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博弈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944 年馮?諾伊曼(Neumann)和奧?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標志著博弈理論的正式提出。博弈論又稱對策論(GameTheory),是在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響的條件下,理性決策人的決策行為的一種理論,是分析博弈行為和博弈決策的一門科學。
一場博弈主要由以下五個因素構成:一是博弈的參與者,又叫博弈方或局中人,是指博弈中能獨立決策,選擇最大化效用并承擔結果的參加者。二是博弈的策略,在博弈中由參與者做出的策略選擇,直接、實用地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采取的應對方法。三是收益,是參加者選擇策略并加以實施后的結果, 是參與人從博弈中獲得的效用水平高低的體現。四是博弈的次序,博弈雙方在策略選擇和行動中的順序。在博弈中,即使同樣的博弈方、同樣的策略,博弈順序的不同也會對博弈的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五是博弈的均衡,指所有參與者的最優戰略組合。一般而言,一個博弈至少應該具備前三個要素。
博弈論起發于數學領域,盛行于經濟領域,在20世紀50年代得到較大發展,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博弈論領域的經濟學家已經三次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該理論已經對經濟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博弈論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理論框架的不斷完善,經濟學家和管理者們逐漸把這一理論引入到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教育等領域中。在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過程中,如何借鑒和運用博弈論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提高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的效度,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一、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引入博弈論的必要性
(一)博弈論可以滿足高校輔導員隊伍 管理方式創新的迫切需求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學生素質有著重要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高校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輔導員的作用也愈加重要。而近些年來輔導員隊伍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如工作任務重、薪酬待遇較差、人員積極性不高、職業發展困擾較多等都極大地影響著這支隊伍的穩定性,給高校輔導員隊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重的挑戰。而能根據環境變換而做出應對策略的博弈管理可以滿足高校尋求輔導員隊伍管理的新方式的迫切需求。
(二)博弈論可以豐富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理念
隨著輔導員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全社會對輔導員的重視程度正不斷提高,黨和國家注重從各個層面對輔導員進行激勵,以期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保證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視角開展了對高校輔導員激勵機制的研究。從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研究的現狀來看,國內外研究者主要從工作制度、措施、環境以及輔導員需要等因素研究輔導員激勵,把激發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挖掘其工作潛能,作為輔導員激勵問題研究的主要出發點。這些激勵機制的形成與應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中的問題。但是隨著環境和輔導員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需要更多更豐富的先進理論來作為指導。博弈論作為近些年來在諸多領域被廣泛應用,越來越受到大家重視的科學理論,可以極大的豐富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理念。
(三)博弈論與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存在契合
在目標上,博弈論的假定前提是“理性的經濟人”,博弈的參與者都要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在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中,學校和輔導員作為博弈的雙方,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會產生重復博弈。而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因為職務晉升、工作分配等問題的存在,也勢必會產生智豬博弈。但若滿足或構建一定的條件,學校與輔導員,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的合作共贏依然是有可能的。而這點則與博弈論有著契合之處。
綜上所述,把博弈論引入到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中,不僅是新形勢下滿足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尋求創新方式的迫切需求,而且為解決高校輔導員激勵機制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理念,這為消除傳統高校輔導員激勵機制中存在的弊端和解決其內在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徑,是提高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效度的必然選擇。
二、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中的博弈關系分析
輔導員在高校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較容易因為學校管理者恰當的激勵措施而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進而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與積極性。高校在實際管理中,可以遵循博弈規則來研究激勵管理,使得所采取的激勵措施符合管理實踐的需要。
1.學校與輔導員
站在博弈論的觀點考慮,高校作為博弈的一方,希望能夠以最少的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工資)獲得最大的產出(輔導員受到激勵后所采取的積極行動帶來的工作成效),這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選擇;而博弈的另一方―――輔導員,希望以最少的付出(付出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換取最大的回報(高額的工資、成績的取得、精神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所以,投入與回報是這一博弈中的兩個關鍵所在。處于長期重復博弈中的兩個對策者―――高校與輔導員,想要獲得個人利益及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選擇適當的合作策略是必要的。而這種合作的關系,正是博弈論的一種―――重復博弈。
2.輔導員與輔導員
在高校中,除了學校與輔導員的重復博弈外,基于輔導員彼此之間的角色定位不同,做事能力、人際關系等因素的不同,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也客觀存在著博弈關系。如,不同職位的輔導員之間,就存在著不平等的博弈―――在同一團隊中的輔導員由于工作態度與能力不同而出現的“搭便車”式(智豬博弈)的不均衡的博弈關系―――這種強勢與弱勢的不平衡,往往造成輔導員隊伍中的弱勢方(小豬)采取坐享其成的等待型的最佳策略,而強勢方(大豬)的輔導員則往往疲于做事,這樣最終不利于輔導員的均衡發展;另外,不是同一團隊的輔導員之間也有可能存在著不均衡的關系―――人際關系好的輔導員往往可以得到領導和同事更多的庇護及賞識,而人際關系不好的輔導員往往會因此采取消極的應對策略,更加消極的對待工作。
三、博弈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激勵管理的有效路徑
通過以上對學校與輔導員、輔導員與輔導員之間的博弈關系分析得知,對高校輔導員的激勵對策和措施不能依賴傳統的激勵機制,而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切合這一群體特點的因素,,在滿足個體需求時充分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需耍調動其他方面的各耍素形成合力,構建并完善輔導員激勵機制,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
(一)以物質激勵為基礎,建立透明、合理的薪酬制度,
