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第1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呢?回到文章的開頭,看看中國傳統農業長盛不衰的秘密———培養地力,即可得到答案。一是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有機肥的施用以培肥土壤;二是采用土地可以承受的方式進行耕作,這就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秘訣。然而石油農業卻漸漸的打破了這種可持續性,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要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一是逐漸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要從石油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二是利用生態、環保、經濟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注重土壤培肥,保護生物多樣性,注重作物自身的調節作用,注重作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與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利用綜合的植物病害生態防治措施,以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并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有機農業。有機農業與中國的傳統農業都強調有機肥的利用,都強調土壤肥力的培養等,所以有人會簡單地認為有機農業就是傳統農業。其實有機農業是人們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這與傳統農業具有質的區別。有機農業注重農業生態的平衡,有利于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將生態學與經濟學的觀點引入到農業生產體系中,有利于現實的可操作性。單從有機農業的病蟲害的生態防治而言,有機農業拒絕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農藥往往具有“鏟除”的作用),但有機農業卻更多的是利用物理、生物、農事等操作方法,將植物病蟲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保持農業生態的動態平衡,實現農作物病害的綜合生態防治。

    2發展有機農業的可行性分析

    正如上面提到的有機農業是“將植物病蟲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保持農業生態的動態平衡”,這就要求有機農業在現實的操作上更具可操作性,建立一個相對平衡的動態農業生產體系,并通過一定的農事措施來維持該體系。

    2.1有機農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

    對于有機農業的生產,農業工作者最擔心的是在生產過程中如果缺少化學藥品對農作物的保護,農業生產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從三個方面分析,即使不施用化學藥品的有機農業生產也是可行的,①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植物源殺蟲劑、殺菌劑、趨避劑和增效劑;允許使用礦物源乳劑和植物油乳劑;允許使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動物;允許有限度的使用活體微生物農藥;②當一些病害,特別是土傳病害(比如茄科植物枯萎病)發生時,即使采用化學方法也很難進行有效的防治。此時采用綜合的生態防治方法似乎更有效,比如:輪作、陽光曬土、施用有機菌肥、嫁接苗等措施的單獨使用或者結合使用;③當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建立后,這個體系自身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該體系能更好的發揮作物自身調節作用,特別是作物與環境的作用,提高作物自身的抗性。

    2.2有機農業生產成本高問題

    對于有機農業的生產,農業工作者擔心的第二個問題是有機農業生產勞動力投入多,生產成本高如何對待?有機農業投入成本的確較高,但往往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也比普通的農產品貴很多,比如在大型超市中1kg有機大米100元左右并不是稀奇的事(特別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當然現在有機農產品主要還是用于出口)。隨著集約化農場和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的發展,以及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消費者已經不再單單滿足于吃飽的社會背景下,大量的資金投向農業,特別是有機農業生產中,這也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較高的有機農產品價格能抵消較高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投入,并能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此外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會大量的使用農業有機廢棄物(秸稈、廄肥、人畜糞便等等),這些都大大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和治理這些污染所需的費用。因此,有機農業的生產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其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3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維持與發展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非化學制品的農藥和肥料生產已相當豐富,基本可以滿足當今有機農業生產的需要。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相關農事操作措施,能夠有效保證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維持與發展。①常用的一些生態防治措施一般包括: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與綠肥輪作;施用生石灰或者硫磺對栽培土壤的pH值進行調節;注意田園衛生的整理;抗病品種的使用以及使用嫁接苗來對土傳病害進行有效的防治;有機堆肥與有機菌肥的施用;天敵的使用;昆蟲性外激素誘捕器、色彩誘器、滅蟲燈、防蟲網等的使用;②有機農業適用的藥劑包括:植物源殺蟲劑,如:除蟲菊素、印楝素、魚藤酮、苦參堿,等等;微生物源殺蟲劑,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等;植物源殺菌劑,如:兒茶素、乙蒜素、等等;微生物源殺菌劑,如:井崗霉于未涂膜組,同時涂膜液中所含的不同體積分數的乙醇對番茄的硬度變化沒有顯著影響。

    3多糖類可食性包裝紙的應用

    多糖類可食性包裝紙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其中膳食纖維在加工生產中含量穩定,加工后的成品營養損失較小。現代生產加工還將豆腐渣、水果渣、酒糟等纖維素含量高的食品加工下角料高壓壓制成型,既節約生產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具備一定營養價值。

