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衛生院臨床醫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護人員;手衛生現狀 對策措施
手衛生是一種最基本、最簡便、最易行的有效預防病原微生物傳播的手段,是降低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加強手部衛生,提高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保證病人安全,已為全球所關注。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院感染問題越來越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重視,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越來越困難,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是接觸傳播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最重要媒介,醫護人員的手是造成醫院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徑。
1醫護人員手衛生現狀
1.1 洗手率低 醫護人員在繁重的醫療護理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嚴重,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攜帶率約20%~30%,并分離到黃金色葡萄球菌等,接觸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時的手帶菌率高達100%。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時間緊,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醫生在檢查每個患者后洗手,僅有極少數醫生能做到,大部分醫生做不到,尤其是在查房時,日常工作中,護士常常在完成整個病房的護理操作后才洗手,在通常情況下,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約50%人員在未洗手情況下從事醫療護理活動。文獻資料顯示,護士洗手的合格率普遍高于醫生,醫生手污染的細菌數高于護士30余倍。英國感染控制中心對護士洗手情況調查結果表明,89%的護士忽略手的部分表現,其中56%忽略拇指,28%忽略手指背面,16%忽略指間,16%忽略手掌。
1.2 手的再污染 我國衛生部對醫院的抽樣檢查發現,醫護人員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公用的大毛巾或者是一個人使用的小毛巾干手,用白大衣兩掖下或內邊擦手的人數也不少,以致手再次污染。
1.3 手衛生誤區 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盡管戴手套可以減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護醫護人員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衛生的輔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衛生的做法只是保護自己而不能避免細菌的傳播。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損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導致醫務人員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時更換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傳播機會。
2 不規范洗手原因分析
2.1 手衛生知識缺乏 醫護人員對手清潔和消毒的指征、中和劑的使用等問題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從患者處獲得感染的風險不高,在測量血壓、脈搏等接觸患者皮膚造成手部污染意識不強。
2.2 手衛生的認知偏差 23%的臨床護士認為護理同一病種患者不會造成交叉感染,沒有必要洗手。造成醫護人員這些不正確的認識,主要是臨床缺乏強有力的數據證明手部衛生清潔有減少病菌感染的重要依據。據[5]報道,手污染可檢查出6-171種菌株。
2.3手衛生技術掌握差 只有70.38%的醫務人員掌握六步洗手法,95%的內科醫生和90%的護士認為自己的洗手方法正確,然而通過客觀觀察結果顯示醫務人員實際洗手技術并不符合要求,操作后洗手率為44.64%,其中有效洗手率僅為23.21%。
2.4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重視不夠,沒能提供完善、方便正確的洗手設施,造成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等不規范情況,管理人員對正確洗手的操作方法和時間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導和監控也會導致醫務人員洗手達標率不高。
2.5未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 臨床中了解到有醫護人員因擔心肥皂或洗手液、手消毒劑對皮膚的刺激作用,頻繁使用會使手部皮膚老化、粗糙,因而不愿意洗手或盡量減少洗手次數。另外有些人因為患者多,工作忙,認為頻繁洗手浪費時間而忽視洗手工作。
3 手衛生現狀對策
3.1首先,應有計劃地加強宣傳培訓,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的意識與知識水平。醫院應將手衛生納入醫務人員“三基三嚴”培訓與考核內容,不斷強化其對手衛生重要性的認識。 其次即將實施的《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是醫療機構開展手衛生管理的重要依據。它將使醫院的手衛生工作能夠更加科學、規范地開展,使其更好地為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服務。所以,醫院應高度重視規范的落實,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操作性強的手衛生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監測與指導,使手衛生工作真正得到落實。
3.2醫療機構應在手衛生方面給予必要的投入,改善手衛生設施,包括增加洗手池,提供清潔劑,完善干手設施等,使醫務人員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
3.3醫院應積極開展手衛生成本效益與成本效果研究分析。國外有許多研究表明,手衛生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與成本效果,但我國缺乏相關數據,而這對于醫院管理者進行決策,對醫務人員進行宣傳培訓,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大力推廣速干手消毒劑的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具有作用快速、殺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可以節約醫務人員大量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手衛生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場所等限制,尤其是當醫務人員的手沒有受到患者血液、體液等明顯污染時,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就可代替洗手。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大力推廣速干手消毒劑的使用,是直接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缺水地區、洗手池數量少的醫療機構,接診病人數量多、醫務人員特別忙的部門,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具有洗手無可比擬的優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醫院獲得性肺炎; 臨床特點; 致病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7-016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Method: 1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were analyzed. Result: 1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there were 63.40% could check and clear pathogens, includ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25.00%, Gram-negative bacteria 72.00% and fungi 2.00%. Single-acquired pneumonia prognostic 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l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fungal infections were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with poor prognosis. Conclusion: Somatostatin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patients with Escherich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 the most common. In clinical work,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bove features shall be given, taking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 City,Hechi 547000,China
