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云計算;云計算輔助教學;Google sites;協作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 1009―8097(2009)11―0095―05

    引言

    自人類利用科學技術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以來,對教育的關注就始終沒有停止過。任何一種新技術的誕生勢必引發當代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新一輪革命。但在人們熱衷于技術創新的同時卻對技術作用于教育的產出提出了質疑,CCAI的產生使眾多教育者眼前為之一亮,Google sites協作平臺為師生資源共享,無限交流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有了新技術就一定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嗎?我們以Google sites 下的協作學習為例來探究云計算輔助教學(CCAI)中協作學習產生的設計機制。

    一 云計算輔助教學(CCAI)

    1 什么是云計算輔助教學。

    對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我們已經很熟悉了,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教育理論、傳播理論和心理學等理論為指導,通過對一切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以達到縮短學習時間,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1]。但什么是云計算輔助教學呢!要理解這個概念就先得從云計算談起:

    (1) 狹義云計算。

    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件、平臺、軟件)。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并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這種特性往往被形容為像使用水電一樣使用IT基礎設施。[2]

    (2) 廣義云計算。

    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3]

    云計算主要應用于亞馬遜網站、谷歌公司、微軟公司等,大部分企業將軟件與云服務結合起來,并提供第三方托管服務,和大容量的信息第三方存儲服務。所以云計算提供了一種網絡應用的新模式,也將隨之產生網絡新的服務領域。

    Google提出“云服務”的特點:①

    第一、數據在云端,可靠和安全的數據存儲,海量數據存儲于云上,因此,不怕丟失、不必備份;

    第二、軟件在云端,無數的軟件和服務置于云端的服務器中,而且構筑于各種標準和協議之上,因此,不必下載軟件,軟件能夠實現動態升級;

    第三、無所不在的云計算,基于網絡的“云”服務器的物理位置與用戶無關,只要使用者能夠使用接入網絡的任何設備,登錄即用,十分快捷方便;

    第四、無限強大的云計算,為全球化的用戶提供了無限空間,支持無限用戶,并且可以通過各種設備來獲得。

    李開復(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把云計算形象地比喻為――錢莊[4]。他說:“最早人們只是把錢放在枕頭底下,后來有了錢莊,很安全,不過兌現起來比較麻煩。現在發展到銀行可以到任何一個網點取錢,甚至通過ATM,或者國外的渠道。就像用電不需要家家裝備發電機,直接從電力公司購買一樣”。是的,“云計算”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變革――由谷歌、IBM這樣的專業網絡公司來搭建計算機存儲、運算中心,用戶通過一根網線借助瀏覽器就可以很方便的訪問,把“云”作為資料存儲以及應用服務的中心。其實“云”就是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計算機。它能為我們存儲無限的資源,幫我們管理和更新資源。就像有了一個專業的管家一般,將我們信息收集、存儲、處理辦的井井有條,我們作為用戶就可方便快捷的享受其專業的云服務。

    (3) 云計算輔助教學

    “云計算輔助教學”(Clouds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CCAI)是指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支持的教育“云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主動學習,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和群體智慧發展,提高教育質量。②也就是充分利用云計算所帶來的云服務為我們的教學提供資源共享,存儲空間無限的便利條件。

    2 Google 推出google sites。

    2008年2月28日,谷歌宣布推出協作網站編輯工具Google Sites,Google Sites是一款基于JotSpot的協作編輯工具,它可以幫助企業創建企業內網、項目管理跟蹤、外延網、以及其它類型的定制網站。用戶可以通過Google Sites將所有類型的文件包括文檔、視頻、圖片、日歷等與好友、團隊或整個網絡分享。[5]

    (1) Google Sites的主要特征。

    Google Sites為云計算輔助教學提供了協作平臺,雖然谷歌宣布其可以幫助企業創建企業內網、項目管理跟蹤、外延網、以及其它類型的定制網站,并沒有特指教育領域,但諸多教育學家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新技術能夠帶給教育重大變革的新信息。為什么谷歌的一項新業務能夠引起教育家們的極大興趣呢?主要原因是Google Sites具有一系列吸引人的獨有特征:[6]

    第一、用戶不需要HTML知識即可使用,創建自己的網站;

    第二、用戶可以隨意定制網站的外觀以及風格;

    第三、提供模板,包括網頁、公告、文件列表等;

    第四、每個Google Apps帳號可擁有10GB空間,支持上傳最大10MB的文件;

    第五、可以直接在Google Sites里嵌入谷歌其它產品的文件;

    第六、可以指定網站的擁有者、協作者及瀏覽者、此外還可以設置網站的公開程度。

    擁有如此優越的條件,Google Sites為嘗試云計算輔助教學的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制作簡單、存儲空間富裕的協作平臺。

    (2) Google Sites的使用簡介。

    Google Sites能夠提供用戶免費站點服務,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用戶建立自己的站點也很容易,其步驟為:

    第一步:登錄(注冊+登陸)

    只要用戶有一個Google帳號(沒有賬號即可進入省略 網站,點擊右上角的登錄,按提示創建一個Gmail郵箱),用這個Google帳號登錄:sites.省略 就可以創建用戶自己的站點了。

    第二步:站點創建

    登陸后,點擊“創建新站點”按鈕,進入站點創建設置。(每個站點是100M空間,一個郵箱可以同時注冊多個站點)

    進入站點創建設置后就可以添加頁面,豐富自己的網站內容。

    第四步:申請個免費的域名綁定到自己的站點。

    (3) Google Sites的應用現狀。

    云服務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甚至每天我們都在享受初級云服務,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經常在收發郵件,是不是一直在利用各種電子郵箱存儲重要信息(以防U盤或移動硬盤數據丟失),另外,我們還經常使用公共搜索引擎,檢索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只不過我們在使用時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云服務。自Google Sites誕生以來,我國許多教育家就致力于該協作平臺的應用研究,由于其使用的便捷性,云服務思想體現的充分性,許多老師已經開始嘗試在教學中或教學外應用這一協作平臺,出現了眾多的云計算輔助教學網站如:由鞍山一中馮軍老師創建的多媒體技術教學網站(sites.省略/site/yunfuwujiaoxuepeixun/)、由華南師范大學認知與技術研究室阮高峰老師創建的《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學習網站(sites.省略/site/duomeitijishujichu/)、海鹽教研室Google協作平臺(sites.省略/site/haiyanjiaoyan/Home)、南京理工大學信息管理系教師個人教學環境(sites.省略/site/zhangczhomepage/)、由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題組負責的小學科研課題管理項目實例(sites.省略/site/mingdeguanlibangongshi/)、蘭州交通大學英語教師Google協作平臺(sites.省略/site/wanzy9/about-me)等等,[7]我們不難看出,從小學、初中、高中直到高校,從個人到團隊都充滿了對云計算輔助教學的無限熱情和大膽嘗試。教師們的教學理念、所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步變化,由以前云下享受服務者轉變為享受云服務和創設云服務的云間教育開拓者。

    二 云計算輔助教學中協作平臺凸顯問題

    當我國許多教育學者從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教育考察歸來后,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我國目前教育技術領域存在的一大問題,那就是硬件有余,軟件不足。有的專家甚至指出被我國已經淘汰了的一些教學設備,比如傳統幻燈機、投影儀等在國外一些國家用的還很多,并且用的很好。究其原因不是這些國家沒錢,而是老師們自主開發與這些設備相關的教學軟件很方便,教學很直觀,效果很好,何樂而不為?而在我國曾經出現過設備不是被使用壞的而是被閑置壞的怪現象,傳統的幻燈機、投影儀等設備根本就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或者說是沒有機會發揮,老師們不給設備這樣的機會。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使用多媒體投影儀已經相當普遍,但也有老師將授課內容輸入Word文檔投影到幕布進行教學的,直接是書本的大搬家。曾有一位專家聽完一堂課后,向授課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問道:“你知道一個投影儀的燈泡多少錢嗎?”,被問者一頭霧水,而我們卻能聽出,專家的言外之意是這位老師在浪費教學資源。是的,當我們擁有先進的教學技術和硬件支持之后,如何用好這些技術就成為重中之重。云計算輔助教學為我們提供了資源共享、存儲無限的云服務,其中Google推出的Google Sites為我們搭建了良好的協作平臺,但在與多位嘗試云計算輔助教學的老師以及在Google Sites中辛勤耕耘的教育者的交流中發現,目前我國的云計算輔助教學協作平臺的建設和使用中存在著以下一些質疑和問題:

    1 新技術一定能帶來新理念、新方法的變革嗎?

