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認知語言學范文

    認知語言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認知語言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認知語言學

    第1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關鍵詞:認知模式;命題形式;隱喻和轉喻;心理空間理論;概念整合理論

    認知模式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在各領域中,如哲學、醫學、經濟學、法律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因此,對其定義也不一,但總的來說認知模式是一種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處理模式。本文從語言學視角探討認知模式的定義、本質和組成,希望能科學地認識認知模式。

    一認知模式的語言學定義及組成

    1定義

    Lakoff(1987:126)指出認知模式是對世界的一種總的表征,它提供一種規約化的、過于簡單的方式理解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Lakoff認為,人的認知模型是以命題和各種意象的方式貯存在大腦中,認知模型在人與世界的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貯存信息,而且還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重組。理想化認知模型的價值在于它對我們生活的經歷和行為方式高度概括,為我們認知世界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也就是說,它能為我們的言語活動和行為提供一個參照,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我們要怎樣行事。交際雙方只有擁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際才能順利進行。

    2組成

    認知模式的觀點主要來源于一下四個方面:

    框架語義學(Fillmore),認知語法(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隱喻和轉喻理論(LakoffandJohnson),心理空間理論(Fauconnier)。

    (1)命題形式(Fillmore’sframesemantics)

    它表明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的知識結構屬于命題模式,如一個描述關于“火”的知識的命題模式包括“火是危險的”這一命題。這些知識包括特定對象的成分、屬性及其之間關系的認知,數個認知域中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人類一部分知識是以命題形式存在的,這也是以前的語言學研究最多的。(趙艷芳,2001)

    (2)意象圖式模式(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

    意象圖式最初是在概念隱喻理論中提出來的(Lakoffand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義其為一種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的、我們的經驗以連貫和結構的動態結構。它是在對事物之間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的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的經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種意象圖式:部分-整體圖式、連接圖式、中心-邊緣圖式、起點-路徑-目標圖式、上-下圖式、前-后圖式、線性圖式、力圖式等。

    既然意象圖式是從概念隱喻理論中提出來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義可用意象圖式及意象圖式圖式來解釋,且這些意象圖式間是基于相似關系的,即基于隱喻,所以意象圖式和隱喻兩認知模式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3)隱喻和轉喻(LakoffandJohnson)

    隱喻和轉喻都是認知模式的基本類型,兩者都以經驗為理據,并用于某些語用目的。把隱喻和轉喻作為“模式”強調了它作為穩定的“認知裝備”(cognitive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隱喻和轉喻應是我們人類范疇系統的穩定成分。認為轉喻和隱喻都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們根植于人們的基本經驗之中,構成我們日常的思考和行動方式(Lakoff&Johnson,1980:37)。

    (a)隱喻模式

    隱喻是一個認知機制,在這一機制中,一個認知域被部分地映現(mapped)于另一認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來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標域(targetdomain)。也就是說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稱認知域,cognitivedomain;Ungerer&Schimid稱之為“認知模型”)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

    Argumentiswar(論爭是戰爭)

    1)敵對雙方的初始位置:Theydrewuptheirbattlelines.

    2)進攻:S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

    3)防御:Theydefendedtheirpositionferociously.

    4)撤退:Hewithdrewhisoffensiveremarks.

    5)反攻:Ihitbackathiscriticism.

    6)勝/負/停戰:OK,youwinHehadtosuccumbtotheforceofherarguments.Let’scallitabruce.

    由此可知人們通常把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這樣有助于對后者的理解。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其認知力基于相似或相關而創造相似,創造途徑是從來源域向目的域的單向映射。

    (b)轉喻模式

    傳統的修辭學和認知語言學都認為轉喻是基于鄰近性的。Ullmann(1962)認為轉喻基于三種鄰近性:空間鄰近性、時間鄰近性和因果鄰近性。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鄰近性的認知觀。Gibbs(1994:319)指出人們能推斷出有關整個情形的一些東西的能力依賴于相關的轉喻模式。Gibbs還提出了轉喻表達式加工理解的兩個重要原則:意義構建(sensecreation)和意義選擇(senseselection)。這兩個原則都是與鄰近性相關的。Radden&Kovecses(1999:21)把轉喻定義如下:轉喻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或載體(vehicle)在同一ICM內,向另一概念實體或目標(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說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李勇忠,2005)。如:

    Onewaitresssaystoanother,“Thehamsandwichjustspilledbeerallover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詞ham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sandwich的人,用轉喻的定義就可解釋為:三明治的意義提供了對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據同一認知域或理想化認知模型中轉體與目標的關系,將轉喻分為兩大類:一是整體ICM與其部分之間的轉喻關系ICM有:實物模型、構造模型、等級模型、復雜事件模型、范疇-屬性模型等;二是一個ICM中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轉喻關系是以整個ICM為背景:行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產品模型、控制模型、鄰屬模型、容器模型、地點模型、修飾模型等。

    (4)心理空間理論(Fauconnier)

    心理空間理論是Fauconnier(1985)在其著作《心理空間》中提出的,該理論系統地考察人類認知結構和人類語言結構在認知結構中的體現。心理空間理論是意義建構的理論,它研究自然語言意義的構建過程的一種新模式,包含句子意義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間。心理空間是心理空間理論的核心概念,它指人們進行交談和思考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的目的而構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pocket),它不是語言形式本身或語義結構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語言結構中相關信息的“臨時性容器”,是語言使用者(話語雙方)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分派和處理信息的虛擬概念框架。這些虛擬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聽者在語言交際中所構建的域,即心理空間。當我們思維和談話時,在語法、語境和文化的壓力下,隨著話語的展開,我們創造出一個心理空間網絡。由于每個空間都來自于一個母空間(parentspace),而每個空間又有許多子空間,所以空間網絡將是個二維點陣(twodimensionallattice)。在這個空間網絡中,我們可以從子空間到母空間,也可以從母空間到子空間。心理空間的各種連接或映現可使我們使用詞語作為觸發詞(trigger)去指稱其它心理空間中的另一目標實體,這些連接或映現包括語用功能(pragmaticfunction),轉喻、隱喻和類比等。語用功能可把兩個心理空間連接起來,例如作者名字可與該作者所著的書對應起來。由此可見,心理空間理論(虛擬概念框架)與理想化認知模式緊密相連,因為理想化認知模式為我們認知世界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

    (5)概念整合理論(Fauconnier&Turner)

    隨著心理空間理論的發展,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9)發現了反映許多語言現象中的一條重要的心理空間的認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概念整合理論提供了一個意義構建的總的模式,在這一模式里,有類比、隱喻、轉喻及語義、語用因素在運作。Fauconnier和Turner(1999)還指出合成空間理論描述了心理空間網絡里認知模式的動態運作(魏在江,2007)。因此可用以下兩個例子證明概念整合理論也是一種認知模式:

    Everybodyhastheirhornspulledin.

    解釋:在牛群活動的輸入空間里,牛無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輸入空間中,投資者沒有牛角,但它們能收回其投資。在整合空間中,投資者成為具有可縮回牛角的牛。這一突生結構是無法直接通過來源域和目標域的隱喻映現獲得的。從上例可看出,概念整合是隱喻這一認知模式的進一步應用,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種間接的認知模式(張輝,2003;王文斌,2004)。

    MaybeRomeoisinlovewithJulit.

    Maybe,RomeoandJuliet''''snamesarereallyDichandJane.

    (Fauconnier,1994)

    詞語Maybe是一個觸發語,它建立了一個與基本空間相關的可能性的心理空間。第一句話中的Romeo和Juliet轉喻的是第二句話中的Dich和Jane。

    (6)其他模式:俗模式和科學模式

    無任何專業技術知識的普通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面有潛在或明顯的理論。人類認知學家稱其為俗理論或俗模式。據所知,這些俗理論或俗模式已逐步發展成為范疇化的典型理論。尤為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什么是俗模式以及專業知識所建立的領域如范疇化、指稱、意義等。

    三模式間的聯系與不同

    綜上所述,認知模式是建立在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的對事物的一種認識。ICM是代表說話人的概念知識(包括他們的語義知識)的語言結構(魏在江,2007)。且各模式間緊密聯系,如意象圖式模式與隱喻模式、隱喻模式與轉喻模式。當然,各模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命題模式表明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意象圖式模式是在對事物之間抽象和具體的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隱喻模式基于相似或相關而創造相似關系的基礎上認識事物,轉喻模式是基于鄰近性的關系,心理空間理論及概念整合理論是隱喻模式和轉喻模式的綜合運用或進一步運用。此外,認知模式與文化模式息息相關,因為我們認識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且認知模式隨著文化模式的變化而變化,正如DCruse(1991:389)指出:“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范疇典型顯然受到熟悉度和經驗的影響;在南極長大的人對于鳥的典型的認識在亞麻遜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長大的人就不一樣。”

