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技術的安全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第1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食品工業;應用

    生物技術能夠實現產業、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食品工業正向著全面深入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結合設備化、智能化以及低耗高效系統工程的方向發展。生物技術包括傳統生物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在21世紀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同時,生物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安全性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

    一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在食品加工行業,動物和植物是基本的原料。我們知道,如果原料的品質較好,那么它在貯運加工中的性能就較好,且產品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生物技術在動植物原料和材料品質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機械能改良,其本質是通過DNA重組技術,采用DNA分子克隆對蛋白質分子進行定位突變的所謂蛋白質工程。經過該工程處理之后,食品的營養價值更高,食品的加工性能更好,其科學價值極大,且應用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第一,生物技術在動物原料和材料品種改良中的應用。近年來,生物技術在動物原料和材料品種改良的應用發展很快,這種改良對于食品工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較大。在基因工程中,生產得到的動物生長激素能夠使動物的發育和生長速度加快,從而縮短動物的生長周期,改變動物的營養品質。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把豬生長激素注入豬的體內,降低豬的脂肪含量,這樣就有利于對肉食品質進行優化和改善。又如,在牛乳的加工中,牛奶容易發生沉淀。如果使用基因操作,增加K—酪蛋白編碼基因的拷貝和置換,那么就可以使牛奶的磷酸化程度增加,這樣就可以使牛奶熱穩定性更強,還能防止煉乳凝結現象的產生。第二,生物技術在植物性食品中原料和材料品種改良中的應用。利用基因工程的培育功能,可以使植物的性能更好,比如抗高溫、抗病毒、防蟲害等。培育少脂肪的油料作物,多蛋白、富含某些營養素等優質主食(大米、小麥等)作物,提高作物的營養成分。當今,很多國家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比如,對馬鈴薯進行基因改造,可使固形物的含量增加;大豆在基因改造之后,可以提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從而提升食用油的品質。為了使谷物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更高,生物工程學家可以使用基因工程,提高谷物蛋白的營養價值。這樣一來,就可以降低我國農業生產的負擔。目前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務農,大量的農田被荒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農作物生產的效益太低。如果能夠對農作物進行基因改造,使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量提高,也許能夠使該問題得到緩解。第三,生物技術在保健食品中的應用。目前,隨著人們對保健食品需求的增加,人參、西洋參、長春花、紫草等植物的細胞培養發展潛力增加。所謂植物細胞培養技術,其本質是一種無菌培養技術。該技術把植物組織、感官或細胞在特質的培養基進行培養,最終得到所需要的生物產品。細胞工程大量控制性的培養技術在免疫球蛋白以及生長激素的生產中應用廣泛。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通常是基因工程技術重組分子,對動物細胞進行培養,實現批量生產。

    二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1.充分利用生物資源,研發新型生物技術產品

    在我國輕工業食品的產業發展規劃中,未來發展的總目標是要充分利用生物資源研發新型生物技術產品。通過把現代生物技術跟食品技術結合起來,對新型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其中,重點研究領域包括這幾個方面:新酶品種開發及其應用、遺傳育種、生物法替代化學合成,生產安全性能更好的食品添加劑;使用生物技術深度加工原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保障對環境產生的污染最低化。另外,在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生物技術產物的分離提取水平不高,這也是其中一個瓶頸,因此,我國應當重視這方面技術的研發。另外,在監控生產方面,可研發功能更加完善的生物傳感器。

    2.生物技術推動經濟、生活及應用科學的發展

    在對生物技術逐步深入研究的過程中,生物技術對經濟和生活中的改變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把食品工業中的生物技術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在食品資源改造以及生產工藝改良方面,生物技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另外,生物技術在加工產品包裝,以及儲存和運送、食品檢測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生產基因工程食品從預言變為了現實。在生物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為基因重組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外,生物技術在全球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上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糧食短缺問題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在生物技術的幫助下,這些問題正在逐步得到緩解。

    3.發展生物技術被國家列入國策是大勢所趨

    最近幾十年來,國外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生物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國把生物技術作為高新技術中的第一位,對生物技術給予了高度重視。在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的幫助下,食品更加豐富、更加健康營養,品種更加多。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生物技術將給食品工業帶來巨大的改變。綜上,隨著生物基因工程的發展,農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生產能夠得到產量更高的糧食作物。在未來,生物技術將增加食品的種類,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在安全性方面,生物技術可以提供對人們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在環境友好方面,生物技術有利于食品工業的長久發展。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本文介紹的內容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單位:張易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中學。

    參考文獻

    [1]劉開華,李耕,鄔全喜等.現代生物技術在軟飲料品質改良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飲料工業,2004(3)

    [2]陳美珍,余杰.大豆牛乳多肽飲料的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2002(2)

    [3]汪薇,白衛東,趙文紅.生物技術在天然香精香料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釀造,2009(9)

    [4]畢海丹.生物技術在肉類食品中的應用現狀[J].肉類研究,2009(1)

    第2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現代生物技術  廢水生物處理  生物修復  水處理劑

        0 引言 

        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制約著社會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水污染控制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目前的水處理技術中,生物處理法已成為世界各國控制水污染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現代生物技術將成為水污染控制領域重點開發和應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應用于廢水處理、生物修復以及微生物水處理劑等方面。

        1 現代生物技術的內容與特點

        現代生物技術是指以DNA 技術為先導,包括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和生物修復技術在內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術的統稱[1,2]。其中每個方面都有其特定的理論基礎和不同的應用領域,但它們之間又相互補充和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生物技術的特點大致有[3]:①以生物為對象,不依賴地球上的有限資源,而是著眼于再生資源的利用;②在常溫、常壓下進行,過程簡單,可連續化操作,并可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③開辟了生產高純度、優質、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徑;④可解決常規技術和傳統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⑤可定向地按人們的需要創造新物種、新品種和其他有經濟價值的生命類型。

