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就業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化學工藝學 教學改革 石油化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001-02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坐落于中國南方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廣東省茂名市,為華南地區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學校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的石油化工行業,就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具備化學工程與工藝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較高綜合工程素質的人才。畢業生能在石油煉制、石油化工、能源、環保、材料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化學工藝學作為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是基礎化學、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原理等課程的綜合應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化工生產的基本原理、主要化工產品的生產方法、工藝流程等。在化學工藝學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一 結合石油化工特色,創建課程群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石油化工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應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工程素質,以適應石油煉制或石油化工等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畢業生不但要懂得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還要具有某一崗位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并能在現場進行技術操作和改進,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因此,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石油化工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具有基層性、實用性和技術性,這是本專業區別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及接受能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可將石油煉制工程、石油化工產品分析技術、石油產品應用技術與開發、石油儲運基礎等課程創建一個課程群,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各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精選優化,調整化學工藝學的教學內容。可從這些主干課程中選擇一些典型的石化產品,作為化學工藝學的教學案例,分析這些石化產品的生產方法、工藝流程、工藝參數、條件影響等。這種處理方式對課程群里面其他的課程教學可起到輔助和鞏固的作用。
二 優化和更新化學工藝學的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把各章節內容按照了解、掌握、應用、設計等不同要求作詳細的定位。例如,對于工業生產中已經不采用的生產方法,只要求學生了解某種工業過程可能有多種生產方法即可;對需掌握的內容,可以要求學生對各種生產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其適用范圍、效果、操作條件、能耗等,從技術經濟的角度選擇生產方法。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介紹的幾種基本化工產品的生產,而且其生產--方法要會應用,能夠舉一反三,要能設計出一些簡單的生產工藝。例如,在講授合成氨時,可以先引入哈伯法合成氨工藝的歷史及哈伯本人的一些簡介,既可以提起學生對合成氨工藝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了解一些名人的事跡。當學生有了興趣之后,可以從不同的原料角度,引入不同的生產工藝,如以煤為原料,以天然氣為原料,以重油為原料的合成氨工藝,其各自的工段均有所不同,可以在講授完后讓學生總結各不同原料合成氨工藝的異同,這樣學生學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吃透這部分內容。
另外,在組織化學工藝學教學內容時,應著重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第一次化學工藝學講授過程中,讓大家認識到本門課程的針對性、重要性及實用性。在第一章“緒論”部分組織講授材料的時候,可以結合茂名煉油產業鏈,圍繞幾個關鍵詞如石油化工、石油煉制、乙烯工業、茂名乙烯、石化工業區等展開內容學習。例如,乙烯工業是指以石油餾分為原料裂解生產乙烯為主,同時生產丙烯、丁烯、芳烴等產品的生產過程。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有機原料,目前約有75%的石油化工產品由乙烯生產。乙烯主要用來生產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多種重要的有機化工產品,乙烯產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再如,對乙烯產品結構的介紹(塑料類、合成橡膠類、液體化工類);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集群及沿長江產業帶分布的介紹等,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未來的就業方向、就業區域和就業前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充分認識到化學工藝學這門課程的針對性和重要性,在后面的時間里自然會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因為這些內容的學習與他們未來的就業息息相關。
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化學工藝學這門課應該調整教學內容,注重重點內容的凝練。其重點內容應圍繞乙烯工業展開。
如以茂名石化乙烯為例,學習乙烯生產原理、工藝技術、產品應用等基本知識;以茂名石化工業區為例,學習乙烯下游產業鏈、產品應用等基本知識。
乙烯生產原理主要包括乙烯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反應規律、反應機理、熱力學及動力學分析,乙烯生產的工藝參數和操作指標(如原料性質及評價、裂解溫度、烴分壓、停留時間、裂解深度等)及乙烯生產的工藝過程等。
三 適當引入雙語教學
第一類:商科類。商科類的會計、財務經理、財務總監、市場推廣及銷售等職業收入比較可觀。一個會計的入職起薪點大約為3萬元,有經驗及能力的人士薪水可達到六位數。稅務會計師的起薪點是4.5-6.5萬,稅務顧問的報酬高達4-7萬。以會計專業為例,盡管近幾年越來越多學生選擇赴澳攻讀會計學位,自2004年開始就不斷有人發出“會計專業學生已經接近飽和,會計專業即將從緊缺職業列表中被拿掉”的聲音,但事實證明,澳洲政府仍然發出“會計從業人員短缺”的信號。通過與一些當地留學生的接觸,我們發現很多學生選擇會計專業,只是為了辦理移民。一旦移民成功,就不再從事會計工作,而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展。這也造成了會計專業申請者年年爆滿,會計從業人員依舊緊缺的現象。
