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大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以上基本事實就為這個行業中的眾多企業留下足夠的選擇空間。
基于中國調味食品產業的競爭優勢在于產品制造,而非“資金”或“品牌”等其它因素,所以我建議大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在某一細分或子系統下,率先取得“第一”,以贏在某個品類中成為“第一”,到第三層次“行業第一”。
一、成為細分市場上的“第一”品牌
我們的3.8萬家調味食品企業中,98%的企業品牌沒有市場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多缺乏一舉成為“行業第一”品牌的實力。所以可以先謀求在某一細分市場取得成功,贏得在這個具體的細分市場“第一品牌”的市場地位,這是很重要的開端。如香港的某記企業,依靠地理及原材料等優勢,生產出“蠔油”,并在這一細分市場努力積累能量,逐步成為該細分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最高的品牌,最終成為該細分市場上的“第一品牌”,然后又依靠這一優勢,逐步延伸到醬油、醋業等,并成為其著名的的品牌。
再讓我們看一下世界五百強的品牌如何用“細分市場第一”的策略取得成功的。在洗發水行業中,美國的寶潔是中國洗發產品中的絕對壟斷者,品牌眾多,產品線異常豐富,去屑止癢的“海飛絲”,營養滋潤的“潘婷”,柔順頭發的“飄柔”,專業護發的“沙萱”。它從不同的功效上廣撒大網,大有把中國洗發消費者一網打盡的態勢。突然有一天冒出來一個“夏士蓮”黑芝麻洗發露,成功切入“黑發”這一細分市場,并一舉成為該細分市場的“第一品牌”。
二、創造一個品類成為“第一”品牌
中國調味食品市場口味眾多,就其產品的品類而言也是日益豐富,從傳統醬、醋分類,誕生出調味液、調味料、調味粉、調味膏、調味醬,從單一調味到復合調味,品類極大豐富。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某個企業創造出新的品類,理所當然成為第一品牌,如果能很好的鞏固,很可能成為一個極具潛力且又利潤豐厚的產品群落,如近年發展起來的“鮑魚汁”、“火鍋底料”、“鳳尾魚醬”、“鮮蘑汁”、“海苔精”、“深海魚精”等。
這些產品在某些特殊渠道,如賓館、酒樓等銷售比較受歡迎,又如在商超現在銷售較好的“蔥姜蒜蒸飪液、烹飪膏;”等等,這些復合調味食品都開創了一些細分品類。
在飲料中名氣比較大的,如娃哈哈“營養快線”,是將奶類和果汁類復合而成的新品類,它通過一些廣告宣傳使之成為“第一品牌”,并且鞏固了一定的銷量,帶來了不小的利潤。
三、用價格競爭的策略成為“第一”品牌
二戰后的日本經濟一片廢墟,根本沒有什么好的民用的產品。更談不上能叫得響的品牌,眾多的小企業蜂擁而起,只能生產產品,無力樹立品牌,和我們目前的調味食品市場一樣環境相似,但他們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如全面質量管理等改善產品的品質和性能,降低成本,依靠價格競爭逐漸在一些市場上取得了勝利,并在后來的許多市場打敗了美國產品,并逐步形成了以品質制勝的品牌形象。
中國家電市場上的長虹彩電、格蘭仕微波爐等都曾經用價格競爭的手段取得了銷量“第一”的品牌。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省轄市(行政區)土地(國土)管理局(廳),軍隊各大單位土地管理部門:
為了正確貫徹執行〔1988〕國土〔籍〕字67號《關于擴大土地登記發證試點和開展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申報工作的通知》,結合軍隊實際,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軍隊使用國有土地的單位,按當地縣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時間進行國有土地使用權申報。
二、軍隊用地單位在填報軍事設施和保密的企業化工廠土地用途時,分別填“軍事設施”和“軍事工廠”。沒有開展軍用土地詳查的用地單位對使用面積不清楚的,抓緊時間自行勘測丈量準確。軍隊申報單位,向當地政府只交納土地登記和領證的工本費。
三、軍隊和地方有權屬爭議的用地單位,按照《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申服工作的若干規定》,結合國家土地管理局、總參謀部、總后勤部關于《軍用土地利用現狀及地籍調查技術規定》的通知要求,把爭議問題及時解決。
【關鍵詞】地理教育;環境意識;優勢;途徑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那個清新、明媚、秀麗、溫暖的江南不僅是唐人白居易心中永遠的懷想,也成了作為21世紀江南人的筆者心中永遠的遐想:因為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變革,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口的迅猛增長,而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當務之急是必須培養人類珍惜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的環境意識――包括科學的環境觀、科學的資源觀、科學的人口觀和科學的發展觀,它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教育面臨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
一、借助地理教育培養環境意識的優勢
環境意識教育盡管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都有關,但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意識教育的關系最為密切,最具培養優勢。
(1)環境意識教育是地理學科教育立足點的必然結果之一。地理學科教育的立足點是闡釋“人――地關系”,在協調人地關系中進而總結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的人地關系,這本身就是良好的環境意識。
(2)環境意識教育是地理學科課程目標的內容之一。地理學科教育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的第四條就是“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與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進而形成環境倫理道德。
(3)環境意識教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教材內容。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不少地理知識本身就是環境知識。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為例,必修地理1主要是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必修地理2主要是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必修地理3主要是說明在一定區域內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無不滲透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在選修6中更是直接把環境保護作為一塊教學內容。