醫院獲得性肺炎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類型,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其定義為患者入院時不存在肺部炎癥感染,在入院后48 h內發生由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導致的肺實質性感染性炎癥[2]。急診、心腦血管科、ICU、呼吸科、外科等科室都是高發部門,往往因感染導致原本疾病(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恢復甚至進一步惡化,所以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較差[3]。為此,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3例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臨床與致病微生物特點,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3例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其中,男76例,女77例;年齡18~64歲,平均(58.56±6.93)歲;病程5~17 d,平均(9.67±4.56)d。
1.2 方法
將一次性無菌痰液收集器放入疑似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咽喉部刺激咳嗽后負壓抽吸分泌物(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球反復擦拭氣管導管開口處,再以無菌吸痰管經氣管導管直接吸取患者氣管深部分泌物作病原菌培養),送檢行涂片檢查,如果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白細胞>10~25個/低倍視野,鱗狀上皮細胞
1.3 預后評價標準
(1)預后好(包括痊愈和好轉):患者經過臥床休息、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后,體溫恢復至正常,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和痰鳴音等體征較治療前有所減輕,復查痰培養結果轉為陰性,胸部影像學顯示患者胸部浸潤影較治療前吸收。(2)預后差(包括死亡和未愈):患者經過臥床休息、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后,體溫持續升高,患者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和痰鳴音等體征較治療前加重,胸部影像學顯示胸部浸潤影較前增大,出現新的肺葉的浸潤,甚至出現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患者病原菌種類和檢出情況
153份送檢標本中,有97份檢出病原菌,總檢出率為63.40%,檢出100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5株,占25.00%;革蘭陰性菌72株,占72.00%;真菌3株,占3.00%,詳見表1。
表1 患者病原菌種類和檢出情況
病原體 菌株數(株) 構成比(%)
革蘭陽性菌 25 25.00
金黃色葡萄球菌 11 11.00
表皮葡萄球菌 7 7.00
糞腸球菌 5 5.00
肺炎雙球菌 2 2.00
革蘭陰性菌 72 72.00
大腸埃希氏菌 15 15.00
銅綠假單胞菌 13 13.00
肺炎克雷伯菌 10 10.00
洋蔥假單胞菌 9 9.00
普通變形桿菌 7 7.00
鮑曼不動桿菌 5 5.00
聚團腸桿菌 4 4.00
陰溝腸桿菌 3 3.00
產酸克雷伯菌 3 3.00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 2 2.00
奇異變形桿菌 1 1.00
真菌 3 3.00
2.2 獲得性肺炎預后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患者預后好壞(預后差=0,預后好=1)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痰細菌涂片陽性、痰真菌涂片陽性、痰培養陽性、肺炎范圍、機械通氣、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病原菌類別、高血壓、糖尿病等為自變量,進行賦值后,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老年、機械通氣和真菌感染是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差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
3 討論
在本研究入組的153例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中,有63.40%能夠查及明確的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25株,占25.00%;革蘭陰性菌72株,占72.00%;真菌3株,占3.00%。最常見細菌分別為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提示:細菌為醫院獲得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這一結果與田甜等[4]報道的結果一致。
老年、機械通氣和真菌感染是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差的危險因素。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的結果類似[5]。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老年人體質弱而免疫力下降;對疾病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及時發現病情而及時就醫;長年日常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不佳;常合并心腦血管、肺部疾病等基礎性疾病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在各種原因住院的老年患者對于醫院這種高感染危險因素存在的環境適應力不足,及對感染控制常識不足等,最終造成了在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絕大多數;(2)機械通氣患者由于呼吸道的生理結構、口腔微環境和患者氣道纖毛功能遭破壞有關,導致患者的自身免疫屏障受到破壞,減輕患者抗病原菌的能力,明顯增加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率;(3)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吞咽反射障礙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患者誤吸概率大大增加,患者肺部致病菌接觸機會明顯增加,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率也大大增加,影響患者的預后;(4)真菌感染是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由于目前尚缺乏針對性的抗真菌藥物,導致患者感染真菌后治療效果不肯定,療效欠差,患者的預后較差。
參考文獻
[1]朱建國,謝誠,繆麗燕.2009~2010年我院呼吸內科感染致病菌分布與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1,6(4):225-226.
[2]焦明遠,聶慶東,伊潔.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體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550-3552.
[3]阮海燕,周興輝,曹奇峰.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病原學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8):3957-3959.
[4]田甜,劉長庭,方向群,等.老年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學及預后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469-4470.