        2 現代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廢水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對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和轉化,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的處理方法。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發展迅速,好氧法、厭氧生物法以及生物發酵法已趨于成熟,所以,這里只介紹固定化等新興技術。

        2.1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生物工程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進入80年代后國內外開始應用這種具有獨特優點的新技術來處理工業廢水和分解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質,一些具有特異性的優勢菌種不斷得到改造或創造,將這些高效專性菌如脫色菌、脫氮、脫磷菌假單胞菌等進行固定化后,菌體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處理效率,尤其是對難降解有毒物質有明顯優勢。王增長等人利用新研制的聚集—交聯固定化細胞技術,將篩選的高效優勢脫色菌種固定在活性污泥上,投加于“厭氧—好氧—生物濾池 ”工藝流程中,處理印染廢水,結果表明:出水色度極低,處理后的水可回用[4]。

        2.2 生物強化處理技術 為了提高廢水處理的效果,而向廢水中投加從自然界中篩選的優勢菌種或通過基因組合技術產生的高效菌種,以去除某一種或某一類有害物質。主要強化方法有:①高濃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濃度和長泥齡來促進對難分解物質的處理,加快反應速度。日本用該法處理難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糞便污水取得顯著效果[5]。②生物—鐵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無機鹽,多用鐵鹽(氫氧化鐵或氧化鐵粉),形成生物鐵絮凝體活性污泥,具有高濃度活性污泥法的特點,主要用來提高除磷效果。③生物—活性炭法,綜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產生協同增效作用。在該系統中,每g活性炭去除 1~3gCOD ,分解廢水毒性能力明顯增強,同時提高脫氮水平。

        2.3 生物反應器技術 生物反應器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現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應器,其共同特點是反應器內裝有比表面大的載體,有利于微生物附著生長形成生物膜,供氣或供給的其他反應條件優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時間與微生物接觸,有利于增強微生物的分解代謝能力。目前,2000m3的反應器已經問世。雖然其處理能力較低,造價較高,但其管理方便 ,運行費用低,所以歐美地區約有 7%的污水處理廠采用該技術[6]。

        3 生物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技術[7]是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將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污染物現場降解為CO2和H2O或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工程技術系統。這項技術正被用于清除地下水、廢水中的污染物。金屬雖然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微生物可將其轉移或降低其毒性。為了加快去除污染物的進程,常常采用許多強化措施,使自然生態系統維持原狀的前提下,使受污染的環境得以修復。研究表明 ,生物修復與傳統的物化法相比具有以下優點:①經濟,僅為物化法30%-50%;②對環境影響小,不產生二次污染,遺留問題少;③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濃度;④修復時間較短,就地修復,操作方便。

        生物修復中主要涉及兩大問題,即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為提高有效性今后將應用分子微生物學分離、鑒別、制造更高效降解和聚集有害有毒化合物的微生物。為提高生物修復的安全性評價水平,需發展鑒定微生物的分子生物技術,以確定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去留和基因[8]。

        4 微生物水處理劑

        微生物水處理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微生態制劑。微生態制劑是一種由優勢互補的微生物菌群、繁殖促進劑和活化劑配制而成的活性微生物制劑,已經在保健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用于環境凈化的微生態制劑由于其應用范圍廣、使用安全、無副作用,為區域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歐美近年來加快了這方面的研究開發,已有采用微生態制劑原位修復水體的成功實例[9]。②生物吸附劑。生物吸附劑是廢水生物處理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高比表面積和高吸附率的生物體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另一類是集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為一體凈化廢水中的污染物的生物吸附劑。目前生物吸附劑的固定化技術使生物與離子交換樹脂一樣能解吸回收金屬和重復利用。③微生物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是利用生物技術,通過微生物發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種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無毒的廉價的水處理劑,這些是無機或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所不具備的。其特點是降解性能好,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目前,已篩選出19種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 種,細菌5種,放線菌5種,酵母菌1種[10]。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微生物水處理劑的開發與應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現代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領域已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應用前景。但筆者認為,今后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①分離、篩選和培養高效降解菌,利用微生物共代謝作用、多菌種協同作用降解難降解污染物;②構建高效反應器,優化運行條件,探索新技術新方法;③開發高效、無毒、廉價、可大批量生產的微生物水處理劑;④著力實踐和推廣生物修復示范工程,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李亞一.生物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

        [2]王凱軍.發達國家環境生物技術研究規劃簡介[J].給水排水.1996.22(9):7-9.

    第3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 合成生物學 物理與非物理風險 原則

    中圖分類號:Q81 文獻標識碼:A

    自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的研究團隊創造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細胞辛西婭( Synthia)開始,合成生物學已迅速發展成為生命科學最具發展潛力的分支技術之一。在該技術廣泛應用和發展的同時,它對社會,生態和健康帶來的潛在風險也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主要綜合了國內外合成生物學研究的一些主要的安全問題以及管理建議,分析了幾種類型的安全,旨在促進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

    1 合成生物學概念

    目前,合成生物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從工程學角度看,“合成生物學是一項生物工程,是基于生命科學的復雜系統的合成,展示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功能”;從基因學角度來說,合成生物學是一系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基因學方法的組合;而應用分子進化學的奠基者史蒂芬?班納(Steven Benner)則認為“合成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個能夠應用于技術允許科學家設計新主題的任何領域的研究策略”。

    2 安全問題

    合成生物學的安全問題是合成技術面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本文中,我們主要是介紹涉及到安全性問題的兩大類問題,即物理和非物理傷害。我們有必要區別這兩類安全性問題,并必須明確身體的傷害(物理傷害)是擺在第一位的傷害,其次是非物理傷害。

