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模式與商業戰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商業模式;戰略;價值創造;競爭優勢
隨著國內外對商業模式研究的深入,商業模式與競爭戰略的關系問題日益突出(李東,2010)。二者關系的模糊,使管理者在經營管理中對使用戰略還是使用商業模式感到困惑。有的管理者撇開戰略,在沒有任何戰略意圖的情況下單獨使用商業模式,這給企業經營帶來了很大危險(Mansfield and Fourie,2003)。所以厘清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變得非常重要。對商業模式和戰略的關系的深刻揭示也有助于對商業模式本質及其相關理論的理解。文章借助已有的理論或研究結論,在對商業模式形成過程進行案例說明的基礎上,分析和揭示了商業模式與戰略的具體關系。
一、文獻回顧與總結
(一)商業模式的概念
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通過對30個商業模式定義的歸納,認為,商業模式的定義可分為三個層面:經濟(盈利)層面、運營層面、戰略層面。經濟層定義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的經濟模式或盈利模式,其本質內涵為企業獲取利潤的邏輯;運營層定義把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的運營結構,重點說明企業通過何種內部流程和基本構造設計來創造價值;戰略層定義把商業模式描述為對不同企業戰略方向的總體考察,涉及市場主張、組織行為、增長機會、競爭優勢和可持續性等。模式應該揭示經營系統如何協調凝聚起來的本質,于是Morris, Schindehutteb and Allen提出了一個整合性的概念,商業模式是一種簡潔的表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企業戰略、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場上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
本文使用Morris等的整合性定義,不過為使該定義表述得更全面和確切,對運營結構的描述應從內部流程擴展到外部,包括與外部的交易和合作流程,并將運營結構改稱為“運營邏輯”。從戰略層面的定義和變量可以看出,戰略層包含了運營邏輯甚至經濟邏輯。為了避免內容的重復,本文用“戰略方向”來表達戰略層面的內容,并規定它僅包含戰略原則(包括使命、戰略目標、定位、競爭戰略、核心競爭力等),這并不影響商業模式概念及構成要素的完整性。所以,商業模式包括三個層面的邏輯,即經濟邏輯、運營邏輯、戰略方向。
(二)戰略的概念
希特等(2009)認為,戰略就是設計用來開發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綜合的、協調的約定和行動。
(三)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
研究商業模式與戰略關系的文獻較少,且僅限于淺層次的探討,尚未對兩者的關系本質和結構進行深入揭示。
1.商業模式與戰略是高度一致的。梁曉雅、陸雄文(2009)通過系統分析中國本土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及路徑選擇,指出商業模式是對戰略的具體化,兩者高度一致。
2.商業模式和戰略是相近和互補的。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認為商業模式與戰略非常接近,但戰略的很多內容是商業模式所缺少的,兩者必須結合使用。商業模式描寫價值創造的邏輯,而戰略內容中也包含了對價值的創造的策略,比如波特的價值鏈模型就是對價值創造過程的描述,同時他們認為戰略的資源基礎觀點也非常接近于商業模式的概念,資源基礎觀點認為企業通過內部資源和能力創造價值并獲得競爭優勢。Casadesus-Masanell and Ricart(2010)通過研究發現,在簡單的競爭環境中,戰略和商業模式是一一對應和難以區分的概念,環境變化時,變革戰略是商業模式所不具備的。
二、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研究
很多文獻在研究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時,將戰略理論等同于戰略內容,或將戰略原則等同于全部戰略內容,與商業模式相比較,于是得出了片面的或錯位的結論。所以,有必要將戰略理論和戰略內容區分開,本文也將從理論和內容兩個層次上對商業模式和戰略的關系進行研究。
(一)案例說明與模型構建
本部分,首先通過案例說明商業模式的形成過程,由此提出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并構建關系模型。在商業模式概念出現之前,企業主要依據戰略安排所有的價值活動。當商業模式概念出現后,研究人員開始對成功企業的價值活動方式進行研究,并歸納成某種所謂的商業模式。具體商業模式形成過程通過圖1和案例來說明。
從圖1可以看出,首先,企業按照戰略理論制定出具體戰略內容;然后,研究者通過對企業已實施的戰略措施體系的分析和比較,歸納出三種商業模式(只針對前六家企業),即商業模式A、B、C。
圖1商業模式形成過程
在商業模式概念尚未應用于企業管理,以及國美電器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之前,我們從未提及國美具有某種商業模式,而國美自身也從未依據商業模式構建自己的價值活動,它只是運用戰略工具規劃、安排自己的活動。可以審視一下國美的戰略制定過程。第一步,制定戰略目標,即國美在家電銷售零售行業的領導地位以及為利益相關者帶來的預期利益或收益。第二步,國美通過SWOT分析和戰略定位,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將增加消費者對電器的需求。八、九十年代,家電主要由百貨大樓銷售,購物缺乏便利性。國美電器于是發現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自建連鎖商店,方便顧客購買,由此給顧客帶來更高的價值,國美的戰略定位是家用電器的便捷傳遞者和服務者。第三步,選擇業務競爭戰略。通過對家電產品特點的分析,發現家電產品的差異性很小,零售經營過程也很難實施可持久的差異化,而且自身的經營成本比百貨大樓低,所以業務競爭戰略必須采取低成本戰略。第四步,對價值鏈進行分析,發現核心競爭力來源,并構建競爭優勢。國美認識到零售行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終端(渠道)控制,于是,國美通過密布的連鎖賣場建立起了強大的競爭優勢,使其在價值鏈中處于主導地位。第五步,圍繞業務戰略和競爭優勢構建具體的職能戰略。采購和供應上,它采用信息化和整合的供應鏈,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合作,這些都降低了經營成本;銷售上,采用低價策略、標準化的服務;財務上,將收入來源定位于場位費、銷售返利、房產增值等,并高效利用對供應商的延遲付款帶來的財務資源(案例來源:根據作者長期對零售業的考察并結合參考文獻[7]整理而成)。以上戰略措施經過實施,構成了國美電器價值活動方式。當國美發展成行業領導者時,人們開始關注國美的經營模式,研究的焦點集中于這些具有可視性的價值活動方式即職能戰略措施體系,歸納出其所包含的經濟邏輯、運營邏輯及其所體現的戰略方向等,并把這些內容稱為國美模式。實際上,我們往往簡單地把以上戰略措施稱為國美模式。
因為只有(職能)戰略措施直接表現為企業的價值活動方式,使命、戰略目標、定位、競爭戰略、核心競爭力等只是指導戰略措施的構建,并不直接表現為價值活動方式,所以,本文將這些戰略內容歸為戰略原則。因此,戰略內容包括戰略原則和戰略措施體系兩部分。
圖2 商業模式與戰略的關系模型
(二)商業模式與戰略的聯
1.商業模式與戰略具有相同的本質。Elliot(2002),Magretta(2002)和Chesbrough(2010)等認為商業模式與戰略是不同的,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商業模式是“價值創造”導向,戰略是“建立競爭優勢”導向。然而,從商業模式概念的遞進過程可以看出,這兩種導向應是相互依存和不分割的。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認為,從經濟層面到運營層面再到戰略層面,定義的綜合性是遞進的。目前來看,國外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大部分屬于戰略層面(原磊,2007)。
“價值創造”導向是基于經濟層面和運營層面的定義而對商業模式的定位,其中經濟層面描述的是對企業價值的創造(包括成本控制和收入來源),運營層面描述的是對顧客價值的創造。這兩個層面的定義未強調所創造的價值必須具有獨特性、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由于缺乏這三個特點的價值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商業模式無法持久(Mansfield and Fourie ,2003),是不值得研究的。所以商業模式的概念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戰略層面的商業模式定義,即商業模式是符合以上三個特點的價值創造邏輯,能為企業建立競爭優勢。可見,戰略層面的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對能夠獲得競爭優勢的價值創造活動的描述(經濟邏輯、運營邏輯、戰略方向分別描述了價值活動開展方式及其所遵循的戰略原則)。盡管Mansfield and Fourie后來又提出了整合性定義,但其與戰略層定義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在內容描述上顯得更飽滿些。戰略是通過對企業行為的謀劃獲取競爭優勢(希特,2009),而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價值鏈的某些環節(波特,1985),這些環節能夠創造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模仿的價值,可以看出,戰略的本質是通過對符合以上三個特點的價值創造活動的規劃,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由以上分析可知,商業模式和戰略的本質是相同的,從價值活動實施前的角度定義,它們都是對能夠獲得競爭優勢的價值創造活動的規劃或設計;從實施后的角度,它們就成了對帶來了競爭優勢的價值創造活動的描述。
2.商業模式是對已實施的戰略的描述,與戰略在內容上高度一致。商業模式的內容可以通過其構成要素或三個邏輯層面來描述,構成要素和三個邏輯層面是完全一致的,它們可以歸入不同的邏輯層面。
(1)商業模式是對已實施的戰略的描述。我們將價值鏈上的價值活動方式作為中介(中間變量),來對商業模式和戰略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價值活動方式包含了價值創造過程中所有的價值活動、結構及價值璉中的伙伴關系。首先,經濟邏輯和運營邏輯是對戰略措施體系的描述,它們是等價的。價值鏈各環節由企業的各種職能構成,職能戰略是對價值鏈上所有價值活動的具體規劃,實施后的(職能)戰略措施體系直接表現為企業價值璉上的價值活動方式。根據商業模式的定義,運營邏輯和經濟邏輯是對價值活動方式的描述,所以它們實際上就是對已實施的戰略措施體系的描述。正如前面案例和圖1所示,運營邏輯和經濟邏輯是從已實施的戰略措施體系(價值活動方式)中歸納而來,是戰略措施體系本身所具有的。需要說明的是,經濟邏輯描述了企業在價值璉環節上的盈利方式,而盈利實際上是對企業價值的體現或回報,所以經濟邏輯可以看做是對企業價值的創造過程。經濟邏輯和運營邏輯包含了企業價值和顧客價值創造方式,是對戰略措施體系的全面描述,所以它們是等價的。其次,(商業模式中的)戰略方向描述了戰略原則。因為商業模式來自于對價值活動方式的描述和分析,商業模式中的戰略方向必然從價值活動方式中得到。盡管價值鏈活動方式是對戰略措施體系的直接體現,但企業戰略、業務戰略、核心競爭力又體現在戰略措施體系上,所以可以通過可視的價值鏈活動來察覺這些戰略原則。通過對價值活動的分析可能無法察覺所有戰略原則,但這并不影響戰略方向與戰略原則的高度一致性。
(2)商業模式和戰略在內容上高度一致。因為商業模式是對戰略的描述,兩者在內容上必然一致。下面結合案例進行說明。Morris,Schindehutte and Allen(2003)經過對19個文獻中提到的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匯總分析,認為能夠獲得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式,包含三個方面的八個要素:價值定位(產品或服務內容、目標顧客、基本市場競爭戰略);價值創造和傳遞系統(資源和能力、價值創造過程、價值鏈中的定位);價值獲取(收入來源、企業經濟)。根據前面的案例,國美電器的采購、供應、銷售、人力資源管理等職能戰略措施,都屬于價值活動方式,它們構成了“價值創造過程”。國美在“價值鏈中的定位”是通過控制終端而占據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產品和服務內容、目標顧客、基本市場競爭戰略、資源和能力”等要素可在國美的戰略定位、低成本戰略、核心競爭力等戰略內容中完全體現;“收入來源、企業經濟”指國美在財務上的收入和運作方式。可以看出,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與戰略內容一一對應且高度一致。
3.商業模式理論屬于戰略理論范疇。既然商業模式與戰略在本質和內容上是一致的,商業模式理論必然屬于戰略理論范疇。明茨伯格等(2002)將戰略理論歸為十大學派。其中學習學派將戰略視為一種模式,模式是對已實施的戰略的描述。學習學派認為戰略無法提前設計,只有根據變化的環境及不斷的試錯,即經歷持續的學習過程,才能得到一個有效的模式。這些觀點,將商業模式理論與學習學派聯系了起來。由于競爭的強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為了建立有效或更好的商業模式,不斷的試錯或學習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隨著商業模式理論的發展,更多的戰略理論,如核心競爭力,市場定位等被其吸納了進來,這些都是為了設計具有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式的需要,在直觀的經濟邏輯、運營邏輯基礎上增加的。這使得商業模式理論與設計和定位學派等更多的學派產生了聯系,并逐漸顯示出與這些學派的理論的趨同。總之,所有商業模式理論內容均可從戰略理論中尋蹤溯源。
(三)商業模式與戰略的區別
1.商業模式理論與戰略理論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由于新技術(如互聯網)、新觀念(如價值網絡)的不斷涌現,企業在制定戰略措施體系時可以有更多選擇,于是很多別具特色的(職能)戰略措施體系出現了。這引起了人們對戰略措施體系及其所呈現的商業模式的研究的興趣,商業模式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或側重點就是這些別具特色的戰略措施體系。從圖1可以看出,商業模式理論從戰略制定的結果處開始研究,著重于對特定(屬于某個企業的)戰略措施體系的分析,歸納出其包含的各種內在邏輯特別是價值創造邏輯,不同的邏輯呈現出不同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所包含的邏輯關系對企業構建具體的戰略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這是戰略理論所欠缺的。戰略理論從戰略制定的源頭開始研究,主要研究戰略制定方法及形成過程,缺少對具體戰略措施的研究。因為戰略理論缺少對具體戰略措施體系內在邏輯的研究,人們并沒意識到運營邏輯和經濟邏輯是戰略措施體系本身所包含或應該包含的,所以往往認為商業模式和戰略是兩回事。
2.商業模式和戰略在概念表述上不同。由于理論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造成它們在概念表述上不同。商業模式從戰略措施層面著手研究,所以在概念表述上,除了戰略方向,還包含從戰略措施體系中得到的經濟、運營邏輯,這與戰略的概念表述區別很大。特別是經濟層面或運營層面的商業模式定義,不包含戰略方向,讓人覺得商業模式無任何戰略意圖。
3.商業模式理論擁有戰略理論所不具備的特點。由于難以歸類,商業模式常常通過案例來描述,比如國美模式、京東模式等,這賦予了商業模式理論的具體性和形象性特點。這些特點使商業模式理論對管理者更具指導性,更易于接受和產生興趣。企業可以借鑒這些具體的模式來構建自己的戰略措施。另外,由于商業模式的直觀性,基于對商業模式的分析和創新可以更好地尋找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
4.戰略理論的很多重要內容是商業模式理論所不具備的。比如波士頓矩陣、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并未出現在商業模式理論中,另外很多戰略學派的重要戰略理論或觀點也是商業模式理論所未涉足的。由于以上區別,戰略制定過程中,應將商業模式理論與戰略理論相結合。理論側重點的不同,并不影響商業模式與戰略在內容上的一致,只是內容的形成方法不同而已。
