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面設計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始終堅持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將課程設計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充分地聽取行業人士的建議,緊跟市場脈搏,按照項目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課程的每一個項目實施中,均選取真實的項目任務為載體,創建真實工作環境,以完成任務為中心,整合任務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中去把握具體的設計方法及策略。這樣學生記憶才會更深刻,才會領會其中的真諦。
教學實施的方法與策略
1.能力培養與項目教學相結合來設計教學過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單純的語言文字描述,沒有具體的實踐是很難將《平面設計》這門課程中的具體理論講解清楚的,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自己圖文處理的能力,培養對色彩的運用能力,并且通過這樣的實踐才能夠對課本中的具體知識掌握得更滲透,記憶更深刻,才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中靈活運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多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教學,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于真實或模擬真實的現實世界中的職業崗位需求中。比如我們可以選擇企業中的一些真實的項目案例做為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好任務,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對設計項目做分組討論,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在這樣實際的項目中有具體的實例為參考,學生們理解起來會更有參考性,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一個很好的培養過程。比如,我曾經將通用電氣公司的一些廣告設計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們去分組討論,討論作品的創意,及設計中的一些特色,還有圖像色彩的處理效果。我們知道,目前在電氣上環保是一個大的主題,但是很多學生開始的思路并不在這上面,很多學生只是簡單地在圖片圖形上做文章。比如有同學說,通用燈具的廣告以風鈴草襯托燈泡,很像燈托部位,很形象生動。并且草莖很像一根電線,和產品相符。還有的人說圖像的色彩處理上選擇相對暗的色調與燈光也是一個對比。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力也是很豐富的,但是我們引導學生再從環保角度來重新考慮呢,風鈴草也是綠色的象征,將其引入其中,也正是渲染了綠色環保的主題。就這樣我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不僅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有很大幫助,這些效果是課本文字表述所不能達到的。
2.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做足文章
印刷圖文處理專業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應該突出它的綜合思維、工作過程和印刷需求,教學內容應以完整的項目為主體,引入實際的工作項目和任務進行教學。通常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的教學方法及內容有:一是把校企合作企業的真實案例納入到教學中,作為主體的教學項目案例內容;二是把網上投標設計作為拓展性課程訓練內容;三是把各種設計類大賽作為專題實訓內容,融合三種教學載體,針對實際任務需要,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活動能力。我通常是將這些內容都綜合地融入到教學的實踐中。如帶領學生去接一些網上的投標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又可以綜合參考各種真實的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感,從而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比如,我們接過一則對于方便面宣傳包裝的設計文稿,我帶著學生分析了市場上常見的幾種關于方便面的廣告設計,對他們一一分析,吸取其中的精華,以往這方面的廣告都是在對方便面的色彩及圖形處理上做文章,以達到吸引人們味蕾的目的,而在此次的設計中,有學生在此基礎上,利用圖像的空間構想及三維效果,將挑起的面,設計成與料包相同的蝦、雞的三維圖形,加上真實物料的色彩,效果非常好,客戶也非常滿意。我還常常在課程講述的過程中,根據課程的要求,制定一些小題目,作一個小小的設計大賽,將學生分組,看哪組學生完成的效果更好。并對學生的設計作品給予適當的評價,分析其中成功的方面,同時也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改進意見。這樣的實例,能夠讓學生提前進入設計師的角色,在設計的過程中綜合系統地復習了相關的知識,對自己的思維能力更是一個有效的鍛煉。同時在接受任務及進行比賽的時候,也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并且能使學生在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時,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對培養學生堅強的信心及獨特的思維能力也很有裨益。
3.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平面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學、美學、新聞傳播學、營銷學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應該在對美術設計和平面廣告理論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更多地進行專業相關知識的自我學習與掌握,以此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我們還應加強注重對學生印刷設計基礎理論與操作技巧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設計的作品在以印刷形式呈現的時候,能夠符合印刷設計的要求,避免平面設計和印刷脫節的現象。為此,在教學中應滲透一些印前制作方面的知識,如字體、顏色、分辨率、圖像模式、開本尺寸、菲林輸出時的注意事項等。理論知識的培養是實現創意的關鍵,如果只有創意,沒有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后盾,那么所有的創想也就只是空想了。上面教學實例中,很多學生在練習中出現設計的最后成果與自己設計初衷有一定差距,就是因為對于這些印刷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全面,是設計與印刷脫節所造成的,此時我們應指出他們的錯誤,再給他們講述具體的知識,才能夠讓他們心中的構思,在堅實的理論知識的輔助下,完美地展現出來。
4.有效的教學手段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照工作過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將實例引入到教學當中,用具體的任務進行引領,以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我們可以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真實情景教學法及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結合各項設計大賽、網上設計招標來組織教學等。總之所有的這些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以為學生增加更多的實踐機會、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的。這些寶貴的經驗是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可參考的寶貴財富。我比較習慣將這些教學手段與方法綜合利用,只有將這些手段與方法與教學的實例完美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課堂上,我常用分組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幾個討論組與課題完成組,一同完成一個設計作品。如在講述圖像的空間造型設計時,單純的講述并不能給學生講述出空間造型的意境及特點,此時,我們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在網上多搜集一些立體的空間設計模本,甚至可以尋找一些空間立體模型,讓學生實地觀察,然后發揮各自的想象能力,給這些模型加上一個有意義創意思維,然后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將自己的想法在電腦上用三維立體效果展示出來。這樣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立體思維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并且這樣實地的觀摩比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單純的文字講述要直白很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上面所說的帶學生做的方便面宣傳幅的一個廣告設計,也是這種分組教學與多媒體及案例教學的具體結合。學生們分組,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每個學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及意見提出來,然后組長將大家的意見整理總結,總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指標,每個小組先設計出幾個草圖,小組間進行對比,然后將優秀的想法再集中于一體再進行創新。可以說這次設計能中標是全體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項目分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發揮的良好成效。同時,多媒體教學直觀的視覺感官效果,及其在教學過程中對各個廠家方便面廣告的評析,可以說也是促使學生產生創造思維與靈感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學的特點,綜合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讓這些方法與手段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及提高靈感的有效手段,這樣才是最成功的課堂教學。
