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防洪;濱水景觀;河道規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ity,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but also b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ttlement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effects of wetland system for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the imminen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y to study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provided ideas and methods, the new approach is the curr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River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引言: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范圍內水域和陸地共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城市環境,是以“人”為中心,城市水體為主線,包括其周圍與水體密切相關的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的總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對城市整體布局以及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市發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災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進行泄洪,同時還能夠與閘門、水庫等協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達到滯洪錯鋒、緩解堤壩壓力的目的。洪水帶來的危害十分嚴重,例如,洪水會引起流域內生態環境的變化,造成河道改變,水土流失和土地貧瘠等,嚴重者甚至沖毀堤壩,破壞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給百姓帶來巨大的威脅。河道護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種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護河流暢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勢,穩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為了避免洪澇災害,我國在河流的防洪設計改造中運用了很多的新技術、新手段,本文對城市河道工程規劃方法進行分析,并通過富陽西郊半島岸線景觀工程的濱水景觀設計方案作為應用實例介紹護岸工程的應用以及重要意義。

    二、城市河道工程規劃方法

    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有的空間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過渡空間。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為中心,對城市濱水空間、設施、環境等所做的相關的規劃設計。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點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質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區域內河流、水域的濱水景觀設計研究。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新的追求目標。

    1.生態化趨勢

    (1)水體護岸的生態化發展

    通過多年實踐和向發達國家的學習,我國水體護岸設計有了極大的轉變,由早期的水泥護岸、石砌護岸到自然化護岸,從真木樁、仿木樁護岸到現在的生態護岸。生態護岸的設計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態,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盡量創造自然的生態河堤。

    (2)河道形態向自然化靠攏

    城市河道的形態和斷面設計方面,起初,城市河道盡可能裁彎取直,河道斷面多為相同的矩形斷面; 岸邊距離水面較遠,且有護欄相隔離。目前,河道設計已逐漸向自然靠攏,將自然河道形態的特點通過設計手段加以精煉,并引入河道橫截面設計中去。現在簡單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漸被復式斷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觀功能在枯水期、豐水期都可以合理開發利用。此外,雙層河道斷面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上層明河具有安全、休閑、親水等功能,下層暗河具有泄洪、排澇功能。總之,根據地形特點設計河道線形,利用多變的河流斷面,最大程度地模擬生態河道,已經成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宗旨。

    (3)水體更新的生態化處理

    現在一種水質生態化更新與水體景觀相結合的“水景觀綠化”方法,已經在水景觀的設計中得到廣泛運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積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調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使城市在暴雨時極易發生內澇。如今設計師盡量保留城市水體、濕地,經過精心設計后與建筑環境有機結合的水體景觀,不僅具有很好的景觀價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

    2.人本化趨勢

    (1)親水空間的立體打造

    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更多地考慮人與生俱來的親水性,將水體與人的精神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以往的河岸設計只考慮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將人與水遠遠隔開,而在現在已經能夠較好掌握河湖漲落特性的基礎上,河岸設計也趨向親水性。在親水設計方式豐富多樣的今天,設計師們對親水空間的打造已不僅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運用,在岸線的立體化處理方面有著很好的發展。其中包括橫向和縱向的立體處理: 橫向立體處理打破原有濱水岸線單一的結構模式,結合場地環境設置節點空間,通過廣場或者景觀節點豐富原有岸線的平面布局; 縱向立體處理則是指利用岸線的高差,通過設立多級平臺或臺階以及隨水位變化的浮臺等方式,豐富空間層次。

    (2) 濱水景觀設施的完善

    濱水景觀設計中的人本化趨勢還體現在另外兩方面:

    ① 更加注重人們在場地活動中的各種功能需要;

    ② 加入對行為心理學的研究,體現人與場地、環境的和諧。隨著法規的出臺,設計師更注重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如殘疾人坡道、殘疾人衛生間以及盲道的設置等,以形成系統化的景觀設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同時,一些濱水或是水上的休閑娛樂設施逐漸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滿足了人們親水的要求,在視覺形態上也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濱水空間的開放性節點。它不再以濱水景觀的附屬出現在規劃設計中,而成為了不可缺少的濱水景觀節點。

    (3)濱水交通的合理規劃

    步行交通的組織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層架空的柱廊,作為聯系室內外的步行區,形成內外交融的空間組合;或設置臨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人行網絡,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間更加活躍,并獲得多層次、多視角的濱水景觀。

    車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濱水區都設有與河道平行的車行道路,步行者很難便捷地到達濱水區。寬闊的街道和擁擠的車流截斷了濱水區與城市的聯系,也破壞了濱水區的空間完整性和環境品質。因此,現在設計師更著重于改善濱水區道路,加強道路綠化建設,形成過渡地帶,減少過往車輛對濱水區的有害影響。并增加安全、便捷的過街通道,保證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設計已不僅僅是水路運輸,而更多考慮人們利用水上交通工具來欣賞城市景觀。設計師開始研究濱水連接點分布、確定視線焦點和結合點、保證通道通暢和建立景觀點的連接關系等等,這些還必須同堤內交通樞紐相連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碼頭、沿河主要設施的距離,以及與其他城市區域的便捷聯系都是設計師關心的問題。

    (4)公眾參與理念的深入

    公眾是環境影響評價的主體系統,然而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公眾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無法代表整個社會的需求。設計規劃工作者只是為部分特殊利益團體服務,因而傳統的理性設計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術理論體系也缺乏民主政體和民主決策機制的保障。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認識到城市規劃中的決策應該是政府、專業人員、公眾三者相互協調、配合的結果,在規劃法規中,公眾參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其實施也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三、結束語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不是某項景觀實驗工程,不是化妝式的景觀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場地現狀,尊重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恢復濱水自然環境的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應結合生態自組織性、生態地方性、生態恢復性、生態顯露性的方法,讓生態自己做功,創造宜居環境,體現城市特色風貌。

    參考文獻:

    [1]王澤偉,范楚平,秦漢郡縣制對我國政治制度文明建設的啟示[J].理論探索,2004,04:97

    第2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維護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確認識城市河道景觀, 是做好設計工作的前提。對城市河道景觀的認識, 不能僅停留在“風景如畫”之上, 應該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理解和把握, 特別是要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關鍵是要重視城市河道景觀巨大的生態功能和娛樂價值。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條件, 水生生態系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城市河道景觀由河槽、河灘和河岸林帶等組成。這種空間結構為魚類、鳥類、昆蟲、小型哺乳類動物以及各種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遷徙廊道, 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養和更新的天然花園。同時, 由于城市河流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 城市河流景觀中還保留了豐富的城市歷史文化痕跡。因此可以認為, 城市河道景觀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與變化的景觀形態, 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 最高質量的城市綠線( 李金路1996) 。

    但是, 由于認識上的局限性, 目前多數城市在整治河道景觀時, 僅側重于它的某些功利價值, 如防洪、水運、灌溉等, 景觀設計多采取傳統的工程措施, 即拓寬河道, 裁彎取直, 石砌護坡, 高筑河堤等。的確這些方法能夠立竿見影,使河道景觀看上去顯得很“整潔”、“干凈”、“漂亮”, 但是卻忽略了許多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如河道拉直后徑流速度加快, 將會導致下游地區大量的沉積和淤塞, 同時也減少了地下水的補充。石砌的護岸整齊劃一, 但卻改變了在多種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 削弱了視覺美感, 同時由于河岸垂直陡峭, 落差大,加之水流快, 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 使得人們走在河邊, 有一種畏懼感, 不能獲得良好的親水性。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典型的“ U”字型硬質河道, 完全改變了一個動態的自然景觀系統, 扼殺了河道兩岸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岸邊的蘆葦、水草被清除, 兩棲類動物的生境廊道被切斷, 水生昆蟲不能正常羽化。河道景觀這個城市中最具豐富生態價值的環境失去了活力, 成為鋼筋混凝土的渠道。工程治理方法只能解決單一的問題, 對于豐富而多樣的城市河道景觀生態系統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必須要以新的觀念重新審視我們城市中這份寶貴的資源。

    一、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設計方法對每一個設計項目都是很重要的, 它是指導整個設計過程的理論依據, 也是影響整個項目實施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針對不同的設計背景、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區域環境等, 所應采取的設計方法是不一樣的。下面探討幾種河道景觀的處理手法, 僅供設計師借鑒參考。

    1、河道駁岸景觀的營建方法

    (1)駁岸的虛實處理

    對于河道駁岸景觀的設計, 應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即“實”景與“虛”景。所謂實景就是通過一定的硬質景觀建設, 包括適當的園林建筑等, 創造具有形態的環境空間景觀。這種景觀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 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植物、建筑間相互的關系; 虛景即在水流相對平靜的駁岸環境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 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藝術配置, 這樣處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創造岸邊植物景觀的豐富性, 另一方面這些景觀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虛實相生, 變化豐富, 與其它景觀形成對比。

    (2)駁岸景觀空間形式

    河道景觀在空間形式上不像游園、廣場等相對集中, 它的特點是窄長。因此在空間形式的處理上要做到既變化多樣, 又協調統一。對于主要景觀節點的駁岸注意處理近水與觀水的空間, 游覽道路、綠地、沙灘的規劃設計與其駁岸材質方面做到多樣統一。根據不同的地勢, 使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相互結合。

    2、河道植物景觀的營造方式

    河道景觀創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而植物景觀的營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組團與開敞空間綠地的設置, 喬灌草配置與植物造型等根據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合理搭配, 做到本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相結合, 體現植物的多樣性, 同時要季相分明,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綠, 把科學和藝術充分結合起來。

    3、河道道路景觀設計方式

    河道道路景觀設計中要堅持自然、樸素的理念。河道景觀區的道路不同于其它的道路, 主要以休閑漫步為主, 因此在道路設置上應把交通運輸道路和休閑游道區別對待。休閑游道與綠地、小游園等空間相互交叉, 近水棧道、駁岸相互貫穿, 產生多變的景觀空間, 以豐富休閑審美的多樣性。

    4、文化景觀的建設

    河道景觀建設在新的時期不僅僅停留在排澇功能, 休閑觀光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景觀設計的浪潮中,特色、特征成為景觀的亮點, 其中文化的體現在特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河道景觀如何體現文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河道不同于主題公園、游園等, 在體現文化景觀方面存在許多局限性, 因此要挖掘河道自身的文化傳承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 如有些河道的碼頭、遺址和傳說典故等都是文化的來源元素。

    5、設施景觀

    河道景觀的建設公共設施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橋梁、坐凳、垃圾箱、標識系統、電話亭、照明燈具等, 它們在發揮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體現著一定的景觀價值。比如橋不僅具有交通功能, 同時也是重要的景觀觀賞點, 站在橋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縱向景觀及河道兩岸的景觀; 作為城市的景觀標志及標識之一, 橋還起到分割城市河道空間的作用, 其造型也豐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觀。因此, 在考慮橋的交通功能之時,一定要注意它的景觀及觀景功能。

    6、夜景景觀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 對城市夜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維空間景觀使單一的景觀審美方式和感官更為豐富, 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營造城市河道夜景景觀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例如, 廣東珠江的濱水景觀, 黃河在蘭州市區段的20 km 風情河道景觀等, 夜景效果各具特色。利用跨河橋梁、駁岸、建筑、景觀燈等, 營造多彩繽紛的水中倒影、反光等幻象, 五光十色, 變化豐富, 景色迷人。

    二、城市河道生態景觀的維護與管理

    在河道生態景觀管理的整個過程,要加強河道綠化的管理,保證達到營造的效果。

    1、植物的養護管理

    河道綠化中,為防止林帶高出堤岸影響行洪,要求樹冠不超過20m。若林帶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進行剪枝整修。對植物生長的管理,要按照所選植物的生態學要求和生長習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與坡面的綠化環境大體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體相同,注意河道綠化環境的特點,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選擇和養護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環境中由于溫度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發生后要及時采取措施。

    2、其他維護措施

    河道的綠化與景觀營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參與和管理,才能保證各種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與維護。

    3、保持河流生態的完整性

    保護接近自然狀態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現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換河流護岸的形式和材料,來減少河流水量的下滲,讓小河沿著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斷了與自然環境聯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態環境明顯的貧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凈化作用,勢必會給自然景觀和動植物群造成重大傷害,小河生態也就慢慢地荒廢了。

    (1)它們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基礎。

    (2)減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

    (3)盡顯自然形態之美,為人類提供富有詩情畫意的感知與體驗空間。

    總之,當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盡可能多地重現自然河流的生態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王曉琴.城鎮河道風景化治理理念初探[J]. 技術與市場. 2012(06)

    [2] 朱晨東.關于我國河流生態整治的若干方向性問題[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2(01)

    第3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道路網;道路景觀設計;統一協調

    Abstract: urban road network is a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want to realiz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urpose will change traffic city road network planning old ide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planning,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oad network, as well as the city road network and traffic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road network planning relationship is inseparable, the same city road network planning and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of relations is also inseparable.