物質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礎。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輔導員的低收入與其工作的高付出不成正比,這成為影響高校輔導員隊伍穩定性的重要原因。根據博弈論原理改革高校薪酬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級別,充分體現出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與激勵功能。
一方面高校應提高輔導員的整體工資水平,滿足他們追求“合理利益的最大化”,使他們能安心于本職工作。同時,高校還應突出薪酬制度的透明與合理性,這樣有利于輔導員明確行為與后果, 努力與回報之間的關系, 有利于維持競爭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促進輔導員之間積極競爭關系的發展。
(二)以精神激勵為突破口,滿足輔導員的情感需求
情感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夠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方式。高校在進行物質激勵的同時,也要發揮精神獎勵的重要性,給予輔導員更多的人文關懷。隨著當前學生工作環境的復雜多變,學生特點的多樣化,社會對輔導員要求的提高,導致輔導員面臨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持續加大,工作積極性下降。高校管理者應充分認識輔導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積極加強與輔導員的情感交流,工作中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生活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積極建立一種彼此信任、團結和諧的工作氛圍,使輔導員能夠更加舒心的開展工作。
(三)以公平、合作、共贏為目標,完善與改進輔導員考核辦法
對輔導員工作考核的準確與公正,也是影響輔導員激勵的重要因素。因此,對輔導員工作的考核一定要多渠道、全方位進行評定和測量,同時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高校應引入公平的競爭機制,堅持“公平公正、論功行賞”的競爭原則,對于考核優秀的輔導員給予獎勵,通過頒發榮譽證書、發放一定數額的獎金、給予進修機會等特別獎勵,使其感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對于考核較差的輔導員給予適當的懲罰,激發他們工作的責任感。這樣既可以維持學校與輔導員之間的合作關系(雙方共贏),又保持了輔導員之間競爭的公平性(多勞多得)。
(四)以輔導員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完善培養機制
近些年來由輔導員在工作中成就感普遍偏低,職業受挫感較易產生,自認為職業前景黯淡等原因所帶來的職業倦怠成為影響輔導員隊伍穩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鑒于此,高校應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統籌規劃專職輔導員的發展。鼓勵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讀相關學位和業務進修,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的要求,幫助輔導員落實自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確立職業發展目標。一方面完善輔導員的培訓機制,鞏固和完善現有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輔導員培訓體系,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與管理能力,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輔導員的流動機制,拓寬輔導員的發展道路,支持有能力的輔導員轉任道行政、教師和科研等崗位。
論文摘要:明確討論經濟權力問題導致了重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問題本身:問題不在于解釋為什么與市場關系的自由領域相比,在企業內權威起支配作用,而在于理解資本主義制度中經濟權力的不同表現形式。
0引言
經濟權力概念對于企業(以及資本主義制度)本質的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超出新制度經濟學研究范式,結合的階級分析方法,明確考慮市場上經濟權力對企業內權威關系的決定性影響,才可以內洽性地處理經濟權力與企業本質這兩個理論問題。
企業本質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項 (nie)的開端。科斯開此先河,探究了權威和指揮在經濟上優于市場關系的原因。
這兩類研究都沒有充分分析經濟權力。但兩類研究的內洽性具有不同含意:在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方法中,沒有分析經濟權力是因為它認為經濟權力與現實研究無關;威廉姆森考慮到經濟權力的相關性,但沒有發展經濟權力的含意,從而使其命題容易受到理論內洽性上的攻擊。
1經濟權利的問題
1.1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方法中的經濟權力根據阿爾奇安.德姆塞茨方法,資本主義系統中不存在經濟權力,強制關系只是表面性的,細察之后便可發現它們其實是平等雙方之間的關系。完全競爭背景中的退出原則使權力非對稱成為一種錯覺。在雙方間的每一關系中,每一方總是可以實施他的退出權。一方退出權約束了對方行為,而不依賴于雙方在制度或組織內的交易形式。關系中的雙方都面臨競爭,這使每一方都不能在交易中享受不公平的回報。
在這一背景中,經濟權力被看作是壟斷地位帶來的市場權力,它必然意味著違背了完全競爭假定。因而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不存在經濟權力,各方完全對稱,即使他們在科層式結構的組織中處于不同位置。如果有可能確定每種人類行動的自由或被強制的含意(content),那么阿爾奇安一德姆塞茨的制度理論便可以合理地運用。但問題是,若不討論這一分析中所用的標準,這種人類行動“兩分”是不可能的。阿爾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可以被批評的原因是,盡管其分析發展足以內洽,但是它基于站不住腳的假定。
1.2威廉姆森方法中的經濟權力威廉姆森框架本身面臨一個內洽性批評:在市場與科層的分析中,威廉姆森把經濟權力作為一個相關變量,卻不能在其框架中發展它的含意。威廉姆森對其方法的辯護是無力的。威廉姆森提到的經濟權力概念的“分析模糊(analytical vagueness )”都涉及(pours into)效率概念,因為,經濟權力本身(其他情況不變時)要在個人約束的改變中得以體現,個人約束改變又構成了效率概念的基礎。在威廉姆森框架中,承認某一分析范疇的相關性卻不能清楚地說明它,等于承認威廉姆森理論的局限。這意味著威廉姆森的分析掩蓋了他不充分的分析框架導致的極大不精確性,從而無法評價他自己認為對制度演進過程有重大影響的要素之一。這種局限意味著威廉姆森的市場與科層框架有助于說明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對成本和收益,但不適于支持資本主義制度的規范描述或歷史解釋。
2企業的問題
2.1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方法中的企業把生產問題定義為(稀缺)資源配置問題,是把生產作為一種交換形式的分析基礎。根據nie,交換得以發生的自然制度是市場。如果滿足完全競爭假定,那么市場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沒有經濟權力的制度。
阿爾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假定生產領域也滿足完全競爭條件,從而對經濟權力的否認也可被擴展到企業內部。①“交換”是競爭原則支配下的自愿行動。②“完全競爭”的條件是不存在權威和權力關系。③“市場”是交換發生的場所。④“生產”是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交換。⑤“企業”是生產發生的場所。 通過厘清這些定義,我們便可以評價阿爾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所得結果的重要性:科斯明確引入權威和指揮原則以及競爭原則,從而解釋了企業的本質;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及其追隨者只提及競爭原則而不承認權威問題,并以此分析各種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因此是一種平等主義系統,其中沒有真正的個人間權威。
2.2威廉姆森方法中的企業威廉姆森在其框架中對科層關系的明確分析,使他可以基于企業內的特殊合約關系來描述企業的特征。企業是一種以工作合約為基礎的組織。工作合約確立了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科層關系,這種科層關系代表了正交易成本背景中協調問題的有效解。企業的定義因此依賴于各方的非對稱,涉及權力概念。科層工作關系的基礎是限制權力實施范圍的合約—權力因此始于相互同意,止于合約期滿,或者說,隨著支持并證明其合法的同意的終止而終止。即使基于相互同意,經濟權力也仍然存在,仍然是企業定義的構成要素。這使威廉姆森可以用一種比阿爾奇安一德姆塞茨方法更優美的方式,分析社會交易關系中權威與平等之間的相容性問題。后者試圖證明權威只是表面,而非實質;相反,威廉姆森并不想否認科層的存在,而是作如此解釋。
3如何使經濟權力與企業相一致
3.1社會階級與動態分析為了在經濟權力和自由合約關系背景中理解科層的本質,我們必須分析使個人決策集存在差異的因素以及科層關系存在的原因。如果雙方自愿建立(科層)工作關系,一方是.1工人”,另一方是“老板”,那么,正是他們各自的約束使這兩種位置成為雙方共同的最優選擇;理性行為人如果可以當老板,就不會選擇當工人。除了它的階級內涵之外,經濟權力概念的另一個本質特征是它的動態性。即使在自愿主義范圍內,個人約束也會在社會交易過程中改變(作為社會交易的結果),這意味著經濟權力要在個人所面臨約束系統的演進中得到體現。一旦詳細說明了經濟權力概念的社會性和動態性,我們便可以更準確地討論企業本質問題。對于工人,一種工作關系唯一(最佳的)替代選擇只不過是另一種工作關系,但仍處于服從資本家的位置。這種關系因此是非對稱的一方命令,另一方服從,企業內的這種權威關系的基礎不能得到改變,正是因為它們體現了企業外存在的非對稱的經濟權力關系。
