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學溝通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內涵不變性;外延無關性;完全可替代性;關系論轉向;描述性轉向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04-0003-08
在正統經濟學選擇理論對選擇行為的分析中,決策者基于給定的心理法則――偏好關系公理假設――進行判斷和選擇,在資源約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正統經濟學理論范式隱含了三個基礎性假設:
1.偏好或主觀效用的內涵不變性假設。決策者有預先得到完備界定的選擇集和基于其上的偏好關系。在行為過程中,這些偏好關系只是被顯現出來,但內涵不會發生變化。
2.偏好或主觀效用的外延無關性假設[1-14-21]。當決策者追求主觀效用的最大化時,他是在基于預先給定的選擇集和選擇集上的偏好關系進行理性計算。這意味著,決策者在面臨具體的選擇時,偏好關系與選擇的描述方式無關,也與選擇的引出方式無關。
3.經濟資源的完全可替代性假設。決策者把給定的資源配置到各種商品組合的過程中,用于購買各種商品的資源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無差異曲線給出了資源完全可替代性的形象說明。
在行為經濟學推進的心理現實化過程中,價值載體從狀態量轉為變化量,正統經濟分析中隱含的絕對價值判斷被相對價值判斷所替代,而這一隱含的技術假設既適用于決定性世界的效用理論,也適用于非決定性世界的預期效用理論[5]。這個基本原則的轉變,使得行為經濟學對正統經濟學的反對迅速從非決定性世界擴展到了決定性世界,從技術層面擴展到了基礎層面。正統經濟學選擇理論隱含的基礎性假設――偏好的內涵不變性假設、外延無關性假設與經濟資源的完全可替代性假設――與現實的嚴重背離逐漸凸現出來。
一、結構化效應與相對價值判斷
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正統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存在一系列與心理現實背離的假設,包括:偏好關系的基準無關性,即財富總量的微幅波動對偏好關系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偏好關系不受選擇問題表述方式變化的影響(描述不變性假設)。預期效用理論對風險選擇行為的描述功能的缺陷被系統揭示后,在與人類感知系統的類比中,行為經濟學完成了相對價值判斷的系統建構[5-10]。對相對價值判斷更加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構成了結構化效應[11]的實質性內容。
我們先看看幾個結構化效應的行為實驗。
1.亞洲疾病案例[8]。設想美國準備應付將要爆發的一場不同尋常的亞洲疾病,預計將殺死600人。決策者面臨A、B兩個應付該疾病的方案。
(1)積極框架下的方案表述及相關試驗結果如下:
如果方案A被采用,200人將獲救;如果方案B被采用,有1/3的可能,600人都獲救,2/3的可能沒有人獲救。你將選擇哪種方案?實驗表明,絕大多數被試會選擇方案A,表現出風險厭惡。
(2)消極框架下方案表述及相關試驗結果如下(在兩種表述中被試不同):
如果方案A被采用,400人將死去;如果方案B被采用,1/3的可能沒有人會死,2/3的可能600人會死。實驗表明,大多數被試選擇方案B,表現出風險追逐。
注意,僅僅改變對同一個問題的陳述方式,卻引起了偏好逆轉。
2.背景效應(context effct)。在Tversky(1969)的試驗中,許多被試選擇(06,$8)①(03, $18),(1,$4)>(0.6,$8),但是卻選擇了(03,$8)>(1,$4),出現了偏好循環。實驗表明,在第一次、第二次比較中,人們更加關注概率比較;而在第三次比較中,人們更加關注彩頭。就理性選擇而言,被試應該充分利用概率與彩頭的信息,實現概率與彩頭的平衡。但從試驗結果來看,被試在試驗中大多基于單一屬性進行比較,而忽略了其他屬性的影響,由此導致多維屬性選擇的偏好關系循環②。SimonsonandTversky[13]指出,對某一特定選擇子集的偏好順序常常受選擇子集被置于什么樣的選擇集中的影響,這違背了標準偏好理論的假設――對特定選擇的偏好獨立于不相關選擇的假設。
3.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在ArieLy,LovewensteinandPrelec(2003)的試驗中,對被試提出是否 愿意接受以他們的社會安全號后兩位作為購買價格的問題后(無論回答是或否),在對無線鍵盤的定價中,社會安全號后處于00-20的被試的平均定價為016.09,而處于80-99的被試的平均定價為855.64。行為實驗表明,由于被試對無線鍵盤的價格信息了解不充分,在與無線鍵盤定價不直接相關的陳述中,被試會形成賴以進行判斷或選擇的基準――就像拋錨形成的基準位置,從而影響了價值判斷。
對上述案例的分析表明,選擇問題被呈現于決策者的方式,將影響決策者對選擇賴以評價的參照系的選擇。在亞洲疾病案例中,兩種陳述給出了不同的參照系:在救人的表述中,隱含地假設了以現有人口減去600以后的人口總數作為基準,將兩個方案的結果轉化為收益;而在死人的表述中,隱含地假設了以現有人口總數為基準,將兩個方案的結果轉化為損失。在背景效應中,不同的選擇背景突出了價值評價的不同維度,實際上改變了選擇被評價的參照系的結構,有的以概率為主,而有的以回報為主。而在錨定效應中,隨機的錨定卻實質性地影響了評價基準的選擇,引起了決策者偏好關系的系統偏移。
結構化效應揭示了偏好對選擇問題呈現方式的依賴性。選擇問題的呈現和決策者認識選擇問題的結構隱含了一個重大的事實,決策者評估和選擇的對象并不是現實世界中自在的客體,而是經由我們的智力轉化并呈現的客體③。因此,決策者在選擇的時候并不同時產生一個關于選擇問題的客觀的、中立的陳述。決策者和選擇問題呈現方式之間的相互影響決定了決策者對選擇問題進行陳述的基本框架。而這個基本框架永遠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它可以將收益結構化為損失,也可以把損失結構化為收益,甚至改變各種因素的相對關系。結構化效應揭示了一個對正統經濟分析的基礎構成重大挑戰的事實,不同的問題呈現方式將為選擇者提供不同的參照系,從而將選擇問題映射為不同的問題。選擇行為與選擇問題的形式、背景高度相關,離開決策者所處的背景,離開選擇問題呈現的具體形式,是無法討論偏好關系和選擇評價的。
由于選擇問題的不同陳述隱含地假設了不同的參照系,決策者在分析選擇問題時,應該首先解決參照系的選擇和轉換問題,才能進行比較。就正如在地球上稱重量與在月亮上稱重量或者在水中與真空中稱重
注解:
① (0.6,$8;0.4,$3)表示結果集為{$8,$3},各結果的發生概率對應為{0.6,0.4}的選擇。當結果。時,簡記為(06.$8)。
② 這與Tversdy(1967a,t967b)對概率與效用的獨立性研究結果相吻合。研究表明,概率與效用的獨立性得到溯支持。作為判斷和選擇的兩個核心變量,概率和效用滿足獨立性,隱含了一層不可忽略的含義:決策者進行概率判斷時,不進行效用判斷,也不考慮效用判斷;反之亦然。這為在不同的背景下突出不同的決策維度提供了可能。
③ 這與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的觀點完全一致。普羅察戈拉由于看到感覺世界不存在永恒性、普遍性而轉向了懷疑論,而行為經濟學家則從沒有一對敵的心理世界轉向了描述性。
量,在對兩個重量進行比較時,必須首先進行引力參數或浮力參數的調整。忽略隱含的參照系假設問題,勢必導致正統經濟分析與行為現實發生系統偏差,在考慮參照系問題后,無論決策者是否采用同樣的參照系,這種偏差都會不復存在,決策者需要討論的是他們該選擇何種參照系,然后才是做何選擇。
二、偏好關系的程序依賴――偏好的引出效應
在早期關于偏好逆轉的研究中,SlovicandLichtensteint[15]較早注意到偏好引出方式對偏好順序的影響,揭示了人們在比較選擇(makinschoice)和匹配定價(settingprice)過程中價值判斷和偏好順序的矛盾:在比較選擇中被偏好的選擇卻在匹配定價過程中被給予了更低的價格。此后,行為經濟學家陸續進行了一系列的行為實驗研究確認了偏好關系對偏好引出過程的依賴性①。
在中東高速公路方案民意測驗案例12中,方案A(投入1100萬美元,交通事故人員傷亡從每年的600人減少到570人),方案B(投入5500萬美元,交通事故人員傷亡從每年的600人減少到500人)被兩種不同的民調方式進行比較。第一種民調方式是進行直接比較,結果2/3以上的人更加偏好D;第二種民調方式是價值匹配,方案B的投入被隱去了,要求被調查者在方案A基礎上對減少100人員傷亡的方案B所需要的投入進行評價,結果90%以上人的投入估價低于5500萬美元。按照價值匹配的方式,將會有更多的人偏好A。
在隨機世界②的選擇情形中,正統經濟學家遭遇了同樣的偏好逆轉。將P賭局(8/9,4$)和$ 賭局(1/9,$40)按照兩種方式進行比較。采用比較選擇時,71%的被試選擇了P賭局;而在要求被試作為賭局的提供者對兩個賭局進行匹配定價時,67%的被試對S賭局的定價高于P賭局[36]。Tversky,Slovic,andKahneman(1990)提供了涉及時間的選擇情形:L(2500$,在5年之后兌現)與S(1600S,在1.5年之后兌現)。當進行比較選擇時,74%的被試選擇了S;而在進行匹配定價時,75%的被試就L給出了更高的現值。
上述案例中的偏好逆轉可能被歸于三種原因:標準經濟分析的偏好傳遞性假設,或者標準經濟分析對程序不變性的隱含假設,或者回報安排獨立性假設。為了確定導致發生偏好逆轉的主要原因,Tversky,Slovic,andKahneman[20]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表明,程序不變性假設是導致偏好逆轉的主要原因③。這樣,選擇問題的引出過程對偏好順序就有實質性的影響。人們在比較選擇(好比用天平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時做出的選擇卻在匹配定價(好比用彈簧秤分別稱重)中被賦予更低的價值。這些偏好逆轉對標準的經濟學理論隱含的程序不變性假設提出了嚴重質疑。
為什么人們會高估低概率、高回報的$賭局,而在進行比較選擇時卻選擇高概率、低回報的P賭局呢?Slovic,Craffin,andTversky[16]基于刺激一反應相容性④概念的擴展提供了解釋,即度量相容性假設⑤:外部刺激對人們判斷選擇的影響力受到其與人們反應模式的相容性的實質影響。當外部刺激與反應模式不相容時,建立對應關系的額外思維操作將削弱其影響力;而人們特有的反應模式則提 供了結構化外部刺激的框架,這使得具有相容性的刺激被突出。我們可以在SmithandWdker(1993)提出的認知勞動理論⑥中看到類似的分析:思維活動就像體力勞動,而人們好逸惡勞,因此不喜歡努
注解:
① 需要指出的是另一偏好引出方式導致系統偏差的研究――通過正統經濟學預期效用理論內蘊的確定性等值技術確定效用函數。根據預期效用理論,可以采用鏈式確定性等值技術導出效用函數。但是Kannarker(1974;quoted from Camerer,1995)、MeCord andde Neufville(1983;quoted from Camem,1995)、Hersjey and Sehoemake,(1985)發現,使用概率p和確定性等值所導出的效用函數存在系統偏差。
② 中東高速公路案例屑于決策性世界的選擇問題。關于決策世界的分類,參見(馮燮剛、李子奈,005)。
