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的實施和業務使用,應當遵守本辦法。氣象業務中不得使用未經許可或者被注銷使用許可后生產的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本辦法所稱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是指專門用于氣象探測、預報、服務以及通信傳輸、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等多軌道氣象業務的氣象設備、儀器、儀表及消耗器材。
第三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的實施和業務使用的管理。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業務使用的管理。
第四條實施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第五條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應當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規范和規程以及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技術要求。
第六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公告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目錄和取得或者注銷使用許可證的名錄。
第七條申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二)具有有關主管部門核發的生產許可證,境外組織必須具有進口許可證批準文件、檢驗檢疫證明及相關材料;
(三)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或者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四)產品符合國家標準或者國家軍用標準以及氣象業務的使用要求。
第八條申請人應當向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提供下列申請材料:
(一)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原件及復印件;
(二)產品定型、生產許可證或者進口許可證批準文件、檢驗檢疫證明及相關材料;
(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四)產品說明書(名稱、型號、規格和主要性能指標);
(五)產品生產、銷售、服務體系情況;
(六)由產品歸口的檢定、檢測、測試機構提供的檢測報告。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交有關材料,并對其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第九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收到全部申請材料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三十二條和本辦法規定的條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書面決定,并出具書面憑證。對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第十條對受理的申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委托符合下列基本條件的檢測機構對樣機進行檢定、檢測、測試:
(一)具有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
(二)具備技術標準要求的檢驗測試手段和基本環境條件;
(三)用于檢測的標準、設備和儀器經過計量主管部門檢定和校準;
(四)具有相應資格的測試人員;
(五)具有完善的運行和維護制度。
第十一條申請人應當提供樣機及有關技術文件、資料,并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的收費標準承擔檢定、檢測、測試費用。
第十二條檢測機構完成檢定、檢測、測試后,應當提交書面報告,對檢測數據作出公正、客觀的結論,保證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并對相關技術文件保密。
第十三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依據檢測機構出具的報告對申請人進行全面審查。經審查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準予許可的決定,并頒發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統一樣式的《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退回申請人,并書面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分正本和副本,應當載明單位名稱、地址、許可范圍、法定代表人、許可證編號、有效期限、發證日期等內容,并加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印章?!稓庀髮S眉夹g裝備使用許可證》的有效期為四年。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涂改、偽造、倒賣、出租、出借《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
