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規劃設計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案例研究;課程導入;教學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0-0161-02
一、主題描述
對于隸屬于工科的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三個規劃設計類專業,其間專業分工的區別與理論背景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并存的。對專業知識整體框架的明確、對每一門專業課的理論或應用目標的明確是學生“明白地學,學得明白”的重要前提。幫助學生構建“專業知識框架體系”和抓住“每一門專業課任務”的重要性,源于筆者多年的學習經歷和教學工作實踐中的教學反饋。筆者在大學二年級開始大量的“園林”專業課程的學習,但苦于缺乏對“園林”專業整體知識框架以及全面的工作任務的認識,便片面地認為“園林”是“認識植物和種植植物”或是“公園設計”等。直到大學三年級,經過不斷摸索,不斷求證與不斷思考后,才得以形成較為全面和整體的認識。而在后來的教學反饋中,絕大多數的大三學生竟然將城市學院所開設的“城市規劃”、“園林”、“環境藝術”、“園藝”等專業混淆,不能區分,也不能把學生自己所學專業的“那棵大樹”看清楚,以至于其畢業之際也不能很好地定位工作目標,甚至不知道要找什么類型的工作。著名的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在《看不見的花園》[1]一書寫道:獻給我們學科,始于興趣,終于崇拜與熱愛。各領域的大師對他們的專業的熱愛毋庸置疑,那么大學教師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學生找到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從哪開始?如果學生對所學專業沒有整體認識,那么興趣又從何而來?“專業知識框架的構建”要從專業課涉足之處就要認識,要從每一門專業課第一次課堂內容開始明確。“課程導入”不僅是總結前堂課的內容,引出當堂課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該門課開課之初就有“專業知識框架的構建”這樣的“整體課程導入”。
二、案例描述
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城市總體規劃”共分為8個專題,本次教學案例為專題一“從城市規劃到景觀設計概述”,4課時共180分鐘,使用的教材是《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指導》[2],學生對象是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城市學院城市規劃專業2010級AB班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1)了解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專業分工;(2)掌握城市規劃中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各自任務;(3)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要求。
教材僅對上述第2點的局部和第3點做了文字講述,這對于需要以規劃設計圖紙為重要成果的專業學習還相距甚遠。基于此,開展三個教學內容和目的均需補充大量的規劃設計案例。通過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規劃設計現實案例,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從城市規劃到景觀設計”屬于不同專業不同分工,促使專業課學習的“知己知彼”;更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城市規劃”的框架及其成果,明確“框架”就能“明白地學”,用目標成果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
教學過程如下:教師用一組工程項目圖紙進行課程導入:對項目基地區位分析、現狀分析、規劃、設計,甚至施工工藝及流程,竣工狀況等都是用圖紙表達出來的,可見“圖紙”是規劃設計師最為重要的表達成果。“城市總體規劃”的第一次課,請同學們基于已學過的相關知識,辨認所瀏覽的所有圖紙,這些圖紙的內容及其圖名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是“城市總體規劃”所含圖紙?在5分鐘左右圖紙瀏覽的過程中,學生們說得最多的是“總平面圖”以及更多的不確定。教師此時就可以給出本次課主要解決的問題:(1)了解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專業分工;(2)掌握城市規劃中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各自任務;(3)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要求。通過對瀏覽的幾十張圖紙一一分類和確定圖紙名稱,進而解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的專業分工和專業知識體系之間的差異與聯系。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入三套完整的工程實踐案例,詳細講解方案之后,分別總結出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規劃內容與圖紙文本要求,并提出問題:這些規劃項目應該由哪些單位承接?經過短暫思考后,有學生回答是“規劃局”。教師隨之講解了“規劃局”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立項和審批,進而擴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各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市級城市設計研究院”等單位是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般被委托單位,建O單位則是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主要承擔者,以及各種規劃設計工作現行的收益標準。教師留下三個問題,給學生10分鐘時間閱讀教材第一章,之后與學生一起對問題展開討論。以“曲靖市總體規劃”案例的講解使學生明確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以“昆明總體規劃用地類型布局”為案例,凸顯總體規劃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最后,教師帶著學生回顧并總結本次課的三項主要內容及擴展,布置了一套規劃臨摹作業,并給出了該門課所有作業要求和完成時間,并對作業訓練的目的給以明確的說明。
三、案例分析
1.案例貼切且豐富。貫穿該課程的案例主要有昆明市總體規劃、曲靖市總體規劃、濟南長清大學園控制性詳細規劃、浙江瑞安經濟開發區用地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溫州市泊岙山莊建筑與景觀設計等,這些案例覆蓋了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能比較清楚地說明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等專業分工,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自己專業的目標,理解本門課程的學習和應用目標。
