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信息化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煤炭企業;信息化;知識轉移;制約因素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資源的重要性正在逐漸超越勞動、資本和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性資源。Nonaka指出,只有那些持續創造新知識,將新知識傳遍整個企業并迅速開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才能成功。相對于企業以往重視對有形生產要素的管理,組織是否能夠有效的獲取、轉移和創造知識,并發揮知識型員工的知識潛能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都非常重視對知識轉移的研究。
知識轉移是知識從某個人的頭腦中轉移到另一個人頭腦中、或從某個組織轉移應用到另一個組織的過程,知識轉移包括知識的共享和知識的吸收兩個階段。縱觀國內外對企業知識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型企業,而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尤其是煤炭企業知識轉移的研究則寥寥無幾,主要原因是知識轉移往往發生在知識型員工之間,而煤炭企業以技能單一的體力勞動者為主,而且該類企業大多是早期計劃經濟時代建立的、具有較長時間的計劃經濟背景,長期以來習慣于國有企業的運營機制和管理制度,職工觀念比較落后,思想觀念轉變緩慢,注重的是有形資產的管理,從而忽視了知識在企業中的作用。在信息技術覆蓋各行各業的今天,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要想成功實施企業信息化,煤炭企業就要更新管理觀念,把知識作為企業管理的關鍵資源,合理地對知識進行轉移從而創造新知識。本文對信息化建設環境下煤炭企業的知識特征和企業進行知識轉移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研究了消除制約因素的方案,從而對煤炭企業知識轉移活動進行更好的控制。
一、煤炭企業知識的特征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分別占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6%和69%,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仍將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同時,我國擁有眾多不同規模的煤炭企業,它們對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煤炭企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多采取集團化發展,集團下屬企業多、分布地域廣,并存在生產過程復雜,生產系統形式多樣,安全監控系統技術復雜、監控數據量大等特點,集團內相關企業間或企業各部門間需要借助網絡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共享。在這種情況下,知識轉移對于提高企業的安全性及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知識是信息的深加工,按照知識的屬性及其獲取的難易程度,Polanyi將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其中隱性知識占全部知識的絕大部分。與顯性知識相比,隱性知識難以模仿和共享,難以被其它競爭者復制和竊取,是形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同時由于隱性知識具有不易編碼、壟斷性等特性,難以在同行業之間進行交流和轉移。下表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做了比較。對于企業而言,由于顯性知識具有易編碼、非壟斷和易共享等特征,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學到,難以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而隱性知識則具有未編碼、壟斷性和不易共享等特征,是難以模仿的,很難被其它競爭對手復制或竊取。所以隱性知識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形成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
表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對比
煤炭企業的顯性知識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制度與管理等幾個方面,如企業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規章制度、管理方法等;而對于煤炭企業的隱性知識來說,則更多的表現為技術訣竅、行為規范、企業文化等形式,它們深深植根于員工的大腦,并在技術性的生產過程中發揮和表現出來。
二、煤炭企業知識轉移的制約因素
盡管知識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能帶來顯著的績效,但成功的知識轉移是很難實現的,煤炭企業的知識管理工作處于剛起步階段,在信息化過程中進行知識轉移時存在以下一些制約因素。
1.隱性知識難以挖掘
通過對知識特征的分析可知,隱性知識是形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由于隱性知識具有不易編碼、壟斷性等特性,難以在員工之間進行交流和轉移。煤炭企業技能單一,員工文化水平較低,很難把生產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描述;另外,企業不同層次的知識主體、特別是員工個體所擁有的隱性知識來之不易,如果員工認為將自己的知識轉移出去會導致自己在部門中的地位下降或者部門認為將知識轉移給員工會影響部門的利益分割時,知識主體在知識轉移時會對知識有所保留。知識不能充分表述,勢必影響到知識轉移的效果。
2.信息技術落后
有效的知識管理必須依靠信息技術的支撐,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實施高效的知識管理,實現知識的共享, 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領域,已經發展出許多促進知識轉移的技術,通常被稱作知識技術,包括多媒體、高級數據庫、組建技術和因特網等。知識的成功轉移需要借助這些知識技術,這些技術最大的價值在于提高知識轉移的速度、容量,支持知識的編碼。”九五”、”十五”期間,我國煤炭行業在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方面投入較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取得了明顯的效益,但是,煤炭行業的下屬企業分布地域廣且多處在偏遠落后的小城市,它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相對較低,這就給知識轉移工作帶來了阻礙。
3.職工文化素質偏低
知識轉移工作之所以在知識型企業進行得很順利,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該類企業的員工學歷及技能水平較高,員工在工作中能清楚的將個人的技能經驗表達出來,其他人也能輕松地將其領會并實現知識創新。而煤炭企業職工平均知識素質低,企業對職工的教育培訓又不足,這就使知識在傳遞過程中丟失了大量有用信息,在知識的吸收過程中又容易發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從而影響知識轉移的質量。
三、解決方案
作者對以上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存在以上制約因素的原因并提出以下的解決方案。
1.與科研單位建立合作機制,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
如果把員工頭腦中的知識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則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是顯性知識,而海面以下的絕大部分是隱性知識。在海面下的這部分隱性知識中,較淺的一小部分是可見的,這部分看得到的隱性知識能通過各種途徑轉化和共享。煤炭企業科技信息渠道不暢通,科研與生產嚴重脫節,如果僅靠企業自身來挖掘可以顯性化的隱性知識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作者提出與科研單位合作的方案,比如,我國煤炭類高校的科研力量是比較強的,企業可以與高校的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來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
2.增加對信息部門設施的投入,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當今,網絡是知識轉移的重要媒介,煤炭企業要調整資金的投放結構,下大力氣增加計算機等網絡設施的比重,加大技術創新資金的投入,建立一個高度集成、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開發與應用平臺。另外,企業要舍得投入財力和物力培養信息技術人員,可采取對外招聘與定期培訓內部員工相結合的方式,使信息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能緊隨信息技術發展的腳步,從而為知識技術的應用提供先進的平臺,進而使知識的轉移更快捷順暢。
3.構筑學習平臺、提高職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造成煤炭企業職工文化素質低下的原因較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近年來,煤炭行業中部分大中型企業經濟效益下滑,職工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改善不多,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另外煤炭資源多產自于盆地,這就使煤炭企業多處于偏遠小城鎮,這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為了加強職工素質,企業要樹立人才觀念,把職工的技能水平和崗位掛鉤。除了高學歷的人才,高級工人也是人才,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將科學技術成果和先進工藝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也實施配套改革,打破身份界限,工人也能競爭到技術管理崗位;對生產、技術改革上作出重大貢獻的高級技術工人給予獎勵,樹立當技術工人也能成才的觀念。同時在企業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要把職工的技能水平和崗位掛鉤,把職工的技能水平作為上崗的基本資格。如對班、組長這個崗位應具備什么樣的技能水平,作出一個具體的要求,對從事特有工種的人員也應做出一個標準來,以此來調動職工提高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企業知識轉移工作的質量。
四、結論
企業知識轉移的作用是要通過知識的傳遞與創新拉動企業的管理創新和提高企業競爭能力。與知識創新型企業相比,煤炭企業在進行知識轉移時存在更多的困難,本文只是對煤炭企業進行知識轉移工作初期階段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只有將這些制約因素逐一消除,才能利用信息技術對企業知識轉移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應用,從而提高煤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HAMEL 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2]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5-144
[3]南文黨,趙慶龍等.煤炭企業信息化發展的思考[J].煤礦機械,2004(11):140-141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息化模式;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0)04-0147-05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意識到實施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時中小企業信息化如何發展,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如何尋求屬于自己的創新模式等,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甘肅省是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較慢的省份,如何發揮后發優勢,引導中小企業走出一條適合甘肅省情的信息化道路是我們研究的著力點。
一、中小企業信息化
(一)企業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實質上是將企業的生產過程、事務處理、現金流動、客戶交互等業務過程數字化,通過各種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人們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以使企業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產品和服務信息化、設計信息化、生產過程信息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和市場營銷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的本質是通過在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運用相應的信息科學技術對企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得信息流朝著有利于企業創造價值的地方流動,充分實現信息的共享,并且通過應用信息系統實現企業運行的自動化,從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對風險的抗擊能力,最后表現為較高的核心競爭力。
