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風景園林設計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景園林設計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風景園林設計概念

    第1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1大地藝術的概念

    大地藝術,又稱地景藝術,主要是指藝術家以大自然為創造媒體,通過藝術和大自然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的一種視覺化藝術形式[1]。該藝術形式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由極少主義藝術的簡單和無細節形式發展而來。大地藝術對于現代都市生活和不斷發展的工業文明進行藝術批判,借助大地藝術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妙,引導人們充分關注并感受自然。主要的代表藝術作品包括拜耶的《大理石園》與《土丘》以及瑞士景觀設計師克拉默設計的《詩人的花園》[2]。

    2大地藝術的主要特征

    大地藝術具有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將自然因素作為藝術創作的首要材料、將時間因素作為藝術創作的工具或內容、追求藝術表現形式的原型形式以及充分關注工業廢棄地等問題上。大地藝術對于自然因素的關注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主要創作理念即關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重視自然的藝術美感。其次,以時間維度作為藝術表達主題,體現自然的力量和時間的力量。追求藝術表現的原型形式,拒絕過分地改造和復雜的概念,以基本的幾何形表現出抽象化的藝術美感。關注工業廢棄地則體現出了大地藝術對于工業文明副作用的揭示和批判,表現藝術家對于社會和環境的充分關注。

    3大地藝術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影響

    3.1開拓風景園林設計者的思維

    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作為同樣關注人類生存環境改善的專業,其對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者的影響巨大。許多現代風景園林設計者的生態觀念和自然觀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具體的設計和創作過程中,不自覺地關注到自然的美和大地元素的美。在設計上,會充分運用大地作為設計元素和創作對象,展現自然的特殊美感。此外,對于自然中風、水乃至重力因素地運用也更加巧妙,使得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不再過分關注藝術景觀的創造,而是與自然有機結合,創造出充滿現代感又蘊含豐富自然韻味的設計作品[3]。

    3.2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提供形式語言借鑒

    大地藝術將大地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且在幾何藝術的原型形式運用上較為頻繁,使得現代風景設計者能夠受此啟發,充分運用大地和幾何藝術進行設計和創造。幾何地形的塑造,為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提供豐富的形式語言借鑒,使得風景園林的形式語言更加富有創造性和新意,其蘊含的藝術韻味也更加濃厚和深沉。大地藝術對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者形式語言的豐富具有重大意義,使得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向自然和深層次藝術發展向前邁了一大步。

    3.3影響設計者對于工業廢棄地的認識和處理

    對于工業廢棄地的關注,是大地藝術的顯著特征。受其影響,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對于工業廢棄地地認識和處理辦法也有著很大的改變。傳統的處理方式是直接將工業廢棄場所進行和重建,將其痕跡完全抹除,創造出新的風景景觀。在大地藝術的價值理念和藝術理念的影響下,這些廢棄場地被藝術化地再利用,直接作為設計的對象,充分發揮其時代特點和工業氣息特點[4]。不僅能夠創作出別具一格的風景景觀,還能引發人們對于工業文明的思考,一舉兩得。

    4結語

    第2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在20世紀80年代,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自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虛擬現實技術也得以迅速發展。現如今,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滲透發展到各個領域,虛擬現實技術也挺進了設計的每個角落。風景園林設計雖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是虛擬現實技術卻在其中被大量地運用開來。例如,設計者如果想要對風景園林空間有一個全方位的、真實切身的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多角度變化運動方位,便可輕松實現。另外,這種設計的運動變化模式正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其利用人們對運動模式數據的不同選擇,便可以掌握受眾的切身感受。虛擬現實技術在這一運用中具有很大的真實性,這是因為虛擬現實技術不但能夠從各種細節上掌控園林設計,還可以做到美而有序。同時,還能夠根據不同的季節變化、不同的節氣色彩,做到時空的雙重真實性。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一虛擬現實,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可以引入人們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使設計又多了一層成功的保障。

    2應用中的特點

    2.1設計空間展示的全面性傳統的表現形式只可以傳輸一種空間信息,而且無法做到完整性。虛擬現實技術利用三維立體的表現形式,可以完整地把每一個細節予以呈現,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不再只是看著圖紙來想象,而是身臨其境進行感受。

    2.2瀏覽的快捷性

    利用發達的計算機網絡,設計者和施工單位可以聯系的更為快捷。設計者的“想法”不必親手送到施工單位,立體的設計樣品利用遠程瀏覽便可商榷,不但節省了時間,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瀏覽的快捷性還可以讓大部分群眾參與到決策中來,讓群眾在享受虛擬的園林設計活動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有助于施工單位和設計者的工作。

    2.3設計趨于完美性

    虛擬現實技術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設計者在整個風景園林的設計過程中能夠隨意進入任何一個設計階段進行切身的體驗,從而客觀地審查自己的作品,如果發現不足,可及時進行修改。此外,在虛擬的現實環境中審視自己的作品,有利于提高設計者的水平。

