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中藥學本科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藥學本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藥學本科論文

    第1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藥學;科研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039-02

    2015年4月,工信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二部委頒發了我國第一個關于中藥材保護發展的國家級規劃――《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規劃中強調加快中藥專業人才的培養;5月,國務院頒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充分說明中醫藥行業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重心之一。中醫藥大學作為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對中藥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培養合格的新型中藥學專業人才是當今中醫藥大學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所在學院培養中藥學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實踐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探討中藥學專業人才科研素質培養的有效模式。

    一、加強中藥學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策略

    (一)入學專業教育是培育優秀專業人才的美好開端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新生走進大學校門、開啟求學之路的第一堂課,是大學生打好基礎、完成角色轉變、樹立信心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形成良好紀律觀念、行為準則的關鍵時期[1],也是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的起點和基礎[2]。而入學教育一般包括基本教育和專業教育,入學基本教育是成就優秀大學生的關鍵,而專業教育則是培育優秀專業人才的美好開端。

    我院入學教育分三個層面,首先是新生見面會,輔導員、班主任和同伴輔導員與新生面對面交流;其次是全校入學教育,包括基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適應能力教育等;再次是學院舉辦專業教育,各專業負責人介紹本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專業現狀及前景、學習條件等。專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時期,入學專業教育是給學生劃一個輪廓,讓他們自己繪制美麗的專業藍圖。

    (二)由淺入深的專業理論教學為培育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院中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技能及藥學、中醫學等方面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研發等領域從事標準化中藥材生產與鑒定、炮制與制劑、質量分析、藥理與安全性評價及臨床合理用藥等專業人才。

    我校為中藥學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基礎化學,生物學課程,中藥學相關課程,藥學相關課程。

    中藥學專業理論課是學生學習的理論課程,帶領中藥學學生對本專業的進一步了解、認識。在教學研過程中,老師能發現對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所以,理論課的學習是基礎,也是補充。

    (三)實驗技能操作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尋找科研興趣點

    中藥學本科生實驗技能培養以師生為主體,學校學院為實驗提供場所、經費等條件。技能操作有理論課教學實驗,野外采藥,科研助理,開放性實驗,專業技能競賽,挑戰杯等。

    我院中藥學本科生開設專業理論課對應的實驗課程。此外,學院老師招募科研助理,協助老師或研究生做一些實驗項目;各教研室還開設本專業的開放性實驗,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實驗;學院組織相應的專業技能競賽指導老師團隊,系統培訓參與技能競賽的學生理論知識、技能操作等;校團委、院科教科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等課外科研活動。

    (四)科研思維訓練,科研能力培養,開啟科研之旅

    中藥學本科生在理論課學習和實驗技能操作過程中培養科研興趣。其科研意識和興趣的培養是有效開展科研活動、提高科研能力、培養專業人才的前提。因此,培養其科研興趣,激勵其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對于培養中藥學專業科研人才至關重要。在培養中藥學本科生的科研意識和興趣方面,我院著手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校院領導高度重視中藥學本科生科研意識的培養。為有效激勵中藥學本科生參與科研興趣,調動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培養其科研思維,提升科研素質,學院開設院內教授系列講座,鼓勵本科生積極參加有關科研活動,增強自身科研素養。

    第二,邀請國內外中藥學、藥學專家開設系列講座。先后邀請美國密西西比大學Ikhlas A.Khan教授、Dale G. Nagle教授,美國農業部David Wedge教授,美國南伊利諾伊州大學曹德良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學Raimer Loebenberg教授、Raimer Loebenberg教授,卡爾加里大學鄭熙隆教授,巴基斯坦國家科學院主席Atta-ur-Rahman院士,中南大學周宏灝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果德安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孔令義教授等來我校進行學術交流指導。這些學術活動既是學術盛宴,也是最好的專業思想教育和科研意識的啟蒙。

    第三,為推動我院與國外大學和機構的合作,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力,培養國際化人才,學院以與國外高校開展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為基礎,鼓勵和支持學生到國(境)外學習和研修。已先后已選派10名優秀本科生(2014年4名,2015年6名)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交流學習。中藥學專業本科生于2014年參加以中醫藥為主題的香港文化交流之旅,推動了兩地教育交流。這為提高我院中藥學本科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為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強中藥學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意義

    (一)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提高

    對本院中藥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參與了科研的大多數學生認為在參與科研過程中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1)通過文獻檢索查找所需專業資料,既鍛煉了學生運用檢索工具,也訓練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2)通過參與科研實驗,動手能力得到了訓練,養成了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3)通過科研選題、設計方案、申報立項、完成實驗、課題總結、答辯、撰寫科研論文等,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訓練的機會;(4)通過學生結題、撰寫研究成果簡介等科研過程,使學生盡早進入各專業科研領域,接觸學科前沿,了解學科發展動態。

    (二)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應用和鍛煉

    通過參與科研素質訓練的各項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學生認識到了自身知識的不足而激勵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使自身的自學能力和學習水平都有了明顯進步。對我校歷年推免生進行調查,發現推免生除了學習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強外,幾乎都參與過科研工作。

    (三)學生的科研活動取得可喜成績

    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來學院在挑戰杯比賽和學生科研課題申報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院學生每年均有獲得湖南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獎。藥學院學生共獲批科研項目78項(其中省級24項,校級53項),其中中藥學專業學生科研立項占全院的二分之一。2011級中藥學專業三名同學在全國首屆中醫藥社杯全國中藥學類專業知識技能大賽中榮獲團體總分第二名(全國42個參賽代表隊);三名同學分獲一等獎、二等獎(全國共126名選手,一等獎全國取9名,二等獎全國取18名)。

    (四)培養中醫藥事業的接班人

    中藥的科學研究任重而道遠,中醫藥是我國的瑰寶,需要我們中醫藥人去傳承、發揚、創新,但中醫藥的研究工作是一項艱巨的大工程,需要知識面廣且深的中醫藥團隊去攻克[3,4]。讓學生參與科研工作,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科研能力,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也是培養我們中醫藥事業接班人的需要。

    三、思考

    我院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在學校的關心下、學院的培養下,凸顯出了不少中藥佼佼者,但學院能否培養更多的能為中醫藥事業做貢獻的優秀人才,還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1)加快落實本科生導師制[5],讓學生能更系統地接受科研訓練;(2)給本科生開設本專業的綜合大實驗[6],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專業的本質;(3)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7]的質量要求。

    四、結語

    加強中藥學本科生的實踐動手、查閱資料、主動自學、科研思維、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科研素質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時展對中醫藥高校的要求,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藥學人才的需要,是中醫藥高校立足的根本。學校學院的高度重視,形成了關心、支持和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良好氛圍,本科生科研活動必將蓬勃發展,為其繼續深造和快速適應工作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會有更多高素質、創新型、綜合性中藥學人才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劉呂高,湯磊.地方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對策[J].新西部,2014,(3):107.

    [2]李元元,李鑫.淺談當代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時代教育,2015,(7):96.

    [3]王永炎.中醫藥科研形勢及發展趨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7(17):705-707.

    [4]張霄瀟,莫美,馬雙成.中醫藥科研方向的思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1(21):233-235.

    [5]夏蓉,車念聰,王蕾,等.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型探究[J].中醫教育,2015,3(39):46-49.

    第2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中藥學》分段教學是指將《中藥學》的基拙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拙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拙理論與中藥學基拙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拙課《溫病學》、《傷寒論》、《金魔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與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中藥學》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悖現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專科臨床中藥學發展,專科用藥和合理用藥成為中藥學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要學好臨床中藥學,必須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而要教好《中藥學》這門課,更要求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中醫基礎理論。要在《中藥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將基本理論加以融匯貫通,有目的地將之有機結合起來。

    第3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 科研能力 中藥學 課程研究

    醫學的發展必須以科研的提高為基礎,對醫學生加強科研素質和科研實踐的培養,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也是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1]。尤其對中藥學這一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學科而言,必須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學科最新的研究結果和動態,為學生的科研思維奠定基礎。但長期以來,由于存在著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藥專業教學中忽視了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這種現狀,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中藥本科專業中開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為目標的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多學科滲透與融合,培養科研素質,注重創新能力

    對于中藥專業學生而言,必須系統、全面地掌握中藥學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養。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藥品開發研究、醫院藥房、藥廠生產、產品營銷等工作,教學內容雖然側重在藥而不在醫,但醫學與藥學知識并沒有明確的界限[2]。其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于臨床,為科研及臨床應用提供問題和思路。因此,中藥學教學與中醫臨床、中藥藥理、中藥制劑等學科是密切相關的。

    1.注重藥理、生化、微免等基礎醫學學科知識的滲透

    隨著中藥學研究的深入,多學科交叉滲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寬了傳統中藥學的學科內涵,中藥學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理性學科。實驗中藥學、臨床中藥學、分子中藥學等次級學科的分化已日益明顯[3]。為順應學科發展的新趨勢,立足于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在中藥學教學中引入現代科學研究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而這些科研的開展又必須根植于藥理、生化、微免等基礎醫學研究,并以基礎醫學研究作為手段。多學科合作是創新發現的有效途徑[4]。中藥教學與基礎醫學在教學與科研中,二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啟發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現在大多數醫學院的中藥學教育重視化學基礎教育而輕視基礎醫學教育。這是因為在中藥學專業創辦之初,主要是為藥廠生產一線培養技術人才。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藥廠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已不再大規模需要技術人才,而中藥學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馬上進行適應性的改變,這使得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化學、分析等知識與能力較強,而藥理、生化、微免與臨床知識相對不足[5]。為此,我們教學團隊一直在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將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教學融合。在對藥物功能主治介紹的同時,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觀點加以解釋,啟發學生進一步總結、探討與思索。例如:在講解清熱解毒藥時,我們重點介紹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講解活血化瘀藥時,我們介紹其改變血液流變學、抗血栓、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動力學的機理。這樣學生就不再覺得中醫藥術語的抽象,而更直觀地理解中藥知識。