第十五條《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有效期屆滿需要延期的,被許可人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六十日前,向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提出延續申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有效期屆滿前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延續;不符合條件的,不予以延續,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第十六條被許可人銷售用于氣象業務的專用技術裝備,應當加貼使用許可標識。
第十七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其委托的單位應當對被許可人生產的氣象專用技術裝備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的購買和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并將檢查情況逐級報告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責令被許可人限期整改,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注銷其使用許可,并收回《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證》:
(一)被許可人拒不整改或者整改達不到要求的;
(二)使用許可有效期屆滿未申請延續的;
(三)企業法人依法終止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注銷許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使用許可證發放和管理過程中的違法行為有權進行舉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第十九條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申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的,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許可,并給予警告。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項使用許可。
第二十條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的,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給予警告,撤銷其使用許可,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項使用許可;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鍵詞]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設計
1問題的提出
激勵機制的設計是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恰當的機制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更好地實現公司預期經營目標。根據目標管理原則,控制好組織成員間分工與協作的努力水平,將是最終實現公司贏利目標的關鍵。在公司組織理論中,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主要基于激勵機制的合理設計方面。同時,在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中對激勵機制進行設計,關鍵還在于機制的實施效果能滿足“激勵兼容”的要求?;谥贫冉洕鷮W的分析傳統,筆者還將地域文化、習俗等非正式制度,嵌入“激勵兼容”的實現過程中。員工所處地域的非正式制度,將作為外生解釋變量影響他們的行為偏好。
2公司管理中“激勵機制”設計的分析框架
所謂“激勵兼容”效果,可以理解為:管理者在提供一個有關激勵機制的制度安排后,該制度性安排既能滿足員工自利偏好的同時,使其行為后果又能達到管理者所預設的組織目標的效果。
(1)關于“激勵兼容”的分析框架?!凹罴嫒荨彼枷朐从诤站S茨的機制設計理論。機制設計理論始于赫維茨20世紀60年代的開創性文獻。在赫維茨的定義中,“機制”被描述為一個信息系統和一個基于信息系統的配置規則。在此基礎上,機制設計理論討論的問題是:對于任意一個想要達到的既定目標,能否設計出一個經濟機制并且怎樣設計一個經濟機制,使得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和設計者既定目標一致——即每個人主觀上追求個人利益時,客觀上也同時達到了機制設計者既定的目標。
