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中教案范文

    初中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教案

    第1篇:初中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光現象”教學設計青島市城陽區實驗中學韓同欣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教學難點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學法。教具激光筆、蚊香、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壞、空燒壞、噴霧器。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第二章“光現象”(板書)。二、進行新課(一)光源師: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生:討論交流。師:對,我們小學自然課學過。師: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生:討論。師(板書):螢火蟲恒星水母火柴蠟燭電燈師:這些物體能夠發光,稱之為光源。像這類能夠自然發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像這類由人類制造的發光物體,叫“人造光源”。師:老師手里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它可以發光,是一個光源。(二)光的傳播1.提出問題。老師這里有一個問題:從光源發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出去的?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知識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生: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師:同學們都猜想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可老師卻猜想光不總是沿直線傳播的,也就是說,光的傳播會發生改變。(板書)3.設計實驗。師:到底誰的猜想正確呢?顯然,科學僅僅靠猜想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去檢驗。今天,我們就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4.進行實驗。(生討論,師指導)師:下面我們歡迎這一小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驗,請把你們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展示:生A:用激光手電沿白紙照射,顯示軌跡……生B:沿激光射出噴霧,發現一條光束……生C:激光手電(蚊香)。生D:激光手電(水)。5.分析論證。師:剛才同學對實驗現象進行了分析,在這些物質中,光是怎樣傳播的?6.評估。師:同學們想想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經歷了怎樣的探究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分析論證(結論)——評估師:剛才在探究過程中.老師發現同學們討論積極,思維活躍,并且驗證了你們的猜想,有沒有同學也驗證過老師的猜想是否正確?有(展示)。沒有(師:請同學再設計實驗,探究老師的猜想是否正確。邊討論,邊實驗)(生討論,師指導)展示:生A:激光手電照射平面鏡,說明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生B:激光手電斜射盛水的酒瓶,光發生偏折,說明光的傳播方向可以改變。師:同學們進行了這樣的實驗(出示課件)師:嗅,原來光的傳播方向還可以發生改變!可見老師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剛才我們也得到了這樣的結論(出示課件)。師:對比這三種現象,此時你最想解決什么問題?請分組討論。7.提出問題:(生討論,師指導)光為什么有時沿直線傳播,有時傳播方向變了?光到底是怎樣傳播的?什么情況,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在什么條件下光沿直線傳播?師:通過實驗,同學們發現并提出了這么多新問題,下面讓我們都來當一次小科學家,探究你們自己提出的問題。我們先來解決這兩個問題。8.假設。師:請同學們討論分析剛才的實驗現象,對這一問題(指板)提出自己的假設。(生討論)展示:光從一種物質射到另一種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板書)師:你為什么有這樣的假設?生:實驗中光從空氣進入另一種物質(水)時,方向變了。師:光從一種物質(體)射到另一種物質(體)時,說明光經過了幾種物質?也就是說光在兩種不同的物質中,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9.設計實驗。師:到底我們的假設是否成立?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來驗證(師巡視指導)師:哪個小組說說實驗中發現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生展示:A.激光手電照射平面鏡。B.激光手電斜射有煙霧的白酒瓶。C.激光手電照射玻璃磚。D.激光手電斜射燒杯(奶或紅酒)。師:我們看不到光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否改進?10.分析論證。師:通過實驗,同學們驗證了自己的假設(指板)。通過以上分析,同學們能否說出光在什么條件下方向不改變(沿直線傳播)?師:(補充板書)1.特點:光在同種物質中沿直線傳播。11.評估。師:在剛才的探究過程中,有沒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所說的光在兩種不同的物質中,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種說法不很嚴密,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做進一步研究。12.應用。(課件:(1)開鑿大山時,為什么用激光引導掘進方向?(2)利用學過的知識幫助毛毛想想在烈日下怎樣防曬?)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把桌子對齊,你能說說剛才是怎樣做的,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三)光速師:節日放禮花的時候,先看到禮花,后聽到響聲,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生:(討論)光速大于聲速。師:生活中,你還見到了哪些光速大于聲速的例子?關于光速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請自學課本。三、課堂小結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生:討論交流。四、布置作業閱讀牛郎織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有哪些物理知識?