3.2內部與外部的批評鮑爾斯和吉恩梯斯及金博格正確地指出,必須在企業內權威關系與企業外也存在的一般權力關系之間建立聯系。鮑爾斯和吉恩梯斯的分析目標是,闡明競爭性資本主義經濟中自愿交換可以產生行為人之間均衡的權力關系結構。權力因此被當作一種“個人”間關系,最終源于非出清市場的存在。
雇傭關系的特殊性不在于對工人承諾的與留給他/她自己的之間的差異;相反,正是它們(指對工人承諾的與留給他/她自己的—譯者)的一致性使雇傭關系獨一無二。權力關系不是源于決策背景的復雜性、不確定性、非對稱信息、有限理性、歷史時間和復雜的合約實施當然會改變社會中的權力關系,但不能改變此外的其他東西。
張慶君(1974-),遼寧大連人,渤海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出口貿易波動也在增強。為此,采用增長率直接法、增長率趨勢法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長周期波動,并采用協整理論分析我國出口貿易長周期的特征。研究結果表明,自1978年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經歷了八次短周期波動、三次中周期波動(其中第三次中周期波動具有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和兩次中長周期波動。目前正處在第二個中長周期波動的擴張期;我國出口貿易的長周期與GDP的長周期具有相似的特征。關鍵詞:經濟周期理論;出口貿易;周期波動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7)07-0023-05 收稿日期:2007-05-08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其中出口貿易更是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國外貿出口額為9690.8億美元,增長了27.2%,我國出口貿易已經連續四年保持20%的增長速度。但是,我們在看到外貿乘數效應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應當警惕出口的波動也同樣可能對經濟產生負面沖擊,盡可能避免出口的大起大落。從我國出口貿易的不穩定指數來看,自1992年以來,出口貿易不穩定指數呈上升態勢,偏離長期趨勢的幅度較大。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國出口貿易的周期波動規律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周期波動分析是認識事物變化規律的重要方法,在經濟研究領域,周期波動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宏觀經濟的諸多領域。但是相對于經濟學對經濟周期的較為成熟的分析研究而言,對國際貿易收支周期波動循環的分析與研究,還屬于開拓性階段。
我國的對外貿易收支在運行與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周期波動循環的現象,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馬曉野提出了我國國際貿易波動分析的理論框架,認為不同類型的宏觀經濟沖擊以及貿易體制改革本身對我國總體貿易規模和進出口余額有很大的影響。孫林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外部環境條件,對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額波動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小平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周期波動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服務貿易在近10年里呈現出前期波動較大而后期趨于平穩的特征;中國服務貿易自1982年以來,經歷了八次短周期波動、三次中周期波動和兩次中長周期波動。曹洪謙研究發現1998年以后的北京服務貿易增速前期波動較大而后期趨于平穩。以上文獻沒有專門針對我國出口貿易周期波動的研究,本文結合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踐在出口貿易周期波動研究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國際貿易收支周期波動是國家貿易經濟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所呈現的起落更迭、擴張和收縮不斷交替的波浪式運動過程,是國際貿易經濟運行中反復出現的對其均衡狀態的偏離和調整過程。按時間的長短,經濟周期可以分成四種類型:3-5年的短周期,又稱基欽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長周期,又稱庫茲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長周期,又稱康德拉梯也夫周期。在對中國出口貿易周期波動的實證分析中,本文
將采用增長率直接分析出口貿易的短周期;采用增長率趨勢法分析出口貿易的中周期和中長周期;采用協整分析方法研究出口貿易的長波特征。
二、實證分析
(一)短周期分析
增長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實際增長率來測定變量的周期波動,這是分析經濟波動時通常采用的方法。表1給出了中國出口貿易及其增長率年度數據,增長率的折線。下面從波長、波型、波峰、波谷等方面對我國出口貿易短周期波動進行分析。波長和平均波長從時間的角度反映出口的波動狀態。波長是指一個完整波動周期的時間長度;確定一次完整的波動,可以從一個波峰到另一個波峰,也可以從一個波谷到另一個波谷。評價波長是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次波動的時間長度。按照波峰一波峰周期測算方法可以看出我國出口貿易從1978-2005年共有八次周期波動,平均長度為3年。因此,我國出口貿易的短周期波動基本上屬于基欽周期。
出口貿易的波型分為古典型波動和增長型波動。古典型波動是指出口總額出現下降的波動,也就是增長率出現負值的波動,其中必然包含出口貿易額與增長率同時下降的過程;增長型波動是指出口增長率下降但實際絕對額仍在上升的波動。因此,可以區別出我國出口貿易的八次周期波動均為古典型波動。一次完整的波動包括兩個階段和兩個轉折點,兩個階段是擴張階段和收縮階段;兩個轉折點就是波峰和波谷。自1978年以來的八次波動中各次波動年度及其峰值和谷值。峰值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峰值為0.401;波谷最低的年份為1983年,谷值為0.004。
(二)中周期與中長周期分析
中周期與中長周期分析一般采用增長率趨勢法,增長率趨勢法是在增長率變量進行趨勢分離的基礎上來測量變量周期波動的方法,該方法不僅可以識別短周期,而且可以識別中周期和中長周期。假設變量GEXi表示出口貿易增長率序列,用Trendi表示增長率序列中的趨勢成分,用Cycle;表示增長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則有:
Cyclei=GEXi-Trendi
(1)
通過Eviews5.0軟件,采用H-P濾波(Hodrick-Prescott Fiher)方法,脫離時間序列GEXi中的趨勢成分Trendi,生成周期成分Cyclei,分析結果見圖3和表3。圖3中橫坐標是年度時
間,縱坐標實際增長率GExi、趨勢增長率Trend;和周期成分Cyclei相對應的增長率刻度。結合圖3和表3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出口貿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長周期特征。從短周期波動來看,1978年以
來我國對外貿易周期成分特征與實際增長率周期波動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強化短周期波動特征分析的穩健性。
結合圖3和表3中的周期成分,還可以識別出我國出口貿易波動的中周期特征。現將整個周期成分劃分為三個階段:1979-1987年為第一個階段,1988-1994年為第二階段,1995-2004年為第三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絕對波幅和相對波幅等具有較大差異的繼起性,而且各個階段的時間跨度均為7-10年,各自內部又包括了三個左右的短周期,因而這三個階段基本上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對于這三個階段可以從平均位勢(即均值)、標準差(δ)和
波動系數(CV)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平均位勢這里采用各階段內周期成分增長率的算術平均值。標準差,亦稱均方差,是各階段內增長率數值與其相應階段平均位勢離差平方平均數的平方根,反映了波
動對于平均位勢的偏離程度,計算公式如(2)式。由于三個階段的平均位勢不同,應消除平均位勢的不同影響,常用的指標是波動系數,計算方法為標準差與平均位勢之比的絕對值,計算公式如(3)式。
對于三個階段的平均位勢、標準差(δ和波動系數(CV)的計算結果見表4。從平均位勢上看,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的平均位勢表現為第三階段最高,第一階段次之,第二階段最小的特征;標準差表現為第二階段最低的特征;而波動系數表現為第三階段最小的特征。由于平均位勢代表平均增長率,第三階段具有平均增長率高但波動幅度小的良好特征。這一良好特征基本上類似目前我國GDP增長率波動所具有的“適度高位平滑”的特征。所謂“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是指經濟在適度增長區間內保持較長時間的平穩增長和輕微波動,使經濟周期由過去那種起伏劇烈、峰谷落差極大的波動軌跡,轉變為起伏平緩、峰谷落差較小的波動軌跡。目前我國出口貿易的第三次中周期波動具有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