    2.淡化臨床治療,注重與中藥化學、中藥制劑炮制等專業知識的銜接

    中藥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基本理論是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研究的出發點和核心內容。中醫學專業研究中藥的目的是以臨床知識為本,以潛方用藥為目的,然而中藥學專業更應突出以藥物為主體[6]。為此,對中藥專業而言,中藥學教學的詳略、主次、重點、方法是不等同于中醫學專業的。中藥學應根據本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調整教學的結構和程序,淡化應用臨床各科病癥的病因病機和癥候特點的相關內容,把教學重點轉移到藥物功用特性上,鼓勵學生了解藥物作用的實質,為銜接后續中藥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近年來,中藥學的研究發展迅速,已從過去單純的臨床用藥觀察,發展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探討中藥的化學組分、藥理作用、療效機制等內容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于更好地詮釋藥物的藥效作用機制起到積極的作用[7]。因此,在講授時,教師不僅要介紹中藥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藥學的來源、加工、藥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紹中藥化學、制劑分析、種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進展。在這些與其他專業課銜接的知識點上,加強理論聯系實際,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中藥資源學,注重各地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當前國家十分注重中藥、天然藥物創新與產品開發。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用藥存在著一定差異,各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數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對本省常用藥必須掌握或熟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8]。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幾乎各論每一章都收載有各地的藥用植物。因此,筆者建議在修改統編教材時,應將現在的重點藥、熟悉藥的數量適當縮小。增加各地藥用植物的介紹,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據當地具體情況補充。制訂大綱、質量標準以及舉行統考都可以根據培養目標適當調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區就有很多珍貴的藥用植物[9],“太白七藥”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為沒有收載在統編教材中,在中藥學課程講授中,并沒有相關的內容。但實際上,在科研領域,大批的學生在參與其種植炮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時我省大批的制藥企業也在研發生產這樣的優秀產品,比如“盤龍七片”。對此學生反映迫切需要對本省珍貴藥用資源知識的介紹與了解。

    結合中成藥學知識,中藥研究新成果的及時補充

    近年來,中成藥學有了長足的發展,最新統計可供藥用的中成藥數目已達一萬多種[10]。近年來中藥新藥的研發態勢良好,如丹參滴丸、絡欣通、康萊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紅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提高了療效[11]。這些中成藥研究的新技術、新成果雖是基于中藥學知識,但卻是中藥學知識的進展與突破。在教學中適時地予以補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其學習興趣,同時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礎。

    目前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還沒有專門開設《中成藥學》課程。當前《中成藥學》課程則主要針對許多藥學各專業和西醫臨床等專業的學生開設選修課[12]。我們教學團隊建議,統編《中成藥學》教材,開設36學時的《中成藥學》必修課。此課程的開設對于中藥專業的學生正確選擇使用中成藥,掌握中成藥的基本知識,研究開發中成藥的基本素質、能力、實用技術的提升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強調教學實踐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介紹方劑學科的發展動態

    中藥學很多知識來源于科研實踐活動。科研是獲得知識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徑。教師通過科研不斷吸收新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同時了解當代科技發展的方向,熟悉本學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學上得心應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學會極大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科研實踐活動是一種很好的自主性學習模式[13]。

    以一定的學術研究為背景,有創意和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對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研究中。近年來,我院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都參與帶教本科學生的工作,有意識地引導學科的發展動態,講解科研中的熱點和空白點,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打破陳規,逆向思維,開展文獻研究。同時方法上給予指導,為他們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大膽放手地讓他們獨立參與科研全過程。明顯發現學生在科研方案設計、實驗動手能力、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和科研意識等方面有明顯的提高。教師將科研理論融匯于教學中,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藥教學亮點。

    著名教育學家錢偉長院士在論述教學與科研關系時,曾指出: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15]。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學內容、科研思維創新教學模式、科研資源可以改善教學條件、科研實踐促進學生創新。隨著以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中藥學教學改革將會更加全面與深入,為培養新世紀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巖,李治淮,劉孟安等.提高西醫院校中藥學教學質量的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2):3074-3075.

    [2]袁穎,何世民,金素安等.導入與啟發相結合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醫教育,2011,30(5):43-44.

    [3]陳立軍.臨床中藥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藥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7,2(5):102-103.

    [5]史志超,錢桂敏.提高中藥學教學效果探索[J].藥學教育,2007,23(1):23-25.

    [6]翟華強,張冰,閆永紅等.國家級中藥學教學團隊運行機制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878-888.

    [7]吳嘉瑞,張冰.基于BB平臺的中藥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探討[J].中醫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對中藥學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5):324-326.

    [9]歐莉. CAI課件在中藥學教學中應用的探析[J].中醫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運用綱目法優化臨床中藥學教學[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2):98-99.

    [11]李楊.中藥飲片識記課的設置對中藥學教學質量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121-122.

    [12]趙宇昊,劉仁慧,王秀娟等.中藥專業中藥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醫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賈玉梅,崔瑛.基于解決問題學習法的中藥學教學方法[J].藥學教育,2011,27(4):48-50.

    [14]常麗虹.淺探中藥標本在中藥學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0,17:91-92.

    [15]李越蘭,洪寅,宋捷民等.學導式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單位:張彥 黃英 馮永輝 張寒 孫艷平

    汪興軍 魏彩霞

    第4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我校在堅持面向農村基層服務,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藥學專業人才為廣西及鄰近省份的農村基層培養了大量實用型的醫藥人才做了重要的貢獻。但作為地方高校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著辦學模式陳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教育與科技經濟脫節等問題。目前的教學的現狀及存在以下的問題:①招生逐年擴大,教育經費的增長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學的硬件建設受到忽視,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教學設施差,導致教育手段、教學方式單一。②傳統教學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學生的獨立創造性被扼殺,很多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中得不到有效應用,如很多的案例討論課的課堂上出現冷場甚至是形式化。③教與學本質上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即使在實踐教學環節,學校開展的課外創新活動,學生大多在老師限定的框架中進行的。④管理意識過強,學校為學生設計了完整的專業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有必修課、選修課;不僅有本專業的課,還要選修外專業的課。除了必要的體系,給學生選擇的空間基本沒有,學生處于嚴重的束縛之中,允許選修———外專業的課程開放度很低。⑤教學管理辦法不夠規范,對教學質量尚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⑥嚴謹的學風———還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學術氛圍,寬容而又嚴肅的學術批評還不夠濃厚,這些都阻礙著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2適應社會需求中藥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

    2.1我校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在辦學模式、辦學層次、辦學規模上準確定位,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對人才專業層次和專業結構的需要。以社會需要和大學生就業為導向來定位我校中藥學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即能解決藥品開發、生產和流通環節等問題的技術型人才;能解決藥品質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藥等問題的藥師型人才及醫藥經營管理型人才。根據我國醫藥事業發展規劃,我國將由一個醫藥生產大國轉變為醫藥強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還需要大批能夠從事一線生產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2加強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在應用型中藥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構建過程中,必須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中藥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研究。根據市場和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的用人要求來確定,從總體上設計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能力點,體現鮮明的市場導向,再根據所確立的知識點、能力點來組織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構建實踐過程中,我們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著手,梳理各課程的相關性,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實現課程計劃內在的融通及立體化教學,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課程學時比例,體現多學科交叉滲透,把各相關專業課程的知識進行整合,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培養等三大課程體系,將所有課程分為通識課程、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塊,利用必修、選修和輔修等課程的結合完成人才培養。

    2.3加強教學改革,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一是以“強基礎、寬專業、重實踐、高素質”為原則來制定和優化教學計劃,根據現代醫學科學和中醫藥科學的發展趨勢改革、調整和設置課程體系。以培養復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為目標,堅持以應用型為培養方向。二是改進教學方法手段。積極探索分層次教學、案例教學、PBL教學法教學、啟發式教學、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方式和互動式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推行教學方法改革,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三是積極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模式的深層次變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構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評價體系所謂中醫藥專業人才評價體系,就是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對中藥專業的學生是否具有中藥從業者所必須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質進行鑒定和考核的過程。由“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等基本要素構成。我校中藥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為我校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具備中藥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開發領域從事中藥鑒定、設計、制劑及應用等方面工作的藥學中、高級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首先要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修訂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在教學考核中,制定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參考現代的教學及考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重,注重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實施質量控制。以課程評價為例,避免只注重筆試而忽視過程性評價,增加平時考查成績和技能性考核成績的綜合評定。在評價方式方面,除了筆試的卷面成績為依據外,增加畢業生的實習報告、論文寫作及答辯、現場操作、實習單位鑒定等面試考核的比重。

    2.5加強中藥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我校中藥專業是順應我國、我區醫藥事業發展,適應社會對中藥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發展的需要而新辦的學科專業。我校的藥學專業起步相對較早,有良好的實驗教學平臺和較好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如天然藥物化學實驗平臺、藥物分析、藥理實驗平臺和“學生建設、學生管理、教師指導”的模擬藥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寧市和自治區藥檢所等藥物檢驗分析機構,廣西中醫藥研究所和廣西藥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百色市醫院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地市的三級甲等醫院的藥劑科,廣東大參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倫等眾多醫藥企業,百色市內的桂西制藥有限公司、廣西偉健藥業及市外的廣西萬壽堂藥業、廣西中醫藥大學百年樂制藥廠和廣西維威制藥等多家制藥企業都與我校合作建設實踐基地,我們可以借助學校里藥學專業的實驗教學平臺和校內外實踐基地,再根據中藥專業的特點建設一些中藥專業需要的實驗教學平臺和實踐教學基地,如中草藥種植園、標本館、中藥炮制室等校內實踐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建成的滿足中藥專業學生學習的實踐教學平臺。

