數學算法等發展的完善,才使得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中得以快速發展進步。另一方面,根據輸出結果的不同,該項技術的被劃分為兩種類別,其一是計算機輔助檢出。其二是計算機輔助診斷,將會針對后者深入探討,對于醫學影像診斷質量提升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計算機輔助診斷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基本原理

    1.1數據處理原理

    在醫學影像診斷中應用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進行診斷時,首先需要在系統中輸入相應的診斷參數完成預處理,降低圖像的噪聲、矯正圖像灰度不均勻性[1]。此類操作的執行,目的在于將診斷數據中不同的類型或者來源不同造成的差異彌補掉。雖然該項操作并不是輔助技術的必要構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進行將會引起最終的診斷誤差。

    1.2 圖像分割原理

    在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中,圖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將診斷圖像分割為不同的解剖區域,然后對圖像中的特定目標進行病灶特征的識別和提取,提升診斷精確性[2]。具體而言,圖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自動分割,另一種是人工分割,與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觀性大、重復性低、三維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動分割的應用頻率比較高。自動分割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條件分別為區域條件、邊緣檢測條件、閾值選取條件、特定理論條件。

    1.3 樣本采集原理

    在進行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的樣本采集原理分析時,應該專門針對該項技術的研究區域進行有效的識別和采樣,該研究區域主要包括腫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結腸息肉等[3]。另一方面,樣本采集對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應用的要求點為必須具備較高的敏感性,但是對于特異性的要求則比較低,需要后續進行相應的改進研究。

    1.4 圖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況下,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需要對采集樣本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換言之,就是對前一步驟中所采集到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比較常用的圖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是信號強弱程度的相關統計量,其二是邊緣特征,其三是紋理特征。該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饋圖像的信號強度等內容。此間需要注意一點是,圖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應用中的重點內容,并不是越多檢出效能越高,而是應該選擇性的縮短技術運用時間,提升病灶檢出率。

    2計算機輔助診斷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進展

    2.1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肺結節診斷中的應用

    胸片影像是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進行最早的一個領域,但是,由于受到人體胸片上支氣管血管束以及人體肋骨的解剖結構重疊的影響,致使該該項技術在進行早期的小結節灶以及早期肺癌病變的診斷中經常出現漏診的問題[4]。同期證實,早期肺癌的檢出工作多數依賴醫生的經驗開展,所以針對胸部進行低劑量肺癌檢查的肺結節計算機輔助診斷就成為其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熱門內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癥部分實性結節難度依舊較高,所以我國現階段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肺結節的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實性肺結節的篩查工作中,為后續的診斷預測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現階段,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基于鉬靶的乳腺癌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頻率最高,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腫塊、鈣化灶的檢出數據精準性提升方面,此時乳腺腺體類型與腫瘤的組織學類型成為對檢出效能質量影響的關鍵因素。在進行具體的乳腺癌診斷過程中,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對于微鈣化灶的檢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參數范疇有效控制在86-99%之間,由于受到乳腺腺體密度的影響,腫塊的檢出率比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間,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5]。

    2.3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CT結腸癌診斷中的應用

    經過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減低結腸癌癥的發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時將結腸息肉進行手術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時,在結腸癌早期時間內進行結腸息肉檢測就成為重要醫療檢測內容。最初階段首選的無創性結腸息肉檢查手段是CT結腸成像技術,但經過長時間的應用過后發現,該種技術的檢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結腸成像檢查期間大量的圖像數據影響了檢出效能。而應用新型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后,能夠充分解決CT結腸成像期間的圖像數據過多的效能影響,縮短分析時間,提升檢測敏感性。