從圖3的趨勢成分的曲線軌跡我們還可以識別出我國出口貿易增長率所體現的中長周期及其特征。從結合圖3和表3的趨勢成分可以發現,從1979至1994年,中國出口貿易經過了一個從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一個周期過程。1985年的增長率為0.401,其后呈總體下降趨勢,到1983年下降到波底,增長率為-0.004;之后又呈現上升趨勢,到1994年達到波峰,增長率為2.3077。這個過程大約包含了兩個中周期和五個短周期,經歷了15年的時間,因此可以認為該周期屬于中長周期即庫茲涅茨周期。從1995年起,我國出口貿易又進入新的逐漸調整并擴張的階段。
(三)長周期趨勢分析
雖然我們不能對我國出口貿易的長周期直接進行識別和分析。但是我們可以借助于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出口貿易與相關指標變量的線性模型,來間接反映我國出口貿易長周期的情況。這里我們采用協整理論建立我國出口貿易與GDP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來間接反映我國出口貿易的長周期波動。采用GDP作為參照系主要是因為關于經濟增長的周期問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如陳東琪研究認為,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濟經歷了四個長周期,其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經濟進人第四個長周期。于是本文就將我國出口貿易的波動態勢與GDP第四個長波聯系起來。這里我們首先對1978至2005年的出口貿易額和GDP數據取自然對數,分別表示為LnEX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兩步法對LnEX和LnGDP進行協整檢驗。第一步采用ADF方法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nEX和LnGDP兩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所以可以進一步做協整關系檢驗;第二步首先對這兩個變量的關系進行最小二乘估計,然后用ADF檢驗對估計結果的殘差序列做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確定變量LnEX和LnGDP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靜態回歸的方程就是協整方程,即:
LnEX=0.9503LnGDP-2.9488
(4)
(2.6066)(-3.0055)
R20.9712,Adj-R2=0.9701,D.W.=1.8315
【關鍵詞】博弈論,發展,前景
一、導論
博弈論理論的發展為很多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研究思路。但是博弈論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它是如何受到大家重視的、它的未來發展前景又是如何?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對上述問題進行梳理,有助于對博弈論有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對博弈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有所了解,對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學科有很大的好處。
二、博弈論的早期研究
很多學者想追溯博弈論的起源,但是針對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如果按照把博弈問題應用到決策問題和對決策問題的研究標準,那么可以說博弈論的歷史非常悠久。因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常都會進行博弈分析。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具有博弈思想的事例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齊威王田忌賽馬”、一千五百年前巴比倫猶太教法典中的“婚姻合同問題”等。如果按照現代經濟學和博弈論中經常引述的最早包含博弈思想的文獻標準,古諾1838年關于寡頭之間通過產量決策進行競爭的模型可以看做博弈論早期研究的起點。1883年伯特蘭德的通過價格進行博弈的寡頭競爭模型也是包含博弈思想的經典文獻。對博弈論問題比較系統密集的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初期。齊默羅和波雷爾對象棋博弈等的系統研究可以代表系統研究博弈理論的開端。諾依曼和摩根斯坦一九二八年給出了擴展形博弈定義。但是,這些研究都沒有完成博弈論的理論體系。盡管如此,這些早期的研究還是對博弈論理論的產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博弈論的形成
對于一個理論的真正發展來說,僅有一些零星的研究還是不足以發展出博弈論的理論體系的,更重要的不是誰曾經有過零星的研究,而是誰的工作或者文章發表以后,它的思想或方法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重視,并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就像哥倫布并不是到達美洲的第一人,但卻因為他的發現新大陸沒有“失落”過,所以哥倫布享有發現新大陸發現者的榮譽。同樣的道理,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1944年出版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應該被看做博弈論歷史的真正起點。在《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中引入了博弈論的擴展表示和正規形表示,并定義了極小化極大解,指出這種解在所有兩人零和博弈中都存在。該書在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給出了博弈論研究的一般框架,概念術語和表述方法,提出了相對系統的博弈理論。盡管現在看來該書某些地方還不全面,但是,其對博弈理論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四、博弈論的成長和發展
博弈論第一個研究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弈論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推動作用下,這時博弈論的研究隊伍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納什加入到博弈論的隊伍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納什在1950年將博弈論擴展到非零和博弈,并提出納什均衡概念和證明了納什均衡存在性的納什定理,發展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論基礎。除了納什的研究成果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很多博弈理論家和博弈論研究成果。例如,囚徒困境博弈的實驗。五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七十年代也是博弈論發展歷史中產生重要理論成果的階段。例如:“微分博弈”的概念、“強均衡”的概念、關于重復博弈的“民間定理”。這個期間最重要的成果有賽爾騰1965年提出的在博弈方選擇“相機計劃”的博弈中不是所有的納什均衡都是合理的,因為可能存在空頭威脅的問題。1975年又提出了“顫抖手均衡”的概念。70年代博弈論發展中最重要的事件還包括“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此外“共同知識”在博弈論中的重要性也受到重視。
五、博弈論的成熟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
80、90年代是博弈論走向成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在經濟學中的地位達到了最高峰。這個時期的重要理論進展包括“順退歸納法”、“序列均衡”的概念、《進化和博弈論》的出版、“完美貝葉斯均衡”的概念。正是這個時期,博弈論受到經濟學家真正的廣泛的重視,并被看做經濟學核心的分析方法。也正是這個階段開始,博弈論的思想、詞匯開始在經濟學雜志上大量出現。博弈論之所以會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上升的這么快答案首先是現代經濟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對抗性競爭性越來越強,因此,經濟活動的博弈性越來越強。其次,信息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化的發展使得人們認識信息的作用和規律的要求不斷提高。從而促進了信息經濟學的發展要求。因此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也對博弈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六、博弈論的發展前景