    有一些老師開始了新技術與新理念、新方法的辯證思考,對新技術究竟能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出質疑。一線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看到了太多的新技術,這些層出不窮的新技術都是帶著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誕生的,但大多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下這種新技術是否又是曇花一現,值得我們深思。

    2 協作平臺上協作學習真正發生了嗎?效果如何?

    現在很多老師利用Google Sites建立的網絡協作平臺都只是簡單的向學生提供信息和學習資源,或者組織學生建立自己的網站如:七號橋上空的云等協作平臺。在老師的平臺上將學生們的網站一一鏈接,但就學生們的平臺而言,僅僅是起到了學生個人學習和知識管理的作用,學生與老師以及與其他同學的聯系較少。縱觀這些協作平臺大多都是個人網站或課程網站,更大的作用是提供學習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但協作的優勢并不明顯。形式上看來好像學生們都參與了進來很熱鬧,但實質上學習者還是被動的接受已有的信息資源。與老師及同學間的協同、合作嚴重不足。我們冷靜下來細細思考,不難發現協作平臺上的協作學習開展的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好。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 外因。

    Google Sites協作平臺剛剛進入教學實踐,本身還不夠完善,其使用功能和可操作性還較為單一,需要不斷改進,以便提供更好、更快、更方便、更周到的云服務。

    (2) 內因。

    從協作平臺的創建者――教師,到學生以及其他教學人員都缺乏動力,需要一種主動的內驅力,以促進協作學習的發生。這種內驅力的產生則需要建立激勵機制,一種既能調動老師教,又能激發學生協作學習的激勵機制。

    3 我們如何才能不沿襲教育技術發展的老路即:由重設備,重技術,再到重設計。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技術發展中,實踐者們一開始非常注重設備,進而注重技術,將目光過多的投向硬件設施和教學條件。最后,才發現再好的設備和技術沒有好的教學設計照樣得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正如對計算機進了廣大中小課堂是福還是禍的辯證思考,即:在好的教學設計的前提下計算機操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同學們的信息素養,同時還讓同學們掌握了IT的基礎知識。反過來如果老師偷懶、應付差事不注重設計因素,極有可能會培養出游戲迷或者網絡迷。所以設計的重要性應該重視的越早越好,在應用技術的初期就因該考慮到設計,設計協作學習的諸要素。

    4 云服務的安全性質疑。

    雖然我們在云計算中看到,數據在云端,安全高效,但這僅僅是指非人為因素下的安全。盡管我們一直在尋求規范化、標準化的云服務,但今年微軟關閉了古巴、敘利亞共和國、伊朗、蘇丹和朝鮮五國的MSN服務一事,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也使我們清醒的認識到網絡存在著無形的國界。這就要求我們教育研究者及早考慮云服務的安全性,有效設計安全方案,防范于未然。

    5 云計算輔助教學本土化問題。

    有部分教育者一邊實踐一邊在思考,思考云計算輔助教學在我國是否適用?因為照搬國外的一些理論、方法和技術不一定適合我國的教育實踐。這種憂心很有必要,這就需要我們慎重考慮云計算輔助教學本土化的問題,這種基于開源設計技術的新型教學方法如何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培養模式相適應、相融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研究任務。我們應該結合本土特色將云服務的理念、方法合理高效的設計到日常教和學中。

    三 云計算輔助教學中有效協作設計

    1 協作學習諸要素設計。

    在云計算輔助教學帶給我們興奮之余,分析上述凸顯的問題,我們發現探究云計算輔助教學中有效協作的設計因素尤為必要。我們不能僅僅建立一個平臺就萬事大吉,應該系統分析協作平臺上的諸要素,以便在協作平臺上真正實現有效的協作學習。

    (1) 設計教育者――發動教師共享共建。

    首先設計教育者,這兒的教育者包括創建協作平臺的教師本人,也包括其他所有樂于和需要參與該教學活動的教師,由于網絡的因素這種教育者的范圍可以無限擴展。對其設計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觀念轉變。

    要想實現教師共享共建協作平臺,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即:打破傳統的你的、我的、他的網站的思想,統一為我們的網站。每個參與其中的老師都有權享受該網站提供的云服務,同時也有義務提供學習資源共建協作平臺。轉變以往旁觀者、使用者的角色,建立主人翁意識,真正從單純的享受云服務向享受云服務和創設云服務的云間開拓者而轉變。

    第二、激勵因素。

    我們前面分析過,協作平臺上不能有效進行協作學習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激勵,對共建平臺的教師的激勵應該從資源入手,比如擔任同一門課程講授任務的老師,最能激勵其參與建設網站的動力就是能獲得高質量的有關該課程的教育資源,包括文本教案、作業、演示文稿、圖片、視頻、音頻等。也就是說一個嚴謹、科學、高效的協作平臺需要所有熱心教育者以高度的職業道德感來無私共建,而該平臺上的有效教育資源就是教師們最好的激勵因素。

    (2) 設計學習者――發動學生共享共建。

    設計學習者十分重要,因為學習者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任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實施是否有效最終都要看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如何。所以學習者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工作的目的地。網絡中協作學習是否能夠發生,效果如何,都將取決于學習者如何學。對網絡學習者的設計應從一個理念和三個方法入手:

    第一、建構新的學習理念,真正實現“有教無類”。

    要給學生建構新的學習理念即:在網絡協作平臺上人人平等,學習者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愿意就是該平臺的共享成員之一,可以享受云服務所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真正實現“有教無類”。

    第二、激勵方法1:角色扮演法。

    設計學習者必須考慮激發其內在動力,一種學習的內在需求。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是一種情景模擬活動。是將學習者安排在模擬的、逼真的工作環境中,要求參與者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用多種方法來測評其心理素質、潛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8]在協作平臺上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學習項目,其中讓學習者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如:扮演教師,將某些教學內容放開,讓學生當一回教師,為全班同學提供相應教學資源和服務。另外,還可以扮演學習伙伴,在平臺上指定的空間內合作學習,等等。總的來說,角色扮演法既可以增強學習者關注協作平臺的積極性,獲得學習外的寶貴體驗,又能加強角色間的合作與交流,極大的發揮協作平臺的協作學習功能。

    第三、激勵方法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任務驅動激勵法的設計關鍵在于“任務”的設置。合理設置任務,創設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才能真正實現“任務驅動”式教學。[9]而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平臺建設和平臺資源的高效利用中來。其中,有部分老師將傳統的課后作業變為課外任務,通過平臺、評價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完成中積極、愉快的完成知識的學習。

    第四、激勵方法3:考、教結合上平臺。

    要想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考、教結合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設計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我們傳統的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巧妙的融入協作平臺,并與學生的最終成績評定相掛鉤。結合部分老師網絡考試的經驗來看,協作平臺上考核方式往往是開放式的,對學生的作答時間、作答形式沒有做過多的限制,但考核的內容必須精心設計,最好是考查學生的原創能力、設計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內容。通過考、教結合進一步督促學生主動上平臺。

