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死亡病例討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死亡病例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死亡病例討論

    第1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關鍵詞】 急性絞窄性腸梗阻,診斷,手術

    急性絞窄性腸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見的急癥,常因在發生腸絞窄前未能迅速作出診斷而導致腸壁血運障礙,最終發展成為絞窄性腸梗阻,可因腸系膜血管受壓,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是腸梗阻的嚴重階段,其發生率占腸梗阻的7%~42%[1]。但由于本病病因多,其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多端,又缺少特異性及敏感性的診斷手段,給臨床上早期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導致其死亡率較高。如何早期診斷和不失時機對其實施手術治療,目前仍是普外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收集我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間共計收治急性腸梗阻68例,療效滿意,針對重點問題展開討論,提高本病的治愈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急性腸梗阻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齡6個月~78歲,平均54.3歲,病程2.5 h~8 d。24 h以內32例,超過24 h的36例。原發病因:腸粘連23例,嵌頓疝16例,惡性腫瘤6例,腸扭轉13例,血運障礙2例,其他8例。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細致的體格檢查,本組患者腹痛(68例,100%)、腹脹(63例,92.6%)、惡心嘔吐(55例,80.88%),停止排便排氣(32例,47.06%),腹部膨隆(46例,67.65%),腸型(35例,51.47%)、腹肌緊張(14例,20.59%)、腸鳴音亢進(36例,52.94%)減弱或消失(11例,16.18%)和腹部包塊(8例,11.76%)等體征,立位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可見液平(61例,89.71%),多數病例在入院后很快明確診斷。

    1.3 手術方法 68例均行手術治療,手術后所有病例常規進入ICU監護治療。腸粘連松懈術23例,腸扭轉復位術11例,小腸部分切除術9例,疝內容物還納和疝高位結扎術14例,腸套疊復位術4例,乙狀結腸切除術3例,回盲部切除術2例,結腸切除術2例。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計算P值,P

    2 結果

    全組病例均經手術和病理明確診斷為絞窄性腸梗阻。治愈59例,死亡13例,死亡率為19.12%。主要死亡原因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絞窄性腸梗阻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為MOF、急性腎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ARDS和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全組病例60歲以上者13例,死亡5例,死亡率為38.46%。全組5歲以下患兒9例,死亡2例,死亡率為22.22%。兩個年齡組的死亡率分別與全組病例總的死亡率和5~10歲病例的死亡率13.04%(6/4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13例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例,%)

    死亡原因例數百分比

    MOF430.8

    急性腎功能衰竭323.1

    感染性休克323.1

    ARDS215.38

    嚴重水、電解質紊亂17.69

    合計13100

    統計過程中我們對術前確診的絞窄性腸梗阻病例和術后才確診的絞窄性腸梗阻病例的死亡率進行了比較,見表2。發現術前確診為絞窄性腸梗阻共46例,死亡4例,死亡率8.7%;術前未確診的22例因其他原因行剖腹探查時確診,術后死亡9例(死亡率40.91%)。兩組死亡率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絞窄性腸梗阻病例死亡率(例,%)

    病例術前是否確診總例數死亡病例死亡率

    絞窄性腸梗阻病是4648.7

    否22940.91

    3 討論

    3.1 絞窄性腸梗阻的早期診斷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體征,結合X線檢查,腹腔穿刺及實驗室檢查大部分絞窄性腸梗阻的診斷并不困難,但值得強調的是,有時絞窄性腸梗阻可能缺乏其中某項甚至全部表現,而典型臨床表現也可出現于單純性腸梗阻病例中,這些干擾因素常導致絞窄性腸梗阻的誤診和診斷困難,同時如何在單純性腸梗阻即將演變為絞窄性腸梗阻時及時早期識別,對降低絞窄性腸梗阻的死亡率有重要意義[2]。通過本組資料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單純性腸梗阻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應考慮有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發病急劇,腹痛由陣發性絞痛轉為持續性,并不斷加劇;嘔吐物或排出物為血性;發熱;脈率增快與患者全身情況不相符;脫水明顯,有時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傾向;有不對稱性腹脹或腹部腫塊,特別是具有壓痛的包塊;出現固定位置的壓痛、反跳痛和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嵌頓疝伴有明顯觸痛;通過腸鏡插入肛管或鋇劑灌腸仍不能使扭轉的乙狀結腸復位;經積極的非手術治療無好轉者;X線檢查有液平同時伴“假腫瘤征”、“咖啡豆征”及鋇灌腸出現“鳥啄”或“黑桃”影等;白細胞計數在10×109/L以上;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腹腔液白細胞超過周圍血或發現細菌者[3]。都是絞窄性腸梗阻的早期表現。