③ 在Tversky,slovic,abd Kahneman(1990)的實驗研究中,不可逆轉性能夠解釋10%的偏好逆轉,而程序不變性則能解釋66%。 Loomes,Starmer,and sugden(1991)則表明,不可逆轉性能夠解釋20%的偏好逆轉,如Loomes and Taylor(1992)則得到了25%的 偏好循環。這樣,不可逆轉性或過程依賴性在偏好逆轉的解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 比如一個具有四個燃燒器的爐子,若四個燃燒器按照方陣排列,那么按照方陣對應排列控制按鈕要比按照直線排列控制按鈕要便 于控制(Tveeaky and Thaler,1990)。
⑤ Tverky,Sattath,mdSlovic[21]對比較選擇和價值匹配兩種過程的比較研究中,揭示了比較選擇的字典排序特點:即兩維選擇中更 突出的維度在比較選擇過程中比在匹配過程中產生更大的影響。顯著性效應實際上是度量相容性原理的一個推論:某一維度的權 重將由該維度與反應模式的心理相容性決定。
⑥ 值得注意的是,Camerer對認知勞動理論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把所有的認知過程細節都壓縮到高度概括的“努力”(effort), 是從認知心理學范式(將大腦比作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范式,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主導心理學范式)向行為主義心理學范式 (將人比作一個刺激一行為反應器,主要研究人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人的大腦被比喻為黑箱,而認知過程的細節則被忽略了)的 倒退(1995)。
力思考。更多的思維努力總是服務于更強的刺激,更大的思維投入將降低反應的可變性。在上述賭局 選擇的案例中,當進行賭局定價時,由于需要確定賭局的現金價值,按照反應模式相容性原理,賭局 的回報維度被突出,而概率維度被弱化,因此低概率、高回報的$賭局被突出。而在進行賭局選擇 時,獲得的可能性則由于同樣的原因被強化,因此高概率、低回報的P賭局被選擇。同樣的原理可 以解釋高速公路建設方案與延時回報選擇案例。
總的來看,這些偏好逆轉以及其背后的反應模式相容性機制是標準經濟分析無法面對,也是無法忽視 的。選擇問題的啟發程序會改變選擇各個維度屬性的權重,這使得“決策者有一個固定的偏好順序”的傳 統假設受到了嚴重質疑。正統經濟分析中程序不變性假設的取消,直接產生了值得深思的結果:偏好的程 序依賴性意味著決策者并沒有事先確定的偏好關系,偏好關系是在問題展開過程中被塑造的。
三、動態演進的偏好――占有效應
行為經濟學對結構化效應和引出效應的系統分析,取消了正統經濟分析中關于偏好關系外延無關 性的假定。偏好關系對于選擇問題被呈現的背景框架和呈現過程的依賴,正是偏好關系在特定背景 下、特定過程中被塑造的間接表述。這取消了正統經濟分析的邏輯起點――有一個預先界定好的選擇 集和基于其上的偏好關系。行為經濟學對占有效應(Endowmenteffect)的研究,則從另一個角度取 消了偏好關系事先得到完備界定的可能性。
在正統經濟學理論中,對給定的商品,決策者的買價和賣價應是同一的。但許多實驗研究表明,在買 價和賣價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環境經濟學家HammackandBrown[6]在上個世紀70年現了買賣價格差 距。他們發現,獵鴨者愿意支付2478以保持某一濕地適于鴨子生存,但卻要求1044$作為放棄該濕地的 補償。Thaler[17]給出了著名的例子:一個消費者以$5單價購買了一箱葡萄酒,幾年后,葡萄酒商愿意以 $100單價回購但被其拒絕了,盡管他現在決不會以高于$35的單價購入新的葡萄酒。
Thaler利用局部選擇理論[10]對此現象進行了解釋:購入新的葡萄酒的價格在經濟學上被解釋為 葡萄酒的機會成本,而出讓自己收藏的葡萄酒的價格卻不是機會成本,而是讓渡成本(out-of- pocketcost)。前者對應葡萄酒的獲得,后者對應葡萄酒的損失。根據局部選擇理論,消費者將是損失 厭惡的。因此,由于消費者購進葡萄酒后,改變了消費者資源配置的初始狀態,將葡萄酒的增加或減 少轉化為收益或損失的基準發生了變化。與獲得的機會成本相比,放棄的讓渡成本必然被賦予更高的 價值,即放棄帶來的痛苦要大于獲得帶來的快樂,此即占有效應。換句話說,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 的估值要高于他們不擁有的東西,占有效應將改變人們的喜好。由于讓渡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不同,占 有效應取消了新古典經濟學范式中無差異曲線的可逆性,這同時意味著兩條無差異曲線可能相交[9]。 Tversky and Kahneman[19]的研究揭示了由于占有效應的影響形成的基準依賴的偏好結構,并對科斯定 理提出了質疑:即使交易成本為零,由于占有效應,相對其它沒有獲得的物品,人們提高對已經獲得 的物品的評估價值。這樣,資源的最初配置狀態引起經濟主體內在喜好的變化,引起無差異曲線的系 統移動,對資源最終配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在上述案例中,占有效應主要通過改變消費者對占有物的價值評估,而改變了對占有物的偏好, 從而引起消費者對特定商品空間相對偏好關系的變化。
LoewensteinandAdlerL[19]進一步對人們是否能夠預知占有效應對他們自己喜好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人們在預知自己的喜好變化上存在系統偏差。第一,占有效應引起的 喜好變化是如此迅速,以至于人們無法預期,這阻礙人們從長期的獲得、占有、放棄實踐中了解喜好 是如何變化的;第二,僅當面臨放棄占有物的情形時,人們才會表現出對占有物的迷戀,而獲得和放 棄通常具有時間間隔,人們一般無法獲得迷戀占有物的反饋。對最初評價的遺忘進一步對這種反饋產 生了干擾。這樣,人們在無意識中受到占有效應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自己選擇的陷阱,對自 己選擇的可逆性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選擇問題呈現的特定背景(結構化效應)和特定過程(引出效應) 的不同會引起決策者的偏好關系發生逆轉,這就好像具有特定面貌的人在不同的哈哈鏡中看到了不同 的影像。決策者經過學習、訓練后,可以讓選擇問題背景隱含的參照系、讓不同的引出過程透明化, 確認哈哈鏡之間的轉化關系,外部環境對決策者偏好關系的影響可以因此被削弱直至消除。但是占有 效應的影響卻是實質性的,它通過改變決策者的資源邊界條件,對決策者選擇用以感知收益和損失、 痛苦和歡樂的參照系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從而改變了決策者的偏好關系。占有效應不像外在的哈哈 鏡,而更像生物體的生長過程,對特定商品的選擇和放棄,就好像生物體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活動一 樣,對消費者的內在的偏好關系結構產生了實質性影響。這樣,預先界定的偏好關系被顯現的內涵不 變性假設遭到了行為現實的根本消解。
這樣,在決策者與其所在的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隨機性的選擇背景和引出過程使決策者暴露在一 個高度不確定的選擇環境中。在隨機性的結構化效應和引出效應的作用之下,決策者的現實行為是高 度隨機的。但隨機性的選擇行為卻會產生實際的選擇結果,而實際選擇結果將進一步因占有效應對決 策者的喜好產生實質性影響。這樣,偏好關系不僅是動態演進的,而且完全是一個隨機過程。我們既 沒有預先給定的偏好關系,也無法對動態演進的偏好關系進行預測,人類喜好或偏好并不是人們主動 選擇或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在與環境之間的高度隨機的獲得、占有、放棄實踐中被塑造。這樣,占 有效應、結構化效應和引出效應的結合,完全取消了正統經濟學的內涵不變性和外延無關性假設,正 統經濟學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受到了致命的質疑。
四、經濟資源的不可替代性――思維會計
在正統經濟分析中,用于購買各種商品的資源是完全可以替代的。這意味著,就決策者千差萬別 的選擇評價或行為描述而言,盡管每一個決策者的主觀感受不同,但卻可以由中性的經濟資源去客觀 度量,完全可替代的經濟資源提供了一個客觀度量主觀感受的經驗框架。在這個經驗框架下,我們只 需要關注經濟資源的配置情況。描述性轉向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現,在于揭示了決策者在處理各種交 易活動時的思維會計原理,對經濟資源的完全可替代性提出了無可辯駁的質疑。
根據Thaler(1999),思維會計(mental accounting)是指個人或家庭為了跟蹤資金流向,控制支 出,而像財務或管理會計那樣,在思維中將個人的財務活動進行記錄、總結、分析和報告的會計活 動。思維會計由三個部分組成:思維會計系統為決策者知覺或經驗事件結果、進行事前或事后的成本 一收益分析提供基礎;像真實的會計系統一樣,思維會計會將資金的來源和使用進行分類,歸入不同 的思維賬戶;思維會計系統會以不同的頻率評估各種賬戶,使賬戶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或以其他 頻率,在較寬或較窄的范圍內進行平衡。對各種交易活動而言,把交易行為歸入思維賬戶的過程,實 際上就是確定該交易行為賴以進行評價的參照系的過程,從而決定了決策者如何把交易行為結構化為 損失或收益,對實際的選擇行為產生實質性影響,
我們看看兩個行為試驗:
1.驅車購物案例[11]
情形1:你打算在附近某個商店購買一件價值125$的襯衣和價值15$的計算器。你被計算器銷 售員告知,在車程20分鐘以外的分店,計算器價格為10$。你是選擇在附近商店買,還是驅車去分 店買?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選擇去分店購買。
情形2;你打算在附近某個商店購買一件價值15$的襯衣和價值125$的計算器。你被計算器銷 售員告知,在車程20分鐘以外的分店,計算器價格為120$。你是選擇在附近商店買,還是驅車去 分店買?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選擇就地購買。
2.看戲案例[11]
情形1:你購票以后前去看戲,但在快動身前,你發現票丟了。你是重新購票前去,還是放棄? 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選擇了放棄。
情形2:你打算前去看戲,但在快動身前,你發現丟了部分錢(恰好可以買一張戲票)。你是購 票前去,還是放棄?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選擇購票前去。
在看戲案例中,人們在丟失了票的情況下,比在丟失了同樣數額的錢的情況下,更不愿意重新買 票。思維會計原理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購票支出被歸入看戲思維賬戶之下,丟失票的損失記入了該賬 戶,而丟失同等數額的錢則沒有歸入相應的賬戶。因此,戲票丟失后,重新買票,則使看戲變得非常 昂貴;而丟失同等數額的錢,則與看戲無關。在驅車購物案例中,購買計算器和襯衣的支出以及驅車 前往成本被分別記人了不同的思維會計賬戶,在第一種情形中,在計算器的思維會計賬戶中,就近購 買計算器價格要高出33%,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交易①;而在第二種情形中,就近購買計算器價格僅僅 高出4%,是可以接受的。