    四結語

    人們在認識世界、建立范疇概念的過程中,使用了很多認知模式。每一種認知模式都是一個結構性整體,一種完型結構。簡單的范疇可能只涉及一種認知模式,但復雜的范疇可能涉及多個認知模式,如感情范疇。但對認知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1)認知模式的研究潛力巨大。認知模式是一個心理學中的術語,但如同文章開頭所述,它在眾多領域中廣泛應用。

    (2)認知模式在各門學科的研究中很不平衡。它已深入到了醫學、經濟學、法律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等多個學科,但對其的研究只是皮毛。

    (3)認知模式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如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作用在認知語言學這門學科內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4)認知模式與文化模式緊密相關,但在進行跨文化的交際(包括翻譯)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5)認知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和體現還未成系統,只是粗略的在聽力、閱讀理解等中有所提及,但未深入。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1994: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2]Fauconnier,G.&M,Turner.1996: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inGrammar,ConceptualSt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StanfordandCanlifornia:CSLIPublications

    [3]Fauconnier,G.1999:MappinginLanguageandThought[M]NewYork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4]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5]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6]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s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Ugerer&Schimid,2004:AnIn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0]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

    [11]李志嶺以概念為基礎的轉喻VS以語言形式為基礎的轉喻[J]山東外語教學,2006(4)

    [12]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回顧和思考[J]外語研究,2004(1)

    [13]魏在江概念整合、語用推理與轉喻認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

    [14]文旭,葉狂轉喻的類型及其認知理據[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6)

    [1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廣義上的“茶文化”指的是一種與茶有關的任何文化符號;狹義上的“茶文化”主要指作為一種核心價值體系的茶文化、作為一種行為實踐的茶文化和作為一種器物文明的茶文化。例如有學者提出就核心價值精神而言,茶文化的主要精神指向是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尚中貴和的基本精神、厚生愛民的人文傳統。相對應的,“茶文化英語”泛指那些與茶文化有關的英語表達,這既是一種語言符號的對應性轉化,也是生活習慣和價值體系的轉換。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成為語言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范式和發展趨勢,這種語言學的分支很大程度上拓展和顛覆了傳統的客觀語言主義的一些主張,認為語言作為一種概念體系,發揮價值和意義的中介是人的主觀認知,而在特定的語言背景下人的主觀認知受到多樣化的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經驗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因此即便是同樣的語言或者概念,在不同的共同體或者語境背景下也會存在著人的主觀認知的差異。所以,包括喬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馬克•約翰遜(MarkJohnson)及朗奴•蘭蓋克等認知語言學家在內的學者們都提倡,我們對一個特定語言表達符號或者交際理念的意義要理解透徹,這就需要將意象和隱喻等方面納入考慮范疇。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茶文化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跨文化交際語言的交際橋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加強對茶文化英語的研究有利于促進不同國家的茶文化交流,同時也有助于將我國茶文化的軟實力提升到一個重要的水平。

    2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基本內涵面向

    總的來說,認知語言學不是一種統一的學說體系,而是一種重要的分析范式,這種語言學上的新型范式將我們對于語言的本質、語言的認知、語言的把握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總的來看,認知語言學的主要流派包括“認知語法”的派別、“認知語義學”的派別、神經“認知語言學”的派別等方面。從共同性角度看,認知語言學相關的理論流派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點:

    2.1語言的本質是一種非客觀主義的概念符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國外語言學家就提出“語言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的觀點,事實上這正是“語言客觀主義”的一種直觀表述。因此,語言作為一種客觀的符號體系就是一種不受人的感知系統和認知系統所制約的交往體系。到了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的“非客觀主義”哲學基礎誕生,這種新的趨勢糾正了“客觀主義”的一些弊端,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人的實踐理性、交往理性的產物,事實上這與人的生理基礎是分不開的。因為本質上,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區別于動物交往的一種顯著特征,因此我們對于語言的表達和解釋都應當遵從人的認知過程。換句話說,語法和句法在語言中并非獨立,二者與更為基礎性的語義、詞匯等存在著一種緊密相連的關系。

    2.2理解概念隱喻是理解語言語義的一個重要邏輯前提

    國內外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是一種對應著一定“隱喻體系”的交際符號,而所謂的“隱喻體系”是深層次上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文化價值之中的隱性存在,或者說它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集中代表著語言背后的價值認知和思維方式,它賦予了語言何種程度的合理性和價值性。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專著中對“隱喻”的類型進行了劃分,將其分為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和結構隱喻這樣三種類型,分別對應于不同的語言形式。在認知語言學家們看來,理解語言“主觀認知”含義的關鍵就在于洞察語言背后的“隱喻體系”,破解語言背后的價值邏輯和思維認知方式等。

    2.3認知語法、認知語義是理解語言內涵和意義的主要渠道

    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和認知心理學等作為知識論基礎,它明確地反對將語言作為一種可以自然存在的客觀體系。袁雪梅曾提出:“語言是客觀現實、身體經驗、人類認知、生理基礎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律,才具有較大的解釋力和說服力。”作為人的認知規律和思維邏輯慣性的一種表現,認知語法、認知語義是促成我們理解語言正確含義的主要渠道。認知語法是從人的認知規律出發對語言結構本身進行的合乎常理的解釋;認知語義則旨在對語言的特殊情境進行分析。

    3認知語言學對于當前茶文化英語發展的主要促進作用

    茶文化英語泛指那些與茶文化交際有關的詞匯、語句、語法和表達形式的綜合。以“茶藝英語”這個分支為例,茶藝英語主要是包括茶具介紹、茶葉介紹、水的介紹、接待禮貌用語、咨詢服務用語、茶館實務、茶與養生、茶藝解說等內容的英語表達,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加強利用認知語言學對于茶文化英語的傳播具有這樣幾個明顯的促進作用:

    3.1有利于促進中華茶文化更好地被國際主流社會認可

    我國茶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集中承載著我國傳統社會中對于人生信仰、價值哲學、社會交往、倫理道德、政治統治等方面的觀念認知,具有明顯的東方文明和儒家思想的韻味。作為農耕文明社會的一種文化產物,我國茶文化一直是一種“內斂式的文化形態”和價值理性文明形態存在的,它內嵌于人的社會生活細節當中,成為中國人國民性格和思維認知方式的一種模型。但是在國外,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種消費文化和速食主義文化,而不是一種生活教條。因此,基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體系”,我們需要對這種茶文化的相對重要性價值進行轉換和翻譯。

    3.2有利于促進當前我國茶文化英語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分析,當前我國茶文化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的英語教育模式,主要是存在于部分高職院校、大專院校或者中專院校中,多年以來這種茶文化英語的教學和科研存在著普遍的“中式英語泛濫”的問題,沒有很好地進行語言的、認知的、思維的轉換和換位思考,從而造就了我國茶文化英語整體水平較低,在與國外茶文化進行對話交際的時候處于一種無效交流的狀態。然而引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以后,我們要努力培養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視野,將我國的茶文化英語從“專門用途英語”適當地與“通識英語教育”進行融合。

    3.3有利于促進我國茶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近些年來,我國茶文化產業在逐步從傳統的產業形態朝著“二次創業”的方向在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國際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都在朝著“知識集成”、“文化集成”、“國際化渠道”等方向在發展。由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于不同的茶文化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何有針對性地圍繞著這種語言認知的差異開展針對性的翻譯和營銷、整合傳播便成為一種重要的現實情境。

    4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我國茶文化英語的發展策略

    作為一種新型的語言分析范式和應用框架,認知語言學將語言的本質認識拉回到了“人的主觀認知”這種層面上,為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角。對此,我們建議嘗試這樣幾點策略:

    4.1隱喻挖掘策略

    認知語言學界定的語言隱喻主要是語言背后的認知邏輯和背景性的倫理教條知識等。在這方面,我國茶文化作為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價值體系,承擔著修身、養性、尊禮等社會價值功能,這些寶貴的隱喻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開展跨文化交際時,茶文化英語要向國外受眾闡釋出這種文化隱喻。為了更好地向國外受眾傳達我國茶文化的內蘊,我們在翻譯涉茶類外宣資料、茶文化宣傳單、古代茶學典籍等文獻資料時,需要加上注釋對此類隱喻進行解釋,幫助外國受眾更好地認識我國茶文化內涵。

    4.2語言順應策略

    語言作為一種人的主觀的認知和邏輯思維的延伸,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有不同的認知語法、認知語義等,因此我們在開展茶文化英語的交流中要適當地進行語言順應,用國外受眾習慣的語法結構、詞匯組合、衍生詞等進行表達,使我們的茶文化英語能夠順應其閱讀習慣。在語言順應理論的基礎上,茶文化英語可以更好地得以傳播,并使國外受眾對我國茶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張大海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暉.認知語言學理論視角下的英語隱喻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160-161.

    [2]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preface.

    [3]袁雪梅.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語法教學[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235-236.