    3.2 粘連性絞窄性腸梗阻病因分析、手術適應證和腸粘連的預防 本組23例粘連性絞窄性腸梗阻中18例明確為腹部手術后粘連所致梗阻,占全部病例的26.47%。可見,腹部手術后粘連引起的絞窄性腸梗阻確實已成為目前常見的一類腸梗阻。由于多數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獲得暫時或較長時期緩解甚至痊愈,又有少數病例多次手術仍發生粘連梗阻。本組病例中明確記錄了腸粘連造成腸絞窄壞死的23例患者中,粘連成角6例,粘連束帶壓迫6例,腸管粘連成團8例,粘連帶致內疝3例,這些因素多能通過手術解決,真正難以解決的廣泛性粘連病例為數很少,而且粘連性腸梗阻有10%~25%遲早可發生腸絞窄[4]。因此對于反復發生梗阻的腸粘連患者應適當放寬手術適應證。寧可在單純性腸梗阻時早期手術,勿待晚期絞窄、壞死時被迫手術。同時,我們在手術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降低腹部手術后腸粘連的發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①手術過程中操作要細柔,盡量避免大塊結扎組織及將腸管提到腹腔外操作;②防止手套上的滑石粉、紗布屑等異物存留在腹腔中;⑧盡量避免使用不吸收的縫線或其他材料;④防止消化液外溢污染腹腔;⑨徹底止血,取盡血凝塊,術終時,用大量無菌等滲液水沖洗腹腔;⑥留置引流管時防止直接接觸腸壁,盡可能用大網膜隔開;⑦術后留置防粘連藥物于創面上有一定的效果;⑧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盡早進食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5]。

    綜上所述,患者就診不及時,臨床診斷延遲、臨床表現不典型、過分依賴非手術治療是導致腸梗阻患者發生腸絞窄的主要原因。急性腸系膜血管閉塞、腹內疝、腸扭轉和腸道腫瘤導致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的死亡率高。老年人和兒童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由于在病因及臨床表現上各有其特點,容易誤診或延誤診斷,死亡率較高。絞窄性腸梗阻的主要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MOF、ARDS及急性腎功能衰竭。腹痛性質、壓痛包塊、腹膜刺激征、休克現象、腹平片(或腹透)、CT檢查是早期確診絞窄性腸梗阻的主要依據。對缺乏典型臨床表現者,應嚴密觀察病情,結合年齡、機體的反應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梗阻原因等不同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來正確把握手術時機,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是降低絞窄性腸梗阻死亡率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陳國衛,劉玉村.腸梗阻的手術適應癥.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7):398.

    [2]卿三華,彭明,等.腸梗阻768例病因分析.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4):242.

    [3] Takeyama N,Gokan T,Ohgiya Y,et al.CT of internal hernias.Radiographics,2005,25(4):997-1015.

    第2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關鍵詞] 死亡病例統計分析; 住院死亡病例; 門診及院外死亡病例; 疾病順位; 疾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 R339.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164-01

    搜集我院2007-2011年127例住院及門診死亡病案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其死因順位、年齡構成,性別等病死率情況,以提高人們防病治病的意識。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搜集了我院自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死亡病例登記、統計報表及死亡患者的病例127例。

    1.2 方法 死亡患者的疾病種類按照ICD-10國際疾病分類法歸類統計。如診斷中有多種疾病,按國際疾病分類死亡編碼規則確定死因[1]。以第一診斷來確定死亡原因。

    2 結果

    2.1 死亡人數、病死率及性別 在這5年中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例40189例,經治療搶救無效死亡及來我院時已死亡病例共127例,病死率為0.32%,其中男性死亡87例,死亡率0.22,女性死亡40例,死亡率0.1,各年度病死率情況見表1。

    表1 各年度病死率情況

    2.2 年齡結構 死亡患者中年齡最大為91歲,最小僅為11歲,各年齡段死亡人數及年齡構成情況見表2。

    表2 死亡病例年齡結構

    2.3 死因順位 在127例死亡患者中,循環系統疾和惡性腫瘤病構成了死亡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分別占第一和第二位。疾病種類及疾病順位見表3。

    表3 疾病種類及疾病順位

    3 討論 2007-2011年中,我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總趨勢,提示我院整體醫療技術水平有所提高。從各年齡段死亡人數及構成情況看,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數104人,占81.88%,是主要年齡構成。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的4.2倍[2-3]。因此積極開展老年人的衛生保健,加強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動態研究,是醫療衛生工作今后的工作任務。

    死因順位顯示在全部死亡疾病中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分別占前三位,循環系統疾病死亡人數占總構成的44.09%,為死因順位的第一位。提示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10月份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2],因此應做好老年人在秋冬季節轉換時的的自我保健,加強宣傳和普及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死因構成的34.65%,與文獻報道相當。惡性腫瘤成為威脅人類的又一大殺手,人類經常暴露于環境污染、濫用化學藥品、夫妻關系緊張、缺乏體育鍛煉等危險因素中,若長期影響身心健康就易發病。專家指出:癌癥本身并不會傳染,但誘發癌癥的某些因素卻有明顯的傳播特征[4]。呼吸系統疾病呈上升趨勢,這提示我們的有關管理部門在發展生產、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整治并防止大氣污染和惡化,同時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環保意識,培養市民的良好衛生和生活習慣,抑制呼吸系統疾病的的發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北京協和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合作中心編譯.ICD-10[S].第二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2-23.

    [2] 李菲洪,陳明鳳.4601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病案分析[J].中國病案,2005,6(7):41-42.