    2.1 物理傷害風險

    物理傷害指的是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問題。其中物理傷害又可分為三類:已知的物理傷害(例如,我們知道合成建造天花病毒對任何被暴露的人來說是致命的)、未知的物理傷害(例如,雖然我們知道合成病毒和細菌突變相當快,但是我們不知道一個合成建造病毒或細菌將如何突變),以及未知的未知傷害。已知物理傷害指的是任何合成技術被應用之前或正在應用期間,我們能夠充分地預計到的傷害,未知的未知傷害即鑒于我們當前的知識狀態,我們還無法對傷害做出預測的傷害。

    2.2 非物理傷害風險

    從查閱的文獻來看,目前爭議的最多的是合成生物學的非物理傷害的討論上。非物理傷害指的是對個體或者團體的幸福福利帶來的危害,非物理傷害的爭論是非常復雜的,一般集中在什么是善什么是好的這類根深蒂固的觀點上,包括公正,平等的概念,進步和人類對人類自身與自然界的適當的關系上。合成生物學的商業化和專利化也應劃分在非物理傷害風險下。非物理傷害的中心問題是圍繞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人類是否應該故意創造一種新的生命,即“扮演上帝”。

    3 管理建議

    根據以上討論的合成生物技術的物理和非物理傷害來劃分,目前存在兩種主要的學派:狂熱派和謹慎派,“狂熱派的觀點傾向于預先行動原則,謹慎派的觀點傾向于預警原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種派別的觀點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應該關注合成生物學的非物理傷害,并相信和成生物學的非物理傷害能夠得到解決。

    3.1 預先行動原則

    合成生物學的狂熱派認為無論合成生物學的政策機制和管理如何,應該先行動先發展再討論。也就是說先行動再倫理,倫理在行動之后。其“基本的思想是新興科學和技術應該被認為是安全和滿意的,并且技術本質上向善的,除非它被證明是非善的。”這意味著舉證(證明行為或政策無害或可控的責任)責任是那些想要放慢既定研究路線的人。他們普遍認為: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技術前進緩慢。他們傾向對合成生物技術采取“自我監管”的形式。例如,斯蒂芬和勞里在原子科學家的公告里認為,自制是控制合成生物學帶來的安保性風險唯一實際的方法。 (下轉第213頁)(上接第185頁)

    從后果論上講,一個行為最大程度地促進整體的善才是好的行為。從義務論來看,所有相關者也有義務和責任最大可能規避合成生物的風險。倫理規范強調的是受益的最大化和風險的最小化。最后,僅僅一開自我管制的形式規避合成生物技術的風險也不現實的。

    3.2 預警原則

    根據預警原則,如果行為或政策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類產生嚴重傷害,并且科學無法證明這種傷害不會發生,那么舉證責任應該由推行者來承擔。傾向于預警原則的謹慎派認為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技術前進得太快,沒有機會去塑造它的發展,以使科學技術是服務全人類的利益而不是簡單的為科學家投資者或大企業的利益服務。預警原則主要有兩個要點:“一是行為或者政策主張者有義務主動預測行為或政策的潛在傷害,二是有義務主動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小傷害,即使科學上難以判斷其傷害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他們傾向對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采取外部監管和公眾參與。謹慎派建議,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工業品引進之前進行交易前階段的市場測試,以及第三方進行更獨立的風險受益評估。

    筆者認為,從倫理學上看,預警原則能得到部分的倫理辯護。首先,預警原則旨在減低合成生物技術的風險系數。但是也確實存在因過度的預警阻礙其技術進步和發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完全充分地預測出合成生物技術全部風險也是不現實的,合成生物技術的“不可控性”和處在發展初期,安全和風險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要完全預測出全部的風險困難太大。因此,筆者認為,合理的措施是在預先行動和預警原則中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法,既要有必要的倫理規范也要適度地發展合生生物技術,除自我監管之外還應有外部監督和公眾參與,建立一個健全的倫理政策框架,盡量減少風險,以后促進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4 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合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也對傳統的生命的概念提出了嚴峻挑戰,它既能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又可能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威脅。人類不能因技術帶來的諸多問題而停滯不前,也不能因技術帶來的諸多福利而掉以輕心。筆者認為,對于合成生物學的應用和發展,始終應該持有辯證和理性的態度。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合成生物學的安全問題以及管理建議,許多復雜的問題并未一一詳細展開闡述,如何規范合成生物學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做出努力,如科學家,倫理學家,法律社會等,以使其廣泛地造福于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 L.Serrano.Synthetic biology: promise and challenges[J].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2007(3):158.

    [2] David Gilbert ,et al. Synthetic biology gains momentum in Europe[J].Synthetic biology,2010.4:145-147.

    第4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所謂新型農業技術是以新興技術來帶動農業的發展,以生物經濟的非農思路來解決農業問題。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深入,我國進入了工農互補、城鄉共榮的發展階段,研究新型農業體系的技術應用體系,研究在利用常規農業技術的同時合理的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的最新成果來拓展農業新的領域。生物技術價值的主體是人,農業生產運作基本上是靠人為的進行操作,農業的發展既能滿足農民的生存需求,保障農村的建設。

    從社會利益和商業利益兩個方面出發,農業技術的進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生物技術主要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進行運用和展開的。目前,生物技術界是眾所注目的重要領域,被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國生物科技事業應該時刻往這一方向努力,實現生物技術的多重價值和意義。

    現階段,我國對于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技術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機理研究,通過光合作用,促進植物的增長,提升作物的產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另一個就是生物固氮,通過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實現DNA重組改造共生真菌,促進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長。還有就是轉基因技術,用轉基因植物來生產具有商業價值的蛋白質及其他特殊化學性質的物質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生物技術的應用,既能提升農業的生產能力,還能夠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二、未來生物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實踐道路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項長久的事業,帶來的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所以應該加大政府的關注力度,通過政府的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和技術支持,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操作技術,對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發展道路和空間,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產業。在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要正確發揮政府對生物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產業化方向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和調動地方、企業、金融等力量參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工作。

