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第1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Study on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Pressure Sore in Operating Room

    LI Shan-shan1 JIN Xiang-shu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Yanji 13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Province, Yanji 13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pressure ulcer in operating room patients. Method to consult the literature method. Results The common causes of pressure ulcers in operating room patients were summarized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pressure ulcers were made. Conclusion The pressure sore is important in the prevention. The operating room nurses should do the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preoperative visit work, preoperatively provide the patients with a comfortable and safe environment and soothe the patient's nervous emotions, and put the body position and the use of protective equipment reasonably , Equipment nurses surgery to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doctor, after the transfer to do a good job.

    【Key words】Operating room pressure sore; Related factors; Nursing measures

    2007年美??國家壓瘡協會(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將壓瘡重新定義為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壓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導致的[1]。肌肉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常發生于骨隆突處。手術室壓瘡(pressure ulcer in operation room)目前認為在術后數小時至6d內發生的壓瘡(大多發生在術后1~3d)[2]。壓瘡會給患者帶來諸多問題,如住院時間延長繼而加重經濟負擔,嚴重者可引起感染危及生命[3]。因此,本次對手術室發生壓瘡的常見原因進行分析,并給予相應預防護理措施如下。

    1 術中壓瘡的概述

    1.1 力學因素

    如上所述,壓瘡不僅由垂直壓力所引起,還有摩擦力和剪切力的間接作用而導致,通常是2~3種力共同作用所致[1]。其中,壓力是造成壓瘡最重要因素。當持續性壓力作用于受壓面時即可阻止毛細血管對組織的灌注,營養物質無法供應,代謝廢物排出不暢,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有研究表明壓瘡還與組織耐受性有關[4],由于肌肉和脂肪的代謝比較活躍,因此最先受累且容易發生變性和壞死。摩擦力[1]作用于皮膚時,損傷皮膚保護性屏障,致使病原微生物入侵皮膚增加壓瘡發生的風險。剪切力[1]是由壓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導致。剪切力發生時,由于毛細血管被牽拉、撕裂,繼而導致局部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的血液供應受阻,引起深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

    1.2 皮膚抵抗力的改變

    手術中患者皮膚容易受到汗液、血液、以及體液的刺激,使皮膚抵抗力下降,皮膚的保護功能下降,使皮膚組織破潰繼發感染。

    2 術中壓瘡的相關因素

    2.1 自身因素

    2.1.1 體重

    患者自身體重是發生壓瘡的重要因素, 肥胖和消瘦都是壓瘡的危險因素[5]。患者太胖則壓力源均來自自身體重。若體重太輕皮下脂肪少,壓力會直接作用于使皮膚血管,造成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皮膚缺血、缺氧, 造成壓瘡。

    2.1.2 年齡

    郭月等[6]對115例發生手術室壓瘡的患者進行總結,其平均年齡為(40.23±18.31)歲;蔣琪霞等[7]研究中發生手術室壓瘡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1.72±18.47)歲,與朱琳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年齡與手術室壓瘡發生率并不是獨立危險因素,其關系有待進一步驗證。

    2.1.3 自身疾病

    患者還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等易導致末梢循環不良引起感覺障礙;肝腎疾病患者易引起水腫,都會造成壓瘡發生的風險[9]。

    2.1.4 心理因素

    患者情緒緊張時可使蛋白質的合成受限,腎上腺素分泌增多,糖皮質激素生成受限導致組織容易被分解,易發生壓瘡。

    2.2 手術相關因素

    2.2.1 麻醉

    麻醉使用的藥物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引起組織灌注不足,造成血液循環減慢,局部皮膚缺血缺氧,易出現壓瘡。

    2.2.2 手術持續時間

    手術時間是組織損傷的重要指標。時間越長發生壓瘡的幾率越大。

    2.2.3 術中皮膚未能保持清潔干燥

    手術前醫生使用消毒劑進行消毒及術中沖洗傷口,都會使消毒劑和沖洗液流到患者受壓部位,引起受壓部位潮濕容易發生壓瘡。

    2.2.4 體溫過低

    手術過程中患者新陳代謝減慢,且術中輸液量較大、失血及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都會導致外周血液循環不良,增加手術室壓瘡發生率。

    2.2.5 手術類型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心臟類、肝臟類、血管類、脊柱手術、顱腦手術以及器官移植手術等, 因手術需要大量時間, 手術限制, 更加容易發生壓瘡[10]。

    2.2.6 手術

    手術類型不同采取的手術也不同發生壓瘡的風險也不同,有研究認為[11]側臥位發生壓瘡高于平臥位,俯臥位高于側臥位。

    2.2.7 矯正器械使用不當

    骨折患者應用石膏固定和牽引時,患者肢體活動受限易發生壓瘡。特別是在夾板內側襯墊位置不當、石膏內側不平、矯正器械固定過緊都會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從而發生壓瘡。

    3 手術室壓瘡的預防性護理措施

    3.1 術前訪視與心理護理

    在手術前以壓瘡評估量表評價危險因素,如患者感知覺、皮膚潮濕度、營養、及術中可能產生的摩擦力及剪切力、手術及時間、麻醉方式等,對高危患者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在進行術前訪視的過程中,對患者基本情況及心理狀況進行初步評估給予針對性指導。

    3.2 術間環境

    巡回護士要隨時注意觀察術間溫濕度以及患者自身體溫的變化,及時調整術間溫度和正確使用輸液加溫器。

    3.3 正確擺放手術

    術前在手術操作允許得到前提下為患者選擇最好的,保證患者的呼吸功能、循環功能不受影響。術前應用約束帶時,確保松緊合適,在受壓部位充分使用軟墊避免局部組織損傷。

    3.4 合理應用墊及壓瘡貼

    術前要充分了解患者采取的手術類型、評估手術時間選擇合適的手術床及床墊,目前最常用的是海綿墊及透明敷貼。

    3.5 手術時間

    由于手術時間超過2.5h是發生壓瘡的高危因素,所以要不斷加強醫師的培訓,以提高手術效率[12],護士在術前熟知手術流程,做好器械準備減少手術時間,預防壓瘡的發生[13]。手術結束后確定患者皮膚是否完好,一旦出現皮膚潮紅、水泡及早處理并填寫壓瘡報告單,仔細記錄壓瘡位置、程度、大小做好術后交接。并向科室負責人報告,制訂合理有效的壓瘡預防措施,提高壓瘡的預防效果[14],術后對患者皮膚做好回訪。

    第2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外科手術;壓瘡;預防

    護理壓瘡不是原發性疾病,它是其他疾病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壓瘡,不僅加重病人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也增加護士工作量,甚至會引起醫療糾紛。隨著我院外科新技術不斷引進,心胸外科、神經外科等大手術正日益增多。而且這些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且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針對以上情況,通過皮膚危險因素的預先評估,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尤為重要。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2年7月隨機選擇手術患者312例,其中男200,女112例,年齡11—80歲,平均60歲;手術時間4—7小時,平均5.5小時;平臥位患者162例,側臥位患者93例,俯臥位患者56例,坐臥位患者1例。

    1.2 結果 1例神經外科手術腦膠質瘤切除術患者,尾骶部出現水泡;1例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患者左足跟部出現水泡;一例食道癌患者右側髂脊出皮膚發紅,經按摩處理后皮膚未發生破潰。