    第3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1臨床資料

    200103/200602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417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均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分心功能Ⅱ級、Ⅲ級、Ⅳ級3個組,比較每組病史(吸煙、血壓、血糖),實驗室檢查(肌酐、總膽紅素、血紅蛋白、血鈉、EF值),治療用藥(β阻斷劑、ACEI或ARB、利尿劑、強心劑、硝酸酯)三方面對心衰患者預后的影響,并對死亡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417例慢性心衰中,心功能Ⅱ級者223例,心功能Ⅲ級者93例,心功能Ⅳ級者101例;三組間血壓均值分別為(133±26),(136±19)和(131±22)mmHg,空腹血糖均值分別為(5.7±0.3),(6.0±0.3)和(5.9±0.2)mmol/L,無顯著差異. 三組肌酐別為(76±16),(138±23)和(146±27)mmol/L,總膽紅素分別為(11.0±2.5),(15.0±3.1)和(16.0±2.9)mmol/L,血紅蛋白分別為(11.6±0.3),(10.8±0.2)和(10.1±0.3)g/L,血鈉分別為(139±2),(134±4)和(133±4)mmol/L,EF值分別為(0.55±0.04),(0.35±0.03)和(0.27±0.04). 死亡37例,其中心功能Ⅲ級死亡5例,心功能Ⅳ級死亡32例,血鈉<125 mmol/L者占死亡病例40.5%,肌酐>185 mmol/L者占死亡病例49.2%. 死亡病例占全部心衰病例8.9%. 慢性心衰的死亡形式為泵衰竭(78.4%)及猝死(21.6%)兩種形式.

    2討論

    近年隨著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認識的不斷加深和防治力度的加大,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日漸嫻熟,總死亡率下降,但因重度心衰的死亡卻上升了[1]. 我們研究表明,左室收縮功能嚴重損害及血流動力學明顯障礙在重度心衰中具有更高的預后價值,EF值是心衰嚴重程度的獨立的預后指標;低血鈉、低血紅蛋白、高膽紅素、高肌酐血癥反映了重度心衰對重要臟器功能的損害程度,它們與慢性心衰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分析37例因重度心衰而死亡的病例中,心功能Ⅳ級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心功能Ⅲ級患者,二者間有顯著差異,當血鈉185 mmol/L時死亡率明顯增高,且主要死于泵衰竭,而低血紅蛋白、高膽紅素血癥與死亡率相關性并不明顯. 可見嚴重的心臟收縮功能障礙同時合并重度腎功能損害及重度低鈉血癥,是慢性心衰終末期內源性神經內分泌代償惡化的表現,是慢性心衰臨床死亡的重要預測因素.

    第4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關鍵詞】電擊燒傷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163-01

    我們對1991年12月31日以前收治的663例電擊燒傷患者,救治過程中發生的并發癥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其中519例電擊燒傷患者病例較完整,作為發生并發癥的主要分析資料,從中尋找一些當時電擊燒傷發生并發癥的情況。為我們現在救治電擊燒傷起一點借鑒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63例電擊燒傷患者,男605例,女58例,男女比例為10.4:1。年齡:1~84歲之間均有,平均年齡34歲,其中21歲~40歲電擊燒傷患者390例,占58.82%。燒傷地點及原因:工業、工作中電擊燒傷324例,占48.87%;民用非工作中電擊燒傷339例,占51.13%。電擊燒傷面積與Ⅲ°燒傷的分布情況:663例患者中,燒傷總面積在>5%~>40%者313例,占47.21%;燒傷總面積>40%者12例,占1.81%;Ⅲ°燒傷面積在>10%者551例,占83.11%;>10%~>50%者106例,占15.99%,>50%者僅6例,占0.9%。663例中,死亡10%,死亡率1.51%。

    1.2 并發癥資料 本組663例患者中,有519例患者病例記錄中可以反映出并發癥,有144例患者病例中記錄不全、不完整。無法確定有無并發癥。所以,并發癥資料主要以519例電擊傷患者為主。這519例并發癥統計病例均為1972年至1991年間的病例,其并發癥分布見表一。

    表一 519例電擊燒傷主要并發癥分布

    說明:1、一個病例可能有一種以上并發癥。2、休克指抗休克治療者(不包括一過性休克)。

    死亡10例中:死于侵襲性感染5例,占死亡總數的50%。死于休克期3例,占死亡總數的30%;死于肝腎損傷及內臟并發癥2例,占死亡總數的20%。

    傷殘情況:519例中截肢82例,共截肢數為84個。有2例截兩個肢體,患者截肢率為15.80%。

    2 結果

    2.1 致殘率高是電擊燒傷的一嚴重并發癥,本組共有82例,行84個肢體的截除,致殘率達15.80%。

    從本組電擊燒傷患者顯示,519例患者是出現并發癥有13種,其中并發昏迷癥狀的最高達261例,發生率達59.18%。其次是繼發性出血67例,占15.19%;休克48例,占10.88%;周圍神經損傷27例,占6.12%;敗血癥10例,占2.27%;呼吸停止8例,占1.81%;膿毒血癥7例,占1.59%;腦水腫4例,占0.91%,心肌損害、肺炎各3例,占0.68%;脊髓損傷、白內障、腎肝損傷各1例。

    2.2 10例死亡病例中,侵襲性感染是導致電擊燒傷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50%,其次是休克致死3例,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