    2.4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與上述領域中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應用相比較,其在前列腺癌領域中的應用時間比較短,主要通過對諸如年齡、直腸指診或血清等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指標進行初步性的預測。目前時期,我國在前列腺癌癥的靈床研究篩查與后期評估工作的開展期間,仍舊處于缺少解決方案的困境,隨著機器算法的不斷更新,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的研發為上述問題解決創設了新的解決條件,進一步彌補了原有癌癥篩查手段的不足之處,構建出了全新的前列腺癌癥預后預測模型,繼而為前列腺癌癥的治療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第4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 十二指腸; 惡性腫瘤; 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腸惡性腫瘤很少見,約占胃腸道腫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見為腺癌,其次為平滑肌肉瘤。惡性淋巴瘤、類癌等其發生部位為降段、橫升段及十二指腸球部等,臨床多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發病率上升趨勢。其主要癥狀為十二指腸梗阻、出血、黃疸以及消瘦。我們通過我院診斷的30例病人進行總結分析,認為對我們正確的診斷有所幫助。

    1 材料與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證實,男20例,女10例,其中50歲以上25例,約占83%,臨床表現以上腹疼最多見,其次為黃疸、嘔吐、上腹部包塊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腸鋇餐低張對比檢查22例,CT檢查16例,胃鏡檢查18例,20例做手術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惡性淋巴瘤3例,發生部位以十二指腸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惡性淋巴瘤侵及多個部位。

    2 結果

    放射線陽性性征象①腸腔狹窄18例②充盈缺損8例其內可有小潰瘍③腸腔內龕影5例以較大不規則龕影為主要表現,潰瘍位于腔內可有環堤、指壓跡以及尖角改變,附近粘膜破壞④腸腔內動脈瘤樣擴張,是粘膜下神經叢或肌層受侵所致,此征象為惡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現。CT陽性征象包括①腸壁增厚、腸腔狹窄②局部軟組織腫塊,顯示類圓形軟組織塊影,腫塊密度不均勻③梗阻性黃疸顯示為膽總管中上段以肝內膽管擴張、膽管增大、膽總管下端突然中斷④周圍淋巴結及肝臟多發轉移。

    第5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醫學生 影像診斷學 理論學習 讀片能力 探究

    1 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現狀

    1.1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現狀

    科技的進步使影像設備的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越。但是,光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對于疾病的診斷是遠遠不夠的,經驗豐富、基本知識扎實的影像醫生才是診治疾病的關鍵。對于病人的負責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們對疾病的診斷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理論知識是將來診斷疾病的基礎。因此,我們對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方式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僅約6.9%的學生對影像診斷學知識掌握在80%以上,而有約57.1%的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在50%以下。同樣,大約37.5%的學生上課時僅僅是簡單的畫書,約9%的學生上課時隨便聽聽,而僅有53.5%的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同時注重理解和記憶。約17.5%的學生課后花1~3小時的時間學習影像診斷學,而約79.9 %的學生課后學習時間少于1小時或者根本不學習。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是不容樂觀的。理論學習是基礎,是將來診斷疾病的關鍵。a

    1.2醫學生影像診斷學讀片能力現狀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一個影像科醫生或者影像專業的學生其能力的最終評判標準都是以臨床讀片能力為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是為將來走上臨床、診斷疾病做準備。而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僅約有13.2%的學生讀片能力是能夠詳細地描述影像圖片,大約49.7%的學生只能簡單地描述,而約有37.1%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描述。當前,醫學生影像診斷的實際讀片能力還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診斷是臨床診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時也是最直接的依據,及時的診斷對于早期發現和治愈疾病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醫學生影像診斷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現狀分析

    2.1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態度決定高度。作為醫學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要知道學醫是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為了救死扶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約6.4 %的人根本不喜歡醫學。很多人學醫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為了謀求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缺乏了該有的專注。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是學習影像診斷學以及任何一門醫學課程所必需的。正確的態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以及將來的臨床工作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斷的思考是取得進步的關鍵。當前,影像診斷課程學習主要以老師講授和PPT展示的方式進行。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沒有反思,更沒有對老師所講內容的質疑。這樣一種被動的,不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們的學習變得低效。通過思考,我們才會知道某種疾病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征象,才能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動接受,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應付考試,則讓我們的思維變得僵化、刻板,缺乏創新。