由于博弈論本身優美深刻的本質魅力,新的博弈分析工具和應用領域的不斷發現,一定會吸引大量學者加入。而且隨著博弈理論的發展和博弈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這種理論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它的理論基礎方面還存在一些沒有很好解決的根本問題,這充分保證了博弈論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的發展潛力。在金融、貿易、法律、政治等領域不斷提出新的博弈論應用課題這也是今后博弈論進一步發展的巨大動力。而且,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大博弈中,非合作博弈是博弈的主流,但是,合作博弈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要比非合作博弈理論更加復雜。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博弈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必然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也會對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自80年代中期開始,博弈論的廣泛應用促使經濟學經歷了一次巨大變革,而且,目前這場變革還在加速進行。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泰勒爾所說:“如同理性預期使宏觀經濟學發生了革命一樣,博弈論廣泛而深遠地改變了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博弈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1951年納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發表在數學雜志上。但博弈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上的應用卻最為廣泛成功。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以達到或實現既定目標的一門學科。但從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來看,這種觀點將被另一觀點所取代: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為。因此,現在當再翻開歐美名牌大學的微觀經濟學教材時,你會發現有近一半的內容已與八十年代末大不相同。博弈論在短短10余年對經濟學產生的如此深刻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近年來,博弈論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滲透到了幾乎所有的經濟分析領域。而影響最大的便是微觀經濟學。甚至可以說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納什、豪爾紹尼和澤爾滕三人,以表彰他們在博弈論的發展及應用中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博弈論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及決策均衡問題。1944年馮?諾伊曼與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第一次系統地將博弈論引入經濟學中。到20世紀50年代,合作博弈發展到鼎盛期,非合作博弈也開始產生。1950年納什在《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確提出了“納什均衡”。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1965年澤爾滕首次將動態分析引入博弈論,提出了“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和相應的“逆向歸納法”。1967年豪爾紹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義了“貝葉斯-納什均衡”,構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論。隨后,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得到迅速發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爾定義了“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
將博弈思想引入微觀經濟學得到了一些相對獨立、體系完整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信息經濟學。它被譽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微觀經濟理論中最活躍的領域。信息經濟學的核心是機制設計,即在給定的信息結構下,什么樣的制度安排是最優的。在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中,對這種問題進行分析是非常困難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是博弈思想方法的應用,為這種經濟現實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經濟學得以迅速發展并形成為一門適用性強、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和邏輯嚴謹的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可以說,信息經濟學正是博弈論的延伸和具體運用。
將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觀經濟學徹底改變了微觀經濟學的面貌。在瓦爾拉斯世界,廠商視一組市場價格決定自己的產量,消費者根據同一組市場價格做出消費選擇;由于單個廠商或消費者的行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小到可以忽略,這些行為個體不必顧及別的廠商的成本函數或消費者的偏好結構即可做出自己的最優選擇。在這一模型中,一組有目共睹的市場價格披露了行為個體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這組價格自動地將經濟調節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節約信息成本是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大優點。但是,在有別于(完全)價格體系的經濟環境中,缺乏一組均衡價格作為信息載體,情況會怎樣呢?正如前面所說,這依賴于具體問題中的博弈規則。在現實經濟問題中,體現博弈規則的可能是某種市場交易法則,或是某種工資制度,也可能是規定了各契約人義務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約,等等。經濟學家發現,某些情形下,雖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可以通過觀察對方一些公開的行為,推斷出這些私人信息――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這類模型描述的特定環境中,雖然沒有象瓦爾拉斯均衡價格那樣直接的信息載體,經濟個體卻可以發掘某種間接的信息傳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間接的信息傳遞渠道的情形下,還可以通過改變博弈規則,構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約――顯然,這涉及尋求最優(或次優)的制度安排。
近年來一直處于理論前沿的經濟機制設計研究,正是沿著這個思路進行的。一般說來,實際中的機制設計問題會同時涉及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但同時考慮這兩個問題是非常復雜的,經濟學家選擇分別處理它們。對逆向選擇問題的研究顯示,許多情況下即使設計最優的機制也只能達到次優的結果;但是,設計最優的機制一定可以通過一個使人吐露其真實信息的機制實現(顯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風險模型的一個主要結論是,在一個包含不確定性結果的契約中,對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與人共同分擔風險。機制設計研究框架已用來研究許多重要的實際問題,如制度選擇與資源配置效率、公司組織設計和激勵工資制度,等等。可以說,慎密的微觀分析已滲透到了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的經濟系統中的每一部分――從市場的有效性到公共產品的供給,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各種有關問題到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經濟學已經真正成為當今經濟分析的主流。
將博弈概念引入微觀經濟學使個體理性公理在經濟學中的地位達到了極致。博弈論研究的對象是理性的個體。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參與人的戰略空間和最終的支付結構被假定是公共知識。也就是說,每個參與人不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參與人所有可選的戰略來,他還得知曉各種情況下自己最終的收益;并且,其他參與人知道他掌握了這些信息……博弈論要求,每個參與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識;并且,在博弈進行過程中,參與人會根據對過去事件的觀察,不斷地以貝葉斯法則來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說假設參與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按貝葉斯法則的思想行事還有相當的現實基礎的話,參與人是否還能勝任貝葉斯公式的計算未免就太可疑了。
關鍵詞: 博弈實驗 教學軟件 實驗經濟學
一、引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華?哈斯丁?張伯倫(E.H.Chamberlin)教授1948年在哈佛大學博士生課堂上進行的描述市場需求和供應經濟關系的紙牌實驗正式拉開了實驗經濟學的序幕[1]。20世紀50年代,美國休斯敦大學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并將博弈論引入議價行為模型,進行了純議價博弈實驗,1994年因為他在博弈論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1952年,美爾文?爵爍和莫萊爾?弗萊爾(MelvinDresher and Merrill Flood)進行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實驗。20世紀60年代,有著“實驗經濟學之父”之稱的弗農?洛馬克斯?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教授在亞利桑那大學十一個班級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實驗驗證競爭均衡理論,1962年,以此實驗為基礎撰寫的論文《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的發表,標志了實驗經濟學的誕生。其也因為在實驗經濟學領域開創性的貢獻于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3]。