2.巧妙設問激發學生探知興趣。在學生模棱兩可、似懂非懂之處進行提問,可以使學生增強注意力;對實踐工作相關事宜提問,激發學生對專業工作的好奇和向往,如做昆明呈貢新區總體規劃如何收費、做云南師范大學呈貢新校區景觀設計收費標準、做高檔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收費等;或是各種項目承接單位是哪些等。從教學反饋看,這些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專業工作的向往,從而能大大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的這些提問和解答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本行業,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方向。
3.善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是學生對該門專業課入門的一個工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閱讀教材,再通過引入豐富的案例,讓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得以更好地拓展知識面,課堂不僅凸顯了教材的輔助作用,而且也可以引導學生活學活用。
4.重視實踐經歷融入教學。工科的大學教師應該是理論的研究者和傳道者,更應該是實踐的踐行者。該課的教學中,教師穿引的例子還有昆明新機場規劃與景觀設計、住區規劃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是教師的實踐之作,其真實的感受和專業思考邏輯是很有感染力的。
5.重視嚴明課堂紀律和作業梯度。教師在課堂時間即將結束之際,提出了課堂紀律要求,如考勤紀律為:每次上課鈴響起不點名,而是清點上課人數,缺席的學生由班長在下課之前提交名單;課堂提問:每次上課對上一次課的內容進行提問,促使學生經常溫故知新,培養好的學習習慣。考勤和課堂提問占綜合成績評定的20%,方案實踐作業占40%,理論考試占40%。給出了方案實踐作業要求,包括規劃套圖臨摹、用地類型規劃、某城市某新區總體規劃共三次規劃實踐作業,難度與培養的專業能力均呈梯度上升,教師針對每次作業的訓練目的也給出了明確說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 , 設計 , 環境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accelerated continuously, new city centre constantly emerg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he city has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city of population, the lack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with reasonable us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How to meet the "people-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premise of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its actual conditions make livable, efficient, ecological, fitting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ximum of land use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making of the humanization, ecological energy-saving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the cases of high building density of quality hous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new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may.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design,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我國城市化進程與新興城市中心區發展現狀
城市化的演進過程一般分為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我國現在處于城市化與郊區城市化的階段,中小城市的規模不斷向擴大,大城市則往往都有一個或多個新城區的崛起。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世界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造城運動。從1949年到2003年,城市化率由10%提高到40%,年均提高0.55個百分點。到2011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47%,今后的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提速。
在如此迅猛的發展下,伴隨著產生諸多問題,城市住區環境品質問題越來越嚴重,噪聲污染、光污染、空氣污染還有生態環境品質的缺失都導致了非人性化的居住環境的產生。
2. 城市大規模擴張對城市人居環境的影響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高速城市化的階段,由于城市規模的迅速膨脹已經無法滿足大量新城市人口的需求,城市土地資源的匱乏與合理利用問題越來越突出,城市的生態環境,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社區環境和居室環境仍然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老中心城區越來越擁擠,效率越來越低下,越來越不適于居住,人們趨向于在郊區購房以獲得較高的居住品質和相對便宜的購房成本,但嚴重的交通時間成本制約著城市的發展。理論上來說,城市越大,城市效益也越大,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諸多的城市病讓原來的城市越來越不適于人們工作與生活,故而新興的城市中心區相繼規劃建設。這些新城區往往都經過科學的規劃論證,按照現代城市規劃理論進行設計,能綜合考慮工作,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為人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富有特色的積極推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滿足“以人為本”“綠色生態”的城市發展戰略的前提下,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角度結合國情打造宜居的、高效的、生態的、合宜的城市住區環境品質,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盡可能的打造人性化的,生態節能的城市居住區環境品質。
3. 新城市中心區的高品質住區定義