    同時,積極的鼓勵科技創新,加快新技術的研發,為生物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對于有建設性的農業項目予以鼓勵和支持,通過反復的實驗和測試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的生產狀況,保障農業技術發展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農業生產的生物技術應用應該形成產業化,通過行業的優勢互補實現雙方的效益的最優化。

    最后,發現生物技術的發展潛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行業間的發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進能夠實現產業鏈的形成,從總體的實力上加強競爭力,帶來更多的集群效應,讓農業發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以農業的進步來支援工業的發展。同時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可以解決更多的實際應用問題,讓現實問題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決。

    第5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環境生物技術;生物治理方法;生物技術應用

    環境生物技術是21世紀國際生物技術的一大熱點,兼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特點,在環境污染治理中,主要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為污染控制的生物,是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的、最為重要的單項技術,其處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最終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穩定的物質。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廢物資源化、環境監測、環境污染的修復和重污染工業企業的清潔生產等各個方面,環境生物技術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細胞融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等技術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已成為一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俱佳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隨著人們環境意識和生態概念的不斷加強,市場對生物技術、生物產品的需要明顯增多,政府也更加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環境生物技術本身也將更加成熟。

    一、環境生物技術

    在廢氣及大氣污染治理中的應用采用生物技術控制和處理廢氣,將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或惡臭物質降解或轉化為無害或低害類物質,從而凈化空氣,是一項空氣污染控制的新技術。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所采用的生物反應器為生物凈氣塔、滲濾器和生物濾池等。

    (一)生物過濾法

    生物濾池內部填充活性填料,廢氣經加壓預濕后從底部進入生物濾池,氣體中的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或惡臭物質與填料上附著生成的生物膜(微生物)接觸,被生物膜吸收,最終被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或其它成分,處理過的氣體從生物濾池的頂部排出。該方法的特點是設備少、操作簡單、不需外加營養物、投資運行費用低、去除效率高,但反應條件較難控制、占地面積較大。

    (二)生物洗滌法

    生物洗滌法分為廢氣吸收和懸浮液再生兩個階段,通常由一個裝有填料的洗滌器(吸收設備)和一個裝有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生物反應器(再生反應器)構成廢氣從吸收設備底部進入,向上流動,與頂部噴淋向下的生物懸浮液在填料床中相互接觸,經傳質過程進入液相,再進入微生物細胞內或經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分解,凈化后的氣體從吸收設備頂部排出。吸收了廢氣的生物懸浮液從再生反應池的底部進入,通入空氣充氧,廢氣被微生物氧化利用的過程也就是懸浮液的再生過程,再生后的懸浮液再進入吸收設備進行頂部噴淋,吸收與再生兩個過程反復進行。該方法的特點是反應條件易控制、壓降低、填料不易堵塞,但設備較多,需外加營養,成本較高,對溶解度小的化合物難以處理。

    二、環境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環境生物技術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來處理水中污染物的方法,通常被稱為生化處理方法或生物降解法,以植物吸收為主來凈化土壤與水體的方法有土地生物修復、生物塘和人工濕地技術等。

    (一)生化處理技術

    由于生化反應的過程、條件和參與反應的微生物種類的不同,生化處理技術可簡單地分為好氧與厭氧降解兩類,兩類生化反應的基本過程如下:好氧降解:有機物+氧氣+好氧微生物/酶水+二氧化碳+無機養分+能量。厭氧降解:有機物+厭氧與兼氧微生物/酶降解的有機產物+無機養分+能量。

    (二)生物自然凈化技術

    生物自然凈化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水體生物處理系統的生物塘(厭氧塘和氧化塘)和土地處理系統的人工濕地。生物自然凈化技術投資少,運行費用低,但占地面積大,出水水質不易控制。

    生物塘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等方式帶走污染物以凈化水體。氧化塘中除選育合適的水生植物外,還增加了曝氣,以促進水體中生物的好氧降解。傳統的生物塘占地面積大,污水停留時間長,處理效率較差。目前通過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水葫蘆、蘆葦、水萵苣等),建立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增強了生物塘的處理功能,促進了水體生物處理技術的發展。

    三、環境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中的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主要方法是衛生填埋、堆肥和發酵沼氣。

    (一)衛生填埋。衛生填埋是將城市生活垃圾存積在大坑或低洼地的衛生填埋場,填埋場下層應有不透水的自然隔水基質或人工隔水層,在填埋場設置排氣口和監測系統,每天填入的垃圾壓實后鋪蓋一層土壤,并通過科學管理來恢復地貌和維護生態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將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垃圾通過衛生填埋還可產生沼氣。

    (二)堆肥。堆肥是固體基質在有效的低溫條件下的發酵過程,適用于生活垃圾的處理。其基本步驟是:廢棄物―預處理―堆肥―后處理―存放。對堆肥處理器進行足夠的通氣是堆肥成功的關鍵。該技術安全性高,成本低廉。

    (三)發酵產生沼氣。主要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污水等。其原理是微生物厭氧發酵使有機質降解,產生沼氣,此法在農村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沼氣不但可用作照明和燃料,還可建成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豬、沼、果”生態農場等生態農業模式。

    第6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乳品工業;食品安全;高新技術;現代食品工程

    目前,我國乳品工業的生產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造成乳品工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的推行,有效提高了食品的質量和品質,為乳品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技術改革,極大地促進乳品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現將一一介紹現代食品工程的幾種高新技術,并對其在乳品工業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研究適合乳品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高新技術的應用方式。

