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網絡環境 中小學教師 校本培訓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整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和管理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一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給教師充電,校本培訓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常規校本培訓的周期長、形式相對集中,使得教師的培訓工作和個人生活難以合理安排,并且校內有限的培訓資源無法滿足教師的需求。
一、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優勢
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是指學校以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圍繞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依托開放、動態交互的網絡平臺,創造性地利用網上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在職培訓活動。其中,學校是進行校本培訓的主陣地,教師是校本培訓學習的主體,而網絡則是校本培訓的載體。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提高學校校本培訓的實效。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主要有以下優勢。
(一)網絡的開放性有助于教師的自主學習
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教師寒暑假還要承擔一部分農活,長期的面授式培訓會耽誤很多時間,而基于網絡環境的校本培訓則給教師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平臺,教師可以白天干活,晚上在網絡上進行學習,從而工作生活兩不誤。因為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不受時空限制,只要能夠連接到網絡,每個人就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網站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內容,不再受面授式培訓所帶來的諸如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等方面的種種限制。
(二)網絡的互動性有助于豐富教師培訓的方式
在傳統的培訓過程中,教師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很少有參與互動交流的機會。網絡創造了一種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學習的環境,教師在網絡環境中不僅可以接受培訓,而且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更可以向培訓教師請求指導,提出問題,發表看法。
(三)網絡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師培訓的管理水平
傳統的校本培訓管理者無從獲知教師是否真正參與了學習,效果到底如何,培訓容易流于形式。網絡平臺提供的強大的數據庫系統,可以準確記錄每位教師的學習情況,如登錄時間、次數、發表文章篇數等,有利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整體培訓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增強針對性,從而提高培訓實效。
二、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策略
(一)支架式教學策略
支架式教學策略主要圍繞“概念框架”的自主學習,其設計要求在自主性學習設計時,圍繞需要自主學習的主題,建立相應的概念框架。這種概念框架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對學習主題的學習,因此需要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以便將學習者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策略
1.創建校本培訓專題學習網站。
專題學習網站是指那些針對特定的人群,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教科研主題、學習素材類事物主題,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組織與,或者提供互動學習平臺的教育網站。它是一個基于網絡資源的主題探究、協作式學習系統,充分發揮了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體、大容量等優勢,不同于針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課件,或某一門課程(章節)的網上教材,也不同于一個學科的專業網站。即學校建立專題學習網站,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登錄專題學習網站的子模塊進行學習。
2.專家引領,教師聯合備課,集體教學研討。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的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教師不僅承擔教學重任,還要積極參加科研,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因此,提出以專家引領、教師聯合備課、集體教學研討、動態跟蹤為依托的教學質量保證和教師專業能力協同發展機制,形成了有效的以教帶研、以研促教,促進了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良性協同發展。
教師聯合備課、集體教學研討可以發揮教師的合作精神、集體智慧,使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交流,形成更新的多元化思想,實現資源共享,全面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互相交流教育教學信息,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技藝,借鑒教學思想。在教師個人備完教案后,通過集體討論,能夠形成有質量的修改意見,克服個人備課的片面性、隨意性和主觀性,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彌補主備教師的不足。通過討論、交流,每個教師都將自己的優點展現給別人,又從別人那里學到許多優點,形成一個交流合作的共同體,實現教師群體的資源共享和互補。
教師聯合備課、集體教學研討,從提高教師參與校本教研活動的內驅力出發,解決部分教研組活動中存在的空洞化問題,以合作為途徑,提高教研組的教研質量,從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改變單一的教師分散教研方式,探索教師專業能力協同發展的教研機制。實踐證明,專家引領、教師聯合備課、集體教學研討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高教師素養、開闊教師教學思路的有效途徑。
三、結語
隨著國家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網絡培訓已經成為學校選擇校本培訓的最佳平臺,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培訓已經成為教師培訓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應該轉變傳統教師培訓的思維方式,發揮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優勢,讓其為學校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戴建浜.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08(11).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 TP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63(2011)03-0085-03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 of Dynamic Sample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s