    第2篇:初中教案范文

    知識目標:識記并理解字詞

    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熟練朗讀及準確理解內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

    重點

    理解內容

    主要

    教法

    討論法

    教學

    難點

    逐層論證的寫法

    主要學法

    比較法

    教具

    多媒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論據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教學目標達成度歸因分析及目標矯正措施

    總第2頁

    教學環節

    教師組織教學

    學生活動

    階段目標

    及教學意圖

    5

    15

    15

    10

    復習字詞及句子翻譯

    學習新課

    一復習字詞及句子翻譯

    二學習新課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③這場戰爭結果怎樣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②戰爭結果如何③為什么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

    4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6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

    學生回答問題

    把握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

    提問學生回答

    理解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的

    理解修辭的作用

    指名回答,其他人補充

    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理解寫作目的

    學生回答問題

    把握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

    理解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的

    理解修辭的表達作用

    朗讀

    學生討論

    理解寫作目

    附:課堂檢測

    1,和"以君之力"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七里之郭B,域民不以封界之界C,親戚畔之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選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本文采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事例,講道理.

    B,本文的論證結構是:總——分——總.

    C,文章通過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孟子所說的"人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

    3,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條件是(兩個字概括),《曹劌論戰》中的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最重要條件是(用課文中句子回答).

    11,將下面的內容譯為現代漢語: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固國不以山溪之利.

    4,非人力所能掌握的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或條件,古人統稱為()

    A,天時B,地利C,人和D,道

    13,對文中"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組是()

    A,疆域固定震嚇B,區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邊界堅固威逼

    14,"兵革"應理解為()

    A,武裝力量B,國防C,武裝設備D,士兵

    5,"得道者"應理解為()

    第3篇:初中教案范文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什么是能源。

    2.知道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知道哪些能源是常規能源、哪些能源是新能源。

    3.知道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例、列舉數據的方法了解能源的種類及發展趨勢。

    2.閱讀、討論、講授配合進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能源對人類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2.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并初步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每天要吃飯、喝水,用什么來煮飯、燒水呢?(煤,煤氣,柴禾、天然氣……)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對,把生米做成熟飯,把生水燒開都需要能量。煤、煤氣、柴禾、天然氣等等在燃燒時都能提供能量。那么要開動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汽油或者柴油)

    提問:對,汽油、柴油燃燒時也能提供能量。同學們再想想,江河里的水流能不能提供能量呢?

    學生回答:能。輪船能在江、河里能順流而下,水流可以運送木料做功。水流還可推動水輪機做功,使磨轉動,水輪機還能帶動發電機轉動發出電來。

    ……

    教師小結:同樣,流動的空氣――風也有能量,風能推動風車做功。像煤、天然氣、汽油、水流、風等等能夠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我們把它們都叫做能源。人們的生活、生產、科研都離不開能源。那么能源包括哪些種,我們應該怎樣來開發和有效地利用它們呢?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

    (1)什么叫能源?

    板書:〈第十六章 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一節 能源〉

    教師:什么叫能源呢?

    板書:〈像煤、石油、天然氣、水流等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都叫做能源。〉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教師:同學們知道嗎?汽油、柴油都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那么煤、石油、天然氣等等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地下的這些東西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的動物、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中形成的,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化石燃料。

    板書:〈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

    教師: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教室里點燈,家里開收音機、電視機,工廠里開動機器都要用電能,電能是哪里來的呢?

    學生:電能是由發電廠供給的;電能可由電池提供;電能還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太陽能電池。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對。火電廠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轉化成電能;水電站把水流能轉化成電能;干電池、蓄電池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電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

    板書:〈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3)世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長

    教師:現在我們大量使用二次能源――電能,但實際消耗的還是轉化成電能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國主要還是消耗化石燃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人們的生活也漸趨現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長趨勢十分明顯,為了便于比較,我們把各種能源的消耗量都折合成燃燒值為2.93×107焦/千克的標準煤計算(看課本圖16―1),在1950年是26億噸,1987年就是110多億噸,估計到2000年要超過200億噸。我們國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年全國能源消耗僅為0.54億噸標準煤,到1992年已達到10.89億噸標準煤,增加了近20倍,預計到2000年將增加到14~17億噸標準煤,幾乎接近20世紀初全世界1年能源消耗的總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長,會不會引起“能源危機”呢?人類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煤和石油越采越少,人類可能要出現能源危機。

