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南極洲面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Q:受損的發質應該選擇怎樣的產品?
A:知道頭發為什么會受損嗎?“我天生發質不好”“我經常染燙”……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表面受損原因,其實發質受損的真正原因是流失了維持發絲內部強健的關鍵物質――天然膠合質。所以一定要選擇還原秀發流失的天然膠合質的洗護產品。
Q:發膜應該在什么時候用?怎么用?
A:使用完洗發霜后,先用毛巾擦拭頭發上過多的水分。再將兩個1元錢幣大小的用量,涂抹于發絲中段至發梢部位。只需在頭發上停留3~5分鐘即可沖洗。另外,秀發受損都是在發絲中段與發梢,所以涂抹時要盡量避免碰到頭皮及發根部位,以免頭皮過油。
冬季的發型打造總是層出不窮,但是在氣溫下降的同時。你的秀發也將面臨各種災難!頭發的靜電困擾、干枯毛糙、易斷分叉在這個季節是最為突出的!我們的頭發中含有大約15%的水分,但如果低于10%,頭發就會干燥,呈現出種種靜電的現象。頭發最主要的組成是蛋白質、纖維。纖維與纖維束之間,有一些間隙,間隙內布滿了會吸收水分的天然保濕因子。頭發內的保濕因子越多,頭發水分越充足,頭發便越柔軟,越有光澤。
頭發之所以會產生靜電,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由環境的干燥、寒冷不潔的空氣、衣服與頭發的摩擦造成的。而內部原因就是頭發缺水所導致的,當然頭發缺水一方面是發質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外界環境所致。下面美發專家就針對冬季頭發脆弱干燥的問題,告訴廣大的姐妹們如何在短短4周內來有效預防解決這些惱人的問題。
第1周 美發沙龍是必去的!
開始自己護理頭發之前,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先去一次美發沙龍,擺脫那些受損的發梢。為什么要把經常修剪分叉發梢放在首位呢?因為任何其他的方法都無法隱藏分叉問題。同樣的,如果你不去理會那些分叉的發梢,時間拖得越久分叉就越會向發根處移動,損壞其余的頭發。
第二步,在沙龍預訂一個集中護理來修復損傷的發絲,恢復原本的光澤柔亮。集中的護理可以幫助加速發絲纖維的自我修復,讓頭發遠離毛糙和脆弱。
期望目標:頭發更加順滑柔軟。
第2周 給自己的頭發一個假期!
過多的燙染造型會讓頭發不堪重負,毛糙和發芯的傷害也會讓頭發起靜電,所以給你的頭發一個假期,遠離熱燙和電吹風。燙發過勤會使發絲的角質細胞受損,而且得不到修復,使發絲干枯缺乏彈性,甚至分叉和折斷。燙發以半年一次為宜,選擇直徑略大的卷器,燙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另外,頭發所含的水分若降低至10%以下,發絲就會變得粗糙、分叉,所以最好讓頭發自然晾干;如果一定要用電吹風的話,記得要調到冷風的那檔再使用,吹的時候不要貼著頭皮,時間也不宜過長。
每周使用兩到三次的發絲修復護理產品,深層滲透發絲、重新補足損失的營養,使頭發恢復彈力。
期望目標:發絲更強壯,不會輕易折斷。
弟3周 持續給予頭發充足營養
經過兩周的修復,你的頭發肯定已經處于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了。但是不要掉以輕心,仍然要持續給予頭發所需要的營養。除了每周使用一次發膜,還可以嘗試一些乳清類護理產品。夜晚睡覺的時間當然不能浪費啦,具有徹夜修復功能的修復精華產品可以使頭發重新煥發活力。
期望目標:經過3步的護理,發絲看起來亮澤光滑。
第4周 冬天也要防曬!