    3 討論

    3.1 致殘率高是電擊燒傷的嚴重并發癥。本組病例顯示:519例電擊燒傷中有82例截肢,占15.80%。即有15.80%的病人致殘,這給企業和家屬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生活威脅是非常在的,打擊也是非同小可的。這種致殘程序是由電擊傷的特點決定的,雖然電擊燒傷傷口不大,但深部組織廣泛壞死,常見肌腱、血管、神經的損傷,特別是大血管的嚴重栓塞,導致其供應遠端整個肢體干性壞死,使肢體只能截除,無法保留。因此一是發生電擊燒傷后果是極為嚴重的,給國家和個人、家庭造成的損失是很大的。

    3.2 電擊燒傷后有許多并發癥伴隨產生。本組病例中,先后有13種并發癥發生過,加上手術截肢傷殘并發癥達到14種之多。其中早期昏迷發生率最高達59.18%;其次是繼發性出血占15.19%;休克占10.88%;周圍神經損傷占6.12%;敗血癥占2.27%;呼吸停止占1.81%;膿毒血癥占1.59%;腦水腫占0.91%,心肌損害、肺炎各占0.68%;脊髓損傷、白內障、腎肝損傷各占0.23%。通過本組病例分析,電擊燒傷比其他燒傷都嚴重,雖然面積從外表看不太大,但電流導致的全身性損傷十分嚴重,電擊燒傷最大的損傷特點就是體內損傷嚴重,俗稱口小肚大。本組病例出現的這些并發癥,是符合電擊燒傷特點的。

    3.3 本組的663例患者中,死亡10例,死亡率:1.58%。,侵襲性感染是本組病例的主要致死原因,有5例,占死亡率的50%,其中并發敗血癥10例,死亡3例;膿毒血癥7例,死亡2例。其次是休克期死亡3例,占30%;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占20%。說明電擊燒傷的主要致死原因是侵襲性感染、休克和多臟器功能衰竭。

    4 結論

    第5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通訊作者:邵玲

    【摘要】 目的 為了解上饒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制定相應的預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衛生資源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根據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數據對2009~2010年手足口病的個案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09年發病數為691例,發病情況為10.63/10萬,重癥2例,無人員傷亡。2010年發病數為1985例,發病情況為30.5310萬,重癥49例,5例死亡,死亡率0.07/10萬,病死率為0.25%。發病主要以散居兒童占82.01%和幼托兒童占16.02%為主,5歲以下兒童占95.21%,其中3歲以下兒童就占73.2%。男性多于女性,性別比為2.31:1。結論 大多患病兒童生活在農村,衛生條件差,留守兒童占多數,家長對兒童護理不到位,發病后的不及時治療,延誤治療時機;幼托機構人員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發??;縣級醫療單位診斷及治療水平有限,基層醫務人員缺乏手足口病有關知識培訓和考核,造成部分患兒得不到有效治療,是導致無效死亡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手足口病; 疫情分析; 衛生條件; 幼托機構; 基層醫療

    衛生部2008年5月2日起已把手足口病納入法定丙類傳染病管理,上饒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按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其進行了網絡直報監測管理,為準確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趨勢而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控依據,筆者對本市2009年~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報告的2009年~2010年共計2676例手足口病的病例資料。

    1.2 統計學方法 采用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軟件和SPSS 12.0系統軟件,對本市2009年、2010年的手足口病進行對比分析、總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2009年發病數為691例,發病率為10.63/10萬,重癥2例,無人員傷亡。實驗室確診數為10例。其中EV71構成50%,CoxA16構成50%。2010年發病數為1985例,發病率為30.53/10萬,重癥49例,5例死亡,死亡率為0.07/10萬,病死率為0.25%。實驗室確診數為10例。其中EV71構成89%, CoxA16構成11%。發病主要以散居兒童占82.01%和幼托兒童占16.02%為主,5歲以下兒童占95.21%,其中3歲以下兒童就占73.2%。男性多于女性,性別比為2.31∶1。

    2.2 時間分布 發病以每年4~7月為高峰期,10~12月仍有病例發生。其中2010年手足口發病數除10月份與09年相近外其它11個月超過2009年的發病數分析。見圖1。2010年手足口重癥病例49例,占全年的2.46%;死亡病例5例,占全年的0.25%;與2009年相比重癥、死亡病例增多、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見圖2。

    表1 2009、2010年的手足口病發病情況

    2.3 地區分析 2009年總發病數為691例,以信州區、玉山、余干、鄱陽發病數為多,共374例。2010年總發病數為1985例,以鄱陽、余干、信州區、玉山發病數為多,共1171例。見圖3。2010年,重癥病例地區分布增大,由2009年的2個縣(市、區)擴散到2010年的12個縣(市、區),死亡病例由2009年無死亡病例發展到2010年的5例死亡病例。2010年,重癥病例地區分布增大,由2009年的2個縣(市、區)擴散到2010年的12個縣(市、區),死亡病例由2009年無死亡病例發展到2010年的5例死亡病例。見圖4。

    2.4 人群分析 發病主要以散居兒童占82.01%和幼托兒童占16.02%為主,5歲以下兒童占95.21%,其中3歲以下兒童就占73.2%。男性多于女性,性別比為2.31∶1。