    1乳品工業中應用的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

    1.1微膠囊技術

    自從微膠囊技術在食品業中推行之后,極大地改善了食品質量。微膠囊技術的應用在保持食品新鮮度上做了有效提升,這也是依賴于微膠囊技術的工作原理。在乳品工業中,微膠囊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優化了生產步驟,實現了大規模的生產[1]。同時,不僅在乳品的味道上保持了乳品原有味道,還提高了乳品的新鮮度保存時間,延長了乳品的使用期限。隨著微膠囊技術的不斷發展,乳品工業也在開發應用新的技術,包括最近的益生菌添加和微膠囊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二者的應用效率。

    1.2超高壓技術

    從字面上分析,超高壓技術就是指對食品的高溫殺菌。這種技術的應用保障了食品質量安全,在食品保存時間上也有了顯著的增加。另外,超高壓技術如果應用在液體的食品上,可以產生一種叫做能量因子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提高食品的溫度,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起到了殺菌的作用。在乳品工業中,超高壓技術的應用,多數應用在后期,提高了食品成分的穩定性,有效保存了乳品類物質,大大提高了乳品的品質[2]。

    1.3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又可分為熒光技術和固定化技術。生物技術中的熒光技術,一般應用在乳品的制作過程中,有效控制乳品中細菌的滋生。自從生物熒光技術應用在乳品工業之后,對乳品的檢測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幫助,還確保了準確性。而生物技術中的固定化技術的應用,在保存乳品原有成分的情況下,有效延長了乳品的保存時間。

    1.4膜分離技術

    雖然我國與發達國家對于這種技術的應用處于同步階段,但是因為我國工業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該技術的應用效果相對較低。隨著技術研究的深入,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我國食品工業對該技術的應用將逐漸成熟。這種膜分離技術分別是通過濃度差梯度、壓力差梯度或電視梯度作為推動力,讓分子在膜之間進行運動隔離,以達到不同組分的分離。

    2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的發展前景

    2.1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將被運用到更多的食品生產中

    從上述關于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在食品業、乳品工業中的應用情況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些高新技術對于食品品質的提高提供了助力,保證了食品的安全性,從客觀上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3]。在這樣的情況下,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在乳品工業中的應用之外,在其他食品制作生產過程中,高新技術的應用也會保障食品的安全,提高食品的品質,實現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共贏。

    2.2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將會不斷提高

    雖然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乳品工業的發展,在乳品質量安全性和品質上提供了保障。但其在乳品工業的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整個食品業對于高新技術的研究力度一定要保持足夠的重視和投資力度,且根據不同的食品企業,對技術的應用做出適合企業發展的相應調整,提高技術的應用效率,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延長食品的保存時間,提升食品品質。

    3結語

    從長遠全面的角度來看,食品產業的發展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的,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品質要求、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斷地增加,食品業面臨如此的現狀,必須嚴格控制食品的質量安全。將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應用到乳品工業的生產制作過程中,利用高新技術的原理,延長乳品的保存時間,提高乳品的品質。此外,乳品的質量是需要借助高新技術來檢測的。所以,高新技術的研發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應用合適的技術,提升高新技術在乳品工業的使用效率,保障乳品的質量安全,提高整個乳品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劉平.現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在乳品工業中的應用.生物技術世界,2014(11).

    [2]繆銘,費穎.高新技術在現代乳品工業中的應用.中國乳業,2005(8).

    第7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環保工程;生物技術;應用研究

    引言

    生物技術是指用活的生物體或者生物體的物質改進產品、改良植物和動物、或培養特殊用途微生物的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之一。生物技術主要包括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生物工程是生物技術的統稱,是指運用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原理與生化工程相結合,改造或重新設計細胞的遺傳物質、培育新品種,并使之產業化的過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發酵工程等,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農業、醫學、能源、環保等。0.1基因工程又稱基因拼接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以分子遺傳學為基礎,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方法將不同來源的基因在體外構建雜種DNA分子,然后導入活細胞,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例如在植物上,在原有植株的基礎上,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改變植株的基因組成,使植株能夠抵抗特殊環境,比如說干旱、洪澇、病蟲害等,提高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1]。0.2細胞工程細胞工程是在細胞水平上進行遺傳操作,重組細胞的結構和內含物,培育新品種并進行大規模的細胞和組織培養。細胞工程在環境保護上也有重要應用。一方面可以保存物種,利用干細胞與組織培養和無性繁殖、克隆等技術培育珍稀動植物,保存現有物種,維持現有的生物圈構成。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污染,染色體工程實現多倍體育種,能夠培育高產、生長周期短、營養豐富的農作物,例如八倍體小黑麥,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收獲更多的糧食,而且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另外,利用組織胚胎技術也可以培育優良物種。0.3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工程又叫發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應用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例如用酵母菌發酵制備啤酒、用真菌大規模生產青霉素等。在環境保護領域,發酵工程用來強化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等。沼氣池就是常用的微生物工程之一,是在密閉空間內,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堿度條件下,對廢棄物進行發酵,產生沼氣,可用來作燃料,沼液可用作肥料,而且廢棄物都在密閉環境下,不會產生臭氣、滋生蚊蟲、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還有疫苗制備、石油開發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2]的應用,都是以微生物工程為基礎來實現的。0.4酶工程酶工程是將酶或者微生物細胞、動植物細胞、細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應裝置中,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可以用來凈化廢水,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可以利用廢水中的某些有機物質作為營養來源,因此利用微生物體中酶的作用,可以將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轉變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利用酶工程或微生物技術從生物體中生產燃料是人們正在探尋的能源開發新方法。例如利用植物、農作物、林業產物廢物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淀粉等原料,制造氫、甲烷等氣體燃料以及乙醇和甲醇等液體燃料。