1、南極洲是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四周環繞著南冰洋,外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土地面積約有1400萬平方公里,位列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后,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冰蓋厚度平均達到1、6千米,冰蓋覆蓋下的是高原和山地,海拔達到2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緯度和平均海拔最高的一個洲;
2、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南極洲最具特色的是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發現任何古人類活動的痕跡,直到現在,南極洲沒有工廠、農田,靠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人類無法在南極生存。
(來源:文章屋網 )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7、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8、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
9、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為2800千米。
10、印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1、七大洲有亞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在世界七大洲中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為古老。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南極洲,因該大陸處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極點的周圍,因此而得名。北美洲和南美洲合并美洲,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意譯則為“西方日落之地”。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數島嶼。
2、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途中,進入一個海峽,驚濤駭浪,走出峽谷時風平浪靜,于是稱這個水域為太平洋,而后被全世界承認。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水域為大西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所經過的洋面稱為印度洋。北冰洋位于北極,洋面終年冰封,故得名北冰洋。
(來源:文章屋網 )
冰川的形成和消失,主要受地球大氣層的溫度控制。而大氣層的溫度,又主要由陽光強度和大氣層保溫強度共同制約。若陽光強度基本不變的話,大氣溫度主要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越高,氣溫越高:反之,則氣溫越低。
但是,北極和南極,受共同的大氣溫室氣體的影響,為什么會出現北極冰川的消失,南極冰川的擴大呢?或者說,在同樣的溫室氣體和同樣的大氣層及同樣的陽光強度作用下,為什么會形成南極和北極的冰川的交替出現呢?
這可能主要與冰川形成時冰川距極心的距離有關,也與冰川形成時位于陸地還是海洋有關――正因為南極是南極大陸,而北極是北冰洋。為什么北極的冰川絕大部分位于并不在北極中心的格陵蘭島上呢?也是因為格陵蘭島是大塊的陸地,而其他部分都是海洋。我們再看南極冰川,目前大家一致公認,東南極的冰川不但沒有減少,甚至可能還在增加;但西南極,特別是南極半島,冰川正迅速消融。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東南極大部分為陸地,而西南極則大部分為海洋。那為什么緯度低的東南極冰川不易消融,而緯度較高的西南極冰架反而迅速消融呢?這是因為東南極是陸地,就算緯度稍低,冰川也不易消融,而西南極的冰架位于海洋之上,易于消融。這說明,當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時(或其他的原因造成冰川形成時),需要兩個條件:第一要位于高緯度區域;第二,冰川必須位于陸地之上。也就是說,除非有像新元古宙及石炭二疊紀時那樣的極冷環境,一般情況下,極地冰川只能形成在大塊陸地或大陸上,海洋上無法形成大冰川。
因為海洋上無法形成大冰川,所以,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下降等因素造成地球溫度下降時,若兩極均是大陸,就可能形成雙極冰川;當一極是陸地一極是海洋時,就形成單極冰川;當兩極都是海洋時,就不形成冰川。兩極都是海洋時,并不是永遠不形成冰川。當溫室氣候繼續減少,溫度繼續下降,兩極結冰面積也隨之逐漸擴大,最終抵達陸地時,阻斷了海洋的水平對流或海水的水平對流時,就有可能形成巨大冰川,如新元古宙和石炭二疊紀時的巨大冰川。所以,兩極都是海洋時,除非地球溫度極低,一般不形成冰川。但是,若冰川一旦形成,那肯定是巨大冰川。