【關鍵詞】 手衛生;落實;院內感染;控制;ICU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spital staff hand hygiene and the ICU nosocomial infection. Methods control group was the icu patients who stayed more than three days from July 18, 2010 to Sept. 18, 2010,during the checking, operation, treatment, caring process, the staffs we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habits of washing hands, towels and hand disinfection, which had no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nd hygiene, and the departments were not equipped with papertowels,too.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icu patients who stayed more than three days From 25 September .2010 to 25 December .2010, duiring the checking, operation, treatment, caring process, the staffs were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nd hand disinfection, which were supervis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nd hygiene, and the departments were equipped with paper towels and rapid hand-disinfectant; Then study the two groups in hospital infection cases, the hospital infection strain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implement of hospital staffs’ hand hygiene practic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ICU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p
[keywords] Hand hygiene; Implementa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CU
院內感染是一個無形且無情的儈子手,當前醫院工作的一大重點就是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重癥監護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區,也是院內感染高危區,而工作人員手部衛生對控制ICU院內感染至關重要。衛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自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ICU2010 年7 月18 日~2010 年12 月25 日188 例入住ICU三天以上的病人,兩組病人均行保留導尿,其中實驗組深靜脈置管13 例,對照組深靜脈置管9 例,兩組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提示兩組病人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組別
n
性別
年齡(歲)
機械呼吸支持(d)
人工氣道(例次)
男
女
氣管切開
氣管插管
實驗組
95
70
25
57.21±18.32
11.16±11.51
10
28
對照組
93
72
21
56.25±21.85
10.22±10.14
8
25
x2
7.5
0.97
t
0.21
0.62
p
>0.05
>0.05
>0.05
>0.05
2 研究方法
2.1 實驗組認真落實手衛生規范,按消毒技術規范要求,工作人員做好洗手和手消毒:科室每個病床床尾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潔雪,洗手池旁備擦手紙;工作人員接觸病人前后按要求進行洗手和手消毒并督促實施。
2.2 對照組科室沒有督促工作人員進行洗手和手消毒,工作人員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洗手知識和習慣洗手、擦手。
2.3 質量控制
2.3.1 組織全科工作人員進行洗手和手消毒技術培訓并考核過關;通過學習消毒技術規范,提高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意識和手衛生的遵從性,規定工作人員接觸病人前后均進行洗手和手消毒,科室主任、護士長、辦公室護士督促落實。
2.3.2 本組數據采用x2檢驗。
3 結果
表2資料用x2檢驗得出:認真落實手衛生規范能有效的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減少院內感染發生例次(P<0.05);院內感染發生菌種數也有所減少(P<0.05);縮短病人住院日(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2 認真落實手衛生規范院內感染發生例次、院內感染發生細菌種類、平均住院日比較
組別
n
院內感染發生數(例次)
院內感染發生細菌種類數
平均住院日(d)
實驗組
95
13
7
12.5
對照組
93
30
17
25.5
4 討論
4.1 我院icu2002 年10 月成立,科室院內感染率較高21%左右,到2010 年,我院icu院內感染發生率達30%左右,2010 年7、8、9 月連續發生同一細菌3 例及以上感染,感染科、醫務科、護理部、科室一起尋找院感發生的原因,共同討論提出整改措施,討論結果手衛生落實情況較差;科室停業整頓一周,恢復收住病人要求醫務人員認真落實手衛生并做好督促工作。
4.2 醫院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及其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能嚴格地執行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致使感染源傳播。醫院工作人員的雙手是致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1]。手衛生與院內感染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手衛生是預防、控制和降低院內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2]。提高洗手行為依從性,保持手衛生,才能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發生。
4.2.1 資料中對照組醫務人員沒有認真落實手衛生規范,手衛生的依從性只有32.7%,洗手后工作人員在工作服上或用自備毛巾擦手,這樣導致細菌通過醫務人員的手傳播,導致院內感染發生。
4.2.2 資料中實驗組科室認真分析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從手衛生落實開始,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實驗組工作人員手衛生依從性95.04%,洗手后抽樣細菌檢測合格率98.3%;資料統計數據顯示院內感染發生率從32.3%下降至13.7%;發生院內感染細菌種類有明顯減少;病人住院日數明顯縮短,從而減輕病人痛苦,節約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
院內感染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降低醫院病房周轉率、影響疾病的預后,而且還給患者、醫院和社會帶來不應有的巨大經濟損失,造成國家衛生資源的巨大浪費。盡管手衛生是控制院內感染的最基礎環節,對控制院內感染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在臨床的執行起來卻相當不易。因此,如何提高醫務人員對手衛生相關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洗手行為的依從性,改善醫院工作人員的手衛生狀況,切斷這一傳播途徑,是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希望大家能夠重視。