(2)關于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具體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體現為文化、習俗、慣例等自發形成的制度安排。該制度安排的形成機理,可以通過演化博弈思想來詮釋。作為博弈均衡的產物——非正式制度,又通過群體內部的學習、模仿效應,逐步產生同吸效果。而該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穩態因子,嵌入個體的行為基因中,通過個體間的反復適應,最終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行為偏好。筆者之所以強調它的重要性,就在于: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行為偏好,如東部地區表現為勤勉、積極的精神面貌,在這種精神面貌下所建構的“激勵兼容”的實施路徑,也應不同于其他地區。
3公司管理中“激勵機制”設計的關鍵環節
依據傳統的“需求層次理論”以及“雙因素理論”來設計激勵機制的技術路徑,將出現3個方面的操作性難題:①員工的主觀偏好很難獲取;②由于“信息不對稱”,員工可能產生機會主義行為;③激勵刺激過程中的不飽和性特征,使得激勵的強度將越來越大。諸如以上難題,筆者認為:應預設一個刺激源,受員工主觀利益偏好的驅動,公平、自由的進行選擇;同時,管理者在預設刺激源時應進行部門、員工層次的區分。
(1)基于“激勵兼容”效應的路徑設計。公司管理者應根據職能部門的工作性質,以及部門員工的層級,分別設計出相適應的激勵內容。這里筆者強調,激勵內容存在兩個方面:正激勵與負激勵。對于正激勵而言,應主要以貨幣性獎勵為主。貨幣數量的確定,應考慮部門員工在實現組織目標中所占的權重大小。為了便于對員工進行監督,應下放一部分的貨幣獎勵權給部門管理者。這也是組織的科層結構使然。同時,還須重視公司組織文化的建構。
(2)基于“非正式制度”植根性的路徑設計?;诘貐^的文化背景所逐步演變形成的習俗、慣例等非正式制度,將從員工的內心信念上支撐其行為偏好。關于這一點,上文已進行了論述。筆者建議,在使用貨幣性獎勵方式的同時,應設計公司管理的客戶理念、價值觀念,以及文化等要素為輔助手段。上述設計的要素內容須與本地區特有的做事風格相匹配。通過精神層面,以及員工群體間的模仿、學習等互動機制,來支撐“激勵兼容”效果的實現。
4公司管理中“激勵機制”設計的具體途徑
物流公司如何設計出恰當的“激勵機制”,不但將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同時,也是其在“十二五”時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這里,本文將在分析框架與關鍵環節的范圍內,嘗試設計公司的激勵機制。
(1)正激勵的設計。上文已經指出,在公司設計正激勵主要是通過貨幣獎勵的辦法來實現。在整個實施環節中需要把握好這樣幾個節點:①貨幣獎勵的數額與獎勵的緣由,須通過制度的形式書面展示出來;②在設計員工績效指標體系時,體系結構應根據不同部門的工作特點分別建立。每個部門的指標體系引入“物理元”原理,可以具體量化;③受到公司組織層級的影響,必然產生監管缺位的現象。因此,公司須將一定數額的貨幣獎勵權交給部門管理者行使。同時,公司高層還應建立部門員工的利益訴求通道。
(2)負激勵的設計。根據管理學原理可知:由于個體大凡都具有趨利避害的行為特征,員工若在工作中未能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而公司只是一味地進行負激勵的開展,最終也無法達到激勵兼容的效果。因此,在具體設計負激勵時,公司需要把握這樣幾個原則:①員工崗位職責所對應的獎懲力度需要對等;②輕易不要使用負激勵,若必須使用可遵循先經濟、后行政的懲罰順序開展。
這里,本文還須強調“聲譽約束機制”的使用。所謂“聲譽約束機制”是指:利用員工所處環境相對封閉性的特點,促使其不良工作行為容易被發現,并能在短時間內受到負面聲譽的影響,從而使其在工作上無形中具有了一種自我約束的激勵。
(3)公司文化的設計。公司文化正如上文所述,類似于公司內部的意識形態。受到公司文化的影響,員工將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這樣就便于實現公司的經營管理目標。同時,相對于上文指出的物質激勵而言,公司文化的作用還在于能給予員工一定的精神激勵。這種激勵的開展,將能使員工形成一種持久的工作動力。
公司文化在具體的設計中,應注意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①由于公司文化是由公司層級中的上層往下層傳遞,可見,它本身就體現為公司高管的主觀意志。因此,公司高管的主觀意志須與公司目前的發展階段相適應;②公司文化從思想上向員工傳遞的同時,公司高管還應確保在公司組織行為上,能體現公司文化所宣揚的理念。當然,公司也可以通過戶外拓展運動,以及員工聯誼活動的形式來實現公司文化的設計。
【摘要】海底管線工程是一項技術要求高、涉及范圍廣、風險和投資大的系統工程,做好海底管線工程項目進度控制管理,是保證項目按照總體方案確定的預算和工期目標完成之關鍵一環。本文著重介紹了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工程項目進度控制管理實踐的方法、措施及經驗;采用PDCA(計劃-執行-檢查-改進)循環原理,深度剖析項目進度控制的全過程;EPC項目部通過有效的進度控制管理,各關鍵點能夠按照里程碑控制點的要求完成,實現了項目按計劃完成的項目管理目標,保證了項目在總工期范圍內順利完成。項目進度控制管理是一個全過程、動態控制管理的過程。