大陸在漂移,這是魏格納已經證明了的結論,也已得到地學界的公認。大陸漂移,有東西向漂移,也有南北向漂移。當大陸南北漂移時,就可能改變大陸的緯度。有的大陸可能從高緯度區域移出,有的大陸可能從低緯度進入高緯度區域。
當地球溫度下降時,若極區某一大陸塊上已經形成冰川(假設地球溫度不變或變化不大),當已形成冰川的大陸始終保持在極區,或形成后向極心漂移,則這樣的冰川就不容易消融,保存的時間就比較長;或甚至會有所擴大。若極區某一大陸塊上已經形成冰川,假設地球溫度不變或變化不大,當其逐漸漂離極區時,它上面的冰川就可能逐漸消融。若當地球溫度下降時,某一大陸塊原本沒有冰川或冰川很少,當其逐漸漂移入極地區域,它上面就會逐漸形成冰川。如中始新世末期,由于二氧化碳的濃度下降,地球開始降溫,始新世末期,隨著澳大利亞與南極大陸之間的洋中脊擴張,塔斯馬尼亞海道的開啟將南極洲推向極區。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了始新世末期第一次南極大規模冰蓋的形成。
始新世末期地球降溫南極冰川開始形成時,及中新世中期南極地區形成大冰川時,可能北極位于海洋之中(北太平洋),所以,雖然同樣的溫度條件,僅能在南極形成巨大的冰川。后來,由于大陸漂移,北極點進入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區,當再一次溫度下降至足夠低時(晚中新世),在北極地區形成冰川。第四紀大冰期時,冰川擴展現象幾乎都發生在北半球,南半球所占比重不足3%。所以,北極冰川規模遠大于南極地區(因南極大陸遠小于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
冰川的形成和消融除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或其他影響冰川形成的因素影響之外,本身還有一個正反饋作用在加速冰川的形成和消融。因為冰川只能形成于大陸上,所以,當某一冰川下是海洋時(即為冰架),這種冰川因海水的水平對流作用,就容易消融。當冰川形成時,大量的海水轉移至極地大冰川上,海平面下降。由于海平面下降,原來的冰架因海平面下降,而變成了穩定的冰川,這就減少了冰川的消融,增加了冰川的穩定性,甚至有可能使冰川增加。這樣,冰川越大則越穩定,冰川增加得就越快。反之亦然,當冰川消融時,大量海水從冰川轉移至海洋,海平面上升。由于海平面上升,原來本是穩定的冰川,因下部被海水浸泡,變成不太穩定的冰架。不太穩定的冰架的形成,又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Q = 《旅伴》
A = 郝曉光
Q:能否先講一下全國通用的傳統世界地圖是怎么來的?
A: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教,他帶了一張當時西方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利瑪竇把地圖給了肇慶知府王泮,因為在地圖上中國只是在東方一個角落,兩個人就一起把太平洋調到了畫面的中間,這樣看上去就是以中國為中心了。后來,他們把地圖翻譯成中文,叫《山海輿地全圖》。到現在,中國用了這張地圖400年,幾乎沒改過。
Q:這張地圖有什么錯誤嗎?為什么要重繪新地圖?
A:球體不能完全展開變成平面,世界地圖要打開,展示局部,必然會產生變形,這是不可避免的。算是錯誤,也算有些誤差,有時候會造成人們的錯覺。比如,南極洲的實際面積比澳大利亞大1.8倍,但在傳統世界地圖上,看上去南極洲的面積卻比澳大利亞大3.8倍,這個變化是要命的,是錯誤,但這么多年,也沒人提意見;在傳統地圖上,也看不到南極洲全貌,只能看到被拉伸的白色圖片,真實的南極洲躺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懷抱里,像一只正在開屏的孔雀。
Q:這張地圖被重視是在一次科學會議上,能具體講講那次經歷嗎?
A:2006年,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公布了“北斗二代”衛星的覆蓋范圍。“北斗二代”可以觀測、防御外國發射出來的遠程導彈,但它還不能覆蓋全球。當時,國家決定衛星除了要覆蓋本土以外,還要向東延伸到太平洋地區。因為考慮到“中美軍事較量”,而大家依據東西半球版的地圖,普遍認為中國和美國隔著一個太平洋,所以覆蓋范圍延伸到太平洋,但人們忽略了北冰洋的作用。在地球儀上看,從北京到紐約還可以穿越北冰洋,而且這樣的距離比穿越太平洋短8000公里。覆蓋范圍也應該向北延伸,而不只是向東,這一點沒人注意到,但通過豎版地圖就能展示清楚。因為豎版地圖是沿著緯線橫向切割開繪制出來的,相當于把南極或者北極放在中心,這個距離的差距非常明顯。
Q:你怎么想到以橫向切割的方式來表現世界地圖?
A:切蘋果的時候突然有了想法。大家切蘋果都是豎著切,誰也不橫著切,豎著切你會發現蘋果核是一個蝴蝶狀,如果橫切,五角星就馬上蹦出來,這個就很有意思。為什么大家都豎切蘋果不橫切呢?沒有人攔著你橫切啊,你父親看你爺爺這么切,他也就算了,那么你看你父親這么切,那將來你兒子又看你這么切,也沒有人說,它就是一種傳承。當然,也沒有人說豎切有什么壞處,它也沒什么壞處,只是你沒想到這件事。同樣,我們之前看到的地圖都是沿著經線縱向切割而成的,為什么不可以沿著緯線橫向切割地球呢?