    3 討論

    3.1 從本市2009年、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趨勢看,手足口病的發病數和死亡數有所上升,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從散居兒童家庭衛生狀況分析:發病主要以散居兒童(82.01%)為多,聚集性疫情共11起中家庭聚集性占55%。而大多患病兒童又生活在農村,衛生條件差,家長大多對兒童護理不到位,發病后的不及時治療,延誤治療時機,是導致無效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注意個人及護理人員的衛生,及時治理環境衛生,切斷傳播途徑;并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手足口病防治的基本常識,讓廣大兒童的家長及其監護人都能認識到危害性,一旦患病要及時到有能力的醫院治療,千萬不能延誤就醫的關鍵時機,而引起不必要的死亡。

    3.2 從人員分布情況來看,幼托兒童占16.02%,聚集性疫情共11起中幼托機構占45%。幼托機構人員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發病,因此,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就要與轄區內學校、幼托機構之間建立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加強學校及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導,督促其落實和加強晨檢、缺課登記、疫情報告等制度,發現手足口病立即隔離治療,同時排查其他幼兒并加強消毒[1]。

    3.3 從醫療水平角度講,縣級醫療單位診斷及治療水平有限,加上領導重視不夠,造成部分患兒得不到有效治療,發展為重癥,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2],加快縣級以上醫院感染科的建設,認真執行預檢分診制度,加大手足口病的篩查力度,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診療水平,以減少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范晨陽.2008年北京幼兒家長手足口病認知狀況調查.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0):749-751.

    第6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關鍵詞】

    海上漁民;胸腹聯合傷;診斷;手術

    胸腹聯合傷是由于同一致傷因素同時造成的胸、腹腔臟器的連續性損傷,包括膈肌的損傷,其病情多復雜、危重,容易發生誤診、漏診,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或帶來嚴重的后遺癥[1]。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患胸腹聯合傷的海上漁民患者149例。在此,結合本組病例特點和診治情況等進行臨床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49例均為男性,年齡18~56歲,平均32.4歲,均是常年從事海上捕魚作業的漁民。其中,患有單純性肋骨骨折并脾破裂31例(20.8%),血氣胸并肝脾破裂52例(34.9%),血氣胸并腸破裂19例(12.8%),胸腹貫通傷14例(9.4%),胸腹鈍挫傷33例(22.1%)。

    1.2病例特點本組病例主要癥狀為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悸、腹痛、腹脹和休克等。體格檢查可發現有紫紺、器官移位;胸部皮下氣腫、胸部壓迫試驗陽性、反常呼吸、胸部叩診濁音、傷側呼吸音減低;腹部有腹膜刺激征、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移動性濁音陽性等。輔助檢查(包括血尿常規、胸穿、腹穿、腹部彩超、胸部、腹部X線、CT檢查等項)多數可見明顯異常。

    1.3手術情況本組病例中的58例合并休克,經積極的抗休克等治療和必要的術前準備,對部分患者及時施行了手術治療。本組病例手術治療103例,其中脾切除術42例(28.1%),肝修補術35例(23.5%),胸腔引流同時行腸修補術20例(13.4%),胸腹聯合探查6例(4.0%)。

    2治療結果

    經過以抗休克、施行手術、防治感染等為主的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本組病例的轉歸為治愈101例(67.8%),好轉(包括部分器官切除病例)44例(29.5%),死亡4例(2.7%),其中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者2例(占死亡病例的50.0%)。

    3討論

    3.1損傷原因較為特殊海上漁民胸腹聯合傷與陸路發生的創傷有所不同。查其原因大都由于天氣惡劣,風浪很大,船只較小,部分漁民對小漁船作業不夠熟練,當風浪驟起時站立不穩,以致摔倒、撞傷,或由于機械故障、違規操作等導致損傷。

    3.2部分病例傷情危重由于捕撈作業的需要和海水潮汐的限制,有時漁船遠離陸地,加上交通不便等不利的因素,導致部分受傷漁民難以及時就醫,有些患者入院時傷情已極其危重,給臨床診斷和救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3少數患者就診過晚雖然漁民多數體質良好,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醫療常識不夠了解或一無所知,部分患者在受傷的早期由于疼痛輕微,癥狀不夠明顯,而誤以為“小病”,并濫用止痛藥,不肯盡早就醫,以致當病情突然加重時方肯入院診治,從而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時機。3.4容易發生誤診、漏診本組病例中有18例曾誤診、漏診為胸膜炎、心臟病、胃穿孔、上消化道出血、膽囊炎、泌尿系結石、胸腹部感染等疾病。根據有關文獻報道: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胸腹聯合傷的誤診、漏診率為11.2%~50.0%,對于致傷暴力嚴重和閉合性損傷尤易誤診、漏診。因此,對包括漁民在內的胸腹聯合傷患者的病史和體征等,應進行繼續、詳細的再觀察和再評估是十分重要的[2,4]。

    3.5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本組病例中有58例合并創傷性或失血性休克,這是由于患者應激反應嚴重、病情變化很快所導致的。另外,文獻報道:胸腹聯合傷病例死亡率的增高與休克的發生密切相關[2.3]。因此,患者入院后要高度注重病情變化,對休克者應爭分奪秒地抗休克治療,迅速手術探查止血,并應千方百計地施行包括手術在內的綜合性治療,這是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祖艮,胡曉民,王國輝,等. 嚴重胸部傷合并腹腔臟器傷的早期診斷. 實用醫學雜志,1995,15(1):41-42.