在上述案例中,消費者的行為與正統經濟分析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正統經濟學范式中,預算 內各種賬戶的錢是完全可替代的,時間也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說在任何活動上的時間投入的邊 際價值都應該是相等的。在思維會計分析中,人們可以發現這兩種替代性都是站不住腳的。在看戲案 例中,人們丟失了票與丟失了同等數額的錢,卻產生了差異很大的選擇行為,前者不愿意再購票,后 者則愿意。在驅車購物案例中,人們可以為了一件小商品驅車20分鐘以節約5$,但卻不愿意為了 大宗商品驅車20分鐘節約5$。
Camemreld.[3]則在對出租車司機工作時間的研究中發現,正統經濟學關于工作時間和薪酬的替代性假設是存在問題的。研究發現,司機們一般根據租車費等設定每天的工作目標,一旦達到目標, 就停止工作,這直接導致他們在生意好的日子里工作時間短,而在生意不好的日子工作時間長。這違 背了正統經濟學關于工作時間和薪酬關系的標準解釋:薪酬越高,工作時間越長,人們愿意放棄更多 的閑暇。從思維會計的角度來看,出租車司機每日確定目標的工作方式,實際上是一天進行一次思維 會計賬戶的評估。
就思維會計而言,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決策者何時啟用某個賬戶,何時關閉它,即選擇歸并問 題:決策者何時把某一思維會計賬戶中的交易活動進行歸并。經過歸并后的思維會計賬戶的狀態將為 后續交易活動的評價提供參照系,先行選擇的結果由此才會對后續的選擇行為施加影響。與選擇歸并 相關的著名案例來自于股票投資之謎(Mehra,Prescott,1988)。從美國的數據來看,股票投資和國債 投資之間的收益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從1926-1998年的70年間,股票投資的年收益率約為6%, 1926年的10股票投資到1998年變成了1800$;而與此對應,1G的國債投資只能得到15$(一半 被通貨膨脹吃掉了)。風險厭惡并不足以解釋股票投資之謎;BenartziandThaler[3]利用思維會計原理提供了說明。人的風險態度將取決于他們重新設置評價基準的頻率,即他們多么頻繁地重新評估他們 的資產組合②。他們的研究發現,投資者一般每13個月評估:―次他們的資產組合③。這樣,股票投資與債券投資在長期中的巨大差距被忽略掉了,這正是行為經濟學家對股票投資之謎的解答④;
綜合來看,思維會計原理反映了決策者在進行選擇評價時的幾個重要特點:(1)決策者進行選擇評價的參照系是多維參照系,同一個選擇問題的不同方面補歸入了參照系的不同維度,在參照性的不同維度上被結構化為收益和損失。由于參照基準的不同,結構化后的結果不同,不同思維會計賬戶中的經濟資源失去了可替代性。(2)決策者以某種頻率不斷地進行思維會計賬戶的選擇歸并,從而不斷地調整參照系,選擇問題的評價基準因而發生持續的變動。(3)決策者參照系的調整周期是不定的,被特定的情形決定。
在局部選擇理論[16]中,價值載體從正統經濟學的財富狀態量改變為財富變化量,由此引入了一維的參照系。作為行為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思維會計研究表明,不同背景、不同過程、不同形式的財富變化量
注解:
① Thaler(1999)引入了交易效用(tramactionutility,被定義為實際支付價格與參考價格(通常價格)的差距)概念,來解釋人們對交易公平性的偏好。對同一物品(比如價值10的啤酒),人們可以接受在高級酒店中的高價(4$),但不會接受在雜貨店中超過2$的高價。
② 注意在局部選擇理論中,由于人們基于一定基準確認收益或損失。與此相伴的必然還有財富狀況評估的頻率,或者決策者評估富狀況的周期。每一次新的評估都將確定新的基準。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基準本身的相對性。按照Thaler(1999)對歸并行為的研究,賭博贏家不會在一天之內根據當天的輸贏調整基準。
③ Benartzi and Thaler關于資關組合評估周期的研究說明什么呢?不是投資者的思維會計法則決定了人們一般會以年為評估周期,而是地球季節變化的周期性,與此相關的人類活動的周期性決定了年度的評估周期。
④ 這種思維會計行為被他們稱為短視的損失厭惡(myopic loss aversion)。Kahneman and Lovallo(1993)給出了一個更加一般化的解釋――狹隘的結構化(narrow framing):決策者一次只處理一個問題,而不是把該問題作為一部分納入一個全面的、完整的分析框架。這樣,由于基準置頻率的影響,在長期來看可行的投資策略在短期內卻被忽略了。
所承載的價值并不相同。思維會計實際上是多元的結構化過程①。多元結構化效應對正統經濟學分析是破壞性的,一向被視為中性的、可以相互替代的貨幣或時間等經濟資源的可替代性被取消了。
五、結 語
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現代風險決策理論是從賭局的邏輯分析上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從風險和價值的心理分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現代決策理論所建構的是理想決策者的規范模型,而不是對真實決策者行為的描述[19]。行為經濟學研究在心理現實化方向的深入,逐漸觸及到了正統經濟學的基礎性假設,為我們揭示了偏好關系的動態演進圖像――偏好關系在決策者與其身處的環境之間高度隨機的互動過程中被塑造,取消了偏好關系預先得到完備界定并在行為過程中保持一致的可能性。行為經濟學由此跳出了正統經濟學設定的基本框架,放棄了正統經濟學先入為主的規范性理想。
從經濟學及心理學創建以來,學者們關于實體意義的心理基礎一直處于永無休止的爭議之中。在單極化的本質主義思想傳統[5]之下,行為經濟學與正統經濟學及心理學一樣,試圖通過心理現實化在決策者一極確定普遍永恒的行為依據。這樣建立的理論,要為決策者和其身處的環境之間關聯互動的行為現實提供說明,理論解釋與行為現實之間必然產生系統偏差。事實證明,行為經濟學家心理現實化后建立的理論并沒有取得比預期效用理論更加好的行為解釋力[7]。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行為經濟學放棄了先入為主的規范性理想,在描述性轉向的形成過程中,開始遠離不可觀察的心理世界,越來越接近我們生活經驗的現實世界。
雖然行為經濟學放棄了找到永恒普遍的心理法則框架――完全理性的自我――作為選擇行為終極依據的規范性理想,但他們并沒有真正放棄規范性理想,他們追尋的仍然是某個具備描述的心理法則框架――有限理性的自我。只是在描述性轉向后,行為經濟學放棄了完全理性,而轉向了有限理性[12];放棄了事先完備界定心理法則的先驗玄想,而在決策的背景中、過程中去確定。描述性也好,規范性也罷,一顆觀察、判斷、選擇的心,仍然是經濟學微觀理論的基礎。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中已經清楚地看到,心理現實化和描述性轉向真正指向的并不是心理,而是現實,即行為現實化。經濟學理論在向現實世界開放的過程中,逐漸融入了現實世界,更加深遠的經濟學理論范式變革――關系論轉向[5]已經非常清晰地展現出來:在決策者和其身處的環境互動過程中發生的行為的依據,既不可能單一地來自于自我(無論是完全理性的自我還是有限理性的自我),也不可能單一地來自于自我所處的現實世界,更與自我和現實世界之外的第三者(某種結構的本質實體,比如意志、直覺、潛意識、心靈、靈魂、上帝等)無關,而必然在自我和現實世界的關聯互動過程中被確定。 決策者不是設計者,也不是觀察者或自動機或理解者,而是參與者,決策者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互動構成其行為的全部。在關系論轉向后,正統經濟學的微觀心理基礎問題乃是在根深蒂固的單極化本質主義思維模式下提出的虛假問題,既無法界定,也無須界定,更不必回答[4-5]。
參考文獻
[1] Arrow K. J. (1982). Risk perception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 Economic Inquiry, 20, 1-9.
[2] Benartzi S. and Thaler R. H. (1995). 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 conomies, 110:1, 73 -92.
[3] Camerer C. F. , Babcock L , Loewenstein G., and Thaler R. H. (1997). 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ab drivers: One day at a tim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12:2,407 -41.
[4] 馮燮剛,向現實世界、未知世界開放的新哲學[J].學術論文,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NO. 200410.
[5] 馮燮剛,李子奈.行為經濟學的心理現實化與正統經濟學的微觀心理基礎[J].經濟學動態,2005, (10).
[6] Hammack J. and Brown Jr. G. M. (1974). Waterfowl and wetland: Toward hioeconomic analysis [ M ]. B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 Harless D. W. and Camerer C. F. (1994).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generalized expected utility theories [J]. Econometrica
注解:
① 根據Kahneman and Tversky[17],當面對多屬性的選擇時,決策者會基于多個維度的參照系(multiattribute reference state), 建立多個思維 賬戶(mental account)對選擇的利弊進行多個維度的分析。
62:1251-89.
[8] Kahneman D. (2003). 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 December, 1449-75.
[9] Kahneman D. , Knetsch J. L, Thaler R. H. (1991).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5, No. l (winter), 193-206.
[10]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trica, Volume47, Issue 2 (Mar,), 263-292.
[11]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 (1984). Choice, Value, and Frame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 39:4, 341-50.