Q:但是地球橫向有無數條緯線,怎么選該切割哪一條呢?
A:對啊。你不能切完了,非洲成兩半了,雖然能制圖,但想研究非洲整體地形的人不會買的,那么最好就是不切割大陸,這是第一個原則。另外,地圖是體現時區的,15°一個時區,時區也要表達完整,你不能左邊半拉兒、右邊半拉兒,那也挺難受,也就是說切割線還得是15°的倍數。
符合這兩個條件的經線,全世界只有兩根,東經180°在太平洋上,西經30°在大西洋上,傳統地圖就是根據這兩條經線切割的。我就一點點地找,一個個試,萬一找不到也沒辦法,最后還是讓我找到了,有且只有兩條緯線同時符合這兩個的條件。根據這兩條緯線,我繪制了兩張世界地圖“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現在國家南極科考就是用我們的地圖。
Q:你覺得最值得自豪的是繪制出這張地圖?
A:不僅于此。之前的兩張傳統世界地圖,我叫它們“東半球版”和“西半球版”,我把繪成的南北半球版當做是對以上兩張圖的補充,東、西、南、北四張圖加起來,叫《系列世界地圖》,這才能表現一個多方位全面世界。
我們的創意是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在世界觀上,我們給出了另一半。你過去只有東、西,現在給了你南、北,加在一起成了“東西南北”。舉個例子,一個人過去是個瘸子,只有左腿,我現在給他安一條右腿,表面上說我補充了一半,其實那不只是補充了一半,他從一條腿的人變成兩條腿了。很多事情,一條腿的人是不能做的,兩條腿的人就能做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貢獻是,一方面我們補充了一半,另一方面使之成為了一個整體,它發揮了一個整體作用,一加一大于二了。
Q:地圖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它有什么實際作用?
A:它可以糾正我們的錯誤。2009年,央視跟蹤報道了第26次南極科考,有一個畫面演示了考察船的航行路線,我看到了,吃了一驚。它的航線標注出來是一個8字。截屏之后,我就研究這個航線。我們實際上是環南極洲航行,航線要圍繞著南極洲,就是要把它包住,但央視的航線圖把南極洲擱外頭了,而且航線應該是環形,但它顯示的是一個8字,真正的航行沒有出現8字,沒有交叉,因為交叉就是要通過同一個點,環形就相當于封閉的,每個點都是只通過一次。這樣的差錯是由于傳統的世界地圖不能表現出南極洲的全貌,做簡單的地點連線,的確是個8字。但其實不是。我就在《系列世界地圖》南半球版中,畫出了正確的航線。
當然我并不是說央視如何錯,我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傳統世界地圖的影響是多么大。你看,它在潛移默化中,還在影響著媒體朋友。我們新編的世界地圖就可以讓人很清晰地看明白這個航線。
Q:為什么你說“有什么樣的地圖,就有什么樣的世界觀”?
A:地圖學中的經向和緯向,就像數學中的Y軸和X軸,都是“正交”的。我們重繪的世界地圖,采用了兩種相互垂直的視角來觀察和描述世界。在繪制的具體過程中,哲學的作用是“經”與“緯”的對立統一。說它對立,是因為“經向”和“緯向”相互“垂直”,是兩個“對立”的視角;說它統一,是因為只有“經向”或只有“緯向”都是不全面的。當“雙經雙緯”在一起,世界地圖才是完整的,看地圖的人才能有完整的“世界觀”。
而這四版世界地圖對于讀者觀察世界也各有作用。比如,西半球版(美洲版)適用于時區研究、東半球版(亞太版)適用于航海、南半球版適用于南極科考、北半球版適用于航空。
Q:從開始繪制到通過核審,再到正式出版,過了15年,覺得漫長嗎?