    1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應用的意義

    由于工業“三廢”污染、農藥和化肥殘留、以及塑料等的污染,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生物技術的出現,成為環境保護中應用最廣的單項技術,在處理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環境監測、廢物的循環利用等方面具有高效、安全、成本低等顯著優點,再加上生物技術廣闊的產業前景,受到我國政府、科研人員等的高度重視。

    1.1減少環境污染

    生物技術可以用來處理垃圾廢棄物,通過改變物質的分子結構,將廢棄物進行分解和發酵,然后對降解的各種產物進行再利用,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另外,利用生物技術處理污染物一般都能一步到位,減少污染物的轉移次數,沒有二次污染的憂慮,降低重復污染的可能。例如利用發酵工程處理污染物,能夠將污染物轉為甲烷、氮氣、水等穩定的有益物質。

    1.2節約資源

    應用生物技術處理環境污染物,最終產物大都是無毒無害的穩定物質,如水、氮氣、二氧化碳等。在減輕污染的同時,生物技術對廢棄物的轉化能夠將其變成其他可利用資源,例如沼氣、酒精等,實現資源的多次利用;另外,生物技術的應用能夠減少工程中物質轉移次數,降低資源的消耗;還有部分生物技術的產生,能夠加快反應速度,降低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消耗,比如說酶工程。1.3安全性高生物技術對污染物、垃圾廢棄物等的作用,能夠將一些有害物質轉化為對人類或者其他生物有益的物質,具有高度的安全性。1.4高效性比如利用酶促反應處理污染物。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反應,這就使得大多數生物技術可以在現場快速進行。酶促反應不僅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且需求條件比較簡單,反應過程較為穩定,最重要的是效率很高。這些技術的應用使環保工程成本降低、效率加快[3]。

    2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

    2.1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發展步伐也逐漸加快,城市里的污水排放也日益增多,如何有效的處理污水成為一大難題。活性污泥法是處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已近100年,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對無機物的吸附作用,形成絮狀體,去除水中的有機物,以此來凈化水源。生物膜法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可生長在某些固體表面的特性,吸附水中的有機物通過附著的固體進行過濾,從而凈化水質的方法。此外還有超濾膜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等。

    2.2在大氣污染防治工程中的應用

    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大氣污染治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可以將廢氣中的有害物質降解或轉化為無害物質。例如生物過濾方法中生物除臭技術,臭氣經集氣裝置從以上空間抽取后進入生物除臭塔,并在噴淋塔內與含有微生物種群的液體接觸,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把氣體進行凈化,主要應用于垃圾處理站等產生惡臭、有害氣體的場所。此外還有有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等方法。

    2.3在固體廢物處理工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發酵能力,將部分固體廢棄物進行發酵、降解,并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等無污染的物質,從而減輕固體廢物污染。比如說好氧堆肥法是將好氧微生物與固體廢物中容易降解的部分結合,通過降解作用轉化成腐殖質,用來做肥料,不僅減輕了污染,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另外與之相對的是厭氧發酵法。

    2.4在白色污染處理中的應用

    塑料的出現極大地方面了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廢棄的塑料在土壤中存留會對作物產量、土質、水源等產生惡劣的影響。當前利用生物技術降解塑料是處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對塑料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進行相關基因的克隆和轉移,培養新型的、有較好塑料降解作用的微生物,達到大量降解白色污染物的目的。

    2.5其他方面的應用

    2.5.1生物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是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應進行定期、定點分析與測定以闡明環境污染狀況的環境監測方法。生物監測具有連續性、直觀性、靈敏性、保護性等優點,目前廣泛應用在大氣監測、水監測、土壤監測等方面[4]。生物監測不像物理、化學檢測方法,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而且生物監測的成本低,節約資源。常用的生物監測技術有:運用細菌總數、糞便污染指菌監測水質;運用發光細菌對環境毒物進行監測;運用藻類生長測量對水質霉性進行監測。2.5.2生物能源技術生物能源主要指以淀粉質生物,如糧食、薯類、作物秸稈等為原料生產的石油替代油料,而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尤被看好。生物能源是基于生物質的存在實現的,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生物質具體的種類很多,植物類的有木材、農作物(秸稈、稻草、麥稈、豆稈、棉花稈、谷殼等)、雜草、藻類等,非植物類中主要有動物糞便、動物尸體、廢水中的有機成分、垃圾中的有機成分等。發展生物能源,不僅能控制環境污染,減少對煤、石油等資源的依賴,還能推動農業的發展。2.5.3煤的微生物潔凈技術近年來研究人員把選煤技術中的浮選法和微生物處理相結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與水混合,將微生物加入溶液中,并附著在黃鐵礦表面,使其表面變成親水性且溶于水,在浮選時不能附著在氣泡上,沉至底部,從而把煤與黃鐵礦分開[5]。2.5.4生物制漿和漂白技術造紙業中的制漿和漂白工序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工序,而木質素的處理是造紙業中有效利用纖維素的最大障礙。將生物漂白技術引入造紙業中,利用木聚糖酶對紙漿進行預漂白的木質素處理方法,具有高效、無污染等優點。未來生物制漿和生物漂白技術的發展對于擺脫造紙業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2.5.5綠色植被混凝土技術綠色植被混凝土是一種生態混凝土材料,是在無砂大孔混凝土的基礎上開發的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骨架結構。它要具有適宜的孔隙率、孔隙內堿環境的改善、適宜的充填材料以及表層客土,滿足這四個條件才能使植被生長。綠色植被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上的應用不僅滿足防洪擋土抗沖刷的要求,實現工程的基礎功能,還具有生態景觀性,滿足工程周圍的綠化要求[6]。2.5.6生物慢濾水處理技術生物慢濾水處理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山區溝溪水自流,緩慢通過濾料(石英砂或海砂)過濾,在這個過程中濾料表面吸附和截留了水中的有機物及礦物質,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營養,從而在濾料表面形成含有多種微生物或藻類的生物黏膜。生物黏膜的物理吸附和截留作用,以及微生物捕食、生物化學等作用,能夠除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截留雜質,使水體中各項指標均控制在在安全飲用水的標準內[7]。