WANG Dandan, LIU XianDe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ime-varying signal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effective using of unmarked sample information,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algorithm of dynamic sample set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s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The self-organizing process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competitive learning rule and supervised method are built respectively using acquired marked and unmarked process function sample signals, and it can label respective classes of dynamic samples through making use of the self- organizing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algorithm is analyzed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re given in the paper. Taking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flooded status in oil field development as example, experiment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0 引言
基于機器學習的信息處理技術是目前復雜系統數據分析和利用問題中一種有效的處理方法和工具。機器模型的建立一般需有足夠多的滿足系統狀態變化特征規律描述、高質量的樣本數據[1,2]。但在實際問題中,特別是在一些非線性動態系統的情況下,由于采樣條件的限制或代價高昂,往往難以得到足夠多的、有確定標識的樣本;而另一方面,在有些情況中,又可以獲得大量未標記的樣本數據。因此,如何利用標記及未標記的樣本信息、豐富學習樣本數量,是建立智能模型和提高模型泛化能力的關鍵問題之一[3]。
針對非線性動態系統未標記過程函數樣本的標記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4]的動態樣本半監督學習算法。首先,按照基于競爭學習規則和有教師示教方法,分別建立兩種信息處理機制的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動態信號分類模型,實現對過程函數樣本集合的分類;然后,按照基于分類結果的標記策略,實現對未標記過程樣本的標識,達到增加樣本規模和多樣性的目標。以基于測井曲線的水淹層樣本分類標記和油層水淹狀態判別為例,實際應用結果驗證了算法的有效性。
1 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
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Neural Network, SOPNN)是一種通過競爭學習機制實現對時變信號處理的動態神經網絡模型。SOPNN由時變信號輸入層和過程神經元組成的競爭層構成,網絡自適應提取輸入函數所隱含的模式特征,并對其進行自組織,在競爭層將作用結果表現出來。
設SOPNN輸入空間為(C[0,T])n,[0,T]為信號輸入過程區間;系統輸入函數為X(t)=(x1(t),x2(t),...,xn(t)),輸出為代表模式類別的數值量,網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中, wij(t) (i=1,2,...,nj=1,2,...,m)為連接權函數, yj(j=1,2,...,m)為網絡輸出。
1.1 競爭學習規則
設學習樣本集為X1(t),X2(t),...,Xk(t),Xk(t)∈(C[0,T])n。定義第k個輸入樣本向量Xk(t)與競爭層神經元節點的連接權函數向量Wj(t)的相似系數為:
式(1)中,W(t)=(w(t),w(t),...,w(t)),j=1,2,...,m。
設具有最大相似系數的節點j在競爭中獲勝,即j滿足:
r=r (2)
對于輸入樣本向量X(t),若節點j在競爭中獲勝,則調整w(t),使權函數W(t)通過算法調整向X(t)方向移動,最終使獲勝過程神經元j的輸出表示X(t)所代表的模式類別。
1.2 有監督的學習算法
當訓練集中各樣本的模式類別已知時,可采用有監督的學習算法。對樣本函數X(t),由式(1)計算r,按式(4)選擇獲勝的過程神經元j。如果獲勝過程神經元j是X(t)的恰當分類,其權值修正公式為:
2 基于SOPNN的動態樣本聚類
半監督學習是處理有大量無標記樣本和少量有標記樣本時的一種學習分類方法,適用于大量數據不斷產生、同時對這些數據不容易進行標記或若標記則花費代價很大的情形[5,6]。對于過程采樣函數樣本情況,基于半監督學習的動態函數樣本分類問題可描述如下:
設定動態函數樣本集S=L∪U,其中,L=(x1(t),y1),(x2(t),y2),...,(xl(t),yl)?奐X(t)×Y是有標記樣本集,U=xl+1(t),xl+2(t),...,xN(t)?奐X(t)是未標記樣本集,這里,xi(t)∈C[0,T],[0,T]為信號采樣區間,yi∈R。本文半監督學習的問題是基于有標記樣本集L,構造基于SOPNN的時變函數模式分類器。當樣本模式類別數已知時,樣本集經算法分類后,以標記樣本的類別代表分組類別,同組中的未標記樣本則與標記樣本的類別一致;如果所分的一類中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類別標記樣本,則分類失敗。這樣,可通過每個分類中已標記的樣本信息實現對未標記樣本集U中的樣本的類別標識。
設在實際問題中獲得了系統在運行狀態下的N個時變采樣信號,其中,l個為有標記樣本,N-l個為未標記樣本。以下分三種情況討論:
(1)若已知確定的樣本類別數,且每個類別中均包含了已標記的樣本,則采用有教師示教的SOPNN算法對未標記樣本進行標識;
(2)若已知確定的類別數,但有類別中未包含已標記樣本,則采用競爭型SOPNN算法進行未標記樣本的標識;
(3)若樣本的類別數未知,則可基于樣本集S=L∪U,先采用近鄰傳播算法[7]確定樣本的類別數,然后再用有教師示教或競爭學習算法對未標記的樣本進行標識。
3 在測井水淹層判別中的應用
油層水淹狀況識別是油田開發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而又復雜的工作。水淹狀況判別依據的是一組反映地層地球物理性質隨深度變化的連續測井曲線的形態和幅值特征[8],而測井曲線可看作是隨深度變化的一個連續過程信號。傳統判別方法是在取心井資料分析基礎上,建立油層水淹知識庫,再通過人機交互對非取心井進行解釋。實際工作中,水淹層判別主要依據SP、Rt、Rmd等三條測井曲線和小層厚度h共4個變量;油層水淹程度分為未水淹、弱水淹、中水淹、強水淹4個等級。
在油田實際開發中,由于鉆井過程中獲取巖心技術要求高、費用昂貴,故每個油田區塊一般只有少量的取心井,但所有鉆井都進行了物理測井,即存在大量未標記的小層測井曲線樣本。本文研究的油田開發區塊有3口取心井,包括4類水淹狀況、共35個有標記水淹程度的測井曲線樣本,其中,14個為強水淹、9個為中水淹、7個為弱水淹、5個未水淹。在區塊中另選4口具有典型地質特征的非取心井,選擇出43個有代表性的未標記小層測井曲線樣本,并作歸一化處理[4]。選用取心井4類35個有標識的小層樣本組成訓練集。SOPNN的拓撲結構確定為:3個時變信號輸入節點,4個過程神經元競爭層節點,輸出為水淹程度,對應于0,1,2,3。本實例為有教師示教的情況,4個過程神經元節點的輸出分別對應4種水淹狀況。SOPNN迭代372次后收斂。用訓練完成的SOPNN對未標記的43個樣本進行類別標識,結果為17個標記為強水淹、14個為中水淹、9個為弱水淹、3個為未水淹,判對率為80.3%,較大提高了測井水淹層解釋精度。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非線性動態系統未標記時變信號樣本的標識問題,建立了基于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的半監督分類標記算法。該方法利用已標記樣本構建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分類模型,可自適應實現未標記樣本的分類標記,增加反映系統過程模態變化特征樣本的多樣性。文中提出的方法對其他機器模型學習算法和訓練樣本集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 1 ] 馮乃勤,王芳,邱玉輝. 提高神經網絡泛化能力的研究[J]. 計算
機工程與應用, 2006, 4: 38-41.
[ 2 ] WAN W S,MABU S,SHIMADA K,et al. Enhancing the gen-
eralization ability of neural networks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h-
idden layers. Applied Soft Computing, In Press, Avaiable On-
line,2008.