    第3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論文摘 要:生成語言學的領軍人物喬姆斯基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始終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等同于概念化,認為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 

    一、喬姆斯基——重句法輕語義 

    喬姆斯基對“語義在語言研究中的位置”這個問題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將語義排除在他的語言體系之外。喬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結構》(1957)中明確指出:“語法是獨立發揮作用,不依靠意義的。”這種“語法獨立論”實質上把語法視為純形式的東西。他把意義比作頭發的顏色,認為研究語法不需要研究意義就像研究語法不需要了解說話人頭發的顏色一樣。他的這種觀點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反對者認為,語義必須包括在語言學之中,研究語言不考慮語義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慮奶牛一樣站不住腳。 

    喬姆斯基本人也發現他建立的語法規則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句子結構,從而感到以前的觀點過于絕對,應該進行修正。喬姆斯基接受了反對者的建議,在其《句法理論面面觀》(1965)一書中考慮了語義因素。他說:“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作出句法考慮和意義考慮可以截然分開的假設。”喬姆斯基不再堅持語法獨立的觀點,不再認為先由句法生成深層結構,然后由深層結構進入意義,而是認為語法和意義共同發揮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決語義問題的理論,即標準理論。標準理論分為語法、語音、語義三個部分。盡管喬姆斯基對其以前過于絕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但他卻沒有賦予語法、語音、語義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語義的關系上,喬姆斯基主張句法自主,認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賴語義概念而獨立進行。他認為,“句子的意義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義以及它們的結合方式的基礎上的,表面(直接構成成分)結構提供的結合方式一般跟語義解釋幾乎全然無關,然而在抽象的深層結構上表達的語法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卻決定句子的意義。” 

    喬姆斯基認為,語法的基礎部分生成句法表達式,然后在語法的語義部分中通過一定的語義規則對句子的深層結構作出解釋。語法系統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創造性、生成性,語義部分只有解釋性,沒有生成性。盡管喬姆斯基后來對自己的理論又做了幾次較大的修改,但是語法和語義的基本關系并未變動,他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仍然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 

    二、喬姆斯基——語義內在論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成語言學理論成為西方語言學界最有影響的語言學說。建立在理性主義哲學基礎上的生成語言學采取了與以往的語言學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它感興趣的不再是實際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語言,而是人類“內在”的語言能力。因此,生成語言學理論已經不是狹義的語法,而成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但從語言學角度看,生成語言學實質上是廣義的句法理論,旨在研究人類特有的生成無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類能夠理解各種句子意義的內在能力。因此,句子語義研究就成了生成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先天機制,語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強調心智上的內指性,提出了語義內指論的觀點。 

    意義內在論的理論要點可以概括如下:1.人類有創造和使用語言的能力;2.意義獨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義先于詞語,即在沒有詞語形式表達之前就已經存在于人腦之中;3.意義無法從別人身上用歸納、類推或演繹的方式學得;4.意義是一種個體的心理/認知事件,具有人類種屬屬性;5.個體之間關于意義的心理感受大體相同又相通。 

    喬姆斯基為證明意義先于詞語的看法,給出了下面一些例證(寧春巖,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話說不出來”的情況,有許多意義和思想我們沒有詞語表達,意義的數量遠遠大于詞語的數量。 

    2.幼兒可以憑借一句話的句法信息辨認出母語中不存在的詞語的意義。 

    3.兒童能夠識別父母話語所表達的意圖、信念和意義,盡管他們尚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來。 

    4.顏色詞的意義在盲人與正常人的頭腦里是一樣的。 

    5.啞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同正常人口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完全一樣。 

    6.大面積感覺器官的損傷對語言習得沒有多大影響。 

    7.新生兒對于出現在任何一種人類語言中的“對照”同樣敏感。 

    喬姆斯基(1995)認為在意義問題上存在內在論與外在論之爭,指稱論和真值論的語義觀屬于外在論;語言被視為人腦的一種屬性,意義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內在論語義觀。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種心智自治能力,獨立于任何與外界相連接的東西,與身體經驗無關,并認為語言一定具有一個使其成為語言這種東西的本質,內存于語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認知語言學語義觀 

    認知語言學是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學。語言意義的理解始終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對于如何研究語言理解的模式,語言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對語言理解感興趣的研究學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語言的意義存在于客觀現實,語言只是表現客觀現實的符號,語言意義的理解就是建立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現實的聯系。當代認知語言學家則對意義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語言的意義不完全存在于客觀現實中,而存在于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中,是一種心理和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們對語言意義的理解不是客觀現實在頭腦中的簡單投射。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全新的語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經驗主義的哲學主張。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經驗的內容是客觀世界,一切知識都由經驗產生。認知語言學的經驗主義觀點體現在它的語義觀上,即語義以概念為基礎,詞匯或言語的意義是說話人和聽話人腦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體驗,特別是空間體驗,這種體驗制約著人對心理世界的隱喻性建構。詞義的確立必須參照百科全書式的概念內容和人對這一內容的識解。(劉宇紅,2006:22~23) 

    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是種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其對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種語言形式的意義。意義是詞義的非常抽象的最簡表征。由于認知語言學中的語義結構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觀的外在世界結構,而是與人在同客觀現實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以及文化規約等密切相關的概念結構對應,因而就涉及到范疇化理論、隱喻系統、意象圖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雖然認知語言學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但研究不同課題的認知語言學家有著幾個共同的理論假設,具體要點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義就是概念化。某一詞語的意義等于說話者或聽話者大腦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腦可看作是詞語和大腦之間的一種關系,而不直接是詞語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2.詞語和更大的語言單位均是進入開放型的知識網絡的入口。要完全解釋某一詞語的意義,常常需要考慮可視與不可視的意象、隱喻聯想、思維模型和大眾對世界的理解。因此,一個詞的意義一般無法通過星星點點的詞典定義之類的形式來解釋。 

    3.范疇不是通過標準—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條件決定的成員身份而確定的。相反,范疇是圍繞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疇內部成員之間的主觀關系而組成的。 

    4.是否合乎語法的判斷涉及范疇化,因為說話者認為某一話語是某一公認的語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員之一。因此,合乎語法性的判斷是激進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況。這種判斷依賴語境的微妙關系和語法規約。 

    5.認知語言學家在一般認知方面尋找語言現象的對等物。心理學方面有關人類范疇化、注意力、記憶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來直接武裝語言理論。

    6.句法被看作是語音賴以傳達意義的規約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態和理論架構。語法知識通過設立說話者憑借接觸實際出現的話語獲得的規約化或已確定的符號模型得到描述。 

    語言理論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對意義本質的看法以及意義研究的方法。lanacker認為意義是一種認知現象,因此最終必須從認知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認知語言學——語義等于概念化 

    意義是存在于認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認知語言學中,語義是一種心理現象、認知結構,它并不反映客觀實體,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實驗的各種結構和認知過程:一個語言表達式的語義就是在說話人或聽話人的大腦里激活的概念,具體地說,語義存在于人類對世界的識解中,它在本質上具有主體性,體現了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導的文化內涵、具體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廣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個人對外部的、社會的、語言的、環境的意識,概念化實際上就是認知處理;形式邏輯難以用來描寫語義結構,因為它具有主觀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這個詞應該從最寬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幾乎包括了各種大腦活動,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覺的感覺、運動和感情經歷;3.非即時的、逐漸展開的概念;4.對物理、社會和語言語境的完整把握。簡言之,語言意義被看作是物理體現、以社會—文化為基礎的人腦的心理活動的結果。(束定芳,2008:105)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出發點是:語言表達基于人們對外界現實的感知體驗和認知加工,語法結構取決于人們的認知系統和語義結構,因此要將其描述清楚,必須從概念、語義描述著手。語義不只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息息相關。語義結構不但反映了所觀察到的情景的內容,而且也反映了這個內容是怎樣建構和解釋的。語義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是與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規律相吻合的。認知語言學對客觀真值條件的描寫與對認知概念的建構統一起來,不區分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而是探索意義在大腦中是怎樣建構的,研究原型理論、范疇化、概念形成的過程及機制。 

    五、認知語言學——語義為中心 

    語義研究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語義研究歷來是語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意義問題是當今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對人類而言,人類世界從本質上講就是意義的世界。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世界。語言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體現,語義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焦點,這已成為認知語言學家的共識。”(文旭,2007:35) 

    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語言的意義與認知有著最密切的關系,而詞法、句法是受語義制約的。認知語義學認為意義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認知語言學以語言所傳達的語義為起點,并以語義貫穿始終。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所謂的語義實質上是語用或廣義的包容語用的語義,不同于喬姆斯基僅限于與句法接口的語義。他們認為語義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礎。 

    認知語言學將語義分析放在首位是因為它認為,如果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疇化,那么,意義必將是最主要的語言現象。語義之所以包羅萬象,是因為如果語言是一個對世界范疇化的系統,那么,就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不同于將世界知識與語言形式聯系起來的語義結構層次。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法是詞語概念內容的結構化。這深刻揭示了語義和語法之間的“血肉”關系,也可以理解為語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語法。這也是揭示一種語言共性和個性的重要窗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這一點與生成語言學的語言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喬姆斯基認為,句法是一個自足的系統,是人類的一種先天機制,后天的語言習得是代入一些參數,主張語義跟句法脫鉤,語義是語言表達在某一階段代入的東西。 