    (3) 設計用、管機制――擴大權限。

    設計用、管機制其實就是設計如何充分發揮協作平臺管理與使用的協調作用,其中的關鍵就是合理擴大權限,仔細區分學生與其他老師共建協作平臺時的不同權限。比如,平臺中教學意見反饋站點就完全可以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編輯、修改權限,以調動其共建平臺的積極性,而對于試題庫等資源站點的權限設計卻要謹慎。所以,根據寫作平臺建設的需要,在合理適度的原則下擴大權限有利于調動學生和其他老師參與平臺管理和使用的積極性。

    (4) 設計云安全――數據備份、自主創新。

    針對上述出現的云安全問題,絕非杞人憂天,我們的資源高在云端,所謂的云端其實就是指國外一些公司提供的大數量的計算機集群,一旦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我們必須做好云安全的設計工作,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及時做好數據備份工作,以防萬一。同時,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云安全,我們期待國內相關企業、公司能夠逐步建設安全高效的協作平臺,提供我國自己的云服務。

    2 云計算輔助教學協作設計要素圖。

    云計算輔助教學有效協作設計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師、學生是協作設計必須考慮的要素,數據備份是保證云安全的關鍵。我們將要素間的關系用下圖表示:

    要做好云計算輔助教學協作設計,就必須考慮諸多因素,為了使協作學習真正高效的進行,就必須做諸多的探索和嘗試。我的研究也只是在云計算輔助教學一個小的方面做了淺淺的探究,今后還有更多的問題有待我們在實踐中邊教學邊思考。

    參考文獻

    [1] 楊改學,張筱蘭,郭紹青.現代教育技術教程[M].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160-162.

    [2][3] 開放云計算平臺[DB/OL].

    [4] 李開復形象比喻云計算“錢莊”[DB/OL].

    [5][6] 新浪科技.谷歌推出協作網站編輯工具Google Sites [DB/OL].

    [7] 馮軍.七號橋上空的云――鞍山一中11級學生云計算在線學習平臺[DB/OL].

    [8] 什么是角色扮演法[DB/OL].

    [9] 保國才.“任務驅動”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J].中國教育科學雜志,2008,(3).

    [10]Google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威,從云計算時代的社交網絡平臺和技術,SEWM2008大會報告[EB/OL].

    [11] 教育技術思考.什么是“云”計算[EB/OL].

    第2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大學計算機基礎; 實驗; 教學; 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TP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05-47-02

    Design of assist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Zhang Yan

    (Dept. of math &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nxi 723001,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each computer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of teaching the course in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bining class teaching to network assistant teaching, the computer basis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 is design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nvironmen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platform

    0 引言

    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基礎課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及經濟類各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再學習潛力的培養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實際工作能力的提高影響極大。據調查統計,現在就業單位對學生的計算機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文科畢業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比如數據處理能力(電子表格和數據庫),多媒體數據的處理,網絡應用能力(網絡檢索,信息安全等)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為此,傳統教學模式,必須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培訓費用的投入,并對教育環境(例如校舍、培訓場所等)加以改善,才能夠適應快速增長的就業需求。但是,這些稀缺的資源似乎永遠不可能得到解決,所以必須尋求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網絡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機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讓學習獲得了新的載體。目前,各高校都依靠高速發展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開發了相應的教學平臺,平臺整合了多種形式和格式的教學資源,并提供交互性的學習場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和可選擇性的自主學習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緩解了高校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同時也提供了“共性”與“個性”的教學環境,能使知識層次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各取所需。

    1 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現狀

    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學時(20理論+20實驗)少,設備有限,不可能系統地講授課程的所有內容,學生的實踐機會少,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環節脫節;很多學生認為對該課程只要學會Windows XP、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基本操作就行了,對于計算機的應用價值及其在未來專業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沒有什么認識。實驗教學往往是在重復驗證性的實驗過程,缺乏創新性實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這些都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挑戰[2]。教學實踐表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是,建立相適應的實驗教學平臺,將課堂教學和網絡輔助教學相結合,換言之,構建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網絡輔助實驗教學平臺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2 網絡輔助實驗(NAE)教學平臺的設計

    我校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設計宗旨是,針對我校計算機類公共基礎課教學的特點,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實踐環節,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素質和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構建虛擬與現實結合的實驗平臺,使計算機虛擬信息與實際教學環境相結合,引導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4]。

    2.1 網絡輔助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

    實驗教學平臺主要包括開放實驗平臺、硬件實驗平臺、創新與研究實驗平臺、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共四部分。

    ⑴ 開放實驗平臺

    開放實驗平臺構筑成全方位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四層次實驗體系,即:基礎實驗+仿真實驗+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基礎實驗主要是驗證、鞏固和補充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建立起對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方法等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能夠掌握常用操作系統和辦公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仿真實驗主要是利用Matlab仿真軟件設計和實現的演示實驗,用以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更直觀地看到實驗的步驟和實驗結果。綜合實驗主要是一些結合我校各專業的特點,突出課程內容的專業性和職業指向性的應用案例其中,增設了適應理工、經濟類專業發展要求的實驗,以及許多特色實驗案例,如Word文檔的高效排版、Office綜合應用實驗、網絡搜索計算機最新發展情況及前沿科技信息、文件傳輸等。設計實驗主要是學生科技創作等實踐性教學及學生作品的展示。開放實驗平臺的四層次實驗體系,滿足了各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我校的分層次教學的模式相匹配,更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⑵ 硬件實驗平臺

    硬件實驗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方便直觀的系統,學生無需顧及硬件本身的具體特性,就可以學習硬件的安裝和測試等。此平臺的實現可彌補理論教學存在的不足,改變了以往只能觀摩無法親自動手進行硬件實驗的局面,把不可視的變成可視化,將先進知識普通化,打破了學生對計算機的神秘感。硬件實驗平臺,為硬件基礎實驗和網絡基礎實驗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環境,平臺設置有從基礎硬件實驗到高級的多種實驗,包括四個分類主題展示區(例如微機各類型硬件的展示,微機系統組裝實驗、模擬組網實驗)、一套多媒體播放系統和一套開放結構計算機綜合性能測試平臺。

    ⑶ 創新與研究實驗平臺

    此平臺為計算機基礎好、對計算機實際應用開發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必要的軟硬件環境,讓學生可以自主設計實驗,教師可以具體指導試驗。該平臺可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研究的氛圍,激發思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⑷ 立體化教學資源庫

    資源庫中有實驗指導書、網絡課程,還包含自學需要的素材庫、試題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軟件,它們各自形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各種教學形式互相補充,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滿足了各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2.2 網絡輔助實驗(NAE)教學平臺的優勢

    ⑴ 有利于因材施教。開放實驗平臺的四層次實驗體系,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有較大差距的新生提供了各自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便教學內容的更新。

    ⑵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踐能力。實驗教學平臺不僅能提供常規實驗,還通過仿真技術設計了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展示給學生的實驗條件和環境,彌補了以往硬件環境教學的不足,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

    3 結束語

    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強的課程,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上機的實踐與鉆研。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驗證、補充與延伸,更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強調實踐能力、突出計算機類公共基礎課的特點基礎上,我們所設計并實現的網絡輔助實驗(NAE)平臺,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要求,對提高學生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達列雄.大學非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

    究).2008.30.

    [2] 拓守恒.基于Flex+Spring+Hibernate 框架技術的RIA 教學測評系

    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9.9.