本文使用理論研究方法并結合案例對商業模式和戰略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揭示,所形成的各種結論或觀點對于戰略理論和商業模式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盡管本文是以商業模式的最初形成過程為基礎展開的論述,但所得結論在商業模式重塑或創新情況下也是適用的。這是因為,商業模式的重塑或創新可以視為新的戰略措施體系的構建,這基本重復了商業模式的最初形成過程,唯一不同的是,新的戰略措施體系的構建需要商業模式理論與戰略理論相結合,但這并不影響本文中所得出的各種結論。
參考 文 獻
[1]李東,王翔,張曉玲,周晨.基于規則的商業模式研究――功能、結構與構建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10(9):101~111
[2]G. M. Mansfield and L.C.H.Fourie.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strange bedfellows?A case for convergence and its evolution into strategic architectur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03,35(1):35~44
[3]Morris M,Schindehutte M and Allen 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8(1):726~735
[4]邁克爾 A. 希特,R. 杜安?愛爾蘭,羅伯特 E. 霍斯基森.戰略管理――競爭與全球化.呂巍譯[J].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5]梁曉雅,陸雄文.中國民營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基于權變資源觀的理論框架與案例分析[J].市場營銷導刊.2009(3):67~73
[6]Casadesus-Masanell R and Enric Ricart J.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195~215
[7]張新.國美電器發展戰略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
[8]Elliot S.Electronic commerce:B2C strategies and models[M].Chichester, U.K: John Wiley,2002
[9]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3): 3~8
[10]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ing,2010(43):354~363
[11]原磊.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0):17~25
[關鍵詞] 商業生態系統 水電勘測 戰略模式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經濟的迅猛發展,新技術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在不斷開啟著新的競爭領域,原有的行業界限在不斷模糊甚至消失,“行業”的概念已很難準確描繪出企業所處的動蕩環境。于是出現了用生態視角看待企業的發展和其所棲息的生態系統間的互動關系,以擴大企業的戰略管理的新理念。
在日益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現代商業中,企業僅憑單打獨斗是無法立足的。任何一家企業的產品從最初的構思、生產到最終交付,都要與多家企業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相輔相成、互為依賴的各類企業編織成龐大的商業網絡――商業生態系統。如今,商業競爭已經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之爭,逐漸地,這個轉變還在繼續――企業的成敗越來越依賴于它們所在的商業生態系統,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生態系統之爭。
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是一些以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形式存在,主要負責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科研試驗、咨詢、環境評價、地質勘探、測繪、水文測驗,基礎工程施工的企業。水電勘測設計企業與水電開發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不相離的:水電開發企業在開發建設水利發電站之前,必需要經過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勘測、規劃和設計,而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水電開發企業,兩者是共生的。
本文探討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基礎理論思想,總結了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六種基本互動關系:共生、共棲、偏害、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并研究了水電勘測設計企業依附于水電開發企業這樣一種共生關系,從而得出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發展戰略應該選擇縫隙型企業的戰略定位。
二、商業生態系統理論
商業生態系統超越了傳統價值鏈,也不局限于行業部門,而是涉及供應商、分銷商、外包服務公司、融資機構、關鍵技術提供商、互補產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競爭對手、客戶和監管機構與媒體等對公司經營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諸多因素。
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對企業之間過度競爭的反思。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James F. Moore(1999)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由個體、組織和子系統組成,以組織和個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組織和個體是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有機體。它是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廠家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組成的群體,它們相互配合,共同生產商品和服務。那些提供資金的人以及有關的行業協會、掌管標準的組織、工會、政府和半政府組織以及其他有關主體也包括在商業生態系統中。這些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識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組織的、甚至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偶然形成的。但結果卻是其成員作出的貢獻能夠相互完善、相互補充。
由此可見,商業生態系統企業戰略思維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在商業環境日趨融合的情況下,競爭來源于企業所屬的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單個企業是特定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成員;(2)商業生態系統以相互作用的組織和個體為基礎的經濟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共同發展自身能力和作用,并傾向于按一個或多個中心企業指引的方向發展自己;(3)商業生態系統具有大量的松散聯結的參與者,每個參與者都依靠其他的參與者,以取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和效果。生態系統中的各參與者彼此命運攸關:如果生態系統健康,那么所有參與者都能夠繁衍生息;如果它不健康,所有參與者都會深受其害。
判斷一個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有三個標準:(1)生產率,一般以投資收益率來衡量;(2)生命力,即系統抵抗各種干擾和破壞的能力,可以根據系統中企業數量的多寡來判定;(3)縫隙市場的創造能力,即能否不斷創造更多的細分市場。
三、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的互動關系
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為了獲取生產要素市場上的稀缺資源或是為了占領產品市場空間以求得生存和發展,必然和其他企業及生存環境存在著互動關系。根據企業間的仿生聯系,將這種互動關系分為企業共生、企業共棲、企業偏害、企業互利共生、企業競爭、企業捕食六種關系:
企業共生:共生是物種之間一種相依為命的一種互利關系,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企業共生是指在兩個企業之間,其中一個企業的生存水平直接受到另一個企業的影響。企業共生關系又可以分為正連接關系和負連接關系兩種。在商業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中,企業之間的負連接關系不斷減弱,而正連接關系會趨向增強,這是因為在企業長期的博弈中,符合緩和企業的生存壓力和雙贏的需要。通過企業間功能的互補,企業間的相互調節會逐漸恢復和提高,適應環境的整體水平。
企業共棲:共棲是指兩種物種在一起生存,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無利也無害的一種種間關系。企業共棲是指一個企業(A)對另一個企業(B)有正連接關系,而另一個企業(B)不影響其所依賴的企業(A)的生存水平。
企業偏害:偏害是指兩種物種在一起生存,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的一種種間關系。企業偏害是指一個企業(A)對另一個企業(B)有負連接關系,即A企業的生存水平提高,則B企業的生存水平下降,但是B企業不影響A企業的生存水平。
企業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種間關系,同時這種關系是一種相依為命關系,如果解除這種關系,雙方都不能正常生存。企業互利共生是指兩個企業之間互相具有正連接關系,即一個企業(A)的生存水平提高會使另一個企業(B)的生存水平提高,而B企業的生存水平提高也能影響A企業的生存水平提高。
企業競爭: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確定短缺資源時,就會發生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一個物種戰勝另一物種,甚至導致一種物種完全被排除。企業間的競爭關系是指兩個企業間互為負連接關系,即一個企業(A)的生存水平提高會使另一個企業(B)的生存水平降低,而B企業的生存水平提高也能使A企業的生存水平降低。
企業捕食:捕食是指一個物種吃掉一個物種的關系,也是生物相互關系中最基本的現象之一,企業捕食是指企業A基于企業B的生存而生存,但是企業A的發展會導致企業B的消失。
針對水電勘測設計企業來說,水電勘測設計和水電開發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沒有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前期的地質勘測、規劃設計,則水電開發企業的開發建設工作就沒有基礎和依據,而水電開發企業的工程建設和電力開發工作是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具體商業價值實現的最終體現。從外部環境層面、業務層面以及資本層面等多角度來看,水電勘測設計企業與水電開發企業之間的關系都是互利共生的,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可以說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電開發企業,而水電開發企業的發展也需要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支撐。
四、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發展戰略模式選擇
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一樣,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家企業最終都要與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共命運。因此,在制定公司戰略時,不能只著眼于公司本身,還應從全局考慮,了解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及公司在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態系統的戰略不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統成員共同受益,從而形成商業上的良性循環,使公司得以持續發展。
采取什么樣的戰略來促進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同時也保障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定位。企業一般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擔任三種角色:
1.骨干型企業(Keystone):如微軟和eBay等,在系統中占據中樞位置,為系統成員提供共享資產,找到行之有效的創造價值的方法,并與其他成員分享價值。骨干型企業創造的價值對整個系統至關重要。
2.主宰型企業(Dominator):這類企業往往在系統中擁有關鍵位置,不論是否控制系統中的資產,它們都力圖最大限度地從中攫取價值。實物資產主宰型企業(如早期的IBM)除了榨取價值,至少還創造價值;而價值主宰型企業(如安然公司)為系統創造的價值極其有限,卻不斷地從系統中拼命榨取價值。主宰型企業最終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從而也斷送自己的命運。
3.縫隙型企業(Niche Player):這類企業構成了系統的主體。為數眾多的縫隙型企業采取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戰略,對其他企業有一種天然的依賴。只有依靠別的企業提供的資源,才可能有能力專注于某一特定的細分市場,以差異化求得生存和發展。
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發展戰略應該向縫隙型企業發展,通過高度專業化、差異化的戰略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原因有三:
(1)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規模較小,無法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骨干型或主宰型企業。一些比較大的水電勘測設計企業一般都是以設計研究院的形態存在,如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院、國家電力公司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等,既然是研究院,顧名思義應該是水電開發主體公司的研發單位的研發機構,它是附屬于主體水電開發單位而存在的,因此這類企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其所對應的水電開發企業。在水電開發系統中,水電開發企業在生態系統中處于主導地位,是骨干型企業或主宰型企業,而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則沒有能力和實力成為骨干型或主宰型企業,因此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只能成為縫隙型企業。