    六、認知語言學——語義內在論 

    認知語言學家對意義的研究也是沿著內在論方向進行的,與喬姆斯基一樣都認為語言和認知存在于人們的頭腦里,語義必須按照心理現象來描寫。認知語言學家的一個重要口號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義在人們的頭腦里)”(王寅,2005:195),這一觀點就明確表明他們對語義的基本態度也是基于內在論的,與喬氏的內指性有某些共識。 

    認知語言學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對于意義的看法,他們還有一個口號:“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義基于體驗)”(王寅,2005:197)。語言的語義是一個從語言表達到某些心理實體的映射。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是后天習得的;語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體驗和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語義雖是存在于頭腦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賦的,而是來源于身體經驗,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在推理過程中人的生理構造、身體經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認知語言學還認為,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的內部,而是來源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的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義取決于理解,產生于解釋者主體與文本之間的辨證關系。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人類這一最重要的認知特點正是他們與喬姆斯基理論在意義內在論上的根本差異之所在。 

    認知語言學說雖與喬姆斯基理論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屬內在論,但對于心智的來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內容、得出的結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盡管兩者都持語義內在論,但認知語言學家與喬姆斯基所主張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內在論存在巨大差異。前者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喬姆斯基那種先天的、自治的內在論正是認知語言學批判的靶子。 

    七、結語 

    生成語言學認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獨立于語義而運行;語法就是形式的運算,可以由系統規則來描寫,而語義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是語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現,早在語言完整進化之前就已經存在。語義圖式的結構制約著可能的語法結構形式。 

    生成語言學認為語義只有解釋性,語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開語義因素而研究語法的轉換規則。生成語言學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語義和交際功能對句法規則進行干預的可能性從一開始就被排除,這與生成語言學的研究目標是一致的,即“用符號操作的數學系統來描述語言,這種數學系統的主要對象是抽象符號的運作,至于符號的意義和系統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慮”(藍純,2001:16~17)。在喬姆斯基看來,語義學是附著于語法規則系統之上的從屬性的獨立部分。(盧植,2006:256)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義不能在語言系統內部的聚合和組合關系中去尋找,語義根植于語言使用者的知識及信念系統之中。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人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個語言形式的意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內部,而是根植于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的認知,根植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跟人的概念結構及其形成過程有直接的關系。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客觀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觀察角度的變化就形成兩個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兩個不同的概念。 

     

    參考文獻: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藍純.認知語言學:背景與現狀[j].外語研究,2001,(3). 

    [5]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6. 

    [6]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寧春巖.關于意義內在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4). 

    [8]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論文摘 要:生成語言學的領軍人物喬姆斯基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始終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等同于概念化,認為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

    一、喬姆斯基——重句法輕語義

    喬姆斯基對“語義在語言研究中的位置”這個問題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將語義排除在他的語言體系之外。喬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結構》(1957)中明確指出:“語法是獨立發揮作用,不依靠意義的。”這種“語法獨立論”實質上把語法視為純形式的東西。他把意義比作頭發的顏色,認為研究語法不需要研究意義就像研究語法不需要了解說話人頭發的顏色一樣。他的這種觀點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反對者認為,語義必須包括在語言學之中,研究語言不考慮語義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慮奶牛一樣站不住腳。

    喬姆斯基本人也發現他建立的語法規則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句子結構,從而感到以前的觀點過于絕對,應該進行修正。喬姆斯基接受了反對者的建議,在其《句法理論面面觀》(1965)一書中考慮了語義因素。他說:“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作出句法考慮和意義考慮可以截然分開的假設。”喬姆斯基不再堅持語法獨立的觀點,不再認為先由句法生成深層結構,然后由深層結構進入意義,而是認為語法和意義共同發揮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決語義問題的理論,即標準理論。標準理論分為語法、語音、語義三個部分。盡管喬姆斯基對其以前過于絕對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但他卻沒有賦予語法、語音、語義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語義的關系上,喬姆斯基主張句法自主,認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賴語義概念而獨立進行。他認為,“句子的意義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義以及它們的結合方式的基礎上的,表面(直接構成成分)結構提供的結合方式一般跟語義解釋幾乎全然無關,然而在抽象的深層結構上表達的語法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卻決定句子的意義。”

    喬姆斯基認為,語法的基礎部分生成句法表達式,然后在語法的語義部分中通過一定的語義規則對句子的深層結構作出解釋。語法系統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創造性、生成性,語義部分只有解釋性,沒有生成性。盡管喬姆斯基后來對自己的理論又做了幾次較大的修改,但是語法和語義的基本關系并未變動,他始終把語法看作是語言的基礎,仍然遵守句法是獨立于語義的,句法研究不應以語義為基礎,形式必須獨立于意義之外進行描述。

    二、喬姆斯基——語義內在論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成語言學理論成為西方語言學界最有影響的語言學說。建立在理性主義哲學基礎上的生成語言學采取了與以往的語言學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它感興趣的不再是實際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語言,而是人類“內在”的語言能力。因此,生成語言學理論已經不是狹義的語法,而成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但從語言學角度看,生成語言學實質上是廣義的句法理論,旨在研究人類特有的生成無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類能夠理解各種句子意義的內在能力。因此,句子語義研究就成了生成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先天機制,語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強調心智上的內指性,提出了語義內指論的觀點。

    意義內在論的理論要點可以概括如下:1.人類有創造和使用語言的能力;2.意義獨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義先于詞語,即在沒有詞語形式表達之前就已經存在于人腦之中;3.意義無法從別人身上用歸納、類推或演繹的方式學得;4.意義是一種個體的心理/認知事件,具有人類種屬屬性;5.個體之間關于意義的心理感受大體相同又相通。

    喬姆斯基為證明意義先于詞語的看法,給出了下面一些例證(寧春巖,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話說不出來”的情況,有許多意義和思想我們沒有詞語表達,意義的數量遠遠大于詞語的數量。

    2.幼兒可以憑借一句話的句法信息辨認出母語中不存在的詞語的意義。

    3.兒童能夠識別父母話語所表達的意圖、信念和意義,盡管他們尚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來。

    4.顏色詞的意義在盲人與正常人的頭腦里是一樣的。

    5.啞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同正常人口語的語言結構及語言習得完全一樣。

    6.大面積感覺器官的損傷對語言習得沒有多大影響。

    7.新生兒對于出現在任何一種人類語言中的“對照”同樣敏感。

    喬姆斯基(1995)認為在意義問題上存在內在論與外在論之爭,指稱論和真值論的語義觀屬于外在論;語言被視為人腦的一種屬性,意義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內在論語義觀。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種心智自治能力,獨立于任何與外界相連接的東西,與身體經驗無關,并認為語言一定具有一個使其成為語言這種東西的本質,內存于語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認知語言學語義觀

    認知語言學是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學。語言意義的理解始終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對于如何研究語言理解的模式,語言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對語言理解感興趣的研究學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語言的意義存在于客觀現實,語言只是表現客觀現實的符號,語言意義的理解就是建立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現實的聯系。當代認知語言學家則對意義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語言的意義不完全存在于客觀現實中,而存在于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中,是一種心理和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們對語言意義的理解不是客觀現實在頭腦中的簡單投射。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全新的語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經驗主義的哲學主張。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經驗的內容是客觀世界,一切知識都由經驗產生。認知語言學的經驗主義觀點體現在它的語義觀上,即語義以概念為基礎,詞匯或言語的意義是說話人和聽話人腦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體驗,特別是空間體驗,這種體驗制約著人對心理世界的隱喻性建構。詞義的確立必須參照百科全書式的概念內容和人對這一內容的識解。(劉宇紅,2006:22~23)

    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是種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其對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種語言形式的意義。意義是詞義的非常抽象的最簡表征。由于認知語言學中的語義結構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觀的外在世界結構,而是與人在同客觀現實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身體經驗、認知策略以及文化規約等密切相關的概念結構對應,因而就涉及到范疇化理論、隱喻系統、意象圖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雖然認知語言學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但研究不同課題的認知語言學家有著幾個共同的理論假設,具體要點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義就是概念化。某一詞語的意義等于說話者或聽話者大腦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腦可看作是詞語和大腦之間的一種關系,而不直接是詞語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2.詞語和更大的語言單位均是進入開放型的知識網絡的入口。要完全解釋某一詞語的意義,常常需要考慮可視與不可視的意象、隱喻聯想、思維模型和大眾對世界的理解。因此,一個詞的意義一般無法通過星星點點的詞典定義之類的形式來解釋。

    3.范疇不是通過標準—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條件決定的成員身份而確定的。相反,范疇是圍繞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疇內部成員之間的主觀關系而組成的。

    4.是否合乎語法的判斷涉及范疇化,因為說話者認為某一話語是某一公認的語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員之一。因此,合乎語法性的判斷是激進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況。這種判斷依賴語境的微妙關系和語法規約。