    2.6實施校內和實習單位雙導師制對實習生進行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指導,并把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和畢業論文指導相結合我們對藥學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實行雙導師制,在進入實習崗位前半年把愿意指導與藥學相關專業具有中級經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老師的名單列出向學生公布,讓學生進行選擇作為指導老師,每位老師可指導3~5名學生,經雙向選擇后由系里下達聘請書,由這些校內導師先期進行相關的指導,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后由實習單位指定符合條件的技術人員擔任導師對學生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校內教師可通過QQ、飛信、電話、電子郵件等進行遠程指導。我校自2001年起積極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鼓勵科研創新能力強的教師在個人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指導他們進行科研學習,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讓他們掌握科研的思路及基本方法;學校設有本科生科研創新基金,讓學生通過申報課題獲得立項,資助優秀本科生參與科研。我們藥學院的教師中符合條件的老師基本上都報名招收本科生導師制學員,積極指導學生學習和開展科學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們根據此情況,制定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和畢業論文指導相結合的政策,使學生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取得良好的效果。

    2.7舉辦與就業相關的五項知識和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導學”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準備期,也是大學生從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過渡期,因此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現實大學校園中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不了解和、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視不和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準備不足夠,因而造成許多的大學對大學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對頭,以致出現厭學棄學,在學校時沒掌握任何就業技能,到畢業因為缺乏規劃而出現各種就業難題的情況屢見不鮮。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活躍,表現欲望強烈,對參加各式各樣的競賽的興趣和熱情非常高,通過舉辦“知識和技能競賽”可以對大學生起到“以賽促學”和“以賽導學”的積極作用,對課程模式的改革、師資隊伍的建設、實訓設備的改善起到了推動作用,對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起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不但能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基于我校藥學各專業的學生主要到醫院和社會藥房、制藥企業的藥檢崗位、醫藥流通行業等崗位就業的實際情況,我們每年都舉辦與各種就業崗位相關的競賽:①藥品營銷策劃與技能競賽;②藥房崗位知識與技能競賽;③藥品食品檢驗知識與技能競賽;④中藥鑒定與栽培知識與技能;⑤藥學實驗基本知識和技能競賽。通過這些競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和引導作用,同時也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2.8依托校園網絡建設藥學信息應用與服務平臺我校藥學專業是在西醫院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很多的教學及教學設施都是依托醫學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來辦學,所以校內外的實訓基地建設得很不完善,學生缺乏實訓場所,達不到教學要求。為了解決由于高校擴招而帶來的生源素質下降、教學資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矛盾,由計算機與信息中心、藥學院及附屬醫院藥劑依托校園網絡建設藥學信息應用與服務平臺,該服務平臺可應用在諸多藥學領域,從藥學科研、教育、臨床到藥品營銷,這些領域幾乎涉及到了藥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其應用領域主要有:①精選藥學信息資源網站,為藥學學習者和工作者推薦方便快捷的有價值的藥學信息;②建立為藥學教育、科研、培訓機構提供藥學服務的網絡平臺;③考研及藥師考試指導;④把模擬藥房(店)、模擬GMP生產車間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視頻等的仿真實驗平臺;⑤藥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藥圖譜等藥學生最常用的工具書的電子版的工具書平臺;⑥藥物咨詢、藥物不良反應、醫院藥品動態、藥學信息、用藥常識等藥學服務內容的藥學服務平臺。

    3結論

    第5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 循證醫學;臨床中藥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方法;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2-0123-03

    The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about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eaching in the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XU Chang1 MA Zhijie1 ZHOU Li2 ZHONG Meng1 XIE Junda1 LI Jian3 ZHAO Kuijun1

    1.TCM Pharmac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Cardi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3.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in our hospital, we teach the graduate student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 knowledge. Teaching methods are as follow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cture combined to impart knowledge of EBM, us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EBM, the idea of training EB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method(PBL) and EBM in teaching, encourage graduate students to write EBM papers. Although it has achieved a wealth of teaching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teaching difficulties: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 clinical data in China, graduate students' statistical 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graduate students lack the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gener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helpful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difficulties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意為“遵循證據的醫學”,是指應用現有最為可靠的研究證據,結合醫師的臨床技能及既往經驗,在尊重患者的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對患者做出的醫療決策與診治方案[1]。自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雜志首次提出此概念始,循證醫學迅速與臨床各學科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在不斷豐富與完善自身體系的同時,更促進了傳統臨床教育模式的轉變[2]。

    臨床中藥學是指在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患者為主體,研究中藥或其制劑在人體內的作用及機制與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評價及應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3]。作為一個新興學科,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及內容尚處于摸索階段[4]。本單位于2015年成立臨床中藥學碩士招生點,且于當年成功招生,依托本科室課題背景及首都醫科大學教學資源,在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培訓與鍛煉,且碩果頗豐。現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教學的方法、成果及難點做一歸納總結,以供同仁參考引智。

    1 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方法

    1.1 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系統傳授循證醫學知識

    在臨床中藥學的常規教學中,帶教老師將循證醫學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理念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系統地傳授讓醫學生正確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再依靠本院循證醫學中心及首都醫科大學豐富的教學資源,針對循證醫學的重點及難點定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及答疑使醫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

    1.2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循證醫學知識

    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以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新型醫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5]。帶教老師通過微信群、QQ群等流行社交軟件,將循證醫學相關課件、文獻、資料推送給研究生。這樣不僅可以將帶教過程中沒講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識點在群組中詳細講解,還可以實時回答研究生在學習循證醫學過程中所產生的疑問與不解之處。另外,這種線上學習交流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羞于問、不敢問”的常見教學難題,還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1.3 教師帶教過程中培養循證醫學理念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知識更新速度往往較慢,而醫學及藥學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卻是極快的,如在教材還未介紹他汀類降脂藥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時,在臨床診治冠心病的過程中就已形成強化降脂的理念[6]。所以,在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需讓研究生親身感受到醫學、藥學知識不斷更新的現實性與必要性,再通過具體的循證醫學案例使其掌握獲取知識、辨別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1.4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方式(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

    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PBL)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模式[7]。P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獲取知識的機會,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與他人的交流方式。

    在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中,將PBL教學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即“向研究生提出問題,并告知問題的解決手段(循證醫學),讓其自行尋找答案、甄別答案”的過程。這種模式的核心內容旨在調動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及實戰能力。在此模式下訓練的研究生不僅擁有嚴謹的臨床思維,而且在查閱文獻、分析總結、語言表達及科研寫作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8]。

    1.5 鼓勵研究生撰寫循證醫學論文

    在就業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唯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含金量才能于萬千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而研究生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之余,無疑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9]。因此,鼓勵研究生對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循證醫學研究,并撰寫相關論文,不僅有助于其對循證醫學知識、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豐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2 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成果

    自本專業研究生入學一年以來,循證醫學教學不僅激發了研究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知識;同時還提高了研究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可貴的是,一方面,循證醫學教學可使研究生養成縝密且靈活的臨床思維,促進其在今后的查房、醫囑審核、會診及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正確、先進的用藥指導意見;另一方面,研究生通過循證醫學研究會親身感受到醫學、藥學知識海洋的廣闊與多變,促使其養成孜孜好學、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對新一代醫藥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循證醫學教學的同時也增強了帶教老師的循證醫學理念,不僅促進其在臨床中藥學的工作中做出科學的用藥指導,還促進了循證醫學及流行病學科研的開展。在進行循證醫學教學的一年來,本教學點已于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循證醫學論文2篇,分別為鹽酸小檗堿片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的Meta分析[10]及雷公藤多苷聯合甘草酸單銨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11],不僅拓寬了鹽酸小檗堿片及雷公藤多苷的應用范圍,還為臨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銀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參考。

    3 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的教學難點

    3.1 國內缺乏優質的隨機對照試驗(RCT)臨床資料

    循證醫學的研究基石是通過雙盲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評價某種藥物或療法對某種疾病的療效及毒副作用[12]。由此可見,循證醫學重視證據,不迷信權威。現行醫學各學科診療指南的證據主要來源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但由于人種、飲食結構、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這些指南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患者。然而,正規的臨床試驗所需樣本量大、研究周期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還需避免商業利益對結果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循證醫學概念引入較晚,現有的嚴格、正規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資料可謂鳳毛麟角,尤其有關中藥的臨床報道仍以觀察性研究為主,導致在進行中藥的循證醫學研究中,缺乏優質、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原始資料。

    3.2 研究生的統計學功底普遍薄弱

    循證醫學與統計學是緊密相連的,數據的篩選、方法的選擇均離不開統計學基本原理[13,14]。在循證醫學教學中,帶教老師必須在闡述相關統計學知識后,方可講授循證醫學知識[15-17],表明現有的研究生《醫學統計學》課程與實際應用多有脫節,其所講授的知識過于陳舊、繁雜,且應試教學模式過于死板、老套,導致研究生難以把握統計學的重點與難點,無法掌握實際科研工作中所需的數理統計知識。故應加快《醫學統計學》課程改革,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增強研究生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3.3 研究生缺乏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限于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研究生的主動性普遍較差,帶教老師需向其布置具體的任務,交代具體的研究方法與軟件,甚至還需對結果進行分析思考[18,19]。研究生大多不具備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能力,僅滿足于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導致離開教師及學校,研究生無法獨立開展循證醫學工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帶教老師一方面要向研究生傳授具體的循證醫學理論與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著重培養研究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研究生學習及科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學以致用。

    4 展望

    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中藥學乃至各科臨床教學中,對研究生的臨床診治、科學研究、人文關懷及個人發展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作為首都三甲教學醫院,我們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醫學、藥學人才的重任,而循證醫學無疑是現代醫學與藥學的發展方向與診療理念。因此,于本碩士點內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貫徹循證醫學理念,推動循證醫學與臨床中藥學教育的融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深化對循證醫學的教學,大膽嘗試新型培養模式,同時望能給業界同仁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方冠毅,劉宇軍. 循證醫學教育在醫學生臨床素質培養中的探討[J]. 華夏醫學,2009,22(3):521-522.