參考文獻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各種侵入性操作治療手段的使用,腫瘤化療,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醫院感染問題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在有效治療感染的同時,也誘發或導致治療更加困難的多重耐藥和醫院的二重感染。醫院感染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廣大醫務工作者面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美國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額外的醫療消費約為175~350億美元[1]。除了經濟上的損失以外,更嚴重的是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危害。醫院感染的發生有3個重要的環節,即傳染源的存在、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每個環節都和微生物學檢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醫院感染的發生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內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攜帶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對不同類型的感染作出正確的診斷,必須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因此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消毒滅菌效果評價以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幾個主要問題作一概述。
對各種臨床標本作出正確的病原學診斷
醫院感染涉及到臨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診斷治療技術的廣泛應用,放療和化療手段的開展,抗菌藥物、激素的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滅菌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使得醫院感染不斷出現,要及時地采取預防、治療、隔離等措施,就必須有及時準確的病原學診斷。目前細菌培養鑒定技術不斷豐富,儀器設備日趨先進和完善,給病原學鑒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術以及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病原學鑒定中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在醫院感染流行暴發時對病原菌除做到種的鑒定外,必須做到型的鑒定,即分型技術。目前細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學分型、生物化學分型、細菌菌素分型、噬菌體分型、抗菌藥物及重金屬分型、質粒圖分析、PCR技術、染色體酶切物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等,目前則以細菌染色體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PFGE最為可靠[2]。
細菌的耐藥性監測
人類通過不斷研制、生產新的抗菌藥物來對付微生物日益復雜的耐藥性。近些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和復雜。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PRP)近年來日漸增多,在某些國家甚至高達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發展極為迅速,在美國1975年MRSA僅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長到29%,在我國MRSA更為嚴重,約在50%[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亦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威脅,在美國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則增加到13%[4]。近年來,人們一直在擔憂但又不得不接受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現這一嚴酷的現實,首例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現在日本(菌株名為Mu5O),之后在美國新澤西州及密西根相繼出現。1998年在我國香港出現VRSA,患者為一患癌癥中年婦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癥,經萬古霉素治療兩周,無效、死亡。VRSA其耐藥機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壁有關,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種藥物的結核分枝桿菌(MDR-TB)已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近期又出現由偶發分枝桿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徹底滅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桿菌多數表現為生長速度快(一般3~5天)營養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癥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菌株不斷增加。 因此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在臨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而且要不斷地堅持做下去。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在預防醫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我國嚴重地存在著抗菌藥物使不合理甚至濫用的現象,據調查在我國住院病人中約有80%患者給予抗菌藥物,而根據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病人僅占14%(4%~34%),換言之約有86%的患者是根據醫生經驗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的。因此要改進實驗室工作條件,加強與臨床的聯系,及時采取標本進行微生物學鑒定及藥物敏感試驗,以減少臨床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3.定期向臨床科室報告病原學鑒定結果及細菌對抗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因而臨床醫師對該院引起感染的常見菌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較為全面的了解,這些數據則成為臨床醫師在得到病原學確切診斷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之前參考用藥的依據。眾所周知,在病原學診斷方面盡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縮短出報告時間,距臨床要求仍有時間差。因此,定期提供當地醫院病原學檢查結果往往可以作為臨床醫師初步用藥的依據,之后再根據該病例分離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進行核實或更改治療方案。衛生部有關文件中關于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職責中明確提出,每半年要報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對抗菌藥物的敏感試驗結果。
4.對醫院以及重點科室的環境和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病原學監測
引起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病人、醫護人員,亦可存在于醫院環境中,因此進行微生物學監測非常必要,如對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的科室或病房進行物體表面和空氣的微生物學調查,對一些特殊部門如手術室、產房、嬰兒室、ICU等進行環境微生物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此外醫護人員手的消毒在預防醫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當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除對各種臨床標本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外,亦應對傳播途徑、醫院環境以及隔離措施效果等方面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和監測。
5.對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生物指標監測
醫院中使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很多,如物理滅菌法、化學消毒法。對于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學指示劑、壓力表監測法、留點溫度計法等,但最為可靠的方法為生物指標,即用某些特異的菌種作為指示菌,視其是否被殺死作為消毒滅菌的指標,如用嗜熱脂肪芽胞桿菌作為壓力蒸汽滅菌的生物指示劑,應用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作為紫外線殺菌的指示菌,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桿菌黑色變種作為化學消毒劑殺菌的指示菌。