    [3] 沈克,蔣建國,彭太樂.基于增強現實的人機物理交互仿真系統研

    究[J].計算機仿,2008.25(4)

    第3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 教學設計 翻譯

    現階段,具有快捷、高效、質優特點的計算機輔助翻譯逐漸被各翻譯服務機構廣泛的運用,應用翻譯工具的能力也逐漸成為職業翻譯人員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基于此,我國各高校也逐步增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這門課程,為了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翻譯人才。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概述

    計算機輔助翻譯是一種運用軟硬件設備來高校翻譯的技術手段,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在存好的譯文中進行檢索,并且對比已存疑問和原文甑選出與原文最為接近的譯文,從而為用戶的翻譯帶來方便。這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并且具有板書教學手段無法比較的卓越性,這些特性使得其迅速的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和使用,計算機在教學的構成中充當的是輔導教師的角色,它為學生提供了無數優秀的網站,使學生可以大量的練習語言技能的同時還可以瀏覽一些真實的語言材料。

    就我國目前翻譯市場的現狀而言,迫切需要具有高層次專業技能的綜合型翻譯人才。對于處于翻譯工作最前線的翻譯人才來說,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翻譯軟件是做好翻譯工作的必備技能,因此各高校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得心應手。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的優勢

    1.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使翻譯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場景變得多樣化。在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板書和口頭傳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輸,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在課堂上所能掌握的內容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基于翻譯課程的學科特點,教師必須提供多種多樣的翻譯資料才能滿足學生在理論和文體方面的翻譯需求。事實上,在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展臺、多媒體以及網絡實驗室等先進科技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視、音、聽等多方面的翻譯資料和許多的文字資源,從而大幅度的提升課堂的知識信息量。

    2.多元化的教學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師生交流。翻譯專業的學生需要在掌握枯燥的翻譯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反復對比和研究不同的文本,再加上板書方式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早已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對翻譯課堂產生了厭煩的情緒。而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方式的運用使許多語料能夠運用多媒體翻譯軟件更加直觀形象的表現出來,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中集成式教學模式

    1.掌握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基礎知識。現階段這些翻譯記憶的相關軟件在不斷的發展和壯大,假如僅僅是掌握一些質量較低的翻譯軟件,就算運用的十分熟練也難以跟上市場發展的趨勢,因此學生應該注重學習翻譯機器的基本原理和如何使用這些翻譯軟件,并不斷的研究這些翻譯軟件設計的理念和思路,學生應該提高自己運用翻譯軟件進行翻譯工作的能力,將語言服務和翻譯技能有機的結合起來,熟練掌握語料庫、智能編輯以及翻譯科技等概念并積極探索所翻譯句子的語言習慣和文本風格,通過對句法模式、連貫形式、詞匯規范程度等的研究總結出某些普遍性的翻譯規律,從而可以有效的選擇相適應的翻譯策略。這足以見得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相關軟件的原理和使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教學目標是在培養學生使用各種翻譯軟件和工作的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分組對某篇翻譯課題進行實際的練習,這樣學生在進行實際翻譯練習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提升了自己的翻譯技能。不僅如此,小組合作也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這對于培養綜合型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認真選擇授課時所用的范本資料,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所用的資料,并盡量選擇格式和內容都相對比較規范并且會定期更新完善的范本資料。

    3.合理運用互聯網教學資源。日常學習中我們經常用到的有中國知網、百度百科以及口譯網等網絡資源,在這些網站上學生們可以及時搜索到有關翻譯的材料。例如,口譯網在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翻譯材料的同時還具有很多備考資源、翻譯錄音軟件以及翻譯相關的筆記方法等等。云端軟件也是近年來流行的比較方便快捷的網絡資源,可以在沒有網絡的條件下進行使用,云端軟件還可以提供龐大的計算機資源,在使用者完成作用后還可以回收該資源。另外還有一些云端翻譯軟件可以采取遠程的形式進行翻譯,這樣便于翻譯過程中互相交流,從而提高翻譯質量和翻譯效率。

    四、結語

    計算機輔助翻譯也必然將會成為高校翻譯教學中的核心部分,各高校應該結合翻譯市場的需求定制培養目標,積極運用各種創新型的教學方式。而作為翻譯專業的學生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翻譯基礎知識和運用計算機翻譯軟件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的翻譯市場培養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綜合型翻譯人才。

    第4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職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4

    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是"灌輸式"教學,只是強調教師傳授知識,卻不重視聯系實際案例和學生的操作參與。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則是將實際案例引入到課程教學中,把每個小的知識點通過案例串聯起來,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拓寬了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而通過實際操作又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有利于后期學生對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

    1.傳統教學方法分析

    1.1 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方法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演示使用軟件的某個工具或命令的運用方法及過程,學生再根據教師的演示過程重復操作一遍,以達到加深記憶和鍛煉操作能力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比較直觀地演示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操作的具體步驟,通過讓學生在模仿操作,讓學生掌握工具或命令所代表的操作方法。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藝術設計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意,要熟練的掌握中融入創意元素。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設計師的工作任務更多的是設計出具體的方案,這就需要設計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發動學生的創意思維,只是一味的強調軟件的操作和運用,這樣會束縛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無法達到綜合運用的實踐性教學效果。

    1.2 傳統教學模式缺陷

    單個工具與命令的學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而這一學習內容也是相對獨立的。學生即使掌握了單個工具命令的運用及操作技巧,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碰到綜合性的設計實例時,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缺乏知識上的融會貫通,無法完整設計出整體的設計效果。在當今設計行業,設計師不僅要熟練靈活的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還需要具備創意性思維能力,并且能有機的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才能適應其角色身份的轉變,即由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設計師。面對這一要求,學生如果僅僅是在課堂上學會了了基本操作,哪怕是熟練的掌握的操作過程,也無法滿足以后的工作能力需要。而且現在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有有時會為了節省時間完成教學任務而減少學生的實際操作時間,這樣就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足夠的知識及職業技能。

    2.案例教學方法分析

    2.1 教學方法優點分析

    設計案例教學方法具有極強的設計實踐鍛煉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軟件操作,還能提高她們對整體設計實例流程的實踐能力。實例教學的引入特點是能夠把每個獨立的小知識點綜合串聯起來,這樣就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通過案例教學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后期學生對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設計方案與案例的提出有利于綜合性地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同時在綜合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技巧的過程中舉一反三,充分了解設計方案的整體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2.2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要考慮到兩點,第一要將知識點進行整合,保證課程內容覆蓋到所有的知識面,第二就是要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一定要讓每位同學都參與進來,使得學生在課后能靈活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技巧設計出與課堂所講實例不同的設計任務。除此之外,課外訓練的環節也不容忽視,一個綜合性的設計任務訓練會起到更好的知識鞏固效果。課外訓練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消化課堂中所講解的設計技巧,并且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有針對性的問題,再跟教師進行溝通和討論,一起來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設計師職業素質

    3.1 設計能力

    設計能力是職業能力素質的基本要求,掌握相關設計基礎理論與相應技能是設計師的基本功。從造型基礎訓練到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良好的設計要求。設計項目是真實的實例,其中包含了多個設計流程及設計環節,這些設計流程及環節是設計師在學習階段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要點。

    3.2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也是設計師職業素質的重要要求。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同樣,每一個設計作品都有其區別于其他作品的特色。在設計領域,最忌諱的就是抄襲和仿版,這就要求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要與時俱進,要走在時尚的潮流,這可能就有別于其他職業的要求,因為設計師最重要的就的個性和特色,設計師也是引領時尚的先驅,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習型人才,更要培養出設計型人才。設計師的綜合能力主要是體現在創新上,創新的設計思路、設計風格、設計效果,都是對設計師職業素質的綜合性考驗。因此,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不僅僅只是表達設計內容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操作技巧,積累相關的設計經驗。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激勵學生去實踐。通過親自設計和實踐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及技巧能夠做到靈活運用。當學生逐漸掌握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操作技巧后,在設計的過程中將慢慢淡化操作的流程,更加注重設計創意的發揮,這樣才能達到對學生的設計師職業素質的綜合性培養。