1.南極荒漠
面積:1380萬平方千米
雖然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但是單從降水量來看,南極大陸卻是最干燥的大陸。南極沿海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內陸地區更是只有沿海的1/10,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差不多。南極大陸還是最荒涼的大陸,動植物種類極其稀少。所以南極洲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2.撒哈拉沙漠
面積:910萬平方千米
覆蓋了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荒漠以及最大的沙漠。其地貌類型多樣,遍布沙丘、沙海和沙灘。除面積最為廣闊的沙漠外,還有石漠、礫漠等。這里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3.北極荒漠
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在北極圈內環繞北冰洋的陸地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存在永久凍土層。植物的根無法向下伸展,所以樹木無法生長,主要植被為苔蘚,北極苔原因此而得名。北極地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
4.阿拉伯半島沙漠
面積:233萬平方千米
覆蓋了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區域的多片沙漠被統稱為阿拉伯半島沙漠,為世界第二大沙漠。位于東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西北部的內夫得沙漠和東面的代赫納沙漠幾乎形成了一個包圍圈。這里氣候十分干燥且日夜溫差極大。
5.戈壁荒漠
面積:130萬平方千米
戈壁為蒙古語的音譯,指地表布滿礫石、石塊的荒漠。戈壁是亞洲最大的荒漠,跨越了蒙古和中國的廣袤大地。
6.卡拉哈里沙漠
面積:90萬平方千米
該沙漠位于非洲南部內陸的一個盆地中,幾乎占據了博茨瓦納全部、納米比亞東部及南非的北部部分地區。這里有著世界面積最大的沙丘區,年降水量為76~190毫米。
7.巴塔哥尼亞沙漠
面積:67萬平方千米
巴塔哥尼亞覆蓋了阿根廷南部絕大部分地區和智利的小部分地區,是美洲最大的一片荒漠。該地區由廣闊的草原和沙漠組成,氣候寒冷干燥,而且愈往南部愈甚,大多數地區形成荒漠。
8.大盆地沙漠
面積:52萬平方千米
大盆地是位于美國西部高原的內陸盆地,其間的沙漠是北美洲最大的沙漠。這里氣候干燥,植物稀少,多鹽水湖,盆地的最低處就是著名的“死谷”。
9.大維多利亞沙漠
關鍵詞:初中地理;自主學習;課堂
一、教學背景
在新課改要求下,現階段的地理學科與地理教材開放性較強,課堂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強調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樂于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創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學生的發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極地地區》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內容,它在內容上與前幾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環境也明顯區別于世界其他地區。本章資料豐富、條理清晰,內容與以前學過的知識相銜接。由于課程內容相對簡單,我決定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于是我將本堂課設計成一節自學活動課,以下是我教學過程中的部分實錄。
二、教學實錄
導入新課:給學生播放我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的部分影像資料。
師:同學們,影像資料中考察隊員所到之處是地球的南極,這里給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對的另一個地方是哪兒?(生:北極)南極和北極是地球的兩極,他們和以前我們學過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環境比較特殊,本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冰雪覆蓋的兩極地區。
師: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科考隊員一起深入兩極地區進行考察,我們應該提前做好什么準備工作?了解哪些內容?(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發言:位置、氣候、去的時間、考察的目的……)同學們考慮得很周全,這節課我們先解決其中的兩個問題:位置、自然環境。現在,分成兩個小組,各討論一個問題,盡可能多地列出本組提出的問題,然后仔細閱讀課本內容及相關圖片,能解決的給出答案,暫時不能解決的以清單的方式列出來,提出的問題要與地理學科有關。
老師來回走動并參與其中。
師:下面請兩組代表分享一下你們的討論成果。
第一小組研究的是兩極的位置,他們首先列出了兩極的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位置\&南極地區\&北極地區\&相對位置\&南極洲\&北冰洋\&緯度位置\&南緯66.5°以南,
66.5°S―90°S屬于
南寒帶\&北緯66.5°以北,
66.5°N―90°N屬于
北寒帶\&海陸位置\&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周圍有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組的其他幾個問題是:
(1)處在南北極點,所面對的每個方向都朝哪?(處在北極點,所面對的每個方向都是南;處在南極點,所面對的每個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極點上空看地球的轉動方向是怎樣的?(南極上空是順時針,北極上空是逆時針)
(3)南極洲和北冰洋是跨緯度最高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組代表匯報完畢后,師問:有沒有不清楚的或是覺得他們的匯報有問題的?可以提出來,大家共同分析,共同進步。
這時,一個同學舉手:“表格里的相對位置和我們以前總結的相對位置不太一樣。”
師:那以前的相對位置是怎樣的?