    2.4決策的準確性

    風景園林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因為風景園林設計與周遭環境氛圍以及和大眾審美趣味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園林設計的整體過程知曉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具體,就越能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及意見。簡而言之,虛擬現實技術是連接大眾和設計者的紐帶。只有前期人們對園林設計進行了整體的了解,施工方的后期施工過程才能得到人們的寬容和見諒,此種人性化、大眾化的園林設計才能獲得雙贏。

    3應用的展望

    3.1不斷進行創新

    首先要加快計算機技術的創新和革新,不斷發展現代虛擬技術系統,制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計算機設備,要在技術層面為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在運用過程中,要根據風景園林設置的理念進行再創新,使其具備風景園林設計的特色。技術的創新是風景園林設計的內核動力,是虛擬現實技術進步發展的源泉。

    3.2加強參與的大眾化程度

    要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自身優越性,讓更多的人們參與到風景園林設計中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網絡傳播,利用各種網絡、電視等新媒體進行更大、更廣范圍內的網絡虛擬活動,使園林設計有更多的大眾參與,這樣將有助于決策者的科學準確決策,最終得出既科學準確而又人性化的風景園林設計方案。

    3.3充分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發展自身

    例如,與環境和空間技術的結合,便能夠應用到城市的規劃、修復與重建、城市的綠化等各個方面,這不但可以使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更加科學化,而且更加人性化、更加環保。

    4結語

    第3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要點

    在城市設計規劃中,風景園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項目,風景園林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環境,并且能夠讓城市中的人們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為風景園林的核心項目,植物景觀影響著風景園林工程的質量好壞。對于植物景觀的設計,是體現園林整體的設計規劃方向和思路的過程,并且是提高風景園林的自然氣息以及藝術氣息的重要步驟,所以做好植物景觀的設計工作才能夠更好的設計好風景園林。

    一、現代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概述以及原則

    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風景園林設計理念體系是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經過60多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園林建設理論已經形成了一些諸如“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現代化園林設計理念,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也有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體系。在園林的景觀設計上,長久以來我國的設計師們已經有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產出,并且指導著我國未來的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在目前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對植物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使得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設計需要更加寬闊的領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現代長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們,隨著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對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夠親近自然和諧相處。所以在現代園林的設計時,主要分為了兩種類型進行設計,一種是“以人為本”的園林設計,這種園林主要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植物的設計也是以人的需求為主,目前大多數的園林設計都是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使得植物景觀在種植時能夠滿足周圍建筑以及人們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綠地、以及住宅、工廠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園林。另外一種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設計的園林,這種園林是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模擬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然后建造一個接近自然的環境,供市民們欣賞和生活。這種園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綠地以及濱水的公園,郊區的公園等地方進行設計。而園林設計的規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護自然的原生態景觀。所以在建設現代化園林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造生態化完整循環的生態園林,并且對于保護和開發的關系要進行協調,保護好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發揮出風景園林的真正意義,做到城市與園林的和諧統一。

    二、植物景觀設計程序要點

    在風景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時要經過五個步驟,首先是分析現狀,其次進行概念規劃,第三步進行方案設計,第四步是對方案的深化設計,最后設計施工圖,并且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設計配合[2]。

    (一)現狀分析。現狀分析是在進行植物景觀的設計之前,對園林的施工地方情況的調查和分析,這個階段是指導植物景觀設計方向的關鍵,保證了園林施工后續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實施。在分析施工地區的現狀時,主要要進行資料收集、現場調研和周邊考察三個工作。資料收集是對施工場地所屬的城市地區的規劃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況進行資料的收集,并且收集當地的基本氣象、土壤、水溫、地質的情況以及當地與植物相關的一些傳說和典故。現場調研就是對施工產地的土壤等情況進行具體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對施工地區周邊的整體綠化情況,以及周邊的建筑物等情況進行了解。

    (二)概念規劃。概念規劃是設計師根據施工地區所屬城市的整體規劃理念,結合現狀分析的資料對植物景觀的設計提出一個大概的規劃思路,并提出整個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新意和特色。

    (三)設計方案。在規劃好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之后,就要進行方案的設計,方案設計是調整規劃概念中的層次以及內容,并且將概念進行深化和細化,將宏觀的概念方向變成具體的細節步驟。在進行方案設計時,要將規劃的宏觀內容全面有序的展開,將植物景觀的特色進行分區,并整合植物景觀的空間構成然后設計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設計。深化設計是對方案設計內容的再次細化和調整。將方案這幾中的內容借鑒園林植物配置和設計的原則,對植物進行分類,歸置,并且表面種植的數量和需要間隔的距離等,深化設計是在進行方案設計的時候同步進行的細化過程,是對方案設計的進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調整。