[12] 李子奈,馮燮剛,經濟學知識的性質與開放的經濟學方法論[J].經濟學動態,2005, (4).
[13] Simonson I.and Tversky A. (1992). Choice in context: Tradeoff contrast and extremeness avers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3), 281-295.
[14] Slovic P. (1991). The construction of prefere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5), 364-71.
[15] Slovic P. , Lichtanstein S. (1968).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obabilities and payoffs in risk tak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8, 1-18.
[16] Slovic P. , Griffin D. , and Tversky A. (1995). Compatibility effects in judgment and choice. In Hogarth, Rabin M. ed. ,Insights in Decision Mak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Thaler R. H.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39-60 1980.
[18] Tversky fi. (1967b). Additivity, utility and subjective probability[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4:175-201.
[19]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91). 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 A reference - dependent model[J]. 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106:4 1039-61.
[20] Tversky A. , Slovic P. , and Kahneman D. (1990). The causes of preference reversal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80.
[21] Tversky A. , Sattath S. , and Solvie P. (1988). Contingent weighting in judgment and choice [J]. Psychology Review,95:3,371 -84.
[22] Tversky A. , Thaler R. H. (1990). Anomolyies: preference reversal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4,No. 2 (Spring) 201-211.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Orthodox Microeconomics
FENG Xie - gang, LI Zi - nai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jing 100084, China)
1.系統用戶。系統用戶主要包括學校科技處的管理人員,教師和領導。其中,學校科技處的管理人員的主要具體系統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功能,包括用戶管理,科研人員/機構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論文管理,科研項目管理和審核通過學院遞交的項目和成果,進行論文的校級審核和科研信息的;教師需要了解他們提交的論文或者項目等的審核情況和查詢最新的通知等;領導主要需要了解學校的科研情況,并及時根據形式進行決策調整。
2.系統需求。科研管理信息系統應包括機構管理,人員管理,項目管理,成果管理,學術活動,科研考核,年度統計和系統維護等部分。系統中各項分類指標需要能夠靈活定制,各級用戶的使用權限也需要能夠靈活設置和修改。系統不僅應具有科研管理功能,還應具有溝通交流功能。具體包括:對科研相關業務進行分類整理,提供標準化、簡潔的管理過程;提供易于使用的信息錄入接口,并可隨時修改已錄入的信息;可按照用戶需要查詢和閱覽相關科研業務信息;可根據用戶需求準確、快速地得到科研業務相關的各種統計報表和數據;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操作界面,并對用戶的業務處理起到指導作用。
3.系統架構。從部署和維護及技術成熟度等方面綜合考量,系統采用目前最為通用的B/S模式,用戶通過Web瀏覽器,即利用Web服務器實現瀏覽器的信息查詢與檢索及其他的各項功能。
B/S架構是一種對C/S架構變化或改進的架構,用戶界面完全通過Web瀏覽器實現,一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實現,但是主要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實現,形成所謂的3層結構。其優點有開發成本低,部署和維護集中化,操作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數據集中管控等。
4.系統構成。根據系統的總體概要分析,系統具有用戶驗證,系統管理,科研組織管理,項目管理,經費管理,成果管理,學術活動管理和科研資料歸檔管理等模塊。用戶驗證模塊保證了系統用戶的合法性和系統的安全;系統管理為系統用戶管理、功能個性設置、操作權限控制等提供了統一的入口;科研組織管理是開展科研活動的管理單位比如學院、研究所等的管理;項目管理是針對每個項目進行的申請、立項、中期檢查、驗收等過程管理的模塊;成果管理則是科研活動的成果如論文、論著、獎勵、知識產權、鑒定或驗收成果等資料的管理;學術活動管理是在開展科研過程中發生的研討會、報告會、講座等學術活動的申請、審批過程管理;科研資料管理歸檔管理則是科研相關的各類資料的歸檔管理模塊,便于在打量的資料中迅速查找所需的資料。
1 個人數字圖書館的定義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個人數字圖書館作為傳統圖書館的新形式,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推動下應運而生。那么,什么是個人數字圖書館呢?
總體來說就是在自己的計算機上,為實現讀書治學的目的,使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變成有組織的信息集合,通過免費的或基本免費的軟件,將網上的有關信息資源,通過該管理軟件進行存取,在軟件內完成編輯管理,根據個人需求,供其有效利用。個人數字圖書館的意義在于,通過這一軟件系統,對于個人知識儲備的數字化整合可以順利完成,用戶能夠自己創建、維護、使用該軟件系統。
這一新形式的個人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1)數字化。使紙質資料的文獻形態改變,使其數字化。曾經的紙質圖書存放時間較長后,其一、積少成多,體積增大,內容增多,越來越不利于文獻資料的整理和保存,其二、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資料由于保管不善肯定會發生丟失損毀,舊資料查找時也是一個大工程,那么如何處理這些破舊書刊紙質資料?去粗存精選擇性保管顯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那么使其數字化可以妥善保存,不遺失資料的同時更加能夠便于查找。
(2)數據庫化。當今,互聯網上供人免費下載的數字資源日益增多,大家將自己感興趣的文件和資料下載到本地電腦的文件夾中,供日后查閱或使用。但是文件夾不具有數據庫結構,并不能有效的進行檢索文件,當我們下載的文件日益增多的時候,無法有效的管理這些下載的文件,那么,就可以通過個人數字圖書館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在需要時通過搜索引擎,快速準確的查找到目標文件,無論文檔文件還是圖片文件或是視頻文件,均可自動識別并打開后臺運行,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3)檢索功能增強化。因為個人數字圖書館的使用者們并不是專業的情報學工作人員,無法精確的對于所需檢索的內容進行輸入,所以,要快速準確的查找到文獻資料,在檢索功能的設置上要加強,即使是模糊的搜索關鍵詞也一樣能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文獻資料。基本的檢索功能中至少具有字段檢索、單項檢索、截詞檢索、全庫掃描檢索等,并且,各種類型的文件要在統一的檢索界面,使用方便查找快捷,檢索歷史隨時保存便于隨時調用。
2 個人數字圖書館論文管理系統在高校應用的可行性研究與分析
在高校設立個人數字圖書館論文管理系統,不僅為學生讀者帶來很大方便,同時在系統設計初期的可行性研究與分析中得出其具有很多的優勢,下面將通過3個方面詳述分析。
(1)高校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配合校園內完善的網絡環境。豐富的館藏資源,電子文獻資料較全,是高校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特點,面向高校大學生,購買了種類豐富的各類論文數據庫供學生學習查閱,同時自建論文數據資料庫,為學生查閱下載論文資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高校的現代化設施建設完善,如學生宿舍的高速網絡、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校園全網無線覆蓋等,這些設施為個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現實保障。
(2)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曾成功開發個人數字圖書館平臺――My liberty。用戶可以自行通過該平臺搜集電子資源,既可以來自公共網絡的任何地方,也可以來自校園網絡的內部門戶,在這個平臺上管理、編輯、下載,打造屬于自己的個人圖書館。在國內,浙江大學也曾成功開發“我的圖書館”,系統功能如:新書通告、數字資源定制、搜索引擎、書簽功能、個人信息保護等。雖然開發項目不是完全相同,但這些成功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鑒性。
(3)數量穩定的受眾用戶群。高校龐大的用戶群體都具有高學識、高素質,比較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網絡通訊知識、文獻檢索知識等,他們無論是論文創作還是課題研發,都需要強大的學術資料支持,這一軟件系統可以為他們提供高水平、多層次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相信廣大師生都能夠廣泛的參與其中,構成穩定的軟件系統的受眾群體。
3 個人數字圖書館論文管理系統的開發構想
根據個人數字圖書館的基本研究發現,個人數字圖書館的數字化、數據庫化特點,以及高等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和環境,以及推廣使用面向的目標群體,非常便于個人數字圖書館論文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利用。
系統初步設計按照功能大致分為四個部分,論文管理模塊、新聞欄目管理模塊、多媒體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1)論文管理。作為本軟件最主要的模塊,用戶可以對本地論文進行有效的管理。通過web server技術訪問中國知網、中國萬方數據庫的接口,對類別數據進行綁定,通過類別選擇,分頁加載該類別下對應的論文,論文打開后可在線瀏覽或下載,下載后的論文按類別分類管理,可對論文進行分類,重命名等操作。集下載、管理、檢索于一體,用戶隨時查閱,實現個性化的分類管理。(2)多媒體管理。作為特色模塊開發,添加了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共享的個性化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通過管理系統自行上傳下載視頻、音頻、圖片到軟件中,方便同學們在使用論文管理軟件學習的同時寓教于樂,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3)新聞欄目管理。這一模塊的設計主要服務于在校的大學生,用戶在這里可以得到關于學術資源的最新消息和校園動態,以及優秀論文推薦等,自己也可申請上傳消息,經管理員批準核實后可自行上傳。(4)系統管理。管理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內容、信息反饋、系統設置、修改參數等項目,主要用于后臺管理工作。
關鍵詞:管理學理論;批判;評價
一、管理學批判理論界定
管理學批判理論的代表學家有佛睿恩特、德魯克等,他們都是知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他們認為:即使管理世界是現實存在的,但是每個專家對其理解卻各有差異,每位學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評價現實狀況,因此,如何來構建符合新時代意義的管理學知識體系才是關鍵。
管理學構建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管理學批判理論,該理論在20世紀最早被提出。對管理學批判理論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管理學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人民知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完善、升華,從而不斷產生新的理論,以前的管理學理論;第二,管理學知識不是絕對的定則,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再發現、再創造;第三、管理學知識不會孤身于個體之外,雖然個人觀點可以給管理學知識一個外在形式。
管理學指導主義是管理學批判理論所指向的矛頭。管理學指導主義更偏重于管理學屬于精神上的權威,他們認為:管理學家可以利用管理變革活動來將個人意志轉給別人。但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們認為,管理學這種精神權威是不穩固的,管理學知識都是隨時展而隨時變化的。所以,組織結構及其管理發展過程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完全受制于管理學家。
美國哲學家的觀點是:理論和經營的相互促進才產生知識,管理學的發展進步是經驗和實踐之間相互互動的過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種觀點被管理學批判理論認同。管理學批判理論的觀點是管理的組織結構和管理世界是一種社會構建,由管理學家來描述,該理論是一種主觀的可以共享的思想理念,而并非僅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因此用普通的研究方法解決不了管理組織結構及其管理世界的實際問題。所謂管理學批判理論是指研究者不僅僅是組織結構和管理世界的觀察者,更是參與者,不是管理組織結構及其管理世界的制定者,而是實踐群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管理學本體論及方法論
管理學批判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本體論現實主義觀點,該觀點的本質是探討管理學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主要闡述管理學的本原、管理學的社會功效以及管理學發展的動因等問題。管理學批判理論是一種通過描述性語言來傳遞、通過制定相關制度來規范、通過參與實踐來驗證,并通過自我反思來修訂的社會理論。然而,面對不知是悲觀還是樂觀的管理學前景,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仍堅持研究一個共同的話題:管理學批判理論真正要抨擊的東西是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企業管理的理解具有狹隘性,其社會組織形式存在非人性化的“技術理性”,這種“技術理性”和管理學實證主義一起顛覆了管理學啟蒙理性的理想,這就是管理學批判理論家所要真正抨擊的。
管理學批判理論的方法論主要指矛盾辯證法和批判否定法。這兩種方法相互作用、相互驗證,矛盾辯證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不斷批判否定的過程,所以批判的思考方法也就是一種否定、辯證的思考方法。這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可以促進管理組織結構及其管理世界更好的發展。因此,管理學批判理論比較注重管理者的個人能力,包括管理者對管理理論的理解能力、對新理論體系的學習能力、對下屬人員的組織能力、對理論運用結果的反思能力以及質疑能力、還有提高自我的能力。
總之,準確地說,管理學批判理論并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理論,而是對一群相關理論的融匯,主要是在繼續完成管理學知識理論中人類理性啟蒙任務。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認為,通過自我反思獲得的知識是聚集了自我性與科學性的知識,管理學家不僅應當自我反省,還應當將管理學從固定理念中“釋放”出來或“重建”新的管理學體系,這也是管理學批判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
三、對管理學批判理論的評價
管理學批判理論的核心在于如何構建一個處于不斷變化環境中的組織及其管理世界并使之合理化。因此,管理學批判理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剖析管理學組織的主流觀點并對其進行批判,從而揭示管理學實證主義認識論的不合理面紗,揭開其所掩蓋的壓迫結構。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想通過這樣的剖析和批判,提升管理學系統知識,為人民識別真實的利益;第二,管理學批判理論是指某種特殊的溝通行為在心理、政治和實踐等三個方面的重要性,它要弄清這種特殊的社會構建對溝通行為產生的扭曲影響有多大,因為扭曲的溝通行為會對組織成員的心理和生理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
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來源于同樣的理論基礎,即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不會有自大情結,不會把管理學就定義在公正性上,他們要把自己當成是局部的參與者,承認相互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管理學批判理論是假設組織員工對組織經驗的認識處在一種不對稱的信息中,主要從組織員工的自我認識進行問題研究,而且這種不對稱權力關系在組織中處處存在。因此,會導致許多組織員工產生不正確的理解和意識。管理學批判理論論學者相信,因為組織員工的不正確理解和意識,他們不僅感受不到自己所承受的現實壓迫,反而還會幫助那些壓迫者把這種扭曲施壓給自己。在生活中,管理層通過分析進行的管理決策看上去是比較有技術性,符合組織事實情況的,這掩蓋了不合理的壓迫結構,而組織員工則更偏于接受管理層的決策,認為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管理學批判理論學家會向人們揭示管理層決策分析扭曲事實的本質,告訴組織員工管理層是如何進行錯誤決策的,并闡述這種錯誤的理解和意識對他們的影響。管理學批判理論學者希望通過這些敘述性的表達來樹立人民批判的意識,并把這種批判意識作為一種員工素質。這樣,組織成員才能從管理權威的意識中解放出來,讓管理學批判理論成為一種變革組織的有力元素。
總之,文章主要描述了管理學批判理論的一些相關知識及其產生的根源,以及如何發揚利用管理學批判理論,這樣才會讓管理學知識一至走前進的道路,真正成為管理學家的指示燈,沒有淵博的管理學知識,不會造就中國如此多的管理大家,但沒有管理學批判理論,管理學知識會停止不前,發揮不出她應有的效能。(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羅珉,甘元霞. 管理學批判理論述評[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
關鍵詞:自我管理能力;高職;管理學教;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8-0034-03
高等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還應注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管理學》課程教學應大膽進行改革,有效整合理論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靈活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故事引導等多種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加深對管理學課程的運用和理解,并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實現管理學課程教學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雙向融合。
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含義