    2 護 理

    2.1 評估

    2.1.1 病情評估 抽查病例中,60歲以上的病人78例,病人病情嚴重,多合并糖尿病和多臟器功能退。食道癌病人營養狀況差,呈消瘦體質;而糖尿病或冠心病病人多為體胖。這些病人的內源性因素,極易導致手術中壓瘡的發生。

    2.1.2 手術時間 分析抽查病例,從手術護理記錄單上看出,發生壓瘡的3例手術患者中,腦膠質瘤切除術時間6.5小時,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6小時,食道癌根治術4.5小時。這些手術因為難度大,要求術者操作精細,手術時間一般較長。手術時間越長,局部組織灌注或缺血狀態的時間就長。病人長時間取被動臥位,特別是骶尾部、肘部、足跟等部位容易形成壓瘡。

    2.1.3 麻醉的作用 行麻醉下的患者,由于的作用,肌肉充分松弛,機體感覺閾降低,知覺消失,暫時喪失對身體某部位不適的反應,不能做出相應反應,導致組織缺氧而發生壓瘡。

    2.1.4 皮膚抵抗力降低 手術過程中,血液、大量沖洗液造成液體外溢不可避免。如果麻醉阻滯不完全,患者大汗淋漓,使皮膚潮濕。對冠脈搭橋手術的患者,術前大面積消毒,消毒液常浸濕病人的骶尾部和背部。心臟手術心臟復跳時給予溫水時易造成手術切口周圍的皮膚潮濕。潮濕使機體皮膚的抵抗力下降,引起水腫,發生壓瘡。

    2.1.5 安置不合理 專科護士手術安置時,方法、要點掌握不熟練,選擇不合理的用物。如床墊過硬,約束帶過窄,受壓部位未置軟墊,引起局部血液回流受阻,組織缺氧、缺血壞死,發生壓瘡。據AORN1998年調查顯示,因引起的壓瘡占手術安全隱患的第四位。

    2.1.6 不當的護理 執行護理操作時,護士動作不輕柔或者使用不透氣的敷料。如體外循環下冠脈搭橋術的患者,術前雙腿消毒后,護士使用了一次性中單包裹雙側小腿,這是足跟部起水泡的主要原因。

    2.2 護理措施

    2.2.1 加強術前訪視 術前1d至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一般情況,與病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觀察其皮膚情況,做全面評估,對于一些陽性體征要加以記錄。了解患者的手術、麻醉方式,手術,預見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異常變化。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容易發生壓瘡的風險,并制定護理計劃配合做好預防措施。

    2.2.2 合理放置 認真執行手術安置原則,避免摩擦力與剪切力的產生,防止肌肉包裹較少的骨骼過度牽拉,減少對皮膚的壓力。使用合理的枕,合理放置襯墊物和支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不影響循環。床整、干燥、柔軟。物品配套有專人保管,保持墊清潔,避免交叉感染。

    2.2.3 術前了解手術,做好物品準備,特別是特殊用物的準備,檢查儀器設備是否處于備用狀態。器械護士要熟悉手術步驟,術中精力高度集中,密切注意手術的進程。傳遞器械力求穩、準、輕、快,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臺下護士根據手術進程密切配合手術,減少進出手術間的次數。

    2.2.4 規范護理操作 在進行擺放及其他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推、拉、拖。檢查手術床的配件齊全,性能完好,合理調整手術床。如果手術時間過長者,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改變手術床的傾斜度以改變患者身體與床的著力點,減輕某點的皮膚受壓。手術器械用后及時收回,不能堆放在患者身體上。定時觀察受壓部位和下肢溫度。室溫控制在22℃—25℃。巡回護士術中加強對患者皮膚顏色和溫度的觀察,正確使用電刀,防止電刀導電造成病人皮膚燒傷。術后檢查有無壓傷,回病房后,認真交接詳細記錄。

    3 小 結

    手術室護士通過術前對患者的全面評估,對手術過程中壓瘡的發生機制和原因分析,制定預防護理計劃,采取保護性護理措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可以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第3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手術;壓瘡;預防

    壓瘡也稱褥瘡,是指皮膚和皮下組織在長時間受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缺血,導致組織潰爛甚至壞死,也稱為壓力性潰瘍。壓瘡的表現:術中壓瘡一般發生在骨隆起肌肉的外表上,初期有變色,略呈淡紫色。要根據患者皮膚顏色而定,軟組織受損后,皮膚局部會變成紫色或暗紅色,或出現重寫水疤,嚴重者組織整體潰爛[1]。

    1 壓瘡產生因素

    1.1內因 患者年齡、營養不良、自身體重、組織灌注狀態、體溫、抽煙。

    1.2外因 外因包括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濕等。

    1.2.1壓力中垂直壓力是主要因素,它與持續時間壓力的大小有關,而壓力持續時間和壓力大小之間可能是反相關聯系,即高強度壓力在短時間內的作用和低強度壓力在長時間持續過程中同樣者會對組織產生損傷。

    1.2.2剪切力是由兩層相鄰組織表面間滑行而產生進行性的相對移位力。皮膚保持固定而基底組織移動時產生剪切力,引起深部組織損傷,這種情況見于需行特殊擺放的患者或在強行移動的麻醉患者過程中。

    1.2.3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易損害皮膚皮膚的角質層,增加皮膚的敏感性。

    2受術中壓瘡的原因

    手術中影響壓瘡發生的原因:手術時間、手術、麻醉因素、易受損傷的手術患者以及容易被忽略的其他因素等。

    2.1手術時間 手術時間越長對壓瘡的發生率就越大。

    2.2 手術 是手術護理中很關鍵的部分,其首先取決于要進行的術式、手術部位暴露的需要、麻醉師的需要、外科醫生的手術吸管以及患者發病的誘因條件。下面是手術中最常見的幾種手術中的注意要點。

    2.2.1臥位 仰臥位主要適用于前胸(如心外手術)、腹部、骨盆、面部、頸部、口部、四肢。取仰臥位時,患者仰躺著,面部朝向天花板、腳踝不交叉,中立位時兩側手臂下填塞襯墊,或手臂安置在加墊的壁板上(壁板與身體小于90°),掌心向上,頭部和上身臀部或成一直線且兩腿平行。仰臥位中壓瘡的好發部位為枕骨粗隆、肩胛部、肘、椎體隆突處、髖尾部、足跟。

    2.2.2臥位 俯臥位主要m用于背部和脊柱、小腿后側、腳跟以及N窩囊腫切除等手術。取俯臥位時,患者處于仰臥位,麻醉誘導后,將患者身體翻轉180°(即面部向下),可將患者安置在保持裝置上,頭部安置在帶墊的頭枕上使頭部與頸部成一條直線。手臂放在患者頭部兩側,或放在帶墊的手臂板上(壁板與身體小于90°)。可采用胸部卷形墊物,以適應胸部運動,降低腹部壓力,同時加以不同的軟墊對患者額部、眼睛、下顎、、生殖器、膝部和脛部提供保護。俯臥位壓瘡的好發部位為前額、眼睛、耳朵和下顎、前肩、、髂嵴、生殖器、膝部、脛部、腳背、腳趾。