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開發中,一般認為容積率在0.6以下的居住區被認為是低密度住區,0.6―1.2為中密度, 1.2至2.0為中高密度, 2.0以上為高密度。容積率的大小直接反映著小區空間環境品質的優劣,容積率越小,社區的空間環境品質就越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空間就越大,居民的室外活動場所也越大。但過低的容積率又不利于節能節地的國策方針。新城市中心區的住宅區規劃應該確定合適的容積率,控制在2.0左右較為合適,且應該有完善的公建配套與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與節能措施,并把住宅與配套商業獨立設置,一方面避免公建產生的噪聲、油煙、燈光等環境污染對住宅造成影響,降低居住品質,另一方面又可以較好的塑造城市的街道立面形象,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4. 江蘇溧陽世紀名城住宅區案例分析
下面將結合筆者的實踐案例――江蘇溧陽市南片區B5地塊(世紀名城)規劃建筑設計項目,從總體規劃,單體建筑,環境營造等方面對新城市中心區的高品質住區設計進行探討。
4.1項目概況
江蘇溧陽市南片區B5地塊(世紀名城)規劃建筑設計項目占地面積9240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9萬平方米,社區公建及配套用房共 0.5萬平方米,商業面積0.8萬平方米,容積率2.0 ,建筑密度18.43% ,綠地率43%。
4.2基地現狀
基地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約260米,基本呈一個矩形,場地內地面平整,整體地勢從東北角往西南角傾斜,最大高差1.5米左右。
基地地處溧陽市東南,隸屬溧陽市新城區,北接溧陽老城區,南臨規劃建設中的燕山新區,建設中的寧杭城際高鐵溧陽站在基地正南方2公理,104國道、寧杭高速公路、239、241省道分別從基地的東、南方穿過。基地周圍均為近兩年新建城市道路,成網格化布局,交通發達,出行方便,配套齊全。(圖一) 圖一:案例區位圖
4.3總平面規劃
4.3.1根據溧陽市城市發展的定位;“長三角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蘇浙皖邊界區域中心城市,國內外有知名度的生態旅游城市”和“生態、環保、人文”的發展理念,將溧陽市打造成具有;“歷史文化、山水旅游”城市特色,將“現代建筑風格、山水園林環境”作為世紀名城規劃設計理念。
4.3.2高層拼接戶型沿東北側及中央區域布置,其中中間為點式一類高層,高層底層為5.4米高的架空層;多層洋房布置在小區西南部的位置,中間布置水系,使得高層和洋房共享中心綠軸景觀,同時將多層洋房與高層分隔開,商業、社區中心沿南側羅灣路布置。(圖二)
高層區域的地下室布置為車庫和設備用房。 圖二:總平面圖
4.4空間結構與景觀分析
通過建筑間的圍合,以水系相結合,形成“中心水域”――“中心綠地”――“組團綠地”的空間層次。空間與空間之間互為滲透。南北兩個入口之間形成小區的中心綠化主軸,正對開闊的入口綠化廣場,緊接入口廣場為小區的中心綠地,與水系相接,為整個小區的景觀中心。整個小區的高層住宅底層基本全部為5.4米高的架空層,提供開闊景觀視野的同時,為居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很好的去處。
公建配套與住宅完全分開布局,商業與配套獨立設置在南側沿街面,打造較好的商業氛圍的同時又不對住區內部造成影響。
圖三:夜景鳥瞰圖
景觀設計根據空間形態,形成帶狀的水系景觀軸,沿帶狀水系依次展開景觀節點,南北入口部位設置噴泉、雕塑廣場,營造大氣、雅致的居住品質。(圖三)(圖四)
4.5 流線分析
通過環狀的車行主路串聯整個小區,中間步行道沿中心水系連接南北入口,同時劃分高層區和洋房區,地面停車設于小區干道兩側,與中心景觀步行帶區分開,實現人車分流。圖四:沿街透視圖
4.6 高層分戶太陽能熱水器
建設環保節能小區,每戶配置壁掛式陽臺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共安裝太陽能集熱板面積約4500平米,日產熱水280噸,年可節約標準煤800噸,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圖五)
4.7單體設計圖五:高層分戶太陽能集熱器局部效果圖
整體小區戶型分為六種,其中高層住宅有五種,多層洋房住宅一種。
4.7.1高層區住宅依據景觀的層次分為拼接戶型和獨棟戶型,以一梯二戶為主,少量一梯三戶,在照顧到觀景的同時,戶戶朝南,戶戶南北對流,戶戶明廚明衛,高層全部戶型都設置有觀光電梯,所有電梯廳皆直接對外采光。在戶型的設計上,以實用為基本原則,并引入入戶花園及空中花園的概念,營造高檔的居住品質。圖六:多層洋房效果圖
4.7.2多層區住宅均為六層花園式洋房,設電梯,一梯兩戶,每單元6戶,其中首、二層為一戶,兩層通高客廳;三、四層為一戶,帶入戶花園和大陽臺;五、六層為一戶,帶轉角大露臺,并贈送屋頂花園,大氣而精致。
4.8造型設計
在造型的設計上,力圖體現樓盤高檔生活品質和時尚感。(圖六)
4.8.1 高層建筑整體風格現代、簡潔、經典、時尚,通過凸窗,大陽臺,引入良好的視覺景觀。細節處理上,用橫豎線條,鏤空構架等元素來豐富造型,整體簡潔又不失大氣。
4.8.2 在建筑色彩上,通過實地考察,借鑒當代高檔樓盤在色彩處理上的成功經驗,整體實墻面采用暗調,給人感覺高檔、精致、大氣,并通過玻璃以及白色的橫線條來削弱暗調子的沉悶感,整體色彩高雅大方。
4.8.3 在洋房的造型上,以赭紅色面磚、仿木百葉、文化石、真石漆和玻璃作為主要造型選材,以材料的對比和比例的協調作為主要的設計手段,營造經典的現代主義風格;同時加入了屋頂格柵和飄架等元素,賦予樓盤個性風格。在整體保持現代風格的基礎上,帶給人文藝的、古典的審美感受,更加契合城市中心區高品質住區的定位。
5.結語
城市是居住者的城市,城市要發展,要擴大,需以居者為本。政府是城市化動力機制的主體,應自上而下為城市制定人性化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城市新區的規劃設計中,應運用現代城市設計方法,結合科學的發展觀,長遠考慮,建設宜居的、生態的城市住區環境,切不可為短期利益而過度建設,盲目開發。
[1]牛文元. 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1) ,科學出版社
[2]閆寒. 建筑學場地設計, 2010年9月第二版
[3]張欽楠, 建筑設計方法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4]高輝, 何泉. 太陽能利用與建筑的一體化設計, 華中建筑.2004年第1期
[5]王瑞. 建筑節能設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0 年9 月第一版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前言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新興的、正在深入開拓和迅速發展的學科,也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是來源于地理學中的景觀學和生物學中生態學的交叉,把地理學對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對生態系統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關系的整合叉學科(傅伯杰等,2001)。在過去的20年來, 景觀生態在理論、方法論和應用上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多樣化。在我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地理科學、農林等相關專業都相繼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然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如何針對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特點,開展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創新探索,讓學生切實理解其抽象的理論體系,掌握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技術方法,是景觀生態學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