    學生:人們可以尋找新的能源。

    (4)常規能源和新能源

    ①從古到今,人類使用的能源都是由太陽能轉化來的。

    教師:同學們知道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長的動、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那么這些動、植物又是怎么能生長壯大的呢?植物生長靠太陽把各種養分進行光合作用變成植物生長的養料,動物生長靠吃植物或者其他的小動物,所以化石燃料從根本上來說,來源于太陽能。那么水能和風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學生:太陽照到地球上,使空氣變熱上升,冷空氣就下降形成風。

    ②新能源的利用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化石燃料、水流能、風能等都來源于太陽光的輻射,即太陽能。課本上的圖16―2就畫出了太陽能的轉化情況。近年來發明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還剛剛開始。這里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此外自然界還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熱能,我國和有的國家已試驗用潮汐能和地熱能來發電,由于有些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使造價過高,因此還沒有被廣泛采用。另外本世紀初還發現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經做為核潛艇、航空母艦和破冰船的核動力,也廣泛地用于核電站。

    板書:〈我們把化石燃料、水流能、風能等人類早就應用的能源叫做常規能源〉

    〈把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近才開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5)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出路

    教師: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出路。我國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新油田也在不斷被發現,但是我國人口眾多,能耗巨大,節約常規能源的消耗,開發和利用新能源仍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同學們努力吧,為將來給祖國作出更多的貢獻而努力學習吧。

    (三)總結(請學生分小組歸納討論)

    (四)布置作業

    (1)閱讀課本,思考以下問題:

    第4篇:初中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2.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公式、單位及其運用.

    能力目標

    知道科學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變量法在本節實驗中的運用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焦耳生平的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驗出發定性研究了電熱與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這樣做的好處是體現物理研究問題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的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開始就從理論上推導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對純電阻電路的理解的困難.在實驗基礎上再去推導學生更信服.同時啟發學生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學習物理知識.

    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

    教法建議

    本節課題主題突出,就是研究電熱問題.可以從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入手,可以舉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身體驗.然后進入定性實驗.

    對焦耳定律內容的講解應注意學生對電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數據幫助他們理解.推導中應注意條件的交代.定律內容清楚后,反過來解決課本中在課前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提問:

    (1)燈泡發光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燈泡,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2)電風扇使用一段時間后,用手觸摸電動機部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學生回答:發燙.是電流的熱效應.

    引入新課

    (1)演示實驗:

    1、介紹如圖9-7的實驗裝置,在兩個相同的燒瓶中裝滿煤油,瓶中各裝一根電阻絲,甲瓶中電阻絲的電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聯起來,通電后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的熱量使煤油的溫度升高,體積膨脹,煤油在玻璃管里會上升,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觀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況,就可以比較電流產生的熱量.

    2、三種情況:

    第一次實驗:兩個電阻串聯它們的電流相等,加熱的時間相同,甲瓶相對乙瓶中的電阻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二次實驗:在兩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來的高度后,調節滑動變阻器,加大電流,重做實驗,讓通電的時間與前次相同,兩次實驗比較甲瓶前后兩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第三次實驗:如果加長通電的時間,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2)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電流I的單位要用安培(A),電阻R的單位要用歐姆(Ω),通過的時間t的單位要用秒(s)這樣,熱量Q的單位就是焦耳(J).

    例題一根60Ω的電阻絲接在36V的電流上,在5min內共產生多少熱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條件下,根據電功公式和歐姆定律公式推導出焦耳定律公式如果電流通過導體時,其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而沒有同時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電流所作的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那么,電流產生的熱量Q就等于電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據歐姆定律U=IR推導出焦耳定律Q=I2Rt,

    (3)總結

    在通電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條件下,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在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條件下,電流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電電流和電阻相同的條件下,通電時間越長,電流產生的熱量越多.