    3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上的應用展望

    3.1能源問題

    能源一直是困擾我國發展的最重要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一直以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為主,但能源的儲備量和使用過程的高污染問題制約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將生物技術與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研究如何提高舊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發新能源和綠色能源。例如煤的微生物潔凈技術、生物質能、生物電池等的研究。

    3.2環境自治問題

    我國在環境污染治理上一直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說法,這對我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我們的環保思路從保護環境轉變為如何提高環境的自治能力,使我們在產生污染的同時,環境本身也能夠修復或去除污染,達到污染和自治的基本平衡。以基因工程為例,我們可以改良優化一些具有顯著吸附功能的植物,在生長的同時吸附土壤中的多余金屬元素,提高土壤的自身恢復能力。

    3.3生物醫藥

    醫藥尤其是抗生素的殘留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之一。通過對生物技術的研究研發疾病的檢測、預防和治療新方法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例如基于基因工程上研發的DNA分子探針用來檢測疾病;基于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木糖醇,作為糖尿病患者安全的甜味劑。利用生物技術制備西藥、抗體和疫苗等是成本低、易于分離純化、效果優的方法。

    3.4生物農業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在玉米育種、優良植株培育、轉基因食品的開發等方面已有較好成效。未來我們需要研究的則是高產、抗洪抗旱抗蟲、還具備一定特殊能力和土壤修復功能的植物。例如在草原上,種植繁殖快、抗蟲、能減緩土壤沙化的牧草,在養殖牛羊的基礎上增加草原的修復能力,減緩土壤沙化的速度;更有在洪水多發區種植扎根較深的、吸水性強的植物,保證在洪水到來時不被沖走,并能盡快吸收土壤中的過多水分進行利用。另外,在糧食儲藏、加工等環節也能夠利用生物技術提高儲藏效果、進行食物保鮮、提高食品加工效率。

    3.5生物材料

    通過生物技術構建新型生物材料是現代新材料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生物技術能夠在一些廢棄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物質,例如在蝦、蟹等殼類動物的甲殼中獲取甲殼素,是制作手術縫合線的極好材料,不僅可以促進傷口愈合,還可被人體吸收免于拆線;另一方面,生物技術為大規模生產一些稀缺材料提供了可能,例如利用生物技術生產蛛絲蛋白,得到可與蜘蛛絲媲美的纖維,用于生產防彈背心、降落傘等。還有生物塑料等材料的研發。

    4結束語

    生物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提高種植業、藥物、養殖業等產業上的生產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而且可直接用于處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類型。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環境污染的成因不同,在治理污染時采取單一的技術很難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時,必須有針對性的采取多種方法,綜合進行治理。

    參考文獻

    [1]王立俠.生物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6(2):108-110.

    [2]顧濤,陳志穎.昌吉州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的探討[J].低碳世界,2016(11):18-19.

    [3]米紅霞.試析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9):139.

    [4]汪玲.生物監測及其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科技創新與應用[J].2017(1):181.

    [5]張玉玲,戰立偉.淺談生物技術在環保工程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8):169.

    [6]楊慧.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混凝土世界,2016(10):72-74.

    第8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標準化

    轉基因食品如今已經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成了環境和健康的中心議題。并且,它還在迅速分裂著大眾的思想陣營:贊同它的人認為科技的進步能大大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而畏懼它的人則認為科學的實踐已經走得“太快”了。而基于現在的狀況,過分地肯定或否定都不合適,將其劃定在合理的范圍內,健康有序的發展,因此對其標準化就十分必要了。

    一、轉基因食品發展現狀

    近十余年來,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顯示出強大的潛力,并逐步發展成為能夠產生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的產業。1999年,全世界有12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植物,面積已達3990萬公頃。其中美國是種植大戶,占全球種植面積的72%。世界很多國家紛紛將現代生物技術列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扶持生物技術的發展。但是,轉基因食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不均衡的。

    二、我國轉基因食品標準化的必要性

    中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這意味著中國將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積的7%養活世界22%的人口。城市化發展使農業耕地不斷減少,而人口又持續增加,對工農業生產有更高的需求,對環境將產生更大的壓力。為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已將現代生物技術納入其科技發展計劃,過去20多年的研究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目前,抗蟲棉等五項轉基因作物早已被批準進行商品化生產,轉BT殺蟲蛋白基因的抗蟲棉1998年的種植面積為1.2萬公頃。資料顯示,到2000年上半年為止,我國進入中間試驗和環境釋放試驗的轉基因作物分別為48項和49項。近年來,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國的轉基因食品技術僅次于美國與加拿大。

    三、我國轉基因食品標準化的現狀

    1、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機構

    1993年,國家科委于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用于指導全國的基因工程研究和開發工作。

    2000年,由國家環保總局牽頭,8個相關部門參與,共同制訂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

    2001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并施行。由農業部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同年,《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2004年,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立,其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設立,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它由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每屆任期三年。

    2、現行的轉基因檢測標準

    (1)國家標準:GB/T 19495.1~8—2004 轉基因產品檢測

    (2)農業行業標準:

    NY/T 672~675—2003 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檢測

    NY/T 719.1~3—2003 轉基因大豆環境安全檢測技術規范

    NY/T 720.1~3—2003 轉基因玉米環境安全檢測技術規范

    NY/T 721.1~3—2003 轉基因油菜環境安全檢測技術規范

    NY/T 1101~1103—2006 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食用安全性檢測

    (3)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

    SN/T 1194—2003 植物及其產品轉基因成分檢測抽樣和制樣方法

    SN/T 1195—2003 大豆中轉基因成分的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196—2003 玉米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197—2003 油菜籽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198—2003 馬鈴薯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202—2010 食品中轉基因植物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203—2010 食用油脂中轉基因植物成分實時熒光PCR定性檢測方法