    Keywords: urban road network; Road landscape design; Unified coordin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建設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精神層面要求也逐漸提高。城市道路網是城市各個部分組成的關鍵,城市道路網的規劃需要體現出城市的建設風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代表著城市形象,城市道路網在規劃設計的時候,要全面的考慮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交通運輸的系統、城市用地分布的形態等一些因素。重視城市道路網的規劃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城市道路網的規劃指標。

    一、城市道路景觀與設計

    組成城市道路路景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本身、地下部分、人的活動、沿街、遠景以及變動因素等。道路本身指的是公交站臺、地上桿線、行道樹、路面、標線、標志等。地下部分指的是各種市政的管線設施、交通設施以及商業設施等。人的活動指的是行人、自行車、汽車等。沿街指的是廣告牌、各大中小型公園、道路兩旁的建筑物、小溪河流等。遠景指的是一些自然的要素和人工的要素,自然要素指的是江、河、湖、海、山川、深林等;人工要素指的是城墻、紀念碑、燈塔等。變動因素指的是時間、季節、氣候等。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1.尊重歷史原則,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必須要尊重歷史,保護歷史遺產,要不斷的尋求和探索適應時代的傳統文化形象。

    2.保持整體性原則,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第一,要以城市的整體性為出發點,要充分體現出城市的特點。第二,要以道路的整體性為出發點,避免拼湊統一道路兩旁的綠化范圍和街道設施。

    3.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城市道路網規劃的道路景觀設計要結合自然環境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率降到最低。城市道路網規劃不提倡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要考慮長期和整體的利益,堅持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共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原則。

    4.連續性原則,城市道路網規劃的道路景觀設計連續性原則,首先,是視覺空間連續性,道路兩旁的綠化、建筑物風格、建筑物色彩、建筑物布局以及道路環境的設施都可以通過景觀設計來體現。其次,是時空和空間的連續性,城市的道路記載著城市的文化演進、自然演進的進化。道路景觀設計將視覺和時空完美結合,最后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的道路景觀。

    二、城市道路景觀和線形控制的關系

    城市道路網線形一般比較生硬,道路網的轉折點大多控制在交叉路口,而且一般不設置平曲線。道路網在設計施工圖時沒有設置對行車有利的平面曲線,因為道路被紅線所約束導致線形生硬、突兀,同時對道路起不到視線引導的作用。這樣對于城市道路景觀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而且,這樣的現象也多出現在道路交角小的位置。

    城市道路網規劃道路紅線的時候,一般只單一的考慮半徑的設置,而沒有去設置緩和曲線,后期的實施也多沒有緩和曲線的設置,導致居民視覺上有突兀的感覺,以及在行車方面不舒適,有一種離心的感覺,這樣就嚴重影響了道路景觀,對于道路的線形也有很大的影響。城市道路網如果設置了緩和曲線就可以使道路的線形圓滑連續,同時也可以改善行車的舒適度,增加了城市道路的景觀美感。

    城市道路網規劃的主干路和次干路多數是以直線線形為主,而且距離都比較長。直線線形雖然視線好、道路順直、方向感強,但是,對于道路兩旁的建筑物的建設要求比較高,如果道路兩旁都是以建筑物為主的話,那么就缺少了綠色植物的用地,使居民感覺道路單調、直、硬,缺乏道路景觀的美感。但是直線線形的道路如果配置在寫字樓、廣場、公園大型建筑等,道路景觀雖然看起來比較單調,但對于線形來說也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城市道路網規劃中對于平面線形控制的幾點設想:

    道路的交叉路口控制的交角與正交要接近,把轉折點設置在道路的路段上,方便人們的視線轉換在道路曲線位置之外的建筑物上;對于道路直線段比較長的路段,要營造多變的沿街景觀,去改變道路的線形,為行人設置平曲線;對于主干路和快速路這樣承擔遠距離和城市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應該充分的去結合和利用山體、湖泊、山形、河流等自然地物、自然地貌去設置平曲線。

    為了利于道路兩側土地的開發利用,同時也便于行人更加容易的分辨道路方向,線形應該采用直線線形的設置。

    對于濱湖傍水的道路,就要配合自然河溝和湖岸線來設置道路線形,使其與自然景觀不會有沖突的感覺。

    對于在城市道路網規劃中,選線以直線線形為準的紀念碑、大型建筑物、燈塔、山體,主要是想突顯出遠景的氣勢。以紀念碑、大型建筑物、燈塔、山體等建筑物為焦點,以直線線形為主,但不可以設置在天橋或立叉等地上設施,不然就會破壞了遠景的美感效果。

    三、城市道路景觀和道路橫斷面設置的關系

    道路的橫斷面設置,要結合道路所處的區域和道路的功能等作為統籌考慮,在城市道路網的規劃中,道路橫斷面的控制也是主要控制的指標之一。一般對于主干道路的橫斷面的設置過程中會出現以下的問題:對道路沿街景觀有影響的中間分隔帶中茂密種植的喬木樹林,喬木樹林因為種植茂密導致市民看不到街景的兩側,使市民的視線受到影響;橫斷面對道路兩旁的行道樹進行毀損,只是一味的去追求道路的寬廣,導致道路景觀不美觀。

    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對于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橫斷面規劃建議如下:

    對于城市道路網中間地帶的綠色景觀設計,要營造出寬敞的道路和通透的街景,主要應該以低矮的灌木為主要造型,尤其針對控制性的建筑物的道路絕對不可以使用高大的喬木。

    城市道路網規劃應該綜合考慮,合理的去設置道路橫斷面,可以將綠色分隔帶設置在現狀行道樹的位置,人行道和車行道分布在外側。

    在城市的市中心區域,城市道路網可以利用店鋪門面和沿街的景觀,將綠化分布在道路的內側,可以運用二幅路和四幅路的形式。

    四、城市道路景觀和道路縱斷面的關系

    城市道路網應選擇較高的地勢做控制點,沿街的建筑物因為道路的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給行人留下深刻的景觀印象,由于以較高的地勢做控制點,根據道路坡度去設計景觀,從而創造出比平面道路景觀更富有想象空間的景象。

    總 結:

    從宏觀上來講,城市道路網的規劃和土地用途、周圍環境要相互統一協調,經過規劃道路的空間劃分比例連續得體,給人帶來舒適的感覺,那么這個道路景觀的設計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是對于道路景觀設計的細節部分了,只有把每一個細節做到位了,才能做出給人印象深刻的道路。規劃決定著道路的成敗,細節決定著道路的品質,這兩者之間缺一不可,城市道路網規劃和道路景觀設計統一和協調,道路的景觀才會獲得最完美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程,鄒志云,梅亞南,周治穩. 城市道路網規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 2006,(S2) .

    [2]田清浩. 深度探討中小城市道路網規劃設計及評價方法[J]. 科技創新導報, 2010,(05) .

    [3]徐賢如,于春麗. 道路景觀附屬設施設計初探[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9,(05) .

    第4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策略;園林景觀設

    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其中涉及多個專業方面的知識,包括建筑、文學、美學、植物等。在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城市的生態、環保、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可以產生美感,讓園林景觀設計自然融合到城市生態系統中,還能夠改善城市環境,減少污染、凈化空氣。

    1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政策體制保障

    目前,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缺乏比較統一、健全的政策支持。比如,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對其不夠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為了取得良好的政績,片面追求經濟和效益,忽視對環境的保護。

    1.2未能因地制宜

    城市規劃中的園林景觀設計,缺乏統一的園林規劃理念。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按照喜好來設計,忽視了與城區、郊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協調、統一。

    1.3科技含量不高

    在我國很多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缺乏科技含量,設計形式單一,個性和創新不足,不能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

    2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策略分析

    2.1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督與施行機制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廣泛征求多方面意見,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督與施行機制。既可以確保城市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有章可循,又能避免被個別領導的個人主義所左右。此外,還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意確保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2.2建立一個完善的設計理念

    為了確保園林景觀設計有一個良好的指導,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設計理念,即生態環保、和諧統一。在應用園林景觀設計方法時,從整體著眼,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創新,確保園林景觀與城市規劃相協調,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保作用。

    2.3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城市規劃中的園林景觀設計,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即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就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個城市園林景觀元素,人們看到這些元素,就會產生認同感。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主要設計到2類景觀:(1)人為景觀。比如,在園林景觀道路中,可以融入當地的雕刻、繪畫或書法藝術,既能增強防滑效果,還能反映出當地的文化藝術。(2)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相對,指的是非人工的材料建造出來的景觀,通常指的是植物、水,它們都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植被設計中,可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等,選擇多樣化的植物,多選擇本土花草樹木,促使園林景觀設計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水系應用中,可以建設生態河道,使其具有合理的生態系統組織結構,更好地融入到自然中,讓園林具有“拂堤楊柳醉春煙”般詩情畫意的色彩,并且反映出當地的文化內涵。由此可見,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可以讓園林景觀反映出當地的歷史、文化等,還能使其融入到自然中,不會顯得突兀。

    2.4加強科技應用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學習,園林設計與城市排水系統相結合,植物區域可以采用滴灌、透水管等新技術,從而減少城市排水系統壓力。此外,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可閉門造車,而是要以開放的、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方法。但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在引進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利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理念,打造會呼吸的河道、道路,建造會呼吸的綠色城市。在設計中配合綠色建筑植入花草樹木,從而不斷改善園林景觀設計方法,增加其科技含量。

    3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中的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項比較系統的工程。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政策體制保障,未能因地制宜,科技含量不高。鑒于此,需要從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監督與施行機制,建立一個完善的設計理念,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科技應用4個方面入手,做好園林規劃景觀設計,為城市的良好發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曉靜.論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科技視界,2015(5)

    第5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整合;重塑

    城市規劃,是我們城市建設的先行軍。從戰略上,對城市的各項建設發展提供藍圖、思路。建筑、景觀設計是對城市規劃相關內容的深化、具體表現和落實。如此以來,必然要求,規劃階段對其后的建筑、景觀設計階段通盤考慮。它是建筑、景觀乃至所有相關知識領域的高度表現和“整合”。

    基于科學合理、高度整合的規劃成果。 建筑、景觀設計是對總體規劃控制、導向的細化與推進。其深化設計過程,同樣也應具備有規劃的視角和眼光,它們是對規劃既定理念的“重塑”!

    一、現實問題回顧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圍環境的學科。傳統建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內家具的設計、風景園林和城市村鎮的規劃設計。建筑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要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要求,而且要滿足他們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等的變化,都密切影響著建筑技術和藝術。可以說建筑學幾乎包羅了城市規劃及園林景觀學。可,隨著建筑業的不斷擴大發展,園林學和城市規劃逐步從建筑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回到事情的本源,我們都知道,現代城市規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起源于建筑學。原先的城市規劃工作多是建筑師在做。隨著發展的需要,逐步從建筑學分離出來形成獨立學科。同樣景觀設計學分離出,它所關注的問題是土地和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景觀設計學是物質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包括城市與區域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而城市規劃更主要關注社會經濟和城市總體發展計劃。只有同時經過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方面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人地關系和諧的城市。

    然而現實中,規劃、建筑、景觀等各個專業的分科教學,出現各偏一方情況嚴重。原有的高度整合的局面大失。培養出來的設計從業者:單純規劃設計方向,因相關知識的不足,而考慮不周的問題層出不窮;單純建筑、景觀設計在規劃層面把控缺失、能力不到的,同樣會有問題出現,其結果往往是“各自為政”,對于城市共享而言將是糟糕的一片亂語。