結論
關鍵詞:文化;吸收;融合;創新
如何成功的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最完美的結合,詮釋出最具有感染力的平面設計,這個對于如何吸收、融合、創新的正確的方法,對于我們的平面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業。在設計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的今天,設計的國際性與區域性的文化交流,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視覺語境之技術融合,設計的個性風格與共性風格的共同點將成為平面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設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會為平面設計注入更強大的生命力,于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碰撞中產生了整合現象,因為在文化的交流中,必須進行“吸收、融合、創新”的文化思考。但是目前在我國,在平面設計中對于不同文化領域之間進行的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還只是屬于初級階段,我在校藏書館以及網上翻看了許多關于此類的文章,但是都沒有發現有對于如何吸收,如歌融合,如何創新此類方法的,或者是說沒有系統的,理論的,單單針對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的文獻。單單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挖掘中國哲學思想之內核,將本土文化之精髓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中,使設計理念滲透出本土文化語意,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一個趨勢。所以我來發表下我自己對于平面設計對于不同文化領域進行的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的一些薄見。藝術設計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汲取精華, 去其糟粕, 借鑒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創新, 才能賦予傳統圖形以活力,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文化藝術,也不例外,瀏覽和揣摩當代的平面設計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些優秀作品之所以成功, 往往是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傳統圖形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作品, 既能體現出現代平面設計的觀念與時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審美取向,充分的繼承與創新了傳統圖形,顯示了傳統圖形與現代平面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然而我一直在思考是將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分成三個步驟分開來進行一一闡述,還是合為一體闡述。例如靳埭強對于水墨和設計之間的融合,不僅是傳統水墨與現代設計之間的融合,試問如果不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水墨文化,又如何能運用水墨文化來糅合到現代設計中,再經由之間精湛的設計水平,設計出了獨具創意的平面海報,膾炙人口。所以我決定將吸收、融合與創新的方法分開進行各自闡述,再將三者統一為一個方法進行分析。吸收,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吸收不同于融合不同于創新,我們在繼承和借鑒本民族傳統藝術圖形的同時,還應該放寬眼界,學習和借鑒國外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圖形。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有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圖形,都反映出獨特的地域、時代風格。這些都作為人類的文化財富,時刻為我們提供很多可供借鑒的范例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化只有在不斷地交流與融合中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八個字是我看到的最多的對于吸收的詮釋,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取精華,去糟粕,卻只字沒提,只有多看,才知道哪國的文化是什么樣的,只有多看,才知道哪個時期的文化及其藝術的走向是怎么樣的,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的精華什么是糟粕,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與什么的融合是精品,什么與什么的融合會更加敗筆。看,多學習了各國之間以及不同之間的文化,才能提升自己的眼見與鑒賞能力,我覺得這是現在尤其是學生最缺乏的,了解的知識面太少。眾所周知,現代平面設計中借鑒和運用傳統圖形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復、移位、拼湊和變異,也不是在設計中放上一張剪紙或畫上一張京劇臉譜就能稱之為融合,從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在當代社會,許多藝術大師充分挖掘民族傳統圖形的精粹,將其與現代精神融會貫通, 創作出了許多藝術杰作,例如,眾所周知的2008 年奧運會標志就典型的繼承和創新了傳統藝術,其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藝術形式與體育運動相結合。日本的平面設計, 其在世界的設計領域中也可謂是獨樹一幟。在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 依然保持著濃郁的東方風情和本民族的傳統特色,相當一部分設計作品凸顯出鮮明的傳統文化特點。首先培養自己的審美與藝術鑒賞能力,然后運用更多的嘗試,才能將吸收來的特色或大眾文化進行最完美的融會貫通,或者是在你的經常性,或常嘗試性融合中,某一天,精品誕生。創新并不是說要斬斷一切淵源,盲目追求標新立異,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優秀審美觀念的同時又有突破,要賦予其新的含義與新的生命力。好的平面設計要做到既要讓人“一目了然”還要做到讓人“一見傾心”。為它所吸引, 顧盼之余, 留下較深的印象。這就要求其具有精湛的構思。對傳統傳承的意義,不在于僵化地保持傳統,而在于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使傳統具有新的生命力。不斷地打破原形不斷地追求新的視覺形象,是創新的辦法之一。
但是我又覺得它們三者是合為一體,不能分離的,許多優秀的現代平面設計既繼承吸收了傳統圖形的精華, 又融入了現代平面設計的一些構成形式、表現手法和版式技巧以及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將傳統圖形用現代的創新意識和方法加以演繹,賦予傳統圖形以新的意義和新的視覺感染力。靳埭強的設計作品中出現的所謂中國文化的象征物,比如筷子、毛筆、硯石等等,都不僅僅是吸收,或者是融合,或者是創新的一部分,而是將三者進行了最完美的結合,所以筷子、毛筆、硯石等等在他的設計中,不僅是作為一樣吃飯或者畫畫的工具,而是賦予了生命力以及全新的意義。靳埭強的設計,是以東方傳統思想作為創作靈魂,從中國文人繪畫,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手法來表達,呈現為具現代感的民族化設計,最后運用他的感情與才華,創造出新的創意。中國的優秀設計師,基本都是將三者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包括陳幼堅對于西方美學和文化的吸收融合創新,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知名的設計師,當然不包括更多的平面設計師,說他們就沒有將三者進行最合理的結合,而是在我對于設計作品的了解跟咨詢探討后,只有是成功的設計作品,基本都是將不同文化進行了最完美的結合,所以作品才透露了一股欣然的生命力,感動你我、感染你我。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圖形是其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繼承和創新傳統圖形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之間必然會發生激烈的碰撞,正是這種碰撞,才使的新的傳統圖形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使現代平面設計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應學習汲養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消化傳統,消化異域,加上現代與本土生活的體現,把感情融匯其中,創造新的文化。
吸收是融合的基礎,而只有融合成功了,才是一個好的創新。三者缺一不可,沒有吸收來的知識,就沒有東西進行融合,而只有將文化之間融合成功后,經過各種表現技法和創意的研究探討,才會產生一個好的,深入靈魂的創新。我覺得好的平面設計,必定是融匯了吸收、融合、創新此三點。
參考文獻
[1] 靳埭強《靳埭強-身度心道》[M] 2008 安徽美術出版社
[2] 孫紅陽《傳統美學觀點對現代商業設計的影響》[J].裝飾,2004,(3).
[3] 尋勝蘭《繼承民藝[J].藝術與設計》2002,(6).
[4] 趙希崗《現代圖形設計與傳統圖案》[J].裝飾,2003,(4).