    3.1可食性紙型食品

    可食性紙型食品原料取自綠色食物,外觀薄又輕,營養成分配比科學。其中“糯米紙”以番薯、小麥或玉米淀粉等原料打漿成型后制得,在食品外層包裹后有效防止食品碎屑飛揚、黏手或黏嘴等,而且入口即化,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生物膠涂層包裝紙選用特制的淀粉膠及骨膠,配以一定量的添加劑,用于香腸、煙熏肉制品及要求耐一定溫度和水分的食品包裝。另外,以蔬菜、野菜、食用菌、水果等制得包裝紙,可直接包在點心或者飯團外,也可切碎后加入中西餐或湯內食用,部分蔬菜紙還兼有降糖、降血脂作用。

    3.2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鮮膜

    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鮮膜是在可食性包裝基材的基礎上添加一定濃度的抗菌劑。通過抗菌劑的緩釋作用和光催化作用等達到抗菌、保鮮目的的一種薄膜。作為阻隔層抗菌保鮮膜可有效控制水分遷移、脂肪氧化及營養物質損失,同時保持食品性狀,隔離有害微生物,從而延長貨架期。在可食性降解抗菌保鮮膜中常用抗菌劑主要包括有天然類抗菌劑和無機抗菌劑兩種。天然抗菌劑,如:溶菌酶、精油類(牛至油、大蒜素油等)、多酚類(茶多酚、石榴多酚、香芹酚等);無機抗菌劑包括有納米氧化鋅、TiO2、AgNO3等。2011年杜會云等報道在大豆分離蛋白中添加殼聚糖、溶菌酶和牛至油制得復合膜,該產品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釀酒酵母和黑曲霉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添加牛至油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大于殼聚糖和溶菌酶;殼聚糖對釀酒酵母的抑制作用大于牛至油和溶菌酶。

    3.3可直接食用的多功能食品薄膜

    多功能可食性膜主要是利用天然高分子膜材料,添加適量成型劑、防腐劑,甚至配加酶制劑等生物活性物,浸涂于大田產品或采摘后食品表面,干燥后形成一層幾乎看不見有阻氧、阻水、防蟲、防腐、抗氧化、抗褐變等不同性質的薄膜,該膜可直接食用。例如,薄皮水果及大葉蔬菜的保鮮膜常常可隨果蔬一起被送入口中;糕點、糖果的內包裝及一些畜產品的內包裝中也以入口即化、美味透明等功能而更為實用。同時制藥領域可降解人造腸衣,如尼龍腸衣、聚氯亞乙烯腸衣等也己經得到廣泛應用。其中目前已通過食品、藥品安全認證的人造腸衣為膠原纖維蛋白腸衣,該產品為膠原纖維蛋白質變性成漿,然后加壓擠壓制成,目前尚不可直接食用,但其為天然植物材料制得,生物可降解性、食用安全性及產品韌性、伸展性等優點,將使其進一步為市場認可。進一步還可根據原料成分及功能,研制具有各種保健功能的果蔬纖維素包裝紙,為肥胖癥者提供減肥紙,為糖尿病人提供無糖果蔬紙,為預防各種文明病提供高膳食纖維紙等。

    4小結

    第2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首先,科學技術以及成果轉化的限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這時的農業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很快便出現了自身存在的弊端,傳統的依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獲得產出的方法,并沒有使得農業經濟呈現穩定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需要不斷的轉變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再次,體制和意識形態上存在約束。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善的體制支持,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國的現行的經濟體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的一定的制約,其主要表現在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推進,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的缺陷顯露出來,這種小規模的經營方式不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優化配置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

    1.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在我國,現階段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在開展生態農業工作過程中需要對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保持充分的認識,保證生態農業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保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因此,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我們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則,因地制宜的開展生態農業的各項工作。對農業生態系統以及機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管理,促進資源和能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循環和流動,并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證農業生產和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關系之中,以科學的態度和原理組織安排各項農業經濟活動,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較高的位置之上。

    2.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過程中,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系統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將資源節約同農村的環境保護優惠政策結合起來,只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持。