總之,通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明確醫院感染的病原體及體外藥敏試驗,指導臨床正確合理的選擇敏感高效低毒的藥物,才能較好的治療醫院感染,降低病死率。也只有通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才能揭示醫院感染的發病規律,控制耐藥菌株的產生,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為探索和應用新的防范措施提供有利依據。
參考文獻
[1] Richard P,We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omial infections.3th ed.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21-26.
[2]賀學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藥性觀察.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268-271.
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進一步加快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解決農民看病就醫問題,我廳決定在20**年對**三市農村衛生人才進行培訓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培訓范圍,重點對全省各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負責人,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及江門市恩平市的鄉鎮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和鄉村醫生分期分批實施培訓。為了做好此次培訓工作,調查農村衛生人才的數量及學歷構成,及時掌握有關情況,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方式和內容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開設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和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全脫產學習,培訓時間7天。通過培訓,提高市、縣(區)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和鄉鎮衛生院院長的科學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
1.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主要學習有關衛生政策法規、現代管理理論、公共衛生管理、衛生經濟管理、衛生信息管理、危機管理和衛生文化建設等知識。
2.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
主要學習農村衛生和農村中醫藥工作方針、政策、有關衛生法律法規、農村衛生管理學、衛生經濟學基本知識、基本醫療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基本知識、全科醫學概論和農村衛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等知識。
(二)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培訓班
開設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外科、婦產科、預防醫學和護理骨干培訓班,實行全脫產學習,理論培訓2個月,臨床實踐1個月。通過培訓,提高業務骨干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1.鄉(鎮)衛生院內兒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內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2.鄉(鎮)衛生院外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3.鄉(鎮)衛生院婦產科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相關基礎醫學基本理論和臨床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婦產科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4.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預防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計劃免疫的知識、技能及計劃外免疫的相關內容;掌握常見傳染病的流行特征、臨床表現、早期診斷、預防措施和治療原則;具有社區疾病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能力。
5.鄉(鎮)衛生院護理骨干培訓班
主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熟悉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和常用藥物療效、反應的觀察與初步處理;掌握規范的基礎護理基本操作技能;能運用醫學和護理知識向個體、家庭、社區提供整體護理和保健服務,并能進行健康教育。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
脫產學習10天(每周2天,共5周),統一使用“好醫生網站”視頻教育系統。主要學習重點傳染病防治和急診急救的基本知識,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區常見疾病和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的基本素質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培訓對象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1.地、縣(區)級公共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
全省各地市、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和衛生監督所所長。
2.鄉(鎮)衛生院院長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鄉(鎮)衛生院院長。
(二)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鄉(鎮)衛生院或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業務技術骨干。
1.鄉(鎮)衛生院內兒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內兒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2.鄉(鎮)衛生院外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3.鄉(鎮)衛生院婦產科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婦產科臨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技術骨干1名。
4.鄉(鎮)衛生院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
鄉(鎮)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預防醫學技術骨干1名。
5.鄉(鎮)衛生院護理骨干培訓班
鄉(鎮)中心衛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中青年護理技術骨干1名。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
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潮州11個經濟欠發達地市和江門恩平市在崗鄉村醫生。
三、培訓地點、時間安排
(一)衛生管理干部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二)鄉(鎮)衛生院外科和護理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韶關學院醫學院(省農村衛生人才培訓中心);汕頭、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嘉應學院醫學院,韶關、惠州、肇慶3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韶關學院醫學院,陽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鄉(鎮)衛生院內兒科、婦產科和預防醫學骨干培訓班培訓地點設在廣東醫學院。
