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數學知識點整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
一、高中數學作業的特點
1.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性
與高中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知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更強,正是由于數學知識的高度概括性,數學學科與具體事實之間才存在較大的距離.
2.高度的嚴謹性
與諸多科目相比,數學可以被添加上演繹結構,這不僅能夠證明所得結果準確與否,還能夠證明結果是不是已經出現了.數學科目的高度嚴謹性,決定了數學作業的高度嚴謹性.
3.作業的頻繁性
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生每天都會接觸數學,每天都會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因而數學作業的布置也基本天天都有,次數極為頻繁.在課堂教學中,數學問題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每節課后都有相應的數學作業,只要是在校期間,基本天天都要完成數學作業.
二、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嘗試
(一)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實踐探索
1.自選作業
教師根據每一單元的內容為學生配置相應的鞏固性作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完成每天作業量,至于完成作業的具體時間和地點都由學生自行決定.自選作業強調對學生選擇的尊重,有助于學生體會完成作業的樂趣.
2.分層矯正作業
即每一個單元學習完畢之后,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形成性測驗,然后根據學生在測驗中的表現把學生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合格;二是需要努力.教師為需要努力層次的學生布置矯正作業,對其進行批改評價.
3.自編測驗作業
每一章內容學習完畢之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可以嘗試編寫數學測驗題,并將其作為作業,教師的作用在于對學生整理知識的過程進行指導.學生編寫練習題的時候可以分工進行,也可以獨立完成,但是需要學生將知識點整理之后連同試卷考查的知識點一同交給教師,以便教師組織學生測驗、講評.
4.研究性作業
這種形式的作業首先需要教師為學生劃定范圍,學生在該范圍內整理知識點、收集資料,并匯總、反饋,然后以作業的形式匯報交流,互相評價.這種作業的優勢在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可以自由選擇合作的對象,充分利用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傳統作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
1.作業的目的性
作業的目的應該與數學課程的目標相一致,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能夠進一步消化知識,鞏固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2.作業的針對性
作業設計既要針對教材的難度水平,也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作業題的難易度要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合,如果難度太大,學生無法完成作業,作業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受到影響;如果難度太小,那么就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了,所以作業設計一定要與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相適應.
3.作業的差異性
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作業也要體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難易度也不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降低教學大綱的要求.
4.作業的重現性
教師不能認為學生做過的作業就是重點作業,更不能認為學生只要做過就掌握了,所以要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一些重現作業,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需要注意的是重現不等同于簡單重復,一定要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加以保證.
5.作業的開放性
教師設計作業時一定要為學生留出創造發揮的空間,所以可以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設置一些帶有開放性的作業,指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與同伴一起解決問題.
(三)高中數學作業的批改和反饋
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要改變過去單一使用“OK”等簡單批語的做法,而是要根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方法和習慣,寫出帶有針對性的評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了以下兩點:一是盡量多使用針對性評語.二是作業批改可以改變過去教師一人批改的形式,可以學生之間互評,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達到鞏固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的目的.
總之,
這種新的作業結構的調整,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證明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掌握的鞏固和運用,也能對于學生的智力結構的發展有所反映,應該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永勝.調整高中數學作業結構提高學習效果[J].才智,2010(29).
[2]趙東平.數學作業模式探索[J].知識窗(教師版),2011(1).
[3]王秋霞.調整高中數學作業結構探索[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5).
在高三數學復習伊始,和學生們明確一個目標,那就是每個人建立一套自己的數學復習“工具書”,能夠把所要掌握的知識方法都整理在內。高三復習是分知識章節和模塊的,在這方面就要求學生準備若干筆記本,最好是活頁的,按照各個專題分類記載、整理,不是傳統的從頭記到尾,一個本子就整理一個專題的內容。這樣做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同專題的問題,都可以放到一起整理,而不是分散的。明確目標后,就需要按部就班地指導學生完成各階段的知識梳理。
課前讓學生自我梳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由于課題本身所容納的知識點的不同,有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很快就會再現,而有些知識可能被遺忘,因而首先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回憶再現,建立記憶表象,同時回歸課本弄清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認清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課前整理的任務不需要學生把相關概念、定義、結論一字不漏的得重復摘抄一遍,在高三學習資料中都有相應的整理,無需重復勞動、浪費時間。而應關注在長期的訓練中由于思維定式而造成的知識點理解的片面,如在等比數列求和問題中,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實際上是分類給出的,學生往往忽略公比q是否為1的討論;再如常見的二次函數的二次項系數不為0的要求,很多學生看到二次結構就認為是二次函數問題,從而帶來問題。所以要著重理清概念定義細節要求的作用,弄清相關條件改變帶來的影響,相應的變化是什么。如橢圓定義中2a>2c條件的改變,點的軌跡相應地改變。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只有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學生才會出現創新的可能。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與整理,使學生在平時學習的基礎上溝通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在回顧與整理時,應以雙基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把各個專題知識涉及的定義、定理、公式等課本知識注意點整理在筆記本的開始,以方便查閱。引導學生自主整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體驗數學的系統性。
課堂作為師生交流的主要環節,如何幫助學生整理形成適合自己學情的資料,課堂交流就成為關鍵。高三課堂講解復習的內容較為詳細,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明確告知學生知識點在考高中的掌握要求,讓學生分清主次。要求學生記錄典型的問題、典型方法的處理,常見細節問題的處理、注意點記載下來,而不是照搬照抄,否則學生也不容易堅持。同時在課堂記錄中把教學常規要求落到實處,規范學生解答過程。高三復習作為提升,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的進一步的培養,對學生強調要重視對問題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分析,例如:自我解題時的錯誤原因剖析、一題多解、變題的處理。任何數學教學活動都不能缺少思維活動,復習課同樣不例外。因此在復習的全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高,在發展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的靈活性與創新意識。在通過對典型問題的再加工、再認識的基礎上,加深“通性通法”的運用,提升對問題的轉化能力。消除學生對問題處理時的模仿的心理,真正學會自我分析,避免出現所謂課堂能聽懂,課后不會做的現象。這樣的能力也是學生在知識梳理過程中所能達到的,一旦養成梳理的習慣,解決問題自然事半功倍。
整個知識梳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大容易辦到的,很多學生會出現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或者不知具體該如何操作等等問題。教師就需要全程鼓勵學生、指導學生、監督學生共同完成這件有益的事。對共性、典型的問題明確告訴大家要整理,并留有一定時間、詳細板書,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內記載,督促學生課后要加入自己的評注。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監督,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持之以恒。要不斷加強對學生整理工作的監督管理,經常性的查閱學生整理情況,對做的好的加以展示、交流。把學生在整理中提出的方法、思考加以指導、肯定、表揚,提高大家的積極性。教師要注重整理成果的激勵作用,充分利用整理成果的反饋作用,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明顯有困難的學生加以鼓勵、輔導,注重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學生間形成互助組交流,提高整理的質量,把一些問題讓能力強的學生合作整理,然后和大家分享結果。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強化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就會在自主學習中不斷地追尋這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