    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設計實例的整體設計流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操作技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讓學生在熟練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同時,強化設計創新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素質。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相關知識、要點和操作技巧,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逐步了解了今后藝術設計行業的整體設計流程規范,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當代社會對于設計師的職業素質及能力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新華,陳彩鳳.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1(01)

    [2]鄧哲云.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25)

    第5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摘要】《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教學包括課堂教學與實驗兩部分,而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存在教學與實驗聯系不緊密、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能力的培養以及實驗教學內容與學科前沿結合不緊密等問題,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法,有利于實現教學與實驗的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一體化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LI Zhao LI Ye-d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contain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contacting untightness, experiment lacking of systematicness and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experiment and advancing front contacting untightness are the main problems for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reform methods which can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Computer aided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Integration

    0 引言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面向計算機、自動化和電子學等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門普及型技術基礎課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聯系不緊密;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能力的培養;實驗教學內容與學科前沿結合不緊密。

    因此,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中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并將計算機領域的前沿內容充實進來。這樣不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還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習慣,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課堂教學、實驗教學以及學科前沿領域三者相互協調,最大程度上實現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 教學方法改革

    1.1 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原理圖設計中可通過Design->Options->Sheet Options->Grids實現柵格的設置[1],在PCB設計中,當遇到柵格設置時,可引導學生聯想在原理圖設計中的操作方法,從而讓學生自己實現PCB設計中柵格的設置。同樣,當在PCB設計中,需要添加PCB元件庫時,可引導學生結合原理圖中元件庫的添加方法獨立實現PCB元件庫的添加。

    1.2 采用直觀課堂教學

    直觀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增強感性認識,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開闊學生的想象力,利于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講解元器件封裝時,可讓學生觀察0402、0603和0805等不同封裝的電阻電容,使學生對電阻電容的封裝樣式以及封裝尺寸有更直觀的認識。另外,還可讓學生觀察針插式和表貼式元器件,在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封裝概念的同時,可讓學生自己總結表貼式元器件的優點。

    1.3 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一門動手能力極強的課程,并且需要與實際的工程相切合。因此,課堂教學中結合具體工程進行講解,使學生更形象的了解講解內容,并進一步了解所學課程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以MT9P401 CMOS傳感器[2-3]的配置電路為例對原理圖和PCB的設計進行講解,該配置電路包括電源模塊、控制器模塊、COMS傳感器單元和IO接口等,結合該實例進行講解,學生在熟悉原理圖和PCB圖設計方法的同時,可了解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流程,以及實際工程項目需要的注意事項。

    2 實驗方法改革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為:由教師講授實驗目的、原理、內容及操作步驟,然后由學生操作。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實驗課前不思考,實驗時按部就班,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慣,這不符合當前實驗教學提倡的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1 采用啟發式、提示式教學法

    首先對實驗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以供學生在課堂、課后自學中能把握住要點,圍繞列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最后對學生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進行集中答疑。采用該方法可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新的意識。例如原理圖的繪制過程中,在對多Part元件進行編輯時(以四Parts元件為例),學生開始對多Part的概念不了解,一般在designator中添加后綴A、B、C和D,對學生詳細講解多Part的概念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完成多Part元件的編輯。

    2.2 與學科前沿緊密結合

    與學科前沿緊密結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了解所學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本課程以基于FPGA的PCI Express數據采集系統為例進行講解[4-5],讓學生了解《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不只是實現元件的創建與編輯等簡單功能,而是可實現更復雜的設計,同時也讓學生對FPGA和PCI Express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2.3 采用遞進式教學方法

    遞進式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掌握元件的放置與編輯,掌握元件庫和封裝庫的創建與添加,然后進行簡單原理圖和PCB圖的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實驗。本課程采用的綜合實驗為MSP430最小系統的設計,MSP430最小系統包括電源模塊、晶振模塊、復位電路和JTAG配置電路等[6-7],學生首先要清楚MSP430最小系統的構成,然后確定每個功能模塊所需的元件以及電路結構,利用所掌握的基本方法完成對整個系統的設計。基本方法是綜合實驗的基礎,而綜合實驗又是對基本方法的進一步鞏固。

    3 考核方法改革

    嚴格的考核是正確引導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監督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及應用能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以往的實驗考核成績只是根據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綜合結果來評定,這樣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實驗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現在我們將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綜合設計成績三部分。

    平時成績包括出勤情況和課堂情況。出勤情況主要檢查學生上課是否遲到、早退或者曠課等。課堂情況主要檢查學生是否預習所學內容、課堂紀律、回答問題情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等。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

    實驗成績包括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實驗預習包括學生回答預留問題的情況。實驗操作包括實驗過程的正確性和熟悉程度,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報告是對實驗過程的總結,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討論,是知識和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實驗結果分析的合理性、科學性、全面性,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30%。

    綜合設計成績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因為《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需要學生具有實際的操作能力,綜合設計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綜合設計成績占總成績的50%。

    4 結論

    針對《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啟發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科研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采用與相關領域前沿學科的緊密結合以及與實際工程的緊密結合的實驗方法,可使學生了解相關領域的前沿內容,激發學習的興趣,并使學生掌握如何使用所學知識完成實際工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燁,姚鵬翼,江思敏.Protel 99SE電路設計與仿真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蔡金.嵌入式高清工業相機研究與實現[D].杭州:浙江大學,2013.

    [3]仝欣.基于FPGA的視頻圖像處理系統的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

    [4]孟會,劉雪峰.PCI Express總線技術分析[J].計算機工程,2006,3:250-252.

    [5]胡鵬.新一代高速I/O互連PCI Express接口設計[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

    [6]沈建華,楊艷琴.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單片機原理與實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第6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建筑學 計算機數字技術 輔助設計 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087-02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使傳統建筑行業的工作方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作為培養建筑學設計人才的高等院校,理應適應這種新的形式、新的變化,協調好傳統的建筑設計教學和計算機數字技術應用之間的沖突,并對其進行認真的探索、思考,提出應對策略。

    一、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概述

    2007年全國高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促進建筑數字技術教學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建筑數字技術課程的基本要求。[1]但是調查發現,目前高校計算機輔助設計系列課程實施效果并不理想。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系列軟件一般包括Sketch up、Auto?鄄 CAD、天正、3D Max、Photoshop等,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輔助建筑設計和分析的軟件層出不窮,常用的軟件主要有建筑信息模型類(Archicad、Revit),渲染表現類(Lightscape、Vray、Piranesi),環境模擬分析類(Radiance、Airpak、Raynoise、cadna / A),節能分析類(Ecotect、DOE-2、Energy Plus、PKPM、BECS2010、IES)等。各種新的輔助設計軟件不斷沖擊著建筑行業的人員。在高校的教學中,應該選擇哪些軟件進行講授,如何串起不同軟件和建筑設計之間的聯系,如何開展相關類課程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是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的首要問題。

    二、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應用現狀

    如何使計算機數字技術融入建筑設計過程,真正做到為建筑設計服務是目前各個建筑學專業應該著重考慮解決的問題。通過調研發現,目前的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觀念陳舊