[ 3 ] 江學軍,唐煥文. 前饋神經網絡泛化性能力的系統分析[J]. 系統
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8:36-40.
[ 4 ] 許少華,何新貴,李盼池. 自組織過程神經網絡及其應用研究[J].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3,40(11):1612-1615.
[ 5 ] 羅進,周學君. 半監督學習中非標記數據的利用[J]. 湖北大學學
報,2008,30(1): 8-11.
[ 6 ] BELKIN M,NIYOGI P.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on riemanni-
an manifolds[J]. Machine Learning , 2004,56:209-239.
[ 7 ] 肖宇, 于劍. 基于近鄰傳播算法的半監督聚類[J]. 軟件學報, 2- 008,19(11):2803-2813.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借鑒參考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當前國內許多經濟學者和經濟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齊力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建設中有所參考;另外也可在國內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中有所借鑒。筆者此次探討也即為研究西方經濟學,即為能夠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價值核心來進行借鑒和學習。并在以后的經濟工作中,做好指導作用。
一、簡單概述
“西方經濟學” 指西方國家不同時期所呈現的主流經濟學,當前“西方經濟學”特指為美國經濟學說以及相關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國家經濟學者對其國家市場的經濟運營方式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所做出的一種理論概括。并歷經200多年的深入討論和探索,使經濟學的研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基礎理論體系和基本規范。“西方經濟學”目前是西方各國家在制定其經濟政策中最基礎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西方經濟學眾多分支學科當中的理論基礎。但這一成熟的西方經濟理論基礎,同時也存在著資產階級形態意識的說教,因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予以識別。從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棄其資本主義宣教的內容。目前國內經濟學家早已將其形成了共識。其不同的認識方面為“西方經濟學”到底在哪些層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為我國經濟體制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從發展我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一)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經濟學中的邏輯起點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展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時現時隱貫徹始終。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應以個人為起點,個人是最基礎的單元同時也是研究經濟的基礎和根本,個人形成了經濟活動中的基本決策單位。任何的經濟活動也均是由個人進行發動的,其經濟活動后果也將由個人進行全權負責。因此個人對他所參與的經濟活動能夠達到的經濟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預期效果最清楚。所以,個人自己的選擇應是他自我看來最優化的抉擇。由此得出,個人也就是組成經濟活動的最佳單位。經濟學的本身也即是一門抉擇性學科,因此經濟學必須將決策者、選擇者個人作為經濟學邏輯的基本起點。這一點在國內經濟學中也應注意。國內提出過公有制起點說,企業起點說等,但這些起點均離不開個人。因此中國經濟學也應以人作為最基礎的邏輯起點。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必須以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為主。
(二)經濟學的研究規范
無論是表述方式還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規范。這種規范包括:觀察、提出問題、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說、計量檢驗、得出結論。因為經濟現象是很復雜的,因此研究過程中必須對現象進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過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條件下建立模型,可將研究的經濟理論表述的更明確、簡潔、直觀。一些經濟模型可用幾何、代數、高等數學來表示,有些也可用語言進行表述。西方現代經濟學廣泛采用數學形式,具有邏輯性和間接性。經濟學研究中的邏輯推理,即可借助數學這一工具。
目前國內經濟學卻是另外一種情形,大多舍棄數學形式的應用,“舍簡從繁”。然而通過數學形式建立經濟模型,是經濟學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種體現。由于我們中國有注重綜合的思維特點,但如果沒有好的分析,也變不會有好的綜合。因此在經濟學研究中,我們贏重視演繹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數學經濟模型,一邊使我國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規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論為綱
當前西方經濟學在歷經了200多年的研討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經濟體系。尤其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它主要包括消費(需求)、生產、市場、分配四個部分,是經濟學理論中的典范。表現為:找不到理論體系的綱,沒有理論基本線索, 同時也沒有邏輯起點。存在的根本問題也即是理論偏離實際,往往理論和現存的實際偏差較大,理論不但不能有效解釋實際,而且對具體的實踐也不能很好的進行指導。因此我們應極力呼吁政治經濟學的的重建工作。
(四)長期的演變過程
“西方經濟學”從初創發展到當前較為成熟的狀態,經歷了漫長演變的過程。中國經濟學要想成熟必然也應經歷這一逐步完善的過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學在其發展中,必須深入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參考他們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來。
(一)觀察和實驗
觀察和實驗是對經濟學科學研究的開始。“觀察”也即是在不進行任何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對周圍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的一種詳細記錄。“實驗”則是在經過一定控制條件干預下,進行的小范圍的經濟現象模擬,并以此對經濟現象的發生進行的推斷和分析。
通常這種經濟現象被我們認為是一種不可逆的經濟隨機過程,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對其研究觀察法將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選擇實驗法。例如一個村其經濟發展與周圍形成了顯著差異,無論是很快或過慢,都應引起我們的及時對其進行研究,它的發展為什么與別人有如此大的差異?只有善于發現經濟現象問題的存在,才能為科學的研究做好鋪墊。但最主要的還是要保持大膽的質疑和獨立的思考,不迷信權威和他人。
(二)文獻研究以及個人探索
觀察與實驗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下一步就可以對其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內在的相關機制。這可能需要靠個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個人探索并不是要講獨立的個人封閉起來單獨闖天下,它強調更多的是“個人探索”。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已經有前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時也積累了大量資料文獻,只需要我們后人在此基礎上有效的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首先應在查閱相關資料文獻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這已成為現代經濟科學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論模型