本文結合筆者兩年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體會,面向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需求,探討適應新時期景觀生態學發展的研究型教學創新模式。
1.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
2001和2003 年,來自全球十幾位著名世界景觀生態學家應邀圍繞著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相繼召開了題為“21 世紀景觀生態學十大論題”的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面對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異質景觀中的能量、物質和生物流過程;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的起因、過程和效應;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尺度推繹;景觀生態學方法論的創新;將景觀指數與生態過程相結合, 并發展能反映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的綜合景觀指數;把人類和人類活動整合到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格局的優化;景觀水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景觀數據的獲得和準確度評價(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見,新世紀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突出理論體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觀結構和過程的關系理解,景觀格局的優化以及景觀結構中人文過程的關注;強調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創新,對數學模型和復雜性科學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實踐和應用,關注大尺度景觀生態規劃實踐。因此,傳統的偏重單純知識講授的“輸灌型”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景觀生態學的教學需求,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學行為中的主動性、科研型、互動性和實踐性。
2.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對策
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相對于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師以景觀生態學學科熱點為導向,以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體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專題研究和研討、案例分析、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構建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以及教學方法多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轉變:
1)共性知識體系嫁接個性專業需求
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既要立足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又要著眼于各個專業發展的需求。共性知識體系是指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與基礎性,構建以景觀結構、功能、動態和規劃為核心內容的知識體系框架。個性專業需求則強調突出專業特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做出調整,注重景觀生態學教學在整個專業培養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和銜接。
2)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主體的轉變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老師為教學主體,是一種“你講我聽”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對于景觀生態學這門相對抽象的理論性學科很難在教學中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研究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式教學和師生互動,提倡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和表達觀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3)研究專題和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
研究專題教學方法創新突出景觀生態學科的前沿性,針對理論知識框架體系下的核心和熱點命題,將學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題和研究成果展現給學生,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趨勢的把握,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專題討論的形式,打破理論學習的單一觀點,讓學生培養自己學術觀點。
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是為了增強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型,強調景觀生態規劃和社會服務需求的結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智力潛能、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方法的融會貫通和實際應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學方式設計
景觀生態學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研究型教學方式將多媒體講授教學、研究案例分析、研究專題研討以及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創新,綜合應用,具體內容為:
1)多媒體講授教學:以課本為載體,系統講授景觀生態學概述、理論、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體系框架的建設和核心概念的講授。