(2)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業務來源主要是水電開發企業,在生態系統中不可能成為業務的主要發起源,因此不可能成為骨干型或主宰型企業。一般而言,骨干型或主宰型企業通過控制價值鏈上的關鍵客戶,從而掌握價值鏈的主導權,這類企業總是最貼近客戶的企業,他們了解客戶的需求,從而能夠提出業務的需求。而從水電開發的價值鏈實現過程來看,水電勘測企業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水電開發企業水電建設前期的工作,水電規劃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規律,將直接影響到水電建設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而水電開發企業能直接將電力投入市場,實現最終的商業價值,可以說水電勘測設計企業的工作價值是通過水電開發企業的運作實現的。因此,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本身在價值鏈的后端,不掌控直接的客戶,不具備成為骨干型或主宰型企業的條件。
水電開發的價值鏈實現過程示意圖
(3)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屬于咨詢類的企業,其本身具有差異化的條件。咨詢類企業的關鍵資源是人才資源,不同的人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不同的,因此,憑借人才這一關鍵資源可以使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提供的設計方案和咨詢結果具有差異化,從而使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從而得以不斷發展。
五、結論
在水電開發商業生態系統中,由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水電開發企業等一系列與水電開發相關的企業組成,在這個系統中,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是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環節,沒有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前期的地質勘測、規劃設計,則水電開發企業的開發建設工作就沒有基礎和依據。然而,受到水電勘測設計企業本身的規模、業務以及企業類型等因素的影響,水電勘測設計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戰略選擇只能選擇縫隙型企業的戰略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Marco Iansiti,Keystones and Dominators: Framing Operating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in a Business Ecosyst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Roy Levien,NERA
[2]馬可?揚西蒂羅伊?萊溫:制定戰略:從商業生態系統出發.哈佛商業評論,2004(4):236~264
[3]梁運文譚力文:商業生態系統價值結構、企業角色與戰略選擇.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第8卷第1期:57~63
[4]潘軍 黃昕:一種新的視角――商業生態系統觀.生態經濟,2004(8):172~176
一、商業模式驅動:引導創新機制的構建
商業模式的概念有多種定義,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獲知商業模式的概念基本包含了經濟、運營和戰略三重含義。其中,經濟含義是指“如何賺錢”的利潤產生邏輯,即企業商業模式以贏利為根本目標;運營含義則關注于企業內部流程及構造,包括產品或服務的交付方式、生產運作流程、知識管理等;戰略含義主要是指企業的市場定位、組織邊界及競爭優勢的獲取與保持。同時,企業商業模式的概念還具有如下兩個鮮明特點:一是企業商業模式的概念注重描述企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二是企業商業模式包含了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兩種機制。企業商業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將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兩種機制在企業內部的平衡。兩種機制的統一進一步強調了企業商業模式的經濟和戰略意義。
從商業模式定義的多種含義出發觀察商業模式的整體運行,同時用系統論的觀點思考,可以將商業模式的整體運行看成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商業模式可以看成一個“黑匣子”,輸入的是各種資源,輸出的是各類價值。要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單獨從輸入、單獨從輸出,或者同時從輸入、輸出尋求路徑。從輸入方面,我們可以聚合不同的資源,驅動產生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這里資源含義很多,包括:數據、財力、技術、人員、現有的商業模式,等等。從輸出方面,我們可以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創造各類價值,引導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這里的價值含義也很多,包括:實現新功能、滿足新需求、擴展新邊界,等等。我們也可以同時從輸入、輸出兩方面來考慮,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即既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又盡量滿足客戶需求。因此,本文根據這種設想,構建了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引導機制,以此創新機制為分析基礎,探討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
二、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理論來源
從商業模式的驅動-引導創新機制來看,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一個復雜工程,它涉及企業的研發、生產、制造與銷售等流程,也涉及企業的資金、人才、品牌等資源,同時還要考慮為客戶提供的產品、服務、體驗的價值性。因此,要為商業模式創新確定一個唯一的戰略與路徑是不可取的。我們只能從某幾種理論出發,尋求商業模式創新的一種可用戰略與路徑。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提出,也是基于對現有幾種理論的認識基礎上的。
模仿創新理論認為,模仿創新是指企業以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為榜樣,并以其創新產品為示范,跟隨率先者的足跡,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通過引進購買、反求破譯或吸引投資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創新的核心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對率先創新進行改進和完善,進一步開發和生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參與競爭的一種漸進性創新活動。簡單地說,模仿創新是后發者的創新。從這個定義來看,前人學者對于模仿創新的認識都基于產品的層面,認為模仿創新僅僅是技術創新中的一個基本類型。本文認為,模仿創新的內涵應該更加廣泛,不僅包括模仿率先創新者的產品,還包括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商業模式。
藍海戰略理論要求我們從企業邊界尋找機會,也就是從不同產業的結合部分,從其他企業尚未關注的部分進行業務的開拓。其實,藍海戰略的這一思想,并不是要求企業一定要有全新的創造。企業可以結合兩類或更多產業不同的商業模式,也就是模仿這些商業模式的最有價值部分來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藍海戰略強調價值創新,對于商業模式創新而言,也就是要求我們關注商業模式的輸出一端,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就在商業模式中構建滿足這種需求的相關部分。這也是商業模式創新中企業必需樹立模仿創新戰略的一個理論支持。
三、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現實基礎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其現實基礎。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也是根基于一定的現實條件而提出的。首先,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網絡經濟時代,各種信息、資源都在網絡上大量、快速地出現與交流。企業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較之傳統經濟下難以得到的情報,這里就包括最新商業模式的相關信息。對于新出現的商業模式,企業就可以對其分析,找出與自身條件匹配的進行模仿。其次,商業模式是一種無形的思想,創造者對于商業模式向外的傳播難以控制。同時,目前的法律也沒有將商業模式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疇,創造者不能像對待實體下的產品,和作為商業秘密的技術一樣為商業模式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因此,其他企業可以對商業模式進行模仿而避免觸及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條款。第三,目前的企業競爭已經不是產品層次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層次的競爭。隨著大規模制造技術的發展,代工企業的出現,產品更易制造。企業采用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時,不需要自己的廠房就能制造出產品。企業需要發展,就要以最有效的商業模式為客戶提供價值。企業內在發展動力的驅使,使企業不斷地去尋找更有效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模仿創新的道路也成為許多企業首選的一種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面臨著創新資金不足、整體創新水平低下的現實困難,一味追求原始創新,隔絕外來先進的思想與模式是不可取的。根據錢納里和庫茨涅茨等人的研究,以及對美、日、韓和歐洲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的研究發現,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科學技術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就會越需要、越重視科學技術,也更有可能從人力、資金和設備上支持科技的發展。我國目前還處于經濟發展的不發達階段,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因此,對于發達國家新出現的商業模式,我們的企業應思考如何最富成效地實施模仿創新,而不是要不要實施模仿創新戰略的問題。
四、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核心理念與路徑
通過以上的理論與現實探討,本文提出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概念。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根基于商業模式驅動-引導創新機制,用模仿創新的思路來考慮商業模式的創新問題。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核心理念就是率先模仿、不斷創新。率先模仿就是對于外界的、先動創新者的成熟商業模式,企業應該積極去發現,并根據自身資源的條件決定是否模仿。不斷創新就是對于模仿的商業模式,企業應該根據自身資源的優勢,從滿足客戶價值出發,對現有商業模式不斷進行創新。
根據商業模式的驅動-創新機制,我們可以描繪出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的模仿路徑。首先,企業應該尋找商業模式示范人;第二,企業進行資源匹配,分析自己的資源優劣勢,對模仿所缺的資源進行補足;第三,企業就應找出示范人商業模式中的有價值部分,并對其模仿;同時,企業也應對客戶價值未滿足部分進行創新,并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中體現;最后,企業可以綜合以上構建自己全新的商業模式。
本文提出的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雖是以模仿為基礎,但并不強調單純、機械性的模仿與復制。從本質上看,模仿創新應屬于一種創新活動。對于很多弱小企業來說,率先模仿就是創新,模仿不是單一式,模仿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研究、消化、與自身實際情況結合的過程,一個企業的發展首先要去學習、模仿,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市場的特點,再進行創新。首先要找世界上最好的葫蘆畫瓢,先把這個葫蘆畫下來,一定會有不太符合自身實際的情況,故就得修改,這個修改過程就是現實化過程、創新過程。對于商業模式模仿創新戰略而言,模仿是現階段、短期要做的,創新是任何階段、長期都要進行的。
商業模式作為獨立概念成為中國商界顯學,風險投資(VC)與新經濟創業潮的推動是關鍵。在《贏在中國》賽場上,當馬云、俞敏洪、史玉柱等商界大佬問創業者“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的時候,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些人在創立自己企業的時候,并沒有規劃清晰的商業模式,甚至都還沒有把商業模式作為口頭禪。
喬布斯在創造iPod時,沒有考慮這么復雜,他要為“音樂迷”(他本人就是)創造一款時尚的、大容量(容納5000首樂曲――多么瘋狂的想法)的音樂播放器。即使在創造iTunes時,他也只是想要提供一個合法的、低成本的正版音樂下載渠道――因為當時市場上沒有這樣的平臺。再比如,馬云做淘寶網時發明了誠信通、支付寶(支付寶創造了第三方支付新產業),都是被逼出來的創新,而不是創立阿里巴巴時就有的商業模式。
提示這個被人忽略的現象,是想說明以下與商業模式有關的錯誤觀念:1.商業模式描述不清晰,說明項目不靠譜,不會成功;2.商業模式是企業競爭決勝的關鍵要素;3.好的商業計劃書是獲得風投青睞的法寶。
當年在歷屆《贏在中國》上侃侃而談的優勝者,如今并沒誕生一個新的阿里巴巴、腦白金、新東方的跡象。最早復制Groupon模式的第一季《贏在中國》十二強選手任春雷創辦的團寶網,近兩年凈虧損近4億元后正處于生死邊緣。
這并不是說商業模式沒有價值,而是借這個事實厘清中國商界對商業模式認知的基本概念:商業模式反映企業的經營邏輯,但并不一定要先“估量”清楚商業模式,然后才能做出好企業。從任何一個成功企業里能夠分析總結出一個商業模式,但并不能依靠一個商業模式造就一個成功企業,這兩者完全不是對等的邏輯關系。
不是有個好的商業模式,還有好的團隊(即VC所謂的關鍵是投人),公司就一定會成功,關鍵成功要素(KSF)從來沒有所有企業都通用的單一及組合要素,如商業模式、定位等概念,商業模式只是企業關鍵成功要素里的因素之一。
累計虧損近5億美金的Groupon能實現IPO,成為市值比肩Google的互聯網公司。而為何虧損4億人民幣的團寶網要倒下呢?顯然不是因為兩者商業模式有什么不同或中國團購市場太小,也不能說團寶先燒錢后贏利的經營模式犯了天條,甚至不是管理水平的差異,更不是投資人有眼無珠,只能說中國團購“時運不濟”:2011年中國概念股遭到大規模阻擊,加上Groupon上市后股價疲軟,對于A2C(美國至中國)式的商業模式復制型企業,美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失去興趣,一個業績陰晴不定的Groupon就夠投資者煩心的了。
重要的現實是,創新性的企業實踐,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相反。真正創新的商業模式都帶有不可預估性,能夠描述清楚的商業模式,大多是平庸的“模仿式創新”,潛力有限。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會帶動企業的進步,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進步。
除了市值5000億美元、現金貯備800多億美元、富可敵國的蘋果,谷歌、亞馬遜、Salesforce等創新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依靠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著企業的持續發展。
我們也不能因為市場波動,就將商業模式打入廢紙簍。商業模式的理論因新經濟(互聯網)而成為顯學,但商業模式在所有行業都在發揮“增長加速器”的作用,那些敢于打破行業領導者的壟斷及其商業模式的企業,正在成為塑造產業格局的新生力量。