從形式來看,科學的研究也即是對通過實驗或者是一些經濟現象的觀察得到的數據,進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應的理論模型,這一過程必須抓住現實對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時舍棄其他非本質的細枝末節,同時將現實對象予以理想簡單化。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建立數學理論模型,有效實現問題的簡化,同時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理論模型建立的同時往往會與現實脫節,因此這種研究結論不宜直接套用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之中。
理論模型可以用數學公式進行表達,或以文字的形式進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經濟學中一般更傾向數學公式的應用,也即是將研究對象作為“變量”,在此基礎上做出假設,通常除少數要研究的變量外,其他外部條件和變量都不變,并在此假設的前提下,將相關的數據材料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統計檢驗和邏輯分析,建立經濟變量之間有效的邏輯關系。建立數學理論模型時還必須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設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四)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
試圖摒棄一切的價值判斷,同時只將經濟現象中的各變量之間存在的規律和聯系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分析、預測各經濟行為將帶來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議。
所謂規范經濟學,也即首先確立一個價值判斷標準,并以此來評價經濟活動結果是否能夠符合標準,同時研究經濟活動如何才能達到預先確立的標準,并以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目前西方經濟學家更傾向于運用實證經濟學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規范經濟學的存在。
所謂實證經濟學,也即是試圖通過摒棄一切價值判斷,同時將經濟現象中變量之間存在的各種規律及聯系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同時分析、預測各經濟行為將帶來的經濟后果,以此來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所謂規范經濟學,也即首先應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并以此作為經濟活動結果的評價方式,卻是其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標準,同時研究經濟活動通過何種方式才能實現預先確立的標準,并以來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當前西方經濟學研究者更傾向于通過運用實證經濟學法來進行研究,但并非將規范經濟學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經濟變量始終趨向于均衡的狀態,并以此來研究經濟對象如何才能實現平衡。非均衡分析則認為,經濟變量對象并非完全趨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種偶然行為,而非均衡才是經常的,目前在西方經濟學中,以均衡分析法為主導。如微觀部分的消費者均衡、均衡價格理論、廠商均衡,再如宏觀部分過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貫穿于整個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會經濟作為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體系,其內部諸多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這種均衡分析法作為經濟學方法中的一種基本法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社會經濟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結構又是松散的,且時常處在變動之中,數量比例的關系往往不停的發生變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須高度重視才行。
(六)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
靜態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條件均不變的前提下,將經濟對象中某些經濟變量作為自變量,研究作為函數的另一些經濟變量隨作為自變量的經濟變量取值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它屬于組合選擇分析,經濟變量中的自變量和函數之間呈現出一種并列的關系,且二者之間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時間先后順序的關系。
動態分析以時間作為經濟對象中的自變量,主要研究各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呈現出的規律。主要從過程的煙花進行分析,且不同變量的狀態之間呈現出一種演替進化、生長生成的關系,存在著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時間的順序等聯系。
一般情況下,靜態分析結論不能通過動態的資料進行證實。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靜態分析往往呈現給人一種動態分析的錯覺,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辨別,目前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方法,例如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等等,都是靜態分析法研究的結論。
(七)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是當前西方經濟學研究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經濟學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這種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經濟學分支,稱為計量經濟學。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其中1/3以上與計量經濟學有關,可見數學方法的重要性。
總之,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西方經濟學是非常值得借鑒和參考的,但其中的資本主義宣教我們應果斷舍棄,其研究方法沒有統一的定式,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探索、發掘和總結,以便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參考憑證。
參考文獻:
[1]宮敬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倫理性質[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32(11)
[2]鄭吉偉.“西方”與經濟學——-兼談我國西方研究體系的逐步完善[J].教學與研究,2010(5)
一、創新教學內容,強化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層次性和拓展性