    規劃、建筑、景觀的分家,把原本完好周密的的設計體系拆的支離破碎。各自學科的從業者,思維定勢“各把一方”、“各抒己見”、“各自發揮”,錯誤的理解了各己的學科宗旨意圖,只顧局限掌握、鉆研本專業領域有限的技能。這樣勢必帶來,原本的完整系統的“語境”喪失。實際工作中,甚至常常出現,學科之間難以溝通交流的現象。規劃、建筑、景觀之間相互默契已成為奢望。

    二、 城市規劃的高度整合與重塑

    按照規劃學科要求,現代城市規劃專業培養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并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分析、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設計、城鎮生態環境規劃設計、以及組織規劃實施和管理的專業技能及綜合能力。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城市規劃、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經濟學、中外建筑史、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是一門要求高度整合的學科。

    城市規劃學它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所以城市規劃的思路必然是高度綜合,高度統領的視角。解決的問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整合”。我們很難想象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體系下去研究和編制以及審查管理城市設計。

    同時,各層級規劃整合的同時也是對上位規劃的重塑,只有一脈相承、延續、執行與重塑上位規劃才是實現總戰略方針的最有效方式。

    三、 建筑、景觀設計的“小整合”與重塑

    建筑設計是相對于城市規劃的“小整合”,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間環境與場所不僅賦予建筑創作構思的某種特質,而且包容著建筑形式、空間因素所不能揭示的豐富的美學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態設計與環境形態之間存在內在的統一及和諧的邏輯規律。尊重環境的整體性、多樣性, 是創造整體藝術形象,表現現代建筑新美學觀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設計藝術的本體特征,以及對城市文脈、環境文理的尊重和認同。它需要重塑總體規劃的理念意圖,步調一致,整體有機和諧統一。

    景觀設計也一樣,必然要對既有周邊建筑空間形成呼應,形成對話和環境的渲染,有機整體的表現,服從總體設計的意圖的“小整合”,只有方向一致,重塑規劃、建筑的設計才能形成渾然一體的宏大氣勢與藝術效果。 實現規劃、建筑、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

    四、 規劃、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的設計態度,重塑“通才”策略

    有人說景觀、、建筑設計服從于城市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隸屬關系。甚至有說,規劃、建筑、景觀是不同的專業,說的似乎沒錯。但我更覺得:規劃、建筑、景觀三者相輔相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不可割裂的整體。三者應步調一致,統一協調,如若某一環節不到,終將導致有所喪失完整。

    第6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景觀節點、 綠化率、綠化開敞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在城市化不斷擴大和蔓延的今天,自然景觀已日趨縮小,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多的被人工環境所圍繞,人類的景觀意識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動態的理解景觀設計學科。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也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城市景觀設計既要體現城市的開放性和系統性,也要符合城市歷史連續性和發展可持續性。

    1城市景觀設計的范疇

    1.1城市建設與環境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際性的城市化趨勢,地球的自然環境,尤其是人所居住的環境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既然城市化的全球性發展趨勢不可逆,人口不斷增加,如何改善城市的環境,景觀就成了當今城建的首要任務。除了城市整體空間環境和建筑間的聯系外,城市內部的一些細節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像城市標識,廣告牌,公共汽車站,路邊休息設施,電話亭,郵筒,垃圾箱,城市雕塑小品,路燈等都應納入整體設計中。

    1.2現代城市園林的作用。現代城市園林立足點已經不再局限于花草樹木所創造的美的感受,而在于對現代城市生態建設的需要,所以現代城市園林的功能不僅僅限于滿足于人們觀賞的需要,而是創造合理的現代城市人的生態環境,因此,現代園林對于現代城市的建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已不同于傳統園林的筑山理水、種植花木,而是在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城市發展,適應城市需要,順應當代人的需求。

    1.3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控制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主要依據,其中對建筑形式、色彩、風格等城市景觀方面的要求,對我們的景觀設計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如果在控規指標里面對城市景觀的要求簡單、模糊,就會使滿足我們控規條件的景觀解成為無限變量,就會給我們的設計控制帶來很大的麻煩。

    1.4以城市景觀專項規劃為控制依據。城市景觀專項規劃也是進行景觀設計的重要依據。如對城市建筑高度的專項控制、對城市建筑主要色彩的控制、對沿街建筑的屋頂傾斜角度的控制等,在擁有重要歷史文化古跡的城市要求尤為嚴格。

    2 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生態平衡的基本關系

    2.1服從和服務的關系。城市生態規劃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最根本依據,城市景觀設計必須服從城市生態規劃的總體安排,在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上衍生出城市景觀設計規劃,并根據城市生態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開展具體的城市景觀設計。

    2.2動態和靜態的關系。城市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的演化受到“空間”和“時間”兩個向度的影響,即在任何一個時間片段,人們都可以獲得創造城市景觀與空間的各種物質要素。無論是城市生態平衡,還是城市景觀設計,都必須把追求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處理好實施中的動態與靜態關系的重要標準。

    2.3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城市景觀設計在城市生態平衡中的作用,就在于其工作領域覆蓋到從宏觀城市整體環境規劃到微觀的細節環境設計的全過程,針對不同特質的景觀區域,可制定相應的改善、保護和整治計劃,如建筑形式及高度的控制、城市天際線控制、空間視覺走廊控制、建筑容積率控制、建筑材料和色彩控制以及各種環境設施配置等。

    2.4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要應用現代科技成果,汲取和借鑒國際上城市建設和城市景觀設計的先進經驗,并與當地的實際情況有機融合,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特點的城市空間環境,以滿足時展的需要。

    3 當前城市規劃中景點設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3.1不能在設計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多數的城市規劃設計特別是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缺乏公眾的廣泛參與,市民在城市規劃和生態規劃設計方面享有的知情權、建議權和批評權程度亟待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在能夠公平地享受城市公共空間和環境資源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予以推進。

    3.2漠視城市環境生命力。我國大多城市規劃和城市景觀設計在體現城市環境生命力方面,顯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在景觀設計中,沒有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景點設計上隨心所欲,缺乏可持續發展理念。

    3.3景觀設計盲目模仿。但我國目前普遍存在一種不可取的現象,如一個景觀設計模式在某個城市取得較好的效果,別的城市便不加思索地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其后果使得城市毫無特色。

    3.4景觀設計理論知識落后,薄弱的景觀規劃管理。我們的城市規劃管理者對于城市景觀規劃大多處于被動的“后補式”管理,目前,我們對城市景觀專項規劃的研究還剛起步,急需我們從景觀的角度來全面分析和設計我們的城市,制定我們的城市規劃,創造一個良好的城市景觀環境。