Amazon的電子閱讀產業鏈對傳統出版產業鏈的改造,不僅讓出版社與Amazon實現電子出版的利益分成模式,個人作者也可以繞過傳統的出版社、書店在Amazon系統上實現個人出版,內容的創新帶動Kindle電子書與Kindle Fire平板電腦迅速實現硬件銷量的暴增。
宣稱與Amazon商業模式相同的盛大文學,由于內容僅限于網絡文學,受眾面過窄,其電子閱讀器Bambook(錦書)的銷量不溫不火。而偏重硬件的漢王電紙書,由于缺乏電子閱讀內容的支持,加上錯誤的產品價格定位,正陷入巨大的虧損之中。
商業模式存在“橘逾淮則為枳”的現實問題,說明即使相同的商業模式也需要商業環境、企業資源、經營戰略的支撐。Salesforce的“云計算”解決方案,沒有重新發明CRM(客戶關系管理),只是讓CRM從SAP、ORACLE等巨頭的壟斷中,變成任何企業都可以低成本獲得的管理工具,大幅降低管理軟件的使用門檻。雖Salesforce創導的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已風行全球,但要在中國落地依然困難重重。
商業模式的魅力與魅惑同樣巨大而真實,這需要我們從更加科學、務實的角度解剖商業模式這個“魔方”究竟與企業是一個怎樣的關系,既不要神話化,也不要妖魔化,而是真實地厘清商業模式與企業發展、企業進步的關系。
商業模式的本質及驅動企業增長的關鍵要素
商業模式的定義流派甚多,有些商業模式的觀點或是玄而又玄,如利益相關者動態合約結構(魏、朱武祥的《發現商業模式》);或是無所不包,如實現客戶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企業經營要素整合系統(李振勇的《商道邏輯》),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商業模式新時代》)等。
這些商業模式觀點都有自己的邏輯結構,成一家之言,但總體來說將商業模式凌駕于企業戰略、運營管理之上,甚至提出先有商業模式后有企業、商業模式是最高競爭力等偏激論點。這樣將商業模式無限拔高、泛化、神化,只會讓商業模式變成中國商界總喜歡抓的救命稻草,最后失去企業成功之本,在模式崇拜中走向企業的覆滅。
企業成敗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商業模式、定位、創意、傳播等各種被神化的單一經營要素,商業模式也不是企業競爭的終極武器,企業成功及競爭優勢的關鍵是一種多要素的動態組合。每個成功企業的組合結構、要素優先性都不同,說某個單一或組合要素是所有企業成功、爭勝的武器,不符合千百萬成敗企業的經營現實。同樣的要素、同樣的組合,對A企業是制勝關鍵,對B企業可能是毒藥,正如Groupon與團寶案例所顯示的。
我們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戰略的一個部分,或者說,企業戰略是圍繞商業模式對經營價值鏈的整合。在這個概念框架內,商業模式要解決的是企業戰略最核心的問題:企業收入從何而來?這個命題包括以下細分課題:1.為什么收入可以由此而不是由彼產生(價值定位或利基定位)?2.收入來源的規模、結構及費效比。3.實現收入的關鍵活動、渠道、支持要素是什么?4.將收入結構與成本結構對勘后產生的贏利結構。5.由此組合而成的企業商業模式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的可持續性。
企業的股權結構、治理結構、供應鏈、外部協作資源等都是企業成功的必要元素,但這些要素不應放入商業模式的理論框架之中,否則商業模式就會無所不包,反而失去了商業模式的“銳利鋒芒”(即核心價值):企業收入的實現邏輯。
我們認為,企業實現收入的邏輯是驅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企業發展各階段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對這個問題發生迷失或誤判,才是企業勝敗的轉折點,而企業管理、治理結構、營銷管理等在這個問題面前,都是優先級略后的運營要素。
蘇寧電器最近宣稱要向“全商品”企業轉型,引起市場熱議,即蘇寧這個品牌不再與電器這個品類掛接,而是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超級賣場,無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門店),我們稱之為蘇寧的沃爾瑪化。蘇寧新戰略的核心問題,就是蘇寧商業模式的再定義,即蘇寧實現收入的手段再次發生巨變,這與利益相關者關系不大,也談不上客戶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只是企業收入模式的變化。
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企業實現收入的邏輯,精確地說,是實現收入的戰略及手段。將這個問題界定清楚,就是商業模式清晰化;企業的發展就是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通過及時調整企業的商業模式,推動企業與時俱進地達成收入目標。
2010年,面對京東、新蛋等電商的快速崛起,業內在討論家電連鎖企業蘇寧、國美要不要進軍電商。有論點認為在網購消費者“門店看貨、網上下單”的消費模式下,如果蘇寧、國美電商化,可能會導致門店消費者轉變為網上購物者,這樣實際上未必會增加總體銷售額,只是同一消費者購買渠道的改變。有人甚至總結為:不做電商是等死,做電商是找死。站在中國商業環境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分岔口,傳統的門店運營商應該如何選擇,這就涉及到商業模式的改變或再造。
筆者在《強勢渠道商的電子商務戰略路徑》一文中明確指出:京東的快速崛起已經證明,制造商擋不住網購平臺低價銷貨的誘惑;渠道商自然明白,與其讓別人挖自己墻腳,不如讓挖走的墻腳仍然在自己的倉庫里。家電強勢渠道商拋開思想顧慮,全心全力進軍電子商務后,京東、新蛋等網購家電企業的競爭優勢正受到真正有威脅的挑戰。
2011年蘇寧易購實現銷售收入59億元,比2010年的10億元增長近6倍;2011年實體門店蘇寧電器的銷售收入為938億元,比2010年增長24%。2012年,蘇寧再次提出沃爾瑪化轉型,仍然是沿著收入的邏輯在調整商業模式。對蘇寧的這次轉型,還是有不同觀點,但我們依然認為蘇寧的沃爾瑪化是符合蘇寧“資源條件”的方向正確的戰略轉型。
蘇寧這次從電器向全品類擴張的戰略與管理挑戰可謂巨大,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凡客誠品2011年出現業績大滑坡,其CEO陳年自己反思的結論之一,就是凡客誠品的全品類擴張失控,導致大量無效SKU及產品存貨過大。這說明全品類擴張作為一個商業模式,不同的企業仍然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我們認為蘇寧的資源條件支持其作這種轉型,蘇寧有什么獨特的資源條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蘇寧遍布全國的門店、有談判能力的采購關系、線下作業積累的顧客服務經驗。在商業地產成本節節上升的背景下,蘇寧的門店資源已經成為戰略性資源,門店經營的多元化可以增加客戶黏性。所謂定位專業的電器品牌會對蘇寧形成威脅更是一個偽命題,現在中國還有誰可以形成如蘇寧這種門店規模的專業化電器連鎖企業?二是蘇寧巨資打造的“系統的力量”:一個集ERP系統優化、數據挖掘分析、企業SOA平臺建設、財務組織優化、人力資源培訓、會員服務、倉儲配送等全面整合的企業管理體系和信息化系統。這個系統的力量在2007―2010年蘇寧趕超國美中已經顯現威力,在2011年蘇寧易購電商中也經受了考驗。
蘇寧的兩大資源條件經過多年積累,可以說獨一無二,支撐著蘇寧的戰略。本次蘇寧沃爾瑪化轉型,圍繞這個商業模式,需要蘇寧在門店結構、門店運營、電商運營、供應鏈管理、配送服務等層面實現企業經營要素的匹配,這確實是一個浩大的管理工程。蘇寧的戰略,考驗的依然是蘇寧的戰略設計能力與管理系統效能,而不是該不該轉型的問題。
商業模式驅動企業增長的主要途徑
當我們將商業模式的本質定義為收入實現邏輯,并將商業模式與企業戰略、經營管理的關系確定后,就能避免過于復雜龐大的商業模式定義與理論帶來的思維困擾,清晰銳利地找到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變革、優化來驅動企業增長、進步乃至進化的現實路徑:企業收入實現路徑的創新。
傳統的企業經營邏輯是設計并制造一項產品或服務,建立銷售組織與分銷渠道,配以線上及線下的宣傳與推廣,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典型4P的運作模式。新經濟催生的新型企業如Google、Amazon、Facebook、Groupon等,顛覆了傳統企業的經營邏輯:一個企業的價值是可以“提前”被資本預支的,投資額/估值/市值與現有業務收入及贏利沒有比例關系,而是取決于對未來的預期。
這種新經濟帶來的商業模式超越了傳統企業經營邏輯,在傳統的成本加成模式之外,正在誕生越來越多的創新商業模式:
免費模式:流量轉化廣告收入模式,如IM(MSN、QQ、Skype)、殺毒軟件(360電腦管家)等。
價格殺手模式:減少渠道環節,壓縮渠道增值空間,如淘寶、凡客誠品、麥考林、當當網、京東商城、1號店等C2C、B2C服務網站等。
收入變形模式:不賣產品賣服務的收入模式,如租車、開心農場DIY種菜、綠化植物租賃等;關聯銷售,如動漫等;線下線上聯動,如網游等。
第三方收入模式:如維絡城電子優惠券、團購模式等。
服務外包模式:線下營銷外包商,如華誼嘉信,企業經營(管理價值鏈)外包商,如客戶關系管理云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 IBM、埃森哲)、培訓外包(安博、聚成等)、個人管理外包(諾亞財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務)等。
以“收入實現邏輯”為商業模式之綱,能夠快速切入企業發展的核心,是企業首先必須在產業、市場、競爭的大格局中確立的存在價值,是當今商業環境及資源允許企業進行大膽解構、重組的商業模式創新試驗田,是商業模式驅動企業進步的現實路徑。
商業模式創新方法論
商業模式創新意味著企業必須跳出產品經營的傳統邏輯,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來設計經營模式、收入模式,并依據顧客特性設計贏利模式、渠道模式,從而整合為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總結了一個商業模式創新邏輯架構(見下頁圖1),為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方法論工具。如圖1所示,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對四個要素進行的萬花筒式組合:
1.開放性經營模式:免費IM、殺毒等是希望先建立客戶流量與黏性(客戶端依賴),然后通過廣告、關聯產品獲取收入及贏利。這是用開放性經營模式吸引用戶。
2.開放性收入模式:電子閱讀是一個輕硬件收入、重內容收入的開放性收入模式代表,Amazon的Kindle以及即將推出的平板電腦之所以受到歡迎,原因在于Amazon平臺上的100萬冊正版電子圖書。中國的出版機構不愿意放棄印刷產品的蛋糕,對電子出版冷淡觀望,造成了中國電子閱讀內容供應不足、以盜版圖書為主的混亂現實。盛大文學的網絡出版,以小說為主要產品,吸引的是青春期的年輕人,這種內容的閱讀與網游無異,絕不是電子閱讀作為人類知識產品數碼化的內容本質。
3.開放性贏利模式:動漫產業是典型的開放性贏利模式,動漫的形象授權、主題公園、動漫播映、政策獎勵甚至廣告植入等,成為動漫產品設計、制作的主要贏利來源。
4.省略)
不是先“估量”清楚商業模式才能做出好企業,我們能夠從一個成功企業分析總結出一個商業模式,但并不能僅憑一個商業模式造就一個成功企業。
關鍵詞:商業模式;構建;創新
一、商業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謂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它描述了公司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公司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借以實現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商業模式的構建為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整合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
二、商業模式的構建
商業模式的構建有利于對企業自身和競爭者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對商業模式進行改進和優化,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企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構建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進行:
(一)圍繞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企業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是企業戰略實現的途徑,因此,商業模式的構建應以企業戰略分析與定位為基礎。企業根據自身的資源配置,結合營銷網絡進行產業鏈分析,在博弈過程中明確自身的戰略定位,以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資源為重點,降低產品成本或延伸產品價值,以謀求較好的價值收入方式,通過良好的營銷渠道來營造強有力的客戶關系,并能夠根據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環境的變化進行動態的商業模式創新。
(二)把握商業模式中的兩大核心
核心能力及核心資源作為商業模式構建所圍繞的重點,是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企業要善于尋找和發掘不斷變化環境中的新競爭優勢,創新商業模式。波特認為,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設計、生產、營銷等過程及輔助過程中進行的相互分離的活動,并提出價值鏈分析法作為分析和評價企業競爭優勢的戰略工具,主要通過差異化分析和成本分析的方式來找出企業在價值鏈生產過程中的優勢。企業正是在商業模式的構建中利用更廉價的產品或更出色的戰略活動贏得優勢。
(三)關注資源和渠道要素的創新
通過對商業模式類型和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內容制造者應更加注重產品成本和內部資源要素,因為內容制造者更容易從成本控制的角度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而直接到客戶的模式則應將重心放在營銷網絡上,其中包括客戶和渠道兩方面的拓展;全套服務提供者由于產品及服務的多樣性,應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創新,以確保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盡可能延伸其產品、服務的覆蓋面;而其余的五種類型,主要以提供客戶所需的服務和信息為主,可以將它們視為對平臺的構建,因此在模式的構建中主要圍繞營銷網絡和資源配置要素進行創新。
三、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戰略
(一)商業模式以價值創新為靈魂
商業模式的靈魂在于價值創新。企業必須借助商業模式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什么顧客提供價值,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怎么樣為顧客提供價值等。
(二)商業模式以占領客戶為中心。
商業模式創新必須以客戶為中心,由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由占領市場轉向占領客戶,必須立足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認真考慮顧客所期望獲得的利益,只有把競爭的視角深入到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層面中,才能進入到游刃有余的競爭空間。
1、精心研究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戶需求,要從客戶角度出發,重要的不是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什么,而是客戶希望得到什么
2、 實施大客戶管理。無論什么樣的行業,大客戶都具有收入貢獻大和業務增長潛力大的特點,是企業的“黃金客戶”,必須鎖定大客戶,建立客戶經理制。對大客戶由專人實施,定人服務、顧問服務、終生服務。
3、實施客戶互動管理。以客戶為中心必須深化服務,實施客戶互動管理。讓顧客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將客戶前置,讓其參與產品或服務的設計、制作、定價等過程。
(三)商業模式以經濟聯盟為載體
據統計,目前企業創造的價值曲線,1/3源于企業內部,2/3源于企業之間。新的商業模式不再是企業的孤軍奮戰,必須以聯盟為載體,發展聯盟經濟。通過合作,聚合彼此價值鏈上的核心能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形成更強的群體競爭力。
(四)商業模式以信息網絡為平臺