(三)鄉村醫生培訓班的培訓地點由縣(區)級衛生局統一組織安排。
各培訓班將分期分批進行,具體時間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訓經費
培訓費、教材資料費及培訓期間的食宿費用由省衛生廳農村衛生人才培訓專款統一支付。
五、有關事項
第十九期 2019年10月15日
廈門市醫生赴八松鄉衛生院舉行學術講座
2019年10月15日上午,廈門市第三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呂沖、廈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產科主治醫師林凌一行2人赴八松鄉衛生院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并為我院職工及村醫開展了一堂精彩的講座。
首先廈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產科主治醫師林凌結合我院的工作實際,就產褥感染做了詳細講解。對產褥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處理幾個方面做了細致的講述。醫院職工和村醫紛紛表示,林醫生精彩的講解對我院基本公共衛生中孕產婦的入戶隨訪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廈門市第三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呂沖醫生就肺結核的影像學診斷方面做了講解。呂主任主要從肺結核的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肺結核病理、影像學特征、診斷原則、臨床分期等方面做了生動的講解。結核病也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呂主任的講解對我院結核病的篩查和早期發現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從一定意義上能有效減少我鄉結核病的發生率。
【關鍵詞】外科 急診 救治體會
中圖分類號:R60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119-02
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包括院前急救,一般急癥的處理和危重癥的初步搶救,各類衛生信息的收集和報告。外科急診多見于損傷,感染,腸梗阻,膽道疾患等。男性多于女性,成人發病率較高。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850例外科急診病人中,男1268例,女582例,年齡8月-73歲,18-40歲青中年815例。急性胰腺炎9例,膽道疾病152例,小兒腸套疊5例,腸梗阻14例,嵌頓疝12例。在外傷急診中,交通事故637例,工傷680例,其他傷341例,其中,頭部損傷612例,頸部損傷4例,胸部損傷240例,腹部損傷85例,四肢損傷532例,復合傷185例。
1.2 急診救治
接診后迅速進行病情評估,對急危重外傷病人按A氣道,B呼吸,C循環,D神經功能障礙,E暴露受傷部位五項程序快速進行體檢,緊急情況下,體檢和止血,抗休克,維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骨折病人行外固定等搶救措施同時進行,并積極與上級醫院聯系,作好轉診準備。一般外傷病人和非外傷病人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體檢,結合X線,腹部B超,血,尿檢測等檢查,盡快確診,根據衛生院醫療設備,技術水平等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
2 結果
留院治療1478例,均臨床治愈。轉診346例,臨床治愈340例。死亡32例,院前死亡26例(重型顱腦損傷19例,胸腹臟器損傷7例),轉診后死亡6例(顱腦損傷)。
3 討論
3.1 增強外科急救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
鄉鎮衛生院是急救網絡的樞紐,是急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急診工作,可以縮小急救半徑,縮短急救反應時間,及時挽救患者生命。醫務人員工作水平和工作精神直接反映了衛生院的整體形象。
加強行風建設和醫德醫風教育,使每位醫務人員充分認識到急診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以高度責任感,真誠,友善的對待每位急診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和醫護關系。作為首診醫生應消除“轉走了事”的思想,不能強調客觀推諉病人,延誤搶救時間,要充分發揮衛生院急救功能,努力提高搶救成功率。
3.2 健全組織,穩定隊伍
成立外科搶救小組,由分管醫療業務的副院長任組長,2-3名具有豐富外科臨床經驗的醫生,2-3名護師為成員。同時要加強大五官,麻醉科,心電圖B超科,放射科,檢驗科等科室的相互配合,使外科急診病人在最短時間得到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和病殘率。
鄉鎮衛生院外科專業技術人員比較匱乏,普遍存在搶救小組醫生同時兼顧外科日常工作的現象,急救工作容易出現“閑時散,忙時亂”的局面,衛生院應采取相應措施合理排班,每天至少安排二名外科醫生,二名護師24小時值班,搶救小組其他成員必須保持通信暢通,呼之即到,保證外科急救工作迅速有序地進行。
3.3 加強人才培養,提高衛生院外科應急能力
我院2000-2010年外科急診病人涉及臨床外科各科,對醫護人員要求基本是一專多能。為了提高衛生院醫護人員救治水平,使外科急診病人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早期救治,應采取“送出去,請進來,自學互助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定期請上級醫院外科急診專家來院授課,強化“三基”訓練,豐富了醫護人員外科急救經驗。對急救藥品要進行日常性清理,急救器材隨時維修和定期保養,確保急救設備充分發揮功效。
3.4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增強法律意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的急救水平難以滿足當地人民群眾就醫需求。在救治過程中容易產生醫療糾紛,應結合衛生院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如,《首診負責制》,《急診會診制度》,《急診留觀制度》,《急診轉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每一位急診病人都能得到及時,快速,準確的救治。
加強醫務人員法制教育,規范醫療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各種急診記錄要及時,真實,全面,準確,完整。尊重并平等對待每一位患者,防止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祥成主編.臨床外科急診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齊齊哈爾市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的技術職稱中,醫師高級職稱僅占0.07%,中級職稱占23.42%,初級職稱占76.51%,所有工作人員的高級、中級、初級的職稱構成比為1:33.5:109.3。綜上可以得出,鄉鎮衛生院的人才主要還停留在初級層面上。鄉鎮衛生院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偏低,將直接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1.1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的學歷結構齊齊哈爾市鄉鎮衛生院接受中專教育程度的各類人員占絕大多數,在被調查的725人中,本科生58人(占8.00%),大專生76人(占10.48%),中專生568人(占78.34%),無學歷人員24人(占3.18%)。由此可見,我市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學歷偏低。
1.2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專業結構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齊齊哈爾市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接受醫學教育的,臨床醫學專業所占的比例最大,約占86%,而且大多數所學的為內科和外科;婦產和兒科占小部分比例,約占10%;影像、檢驗等從業人員所占比例較小,約占4%。目前,現有的鄉村醫生大多接受教育的年限比較早,接受的又都是早期的醫學教育,導致其知識面較窄,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他們的服務方式,不利于維護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2齊齊哈爾市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狀況存在的問題
調查資料顯示,我市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如下:
2.1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
相對于城市醫療機構高層次人才高度集中、設施設備先進而言,鄉鎮衛生院承擔了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和社會衛生管理等多項功能,業務多樣、工作繁雜、任務量大,基礎設施設備落后。相關資料顯示,城市醫療衛生機構服務人口不到30%,接受了70%以上的資源配置,而鄉鎮衛生院服務人口在70%以上,資源配置不足30%。城鄉之間工作生活環境的巨大差別,致使本地的人才留不住,上面的人才引進難,絕大多數衛生優秀人才不愿到基層,而集中到城市醫療衛生機構。
2.2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學歷偏低
研究表明,在衛生技術隊伍中,尤其是在農村基層衛生機構中,低學歷和無學歷從事衛生技術崗位工作的,要占衛技人員總數的10%以上,有的地區達20%以上;無專業學歷從事衛生技術人員要占到總衛生技術人員數的10%以上。此外,鄉鎮衛生院醫生進修機會不多,再加上業務不飽和、設施陳舊,實踐機會也有限,不僅難以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而且原有的技能和知識、方法也得不到鞏固提高,知識較陳舊。工作人員的素質,已成為制約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質量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我市的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從學歷結構來看,無學歷、中專、大專、本科的比例分別是:3.18%、78.34%、10.48%、8%;從職稱結構來看,初級、中級、高級的比例分別是:76.51%、23.42%、0.07%。高學歷、高職稱的工作人員短缺,初級人才偏過剩,這些因素導致老百姓對鄉鎮衛生院不信任。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比例過低,而低職稱、低學歷的比例過大,無法更好地滿足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的需要。學歷層次偏低,制約著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的深入發展,這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今后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2.3鄉鎮衛生院存在缺編現象
一些鄉鎮衛生院的少數工作人員沒有正式編制,屬于合同制或臨時聘用人員,工資待遇低,沒有其他福利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同時,也加大了人才的流動性。2.4性別比例失調,年齡分布不合理調查顯示,我市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的性別比例不合理,女性占26.41%,男性占73.59%;年齡結構上,一般來說,人員年齡結構適宜呈橄欖型,從中心向兩邊逐漸減少;從我市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總體上來看,存在年齡老化現象,中年人居多、年輕人缺乏。所以,基層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的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都有待調整。
3對策與建議
目前,齊齊哈爾市針對鄉鎮衛生院的培訓工作已初具規模,但提高其全科診療能力的培訓,即全科醫學培訓仍處于探索階段,為了能更有效地解決目前我市鄉村醫生培訓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我市鄉村醫生培訓的質量,本課題組通過調研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3.1鄉村醫生培訓的基本要求
3.1.1鄉村醫生培訓應體現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性鄉村醫生本質上屬于全科醫生的范疇,應用適宜技術在農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因此,鄉村醫生培訓應符合這一特點,立足于缺什么補什么,更新知識,提高使用操作技能,遴選培訓課程。通過培訓,培養具有綜合執業能力,適應農村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通過培訓使鄉村醫生達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鄉村醫生所需的基本醫學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實心實意為農村居民健康服務;熟悉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所需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樹立依法行醫的觀念;具有在農村基層從事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保健等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具有開展健康教育、衛生宣傳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正確處理醫患關系。
3.1.2鄉村醫生培訓應逐步實現制度化為了適應醫學科技的發展,在崗鄉村醫生必須終生接受培訓。《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規定鄉村醫生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培訓,這一規定為建立鄉村醫生培訓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根據這一規定,一方面鄉村醫生接受培訓不僅是提高業務水平的需要,而且還是作為鄉村醫生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為保證鄉村培訓的制度化,《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還明確規定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要承擔制定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并組織考核的職責。要堅持鄉村醫生培訓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鄉村醫生培訓的激勵機制,鼓勵鄉村醫生積極參與培訓,把鄉村醫生的培訓情況列入對他們的年度綜合考核,并將鄉村醫生參加培訓作為鄉村醫生定職晉升的必要條件,實行職稱與聘用、報酬相掛鉤。對業務素質低下、責任心不強、參加培訓后仍達不到規定要求的鄉村醫生,要予以強制淘汰。
3.1.3鄉村醫生培訓的形式應做到多樣化由于鄉村醫生隊伍人員素質層次不齊,需要提高的側重點各異。以山東省為例,目前在崗鄉村醫生中,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僅占2%,50歲以上且接受正規學歷教育的少之又少,各個學歷層次和年齡的人員自學能力和培訓提高的重點有很大差異。因此,適應鄉村醫生的培訓需求,應當盡可能多設計幾種培訓渠道和培訓方式,可綜合采取集中培訓、外出進修、面授、遠程教育、脫產學習、學歷教育、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3.2開展符合鄉村醫生需要的培訓,以提高鄉村醫生自覺參加在崗培訓的積極性鄉村醫生在崗培訓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按需施教,講求實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培訓形式應以集中學習為主,根據培訓對象、條件和內容的不同,采用培訓班、講座、進修、遠程醫學教育等多種形式進行,自學可作為培訓的補充形式之一。培訓內容主要進行全科培訓,重在提高臨床“急救”能力和普及中醫適宜技術,如農藥中毒搶救技術、酒精中毒搶救技術、外科創傷處置技術、休克搶救技術、外科無菌技術等以及中醫驗方、偏方、針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把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病的搶救方法、用藥轉診、護送的基本知識和技術編成小冊子,并對他們進行現場模擬指導和強化訓練。要定期開展專題講座、衛生例會,結合季節防治疾病需要,重點輔導,突出主體,有的放矢。