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應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流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是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抽象與概括,具有邏輯嚴密、紛繁復雜以及動態演化的理論體系。為此,首先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主線建構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學生呈現出西方經濟學的全景圖,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體系,為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方法指導。從西方經濟學發展演變看,西方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通過“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邏輯關系實現有效銜接,并貫穿于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其次,根據授課學生專業層次、培養要求以及個體稟賦特征選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從而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教學體系。具體來說,專科層次主要選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基礎性理論,而本科層次不僅要加深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教學難度,還應擴大經濟學理論的教學廣度。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經濟學理論的推演和經濟學模型的建構,而對于管理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博弈理論以及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等學習。最后,秉持“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導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并有效融入西方經濟學的前沿理論,以此拓展學生的理論視野和運用范圍。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應打破傳統單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構建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向教學引導者轉變,而學生則從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和獨立學者轉變,從而通過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案例教學法是運用經濟事例將學生放置于特定的經濟情景中并加以恰當誘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使抽象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回歸經濟現實。因此,它是經濟學科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取決于案例的設計和案例的組織兩個方面。對于案例的選擇,應充分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現實性、熱點性、代表性、啟發性和客觀性,體現應用型教學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可以按照理論知識儲備、案例介紹、案例討論、案例分析與教師點評的步驟組織實施案例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都是在教師引導與學生主動參與下完成。另外,卡爾·波普爾構建了一種關于科學發展的邏輯模式,即提出擬研究問題,進而對問題的本質展開猜想,并進一步嘗試驗證假說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認識客觀事物的邏輯模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便是啟發式教學法。該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先由任課教師提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現實經濟問題或現象,然后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分析問題,并選擇恰當的經濟理論對問題進行有效解釋,再對理論解釋或理論假說進行系統的經驗實證,最后提出契合中國經濟社會體制背景的政策路徑。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確保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積極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38-02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4.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
5.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案。作為一門對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何處理好理論模型和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專業方向以及學時安排等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例如,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班級,應根據其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等有所選擇地講解模型,并著重講解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班級,在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著重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使其理解數學模型的假設前提、論證過程和經濟含義等。學以致用!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現實中的國際經濟問題,然后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并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對于計量科學的精確性、絕對性的探討由來已久,當前學術界的爭論只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理論的先驗正確性問題00,二是線性假設以及滯后期與趨勢決定的主觀隨意性問題,?三是計量經濟學的結構不變性問題。認為這三個問題造成了計量經濟學經濟分析的局限。相對于凱恩斯,Lawson的觀點相對來說比較極端,Lawson學建模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為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在研究現實經濟機制方面作用甚微,模型未獲得關于經驗現實的真正洞察,其預測結果不具備經驗充分性。
而Juselius則更傾向于為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尤其是VAR系列模型進行辯護H,認為計量經濟學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只是在面對當前危機時應做一些轉變H。并指出正確設定的、具有經驗充分性的協整向量自回歸模型可以實現這一轉變15。作為計量經濟學的擁護者,Hendry同樣對計量經濟學進行了辯護,指出雖然計量經濟學方法確實可能會產生謬誤回歸,但這種謬誤可通過檢驗進行回避與拒絕63;Hendry提出根據數據生成過程進行建模的理念,指出計量經濟學應根據DGP過程進行經驗建模,進而保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科學性與精確性。
國內學界對計量經濟學基本持肯定態度,李子奈認為,從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計與檢驗過程來說,其方法具有堅實的統計、邏輯基礎,符合科學研究的發現過程67。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實質上就是回歸分析,是證實與證偽、歸納與演繹、檢驗與發現、相對與絕對相結合的過程。并探討了計量經濟學模型政策評價、結構分析、預測與檢驗功能上的局限。洪永淼認為計量經濟學模型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非重要因素的影響問題、觀測數據問題以及樣本外預測問題°8。但計量經濟學理論本身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與全面,只是由于經濟系統的時變性、不可逆性以及經濟數據的缺陷導致了計量經濟學的分析、預測沒有物理學那樣精確,這也是計量經濟學與自然科學最大的區別。