新的商業模式必須重視信息網絡的力量,脫離信息網絡平臺,企業將無競爭力可言。
1、構造虛擬經濟的競爭力。信息社會,網絡平臺可以造就無數神話。企業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意識,抓住商機,馳騁在網絡世界,同時很好地與現實相銜接。
2、加快企業商務電子化。企業商務電子化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它將企業經營的全部商務活動,通過信息技術實行電子化、數字化運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縮短周期,增強競爭能力。
3、推動流程再造。重構企業組織結構的核心是實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結構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創新精神的扁平化“動態網絡”結構所取代。
以上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四條核心戰略,這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指導原則和基本要求。當然,在實踐中應當因企制宜,靈活應用,結合實際進行創新。任何商業模式都有其適合的環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始終保持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只有具有動態匹配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四、總結
商業模式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和興衰成敗。企業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從制定成功的商業模式開始,新興的新企業是這樣,傳統的老企業更是如此。未來企業的競爭,將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中國企業的發展經歷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兩個階段后,現在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必須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先決條件,否則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將無法實現。現在,中國企業最缺的是成功的商業模式,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就已成為當今中國企業競爭制勝的關鍵。(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丁乃鵬,黃麗華.電子商務模式及其對企業的影響.中國軟科學,2005,(1):44-47.
[2] (美)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竟爭優勢.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3] 王雪梅,張鳳環,無光耿編著.新經濟中的商業模式.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關鍵詞:廣義價值鏈 企業商業模式 創新
引言
在長期的競爭實踐中,各企業的管理者們逐漸開始認識到:幾乎每一個優秀的企業背后都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它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明確指出了商業模式創新在企業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在認識到商業模式創新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潛在價值后,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也變得日益迫切。而廣義價值鏈視角將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一個全新的切入點,從而創新出更多有更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來助推企業發展。研究廣義價值鏈視角下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對我國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價值鏈視角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綜述
本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根據所處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競爭狀況,為維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和盈利能力而設計出的一系列方案和計劃安排”。
前面已經指出,企業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的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目前對商業模式研究最流行的主要有四種視角:企業運作視角、價值鏈視角、系統論視角、業績與財務視角。本文主要從價值鏈角度切入,研究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問題,并簡要進行這方面的理論綜述。
國內外學者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長期研究,并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論。而不同的學者所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存在很大差異,所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羅氓教授等(2003,2005)提出,商業模式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創新或變革,是使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一系列制度結構,它是企業在內、外部環境一定的前提下,用于整合所有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翁君奕教授(2004)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價值保持構成的三維空間,它為商業模式的創意思維和決策提供了一種思維方法。他通過運用大量的案例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分析,幫助企業管理者掌握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分析體系,以此來獲得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程愚(2004)認為,企業的全部活動不僅僅是價值創造活動,而且是一種交易活動,可以從“交易-價值”的范式來認識研究企業商業模式的結構和創新問題,這樣可以得到更高的企業運行效率。國外學者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定位和企業價值鏈活動。
安納利·薩克森寧(1994)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垂直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和與之配套的組織結構,它包含了企業生產經營方式和企業組織結構。詹姆斯·弗·穆爾(1999)認為,企業商業模式包含生產技術、企業管理方法和消費者劃分等一系列內容。歐洲學者Timmers(1998)在對電子市場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的產品、資金、信息的運作機制。Venkatraman和Henclerson(1998)將商業模式和IT技術結合起來研究商業模式。他們認為,知識運用在商業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識、客戶互動、資產組態共同構成企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沿著這三個方向設計戰略的協作計劃。Amit和Zott(2001,2002)從電子商務的背景研究商業模式。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是通過對電子商務交易中的內容、結構和治理進行設計,以此來創造商業機會,創造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很早就開始從價值鏈的角度研究企業的商業模式問題。但已有文獻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上,而忽視了企業商業模式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本文針對這一研究局限,從廣義價值鏈角度對整個商業模式分析框架進行了研究,重點進行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環境分析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與維護途徑分析。
廣義價值鏈視角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環境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環境的變化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商業模式改進與創新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企業商業模式環境分析是建立有效商業模式的基礎。企業是由土地、資本和人力要素按照一定的結構和方式組合而成的,任何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都會與外界進行互動,因此必然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現代企業的發展都以產業鏈的形式存在,單個企業是廣義價值鏈中的一個單元,價值鏈上任何一個單元的變動都會造成整個價值鏈的變化。只有通過對廣義價值鏈的環境,包括企業利益相關者、企業交易方式、產品創新方向等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才能為明確企業在廣義價值鏈上的定位提供科學依據。
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單個企業的發展總是受制于所處行業的發展狀況,不同的產業階段會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因此只有認清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才能認清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才能對企業發展作出明確定位,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企業發展戰略。
現代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涉及到多個主體,包括政府、企業股東、企業債權人、企業管理人員、雇員等。根據博弈論的理論知識,企業發展過程實際是各利益主體相互博弈的過程,只有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才能獲得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全面考慮和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通過維持利益平衡來維持系統穩定。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first,it has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 reason to study about it;and then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Value Chain has played i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en the third part acquired an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finally,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關鍵詞: 商業模式創新;價值鏈;演進機理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value chain;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0-0071-03
0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商業模式得到廣大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其的定義也眾說紛紜。Petrovic等學者(2001)認為商業模式描述了隱含在實際業務流程背后的商業系統創造價值的邏輯。羅珉(2006)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1]。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2]。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指導其如何賺錢。Dubosson等(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所形成的企業結構及其合作伙伴網絡,以及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
在有關這些論述中,創造價值是商業模式的一個核心詞匯。而價值蘊含在價值鏈中,因此要研究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價值鏈來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已有學者,如Rappa明確指出,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曾楚宏、高闖等也對商業模式價值鏈進行過研究。因此基于價值鏈研究商業模式創新具有理論基礎。
1價值鏈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作用
價值鏈最先是由哈佛管理學院的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的。他認為企業各種生產經營活動都是圍繞企業創造價值的最大化為目標展開的。每項價值活動根據其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不同位置被劃分到一個個生產環節中,企業所有的生產環節共同構成企業的價值鏈,因此價值鏈包括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的整個過程(又稱作業價值鏈);Porter教授進一步指出,在企業眾多的價值活動中,并非每個環節都在創造價值。按照波特的“價值鏈分析法”,企業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活動(Primary Activities)和輔助活動(Support Activities)兩類。其中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營銷和銷售、服務五部分,輔助活動包括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和采購四部分[3]。
從廣義來講,上述九種活動基本包含了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所有活動和因素。在這九種活動中,按其創造價值的大小可分為:核心活動,亞核心活動和基礎活動。能為企業提供最大價值的活動成為核心活動;能為企業提供較大價值的活動成為亞核心活動,以機械電子行業為例,如果研發、生產是企業的核心活動,營銷、售后服務就可能是企業的亞核心活動,它們都是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但企業經營的重心并不在此,這類活動一般在企業價值鏈上只處于相對重要的地位,介于戰略環節和一般環節之間;除此以外的其他活動,均屬于為以上兩種活動提供的輔活動,如材料或產品運輸、采購、庫存管理等,因此稱為基礎活動。