    (五)設計施工圖。施工圖的設計囊括了植物種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預算、工程的監管和驗收等工程的各個方面具體細節的設計。施工圖能夠準確的表達出種植某種植物的目的以及種植植物的具體步驟和細節。植物的施工圖明確了植物種類、名稱、種植位置、行距、數量、規格等大多數需要施工中注意的問題,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選用情況以及種植植物苗木的質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資料和要求。是最終進行施工的指導性文件和依據[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不可控的情況而出現種植的問題。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對現場施工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和優化,并重新設計的過程。設計師要在施工現場對施工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指導,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出現的問題,并且對現場的施工問題進行解決和優化。這個過程影響著整個工程的效果和最終的施工質量,所以設計師要積極的對施工進行配合。結束語總而言之,在風景園林的設計中,植物景觀設計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遵循現代園林設計原則,并且做好設計前的現狀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規劃概念,同時提出全面的設計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導施工的施工圖,才能夠使植物景觀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風景園林的質量更加優秀。

    參考文獻:

    [1]牛艷玲.城郊體驗型農業休閑園植物景觀設計[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7):4100-4104.

    [2]任斌斌,馮久瑩,李樹華等.模擬邯鄲地區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觀設計[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28(6):870-877.

    第4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關鍵詞: 設計;科學態度;園林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前言

    風景園林設計的實質就是要使各種景物協調共存,而最重要的設計原則就是因地制宜。現代風景園林設計與傳統園林設計的本質完全相同,都是以場地和區域的景觀資源和空間運動為特征進行的整治行為。而現代風景園林與傳統園林設計的差別在于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范圍在不斷擴展,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變化,以及對景觀、空間、尺度、運動等概念的理解與認識在不斷深入。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所追求的是減少、甚至是沒有人類參與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場所,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如今景觀的意義已不僅是對人文的崇拜,對野趣融合的要求,更是對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因而,景觀將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是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下文主要針對風景園林設計中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1、當前園林設計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在我國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存在一些缺陷,接下來我們就來進行詳細的介紹。

    (1)一味的模仿,以至喪失自我特色。在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不乏非常經典的案例,對于這案例我們可以參考,如果條件適合也可以照搬使用,但是我們必須在使用時對這種設計所適合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以及文化條件等因素進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使設計與城市更好地融合。如果我們不進行全面的調查,只是一味地盲目模仿,那樣不僅不會對城市建設起到促進作用,還會影響市容,造成極大的浪費。

    (2)設計過程缺乏連貫性,造成設計膚淺,不能真實地反映城市的特色。現在存在很多園林設計過分的追求規模或者是華麗感等,這就造成了設計過于膚淺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真正需要。比如說在修建綜合性公園、河濱綠帶、城市廣場時,我們不能只重視施工時間的長短,因為真正優秀的園林設計在短期內是完不成的,所以我們必須保證園林設計時間,這樣才能設計出質量較高的園林,從而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3)在利益的驅使下,園林設計的建筑單位的設計不具備專業,從而導致園林觀賞性較差,缺乏合理性。現在很多園林設計都是由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設計師完成的,這樣為了保證自己的方案能夠被接受,設計者就不顧科學依據,向領導者推薦那些利潤比較高的樹種或者是現有的樹種,這樣就降低了園林的觀賞性,不能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

    (4)缺乏公共參與

    我國是人民民主的國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始終維護著人民的利益,于是人民對政府形成了一種信任依賴的關系,另一方面受我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的影響,社會公共事務都由政府一手負責,公眾很難有機會參與。從而導致城市公共風景園林設計中缺少公眾的參與。長期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的高度集權型和高度計劃性,抑制了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及個性的發揚和社會批判精神。

    (5)缺乏科學的態度以及立足點。現在很多建筑企業在進行園林綠化的設計時都不尊重科學,對已經設計出的方案也不進行科學的檢驗,這樣就不能保證園林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導致修建出的園林不能滿足城市建設的需要。比如說,在有些設計中只考慮了設計的美觀性,卻沒有考慮設計的可行性,這樣在實際操作時就出現了問題,最終導致設計方案的修改或者是放棄。

    還有的方案在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土體情況和基地的生態環境狀況,這樣在設計時就破壞了周圍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所以這種設計是不可取的。

    2、對風景園林設計問題的解決策略

    2.1 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

    作為領導者或者決策者,應該具有相當的專業素養,進行理性的行政指導,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足夠的綠量,講究的構圖,精良的施工,適度的文化品位,體現對人的關懷和找到獨特的創新視角,或許這些才是風景園林設計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提倡“解題”的思維和方法論,從宏觀把握鮮明、準確的立意,確定規劃設計框架,把項目放到整個城市或區域環境中,結合現狀對其性質、功能和形式定位。克服浮躁和盲目,反對商業和文化炒作,摒棄故弄玄虛、玩弄概念、“深沉”,禁忌重演本文所列舉的各種誤區,提倡簡約、樸素,反對過分雕琢。針對問題,堅持一條綜合性和實事求是的創作路線。