第二類:IT類。計算機類的程序員包括分析程序員及系統程序員、計算機應用、軟件設計、系統設計等,這類職業是澳洲目前發展勢頭最猛的行業。具體地說,一個程序設計員的入職起薪點是4.5萬澳元,而一個程序發展經理的薪水高達15萬澳元。網絡行政人員的薪金為4.5萬澳元,而網絡經理則是11萬澳元。從年齡段來看,從事計算機行業的人員23-25年齡段的薪金明顯高于其它行業。
第三類:管理類。管理類包括總經理、經理助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經理、工程經理、市場營銷及市場推廣經理、供應及銷售經理、系統經理等各行業的管理人員。一般入職起薪點為3萬澳元,最高可達到8萬澳元,而其他同時具有專業技術資歷的行業經理以此為基礎薪金會高得多。
第四類:工程類。工程類如飛機工程、機械工程、采礦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電子工程、電機工程、石油工程等。一般工程師的入職起薪點是4萬澳元,資深工程師的薪金可達到10萬澳元以上。
第五類:醫護類。醫療及護理類,包括牙科專家、牙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足病治療師、脊椎治療師、各類放射治療師、獸醫、藥劑師、驗光師、整骨師等,護理最需要的是注冊過的護士、助產士、殘障發展護士、心理衛生護士和護士長。醫科及相關專業在澳大利亞是屬于較難讀出的學科,對語言要求高、學制又偏長,但學生完成學業后就業前景很好,比如護士入職起薪點是3.5萬澳元,加上值班等實際收入可達到4.5萬多澳元,而護士長的薪金就可達到8.7萬澳元,目前在澳洲男護士尤其缺乏。在世界范圍內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護理從過去的底層職業一躍成為令人羨慕的“明星”職業。這一形勢在近幾年內不會改變,給中國很多護校學生,包括已經工作很多年的護士提供了很好的留學機會。
第六類:教師類。教師,包括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專業培訓教師,其實早就有關于澳洲教師短缺的預言,整個澳大利亞中學的科學教師、計算機教師和數學教師都有嚴重短缺的情況,而外語教師也已不足。一般教師的薪水從4.1萬澳元開始,工作3年的教師工資為5萬澳元。
關鍵詞:畢業生;渤海新區;就業
一、河北農業大學2013屆畢業生專業分析
河北農業大學2014、2015年共有畢業專業25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學科。校區專業設置過程中經過論證均按渤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畢業生面向新區就業前景廣闊。但是由于后期建設投入、專業培養成本、社會認可度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導致畢業專業人數出現以下問題,將對學生就業和新城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1、專業技術型畢業生比率偏低,開拓專業對口就業渠道困難
分析渤海校區設置的25個專業,專業技術型專業只有: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水利水電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化學工程與工藝、室內設計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水產養殖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等11個專業。雖然專業比重占到44%,但專業人數比率僅有2014屆的19.32%和2015屆的33.64%。專業技術型畢業生最容易對口就業的,就目前的比率而言勢必出現企業需求量大,畢業生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企業發展迫切需要人才,畢業生因為有就業選擇二持就業協議觀望。反之,占絕大比率的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畢業生因缺乏專業對口需求而就業困難。
2、高學歷畢業生比率偏低,對新區科技拉動有限
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高學歷人才是最為寶貴的人力資源。渤海新區2015年才能迎來農大首批本科畢業生,且本科畢業生只能占到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6.89%,2014年畢業生均為專科生。據悉農大近幾年內沒有到渤海校區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計劃。沒有了高校科研的拉動作用,就失去了高校對地方經濟最有力的科技支撐。
3、個別專業比率失調,直接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以渤海校區會計電算化為例,2014、2015年畢業生所占比率分別為28.13%和21.16%
二、滄州渤海新區人力資源供給分析及人力資源結構分析
人力資源供給和結構是地方發展重要指標,對于分析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人力資源供給分析:
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加快。從2007年起,渤海新區人口增速逐步加快,2012年,全區居住滿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規模已達54.6萬人,渤海新區年平均自增率為7.07‰(不含黃驊市)。人口密度小。渤海新區人口密度為272.8人/平方公里,比環渤海五省(市)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少172.2人,與天津濱海新區的1112人/平方公里相比,滄州渤海新區的人口規模不大,城市人口密度不高。生態資源約束來看,可建設用地以外是生態用地,按照生態資源承載力,根據目前國際上可比城市的技術和生活水準,現代城市一般每人需要150——2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空間。渤海新區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農用地、307平方公里灘涂、1051平方公里淺海,生態地區面積約為3058平方公里,得出渤海新區相應適度人口規模可以為203.8萬人。
2、人力資源結構分析
人口年齡結構分析:成年型特征明顯,人口撫養比率低。勞動適齡人口占61.32%。如何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國際上尚無統一標準,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壽命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提高,二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地理位置、氣候、風俗習慣、勞動就業制度等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平均壽命和就業者的退休年齡差異較大。但為了分析研究問題的方便,人們還是有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和界限是65歲以上老齡人占總人口比重是否大于7%。以中捷產業園區為例,2012年,常住人口為41472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1.99%(4973人),具有明顯的老齡化型特征。加之人口文化結構中低素質人口比重較高,雖然滄州渤海新區高素質人口比重上升,低素質人口比重下降,但與河北省發達城市相比,依然是人口文化結構不合理,整體文化水平較低。
三、渤海新區城市建設與人力資源結構互動調整的對策分析
1、加大教育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