需要指出的是,企業信息化是在大型企業中以計算機的應用為起點率先實施的,其后逐漸走向信息系統的實施,并逐漸發展到由企業業務流程重組來推動信息化的實現。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經歷了準備、啟動、開展、持續發展的過程[1]。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是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針。
(二)中小企業的界定及其特點
中小企業(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是一個與大型企業相對應的概念。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同,不同行業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對中小企業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為了滿足管理的需要,便于實施有關保護和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界定方法和標準,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定量標準法,主要把企業資產或資產額、企業雇員數量等生產要素凝聚程度的差異,以及營業額(通常是一年)、生產能力、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等經營性指標作為企業規模的界定標準;另一種是定性標準法,主要把企業的所有權、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等因素作為界定標準[2]。我國對于中小企業的界定主要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參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依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和具體國情,制定了《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這是我國中小企業首次有了較為統一和清晰的標準,表1。
(三)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意義
在我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吸納就業、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對外開放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到2006年10月底,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4 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省略平臺,其中集成了應用交互、用戶接口、邏輯處理、集成處理、數據庫以及全球可靠安全設施[12]。類似平臺的還有Google的Google Apps,Amazon的AWS等。這些致力于解決中小企業信息化難題的發展模式,都推動了中小企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三、甘肅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創新
(一)甘肅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西部大開發加快了甘肅省中小企業的發展節奏,各級政府和許多企業對實施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增強。特別是縣域的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有些不僅制定了企業信息化的培訓計劃,定期派員參加培訓,甚至設立了專門的信息機構及專職主管,負責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近年來,甘肅省參與建設信息化的縣域工業企業數量增長很快,由于企業的規模和投入的不同,信息化建設的狀況也不盡相同。早在2006年9月12日,全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就在蘭州全面啟動。該工程是省政府和甘肅電信聯合推出的一項系統工程,主要以中國電信“商務領航”為依托,以服務中小企業為宗旨,重點通過全省中小企業信息網、全省企業網上貿易洽談中心和中小企業信息化“百千萬”工程的建設,迅速提升我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此后的2007年8月,甘肅省政府正式批轉省中小企業局《關于加快推進全省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省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啟動。該《意見》明確提到要整合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化服務等體系,逐步推進全省中小企業信息化進程。事實上,我省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集中在縣域工業企業領域,有的企業已開始應用電子商務,建立了網站;還有的企業建立了局域網或使用互聯網開展業務。部分企業的運用軟件、信息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開始建設,有些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
盡管甘肅省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也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全國“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示范省[14],但是這主要是針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國有企業而言的。從整體上看,甘肅省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第一,甘肅省中小企業初級產品加工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業比較少,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整體上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第二,中小企業規模小、檔次低,雖然戶數很多,但戶均規模都很小。2007年,小企業戶均產值僅72.52萬元,規模效益差,缺乏一批“精”、“優”、“專”、“特”的中小企業。企業因規模小,實力弱,難以在本企業范圍內建立諸如科研機構、信息情報機構等;第三,中小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而非知識密集型。例如,80%以上的工業企業分布在農副產品加工、服裝、皮革、紡織、印刷、工藝美術、造紙等行業,小煤窯、小建材、小化工、小機械、小冶金等“五小”企業比重很高;第四,中小企業的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區域差異較大。企業規模小、設備和工藝落后、技術力量薄弱。再加上政府和社會對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支持明顯不夠,使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大大低于沿海和內地企業[15]。此外,省內地域分布上來看中小企業信息化也主要集中在以蘭州市為重心,輻射河西、天水地區的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盡管如此,這些地區竟然沒有一家中小企業實施ERP。造成這種情況的突出原因是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對外界的信息技術的接受和認識屬于半輸入型的發展態勢,信息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缺乏必要的支持,容易造成數據垃圾或系統閑置,使系統不能為企業提供正常的服務。(二)基于甘肅省的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創新模式
西部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西部地區的企業能夠最大程度地縮小與其他地區企業在信息獲取和交流方面的差距。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呼喚創新,盲目照搬其他的信息化模式都可能使西部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所以,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更加渴望適合自身實際的信息化發展模式。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中小企業發展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其信息化狀況在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析甘肅地域文化不難發現,甘肅在地理上處于三大高原的交接處,居我國地理版圖的中心位置,與戈壁荒漠形成了一個半環狀封閉態勢,它不但是一個內陸省份,更是一個被地理因素所間隔的內陸省份,即使絲綢之路的駝鈴聲還在回響,重要的交通線也貫通全省,也仍然不能打破閉塞的總格局。一直以來,甘肅省大部地區未能脫離農業文明的本色,甘肅地域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傳統農業文明為基調的多重形態的大海,這就決定了甘肅中小企業文化的特質是一種責任感與風險精神、勤儉節約品質和保守思想的揉合[16]。眾所周知,文化是創新的基礎,而文化保守則意味著創新的缺失,正是在這種基調下,我們需要更加提倡中小企業在發展信息化的過程中脫離落后跟風的窠臼,大膽改革、銳意創新,充分營造出一種創新的氛圍。只有這樣,甘肅省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才能適應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
我們認為,在現階段,應用成熟的技術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平臺是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方式。李偉超提出的企業、應用服務提供商、管理咨詢公司三方互動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模式[17],引入了中立的第三方咨詢服務提供商,溝通協調企業于應用服務提供商的關系,對于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來說還不夠,我們需要在突出平臺理念即公共的信息服務體系的前提下,引入“政府引導”這一不可或缺的理念,只有這樣,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才會乘政策之東風,借平臺之優勢,高效地進行信息化建設;而信息化發展的創新模式也應該是以平臺為核心,政策指導為前提,自主適用的多方協作一體化平臺模式。該模式包括以下3個方面,圖1。(1)公共信息化平臺:包括用戶接口模塊、應用程序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庫模塊。其中用戶接口模塊保證了無線移動用戶和網絡用戶聯入平臺;應用程序模塊提供基于中小企業業務流程的采購、生產、管理、營銷、會計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應用;數據處理模塊和數據庫模塊是后臺保障。(2)應用服務提供商:應用服務提供商不同于前面說過的“ASP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相應的應用程序服務,由平臺進行集成化處理。
(3)中小企業和咨詢機構:眾多的中小企業是一體化平臺的使用主體和服務對象,本著自主適用的原則,在平臺集成共享的機制推動下實施信息化。咨詢公司作為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可以由政府相關部門或中立的第三方管理咨詢公司充當,旨在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具體實施。
圖1 多方協作一體化平臺模式概念模型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信息產品的生命周期一再縮短,硬件逐漸走向同質化[18],創新的壓力勢必轉移到軟件應用和方法流程。所以,在平臺建設方面,應當開發和運用新興技術,如云計算技術和計算機虛擬化技術等。一種與以往不同的集中式全局的信息服務――“云”逐漸走入人們視野,云計算技術可以將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隨著業界對于Google云計算概念的認可和拓展,繼而云計算成為IT應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和發展模式。我國阿里巴巴正在做云計算儲備、中國移動的“大云”云計算平臺也已啟動[19]。微軟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在節約計算機資源、減少成本方面有獨到的優勢。隨著技術的進步,肯定會有更新更優的信息技術融合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進程,這些都需要西部中小企業界予以高度的關注。
四、結語
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的創新不但取決于企業的內在動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并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和服務體系建設密切相關。努力營造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信息化創新環境,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構建多方協作一體化平臺是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有效模式。
基金項目:蘭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基金項目“甘肅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LZUGH08009)資助。
參考文獻:
[1]劉燕禎.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
[2]陳躍雪,李興稼.中小企業管理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61―171.