    2.2 傳統園林與現代風格的相融合

    純傳統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與大廈林立的現代城市難以融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過分強調任一方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轉變思想,繼往開來,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鑒,促進傳統和現代有機融合。園林的有機融合創造出既能體現社會、民族發展的文脈,又符合現代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風景園林新形象。如某風景園林工程,在景觀廊架里能觀賞到影壁墻,在影壁墻處又可觀賞到廊架,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乙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的造園手法為對景,應用對景的手法,豐富觀景內容。

    2.3對風景園林設計法規的完善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作品應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法律科學合理的保護,并在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督下實施,以確保規劃設計思想的有效落實,才有利于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完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法規建設,加強實施,保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質量。

    2.景園林設計的原則性問題

    (1)注重功能性沒計。園路不僅是二維平面的幾何構成,而更多地考慮其功能性,即滿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間的距離如果不合理,使用起來就比較整腳。

    (2)發揮藝術性設計。對于普通受眾而言,美學感受往往就是其對景觀評判的直接標準,感受營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氛圍,是基于所有的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而設計,不然就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因此景觀的藝術美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3)運用經濟性設計。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如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盡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價及養護費用。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加以推廣 ,達到經濟與審美的平衡。

    (4)繼承文脈性設計。尊重地域文脈,延續地域文脈,是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某地方景觀意在現代社會營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園林文化,塑造現代風景園林景觀,運用現代的水泥、鋼板、玻璃等材料來著力表現中國古代山水園的意境美,并運用竹、荷水橋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構成,達到景中有景。具有中國園林設計的特色,繼承中國人心理文脈的表現手法。

    (5)發展可持續性設計。應引進多方參與制度,好的設計應該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斷完善可持續的發展。經過充分論證的設計,并非完美無缺或無可辯駁不可更改的,應該留有選擇余地。設計在實施和維護,亦難免有忽視或不當之處.或者需要擴建等更改,在實施中就能達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眾則能有效地對領導者和設計者這兩個主體進行制約,形成合理的公眾參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決策模式。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綜合平衡各種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公眾的參與能集思廣益,使決策更為科學,增強設計項目的可操作性,避免設計師陷入形式的自我陶醉之中,而繼續堅持風景園林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3 結束語:

    第5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或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思考。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風景園林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風景園林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風景園林的形象。風景園林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

    1與風景園林設計相關的主要生態學理論

    1.1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匾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從而保持系統的穩定。群落中物種多樣性尤其是遺傳多樣性越高,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群落抗干擾的能力和維系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強。景觀生態學中強調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群演替以及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生態位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爾的“生境生態位”;埃爾頓的“功能生態位”;哈奇森的“超體積生態位”。在這里我們主要引用馬世駿的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植物生態位的配置,這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

    在現代風景園林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1. 3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共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類的分泌物對加一些植物和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種叫胡桃醒的物質,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因此在胡桃樹下的土表層中一般是沒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風信子等都會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在園林中的植物配植時胡桃與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在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物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能有效地促進群落的穩定。

    1.4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己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與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園林建設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廈門等。

    1.5生態調控原理

    生態調控是生態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體,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是消極地適應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環境,因而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無論是生物種群的數量、密度的變化,還是生物對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均表現為“通過自然選擇的負反饋進行自我調節”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人積極地、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其系統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所做出的決策,因而它的調控機制主要是人為的而不是負反饋的調節。生態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系統本身可以自我調節,達到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就需要以生態調控原理作為指導,使整個系統實現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在生態園林這一生態系統中,由于人的社會性與能動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重大區別,它可以通過人類進行有限度的協調,使系統的生態效益最高,使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協調,使系統更加適應外部環境。

    2生態學理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2.1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景觀改造時,根據生態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護利用,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主要手法有:

    2.1.1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

    鄉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它們是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除此之外使用鄉土物種的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園林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1.2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

    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水、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2.2基于生態調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場地現有的材料和資源

    生態調控原理中的循環再生,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貫穿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始終,生態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和資源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了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土壤的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很重要。主要考慮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質。特別是在風景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在美國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哈格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2.4以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為理論的植物配置的設計

    2.4.1植物材料的選擇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生長良好,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園林生態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2.4.2運用具有生態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樹種其生態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態效益就必須選擇那些與各種污染氣體相對應的抗性樹種和生態效益較高的樹種。

    2.4.3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個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5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第6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1構成設計

    構成設計,是運用點、線、面、空間及其簡單的幾何圖形要素,在二維、三維空間中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構成規律,并構成十分豐富的畫面。主要以通過黑白的或色彩的形體對比、交錯、重疊、相加、相減、遞增、遞減、排列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組成特殊的藝術形態,創造性地表現出某些抽象的形態概念。用抽象思維的方式,從形式美的規律中探索空間形態創新,追求更高階段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悟H。