    [3] 趙宇昊,唐燕,李書珍,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中藥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12):1891-1892.

    [4] 王建. 基于中藥學專業《臨床中藥學》課程的教與學思考[J]. 中藥與臨床,2015,6(4):37-39.

    [5] 劉濤,李冰. 發揮教育信息技術優勢改造醫學課程教學模式[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4):411-413.

    [6] 康俊萍,吳嘉慧,李培Z. 心內科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教育的探討[J]. 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6-48.

    [7] 辛萍,王建,王忠寬,等.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對未來教育的挑戰[J]. 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8] 田金徽,羅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92-395.

    [9]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淺議臨床中藥學學科內涵建設[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11):139-140.

    [10] 續暢,劉學龍,倪建騰,等. 鹽酸小檗堿片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藥房,2015,26(30):4232-4235.

    [11] 續暢,趙奎君,吳真,等. 雷公藤多苷聯合甘草酸單銨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Meta分析[J]. 中醫藥導報,2016, 22(2):101-104.

    [12] Straus SE,McAlister FA. Evidence-based medicine:Acommentary on common criticisms[J]. CMAJ,2000,163(7):837-841.

    [13] 陳曉陽,李晟,劉平安,等. 《臨床中藥學》教材編寫的思考與建議[J]. 中醫藥導報,2014,20(2):151-153.

    [14] 李潔,張虹. 加強醫院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10):1048-1049.

    [15] 周蓓,吳燕春. 臨床中藥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138-139.

    [16] 顧曉玲,朱江,陳麗華. 中醫醫院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初探[J]. 中國執業藥師,2014,11(10):54-56.

    [17] 王安香. 臨床中藥學與中藥師作用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9):128-129.

    [18] 胡小勤,曾學文. 提高《臨床中藥學》學科教師興趣激發能力的方法[J]. 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3):61-63.

    第6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藥化學 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b)-0019-01

    中藥化學是中藥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隨著中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要求對于傳統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更加明確,人們更加重視對于中藥“成分”尤其的“活性成分”的科學闡述。這就對中藥化學的教學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中藥化學的本科教學應以中藥“活性成分”為中心,以解決科研、生產中實際問題為內容,以培養思路清晰、實驗技能扎實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而,筆者認為應結合教學當前的實際情況在中藥化學的教學策略應作出了一些相應的調整。

    1 以“活性成分”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和興趣

    在中藥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成分是教學的基礎部分,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以各類化學成分的特征來引入各章內容,如在黃酮類化合物一章中,往往是直接以“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結構特征為切入點。雖然,直接提出結構的重要特征可加深對其印象,可這樣容易使學生只機械地把結構進行記憶,即是平面化的、化學式的教學模式。試著變換一下引入的策略,如果先把大家所熟知的藥物維腦路通作為引入點,很容易引起學生對于這一治療急性腦血栓藥物的關注,進而引入其結構為羥乙基蘆丁,即為中藥槐米中蘆丁的結構改造物。學生在急于探究活性物質結構的同時,自然引出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雖然僅是教學引入方法的細節改進,卻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這類成分的結構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對于成分的認識上也不再停留于結構的單純認識上,而是更有利于形成“成分”和“活性”相聯系的立體知識結構。

    2 以解決科研、生產的實際問題為內容

    教學內容應緊密與生產科研實踐相結合,這是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尤其對于中藥化學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環節上,可以首先提出本學科生產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采用設問式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課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總論中介紹“系統溶劑提取方法”時,可首先面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將來你在企業工作過程中,上級主管提出對于一味臨床作用明確但活性部位和成分均未知的傳統中藥,怎樣開發成現代的中藥新藥的課題。你該如何進行?采用怎樣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就業和未來工作發展都是學生其最為關心的,上述的設問也是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的,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力此時都會全部集中,就下來介紹的系統溶劑提取法與藥物活性篩選相結合方面的知識,自然會水到渠成,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可以能很快應用的實際工作中,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3 以培養思路清晰、實驗技能扎實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應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實的實驗技能,即較強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思路培養方面,應主要貫穿于提取分離工藝的教學內容中。在各章講授相應部分時,教學目標和重點不應局限于對某種藥材或某種成分的機械記憶上,關鍵是掌握此類成分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以及靈活運用上,今后面臨此類成分時能合理設計提取分離工藝和形成完整的思路。例如:實驗教學課中提取黃藤中巴馬丁生物堿的提取方法,為小檗堿型水溶性生物堿的較為通用的提取方法,原理是根據水溶性生物堿可溶于乙醇的性質來提取,并且根據小檗堿型生物堿鹽酸鹽水溶性較差沉淀析出來精制。關鍵是提示學生以后碰到此類生物堿時可采用類似的方法來解決。再如,按類別分離生物堿利用了生物堿的堿性及某些兩性生物堿的酸性官能團,應強調這是生物堿類成分的系統分離,并結合藥效活性篩選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然后有效部位和成分的理化性質,在實際生產中進行有目的性的分離。把系統分離―活性分離―目標分離的科研思路融入具體教學過程中。

    實驗技能訓練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一,化學成分提取、分離、結構鑒定是中藥化學課程的關鍵技術,并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除加強日常教學實驗中常規提取分離技術的反復訓練之外,還專門開設了中藥化學實驗技術的系列專題講座和訓練;如現代分離精制技術的應用及進展等內容。尤其是在開放創設性實驗課題的過程中,注重了高極性成分的分離技術,是對于中藥復方水提液大量未知活性成分沒有闡明這一現狀,有針對性開展的本科教學科研實驗課題。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加入,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學生對于先進儀器設備、分離材料(包括制備反相色譜、高速逆流液滴色譜等)的使用和操作得到具體的訓練和掌握;學生在本科階段就接觸到了應用性較強的前沿技術領域,培養了科學精神,激發了科研興趣。

    4 充分利用中藥化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各學科的綜合運用能力

    中藥化學為中藥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其研究對象為中藥“有效成分”,是其它中藥學課程的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和相關學科進行聯系和貫通,知識體系的融合是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要求。例如在強心苷提取教學中,常規應介紹提取強心苷根據制備速效和長效強心藥物的不同目的,利用或抑制強心苷的酶解。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可進一步聯系藥理學藥物代謝方面的知識,即抑制酶解可得到原生苷,極性較強且水溶性好,藥理學中水溶性好的藥物在體內血清中分布濃度高,而且容易代謝排除體外,這正是作為速效強心藥物的機理。這樣就把化學結構―化學性質――藥物代謝―臨床應用等方面知識統一起來,形成綜合完整的知識體系。除有利于知識的系統掌握,更有益于學生將來的新藥創新和設計。再如中藥黃芩的南北方存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科學的評價也歸于黃芩苷在兩種不同炮制工藝條件下從結構到活性的變化,從而選擇合理的炮制工藝,這樣就把中藥化學和炮制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對二門學科的的認識水平更為深入,即中藥化學為理論基礎,炮制為實踐應用,二者相輔相承。

    面向應用的中藥學科專業知識人才的培養,應根據目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現有的教學條件對教學策略作出相應的調整,并采用靈活機智的教學形式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中藥化學的教學改革也更應注重細節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識體系的完善上,而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則是對整個教學效果最好的評價和檢驗。

    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學位論文的質量。為了切實把好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關,電氣工程學院一方面抓好論文開題環節工作;另一方面,在研究生論文開題后的第二學期,由學院研究生培養質量督察組對本院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工作進行中期抽查。其目的在于了解論文選題的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檢查其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論文工作的抽查對研究生和導師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檢查作用;同時能及時發現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不足,提出整改意見,對涉及的問題、內容及方法盡可能的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具體辦法是:由于目前碩士研究生規模較大,碩士生全部參加由督察組組織的中期檢查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督察組從每位碩士導師所指導的研究生中隨機抽查一名學生進行論文工作中期檢查。未抽查到的學生,由導師自己組織學生的中期檢查。如在2001級碩士研究生中,督察組抽查了30名學生,按專業分成3個組,要求學生本人簡要介紹論文選題意義、理論根據、實用價值、資料收集情況、論文工作總體安排和進度,開題以來研究的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論文采用的技術方法、進一步完成論文的計劃等內容。

    通過對抽查的結果分析,學院大多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難易程度符合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有些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還積極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研究工作,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科研實踐中培養科研實戰能力。抽查中也發現少數研究生在論文工作中存在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有的論文工作進展緩慢、有的沒有明確的進度計劃、有的難度太大需要調整等。

    通過督察組對碩士論文的中期抽查,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作用表現在:

    (1)對論文進度的督促作用:由于論文是隨機抽查,這不僅給學生、同時也給導師一種督促,促使學生和導師重視研究生的論文工作,注意掌握論文進度;

    (2)對論文題目、內容、進度的了解:論文的中期抽查,有利于導師和督察組及時掌握研究生的研究內容和進度情況;

    (3)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參加的督察組專家都是比較有經驗的老師,通過檢查,督察組專家及導師能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具體的問題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指導建議,以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4)學術交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研究課題在一起檢查,對學生、對老師都起到了學術交流的作用。

    我院連續4年的論文中期抽查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3.2 嚴格博士論文的預審制度,確保博士論文質量