1.1以包代管引致醫療服務質量下降新醫改實施以來,各地進行了醫療保障支付方式的改革,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即“合管辦”)對鄉鎮衛生院普遍采取參合農民醫保費用“總額包干”辦法。由于醫保費用“總額包干”過程中細化分解控制指標不科學、多方利益難平衡、合管辦監管乏力,導致醫療服務質量下降。課題組在19個縣調查發現,鄉鎮衛生院普遍將醫保包干費用指標分解到醫生,直接控制農民住院次均費用、單次住院時間和報賬費用上限。張家界市永定區沅古坪中心衛生院、桑植縣澧源鎮衛生院、桃江縣石牛江鎮衛生院等的住院患者反映,醫保費用“總額包干”后,鄉鎮衛生院分解服務、限制服務、推諉重癥病人或者誘導病人自費等一系列違規現象增多,少數醫生對與己關系好的患者多開藥、開好藥,而對其他患者則盡量使用低價藥,不論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住院限期一到立即催促出院。在郴州市北湖區合管辦調查發現,該區2012年上半年就將全年新農合醫保籌資額用完,鄉鎮衛生院醫生坦言下半年只好少收或不收治醫保病人,參合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2鄉鎮衛生院及其醫生的積極性受挫新醫改實施之后,鄉鎮衛生院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用藥一律實行零利率銷售,醫務人員收入普遍降低。雖然一些縣(市、區)把鄉鎮醫務人員工資納入財政保障,但由于實行定員定編、控制工資總額,致使許多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裁剪超編和臨時聘用的醫務人員,甚至關閉部分科室,致使醫院總收入較之新醫改前明顯下降。調查中幾乎所有的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都反映個人收入比新醫改前有所降低。張家界市永定區沅古坪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反映年收入下降20%,桃江縣石牛江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反映年收入下降30%以上,邵陽縣塘渡口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反映年收入減少約25%。龍山縣里耶鎮醫院院長告訴我們,由于績效工資低,激勵手段乏力,加之基藥及收治病人的限制,使得醫務人員在業務上提高難度大,發展空間小,造成醫務人員流失情況嚴重。鳳凰縣水打田鎮衛生院是個小衛生院,自實行新醫改起,2個月內走了3名醫生和1個護士,目前該院僅剩6名醫生。
1.3基本藥物難以滿足農村用藥需求基本藥物指的是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相對物美價廉的常用藥。挑選基本藥物的主要根據包括:與公共衛生的相關性、有效性與安全性、相對優越的成本—效益性。根據這一原則新醫改規定了307種基本藥物,各地可適當增補擴大用藥范圍。湖南省增補擴大了198種基本藥物,但與過去鄉鎮衛生院常用的600~800種藥物相差甚遠,難以滿足臨床醫療需求。調查發現,90%以上的醫生反映基本藥物目錄中能用得上的藥不足60%,有約20%的藥是常規病人用不著的,一些過去習慣使用的常用藥沒有列入基本藥物目錄。邵陽縣巖口鋪衛生院的蛇傷專科、塘渡口鎮衛生院的新生兒專科,是當地鄉鎮衛生院在多年臨床經驗積累基礎上創設的便民、利民特色專科,其所用藥物大部分不在基本藥物目錄之內。桃江縣一位鎮衛生院院長反映,基本藥物制度并未抑制住醫藥企業過度謀利行為,目錄內的許多常用藥由于利潤低經常缺貨或供應不足,或改換藥名、改變劑量后的所謂新藥,價格貴了好幾倍甚至更多,療效卻不見得更好。基本藥物制度也沒有從根本上控制住“以藥養醫”行為,住院患者普遍反映,基本藥物一般只占新農合實際住院用藥的50%左右,許多病人還得根據醫生的建議,手持醫生開的處方到醫院外自費購藥治療。因此,雖然鄉鎮醫院報銷比例普遍高于80%,但仍有部分參合農民選擇去報銷比例更低的縣級醫院看病,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
1.4村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衰弱新醫改后雖然各地都恢復了村衛生室,但大多數村衛生室仍然難以承擔“將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交由村衛生室”的功能。龍山縣里耶鎮醫院領導告訴我們,他們將參合農民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中的2.5元撥給村衛生室,但村衛生室開展健康教育、建立農民健康檔案這種最基本的任務都無法完成,就更談不上引導居民有序就醫。調查發現,只有極少數村衛生室收取一般診療費,但收費普遍在3至5元間,根本達不到新醫改方案設定的10元左右的標準,難以發揮新農合對村衛生室的補償作用。桃江縣化字爐村衛生室是調查對象中較好的村衛生室,有一名年齡超過60歲的老“赤腳醫生”負責,收取5元的一般診療費,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掛牌售藥,但每月就診者不足100人,衛生室經營極為困難,老醫師的個人養老問題也未解決。桑植縣燕窩村衛生室在村活動室一間大約15平方米的小房間堆放著一些打包的藥品,但三年來就沒有營業過。該村衛生員是一位初中未畢業的30歲左右的婦女,她反映近兩年的財政工資補貼都沒有到位,零差價賣基本藥物無利可獲,衛生室實際上根本無法運行。
2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建議
2.1加強管理能力,提高經辦服務水平醫療保險費采取“總額包干”方式支付,是控制醫療費用總額過度增加,確保新農合保險基金運行安全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絕不能因此放松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監管,必須嚴格按新醫改方案要求組織實施。對合管辦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經辦管理隊伍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特別是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和談判能力;建立完備高效的信息網絡,為醫療保險費用基線調查、測算提供基礎數據,根據門診就診率,住院率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各鄉鎮定點醫院的總額預付標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實施“按病種付費”,做到科學測算,合理確定;充分借鑒和推廣新農合制度的實踐經驗,創新理論,完善政策,大力提高新農合精細化管理水平;完善考核指標,加大醫療服務監管力度,對投訴事項進行督辦,要求醫院反饋,患者回訪,實現促進醫療行為和就醫行為的合理有效、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制度績效。
2.2完善考核分配制度,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依照赫希曼的“退出-呼吁”理論,如果一方利益主體覺得繼續參加不會改善自己的福利,他可能選擇退出制度,或者要求(呼吁)改進制度績效,消除由于利益分配不公等引起制度績效衰退的問題(代志明,2010)。推進新農合可持續發展,必須促進公平配置利益的機制,政府切實履行責任實現執政為民的理念、醫方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獲得服務收益、參合農民享受醫療費用報銷。因此要理順管理體制,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建立對基層醫務人員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確保基層醫務人員的一定收入水平,實現新醫改下新農合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的收支結余中可按規定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逐步健全鄉鎮衛生院績效考核和分配激勵制度,根據工作數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居民健康狀況改善情況等指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醫務人員進行綜合量化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和醫務人員收入水平掛鉤,按照“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原則,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收入分配適當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善醫務人員職稱評定方案,滿足基層醫務人員業務提升需求。
2.3完善基本藥物目錄制度,提高基本藥物使用效率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合理控制公共醫療衛生資源浪費、切實降低農民醫療衛生費用的根本保障。堅持基本藥物制度,必須以滿足新農合用藥需求、保障農民健康為目標,調整擴大基本藥物目錄,嚴格市場監管。要在充分考慮國家財力的前提下,科學遴選藥物,逐步擴大基本藥物目錄藥品品種數量;在加強用藥監管、規范醫生處方行為的基礎上,適度放寬基層醫院根據當地長期用藥特點,增補若干藥品,做為自主品種,對于經濟發展水平高、居民醫療服務需求層次較高的地區,應當嘗試拓寬目錄藥品范圍,增補一些大病、富貴病、與環境污染有關疾病的用藥,增補品種可能會出現療效好、副作用小,但是價格相對較高的藥品。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增加一些感染性疾病、營養不良性疾病的藥物;強化基本藥物法律地位,加大宣傳力度,并通過開展合理使用基本藥物的知識培訓,引導醫患雙方健康用藥,開展處方點評加強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提高臨床藥物治療水平,促進合理用藥和保障醫療安全,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切實完善基本藥物采購和配送制度,保障基本藥物的生產、流通安全,嚴懲不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