    構成設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培養學生造型及空間能力的基礎課之一,對培養風景園林專業學生空間設計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有重要意義。從教學上看,構成設計國內開設于大部分藝術院校,并把它們當做主要基礎課或者核心課程,帶有濃郁的藝術特色。筆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構成設計與風景園林專業課程的融合銜接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在進行課堂教學上,如果采用藝術院校教師編纂的教材,其專業的課程訓練則偏向藝術性,與風景園林專業教學體系嚴重脫節,不能讓學生明晰開設此課的內涵和真正意義,學生會對專業課程提出質疑,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把它當做其它課對待,進而感到迷茫。教學作業成果上,作品出現大雜燴,看似形式多樣,實則偏離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學主旨思想,孤立了與園林的專業聯系。如何對工科背景下風景園林專業的構成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得構成設計能夠真正服務于風景園林專業,是我們一直努力探尋的重要目標。

    針對這種教學癥狀,筆者所在的風景園林教研室對構成設計課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認為,首先,低年級學生對平面、立體空間意識模糊,對平面與空間之間的概念轉化及基礎構成缺乏系統認識,對構成設計的共性特征及空間形態生成共同規律缺乏理解與控制,導致創造性能力弱;其次,單純地從二維平面形態訓練、三維形態空間、結構表達等訓練,對培養學生的空間功能與形態變換的設計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態訓練課程與空間形態訓練課程之間,融接設置空間基本功能與形態基礎概念的訓練較為弱,更多地偏向藝術性。

    2構成設計在風景園林專業中的教學改革探索

    將構成美學原理法則進行生動化、具體化,做到原理運用與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真正銜接。構成設計形式美法則主要來自自然美和人類經驗的總結,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不同的時期審美標準總體上呈現不斷的變化,唯獨審美標準的形式美法則也隨之變化。構成設計無處不在,在教學中,將平面構成設計與園林設計中的道路鋪裝圖案,鋪裝材質顏色,材質質感的選擇、空間中的景觀小品構筑物等結合起來,運用形式美法則,通過比例、對比、均衡、節奏與韻律等手法,進行各種形式的組合,將平面與空間進行轉換,在空間中形成頗具特色的構成設計。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在探索構成設計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對構成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進行了探索研究。

    2.1構成設計的形式與空間的感知

    風景園林專業學習內容較為廣泛,課堂理論與實踐并重。在課程設置上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把對構成的理解、設計、使用與轉換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低年級階段,把平面、色彩、立體構成作為設計基礎,講授簡單的構成原理,通過基本點、線、面、體這些構成元素,實踐上做些簡單的二維平面、三維空間形態組合設計,理解構成形式的發生、構成形式的組合、二維形式向三維空間的轉換以及培養學生空間創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動構思的形成、概念的展開,最終推動設計深人Pl。高年級階段,將構成形式運用到綜合設計中,按照構成形式與空間轉換側重點不同,實際課程設計中,運用構成原理對形體進行組合變換,以立體的形式融人空間設計中。整個教學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理解從低到高的“構成形式與認知”、“構成形式與空間環境轉換”、“建構與營造”的學習階段。因此基礎構成設計應作為教學環節中的組成部分,循序漸進,予以強化,而非簡單的基礎訓練。根據構成設計的形式與對空間的感知側重點不同,將平面形態運用到空間環境中,以此強化構成形式與空間的形態概念環節有:

    2.1.1將構成形式作為認知的重點,并對空間認知的概念有所分離。如:教學過程中運用基本的點、線、面等要素進程構成設計;對具象物體的原型抽象提煉;運用一定的材料、以視覺為基礎,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優美的形體構成和模型。

        

          2.1.2基拙構成形式與空間感知并重。將平面形式與空間進行轉換;以人的尺度比例對空間進行感知;各種廣場尺度、濱水廊道、街道等室內外空間。例如:某城市街邊廣場綠地設計(30mx50m廣場室外空間),要求選定城市街邊廣場綠地這一特定空間環境間的人,從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間,構思提煉出平面設計概念或原型;在此給定的范圍內,完成一個由平面構成組合向空間構成的轉換,設計中反映出構成的組合方法、構思理念、構成概念的衍生,也要體現出該空間構成的主題。

    2.2強化空間構成與建構的融合

    空間是由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雙重屬性組成。實體空間的存在由物體的材料、結構支撐等物質性建構因素組成,它是以點、線、面、對稱、肌理等進行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以往教學過程中把平面構成的二維概念的生成與表達放在首位,但對三維的空間建構設計的內容及技術性要素涉及較少,致使好的創意缺少立體的表現形式。強化空間構成與建構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組配在空間構成中所表現不同的直觀感受,直觀地面對空間建構方面的物質性問題,理解感知和把握構成中的形體分形、形體組合、組合變換、形態置換、空間搭建等具體的實踐。

    2.3針對性地細化構成設計課程

    構成課程的細化,因地制宜、適時調整構成設計教學思路、更新教學理念。所謂細化就是使風景園林專業構成設計這門基礎課程更有針對性地對本專業方向發展進行有序的教學。針對性主要表現在固定式、無法更改的審美原理的教學實踐過程M。在此美學原理不變的情況下,風景園林設計專業,依據其專業特點,在進行方案構思上,運用美學知識與平面構成的形式在封閉空間、開敞空間或半開敞空間中進行創作設計,營造構建空間,也可以將線型構成、面型構成放在封閉空間或開放空間中進行審美組合,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3構成設計風景園林專業中的教學實踐