[5] 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
關鍵詞:色彩視錯覺;平面設計;方法概念
伴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平面設計工作成為了人類身邊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離不開色彩的引用和配合。近年我國的平面設計行業發展迅速,展現出良好的趨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現代化的平面設計需求越來越注重色彩視錯覺的引用效果,設計工作人員在實際過程中發揮自身分析解決能力,靈活地運用色彩視錯覺提升設計效果,滿足人類的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需求。
一色彩視錯覺概念及特性
1色彩視錯覺概念
色彩視錯覺具體內容是在相關聯的條件因素影響下,某些指定的形態、特定的顏色和環境等引發視覺上發生錯誤甚至是歪曲的現象,總體概括而言是人類對于色彩引起的具體視錯覺。能夠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基于人類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的共同作用。這種現象基本規劃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心理錯覺,第二類是生理錯覺,生理錯覺具體指由于人類處在外界當中,受到不同條件因素的刺激影響后,人們的生理狀態首先會發生變化,帶動視覺對色彩產生變化,例如對比錯覺、疲勞錯覺等等;心理錯覺是指人們的心理狀態變化引起的視錯覺現象,例如距離錯覺、溫度錯覺等;二者都有自身的特點。
2色彩視錯覺表現形式特點
色彩視錯覺表現形式的特點分為兩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是色彩效果間的作用。具體是指應用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比達到表達效果,平時的平面設計工作中,科學合理地搭配色彩具有非常重要的效果,色彩的選用要滿足實際的設計原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作品的感官沖擊效果,如果設計的時候色彩搭配不協調,當作品設計展現給觀眾的時候,會因為色調問題產生不良影響,比如視覺強度不清晰,不能夠準確及時表達原有的設計理念,突出作品內涵和意義。色彩種類非常繁多,設計工作中不能過度應用不協調的色系種類,會導致作品失衡造成受眾的視覺疲勞效果,合理安排色彩效果會引起視覺的興奮和愉悅;第二是使用無色彩對比表達應有的效果。色彩具體指有彩的體系,也是帶有具體特定某種標準色的色,設計行業的無色彩具體指的是銀色、灰色、白色、黑色,其本身不具有任何純度差別,沒有色彩傾向,差別體現在不同的明度上。無彩色是中性色以及調和色,可以通過調和來加深或者是削弱色彩視錯覺,將其作為背景的時候其他色彩受到的干擾相對比較小,可以提升映襯效果,假如兩種并置彩色中出現了無彩色,兩種色彩被恰當地分離,就控制了表達效果,合理搭配這幾種體現出不同的明暗作用,超越原有的客觀屬性,也可以很好地表現出色彩視錯覺的效果。
二色彩視錯覺產生的原因
視覺系統得到信息后在人類大腦中進行全面的處理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判斷,可是如果信息得到的不全面或有偏差的條件下就會產生相應的錯覺,造成視錯覺的原因有很多,腦、眼、物、光共同作用形成了視覺,其中物和光是外界的因素對象,從根本上分析視錯覺產生分為物理性的錯視以及外部的刺激;源于感官器官的錯視;來自知覺中樞內的心理錯視;這幾種因素共同影響作用下造成了視錯覺。色彩視錯覺存在于光色和顏色中。
1光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稱之為光色,光源不同勢必產生不同的色彩,紅綠藍是最基本的三原色,通過不同的比例混合幾乎可以得到所有的光色,這種混合的方法叫作色光混合,實現了不同光源的輻射光投射到一起,其特點是混合的內容越多,對應的色相就變得越弱,如今的顯示屏中表達出來的顏色基本都是色光混合體現出來的效果。如果不同色相的兩種色光混合后變成了白色光,這兩種就成為對方的互補色光,有彩的色光能使用無彩色光將其沖淡調亮。
2顏色
顏料等具體的染色劑可以調整各樣的色彩,顏料產生的色彩與光色產生效果從本質上區分差別非常大,顏料可以吸收不同的光色,肉眼看見的色彩無法吸收且反射的色光。綠色的顏料可以吸收綠色之外的光色,眼睛接受到綠色的光色。顏色的三原色是紅、黃、藍,將三者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更多的色彩,這種方式叫減色混合,減色混合也是物資吸收性色彩的混合。混合后的色彩明度、純度比其中單一的一種低,混合越多混色變得更加渾濁。
三色彩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1包裝設計的基本特點
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產品被研發出來為人們生存發展服務,尤其是物品的外包裝行業現今發展勢頭十分良好。物品的包裝設計工作有自身的行業特點,這也是平面設計工作應用比較廣泛的行業。其最基本的特點是必須能夠滿足商業化的推廣和宣傳應用需求,市場經濟的不斷實施,快銷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品品牌營銷過程中包裝是重要的方式。比如現今的月餅銷售,單純的食物本身價值很低,人們通過具體的包裝,利用鐵盒、木盒、或者是紙盒經過設計包裝后,其售價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是食物本身售價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這也是設計工作達到的效果。此外包裝設計還要保證貨架展示的要求,如今大型超市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更多的外包裝設計要滿足開架展示工作的擺設需要。相同的產品中良好的設計包裝可以更快更好地抓住消費者的眼球,留下更好的印象。此外包裝設計工作還要符合現代物流的要求,符合保護環境低碳環保的需求,色彩設計工作能夠提升經濟,加大美觀性。
2綜合各類因素,爭強包裝吸引力
首先設計工作中必須合理利用色彩的對比錯覺或者是特定的心理錯覺,準確地處理表達文字、形狀與底色之間的安排,加深產品包裝的視覺效果,將產品的營銷價值和推廣效果上升到新的高度。設計工作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水平,能夠熟練控制掌握色彩視錯覺的基本性質,在最大化避免作品中色彩效果誤差的基礎上實現色彩視錯覺效果,運用相同的色彩造成外部因素不同條件下同樣醒目的效果,吸引顧客的視線。其次適當的條件下運用色彩操作殘像錯覺和疲勞錯覺,把握不同色彩在視覺中形成的混合效果特點。比如在印刷過程中將藍色和紅色疊加想成紫色,在配合綠色形成褐色等。第三,體現出多面的色彩視錯覺,用新的手段取代以往浪費且復雜的包裝過程。第四,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無彩色控制以及優化色彩特性,根據不同顏色帶來的心理錯覺,總體協調設計作品,引起大眾的共鳴。比如在進行易拉罐汽水設計工作過程中,如果是蘋果口味的汽水可以采用紅色的基本色調,這樣會讓顧客直接聯想到蘋果的外貌和口感,橙子味的易拉罐可以采用橘黃的總體色調,這樣增加了第一感官效果,最大化地發揮了色彩視覺的作用。
(二)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1廣告設計的基本特點
廣告設計工作首先必須符合公司具體的商業化宣傳目的,廣告是現今應用最普遍的一種手段,其主要面向群體是人類,廣告設計工作要依據人作為主體來滿足深入的需求和條件。其次,設計工作應該符合不同傳播途徑的詳細要求,廣告的轉播方式很多,可以通過互聯網播放、電視廣播廣告、平面廣告、樹立廣告牌橫幅等。調查研究顯示出視屏動畫類型的傳播方式效果更佳好,電視網絡的視覺效果優勢比較大。廣告設計的最主要目的是調節主體的差異性訴求、觀念性訴求、情緒性訴求、認知性訴求等,通過設計表達來吸引和引導受眾的購物欲望,讓消費者對該產品認可且樂意享受產品服務,達到宣傳推銷的目的。
2合理把握載體特點,加大宣傳力
設計者開展工作前要充分了解委托者的目的和要求,考慮產品自身的特性,設計工作中首先要分析不同色彩能夠帶來的錯覺效果,選用合理顏色來加深廣告的可辨認度和視覺特性提升推廣度。其次,合理利用色彩的各種心理錯覺,提升廣告表達主題的深度,加大對消費者的感染效果和親和力。然后安排色彩的生理錯覺特性,有目的安排不同的功能環境,將各種因素合理結合到一起,更好地提升廣告帶來的印象,考慮數字平臺成像的特點和其他印刷方式的工作特點。例如在白色的整體背景下引用灰色,這樣可以提升色彩多絕帶來的效果,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應,增加藝術感染效果。例如某個品牌的雞尾酒廣告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其系列廣告中運用的色彩視覺效果就非常好,一款檸檬味的海報廣告用檸檬黃為基本主體,配合具體的水果圖案,消費者可以直接產生刺激,自發形成生理錯覺,感覺到檸檬的味道起到良好效果。這是通過色彩運用產生生理錯覺的良好體現。
(三)網站設計中的應用
1網站設計的特殊性
如今高科技信息技術不斷應用,網站設計工作已經演變成為設計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網站設計工作和傳統的設計要素中有一定的差別,網絡中信息存儲量巨大,用戶通過使用互聯網、網頁瀏覽或者是訪問網站來得到自己想要的內容,網站設計工作中首先要考慮網頁的導航系統,具體包括內部的下拉菜單、索引、導航條等。第二是頁面的總體格局和大小。優秀的網頁內容包含十分豐富,布局和大小等非常合理。有限的頁面限制下,設計必須完整的表達出全部內容,控制設計的整體方向,合理規劃框架大小以及網頁構架。顯示屏的顯色和傳統的表達色不同,必須將色彩控制更加透徹明亮,運用多元化的色彩表達。
2側重色彩應用,構建特色網站
具體設計工作人員必須分析整體的色彩文字信息,處理圖片的布局和排版。設計者明白顯示屏幕的色彩表達特點,靈活的開展工作。因為網站的傳播方式很多,所以色彩效果在純屏顯示時和液晶顯示時會產生區別,這些微小的差別會影響其所帶來的視錯覺效果,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細微的色彩控制調整。設計者利用色彩帶來的生理錯覺,提升網站表達的趣味和動感,這樣可以吸引群眾。如今很多的網站設計過程中使用了過分的表達方式,光色過分的鮮亮,加大了觀眾的視覺錯覺,反而帶來了不理想的效果,所以設計者盡可能控制動態畫面的使用,使用色彩視覺來提升動態視覺,堅持科學的原則,深入研究并且不斷的開發創新,提升實際水平培養客戶的認可度。
3企業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中的運用
每一個企業都有自身獨特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這是一種企業文化標志,也可以實現和其他企業的區分。企業、設計標志、和色彩控制相互關聯,聯系緊密。消費者如果看到其中任意一點應可以自發想到另外兩點。開展設計工作的時候,色彩運用要考慮企業的形象和產品,將色彩本身的作用與產品有機調和到一起,設計出符合不同主體的色彩視錯覺應用方案。加大色彩對于受眾的視覺沖擊力,還能夠提升印象。
4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運用