    2.3缺乏足夠的讀片練習

    醫學是一門綜合了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科學,但其終究還是要應用于臨床,為臨床服務。臨床讀片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大量的讀片練習。但是,我們在學習影像診斷學過程中缺乏讀片的練習。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數量有限的影像圖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需要。同樣,在影像診斷課程中也鮮有臨床見習的機會,這在無形中進一步束縛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與此同時,學校也缺乏相應的適合學生使用的影像讀片庫。課堂時間有限,而課后練習不足,使得我們的讀片能力無法得到實質的提高。臨床讀片能力的培養沒有捷徑可走,需要的是不斷的重復和不斷的練習。

    2.4課本典型表現與臨床無法銜接

    當前在我們的課堂上或書本中所講授的影像圖片都是關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現。然而,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種疾病的影像表現未必都像書本上描述的那樣典型和直觀。面對這些不典型的影像圖片時,很多人往往表現得無所適從。典型的表現是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這種疾病,是初學者入門的橋梁和導師。說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從典型發展而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順藤摸瓜,從而正確地診斷疾病。

    3 提高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實基本知識 建立學科聯系

    影像診斷是通過影像圖片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初步診斷的重要手段。通過一張張影像圖片就要對部分疾病進行診斷是一件極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們首先要具備扎實的解剖學基礎知識。比如,當你拿到一張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部位,是頭部,胸部還是四肢。其次,要對臨床常見疾病,常見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個疾病的發展都有其特征性的變化。熟悉疾病的常見表現可以讓我們在診斷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有一定的病理過程,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間所獲得的影像圖片,其所表現出的特征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各學科間的學習和聯系。解剖、病理、內科和外科,這些都是和影像診斷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表現?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接下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疾病最終的轉歸是怎樣的?通過一連串的問題,不斷的思考,進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診斷學理論水平。

    3.2畫圖和觀察病理標本

    人體的每一個組織結構都有其特征,每一種疾病在影像圖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現。面對錯綜復雜的影像表現,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是有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基礎解剖學,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畫圖,將人體各個局部的影像特點了然于心。畫圖是一種手腦并用的形式。通過我們的繪畫,包括肢體的協動,使得我們對疾病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加強了我們的記憶,同時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標本可以讓我們從組織層面,觀察病變器官的形態,對于其最終影像表現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通過這些感性的方法,進而提高我們的影像診斷能力。

    3.3建立適合學生的影像圖片庫

    影像讀片能力的提高歸根到底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當前,全國各大醫學院校很少有適合學生使用、對學生開放的影像圖片庫。影像圖片庫可以讓學生更加自由、不受約束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習的熱情,對于提高其讀片能力大有裨益。當前,建立影像圖片庫,加強讀片練習可以說是提高醫學生讀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式和端正學習態度具有重要作用。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過試卷的形式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檢查。然而,這樣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卷的形式、基本理論知識,無疑讓很多的學生覺得只要通過考前突擊就可以通過考試。同樣,理論知識并不能代表一個學生最真實的讀片能力。我認為,當前我們的考核應以讀片能力為重點。通過提供影像圖片、病史,以及其他相關的檢查報告,給學生自我診斷的機會。影像圖片和病史報告是反映疾病狀況最重要的依據。這樣的模式可以激發熱情,同時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通過這樣一種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讀片能力。

    4 提高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總結

    醫學生影像診斷學理論學習和讀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基礎,大量的讀片練習是關鍵,但最根本的是樹立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邵成偉,田建明,左長京,蕭毅,王敏杰,任麗. 影像醫學科實習醫生讀片能力的培養[J].實用醫技雜志, 2006(6).

    第6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肝硬化,血漿,D-二聚體,凝血四項

    【中圖分類號】R575.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27-01

    肝硬化是我國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肝炎就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1]。肝臟是凝血與抗凝因子的主要合成場所,凝血功能異常是肝臟疾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其嚴重程度與肝細胞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血漿D-二聚體(D-D)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特異性降解產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2],肝臟產生多種參與凝血和纖溶的因子,肝病時往往發生凝血和纖溶功能的異常,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本研究通過對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標檢測,探討肝硬化患者凝血、纖溶系統指標的變化,通過它可以反映肝臟部分功能狀態,為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3 年12月選擇在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0例作為肝硬化組,年齡(42±3)歲,男89例,女31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4],并以臨床癥狀、血清病毒學檢查、CT及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排除血液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凝血功能障礙及使用血液制品和溶栓藥物的患者。另選擇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12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48±4)歲,男72例,女48例,體檢顯示本組病例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均為陰性。兩組體重、血壓、年齡、性別等指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血凝儀為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CA15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試劑、質控物均為上海太陽生物公司提供。