    根據構成設計教學課程的改革背景,從2012年開始將構成設計教學列人風景園林專業、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探索試點,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講解構成設計的形式美法則

    分析構成設計美學理論及形式美法則產生的原因,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產生的心理因素、社會背景、存在意義等,深人探究構成設計形式美法則的產生與意義,讓學生領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則并在以后的設計中綜合運用。

    3.2美學原理與專業課程實踐嫁接

    把構成設計的美學原理與課程實踐教學嫁接,并把它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在風景園林設計專業中嘗試開放性的思維訓練,按照形式美法則和審美原則構建多種模型組合,讓學生運用各種綜合材料在營造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等,在所構建的空間,這種構成設計訓練方式是在二維平面中向三維空間轉換有序性、有組織的、反復進行的,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的創造,讓參與者中的學生完成課程的審美體驗。

    3.3探尋數字技術下構成設計的發展新趨勢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構成設計教學方面帶來了新的設計變革pl。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較,它帶來的是思維、推導、建構等全新的改變,構成設計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虛擬建構的特征。這一全新的構成設計數字建構方式體現出更多的非物質性,借助計算機軟件實現三維虛擬模擬,能夠將二維的形態通過計算機建模實現三維形態,使人們對構成形態空間有了更直觀的理解與認知。同時,借助計算機軟件技術也能使構成設計在空間生成、轉換與可塑等方面達到新的高度。

    4構成設計在風景園林專業教學實踐改革中的效果

    從2012年開始,將構成設計課程體系中的形式美法則和美學原理進行概念上分類梳理,讓形式美法則中的對稱均衡、單純齊一、多樣統一、比例、節奏韻律和調和對比等內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風景園林專業課程設計上,美學原理,找到與園林設計專業特點相符合的切人點,更好地與園林設計專業方向結合,起到了較好的綜合運用效果。

    4.1教學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選擇上,選用與風景園林基礎教學專業性很系統的教材,教師在安排課程教學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學思路。

    4.2讓學生認識到構成設計對風景園林專業課程學習指導的重要性

    通過構成設計課程教學有機地與園林設計專業內容進行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晰所學的構成基礎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就會有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5結語

    第7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關鍵詞】淺析 風景 園林 設計 主要 生態 理論

    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或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思考。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風景園林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風景園林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風景園林的形象。風景園林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

    一、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匾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從而保持系統的穩定。群落中物種多樣性尤其是遺傳多樣性越高,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群落抗干擾的能力和維系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強。景觀生態學中強調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二、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群演替以及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生態位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爾的“生境生態位”;埃爾頓的“功能生態位”;哈奇森的“超體積生態位”。在這里我們主要引用馬世駿的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植物生態位的配置,這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

    在現代風景園林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三、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共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類的分泌物對加一些植物和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種叫胡桃醒的物質,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因此在胡桃樹下的土表層中一般是沒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風信子等都會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在園林中的植物配植時胡桃與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在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物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能有效地促進群落的穩定。

    四、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己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與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園林建設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廈門等。

    五、生態調控原理

    第8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人們開始對環境保護重視起來,并且也將建筑與景觀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加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而不是傳統的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單一的進行建筑設計的教學,忽視了環境保護,也忽視了周圍環境對建筑物的視覺方面造成的影響。這對于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是十分的不利的,因為這種傳統的建筑設計教育培養出的學生不具備那種整體意識,將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分隔開來進行考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造力的延伸,阻礙了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步伐。

    關鍵詞: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思考

    引言

    由于各項科學技術的限制以及人們意識水平的限制,在傳統的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傳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層次的含義,不去注重建筑設計的整體感覺,這些存在的問題阻礙了我國的風景園林建筑設計領域的發展,使得設計的建筑和園林很突兀,忽視了周圍環境的影響。本文主要就通過對這些傳統建筑設計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介紹,并且在之后的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這些方面,更好地促進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從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

    一、當前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現狀

    在現階段,在進行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的過程中,仍然秉承著傳統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設計,將風景園林與建筑設計分割開來,沒有整體意識。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之下,學生都普遍缺乏創造力,沒有很好地將傳統的文化發揚光大,不能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將傳統的文化與新的理念結合起來,從而阻礙了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不能真正的實現風景與建筑的結合。

    二、當前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總體設計意識

    在當前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很多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將園林與建筑分開來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沒有一種整體意識,在實際的園林設計過程中不去考慮周圍環境的影響,設計的園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環境,比較突兀。所以說,在之后的園林教育過程中,老師進行總體設計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揮創造力,還可以讓學生設計的園林更好地將風景與建筑結合起來,促進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2.只注重傳統園林建筑設計形式上的模仿