    2.2.3坐位 坐骨結節。

    2.2.4側臥位 側臥位壓瘡的好發部位為:耳部、肩峰、肘部、髖部、膝關節內外側、內外踝、足部以及女性患者的。取側臥位時,患者開始處于仰臥位,然后借助定位裝置或人力將患者翻到手術側面。患者上腿彎曲、下腿伸直,兩腿之間夾個墊子(例如枕墊)髂前上嵴和骶尾部分別用固定器加以軟墊固定使脊柱保持直線,再適用約束帶將患者腿部捆綁以防止腿部移位,同時距腋下一拳處墊一沙袋避免腋神經受壓,患者頭部墊以頭枕或枕頭,使頸椎和身體軸線一致,將手臂放在帶墊的手臂板上,上臂放在帶墊的壁板上[2]。側臥位的主要適用術式為胸部、肺部、腎和臀部。

    2.2.5截石位 截石位主要適用于產科和婦科手術、泌尿科手術以及、直腸科手術。取截石位時,患者開始處于仰臥位,然后兩腿同時緩慢地提起合適高度并用支架支撐,同時在N窩處墊軟墊。患者的臀部置于床緣或略出床緣,同時在尾骶部墊以軟枕,手臂放在手臂板上(角度小于90°)或放在身體兩側。截石位壓瘡的好發部位枕部、雙側肩胛部、臀部、骶尾部、腿外側和足跟。

    2.3麻醉因素 麻醉阻止了患者對疼痛和壓力的敏感性,導致組織脆弱 ,易于損傷。麻醉使用的所有藥物都會抑制植物神經系統,導致一定程度的血管擴張,血壓降低可反映這一點,而血壓降低會導致組織灌注減少[3]。

    2.4易受損傷的手術患者 65歲或65歲以上的患者壓瘡發生率最高。手術患者壓瘡的發生率為45%。對于老年患者,術前變量(即外在和內在因素)發生率更高,導致皮膚發生生理變化,最終導致壓瘡。老人的皮膚更可能遭受組織損傷,因為老人的皮膚彈性較差,真皮更薄,膠原肌肉和脂肪組織更少。這些特性使得老年患者不僅對皮膚壓力敏感,而且對擦傷、皮膚撕裂、感染、體溫調節受損和愈合緩慢更敏感[4]。

    2.5容易被忽略的其他因素 手術中除了必要的預防以外,往往會忽略了其他一些細節方面的東西,比如手術中經常用到的各種導管、導線,一不小心就會被患者壓住,所以這些導管、導線要從患者不受理的部位穿過,其次患者的保溫措施也要做好。

    綜上所述,術中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相信絕大多數壓瘡都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了解新進展,做到術前探知、術中預防、術后及時有效的進行護理,應用先進的理論依據指導實踐、改良方式方法、革新手術器械及工具,就能更好的減少壓瘡的發生,提高手術室整體護理質量[5]。

    參考文獻:

    [1]馬海文.分析短期培訓對手術室護理人員術中壓瘡認知和預防術中壓瘡相關護理行為的影響[J].母嬰世界,2015,21(21):107.

    [2]張友恩,許家香,張敏麗.手術室護士對患者術中壓瘡認知和預防短期培訓效果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2(12):585-588.

    [3]黃靜,段麗麗,馮新瑋.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患者術中壓瘡認知與防范行為培訓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86-89.

    第4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229-02

    手術中壓瘡是指患者在術后幾小時至6天內發生的壓瘡,其中以術后1~3天最多見。壓瘡在住院患者中的發生率為 1%~11%,而手術者則高達4.7%~66%。2009年以來我院開展手術三千多例,無一例術中壓瘡發生。現對造成手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及相關護理分析總結如下:

    1危險因素

    1.1自身危險因素

    1.1.1年齡

    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減退,毛細血管彈性減弱,末梢循環功能減退,局部受壓后更易發生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缺氧。美國國家壓瘡顧問小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l,NPUAP)研究證實,壓瘡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據統計40歲以上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40歲以下患者的6~7倍。

    1.1.2疾病因素

    氧供減少,反應性充血延遲和血流閉塞加快可能是增加壓瘡發病的機制.另低蛋白血癥、糖尿病、惡病質、負氮平衡、神經喪失感覺等疾病因素也使術中壓瘡的發病率增高。

    1.1.3急性應激應對壓力敏感性增高

    通過研究發現,急性損傷的患者應對反應顯著增高,壓瘡發生率高,而手術對每一個患者來說都是強烈的應激源。

    1.2 術中危險因素

    1.2.1麻醉

    由于物的影響,有55%的患者在手術麻醉期間發生低氧血癥,而且由于物的阻滯作用,使受阻滯的部位以下的血管擴張,血流變慢,受壓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再者由于物影響,患者反應遲鈍或暫時喪失可對身體某些部位不適的反應,這些因素都使皮膚組織缺氧加重,無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除,極易形成壓瘡。

    1.2.2手術時間

    手術時間越長,局部受壓組織處于低灌注或缺血狀態時間越長,受壓部位表皮溫度降低程度越大,損傷發生率越高. Hoshowsky等認為手術時間>2.5h是壓瘡的危險指數,并發現手術時間>4h,每延長30min會使壓瘡增加33%;在93KPa壓力下組織持續受壓2h以上,就能引起壓瘡。

    1.2.3手術與護理器具

    決定了患者的受壓部位,固定器可壓迫骨突處皮膚,俯臥位比仰臥位者易發生術中壓瘡。手術床墊過硬,墊物安置不當;升降式器械臺固定不緊,橫桿下滑壓在病人的肢體上;術中變換或操作振動較大時墊失去保護作用;對煩躁病人使用約束帶過緊等情況都會使患者所承受的壓力過大,造成局部皮膚缺氧,易于發生壓瘡。

    1.2.4溫度、濕度

    體溫每升高1℃,組織代謝需氧量增加10%。當組織持續受壓產生缺血,氧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合并體溫升高引起的高代謝需求,可大大增加壓瘡的易感性。皮膚潮濕、過多的液體浸漬皮膚、pH值改變和保護性油脂喪失,致使皮膚更易受到壓迫和摩擦,同時皮膚潮濕使身體粘貼于床墊上,增加了切應力。

    2相關護理

    2.1術前評估

    需要手術的患者,特別是易造成皮膚壓瘡的高危人群,通過術前訪視患者,對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患者有無壓瘡高危因素,特別是手術時間過長,患者體質差及老年人應該重點評估,包括患者的營養狀況、心理狀況,手術部位及,手術方式,是否輸血等,找出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制定出預防措施,做到心中有數。

    2.2術中的相關護理

    2.2.1心理護理

    患者對病情、手術等多方面的擔心而造成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往往使患者處于僵持甚至震顫,此時極易發生皮膚破損,導致壓瘡出現。因此在手術前應給予患者撫摩、安慰、鼓勵、加強心理支持,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手術。