    1.2.2 樣本采集與測定 所有受檢者排除使用抗凝藥物和溶栓藥物,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3ml,用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0.3ml抗凝,以10B1比例抗凝,充分混勻,3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漿。PT、APTT、TT檢測采用凝固法測定,FIB采用CLASS法測定,D-D水平采用乳膠凝集法測定。

    1.2.3 觀察指標 包括PT、TT、APTT、FIB、D-D。PT(正常值11-13s)、TT(正常值16-18s)、APTT(正常值32-43s)、FIB(正常值2-4g/L)不在正常值范圍內定為陽性,D-D定值>0.5mg/L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2結果

    肝硬化組PT、TT、APTT、D-D較正常對照組均明顯延長(P

    3 討 論

    肝臟是機體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除了Ⅷ因子以外所有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肝硬化患者常出現自發性出血和凝血異常,凝血功能的檢測可作為肝功能檢查的輔助標準。臨床上檢測凝血指標及動態觀察其變化是判斷肝炎肝硬化預后的可靠依據。PT、APTT、TT、FIB是臨床常用的檢測指標。研究表明,肝硬化PT、APTT、TT比對照組顯著延長,且隨著肝硬化加重而延長。PT的檢測可以準確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同時還可以反映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PT檢測明顯延長,提示肝硬化后肝細胞受損嚴重。APTT則是內源性凝血途徑較為敏感和常用的篩選指標。TT的測定值和異常率與肝功能損害程度呈正相關。FIB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在凝血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含量降低提示重度肝硬化患者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礙較敏感的指標。在多數急性肝炎患者病程初期,其血漿水平是升高的,而在慢性肝病患者是正常的。隨病情加重,肝硬化與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血管內凝血因子消耗與清除增加,可導致低纖維蛋白原血癥。D-D作為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是體內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5],是體內血漿凝血因子活化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作用啟動的首選分子標志物,反映凝血和纖溶系統的雙重激活,是臨床判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的一項敏感指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患者的四項指標及D-D均有明顯變化,PT、APTT、TT、D-D延長,FIB水平降低,且與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綜上,凝血四項檢測可以從各個方面與角度來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壞,可以用作評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好壞的常用指標,能夠預測肝病病情的進展,為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判斷提供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夏啟榮,何峰.肝硬化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民衛生出版社,2002:12.

    [2]劉怡.肝硬化患者血漿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2011,14(13):71.

    [3]吳孟超.肝膽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8,199.

    [4]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第7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這些說起來都挺陌生,但要說B超,老百姓便熟知了。B超的全稱為B型超聲診斷法。事實上,B超僅是超聲診斷里的一種顯像方式,超聲診斷還有A超、M超等分類。正因為如此,超聲首先給大家的印象是診斷疾病。然而,隨著生物材料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超聲醫學也得到迅速發展,相繼出現了實時三維超聲、超聲造影、超聲介入等技術,給臨床疾病診療增添了許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黃品同主任介紹道:“超聲用于診斷疾病,具有沒有放射性、操作便捷、實時等特點,在臨床已被廣泛使用和認可。醫生還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細胞學穿刺檢查、膿液和積水引流等,避免了不必要的開刀。所以,目前的超聲科包含了診斷和治療兩部分的臨床工作。”在黃品同主任的侃侃而談中認識到,超聲醫學在臨床中的用途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隨著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超聲醫學將會發揮其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據了解,以黃品同主任為首的科研團隊正在利用超聲介導微泡空化技術,在腫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領域進行臨床前的動物實驗研究,現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進行臨床轉化。這將會對腫瘤及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