近年來,博弈實驗及以其為代表之一的實驗經濟學以其實現方式的可復制性和實驗過程的可控制性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青睞,該實驗還是研究不同經濟政策建議有效性的經濟、可行辦法之一。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已經逐漸意識到實驗經濟學的發展,目前正有組織地對其開展研究和應用工作。因此,以實驗經濟學為主要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性、設計性的本科生實驗教學已經成為經濟管理類實驗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諸多知名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已經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學實驗室,開始了在實驗經濟學領域的專業研究和教學應用[4]。
然而在博弈實驗的推廣過程中卻出現了教學效率低、教學工作量大、數據不易收集、多為驗證性實驗等諸多難點,極大影響了博弈實驗在高校別是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中的推廣。筆者所在的中國藥科大學醫藥經濟管理綜合實驗教學中心自行編寫了基于Browse/Server(簡稱B/S)結構的博弈實驗教學軟件。該軟件使用JSP(Java Server Pages)與My-SQL相結合,構建了功能強、使用簡便、管理方便、運行速度快、安全可靠性強的網頁數據庫。基于該數據庫,將Java和JDBC結合起來極大降低了程序編寫難度,提高了軟件在不同平臺運行的兼容性和穩定性[5]。
二、傳統博弈實驗模式在教學應用中的缺點
1.教學效率低。
國內實驗經濟學教學大多沿襲國外教學模式,嵌入于經濟學、管理學等理論課程中進行,用于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多為演示型、驗證性實驗。實驗中沿襲國外常規教學手段使用紙質教學文件為實驗用具(見圖1),學生在格式化的紙質文件中記錄每輪博弈決策,每輪博弈后,將決策紙交予教師進行記錄、評判后再行發回進行下一輪博弈。每輪博弈均涉及決策、收決策紙、記錄、評判、發回決策紙、下輪決策的循環,因其極大地占用了課堂教學時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受到課時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開展。
以本中心的實驗教學為例,在使用博弈軟件之前每次進行重復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實驗教學時,60人的博弈實驗,需要4位實驗教師同時工作(2位教師計算和統計實驗結果,1位教師按時收集、發放博弈決策紙,1位教師維持教學現場秩序)才能保證博弈實驗的正常進行,1課時(45分鐘)只能進行7-10輪博弈,平均5-7分鐘完成一次博弈,實驗效率較低。而在7-10輪博弈輪數中絕大部分學生還未能體會均衡、零和等博弈的核心理念,實驗就已經匆匆結束。
2.教學難度大。
常見的用于本科教學的博弈實驗模型如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選美實驗博弈模型、智豬博弈實驗模型、重復博弈實驗模型的課程化構建中多要求構建博弈方信息完全不對稱的實驗環境。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如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相對規則的博弈對手配對、微信等現代化的信息溝通途徑甚至是同學間的手勢和眼神極易導致博弈對手間的信息溝通,從而極大地影響實驗的結果。有時甚至需要教師使用分割博弈對手所處實驗環境、強制信息溝通工具管制等方式保障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增加了實驗教學工作量,加大了實驗教學的難度。
3.教學計算量大、工作量大。
多數博弈實驗均需要一定的運算和統計工作,尤其是在賄賂博弈、領導者博弈等帶有研究性的博弈行為實驗中。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每輪實驗都需要統計并標示博弈對手的博弈決策,計算本輪博弈雙方得分。雖然單個運算強度不大,但是由于參與實驗者眾多和往復博弈次數而導致運算量較大,且較為容易出現計算失誤。
4.教學數據收集困難,工作量大。
為了強化博弈實驗的教學效果,需要及時統計參與博弈學生的博弈決策及其產生的效果,作為學生優化決策的依據。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需要歸納典型博弈思路,如一報還一報策略(TIT FOR TAT)、弗里德曼策略(FRIEDMAN)、道寧策略(DOWN ING)、喬斯策略(JOSS)等經典博弈策略的產生概率及其平均收益,用以引導學生的決策思路[6]。但是對紙質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一個教學單元(如2課時)內,難以完成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5.教學、科研效果分析困難,缺乏必要依據。
北京大學董智勇教授在《實驗經濟學》一書中寫道: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是經濟學家在挑選的受試對象參與下,按照一定的實際規則并給以一定的物質報酬,以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一種實驗室環境,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對得到的實驗數據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或者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高校能夠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高度理性受試對象,實驗課程能夠以分數等激勵手段代替的物質激勵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成本,因而成為實驗經濟學的重要實踐場所。以博弈實驗為代表的實驗經濟學更是成為優化決策體系、提升決策水平的重要方法,其是在賄賂模型等研究性博弈實驗模型中。這一切的實現不但需要基礎數據,而且需要強大的以博弈數據庫為基礎的數據挖掘工具。紙質實驗道具因其在收集速度上的缺陷顯然不能滿足要求[7]。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博弈實驗教學應用中的優勢
1.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本中心采用博弈實驗軟件后,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以每次實驗20輪計算,傳統紙質道具的博弈學實驗,至少需要90分鐘,使用計算機實驗教學軟件后,只需要20分鐘,在1個課時內就可以完成實驗,保證了教師講解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博弈水平。對比具體如下圖(圖2):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發現,應用計算機的實驗方法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顯著的進步性。
2.降低實驗教學難度。
博弈實驗中通過電腦自動分組等功能可以做到真正的“雙盲”實驗。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自制教學軟件能夠實現自動配對、隨機分組功能(見圖3),使學生在完全不知道博弈對手的情況下完成博弈實驗,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完全不對稱。
3.免去實驗教學的信息收集、整理、運算工作。
采用了計算機的實驗方法后,在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時,學生只需要單擊“合作”或“背叛”后即可看到(或等待后看到)博弈對手本輪決策,由電腦依據評分原則直接給出單輪分數并累計入學生總得分。學生決策提交后,收集、整理、運算、統計的工作都由電腦后成并展示在學生眼前,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量。
4.教學數據自動轉存,方便實驗效果深入挖掘。
使用教學軟件后,重復囚徒困境博弈實驗中的學生的操作將被自動保存,實驗結束后以EXCEL的形式導出。導出后的數據經過EXCEL的簡單加工可以進入SPSS等統計軟件深入挖掘掩藏于基礎實驗數據背后的經濟學現象和規律。
四、結語
為了滿足實際教學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自行編輯博弈實驗教學軟件以推廣博弈實驗在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課程中的運用,提高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改革。筆者所在實驗中心的軟件化博弈教學實踐表明,博弈教學軟件的使用不但能夠極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降低教學難度,實現實驗數據的自動收集、主動分類及自動基礎分析等,這樣不但滿足了本科教學需要,而且為經濟博弈行為的科研提供了強大依據,具有較高的推廣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曉麗.博弈實驗對博弈論的方法論意義[J].學術探索,2013.