    [2]蘇鴻熙,劉世恒. 現代多發傷治療學.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00-123.

    第7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的一門主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很多,但不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采用什么先進手段,都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如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生只有對此感興趣時,才會學得更好。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體會到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進行病理教學,可能對學生是最合適的。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它主要以病例為“模塊”,通過觀察、示教、討論及講解來達到學習目標,其有助于醫學生通過病理這一橋梁實現基礎學科與臨床聯系的過渡,對醫學各科起到很好的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作用。為此,筆者就以病例為“模塊”的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效果進行初步探討。

    1用病例引入新課,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利用病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對這一疾病或病理過程的學習興趣。如在上“休克”一章時教師先給學生提出病歷摘要:患者黃某,男性,19歲,外出務工,不慎從高處墜落,事發后由他人救起。體檢:面色蒼白、脈搏細弱、四肢冷、出汗,左恥骨聯合及大腿根部大片淤斑、血腫。BP:65/50mmHg, HR:125次/分,T:36.8℃。傷后送醫院,途中患者漸入昏迷,皮膚淤斑,最終死亡。問題:①該患者應屬何種休克?②送醫院前患者處于休克的哪一階段?③此階段微循環變化的特點是什么?④請從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搶救此患者的原則。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探索、學習該病理過程上來,學生聽課時也能認真、較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穿插病例,有助于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

    如在講完“血栓形成、栓塞”后,介紹病例:患者,男,42歲,建筑工人。因摔傷致股骨上段及骨盆多處骨折入院。術后臥床靜養1個月余,病情穩定。臨床為了解骨折愈合情況,轉動患者肢體進行正位、側位X線拍片,愈合狀況良好。隨即患者突發呼吸困難,發紺、休克癥狀,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尸體解剖,體表及各臟器未發現明顯病變,于肺動脈一級分支處,有一直徑1.4cm之血栓,阻塞管腔,其尾部逐漸變細與右心腔和下腔靜脈相連,血栓體長38cm。延下腔靜脈剖檢,于股靜脈處發現血栓頭部脫落之創面。思考:①患者急死的原因是什么?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并解釋其死因。用剛學過的知識要求學生來分析患者死亡原因。同學們思維活躍,討論熱烈,發言積極。通過討論,輕松地掌握了血栓形成、栓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插入病例,作為講課內容中的一組成部分,可以啟發學生思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3在一堂課結束時討論病例,有助于理論知識的牢固掌握

    教師就本次課內容,課尾時展示病例,組織學生討論寫出發言提綱,抽學生發言,全班學生來講評,最后教師給予矯正補充。如“炎癥”課結束時,討論病例:患兒,李某,男性。三天前患兒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昨日起感到右上臂內側疼痛并紅腫,當晚患部疼痛加劇,紅腫加重,不敢活動,并有發熱,頭痛和頭昏。今日上午來院就診。局部檢查:右上臂內側有2cm×3cm紅腫區,略隆起,觸之有波動感,局部溫度增高,壓痛明顯,活動受限。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觸痛。體溫39.50C,白細胞計數23×109/L,分類,中性粒細胞0.80,桿狀核白細胞0.04。診斷:右上臂膿腫。入院后手術切開,排出黃色粘稠膿液10ml,經給抗生素治療,5日后病愈出院?;卮鹣铝袉栴}:①本例診斷你是否同意,根據是什么?②何謂膿腫?膿液的組成成分是什么?膿液是如何形成的?③本例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的產生機制是什么?④患者為什么會出現發熱、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和核左移?局部淋巴結為什么腫大?針對所提問題,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分析,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以病例為線索,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小結,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4將病例作為課后作業,加深學生記憶,強化學習效果

    如“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一章結束時,將病例留給學生:某患者腸道手術后,禁食3天,每天靜脈輸入大量5%葡萄糖液以維持營養和補充水分,沒有補充電解質。請問:①患者最易發生哪種電解質紊亂,為什么?②若發生了電解質紊亂,患者會有哪些表現?將有代表性的病例留于課后作業中,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批改,集中講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用病例預習新課,提高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

    如在介紹“腎炎”時,把病例資料發給學生。患兒,女,8歲。因眼瞼浮腫,尿少2-3天入院,患者3周前咽喉疼痛,5天前發現兩眼瞼腫脹,后累及全身。體檢:體溫37.30C,脈搏110次/分,呼吸29次/分,血壓20.0/12.1kPa(150/91mmHg),神志清楚,面色蒼白,眼瞼水腫,咽紅,兩側扁桃體腫大,心肺(-),肝脾未及。實驗室檢查:尿量少,尿蛋白(+++),尿紅細胞(++),透明、顆粒管型(+)。入院后經低鹽,抗感染及降血壓等治療,住院45天,癥狀全部消失,各項檢查恢復正常出院。思考:①本例患兒的診斷是什么?②有哪些診斷依據?③患兒兩腎可能出現的病理變化如何?要求學生課后針對病例提出的問題進行預習,避免了學生在新課預習中的盲目性,提高預習新課興趣,增強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