正是緣于地理教育培養環境意識的優勢,所以1992年,在《地理教育國際》中明確提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做出貢獻。進行環境意識教育已經成為地理教育的必然使命。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意識教育的途徑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真正重視環境意識教育。環境意識教育要求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環境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使學生正確認識環境、資源、人口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養成對環境和資源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環境行為和環境能力,這是一種真正的素質教育。
(2)充分利用課堂內外地理內容,進行環境意識教育。①充分利用課堂內地理教材內容進行環境意識教育。地理教材中隨處可見關于環境意識培養的教學內容,可以充分利用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如在必修地理1中,在學習“大氣環境”相關理論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的產生過程、原因、后果及防治措施進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性活動,從而既能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觀。如在必修地理2中,共有“人口與環境”、“城市與環境”等四個章節,集中講述的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既依托又損傷的關系 ,其根本目的就在揭示必須追求人地協調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結論,水到渠成地培養了學生科學的人口觀。②充分利用課堂外的地理內容,進行環境意識教育。課堂外,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鮮活的可以進行環境意識教育的地理內容。
(3)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環境意識教育除了常見的教學方法外,筆者在實踐中摸索出三種比較有效的方式進行環境意識教育。①對比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通過相關資料的呈現,對環境破壞前后進行對比,在鮮明的對比中,讓學生更渴望曾經的美好,更沉痛于今日的殘狀。比如在學習“水資源”時,筆者以認識江南水資源為例,通過大量的唐詩宋詞、歌謠、老照片等資料,展現了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為核心景物的詩意昂然的和諧家園形象,再通過大量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展示了一個江河湖泊逐漸減少、污染嚴重,水資源緊張的現狀,因為對比,更強化了學生對于現狀惋惜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容易激發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②案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更能系統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如在“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一節中,以洞庭湖為例,進行案例教學,在對其洞庭湖區域經濟活動與洞庭湖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分析中明確了,洞庭湖的地理環境既為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周邊區域的經濟活動過度又影響了地理環境的質量,從而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繼續發展,自然地得出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地理環境協調,形成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結論,有助于更明確、更深刻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③實踐活動法。實踐活動法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認知、情感體驗及行為能力,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作者曾讓學生調查本地水資源現狀,分析其污染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措施……這些活動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更深刻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更直接在實踐活動中培養了環境行為習慣與環境能力,強化了環境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
三、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在辨證認識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筆者強調在發展人類經濟活動時必須注意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并不就是否定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把兩者純粹對立起來,形成片面的環境意識,而是對立統一的。必須使學生辨證地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形成科學的環境意識: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發展經濟時,必須合理、適度,使兩者協調發展,使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治理同時進行,形成可持續發展。
(2)不能以偏蓋全,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當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點。筆者在文中強調在地理教學中培養環境意識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說培養環境意識就是地理教學的唯一內容。地理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而地理素養的內涵極其豐富,環境意識只是地理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實踐教學中,不能以偏蓋全,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當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點。
綜上所述,作為當今面臨的重大全球問題――環境問題,因其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必須重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意識的教育,培養現代公民良好的環境意識,并能激發學生今后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和環境能力。而筆者所作的探索,希望可以引來更多的同行者來為維護我們美好的地球家園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駿.給地理教師的101條建議[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