    3.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為了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之下,需要我們加強對生態農業相關制度和法規的建設,要盡快出臺與農業投資和貸款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護生態農業市場。鼓勵生態農產品外銷和出口,加快土地的流轉,必要時還可以開展規模化經濟點,擴大集約型農業的范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加快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的準入制度,建設生態農業的保險機制,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補助。

    三、結語

    第3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貴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前言

    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經濟環境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使得我們許多行業都面臨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旅游資源在開發和建設中的破壞,旅游區環境質量的下降等等問題日益引起了各地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省內有不少旅游專家和學者圍繞旅游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積極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有力地促進了我省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實踐。筆者在自己視野能夠觸及的范圍內,對近幾十年來貴州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檢索、分類、總結,得出以下結論。

    一、研究時間起步較晚,近年來有所增加;

    從公開發表的形式來看,經濟、歷史和地理、農業科學和宗教等其他相關期刊、雜志上刊登的有關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論文,這種類型的研究成果最多。我們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萬方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通過篩選,共統計有效論文36篇,由于視野范圍有限,統計論文的數目并不能涵蓋所有。針對所能涉及的,對查詢結果進行了分析、歸類,得出從97年才開始有相關公開發表的關于貴州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而一直到近五年之內其研究成果才呈現出明顯的增勢,各種相關論文、著作不斷涌現。貴州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相關著作,主要是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和貴州省旅游局編的《貴州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005年“貴州旅游文化論壇”論文選》,該書收錄了40多篇論文,于2006年9月出版。

    二、研究內容呈現多元化趨勢,偏向于生態和文化;

    總的看來,研究者們主要從生態、文化、開發、管理等角度去揭示旅游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多從生態和文化的角度出發。近年來,生態旅游是國內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最熱的一個課題。1995 年,云南西雙版納首屆“全國生態旅游研討會”的召開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生態旅游研究的進展。針對貴州旅游業加快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們強調應該樹立生態旅游價值觀;構建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完善的生態旅游認證體系,遵循生態學原則,合理解決發展與保護、利益分配等矛盾。從文化的角度,指出貴州喀斯特地貌應該與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發,在旅游發展中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應協調發展的原則。從開發的角度,我們應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有效的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突出天然和本味特色,同時注意區域間的合作和共同發展。從社會方向研究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是近幾年興起的趨勢。葉春等人選擇以貴州省雷山縣上郎德苗寨為例,探討了社區村民參與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的程序和可行性。

    三、 研究方法多側重于定性研究,偏向于理論分析

    縱觀省內已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來看,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的層面上,對于定量研究則少有探究者。根據對文獻的統計,理論研究占了總數的三分之二多,有個案分析的實證研究不足總數的三分之一。定性和定量,理論和實證研究都只是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優缺點,應互為補充,相互支持,來完善我們的研究。依靠單一的研究方法,無法捕捉研究對象的所有變化隨著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圍日益延伸,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研究越來越多,為兩個研究范式的相互借鑒與合作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腦計算和定量分析能力的不斷提升,定性研究范式的日益成熟,都為不同范式的相互結合提供了方法論的可能性。

    四、 關于貴州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從全國范圍來看,旅游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旅游學科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其研究已表現出顯著的多學科、跨學科共同參與的特點,而我省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尤其在經濟學方向和社會學方向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后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做過不盡相同的界定。1990 年加拿大Globe’90 對旅游可持續發展概念所做的闡述在國內應用最為廣泛、影響最大,伴隨著以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內涵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文化產業的悄然興起,導致了在實際研究方向的進展中,許多研究者把著眼點主要放在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文化的影響以及變遷上,甚而將旅游可持續發展單純理解為如何實現旅游的生態或者文化可持續發展。從整體觀之,我們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全面,系統的觀念。國內外各地專家學者從環境學、生態學、文化學、旅游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不同的學科角度,提出了旅游環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增長極限、旅游閾限理論等等新概念,還運用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如體驗性評價發,綜合性層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等。其研究成果有個案研究,也有專題研究。而省內在理論總結上缺乏吸引人的地方,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還比較少。

    結語

    現有研究成果表明,貴州省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盡管在近幾年內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仍存在明顯不足,尤其理論分析和方法運用上還比較缺乏創新,這使得整體的研究進展比較慢,成果比較少。作為研究者的我們更應該加強關注,作進一步的努力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文曉晉.貴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綠色大世界.2007年第9期.