    博士論文預審制度,對保證博士論文質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博士論文的預審,是博士論文答辯前最有效的質量檢查。博士論文中期檢查時,論文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系統,還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因此,難于對論文質量進行全面檢查。但提交預審的論文,基本上已完成了全部論文工作,通過預審,可以檢查論文是否達到了預期要求,研究深度是否足夠、是否有創新;

    (2)博士論文的預審,也是論文質量檢查和論文完善的最佳時刻。對預審中發現的問題,學生還有時間、有機會對論文中的問題進行修改、完善;

    (3)由于論文預審是對學生負責、對導師負責,因此預審專家沒有什么壓力,可以憑借專家們的豐富經驗和學術造詣,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論文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這對論文的完善和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但真正要達到博士論文預審的目的,預審專家是關鍵。如何確定預審專家,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來保證,但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一是要熟悉論文研究內容,且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研究領域要比較寬;二是要工作認真負責;三是要公平、公開、公正,能客觀地提出自己的評審意見和建議。為保證預審專家的客觀性和學術水平,學院規定預審專家組中必須有一位除導師外的院督察組專家。

    3.3 堅持督察組聽課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

    學院長期堅持安排院督察組聽課的作法。跟一般性的聽課不一樣,學院的這種聽課不僅是對上課紀律、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等的簡單檢查,而是更加深入,也是一種對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的調研和檢查。在安排專家聽課時,學院特別注意安排熟悉該課程內容的專家聽課,以了解該課程內容和課程深度以及與該課程相關的其它課程的內容銜接。聽課后,除及時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外,還對相關課程的設置、內容的整合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4年來,電氣學院已建立健全了院系研究生培養質量督察組制度,每個學期院督察組都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督察組會議,傳達學校研究生教學的有關精神以及介紹其它院系好的管理經驗,并嚴格督促、檢查本學院研究生的開題、中期檢查、論文預審、論文答辯以及研究生課程上課質量等,對研究生課程設置、培養計劃等方面的工作效果顯著。在實踐中,也注意處理好學院督察組與學院學位分委會以及行政的關系,做到各司其職、互相支持、配合促進。

    實踐表明,充分發揮院系研究生培養質量督察組的作用,對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八方,周珊珊,曹揚.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成、特征和控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6):20~24.

    [2] 肖敏.研究生教育三維質量保證體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6):34~37.

    [3] 程永波,廖曉玲.論研究生教育質量觀與發展目標模式.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8): 16~20.

    [4] 任增林等.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特點及其對具有中國特色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啟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3): 21~30.

    第7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在中醫藥基礎理論的關鍵科學問題方面開展研究并實現創新或突破,不僅能夠推動中醫藥學術的進步,同時能夠促進中醫藥臨床療效的提高,更好地服務百姓健康,并對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產生積極影響。”匡海學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這是他從事中藥藥性理論、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創新藥物研究工作30余年來的最大感悟。

    中藥性味理論新假說的提出與證實

    中藥藥性理論是中醫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中藥性味理論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長期以來、眾多學者在此方面已經開展了眾多研究,已經取得了諸多的研究成果,為中藥藥性理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是,這些研究成果與闡明中藥性味理論的科學內涵還有相當的距離。匡海學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遵循中醫藥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中藥性味理論新假說,力求以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解析并深化對中藥性味本質和內涵的認識,通過闡明中藥性味的內部精細結構,豐富中藥藥性理論的內容,同時構建了建立適于中藥復雜體系與特點的、能對藥性與藥味科學內涵進行解析的研究思路及有效途徑與方法以及基于中藥藥性理論的新藥發現新途徑與新藥研發模式。隨著該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及臨床應用產生的積極影響日益突顯。

    傳統的中藥性味理論認為中藥是“一藥一性(氣)”。匡海學教授創造性地提出中藥當為一味一性(氣),則“中藥一藥X味Y性,其中Y≤X”的中藥性味理論新假說。根據本假說,單性味中藥為一味一氣,而復合性味中藥的內部性味精細結構則可能為多味一氣,也可能為多味多氣。通過該研究團隊的長期研究實踐,驗證了這一假說的客觀性。此假說深化了對中藥性味本質和內涵的認識,通過闡明中藥性味的內部精細結構,將豐富中藥藥性理論的內容(甚至可能改寫或發現新的中藥性味),進而豐富中醫藥理論內容,創新中醫藥學術思想;有利于構建中藥性味研究的新模式;有助于科學解析中藥在不同方劑中多組(成)分、多途徑、整體綜合調節的復雜作用機制;有助于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理論中的不足所致的束縛,發現新的藥效,促進中藥新藥開發;有助于改變中藥藥性理論在臨床用藥中指導性不強,以及一些臨床療效與中藥藥性相矛盾,難以用傳統的性味理論進行解釋的情況等。

    匡海學教授率領課題組,通過十余年的潛心研究,首次通過實驗研究證明,中藥同時具有性(氣)與味,性(氣)與味是中藥同時兼具的兩種特性,且中藥性味組分、性味拆分組分或化合物亦有藥性(氣);五味主要與中藥的具體藥效相關,四性(氣)是以主要影響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為特征的一類生物學效應;四性(氣)以相對的寒(涼)、熱(溫)兩個方面表達,并可以主要通過對其影響機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等予以探測或評價歸屬。中藥性味的物質基礎具有可拆分性和可組合性。

    此項研究還探索出中藥性味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的中藥性味理論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謝組學生物標記物的中藥寒熱性預測模型,將現代方法與傳統的性味評價方法相結合,充實完善了中藥四性歸屬的評價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藥寒熱溫涼四性的評價歸屬;凝練并明確了一組與中藥性味理論相關的新概念及其內涵;構建出中藥性味理論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采用本項目構建的中藥性味可拆分性、可組合性研究模式,以鎮痛、抗炎、止瀉、止嘔、抗胃潰瘍作用等共10個藥理學實驗組成的吳茱萸性味藥理學評價體系和中藥四氣評價體系,不僅闡明了吳茱萸辛味(具鎮痛、抗炎作用)和苦味(具止止瀉、止嘔、抗胃潰瘍作用)的各自物質基礎,還證實其辛味組分及3個辛味拆分組分,以及苦味組分及4個苦味拆分組分均具有溫性。由此,將吳茱萸的內部性味精細結構確定為:吳茱萸,性味:苦溫、辛溫。可組合研究證明,吳茱萸的苦味對辛味的鎮痛作用有協同作用,而辛味對苦味的止瀉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基于“左金丸”和“吳茱萸湯”配伍規律的可組合性研究證明,吳茱萸辛味、苦味組分可分別代替吳茱萸飲片起到相應的配伍作用。本研究還首次發現并闡明洋金花并不是歷代本草記載的單性味(辛味)中藥,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復合性味中藥。以鎮痛,抗炎,止咳,抑制腺體分泌,抗瘙癢,抗哮喘、抗增殖,對免疫功能、小鼠尾部鱗片的作用等共12個藥理學實驗組成的洋金花性味藥理學評價體系,證實其辛味(具鎮痛,止咳,抑制腺體分泌作用)的物質基礎是生物堿組分;苦味(具抗炎、抗瘙癢,抗哮喘、抗增殖,促進小鼠尾部鱗片角化等作用)的物質基礎是大孔樹脂50%乙醇洗脫組分。同時證實其辛味組分具溫性,其苦味組分具涼(或寒)性。由此,將洋金花的內部性味精細結構確定為:洋金花,性味:辛溫、苦涼(或寒)。結合洋金花治療銀屑病有效部位臨床上對中醫風熱血燥型和血虛風燥型以及對西醫尋常型銀屑病療效最好,推斷洋金花治療銀屑病有效部位的基本藥性為“味苦,性涼(寒),具有清熱祛風、解毒、止癢之功效”。洋金花苦味功效與洋金花的傳統辛味是完全不同的,這證明中藥的藥性和功效不是固定不變的,中藥的藥性和功效可以隨著性味物質基礎的變化而改變。以上研究結果,具有重大創新性,豐富發展了中藥性味理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對臨床用藥及新藥研發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為基于中藥藥性理論的新藥發現新途徑。課題組已依此發現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證明其有獨特的治療銀屑病療效,闡明了苦味的物質基礎,分離、確定了61種化合物(25種為新化合物);構建了藥物治療銀屑病的多維評價體系,為解決研發治療銀屑病新藥但缺少藥效學和作用機理評價模型的問題提供了示范。在闡明其具有與治療銀屑病相關的系列藥理作用基礎上,采用5種HaCaT細胞模型以及銀屑病樣皮損動物模型進行作用機理研究,發現在DMSO、EGF、IFN-γ、TNF-α等誘導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質基礎醉茄內酯類和黃酮類組分及其單體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體又呈互補的作用,并從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類各層次性味物質基礎的作用機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類新藥臨床前研究,研制的新醫院制劑《洋金花膠囊》已用于銀屑病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0.75%,其中痊愈率為65.93%,且未見毒副作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首次發現麻黃苦味物質基礎酸性多糖有很強的免疫抑制作用,對過敏性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腎炎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并闡明了14種新酸性多糖的化學結構、構效關系及作用機理,科學詮釋了中醫對麻黃性味功效的認識,也為麻黃資源的再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據了解,圍繞中藥性味科學內涵新假說而開展的國家“973”項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目前也正在積極進行中。該項目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第一承擔單位、由匡海學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于2013年1月正式啟動。目前項目五個子課題的課題組正按照計劃組織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各課題組不僅選擇單性味中藥,也選擇大量的復合性味中藥(包括藥對),對中藥的四性(氣)、五味、歸經、功效以及臨床應用等進行綜合性研究,力求以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實現中藥性味物質基礎與藥效藥理、藥物之間及藥物與機體之間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機結合,突破傳統理論上的不足所致的束縛,促進中藥新藥開發,并使中藥新藥的研發能夠保持中醫藥特色。