    目前,高校建筑學教師對計算機數字技術主要有兩個誤區,一個是有一部分教師對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教學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充分,他們認為計算機數字技術就是簡單的繪圖軟件的學習,只是畫畫圖而已,對設計影響不大,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另一個誤區是有一部分教師非常重視傳統建筑學的基本功,他們認為學生過早、過多地接觸計算機,會影響徒手表達能力的訓練,丟掉了建筑師的基本素養。以上原因直接導致該類課程的專職教師短缺,無從組建教學團隊,阻礙了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教學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滯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建筑院校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是以AutoCAD為最基本入門軟件,輔以天正建筑、SketchUp草模、3D Max渲染出圖、Photoshop后期處理等軟件作為計算機應用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有的院校考慮本校生源的實際情況,并沒有開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轉向以學生自學為主。或許教師們認為計算機數字技術僅僅代替了圖紙,計算機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輔助“繪圖”,而并非輔助“設計”。[2]

    (三)無規范化教材

    目前計算機類的教材種類繁多,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大部分編者都是著重講解軟件的命令,與建筑學專業結合的內容很少。同時教材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無法按照某本教材進行講解,授課的隨意性很大。此外,計算機類書籍定價較高,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最后直接導致大部分學生上課無教材的情況,僅憑課堂上的聽課或筆記,學生很難對所學的內容展開系統性的復習和實踐。

    (四)課程缺乏銜接

    從現階段的培養計劃來看,計算機課程設置大部分都是一個學期安排一門獨立的課程,比如大二開設Au?鄄toCAD課程,大三開設3D Max、Photoshop課程,有的在大四或者大五開設建筑數字技術選修課,每門課程都進行單獨授課,課程與課程之間、與建筑設計之間基本沒有有效的銜接,缺乏系統性,導致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無法聯系實際,不能貫穿到建筑設計構思和表達的過程中。而且每門課基本上都是逐個命令地講解,因學時有限,很難有更多的時間與專業結合。比如,有的學生有非常好的建筑設計構思,由于計算機技術有限,無法表達出來,無奈只好改成能直接表達的普通方案形式,限制了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的表現。

    三、改革措施和建議

    (一)改進教學模式

    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實踐性非常強,只依靠課上的學習是完全不夠的,更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課程進行實踐。應改變以往以單獨講解AutoCAD、SketchUp、3D Max、Photoshop為主的教學模式,輔以Archicad、Revit、Radiance、Ecotect等設計分析軟件的講解,以建筑設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不同軟件的學習融入建筑設計過程中。重點講授輔助建筑設計的方法和過程,將軟件命令的講授融入設計過程中,通過講解由簡單到復雜的建筑設計過程來達到綜合運用軟件的目的,課程的內容可以結合建筑設計的進度來安排。比如,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增加建筑信息模型類軟件和環境能耗模擬分析類軟件的學習。對以手繪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建筑設計題目一般是功能相對單一、形體簡單的小型建筑。計算機課程教師可以在講授AutoCAD、SketchUp時,以學生設計的作品為主線,用講解命令的形式自然地貫穿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軟件的積極性。

    (二)精講教學內容

    在以設計為中心,將命令的學習融入建筑設計全過程的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的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計算機數字軟件功能非常強大,命令非常多,因為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而如果僅僅用于建筑設計的話,所需要的功能就會大大減少。因此,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精簡命令講解,重點突出,這樣能保證在有限的學時內,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成果,然后再擴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廣度。比如在AutoCAD的學習中,因其是為了滿足所有工程領域,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使用功能和命令更是有限,只占到20%左右;[3]Photoshop在平面設計、廣告攝影藝術、網絡制作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做建筑效果圖后期處理所涉及的命令卻有限,因此在講解時,通常有針對性地對建筑總平面、室外效果圖、小區規劃效果圖等實例作為演示直接講解常用命令的應用技巧;而3D Max軟件主要是面對影視動畫和游戲領域,在建筑效果圖制作中,它的命令和功能使用就更少了。因計算機技術課程學時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軟件的學習,像Ecotect、DOE-2、Energy Plus等環境、能耗模擬分析軟件可以結合建筑物理等課程的教授進行系統學習。[4]因此,在常用軟件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不同軟件進行對比和介紹,總結各自擅長的方面,引導感興趣的學生自發學習。

    (三)講義替代教材

    目前尚沒有一本得到建筑學院校普遍認可的規范性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教材,同時又因為計算機數字類教材種類繁雜,水平參差不齊,價格又相對比較昂貴,所以,對計算機類課程不要求學生購買材。學生可以在資料室、圖書館等借閱相關書籍,能基本滿足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要求即可。而教師主要以教學團隊自編的講義為主,講義是各種軟件最核心的內容,即使軟件版本不斷更新,也不會對教學產生太大影響。[5]

    (四)組建教學團隊

    在大部分院校,計算機數字技術課程一般都由年輕教師承擔,雖然年輕教師教學經驗欠缺,但他們對新軟件、新技術的學習比較快,另外,他們更方便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有利于實踐的開展。因此,應該組建一支以承擔建筑設計、建筑物理、建筑構造等課程為主體的年輕教師隊伍,輔以資深教師為督導的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團隊成員能及時了解課程欠缺所在,相互溝通、交流,快速提出應對方案。同時,通過進修、培訓、經驗交流、教學研討等方式提高團隊成員的計算機數字化建筑設計能力,使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以更好地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和教學任務。

    四、結語

    針對目前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和計算機數字類課程的設置特點,從未來實際工作需求出發,結合當前建筑行業設計的現狀,立足本校建筑學專業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建議。在注重學生設計能力培養的同時,鍛煉學生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的能力,加強建筑設計和計算機數字技術兩大類課程的兼容互補,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通過實踐,我院學生在各種建筑設計競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畢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得到了設計院的普遍認可。計算機數字技術輔助建筑設計教學是一個大課題,需要建筑設計和建筑數字技術課程教師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 注 釋 ]

    [1] 譚潔,劉威,王寧.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CAAD)改革初探[J].山西建筑,2014(24):269-270.

    [2] 沈淑紅.數字技術影響下的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3(3):79-80.

    [3] 程娟,景濤.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改革探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3(5):118-119,145.

    [4] 趙鵬.計算機模擬分析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2.

    [5] 楊小峰,鄧小軍,沈紅峰.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CAAD)課程教學模式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3):65-68.

    [收稿時間]2014-12-23

    第7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高職;計算機;教學;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1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藝術設計領域,計算機也是主要的創作工具。目前,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已經逐漸成為繼素描、色彩、構成之后的又一門基礎課程。那么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實踐應用能力呢?筆者通過以下幾點進行了初步探究。

    一、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現狀

    計算機輔助設計現在被設計領域廣泛使用,設計師運用電腦軟件可以快速的通過圖像、顏色、肌理、質感等實現創意。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是以各種工具軟件為主,如Autodesk公司開發的3dsmax、AutoCAD等;Adobe公司出品的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PremierePro等;Corel公司推出的Painter和CorelDRAW等。這些設計工具跟我們用的手繪設計工具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不同的是紙張和畫筆等變成了計算機的鍵盤和屏幕,為設計師搭建了新的平臺,創造了傳統設計無法達到的視覺效果,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應獨立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配合專業理論課程,讓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注重軟件工具訓練,忽視創意思維培養

    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只是一種工具,要設計出好的作品,必須要有好的想法,好的創意。在教學上,有的教師過多的重視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出現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與創意思維教學脫節的現象,致使學生的設計缺少創意性,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往往對軟件的使用很熟練,但是設計出來的作品卻生硬、呆板、毫無生機,更談不上設計。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尤為普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大多專業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對藝術的理解,改變這一現狀的措施就是設計理論知識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同步進行,二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學好電腦軟件的同時又有專業的設計理論作為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設計出完美的作品。