    減少甲狀腺結節過度治療

    隨著體檢的普及,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在大多數普通百姓認識里,甲狀腺結節的發生與甲狀腺癌的發生存在很大關系,因此,發現結節就想開刀。在診斷不明確的情況下,許多患者都進行了甲狀腺切除術。黃品同主任指出:“雖然甲狀腺癌的發現率提高了,但甲狀腺癌的死亡率并未發生變化。5年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甲狀腺結節外科手術治療有些過度,近50%的不必要手術的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由于術前診斷不明確而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過度治療給患者帶來諸多不利,如術后潛在的并發癥聲音嘶啞、疤痕、甲狀旁腺損傷等,還會影響甲狀腺的功能,患者需終身服藥。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基于此,我們在全國推行了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明確后再建議行甲狀腺癌手術。自從開展這個項目后,我院甲狀腺癌手術率從6年前的43%上升到93%,也就是說,來我院甲狀腺外科治療的基本上是經過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明確的甲狀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不需要手術的良性患者的過度治療,同時從醫學經濟學角度也大大降低了國家和家庭的醫療負擔。”據了解,黃品同主任這一診斷模式被國內同行大為認可,每年要舉辦5~6期學習班,并作為“浙二模式”在全國推廣,造福更多患者。

    此外,國外微小狀癌(指直徑小于1厘米的甲狀腺微小狀癌)的檢出率較低,多數都是腫塊較大觸診時才發現。而國內由于常規開展甲狀腺超聲檢查,很多甲狀腺微小狀癌被發現。由于“恐癌心理”,大多數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事實上,甲狀腺癌的預后很好,除了個別分化比較差的,一般的甲狀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可達二十年左右。因此,甲狀腺微小狀癌是否需要治療,國內外尚存在爭議。針對于此,目前黃品同主任在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的倡導下牽頭做甲狀腺微小癌消融治療的全國多中心研究。

    發現“新生血管”,

    打開治療斑塊“新窗口”

    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存在緊密聯系。黃品同主任帶領的團隊早在2006年就開展了超聲造影下的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檢查。十余年來,他們通過臨床資料分析和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越多,其斑塊發展越快,越不穩定,越容易破裂。“傳統的斑塊治療靠的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滯度,進行飲食調節等方法。而我們對頸動脈斑塊患者及兔子模型的研究均發現運用血管靶向藥物(一種抗腫瘤血管新生的藥物)也能控制斑塊內的新生血管化,進而抑制斑塊的生長。這為傳統的斑塊治療打開了一個‘新窗口’。另一個意義在于對斑塊穩定性的評價及干預提供了臨床依據,對于斑塊內新生血管豐富的患者,應盡早干預,以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超聲靶向空化治療,

    未來治療新方式

    第8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肝硬化 腹部 影像學診斷

    肝硬化是在肝細胞廣泛變性和壞死基礎上產生肝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結節和假小葉,導致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解剖的破壞。病變逐漸進展,晚期出現肝衰竭、門脈高壓和多種并發癥,是嚴重和不可逆的肝疾病。在我國肝硬化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并發癥的病死率高,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來酒精性肝病比例有上升趨勢。肝硬化按病理形態又可分為小結節型、大結節型、大小結節混合型。門脈性肝硬化主要病因有慢性肝炎、酒精中毒、營養缺乏和毒物中毒等,主要屬小結節型肝硬化,結節最大直徑一般不超過lcm。壞死后性肝硬化多由亞急性重型肝炎、壞死嚴重的慢性活動性肝炎、嚴重的藥物中毒發展而來,屬于大結節及大小結節混合型肝硬化,結節大小懸殊,直徑為0.5~1cm,最大結節直徑可達6cm。

    一、影像檢查目的與方案

    1.影像檢查目的 影像學檢查能較好地反映肝的形態、結構變化與繼發改變,是診斷與評價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線鋇劑:發現食管靜脈曲張。超聲、CT、MR檢查:評價肝脾大小、形態、靜脈曲張及腹腔積液情況。

    2.影像檢查方案

    2.1超聲雖在顯示肝硬化病理改變方面無明顯優勢,但因其無輻射、操作方便、檢查費用低、患者易接受等優點,仍然是臨床檢查肝硬化的首選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態、密度及結構的變化。CT增強掃描還可清楚顯示肝門靜脈高壓的側支循環。