    2.2.2合理擺放

    安置患者的手術既要滿足手術操作的要求,又要考慮到患者解剖、生理的耐受性。保證患者舒適且能保持一定的時間,注意固定肢體和防止墜落。

    2.2.3保暖、防潮

    為了避免患者的體溫降低后,引起軀體的血液循環不良,使受壓部位表皮溫度減低程度增加,從而增加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在手術中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5℃左右,使用棉被等遮蓋物保持患者的體溫,在沖洗腹腔時使用溫熱沖洗液,術中輸血時盡量將其放入37℃的水中復溫后再輸入,大量輸入液體時也需將液體加溫至37℃左右以免降低患者的體溫。

    2.2.4凡士林的有效保護

    主要針對俯臥位頭頸部手術患者的面部皮膚保護。凡士林可在局部形成封閉性油膜,對抗摩擦力和剪切力:緩沖垂直壓力,減輕皮膚受壓,緩解血運障礙,潤澤皮膚,促進上皮新生,能有效延長壓瘡的發生時間。

    2.2.5加強責任心

    加強術中巡視,動態管理患者。巡回護士在手術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皮膚的顏色、溫度等觀察。隨時查看墊是否移動,患者身下床單是否潮濕,及時了解患者的皮膚受壓情況,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海2h放松約束帶一次,改善局部受壓部位出現的早期壓瘡反應。手術后護送患者回房時應向病房護士進行皮膚現狀的特殊交班,使患者得到連續而不間斷的護理。

    術中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我院現購置新的手術床,制作適用于各種的各個型號軟墊,保持患者術中的柔軟舒適;不斷強化工作人員對術中壓瘡的預防理念,術前對高危患者進行有效的危險因素評估,制定預防計劃,采取相關的護理措施。通過上述措施,有效避免了術中壓瘡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我院手術室整體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曉珍,樊翌明.術中褥瘡的研究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1~7.

    第5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簡易按摩;術中護理;緊張情緒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c)-0115-02

    非全身麻醉患者術中清醒,內心十分敏感,由于手術刺激和麻醉副作用,使患者機體潛能承受巨大負擔,常出現緊張、恐懼、胸悶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手術進程[1]。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現代護理已經由以患者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模式逐步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得到拓展。從2012年12月開始,本院手術室本著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為術中清醒患者行簡易按摩,緩解術中患者的緊張心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本院行非全身麻醉術中清醒患者246例,年齡、性別、科室不限,以星期一、三、五進行手術的患者為觀察組,計131例;以星期二、四、六進行手術的患者為對照組,計115例。觀察組中,男75例,女56例;年齡18~64歲,平均(35.6±5.3)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3例,高中及以下78例。對照組中,男66例,女49例;年齡18~65歲,平均(35.7±5.4)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1例,高中及以下6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中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術中增加簡易按摩護理,兩組術前、術后護理方式相同。

    1.2.1 常規護理 術前1 d,巡回護士根據手術通知單到病房探視擬手術患者,告知患者第2天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有關情況,介紹手術麻醉方式、手術并示范配合動作,告知患者家屬當患者前往手術時家屬需要攜帶和不宜攜帶的資料及物品,對患者的提問及其擔心的事項進行耐心解釋,盡量使患者放松心情,休息好。手術當天,巡回護士在手術室門口接應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向手術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及手術相關醫務人員,協助手術患者擺好配合手術,盡量滿足手術患者需求。術畢,協助手術患者整理衣服,送手術患者回病房并交代注意事項。術后第3天回訪手術患者,填寫心理調查問卷表,了解患者對術中護理的感受和對手術室的滿意度,調查的主要內容為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如害怕、緊張、緊張緩解、不緊張。觀察組手術過程中,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巡回護士利用空余時間,站立或坐于患者身旁利于按摩的位置,一邊以下述方式為患者進行按摩,一邊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

    1.2.2 簡易按摩護理 ①按壓太陽穴(眉梢與外眥連線中點向后的一寸凹陷處):雙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置于患者前額正中央,緊貼皮膚分別向兩側捻至太陽穴,按壓停留15 s,反復操作;②分推前額:松散掌面,食、中、無名指稍彎曲,三指并攏,利用指腹從鼻根推至印堂(兩眉頭連線中點)正中,沿眉弓分推至太陽穴,并在太陽穴輕輕按摩,反復操作10~20次;③梳頭式按壓頭皮:雙手五指分開自然微屈,在頭的兩側耳前、耳上往頭頂輕柔梳理或十指梳頭式按壓頭皮;④按壓頭部腧穴:用雙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行頭部腧穴按摩,分別均勻揉按眉弓、前額、頭頂、耳屏前方、人中溝等部位,沿著經絡走向,途經主要穴位時,用拇指指腹按壓并做輕揉緩和的回旋揉動,逐漸用力,力度和持續時間應以患者主觀舒適為標準,力度由輕到重,由弱至強,循環往復,直至皮膚發熱為止[2]。

    1.2.3 對癥按摩護理 ①腹部手術胃腸牽拉所致的惡心嘔吐:用拇指指尖在外關穴(腕背橫紋上2寸)及其周圍組織重力按壓,按壓時逆時針方向揉動,以局部酸、麻、脹、痛為度,并囑患者作深呼吸放松;②反射性疼痛:如膽囊手術所致的左肩膀疼痛不適,稍用力反復揉按肩膀肌肉群;③手術需要固定壓迫不適:用力揉、按、捏局部被壓組織,使肌肉放松。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患者手術過程中由緊張、害怕到不緊張;有效:患者手術過程中由緊張、害怕到緊張緩解;無效:患者手術過程中緊張、害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緊張程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表現為害怕、緊張的比例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1.3%(χ2=169.060,P=0.000)(表2)。

    3 討論

    按摩是現代休閑放松的流行方式,也是古老而傳統的治病方法。現代醫學經過大量實驗研究認為,按摩的手法刺激不僅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增加局部皮膚和肌肉的營養供應,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和再生[3],還具有鎮靜、催眠、放松的作用[4]。常規護理中,手術巡回護士主要協助麻醉醫師治療和提供術殊器材,患者只是被動滿足其需求。患者手術過程中出現的不適往往不好意思向醫務人員提出。而術中按摩是巡回護士主動為術中患者服務,預見性告知患者進行到某一部位時可能出現的不適,告知患者配合方法,以便手術順利進行,對于下側足部外踝或小趾下方,巡回護士每2小時按摩1次,盡最大努力減少壓瘡的發生。

    手術過程中由于患者長時間處于被動局限,無法改變,壓力分布集中,局部組織持續受壓,更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甚至發生壓瘡,而影響術中生命體征的平穩。為了降低患者術中不適的發生,術前及術中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按摩護理,對于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減少患者術中不適感及皮膚壓瘡的形成有一定價值[5]。針對部分手術時間較長、術殊的患者,在擺放時一定要注意患者的舒適度,尤其是年老體弱,有過敏體質、糖尿病等癥狀的患者,對手術采取強迫性的耐受性較差,術中難免發生壓瘡[6],對術中患者的舒適度有重要的影響,女性患者在取俯臥位時,雙側是重要的保護器官,因乳腺組織血運豐富,腺體有一定韌度,受擠壓易引起損傷,擺放時,將患者兩側護送至墊中空處,并展開胸下中單,使雙側不受任何擠壓,避免損傷;男性患者取俯臥位時要注意對其外生殖器的保護,和陰囊血運豐富,皮膚薄,擺放時,使其不與墊接觸,避免受壓及水腫的發生[3]。同時手術不論大小,也不論手術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如何,對患者的心理都會有強烈影響,患者往往焦慮、緊張、恐懼,且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局部組織受壓易加重[7]。患者術前害怕術中疼痛,擔心手術不順利或術后效果不好,加上術中固定和牽拉反射導致惡心、局部不適等影響,使患者更加煩躁[8]。手術中護士為患者進行簡易按摩,一方面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人體頭面部穴位豐富,有些穴位如太陽穴、百會穴、印堂穴具有鎮靜、催眠、放松作用;同時,護士站立或坐在患者頭部旁邊,一邊為患者按摩,一邊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猶如親人在身邊,可以起到心理安慰作用。

    簡易按摩,簡單易學,手術中為患者進行適當按摩撫慰,既能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又可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玉紅,余桂珍.頭部腧穴按摩在椎管內麻醉術中配合的應用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9):122-123.