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一項活動所必須的主觀條件,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學生為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自我資源,如時間、學習、行為、金錢、人際關系等,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而進行一系列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活動。從內容上講,應該包括自我學習管理、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溝通管理、金錢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又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學所提供的各種資源,有效協調學習生活中各個內外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日益發展的需要,為將來順利走向社會并迅速適應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自我管理能力強的人不一定能成為成功人士,但一個成功人士絕對是自我管理能力強的人。“學會如何治理世界,必須首先學會如何管理我們自己。”大學生自我管理是當今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必然要求。
(二)大學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含義
通用管理能力(Gener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提出的時間并不長,而且各國在通用管理能力的內涵、范圍、種類與影響等一系列問題上的研究和實踐也各有側重。然而,對它作為各國企事業職業經理人與管理者階層培養與構建的基石性作用公認無疑。簡言之,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職業群體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識要求,是超越于某個具體職業與行業(如市場營銷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識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應當共同具備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大學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可以說是作為大學生這樣一個群體所應該共同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大致可以概括為六類:說話溝通能力(包括演講、陳述與面談能力);書面寫作能力;會議與活動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學習能力。
(三)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與通用管理能力的關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職業群體所體現出來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識要求,所以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通用管理能力有重疊的部分,如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但自我管理能力涉及自身活動的內容較多,更多地指向自我,是進行自我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學習管理、健康管理、金錢管理等一系列活動的能力,體現出更多的個性特點;而通用管理能力是屬于共性的,二者是個性與共性、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從層次上講,自我管理能力是屬于較低層次的能力,是培養和提升通用管理能力的基礎,而通用管理能力處于更高層次,是在自我管理能力基礎上自身綜合素質的進一步修煉。一個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可能具備較高的通用管理能力,只有不斷修煉,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通用管理能力。
(四)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教師和家長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因此,當前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狀況不盡如人意。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和與同事的經驗交流以及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高職畢業生及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較低,如缺乏人生目標、花錢無計劃、學習不得法、沒有時間管理概念、對大學自由寬松的生活方式無所適從,自我認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目標管理能力、理財能力等,與用人單位及合格大學生的要求還尚有一段距離。造成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較低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這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內,本文著重探討如何進行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來培養和提升高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職管理學教學內容的改革
《管理學基礎》是高職高專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旅游與飯店管理等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著重培養學生的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技能。同時,又為管理專業后續的各個職能管理課程,如: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溝通等奠定基礎。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管理學課程教學應注重實踐性、創造性和實際管理技能的培養,應注重與學生生活學習實際的結合,而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卻忽略了學生實際,講授過程中知識傳授多,能力訓練少;基本理論多,實踐經驗少;脫離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多,切入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少,忽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從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視角來看,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一)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管理學從整體上看,可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模塊,實踐教學又包括課堂實踐活動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兩種形式。在現實的管理學教學中,管理學課程的總學時通常在50~70學時之間。教師在既定的學時內,往往優先保證基礎理論的教學,如有充裕的時間才會考慮實踐教學。因此,實踐教學往往得不到保障。而光說不練、紙上談兵對學生來說,只是豐富了管理學概念、原理,而對管理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對于理論教學,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刪減,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可以當成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這樣既可以適當壓縮理論教學的時間,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在適當壓縮理論教學的同時,則是加大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課時數應占總教學時數的1/3。課堂實踐活動一般圍繞教學內容隨堂進行,如分組進行案例討論、角色扮演、項目設計、情景模擬等,豐富課堂實踐教學環境,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課外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調研、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讓學生直觀真實地感受企事業單位管理的各種活動,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加深對管理學原理的理解,并在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學習、溝通等自我管理能力。
(二)有效整合理論教學的內容
管理學教材版本眾多,但基本內容相差無幾,基本都是介紹管理概念、管理思想的演進、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項職能、管理創新等內容。管理學的有些內容與管理類專業的有些后續課程如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管理溝通的內容有重復的地方。因此,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創新。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理論教學本著“管用、夠用”的原則,講得不宜太深,太深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和厭學情緒,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堅持實用性和針對性。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再造”,對于在后續課程中重復的內容少講、略講或不講,而對當代管理前沿理論,包括學習型組織、企業流程再造、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內容可加大介紹力度,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管理創新、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則應結合中國企業管理實例作適當介紹,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
(三)增加學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內容
教材只是一個參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脫離教材,只會照本宣科,那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教師不能嚴重依賴教材,教材上沒有但是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內容,如時間管理、學習管理、理財、健康管理等也要精心準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愿學樂學,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進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講授計劃和控制職能時,與學生的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等自我管理相結合,進行如下教學設計,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高職管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學方法的選取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觀念決定行動,作為實踐性較強的管理學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授人以漁”的理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由單向傳播轉向雙向交流,由自己充當演員轉向充當導演、指導者和引導者,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轉變觀念,轉換角色,“從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學”,學會學習,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管理學教學效果。
(二)采用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景,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并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案例教學模式下,教師給定具體真實的管理情景之后隨即退出,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并思考運用什么原理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要通過最終的結果來驗證所學知識,從而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加深對管理原理的理解,實現對管理知識的真正掌握。而學生在討論、總結、歸納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培養了其文字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競爭意識和溝通能力。不過,案例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它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來講,很難有效地對案例進行研究、判斷,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學習。同時,案例教學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學知識和較豐富的社會閱歷,這樣才能在案例教學中展開討論,相互交流,開闊思路。而作為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的《管理學基礎》往往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對于缺乏管理學知識又缺少社會閱歷的大一學生來講,即使對案例教學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很難運用管理學知識對案例進行準確的分析、研究,而只能是就事論事、膚淺片面地分析,影響學習效果。因此,盡管案例教學法有許多優點,教師也不宜過多使用此法,要少而精,分析一個案例就必須透徹、全面、深入,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才能達到預期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學習,參加案例教學的相關培訓,親自參與企業管理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學水平。同時要引導學生轉變老套的學習習慣,積極參與其中。在案例的選擇上,要選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常見的、難度適合學生認知能力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才具有典型性、適用性和時代性,才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事件或事物發生、發展的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學生在所設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通過角色扮演獲得感性經驗。例如,在講授“人員配備”這一問題時,讓學生扮演招聘者和應聘者,自行設計擬招聘崗位、面試問題,模擬招聘環節,讓學生對人員招聘知識有一個清晰而感性的了解。從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來看,不僅能檢驗、鞏固、完善所學內容,運用所學理論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計劃、組織、協調能力,加深對崗位角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拓展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增強責任意識,培養合作精神。不過,與案例教學法一樣,情景模擬教學法同樣對教師和學生有較高的要求,如果使用不當,那么只能活躍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因此,在采用此法時,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四)故事引導法
不論是案例教學還是情景模擬教學都不能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講授法仍然是進行理論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僅僅是枯燥、空洞、抽象的講授,勢必引起學生的厭煩。要想使學生集中精力聽講,教師必須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并能始終抓住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講故事的技巧,借助于小故事這種受學生歡迎的形式,將管理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學生在開心之余引發思考,進而引導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并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在講授“人員配備”相關內容時,引入“房謀杜斷”的故事,以此啟發學生實現人員最佳組合的重要性;在講授“領導”相關內容時,引用“刺猬取暖”的故事啟發學生領導者既要與下屬保持較為密切的關系,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是在心理距離方面的領導藝術;在講授“控制”相關內容時,用“扁鵲的故事”啟發學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管理學原理。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團隊學習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定期聘請管理一線的專業人士到學校開展不同主題的講座,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鮮活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建立自己的教學博客或組建QQ群,構建和學生交流的網絡平臺,實現與學生的無障礙溝通交流及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從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看,傳統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我們可以把考核分為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包括作業、出勤、小組討論、見習、實習等方面的內容,終結性考核可包括試卷、論文、自我評定、教師評定等方面的內容。從分值看,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應各占50%。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管理學作為一門既介紹管理理論、又培養學生管理技能的科學,理應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在管理學教學中,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一定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管理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進階,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黎鴻雁,邵彩玲,安濤.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
[2]李滿林.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內容及類型[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5)
[3]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職管理學課程改革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11).