書籍裝幀的設計過程和包裝設計有通用之處,色彩設計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書籍的獨特辨認性,還要配合書籍內容加深其藝術文化性,最終起到宣傳的目的。書籍設計工作中必須加深色彩控制應用的重視程度,充分運用色彩造成的心理錯覺效果,讓書籍包裝更加符合其表達主題和內容。比如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家》,封面設計的時候應用了駝色和淡紫色,整體的透明度和純度處于較低層次,然而書名文字卻選用了紅色,不僅提升了書本的基調,還帶來了視覺沖擊的良好效果。總而言之,色彩視錯覺在平面設計行業中的應用是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未來其將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傳統的設計理念必將被更改,面對未來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必須進行以人為本的設計定位,結合人類多種感官實際體驗,科學合理地利用生理錯覺,疲勞錯覺等,考慮色彩的應用環境,顏色選擇中充分體現意識的多元性,通過色彩視錯覺設計為人類營造更好的生活質量,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設計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帆.視錯覺圖像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張李波.淺談平面設計中錯覺的傳達與應用[J].藝術科技.2013
[3]張紅英.色彩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3
[4]趙蘭曉.淺析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4
關鍵詞:城市道路;問題;平面交叉口;設計
Abstract: The convenient traffic to promote walked into a new era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ntrary, crowded roads, Wentong disorder, residents travel the long time required for city parking space, road carrying capacity can not keep up the motor vehicle growth in demand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Form intersects the road and the road interse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urban transport throat. Intersecting road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rough, and steering shunt. Therefor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to the capacity of the entire road.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urban road problems and design Intersections.
Keywords: urban roads; problems; intersection; design
U412.35
一、我國城市道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1 交通組織不盡合理
沒有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資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負荷較大,路口通行困難。根據調查資料統計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區道路全日交通負荷為249萬車公里,高峰小時內達25萬車公里。其中支路負擔28%,干道72%,車行道展開長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網在高峰小時的平均負荷度為0.86。CBD為0.97,可以斷論,上海道路在總體上已經超負荷了。
2 現行道路交通管理體制,混行交通嚴重
我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現階段我國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車為主,次之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國交通參與者的大多數交通安全意識淡薄,交通安全感與實際的交通安全狀況偏差較大,造成了嚴重混亂的混行交通狀態,恣意橫過馬路、騎車帶人、逆行、闖紅燈的現象隨處可見,嚴重加劇了道路交通的擁堵狀況。現行的道路交通管理體制可以稱做“區分職能,多頭管理”。建設部、公安部分別負責城市內部的交通設施規劃建設,公共交通運輸、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維持。但是,行業管理外的稅收、價格的制定、重大設施的建設還要與財政部、國家稅務局、國家計委等部門聯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問題,對于正常的交通運輸活動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3 路網布局不合理
,歷史的傳統對現在社會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我國現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會城市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城市的結構、形態與道路系統均是歷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規劃管理僅僅重視城市的總體規劃,對于規劃的具體實施、操作準備的不足,在實際的工作之中就出現了從總體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結構上的不合理,“環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嚴’”等尷尬局面的出現。
4 交通設施配置與城市交通流量變化不匹配
4.1 紅綠燈的設置
科學的紅綠燈設置應符合綠波理論,即兩個相鄰路口間的相對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車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擁堵的狀況。
4.2 交通標志的設置
按規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須是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隔離,路面交通標牌、標志、標線齊全,交叉路口和危險地段要設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標志、標線要清晰美觀,導向箭頭標線應前置。
二、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設計問題
1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平面交叉口范圍內的交通流由進口分流、出口合流、路口內交叉所組成。車輛進入交叉口時,往往先要減速, 以便觀察行進方向的交通情況,并判斷分流的可能性,這樣就影響車輛進入交叉口的通暢性,從而干擾交通,分流方向越多,干擾就越嚴重;車輛駛出交口時產生合流,此時車輛加速和插行,也會對交通產生干擾;此外,進入交叉口不同方向直行、左轉車流以較大的角度(≥45°~90°)相互穿行時會形成交叉,交叉點處則為沖突點,三條道路相交時,沖突點只有3個,四條道路相交時沖突的增加至16個,而五條道路相交時沖突點則達到50個,六條道路相交時沖突點猛增到120個。因此我們在規劃階段就應避免五條以上道路的相交,減少沖突點,沖突點越多,對交通安全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就越大。
2平面交叉口的型式
平面交叉口的型式決定于城市道路路網的規劃,交叉口用地及其周圍建筑的情況,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質和交通組織。常見的交叉口型式從幾何形狀分有:十字型、x字型、T字型,Y字型、復合交叉(5條或5條以上道路的交叉口)和環形交叉等幾種,進一步分還可包括交叉口非渠化、交叉口進出口道拓寬及交叉口渠化。
規劃階段,道路交叉應避免4條進口道的多路交叉口、錯位交叉口、畸形交叉口;還應避免小角度斜交交叉口,規范規定相交道路的交叉角度不應小于70°,地形條件困難時,不應小于45°。交叉口太小不利于交通組織與管理,不利于土地規劃利用。
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十字形交叉口,型式簡單,交通組織方便,街角建筑容易處理,適用范圍廣,可用于相同等級或不同等級道的交叉,在任何一種型式的道路網規劃中,它都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型式。
3平面交叉口的平面設計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平面不對稱結構;能力譜法;pushover分析;粘彈性阻尼器
中圖分類號:TU352.1 文獻標識碼: A
Theory and Method of 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unsymmetric-plan buildings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 asymmetric structures in the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Chopr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taking pushover analysis to the structu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tribution of asymmetric structure torsion mode and higher mode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choosing several modal to take pushover analysis and get the pushover curve of each modal, then using the capacity-spectrum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modal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 calculation of overall reaction by SRSS method, and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additional viscoelastic damper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is running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Through an example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is feasible and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it.