    [2] 支洪波,徐仁華.穴位按摩預防下腹部急癥手術中嘔吐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8,3(17):52-53.

    [3] 阮飛玲,黃東玲,黎小冰.俯臥位行脊柱手術102例術中皮膚壓瘡的預防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8):31.

    [4] 張文廣,單守勤,鄭曙峰.中醫按摩加運動、心理干預提高抑郁障礙患者社會適應度的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1-3.

    [5] ,楊翠芳.垂肩側俯臥位手術患者預防術中壓瘡的護理[J].天津護理,2008,16(4):222-223.

    [6] 王翠平.術中壓瘡的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11,30(25):142.

    [7] 王菲,段立靜.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眼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8,21(20):41-42.

    第6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 神經外科手術;俯臥位;并發癥;預防與護理

     

     

    手術室護士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真正掌握手術中患者的實際需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安全合理的手術是手術成功的基本保證。全麻下俯臥位常用于神經外科幕上頂枕部、后顱窩中線區、腦干背側面等手術。俯臥位具有手術視野暴露充分、手術切口不偏離中線、便于手術醫生操作等優點,但此可能造成患者生理學的改變,易導致呼吸、循環障礙,神經損傷和皮膚壓瘡等并發癥。我院手術室2007年6~12月,對34例俯臥位手術患者采用此法擺放,手術視野暴露好,術者滿意,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齡16~58歲,平均37歲。其中,幕上頂枕部20例,后顱窩腫瘤6例,腦干腫瘤8例。 

    1.2擺放方法 

    在患者全麻后進行安置,手術床上鋪的單子要清潔、干燥、無碎屑,搬動患者時麻醉師站在患者頭部,負責觀察患者情況,保護氣管插管,托扶頭頸部,搬動患者時步調一致,將患者脊柱在同一縱軸位轉。大單將三圓形軟枕卷成管狀,折成三角形,尖角朝上置于手術床上,患者俯臥(使患者髂棘處臥于三角形底部橫枕上)胸腹部懸空以保持呼吸通暢,膝關節處墊以海綿軟枕,大腿與背部呈20°,雙小腿上翹與大腿呈30°~35°,雙小腿懸空避免腳趾受壓,約束帶固定下肢,頭轉向一側,墊一頭圈,兩臂自然彎曲置頭旁擱手架上或固定于身體兩側,約束帶固定,使其處于功能狀態,確保手術患者安全。擺放好,患者身上蓋手術巾,保暖并注意皮膚與金屬接觸。 

    2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2.1保持呼吸、循環通暢 

    盡可能使患者舒適,患者胸廓和腹部要留有空隙,達到胸廓和腹部不受壓,使患者在通氣時,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縮,以維持正常的呼吸頻率、通氣功能及靜脈回流。 

    2.2防止壓瘡的發生 

    俯臥位時身體主要受力點是兩肩鋒前側面、兩側肋骨、髂前上棘、膝等部位。這些部位面積小,承受壓力大,脂肪肌肉包裹較少,易發生壓瘡。擺放時,這些受力點要墊海綿墊以緩解局部受壓,手術時間超過1 h的患者,常規進行檢查受壓部位的血液回流情況,并予以按摩。

    2.3眼部和面部受壓的預防情況 

    雙眼用專用貼膜遮好,防止消毒時碘酒流入眼內,造成黏膜損傷。頭托固定頭頸時,要將眼部放于頭托凹陥處,避免眼瞼部皮膚接觸頭托,注意調整面部皮膚與頭托的接觸部位,使前額和兩側顴骨受力點均勻。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巡回護士每1~2小時檢查1次患者眼睛、前額和雙側顴骨受壓情況,并調整受力點。 

    2.4避免神經牽拉傷 

    俯臥位時,患者伸展的雙臂與身體的夾角不超過90°,以65°~75°為宜,并墊以軟枕,防止過度外展造成臂叢神經牽拉而引起不適。 

    2.5保護器官避免受損 

    女性患者乳房因乳腺血運豐富,腺體有一定彈性,受擠壓易引起損傷。擺放時將兩側乳房護送至墊中空處并展平胸下中單,避免其受壓。男性和陰囊血運豐富,皮膚薄、嬌嫩,擺放時,使其不與枕接觸,避免受壓,水腫的發生。

    2.6脊髓損傷的預防 

    患者全麻后,肌肉完全處于松弛狀態,在轉換時要使患者頭頸部與脊柱在同一縱軸同步轉動,并使脊髓維持在其功能位。 

    3結果 

    本組34例患者在手術室護士的細心呵護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合理安全、科學的擺放,充分暴露術野,給醫生操作帶來了方便,縮短了手術時間,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舒適與安全,無其他并發癥的出現。 

    4討論 

    正確的擺放,不僅有利于手術的順利完成,而且有利于對患者的觀察及護理,俯臥位是被迫姿勢術中的放置,是手術護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手術安置是否正確、合理,不僅直接影響手術操作,還會給患者造成手術以外的損傷,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所以俯臥位的合理安置是手術室護士的基本功,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不斷地改革和創新,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舒適需要,不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本組34例患者順利完成,均不同程度減少手術時間,降低了并發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舒適與安全,降低因安置不當給患者和手術室護士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符利君,吳懷蘭,張南南,等.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殊的安置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69-470. 

    [2]李海如,宋烽,邊樹芳.使用弓行俯臥位支架的護理措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84-385. 

    [3]計惠民,徐歸燕.患者變換與移動的護理援助[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9,18(4):158-159. 