    5.認知語言學家在一般認知方面尋找語言現象的對等物。心理學方面有關人類范疇化、注意力、記憶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來直接武裝語言理論。

    6.句法被看作是語音賴以傳達意義的規約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態和理論架構。語法知識通過設立說話者憑借接觸實際出現的話語獲得的規約化或已確定的符號模型得到描述。

    語言理論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對意義本質的看法以及意義研究的方法。Lanacker認為意義是一種認知現象,因此最終必須從認知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認知語言學——語義等于概念化

    意義是存在于認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認知語言學中,語義是一種心理現象、認知結構,它并不反映客觀實體,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實驗的各種結構和認知過程:一個語言表達式的語義就是在說話人或聽話人的大腦里激活的概念,具體地說,語義存在于人類對世界的識解中,它在本質上具有主體性,體現了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導的文化內涵、具體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廣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個人對外部的、社會的、語言的、環境的意識,概念化實際上就是認知處理;形式邏輯難以用來描寫語義結構,因為它具有主觀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這個詞應該從最寬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幾乎包括了各種大腦活動,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覺的感覺、運動和感情經歷;3.非即時的、逐漸展開的概念;4.對物理、社會和語言語境的完整把握。簡言之,語言意義被看作是物理體現、以社會—文化為基礎的人腦的心理活動的結果。(束定芳,2008:105)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出發點是:語言表達基于人們對外界現實的感知體驗和認知加工,語法結構取決于人們的認知系統和語義結構,因此要將其描述清楚,必須從概念、語義描述著手。語義不只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息息相關。語義結構不但反映了所觀察到的情景的內容,而且也反映了這個內容是怎樣建構和解釋的。語義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是與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規律相吻合的。認知語言學對客觀真值條件的描寫與對認知概念的建構統一起來,不區分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而是探索意義在大腦中是怎樣建構的,研究原型理論、范疇化、概念形成的過程及機制。 轉貼于

    五、認知語言學——語義為中心

    語義研究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語義研究歷來是語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意義問題是當今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對人類而言,人類世界從本質上講就是意義的世界。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世界。語言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種體現,語義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焦點,這已成為認知語言學家的共識。”(文旭,2007:35)

    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將語義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語言的意義與認知有著最密切的關系,而詞法、句法是受語義制約的。認知語義學認為意義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認知語言學以語言所傳達的語義為起點,并以語義貫穿始終。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所謂的語義實質上是語用或廣義的包容語用的語義,不同于喬姆斯基僅限于與句法接口的語義。他們認為語義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礎。

    認知語言學將語義分析放在首位是因為它認為,如果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疇化,那么,意義必將是最主要的語言現象。語義之所以包羅萬象,是因為如果語言是一個對世界范疇化的系統,那么,就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不同于將世界知識與語言形式聯系起來的語義結構層次。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法是詞語概念內容的結構化。這深刻揭示了語義和語法之間的“血肉”關系,也可以理解為語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語法。這也是揭示一種語言共性和個性的重要窗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才具有生成性,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這一點與生成語言學的語言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喬姆斯基認為,句法是一個自足的系統,是人類的一種先天機制,后天的語言習得是代入一些參數,主張語義跟句法脫鉤,語義是語言表達在某一階段代入的東西。

    六、認知語言學——語義內在論

    認知語言學家對意義的研究也是沿著內在論方向進行的,與喬姆斯基一樣都認為語言和認知存在于人們的頭腦里,語義必須按照心理現象來描寫。認知語言學家的一個重要口號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義在人們的頭腦里)”(王寅,2005:195),這一觀點就明確表明他們對語義的基本態度也是基于內在論的,與喬氏的內指性有某些共識。

    認知語言學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對于意義的看法,他們還有一個口號:“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義基于體驗)”(王寅,2005:197)。語言的語義是一個從語言表達到某些心理實體的映射。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語言是后天習得的;語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體驗和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語義雖是存在于頭腦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賦的,而是來源于身體經驗,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在推理過程中人的生理構造、身體經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認知語言學還認為,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的內部,而是來源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的認知,來源于使用者對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義取決于理解,產生于解釋者主體與文本之間的辨證關系。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人類這一最重要的認知特點正是他們與喬姆斯基理論在意義內在論上的根本差異之所在。

    認知語言學說雖與喬姆斯基理論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屬內在論,但對于心智的來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內容、得出的結論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盡管兩者都持語義內在論,但認知語言學家與喬姆斯基所主張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內在論存在巨大差異。前者的最基本觀點是:在世界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語言形式是體驗、認知、語義、語用等多種外在因素促動的結果;同時還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和認知的心理現象,不能脫離人們的身體特征和生理機制、神經系統。喬姆斯基那種先天的、自治的內在論正是認知語言學批判的靶子。

    七、結語

    生成語言學認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獨立于語義而運行;語法就是形式的運算,可以由系統規則來描寫,而語義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是語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現,早在語言完整進化之前就已經存在。語義圖式的結構制約著可能的語法結構形式。

    生成語言學認為語義只有解釋性,語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開語義因素而研究語法的轉換規則。生成語言學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語義和交際功能對句法規則進行干預的可能性從一開始就被排除,這與生成語言學的研究目標是一致的,即“用符號操作的數學系統來描述語言,這種數學系統的主要對象是抽象符號的運作,至于符號的意義和系統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慮”(藍純,2001:16~17)。在喬姆斯基看來,語義學是附著于語法規則系統之上的從屬性的獨立部分。(盧植,2006:256)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義不能在語言系統內部的聚合和組合關系中去尋找,語義根植于語言使用者的知識及信念系統之中。語言的意義是一個認知結構,一般說來,我們只有在人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理解一個語言形式的意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而是對應于認知結構,表層形式的句法結構又直接對應于語義結構。語言的意義不限于語言內部,而是根植于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的認知,根植于使用者對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語義不僅僅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跟人的概念結構及其形成過程有直接的關系。例如“橫看成嶺側成峰”,客觀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觀察角度的變化就形成兩個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兩個不同的概念。

    參考文獻: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藍純.認知語言學:背景與現狀[J].外語研究,2001,(3).

    [5]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6.

    [6]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寧春巖.關于意義內在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4).

    [8]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關鍵詞:洪堡特;語言世界觀;認知語言學

    1. 引言

    認知語言學是近二十多年來新興的一門科學,它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認知語言學研究人對世界的感知、經驗、觀察事物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以及人們如何通過語言對事物進行范疇化,特別是在同樣符合語言規范的條件下如何選擇不同的詞與句子來表達非客觀的意義。1987年,R.W.Langacker出版了《認知語法基礎》(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第一卷;G.Lakoff出版了《女人,火,危險事物――范疇揭示了思維的什么奧秘》(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Johnson 出版了《心中之身》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這三部書的問世確立了認知語言學的學科地位。

    德國近代政治家、語言學家洪堡特對認知語言學相關的主要問題早有論述,那就是他提出的“語言世界觀”(sprachliche Weltansicht)。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與認知語言學有何異同?前者對后者有什么啟示?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與評述。

    2.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

    洪堡特結合人的研究去探討語言的本質問題,提出了“語言世界觀”這一思想。他認為每一種語言對其使用者都具有這樣那樣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就是語言的“世界觀”。人們習慣于說語言是交際工具或表達思想的工具,然而人用語言表達思想時語言是否參與思想的形成過程?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解答。在他的論著“論與語言發展的不同時期有關的比較語言研究”(1820)里,他闡述了“語言世界觀”的基本觀點:“可知事物的總和是一個有待人類精神耕耘的領域,它存在于所有語言之間,獨立于任何語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認識和感知方式,即通過一條主觀的道路接近這一純客觀的領域”[1](P29)。他認為,語言具有表達功能和認知功能,并認為后者才是語言的本質功能。他還強調,一切真正意義的語言研究必須立足于這樣一個基本信念,即語言(主要)不是供人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和媒介,而是“一個民族的思維和感知的工具”[1](P73)。

    3.認知語言學理論概述

    認知語言學,一方面,它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是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結合的產物;另一方面,它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對傳統的語言學理論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觀點。傳統的語言觀認為語言具有獨立于人之外的內在特性;語言是封閉的自主的系統;認知與語言都是對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與之相反,認知語言學強調人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言運用和理解的作用,認為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所謂意義和客觀真理;語言不是封閉的、自主的體系,而是開放的、依賴性的系統,是客觀現實、社會文化、生理基礎、認知能力等各種因素綜合的產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認知的一部分,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規律的影響。認知語言學力求用較少的規則解釋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關的語言現象,以揭示語言的本質問題。首先,認知語言學注重語義的研究。在詞法層面上,詞義要受功能、語境和語用等因素的支配和制約,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在句法層面上,對同一真值事件的表達,因觀察者的角度、注意焦點、詳細程度不同而不同,表現了不同的句義。其次,認知語言學關注語言的共性問題。認為人類有相同的身體構造和感知器官,面對相同的物質世界,具備相同的感知、認知能力,一定能獲得相似的概念結構。