    2、注重計算機圖形設計,忽視基礎手繪訓練

    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優勢在于方便快捷。大型的設計方案可以數人同時進行,易于修改,表現手段豐富,能夠真實的表現畫面環境,視覺沖擊力強。因此,現在社會上許多人認為會設計軟件就是會設計,導致的結果是許多設計方案成了電腦技巧的展示品。其實計算機圖形設計只是一種設計手段,缺點在于不能細致的表達設計者的意圖,無法及時抓住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閃現的靈感,并不能完全代替手繪制圖。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建筑師同時也是畫家,例如,意大利的米開朗基羅,法國弗朗索瓦·布歇,蘇聯的勒·柯布西耶,我國的陳逸飛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同時,還要認真學習基礎繪畫和專業手繪制圖,二者并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

    3、注重課堂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實踐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尤為重要。但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往往被人忽視。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學習,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三維設計等,都是為了創作出優秀的設計作品,而優秀的設計師是需要實踐來檢驗的。在掌握理論和軟件設計的同時還需要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例如,在3dsmax課程中,學生要設計出令客戶滿意的作品,不僅要做到軟件操作熟練、設計有創意,更要符合規范,對施工工藝,材料價格,室內家具的尺寸都要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做出好的設計。在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應開設一些考察、調研類的課程,讓學生深入市場,了解業內的發展趨勢等,這樣才能有效的配合好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開展。

    三、高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的創新

    1、課程體系創建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與其他本科藝術類院校有所不同。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課和美術基礎相對較差,面對這一現象,在一年級上學期需要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即讓學生對電腦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為以后學習設計軟件奠定了基礎。二年級下學期開設平面設計軟件,三年級開設三維設計軟件,這樣可以由簡到難,循序漸進,使專業知識逐漸得到提高。同時還要根據所學專業的不同,選擇側重點,例如,平面設計專業學習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Dreamweaver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習3dsmax、AutoCAD、Photoshop等;動畫設計專業學習3dsmax、Maya、AfterEffect、Premiere、Photoshop等。專業的不同,教師在教授軟件的側重點也不同,我們以Photoshop軟件為例,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需要側重招貼設計、海報設計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需要側重效果圖的后期處理、修飾等,動畫專業教學需要側重貼圖的處理和修改等。

    2、實踐體系創建

    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實踐教學中,應該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校內,主要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來配合教學的開展。例如,3dsmax和AutoCAD課程,教師可以拿出實際的平面圖,并給出業主的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平面布置圖及效果圖的設計,完成后教師加以點評,還可以聘請一些設計師和業內專家到學校開展講座和教學指導。在校外,應建立固定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校企合作,讓學生定期去參觀學習,使學生掌握設計規范,工作流程和施工工藝等。

    3、考核模式創新

    突破傳統的考試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傳統的考試,就是給學生固定的題目和內容,教師按照完成的程度給以相應的分數。在注重成果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學習的過程,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并重。這樣不但會促進學生努力完成每一回作業,同時還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自我比較,同學間相互比較,不斷提高設計水平。另外,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有必然的聯系性,例如學習室內設計,需要3dsmax、AutoCAD、Photoshop三種軟件,我們可以根據其特點,采取綜合考試的辦法對學生進行測試。期末考試一個案例的設計,作為三科學習的考試成績,這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辦法。

    綜上所述,對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我們不但要教授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操作,更要提高他們從事設計專業的實踐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的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第8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設計;3ds Max軟件;實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1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8-0000-01

    "Computer 3D-Aided Design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Teaching

    Yu Li

    (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Housing,Tianjin300270,China)

    Abstract:As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oday's societ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improve,the computer has already entered our homes of ordinary people,the use of computers gained popularity,the industry continually every day there are many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appear,in order to increase our higher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employment advantages,the students themselves have excellent grasp of sever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software skills,and 3ds Max software is one of them.

    Keywords:Computer aided design;3ds Max software;Case teaching

    一、計算機輔助設計概述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指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簡稱cad。80年代中期以來,cad技術向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些標準的圖形接口軟件和圖形功能相繼推出,為cad技術的推廣、軟件的移植和數據共享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系統構造由過去的單一功能變成綜合功能,出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造聯成一體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固化技術、網絡技術、多處理機和并行處理技術在cad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cad系統的性能;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技術引入cad,出現了智能cad技術,使cad系統的問題求解能力大為增強,設計過程更趨自動化。現在,cad已在電子和電氣、科學研究、機械設計、軟件開發、機器人、服裝業、出版業、工廠自動化、土木建筑、地質、計算機藝術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二、《計算機3D輔助設計實用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3ds Max基本知識、基本模型和高級模型的創建、修改命令面板和常用修改器的使用、場景材質編輯,燈光和相機的設置方法、環境特效的設置及渲染輸出、動畫制作、粒子系統和空間變形物體的使用、視頻處理和渲染,室內外場景設計實例及渲染輸出。

    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例教學

    《計算機3D輔助設計實用技術》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既要求學生學好基礎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并靈活使用實際的操作技能。學好本門課程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軟件的操作命令,而3ds Max軟件又是一款工具命令繁多的軟件,那么傳統的教學方法就不適用于本門課程的學習,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按照軟件的工具命令逐一為學生講解,然后讓學生進行上機練習,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往往當時能聽懂,能進行單獨的命令操作,但實際繪圖時,卻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所學的操作命令。此外,授課時沒有結合實際案例,學生就會覺得課程枯燥,產生疲勞感,從而缺乏積極性,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例教學的方法,學生通過一個實例的操作,不僅能夠學習到3ds Max軟件的工具命令的操作方法,還可以了解各個工具命令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真正掌握完成一項繪圖工作的所有操作流程。通過此方法的實踐,學生對軟件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材的選擇

    3ds Max軟件工具命令繁多,而課時的安排又非常有限,怎樣在有限的課時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呢?教材的選擇是關鍵,所選擇的教材既要包含基礎知識(即工具命令的使用),又要有實例的具體的操作步驟,這樣,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時可以把教材作為工具書使用,查找一些工具命令的操作方法,同時還可以重溫課上所學習實例的操作步驟。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單純地演示實例的操作步驟,要適時地對一些工具命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進行講解,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工具命令的使用技巧。在教學過程中,一要在實例講解過程中逐漸滲透相關的概念和知識點,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二要在實例中設置問題情境,為學生創造發現問題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三要讓設計理念貫穿整個計算機操作過程,從最開始的設計構想到過程中的調整和完善,再到最后完成設計,每一步都詳細地為學生做介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舉一反三,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利用3ds Max軟件來進行設計和效果表現。

    (三)重點講授,逐步提高

    3ds Max軟件的應用范圍廣,功能強大,在教學中不能面面俱到的都為學生講解說明,因此,將使用頻率較高的工具命令結合實例為學生講解,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是學生盡可能全面的掌握3ds Max軟件的使用。

    (四)時刻總結提煉軟件使用技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比如在三維建模方面,可以做如下兩點總結

    1.創建一個三維物體至少可以有三種創建方法:一種是從二維建模,利用線,再使用edit spline(編輯樣條曲線)、extrude(擠壓)、lathe(旋轉)、bevel(倒角)、bevel profile(輪廓倒角)完成建模;第二種是利用三維實體建模,即利用Editable Poly(可編輯多邊形)、shell(殼)、fox box(自由變形)、normal(法線反轉)、bend(彎曲)、Mesh Smooth(網格光滑)等形成三維模型;第三種方法是合成建模,使用3ds Max軟件中提供的Boolean(布爾運算)和loft(放樣)命令,通過對兩個以上物體組合運算得到新的三維模型。

    2.在三維建模中,如果建模的精確度要求不高,則使用修改器堆棧中的二維和三維的修改;如果建模的精確度要求特別高的話,則要在建模過程中使用Snap(捕捉)、Align(對齊)等命令了,當然了,最好的辦法是使用CAD二維建模后再導入到3ds Max中,而不是使用修改器堆棧中的命令。