Key words: unsymmetric-plan;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pushover analysis; viscoelastic dampers
引言
平面不對稱高層建筑結構的質心和剛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結構會產生較大的扭轉變形,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成為導致建筑破壞的主要因素。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通過對不同地震水平下規定建筑物需要達到的不同的性能水準,使抗震設計從宏觀定性的目標向具體量化的多重目標過渡,更加的靈活和經濟。結構控制體系是在結構中附加耗能裝置,耗能裝置與結構一起振動,消耗輸入結構的能量,改“抗”為“消”,減小結構的振動,從而避免或減少結構的損傷破壞。
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思想與消能減震技術結合起來,同時既能發揮消能減震技術的優點,又能滿足業主對建筑結構性能的具體要求。本文主要針對平面不對稱結構在地震中的振動特點,在喬普拉平面不對稱結構模態推覆分析的理論[1]基礎上,通過能力譜法分別計算各階模態的地震反應,最后通過組合得到結構總體反應,把該方法運用到附加消能裝置的結構中,對消能結構來說,在推覆分析中考慮阻尼器附加剛度的影響,在運用能力譜法的計算中考慮阻尼器附加阻尼的影響。
1 消能減震結構性能目標
結構抗震設計的性能目標是在某一地震作用水平下而期望達到的性能水平,是地震水平和性能水平結合的產物。地震風險水平就是結構在未來可能遭遇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結構的性能水平表示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有限程度的破壞,包括結構和非結構構件破壞,可用層間位移角作為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標。
我國抗震設計規范[2](GB50011)提出的“兩階段設計,三水準設防”的目標,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對應的基本抗震設防性能目標如下:
(1)發生常遇地震時,建筑物沒有或遭受輕微破壞,但不影響其使用;
(2)在中震時,建筑物發生中等破壞,但在維修后可以繼續使用;
(3)在罕遇地震時,建筑物沒有倒塌,以確保生命安全,但破壞嚴重,沒有維修加固的必要;
2 喬普拉模態推覆分析理論
Chopra在文獻中提出了模態pushover分析方法,適用于對稱線彈性結構,并通過一定的假定把它推廣到平面不對稱結構和結構屈服后的狀態,最后通過非線性動力分析驗證了該方法的精確性。把該方法運用于消能減震結構中做推覆分析同樣適用,只是在結構模型的構建中需考慮阻尼器的附加剛度,其余流程相同。
該方法基本假設為:
(1)忽略結構屈服后各模態坐標之間的耦合。
(2)結構的地震反應值是通過各模態反應的組合得到,如SRSS組合和CQC組合。
模態pushover分析其基本步驟如下:
(1)根據多自由度結構的彈性剛度、質量矩陣求解結構的前階動力參數:周期以及振型。其中。
(2)對于第階振型,建立基底剪力-頂點位移曲線。該步驟通過pushover分析完成,其中采用力的分布形式,,對于產生的兩個方向(X和Y)的pushover曲線,采用在振型位移中占主要部分方向的曲線。其中為自由度方向上的質量矩陣。
(3)將得到的pushover曲線理想化為雙折線曲線,確定基底屈服剪力和頂點屈服位移。將曲線轉化為等效單位質量SDOF體系力-位移關系曲線(能力譜曲線)。轉化關系為,,其中,,是選擇的推覆曲線方向振型的頂層數值,和與選擇的地震動方向一致。
(4)由曲線可以計算出等效單自由度體系的彈性周期并計算出阻尼,然后可以通過彈性反應譜、彈塑性反應譜或非線性動力分析計算出地震反應,重復上述步驟計算出每階模態的地震反應后通過一定的組合方式進行組合以得到結構總的地震反應。
3 需求譜曲線的確定及結構等效阻尼比
3.1 需求譜的確定
需求譜可由以下兩種方法來表示,即與等效阻尼比有關的線彈性需求曲線和與結構延性有關的非線性需求曲線。每一種又分為兩類,一類對應特定的地震紀錄,另一類對應著規范中的設計反應譜。本文根據我國現行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給出的加速度反應譜曲線來確定需求譜曲線。
規范設計譜轉化為需求譜后各段表達式如下:
(1)上升段:;
(2)水平段: ;
(3)下降段: ;
(4)傾斜段: ;
其中系數取值如下:
式中為結構等效阻尼比。
根據現行規范的加速度反應譜,按下式轉化為譜曲線:
(3-1)
將其轉化為不同阻尼比的彈性譜加速度一譜位移曲線,即為需求譜曲線。
3.2 結構等效阻尼比
粘彈性阻尼器減震結構的等效阻尼比由下式得到:
(3-2)
式中為結構的等效阻尼比;為結構的固有阻尼比,對混凝土結構一般取0.05; 為結構屈服后的滯回阻尼; 為阻尼器提供的附加阻尼。
關于阻尼比,眾多研究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許多計算方法,本文采用Gulkan和Sozen[3]提出的基于等效線性化的方法提出的計算公式:
(3-3)
根據文獻[4],粘彈性阻尼器的附加阻尼比可以采用下面公式。
(1)彈性階段阻尼比
結構處于彈性階段時,粘彈性阻尼器附加阻尼比可以采用下式:
(3-4)
式中,為附加阻尼器裝置后結構的彈性基本周期,為第個質點的質量,為基本振型第樓層處的水平位移,為基本振型中第個阻尼器兩端的水平相對位移,為第個阻尼器裝置的水平傾斜角。
(2)彈塑性階段阻尼比
結構進入彈塑性以后,剛度退化,周期延長,此時的周期應為頂點位移下的等效周期, 為結構在下對應的等效剛度進行模態分析得到的振型向量。彈塑性階段粘彈性阻尼器發夾阻尼比為
(3-5)
式中為延性系數,,為結構理想雙折線恢復力曲線的第二剛度系數。
4 平面不對稱消能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
本文對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采用能力譜法[5],對于附加的消能裝置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其附加阻尼和附加剛度的影響。其詳細步驟如下:
(1)首先構建建筑結構的模型,并對結構進行抗震設計配筋。
(2)按喬普拉模態推覆分析對結構進行推覆分析,建立基底剪力一頂點位移曲線。將得到的推覆曲線根據等能量原則雙折線化并轉化為能力譜曲線。
(3)在假定的目標位移下,計算結構的等效阻尼比,建立所需需求譜曲線。
(4)計算性能點位移。將得到的雙折線能力譜曲線同假定位移下得到的需求譜曲線畫在同一坐標系中,兩曲線的交點為性能點,將性能點轉化為頂點位移,比較計算的頂點位移與初始假定位移,若誤差較大,則重復第(3)步,直到誤差在接受范圍內為止。
(5)根據第(4)步確定的頂點位移對應的各結構構件的割線剛度,進行模態分析并考慮高階振型對整個反應的貢獻,組合各振型反應,得到結構最終的頂點位移和層間位移。
(7)計算結構構件及消能器的內力反應,校核結構的配筋,進行消能器設計。
6 算例及其分析
某工程為10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形狀呈L型,層高均為3000mm,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別為Ⅱ類。模型在X軸方向為6跨,B軸—C軸間距為2700mm,其余跨間距均為60OOmm,在Y軸方向為5跨,4軸—5軸間距為30OOmm,其余跨間距均為60OOmm,其平面圖1所示。粘彈性阻尼器的儲存剪切模量,損耗因子,粘彈性材料層數,厚度,剪切面積500mmx300mm,工作溫度為常溫,激勵頻率近似取基頻。阻尼器安裝形式為對角斜撐式安裝,每層均布,安裝位置如圖1中虛線所示。
圖1結構平面圖
6.1 結構初步設計及性能目標的確定
對結構進行初步的配筋設計,構件尺寸及材料如下:梁尺寸:300mm×500mm;柱尺寸:一層~三層為700mm×700mm,四層~十層為600mm×600mm;板厚: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梁、柱、板均采用C30;
結合我國抗震規范和本工程實例,對于本工程性能目標采用層間位移角來控制,性能目標確定為:小地震作用下,結構沒有出現明顯的非彈性變形,不影響其使用,層間位移角;中等地震作用下,不需要修理或需稍加修理,仍可繼續使用,要求層間位移角;大地震作用下,只有輕微損壞或經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適當使用,層間位移角。
6.2 附加粘彈性阻尼器結構地震反應分析
在模型中計入粘彈性阻尼器的附加剛度后,對消能結構模型進行模態分析,計算得到結構基本周期為1.531s,根據基本周期可以算得粘彈性阻尼器阻尼系數和剛度為 ,。
對附加粘彈性阻尼器結構進行推覆分析,選擇Y方向作為推覆分析曲線方向,得到第一模態推覆曲線,并把把得到的推覆曲線雙折線化,雙折線化后得到其屈服點點坐標為(58.6mm,6146KN),通過喬普拉模態推覆分析理論中的轉化關系把推覆曲線轉化為能力譜曲線。
(1)中震作用下消能結構性能分析()
假定消能結構在中震作用下的頂點位移反應為,此時結構處于彈塑性狀態,此時根據公式(3-2)和(3-5)結構的等效阻尼比為,把根據此數值基于規范得到的需求譜同能力譜放入同一坐標體系內,如圖2所示,得到其交點為(54.42,0.083),此時,算得位移值為,與假設值基本相同,所以中震第一模態頂點位移反應值為,根據此時結構振型可以算得結構層位移及層間位移。對前三階振型計算得各自反應后,結構總體反應為各階模態反應值平方和開方(SRSS)組合得到,根據各階模態振型值算得各階模態層間位移值,組合后數值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中震作用下消能結構能滿足性能目標。
圖2 中震下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圖3 大震下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
(2)大震作用下消能結構性能分析()
假定消能結構在中震作用下的頂點位移反應為,此時結構處于彈塑性狀態,結構的等效阻尼比為,把需求譜同能力譜放入同一坐標體系內,如圖3所示,得到其交點為(78.2,0.088),此時,算得位移值為,與假設值基本相同,所以大震下第一模態頂點位移反應值為,根據振型可得到層位移計層間位移。同樣組合前三階振型反應后得到大震下結構反應如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大震作用下消能結構能滿足性能目標。
7 驗證分析及結論
為了驗證能力譜法計算結果的精確性,用彈塑性時程分析作為補充計算,選取兩條天然地震波(EI Centro波、LACC_NOR-1波),峰值分別調到對應地震大小的峰值,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消能結構中、大震作用下層間位移對比(mm)
與能力譜法得到層間位移作比較發現,能力譜法在計算位移時偏于保守,二者有一定差值,這是因為能力譜法中需求譜采用的為基于規范的設計譜轉化而來,設計譜是許多條地震波對單自由度體系計算綜合統計的結果,而彈塑性時程分析的結果同所選的地震波的特性相關,同時由于彈塑性動力分析相比能力譜法對阻尼比較敏感,因此也會對計算結果產生影響。
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并用彈塑性時程分析作為補充計算,分析結果說明了本文建立的針對平面不對稱結構利用多階模態推覆分析基于能力譜法的抗震設計的設計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為今后采用能力譜分析平面不對稱消能結構地震反應時提供一種簡化分析的方法。
參考文獻
[1]Chopra A K, Goel R K.A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seismic demands for building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31:561-582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Gulkan P.SoZen M.Inelast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o earthquakes motions.ACI Journal1974,71:604-610