    4.洪堡特“語言世界觀”與認知語言學的比較與啟示

    洪堡特以人、語言與客觀世界三者關系為契機,去探討語言與思維關系問題。他提出的“語言世界觀”不僅對語言與思維關系問題做出了解答,而且對當代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指導意義。

    4.1 語言世界觀為語言開放性、依賴性和非自主性的觀點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牽制,每個部分的地位和功能都取決于它跟其余部分的關系,語言具有開放性、依賴性和非自主性。這一點與洪堡特語言世界觀的思想是一致的:

    “語言的有機體源于人類說話的普遍能力和需要,產生自整個民族……”[4](P110),“跟語言有關的一切方面都只能比擬為生理學的過程,而不能比作解剖學的過程;語言中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一切都是動態的。”[1](P261-262)。洪堡特把語言視為“有機體”,把與語言有關的一切方面比作生理學的過程,他要說明:語言是不斷地發展和更新的,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

    “我們可以把語言比作一幅巨大的織物,其中的每個部分都與其余部分、所有部分都與整體有著或多或少清晰可辯的內在聯系。無論從哪個方面觀察,人在講話是始終只能接觸到這幅織物的一個孤立的部分,然而他卻總是本能地從整體出發去把握這個部分,仿佛在他面前同時呈現著與個別、具體的部分有著必然的所有組成部分。”[4](P105)

    4.2 語言世界觀明確了語言認知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認知語法認為,語法是由小的象征單位組成大的句法結構的過程,是語義內容的組合和符號化。句法以語義為基礎,語義以概念化、范疇化、語境化、符號化為前提,是人們關于世界的經驗和認識事物的反映。認知語言學的任務就是要探究語言概念形成中的認知。這一點也與洪堡特的主張不謀而合。在語言世界觀里,洪堡特強調語言學家的最終任務是要探明語言結構的差異對民族思維和感知活動的影響。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一種形式化的符號手段,以自然的內容傳達了精神的內容。他說:“……語言的形式反映了一種極為獨特的追求,一個民族正是通過這種追求才能夠在語言中實現其思維和感知活動”[4](P114)。在洪堡特看來,擁有不同世界觀的民族的特性在詞的意義上映現了出來。寬泛而言,可以認為各個民族就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詞語符號是等意的(比如德語的“Schnee”、漢語的“雪”),從詞源上講,一種語言的精神概念離不開感性的基礎,比如德語的Vernunft(理性、理智)和Verstand(理解、知性)分別來自nehmen(拿、握)和stehen(站立)這兩個具體的觀念。[4](P139)

    從語法上看,洪堡特認為,一個實詞的意義包括概念意義和范疇意義,這兩種意義的形成分別得力于兩類完全不同的思維活動:

    “一方面是對概念進行指稱的行為,另一方面,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精神勞動,它把概念化為一定的思維范疇或言語范疇,而詞的完整意義是由這兩個方面共同決定的”[4](P140)。這兩種思維活動分別可以稱為“指稱行為”和“范疇行為”。指稱行為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個具體的詞;范疇行為的結果是以明確的標記把詞分為各種類型。而在當代認知語言學里,詞義是通過概念化、范疇化而得以體現的。這一點與洪堡特的觀點本質上是一致的。洪堡特所謂的“指稱行為”與“范疇行為”正是當代認知語言學所熱衷于探討的“概念化”、“范疇化”課題。

    4.3 每一種語言都體現著人的普遍本性,這一思想加深了人們對語言象似性和共性的理解和認識

    關于語言的象似性問題,當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僅指語言的擬聲詞和象形字、音與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它還包括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洪堡特認為語言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而這些語言特性在詞義中表現更為明顯。他指出,W(u)這個音本身聽起來便給人以混沌不清的感覺,所以德語里帶該音的許多詞都有含混、煩亂、飄蕩之義,如Wolke(云)、Wind(風)、Wirren(弄亂)、Wunsch(希望)[4](P118)。在他看來,這種根據語音與物象的天然聯系進行造詞的方式在人類最早的詞語命名過程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所有語言的名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他認為詞是“事物在心靈中造成的圖象的反映”,是人“在發明詞語的某個特定時刻對一個事物所作的理解”[4](P137)。他進一步解釋道:“即使出自完全不同的語系的語言,即使它們從未直接或間接地相互接觸,并且屬于不同的類,它們的結構也必定具有某些普遍的相似。這類相似是由人類本性的一致和發音器官的一致很自然地決定的,此外也與每一語言與任一其他語言互通的可能性有關”[1](P421)。

    洪堡特辨證地看待語言的共性與個性:

    “各種語言之所以會有相同或類似的結構成分,是因為人類各民族具有相同的語言能力和說話需要,而各種語言的結構有所不同,則是因為孕育語言的每一民族都具有獨特的個性”[4](P76)。他明確指出:

    “世界上各種語言的普遍性在于,它們具有一種統一的內在形式……”[4](P117)

    洪堡特列舉了語言共性表現的三個方面:1)表達概念和組成言語所必須的觀念之間的聯系;2) 相同的發音器官,其規模和性質只允許發一定的分節音;3)具體的輔音、元音與一定的感覺印象之間的關系[5](62)。他認為人類語言具有共同的特性,存在著一種統一的內在語言形式,主要是因為,人類有著相同的概念化過程、相同的言語生理條件和相似的感知能力。

    5.結語

    認知語言學目前已成為當代語言學中的一門“顯學”,還需要不斷地從其他相關領域,(包括縱橫兩方面)研究才能得以完善和發展。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雖然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但其中的許多論點仍閃爍出語言哲理的光輝,這也從縱的方面為認知語言學邁向語言理論最終目標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 威廉.馮.洪堡特著,姚小平譯. 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E.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m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第6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國內在認知語言學與英語語法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方面,緊跟國際步伐,積極引進和吸收國際領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所取得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總體上介紹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如曾欣悅、劉正光,2009;林正軍、姜暉,2012等)。他們主要基于國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重在介紹和闡釋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及其對語法教學的啟示,并且根據相關文獻和他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語法教學原則為相關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參考。

    第二,詳細探討認知語言學中的某個理論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國內的有些研究者在認知語言學與語法教學相結合的大框架下,選取某個具體理論開展研究,他們探討的主要問題有如何把原型范疇理論應用于英語語法教學(比如李艷平、朱玉山,2011;季淑鳳,2012等),圖形—背景理論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楊敏,2009等),語言符號象似性對語法教學的啟示(李耕科、牟玉新,2007等),構式語法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林正軍、劉永兵,2012等)等等。

    第三,針對某個具體語法點開展實證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年輕人取得的,大部分是他們的碩博士論文。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基于原型范疇理論和空間隱喻的英語介詞教學實證研究(陶麗,2011),認知語言學觀照下英語名詞可數性的教學實證研究(粟志祥,2010),基于原型理論的多義詞教學對多義詞習得影響的實證研究(盧烈宏,2013),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名詞化習得的認知語言學實證研究(鐘書能,2004),意象圖式理論與英語短語動詞教學的實證研究(黎金瓊,2008)等等。但總的來說,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原創性不夠,理論深度不夠。同類研究過多,比如,僅僅在中國期刊網上,關于象似性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的論文就二十多篇,這是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二、簡評

    從以上的文獻調查來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認知語言學與英語語法教學相結合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綜合起來看,這方面的研究偏思辨的多,實證研究還顯不足。我們認為,思辨性的研究不宜再做,這個領域更需要的是數據和實證。要知道,一線的英語教師對理論性過強的框架有排斥,他們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操作規程。所以,我們建議,這方面的下一步研究應該更加關注如何把抽象的認知語言學理論轉化成通俗易通的教學操作原則,并且一定要通過實證研究加以證明,這樣才更有說服力,更有可能為一線的教師和學生接受。

    第7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方法及弊端;啟示

    1 引言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認知語言學在中國蓬勃發展,其理論及相關概念對第二語言習得和教學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理想。本文將進一步來探討認知語言學理論為英語教學提供的新方法及其一些教學啟示。

    2認知語言學簡介

    80年代中后期,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語言的方法在認知科學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是客觀現實、人類認知、生理基礎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律,才具有較大的解釋力和說服力。認知語言學的范疇觀是由美國心理學家Rosch提出的“類典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認知語言學所提出的主要概念和研究對象有:語言范疇的形成、隱喻認知結構、象似行等。認知語言學學派認為,語義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包括該詞語在頭腦中產生的情景。認知語言學派的三大基本假設:(1)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所以語言并不是一個自足的認知系統,對語言的描寫也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律。(2)句法并不是自足的形式系統,在本質上是一個象征系統,所以句法分析不能脫離語義。(3)語義描寫必須參照開放的、無限度的知識系統,不能只用基于真值條件的形式邏輯來描寫語義。

    3認知語言學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認知語言學對語言教學具有深遠的影響。認知語言學強調語言是認知的一部分,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規律的制約,因此要想學好英語,我們應充分了解相關認知理論,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英語教學實踐。