[2]杜麗群.經濟學的兩種研究范式:實驗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評析[J].經濟思想史評論,2007.
[3]鄧釗.經濟學實驗方法及在我國的應用前景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
[4]方小教.經濟學實驗課程構建方法的改革路徑[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5]謝玉誠,茅寧瑩,陳露,施皓韻.經濟學實驗教學方法改革[J].新西部,2013.
[6]周駿宇.艾克斯羅德重復博弈實驗及其應用[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
【關鍵詞】初步博弈論,基本理論,日常應用
前言
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為達到取勝的目的而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的思想。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最初主要研究象棋、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并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于經濟領域,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學科。
一、博弈論的概念
博弈論是研究在策略性環境中如何進行策略性決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動的科學。這里,策略性環境是指,每一個人進行的決策和采取的行動都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策略性決策和策略性行動是指,每個要根據其他人的可能反應來決定自己的決策和行動。
二、博弈論的類型
博弈論有兩種基本的類型,即“同時博弈”和“序貫博弈”。前者是參與人同時進行決策或行動的博弈,后者是參與人的決策和行動有先有后的博弈。這里,所謂的“同時”或“先后”主要是看參與人在決策時是否知道其他參與人的決策,而并不一定取決于物理意義上的時間。當然,除了上述兩種基本的類型,還有其他不同的分類方式。
三、博弈的要素
博弈的目的是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礎。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在于使收益最大化。參與博弈者正是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競爭。也就是說,參與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對抗的關系,以爭得利益的多少來決定勝負,一定的外部條件又決定了競爭和對抗的具體形式,這就形成了博弈。博弈的要素大致上可以包含以下四點:⑴2個或2個以上的參與者;⑵要有參與各方爭奪的資源或收益;⑶參與者有自己能夠選擇的策略;⑷參與者擁有一定量的信息。
四、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正如王春元在其編著的《博弈論的詭計》中所言“博弈論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而在于贏得更好的結局。博弈的思想既然來自現實生活,它就既可以用數學工具來高度抽象地表述,又可以用日常事例來具體說明并運用。博弈時時存在,它就在你的身邊。
在博弈論中,一個著名例子就是塔克給出的“囚徒困境”模型。該模型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警察與小偷的故事。假設警察懷疑甲乙兩人作案,但他們手中并沒有掌握確鑿證據,于是警方將兩人分別置于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并分別告知兩名犯罪嫌疑人:對他們犯罪事實的認定及相應的量刑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供認。
兩名囚徒面臨的選擇及帶來的后果組合可以查看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知道:每個犯罪嫌疑人都有兩種可供選擇的策略:供認或不供認。而且,每個犯罪嫌疑人選擇的最優策略不依賴于同伙的策略選擇。基于人是理性的這一前提,由于犯罪嫌疑人不知道對方的想法,最理性的博弈策略,就是選擇供認。這時的策略,可稱之為占優策略。不管甲乙兩人誰供認,都將得到減輕懲罰的結果。顯然,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參與人選擇某一特定策略時該參與者的占優策略。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采用優勢策略得到的最壞結果,并不一定比采用另外一個策略得到的最佳結果要好。
除了上例,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很多,譬如:重復博弈的應用。以我國俗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來說,在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策略是一報還一報。重復的博弈理論導致了合作的產生,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合作的繼續,因為合作的代價是建立在損害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如果個人放棄未來收益或背叛當前收益大于未來收益則背叛風險將仍然存在。
五、博弈論的局限性
“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必定是不完全的,任何理論都包含了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假的命題,對這個世界的最好描述可能只有其本身。”博弈論也是如此,其基本假設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的人是指行動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因為人類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具備完全理性,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和信息。花費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去尋求所有信息,企圖做出最優決策,有時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舉動。
六、博弈論的意義
從理論上講,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行動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而實際上正深入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并被各社會科學所應用。
博弈論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如是說“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你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這樣說,要想贏得生意,不可不學博弈論;要想贏得生活,同樣不可不學博弈論。
參考文獻:
[1]王春永(2007.1).博弈論的詭計.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M]
近年來,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點。國外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開展較早,卡爾-維爾海姆、朱士中、關晶分別研究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國內學者潘懋元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并構建自己的課程理念、院校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單門課程的教材編寫、教學、以學業成就評價為核心的課程評價。董毅認為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應當圍繞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來組織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在教學計劃中,按方法體系設計課程;在課程中,用知識來展示方法。杜衛認為學科建設是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舉措,是提高辦學效益的必由之路。總結發現,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文章較多,但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對具體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文章較少,尤其對“博弈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幾乎空白。因此,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博弈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具有??新價值。
博弈論又叫對策論,是一門以數學為基礎、研究對抗沖突中最優解問題的學科。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重要構成內容。博弈論作為一門學科,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展起來的,當非零和博弈理論,特別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論獲得充分發展時,才正式確立。到20世紀70年代,博弈論正式成為主流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授予了納什、澤爾騰、海薩尼三位博弈論專家。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和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以表彰他們在合作博弈方面的巨大貢獻。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赫維茨、馬斯金和羅杰?B?邁爾森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他們因機制設計理論而獲此殊榮。