    SN/T 1204—2003 植物及其加工產品中轉基因成分實時熒光PCR定性檢驗方法

    SN/T 1816—2006 番茄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1943—2007 小麥中轉基因成分PCR和實時熒光PCR定性檢測方法

    SN/T 2074—2008 主要食用菌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2135—2008 蜂蜜中轉基因成分檢測方法普通PCR方法和實時熒光PCR方法

    SN/T 2271—2009 青椒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

    SN/T 2584—2010 水稻及其產品中轉基因成分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

    四、我國轉基因標準化的發展方向

    1、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律法規建設

    現行的轉基因政策在某些層面上或者是某些領域還不是很明確,有待于國家相關部門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具體操作方案報請國家審查,并予以頒布;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現行關于轉基因的法律法規還較為欠缺,在某些層面上或者是某些領域還很模糊,界定有些空泛,有待于國家相關部門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具體條文報請國家審查,并予以頒布施行。

    2、控制或限制轉基因動物或植物的種養植區域

    根據國家的戰略需要,建立若干個轉基因動物或植物的專門種養植區域,參照現有的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制定相應的轉基因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嚴格限定在此劃定區域內專門從事種養植,并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防止轉基因動植物種養植的擴散。

    3、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1)要繼續加大科學研究,確定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性或者潛在危害性的大小,并及時向民眾宣傳并廣為傳播,打消或者減輕此類問題的恐慌,提高消費者的知情權;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等級的評價標準,按照品種對人類健康危害程度,將轉基因食品劃分為四個安全等級:安全等級Ⅰ:對人類健康尚不存在危險;安全等級Ⅱ:對人類健康具有低度危險;安全等級Ⅲ:對人類健康具有中度危險;安全等級Ⅳ:對人類健康具有高度危險。

    (2)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中國現行的是以產品為基礎的強制標識制度,對應的是美國的自愿標識制度、歐盟的以過程為基礎的強制標識制度,但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的最低含量閾值,即當食品中某一成分的轉基因含量達到該成分的一定比例時,需進行標識,通過轉基因成分檢測證實自己的產品無意混入的轉基因成分含量低于規定域值,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產品標識為“非轉基因”。此方面還沒有確切的規定,需要健全。這樣就將轉基因食品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4、建立完善的轉基因檢測技術體系

    第9篇: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范文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生產方面的發展前景

    1生物固氮

    氮肥是世界糧食生產和豐收的關鍵,土壤每年要失去大量的氮素供植物需要。農作物一般通過含氮肥料的施用和生物固氮來獲取氮素,其中作物生產所需近50%的氮肥來自于固氮細菌的固氮作用,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人類對于生物固氮的研究已涉及到形態結構、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及遺傳等諸多領域。我國農業生產中生物固氮的最基本應用主要是對豆科作物進行根瘤菌拌種,而國際上生物固氮的研究較為先進,開發利用新型根瘤固氮菌劑,以達到增產效果[5]。

    2生物反應器

    生物反應器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與傳統農業產品相比,用各種農作物為載體的植物生物反應器產品可通過種子、果實或塊莖表達,便于貯藏、運輸和利用。與一些不可再生資源相比,農作物具有種類多樣化、低成本、可再生等優勢[6]。植物生物反應器這種低成本高產出的巨大前景,必將推動我國乃至國際生物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3轉基因植物疫苗

    轉基因植物疫苗是指將外源的疫苗抗原的基因導入植物基因里,把植物基因工程技術與機體免疫相結合,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被導入的疫苗基因即可在植物中表達出疫苗抗原,將此抗原提取,生產出能使機體獲得特異抗病能力的疫苗。植物細胞壁作為天然的生物膠囊,可使細胞內疫苗抵抗消化道的酸性環境和酶類講解,使疫苗在人體小腸內釋放,引起黏膜的免疫反應,刺激膜下淋巴細胞產生抗菌素到消化道、血液和呼吸道中,起到對機體的保護作用。轉基因植物疫苗易于形成產業化規模,在篩選到高效表達植株后,只需增加耕種面積就能擴大產量,且價格便宜,植物易于栽培和管理,生產成本低。安全。植物病毒不會感染人類和家畜使用方便。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

    1產品本身食用安全性的問題

    轉基因農產品中由于外源基因的導入,使得原本沉默途徑被激活從而產生毒素,傳統食品中沒有的毒素也可能因此產生。在轉基因過程中使用大量抗生素標記基因,人畜食用后,通過水平基因轉移和重組可能會擴散到腸道細菌及病原體中,產生新的病原細菌和病毒,并對抗生素產生抗性。同時,轉基因產品中整合的外源基因不易被消化,如被細胞提取并整合,極易引起細胞突變,降低人畜免疫力,對人類健康存在危害。

    2環境安全問題

    由于基因漂移而使近緣種產生抗性。抗蟲、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占目前商品化生產的農作物轉基因品種的主體,但由于基因漂移,有可能使與其近緣種如雜草等產生抗蟲,抗除草劑的能力,從而限制轉基因作物的應用。轉基因生物易引發害蟲、野草等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并具有可遺傳性,從而產生“超級害蟲”、“超級野草”,打破生物原有的平衡。轉基因作物可能引起非靶標害蟲危害,通過競爭消除原有的野生品種,使得種群發生改變。與此同時,由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形成了新的物種,改變了原有生物群落,誘發自然食物鏈的破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成人午夜短视频|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成人au免费视频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91成人免费版|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女性成人毛片a级|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成人性开放大片|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