那么計量經濟學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難以避免的不足與局限?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就要從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統計學科基礎進行探討,從其表述語言、方法論及功用層面進行基礎研究,以提高其應用研究的科學性,使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分析:模型語言經濟學表述的非充分性
經濟學語言學轉向引發人們對語言在經濟分析中作用的廣泛關注,進而產生一個問題,計量經濟學的主要語言是什么?計量經濟學語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經濟分析中又處于什么地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什么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以及計量經濟學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來著手。
要探討計量經濟學的語言,離不開對計量經濟學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結構的探討。計量經濟學是通過模型來表述經濟現實的,基于統計、概率方法的模型構建是計量經濟學經濟表述的主要手段與方式,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經濟研究與分析,以及作用于應用實踐的基礎途徑。從學科的自我表述與實踐應用兩個層面來說,一方面,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這一學科的主要表達方式,也就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另一方面,從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分析結構來說,模型是計量經濟學分析的基本結構,是計量經濟學描述、解釋經濟現實的主要手段,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學科表述與對外自我表達的主要途徑,可稱為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語言,在計量經濟學經濟分析中處于核心地位。作為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其研究方法從方法論上來說是經驗實證的模型方法,其語言也必然離不開經驗實證的方法論基礎地位,是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
那么,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學研究中處于何種位置?其經濟學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夠替代自然語言?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就要明確經濟學學科本質與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模型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作為社會科學的‘‘皇冠”,其特殊的學科性質決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同時人類社會也不等同于實驗室。經濟現實的復雜多變性,人性與人類心理的不可預測性,使得經濟發展過程成為一個異常復雜的有機體,這些必然復雜化經濟學的表述及其語言,單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統計的模型語言難以完成這一任務。此外,從經濟科學理論表述層面來看,經濟理論并不必然由數學或統計學來證明。經濟學的語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數學、統計語言是經濟學分析語言中不可替代一種,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語言更重要。當然,這也解釋了計量經濟學以概率和統計為基礎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分析語言中的地位。
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是計量經濟學科學化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但同時也難以避免其自身與生俱來的方法論局限:
首先,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面臨經濟研究中價值判斷理念的計量化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
①李子奈在他的‘‘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若干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中均有提到這一觀點。
經濟現實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現實經濟活動結果數據的概率分布假定基礎之上的,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中不可度量的社會關系、政策和心理等價值理念的處理是通過主觀假定賦值或虛擬變量來完成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價值判斷的這種表述稍顯隨意、主觀,是不精確的;此外,很多價值判斷理念難以通過統計語言或概率分布來表述。因此,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存在著價值判斷理念計量化的問題。經濟研究是以人及其構成社會的經濟活動與關系為核心的,而這種社會經濟關系的表述不僅是‘‘量”的統計,還包括‘‘質”的描述。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與描述是通過變量與現實經濟因素的映射來完成的,因此,模型對經濟現實的解釋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蓋待解釋經濟變量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經濟因素,也就是經濟因素都可以通過適當量化的形式納入模型語言的表述范圍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中的政策、環境因素以及微觀計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難一一映射為計量模型中等價的變量形式。雖然虛擬變量是一種選擇方式,但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虛擬變量通常是簡單的‘二進制”,這種“是與否”的極端表述方式很難精確描述經濟現實的漸變過程與漸變效應。
此外,即便勉強將價值判斷理念通過主觀賦值的變量進行計量化,還存在現實經濟因素與觀測數據統計方式的非‘‘一一映射”問題。很多模型表達的變量或符號在現實經濟中有多個對應統計方式,而每種方式的選取都代表著不同的樣本數據,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模型的估計結果。如探討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時,涉及到國家開放程度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對應變量的選取。究竟用什么代表開放程度,現實中選取模型樣本數據時就涉及一個選擇的問題,有的研究者將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GDP占比作為一國開放程度的度量標準,有的將對外政策的頒布作為開放程度的度量。這種變量的選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計結果是否更優作為條件,可以說這種選取模式是稍顯主觀隨意的,并不具備嚴格的科學性。