教育是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則更是要面向地方經濟,服務于地方經濟,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渤海新區積極建設科教園區,吸引了河北農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區,緩解了滄州市技能型人才需求與學科設置不適應的矛盾,這些高校根據區域資源優勢、支柱產業和發展方向科學的預測人才需求設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特色專業,并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2、人力資源專業結構不斷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專業、層次、類型、數量、質量等方面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是社會所需之才。渤海新區第二產業是經濟支柱,第二產業中鋼鐵、裝備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戰略支撐產業和醫藥、建筑建材、食品、紡織服裝四大傳統優勢產業都有待于進一步改造提升,軌道交通、太陽能光伏電池、港口物流則是重點發展的新型產業,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還是新型產業迅速發展,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通過調整教育結構來適應產業調整對人才的需要,既要適應當前的產業結構的需要開發人力資源,又為以后結構的升級作好人力資源的儲備。
關鍵詞: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跨專業研究生;特殊性;策略
作者簡介:陳玉華(1979-),男,湖北武穴人,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焊接工程系主任,副教授;黃春平(1980-),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程學院,講師。(江西 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11YB378)、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XJG-11-24)、南昌航空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026-02
高度分化同時又高度綜合,是現代科學發展所呈現出的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因此在客觀上要求有更多數量和更高質量的具有開闊視野和廣博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在研究生階段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更是受到高度重視,跨專業報考研究生也因此得到廣泛的提倡。[1-4]據統計,近年來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考人數有將近50%的考生是屬于跨學科、跨專業的。[5]在研究生擴招之前,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中,相當大的比例是源于學生的興趣導向,或者是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需要不同知識結構和知識背景的生源。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化,就業導向所導致的跨專業報考研究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但這部分研究生在后續培養中的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凸現。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為例,對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培養所存在的特殊性及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從現有文獻調研來看,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關注不夠,涉及該方面的文獻非常有限,大慶石油學院[6]對地質類跨專業研究生、浙江財經學院[7]對管理類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大慶石油學院在分析地質類跨專業生源的研究生對碩士點建設利弊的基礎上,對跨專業地質類研究生的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認為跨專業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需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設計和實施,即從招生、入學前、授課階段、開題報告前及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等各個環節結合導師、授課教師及管理人員給予共同的特別關注,協同指導,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克服跨專業研究生的不足,適應地質類研究生教學與培養方式,并發揚其跨專業的知識結構特色,成為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真正成為合格的地質類碩士畢業生。[6]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機制、模式及策略等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對于跨學科、跨專業報考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成才還缺乏有益的指導。
二、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碩士點的方向之一,歷來就業前景較好、研究經費充裕、科研條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專業、跨方向報考的。以2009、2010級研究生為例,其本科專業有應用化學、機械設計及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金屬材料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鍛壓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鑄造方向)等。
1.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優勢
跨專業考生與本專業考生相比,有一些特點和優勢[6]: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思路頗有特色,對于圈內傳統觀點和學說敢于質疑,另辟蹊徑。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焊接學科研究生,本科所學專業為材料類專業的,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微觀組織結構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類專業的,在焊接設備、工裝夾具的設計方面和本專業學生相比有優勢,這些對本專業生源的研究生構成了激勵和促進。
2.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
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雖然有利于選拔更多的具有寬廣基礎知識的優秀生源入學,從源頭上為培養復合型、具有創新能力的焊接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和矛盾:
(1)在焊接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較大的困難。由于現有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是針對本科為焊接專業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現在面對的對象有一半左右是對焊接專業一無所知的跨專業研究生,因為統一授課對象的基礎不一樣,如果授課內容和難度以跨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那么本專業研究生會“吃不飽”,如果以本專業研究生為基礎來安排,跨專業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與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相差太遠(不同的跨專業生源的基礎也還有明顯的差別),跨專業報考焊接學科的研究生對于焊接專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續的課題研究中無法進行深入研究,碩士論文的質量也不高,在規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課題的開題報告,進而影響到整個培養環節的進行。另一方面,部分跨專業學生比較勤奮、努力,雖然能夠完成碩士論文、順利畢業,但碩士論文的撰寫中經常會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詞語,反映出其專業基礎不扎實,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也會出現對焊接專業的很多基本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內行人說外行話的情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認為:雖然讀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與焊接相關的課題,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策略
針對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養對象的基礎相差越來越大這一現狀,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在跨專業報考研究生的培養中引入了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認證的新模式。
“國際焊接工程師”是ISO1473l標準中所規定的最高層次的焊接技術人員和質量監督人員,是與焊接相關企業獲得國際產品質量認證的要素之一,獲得者可從事產品的結構設計、生產制造、質量保證、研究和開發等各個領域的焊接技術和相應的管理工作,在企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培訓內容包括與焊接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既有材料、機械、力學、電子電工等焊接專業基礎知識,也有“焊接工藝及設備”、“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為”、“焊接結構與設計”、“焊接生產及應用”四門主干課程,還有國際(ISO)、歐洲(EN)、美國(ASME)、德國(DIN)標準與規程和國際先進的焊接技術、國內著名專家的科研與生產實踐經驗。
通過對近幾年跨專業、跨方向報考南昌航空大學焊接學科的研究生的本科專業、知識結構進行調研,與國際授權的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進行研討,確定焊接學科研究生參加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條件和資格,結合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要求,對焊接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現有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和改革,將部分焊接本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如“焊接理論基礎”、“弧焊電源”、“焊接結構”、“材料焊接性”等設置成研究生培養計劃的選修課程,供跨專業、跨方向學生選修,使其具備一定的焊接基礎理論,以滿足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的入學資格審查。通過中期考試后,對這些學生進行國際焊接工程師的培訓,并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的要求,將部分培訓內容和現有課程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按照“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體系,對參與培養的研究生進行40學時的焊接技能實訓,包括焊條電弧焊、氣焊、氣割、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和氬弧焊操作,提升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對焊接的感性認識。
四、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的實施效果
3年來,共有23名跨專業報告的研究生參與了該培養模式的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吳某,本科所學專業為電子科學與技術,與焊接專業相差甚遠,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學校焊接專業的教師,能夠勝任焊接專業課程的教學;2012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龔某,本科所學專業為化學工程,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畢業后成為某公司焊接責任工程師,碩士論文被推薦為省級優秀碩士論文;2013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學專業為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通過該模式的培養順利畢業并拿到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并簽約某高鐵車廂生產企業。
五、結論
焊接學科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和本專業研究生不同,且各個個體之間的差別也較大,導致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教學、課題研究和碩士論文的撰寫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通過改革現有培養模式,在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中引入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課程,夯實了跨專業研究生的焊接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其焊接專業的技能,培養了焊接學科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工程實踐能力,增強了研究生的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楊春艷,王晨.21世紀以來歐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趨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國際化培養: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舉措[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趙偉.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相關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楊華.基于工科特點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穎,何振雄,等.我國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環境科學專業;環境毒理學