    探究活動

    【課題】“焦耳定律”的演示

    【組織形式】學生分組或教師演示

    【活動方式】

    1.提出問題

    2.實驗觀察

    3.討論分析

    【實驗方案示例】

    1.實驗器材:干電池四節,玻璃棒,若干電阻絲,蠟燭,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電阻絲分別繞在玻璃棒的兩端,繞線匝數比例為1∶8,兩線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這兩個線圈上滴上同樣多的蠟,使線圈被蠟均勻地包住.點著火柴立即吹滅,靠其余熱將兩根火柴桿粘在兩個線圈上,如圖1所示.

    圖1

    3.實驗步驟

    (1)用兩節干電池給玻璃棒上的電阻絲通電,可看到匝數多的線圈(電阻大)上的火柴桿比匝數少的線圈(電阻小)上的火柴桿先掉.這就表明:在電流強度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電流產生的熱量就越多.

    第5篇:初中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教學設計示例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課題】測力計的發展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總結測力計的發展概況.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體驗力的大小

    【課題】體驗力不同大小的感覺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測力計等工具體驗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覺;調查市場上測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況.

    第6篇:初中教案范文

    教學目的( 一) 知識與能力1.知道什么是能源。

    2.知道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知道哪些能源是常規能源、哪些能源是新能源。

    3.知道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例、列舉數據的方法了解能源的種類及發展趨勢。

    2.閱讀、討論、講授配合進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能源對人類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2.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并初步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每天要吃飯、喝水,用什么來煮飯、燒水呢?(煤,煤氣,柴禾、天然氣……)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對,把生米做成熟飯,把生水燒開都需要能量。煤、煤氣、柴禾、天然氣等等在燃燒時都能提供能量。

    那么要開動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汽油或者柴油)提問:對,汽油、柴油燃燒時也能提供能量。同學們再想想,江河里的水流能不能提供能量呢?學生回答:能。輪船能在江、河里能順流而下,水流可以運送木料做功。水流還可推動水輪機做功,使磨轉動,水輪機還能帶動發電機轉動發出電來。

    ……

    教師小結:同樣,流動的空氣——風也有能量,風能推動風車做功。像煤、天然氣、汽油、水流、風等等能夠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我們把它們都叫做能源。人們的生活、生產、科研都離不開能源。那么能源包括哪些種,我們應該怎樣來開發和有效地利用它們呢?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  (1) 什么叫能源?板書:〈第十六章 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一節 能源〉教師:什么叫能源呢?板書:〈像煤、石油、天然氣、水流等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都叫做能源。〉(2)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教師:同學們知道嗎?汽油、柴油都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那么煤、石油、天然氣等等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地下的這些東西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的動物、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中形成的,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化石燃料。

    板書:〈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教師: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教室里點燈,家里開收音機、電視機,工廠里開動機器都要用電能,電能是哪里來的呢?學生:電能是由發電廠供給的;電能可由電池提供;電能還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太陽能電池。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對。火電廠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轉化成電能;水電站把水流能轉化成電能;干電池、蓄電池把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電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

    板書:〈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轉化而來的能源是二次能源〉(3) 世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長教師:現在我們大量使用二次能源——電能,但實際消耗的還是轉化成電能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國主要還是消耗化石燃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人們的生活也漸趨現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長趨勢十分明顯,為了便于比較,我們把各種能源的消耗量都折合成燃燒值為2.93×107 焦/千克的標準煤計算(看課本圖16—1),在1950年是26 億噸,1987 年就是110 多億噸,估計到2000 年要超過200 億噸。我們國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 年全國能源消耗僅為0.54 億噸標準煤,到1992年已達到10.89 億噸標準煤,增加了近20倍,預計到2000 年將增加到14 ~ 17 億噸標準煤,幾乎接近20 世紀初全世界1 年能源消耗的總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長,會不會引起“能源危機”呢?人類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煤和石油越采越少,人類可能要出現能源危機。

    學生:人們可以尋找新的能源。

    (4)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

    ①從古到今,人類使用的能源都是由太陽能轉化來的。

    教師:同學們知道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長的動、植物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那么這些動、植物又是怎么能生長壯大的呢?植物生長靠太陽把各種養分進行光合作用變成植物生長的養料,動物生長靠吃植物或者其他的小動物,所以化石燃料從根本上來說,來源于太陽能。那么水能和風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學生:太陽照到地球上,使空氣變熱上升,冷空氣就下降形成風。