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沿海地區城市化、工業化和人口向海岸帶集聚趨勢的進一步加快,土地資源不足和用地矛盾突出已成為制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這一背景下,沿海地區興起了又一次圍填海造地熱潮,其主要目的是建設臨海工業區、濱海旅游區、新城鎮等,以緩解城鎮用地緊張和招商引資發展用地不足的矛盾[1]。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指圍填海工程的平面空間布局設計。合理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不僅可以營造更豐富的親海、親水環境,增加有效的海岸空間景觀,提高圍填海形成空間的休閑娛樂價值,而且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圍填海工程對近岸海洋水動力過程的阻滯和海洋生物過程的阻隔,有效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全球很多國家都很重視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2-3]。以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較好的日本為例,日本圍填海工程的平面設計具有以下特點:在圍填海方式上,以人工島式居多,自岸線向外延伸、平推的極少;在圍填海布局上,工程項目內部大多采用水道分割,很少采用整體、大面積連片填海的格局;在岸線形態上,大多采用曲折的岸線走向,極少采取截灣取直的岸線形態。這種圍填海工程的平面設計,雖然會增加填海工程成本,但在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區域資源、環境和社會協調性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優點。相比較而言,我國對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的考慮還較粗淺,平面設計的優化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3-4]。目前的圍填海工程基本采用自岸線向外延伸、平推的方式,且許多圍填海工程的填海面積較大[5-6]。如果圍填海工程繼續以粗放的方式快速推進,在整體上將大大降低我國海岸資源的利用效率,顯著削弱海洋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方法,以促進圍填海工程的平面設計,推進各類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的科學論證,最大限度地減少圍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干擾,保護有限的近岸海域資源,提升圍填海新增土地的經濟價值。
2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指標構建
2.1圍填海強度評價
為了促進圍填海工程的空間聚集,減少圍填海工程對海岸線的占用和破壞程度,采用圍填海強度指數反映單位海岸線長度上圍填海工程的空間規模程度[7]。圍填海強度指數為單位岸線長度上承載的圍填海面積,計算公式為:I=S0L0(1)式中,I為圍填海強度指數;S0為評價區域圍填海總面積(hm2);L0為評價區域圍填海工程占用海岸線長度(km)。圍填海強度指數可以劃分為5個強度等級,針對不同圍填海強度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1。
2.2圍填海岸線冗虧評價
為了促進圍填海工程盡量增加有效海岸線長度,減少對原有海岸線的占用和破壞,采用圍填海岸線冗虧指數反映圍填海工程對海岸線長度的改變程度[8]。圍填海岸線冗虧指標為圍填海工程新形成岸線長度與圍填海工程占用原岸線長度的比值,計算公式為:R=LnL0(2)式中,R為圍填海岸線冗虧指數;Ln為圍填海工程新形成人工海岸線長度(km);L0為圍填海工程占用原有海岸線長度(km)。圍填海岸線冗虧指數可以劃分為5個冗虧等級,針對不同圍填海岸線冗虧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2。
2.3圍填海親海岸線營造評價
為了促進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向多組團、島群化、放射狀發展,盡量增加有效親海、親水海岸線長度,采用圍填海親海岸線營造指數反映圍填海工程對親海、親水海岸環境的營造程度。圍填海親海岸線營造指數為圍填海工程新增人工海岸線長度與圍填海工程總面積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Cn=LnS0(3)式中,Cn為圍填海親海岸線指數;Ln為圍填海工程新增人工海岸線長度(km);S0為圍填海工程總面積(hm2)。圍填海親海岸線營造指數可以劃分為5個親海等級,針對不同圍填海親海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3。
2.4自然海岸線利用程度評價
為了促進圍填海工程對有限自然海岸線的保護,充分提高自然海岸線的利用效率,采用自然海岸線利用率反映圍填海工程對自然海岸線的利用程度。自然海岸線利用率為單位面積圍填海工程占用的自然海岸線長度,計算公式如下:Un=LZS0(4)式中,Un為自然海岸線利用率;S0為圍填海工程總面積(hm2);LZ為圍填海工程占用自然海岸線長度(km)。自然海岸線利用率可以劃分為5個利用等級,針對不同利用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4。
2.5水域面積預留評價
為了促進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向組團式、島群式方向發展,保留充足的海域景觀,提升圍填海工程形成土地的親水、親海環境,采用水域容積率反映圍填海工程的水域景觀預留狀況。水域容積率為圍填海工程規劃范圍內水域預留面積占圍填海工程規劃總面積的比例。計算公式如下:AW=SWS0(5)式中,AW為水域容積率;S0為圍填海工程總面積(hm2);SW為圍填海工程范圍內水域預留面積(hm2)。水域面積容積率可以劃分為5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5。
2.6水動力暢通度評價
為了盡量減少圍填海工程對海洋水動力過程、海洋生物過程等海洋環境過程的阻滯,采用水動力廊道指數反映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對海洋環境過程的考量程度。水動力廊道指數為圍填海工程預留的所有潮汐通道最窄處的寬度累加(m)。計算方法如下:HW=∑ni=1Wsi(6)式中,HW為水動力廊道指數;Wsi為圍填海預留的第i條潮汐通道最窄處寬度(m)。水動力廊道指數可以劃分為5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進行標準化賦值處理,具體見表6。
2.7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
根據以上構建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指標和指標數值的標準化方法,建立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模型,綜合評價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的空間聚集程度、岸線冗虧程度、親海岸線營造程度、自然海岸線利用程度、親海水域預留與海洋動力過程考量等方面,其綜合評價模型如下:M=∑6i=1Wi×Fi(7)式中,M為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Fi為第i個指標的標準化值。為了對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優劣程度開展綜合判斷,可根據綜合評價指數數值的大小進行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優劣程度的等級劃分。當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大于0.8時,其平面設計等級為最高級Ⅴ級,綜合評語為優秀;當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處于0.6~0.8之間時,其平面設計等級為Ⅳ級,綜合評語為優良;當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處于0.4~0.6之間時,其平面設計等級為Ⅲ級,綜合評語為良好;當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處于0.2~0.4之間時,其平面設計等級為Ⅱ級,綜合評語為一般;當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指數處于0~0.2之間時,其平面設計等級為Ⅰ級,綜合評語為欠缺。對于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在Ⅲ級以上的規劃,要按照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方案實施;對于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為Ⅱ級,評語為一般的規劃,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改進平面設計;對于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為Ⅰ級,評語為欠缺的規劃,需要調整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方可能通過審批。
3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方法模型應用
3.1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平面設計評價
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位于盤錦市東南部,大遼河入海口北部。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總體規劃是2009年大洼縣人民政府編制的。其規劃用海范圍的地理位置為122°05′~122°15′E,40°40′~40°45′N,遼濱有雁溝至榮興平建的灘涂、淺海,規劃用海面積約76.51km2,其中圍填海造地面積約45.28km2,水域面積約31.23km2,占用岸線14.68km,新形成岸線112.11km①。采用本文建立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方法對盤錦遼濱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總體規劃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進行綜合評價。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所在的海域為淤泥質海岸,且均已被圍墾成養殖池塘。根據以上6個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咨詢相關專家,確定淤泥質海岸6個圍填海平面設計評價指標的權重見表7。從表7可以看出,盤錦遼濱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總體規劃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值M=∑6i=1Wi×Fi=1.0×0.25+1.0×0.15+0.4×0.15+1.0×0.25+1.0×0.15+1.0×0.05=0.91,大于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等級劃分的Ⅴ等級0.80,屬于Ⅴ等級,平面設計綜合評語為最高級優秀。