一、研究性學習簡介
研究性學習,作為我國的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英美教育界的“校本研究”運動,提倡“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教學經驗、教學規律的總結并注重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通過親身體驗、探索、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來獲取應用知識。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由沒過芝加哥大學施瓦布(J.Schwab)教授提出。他認為,教學活動必須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讓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中心”讓位于“學生中心”,“教材中心”讓位于“方法中心”。他強調,知識的獲得雖然重要,但掌握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更為重要,而研究性學習正式獲取知識的良好途徑。教學過程則是師生動態、開放自助、生成的生命體驗。
二、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特征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兩個理論支撐著研究性學習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并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會話”“情境”“協作”和“意義建構”。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則認為,教學必須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激勵學生思考,并照顧學生的個體需要,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再借助師生、生生等多重互動關系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讓學生保持和產生好奇心,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去探究未知領域。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中的“促進者”和“向導”,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研究性學習在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課程教學與設計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是研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和探究性等特征。研究性學習圍繞課程確定的教學目標,以探索問題的形式為主,讓教師通過引發、促進、支持、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會質疑、探究和學習。通過實際性的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
三、我國大學的環境科學專業的教與學
1.環境科學教育現狀介紹
我國的環境科學專業的本科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得到穩步發展。在專業設置方面,曾經歷過與國外相同的,以原有學科為基礎的早期的環境科學專業設置的相似階段。環境科學專業是依托于給排水工程、化學工程、工業分析、水文地質、植物保護、土壤等相關專業而成立的交叉學科。受師資力量、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培養貴和、教學要求、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環境科學專業大多存在辦學條件差,實驗教學薄弱、人才質量不高、專業方向狹窄、就業渠道不暢等問題。
2.環境科學專業的特點
環境科學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幾十年在實踐中的發展,已從各相關傳統專業學科中獨立出來,形成獨特的專業特點。主要表現在綜合性極強,學科的學習和研究需要運用地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化學、工程學、數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多種學科記性系統的研究。研究領域廣,專業研究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問題,內容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技術科學等諸多方面,研究的空間尺度從宏觀的宇宙環境到微觀粒子,時間跨度從萬年到皮秒。分支學科多,現階段自然科學方面有環境生態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毒理學等,社會科學方面有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資源與法學、環境影響評價等。研究科學整體化,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必須全面考慮對各種環境方面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
3.環境科學專業及教學的現狀
針對全球特別是我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問題,各方對環境保護的迫切要求,我國對環境科學人才的需求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的要求都是極大的。環境專業廣闊的就業前景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培養規格和規模。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起步晚,經費短缺,環保欠賬多,隨著國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關注度及要求越來越高,環境管理部門及相關企業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環境科學作為一門發展較快的交叉學科,其涵蓋的領域廣,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而現階段環境科學專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專業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學習中容易出現“通而不精”的現象。