    參考文獻:

    [1]秦學軍.淺談3d max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學刊,2011,1

    第9篇: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 進程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1 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在工業設計學科中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設計師的具體工作便是將市場的語言(商業企劃)轉換成可視覺化的具體形象。構想視覺化是設計師核心的任務之一。[1]隨著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技術日趨成熟,設計師在進行這種視覺化的工作上有了重大的轉變。計算機作為一種設計工具可以幫助設計師做出與最終產品類似質感與色澤的產品表現圖,并且可以自由地與環境做情境的組合,讓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去觀測與評價虛擬的數字產品,使其更直觀地了解工業設計師的設計提案。不僅如此,參數化的CAID系統還可以幫助設計師進行零件干涉檢查、有限元分析、機構動態仿真等具體工作,大大縮短了產品的設計周期。強大的CAID系統改變了設計師傳統的工作模式,計算機已經成為當今設計師必不可少的設計工具。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的技能自然也成為了設計師的必備技能之一。設計教育界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紛紛將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的教學列入到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我們相信,隨著社會對數字化設計的需求日趨迫切,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在學科中的地位也會不斷提高。總之,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在工業設計學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引入課程的時機

    雖然我們深知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在學科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也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作為一種設計工具的局限性。截至目前,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仍然無法取代“創意”、“美感”與“概念”的產生與判斷,尚不能在設計中淋漓盡致地表現設計師的思維過程。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性”因素。但是計算機技術卻是理性科技的重要代表,不可避免地缺少“感性”的創造能力。可惜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過早地接觸了計算機并有意無意地依賴計算機完成設計,進而忽視了具有創造性的手繪能力的培養。這種現象在那些手繪能力較差的理工類學生中尤為突出。學過設計的人都知道,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應該是先在大腦里有一個創意,再通過手繪畫圖將思考的東西記錄下來。而不是在畫圖時用筆、手去探索一些東西。后者對藝術家是好的,但是對于一個設計師是沒有價值的。手繪畫圖在設計中的作用就是不斷地確定、拋棄、提煉和修改。設計師對圖的改進和修整實際上是他們對腦海中的產品進行調整。赫茨伯格已令人信服地說明:手繪能用眼――腦來過濾,記住信息。不用大腦“看”,對將來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看到這些所畫的,才會喚起我們的記憶。[2]所以,在設計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的手繪表現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手繪進行設計以及觀察和記錄交流。建議學生在設計尚未成熟的早期不要過早地依賴計算機,否則會導致對手繪技巧的忽視,而這一技巧對設計思維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

    3 課程的進程教學方法

    在某種程度上,熟練地操作計算機進行設計和熟練地騎自行車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前者需要有豐富的設計知識罷了。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既然是一種技能行為,我們可以引入安德森提出的獲取認知技能的3個階段理論來探討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的教學方法。安德森認為技能學習的過程要經歷認知階段學習、聯想階段學習、自主階段學習三個階段。[3]按照這個理論框架,我們可以將教學的過程劃分為認知階段教學、聯想階段教學和自主階段教學三個教學進程,并根據每個教學進程的特點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3.1 認知階段教學

    剛剛進入課程學習的學生除少部分曾經自學過一些相關設計軟件外,絕大多數學生都未接觸過。他們一般都不清楚設計軟件狀態和自己操作設計軟件時的角色,這時的學生大多對設計軟件的認知還是一張白紙。在此教學進程中,有些教師為了節省教學課時,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系統地講述各種命令的操作,迫使學生在不了解軟件操作方式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大量的操作命令,寫很多的課堂筆記。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只是理論上學習了命令的操作方法及用途,他們并沒有及時消化吸收,尤其學到的命令一多,各種不同的命令都交織在一起,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根據學習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剛接觸設計軟件的時候,還是應以教授簡單的操作任務為基本內容。盡量在教學初期教授最簡單的操作命令,讓學生在初學階段只要記住每個命令中最常用的一種操作和盡量少的設置參數就可以了,并且還要及時讓學生通過操作鞏固記憶。這樣可以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達到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放樣命令時,可以只講解最簡單的放樣命令,參數設置采用默認值,那些高級的放樣命令和復雜的參數設置可以在后期的教學中根據建模需要慢慢地介紹給學生。技能教學應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應在基礎教學中拔苗助長。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教學階段,只讓學生學會操作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是要在其初學階段幫助他們養成規范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習慣,杜絕不良設計習慣。例如,在用計算機做設計前,首先要建立工作目錄,并在工作目錄下有條不紊地及時存儲和備份。在教學的初期,這種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3.2 聯想階段教學

    當學生基本能夠完成各種基本的操作過程后,教學進程就可以進想教學階段。在此階段,學生在進行軟件操作時已經不需要去尋找操作命令,并且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基本的命令進行設計。此時,在教學中可以按照學科特點給學生定制一些典型的練習作業,有意圖地讓學生將許多獨立的操作命令合成一個任務。例如,讓工業設計的學生建立一個機械零件,讓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建立一個簡易家具,該練習實體的建構過程應包含一系列建模命令,并且鼓勵學生盡量用最簡潔的方法去建構模型。教學過程要力圖將學生大腦里各種有關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并且著重培養學生建模的思維過程,也就是教會學生怎樣把一個設計概念轉換成計算機操作的過程。因為軟件的更新速度很快并且種類繁多,很有可能學生學會了這套軟件,工作后發現所在公司使用的卻是另一套軟件。但是只要學生掌握了建模和運用軟件設計的思路,將來碰到相關的新軟件,一般都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或培訓。此時軟件作為設計工具的特性就充分地體現出來了。

    3.3 自主階段教學

    學生的操作會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越來越熟練,操作速度也會越來越快。此時我們的教學隨即也要進入自主階段。此階段學生的操作技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教學的重點已經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教學模式上了,哪怕此時學生還有許多高級技巧沒有學會。此階段應該給學生盡量大的空間去用計算機實現自己的設計意圖。也許此時的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課程的老師應該變成一名教授設計的老師。不同的是,學生應該占據課堂的主要位置。他們可以自由地成立小組,自由地去做設計,去用計算機完成自己的設計意圖。學生完成設計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自學的過程。因為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現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等著他們去學習。例如,設計最終效果圖的生成,諸如PRO/E、UG等參數化軟件的渲染功能很難達到學生預期渲染場景的效果。此時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渲染效果就會去嘗試自己學習3DMax和LightScape等渲染效果較好的設計軟件。這種學習的促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師的角色隨即又可以轉換為輔導員,作用就是及時把握學習方向,幫助學生解決技術上的各種問題。當然,這對于教師自身的知識面要求很高。教學的過程也應是教師向學生學習的過程,此時的互動教學便有了新的含義。

    以上的進程教學模式在應用中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特點分別進行串行和并行教學。針對未有過學習軟件經驗的學生進行串行教學,對于以前自學過該課程相關軟件的學生當然不能將其機械地帶入串行教學模式中來。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更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并行教學模式。這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允許他們在教學的前兩個階段選學一種其他設計軟件。到了自主階段教學進程,這些學生可以回到整體教學模式上來,此時我們會發現他們已給整個班帶來了新的創造力,并在其所在的小組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結論

    根據認知科學獲取認知技能的理論進行教學過程的劃分是科學的。教師在每個進程進行適當的教學探索,符合學生的認知技能學習的規律。并且進程教學模式的提出有利于補充傳統的單一的串行教學模式,在3個教學進程中,可根據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串行與并行相結合的進程教學模式,對學生因材施教,重點培養,使教授的知識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去,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浩漢設計,李雪如.搞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在线色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aaa大片|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国产成人小视频| 91成人免费版|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