2)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理論部分,以景觀生態學領域的科研前沿和熱點為對象,結合教師自身科研課題方向或其他科研項目素材,選取1-2個研究命題,講授相關研究案例和論文,樹立學生景觀生態學的科研意識,通過科研問題的探討來理解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實踐教學部分,以景觀生態規劃的實際案例為載體,通過案例的解讀和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實際方案中總結景觀生態規劃的方法和內容,加深對規劃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理解。
3)研究專題研討:提前布置相關研究綜述類的課堂作業,要求學生通過文獻資料查閱的方式,總結和歸納相關教學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安排4個學時左右,讓學生匯報研究綜述并展開課堂專題討論。該教學形式可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形成自己對相關理論點的理解和認識。
4)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在系統介紹景觀生態學理論和規劃概述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提供給學生實際的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并提供相關基礎資料,整個課程設計分為選題和項目建議書編制、規劃報告編制、小組項目答辯三個階段,整個過程教師將提供資料和技術支持以及全程的項目輔導。該教學形式一方面將營造實際的規劃情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項目創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項目中資料分析、團隊協作以及匯報答辯等綜合素質。
4.研究型教學重點內容設計
目前,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基于目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相關著作,結合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綜合考慮不同教學對象的專業背景,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主體包括緒論、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景觀生態功能、景觀動態、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概述以及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等七個部分(鄔建國,2007;郭晉平和周志翔,2007)。
1)緒論
緒論部分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系統了解景觀生態學科概況、理論體系框架并對景觀生態設計和規劃形成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教學內容包括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體系,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景觀生態學不同學派特點以及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程和研究趨勢。教學形式包括多媒體講授、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以及研究專題研討。其中,針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趨勢等內容,將以研究專題研討的方式,通過對近20年的景觀生態學的科研論文題目和摘要的專題研討,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相關知識點。而對于景觀生態規劃部分,教師將通過多媒體和視頻教學形式,展現實際的規劃案例,讓學生切身感受實際規劃工作的內容,并發現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2)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從地理學和生態學的雙重視角了解景觀生態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脈絡;重點掌握理論框架中等級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復合種群理論、景觀連接度與滲透理論等共性理論。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理論和景觀生態學問題的結合,如島嶼生物地理學和自然保護區規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把握理論的實際應用切入點。
3)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
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是揭示景觀生態過程和優化景觀功能的基礎。該部分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斑塊-廊道—基質”的基本結構模型;斑塊的起源、分類、面積和形狀生態學意義;廊道起源、廊道結構特征、廊道分類;基質的判定、孔隙度和邊界形狀;網絡結構要素、分類和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觀指數相關研究方法以及相應的技術流程和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專題研討相結合,對于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學,以景觀格局分析專題研究為主,選取某一類景觀類型(如城市綠地景觀),讓學生自己選取相關景觀指數,開展實際景觀格局的評價,注重景觀指數生態學意義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掌握,如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的應用等。
4)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
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過程、景觀生態流以及景觀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區別;景觀過程的基本動力和媒介物、景觀生態流的基本形式和運動格局;分析景觀結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認識景觀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多維度的功能;掌握景觀生態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可選取國內外城市森林景觀生態功能和價值評價的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景觀生態功能評價的視角、方法和技術(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觀動態