[3]2007: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報告(摘要)[J].中國經貿導刊,2008,(05):32―34.
[4]2009APEC中小企業峰會――中西部論壇[EB/OL].[ 2009-11-20]..
[5]關繼鋒,閆洪奎,楊洪穎.搭建服務平臺,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J].科技成果縱橫,2004,(02):30―31.
[6]謝賢鵬.中小企業信息化ASP 服務平臺實現方案[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6,(05):83―85.
[7]錢莎莎.中小企業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學,2006.
[8]趙冠驊.SaaS+電子商務――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平臺[J]. 信息與電腦,2008,(02):37―42.
[9]王大海.以SaaS助推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模式探討[J].統計與咨詢,2008,(06):40―41.
[10]朱澤民,陳琛.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的分析與比較[J].企業技術開發,2008,(01):77―79.
[11]信息化水平低成掣肘,中移動助中小企業突圍專題[EB/OL].[2009-11-25].省略/dl100/.省略[EB/OL].[2009-11-25]省略/force/.
[13]甘肅省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報告[EB/OL]. [2008-11-1].省略/articlehtml/20088959.htm.
[14]王玉珍.甘肅信息化建設及評價問題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119―123.
[15]潘鋒.甘肅中小工業企業發展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35―54.
[16]李少惠.中小企業文化生態的聚合與嬗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40―267.
[17]李偉超.我國中小型企業信息化模式問題研究[J].情報科學,2006,(02):200―203.
[18]戴維?查菲,史蒂夫?伍德著.企業信息管理:用信息系統改進績效[M].趙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7―91.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信息時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條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信息化與其他“四化”[①]并列,體現了信息化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信息化[1]是指企業以流程重組為基礎,在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推廣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展和利用企業內外部的各種信息資源,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過程。企業信息化具有投資大、持續長、滯后性的特點,對于中小企業,由于其存在觀念、資金、技術方面的劣勢,企業迫切需要根據信息化實施的情況制訂相應的動態的發展計劃,但又無能為力指標體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學、合理、實用、針對性強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實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1.研究現狀
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2]是指對照統一的標準,建立特定指標體系,運用數理統計、運籌學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一定經營期間的信息化過程表現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對于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少,也不成體系。
徐強、戴蕓(2003)從系統觀點出發設計企業信息化績效的多維動態評價指標體系[3];李曉青等(2008)從財務、業務流程、客戶服務、戰略與發展四個角度構建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引入BP神經網絡(back-propagationNN)算法進行了應用研究[1];王江濤,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計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對商業銀行信息化績效評價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價值貢獻、IT用戶滿意度、IT內部過程和IT學習與革新為準則的指標體系[4];邵宏宇,郭偉(2009)構建了以信息化環境、信息化戰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績效指標體系[5]
以上指標體系都缺乏對中小企業的針對性、實際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績效評價。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偉(2009)的研究基礎上,參考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NIEC)頒布的《企業信息化基本指標構成方案(試行)》,充分考慮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具體特點,在多次咨詢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專家和企業相關負責人后,進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表1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目標層)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含義
中小企業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A
財務指標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營業收的比例
銷售收入增長率(C2)
信息化對銷售收入增加帶動情況
利潤增長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潤情況
用戶指標
(B2)[②]
老用戶滿意度[③](C4)
老用戶對企業實施信息化前后的整體滿意程度對比
新用戶滿意度(C5)
新用戶對企業實施信息化后的整體滿意程度
戰略指標
(B3)
信息化負責人在企業中的地位(C6)
領導對企業信息化戰略定位認識程度
信息化的預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來發展財力投入
信息化部門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員比例
信息化部門人員學歷構成(C9)
信息化人員知識水平
應用指標
(B4)
計算機數量(C10)
企業信息化硬件設施水平
網絡通信水平(C11)
網絡通信水平
網絡安全措施(C12)
應對網絡安全能力
【關鍵詞】信息化 企業管理 辦公室職能
1 擺正企業辦公室職能定位
1.1 考慮全局
企業領導需要統領全局、統籌工作,辦公室作為領導的參謀,當然要站在全局考慮,尤其是要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思考工作,既要及時搜集和分析企業各個環節工作的動態信息,為領導把握全局、制定決策、指導工作提出參考和依據,又要善于發現問題,借鑒各方面經驗,為領導指導推進具體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意見,這樣才能使領導做出符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決策。
1.2 加強協調
企業辦公室是為整個企業的正常運轉提供資源支持和后勤保障服務的,是承上啟下、溝通內外、協調左右、聯系四面八方的樞紐。因此要做好上下級聯絡溝通工作,確保信息暢通、政令暢通;積極加強與外部政府、相關企業的聯系,為企業營造良好和諧的外部工作環境;加強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溝通和聯系,為企業發展搞好協調和綜合服務工作。
1.3 強化責任
企業辦公室工作千頭萬緒,不僅要管理日常工作,更要為領導分憂解難,因此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要能夠嚴格、有序、高效地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要樹立成敗在于細節的理念,不斷提升工作質量的內在要求,使工作壓力自覺轉化為工作動力。
1.4 注重效率
參謀、服務、規則等都需要通過辦公室運作來體現,辦公室的運作效率甚至能夠直接影響企業領導的辦事水平和能力。辦公室的運作環節較多,雖然有參謀權,但卻沒有實在的決策權,因此在辦公室運作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效率,這樣才能夠有序地處理企業各方面工作,才能夠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2 審時度勢轉變企業辦公室職能
在基本的職能定位不變的同時,現代企業辦公室的職能定位應隨著外部環境和企業發展的變化進行調整。當前企業正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之中,處于為適應市場而進行深入的改革和調理之中,處于各種矛盾的紛繁交織之中,辦公室應成為企業適應市場、加快發展中更為敏感的部門,更具有前瞻性的部門。因此,辦公室職能要從側重保證企業內部順暢運作向協調內外、推動企業發展的方向轉變,從側重事務性工作向事務處理與為領導研究決策提供參考并舉的方向轉變,從單純的服務向主動超前地研究問題、督導各項工作的推進和決策的貫徹落實上轉變。
(1)督查督辦職能。督查督辦工作是保證企業決策順利、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對企業的重大項目、重要工作進展情況的督查要做到細致入微、狠抓過程、確保落實;對經常性工作的督查要做到真實有效、扎實開展,為整體工作的推進打好基礎;對臨時性工作的督查要做到盡快查辦、找準問題、及時建議。要建立正常的協調督辦工作機制,使督查工作經常化、規范化,確保各項督查工作落到實處。(2)企業制度設計優化職能。能夠根據企業當前需要,與時俱進,摸索出在辦文、辦會、辦事等傳統工作中隱含的規律和存在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通過制度的建設、補充,不斷優化企業管理制度體系,從而制定出一套更加科學、合理、實用的流程和規范。(3)節約型企業建設職能。建設節約型企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也是一項長期性工作。辦公室要能夠出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舉措,在企業內部興起勤儉節約之風,有效降低行政費用支出和對各類資源的浪費。節約只是一種手段和方法,要真正建立節約型企業,達到良好效果,我們就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并逐步使之規范化,制度化。(4)企業信息化建設職能。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促進企業各項工作全面提高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重塑企業的組織與管理,持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是當前辦公室面對的一項新課題。
3 職能轉變對辦公室人員提出新要求
職能定位的轉變給辦公室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辦公室人員需要轉變觀念、創新思維、終身學習、提高能力。
(1)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辦公室工作涉及面廣,標準高,要求嚴。辦公室人員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積累,儲備廣博的綜合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跟上現代企業發展的步伐。(2)辦公室通常都是企業的窗口,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言行舉止與企業形象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待人接物要大方、熱情、客氣,對自己的工作要經常反省,吸取經驗教訓,彰顯良好的辦公室風氣,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3)要勤于思考、勇于創新,保持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總結經驗,主動探索辦公室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努力使辦公室工作在創新中不斷推進,促進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4)辦公室人員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將廉潔自律原則放在心中,忠于職守、嚴守機密,守得住清貧,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參考文獻:
[1]鄭曉琳.對事業背景轉換下企業辦公室職能轉變的一些思考[J].辦公室業務,2014,17:18.