    在當前階段的園林建筑設計的實際工作中,大部分的設計者已經只對于傳統園林建筑設計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說,完全的對一些傳統的園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絲毫不去進行創新,不去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使得建筑的園林不能很好地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相互映襯,而是單獨的形成一個整體,這樣對于發展我國的園林建筑設計行業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這一項工作后就對自己的行為沾沾自喜,滿足于現狀,絲毫不去進行創新。所以說,在之后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對于傳統的園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個基礎,只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各種深層次的內涵,更好地實現風景與建筑的結合。

    3.空間的意識不強

    隨著我國的不斷的發展,對空間等領域的理解能力相對于古代的人來說更是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將空間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的園林建筑設計的工作中。但是,在傳統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的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間的意識,也與當時的發展水平,空間意識不強是有關系的。但是,在現階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視學生空間意識的培養。所以說,在之后的園林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空間思維的能力,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實際的園林設計過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園林,受到地區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結合空間的概念,將一些大自然內的美麗景色適當的“搬入”室內進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將園林的景色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使得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整體,也讓新設計的園林在新的環境中不會突兀,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點,實現我國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4.色彩的運用不夠合理

    色彩的運用與園林的建筑設計的風格、與其空間表現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現都是息息相關的。在傳統的園林建筑設計過程中,一般是運用“青、黃、赤、白、黑”五色體系,在現階段的教育過程中仍然注重該種色系的運用。但是,園林事業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局限于這種五色體系了,這只是基礎,在現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發揮學生的色彩創造能力,培養整體意識。

    三、總結

    本文通過對傳統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的整個過程進行思考,進行反思,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空間意識不強,色彩的運用不夠合理,缺乏整體意識等等,這些都是在以后的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這幾個方面,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綜合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讓學生在之后的具體的工作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建筑與景觀的一體化,增強視覺觀賞價值,也在具體的工作中更好地將環境保護起來,順應我國的時展潮流。

    參考文獻:

    [1]劉利剛.對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教育的思考[J].風景園林,2014,05:152-157.

    [2]李哲,成玉寧.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初步教學研究———以東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建筑設計課程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2,12:66-68.

    第9篇:風景園林設計概念范文

    加拿大風景園林行業的誕生

    在加拿大風景園林行業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外來的設計師對該行業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這些設計師給加拿大帶來了不同的設計思想,為加拿大園林景觀設計的多樣化奠定了基礎。托德(Frederick Gage Todd)(圖2)和麥森(Thomas Hayton Mawson)是早期影響最大的兩位設計大師。托德從美國來,麥森屬于英國派。麥森是一位新古典主義的設計師,其設計思想深受裝飾藝術原則和城市美化運動的影響,而托德則代表了奧姆斯特德的園林景觀規劃思想,強調研究場地的內在特征和結合自然的規劃設計方法。20世紀初,這兩大流派在加拿大共存發展。

    托德(1876~1948)被認為是在加拿大的第一位風景園林設計師。他出生于美國,是奧姆斯特德的學生,后來移民到蒙特利爾,負責皇家山地公園的工程建設。1900年,托德在蒙特利爾市成立了業務較為全面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所,業務包括小城鎮規劃、場地規劃、公園設計、開放空間設計等等。19世紀20年代,托德在紐芬蘭省的圣約翰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市(Vancouver)等地區完成了一系列規劃設計項目。

    托德完成了大量的公園和開敞空間規劃設計項目,代表作有馬尼托巴省溫尼伯市 的愛思尼伯公園(Assiniboine Park,1904~1906);薩斯咯徹溫省(Saskathewan)里賈納市(Regina) 的瓦斯開納中心(Wascana)規劃(1906),該中心是當地立法機關所在地(圖3);里賈納市的維多利亞公園(Victoria Park)設計(1907),安大略省(Ontario)史塔伏市 (Stratford) 的城市公園系統規劃(1904)。1909~1914年間,他出色地完成了亞拉伯罕平原的概念規劃,因為亞拉伯罕平原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古戰場歷史遺址,所以托德的規劃成為當時魁北克省省府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托德為蒙特利爾市的圣海倫小島公園(ST. Helen Island Park)進行了低成本的改造規劃,該規劃包括重建公園的19世紀軍事基地。設計成功地將基地融入周圍自然景觀大環境之中。托德還為該公園設計了能供給灌溉的自然式溪流、湖泊系統。

    托德是花園城市運動的倡導者,這一思想在他所做的馬尼托巴省(Manitoba) 的溫尼伯市(Winnipeg)的德克斯朵公園(Tuxedo Park)中充分表現出來。他將早期在愛思尼伯公園中所采用的自然主義規劃思想融入到居住區的規劃思想中。托德為地鐵公司設計了一系列樣板社區,包括溫哥華市的斯闊米什高層(Shaughnessy Heights,1907) 和蒙特利爾的皇家山地鎮(Town of Mount Royal,1910-1911)。這些設計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前沿的,即使到現在,也仍然是非常有活力的社區。