其次,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難以完全取代經濟學表述中的自然語言,一元的模型語言難以對經濟學進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夠表述經濟世界的是語言性的詞語而不是人為創造的符號、模型,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并不比自然語言更接近經濟現實,同時,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所描述的邏輯建構具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取代經濟學自然語言的使用。雖然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中的數學公式與統計推斷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話語,但這種“話語”本身也有語言問題,愛因斯坦指出“就數學定律指涉現實而言,它們并不確定;就其確定性而言,他們并不指涉現實”。數學哲學的觀點展示出數學、統計的模型語言,作為一種經濟學研究語言,其所構建的‘‘經濟世界”并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準確,也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接近現實世界。第二,人們生活的世界是詞語的世界而非函數的世界,對語言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功能來說,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作為交際語言并不具備足夠的充分性。雖然其在統計推斷與函數符號表達上具有嚴謹性與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科學性,但對于語言最為重要的交際功能,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并未表現出任何超越其他語言范式的優勢,尤其是在與公眾交流時。用函數與符號表達的數學語言是自然科學的通用語言“對自然科學家而言,它就像過去拉丁語對學者一樣,而對許多經濟學家來說它不幸是希臘語”10,因之其模型方程與符號的表達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們感覺它只想通過深奧的數學讓人肅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不論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多么嚴謹、精確,也不可能做到對完整社會關系進行精確表述,這取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的非精確性與局部性,因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個社會復雜多面的關系全部納入模型體系,無論從技術層面來說還是從方法論層面來說,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計量經濟學的數理基礎:非精確數量關系的度量
由于計量經濟學以概率和統計作為其學科的數理基礎,其結論是基于樣本數據(總體樣本的一部分)的推斷做出的,而非真實的針對總體樣本進行的精確運算,因而其結論并非是確定的、精確的。而計量經濟學中以概率為基礎的隨機檢驗的不對稱性與非精確性、概率約化方法下統計推斷的非確定性,都導致了計量經濟學度量精確數量關系上的局限。
1.以概率為基礎的隨機檢驗的不對稱性與非精確性由于觀測值很少是現實經濟中經濟變量的真實值,因此隨機模型的存在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但隨機模型本身由于其概率基礎的非精確性以及兩類前提假定的不對稱性,使其模型檢驗的邏輯基礎受到質疑;同時其概率基礎的隨機性,也嚴重削弱了隨機模型的可靠性與精確性。
[關鍵詞] 數學 經濟學 應用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它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特點。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資源配置及社會經濟關系的一門學科。從經濟學與數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獲知,經濟學與數學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數學能為經濟學提供特有的、嚴密的分析方法,它是經濟學的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歷史
17世紀90年代威廉配第在經濟學論文《政治算術》中將算術引進經濟學,首次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經濟學問題。在19世紀之前,經濟學主要運用的是初等數學。從19世紀起,經濟學的研究引入了變量和函數的概念,數學方法的運用更為普遍。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有力地推動了數學和經濟學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索洛和羅曼的經濟增長模型等等,一大批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的論著紛紛問世。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既使用了一般經濟概念和傳統經濟方法,同時又使用了從最簡單的數學符號到最新的數學方法。
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
1.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工具性作用
數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工具,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利用數學語言我們可以將經濟學中的某些問題描述得非常清楚,并且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錯誤,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我們還可以推導新的結論,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知識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研究的錯綜復雜。而數學就恰恰為這些復雜的思想和現象提供了簡潔明了的解釋,為許多錯綜的數據提供了計算模型,從而使經濟研究簡潔條理。
2.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思想作用
數學的嚴謹思想在追求精確和理性的經濟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數學思想越來越多地貫穿到經濟學中來。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發現,西方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點之一就表現在其數學性方面,也正是這一特征使人們常常把經濟學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這表明,數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按傳統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象、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三、高等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要想掌握好經濟學理論,學好高等數學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環節。大學階段的高等數學分為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大部分。其中,數學與經濟學聯系最緊密的莫過于微分,比如經濟學的核心詞語“邊際”就是一個將導數經濟化的概念,“彈性”這個在經濟學中無處不在的詞語更是體現了數學思想的重要性。線性代數作為一個將復雜多元方程簡單化求解的數學工具,其重要性集中體現在計量經濟學中對大量數據的處理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在保險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想學好經濟學必須先學好數學,但近幾年來,關于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不是經濟學要不要運用數學方法,而是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學的問題。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存在某些問題
1.在經濟學中盲目運用數學知識
數學很重要,但在經濟學研究中,更重要的是經濟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經濟學不是數學,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數學取勝,并非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都是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它主要還是依靠經濟學的思想來解決,而不是數學推導,數學只是解決經濟學問題的一個工具,不可濫用。