    31 范疇觀與英語教學

    客觀事物紛亂復雜,人們為了記憶這些事物就必須對這些事物進行判斷、分類和儲存,這就構成了許多范疇。在同一范疇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處于同一層面或地位,總有一些事物被人類非常容易而迅速地感知,那么這一層而感知的范疇就叫基本范疇。基本范疇有如下幾個特點:(1)其成員具有明顯的能被感知的對外區別性特征;(2)具有快速識別的特征;(3)首先被認識、命名、掌握和記憶;(4)運用最簡潔的、使用頻率最高的中性詞(趙艷芳,2001:58-59)。一個范疇是一個模糊的集合,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些認知語言學家已經在該理論的啟迪下進行了語義范疇的研究。如PKay和CKMcdaniel在模糊集合論的引導下設計了一系列關于顏色詞光譜性質和人類視覺神經系對顏色詞范疇的感知實驗,在顏色詞研究領域作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

    32 隱喻觀與英語教學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知世界,特別是認識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隱喻是用已知來表達未知,用有形表達無形,用具體表達抽象,是人們用來認識、思維和表達思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Lakoff & Johnson指出,“隱喻無所不在,在我們的語言中、思想中。其實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Lakoff把隱喻大致分為三類: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oto-logicai metaphor)。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稱認知域(cognitiv edomain)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即從“始發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隱喻并不是與我們的生活脫離的語言表達形式,恰恰相反,語言基本上離不開隱喻,完全不帶任何隱喻的句子是極少的。認知語言學把“意向圖式”(image schemas)理解為隱喻的基礎。

    33 圖式理論與英語教學

    對圖式的研究是從對閱讀理論的研究發展而來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閱讀理論將閱讀看作是語言解碼和從字、詞、句中構造意義的過程。隨著認知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非語言因素即已有的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的作用。對背景知識作用的研究導致了圖示理論的建立。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歸根到底是給合適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容可以是直接理解的或推斷出的新信息。整個理解過程是在圖式指導下進行,是激活或建構合適的圖式并填充新信息的過程,當所有重要空位都已填滿信息,文章即被圓滿理解。

    4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及弊端

    詞匯在語言系統中十分重要。隨著語言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迄今為止,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層出不窮,但尚無一種有著絕對優勢。歷史上盛行的幾種傳統教學法分別為語法翻譯法、直接法、情景教學法、聽說法、交際法等。這幾種方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曾盛極一時,但又存在著不可克服的一些缺陷。

    16世紀到19世紀末所盛行的語法翻譯法以翻譯為手段,用母語教授古希臘語、拉丁語、英語等語言,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閱讀和翻譯外語資料和文獻。這期間的教學沒有所謂的理論,由于主要過程是通過分析語法來進行翻譯,因此命名為“語法翻譯法”。學生主要通過自學掌握詞匯,僅有的詞匯教學也是以展現語法規則為目的。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法直指語法翻譯法的缺陷應運而生。其主張課堂活動完全通過目標語來進行,在詞匯方面,只教授常用單詞。具體的單詞通過演示、實物、圖片來教授,抽象的單詞通過意義的聯想來教授。直接法在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方面起著顯著的作用,但是它過于簡化了一語習得和外語學得的相似性,在教授新單詞的意義上,寧可讓學生繞彎子去捉摸,也不肯用母語一語道破。

    5結語

    近一個多世紀來,傳統的教學觀逐漸向認知教學靠攏。Lewis認為,傳統的教學以教為中心,“面向結果”,但是,所有自然語言的運用,不論是輸入,還是輸出,都建立在與認知有關的過程中,“面向過程”有利于我們把焦點放在語言學習上面,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認知語言學能夠強化詞匯認知,提高語言記憶,也能夠增強語言的理解。因此,英語教學應該立足于對認知語言學的深刻認識,結合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改革。英語教學應充分認識到認知語言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掌握認知語言學的特點,明晰語言和語言結構的系統性,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詞匯的教學不會是單一、固定方法的教學,因而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去探索更好更新的方法,對于認知語言學的迅速發展,我們有必要借鑒它的有益之處來指導英語的詞匯教學。

    [參考文獻]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文旭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1):34~40。

    [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及形成過程[J]外國語,2000(1):29~36。

    第8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1.語言學下的隱喻發展

    1.1 傳統語言學下的隱喻研究

    傳統語言學對隱喻的研究有兩個基本認識。一是隱喻是語言中的非正常現象,二是作為一種純語言現象,隱喻是可有可無的,即如果說話人想要表達什么,他總可以找到不用隱喻、直截了當的表達方式;如果他選擇使用隱喻,那僅是為了制造特殊的修辭或交際效果。但是,這些都僅僅是從修辭等方面對隱喻進行的研究,并未觸及我們應怎樣通過它來理解語言,即為什么要這樣使用語言。

    1.2 認知語言學下的隱喻研究

    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很多學者開始從隱喻的認知價值以及隱喻作為在文學批評、心理學和語言學等角度上的認知現象來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大成果。這些成果歸結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隱喻的普遍性。隱喻無處不在,是日常語言中隨處可見的普遍現象,而詩歌隱喻只是在日常隱喻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發揮,實際上還是一種對日常隱喻的運用。

    二是隱喻的人之本質。隱喻不是簡單的修辭格,而更確切地是一種通過語言表現出的思維方式。

    三是隱喻的系統性。一個隱喻概念會發生大量的、彼此和諧的語言表達,而不同的隱喻概念又共同構成了一個協調一致的網絡體系,影響著我們的語言和思維。

    2.認知語言學中詩歌的隱喻研究

    2.1 研究現狀

    認知語言學對于隱喻本質的重新認識使不少人開始探索從認知角度認識隱喻,Lakoff和Turner就是其中的代表。Lakoff認為,那些被看作是經典的隱喻理論錯在它們試圖找到語言中控制隱喻使用的一般規律。隱喻語言的源頭存在于思維中,在概念體系的組織結構中。隱喻被認為是基本的認知過程,是人們將經驗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圖示。概念隱喻的哲學基礎是經驗主義,重視人類身體和感覺運動經驗在認知和語言方面的作用。

    在談及詩歌隱喻時,Lakoff首先明確了基本隱喻和復雜隱喻的不同。前者是簡單隱喻,直接由人類的體驗獲得,如:“多是上”(MORE IS UP);而后者則由許多基本隱喻組合構成,詩歌中的隱喻便屬于這種。

    從總體上看,研究者們對詩歌隱喻的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體現在試圖通過隱喻尋找作品中的意象圖示或揭示某一作者的隱喻模式,或借助作品中所創造的隱喻來認識詩人所處時代的人們認識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不論是哪種,都為我們剖析作品、發掘詩作的隱喻體系提供了幫助。

    2.2 詩歌中的隱喻分析

    詩歌的內容、思想通過隱喻體現,二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樣的,而詩歌中的隱喻往往通過一定的意象來實現,即在詩歌中,不同的意象通過多樣化的方式相結合,使其具有隱喻的特征,從而與人們的認知和經驗相結合,在頭腦中產生與之相聯系的概念或意義。這種概念或意義會因為人們的認知經驗和情感體驗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

    以弗羅斯特的詩為例。他的詩歌多以新英格蘭鄉村生活為背景來描寫自然風光和田間勞作,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語言看似通俗卻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帶給讀者視覺和心靈上的審美愉悅,而這些感受主要是通過詩歌中豐富的隱喻來實現的。他曾這樣闡述詩歌與隱喻的關系:“詩簡直就是由隱喻構成。每首詩在其本質上都是一個新的隱喻,不然就什么也不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詩都是同一個古老的隱喻。”隱喻的使用在豐富詩歌語言、幫助理解的同時也帶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對詩歌進行不同的理解和闡釋。例如,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就是緊緊圍岔口上的兩條路展開的,因此我們在進行詩歌賞析是也應考慮面臨選擇時自身的心理變化。詩的開頭呈現出這樣的情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讀到這兒的時候,讀者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和親身體會,很容易把對路的選擇與人生道路的選擇相聯系。在這里,岔路口上兩條分開的“路”就是詩的意象,是詩歌中的隱喻。隱喻的意義不能脫離詩歌本身的內在聯系,而要把詩歌的內部要素加以整合、凸顯主題——路的選擇即人生方向的選擇。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詩人左思右想,終于從兩條路中選擇了一條,但是另一條路也埋藏在金黃的落葉下,充滿魅力。雖做出了選擇,但決絕背后卻充滿了遺憾,這不正像現實中的面臨人生選擇的人們嗎?每當面臨選擇,人們總是要權衡再三,從中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契合點,但對放棄的一方又充滿了不情愿。人生有得也必有失,有時候放棄是為了獲得更好,既是無奈,又是一種豁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一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森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卻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如今的不同。讀到這里讀者不得不聯系詩人的人生旅程。人到中年,本是更加青睞平淡而穩定的生活,而詩人卻仍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幾經思想掙扎,終于抱定做一名詩人的決心,并取得了輝煌成就,從此決定了如今的不同。感嘆路的選擇就像感嘆人生的選擇。回頭看過,人生可能會有起伏,就像道路的選擇需要權衡、道路的行走充滿顛簸。