[4]余霞.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2009(9).
[5](美)戴夫·埃斯利.大學應該這樣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6]陳元瑞.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要點探究[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論文摘要: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潛能,培養溝通協調能力并學會團隊學習。作者通過分析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課堂中實施時學生角色定位錯位原因,重點探討學生在管理學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案例教學是教師通過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深入角色,再現實況,著重于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應用于管理學課程的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的管理案例模擬真實的管理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將課堂教學看做是一種學習交流的過程,使學生在掌握好管理學理論的基礎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作者在對比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和案例教學法講授管理學課程后發現,案例教學法在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作用方面入手,通過分析將案例教學法實施于管理學課堂過程中學生角色定位錯位形成原因,重點探討學生在管理學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1 管理學課堂中實施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作用
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課堂中的實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具體表現為:
1.1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會主動學習
一切工作都應始于目標,目標本身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在管理學課堂中實施案例教學法,就是給每位學生都定下了一個目標,學習不是老師指派的某個任務,而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并且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即使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由于它會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會去有重點的關注。尤其是通過案例讓學生參與的實踐演練,要求學生有針對性的利用課堂中講授過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進一步要求學生知其所以然,知其應該如何應用,讓學生更加有參與意識和責任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加深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在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時,又會幫助我們發現知識方面和專業理論方面的欠缺,針對薄弱環節,通過自學和團隊學習對相關知識加以彌補。真正實現通過對理論知識的運用來促進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1.2 拓展學生綜合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
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通過學生的若干方面的能力模塊來進行衡量。在管理學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動態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更多的強調學生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參與,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開拓了一條新途徑。案例情景中問題的解決沒有固定的方法與模式,即使事先提供解決相關問題的備選答案,但并不作為唯一的標準答案給出,鼓勵學生在互相討論中給出多種新答案。這些都將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理論與實際結合,課堂與課外結合、團隊學習與自我學習結合,讓學生們擴大知識面,拓寬思路,更加主動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1.3 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發現自身潛能
學生的優秀潛質得到發現而不是埋沒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目標。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管理學課堂中,學生成為知識獲得的主動接受者。學生通過主動查找案例的相關資料,參與案例的演講討論,和其他同學展開辯論等眾多環節,給予了學生們更多的機會來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力,發揮自身的特長,展現自己的風采,在學習中不斷地樹立信心,獲得更加全面的進步與提升。
1.4 培養學生良好地組織溝通、協調能力,學會合作學習
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課堂中的實施改變了傳統教學單純以老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操作中不僅強調個人的自主學習,同時更加注重合作學習。學生們通過組建團隊,由小組成員共同合作查找資料、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個人意見陳述到小組成員最終達成共識等,使大家的思想、觀點相互“激發”、“碰撞”,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這些意識和能力甚至會對其以后的職業生涯產生深遠影響。
2 當前管理學案例教學中學生角色錯位現象及形成原因
盡管我國大多高校近些年來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已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管理學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案例教學方式更是相對落后,因此在本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方法時學生角色定位方面更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案例準備階段,學生完全處于缺位狀態,基本上是一種局外人的架勢,認為自己和案例教學不相關。而在案例分析與討論過程中,學生們參與也非常少,依然是課堂中的被動收聽者與任務被分配者,而在分析總結階段,學生們則是等待者,總是希望老師能盡快給出答案然后做記錄,一旦老師給出參考答案便認定是萬能公式,即使偶爾有同學提出不同意見,也很少去思考其可行性。
針對學生們在管理學案例教學課堂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傳統教育體制與傳統觀念的限制
“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觀和教育觀,使人們更愿意、更習慣于接受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培訓方法。大部分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習慣于“老師教,學生聽,記筆記”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學生對老師的講授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對剛進大學的新生而言,由于管理學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原理與理論部分的內容因為也是涉及到一些條條框框,與其在中學時接觸的政治歷史類科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一些學生尤其是理科的學生此時將管理學的學習完全等同于學習政治歷史,認為這是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自己在該門課程中只要好好的背就是學習好這門課程的唯一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老師交代的工作比如自學完成相關內容,自行查閱某類資料以及課堂中要求他們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等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認為是老師的偷懶行為,將本屬于自己的工作轉嫁給了他們。
此外,我國傳統文化推崇尊長、和諧、禮貌、忠誠等等,這將意味著在公眾場合對另一人的觀點提出懷疑或質疑會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在這種“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很多學生在案例交流討論初始就不敢大膽地對教師提出的觀點和判斷進行質疑。根據作者本人在管理學課程中開展案例教學法的實踐發現,盡管每一次進行案例討論前都一再強調,管理無定式,鼓勵大家暢所欲言,但只要最后給出一個參考答案,接下來學生們對別的答案就會質疑其可行性而只認定教師給出的參考答案,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就是,只要是老師給出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確的,一定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敢再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2.2 學生們知識水平的限制
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管理學課程中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對學生在知識水平方面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廣泛的社會背景和具有較豐富的社會閱歷,這樣將方便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能展開討論,使學生與學生個人之間,團隊之間能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開拓思路。但管理學課程的授課計劃安排大多都是在大一期間,很多學校專科學生在大一的第一個學期就開設該課程,本科學生在一年級的第二個學期開設此課程,此階段的大學生管理學方面的知識涉獵極少,對管理理論知識了解不透,社會閱歷較少。此時利用案例教學法進行管理學教學,對大多大學生來說,即使對案例教學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對待案例中提出的問題要么束手無策、答非所問,要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站在一定高度以一個實戰者的身份,去研究和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
2.3 學生溝通協調能力方面的限制
剛經過高考關卡的大一新生在溝通與協調能力方面還是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尤其是隨著90后越來越多的走入大學校園,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走入大學校園,這個群體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獨立完成某些工作方面表現很好,比如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書面溝通,寫出相關報告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口頭溝通能力與協調能力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比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案例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去,不能很好地與同學、老師形成互動,不能在與大家交流的過程中及時的補充與更新自己的觀點,不能很客觀的去看待同學們的不同意見與觀點。甚至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從小就很少在人前表達自己,因此只要當眾說話就緊張得無以復加,對自己的觀點根本無法進行清晰地梳理;即使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討論,部分學生由于沒有與人分享討論的習慣,即使有好的見解或想法也不愿意用說的方式與他人分享,即使有一些疑問也不愿當眾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
3 學生在管理學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學課堂中應用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師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要保證教學效果得以實現,在課堂中老師和學生都必須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尤其是學生角色的到位,他們是否使出全身解數去發現并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參與的積極程度和角色職責的履行程度決定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成敗。
3.1 學生是管理學案例教學的積極準備者
有人說,如果沒有準備的話,那你就準備著失敗吧。要在管理學課堂上更深入討論案例,學生們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其中首先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是更新學生們的學習觀念和改變他們老套的學習習慣。除此以外,還要求學生們在教學工作開始前,在多個方面進行有所準備:
3.1.1 理論知識與案例閱讀準備
要在課堂上深入討論案例,保證學生對案例學習和接收的效果,首先要保證能對相關理論知識學懂學透,才能在案例分析中找到好的切入點,這是開展案例學習的前提和保證。比如在教學中有一個針對考核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的案例,要想很好的對案例進行分析,首先就要求學生能掌握管理者必備的基本技能有哪些,這些管理技能分別是什么,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對其在掌握相關管理技能方面有何不同要求。同時,還需所有的學生們都做好閱讀準備,先粗讀案例,獲得案例基本情景,明確對問題的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精讀,徹底了解案例中的核心問題,分析案例的因果關系從而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初步得出的結論,應進—步閱讀和查找教師推薦的相關資料或根據自己的判斷查找相關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分析。
3.1.2 分工準備
在管理學課堂中應用案例教學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團隊成員可以相互啟發,在團隊學習中更全面的考慮問題,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同時也可增進同學們之間的了解,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為了不滋生懶漢行為的產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在要求所有成員對教師布置的案例進行閱讀的前提下,要根據小組成員的優勢和特長對他們在案例課堂中的工作與職責進行明確的分工。哪些同學去校圖書館、資料室、校園網絡中心等地方去查找各種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哪些同學負責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哪些同學負責分析報告的撰寫;哪些負責匯報課件的制作;哪些同學負責演講說明等;哪些同學負責撰寫綜合分析報告;組長的職責包括哪些等等。這些工作都必須落實到人,責任到人,才能真正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2 學生是管理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中的主角,是問題的解決者
在案例教學課堂中,不能讓學生在案例討論中只是聆聽別人的觀點,或被動的接受別人的觀點,這樣的案例討論注定要失敗。因此在管理學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中,教師角色必須由傳統課堂的主角轉變為討論的引導者和主持人,讓學生晉級為案例討論的主角。通過前期的準備工作,在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的基礎上,每個小組事先準備好一套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然后開展討論。討論形式可以是由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陳述、講解自己的方案,講述完畢,其它小組可針對該方案提出質疑,陳述方進行答辯;也可以在課堂中將持不同觀點的小組分為正、反兩方,由正反兩方選派代表演講,然后在正反雙方中展開爭論,找到問題的焦點,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和討論中,對有爭議的問題可以不必在意是否有統一的答案,重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的理由、依據、邏輯推理和判斷。在整個課堂討論中,教學活動主要是在學生自我思考、激烈辯論的氛圍中進行。討論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其他人的意見、觀點、評論,一步反觀、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應設身處地的進入案例所提供的擬真情境中的角色進行體驗,站在這個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場上去觀察和思考,去理解和體驗,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3.3 學生是管理學案例教學課堂分析總結期的信息反饋者
在管理學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把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學生的一個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信息發送者,而學生是信息接收者,要想實現更有效地溝通效果,各小組分析討論并進行信息交流,由教師對各個小組進行點評之后,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還需承擔信息反饋者的角色。學生將接受的知識予以整理、過濾后,還需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對教師的教學組織情況和自身學習效果做出評價,并思考自身在實施案例教學法的管理學課堂中各個階段的職責履行情況,總結自己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自身在知識探求與問題解決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對案例理解和理論上的收獲,形成書面的案例綜合分析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資料收集整理、幻燈片制作、演講、綜合分析報告的撰寫等)和本小組最后的分析結論。這個分析結論不是討論記錄,也不是自問自答式的思想總結。一般在報告中應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是備選方案,再圍繞結論展開分析并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支持自己的觀點。這種反饋一方面是進行自主性學習的拓展和延續,同時通過這種反饋將方便教師對案例教學課堂進行績效管理。
學生作為管理學案例教學中的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其角色的正確合理的定位將使學生在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方面實現更好的結合與統一,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更好的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角地位,讓管理學案例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時椿.經濟管理案例教學中的障礙及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4).