[關鍵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5-0066-01
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企業應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最大限度的發揮企業人力資源的潛能,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以便于更好的支撐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1.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內涵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是基于先進的軟硬件基礎上的一種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是優化配置企業人力資源的動態過程,通過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以及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完整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問題,以便于降低成本、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改進員工服務模式,輔助企業管理者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其既是對傳統管理思維方式的一種創新,又是對傳統人事管理的一次變革,由人、技術支持和組織管理理念三個基本要素構成。
2.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對企業管理的意義
2.1 改變了企業管理人員的角色,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服務的質量
企業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人員的精力大部分耗費在日常事務處理上,缺乏了作為企業管理層的參謀角色該做的咨詢和策略工作。通過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統一管理人力資源相關的數據,管理人員可以將精力更多的放在為企業管理層提供咨詢上,集中精力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企業人力資源規劃。而日常事務處理工作可由電子化系統完成,只需占用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極少的時間和精力。
2.2 為企業的人事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增值服務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是企業整體信息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人事決策提供更加詳實的信息來源,使每一項決策活動都有據可循,從而避免了管理決策的盲目性。在經營管理中發生的信息流人力資源管理,可以通過相關的信息系統進行記錄,通過準確的記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工作信息,大大支持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對企業現有數據的統計分析又可提出現有經營管理工作的合理安排的相關依據,從而更好的指導安排生產和設計工作流程。
2.3 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
企業每月工資的計算處理、職員考勤休假的處理、職員信息的管理等業務是影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論文格式。這些程序性業務需要占用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大量的時間,手工操作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錯誤。信息技術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必將降低上述業務的時間,提高業務信息處理的正確率,并可不斷降低風險成本。
2.4 改革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提高了員工的滿意度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不僅是優化人力資源管理,最重要是達到企業的管理觀念的改革,是一種全新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引入。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應用先進技術,管理技術與信息技術之間的融合應用,使企業在消化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基礎上,在系統中更好的體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部業務流程,不僅可以優化人力資源工作,而且可以變為企業管理層的決策支持者,為決策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2.5 實現了企業標準化的管理,規范了人力資源的業務流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要想穩健發展,就必須集中力量在企業的戰略核心環節以及高附加值活動,所以企業必須尋求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必須充分考慮如何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具體程序進行合理化設計,以及建立規范合理的流程等問題。
3. 我國企業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現狀
目前,很多企業已借助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給企業的運營帶來了很多益處。
但總體而言,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是滯后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礎設施薄弱
企業要想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實施中獲得成功,必須具備暢通的網絡、基礎的夯實、流程的規范。但是,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不具備以上的全部條件。首先在網絡方面,我國大部分企業一般都不具備一個完整的與外界相連的內部局域網,僅僅只有幾臺電腦連接上了因特網。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國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實施模式為自主研發和向軟件供應商購買,而這兩種模式對于企業而言,各有利弊。
3.2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缺乏管理者的支持
企業管理者的思想意識狀態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如果管理者對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缺乏足夠的重視時,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將會受到阻礙。
3.3 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過程缺乏系統的規劃管理和有效的維護
部分企業在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缺乏對實施工作重要性和艱巨性的認識,缺乏對企業業務流程、信息需求和使用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對信息也缺少全面的認識,使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始終處于混亂的狀態,使得整個實施過程缺乏堅實的基礎,嚴重影響了實施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4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措施
4.1 加強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選擇合適的人力資源管理軟件
一個企業要想成功實施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必須具備暢通的網絡、夯實的基礎、規范的流程等三個條件論文格式。因此,企業首先應全面考察本企業是否具備完整的與外界連接的內部網和系統運行環境,實現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從客服模式向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轉變以滿足網絡暢通的要求;其次企業應有效調整組織結構及人力資源管理結構,減少企業的管理層次,以便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夯實的要求;再次企業應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嚴格按照“缺崗-招聘-錄用”的正常流程,減少員工的非正常進入人力資源管理,以突顯企業對人才的重視。
企業應該依據其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的人力資源管理軟件,避免對管理軟件的依賴。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時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仍要被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更好更快的適應信息化,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4.2 提高企業管理者的重視程度