博弈論是人們深刻理解經濟行為和社會問題的基礎。今天,“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改革與實踐成為了應用型經濟與管理人才培養的關鍵。然而,近年來,我國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博弈論”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即教師采用板書或者PPT方式教學,輔助案例分析,期末以試卷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種傳統教學方式缺少對博弈論的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難以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重視“博弈論”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是適應國家經濟發展與管理人才升級的需要。
二、“博弈論”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博弈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培養擁有一定知識理論,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較強實踐能力
(一)課程教學目標偏離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對于“博弈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定位于使得學生掌握博弈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分析方法,更加重視學生利用簡化的模型計算相關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對分析方法掌握的熟練程度,而對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以及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嚴重缺乏,導致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與社會脫節,無法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課程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博弈論”課程的教學手段比較陳舊、單一,教學依然采用傳統的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自學為輔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臺上對照書本或者課件講解,學生在臺下充當忠實的聽眾,不提問、不質疑,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授,那么學生就會形成思維定式,缺乏創新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至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三)課程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對于“博弈論”課程的考核方式依然是平時成績占20%-30%,期末成績占70%-80%。因此,學生平時大多數處于懶散狀態,考試前幾天才開始復習,臨時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考完即把內容拋之腦后,學習效果很差。過程考核比重較小,導致學生對于課后作業不很重視,抄襲現象嚴重,獨立思考能力培養不夠。
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博弈論”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調整博弈論的教學目標
為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博弈論教學應當轉變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傳授為主要目標的傳承式教育思想,樹立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的教學理念。在確定博弈論的教學目標時,應當重視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僅讓學生掌握博弈論的相關理論和基本方法,還要激發學生的開拓性思維,訓練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在未來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了解競爭對手的思想,基于他人的行為制定相應的戰略。
(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博弈論”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確保教學效果,每位教師應當積極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主要在理論講授、案例教學、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
1.教師精講與課堂討論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
2.以案例作為切入點,在進行每一章節講解前可以設計一個案例,讓學生進行博弈分析,分別從不同的參與者的角度分析這個案例,然后引導學生用博弈論的語言把該博弈表述出來,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博弈理論的理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設課程網頁,增加互動交流。通過構建課程網頁,為學生提供課程相關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主要分為課程資源、教學資料、互動平臺等內容。其中課程資源部分包括:精品課程網站、課程教學網站、課程資源網站、國內外有關學習站點等;教學資料包括:電子課件、模擬試題與答案、學生作業等;互動平臺主要用于課程作業、學生專題討論公告、問題答疑等。
關鍵詞:復雜適應性系統;基于智能體建模;經濟仿真;Swarm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0-0-03
一、引言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博弈論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建立伊始,博弈論就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領域,并逐漸成為研究社會、經濟主體行為與利益關系的有力工具。在博弈理論發展的同時,另一項加速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技術誕生了,那就是計算機科學。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在計算機環境模擬經濟系統運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約翰·霍蘭于1994年提出了著名的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簡稱CAS),為人們研究經濟系統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思路與方法,該理論同時成為目前經濟系統仿真研究的理論基礎。在具備了理論基礎與技術基礎之后,計算機環境下的虛擬經濟系統仿真方法成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手段。以霍蘭提出的CAS理論為基礎的,基于智能體建模的系統仿真方法成為博弈論研究的有力擴展,用以驗證博弈理論的正確性,研究經濟系統的演化過程,并推演新的結論。現在,經濟仿真方法作為實驗經濟學的一種研究手段,廣泛應用于經濟、金融各領域的研究,對于經濟系統演化、經濟主體特征和政策模擬等領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國外經濟仿真研究綜述
基于智能體建模的經濟仿真方法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較為前沿的經濟理論研究手段。由于國外計算機技術、系統科學等基礎理論發展較為成熟,因此對于經濟仿真的應用研究成果非常豐富。
美國的ASPEN模型可以說是經濟仿真方法應用最早、成就最大的經濟系統仿真模型。ASPEN模型是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開發的基于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仿真模型,主體自學習與自適應特性的引入使得該模型對經濟系統的模擬更加接近于真實情況。ASPEN模型作為一個政策模擬平臺,對美國的財政、金融領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Strader、Lin和Shaw(1998)①對分散式裝配供應鏈的訂單執行情況進行了仿真研究,對經濟仿真方法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嘗試。Bruun和Luna(1999)②利用開放性的Swarm仿真平臺建立了一個用以模擬宏觀經濟系統運行的仿真模型,并通過該模型對經濟的內生增長理論進行了仿真研究。Sapienza(2000)③建立了人工勞動力市場,模擬了不同類型的勞動力在市場中的流動,將經濟仿真方法引入到了人力資源研究領域。Corazza(2000)④利用隨機非線性動力學系統研究了壟斷市場中供給方造假問題,對特定市場結構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特征進行了研究。Tout和Stender(2001)⑤建立了一個具有適應性的經濟仿真模型,研究指出了霍蘭提出的遺傳算法仿真模型的某些限制,及該模型與博弈論、控制論和進化論之間關系的缺陷,探討了仿真模型在不同研究領域的適用性問題。Luna和Perrone(2001)⑥在綜合了一系列學者在Swarm仿真平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基于智能體的經濟金融仿真模型在Swarm仿真平臺上的應用,為Swarm仿真平臺的推廣和發展奠定了基礎。Francesco Luna 和Benedikt Stefannson(2001)⑦編著了一部系統全面的在Swarm仿真平臺上進行經濟仿真研究的專著,該著作系統論述了基于智能體建模和面向對象設計在經濟仿真中的運用,同時也較為詳盡地在技術層面上探討了Swarm仿真平臺的應用,并綜合了各個領域的Swarm仿真研究成果,成為日后經濟仿真研究的重要參考。LeBaron(2002)⑧建立了人工股票市場,將基于智能體的建模運用到了股票市場投資者行為的研究領域,使經濟仿真方法的應用逐漸從宏觀系統演化層面深入到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研究層面。Foster(2005)⑨對經濟系統的復雜性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研究指出,對于經濟現象的研究不能過于簡單,要從系統的整體性和復雜性深入分析經濟現象的實質和內在聯系。Jeffrey(2006)⑩指出目前的經濟仿真研究中的經濟變量大都具有排外性,如果要引入某些非經濟類變量,通常要以效用函數的方式,基于此種情形,Jeffrey建立了一個用以引入非經濟類變量的模型框架,擴展了經濟仿真模型中對于非經濟類要素變量的應用范圍。
三、國內經濟仿真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