3.2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
長興島臨港工業區位于中國遼東半島中西部,大連瓦房店市西側,包括原長興島鎮(長興島)、交流島鄉(西中島、鳳鳴島、交流島等)多個島嶼,陸域面積252.5km2。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一期規劃范圍包括長興島西部和葫蘆山灣海域,北起高腦山,向南至馬家咀子,經葫蘆山灣向東直至小坨子,南界為西中島的松樹咀。一期規劃用海總面積為6649.10hm2,其中圍填海造地面積3391.82hm2,預留水域面積3257.28hm2,占用海岸線總長度30.60km,包括自然岸線11.5km,形成人工海岸線45.65km②。采用本文建立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方法對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一期規劃的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進行綜合評價,長興島臨港工業區所在的海域多為基巖海岸,部分被圍墾成養殖池塘。根據以上6個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咨詢相關專家,確定淤泥質海岸6個圍填海平面設計評價指標的權重見表8。從表8可以看出,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一期規劃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值M=∑6i=1Wi×Fi=0.60×0.20+0.40×0.20+0.4×0.2+1.0×0.20+1.0×0.10+1.0×0.10=0.68,處于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等級劃分的Ⅳ等級的0.60~0.80之間,屬于Ⅳ等級,平面設計綜合評語為優良。
4結語
本研究在深入研究國內填海平面設計基礎上,從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的空間聚集度、海岸線冗虧度、親海岸線營造、自然岸線有效利用程度、水域空間保留以及海洋環境過程廊道設計等方面構建了用于評價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的指標體系以及各自的量化方法、標準化處理方法,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綜合評價模型。以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和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為應用示范案例,開展了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評價方法的應用示范研究,結果表明:
1)盤錦遼濱沿海經濟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圍填海工程平面設計充分體現離岸、多區塊和曲線的設計思路,規劃用海由縱橫水體分割而成的多種填海平面形態組成的區塊組團式填海平面布局。綜合評價數值達到0.88,屬于Ⅴ等級,平面設計優秀。
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平面設計是指在平面空間進行的設計活動,主要針對二維空間中的元素進行布局和組合的設計,諸如文字的字體設計、插圖技術、版面的編排等,這些內容都是用來傳達各種信息的,所有在二維空間中實現的設計都屬于平面設計的內容,當然平面視頻除外。平面設計主要針對的是印刷,諸如數據設計、廣告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版面設計等,都屬于平面設計的相關內容。平面設計看似局限在了二維空間,但是設計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除了以上的廣告、書籍、插圖、版面的設計以外,還包括海報設計、攝影等,同時還包括視覺傳達等。平面設計不僅應用到了計算機數字技術,而且還朝著多媒體的方向發展,各種新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勢必會促進平面設計的跨越式發展。
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發展我們生活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在20世紀80年代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種電腦的軟件與硬件逐漸應用到了平面設計工作中。在開始的階段,平面設計采用計算機輔助技術,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效果的日益顯著,鼠標與電腦桌面逐漸應用到了平面設計工作中,尤其是鼠標的應用,促進了平面設計的飛躍,使電腦操作異常簡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中逐漸出現了各種數碼設備,這些設備在電腦輔助設計中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設計工作人員的平面圖像處理觀念。各種早期研發的設計軟件逐漸被淘汰,各種新的平面設計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些先進的平面設計軟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平面設計的發展。
計算機數字技術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思考盡管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給平面設計帶來了生機,提高了平面設計的質量與效率,極大地豐富了平面設計的素材與設計方法,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數字化平面設計也展現出一些不和諧、缺乏人性化的特征。首先,完全數字化的平面設計缺少一定的設計理念。在IT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軟件自帶的功能日益強大,設計軟件的操作越來越容易,許多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也開始從事設計工作。其次,完全數字化的平面設計過于依賴電腦。許多工程設計師將電腦作為設計工作的唯一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用電腦徹底取代了手工,設計師對電腦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甚至將自己轉化成了電腦的工具,對自己的創新意識起到了阻礙作用。
計算機數字技術對平面設計的積極影響當前,數碼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數碼時代與我們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盡管許多設計工作人員曾經拒絕過對電腦的使用,但是他們已經強烈地意識到計算機數字技術必定是未來設計領域的主導技術。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縮短了設計師與顧客之間的距離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在平面設計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網絡實現了遠距離的溝通,對于顧客而言,能夠使得千里之外的設計師為自己服務,而且還能夠及時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設計師,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與設計師的設計能力遠距離綜合在一起,打破時空的限制,提高了顧客的參與度。因此,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縮短了設計師與顧客之間的距離。
設計時間縮短,設計效率提高在平面設計工作中,設計工作人員幾乎已經擺脫傳統的手工勞動,設計的時間大大縮短,諸如手工設計一組標準的字體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而使用計算機則只需要短短的幾分鐘即可,而且還比手工設計的精密。與此同時,隨著計算機數字技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設計的效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設計效果明顯比傳統手工設計要好得多。
創作素材極大豐富,各種創新方法層出不窮計算機設計技術在很大程度上給設計工作者提供了創新構思時間,同時電腦本身也能夠啟發設計工作者意識創新。此外,各種設計軟件的功能越來越突出,許多人實現了自學設計。同時,由于網絡的應用與資源的共享,設計師的創作素材大大豐富,眼界也大大開闊,能不斷地學習到新的創作方法及創作風格,這也不禁使設計師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而且也為設計創意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
能夠實現及時性修改,可逆性強與傳統的平面設計相比,計算機技術在平面設計過程中的應用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可逆性。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的平面設計,能夠及時有效地實現對設計錯誤的更改,而且不論什么時間發現了怎樣的問題,都能夠充分發揮可逆性這一特征的作用,同時,計算機數字技術還能夠對設計中的圖像進行有效控制,避免資料與時間的嚴重浪費。
總結
一、民間美術元素的在構圖特點上對平面設計的啟示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質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個性。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方法通常不受透視、比例等因素的束縛,講究在無拘無束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秩序與韻律,作品形式獨特和充滿動勢,足具神韻。中國民間美術作品創作的構圖特點與西方美術的焦點透視不同,與本國的散點透視也不盡相同,民間美術大多采用多點透視的構圖方法進行創作。創作的物象以不同方向表現在作品的畫面中,趣味橫生。在民間美術的構圖形式中,也會常出現不同時空的狀態并置在同一畫面中,突破了的空間范圍和自然邏輯思維,靈活多變,隨意的表達到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形象表現,這種構圖方法值得我們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學習和借鑒。
二、民間美術元素的造型特征上對平面設計的啟示