景觀動態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穩定性的概念和影響因素,景觀變化的特點和判定,干擾和景觀變化的關系;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以及變化的生態效應;了解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方法。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將突出景觀格局變化的動態模擬,分別介紹馬爾可夫轉移矩陣和SLUETH元胞自動機模型在城市景觀變化模擬中的應用。
6)景觀生態規劃概述
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的教學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系統介紹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歷程、主要流程和內容、相關技術方法等。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在講授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通過2-3個典型景觀生態規劃案例,讓學生體會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總結景觀生態規劃解決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方法和技術特點。
7)景觀生態規劃實踐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教學既是景觀生態學實踐教學的主體,也是前期理論和方法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該部分將以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選取城市景觀、郊區景觀、城市綠地系統、自然保護區、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園、典型生態脆弱區等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查詢資料、創新設計、文本編制等綜合能力,注重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整個課程設計的運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提供相關命題的背景資料和相關素材,并從命題選擇、方案指導、技術支撐等方面提供全過程的支持和解答。
5.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21世紀應用生態學領域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其學科的前沿性和應用性一方面使得這么課程充滿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其教學過程也充滿了挑戰。研究型教學模式為探討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創新思路,然而對于該學科的教師來說,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切實把握和講授相關教學內容,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不斷加強該學科研究前沿的學習,并持續完善自身在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在實際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實現景觀生態學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的互動。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規劃原則;實現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58
[中圖分類號] T3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8- 0100- 01
網絡設備跟通信電纜作為計算機網絡的兩種主要的連接方式,其在使用過程中由于計算機網絡的結構存在差異,從而會造成整個性能的差異,這些都是隨著新型設備的產生以及大范圍使用造成的,因此網絡的規劃問題也逐漸被人們所關心。合理有效的規劃方式對于整個網絡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不管是在新建網絡系統方面還是在原有計算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升級,網絡規劃的問題都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怎樣才能做好網絡規劃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首先要充分了解網絡規劃的基本原則,設計思路明確,這樣才能夠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網絡規劃。
1 計算機網絡規劃遵循的原則
1.1 明確目標
任何領域、任何行業,始終堅守顧客是上帝的原則,所以,滿足用戶的合理需求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而能否達到用戶的滿意則是驗證我們工作合格不合格的標尺。網絡規劃不是簡單的解決眼前問題就可以了,而是將眼光放長遠,既要及時地解決目前的問題,也要考慮到用戶的長久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計算機網絡技術。并且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計算模式、協議集、體系結構以及網絡上最多站點的數目等基本情況,充分掌握整個網絡系統中每一用戶的數據量、數據流量以及數據流向。
1.2 綜合計算機技術的實用性、先進性、開放性以及安全可靠性的原則
(1)網絡規劃過程中的實用性:不管是什么產品,最受消費者及其用戶關心的就是產品的實用性,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在組網過程中充分考慮系統的性價比,考慮其本身的經濟實用性。要合理利用投入的資金,在能夠充分滿足客戶需求的情形下,選擇性價比最高,經濟實用性最好的規劃方式。
(2)網絡規劃過程中保持先進性:作為整個網絡規劃中首要的原則就是網絡系統要具有先進性。堅持采用先進的組網技術,讓所建設的新型網絡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網絡先進性,能夠做到在以后一段時間內始終不被淘汰的先進技術。這樣既節省了整個規劃所需要的資金,又能夠是整個網絡規劃具有長期的發展。
(3)網絡規劃過程中的開放性:為了使計算機擁有良好的通信互聯能力,需要采用國際最新的標準通信的通信設備及其通信協議,支持更加開放的技術以及系統的組建跟用戶接口。
(4)網絡規劃過程中的安全可靠性:作為組網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和可靠。為了確保組網過程中的安全性,網絡策劃者應該著手于系統的拓撲結構和系統的安全性,此外還有通信線路等各個方面,以此來提高整個系統建設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實現多層次以上的多種形式的安全控制。
2 計算機網絡的實現方法
2.1 實現網絡的轉接層