波特同時指出,供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渠道價值鏈和買方價值鏈構成了整個價值體系,即一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見圖1。
波特的作業價值鏈是圖1產業價值鏈中的一環,即企業基本價值鏈,根據企業性質不同企業也可囊括上下游的價值鏈,但我們按照一般分類將產業價值鏈分類如圖1所示。
商業模式創新涉及的所有活動均包含在產業價值鏈中。企業如果要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通過延長自身基礎價值鏈(如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形成企業商業模式;又可以通過對自身基礎價值鏈分拆、職能外包來縮短價值鏈,進而形成企業商業模式;也可以通過對自身基礎價值鏈延展和分拆同時進行而形成企業商業模式;還可以通過對企業價值鏈上的一項或多項基礎價值活動進行創新來形成企業商業模式。此外,企業可以通過前三種方式中的一種與價值活動進行創新相結合來實現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通過價值鏈創新改變某些原有的價值活動,并將創新后的價值活動組合成高效的價值模塊,最后再把這些價值模塊鏈接成有效的價值系統。概括來講,這些對價值鏈優化與整合的活動可分為企業業務分解與業務創新活動(也即企業解綁),構建新型戰略集團(也即企業集群)。這都是針對價值鏈上企業活動來展現的商業模式創新,而具體到企業活動的實施又可劃分為三種商業模式創新類型:顧客價值創新,成本結構創新,利潤保護模式創新[4]。這三個方面均可通過價值鏈優化得以體現。
2商業模式創新演進機理
2.1 商業模式創新內外部因素分析
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企業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資源與能力,機遇與挑戰的過程[3]。企業商業模式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但在經濟租金的驅動下,在外部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環境的影響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會不斷地演進。①由產業結構、產業吸引力和產業的進入、退出壁壘等因素構成的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經濟環境)發生對企業不利的變化,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許多企業都希望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將其市場競爭的相對劣勢轉化為相對優勢,以重新取得有利的競爭地位。②技術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也有著重大影響。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③企業外部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產生一定影響。例如,一國政策的改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觀念等的沖突,都會制約企業固有的商業模式,特別是那些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因此,企業必須根據政治、文化環境的改變進行適當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當外部環境(經濟、技術、政治、文化環境)發生新的對企業有影響(正、負兩種影響)的變化時,在顧客價值的強力驅動下,企業開始尋求商業模式創新。企業首先對自身現狀和能力進行科學、全面、客觀地分析,在權衡內外因素的基礎上對競爭策略(短期戰略)進行調整,而這種策略調整又恰好體現在價值鏈創新上,如企業的并購或剝離、目標市場的再細分和產品的核心多元化等。企業再對其價值活動進行優化整合[5],努力尋求一種最優的組合方式,這就促成了有效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這是一個不斷進行評價和調整的復雜過程)。
2.2 商業模式創新演進機理
通過分析價值鏈及其對商業模式的作用,我們大致可了解其對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機制,其演進機理也就比較容易得出。
首先要對企業經營活動充分了解,找出可以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控制點。比如,企業的營銷渠道存在哪些弊端,根據經驗可如何解決;顧客對產品的意見如何,如何提高顧客滿意度;產品的成本如何減少等等問題,找到這些問題,企業就可有針對性的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然后綜合考慮企業現有資源及能力進行戰略決策,確定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合理定位。
戰略決策做出之后,企業要通過拆分價值鏈或價值活動創新達到業務分解與業務創新,也即打破企業邊界,完成企業解綁;或者是通過延展價值鏈形成新型戰略集團,也即形成企業集群來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前者既有存量型創新又有增量型創新,表現為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為顧客價值創新和利潤保護模式創新;后者一般為存量型創新,表現在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中,即為成本結構創新企業進行價值鏈整合與優化之后就要進行利益方關系整合,針對企業價值鏈優化過程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交叉進行整合優化,這部分對于商業模式創新成敗具有關鍵作用。
接下來企業就要實施具體的商業模式創新,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反饋與總結。信息暢通在這一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創新過程中不斷問為什么,出現了問題不斷及時反饋與解決,創新過程才能順利。
最后環節是對商業模式創新是否成功的評估與檢驗。在這一過程中,是企業得到經驗與教訓最多的過程,整個商業模式是否成功要依靠具體的指標來檢測是否達到商業模式創新預期達到的目標,如市場占有率、利潤率、顧客滿意度等。
具體演進機理圖如圖2所示。
3結束語
本文在價值鏈基礎上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與演進機理分析,從理論上探討了商業模式通過價值鏈整合與優化進行創新的過程,進一步提出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中的企業經營活動關鍵控制點的發掘,從微觀角度探討企業創新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對我國企業在探討商業模式創新,重視顧客價值主張,改進盈利模式,發展利潤保護模式方面提供理論指導。
我國企業目前處在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即微笑曲線底端[6],這種是由我國企業創新力不足、競爭優勢較弱所致。因此,我國企業目前發展方向就是提高決策能力,把握經營環境,通過組織學習強化團隊動態能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評估與檢驗仍是未來研究方向,且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反饋與信息快速處理能力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們需要進行探索與實證的。
參考文獻:
[1]羅珉、曾濤、周思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租金理論的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5(7):73-81。
[2]原磊:《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0):17-25。
[3]高闖、關鑫:《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方式與演進機理──一種基于價值鏈創新的理論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83-90。
[4]李東:《基于結構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類型、產業效應與策略體系》[J];《中國軟科學》2006(11):141-145。
[關鍵詞]商業模式;價值鏈;企業
近年來,有關商業模式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發現,在新經濟時代涌現出來的一大批明星企業如微軟、英特爾、戴爾、雅虎等之所以能夠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崛起,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們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中創造和運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新商業模式從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由此,商業模式創新就成為企業創業和創新中最具經濟潛力的一種重要形式,為具有遠大理想的企業家所追捧。與之相應的是,在國外的學術界中已有大量的學者開始對商業模式的本質及其構成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找出那些成功商業模式的“基因密碼”以供其他企業所參考。但遺憾的是,這種努力收效甚微。迄今為止,在商業模式的研究中還沒有形成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甚至連“什么是商業模式”這一最根本的問題都沒有取得共識,至于商業模式的構成體系就更是千差萬別了。在國內,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在理論基礎和研究重點上還沒有形成聚焦。
一、商業模式的本質與衡量維度
雖然有關商業模式的定義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經濟類、運營類、戰略類和整合類四種類型;但是,從根本上講,商業模式反映的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在一項對現有商業模式構成研究文獻的考察中,Shafer等人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將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進行歸類整理,發現主要集中在戰略選擇、價值網絡、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四個方面,由此他們將商業模式定義為是企業為了從價值網絡中創造和獲取價值而進行的戰略選擇以及核心邏輯的體現。我們認為,Shafer等人的表述抓住了商業模式的本質內涵――商業模式反映的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所以在本文中我們以此作為商業模式的定義。
既然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那么要想讓該邏輯得以實現和延續,對于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來說,它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也即是說,我們可以用之來衡量和反映商業模式本質的維度變量有哪些?
Schweizer指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需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第一,企業如何在價值網絡中進行定位以創造價值?第二,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維護其創造的利潤不被其他企業所侵占的競爭優勢來自何處?第三,企業能夠最終獲取的利潤是否足夠大?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涉及到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乃至產業價值網絡中的戰略定位。企業價值鏈同時與上游的供應商價值鏈、下游的渠道價值鏈和顧客價值鏈相連,就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而與企業有緊密聯系的各利益相關者所在的產業價值鏈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價值網絡。在價值網絡中,處于產業價值鏈上不同位置和具有某種專用資產的相對固化的企業及利益相關者彼此組合在一起,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產品或服務的最終價值是由網絡成員創造并經整合而成,每一個成員創造的價值都是最終價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波特看來,企業經營的核心問題就是“在價值鏈上定位”,因為處在產業價值鏈或價值網絡的不同環節企業所能夠創造和獲取的利潤是不同的。李海艦和原磊就曾指出利潤會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之間發生轉移。所以,從最大化創造和實現價值的目的出發,成功的商業模式要求企業在產業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進行合理的定位。
根據戰略管理學者的觀點,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身所擁有的核心資源和能力,二是企業在市場上所處的競爭位勢。具體到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定位,如果這種定位有利于企業接近和獲取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其他企業難以得到的有價值、稀缺、不易模仿、難以移動的互補性資源,那么企業維護其所創造的利潤不被侵占的競爭優勢就將建立在對這些戰略性資產的擁有上。如果這種定位使得企業在整個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具有很高的進入壁壘,其他企業很難與之相競爭,那么企業維護其所創造的利潤不被侵占的競爭優勢就將建立在這種天然的競爭隔絕機制的基礎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企業通過創新在原有的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上增加了一個新的價值創造環節并且定位于此,由此就具有了先動優勢,再通過合理的建立進入壁壘從而使自己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所以,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取決于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定位是有利于其獲取戰略性的互補性資源還是有利于其建立較高的進入壁壘:如果是前者,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內部對核心資源的掌握;而如果是后者,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其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競爭位勢。