    ②新能源的利用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化石燃料、水流能、風能等都來源于太陽光的輻射,即太陽能。課本上的圖16—2 就畫出了太陽能的轉化情況。近年來發明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等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還剛剛開始。這里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此外自然界還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熱能,我國和有的國家已試驗用潮汐能和地熱能來發電,由于有些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使造價過高,因此還沒有被廣泛采用。另外本世紀初還發現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經做為核潛艇、航空母艦和破冰船的核動力,也廣泛地用于核電站。

    第7篇:初中教案范文

    ①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前準備

    學生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設計整體感知①導人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問題探究]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業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O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I導入

    第8篇:初中教案范文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學目標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實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來度量內能的變化

    c.能用做功和內能的改變關系解釋摩擦生熱等與內能有關的常見物理現象

    d.知道內能與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學建議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內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小,然后上升到理論高度,進一步說明做功與內能改變的關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單位,最后又以思考題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二:本節內容一方面從生活實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從功能關系理論分析,較好地說明了做功是如何改變內能的.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法建議

    建議一:做好演示實驗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是使學生學好本節內容的關鍵,因此要準備好實驗.另外為了學生比較好理解實驗,得出結論,在實驗前最好引導學生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建議二:做功不是改變內能唯一的途徑,熱傳遞也能改變內能,因此只有做功,而無熱傳遞時,做功多少才等于內能改變量,在講解過程中不要忽視這一前提.

    建議三:由于生活實例很多是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所以學生較容易認為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往往忽視它也能使物體內能減少,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實驗2,并提前滲透一點能的轉化與守恒的思想.

    建議四:在壓縮空氣點火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壓縮,若第一次未點燃,可重復實驗一次.注意每次實驗前要向玻璃管內注入新鮮空氣,以保持氧氣的含量.另外,乙醚的含量要適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學設計示例vAlign=topwidth=83>

    課題

    vAlign=topcolSpan=3>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

    vAlign=topwidth=83>

    教學重點

    vAlign=topcolSpan=3>

    知道做功和內能變化的關系

    vAlign=topwidth=83>

    教學難點

    vAlign=topcolSpan=3>

    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vAlign=topwidth=83>

    教學方法

    vAlign=topcolSpan=3>

    實驗、講授

    vAlign=topwidth=83>

    教具

    vAlign=topcolSpan=3>

    壓縮空氣點火裝置、廣口瓶、兩用抽氣打氣筒

    vAlign=topcolSpan=2>

    知識內容

    vAlign=topwidth=94>

    教師活動

    vAlign=topwidth=88>

    學生活動

    vAlign=topcolSpan=2>

    一、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一般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實驗:壓縮空氣點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做實驗2

    四、內能與做功的關系

    甲對乙做功,甲的內能增加,乙的內能減少.

    在只有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條件下,內能改變量等于做功多少

    內能和做功的單位都是焦耳

    五、作業

    P-18頁1、2

    vAlign=topwidth=94>

    引導

    做實驗

    引導

    引導學生: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能不能使物體內能減少?使誰的內能減少?

    做書本上的實驗2

    分析、講解

    vAlign=topwidth=88>

    回憶、復習

    觀察實驗現象

    分析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如摩擦生熱;錘子錘鐵釘,鐵釘溫度升高)

    類比思考問題

    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

    第9篇:初中教案范文

    1.了解絕對值的概念,會求有理數的絕對值;

    2.會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

    3.在絕對值概念形成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絕對值概念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關于絕對值的概念,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絕對值的幾何定義,還是絕對值的代數定義,都揭示了絕對值的一個重要性質——非負性,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有理數的絕對值都是非負數,即無論a取任意有理數,都有。

    教材上絕對值的定義是從幾何角度給出的,也就是從數軸上表示數的點在數軸上的位置出發,得到的定義。這樣,數軸的概念、畫法、利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相反數,以及絕對值,通過數軸,這些知識都聯系在一起了。此外,0的絕對值是0,從幾何定義出發,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二、知識結構

    絕對值的定義絕對值的表示方法用絕對值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三、教法建議

    用語言敘述絕對值的定義,用解析式的形式給出絕對值的定義,或利用數軸定義絕對值,從理論上講都是可以的.初學絕對值用語言敘述的定義,好像更便于學生記憶和運用,以后逐步改用解析式表示絕對值的定義,即

    在教學中,只能突出一種定義,否則容易引起混亂.可以把利用數軸給出的定義作為絕對值的一種直觀解釋.