    中藥現代化研究的路徑選擇

    在傳統中藥研究中引進最先進的現代研究方法,用世界醫藥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思想促進中藥的現代化研究,這是匡海學在30余年的中藥研究工作一直堅持的方向。從最開始的艱難摸索,到現在的漸入佳境,過程中充滿甜酸苦辣各種滋味,如今回頭看看自己沿途留下的深深足跡,匡海學教授覺得這條中藥現代化研究之路,自己走對了。

    匡海學1976年9月畢業于黑龍江中醫學院中藥學專業,分配到綏化地區衛生學校任教。1982年9月于白求恩醫科大學藥物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并獲得理學碩士學位。此后一直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從事中藥化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以及教學管理工作。此期間曾三次公派赴日本深造或進行中藥合作研究,并獲藥學博士學位,成為黑龍江省第一位藥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由于在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于1987年9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10月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黑龍江省中醫藥界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自1985年5月以來,歷任中藥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長、黨委書記、校長等職務。

    以中醫藥學理論為“根”,同時充分吸收現代醫藥學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這是匡海學教授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長歷程中領悟的中藥現代研究之路。他說:“有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揭示和闡釋中醫藥傳統理論的科學價值,可以使中醫藥在現代科技平臺上實現與世界的對話,并且被世界真正了解、接受與認可。”

    匡海學教授從事中藥及復方藥效物質基礎、中藥藥性理論及創新藥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二十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以及多項應用開發性研究課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一等獎1項以及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他本人于2010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現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化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中藥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成為我國中藥學研究、教學方面的領軍人物。

    為中醫藥事業培育未來

    匡海學教授所率領的課題組,是一支學歷、學緣、職稱、年齡結構都較為合理,學術氣氛活躍、團結協作的創新學術隊伍,其中以中青年學術骨干為主體。在科研工作過程中,他特別注重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這是因為,作為一校之長、作為國家一級學科重點學科中藥學科帶頭人,他深深知道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的重要。他說:“祖國中醫藥事業不管是繼承,還是創新,關鍵都在于人才。培育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這是中醫藥高等教育的責任所在,也是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未來希望所在。”

    課題組的年輕教師們說:“匡老師對科研工作要求很高,最讓他生氣的事就是實驗中的懈怠和馬虎,這讓大家都很緊張,對待每一個細節都不敢放松。不過,平時,他其實是一位很平易近人的老師,會把自己的學術思想毫無保留并且不厭其煩地給大家講解,會創造很多機會送大家外出交流學習,還總是鼓勵大家勇于獨立思索,大膽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觀點。”他對中藥科研的熱愛與執著,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務實的工作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家,激發了青年教師們對事業的使命感,從而自覺以他為榜樣踏實工作、刻苦鉆研。他率領的中藥化學團隊自1993年始,一直是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并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和省科技創新團隊;團隊的“中藥及天然藥物藥效物質基礎實驗室”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

    無論曾經取得多么豐碩的研究成果,也無論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時刻牢記,自己除了是一位校長、一名學者外,還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始終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事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多年來,匡海學教授一直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始終工作在教學一線,從未有過一絲懈怠,授課始終嚴肅認真、一絲不茍。2009年獲全國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他指導的兩篇博士學位論文也分別于2008年和2012年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在他的帶領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生成才為根本,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改革為重點,全面實施“631教學改革行動計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全A的成績獲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結論,以優異成績在國內首家通過中醫學本科教育專業認證。學校國家級重點學科、精品課程、教學成果獎、特色專業建設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中藥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均取得歷史性突破,學位授權點、博士后流動站、本科專業數量不斷增加,與時俱進為中醫藥事業培育各層次人才。

    讓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

    今年3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美國分校在美國舊金山市正式成立,匡海學校長代表學校與美國中藥聯商會簽署了合辦四年制中藥學本科專業協議書。據了解,這是全球首個在海外開設中藥學學士學位課程的教育機構。該分校結合美國的教育特點制定相應教學計劃,目標是培養能在中藥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藥研究、中藥制藥、中藥品質分析與評價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中藥學專門人才。匡海學校長表示,希望通過開辦美國分校,為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進一步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培養人才,同時在中醫藥國際推廣、中醫藥對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第8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era of rapid expansion and over-all creative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researching scientificall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t is needed to b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colorful and diverse social life of today. Colle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and ability. The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research capacity.

    關鍵詞: 大學生;中藥專業;科研能力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ajor; research capacity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288-01

    1面向社會需要,明確中藥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方向

    中藥在我國幾千年防病治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在中藥面向國際的現代化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大多數醫藥企業及科研院所的科研集中在仿制藥或技術含量低的項目上,很大比重為低水平的重復,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藥,科研實力和能力相對薄弱。雖然每年各大院校有不少藥學專業的畢業生,但是真正適合做科研的技術人才很少。國外制藥大企業跨入國門后,我國的醫藥產業陷入困境。因此,培養出優秀的研發技術人才,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尤為重要[1]。中藥專業是一個社會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是在校大學生大多數不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主動尋求知識,學術論文閱讀量小,各學科的理論知識缺少連貫思維,綜合實驗能力相對不強。大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擺脫思維定式與框架的束縛,抓住機遇,積極的迎接挑戰,是高等教育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面向國家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培養具有創新型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藥專業大學生是中醫藥院校的教育重點,對于中藥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應該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科研能力的同時培養,著眼于培養出懂中藥學基本理論,會在生產中實踐,有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優秀的中藥專業大學生。

    2充分發揮現有實驗室的功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

    國家要實現對大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需要各大院校的積極配合,其中對于中藥專業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校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科研實踐平臺,充分認識科研能力對于中藥專業大學生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實驗室,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培養常用實驗儀器操作能力、常用實驗方法運用能力、捕捉專業信息能力、文獻檢索、分析、整理、歸納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專業操作與團隊協作能力[2]。使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性的學習理論知識,并通過實驗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對于理論知識學習的熱情。

    3正確引導學生的科研思想,完善科研的實驗設計

    由于大學生綜合知識與經驗的相對匱乏,教師在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校內組成一個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教師隊伍,給予大學生科研理念和實踐指導,幫助大學生把握科研方向,引導大學生建立縝密的科研思維。經常吸引本科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實驗室的課題研討組會,由學生獨立查閱文獻,總結內容,獨立設計實驗的流程和內容,教師完善學生的科研設計,以保證學生科學研究的先進性和正確性。

    4以實驗室在研科研課題為基礎,帶動大學生的科研實踐

    大學生由于學習任務比較重,自己獨立承擔實驗研究型課題的機會較少。在這種情況下,中藥專業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學校有科研項目的課題組中。加入科研課題組中,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既解決了科研方向、經費等問題,又在實驗中培養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5增強學生自身參與意識,提高科研興趣,并在科研中加強團隊精神的培養

    由于中藥類專業的社會實踐性和專業性強,作為科研能力培養的主體,中藥類專業大學生要加強自身對于知識的渴求,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平時還要注意增加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發展及現狀的了解、閱讀中藥類學術雜志、注重前沿知識的積累,在積累中不斷的發現問題,學會利用文獻檢索來充實自己,正確看待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并積極主動地投入的科研能力的培養中,完善設計實驗,親身參與實驗的過程,認真地完成最后的結果分析,數據的統計,論文的撰寫等。在科學研究中,團隊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團隊精神的有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科研是否順利及成果的大小[3]。當代大學生應該多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共同協商問題,尊重科研課題組內其他人的意見,接受別人對于自己錯誤的糾正,不封閉自己的思想,分享實驗設計、新發現,大家取長補短,聚集群體的智慧,在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中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能夠形成一定的組間競爭意識,增強科研能力、科研素質、科研思想的培養。

    6在科學研究中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表現在大學生對于科研課題的投入,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也體現在大學生對于科學研究的嚴謹的態度、對科研結果的實事求是工作作風的培養。在科研過程中的嚴肅認真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是保證科研結果真實可靠的前提,建立追求真理的人生價值觀,是學生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良好品德之一。身為中藥專業大學生,未來在工作崗位上從事著特殊商品的研發、生產、營銷等工作,肩上應該始終擔著對社會、對人民的一份責任感、一份將中藥事業發展壯大的使命感。

    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高等學校肩負的歷史使命,是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4]。我們實驗室的老師認真探討中藥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方式,并積極組織實踐,為中藥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提高探索培養方法。

    參考文獻:

    [1]章巍.藥學院校大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J].藥學教育,2009,(6).

    [2]張永清,李心沁,包華音.中藥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措施[J].中醫教育,2005,(4).