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企業管理者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不斷調整原有的管理思想,轉變對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態度,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緊迫性與必要性。成功實施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是企業管理者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因此,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有責任向管理者提供一系列正確有說服力的人力資源投入產出經營指標以及人力資源狀態指標,使管理者認識到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供給、人員安排及設備配備并積極參與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設計、規劃和實施過程,就能較好地實現企業的人力資源信息化工程。
4.3 確立正確的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推進策略
關鍵詞;內部控制;實現信息化
當前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固化內部控制、減少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受到了企業界的廣泛關注。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企業內部控制與信息系統的結合提出了要求:“企業應當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內部控制,建立與經營管理相適應的信息系統,促進內部控制流程與信息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對業務和事項的自動控制,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8號一一信息系統》又進一步明確了促進企業有效實施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減少人為因素的主旨和各項具體內容。可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內部控制,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弊,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和效率,是內部控制信息化的目標。筆者現根據日常工作實踐就如何落實內控信息化的要求、處理好內部控制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作出相關的分析和探索。
一、企業信息化對內部控制提出挑戰及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現內控信息化的過程中,有相當部分的企業選擇了 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進行相關的信息處理。這是因為 ERP系統立足于有效整合企業資源(包括采購、銷售、項目、財務和人員),統一調度、合理配置和管控,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每一個模塊都有嚴格的自動控制,例如沒有預留(計劃)就不能創建采購訂單,沒有采購訂單就不能辦理入庫,入庫立即自動生成財務憑證,等等。但同時ERP系統在滿足企業內部控制要求的日常業務審批及專業管理方面;由于系統資源的限制還略顯不足,導致修理費維修計劃的審批、設備狀態管理、一般物資采購供應商的選擇、客戶信用額度的確定等,僅僅依靠 ERP系統是不夠的。因此,企業往往還需要諸如辦公自動化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與ERP系統進行對接,這些系統也是實現內控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
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業自身如何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關鍵應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信息系統的作用
從管理層角度看,信息化的自動化效應使得管理層大多都很重視信息化建設,但也往往將信息化僅看作一項技術,而忽視信息系統與管理思想的有機融合。
從操作層面看,業務不及時錄入系統而事后補錄,把系統僅當做是一個臺賬,或者忽視甚至設法回避系統自動控制(例如為了操作方便,互相交換進入系統的用戶名和密碼)的現象較為常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內控信息化的效果,也毫無疑問影響了系統應用的效果,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影響了投入產出的比例。
(二)正確處理標準化問題
標準化是實現信息化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就相當于一個現代化的工廠沒有統一的零部件,無法進行自動化生產。對于內控信息化采說,標準化的內容一般包括: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及相關表單、崗位職責和管理權限、職責分離、各種主數據(一般指ERP系統,包括物料、資產名稱)的定義和編號等。實現了這些方面的標準化,也就把握了內控信息化的核心,信息系統上線的標準模板就有了扎實的基礎。應該說明的是,標準化的歷程是內控信息化難度最大且最需要下功夫的,尤其是對于特大型且擁有眾多分(子)公司的集團企業,這需要管理層堅定的決心和操作層充分的精力投入。
(三)正確處理各種信息系統的關系
如前所述,企業存在著多種信息系統做好各種信息系統的整合似乎不是內控信息化的問題,但企業可以利用內控信息化的契機,梳理哪些信息系統是必須的、哪些業務審批可以利用其他已有的信息系統加以實現,以及如何形成以 ERP系統為核心的管理系統,進一步集中系統控制,改善系統的設置,最大化地利用系統資源降低企業成本。
二、實現內控信息化有效途徑
實現高效的內控信息化的途徑,其具體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領導重視且正確認識是信息化得以實現的前提。首先,管理者應將管理思想與信息化有機結合,在提出管理要求伊始就考慮其與所選擇的信息系統管理思想是否吻合,且怎樣更好地依賴技術手段加以實現,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其次,在信息化實現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和支持信息化所帶來的管理變革,盡可能改變現狀以適應系統,而不是讓系統“將就”,原狀,只有這樣,內控信息化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再次,管理者應該帶頭操作系統并服從系統控制,不隨便破壞系統控制的規定。 轉貼于
(二)利用風險機制,扎實推進標準化工作
風險機制包括對風險的識別、分析、評估和認定。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調研實際業務,收集業務信息,模擬執行情況,具體而言,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標準化工作:
1.組織架構標準化。企業應結合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利用風險機制,對企業采購、銷售等核心業務找出較為合理的組織架構,明確各層級的權責劃分,這些會直接決定控制的效果,也直接影響業務流程的具體構成路徑,是業務流程統一和崗位職責標準化的前提。
2.業務流程及崗位職責標準化。業務流程標準化需要召集一線管理人員,充分征求意見,利用風險機制分析、優化業務流程,擬定關鍵控制點,界定各崗位職責和管理權限以及不相容職責的劃分標準。這其中,優化流程是最關鍵的環節,如果考慮不周全,將造成系統上線反復進行,浪費人力物力資源。對于關鍵控制點,應逐項梳理后記錄下哪些能夠固化在系統中、哪些不能實現或實現成本較高。對能夠固化在系統中的業務流程和控制點,應確定系統標準模板,系統標準模板概括起來,一般由標準業務流程、管理權限、不相容職責配置或參數設定。應說明的是,由于內控信息化是在一定條件、一定范圍內的信息化,對于實現系統自動控制成本較高的業務環節,應明確允許系統外控制(如人工稽核等)的措施以提高控制效率。
1. 表單標準化。在優化流程的基礎上,由于梳理了業務申請部門(人)、業務審核部門(人)及審批人、不相容部門等控制環節,相關審批表單的標準化也成為可能。
2. ERP系統主數據標準化。客戶、供應商、物料等主數據是 ERP系統的構成細胞,不實現標準化就無法實現內控信息化,因此必須對這些主數據的定義和編碼予以標準化。
(三)建立利用系統進行持續性監督的機制
利用信息系統進行持續性的監督是實現有效、高效內部監督的重要方式,coso委員會 2009年出版的《內部控制體系監督指南》對利用信息技術持續性監督概括了四種方式,基本上能夠反映目前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監督方式,具體包括:利于誤差管理的工具(記錄誤差的日志、后續跟進、處理情況分析)、監督應用程序變更的工真(變更認證、溝通、適當評價)、評價系統狀況的工具(包括內置參數、可容忍水平、不相容職責分離、管理權限)及評價過程完整性的工具(包括標準及協同、數據加總、文擋完整性)。前兩項工具主要是對系統日常操作的直接監控,如零售商檢查系統信息有無無效的訂單標識、零售數據是否全部傳輸到數據中心處理等,適合于專業管理在日常業務匯總時進行監督;后兩項則主要由內部控制部門專門開發檢查工具進行監督,具體方法是通過對關鍵控制點所對應的業務流程、管理權限、不相容職責和參數予以標準化,建立信息系統標準模板,并針對標準模板開發檢查工具,通過定期運行檢查工具、對比與標準模板的差異,逐步建立持續性監控的機制。
具體而言,通過對ERP系統管理權限進行檢查,按照不相容職責標準,檢查工具可以指出系統中哪些角色或用戶同時擁有不相容事務,系統權限與角色或用戶的崗位職責是否吻合;結合風險分級定義各項業務缺陸標準(可以將幾個不符合要求的風險定義為一個缺陷標準)并固化在系統中,實現異常業務預警。對于報警的業務,總部可及時追查,如有必要,也可組織有關專家到現場檢查。同時,對于確定了利用工具進行監督的系統自動控制業務,可以減少檢查的頻率,對于系統外手工控制的業務應作為檢點,進行現場檢查,對系統“自動+手工”控制的業務,可以兩者結合進行檢查。
(四)建立內控制度管理平臺