    2.3MRI比CT、超聲更易于顯示肝細胞再生結節及其周圍的網狀纖維。增強MRI動態掃描有利于顯示再生結節惡變,有利于早期準確診斷。

    二、影像診斷

    1.超聲

    1.1肝大小、形態及回聲改變:肝硬化早期可見肝大,實質回聲致密,回聲增強增粗。晚期肝縮小,肝表面顯示凹凸不平,肝實質回聲多顯示粗大點狀或斑狀。

    1.2肝硬化時由于縮小變形和肝組織再生或纖維化,而使肝靜脈顯示不佳。根據肝門靜脈和脾靜脈徑線的測量可推測肝門靜脈高壓癥的存在。

    1.3腹腔積液:為帶狀無回聲區,少量腹腔積液即可顯示出來,而此時臨床上難以發現。

    2.X線食管鋇劑造影檢查,食管靜脈曲張表現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狀改變(圖2-1略)。

    3.CT

    3.1通常表現為肝體積縮小和肝葉比例失調,肝邊緣呈鋸齒狀改變。

    3.2肝硬化肝實質密度可無明顯改變。如伴有脂肪浸潤,則表現為平掃時肝實質內彌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區域相問,增強后肝密度可均勻或更不均勻。

    3.3嚴重肝硬化患者可見門脈主干增粗及側支循環開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賁門區域和脾門附近。平掃為團狀或結節狀軟組織影,增強后增粗的靜脈強化明顯(圖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輪廓與超聲、CT顯示的改變一致。

    4.2肝的信號可均勻或不均勻,MR的重要價值在于能顯示再生結節,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等及稍低信號,無包膜。彌漫分布的再生小結節呈短T1信號,增強后為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灶,如出現動脈早期強化,提示再生結節惡變。

    4.3 MRI可顯示肝門靜脈及側支循環情況,CE-MRA顯示更加清晰直觀(圖2-3略)。

    三、結合臨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臨床表現不明顯,可以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的癥狀,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右上腹痛、腹瀉等。晚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癥臨床表現。

    2.肝功能減退臨床表現 消瘦乏力、營養狀況多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礙等。

    3.門脈高壓癥臨床表現 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壁靜脈曲張、腹腔積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實驗室檢查 肝功能試驗常有陽性發現,如轉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進行性減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乙型、丙型活動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內腫杯志物陽性。

    四、鑒別診斷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現為肝大,影像學缺乏特異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聲一般都出現典型的肝大小、形態、密度、輪廓的異常以及脾大、肝門靜脈高壓改變的征象,診斷比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為肝硬化的常規檢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時采用。再生結節有時需與早期肝癌鑒別,前者為肝門靜脈供血而非肝動脈供血,CT或MRI掃描動脈期再生結節沒有增強。

    五、臨床演變與復查

    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等,如未進展至失代償期,在消除病因及積極處理原發疾病后,病變可趨靜止,其影像表現也如肝硬化代償期。

    肝門腔靜脈分流術后,可用MRI、CT和CTA隨訪吻合口及分流道的通暢情況。

    參考文獻:

    [1]陳文彬,潘祥林,等.診斷學(第6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

    [2]賈譯清.臨床超聲鑒別診斷學[M].1996.

    第9篇: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關鍵詞】2型糖尿病;胰島素泵;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5-2238-02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Intensive therapy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on new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es

    ZHU Pei-zhuang,LI Wan-gen,MAI Kun-yi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dong 5102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herapy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 on new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Methods: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II) group (28 cases) and CSII group (32 cases).Results:Blood glucose could be controlled in patients. The time when the goal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was arrived in CSII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MSII group,and the total insulin administration dose in CSII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MSII group; the rate of hypoglycemia in two groups was no difference.Conclusion: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hypetglycemia,CSII is better than MSII. CSII may be an ideal method of insulin therapy in these patients