    4 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中的要點

    4.1要注重歷史文態保護。城市歷史文態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對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質和品格的培養,以及不同民族性格與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保護歷史文態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4.2要注重建筑的文化特色。建議在老城區,采用城市設計的手法,對建筑形式、色彩、體量合理引導,形成與傳統建筑協調的現代建筑風格,為有效疏解老城容量,形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間,老城區內盡量少建大體量建筑和高層建筑。老城區外則提倡大規模成片開發模式,強調識別性的同時,形成較為統一的區域建筑風格,創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現代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間。

    4.3要注重街道文化。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線,與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關,承載著城市對文化的吸納、提升功能。不同性質的街道有不同的性格,但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具有地方風格的信息標志識別系統將是街道文化的重要載體。

    4.4要注重綠色文化。綠色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藝術品得以生長的主要載體。綠色文化不僅通過這些公共藝術品來體現,更是憑借城市的一草一木來述說。許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鄉土樹種、花卉而留給旅游者深刻的印象的。綠色文化其基本觀點是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和諧作為人類應有的追求。

    5 當前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應完善的方面

    5.1建立完善的景觀規劃設計管理制度。目前我國的景觀規劃設計機構還不多見,好多中小城市根本就沒有專業的景觀規劃設計機構。我們要鼓勵具備這類專業水準的單位和個人成立更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機構,不斷壯大景觀規劃設計隊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寬松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景觀規劃設計機構的管理,切實提高我們的景觀規劃設計水平。

    5.2建立健全景觀規劃設計人才培育制度。高水平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要有高水平的景觀規劃設計人才來完成。因此,要在高校中增設景觀設計專業,為社會培育更多的景觀專業人才,并對現有的景觀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城市景觀規劃工作的業務水平。

    6結束語

    從總體上看,城市景觀設計既要服從城市生態規劃安排,又要為城市生態規劃的落實服務。當然,這種服從是戰略和戰術之間關系的服從,這種服務則是再構和創新層面內涵的服務。城市生態規劃指導城市景觀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將城市生態規劃具體化。

    參考文獻:

    [1] 鄧毅.黃金玲.龔兆先.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導向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科學.2010(5).

    [2] 周志.淺析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藝術—功能、人文與自然的和諧[D].武漢理工大學.2007

    [3] 初亞奇.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關系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33).

    第7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城市的景觀應反映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后,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城市景觀還應反映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

    1.城市景觀形成要素

    人們對一個特殊的景觀或整個城市的印象,不僅僅來源于視覺,對城市的印象,還來源于自身的回憶、經驗、周圍的人群等等,每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中建立起關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聯系的形象,但一個城市的基本形象則是他同時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個建筑物都會影響城市景觀的細部,并可能影響到城市整個形象的整體。人們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圖像由人們所看到的許多東西的綜合。構成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有路、區、邊緣、標志、中心點五種。

    1.1路

    一個城市有主要道路網和較小的區級路網。一個建筑有幾條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網是城市間的通道。路的圖像主要是連續性和方向性,因此應構成簡單的系統,起點和終點要明確。路旁的建筑和空間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礎,有助于對距離的判斷。

    1.2區

    它是較大范圍的城市地區,一個區應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與其他區有明顯的區別。城市由不同的區構成,如居住區、商業區、高等學校教學區、郊區等等。但有時它們的性質是混合的,沒有明顯的界限。

    1.3邊緣

    區與區之間的界限是邊緣。有的區可能完全沒有邊緣,而是逐漸混入另一區。邊緣應能從遠處望見,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條綠化地帶、河岸、山峰、高層建筑等都能形成邊緣。

    1.4標志

    它是城市中令人產生印象的突出景觀。有些標志很大,能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如電視塔、摩天樓;有些標志很小,只能在近處看到,如街鐘、噴泉、雕塑。標志是形成城市圖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個區獲得統一。一個好的標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協調環境的因素。

    1.5中心點

    中心點也可看作是標志的另一種類型。標志是明顯的視覺目標,而中心點是人們活動的中心。空間四周的墻、鋪地、植物、地形、照明燈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連貫性,決定了人們對中心點圖像的形成能力。

    道路、區、邊緣、標志和中心點是城市圖象的骨架,它們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城市的景觀,在城市規劃時,應創造出新的、鮮明的景觀,以激起人們對整個城市的想象。

    2.城市各類中心的景觀設計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內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區,因此就存在著各類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為:城市中心、市民廣場。城市的景觀設計與這兩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密不可分。

    2.1城市中心的景觀設計。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的區域,是表現城市有價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這里,人們對這個城市個性的認識得到強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據城市規劃決定的,因為中心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觀能否產生良好的視覺印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從市中心有什么遠景可以眺望?怎樣使人去觀看重要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與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2.2市民廣場的景觀設計

    市民廣場具有多樣性,它是指由各種用途的道路,停車場、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帶。由建筑組成的空間形式有三種:市民集合的主要廣場,它一般與市政廳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結合,娛樂建筑的空間,如影劇院、賓館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廣場;購物的空間,如商業街,商業區和市場以及辦公建筑所圍成的空間。

    市民廣場上的公共建筑物對廣場景觀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強調個別建筑物的立面;作為紀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應是一個視線焦點,是可以被人們欣賞的主要景觀。

    使用軸線可以使多個空間相互發生關系,是景觀設計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當一個建筑物與另一個建筑物有一定距離,同時是行道樹形成狹長景觀以強調一個理想的視點,于是建筑物變成了一個有鏡柜的焦點。在一個對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獲得的狹長景觀也就愈多。

    市民廣場應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當廣場的地面過大,使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間的邊緣,墻和地面分離開來,使空間的封閉感消失廣場的景觀也隨著發生質的變化。

    3.居住區景觀設計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心理和生理需求,通過對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遵循項目總體構思,并配以精美硬質景觀及多種植物搭、配的綠化,體現出現代都市生活模式、貼近自然生態、滿足人們對環境功能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著重強調小區的整體和諧。使整個環境的景觀、水質、公園設施、園林小品的互相呼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家中就能觀看的園林空間。色彩斑斕的花圃、獨具匠心的造型植物、充滿鄉村氣息的林蔭小路、別致的特色燈具點綴其中,還有將這些風景融合在一起,不僅營造了一個提供人們休息的處所,更是營造了一個怡人的風景區。具體說,居住區景觀設計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3.1人性化