    總之,詩中的“Two roads diverged”是重要的意象,貫穿全詩始終,也為讀者理解詩歌提供了突破口,它包含的一個隱喻就是“Life is a journey”。當讀者看到“journey”一詞時又會聯想到什么呢?“生命是一種狀態,狀態是位置,變化時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運動,目的是終點,達到目的的方法是路徑,行動時運動”。生命有目的、有路途,而不同的路途又有著不一樣的景象、通向不同的終點,等待人們去選擇。

    第9篇:認知語言學范文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自然語言;語義表示方法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162-02

    語義網是一種圖結構的概念。同時,語義網也可以看作是知識表示方法。通過此類表示方法,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語義,還可以對常識進行推理。然而,語義網中也有一系列有待于提升之處,致使語義網的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難以用語義網表示復雜的關系。對部分語義,只通過圖構的方式,很難使語義間的接近程度被有效表示出來。鑒于此,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自然語言語義表示方法已經成為業內人士亟待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自然語言的基本概述

    (一)自然語言理解的科學內涵

    自然語言處理是一件非常系統性的事項,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通訊技術,在實現過程中需要自然語言以及計算機的輔助。在自然語言的處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計算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然語言。鑒于此,自然語言又有另一種叫法,其被稱為“自然語言理解”。自然語言可看作是語言信息處理中的一部分。同時,在人工智能課題中,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方向為使計算機能夠更好地使用自然語言。[1]

    通過計算機對自然語言進行理解是一件頗為系統的事項,其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口語的理解,一部分是對書面語的理解。前者具體是指語音識別、合成以及分析等;而后者主要包括信息過濾以及機器翻譯等事項。

    (二)自然語言理解的層次以及過程

    通過計算機對自然語言進行有效理解的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程序:

    首先,一定要明確研究對象,并將相關問題在語言層面進行形式化,使其能夠通過數字形式被合理的表達出來。其次,將此數學形式用算法來表示,使它在計算層面更加形式化。最后,依照相關算法完成計算機程序的編寫,使其能夠在計算機上實現。鑒于此,在對自然語言進行有效處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語言學方面的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具備相應地數學層面以及計算機層面的知識,使自然語言在處理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數學性和計算機性,成為一門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同時跨越文科以及理科、工科。

    從語言學的層面,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具備以下特點:1.語法。語法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規則,也代表著各相關符號之間的關系;2.語義。語義又被稱為各個符號之間的含義,也可以看作是符號以及含義之間的關系;3.語用。語用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在不同環境下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鑒于此,語言的分析以及理解并不是簡單的事項,而是具有較強的層次性,主要包括語匯分析以及句法分析兩方面的內容。[2]其體現出的這種層次性為人們對語言本身進行更好地理解提供了便利。

    現階段,計算機功能還有待于提高,對自然語言的理解水平遠未達到和自然人一樣的標準。據專業人士分析,即便是在未來,計算機水平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在這種情況下,宜從系統功能的角度著眼,對輸出、輸入文本的反映引起重視,將其看作衡量計算機語言的一項最重要的標準。國外曾有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語言理解的標識,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層面:1.對相關問題的具體回答;2.對材料摘要進行重點提取;3.明確不同詞的語敘;4.不同語言的有效翻譯。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完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且信息全球化趨勢也不斷增強,使自然語言的理解內涵更加豐富。

    (三)自然語言的應用前景以及研究的意義

    在新時期,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人類已經逐漸進入信息時代。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可處理的自然語言文本數量也得以不斷增多,且包含多方面的事項,其可在海量信息中進行文本挖掘以及信息提取等方面的事項。在人機交互等需求不斷強化的情況下,自然語言處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對自然語言進行有效研究將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信息處理技術的自動化越發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在日常工作與學習過程中,人們所涉獵的信息,有80%是以語言文字的方式進行記載以及傳播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語言的處理越發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我國的信息化以及現代化的過程中,自然語言的處理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3]簡言之,在中文信息自動化處理過程中,漢語處理是一門非常關鍵的技術,在語言處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我國的多個領域都將從中受益,包括科學技術、經濟建設等等。反之,若是語言處理水平停滯不前,會使我國在相關方面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且逐漸落后于國際水準。

    二、基于數值空間以及意象圖式的對象語義及對象關系的合理表示

    (一)以數值空間關系為前提對象語義進行有效表示

    在對原子對象進行表示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值對其語義進行具體表示。例如,在對顏色特征的語義進行有效表示時,基于RGB空間的三元組有著非常重要的選用價值。在三元組中,各分量的取值范圍都有一定規律,均為從0到255之間的整數。在此過程中,紅色可以用相關數值來表示。除此之外,味覺以及空間位置等和顏色大體一致,說明語義的數值空間在一維之上。除此之外,長度以及溫度、質量等源自對象的語義可以有更直接的表示方式,通過單一維度表示即可。同時,也有極少一部分原子對象無法對其進行數值轉化。對于此類狀況,可以通過固定的特征使語義被有效轉化成數值空間內的一個點。如果是基本形狀對象,通過形狀邊數或是三角形的數量來明確語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在數值空間的環境下,對象語義的表示方法具有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相同的數值空間中,可通過計算的方式明確不同對象語義間的關系。其次,通過數值空間對語義進行表示的過程中,對于維數以及取值范圍等,不要求其具備一致性。

    然而,在對部分基于經典范疇理論的語義進行表示時,也可以通過數值的方式對語義進行表示,比如,可以用“1”來表示“男”;用“0”來表示“女”。然而,于具體的認知語言學中,性別概念非常復雜,且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涉及到相關的心理模型,已經超出原子對象的范疇。

    (二)意象圖式環境下對象和對象的關系表示

    于具體的意象圖式中,可通過對象節點來表示對象,通過關系節點和力量――動態節點對對象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表示。在不同節點之間,可通過有向弧線段進行連接。在此過程中,弧的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對于特定關系下對象以及其它對象之間的角色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對一些關系所涉及的默認對象的確定并不復雜,可通過常識進行判斷。同時,也有一些空間一項圖式等語義的表示較為復雜,往往需要將其和不同屬性的空間結合,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將其語義完整表示出來。除此之外,“重復”意象圖式以及“循環”意象圖式的語義也不容易表達,需要依靠時間特征才能有效表示出來。

    三、語義圖以及屬性空間的動態構建與修改

    語義操作序列的概念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其具體是指由多個原子語義操作所構成的序列,此序列具有較強的有序性。對特定的語義操作序列進行有效實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可以使對應語義圖以及屬性空間的動態構建以及修改事項更加順利,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有效表示以及理解對應詞匯或者句子的語義。

    在具體對語義圖以及空間屬性進行修改、構建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節點間連接的方向,對于對象所扮演的角色也應明確。將語義的表示和語義的理解有效轉化為特定語義操作序列非常重要,可以使語義圖的推理能力以及語義拓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便于相關人員進行研究。

    四、語言學的發展趨勢

    現階段,語言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相關領域對語法的研究漸趨于“語境化”,其在認知語言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根據目前的情況,詞匯學很可能被應用到語言學中。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可對語境功能進行有效展示。在認知語言學中,充分體現了對語義的重視。此外,其使語義的真實值被有效打破,顯示出一定的學術價值。在個別細節之處,相比認知語言學,部分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價值更顯著。然而,認知語言學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容忽視,其實現了對該理論的有效整合,且使語言學的研究發展趨勢更加明確,并使人們得以更好地了解到認知語言學的成功原因。

    簡言之,在現階段的理論語言學體系中,認知語言學是一種新范式,其不僅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且擁有自身獨有的研究方法。在對自然語言語義進行具體表示的過程中,更傾向于對詞匯和語義的對應的過程進行有效表示。相比傳統的語義網,語義圖的語言表示能力更強,其能夠將關系節點的語義通過意向圖形的方式有效表示出來,且通過屬性空間將各種屬性有效表示出來。由此不難看出,語義圖將不斷發展和完善,其推理能力以及語義拓展能力都將逐步得到顯著增強,從而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的發展需要。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自然語言語義表示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對語義圖進行了深入研究,其所表現出來的語義拓展能力更加靈活,同時,語義表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更強。對語言語義表示方法進行有效研究可以有效促進相關領域平穩、較快地發展,且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葉錫君,尹巖.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自然語言語義表示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4,41(z1):98-102.

    [2]賈茜,張斌.基于認知語言學的文獻主題元語義表示與結構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2):6-10,5.

    [3]尹巖.基于意象圖式的語義理解模型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3.

    [4]王新新.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自然語言語義表示方法探究[J].校園英語(中旬),2014(11):225-225.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成人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人a在线观看| 欧洲国产成人精品91铁牛tv|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我爱我色成人网|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www.成人av.com|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欧美成人18性| 欧美成人xxx|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