2.應用數學知識建立模型忽視前提條件
數學方法邏輯嚴密性和計算準確性的性質決定了任何一個數學模型都要受到若干條件的約束。但某些經濟學家建立數學模型時根本不去考慮或是過于簡化約束條件,對約束條件不夠重視,僅從模型本身的需要出發而不考慮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要求。這樣很容易引起理論的混亂和實際操作的重大失誤。
由此,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基礎和廣泛的,我們要重視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認真學習數學并掌握它的方法與精髓,同時,也要重視經濟學的方法和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現實中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進行剖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經濟學;策略分析
一、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基本概況
我國高職院校經濟學的理論性較強,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各個高職院校的特色來設定具體的課程,尤其是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提高經濟學的教學水平尤為重要。但是通過課程分析的特點,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問題,因此,培養高等的技術應用人才,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但是,經濟學的課程強調概念的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無法實現理想的效果。為了更好的提高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這就需要在了解經濟學特征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人才的應用培養模式。提高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率,關鍵要使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服從于應用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只有在教
學中積極探索實踐,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經濟學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基本特征,高職院校對于經濟學的發展主要是集中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理論,尤其是結合西方的經濟理論特征,這是使得經濟學理論的教學更加要結合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模式,從而才能夠使得教學效果得到一定的成果。
二、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
1.經濟學課程本身的問題
經濟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因此,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講解帶來了很大的論難。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經濟學主要是揭示了西方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教師對于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理論采用多種分析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邏輯能力,同時也造成了部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
2.經濟學在實踐中的問題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培養目標,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濟學的教學方向。可課程的設置也要突出一定的實踐能力和訓練,這就需要培養能力的同時在實踐的崗位上更多的具有一定的業務能力。但是經濟學的系統性特征使得教師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授課的內容需要很大的難度。尤其是高職院校開展經濟學的時間較短,無法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的消化專業理論課程,從而導致了部分學生無法的實踐中發揮經濟學的知識能力。
3.經濟學課程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得不到體現
經濟學在注重理論的同時,更注重對于實踐能力的把握,尤其是從方法論上來講,大部分的教師教學方式停留在了灌輸理論的基礎知識上,而忽視了對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了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而經濟學的學習過程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為了更好的在實踐過程中實現經濟理論的價值。但是由于經濟學課程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得不到重視,從而導致教學方面存在多種問題。應通過經濟學原理的學習,培養學生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高職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
三、提高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的策略分析
1.對經濟學的教學課程進行改革
經濟學內容作為經管類專業的課程之一,不僅僅只對于學生對于學習知識和內容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對于該課程應用到實踐當中去。面對多種問題對于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改革,尤其是加大對于實踐課程的比例,由于學習經濟學的時間有限,所以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要根據實踐能力所需要的內容進行有比較的設置課時,所以對于內容的選擇要結合高職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進行課程的安排,從而突出一定的應用性和針對性。
2.采用多種輔助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的教學手段為課堂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條件,這就需要利用多種輔助教學來提高經濟學的教學。多媒體能夠運用圖像以及動畫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從而能夠吸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能夠運用這種手段使得難以理解的抽象化理論能夠生動化,從而加深大學生對于經濟學的理解。
3.在經濟學教學評價上,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得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學的理論來思考問題,從而能夠運用市場的經濟規律來更多的指導實踐。因此,在考試和考查的范圍之內,要結合學生的特色修改評價體系,能夠全方位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查學生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在教學的課堂討論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要加大對于實踐能力和靈活性把握成績的比重,這對于學生日常的學習也是一種督促作用。這種考查方式的綜合運用能夠使得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時,能夠提高思維能力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