環境科學兼顧科學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內容,課程的不合理設置似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短期內不能將學科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環境專業就業領域廣,而高校的專業學校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理論教學的時間較長,實踐教育的時間短,使得短期內學到的專業知識不能很好的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與實際工作脫節。課堂以講學為主,實驗課設置不夠合理,學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基于教師的填鴨式教學,學時不夠等問題讓教師一味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實驗課的教學效果不佳,實驗條件和實驗設備的缺乏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在實驗課上得到良好的鍛煉,導致實驗操作不熟悉、儀器設備不認識等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成效,學生不能真正得到實際能力的提升。
四、專業教學與研究性學習
1.環境科學與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融合
針對環境科學專業教學及專業就業的現狀,若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高校的環境科學專業教學中,通過教授問題解決的方法逐步發展成為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形式。環境問題本身就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模糊性,因此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單一的答案或所謂的標準答案。解決方法也存在某種程度的模糊性,與學生而言,可以從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解析問題,只要解釋合理即可理。環境專業應更加注重實驗的教學內容,實驗過程中變一味的驗證性實驗未自主探究式實驗研究,讓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具有現實意義。是一種將探究回歸到顯示生活中的方式。環境教學課程也不再是單一的、理論化的書本知識,而是向學生展現人類現階段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方法和對策,將其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履歷情境”中。將整個學習過程分為問題設定、問題探究、問題的解決與表達等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對環境專業學習的理解與計劃,到執行具體的行動與分享反思,再思考與修正。采用一種尊重個別差異、基于學生實際表現的發展性評價的方式,在強調真實性與探索性的問題解決學習中,采取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基礎的、注重學生個性化反應的質性評價方式,而并非傳統的紙筆測驗與應試教育。
2.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環境毒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環境毒理學這門課程作為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專業課,研究范圍從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毒理機理研究,逐漸擴展到環境污染物對各種生物集體及其種群的損害作用規律及防治措施,以保護生物的生存及持續健康發展。老師的教學任務在于提出課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我發現答案。在環境毒理學的課堂中老師與學生合作,并不斷反思他們的教學,不斷地再建構環境毒理學呈現知識的方式。每一間教室都是獨特的,都是教師把革新的方案加以試驗、驗證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試驗理論或方案的實驗室。要首先明確環境毒理學研究的問題。這是“課程行動研究”的起點。教師并非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研究。這種選題不是憑空提出來的。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出現在教學過程之中的,老師應該有能力控制對該問題的研究并對該問題有足夠的熱情。老師可以相互觀摩與分享,一起分析學生的行動與互動,展開深度訪談,等等。要根據研究結論確定改進課程與教學實踐的行動計劃,學科帶頭人需要不斷向學校申請,為學生提供進行研究的條件,包括必要的課時,實驗設備藥劑等資源相關的專業支持。環境毒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提出相關問題。例如,LD50如何測定,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何意義等問題。將總評成績分為幾大塊,包括實驗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圍繞相關論文或研究自主查閱參考文獻,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的主線,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考察。
五、結論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開展能為學生提供了主動、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彌補長期灌注式教育導致的學生主體精神和主動性的缺失,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性學習模式已在歐美以得到廣泛認可與應用。但該模式在我國的環境科學專業教學中的結合同其他教學領域一樣,同時也需要老師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積極的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更多的以學生為中心,提倡獨立思考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和挑戰性思維。針對我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教學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融入其中,不斷提高環境專業教學質量,努力培養一批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的環境專業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易秀,謝娟.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及發展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03):107-108+115.
[3]李順興,鄧南圣.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4):92-96.
[4]張俊華.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教育中實驗性課程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28):124-126.
[5]鐘啟泉.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05):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