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最終能夠獲得的價值大小是與前面所說的定位以及由這種定位所決定的競爭優勢來源息息相關的。企業要想最大化其最終利潤,一是要確保自身創造的價值不被其他企業所侵占和挪用,即需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二是要在自身創造價值的同時還能夠從價值鏈或價值網絡的其他價值創造環節中挪用和占有別的企業所創造的價值。而能否做到后一點就取決于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所處的位置是否具有核心和關鍵的地位、是否對其他的價值創造環節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以上我們從商業模式的本質出發,運用價值鏈理論總結出了反映商業模式價值創造邏輯的三個衡量維度,分別是:(1)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定位,通過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位置和形態來表示;(2)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的競爭優勢,通過企業是具備互補性的戰略資產還是創新性的競爭位勢來表示;(3)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能夠獲得的潛在利潤,通過企業在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可以直接影響到的所有價值創造環節來表示。
二、商業模式的類型
(一)聚焦型商業模式
1、定位。聚焦型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將自身的經營業務定位于原有產業價值鏈的某一個或幾個價值創造環節上,或者是企業通過價值鏈創新在原有的產業價值鏈上增加了一個或幾個新的價值創造環節并將自己定位于此(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原有的產業價值鏈條ABc上,企業創新性地增加了新的價值創造環節D和E,并且將自己的經營業務全部聚焦于D和E,從而使原有的產業價值鏈條發生了改變。
2、競爭優勢。采用聚焦型商業模式的企業主要是通過從事新的價值創造環節進入原有的產業價值鏈的,在其進入之前該產業價值鏈本身就處于有效運轉狀態,因此新價值創造環節的加入對該產業價值鏈而言主要是增加了最終能夠創造總價值的數量,并不會極大地改變原有的價值流動方向和方式。也即是說,新增的價值創造環節不具有影響整條價值鏈良性運轉所需的互補性戰略資產,采用這種商業模式類型的企業也就不能將自身的競爭優勢建立在對核心資源的掌控上,而只能建立在通過價值創新而具備了先動優勢和難以模仿的在產業價值鏈中占據
的獨特競爭位勢上。
3、潛在利潤。由于新增的價值創造環節并不會極大地改變原有產業價值鏈的價值流動方向和方式,所以它對原有的價值創造環節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就很小,也就很難挪用和占有其他價值創造環節所產生的利潤。采用這種商業模式類型的企業能夠獲得的最終利潤只能來源于它本身所創造的最大價值(即圖1中D和E所產生的價值),因此潛在利潤相對較少。
(二)一體化型商業模式
1、定位。一體化型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從事的經營業務覆蓋了整條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如圖2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條完整的產業價值鏈由ABCDE五個價值創造環節構成,而企業所開展的經營業務則剛好包含了這五個環節,從而覆蓋了整條產業價值鏈。
2、競爭優勢。采用一體化型商業模式的企業的經營業務涵蓋了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由此導致其面對的競爭環境最為激烈,從事該產業價值鏈中任何一個價值創造環節經營業務的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它的直接競爭對手。而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唯一能夠支撐其競爭優勢的是實現該產業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活動所必須的較之競爭對手數量更多、質量更好、互補性更強的戰略性資產。
3、潛在利潤。由于采用一體化型商業模式的企業的經營業務涵蓋了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所以它所能夠創造和最終獲取整個產業活動價值增值的全部份額。與聚焦型商業模式相比,這種商業模式潛在利潤較大。
(三)協調型商業模式
1、定位。與一體化型商業模式有些類似,協調型商業模式也是指企業將自身的經營業務覆蓋多個價值創造環節,但是與一體化型商業模式不同的是,協調型商業模式所覆蓋的價值環節不單單屬于一條產業價值鏈,而是屬于分別包含有該價值創造環節的數條有所聯系但又有所區別的產業價值鏈所構成的價值網絡(見圖3)。
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價值網絡是由三條產業價值鏈所構成(A1-E1、A2-E2、A3-E3),而一個企業所開展的經營業務剛好包含有每條產業價值鏈中的一個價值創造環節(C1、C2、C3)。因此,該企業的經營不僅會影響每一條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創造和流動過程,而且會影響到作為整體的價值網絡的價值創造和流動過程。
2、競爭優勢。采用協調型商業模式的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來自于它所涉及的各個產業中與其從事相同價值創造環節的企業。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該企業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只能將競爭優勢建立在內部所擁有的互補性戰略資產上。由于采用協調型商業模式的企業所經營的業務跨越了單個產業的范圍,通過對內部互補性資源和能力的充分開發和使用以支持各項經營業務的有效開展,能夠起到協調整個價值網絡良性運轉的作用。而這一點則是其競爭對手所無法做到的。
3、潛在利潤。與一體化型商業模式相比,協調型商業模式的利潤不僅僅來自于一條產業價值鏈,而是來源于整個價值網絡。并且,該模式所包含的每一個價值環節都會對其各自所在的產業鏈條上的上游價值環節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還有可能侵占其上游環節創造的價值。與一體化型商業模式相比,協調型商業模式的潛在利潤更大。
(四)核心型商業模式
1、定位。核心型商業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價值創新在由數條產業價值鏈構成的價值網絡中增加了一個新的價值創造環節。所增加的這個價值環節不僅對于整個價值網絡來說是一個新的增值環節,而且對于價值網絡中的任何一條產業價值鏈來說也是一個新的增值環節。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由三條產業價值鏈構成的價值網絡中,最核心的價值創造環節是C,它不僅是保證整個價值網絡價值順暢流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保證每條產業價值鏈價值順暢流動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價值環節c不同于三條產業價值鏈中原有的環節C1、C2和C3,它是通過對原有的這三個價值環節進行創新整合而來,因此對任何一條產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價值網絡而言都是一個新的價值創造環節。由此可見,核心型商業模式是在協調型商業模式的基礎上經過價值創新而產生的。
2、競爭優勢。采用核心型商業模式的企業的競爭優勢既可以建立在整個價值網絡中所處的核心地位上,又可以建立在內部所擁有的支撐其經營業務有效開展的互補性戰略資產上。由于企業所在的價值環節是通過創新整合而來,因此具有先動優勢,可以借此建立較高的進入壁壘;又由于該價值環節無論是對整個價值網絡還是單一的一條產業價值鏈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還居于最為關鍵的地位,因此保證該環節良性運行的互補性戰略資產也是整個價值網絡中最為重要的資源。
3、潛在利潤。在所有類型的商業模式中,核心型商業模式的潛在利潤最為巨大。一方面是因為它自身所能夠創造的價值就足夠大,另一方面更是因為采用這種商業模式的企業在整個價值網絡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從其上游或者是下游價值環節那里侵占和挪用它們所創造的價值。
三、商業模式的演化規律
實際上,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它所采用的商業模式類型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相應地進行創新,從而使其采用的商業模式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因此可以這樣說,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過程就是這四種類型的商業模式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律發生動態演化的過程。商業模式演化的原動力來自于對經濟租金的最大化追求。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下利潤會沿著價值鏈甚至是價值網絡在各個價值環節之間發生轉移,所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會由此而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以追尋價值的流動,從而導致在商業模式層面上出現動態的演化。
在一個產業剛剛創立的初期,進入該產業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數量不是很多,它們為消費者提供還不為大眾所完全熟悉的新產品或服務。因此這一時期市場處于賣方市場,在產業價值鏈中利潤最為豐厚的是生產和銷售環節。企業也傾向于采用聚焦型商業模式將自身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生產和銷售上從而獲取較多的價值。
隨著該產業的快速成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這一行業,競爭開始加劇,市場容量也不斷增大。由于大多數企業都將業務重點放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上,這些環節所創造的利潤被逐漸攤薄。在產業價值鏈中豐厚的價值由中間環節(生產和銷售)開始向上、下游環節(研發和售后服務)發生轉移。于是,眾多企業紛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前向一體化或后向一體化戰略進入這些新的豐厚價值環節。由此,商業模式也相應地從聚焦型占主導演化為一體化型占主導。
產業進一步發展,由成長期進入到成熟期。這一時期市場競爭已非常激烈,產業價值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大量的企業開展經營活動。采用一體化型商業模式的企業越來越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發現只有集中優勢資源和能力注重專精才是取勝的唯一途徑。于是,這些企業開始采用逆向一體化戰略對其經營業務進行分拆,將那些不擅長的和沒有優勢的業務紛紛剝離或外包出去,只保留一些核心的業務。這就造成了在原有的產業價值鏈周圍出現了多條與之相配套、環節有交叉
的衍生產業價值鏈條,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網絡。豐厚的利潤也從該產業價值鏈向新出現的衍生產業價值鏈轉移,在整個價值網絡中流動。而企業所保留的這些核心業務中有的是原產業價值鏈不可或缺的環節,有的則是新出現的衍生產業價值流動的必經之路,此時企業已不再將其經營重點集中在原有的單一產業,而是為整個價值網絡提品和服務,商業模式也相應地從面向單一產業價值鏈的一體化型演變為面向價值網絡的協調型。
新興衍生產業的出現和成長,使得步入成熟期后的原產業與新興衍生產業在發展態勢上相比呈現出此消彼長之勢,原產業也逐漸進入到了生命的盡頭――衰退期。行業的平均利潤降至最低,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基本上都采用相近的戰略在獲取最后的價值。絕大多數企業已經開始在考慮如何撤離該產業轉而進入到利潤正不斷增加的新興衍生產業中去。那些保留了新興產業價值鏈所需、整個價值網絡必不可少的核心業務的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通過對經營業務進行整合和創新,為原來的價值網絡增加了新的價值環節,使得自己在新的價值網絡中占據了更為核心的地位。由于其所在的價值環節對新的價值網絡至關重要,所以豐厚的利潤也沿著價值網絡從其他的環節向該環節轉移。此時,在新的價值網絡中占主導的商業模式類型已由協調型演化為核心型。
一個產業的衰亡,意味著另一個產業的新生。同樣會有新的企業采用最初的聚焦型商業模式進入這個新生的產業,重復著相同的商業模式演變之路。如此循環往復,就形成了四種類型商業模式之間的演化規律(見圖5)。
四、結論
收稿日期:2007-07-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轉型經濟中戰略企業家能力對高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的作用模式及機理研究”(7070203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經營績效綜合評價體系研究”(70472076);浙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制度變遷中的企業家能力和企業成長:‘浙商’崛起和創造的戰略透視”(07JDZS12Z);浙江省社科聯重點項目“外資并購背景下浙江民營行業龍頭企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07Z09)
作者簡介:項國鵬(1975-),男,浙江富陽人,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中心企業家和企業發展研究所研究人員,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企業戰略管理研究。
“浙商”是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內外從事經營管理活動并正在成為中國最大創業團體之一的商人群和企業群,是建設浙江民營經濟的主力軍和先鋒隊,是促進浙江從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主體①。但是,在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下,“浙商”成長暴露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弊端。由此而生的對不可再生的生產要素的利潤貢獻的強烈依賴使自然環境已經難以承載“浙商”的高速發展。在資源環境約束效應日益強化的現實背景下,“浙商”如果要拓展利潤空間,應該高度重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商業模式的本質是企業利潤實現機制和價值創造機制。企業存在的基礎是價值創造,只有不斷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本文將從價值創造視角切入,分析價值創造視角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內涵,構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模型,據此剖析“浙商”通過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克服資源環境約束的實踐,為更多的“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理論啟示。
一、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簡要回顧
關于企業商業模式的定義可謂眾說紛紜,基本可以歸納為四種角度的分析:系統角度、經營角度、戰略角度和價值創造角度。其中,不少國內外學者已經意識到從價值創造角度來理解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Chesbrough和Rosenbloom提出,企業商業模式是由價值主張、內部價值鏈結構、價值網絡等六個要素構成[1]。在Afuah和Tucci看來,企業商業模式更是企業為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創造價值的決定性來源[2]。Amit和Zott建立了企業價值創造來源的四要素驅動模型[3]。Magretta認為新的企業商業模式都是對現有價值鏈的調整[4]。Afuah指出,企業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創造卓越的客戶價值并以此指導企業價值創造的活動集合[5]。Rappa主張,企業商業模式揭示了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類型和如何安排企業價值鏈類型[6]。Chesbrough則更加直接地提出,企業商業模式有兩大作用:價值創造、價值獲取[7]。