    第7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手術室;骨科;整體護理

    骨科是醫院收治患者最多的科室之一,老年患者比重較高,且病情多較重、處理難度大,青年患者多見骨、多發傷,病情急驟,手術是骨科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據WHO統計每年約有3%~25%的手術患者因手術并發癥致殘、延長住院時間[1]。整體護理是指以現代護理理念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護理與護理管理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多方面需要,提供最佳護理[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10月,骨科收治并擬行手術治療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15例,年齡14~82歲、平均年齡(44±14)歲、≥75歲者10例。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未合并認知、精神障礙;③麻醉風險等級Ⅰ、Ⅱ級;④無既往手術史;⑤無特殊人格,如極度易激惹;⑥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隨機隨機表達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組、整體組各2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傷情、基礎生理評分等級、手術類型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按照醫院舊有骨科手術、手術室護理程序,安排常規護理與護理管理。整體組給予整體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1.2.1術前訪視

    1.2.1.1評估 ①術前1d,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進行術前方式,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狀況;②做好術前準備,關注患者飲食、作息、軀體感受;③安排術前功能訓練,如床上排便、排尿;④與患者深入交談,了解患者需求、顧慮、錯誤認知。

    1.2.1.2術前健康教育 簡明扼要的介紹手術基本情況,應注意事項、麻醉時可能感受、手術,保障術前充足的睡眠。

    1.2.1.3深入交談,給予心理支持 ①從患者文化、社會背景、閱歷的方面考量,采用合適的語言內容、語氣,與患者進行深入交流,減輕患者緊張、恐懼的負面情緒;②掌握患者心理動態,及時進行疏導,告知良好心態的重要意義;③盡量采用積極的語言,暢想未來,增強患者信心。

    1.2.2術中護理

    1.2.2.1操作解釋 在建立靜脈通路、麻醉穿刺與推注時、擺位時等護理操作,與患者進行小聲交流,給予必要的解釋,減輕患者顧慮。

    1.2.2.2預防低體溫 ①有條件者,鋪設具有溫控功能的升溫毯,術前預熱;②做好輸液預防;③避免皮膚暴露;④必要時給予變升溫毯;⑤加溫血制品、輸液預備品、消;⑥加強肛溫、鼻咽溫監測;⑦注重術中配合,縮短手術時間。

    1.2.2.3壓瘡預防 ①手術多為仰臥位,骶尾部等處易受壓,常規用藥或以墊軟墊;②擺好后,條件整體床單元;③做好固定,術前做好室內濕度、溫度調節。

    1.2.2.4給予人文關懷 ①在操作時給予必要的眼神交流,避免機械操作,忌麻木表情,減輕患者陌生感、冰冷感;②在對敏感部位進行操作時,尊重患者隱私,操作前進行必要的解釋;③避免醫護間不必要的交流,禁止閑談;④做好儀器管理,避免產生噪音。

    1.2.3術后護理 做好落實切口護理,擦拭遺留污漬、血跡。幫助患者整理好患者衣物。做好復溫、保暖等護理內容,但切記復溫過快。按順序檢查各導管、支護架是否穩固。

    1.3觀察指標 應激指標水平:術前1d、手術室內,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峰值。不良事件:并發癥(低體溫、壓瘡、眼角膜炎等)、追加物、藥物干預、手術時間延長、術后精神障礙、麻醉蘇醒質量不佳等。

    1.4統計學處理 以SPSS18.0軟件包處理所獲數據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P

    2 結果

    2.1應激指標水平 整體組收縮壓、心率手術室內峰值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不良事件 整體組不良事件例次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科手術護理路徑已基本成熟,器械護士、巡回護士各司其職,默契配合是護理管理主要關注點,以保障手術安全、預防并發。盡管手術成功率較高,但這并不代表骨科手術護理無改進的空間,恰恰相反,舊有的護理模式未能體現現代護理思想,護理仍以手術為中心[3]。

    整體護理策略重點:①強調整個圍術期管理;②以患者為中心,從心理、環境、生理等角度出發,改善患者生理、心理條件;③關注細節,充分運用循證思維,在設置改進目標后,查閱相關文獻,制定針對性的護理策略;④注重人文關懷,盡量采用積極的語言,在進行護理操作時,以行動、語言、態度,給予患者被尊重、被關注、被支持的感受。

    結果顯示,整體組收縮壓、心率手術室內峰值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當然,整體護理相較于常規護理,因護理內涵、內容都更加豐富,增加了護士工作負擔,對護士綜合護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體護理實施之初,還可能影響基礎護理落實質量,增加新的風險。科室不應急于求成,可先易后難,先提升心理、環境相關護理,再增加技術護理。

    參考文獻:

    [1]張玉坤,盛偉斌,唐慶,等.骨科手術風險度評分的建立及效能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8):1647-1648.

    [2]李娜.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3:67-69.

    第8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壓瘡是指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1]。術中壓瘡也稱壓瘡,多發生于術后幾小時至6d內,其中以1-3d最常見,好發于骨突處[2]。引起壓瘡的危險因素很多,其中手術是壓瘡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手術壓瘡與手中的擺放有密切關系,現著重總結俯臥位脊椎手術壓瘡的危險因素及護理體會。

    1 病例簡介

    患者莊某,女,68歲,因腰背外傷疼痛4小時,急送我院,門診X片及CT示:T12壓縮性骨折,急診擬“胸12壓縮性骨折”收入住院。入院時神清,腰背部疼痛較甚,無下肢麻木,放射痛,皮膚完整,無破損。T 37.5℃,P 110次/分,R 20次/分,BP 138/84mmHg,患者身高約156cm,體重約65kg。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否認高血壓,否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否認重大外傷手術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輔助檢查:總蛋白63.3g/L,血清蛋白 40.6g/L,血紅蛋白 121g/L,白細胞 6.4×109 /L,血小板 129×109/L。入院第5天,在全麻下行胸12壓縮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持續3小時,手術結束返回病房,術后嚴密觀察未發生壓瘡。

    2 危險因素分析

    2.1 患者本身因素 由于患者是老年人,其皮膚松弛明顯且干燥,缺乏彈性,皮下脂肪萎縮,變薄,組織再生能力減退,增加了壓瘡的危險性。不少學者認為,體型消瘦者較肥胖者壓瘡發生率高,患者極度消瘦和體弱時,易發生壓瘡,而體型過度肥胖者也易發生組織拉傷及壓瘡。患者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屬于肥胖患者,增加了壓瘡的發生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血容量不足、脊柱損傷和發熱等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其中糖尿病患者氧供減少,反應性充血延遲和血管閉塞加快等原因使其發生壓瘡的危險性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約高3倍。此外,傷后患者被迫臥床,床上大小便等刺激容易損傷皮膚,增加壓瘡的發生率。患者精神心理緊張因素、認知功能障礙、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環境溫度改變等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2.2 力學因素 壓力是造成壓瘡最主要的力,其中垂直壓力是術中壓瘡最主要的因素[3]。脊柱手術支架過硬,頭部支架材質粗糙,位置放置不當,使用約束帶過緊,身體的其他受壓部位(如膝部、足背、雙側前臂)未加用保護墊,長時間的氣管插管,壓力過大的吸痰操作等原因,會使患者承受的壓力過大,局部皮膚粘膜缺血缺氧而發生壓瘡。此外,摩擦力、剪切力是導致壓瘡的另外兩個重要的危險因素。

    2.3 手術因素

    2.3.1 手術持續時間 大部分組織只能承受短時間超壓,長時間暴露于壓力會引起組織局部缺血,導致組織缺氧壞死。有研究表明,手術時間超過2.5小時是壓瘡的危險指數,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組織損傷的風險將增加兩倍,即使是健康的手術患者,也有可能造成組織損傷[4]。由于本醫院未使用CB機,術中等待拍片、洗片時間較長,延長了手術時間,使局部受壓組織處于低灌注或缺血的時間延長,增加了患者發生壓瘡的機會。