    托德的名望逐漸提高,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1905年,他加入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1938年加入了大不列顛風景園林規劃院。雖然不是加拿大風景園林師協會的創始人,但在1945年,他被推選為加拿大風景園林師協會的主席。

    麥森(1861~1933)出生于英格蘭的蘭喀斯特(Lancaster)。19世紀后期,麥森擔任過大不列顛風景園林規劃院的第一任院長,是有名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麥森受到艾爾·格瑞(Earl Grey)總理的邀請,參與加拿大的“城市改良運動”。

    在某種程度上,麥森對加拿大風景園林行業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協助了洛瑞·道明頓(Lorrie Alfreda Dunington)(圖4)和霍華德·格魯伯(Howard Grubb) 。1910年,麥森將霍華德介紹給洛瑞,不久他們結了婚,于1911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市,他們把各自的姓連在一起,在多倫多市(Toronto)成立了道明頓—格魯伯規劃設計事務所(The Dunington-Grubbs’ office)。道明頓—格魯伯規劃設計事務所發展興旺,一批早期的加拿大風景園林設計師在這個事務所里共同工作,相互交流,獲得到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事務所完成了大量具有英格蘭花園城市風格的加拿大城郊規劃和延續麥森設計風格的新古典主義居住區設計。洛瑞也被認為是加拿大第一位女風景園林設計師。此后,道明頓—格魯伯規劃設計事務所建立了斯瑞丹(Sheridan) 苗圃,該苗圃是加拿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苗圃,為他們的規劃項目提供高質量的苗木。

    到30年代,多倫多市奠定了在全國風景園林行業領域的核心地位。 加拿大現代風景園林

    20世紀60年代是加拿大風景園林行業形成全國性主要風格的重要時期。1967年,加拿大為慶祝聯邦百周年紀念日籌劃了一個國際性的博覽會———蒙特利爾1967國際博覽會。博覽會為全國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許多設計師和設計公司在博覽會規劃、設計和項目施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次博覽會,加拿大風景園林行業拓寬了發展空間、增添了活力。

    多倫多設計有限公司(Project Planning Associates Limited of Toronto)承擔了博覽會的主場地規劃。這個由馬克林·漢考克(Macklin Hancock)和丹納德·帕惕特(Donald Pettit)創辦的設計公司成為加拿大的第一個多義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多義景觀規劃即指以風景園林為核心,融合多學科知識的規劃設計方法)。漢考克和帕惕特畢業于安大略農學院,隨后到哈佛大學繼續學習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在哈佛大學時,他們研究了沃爾特·格羅匹烏斯(Walter Gropius)和當時其他一些前沿的風景理論家的理論。他們返回加拿大后,開始著手進行大區域范圍的社區環境規劃設計,主要項目有多倫多郊區丹米爾斯(Don Mills)規劃。丹米爾斯規劃完成于20世紀50年代早期,體現了現代新城規劃設計的思想:尊重自然,建設城鎮中心并融合于周圍的就業環境之中,以及為鄰里設計多樣化的房屋。多倫多設計有限公司先后從事過中東、歐洲、亞洲和美國許多國家的項目規劃設計,因其跨國性的規劃工作而在國際上出名。20世紀60年代中期,帕惕特離開了多倫多設計有限公司,隨后在國家首都委員會(NCC)任設計部主任,繼續工作了近15年。漢考克后來成為加拿大風景園林師協會主席和加拿大規劃院院長,至今仍然活躍于風景園林領域。

    朗巴德·洛思設計公司(The Lombard North Group)于1968年在溫尼伯市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該設計公司的事務所已遍及加拿大西部地區。該公司也以融合多學科的成員共同工作而聞名。與多倫多設計公司相比,朗巴德·洛思設計公司運用了新興的環境科學知識來協助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與場地施工。兩個主要的創始人是園林設計師卡門(Cameron Man)和吉姆·泰勒(James Taylor)。該設計公司的項目主要有位于卡爾加里市的魚溪公園(Fish Creek Park)(約1200hm2公頃的帶狀濱河公園),魚溪公園作為加拿大的第一個州立城市公園而聞名。

    20世紀70~80年代之間,加拿大建設的主要園林景觀項目有溫哥華的86屆博覽會、1988年卡爾加里的冬季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阿爾伯塔市(Alberta)的城市公園系統。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幾乎所有的風景園林設計師參與了這些項目,推動著風景園林行業的成長與發展。20世紀80~90年代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項目有落基山南部區域的植被景觀規劃,魁北克市的藍棍花園(Blue Stick Garden,),中國玉溪市的城市規劃(圖3)、上海延安中路綠地等。近年來,伴隨著即將在溫哥華召開的2010年冬季奧運會,風景園林設計師將主持開展這一國際性盛會的規劃設計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久久成人影院|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窝窝午夜看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国产成人cao在线|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www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