    利用“病例” 為模塊的教學,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師生間的對話、討論、交流及教師的啟發,可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反復強化了知識點的記憶。并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范玫,主編.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科學出版社

    第8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目的]分析溫州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點和規律,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對溫州市區2009 年1月20日—2011年12月20日撥打“120”電話呼救的院前急救死亡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為158%,男女比例為273∶[KG-2]1,死亡率最高的年齡組為30~39歲組。導致院前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為猝死、創傷、心腦血管疾病。每天上午6~8時為院前死亡高發時段,夏、冬兩季院前死亡病例明顯多于春、秋兩季。

    [結論]醫務人員可根據院前死亡病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培訓,合理配置急救資源,并對高危人群進行宣教,以降低院前死亡發生率。

    關鍵詞: 院前急救;死亡;流行病學

    院前急救是醫療急救體系(EMSS)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全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壞,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急救醫療、文明程度、經濟發展的水平。溫州市轄鹿城、龍灣、甌海3個區,總面積約1 187 km2,常住人口約139萬,外來務工人口40多萬,其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我們通過對溫州市2009年1 月20 日—2011年12 月20 日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分析,探討其流行病學特點,以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為進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溫州市急救中心2009年1月20日—2011年12月20日出診至現場的院前死亡患者實施CPR(心肺復蘇術)記錄完整的病歷資料,排除信息不全者56例后,共有720例進入本次調查。

    12方法

    對院前死亡病例的年齡、性別、呼救時間、院前反應時間、死亡原因、季節變化及晝夜規律等進行分析。

    13統計分析

    將每份院前死亡病歷經過核對、整理、匯總后,結合Excel 軟件完成統計分析。

    2結果

    :包括不明原因、過度勞累、劇烈運動等導致的死亡

    

    3討論

    本組資料顯示,院前死亡死因譜中占首位的是猝死,占院前死亡總數的5541%,院前死亡死因譜中占二、三位的依次為創傷(交通傷、高墜傷、刀傷)、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三類死因患者共633 例,占院前死亡總數的8792%,是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院前死亡病死率為158%,低于上海的203%\[1\],院前死亡病例中,男女比例為273∶[KG-2]1,高于廣州的14∶[KG-2]1\[2\]。在院前死亡的疾病類型中,猝死類的死亡位居第一,表明院前死亡患者的病因病情復雜,隨車醫師難以在短時間內明確診斷,這是今后工作中急需加強的方面。創傷導致的死亡占2139%,位居第二,其高發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工業、交通及建筑事業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工業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的發生也隨之大幅度增加\[3\]。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占死亡數的1111%,位居第三,提示加強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見急危重癥早期識別與院前急救水平對降低死亡有重要意義\[4\]。通過本文中死亡病例年齡分布可見,位于前三位的年齡組依次為30~39歲、40~49歲、70~79歲組。30~39歲組死亡病例占院前死亡總數的3625%,可能與本區域男性外來打工的人數多、所承擔的工作多、暴露機會多、交通法規意識淡漠和酗酒斗毆等因素有關。

    溫州市四季氣候變化分明,本組院前死亡病例有著明顯的季節變化規律,冬季院前死亡人數最多,2月份達到高峰,隨后減少,到夏季又逐漸回升。這一季節變化反映出氣象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程度大小的季節性差異。本文統計資料顯示,院前死亡也有明顯的晝夜變化規律,死亡數最高值是早晨6~8 點,其原因可能是:① 晨起活動后血壓突然升高, 且此時間段血液中兒茶酚胺含量高,引起心率快、血壓高、冠狀動脈斑塊不穩定\[5\],導致猝死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② 該時間段是晨練和上班的高峰期,創傷的發生也會增多。③ 部分夜間死亡病例當時未被發現,于清晨被發現后呼救。因此,要針對不同季節、時間及時調整急救力量,這對于降低死亡率有著積極意義。

    時間就是生命,這在院前急救中顯得特別重要。尤其對心跳、呼吸驟停者,若能在4 min內開始CPR,成功率可達50%;在4~6 min開始CPR,成功率為10%;超過10 min行CPR者,成功率極低\[6\]。本文中720例院前死亡病例,從發病到開始實施現場搶救的平均時間較長,且現場的第一目擊者在醫務人員到達前都沒有實施CPR。如果目擊者能夠對患者實施初級心肺復蘇等措施,就可以為醫護人員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然而很遺憾,在這方面我們與國外有很大差距\[7\]。因此,要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在中心城區建立多方位的分中心和急救站,以縮短急救半徑和反應時間。

    根據本文結果,要加強和改善以下環節,以減少院前死亡的發生率:① 對院前死亡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進行相關宣傳和教育,并應注意既往病史、性別、年齡、高發季節及時間段\[8\]。老年人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腦血管疾病,應加強有針對性的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治療基礎病,定期體檢,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受寒、疲勞、激動、吸煙、酗酒等不良刺激。青壯年人的主要死因是創傷,應做好交通安全宣傳、加強治安管理及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以預防和減少院前死亡的發生。② 所有院前死亡病例在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前,均未得到有效的初級復蘇急救。因此,必須廣泛宣傳普及全民的急救知識,讓廣大群眾全面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加強群眾現場自救、互救能力,使第一目擊者能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措施,從而為醫護人員到達后的搶救治療奠定基礎\[9\]。③ 根據院前死亡的高峰時間和多發季節,合理安排急救人員、車輛、設備以及班次以提高急救反應速度,力爭盡早到達現場,爭取搶救時間。④ 醫務人員要加強業務培訓學習,熟悉和掌握CPR操作流程,提高現場急救水平,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4參考文獻