生:相對位置一般說的是這個地方在一個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寫了南極洲和北冰洋,沒寫在什么方位。
師:那利用緯度和海陸狀況能描述出南北極的位置嗎?
生:能。
師:那我們就用這兩種方式來確定南北極地區的位置。
于是,我改動了表格中的相對位置:中間是南極洲,周圍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圍;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有亞歐北美三大洲。
師:我們在遇到問題時要敢于發言、靈活變通。
三、教學感悟
1.自主性學習需注意的問題
(1)準確了解教學目標的難易程度。自主性學習是結合學習目標的要求和老師的指導,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本課內容條理清晰,學習難度不大,加上學生以前掌握的知識,通過努力可以完成,適合進行自主性學習。
(2)要求學生全面積極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小組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充分信任學生,培養學生敢問、善問的習慣,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思路、角度與方法,老師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更正與提示。
2.團結合作,增強交流與互動
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團結合作。本課將學生分為兩組,各組成員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在交流中產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總之,給學生一個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針對問題自己去討論,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帶給老師不一樣的驚喜。
參考文獻:
科技時代,一名工程師只需坐在家里瀏覽網頁,就能變身考古學家。
2009年2月,英國工程師伯尼?班福德使用“谷歌地球”軟件中的“谷歌海洋”功能時,意外在距非洲西岸960公里的大西洋海底發現一個矩形圖案。這個神秘矩形面積與英國威爾士地區相當,外部是整齊邊界,內部有縱橫交錯的刻線。
班福德發現,圖案就像一座城市的航拍地圖。有人認為“失落的國度”亞特蘭蒂斯很有可能沉沒在這里。
現代人類從未見過亞特蘭蒂斯的真實面貌,這消息令人激動得眩暈。早在公元前350年,柏拉圖就在著名的《對話錄》中描繪了這個傳說中的國家:大約9600年前,海神波塞冬建立了亞特蘭蒂斯,城市中矗立著華美的宮殿和神廟,市民擁有難以計算的財富。可人們享盡奢華后變得道德淪喪、野心膨脹、四處征戰,宙斯被激怒了,一夜之間讓地震和洪水降臨其上,整片繁華的大陸沉沒在海洋中。
一個聲稱前世生活在亞特蘭蒂斯的女人說,當時一顆巨型水晶就足以供應整座城市的能源需求。在城市里,百姓毋須勞動,一切都是自動化。亞特蘭蒂斯人開發了大腦90%的功能,那里少年的智慧就遠超今天的學者,人們可以制造機器人,甚至還通過基因改造生產“美人魚”和“獨角獸”。
這聽起來更像神話故事,但一直有人夢想著發現亞特蘭蒂斯遺址。如今,“谷歌地球”為此增添了巨大的可能性。2008年,一支澳大利亞考古隊在阿富汗地區發現450處距今逾千年的考古遺址。“谷歌地球”還幫助人們發現莫桑比克境內的原始森林。
“然而,這一次并沒重大發現。”谷歌一位女發言人對班福德的發現作出回應。她表示,照片上神秘的十字交叉紋路與失落的國度完全無關,“用戶看到的不過是聲納數據搜集過程的一個贗象。測量船通常利用聲納來搜集海洋數據以實現對海底的精確測量。這些紋路反映了測量船在搜集數據過程中的航線,而紋路之間存在大塊的空白區域,這表明人類對海洋世界知之甚少。”
這意味著尋找失落國度路上的又一次失敗。上世紀初,人們在君士坦丁堡的圖書館發現一張古代地圖,上面繪制著整個美洲和南極洲的輪廓,并標注“參照古代地圖原本,繪制于14世紀”。在這張地圖上,直到1492年才被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已被精確地繪制出來,但南極洲輪廓與如今的南極大陸有較大差別。這個謎團直到衛星遙感技術出現后才解開,人們拍攝到了冰層以下的南極大陸,發現古地圖上的南極與冰層下的南極十分相似。
這或許可證明,這張地圖被繪制時,南極還是一片溫暖的陸地。有學者提出南極洲也許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它在氣溫巨變時被封存冰山下,古人無法理解這一變化,就認為它墮入了大西洋。當然,人們十分懷疑這種推斷:為什么會發生氣溫巨變?亞特蘭蒂斯文明的痕跡又如何被冰雪完全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