    景觀設計方案的特點在于運用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在充分把握場所精神、歷史文脈、人體尺度的基礎之上,注重景觀形態對人的心理感覺的影響,從整體規劃的高度進行設計,將方案的各個部分融合在一起。

    3.2高品質

    景觀設計的標準要求層次高,突出景觀的生態效益,以利于形成環境優雅、美觀和諧的個性化生活杜區。

    3.3簡約性

    簡單、易行是貫穿設計的主線。有意識地對景觀設計的要素進行簡化處理,包括形勢與空間的簡化,在滿足社區功能要求的基礎之上形成能夠滿足和促進居民利用場地進行活動的設計,借以加強讓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3.4鄉土化

    無論是硬景的石材還是軟景的植物都盡量使用當地物材。我們在景觀設計中都要盡可能地采用鄉土耐用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合理運用,使整個景觀設計更增添鄉土氣息。

    4.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第8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景觀; 城市規劃; 設計與構想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城市建設是當前我國國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態城市的建設對城市建設更是具有極其關鍵的意義。而評判一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是否合理科學從微觀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綠化系統營造與建筑節能的措施是否高效,從宏觀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態是否平衡,是否切實落實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總之,對生態景觀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這一問題進行相關研究對當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目前我國的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當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我國的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來說還是在惡化,環境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的程度,生態的赤字在逐漸擴大[1]。具體表現有:沙漠化在迅速發展,水土流失的狀況嚴重,草原的退化現象加劇,大氣和水體的污染嚴重,廢渣等垃圾的存放量過大等。城市的這些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不但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財富流失和經濟損失。總之,當前大面積的城市建設已經帶來了很多的環境問題。

    2.生態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要點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規則,因此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生態基礎,尤其是位于我國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當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必須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態基礎。城市生態建設對自然生態基礎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表現:

    ①保護。保護是充分利用的基礎,城市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一種人工生態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城市規劃與建設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有效措施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護基礎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相關的工程技術措施來維護與提高城市的生態效益和生態資源的共享性[3]。

    總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態基礎來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當前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來看,城市建設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態的基礎,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

    2.2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的規劃是城市建設總綱,編制科學的城市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基礎[4]。總體來說,生態城市的規劃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生態經濟的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經濟、環境和社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的指標體系,以更好地指導生態城市建設中經濟、環境和社會各方面的精心設計。

    城市規劃的社會發展指標首先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人居的環境為中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以使城市的載體功能和城市發展相適應。同時,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生態保護性開發和環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設一個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循環系統,不斷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最終促進城市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精心的生態城市設計需要體現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風格特色。主要設計領域包括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的住宅區設計和城市的產業設計三個方面[5]。

    ①城市景觀設計。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由各類自然生態景觀和由建筑、園林為主的人文景觀構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城市園林設計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兩岸林帶和城市廣場、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在這些設計中融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現代生活理念和歷史傳統于一體,來提高城市建設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與共享性。建筑景觀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設計與規劃,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觀設計,在做好高層與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也要適當布置好低層的生態建筑。總之,各類自然生態景觀設計的重點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的生態功能,最終提高城市的生態效應和景觀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區設計。要結合生態建筑的原理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以形成由生態建筑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的設計原則有:

    a.合理布局。對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氣、地質等條件以及長遠的發展要求進行綜合考慮,來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的發展區位和發展規模;

    b.節能低耗無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學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學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具體間距、具體朝向,以此解決住宅的采光和室內通風等問題;

    c.積極采用生態技術來處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過增加居住區的綠地面積,推廣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綠化等措施,來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的綠化覆蓋率。同時,居住區內一定要設置集中的公共綠地,保證公共綠地的人均面積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區的文化體育設施。

    3.結語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態景觀城市規劃的設計與構想對當前我國城市的生態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能清楚認識到當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現狀,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態作為建設的基礎,切實做好生態城市的精心設計和生態城市規劃的科學編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態景觀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工作,進而推動我國城市建設的良好、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雅靜.規劃生態城市 發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馬付.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張明.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態建設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01).

    第9篇: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 城市規劃 風景園林 道路綠化 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4)12-

    近些年,全國各城市都加大了園林綠化力度,園林部門把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作為重要任務,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的“形象工程”則為重中之重。因此,新道路的綠化建設,老舊道路的綠化改造,成為大多數城市每年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如何規劃設計城市道路綠化景觀,使其既符合城市景觀規劃的要求,又能為城市景觀增光添彩則成為我們園林景觀設計人員責無旁貸的任務。

    1.城市規劃與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關系

    1. 城市規劃對環境質量和城市景觀面貌的影響

    道路綠地景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環境質量和城市景觀面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對城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路不僅是人們乘車時從環境的一處到另一處的通道,更是與建筑物、風景融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環境,對于城市中的人們來說,一個城市的總體印象主要來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這種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瀝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鋪面旁邊的喬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樹,因此,道路綠化景觀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環境質量和城市景觀面貌。

    1.2 城市規劃也間接影響到道路綠化的風格和特色

    在做道路綠化設計時,應該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規劃和道路兩側用地情況,再根據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質情況、道路的設計車速情況,確定出道路的綠化形式。因此城市規劃從某種角度上影響著道路綠化的形式風格與特色。

    2. 基于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

    鑒于對城市規劃與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關系分析,筆者初步總結了基于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方法。

    2.1 前期分析(綜合考慮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

    2.1.1 充分研究所設計道路在城市規劃中的定位與縱斷面形式,為設計提供第一手依據。

    2.1.2 充分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與建設條件。從地形地貌、氣候、植被與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設條件;從風土人情、歷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歷史文化, 確保道路景觀設計反映城市特色,體現城市形象。

    2.1.3 研究道路兩側城市規劃的用地性質,所設計的綠化景觀要以此為依據,符合用地性質的特點。

    2.1.4 了解市政管線在道路綠地內的走向及埋深, 為下一步設計提供依據。

    2.2 設計原則

    2.2.1 生態性原則。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即貫徹以喬木為主體,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結合,營造多層次的植物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有限的綠地空間內,最大限度塑造優美的道路景觀。