[2]陳黎琴,趙恒海.管理學案例教學方法及其實施.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1.
[3]何志毅,孫夢.工商管理案例教學現狀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8(1).
[4]黃明,郭大偉.建構主義理論在會計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
[關鍵詞]高職 管理學 教學 思考
高職教育就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論上 “必需、夠用”,注重技能培養。對于高職的工科類專業和課程而言,這一點相對容易做到,也利于操作;對于就業面廣,技能寬泛籠統的經管類專業及其課程而言就相對困難。管理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教學當中如何體現高職特色值得探討。
一、《管理學》這門課的特點
1.一般性特點。管理學是從一般原理、一般情況的角度對管理活動和管理規律進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學科的業務與方法的研究;管理學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科學,管理學是各種應用型管理課程的基礎。
2.綜合性特點。從管理內容上看,管理學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它需要從不同類型的管理實踐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從影響管理活動的各種因素上看,除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這些基本因素外,還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從管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上看,它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門非常綜合的學科。
3.實踐性特點。基礎應用性這是本課程遵循的首要原則。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學習管理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管理中學習管理。管理學所提供的理論與方法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同時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又必須為實踐服務,才能顯示出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強大生命力。
二、《管理學》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合適的高職教材。管理學教材很多但適合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教材就非常有限。存在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許多教材在內容取舍上不適合高職教育。許多教材雖然在難度和篇幅上都進行了較大調整,但整體上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模式,追求內容的系統性而缺乏針對性。比如,有的教材把屬于領導職能范疇內容之一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就篇幅過大;在講述計劃、決策、控制等職能的方法時,許多教材選用的內容過于“專業化”,既難以理解學習,又不實用。二是案例選取不當較為突出。這方面主要的問題是案例選用生產企業的偏多或枯燥乏味,學生對案例里涉及的行業和企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不太懂,對案例既不感興趣也很難準確進行分析或對別人的分析也難以判斷。這樣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目的。
2.實踐性教學的難點。各高職院校及其教師們關于如何進行實踐性教學做了許多有益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可是許多實踐環節往往難以落實。在中國這個人情味很濃的文化環境當中,影響管理者決策和管理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系。管理學中強調:管理者必須擁有三種基本技能,其中兩種技能是隨管理者層次高低不同而不同,只有一種技能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人際技能。不把學生直接放入實際復雜的具體環境當中體會管理,而空談管理的設想是否正確是沒有意義的,更難理解管理學理論的重要價值。
3.參與式教學的困難與尷尬。首先,上好一堂好的參與式教學課,就需要老師在課前做非常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工作量普遍較大的情況下,一般老師是很難有精力備好這樣的課;其次,班級太大不便于開展參與式教學。參與式教學一般20-30為宜,但我們現在的班普遍過大,學生不能有效參與教學,影響參與的積極性;再次,學生長期缺乏參與的習慣使參與式教學有些尷尬。在長期應試教育體制和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下,學生整體參與的主動性很差,只是面狹窄,缺乏獨立思考。不是幾個學生壟斷發言,就是全部成為點名式發言,發言的形式沉悶。這都使參與式教學走了樣,反而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
三、《管理學》教學中的幾點啟示
1.明確和強化管理學課程的技能。高職強調“以就業為導向” 但不是每門課都直接和具體崗位掛鉤,把管理學和企業管理、生產管理三門課的任務混為一談是管理學教材和教學經常犯的錯誤。忽視了管理學的特點和任務。管理學就是通過學習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管理素質,提高學生對管理重要性的意識,為學生后續專項管理課程的學習和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不是告訴學生具體能管理什么事情。
2.案例教學要貼近生活。管理學的一般性決定了管理理論適用于所有組織,不應太多的選擇學生很陌生的企業案例,而應選擇大家比較熟悉的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案例。管理本身的實踐性決定了管理學這門課的學習更需要直接參與實踐。選擇恰當的案例非常關鍵,案例的有趣性、可讀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選擇上應貼近身邊,貼近生活。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體現管理的實踐性,加深對管理的理解,真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組織職能時,就可以用本班班委的職位設置、職位責權、任職條件等方面作為案例。
3.教學要貼近專業。不同的專業對管理學知識的要求側重會有所不同,管理學教學內容也要相應進行調整。比如,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側重領導職能及其有關的激勵、決策、溝通等方面的內容;對市場營銷專業應側重計劃和溝通方面的內容;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內容應該少講,甚至不講,因為該專業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也不一樣,在管理學教學當中應注重綜合素質培養上的不同。比如,對市場營銷專業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誠信意識的培養;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注重對領導能力培養。
4.在教學過程要體現管理的實踐。管理學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管理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課堂控制、課堂管理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處處運用管理理論,體現優秀管理的魅力,進而增強對管理價值的認識。
(1)讓學生走上講臺,參與課堂考勤。要求考勤的學生必須站在講臺上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習慣于在公眾矚目下的“動口”能力;輪流考勤目的在于讓學生的名字相互被叫過和聽過,以在細微中強化學生之間的情感;要求考勤時必須看著對方的眼睛以體現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語言溝通,同時也可發揮管理的控制職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現。
(2)讓學生參與提供案例或宣讀小案例,培養了他們查找、篩選資料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為他們提供表達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針對現有案例發言,鍛煉了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平時成績的評價中體現管理。對于學生干部缺課要比普通學生缺課扣分要重;對于公假前后學生的缺課要比平時缺課扣分要大;對于學生課堂積極發言要加分。根據對于不同班級的,不同專業的特點要在平時成績分值分配上要有所不同,鼓勵積極的方面,限制消極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楊守康 《淺議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三大件”》,科學咨詢,2009年,第28期。
關鍵詞:管理學;課程改革;互動式教學
《管理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該課程旨在介紹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是經管類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的基礎。管理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表現出來的嚴謹和其藝術性表現出來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決定了管理學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對于剛入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企業、對管理、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都普遍缺乏,因而單純采用傳統的以教師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會造成直觀性不足,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往往導致教學效果不太好,學生滿意度較差。只有不斷創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推進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法等,才能不斷獲得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明確課程定位和轉變教學理念
課程教學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建設的根本出發點。《管理學》屬于專業基礎課程,是經管類專業的入門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通過管理知識的傳授,一方面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管理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任務,具體包括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開放的心態,明確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認知,掌握并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協調、溝通和決策能力,擁有團隊精神和人本主義意識,形成現代管理思維理念等。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傳授,又要重視管理理論的應用,加強實踐環節的學習和運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從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我控制為主,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安排應服從于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因此,《管理學》的教學內容不僅應包括傳統的理論教學內容,還應有實踐教學內容。而近年來大多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往往采用“多課少時”的做法,導致教師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捉襟見肘,在教學內容上左右為難、難以取舍。為實現知識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尤為重要。
首先,從整體上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兩大部分,即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而理論教學又劃分為課堂理論教學和課外理論學習兩種模式;實踐教學也采用課堂實踐活動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形式。
課堂理論教學是教學內容的主渠道,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并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因為《管理學》課程內容的寬泛性,與后續一些專業課程如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等在內容上有重復。為了突出《管理學》課程的基礎性特點,對涉及后續課程的有關內容只做簡略講述,在本課程中更注重對管理理念的傳播。另外,要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使學生盡量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管理學知識與管理理念。然而,課堂理論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加強課外自主學習。通過反復領悟教材內容、閱讀相關的經典管理著作、觀看《管理學》課程相關教學視頻節目,以及瀏覽與課程教學有關的網站,自覺自主地從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理論教學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過程,而學生必須通過實踐環節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并以此來檢驗間接經驗和加深對間接經驗的理解。課堂實踐一般圍繞教學內容,隨堂進行。如分成團隊進行案例討論,主題辯論、創業展示等,鼓勵學生參與學習,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升學生的興趣。然而,課堂內時間有限,更多直接經驗的積累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得。一方面通過大學生活和學習實踐,培養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實習,參與工商企業的實踐管理活動,學習綜合運用和融會貫通所學的管理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首先,從教學方法上看,除傳統理論講授法以外,《管理學》教學中應強調參與式教學法。理論講授法是最為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通過深入淺出的講授把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為提高這種方法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加強互動性,鼓勵學生發言,改善課堂上的溝通效果。但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應大力推行參與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具體形式包括: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方法、管理游戲、團隊教學法等。案例教學法是把管理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閱讀與分析以及在群體中的討論,從而建立真實的管理感受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促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教學法能夠大大地擴展學生的眼界,在自由討論中并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而更關注于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指通過對事件或事物發生與發展的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學生在所設情景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教學內容,進而在短時間內提高能力的一種認知方法,其核心是角色扮演和激情發揮,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管理游戲法是通過教學游戲讓學生領會基本知識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使學生在決策過程中面臨更多切合實際的管理矛盾,決策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都同時存在,它需要參與者積極地參與訓練,運用有關的管理理論與原則、決策力與判斷力對游戲中所設置的種種遭遇進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辦法去解決問題。在實施參與式教學時,團隊教學法往往貫穿在課程教學中。首先,招募團隊負責人,組建學習團隊,每隊5-7人;然后,分組完成案例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創業計劃等,最后,以團隊形式提交作業。整個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團隊精神,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溝通能力與協調能力等。
其次,從教學手段上看,除傳統板書教學外,現代化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學環境和條件的改善,一方面能為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料來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豐富課堂氣氛,寓教于樂。通過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大量的電教片和教學軟件可以更多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讓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多媒體傳播信息,極大地拓寬教學的寬度。
四、采用綜合性考核評價方式
考核方式應與課程目標相吻合。《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目標重點。而我校現行的課程考核分為兩部分,即形成性考核(即平時成績)成績占總成績的20%,總結性考核(即期末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80%。這種方式不符合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類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關于學習質量評價與考試方法的有關精神。教育部有關領導明確指出,要注重人才質量觀念的轉變與調整,要變以前對學生知識繼承、對知識掌握程度為判斷質量標準為對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幾方面綜合評價的質量標準,“應對考試檢查學生能力方式進行一些改革,把重視知識考核改為重視能力考核”。因此,這就需要對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計分方案進行一些調整,對考試方式進行一些改革,把實踐應用考核、團隊考核作為質量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
1.調整成績折算比例。根據“不同課程比例可不同”折算成績比例,建議把本課程的考核分為兩部分,形成性考核與總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40%,其中平時表現占20%,包括出勤、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情況,大作業占20%,主要是指以團隊為單位撰寫創業計劃書;總結性考核(即為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其內容包括知識性考核與能力性考核兩部分,知識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考試題型為單選、多選、判斷、計算、案例分析等,考試內容側重能力考察。
2.實行開放式考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就必須突破傳統考核的封閉性,增強考核的開放性。在考核過程中要堅持考核范圍開放、考核方式開放、考試標準開放三個開放。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就了解到哪些內容是考核的范圍,以引導學生掌握課程重點。
3.個人考核和團隊考核相結合。強調管理團隊精神,實施傳統考核中以個體為主進行知識、能力測試與以小組為單元進行團隊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以學習團隊為中心,在教學進行的案例討論、主題辯論、創業計劃展示等過程中,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全組同學進行答辯式核心發言和補充發言,討論完畢后上交發言提綱或稿件,最后教師講評并給出小組成績和每個成員成績。
4.建立全程化考核體系。即在考核過程中避免期末一張試卷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現象,堅持從始至終全過程進行考核。學習過程的全程化考核,即在學期學習過程中,每一階段都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以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真實學習過程的考核。建立與教學配套的多環節、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芳.《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1,(10).