    [2]李秀建.淺議貴州省森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現代經濟.2009年第8卷第1期.

    第4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調整

     

    1. 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調整

    1.1 調整的原因

    (1)我國農業化組織程度較低,沒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強的開拓市場、組織生產及綜合服務功能的龍頭企業;

    (2)關于農業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

    (3)我國的產業結構劃分不夠明確,因而會出現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對癥下藥”的情況,會導致“錯診”、“亂診”;

    (4)受傳統農業的發展的模式的影響,在技術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及國外。

    1.2 調整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對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建立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龍頭企業。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逐漸轉變成為市場經濟,一個產業運營的好壞,主要是由市場所調節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是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場體系的同時,還要確立農業領域的“帶頭老大”,那就是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就如同該行業的一個航標,任何小的方面的發展,都必須由該龍頭企業的引導和支持。

    1.2.2建立數字化平臺,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知訊者生存”,信息對于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個市場的規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的各個因素都需要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農業也不例外。及時地提供農業信息,可以準確地掌握市場變化的規律,這樣就能弄清供求關系,適時地、合理地發展農業,以使農業朝著市場需要的方向發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場為導向。

    1.2.3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面積大就會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不同的農業體系。如在我國的北方,天氣較干燥、冬天溫度很低,根據這一區域特點,這些區域就適合種植小麥,而在南方,則適合種植水稻。這個例子充分地說明了區域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農作物,因而農業的結構體系也不盡相同。只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才會產生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2.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

    2.1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一種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不造成影響的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也必須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可以這樣說,可持續農業是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針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重視可更新資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賴生物措施減少化學資源的投入,在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和提高食物質量,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以使農業的發展不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以對農業資源的最大化、最優化利用,可以真正地達到“農業的生態性、市場性”。

    2.2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2.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態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都是人類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的,如過度放牧和亂砍濫伐。對于那些生態脆弱的區域,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那就相當地困難了,所以必須避免以追求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生態破壞的行為,這就要求人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弄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以及破壞生態對農業發展影響的嚴重性。

    2.2.2加強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把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金收益率作為主要目標,強化農牧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堅持普及技術與引進和研究技術相結合,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促進區域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建立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鏈,即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重新建立農業基礎結構和科技結構。要根據農業科技工作長期性、地域性、綜合性和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特點,制定農業科研機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進合理流動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進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2.3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農業生產的污染

    環境,作為以人為中心的外部世界,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影響重大,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任務。在農業生產中可能會產生對環境的污染,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們就要利用技術,不斷地探究減少農業生產的方式及途徑。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有機肥。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慮將污染降低到最小。

    3.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得出我國需要走一條“調整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我國才可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才可以使我國的農業朝著科學、穩健、和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書敏.傳播科技為農民 服務百姓將奉獻[J].新農村建設,2000(51).

    [2]黃萬綸,李文潮.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現代研究,2003,(11).

    [4]閆書麗,文興斌.加快生態農業建設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3,(11).

    第5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 水利工程;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第6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很大地區分布不均。東南沿海地區年降雨量約1800mm,西北內陸不及200mm。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平均總量為28100億m3,居世界第六位。中國雨熱同步的氣候條件、江河的豐沛水資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廣大沖積平原,都給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但水土資源的開發也伴隨著與水早災害的斗爭。人口的增長又增加了對水土資源開發的壓力,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分布不相協調,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江河徑流量占全國的83%,但耕地只占33%;長江以北地區,耕地占全國的67%,但江河徑流量僅占17%。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的年內和年際分配不均,必須建設必要的水利設施予以調節,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性工作和保障條件。__論文投稿_發論文權威期刊組織,oA:b^8K1Qy7a?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乃至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總體投入不足、機制不活等問題日益突出,其現狀難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綜合多方面因素,導致農田水利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設標準偏低,老化嚴重。現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標準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減。既造成排澇能力弱,農田積水無法排出,又導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滿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護意識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導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輕管及水利設施帶病運行的問題比較普遍,使得眾多小型水利設施功能喪失殆盡,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三是重經濟輕水利,投入不足。隨著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變化,對農村小型水利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資投勞力度逐步弱化。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以后,投資投勞數量逐年減少,農村小型水利建設步入低谷。隨著農村絕大多數強壯勞動力的轉移輸出,農村小型水利投勞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勞的組織難度明顯加大,實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后,籌資籌勞總量有限,能夠投入農田水利的資勞微乎其微。

    dY5`7m!WMKC,N四是農民興辦水利的積極性下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糧價已經放開,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外國的農產品已經占領了我國的部分市場,加之農民增收緩慢,種田的積極性不高,使興辦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也有所下降。