    2.3.2 麻醉持續時間 麻醉將患者置于一種受損狀態,其阻止了患者對疼痛和壓力的敏感性,導致組織脆弱,容易損傷。另外,物會抑制神經系統,一定程度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血流變慢,導致組織血液灌注減少,增加患者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降低組織的耐受力,是術中壓瘡發生的又一危險因素。

    3 護理體會

    3.1 加強術前訪視和評估 加強術前訪視,根據患者本身的因素,針對性的護理能有效減少壓瘡的發生率。術前適當的給予優質蛋白飲食,增加營養,增強抵抗力,促進術后傷口愈合。關注患者血糖,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控制血糖,再行手術治療,術中加強血糖監測和壓瘡防護。控制體溫,保持環境溫度相對的穩定,保護皮膚的完整性。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應對機制,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增強自信心,減少壓瘡的發生率。

    3.2 保護受壓部位,縮短手術時間 手術決定了患者的受壓部位,俯臥位比仰臥位者更易發生術中壓瘡。脊柱手術患者被迫采取俯臥位,在患者臥于脊柱手術支架時,保護患者前額,顴骨,兩側肋骨,尤其是保護女性的雙側,擺放時可將兩側護送至支架空處避免受壓。在其他受壓部位,如膝部、足背、雙側前臂,應用軟質枕頭、墊等減輕皮膚受壓,緩解血運障礙,延長壓瘡發生的時間。此外,護士應充分準備手術用物,加強術中配合,縮短手術持續時間以減少術中壓瘡發生。

    3.3 減少局部壓力,摩擦力及剪切力 保護皮膚,增進局部血液循環,解除壓迫是預防壓瘡的有效方法。保持手術床單位平整、干燥、無細小異物,可使用減壓海綿墊,避免將患者直接臥于橡膠中單上。術中擺放或移動患者時應規范操作,動作輕柔,特別對受壓部位避免推、拖、拉等動作,保護皮膚的完整性,有效的預防壓瘡。

    3.4 注意術中保暖及皮膚干燥 術前做好患者皮膚清潔,做好腸道清潔,避免局部刺激。提供適宜的手術室溫度,一般控制在22-25℃,保持患者體溫相對穩定,避免人為降低體溫。保持手術野周圍整潔干燥,避免術中沖洗液、血液等刺激皮膚,必要時及時加鋪治療單,更換敷料。

    3.5 加強術中巡視與觀察 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的變化,保持靜脈通路的通暢。及時了解患者的皮膚受壓情況,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前提下,查看患者身下床單的潮濕情況,查看頭部、前臂受壓情況,及時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手術結束后,認真檢查患者受壓部位,如發生急性壓瘡應做好詳細記錄,及時通知醫生。與病房護士嚴格交接班,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的治療和護理,并填寫壓瘡申報表及時上報。

    4 小結

    術中壓瘡的發生率是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手術患者因其被迫、麻醉和疾病本身等原因是急性壓瘡的發生高危人群,術前經過對患者進行全面詳細的評估,制定預防計劃,合理擺放手術體會,加強術中巡視和觀察等措施,降低受壓部位的壓力,保護患者受壓部位的皮膚,并保持術中患者的體溫正常,從而有效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減少患者術后的護理風險,提高手術室整體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2] 謝小燕,劉雪芹.兩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在手術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較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9-361

    第9篇:手術室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范文

    關鍵詞:脊柱;圍術期}壓瘡;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1162一03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我國衛生部在等級醫院評審和質量年檢查中已將壓瘡作為衡量護理任務的標準之一,將發生壓瘡視為未提供一個符合標準的護理行為的證據。據研究,壓瘡在矯形科病房、創傷病房、神經內科病房、重癥監護病房和老年病房中高發。創傷中的骨科患者多需臥床休息治療,很容易發生壓瘡,一旦發生壓瘡,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影響治療效果,易發生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在壓瘡的防治中,預防是最重要的部分,壓瘡預防也是長期困擾臨床護理實踐的難題。在脊柱疾病的患者圍術期壓瘡的預防中,國內護理同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現綜述如下。

    1 脊柱疾病患者壓瘡形成的原因研究

    1.1 疾病因素

    1.1.1 脊椎疾患、脊柱骨折者包括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體滑脫、脊椎體結核、脊椎骨折等有痛癥的患者因難以忍受翻身的疼痛,對于預防壓瘡所采取的翻身措施不能采取主動的配合,往往為減輕疼痛而采取強迫。國外有關學者提出,在69.75mmHg壓力下,組織持續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損傷,據統計,骨折患者無論是術前還是術后,對翻身持反對態度者占85%,認為可以翻身者占10%,自愿配合翻身者占5%。而且,據報道,90%以上的骨科患者及家屬不了解壓瘡的相關知識,只有2%的患者及家屬因患過壓瘡或護理過壓瘡患者才略懂壓瘡的危害及預防手段。因此該類患者易發生壓瘡。

    1.1.2脊椎損傷致截癱患者據有關資料報道,脊椎損傷患者壓瘡發生率在25%~85%,此類患者因截癱平面以下部位無感覺、不能隨意翻動等,使受壓部位承受壓力過久及皮膚經常受到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行顱骨牽引特殊的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壓瘡相關的知識。因此,截癱患者極易發生壓瘡。

    1.2 圍術期因素

    1.2.1術前因素 對于脊柱疾病及骨折患者,由于上述疾病因素使壓瘡的形成具有了相當大的危險因素。而對于創傷造成的骨折等急性損傷早期對壓瘡認識還應注意到患者有關應激心理障礙因素及患者具有激惹性格也是造成術前壓瘡的危險因素之一。

    1.2.2 術中因素 ①術中壓力因素:手術床墊過硬、墊物安置不當、手術操作者的腹部不自覺暫壓在患者身上、手術時間長、術中變換及手術操作振動較大時墊失去保護作用、須長時間保持同類姿勢者、身體某一部位的皮膚持續承受體重的壓迫也可引起壓瘡。②術中皮膚發生損害的危險因素增加。手術創傷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皮膚抵抗力降低;疼痛及手術使組織器官缺氧及耗氧增加;負重和骨突出處的皮膚較非手術期更易發生壓瘡;神經組織麻醉使皮膚血運不當,缺氧加重,無氧代謝物堆積,極易發生壓瘡。③術中皮膚天然保護屏障破壞。手術中血液、沖洗液、滲出液外流,使受壓部位的皮膚被浸漬;搬動患者時動作粗暴,造成外層的保護性角化皮膚去除,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被破壞,誘發壓瘡發生。

    1.2.3 術后因素 脊柱術后因為平臥壓迫止血的目的要求平臥6h后才能翻身。因此,平臥時間長;加之有時傷口敷料時有滲出使腰骶部被浸漬;術前患者腰腿痛的痛域影響患者不敢輕易活動肢體致尾骶部等骨突部受壓時間較長;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患者有嗜睡、感覺減退的情況使患者睡眠時間延長。主動活動的次數減少;患者平臥位,兩側臀肌的相互擠壓可致尾骶及臀裂兩側出現條狀壓瘡;而術后短時間內患者尚不能在腰痛的情況下掌握軸向翻身的方法而致側臥位時間可能過長時骨突出處受壓。