【關鍵詞】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進度控制
一、項目簡介
中緬油氣管道Fletcher Hayes海峽穿越管道鋪設工程由印度PLL公司EPC承包商負責施工,北京興油工程項目管理公司監理。海底管線起始于緬甸皎漂地區Made島,穿越Fletcher Hayes海峽后,連接Kabian島路上管線,線路長度5.51公里,管徑1016mm天然氣及管徑813mm原油管道并行敷設,間距50米,管道設計壓力均為10MPa,最大水深24米。
二、項目組織管理
中緬油氣管道2010年開工,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夤艿潰可以使原油運輸不經過馬六甲海峽,從西南地區輸送到中國。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位于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天然氣管道起點在皎漂港。中緬油氣管道穿越馬德島兩大海溝,翻越若開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多條大的河流,地質條件十分復雜,施工難度極大。
EPC項目部精心組織,細化各項管理程序,從進度控制、質量控制、費用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組織協調7各方面加強控制和管理,信守合同承諾,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務。
三、項目進度控制
(一)進度控制的思路
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工程項目具有投資大、風險多、涉及范圍廣、施工難度大、不可預見因素多等諸多難點,對項目進度控制管理提出了極大挑戰。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EPC項目部嚴格按照事前謀劃、事中控制、事后總結的思路,建立了項目進度控制系統。按照進度控制的統籌安排,制定了項目總進度目標,明確了項目進度控制職責與分工,編制了項目WBS、項目總進度計劃、專項進度計劃及進度監視測量系統,收集實際進度數據,與計劃進度進行對比,對出現的偏差進行分析,及時下發進度預警,制定糾偏措施,適時調整計劃,并定期進行進度總結,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進度控制系統
按照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工程項目的建設內容、工程特點和管理模式,EPC項目部建立了項目進度控制系統:制定項目的進度控制目標,建立項目進度控制的組織和流程,明確EPC項目部各部門和各參建單位的進度控制職責和分工,統籌考慮進度與質量、費用之間的關系,對項目進行工作結構分解(WBS);按照EPC項目部與業主簽訂的合同工期要求,明確各項工作的開始和完成里程碑節點,制訂相應的進度計劃,并建立進度監視、測量系統。項目進度計劃包括項目總體進度計劃、開工前準備工作計劃、設計工作計劃、人員動遷計劃、物資采辦和動遷計劃、施工總體計劃、施工月度計劃和資金使用計劃等。
(三)進度控制實施
1.建立項目進度控制目標
按照與業主簽訂的EPC總承包合同的工期承諾,考慮項目特點及總體安排,EPC項目部制定了項目的進度控制目標,并從項目實施的總體部署、進度目標實施條件、擬采取措施、進度規劃等方面對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和論證,確保進度控制目標可控、可行。同時統籌考慮進度控制目標與質量控制目標、費用控制目標三者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確保項目各項因素整體協調、項目效益最大化。
2.進度控制組織與職責分工
設計單位負責編制海底管線設計進度計劃;采辦單位負責編制物資采辦及動遷進度計劃;施工單位負責編制施工進度計劃;EPC項目部控制組負責整個海底管線項目的計劃進度控制協調,匯總編制總進度計劃。
3.建立項目WBS(工作結構分解)
WBS(工作結構分解)即是按照EPC總承包合同范圍,確定項目具體工作內容,根據項目內在機構及其實施過程中的順序進行逐層分解,形成相對獨立、內容單一、更易于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單元,然后把各個工作單元在項目中的地位和構成按級別直觀地表示出來。
中緬油氣管道海底管線工程項目前期準備、設計、采辦、施工4個方面進行了工作結構分解。設計分解到線路、結構、防腐的每一個文件;采辦分解到每一個訂單及訂單的招投標、資料提交、制造、檢驗、運輸及清關過程;施工分解到每一個作業工序。工作結構分解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項目自身的特點、工藝及邏輯關系、各部門的責任分工和項目的運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力求清晰、使用。
4.編制項目進度計劃
(1)項目總體進度計劃。按照里程碑控制節點要求,結合編制的WBS,設計、采購、施工單位編制了詳細的進度計劃,EPC項目部控制組匯總各家上報的進度計劃,采用國際通行的P6軟件編制項目總體進度計劃,并上報業主和PMC審批執行??傔M度計劃充分考慮了項目所涉及的人力、船舶設備、材料資源的供應情況;技術方案、工程量的合理情況;施工環境、工作空間、工藝關系及邏輯關系的狀況。