    KJ8Nq}5h建設現代新型農田水利,任務十分艱巨。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owo[W#KrC(一)廣辟籌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調動群眾積極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政府的財力有限,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而作為政府應該積極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勵機制,通過利益誘導,吸引更多的農民、企業或社團參與到水利設施建設中來。認真貫徹落實"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政策原則,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保證農村集體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激發他們自覺投資投勞參加建設的積極性,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增加對農田水利的投入,廣泛鼓勵、吸納社會資金辦水利,努力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確保水利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將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__論文投稿_發論文權威期刊組織L#m8|5o-_

    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統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水利之路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農田水利建設中生態水利、環境水利、景觀水利、城市水利等亮點頻現,都充分體現了"人水和諧"的理念。特別是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河道綜合治理中,推廣了"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根產業鏈、一道風景線"的治理模式,許多水土流失治理區變成了山川秀美的觀光風景區,將河、溝、渠建設成"清水長廊"、"綠色長廊"、"親水樂園"。__論文投稿_發論文權威期刊組織l)evjp

    3[.q6|,br9m"K(三)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

    #uwV|x0p8x,M將農田水利建設與節水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大力推廣應用噴灌帶。發揮噴灌帶投資少、使方便、水壓要求低,便于管理的優勢,逐步在果園和已成片開發建發的農田中推廣。積極發展大棚滴灌,實現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漿砌防治工程,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盡快研究制定有利于節水灌溉發展的經濟補償政策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提高農民節水積極性。

    Q)^*tk"CHb0p;s.Z

    4FJ4tI3Ic7NNn$f:~(四)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農田水利科學的研究

    x#SxN.U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農田水利從業者隊伍。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水利員的培訓,切實讓他們掌握新科技、新知識、新技術,增強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區實際的小型農田水利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組織發展的框架體系。另外,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的研究,建立適應當前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區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使人才和技術更好的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__論文投稿_發論文權威期刊組織;W)nT9a9r%u

    ]`_n8gA結論

    PlZ2g-nw?)D

    D(aT%k&bgD''''_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鞏固和發展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是我國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而農業基礎薄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又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深人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戰略研究,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QIxF#W;Rc)JMU(L

    ''''k}-nd1s{(u參考文獻

    [1]楊向陽.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論刊,2005.

    [2]韋風年.加快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J].中國水利,2005.

    第7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1.農家樂旅游的定義。關于農家樂旅游,其概念主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進行區分。一般狹義的農家樂,站在購物者的角度所指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農家樂,其多是指游客到農家田園中,體驗一種與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鄉村氛圍中尋找樂趣;而從經營者的角度,就是農民利用自家的院落、依靠周圍的田園風光、景點等,為前來游玩的市民游客,提供的一種價格低廉的吃喝玩樂的旅游方式。

    廣義的農家樂旅游,則是對農業概念的延伸,其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這種農家樂旅游形式,可以休閑類定位,其旅游主題不僅圍繞著民俗旅游,而且還是生態旅游,是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的結合體。借助城郊農民家庭的地理優勢,打造具有田園風光特色的農家生活,吸引游客來此度假游玩和體驗勞動的趣味性。

    2.農家樂旅游的特色優勢。農家樂旅游的出現,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對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必然的經濟現象,其與當地區域環境特點有著緊密的關系。農家樂旅游所具有的優勢主要包括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價廉物美,旅游消費低等,而且在一些地區,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農家樂旅游群。

    由此可見,農家樂旅游的發展在中國,對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在條件允可的地區應當大力發展。

    二、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農家樂旅游自然環境較為脆弱,一些地區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不考慮自身實際,盲目的開發,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破壞了生態循環,從而為綠色生態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農家樂旅游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隨著農家樂旅游活動大規模的開展,擁擠的人流和車流,噪聲、廢氣、廢物等,不僅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變小,而且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喧鬧嘈雜的場面致使當地居民對外來的游人帶有敵視,這種不良情緒很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發生。