內控制度管理包括根據內外部環境(市場、法律等)變化及時調整制度,與分(子)公司之間資料(包括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內控通知、內控考核信息、企業內控報告)和信息(包括企業實際執行中存在問題建議)的傳遞,相關業務流程和理論的探討交流等具體內容,通過利用信息系統建立制度管理平臺,可以極大提高辦公效率,促進上下一體、公開公平、共同提高的良好制度環境的形成。
[關鍵詞] 計劃目標管理;預警機制;信息化;途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30
[中圖分類號] F270.7;TP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3- 0064- 03
1 綜合計劃預警機制信息化中的管理措施
綜合計劃是在企業戰略和規劃的指導下,充分考慮企業內外部約束條件后確定的企業年度經營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措施安排。地、縣公司作為國家電網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應將綜合計劃按季、月進行分解執行并進行管控。綜合計劃按年由公司總部下達,地、縣公司根據計劃目標類別和特性的不同,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計劃預警機制,定期進行直觀的監控和糾偏管理,從而實現對年度綜合計劃實施情況的掌握。
為實現綜合計劃預警機制的信息化,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在地、縣公司決策層的推動下,貫徹公司總部綜合計劃管理理念,配置人力、落實項目資金。二是建立季度、月度計劃分解實施辦法,制定綜合計劃預警機制實施細則,制定地、縣綜合計劃指標預警標準。三是對相關管理業務流程,按照信息化要求進行流程再造。
對公司總部綜合計劃管理業務應用系統(以下簡稱“該系統”)加以改造,使其具有以下特點:業務變化的適應性、網絡變化的適應性、應用報表變化的適應性、用戶的分布性、網絡資源數據的安全性、大容量數據存儲處理等。該系統體系架構采用三層B/W/S模型結構,采用統一的接口技術進行底層數據的整合。首先,建立綜合計劃歷史數據庫,為綜合計劃的查詢、編制、分析、預警提供歷史數據支撐;其次,建立預警模塊,為綜合計劃指標的平衡、優化、跟蹤分析和預警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再次,規范綜合計劃月度跟蹤分析、預警流程,充分發揮綜合計劃的統籌、協調和控制作用。
2 共享原有系統設備資源
使用該系統總體結構,即采用Internet/Intranet模式設計,利用Browser/Middle Server/Database Server三層結構,基于J2EE技術進行開發,預警機制就是利用該系統的備用接口。另外,在J2EE 體系結構中,所有的技術都是開放的,所以綜合計劃執行分析、預警機制的開發中使用J2EE體系架構,有利于系統之間的整合,避免重復投資,降低IT管理和建設成本。預警機制在該系統中實現,不增加新的硬件設施,該系統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其中,局域網A為省公司,數據庫服務器是雙機設備。局域網B為地或縣公司的局域網代表,通過電力專網和局域網登錄服務器訪問系統。系統運行的協議支持這種拓撲結構的配置。
3 系統中應用的軟件工具
預警機制采用現今流行的SSH主流框架為主體框架,選用Cellweb為展示工具,使用Oracle作為數據處理、存儲的介質,還采用了Ext、Web Service技術。自主開發數據窗口組件、工作流組件和報表組件。
前端業務操作采用Ext 2.0作為系統的展示技術,利用DWR作為取數的方式,可以做到頁面無刷新展示。可以將每月的預警主記錄展示在頁面,起到統計概括作用。
預警報表展現采用國內大部分軟件開發公司及政府部門均采用的Cell技術處理報表。Cell插件用于開發B/S結構程序,使用語言為VBScript,JavaScript等。能提供300多個編程接口(方法、屬性、事件),是完美軟件的最佳解決方案。
后端集成支持:采用獨立部署服務器,通過綜合計劃系統訪問,實現統一平臺,統一賬戶,統一操作的一站式服務
存儲介質采用Oracle作為存儲介質,將業務中對于數據的判定方式定義在存儲過程中,即在某范圍內,預警機制應該顯示的顏色的判斷方式以及預警范圍的百分比以及顏色的設定,存儲在Oracle的存儲過程中。此種設置可以方便后期維護人員對于預警范圍以及顏色的更改,同時在預警展示后,將展示的顏色存入數據庫,方便查看歷史預警時,不用再進行預警計算,加快歷史預警報表的展示。
Web Service技術:數據上報過程中采用到Web Service技術,使得運行在不同機器上的不同應用功能,無須借助第三方軟件或硬件, 就可相互交換數據或集成,減少了應用接口的花費,為整個公司、多個組織之間的業務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個通用機制。
4 預警機制功能劃分
預警機制的功能由5個功能模塊組成:模塊1 計劃數據管理;模塊2 數據上報;模塊3 預警標準;模塊4 分析及預警;模塊5 報表和實時告警。
對照該系統,模塊1可采用該系統的年度計劃數據庫,增加分公司、子公司經分解的季度、月度計劃數據庫。模塊2可采用該系統月度完成數上報功能,增加季度、月度計劃數據上報。模塊3和模塊4是新開發的功能。模塊5在該系統月度分析表基礎上,轉化為分析預警綜合報表。
由此可見,預警機制實現過程共享了該系統所有硬件資源,年度計劃數據、歷史計劃完成數據、月度計劃完成數據,共用了模塊2上報端口和模塊5報表展示端口。預警的審批、審核、報告流程與該系統跟蹤分析對應流程合并,提高工作效率。
5 預警機制的實現方案
預警機制以地(市)、縣公司上報的月度計劃、月、年度完成值,省公司下達的年度計劃值為基礎數據,經過事先設定的計算公式對基礎數據進行運算、分析和預警狀況識別,在該系統年度計劃跟蹤分析和報表基礎上開發出新功能,達到增加預警機制功能的目的。實現方案介紹如下。
預警機制實現方案主要分為3個部分:預警標準、計劃數據的設定和管理;基于預警模板的分析及預警實現;預警報表生成、展示和保存。
5.1 預警標準、計劃數據的設定和管理
預警用數據分兩類:計劃數據和預警標準。數據來源:一是計劃數據庫(模塊1),即模塊2收到每個月地(市)、縣通過各層級綜合計劃系統上報的完成數據,季度、月度計劃數據后,存入Oracle計劃數據庫(模塊1)。二是預警標準數據,包括預警指標體系、預警周期、預警分級及每一指標預警閾值標準。預警數據可預先固化在模塊3中,或由模塊2收集,進入模塊3數據庫管理。預警數據可進行實時共享,最終根據模塊4分析,對數據進行實時展示、預警,并且賦予顏色進行區分,形成分析、預警結果數據庫。
5.2 基于預警模板的分析及預警實現
模塊1 計劃數據管理:計劃數據來自兩部分,即上級下達計劃數據;本級通過模塊2輸入季度、月度計劃目標數據。
模塊2 數據上報:在去年同期數等歷史數據基礎上,增加上報的季度、月度計劃數據構成計劃完成數據庫,用于模塊4產生預警數據在終端實時顯示告警信息。即將每個月地、縣公司通過各層級綜合計劃系統上報的完成數據以及季度、月度計劃數據,存入Oracle計劃數據庫(模塊1)。
模塊3 預警標準:主要根據地、縣公司計劃管理特點,確定預警指標體系、預警周期、預警分級及每一指標預警閾值標準,建立預警標準數據庫。
模塊4 分析及預警:主要基于預警模板邏輯由p_month_warning.sql程序實現。
在該系統的模板配置中為預警機制設定展示模板,在模板中需要設置指標編號,單位的編號以及判定的數據項,那么插件可以根據這3項配置鎖定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判斷,同時這3項配置可以鎖定顏色展示的區域。
在Oracle存儲過程中設置預警范圍以及預警顏色的設定模板。例如某一計劃指標,在1%~5%完成率標準偏差之內屬于紅色預警,0.5%~1%完成率標準偏差之內屬于黃色預警,其他范圍是正常(綠色),則需要設置如下模板設定:
case
when val >= -0.005 then'綠色'
when -0.01
when val < -0.01 then '紅色'
end as warning_level
5.3 預警報表的生成、展示和保存
(1)預警報表功能及生成:專業部門終端在報送月度數據時,同時實時展現預警專業報表;綜合終端改進該系統“月度跟蹤分析表”為具有定量和定性結合,展示與計劃數據結合的“月度分析預警全景表”,與“年度預警全景表”、“縣公司預警匯總表”實現綜合計劃預警管理的不同時期、不同單位、不同層次的需要,提供地、縣公司輔助決策信息化管控手段,構建地縣一體的綜合計劃指標預警信息化支撐體系。預警報表功能如下:①月度分析預警全景表:對該系統的月度完成歷史數據進行共享,填報本月完成、下月計劃后,就可以對當月指標進行實時預警、分析。預警欄可以實時顯示顏色,直觀展示預警狀態。②年度預警全景表:共享本年度每個月上報的月度跟蹤分析的數據,可以對每個月的指標進行預警識別。預警欄可以實時顯示顏色,直觀展示預警狀態。實現年度計劃多版本,季度計劃、月度計劃多維度預警功能。③縣公司預警匯總表:共享每個月各縣公司上報的月度跟蹤分析的數據,對每個月各縣公司指標進行預警識別。預警欄可以實時顯示顏色,直觀展示預警狀態。
(2)預警報表展示:展示頁面程序togetherContent.jsp,使用DWR以及JNDI技術將數據庫的主記錄取出以表格形式展示;同時展示頁面eReport.jsp程序中,使用renderMonthWarning方法會根據展示出來的報表數據以及相應的范圍設置,將匹配相應的顏色展示在第二個sheet頁面的指定位置上。
關鍵詞:內部控制;實現信息化
當前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固化內部控制、減少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率,受到了企業界的廣泛關注。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企業內部控制與信息系統的結合提出了要求:“企業應當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內部控制,建立與經營管理相適應的信息系統,促進內部控制流程與信息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對業務和事項的自動控制,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8號一一信息系統》又進一步明確了促進企業有效實施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減少人為因素的主旨和各項具體內容。可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內部控制,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弊,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和效率,是內部控制信息化的目標。筆者現根據日常工作實踐就如何落實內控信息化的要求、處理好內部控制與信息技術的關系,作出相關的分析和探索。