網絡的轉接層是指聚會在接入層部分,并且同時利用二層以及三層的交換來分割工作組,與此同時脫離故障以及廣播風暴中的隔離,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融入了接入列表的設置方案。而轉接層之所以能夠實現保護中心層的目的是因為轉接層實現了所有的策略,也因此稱轉接層是接入層跟中心層的橋梁。
2.2 實現網絡的中心層階段
位于中心層的交換機將轉接層之間的交換機的連接數量適當地減少,同時也將網絡模塊的規劃適當地簡化,盡管中心層交換機是意義上所指的二層到三層之間的交換機,但是卻是集中了所有的接口的線速度的轉發。在中心層的位置目前利用的是QuidwayS8512萬兆交換機,它是采用的全分布式的體系結構的設計方式,利用功能超級強大的ASIC芯片作為高速路由的查找方式,并且在進行高速報文交換時也是利用Crossbar技術,在以往的基礎上更大范圍地提高了路由交換機的擴充能力以及轉發性能。我們熟知的Crossbar交換網芯片是裝配在主控板上,并且可以提供1.8 Tb/s背板帶寬、交換容量可以達到1.44 Tb/s,并且其自身的轉發能力也能夠達到864 Mp/s轉。在接口板上還采用了多條高速總線連接到主控板上面的Crossbar交換網,最終實現熱備份。
3 結 語
計算機網絡發展至今經歷了一個不算漫長的時間,它的發展速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是根據眼前計算機的發展水平來看,計算機網絡所獲得的成就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代表了人類文化達到了更高的階段,并且將人類社會生活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加快了現代化進程,進而加快了經濟時代的到來。由于計算機網絡的誕生,打破了人類之間地域的界限,并且也打破了時間上的阻隔,為擴大我們的生存空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的出現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更大范圍內的便利,我們在面對更高層次生活的同時要學會不斷地完善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把握住這個網絡的時代,努力推進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迎新.計算機的網絡規劃設計與實施方案[J].信息與電腦,2010(77).
[2]李宏力.計算機網絡綜合布線系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江偉.計算機網絡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及經驗[J].山西建筑,2009(5).
[4]曹淑華.計算機網絡規劃及實現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0(16).
關鍵詞:風景園林 教育教學 繼承 發展 與時俱進
Abstract: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career in China,the number of the universities that offer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courses and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enrolled are both increasing annually.However,we should give attention the problems along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as an indus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teaching, this paper by means of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renders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which are form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in China, and which are aimed at the demand for the industry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It attempts to usher the consideration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into the education on landscape garden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regarding the cultivation the personnel of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landscape garde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dvancing with times
中國園林藝術作為世界園林藝術的一枝奇葩,是積淀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在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引領下,在自我封閉、不受外來思想的影響下自然孕育產生。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先人異乎尋常的人類生存智慧以及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高雅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其中“因地制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意境”等造園思想,在當代乃至今后仍然是先進和適用的。
我國的風景園林教育一直倡導對傳統園林藝術成就的繼承與發展,強調古為今用。這種繼承是指對傳統造園、造景的思想和理念的繼承,摒棄具體的形式。這是園林社會性和時代性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但矯枉過正,又會導致偏頗。
1.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教學的特點
1.1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
風景園林創作在滿足使用者功能需求的同時,還應滿足其審美情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提升其藝術創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滿懷激情,感染學生,培養其寓情于景的創作思維。
1.2實踐能力的培養
風景園林的作品不會只停留在圖紙上,最終要在實地環境中構建出來。因此,學生的作品應具有可行性。首先,學生要把心中的藝術構想,在圖紙上正確地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實踐能力。同時這種藝術構想還應符合任務的性質要求、現狀和環境特點,能實地建造出來,并符合使用者的要求,這是更高層面的實踐能力。
1.3設計作品的多樣性
風景園林作品作為藝術品,其景觀具有唯一性。因此,同一個命題,會因作者的不同而產生千差萬別的方案。一個教學班有多少學生,就會產生多少種方案。這就要求教師的輔導思路也應千變萬化、不拘一格,不應有個人的好惡,更不能程式化。
1.4設計輔導的唯一性