    2 脊柱患者圍手術期壓瘡形成的部位

    2.1 術前,因牽引、強迫的因素而易在枕部、兩肩胛、背部脊突處、骶尾部、雙髖部及足跟、左右內外踝部形成壓瘡。

    2.2 術中,因脊柱手術多為俯臥位,而易使受墊托的頭頂部、額部、面部兩側顴骨部、下頜、胸部兩側髂前上棘、雙膝、雙脛骨結節、雙足背等部位受壓過久而形成壓瘡。

    2.3 術后,因疼痛使用鎮痛泵,主動翻身意識不強、方法掌握不當、平臥要求等特殊原因而易在兩肩胛部、背部脊突處、骶尾部、雙髖部,雙足跟、左右內外踝等部位發生壓瘡。

    3 脊柱患者壓瘡的相應預防措施研究

    3.1 傳統的預防措施

    避免局部長期受壓;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增進局部血液循環;增進營養的攝入。在各措施中局部減壓是最重要的.傳統的減壓物為海綿、氣墊、水墊、羊皮墊,隨著壓瘡護理的發展現代預防措施又研發了許多新型減壓墊,并在護理人員壓瘡預防意識及患者教育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及規范,使壓瘡的預防措施得以較好落實。

    3.2 培訓護理人員掌握評價壓瘡高危因素標準做好壓瘡高危預見

    護理人員對壓瘡問題的重視和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治壓瘡的基礎。在所有評估壓瘡危險性的工具中,應用最廣泛的是Norton量表和Waterlow評估卡。但Norton量表信度和效度較低;Waterlow評估卡特異性低,敏感度卻高達100%,Meelley量表更能有效區分患者是低危、中危還是高危群體。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的病例采用相應的評分辦法進行預見性評分、上報及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3.3提高患者及家屬預防壓瘡的意識和方法是預防壓瘡的有效措施

    在壓瘡形成原因中,大部分骨科患者及家屬不了解壓瘡的相關知識。缺乏主動預防壓瘡的意識和方法,而僅依靠護理人員的定時翻身是不能完全有效達到預防壓瘡的目的。針對壓瘡發生原理,間歇解除壓迫是預防壓瘡首要措施,而翻身則是最簡單有效的壓力解除法。因此可應用互動式預防壓瘡健康教育的方法調動患者及家屬預防壓瘡的意識并教會自理的方法。張穎芳等采用蕎麥皮小枕預防壓瘡;張美榮采用黍子墊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陳豫清自制谷粒袋預防壓瘡58例;王素霞等采用糜子墊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研究等均介紹用植物的種子為原料,利用這些種子、無毒、性涼,起到按摩、減少摩擦力、分散正壓力、間歇性解除局部壓力及透氣性好等特點自行制作減壓墊使用,同時利用預防壓瘡健康宣傳手冊等資料向患者說明脊柱疾病軸向翻身的特點和作用,教會患者軸向翻身的方法,達到有效減少骨突處壓力及配合術后翻身減壓的目的。

    3.4 術前預防措施

    根據圍手術期的壓瘡形成原因分析,在術前即要對患者進行有關壓瘡知識的教育,使其有足夠的認識,并介紹使用各種子類防壓瘡減壓墊;實際表明,溫度升高1℃,組織代謝增快,需氧量增加19%。組織在持續受壓、缺氧情況下,溫度升高則發生壓瘡的危險性增加。而涼液墊利用墊內液體波浪式的滾動和低溫,降低了局部代謝,避免了患者不適。更換1次/2h,能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減少潮濕、刺激。同樣橡膠手套、3L液袋用于預防壓瘡的護理,也起到涼液墊相同的減壓作用。往往要注意的是這些減壓墊因透氣性較差,應更換1次/2h,并用涼水清洗干凈待干備用。頸椎骨折顱骨牽引時,采用骶尾部墊高懸空減壓法,可有效預防壓瘡并解決夜班護士翻身時人力不足的難題。而且不會加重脊髓的壓迫。對外傷脊髓損傷至截癱者使用智能型氣墊減壓床。氣墊床的使用雖不能減少主要受壓部位,但可以有效減小嚴重受壓部位的平均壓強峰值、全身平均壓強及嚴重受壓部位面積大小,因此,對預防壓瘡有實際的意義。

    3.5 術中預防措施

    根據手術要求選用一定厚度的手術床墊,對消瘦患者加用海綿墊,用約束帶時加襯墊。特殊如截石位以軟枕墊于骶骨部減少重力對骶尾的壓迫。目前,較為先進的是Akton聚合物墊,因其與人體相似,具有獨特的粘彈性,并非凝膠、泡沫或液體,形似果凍,用其做成頭圈,墊子平整柔軟,直接墊于手術患者的受壓部位可分散身體各部位的壓力。因其成分近似組織故有效地遞減了壓強度;但注意脊柱手術俯臥位時額部與兩側顴骨部要墊托好,以防眼睛受壓造成失明等嚴重后果;立體輪廓組織墊在術中的運用對受壓部位進行支托,可以增加原受力面積的33%,可較好地分散患者身體壓力,使骨突部局部壓力明顯下降,減少了手術壓瘡形成的發生率。手術患者存在術前病房與手術室交接、術后手術室與病房交接的過程。對于有異常或壓瘡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做好交接班,建立手術患者交接班表,與病房護士詳細交接手術患者術前、術后皮膚情況,對有問題的皮膚要有性狀描寫。術后與病房護士交接皮膚,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保護性反應,解除壓力后一般30~40min褪色,如持續發紅則表明軟組織損傷。脊髓手術患者因俯臥位頭頂、額部、雙顴骨、下頜,胸部兩側髂前上棘、雙膝、雙脛骨結節易受壓,因此對術中皮膚有壓紅的患者要記錄,要進行特殊交班,使病房護士明確術中受壓部位,減少或避免術中受壓部位繼續受壓;此外,術中預防措施還要注意給患者保暖,以免軀體循環不良;加強巡視、觀察,以保證手術維持及骨突減壓部位減壓物有效減壓。

    3.6 術后預防措施

    脊柱術后患者多留有傷口引流管及尿管、自控鎮痛泵管等。應保證各管的走向不對皮膚造成壓迫;保持腰骶部不被傷口滲出而浸漬;術后6h以平臥位壓迫傷口出血為主,據報道,術后6h內壓瘡的發生率為17.9%。因此須間歇予軟枕墊背臀部側30度,側臥位少時,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使壓力再分配,擴大了受壓面積,分散了大轉子和髂部隆突部分的壓力;背部傷口托墊在軟墊上,也有壓迫止血的作用;雙小腿用涼液墊或軟墊抬高,使雙足跟懸空以減輕雙足跟及內外踝受壓;手術6h后護理人員定時給患者側臥30度減壓1次/2h,并觀察受壓骨突部皮膚,也可在骶尾部或髖部骨突處涂凡士林預防壓瘡,因凡士林為藥物附加劑,有適當的粘稠性,潤澤皮膚,促進上皮新生,防皸裂脫屑,在局部形成油性膜,并對抗摩擦力和剪切力,可防止尿液對皮膚的刺激和腐蝕,減少了細菌感染的機會;患者取斜坡位時要小于30度角,以防骶尾部產生剪切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成人网|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av免费电影|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人|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成人h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