一、企業信息化對內部控制提出挑戰及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現內控信息化的過程中,有相當部分的企業選擇了 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進行相關的信息處理。這是因為 ERP系統立足于有效整合企業資源(包括采購、銷售、項目、財務和人員),統一調度、合理配置和管控,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每一個模塊都有嚴格的自動控制,例如沒有預留(計劃)就不能創建采購訂單,沒有采購訂單就不能辦理入庫,入庫立即自動生成財務憑證,等等。但同時ERP系統在滿足企業內部控制要求的日常業務審批及專業管理方面;由于系統資源的限制還略顯不足,導致修理費維修計劃的審批、設備狀態管理、一般物資采購供應商的選擇、客戶信用額度的確定等,僅僅依靠 ERP系統是不夠的。因此,企業往往還需要諸如辦公自動化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與ERP系統進行對接,這些系統也是實現內控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
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業自身如何實現內部控制信息化,關鍵應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信息系統的作用
【關鍵詞】 制造業; 信息化;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09-0100-03
一、問題的提出
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對企業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信息化已不再單純的是一項管理軟件,而是一套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企業信息化已被提升到了企業戰略的地位,為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掌舵。因此,信息化道路的有效選擇對企業至關重要。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時卻存在許多誤區:很多企業僅僅把信息化當做一種處理工具,一種技術手段,與企業的管理基礎完全相脫節。中國企業的信息化往往從財務環節而不是從經營環節開始,這種模式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信息化建設當做一項工程,追求的是技術實現成果,也就是如何獲得一個漂亮的軟件或系統,從而忽略信息化與管理的協調發展。制造業由于涉及到供、產、銷各個環節,業務流程多且復雜;同時原材料、設備、物料需求多而雜,管理困難等,使得信息化在其管理中不僅表現為操作方便的一種軟件,更需要借助其用于復雜的業務管理。針對目前企業實施信息化存在的一系列亂象,文章提出了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實施路徑的三階段模型:即基礎核算階段、業務集成與控制階段以及集團管控和綜合應用階段。也就是說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應充分發揮集團管控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從總體上部署整個集團信息化的建設,建立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各部門到集團,統一、高度業務集成的集團管理信息化系統。
二、文獻回顧
關于企業實施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國外主要有兩種主流的觀點:一是“信息化生產率悖論”由Solow(1987)最早明確提出,即一定時期內信息化投資與企業績效并不成正比關系。Loveman(1994)收集了1978—1984年60 家制造企業的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方法發現沒有明顯跡象表明信息化投資能夠提高生產率;Strassmann P A(1990)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發現信息技術和投資回報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指出IT投資和生產率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另一個是“信息化增值論”:Brynjolfsson Erik(2001)通過美國制造企業的樣本數據進行研究,得出IT投資對于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Namchul Shin(1997)研究表明信息化可以顯著地降低企業的協作成本,提高企業產出。國內學者主流觀點是信息技術顯著提升了企業績效。楊定泉(2011)通過對2003—2008年284家實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發現信息化顯著提升了企業績效;趙泉午(2008)通過研究發現少數公司實施ERP存在短期績效下降的現象,主要原因是ERP的實施成功率較低,而不是ERP本身存在信息技術的生產率悖論問題。吳邦國(2003)認為企業信息化能夠解決當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財務賬目不實、采購銷售等環節“暗箱操作”、生產經營過程“跑冒滴漏”的問題,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而關于企業信息化實施路徑選擇的研究,國外最具代表性的是Richard.L.Nolan的六階段諾蘭模型,該模型根據企業各個階段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對信息質量的要求程度以及對信息化的需求程度不同把信息系統的發展道路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初始階段、普及階段、控制階段、集成階段、數據管理階段以及成熟階段①。Kumar(2000)認為企業信息系統的發展是一個由內而外的演變進化過程,即從標準庫存控制包,材料需求計劃、制造資源規劃,進一步擴大到包括其他企業的流程,如銷售和訂單管理、市場營銷、采購、倉庫管理、財務和管理會計和人力資源管理。Gattiker (2007)研究認為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是非常適合提供生產、營銷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制造和營銷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越大,ERP所帶來的利益越大,功能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企業從ERP投資中獲取利潤程度大小的一個影響因素。Boban(2007)認為細心的業務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業實施信息化的一個先決條件,目前企業信息系統的作用已從業務支持轉換為業務基礎,因此必須有效地支持企業的業務流程以滿足復雜的業務領域的要求。王凡林(2010)強調會計信息化從“輔人”、“擬人”向“共生”與集成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現有的關于信息化實施路徑選擇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全面,很多學者僅把注意力放在信息化給企業績效帶來的影響上,而很少關注具體的信息化實施路徑如何影響企業的績效。因此,本文立足于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實施路徑,提出企業實施信息化的三階段理論,從而為制造業企業進行信息化路徑選擇時提供借鑒。
三、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實施路徑的三階段理論
(一)基礎核算階段
傳統制造業涉及到銷各個環節,每個環節涉及大量的物料以及人工,各個環節的核算都非常復雜且易出錯,就拿存貨來說,從最初的原材料購入,到產成品的生產以及出庫,都需要相關人員進行記錄及相關的核算,此時如果采取傳統的手工記賬方式,既費時又費力,而且還特別容易出錯。會計電算化就在這種強烈的需求環境中應運而生。會計電算化就是把電子計算機應用到會計實務的處理過程中,以替代傳統的手工會計系統從而實現會計的記賬、算賬、報賬以及對會計信息的分析。會計電算化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仿真性,即對手工會計系統記賬、算賬、報賬全過程的模仿;第二,集中性,原來需要許多人共同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通過幾臺計算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集中完成;第三,傻瓜性,也就是說,計算機處理會計更簡單、更不費時,只需點擊就能達到在手工記賬系統下同等的效果②。因此這個階段企業主要注重對基本業務的處理,如工資系統、應收賬款系統等。由于該階段大量勞動力解放,使得企業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大大降低了財務數據的計量錯誤,保證了財務數據的準確性。但該階段人們處理數據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統對于企業來說也僅僅是為了完成對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實現企業的基本業務核算工作。信息系統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管理功能。
(二)業務集成與控制階段