    2.2.2 安全、可識別性原則。中央分車帶的綠化應采用注重景觀與視線引導及指示兼顧的合理化設計,同時考慮防眩設計,在道路交叉口處,鑒于駕駛員安全視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

    2.2.3 文脈延續性原則。植物景觀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觀設計首先要理清歷史文脈的主流,重視景觀資源的繼承、保護和利用,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觀中,使植物景觀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如我們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蘭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櫻花文化,這樣的植物景觀已成為一種符號和標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顯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記載一個地區的歷史,傳播一個城市的文化。而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綠化出現“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綠色景觀中蕩然無存,人們也因體驗不到城市應有的獨特風貌和魅力而興味索然。

    2.2.4 協調性原則。協調道路綠化與交通組織,即道路綠地設計要符合行車視線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的樹木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在彎道外側的樹木應沿邊緣整齊連續栽植,預告道路線形變化,引導行車視線。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范圍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2.2.5 服務性原則。城市道路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城市居民,應體現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設計原則,使道路綠化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即道路的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到人的行為規律和需求,同時植物群落塊面的大小根據車速有機合理地布置,以滿足功能和景觀上的要求。

    2.3 設計要點

    2.3.1 空間尺度比例與空間序列的考慮。道路是城市的空間,它不會存在于什么都沒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圍環境分開。換句話說,道路必定伴隨著那里的建筑而存在。當道路的寬度與兩側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與寬之間存在著某種勻稱感,這樣的空間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稱性;當D/H1 時,隨著比值的增大,兩側的建筑呈游離狀,進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種空曠、蕭條感;而D/H=1.5-2 時,是比較合理的比例關系,空間尺度比較親切,人漫步其中會產生愉悅感。

    完整的道路是協調的空間,無論是從城市規劃的道路縱斷面形式來看,還是從現代道路的實際情況來看,道路綠化都是道路空間的組成部分之一。如:在某道路綠化景觀的設計中,由于中間的機動車道寬37.5m,道路為典型的三板四帶式結構,因此我們在做設計時考慮采用兩側綠帶內種植高大的喬木來分隔空間, 待到喬木成熟后,使整個機動車道路空間尺度更加舒適,不至于過于離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車輛和行人通行,在視覺效應上應該是一條動態序列的景觀廊道。此廊道具有長度長、視點又以一定速度運動為特點,因此在道路綠化設計中,不僅要滿通功能,而且還應該賦予人們優美、宜人的景觀視覺。一方面要強調道路沿線綠化風格的協調統一;另一方面也要強調根據車輛行駛的動態特點,實時調整景觀表現形式,既滿足靜態視覺要求,又滿足車輛行駛中人的動態視覺的要求。所以在道路設計時,我們要考慮動態景觀的變化。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視覺上的協調統一,又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慮了道路綠化模式段的長度,并以不同的區塊重復,以一種復現的節奏感來形成一種韻律,達到心境的平和。

    2.3.2 綠化形式的確定。綠化形式是整個道路綠化設計的關鍵。如何來確定綠化形式,根據筆者的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綜合考慮:一是兩側用地的性質;二是建筑特色與風格;三是綠帶內管線的位置與埋深;四是要設計綠地的寬度。綜合考慮了以上四點后,在設計時要注意加強高低層次分析與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驟,設計方案基本成型。又如某道路綠化的設計,根據分區規劃道路兩側大部分為商業用地、中間分車帶寬12m,因此設計確定了韻律感強的高大喬木組群與低矮的剪型植物間斷出現的形式,滿足兩側商業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線多集中在綠地的兩側,因此本方案考慮在綠地的中心種植高大喬木、兩側種植淺根的低矮的籬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確定后我們來分析層次和季相,根據城市氣候等特點,我們考慮植物的層次變化及季相色彩變化來豐富冬季景觀,因此選擇了喬木組群的樹種為樟子松與暴馬丁香交替出現的形式,兩側采用低矮的冬季紅干的偃伏萊木形成層次和色彩的變化。

    2.3.3 節點及端頭的處理。道路綠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節點及分車帶端頭的特殊處理,設計時應考慮節點與整個道路景觀的連續性和銜接性,并保證行車的安全性和視線誘導的功能。如:在端頭處種植低矮的彩葉花卉與圖案式剪型籬, 既可保證行車的安全性,提示人們注意,起到誘導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綠化景觀豐富多彩。此外,行車道外兩側綠化帶遇到公交港灣位置和人行過街通道的兩側,應考慮視線遮擋的問題,不宜建設高大的或者過密的灌木遮擋視線,要設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的綠化形式。

    2.3.4 綠化植物的選擇。要合理選用基調樹種及其他綠化植物。在做道路綠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選用基調樹種。此外,由于建設過程的影響,城市道路綠地的土質都比較差,人為損害比較嚴重。因此在保證改良土壤、實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耐瘠薄、生長健壯、抗病蟲害、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和抗污染的樹種,如:楊、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錦帶、連翹、云杉等,才能較好地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要充分發揮地被植物的作用, 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種功能,既能減少揚塵和降溫,又能提高綠地率,有著無法取代的景觀效果。落葉喬灌木和常綠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觀,枝干扶疏而不蕭條。開花地被,如二月藍、白三葉等,可以在道路邊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壯觀。

    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層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員重要的活動空間,植物配置在以闊葉植物為主調的基礎土,應考慮觀葉、觀花植物的點綴來活躍氣氛,豐富色彩,力求避免沉悶單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觀色植物如金葉榆(黃色)、云杉(綠色)、彩葉草(紅葉)等構置成不同圖案的模紋圖案,以增加葉色的變化。其次可通過采用觀花植物如春季的榆葉梅、丁香,夏季的黃刺玫、玫瑰、佛頭花,觀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銀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樺、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萊木等觀干皮植物季相變化來達到動態的色彩變化之目的。

    3. 結語

    優美的城市環境與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規劃視角下對城市道路綠化進行設計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 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城市文化與綠化景觀的融合與升華。在形成生態的廊道同時營造文化的空間,這勢必將增加城市的可識別性和可記憶性。

    參考文獻:

    [1]劉濱誼著.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3

    [2]王浩等著.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