[2] 王希瓊.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與實踐
[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3] 王穎.《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探析[J].職業時空,
2010,(3).
管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也是我國教育部認定的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管理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實踐性,它所面臨的問題和環境隨時都在變化,沒有可重復驗證的、一成不變的規律可循[1,2]。要想深入透徹地學好管理學,必須對管理情境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給毫無實際工作經驗的在校生帶來很大的挑戰[3]。如何讓學生學好管理學,使其在牢固掌握管理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不斷研究管理學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4]。在實際教學中,管理學課程的發揮空間很大,教學效果因教學水平的差別而相差懸殊。為了提高管理學教學水平,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真正被學生認可的管理學教師比例并不高,這在我國高等院校的管理學教學中非常普遍。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成為高等院校管理學教學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將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管理學課程“垂范式教學”概念的提出
《莊子•天道》指出,“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這一理念用在管理學教學上也很有必要。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5]決定管理學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自覺運用管理技能進行教學的行為,其檢驗結果是學生是否認可。教師無論采用多么先進的教學工具、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如果得不到學生的認可,他的管理學教學就是不成功的。
很多專家學者對如何做好管理學教學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教學原則[6,7],對提高我國高等院校管理學教學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學教學效果問題,教師應有改革意識和積極運用方法的意識。經過多年的管理學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了管理學課程的垂范式教學模式。采用垂范式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看到管理知識在教師身上的體現,教師成為管理精髓、管理理念的化身,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主動學管理、用管理的感召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管理學課程的垂范式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在管理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中以身作則,一言一行都要有意識地運用管理技巧、符合管理理論、體現管理理念,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組織、課后檢查與評估等諸多環節體現管理的特色,展現自己的管理技能和作為管理者的素質,讓管理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教師通過率先垂范管理技巧,讓學生從管理學教師身上體會到管理的作用,進而牢記其所傳授的管理學知識。
二、管理學課程垂范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管理學課程的垂范式教學模式可分為三大教學環節。
(一)課前準備階段
首先要做好計劃,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盡相同,對管理學知識的需求也不相同,教師要因材施教,明確課程及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具體而言,教師要關注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揭開管理學的神秘面紗。學生由于缺少社會實踐和工作經驗,普遍認為管理學具有神秘感,這種感覺容易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其掌握管理學理論知識的精髓和內涵。管理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通過對管理學學科和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的細致講解,讓學生理解管理來自于實踐,并非深不可測。這部分知識的講解應放慢節奏,多講解管理學理論的產生背景及實踐。
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學生沒有工作經歷,管理職能理論對他們來講是高深的理論,一些實際知識的講解(如管理者的職責即管理者應起的作用)對他們來講反而更容易理解。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授管理者應具備的技能知識,通過實際知識的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管理能力,為其將來成就事業、做好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在教學中要突出理念的重要性。知識、能力和理念三要素中,知識最容易被淘汰,能力次之,最后是理念。在教學中要突出理念的重要性,將最新管理理念融入課堂,從根本上啟發學生形成管理思維習慣,養成科學管理的創新理念。
(二)課堂教學階段
首先,營造氣氛,創建和諧課堂。確定教學重點內容以后,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感受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課堂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價值取向不同,企業管理的目的是創造最大化利潤,而管理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并學會運用管理學知識。企業管理需要規范的制度約束,課堂教學則需要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上好第一節課對以后課堂氣氛的影響意義深遠。新學期伊始,學生對管理學教師充滿期待,教師要注意講課時的態度和語氣,要體現出自身具備的管理素質與管理內涵,課堂要有目的性和包容性,課堂氣氛要輕松愉快,教師應把學生視為成熟的、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需求。
其次,作好計劃與分工,展現管理技巧,體現管理素養。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提出為達到目的將采取的措施,在聽取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與學生達成一致,這樣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確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和學生進行分工,每人都有各自要完成的任務,對于出現的狀況隨時溝通和交流。如果采用講解的方式,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問,保持課堂的活力。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問題的精準描述來體現管理者的概念技能,用不同風格的語言講述不同的知識,進一步展現管理者的溝通技巧,用靈活處理問題的方式展現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精髓。管理者的領導品質、管理情商通過完善的教學計劃、課堂教學的組織、學生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的調動等日常教學行為體現出來,使學生看到教師就想起了其所講的管理學知識。經過一個學期幾十次的刺激,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再次,開放的課堂體現開放的胸懷。好的管理者必須要有寬廣的胸懷,決策時抓大放小,獲取信息時放眼全球。一是講授方法的開放性。教師講課時總會有自己的局限性,克服局限性的途徑有很多。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選取一些管理名家的視頻,把他們“請”進課堂講授管理學知識,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管理學理論的百家爭鳴,進而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內涵。這樣做,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從中受益,更好地向其他專家學習。二是課堂內容的開放性。管理學是一門滲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學科,管理學教學可采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過列舉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掌握抽象的管理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就社會熱點問題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瘦肉精事件、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歐債危機的影響及我國的對策、住房改革、CPI與宏觀調控政策、4萬億救市與經濟增長保八、我國國內油價漲跌等,從管理學視角給予解讀,學生可以從中得到對社會、政治、經濟以及管理工作更加深刻的認識。三是交流方法的開放性。學生不必拘泥于教師課堂所講內容,可以在課堂上自由發言,將自己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獲得的信息資源帶到課堂,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討論,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探究,使教學氣氛真正生動活潑起來。
最后,通過角色轉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規定每個小組講解一位管理人物。教師可以推薦國內外企業界成功人士名單,讓學生進行研究,結合管理理論進行講演,講演過程中學生可隨時自由提問,教師成為聽眾。通過角色轉換,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講演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講演進行評價,以正面評價、積極鼓勵為主,中肯地指出其可以改進之處。教師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學生所講的管理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控制評價階段
管理中的控制貫穿于整個過程,評價是指事情完成效果的檢查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控制主要是指課堂秩序和紀律的維持。學生缺勤是大學課堂常見的現象,有些學生自覺性不強,教師如果聽之任之,會造成課堂上更多的學生流失;如果采用嚴格考勤的辦法,將學生的考勤和成績掛鉤,學生出勤率得到了保證,但由于學生缺乏上課的熱情,身在曹營心在漢,未必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筆者換了一種激勵方式,首先聲明不花時間點名考勤,因為這是低效率的表現,是違背管理理念的表現。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參與活動記錄,包括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記錄和被動參與活動記錄(比如隨機點名提問),每次記錄都有相應的激勵,給出相應的積分,如果出現提問而沒有到的現象,就要被扣去一個積分,這就保證了學生的出勤率和參與熱情,這種方式很好地體現了管理激勵理論。完成效果的檢查和總結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每節課的效果檢查。每次下課前三分鐘,一起回顧、檢查此次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如果沒有達到,是什么原因,該如何應對;如果達到了,是否按計劃達到,能否做進一步改進。每次課堂教學都被當做一個管理事件來完成,久而久之,學生對管理的整個過程以及管理的職能等有了養成性的直觀認識,將來步入社會對管理的整個過程就會了然于胸。另一個是學期結束時的效果檢查,也就是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考核。傳統評價方法(如閉卷考試的方式)常常會導致學生死記硬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成績評定上,期末成績由出勤、提問、平時測驗、演講、論文寫作及期末考試各類分數共同組成,采取筆試、口試、實踐等多種形式。通過開放性的考試方法,有效地把學生從死記硬背引導到靈活掌握知識和發揮能力上來,使之適應管理實踐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