制造業由于涉及的業務流程很多,且每個業務流程都涉及到大量的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因此對各項業務流程進行分析是企業實施信息化的前提與基礎。Boban(2007)認為細心的業務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業實施信息化的一個先決條件。因此在該階段制造業企業首先應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做一個詳細的規劃,針對企業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信息化系統。傳統的制造業企業的信息化主要經歷了從MRP—MRPⅡ—ERP—ERPⅡ的應用變化。ERP作為流程管理中的典范,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90年代,Gartner公司發表了以《ERP:下一代MRP II的遠景設想(ERP:A Vi-sion of the Next-Generation MRP II)》為題,由L. Wylie署名的研究報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核心概念,即兩個“資源集成”:一是內部集成(internalintegration),實現產品研發、核心業務和數據采集的集成;二是外部集成(external integration),實現企業與供應鏈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ERP代表著一種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它把制造業企業的財務與業務數據整合起來,實現了企業的供、產、銷一體化,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最終實現整個企業財務與業務的一體化。Gattiker(2007)研究認為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是非常適合提供生產、營銷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制造和營銷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越大,ERP所帶來的利益越大。
另外該階段還強調對信息化系統的內部控制,主要體現在信息系統的有效運行、數據的正確處理以及系統的規范操作上面。Morris(2011)研究發現相對于沒有實施ERP的公司來說,實施ERP的公司不太可能報告內部控制的弱點,也就是說,ERP能夠有效地改善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制度③。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這一階段的信息化建設是整個企業實施信息化的基石,只有把握每個業務流程的信息處理過程,完善流程控制,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整個企業財務與業務一體化。
(三)集團管控與綜合應用階段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發展成為擁有許多下屬公司的集團企業時,各自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已不能滿足整個集團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就會出現以下問題,如集團資金信息難以查詢,缺乏有效手段集中資金和控制風險;母子公司之間預算管理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的反饋、監控與管理手段以及集團財務報表系統單機單用戶,無法共享數據,管理信息集成瓶頸有待突破等。因此,該階段就需要一種能夠覆蓋整個集團的信息化系統以及綜合應用平臺,從而實現集團對下屬公司業務數據的集中管控。此時,集團管控信息化建設成為企業新的信息化發展方向。但是這一階段并不僅僅實現集團財務信息的一體化管控,還需要兼顧其他像人力資源系統、組織結構系統等的集中化建設,實現集團信息系統的綜合應用。同時這一階段還需要建立集團統一管理報告體系及基于實時數據源的綜合分析體系。這不僅僅包括企業的財務報告體系,還包括公司的內部控制報告體系、內部審計報告體系以及質量安全報告體系等。這些管理報告體系都應該在統一的集團信息系統中完成,這一方面能保證報告的真實性、規范性以及合法性;另一方面使集團決策者能隨時調用數據進行分析,提高決策速度。最后通過集團各個管理信息系統的協同合作與發展,使得集團財務、采購、倉存、銷售等業務在同一系統平臺中進行處理。同時,通過各個系統的無縫連接,形成整個集團企業一個完整的數據流,最終實現集團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統一。
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實施路徑選擇三階段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它是針對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實施路徑提煉出來的,雖然并不適合每個企業,但是其信息化實施思路是可以借鑒的,即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基本處理到業務集成、從部門整合到集團建設的整個過程,并且每個過程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信息化路徑選擇時,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根據企業具體業務以及復雜程度選擇相適應的信息化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這樣既浪費資源又達不到管理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與結論
企業走什么樣的信息化發展道路基本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雖然說企業的績效并不一定取決于信息化的發展道路,但是好的信息化選擇方式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費用。以中國南車集團的信息化實施路徑為例,中國南車集團從成立至今,信息化的發展和實施一直是行業中的典范,根據國資廳〔2011〕481號文件,中國南車2010年度信息化建設水平以總分91.42分的成績,進入了國資委A級行列。中國南車集團自從2003年啟動信息化建設以來,集團的業績一直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其中資本積累率一度增長了98.11%。盡管中國南車集團在信息化實施道路上走了一些彎路,但通過不斷摸索與前進最終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設道路。中國南車集團早期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對會計軟件的應用上,重點放在對一些基礎業務的核算方面。然而隨著集團的發展,原有的信息化軟件已不能適應集團的業務發展和管理的需要,集團急需對整個業務流程進行一體化管理,此時ERP開始大范圍在集團內部推廣,并且隨著集團對資金與業務的集中管控需要,在集團內形成了統一的集團管控信息化建設的模式,從而實現了整個集團的財務業務一體化。因此中國南車集團的信息化建設道路同樣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基本處理到業務集成、從部門整合到集團建設一體化的思路,且其信息化也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基礎核算階段、業務集成與控制階段以及集團管控和綜合應用階段。
雖然信息化建設的這三個階段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但由于個別企業所處的環境以及自身的發展水平不同,有些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并不都經歷這三個階段,但是大體的信息化建設思路是一樣的,即從簡單到復雜、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基本處理到業務集成、從部門整合到集團建設一體化的思路。同時通過分析還發現這三個階段信息化建設都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績效,尤其是第二階段,通過業務集成與控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存貨周轉率以及資本積累率。總而言之,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的情況,實現信息化建設從管理到控制、到分析進而逐步升級這樣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 王鍇,汪家常.中國會計信息化發展:貢獻與趨勢[J].財政研究,2010(2).
[2] 劉新華.關于加快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管理世界,1997(2).
[3] 王世定,徐玉德.IT環境下會計系統重構:一種融合理論及模型構建[J].會計研究,2004(9).
[4] 楊周南,劉梅玲.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11(6).
[5] 熊焰韌,徐潮進,楊靖,等.企業 IT 治理現狀與思考:基于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的調查[J].會計研究,2011(5).
[6] 李捷,楊周南.如何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J].會計研究,2004(4).
[7] 蔡立新,崔也光.挑戰與變革:基于信息社會環境的會計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007(2).
[8] Grabski S, Leech S, Schmidt P. A Review of ERP Research: A Future Agenda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pring,2011 2011,25(1):37-78.
[9] O'Leary D. Discus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Assurance for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Unique Risk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arch 2,2002,16(1):115-126.
[10] Gattiker T.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systems and the manufacturing-marketing interface: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July 2007,45(13):2895-2917.
[11] Brynjolfsson Erik,Lorin Hitt.Beyond Compu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Journal,2001.
[12] Strassmann P A. The BusinessValue ofComputers: An Executives' Perspective[M]. New Canaan: Information Economics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