    第9篇:中藥學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 三甲;中藥部門;藥事管理規范;探討

    我院現為深圳東部最大型的綜合醫療機構,因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和外來人口極具膨脹,正積極創建三級甲等醫院滿足當地醫療服務的迫切需求。

    2006年來,為進一步加強中藥管理,深圳市衛生局制定了《深圳市醫療機構“放心中藥房”Ⅱ期建設評估標準》,我院已于2009年第一批順利通過了該項評審。在醫院創三甲的過程中,對已通過深圳放心中藥房Ⅱ期建設評估的中藥部門同樣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藥劑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對中藥部門建設標準管理內容進行規范化、具體化、細致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改進,對我院中藥藥事發展有了較大的促進。

    本文對我院中藥藥事管理規范的確立和執行改進進行了探討,希望文中提出的部分建議能為醫療機構中藥部門的管理和建設提供些有益的借鑒。

    1藥事管理規范來源《醫院中藥房基本標準》(以下簡稱為基本標準)、《廣東省醫院等級標準與評價細則(三級綜合醫院)》(以下簡稱為分級標準)、《深圳市醫療機構“放心中藥房”Ⅱ期建設評估標準》(以下簡稱為放心中藥房標準)、《深圳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同時參考正在修訂并即將頒布《廣東省醫療機構藥事管理組織工作規范(征求意見稿)》、《廣東省綜合醫院藥學部門規范化建設指導意見》、《廣東省醫療機構臨床藥師工作規范》、《廣東省醫療機構藥房建設規范》、《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庫建設規范》等多個規范。

    在前三項規范標準對三級綜合醫院中藥藥事的基本要求基礎上,我科參照其余規范內容補充整理,最終制定出一套符合我院實際的中藥藥事管理規范,主要項目和內容分為:(1)中藥行政和分級管理;(2)場地設施管理;(3)藥品質量管理;(4)處方管理;(5)中藥臨床藥學與科教工作。

    2中藥藥事管理規范項目內容與持續改進措施

    2.1中藥行政和分級管理(見表一)

    表一中藥行政和分級管理標準

    基本標準 分級標準 放心中藥房標準 我院管理規范

    部門設置 中藥飲片調劑組

    中成藥調劑組

    庫房采購組 無具體要求 中藥房、中藥煎藥室、中藥庫、中藥炮制室、中藥制劑室 藥學部的中藥科:中藥房、

    中藥煎藥室、中藥庫

    藥學部門分管中藥的負責人任職資格 副主任中藥師以上 副主任中藥師以上 副主任中藥師以上 副主任中藥師以上

    小組組長 主管中藥師以上 調劑室負責人應具有主管藥師以上職稱 無具體要求 主管中藥師以上

    調劑、制劑、藥庫技術崗位 中藥專業技術人員 中藥專業技術人員 中藥專業技術人員 中藥專業專科或以上學歷;取得藥師或以上專業職稱

    處方審核、發藥核對 調劑復核人員應具有主管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由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藥學專業技術工作 配備與其任務相適應的中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具備相應崗位的任職資格 藥師任職資格

    藥品咨詢、臨床藥師、不良反應監測 無具體規定 由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藥學專業技術工作 無具體規定 藥學本科或以上學歷 主管藥師或以上專業職稱

    采購人員 庫房采購組負責人應具備主管中藥師以上 無具體規定 中藥士以上 庫房采購組負責人主管中藥師以上;采購員藥士以上

    飲片質量驗收人 中級以上職稱 無具體規定 無具體要求 中級以上職稱

    煎藥室人員 中藥師負責;煎藥人員為中藥學專業人員或經培訓取得相應資格 無具體規定 中藥師(士)負責;

    煎藥人員具備上崗證 中藥師負責;

    煎藥人員具備上崗證

    技術人員結構 三級醫院中藥房專科以上學歷的中藥人員不低于50% 綜合醫院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數不低于醫院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8%;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應≥30% 具備相應崗位的任職資格 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數不低于醫院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8%;專科以上≥50%;本科以上≥30%;全部具備上崗資格。

    臨床藥學部門 有條件的醫院應有中藥臨床藥學人員 無具體規定 鼓勵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 設置一名以上中藥臨床藥學人員

    藥事管理委員會 無具體規定 無具體規定 有中藥技術人員參與 有中藥技術人員參與

    由表一可見,三個管理規范標準的要求各有內容,綜合匯總后制定我院規范,根據我院中藥部門現狀,提出改進措施建議如下:

    部門設置:1. 中藥房應由藥劑部門統一管理,成立中藥科,下設中藥飲片調劑組、中成藥調劑組、庫房采購組。我院現有中藥飲片調劑組、庫房采購組,無中成藥調劑組,中藥調劑歸于西藥調劑組管理,極不合理。整改中包括申請必要的中成藥調劑場地和中藥專業技術人員,滿足成立中成藥調劑組需要。2. 至少設有中藥飲片庫房、中藥飲片調劑室、中成藥庫房、中成藥調劑室、周轉庫、中藥煎藥室,有條件的醫院可設置中藥制劑室。我院已符合相關要求,在現有制劑室條件完備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中藥制劑的申報工作。

    中藥部門負責人:應為高級職業技術人員,學科帶頭人。我院現為中級專業人員,不符合三個標準的規定,為保證管理質量,需要新的人事任命。

    中藥藥學人員配備:結合多個標準的要求,調整為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數不低于醫院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8%,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中藥人員不低于50%,本科以上學歷的≥30%,全部具備上崗資格。我院中藥人員現有技術人員全部具備上崗資格,占藥學人員比例為22.4%不達標,專科以上達61.5%符合標準,本科以上9%遠遠不符合要求,需申請符合要求的專業技術人員配備。

    調劑人員:應由中藥師以上人員審核處方。我院已滿足此項要求。

    采購人員:根據三項要求,將我院庫房采購組負責人規定為主管中藥師以上,采購員藥士以上。可滿足該標準。

    中藥煎藥室:由中藥師以上人員負責,煎藥人員經過本機構培訓考核,持證上崗。已符合該標準。

    臨床藥學部門:我院已設置一名以上中藥臨床藥學人員,參與臨床會診、門急診處方的日常點評工作和社康中藥藥劑檢查等工作。

    藥事管理委員會:已更名為藥物與治療學委員會。我院已符合相關要求。

    2.2場地設備管理(見表二)

    表二場地設備管理標準

    基本標準 分級標準 放心中藥房標準 我院管理規范

    調劑室面積 不低于80 m2 不得少于100 m2(含二級庫),日飲片處方數超過100張時,每增加20張處方應該增加6 m2 中藥房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 中藥房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并配備相應的除塵設備

    藥品品種 常用中藥飲片500種 800床位以上的醫院中成藥品規數≤300種 藥品供應品種滿足>95%臨床需要 常用中藥飲片500種;

    中成藥品規數≤300種;

    滿足>95%臨床需要

    調劑室設備 藥斗、調劑臺、電子秤、小型粉碎機、冷藏柜、新風除塵設備、藥戥、銅缸、貴重藥品柜、空調、計算機、打印機、小型切片機、小型炒藥機、小型煅爐烘干機、消毒鍋、標準篩 無具體要求 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參照國家基本標準要求

    儲存設備 除濕機、通風設備、冷藏柜或冷庫、藥架 無具體要求 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參照國家基本標準要求

    中成藥調劑室 面積不低于60 m2

    藥架(藥品柜)、貴重藥品柜、冷藏柜 無具體規定 中藥房面積按《深圳市醫療機構設置規范》和《中藥處方和調劑規范》執行 面積不低于60 m2

    藥架(藥品柜)、貴重藥品柜、冷藏柜

    中成藥倉庫 無具體規定 無具體規定 中藥庫總面積不少于200 m2 中藥庫總面積不少于200 m2

    中草藥庫 無具體規定 中西藥庫總面積面積不得低于350 m2 中藥庫總面積不少于200 m2 總面積不少于50 m2

    煎藥室 煎藥機、包裝機、冷藏柜 無具體規定 煎藥間、清洗間、冰箱、

    量杯、過濾器、計時器、儲藥器、藥瓶器 煎藥機、包裝機、冷藏柜、煎藥間、清洗間、冰箱、

    量杯、過濾器、計時器、儲藥器、藥瓶器

    《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庫建設規范》內容:中藥房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中草藥庫總面積不少于50 m2,,并配備相應的除塵設備。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的,應按要求另行設置。

    中藥調劑室:我院飲片調劑室面積只有100m2,無法到達標準,需申請必要場地。常用中藥飲片為300多種不達標;需配備小型粉碎機、小型切片機、小型炒藥機、小型煅爐烘干機、消毒鍋、標準篩等設備。中成藥現歸西藥調劑組管理,無單獨調劑室,不合理。

    中藥倉庫:中藥庫總面積不少于200 m2,不達標;中成藥屬西藥庫管理,不合理,需單獨設立。其余符合相關規定。

    煎藥室:符合相關規定。

    2.3藥品質量管理(見表三)

    表三藥品質量管理標準

    基本標準 分級標準 放心中藥房標準 我院管理規范

    規章制度 人員崗位責任制、藥品采購制度、藥品管理制度、在職教育培訓制度等 無具體制度

    項目要求 中藥藥事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藥品(中藥)采購工作制度、中藥庫工作制度、中藥煎藥室工作制度、貴重藥品管理制度、醫療用毒性中藥管理制度、中藥品管理制度、各級中藥專業人員崗位責任制制度、業務技術指導培訓制度、設備使用、維修保養制度等 參照放心中藥房標準

    中藥調劑 嚴格執行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的醫院中藥調劑規程、等中藥技術操作規程和管理規范 1.中藥飲片調劑質量管理制度健全,質量管理記錄完整。

    2.飲片貯存符合要求,無串斗或霉變,蟲蛀等不合格藥材。

    3.飲片質量,稱量符合規定,每劑誤差≤±5%。(抽查5劑中藥飲片方劑) 1.中藥飲片調劑等候時間≤20分鐘

    2.應向病人提供藥品價格清單

    3. 正確使用合格的計量器具,中藥飲片應一秤一藥,不得以手代稱,應當以等量遞減的方法準確調配。調劑重量誤差〈±5%〉

    4. 調劑復核率100%

    5. 調劑室標識明顯,藥價表、調劑標準規范和工作制度要上墻,設有用藥知識宣傳欄;中藥包裝符合有關要求

    6.調劑室內無偽、劣藥(包括中藥飲片霉變、蟲蛀、結串、走油等),如有發現應及時退回藥庫并記載,中藥飲片調劑室內無串斗和落地藥品

    7. 協定處方應經藥事委員會審核同意并備案。

    8. 毒麻藥品、貴重藥品管理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毒麻處方合格率100%。

    9. 有差錯事故登記、原因分析、處理意見

    10. 調劑人員必須衣帽整潔、文明熱情,操作迅速、熟練、準確

    11. 建立院內外醫、患監督組織,定期、不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監督、評議活動 參照放心中藥房標準。增加每月盤存金額不超過庫存金額的±0.5%