    此外,要反復提醒學生:一個有理數的絕對值不能是負數,但不能說一定是正數.“非負數”的概念視學生的情況,逐步滲透,逐步提出.

    四、有關絕對值的一些內容

    1.絕對值的代數定義

    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零的絕對值是零.

    2.絕對值的幾何定義

    在數軸上表示一個數的點離開原點的距離,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

    3.絕對值的主要性質

    (2)一個實數的絕對值是一個非負數,即|a|≥0,因此,在實數范圍內,絕對值最小的數是零.

    (4)兩個相反數的絕對值相等.

    五、運用絕對值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1.兩個負數大小的比較,因為兩個負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系是:絕對值較大的負數一定在絕對值較小的負數左邊,所以,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比較兩個負數的方法步驟是:

    (1)先分別求出兩個負數的絕對值;

    (2)比較這兩個絕對值的大小;

    (3)根據“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個正數大小的比較,與小學學習的方法一致,絕對值大的較大.

    教學設計示例

    絕對值(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能根據一個數的絕對值表示“距離”,初步理解絕對值的概念.

    2.給出一個數,能求它的絕對值.

    (二)能力訓練點

    在把絕對值的代數定義轉化成數學式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轉化思想指導思維活動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解釋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2.從上節課學的相反數到本節的絕對值,使學生感知數學知識具有普遍的聯系性.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數形結合理解絕對值的意義和相反數與絕對值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領略數學的和諧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采用引導發現法,輔之以講授,學生討論,力求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注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自得知識,自覓規律.

    2.學生學法:研究+6和-6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絕對值概念鞏固練習歸納小結(絕對值代數意義)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給出一個數會求出它的絕對值.

    2.難點:絕對值的幾何意義,代數定義的導出.

    3.疑點: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電腦)、三角板、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提出+6和-6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研究討論得出絕對值概念;教師出示練習題,學生討論解答歸納出絕對值代數意義.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數軸、相反數.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并標出表示-6,,0及它們的相反數的點.

    學生活動:一個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畫.

    【教法說明】絕對值的學習是以相反數為基礎的,在學生動手畫數軸的同時,把相反數的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也為絕對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礎,這里老師不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練習.

    (二)探索新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做得非常好!-6與6是相反數,它們只有符號不同,它們什么相同呢?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很難得出答案.

    師:在數軸上標出到原點距離是6個單位長度的點.

    學生活動:一個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師:顯然A點(表示6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是6,B點(表示-6的點)到原點距離是6個單位長嗎?

    學生活動:產生疑問,討論.

    師:+6與-6雖然符號不同,但表示這兩個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都是6,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距離叫+6與-6的絕對值.

    [板書]2.4絕對值(1)

    【教法說明】針對“互為相反數的兩數只有符號不同”提出問題:“它們什么相同呢?”在學生頭腦中產生疑問,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但這時學生很難回答出此問題,這時教師注意引導再提出要求:“找到原點距離是6個單位長度的點”這時學生就有了一個攀登的臺階,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相同,從而引出了絕對值的概念,這樣一環緊扣一環,時而緊張時而輕松,不知不覺學生已獲得了知識.

    師:-6的絕對值是表示-6的點到原點的距離,-6的絕對值是6;

    6的絕對值是表示6的點到原點的距離,6的絕對值是6.

    提出問題:(1)-3的絕對值表示什么?

    (2)的絕對值呢?

    (3)的絕對值呢?

    學生活動:(1)(2)題根據教師的引導學生口答,(3)題討論后口答.

    [板書]一個數a的絕對值是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到原點的距離.

    數a的絕對值是|a|

    【教法說明】由-6,6,-3,這些特殊的數的絕對值引出數的絕對值,逐層鋪墊,由學生得出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既理解了一個數的絕對值的含義也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突破了難點.

    (三)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師:數可以表示任意數,若把換成,9,0,-1,-0.4觀察數軸,它們的絕對值各是多少?

    學生活動:口答:,,,,

    師:你在自己畫的數軸上標出五個數,讓同桌指出它們的絕對值.