風景園林作品的唯一性,使方案輔導不能程式化。隨著方案的千差萬別,決定了藝術層面的輔導必須做到一對一、手把手。根據每個學生的創作思路,有針對性地提出參考意見或建議,需要循循善誘,不能硬性規定。
2.當前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品質提高的需要,園林事業蓬勃發展,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院校數目和招生規模逐年增長。同時城市和環境的現代化建設、思想觀念的更新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廣泛交流,導致了民族文化,特別是許多傳統園林的優秀手法不斷缺失,繁榮的背后暗藏著危機。
2.1推崇時尚,輕視傳統
園林的時代性告訴我們,園林創作必須滿足當代人的功能要求和審美需要。講究時尚無可厚非,但具有民族特色的園林藝術如果不注重優秀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一味推崇別人的現代形式,它的未來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2強調現代,淡化民族
隨著西方文明的發展,在其哲學領域有了新的思潮,引領了西方現代風景園林的形式變革。而我國的經濟、文化有待進一步發展,哲學領域還沒有民族特色的新思想,無法產生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形式。又由于信息時代的廣泛交流,使得我們滿眼充斥著西方的現代形式,民族特色僅僅通過文化的內在表現,苦撐著我們的現代園林。
2.3功利突出,真情缺失
目前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中不了解、不喜歡本專業的大有人在。多數學生盲從父母,或僅從安身立命和貪圖享樂的角度學習風景園林,缺乏真情投入。創作中不能寓情于景,何談觀者的觸景生情和情景交融。
2.4師生失衡,藝技不精
隨著專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師資嚴重不足。一名教師要一對一輔導二、三十名學生,輔導效果無法全面細致。同時,一些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足以及各種教學工作以外的負擔,使其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制約了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提高。
2.5課程繁雜,體系不全
風景園林的多學科性,使其成為多個專業、眾多課程的綜合體。受就業取向的支配,課程不斷增設。同時由于國家對專業學時的限制,導致所含各學科的課程體系不完整、各門課程學時不斷壓縮。一些課程缺乏基礎課程的鋪墊,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6手段滯后,缺乏理性
風景園林的傳統教學方法一直沿用基本理論、規劃設計要點的講授,結合優秀案例分析,由指導教師依據經驗對學生的方案做主觀評價,缺乏直觀、理性的說服力。方案通過后,其成果只停留在圖紙階段,缺乏科學的分析評價以及實踐環節的印證,脫離實踐。學生對自己作品的空間尺度、環境景色等缺乏正確的判斷,制約了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3.今后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教學的對策與策略
3.1關注行業前沿動態,腳踏實地,夯實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風景園林行業所處的時代,是承上啟下的時代。由于民族哲學領域沒有新思想的出現,不能引領藝術創作領域思想的變革。因此,我們的園林創作在本質層面上很難有民族特色的創新。因此,我們既要關注時代賦予風景園林的新要求,在借鑒西方現代風格的同時,應該把傳統園林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等思想精髓和造園技巧傳承下來。
3.2打破傳統師生定位,強調“傳、幫、帶”,改善不合理的師生比
針對師資不足的問題,除了沿襲以往新老教師的“傳、幫、帶”的優秀傳統,還應提倡“能者為師”。選拔優秀的研究生、高年級的本科生,在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設計輔導工作。既有利于培養專業英才,又一定程度地緩解了師資緊張的狀況。
3.3提升專業教師的專業素質,豐富實踐閱歷,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組織專業教師開展教學研討、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競賽和實際項目的方案投標,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搭建學校與規劃設計部門的交流平臺,選送教師到優秀企業進行學習深造,使其成為“雙師”型教師。
3.4構建合理的課程模塊和課程體系
構建“表現基礎、園林植物、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園林建筑”等四個基礎模塊,以及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風景園林施工兩個培養方向的課程體系,適應當前本科教育的“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組織合理的選修課模塊,培養學生個性,因材施教。
3.5注重實踐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以實踐教學引領理論教學內容的組織,搭建由設計、計算機模擬和評價、施工放線和實施建造的實踐平臺。通過相應的儀器設備和軟件,為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提供數據分析和真實場景的模擬演示。對學生方案進行分析評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正確性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對于有代表性的創新型作品,可在“真實場景實踐場地”進行施工建造,利用相應的儀器測定環境因子,得出相關數據,并通過“景觀及環境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進行最終的定性定量的分析評價。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準確性和創新方案的可行性,提升其實踐和創新能力。
3.6采用獎勵機制,通過系列的專業技能競賽,提升學生學習熱情
各學期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組織相應的專業技能競賽作為實踐教學內容,通過獎勵機制,營造學術氛圍,使學生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
3.7注重素質培養,鍛煉協調能力
高年級結合“綜合性、創新性”實踐教學,由學生自發組隊、明確角色、職責分明、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實踐內容,培養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總之,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使風景園林的專業教育,能瞻前顧后,厚積薄發,著眼于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辯證統一,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提供參考,以適應新世紀的教育觀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