民間美術的圖形追求圓滿,構圖充實,造型方式獨特,對現代平面設計中有著獨特的借鑒和吸收作用。1.完美性造型。中國民間美術圖形的造型觀受中國哲學的影響,在美術作品的造型中通常體現完滿性,例如美術作品中常見的人物或動物形象,無論是正面正面造型還是側面造型,都將雙手、雙腿、雙耳一齊展現在畫面上,為了強調完整性側面的身體的面部卻是以正面的形式出現的。2.概括性造型。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過程是人民大眾千百年對圖形素材成千上萬次的觀察實踐中歸納和總結的過程。經過反復的體驗事物形象的形式美,將自然事物的形象提煉、概括,高度歸納出的藝術形象,極具抽象和含蓄的美感。3.抽象性造型。抽象性造型手法主要體現在民間美術中裝飾紋樣的造型特征中,有的是純幾何形式的造型,有的是在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抽象表現出其典型特征。這些抽象造型極其簡化卻不會脫離客觀對象的形態。4.聯想式造型。在民間美術中,常常利用具體的事物引發人們的不同的心里感受來表現相似的思想。如抓雞娃娃是抽象的繁衍生命的形象、石播表示多子,以鶴、龜表示長壽又以并蹄蓮比喻夫婦恩愛。
三、民間美術的色彩上對平面設計的啟示
民間美術色彩歷經千百年的世代相傳,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平面設計師喜歡先用色彩來先吸引觀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進其注意力,傳達出要傳達的信息。民間美術作者的色彩還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現代平面設計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四、民間美術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現代平面設計應努力把民間美術作品的圖形語言融入到現代平面設計之中,并且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對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不斷吸取民間美術藝術的精華,創新求異。此外,在平面設計的造型上可借鑒傳統民間美術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觀形態的表達方法,注重創作中情感的抒發;在平面設計中,在借用傳統民間美術中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對其重新創造用于表達某種情感訴求。平面設計還可借鑒民間美術元素的視覺語言來傳達與溝通,形成能夠打動人的作品。在平面設計中可以對中國民間美術元素的形、神、意、色合理借鑒和運用。
五、小結
關鍵詞:職業學校 平面設計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5
職業學校的廣告專業和相關課程的開設,為培養和提供高素質的平面設計人才奠定了相應的基礎,也有利于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在實際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中,由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不恰當造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此,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是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
1 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1.1 過于輕視理論課程
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在進行平面設計教學時,存在著對理論課程不重視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對實踐操作課的學習情況,而對相應的理論課程并不是特別重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平面設計的理論課程產生輕視甚至忽視的態度。這不僅導致學生平面設計的理論基礎不扎實,而且其在實踐操作中脫離了理論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現。
1.2 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平面設計的教學中,注重相應的實踐課程和學生的操作技能是無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因過于注重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造成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只有技能沒有創意的情況出現。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指導學生對平面設計的一些編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對學生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個性化表現沒有足夠的重視。
1.3 教學方式不合理
教師在進行相應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時,往往先將主要的教學內容向學生講解一下,再讓學生通過相應的練習掌握相應的理論和技巧。在學生進行實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會進行相應的指導和講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教師在支配著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而教師處于主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將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也不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4 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不合理
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師在進行相應的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時,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學內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識,不做任何拓展和創新。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按照計劃好的相應模式進行。這些情況不僅造成教學內容上的單一,也使教學過程過于呆板和僵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設計教學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平面設計教學的發展。
2 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2.1 重視專業基礎課程,調整課程設置
廣告設計專業中的一些專業基礎課程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基礎,為其進行平面設計技能的學習提供相應的理論與專業支撐。因此,在廣告設計的專業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同時,通過對廣告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調整,合理設置課程的遞進順序,以使學生能夠遵循學習規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專業課程的學習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學校在平面設計課程開設之前,學生應學習Photoshop、Illustrator軟件以及版面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程;或者根據實際應用中的需要,將一些課程學習進行合并,如CorelDraw 軟件和Illustrator軟件,其在實際應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種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教學。
2.2 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方法
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更好地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應轉變教學觀念并完善相應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等方法積極引導學生,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次,開展互講互評,以小組為單位對作業進行互評,老師再總結,進一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也應該重視情感教育,與學生在平等的關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動和良好的溝通。
2.3 提高操作技能,培養創造能力
教師在平面設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響到其在平面設計上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師應使學生充分掌握相應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進行圖形造型的能力,插圖能力,設計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教師應不斷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平面設計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響著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現和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引入公司的實際案例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以促進其操作技能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相應的創造性思維,也能夠使學生在進行平面設計時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觀察,并努力發現事物的突出特點,為其進行相應的創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對其新奇的想法和觀點進行肯定和引導,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師對學生的平面設計作品的獨特性給予相應的肯定和支持。
3 結語
職業學校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還應該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在平面設計課程的學習中打下扎實的基礎,適應社會對平面設計人才的需要,也能夠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彭燕.中職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3,(2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