    學生活動:按教師要求自己又當“小老師”又當“學生”.

    教師找一組學生回答,并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出示投影1)

    例求8,-8,,的絕對值.

    師:觀察數軸做出此題.

    學生活動:口答

    ,,,.

    師:由此題目你能想到什么規律?

    學生活動:討論得出—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絕對值相同.

    【教法說明】這一環節是對絕對值的幾何定義的鞏固.這里對于絕對值定義的理解不能空談“5的絕對值、-7的絕對值是多少”?而是與數軸相結合,始終利用表示這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是這個數的絕對值這一概念.教師先闡明這個字母可表示任意數,再把換成一組數,學生自己又把換成了一些數,指出它們的絕對值,這樣既理解了數所表示的廣泛含義,又鞏固了絕對值的定義.然后,通過例題總結出了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的絕對值相等這一規律,既呼應了前面內容,又升華了絕對值的概念.

    師:觀察數軸,在原點右邊的點表示的數(正數)的絕對值有什么特點?

    在原點左邊的點表示的數(負數)的絕對值呢?

    生:思考,不能輕易回答出來.

    師:再看前面我們所求的,,,,.你能得出什么規律嗎?

    學生活動:思考后一學生口答.

    教師糾正并板書:

    [板書]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

    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

    0的絕對值是0.

    師:字母可表示任意的數,可以表示正數,也可以表示負數,也可以表示0.

    教師引導學生用數學式子表示正數、負數、0,并再提問:這時的絕對值分別是多少?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教師加入討論,學生互相補充回答.

    教師板書:

    [板書]

    若,則

    若,則

    若,則

    師強調:這種表示方法就相當于前面三句話,比較起來后者更通俗易懂.

    【教法說明】用字母表示規律是難點.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有目的地考慮、分析,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2)

    1.化簡:,,.

    ,,;

    2.計算:①.

    ②.

    ③.

    學生活動:1題口答,2題自己演算,三個學生板演.

    【教法說明】1題的前四個旨在直接運用絕對值的性質,后兩個略有加深,需要討論后回答;2題(3)小題讓學生區別絕對值符號和括號的不同含義.

    (四)歸納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絕對值.

    (1)一個數的絕對值是在數軸上表示這個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

    (2)求一個數的絕對值必須先判斷是正數還是負數.

    回顧反饋:

    (出示投影3)

    1.-3的絕對值是在_____________上表示-3的點到__________的距離,-3的絕對值是____________.

    2.絕對值是3的數有____________個,各是___________;

    絕對值是2.7的數有___________個,各是___________;

    絕對值是0的數有____________個,是____________.

    絕對值是-2的數有沒有?

    (總結:)

    3.(1)若,則;

    (2)若,則.

    【教法說明】教師在總結完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后,再回頭對本節重點內容進行反饋練習,并且注意把知識進行升華.

    八、隨堂練習

    1.判斷題

    (1)數的絕對值就是數軸上表示數的點與原點的距離()

    (2)負數沒有絕對值()

    (3)絕對值最小的數是0()

    (4)如果甲數的絕對值比乙數的絕對值大,那么甲數一定比乙數大()

    (5)如果數的絕對值等于,那么一定是正數

    2.填表

    原數

    3

    相反數

    絕對值

    倒數

    3.填空

    (1);(2);(3);

    (4);(5)若,則;(6).

    九、布置作業

    課本第66頁2、4.

    十、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答案

    1.√×√××

    2.略

    3.(1),(2)7,(3)-7,(4)2,(5)3或-3,(6)

    作業(答案

    2.+7,-7,-0.35,

    4.<,>,>,=

    絕對值(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會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

    (二)能力訓練點

    利用絕對值概念比較有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不斷加深對有理數比較大小方法的認識,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發現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大小與利用數軸比較任意兩個數的大小是和諧統一的,學生會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和諧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采用引導發現法總結規律,并輔之以變式訓練進行扎實鞏固,以復習提問作為鋪墊,突破難點.

    2.學生學法:觀察討論歸納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

    2.難點: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異分母負分數的大小.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出示練習題,學生練習鞏固.

    六、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復習提問

    師:我們前面學習了絕對值,我相信大家學得都非常好.一定能做好下面這個題.