    3.農家樂旅游消費缺少理性。在一些地方,盲目的模仿城市旅游,將農家樂辦成餐廳酒樓。這種盲目的跟從,忽視了人們到農家樂,并不是追求物質享受,是為了精神享受,享受優美的生態環境。因而,綠色理性消費極其有必要,還要加強消費過程中的環保意識。

    三、如何促進農家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于促進農家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文化理念。這種理念指的是在利用科技手段作為推力的過程中,需要將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處理好與解決好,實現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的關系。不僅做到物質的增長,而且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做到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

    農家樂旅游的生態文化,建立在健康、適度消費以及理性生活之上,那種盲目的消費,不僅不利于健康,而且甚至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危害。對于我國發展“農家樂”旅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解決,以促進農家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堅持“農業與旅游雙合一”的發展模式。農家樂旅游以旅游與農業作為基礎,而要發展持續性、生態化的農家樂旅游,前提就是以環境為主,注重農村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兩者的關系。農家樂旅游在保持農業的特性之下,還要以農業生產作為根本開發旅游資源,換言之,農家樂旅游既要重視農業生產,還要關注旅游功能。

    其次,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關于生態文化建設,農家樂旅游可以順應當前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等現代旅游的潮流,建設有利于其發展的制度,例如一些綠色保障制度,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保護。

    再次,樹立鮮明的農家樂旅游形象。強化建設具有特色的農家樂旅游的優勢,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利用。農家樂旅游與傳統的大眾旅游有著本質的區別,其重視的是讓市民游人融入到當地農民的生活之中,親身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因此,要重視樸素、自然,對原汁原味農家風味的表現。

    最后,重視綠色農業的發展,保護當地的環境。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和浪費,嚴格按照生態文化的要求發展農家樂旅游。

    第8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地理學科公認的特性有二:一是綜合性,二是區域性。通過地理課堂教學,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物質系統,這個物質系統是綜合的、多種多樣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地理學就是研究這個物質系統的全部組成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的功能也是綜合的,例如,一個資源豐富的流域,對人們生產、生活來說,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旅游、水利、礦產、氣候、水產養殖等等)。這一流域環境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綜合研究,優選出一個最佳方案;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全球的地理環境雖是一個整體,但因各個地區位置的不同,受內、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響,又存在著地域分異。最后,還應進一步讓學生明確任一區域內環境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在區域演變過程中,各個要素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區域的開發、利用應當是綜合的,相關區域的發展也是彼此影響的。

    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之后,有助于理解“人地關系的對立、對抗”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學生理解“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人地關系是人類起源以來就存在的客觀關系。人地關系論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日益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加速改變著各地區的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的空間轉移。與此同時,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反作用也愈益強烈,導致了區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國土、經濟、社會關系的嚴重失調。當今社會人地關系處于激烈的對抗之中。所以人地關系成為聯系高中地理教材各章的主線索,也就理所當然了。可是,解決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如何協調好人地關系呢?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地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地球正在受到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沙漠化和毀林等等破壞,從而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所有這些危機的產生都跟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能源和資源有關。可持續發展可以使人地關系向著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可以使區域經濟、環保、資源利用方式在生態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加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人類社會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而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的兩大特性、人地關系的內容和可持續發展觀是中學地理教材的三大靈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均不可偏廢,尤其要突出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途徑

    2.1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層層推進

    由于高中地理上冊教材編排體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層構造體系編排的,每個圈層又都順理成章地由內部結構、特點、物質與能量的運動與轉換、現象與規律、形成與發展,成為一個個“小而全”的完整系統。每一圈層又包容了相關學科的大量基礎知識,反客為主地排斥了地理學科的人地關系內容。這些特點,使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利于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但是,可以根據“各層圈”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物質與能量在系統內的持續運動與轉換的過程,首先樹立學生的“持續”意識,為后期的“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1教師在講授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運動”之后可適當小結:

    以張家港市為例,從12月22日次年1月6月22日12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地球公轉速度的漸變情況。

    然后再明確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運動過程。可進一步指明這種持續變化具有同時性。例2在講授第二章第二節中“氣溫的日變化”的內容時,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曲線圖結合下表進行講授:

    通過分析講授:太陽高度太陽輻射強度地面獲熱地面儲熱地面溫度地面輻射大氣獲熱大氣儲熱大氣溫度的變化。學生很容易明了這也是一個持續變化過程。例3在講授“全球氣溫水平分布規律及成因”時有關大陸上等溫線彎曲特點,通過圖文分析,可以得出:一月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南彎曲;七月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大陸上等溫線向北彎曲。

    可用“南南北北”四個字來概括這一特征。進一步分析后可小結為:

    上述三例的綜合,不僅可使內在聯系的知識活化,還強化了“持續”意識的培養。事實上,整個高中地理上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氣環流的時空變化、海平面氣壓形勢的消長、降水的形成過程、水循環、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過程、內外力作用過程、地殼運動、地熱的積累與釋放、地殼的演化過程、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和單向流動、水熱條件的時空變化、自然帶內一個要素的變化對其它各要素的影響等等。這些例子,只要教師精心組織,深入淺出地講解,都能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持續”意識。

    整個高中地理下冊是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陣地。下面依教材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進行分章論述。

    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必須選擇合理的方式,顧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環境的、社會和經濟的效益。不能“竭澤而漁”,損害自然資源的發展基礎。對于非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這些資源利用的閉合循環系統;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續利用方式的方向轉變。對于可再生資源,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以確保環境的生態平衡和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使得各種可再生資源能夠循環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時,要結合中國國情,選擇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北方半干旱地區的退耕還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業發展,我國森林覆蓋率的奮斗目標、森林法的制訂實施;牧區的劃區管理、定期輪牧、輪流打草制度、規定載畜量、建人工草場等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都是有利于區域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在教學中要深入淺出,潤物無聲。

    通過第六章的教學,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能力應該有了一定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觀。第七章的教學,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與能源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的大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學過程中有以下一些問題可供學生討論:

    1.哪些能源的利用會不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哪些能源的利用會有利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什么?

    2.世界能源的產、供、銷與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能源的產、供、銷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世界上相當一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尚未成為常規能源,而非可再生能源又面臨貧化甚至枯竭的危險,為了維持本國或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5.生物質能的利用方式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6.能源消費構成與可持續發展。

    7.“能源危機”與區域經濟、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8.美、日等國是耗能大國,美國年能耗達7億多噸;而世界上的一些貧困國家對環境的需求、消耗也很多,對資源的開采是掠奪式的。為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日等國對世界上的貧困國家應持何種態度?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否可持續發展會影響到第二、三產業的持續發展,會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教學中要突出講授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途徑,例如要遵循生物再生產的自然規律;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采取多種措施,因地制宜;對農業的持續要重視氣候條件中的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此外農業生產能否持續發展,還與科技投入和社會制度有關,與農業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有關。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農業能否持續發展?影響更大,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堅持兩個原則:“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發揮地區優勢;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應結合本鄉本土,看到家鄉農業持續發展的成就,師生共同探討家鄉農業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工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宜從“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合理布局的意義、科學技術的水平、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工業的內部結構和地域結構、輕重工業的發展速度”等方面層層展開。例如結合教材可提出:如何根據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的產業的空間轉移,鄰近地區怎樣才能抓住“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從我國國情著手,著重探討農業生產、交通建設、能源建設、工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科教興國戰略、體制轉變等方面對我國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消除工業三廢,搞好環境保護”的內容,宜分三步講授:第一步,講清工業“三廢”的排放,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第二步,消除工業“三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步,舉例講解“消除工業三廢”,區域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口構成、數量、素質、增長、分布、遷移、流動,同“可持續發展”都有關聯。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要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教學過程中,除了說理之外,還可舉例講解,例如:移民是世界性難題。為了興建三峽工程而進行的移民方式,不僅對移民進行了經濟補償,而且保證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如在三峽大壩附近興辦水泥廠,既解決了移民的就業問題,也考慮了三峽工程的需要,并能節約運輸費用,降低工程投資。三峽工程的開發性移民(1985年—2008年,移民總數為113.2萬人),無疑是有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可以引用張家港市“城市現代化、鄉鎮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過程的成功經驗。