    [1]周海龍上海嘉定南翔地區院前死亡病例回顧性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7(3):58-60

    [2]曾量波,梁子敬,黃力,等廣州市中心城區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5):328-336

    [3]Ioannidis G,Papaioannou A,Hopman WM,et alRelation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CMAJ,2009,181(5):265-271

    [4]張在其,賴欣,黃力,等廣州市5 525例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學分析\[J\]臨床薈萃,2010,25(24):2125-2128

    [5]衛常安,張麗娟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間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04,32(1):30

    [6]景炳文,嚴鳴,蘇曉陽,等5 535 例急診死亡病因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1988,8(6):10-12

    [7]Adabag AS,Grandits GA,Prineas RJ,et alRelation of heartrate parameters during exercise test to sudden death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symptomatic men\[J\]Am J Cardiol,2008,101(10):1437-1443

    第9篇:死亡病例討論范文

    [關鍵詞] 腎綜合征出血熱;死亡;分析

    [中圖分類號]R512.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b)-188-02

    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是以發熱、出血及腎損害為特征的一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是主要宿主及傳染源。近年來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應用,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各種因素發生死亡?,F對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月11例HFRS死亡病例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02-04《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月HFRS死亡病例11例,男10例,女1例,年齡20~79歲。全部為農民。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死亡共10例,占死亡病例總數的90.9%。病程5~7 d 4例,7 d以上7例,其中最長1例為12 d,并出現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1 d。所有患者發病5 d以內均未到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治療,僅使用退熱藥物或少量抗生素治療。

    1.2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經ELISA法檢測抗-EHF IgM陽性,BUN36.5~45.2 mmol/L,Cr 455~800 μmol/L,超聲提示雙腎實質彌漫性損傷。

    1.3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每個病例的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入院后治療情況等進行個案調查分析。

    2結果

    頑固性低血壓休克與少尿期重疊合并多臟器衰竭2例,少尿期合并腦出血3例,合并嚴重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ARDS 1例。

    3討論

    HFRS是我國目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本病流行廣泛,病死率高,為3%~7%。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主要經鼠的排泄物污染易感者的破損皮膚,病毒從皮膚創口侵入。鼠的排泄物如污染塵埃或食物,也可經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革螨或恙螨也可作為傳播媒介傳播本病。其發病機制目前認為,病毒直接作用及免疫損傷,基本病理改變是全身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變性和壞死。

    11例患者中,出血占死亡原因首位,其次為多臟器衰竭,均出現在少尿期。本病由于病毒及其免疫復合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壞,使血管基底膜暴露,通過激活凝血因子Ⅻ,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誘發DIC[2],從而引起出血。已激活的因子可相繼激活纖溶系統、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和補體系統,產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質,加劇組織損傷。有報道腎綜合征出血熱休克、少尿期血漿前激肽釋放酶活性顯著降低,而激肽釋放酶活性超出正常人100倍以上[3]。

    伴有ARDS時,由于肺組織低灌流、缺氧、水腫、出血、感染等有害因素影響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與代謝,使肺泡II型細胞合成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肺泡萎陷不張,毛細血管周圍壓力降低,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增加,血漿外滲到間質,肺順應性下降,加重呼吸困難和缺氧,導致ARDS的發生[4~6]。ARDS是在嚴重的原發疾病基礎上,特別是易出現于搶救原發病的過程中治療措施不當時。此并發癥一旦出現,死亡率極高。

    移行期是HFRS患者尿毒癥最為嚴重的時期,此時合并感染往往較重,并且易造成二次腎衰。并且本期由于患者尿量開始增加、癥狀逐漸好轉,醫生及患者易出現麻痹情緒,從而延誤治療,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所觀察的11例HFRS死亡患者均為危重型出血熱,并且全部為農民,來自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的縣城或農村,由于醫療水平及條件所限,早期誤診、誤治,遠途搬運延誤治療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出現上述并發癥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易感人群普及本病的知識,加強非傳染病??漆t生對本病的認識、提高診斷及治療水平,做到本病治療的“三早一就近”,認真地對每一期、每一并發癥及時的做出預防和早期充分治療是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手段。

    [參考文獻]

    [1]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手冊》編寫組.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手冊[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61-165.

    [2]劉澤富.流行性出血熱難治性休克27例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2,10(1):54-55.

    [3]郭葆麗.流行性出血熱血中皮質醇、胰島素和血糖的動態變化[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0,4:269.

    [4]劉光中.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247.

    [5]關生永,姜艷.流行性出血熱40例臨床分析[J].醫藥產業資訊,2006,3(6):72-73.

    [6]史志春.腎綜合征出血熱16例誤診分析.中國現代醫生[J].2007,45(14):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免费无码成人片|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18在线观看|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