    [板書]

    比較大小

    (1)與與

    (2)4與-50.9與1.1

    -10與0-9與-1

    學生活動:(1)題在練習本上演算,兩個學生板演,(2)題學生搶答.

    【教法說明】(1)題是為了分散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分數的大小這一難點埋下了伏筆,在這個題目中用最簡單的“,”的形式訓練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2)題是復習利用數軸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讓學生體會出這四個題中覺得難度較大的題目是最后小題兩個負數比較大小,從而引出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

    [板書]2.4絕對值(2)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規律的發現

    在比較-9與-1時,教師訂正的同時要求學生說出比較-9與-1的根據(數軸上的兩個數右邊的總比左邊的大),同時在黑板上(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出數軸.

    提出問題:在數軸上任意取兩個負數,比較大小,觀察較小的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嘗試舉例,討論得出結果—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或兩個負數絕對值小的反而大.(師板書)

    強調:今后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又多了一種方法,即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教法說明】教師注意“放”時要讓學生帶著針對性的問題去思考、分析,既給學生一片自己發揮想象的天地,又使學生不至于走偏.

    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1)

    比較大小:

    (1)-3與-8;(2)-0.1與-0.2;

    (3)與;(4)與.

    學生活動:討論后搶答.

    【教法說明】(1)題讓學生討論時注意寫好比較大小的格式,運用“”、“”的格式初步訓練學生邏輯推理能力.(2)(3)(4)題通過數的變化,鞏固對規律的認識.

    [板書]

    解:

    2.出示例題(出示投影2)

    比較大小

    (1)與.

    提出問題:對于異分母的兩個負分數怎樣利用絕對值比較大小?

    學生活動:討論后自己嘗試寫.

    師:我們在復習時已比較出了與的絕對值,可以在此基礎上直接得出結論.

    [板書]

    解:

    【教法說明】由于復習時學生對與已進行了比較,會非常輕松的完成此題目.教師設置了一級一級的臺階,讓學生自己攀登,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從題目的解決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鞏固練習:(出示投影3)

    比較大小:

    (1)與,(2)與.

    學生活動:兩個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練習.

    【教法說明】比較兩個負分數的大小是這節的重點也是難點,利用這兩個小題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一下方法,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

    (三)歸納小結

    師: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的是兩個負數比較大小.

    (1)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2)利用數軸可以比較任意兩個數的大小,包括兩個負數.

    【教法說明】教師的小結必須把今天的所學納入知識系統,明確說明利用數軸可以比較任意兩數的大小,而利用絕對值比較大小只適用于兩個負數.

    七、隨堂練習

    1.判斷題

    (1)兩個有理數比較大小,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2)

    (3)有理數中沒有最小的數

    (4)若,則

    (5)若,則

    2.比較大小

    (1)-2__________5,,-0.01__________-1

    (2)和(要有過程)

    3.寫出絕對值不大于4的所有整數,并把它們表示在數軸上.

    八、布置作業

    (一)必做題:課本第67頁A組7.

    (二)選做題:課本第68頁B組3.

    九、板書設計

    隨堂練習答案

    1.××√×√

    2.(1)<,<>;(2)>.

    3.±1,±2,±3,±4,0.

    作業答案

    (一)必做題:7.(1)(2)

    (3)(4)

    (二)選做

    探究活動

    填空:

    (1)若|a|=6,則a=______;

    (2)若|-b|=0.87,則b=______;

    (4)若x+|x|=0,則x是______數.

    分析:已知一個數的絕對值求這個數,則這個數有兩個,它們是互為相反數.由

    解:(1)|a|=6,a=±6;

    (2)|-b|=0.87,b=±0.87;

    (4)x+|x|=0,|x|=-x.

    |x|≥0,-x≥0

    x≤0,x是非正數.

    點評:“絕對值”是代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應當從正、逆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概念.對絕對值的代數定義,至少要認識到以下四點:

    (1)任何一個數的絕對值一定是正數或0,即|a|≥0;

    (2)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的絕對值相等,|a|=|-a|;

    (3)如果一個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那么這個數一定是正數或0;如果一個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那么這個數一定是負數或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四虎www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影院网址|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自拍小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777精品成人影院|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