    全書的最后一章,對前面各章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帶有總結和提高的雙重意義。教學過程中,宜從“高中地理知識結構圖”著手,通過前面各章學過的知識,和已滲透的有關可持續發展思想,對資源利用方式、“三廢”排放、人口增長、規劃不當和自然原因引發的各種環境問題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加以總結,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環境、協調好人地關系,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只有在經濟增長中保護好環境,發展才能健康,才有后勁,才可持續。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最后可聯系教學過程中講過的實例。駕輕就熟地歸納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途徑。

    2.2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教育

    第一,開展主題不同的講座,如《中國21世紀議程》、《地球的一天》、《中國沿海地區21世紀的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等等。

    第二,開展鄉土調查尋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第三,提供實例,撰寫小論文,完善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第9篇: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范文

    更多精品源自3edu試題

    1江西設施蔬菜存在的主要問題

    菜農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較普遍。設施栽培的有機肥嚴重不足,而化學肥料和農藥過量使用,致使蔬菜產品品質下降,有害物質超標,難以達到消費者的要求,導致在供大于求的市場中賣菜難、賣好價錢更難的局面,使設施蔬菜栽培效益低下,成為設施蔬菜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同時過量的化學肥料和農藥,又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生態環境破壞,形成惡性循環,難以實現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發展對策

    2.1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進行節能高效集約栽培

    根據江西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經濟基礎,發展不同檔次和形式的設施蔬菜栽培模式。贛北地區以節能日光溫室和鍍鋅鋼管塑料大棚(單棚)為主,適度發展連棟塑料溫室,輔助進行遮陽、防雨、防蟲覆蓋,在經濟基礎較差的鄉鎮,重點發展竹木結構的塑料大棚;贛中、贛南地區,以塑料大棚為主,發展冬夏兼用的溫室,大力發展遮陽網覆蓋栽培,避雨栽培和防蟲網覆蓋栽培等夏季設施蔬菜栽培,實現節能高效集約栽培;而城郊則重點發展組裝式標準鍍鋅鋼管塑料大棚,適度發展連棟塑料大棚,少量發展現代化智能溫室,充分發揮其觀光、旅游、休閑、大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如南昌市揚子洲蔬菜研究所設施蔬菜基地),實現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科技培訓,大力推廣設施蔬菜栽培新技術

    因設施蔬菜生產是一種受控農業,所以對生產者的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為此必須重視對設施農業生產者的科技培訓,可采用專家授課、試驗示范、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培養設施蔬菜生產的專門技術人才,提高人才素質。在生產中,大力推廣無土栽培、節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技術、嫁接育苗、工廠化育苗、滲水地膜覆蓋等已成熟的生產技術,從設施的光、溫、水、氣、肥等各個環境因子入手,根據蔬菜作物需要進行科學管理,從而提高設施蔬菜生產效益,實現設施蔬菜栽培科學化、技術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高效化,使江西設施蔬菜健康、穩步、持續發展。

    2.3增加蔬菜種類,提高設施的周年利用率

    由于江西地方傳統蔬菜品種(稀、特菜品種如上饒紅芽芋、瑞昌山藥等)和野菜資源豐富,因此江西應在設施蔬菜種植結構調整中把稀特菜和野菜作為重點之一,選好一批種類,錯開播期,均衡上市,建成幾個布局合理的特菜和野菜設施生產基地。此外,可利用大棚果菜與速生葉菜和根菜進行間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邊行進行夏季絲瓜、苦瓜、佛手瓜、葫蘆等蔬菜栽培,棚內套種耐陰的葉菜、耐熱黃瓜等蔬菜,充分利用現有設施,提高設施的周年利用率,達到增加其效益的目的。

    2.4推行設施規范化生產及有機栽培技術,促進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設施蔬菜生產由于場地的相對固定,且土地的復種指數高,連年使用后會造成大量病蟲殘留,從而導致設施蔬菜病蟲害加劇,使蔬菜生產更加困難。因此要研究設施蔬菜規范化生產技術,制定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嚴格按照無公害產品的要求和商品質量標準進行采收、分級、加工、包裝、上市,減少污染,保證蔬菜食品安全。根據蔬菜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趨勢,研究改善設施土壤環境,改進肥料施用方法和栽培方式等,提高蔬菜產量,降低病害的發生,改善蔬菜品質,逐步實現設施蔬菜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一成人毛片| 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亚洲伊人成人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四虎www成人影院|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