    中藥采購 嚴格執行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的醫院中藥調劑規程、等中藥技術操作規程和管理規范 1.有藥品采購,驗收,貯存,配發管理制度和流程,記錄完整,準確。

    2. 有藥品召回制度。 1.以用藥目錄為依據,購藥計劃經中藥分管主任審批

    2. 在確保藥品質量合格的前提下,從證照齊全的企業購進藥品;購的中成藥必須有生產廠家、正式批準文號、生產日期和有效日期的合格藥品,采購進口藥口必須提供有關文件

    3. 采購人員建立工作日志,記錄每次采購工作情況,日記內容應至少包括:日期、藥品名稱、來源地、數量、采購人;妥善保管每次采購計劃和審批手續

    4. 采購藥品實行進藥單位、購入品種與數量、購入各品種價格“三公開”,并每季度向藥事委員會備案,年終有書面總結

    5. 藥品采購實行采購、質量驗收、藥品付款“三分離”管理制度,單位藥事委員會行使對藥品采購的監督權,建立藥品購銷記錄制度與客戶檔案

    6. 采購中藥材、飲片必須遵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機構中藥飲片質量管理辦法》、《中藥飲片質量標準通則(試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飲片包裝管理辦法》和《中藥處方與調劑規范》中的有關規定 以放心中藥房標準為具體執行標準

    中藥庫房 嚴格執行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的醫院中藥飲片質量管理規范等中藥技術操作規程和管理規范 1.批分裝應有專用區域,制定有藥品分裝制度和操作規程,分裝記錄齊全,有核對清場記錄。開封后存放的藥品管理規范,在有效期內的保存期不得超過半年

    2.建立藥事應急管理制度和預案,藥庫和調劑室有庫存藥品實時管理系統,有基于醫院信息系統的處方用藥技術支持系統 1.供應品種(含炮制品),滿足>95%臨床需要;

    2.差錯率<1%

    3. 庫存藥品保管完好率中成藥、飲片95%(金額)

    3. 藥品報損率:中成藥 <0.5%,飲片<1%(金額)

    4. 庫存藥品應帳物相符,中成藥應達100%,飲片實重±5%

    5. 建立提前向臨床通報庫存藥品有效期并及時指導用藥制度

    6. 強化藥庫規章制度管理

    7. 藥品存放要求:分類定位,整齊有序

    8. 強化藥品質量驗收制度,嚴把質量關 以放心中藥房標準為具體執行標準。增加中藥飲片逐步實行按批號管理

    中藥煎藥 嚴格執行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的 醫院中藥煎藥規范等中藥技術操作規程和管理規范 設置有煎藥室的醫院,應建立煎藥質量管理制度和煎藥操作規程;中藥煎藥人員經過本機構培訓考核,特證上崗;有質量管理制度。 1.煎藥操作規程:煎藥室嚴格按醫囑和操作規程煎藥,煎藥器符合要求,煎煮過程準確無誤;掌握一般藥物煎藥法和特殊藥物的煎熬法

    2. 質量、技術基本要求:藥渣煎透度合格率≥90%,實地抽查10劑藥渣,不達90%以上不得分;藥汁濃度合格率≥90%,地抽查10劑藥液,低于90%不得分;住院病人對中藥湯劑質量滿意度≥93%,病房詢問10位住院病人,滿意度90%以下不得分

    3. 掌握煎藥的注意事項:領藥、煎藥、裝藥、送藥時要認真核對與復寫的原始處方(或清單)是否相符;煎藥時防止藥液溢出、煎干或煮焦;注意另包藥的投下時間和煎煮方法,不按醫囑煎煮不得分;內服藥與外用藥應用不同顏色或形狀的容器嚴格區分和標示;煎好的藥液一定要裝入經過清洗和高溫消毒的容器,嚴防污染;藥渣保存24小時備查

    4. 管理制度:煎藥室歸中藥部門管理;每月召開一次煎藥人員會議,分析煎藥質量情況,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并做好記錄;藥劑部門指定一名中藥師(士)負責煎藥室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工作;煎藥人員經過專業培訓,經考試、考核合格,取得《上崗證》;建立煎藥人員每半年體檢檔案,無傳染病者上崗;健全衛生管理制度,煎藥人員煎藥前保持手的清潔并穿戴專用工作衣帽;依情況制定《煎藥室工作制度》、《中藥煎藥室操作規程》,并張貼上墻;住院病人的煎藥劑附有復寫的原始處方,煎藥人員認真做好核對、簽收、登記、送藥工作;護士領取煎藥要經復核、登記、簽收,新入院和急重病人的藥劑應即領、即煎、即送(取),并有制度、記錄;傳染病人用過的盛藥器須經高溫消毒,傳染病房盛藥器與普通病房分開;加強煎藥的質控和監測工作,至少每月一次對煎藥工作進行評估、檢查,征求醫護人員和住院病人意見;建立業務指導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藥劑科主管煎藥人員的負責人有半年業務總結、考核和評價。 以放心中藥房標準為具體執行規范

    中藥部門應選擇有信義的供貨單位[1],堅持從合法的、規模大的GSP達標的藥材公司或GMP達標的飲片加工廠作為主渠道購入中藥飲片,從源頭保證藥品質量。

    2.4 處方管理(見表四)

    表四處方管理標準

    基本標準 分級標準 放心中藥房標準 我院管理規范

    審核處方人員 無具體規定 中級以上職稱 按《處方管理辦法》和《中藥處方和調劑規范》執行 中級以上職稱

    處方管理標準 無具體規定 《處方管理辦法》 《處方管理辦法》

    《中藥處方和調劑規范》 《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中成藥臨床用藥指導原則》

    處方點評要求 無具體規定 1)處方點評專家組和處方點評工作小組由醫院醫療管理部門和藥學部門共同組織實施。

    2)有條件的醫院應當應用信息技術建立處方點評系統,逐步實現與醫院信息系統的聯網與信息共享。

    3)點評實例:月度門診處方點評情況報告;月度病歷評價情況報告。

    4)點評范圍:醫院所有有處方權的醫生所開的處方(包括醫囑單);進行用藥合理性分析評價。

    5)點評指標:國家基本藥物占處方用藥的百分率,平均每張處方金額;合理處方百分率

    6)點評結果: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包括不規范,用藥不適宜,超常等三類處方)

    7)對中藥飲片處方,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單獨評價,重點是配伍和超劑量用藥處方的評價。 符合《處方管理辦法》和《中藥處方和調劑規范》的規定 以分級標準為具體執行規范

    表四可見,處方點評要求在分級醫院評審標準中較為詳盡,依據此標準,我院中藥方面制定點評中成藥處方為主的標準,主管以上中藥師每月參加藥劑科和醫務科共同組織的門急診處方常規點評工作,點評結果每季度及時在院內網絡公布,獎懲分明。中藥飲片點評以調劑部門審核為主,將按規范要求以每季度單獨點評的方式進行。

    2.5中藥臨床藥學與科教工作(見表五)

    表五中藥臨床藥學與科教工作

    基本標準 分級標準 放心中藥房標準 我院管理規范

    繼續教育 無具體規定,要求有在職教育培訓制度 三基教育和專業培訓≥6次/年,考核成績合格 符合衛生技術專業人員繼續教育達標要求 專業培訓每年≥6次;

    三基考核每年≥1次;

    中級以上人員每年繼教總學分≥25分;

    初級人員每年繼教總學分≥20分或90學時。

    中藥臨床藥學 有條件的醫院應有臨床藥學人員 無中藥臨床藥師的具體要求 鼓勵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 鼓勵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

    科研 無具體規定 無具體規定 要求醫療機構創造條件支持中藥學研究工作 科教獎勵

    專利、學術論文 無具體規定 無具體規定 加分項目 科教獎勵

    繼續教育:每年100%完成達標任務。

    中藥臨床藥學:積極引進中藥臨床藥師,鼓勵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

    科研:積極鼓勵科室技術人員申報,科教獎勵,并在人員、時間、設備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和必要條件。

    專利、學術論文:科教獎勵。

    3討論

    3.1多個標準規范各有側重,綜合這些規范內容的大小細節部分,可以讓中藥部門在各個環節有依可循做到最佳。

    3.2本院中藥房建設標準的制定,也為本部門在場地設施、人員配備、臨床醫療質量服務方面都有加強,一定的人員素質和配備是工作質量的前期保證。多個標準關于中藥專業技術人員的人數和比例均無具體要求,筆者查閱文獻[2]后認為,根據衛生部關于《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的通知((78)衛醫字第1689號),一般綜合醫院的中藥藥劑人員按中醫師: 中藥技術人員= 1∶1.5~2.0的設置的提法較為適宜。

    3.3目前醫院處方點評普遍側重西藥方面,對中成藥和中藥飲片處方的點評,與西藥處方相比,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方面仍有較大差距。應大力推進中藥部門信息化管理,優化電子處方系統,避免管理上的漏洞。[3]

    3.4醫院臨床藥學工作目前仍以西藥為主,對中藥臨床學的開展還屬于鼓勵加分階段。目前,加大對中藥處方特別是中成藥門急診處方、病歷分析監控、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等,可以作為中藥臨床質量監控的日常項目來開展。

    3.5因人員、設備條件等因素,中醫藥科研學術活動在基層綜合醫療機構普遍薄弱,如何大力開展科教工作仍是道難題。

    參考文獻

    [1] 相聰坤. 三級甲等中醫院中藥房的質量管理探討[J]. 臨床合理用藥,2009,2(18):116.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18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1000部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欧美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