國內學者對此也提出了頗有新意的觀點。結合AMIT的企業商業模式中價值來源的模型,李卓剛認為,交易效率是主要的價值驅動因素之一,交易結構創新是價值創造的重要來源[8]。羅珉主張,隨著網絡經濟的出現,關于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已經開始改變,新銳的企業轉而去營造價值星系[9]。高闖等以企業價值鏈為分析工具,根據價值鏈活動的變化,把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分為價值鏈延展型、價值鏈分拆型、價值創新型、價值鏈延展與分拆相結合型以及混合創新型[10]。基于“商業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原磊提出了企業商業模式變革的三種基本途徑:基于價值模塊的企業商業模式變革路徑,基于界面規則的企業商業模式變革路徑,以及基于二者混合的企業商業模式變革路徑[11]。根據三種路徑,將企業商業模式變革劃分為四種類型:完善型、調整型、改變型、重構型。
綜上所述,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尚未明確界定價值創造內涵和從價值創造視角透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必要性;其次,缺乏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具體層次或維度的劃分;最后,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機制的案例分析力度不強。這些問題就導致了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潛力、有效性、可復制性等問題的論證乏力。然而,正是這三個問題,是從價值創造視角透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闡釋企業價值創造的內涵以及從價值創造視角透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必要性,構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系統,進而對各維度條件下的相關變量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解剖,將有助于全面揭示“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要素,進而對資源環境約束下的“浙商”成長提供理論創新服務。
二、CESS價值創造模型
(一)CESS價值創造模型內涵
在價值創造視角中,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目的是形成優化資源協同的穩定機制。它包含兩層涵義:第一,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追求資源轉化中協同度的優化,使企業發掘既定資源組合的潛力,把潛力轉化到企業價值增值之中;第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要使得這種增值的資源組合轉化成為持續穩定的價值創造機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可以遵循以下六個步驟:第一,通過對企業價值內涵的再定義,調整原有資源組合;第二,評價新資源組合的價值潛力,確保企業有獲得價值增值空間的可能性;第三,對新組合的要素按重要性重新排序,根據主導要素確定企業新的價值導向;第四,根據新導向,重新定位企業價值實現領域,確定新領域的邊界;第五,形成新價值創造機制,使前面四步所確立的新價值能夠反復變現;第六,拓展新機制,保障價值創造的持續穩定性。
翁君奕提出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價值保持三個維度組成的價值創造分析體系[12]。李卓剛沿用這個體系分析企業商業模式創新[8]。原磊則把它演化為價值主張、價值網絡、價值維護、價值實現四個維度[11]。在綜合多種觀點基礎上,我們把價值創造歸納為一個四維體模型:價值主張(Value Claim)、價值評定(Value Evaluation)、價值支撐(Value Support)、價值維護(Value Sustenance)。
1.價值主張(Value Claim,簡稱VC)。價值主張是企業相關利益主體因對企業進行資源要素投入而產生的價值回報要求的總和。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源于資源利用。一切向企業提供了資源的主體就形成了企業利益的相關主體,必然產生價值主張。價值主張越呈現多樣化,表明企業相關利益主體越多,企業可供整合轉化的資源類型也就越多。
2.價值評定(Value Evaluation,簡稱VE)。價值評定是指企業基于價值主張大小對主體重要性進行排序,從而確立企業的價值導向及價值領域定位。通過價值評定,企業能減少因價值主張的沖突而導致的價值損失,按最優價值主張確定價值導向,使各主體價值主張協同一致,從而達到價值主張總和最大化。
3.價值支撐(Value Support,簡稱VS1)。價值支撐是指企業為實現有明確導向的價值主張體系而必須采取的要素組合。所有企業的價值支撐必然包含兩大基本要素:技術和網絡。技術是實現資源轉化進而被企業整合為最終價值的載體;網絡則是價值傳導機制。
4.價值維護(Value Sustenance,簡稱VS2)。穩定的價值創造機制還需經歷時間檢驗,以確定其持續性。所以,在原有三維空間基礎上,還需引入價值維護這個維度。價值維護是指,對三維體系下的價值創造機制中的各變量進行實時監控測評,發現消長變化,為保障價值創造的可持續發展,引導變量在既定價值創造機制下有序運行。
因此,在價值主張、價值評定、價值支撐、價值維護構成的CESS價值創造模型視閾中,企業價值創造就表現為三維空間下的一個靜態四面體沿VS2維度軸掃過的體積之和。
(二)基于CESS價值創造模型的企業價值創新途徑
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本質是價值創新,因此,可以在CESS價值創造模型的各個維度中找到對應關系,見圖1。
圖1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CESS各個維度的對應關系
基于CESS的四個維度,價值創新有四種基本途徑:價值主張創新、價值評定創新、價值支撐創新、價值維護創新。價值主張創新是通過對向企業提供可轉換資源并對企業提出價值主張的主體變量進行調整,拓展或緊縮企業的價值主張內容,進而對企業價值內涵進行重新定義;價值評定創新是通過改變價值主張主體間的結構關系,促使企業更加充分利用較高的價值主張主體所提供的資源;價值支撐創新是基于價值內涵對支撐價值創造的基本要素創新,特別是通過對技術與網絡兩大要素的創新,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并減少價值傳導損失率;價值維護創新是對舊有體系下價值維護維度的三大相關作用變量賦值的改變,從而改變價值創新速度,保障價值創造機制的持續更新和動態穩定。
三、基于CESS價值創造模型的“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模式
(一)創意價值化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這是將創意(創業構思)轉化成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創意本身無法實現價值創造,需要吸納足夠的資源承載才能轉化為現實價值。這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際上是以全新觀念來發掘新價值,開拓新產業,重構企業商業模式。分眾傳媒是這種創新模式的典型企業。
從價值主張維度看,分眾模式的成功在于迅速實現了價值主張的多樣化。分眾重新定義了顧客的概念。傳統廣告業僅將直接支付其廣告價值的客戶視為顧客,分眾則融合了兩部分顧客的價值主張:一是目標受眾充實精神需求的價值主張;二是廣告客戶提高廣告效率的價值主張。從價值評定維度看,分眾模式的成功在于以顧客價值為導向協調利益相關者主體。分眾的客戶選擇分眾的目的是,集中向中高收入群體有效傳播產品信息,因此,顧客價值主張在于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提高廣告的有效性。分眾將概念擴展到“生活圈媒體群”。而對另一大主要價值主張主體――股東的利益,分眾則通過不斷提升股票價值展現資源整合后的企業價值。公司2005年上市時的股票發行價為17美元[13],2007年8月27日收盤價為39.07美元,2年來股票價值增長129.8%。從價值支撐維度看,樓宇廣告的媒介承載技術多趨于同質化,因此,分眾模式特別強調網絡擴展。為實現“生活圈媒體群”的構建,以先發的資本優勢為依托,通過“現金+股票”的方式開展并購。基于價值維護維度,分眾的并購與拓展實際上是對價值支撐維度下的變量更新。因此,分眾模式對新概念的價值化在于通過對每一維度的創新而全面重構價值創造機制,造就了新型產業價值模式。
(二)價值升級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這是一種模糊價值定位領域,通過吸納環境變化趨勢并不斷擴充產業邊界,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創造的企業商業模式。這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在提升企業價值創造的同時,也在擴充產業價值創造的邊界,所以是一種典型的產業升級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企業基于價值維護維度的創新,通過嚴密監測影響價值創造的外部趨勢,不斷吸納新的價值創造來源。阿里巴巴是這種創新模式的典型企業。
從價值主張維度看,阿里巴巴的價值主張主體主要包含顧客、投資者、管理者、員工、政府、以及社會。這點與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非常類似。從價值評定維度看,阿里巴巴在以中小企業顧客為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將此導向擴充為期待直接交易的消費者。阿里巴巴認為,B2B,B2C,C2C電子商務的界限并不明確,任何一種形式的發展壯大都可能擴展到其他兩種形式[14]。憑借這種價值內涵的界定,阿里巴巴迅速建立價值防御機制,用淘寶在中國C2C市場擊敗易趣。根據易觀國際的B2B躍遷模型,阿里巴巴正處于從“產生交易”向“管理交易”躍遷的拐點階段阿里軟件昭示B2B躍遷和分化趨勢.資料來源:itzxw.net/exec/2007_5/30/200753015720.shtml,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最終會向定制化商務管理轉變,是融合B2B,B2C,C2C的價值流動大平臺。價值支撐維度的創新是阿里巴巴模式能夠不斷價值拓展的重要基礎。誠信通、支付寶等認證和交易工具的成功開發及實際應用,使誠信也轉化為價值創造中的一種重要資源;與雅虎的聯姻是阿里巴巴對“搜索+商務”模式創新的一種嘗試,使在線交易信息傳輸效率提高;而阿里軟件的開發為其打通三種電子商務模式的界限提供支持。同時,阿里巴巴還通過網絡建設創新提高價值實現效率。
阿里巴巴的三個空間維度中的創新,特別是價值支撐維度創新的根本立足點,在于價值維護的創新。阿里巴巴的領導團隊善于運用動態的思維來“假設+驗證”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這實際上是對產業動態變化的預測――通過搶占產業制高點,獲取價值升級的優勢。
(三)價值共享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價值創造活動中對資源轉化的效率并非100%,有些資源會被忽視,有些資源會被浪費。企業將這些被忽視或浪費的資源提供給需要利用或者利用率更高的企業,用以換回本企業所需的并且利用率較高的價值創造資源,這樣的資源共享模式實質是一種價值共享模式。以綠盛集團與天暢科技發起的“R&V”企業商業模式是這種創新模式的成功典范。
“R&V”模式的實質是企業通過非競爭性戰略聯盟,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價值創造。“R&V”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價值主張維度的創新。在“R&V”戰略聯盟下,聯盟內部企業的價值主張主體并沒有發生變化,對涉及各方企業價值創造的核心資源并沒有產生影響,而是對互相需要的限制資源展開了優化配置。因而這種聯盟性企業商業模式是非競爭性的[15]。綠盛與天暢都將自身產品植入對方產品中。兩者在價值主張總和不變的前提下,擴充了可供轉化的資源量,這對企業的價值創造模式無疑是一種創新。
其次,雙方獲得的新資源要轉化成價值還需通過新的價值支撐來實現。為此,綠盛改進設計了包裝袋,將《大唐風云》的主要人物形象印在上面。同時,綠盛開發了基于“R&V”模式的3N食品―綠盛QQ能量棗。在網絡建設創新上,除了《大唐風云》中專門開設了綠盛牛肉店,綠盛與天暢還建立了基于QQ能量棗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統。通過技術與網絡創新的支撐,兩者共享的新資源真正融入了各自企業的價值創造。
最后,“R&V”模式的不斷擴充(共合網的誕生)能使聯盟成員間可供相互利用的資源集合越來越豐富,更有利于聯盟內部成員的優化配置。這是對價值維護維度的創新。
四、“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要素
通過基于CESS價值創造模型對“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模式的案例解析,可以揭示下列“浙商”企業商業
模式創新的動力要素。
(一)企業家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驅動商業智慧的迸發,并使其成為創新的價值主張
從分眾的江南春到阿里巴巴的馬云,再到“R&V”模式締造者的林東和郭羽,強烈進取、銳意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在他們身上都得到鮮明印證。這些企業家的創造性思維是“浙商”商業智慧的生動體現,是企業價值創造的異質性資源。楊俊認為,企業家資源稟賦與創業機會異質性的交互作用導致了微觀層次創業行為的異質性[16]。同時,無論創新主體是個人還是組織,創新動機、決策、實施及承擔后果的責任都只能統一于一個主體,所以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8.。因此,“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質上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形式。
(二)基于本土差異化市場需求的顧客價值導向,保證價值主張的多元化
顧客價值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基于價值評定角度的解析,“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必然以顧客價值為主導。在資源環境約束效應日益強化的情境下,無論是要素驅動或資本驅動的“浙商”企業成長方式,單純依靠自然資源的價值創造空間已經大幅縮水。值得指出的是,“浙商”的顧客價值導向堅持了以本土差異化市場需求為基礎,這明顯提升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行性。
另外,三個案例還體現了價值主張多樣化的重要性。三個案例中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都重視除了顧客之外的利益相關者(供應商、合作伙伴等)的利益。把多種利益主體的價值主張融入企業價值體系,并通過價值評定確立重要性序列,這是“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踐的一大亮點。
(三)堅實的戰略執行推進價值支撐建設
在“浙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中,技術研發和網絡拓展是企業戰略得以堅實執行的結果。無論是分眾、阿里巴巴、還是“R&V”,價值支撐都需要戰略制定、戰略執行和戰略評價的有力依托。在戰略制定過程中,企業要針對公司、業務、職能各個層面制定具體的戰略執行內容,保證圍繞價值創造來構建價值支撐要素。應該看到,即使有了創造性的企業家創業構思,空想式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也是毫無意義的。企業應該積極以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為出發點,制定企業戰略,并保證戰略執行的有效性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行性。
(四)團隊文化提供了動態的價值維護資源
從永怡到分眾,江南春能夠成功轉型,離不開全員團隊的支持。郭羽和林東并肩作戰。阿里巴巴的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從中國黃頁到阿里巴巴,八個伙伴始終追隨馬云。以馬云為核心的領導團隊一直在公司內部推行著一種“不確定文化”,促使大家一起共同尋找產業創新的突破口。這種“不確定文化”對阿里巴巴以超前思維動態地審視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創新企業商業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如果成功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具備特殊的團隊文化內涵,那么這種文化內涵應該作為動態的異質資源而納入價值維護維度。
五、結論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