    【Key wa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SII;MSII

    本研究是通過對血糖顯著升高的初診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觀察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探討胰島素強化治療的必要性。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均為2005~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初診T2DM患者,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ADA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10 mmol/L,無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未接受過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持續胰島素皮下注射(CSII)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平均(45.9±18.4)歲,體重指數(BMI)(22.4±3.4)kg/m2,糖化血紅蛋白(HbA1c)(13.5±2.2)%;多項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MSII組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平均(55.4±13.7)歲,BMI(22.7±3.6)kg/m2,HbA1c(12.5±2.2)%;兩組患者BMI和HbA1c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患者住院時均測量身高、體重,FBG及餐后2小時血糖(2hBG),并排除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在嚴格飲食控制和適量運動基礎上采用胰島素強化治療。CSII組患者均使用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的MinMed508胰島素泵,全日胰島素(諾和靈R)總量(體重×0.5~0.8)的50%以基礎量形式由泵持續輸入皮下,余下50%按早、中、晚各1/3,于三餐前以追加劑量的形式輸入皮下,以后根據血糖調整劑量;MSII組三餐前應用諾和靈R,睡前應用諾和靈N皮下注射。血糖監測采用血糖儀(強生公司)測定末梢血糖,每日測三餐前,三餐后2小時及睡前(9pm),凌晨(1am,3am,5am)時共10次血糖,血糖控制標準為FBG 4~7 mmol/L,2hBG 6~10 mmol/L,血糖平穩至少2天以上。

    1.3 統計學處理:數據在SPSS10上處理,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標準。

    2 結果

    兩組血糖均能控制達標:CSII組FBG(5.9±1.3)mmol/L,2hBG(8.8±3.1)mmol/L;MSII組FBG(6.4±1.4)mmol/L,2hBG(9.6±2.8)mmol/L;兩組差異無顯著性。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見表1。低血糖發生率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胰島B細胞功能異常及胰島素抵抗是T2DM發病的基本環節,目前對T2DM的預防及治療措施主要針對改善B細胞功能和解除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幾乎貫穿于糖耐量異常(IGT)和糖尿病的整個過程,而B細胞功能缺陷,對胰島素抵抗的失代償是糖尿病發病的必要條件,且在糖尿病發生后,B細胞功能呈進行性下降,其下降速度決定了糖尿病病變發展的速度[1]。高血糖產生的葡萄糖毒性對胰島素抵抗及B細胞功能的損害起促進作用,T2DM自然病程的早期即有胰島B細胞功能的改變。空腹血糖受損(IFG)和IGT患者的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低于血糖正常者。前瞻性研究提示,這種早期胰島素分泌功能的損害可預測糖尿病的進程,是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臨床上,胰島素治療不應再被認為是長期口服藥物聯合治療失敗后的最終手段,更應把它看作是為達到血糖控制目標值而宜早期應用的治療方法。在糖尿病早期,B細胞功能損害是可逆的,因此要保護B細胞功能,延緩B細胞的衰竭就必須盡早給予嚴格的血糖控制,逆轉高血糖對B細胞的毒性作用,使B細胞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1]。病程越長胰島B細胞功能恢復的可逆性就越小,到后期胰島中大量淀粉樣物質沉積,胰島B細胞大量凋亡導致胰島B細胞總量減少,胰島B細胞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胰島B細胞功能的恢復將是不可逆的。UKPDS提出新診斷未治療的T2DM患者平均B細胞功能已喪失50%左右,這樣給T2DM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島素控制血糖提供了依據[2]。以上說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對于伴有明顯高血糖的初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可使患者及時回到糖尿病病程的早期階段,即不用任何藥物,通過飲食、運動療法獲得血糖的良好控制及代謝紊亂的糾正[3]。CSII是最能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的方案,它提供24小時基礎輸注量及餐前給予追加釋放量,可在短期內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與MSII治療相比,CSII治療能更快地消除高血糖毒性,用更少的胰島素,更快速平穩地控制血糖,同時低血糖發生率無明顯增加。

    參考文獻:

    [1] 翁建平,許 雯.B細胞功能與2型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3(3):182.

    [2] 楊文英.胰島素治療臨床實踐中的經驗教訓[J]. 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3(3):1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777777|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av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成人福利app|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欧美成人久久久|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成人福利小视频|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