(2)項目專項進度計劃。由于海洋工程項目特定的技術規范及功能要求,以及海底管線施工所用鋪管船及配套船舶日費率高、作業受海洋環境制約大等因素影響,做好海底管線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確保鋪管船及配套船舶、設備到場后連續、順利施工至關重要。為此,在項目準備階段,項目部編制了專項的開工前準備計劃運行大表,將要做的工作分為技術文件管理、工程管理、質量管理、HSE管理、材料設備船舶管理、近期重點跟蹤事項6個模塊逐條捋出,明確責任人、最新狀態、完成時間、相關要求,并逐項進行細致的跟蹤落實。對滯后、未完成的工作及時分析找出原因,督促相關責任單位盡快完成,并跟蹤最新動態。對已完成的工作及時銷項,對新增加的工作及時補充增項,并定期統計分析完成和未完成事項百分比,確保了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按期完成。
同時,為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控制設計、采辦及施工進度,項目部要求設計單位編制了專項的設計工作開展進度計劃、物資采辦單位編制了物資采辦及動遷進度計劃等。
5.建立進度監視、測量系統
為確保整個進度監視測量系統建立過程規范、可行,結合前期編制的WBS和進度計劃,項目部編制了項目進度測量程序文件,上報PMC和業主批準執行。在測量程序中,對每項工作權重劃分的原理進行了闡述和規定。首先通過費用比重測算出前期準備、設計、采辦、施工4個大項的權重,然后按每項里面具體工作的性質,分別采取費用比重和工時比重兩種方法進行量化。
每項工作權重確定后,對每一項工作按計劃進度、預期進度、實際進度以每周為一個周期進行分別測量。
6.進度計劃落實
(1)檢查各層次的計劃,形成嚴密的計劃保證系統。項目所有進度計劃,包括施工總體進度計劃、專項進度計劃都是圍繞進度控制目標編制,總進度計劃是專項進度計劃的依據,專項進度計劃是總進度計劃的具體化。在項目計劃落實執行過程中,EPC項目部認真檢查專項進度計劃與總進度計劃的協調一致性,確保計劃目標層層分解,相互銜接,同時對進度計劃進行逐級交底,確保組成一個嚴密的計劃保證系統。
(2)采集實際進度信息,做好進度記錄。在計劃實施過程中,項目各級施工進度計劃的執行者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各自工作的記錄,記錄每項工作的開始日期、日完成工作量、累計完成工作量和完成日期,并逐級進行匯總上報、EPC控制部作為最終匯總部門,對各參加單位上報的數據進行及時匯總、梳理、審核,確保數據準確,進度記錄完整。
(3)形象進度。為直觀的整體反映項目已施工或待施工的形象部位和進度完成情況,以便即使決策,采取相關進度控制措施。結合前期勘查結果、預調查報告、海底地質地貌情況及施工工序安排,項目部編制了海關形象進度圖,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每天實時更新。
7.進度計劃檢查
進度計劃執行后,通過收集實際進度數據,運行進度監視測量系統,進行實際進度值與計劃進度值、實際進度“S”形曲線與計劃進度“S”形曲線對比分析,找出進度計劃偏差的事項及原因,分析當前的施工功效及進度偏差事項對項目關鍵線路及工期的影響。
針對找出的偏差事項及原因,EPC項目部及時向設計、采辦、施工單位下發進度偏差分析及預警。
8.進度總結
按照當期的進度信息及進度分析成果,項目部每周向業主和PMC、EPC項目部領導提交進度控制總結報告。進度控制總結報告的內容包括項目總體進度完成情況;項目前期準備進度總體完成情況及各項工作明細的具體完成情況;設計進度的總體完成情況及線路、結構、防腐所涉及的各個文件的具體完成情況;采辦總體進度完成情況及各個設備、材料招標、采購、運輸、清關進度完成情況;施工總體進度完成情況及鋪管船及配套船舶施工進展及相關配套工序完成情況;各操作工序施工功效分析;項目前期準備、設計、采購、施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
四、結語
關鍵詞:澳大利亞 關稅稅率 優惠政策 普惠制 對澳經貿活動
一、引言
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并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作為主要大宗原料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出口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進口商品以制造產品為主。近幾年,澳大利亞的出口實現了多樣化,打入了一些新興市場,澳制成品、高科技產品和服務出口增加迅速,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低關稅所帶來的新的國際商機和本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澳大利亞大幅度削減平均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適用關稅稅率削減了一半,從而降低了本國生產商的投入成本。近年來,中國與澳大利亞雙邊經貿關系繼續了近年來迅速上升的態勢,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眾多初級產品的主要市場和重要的商品進口來源地。此外,中澳兩國相互投資發展勢頭良好,已互為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地。因此,了解澳大利亞關稅制度對中澳貿易的影響,對于更好地開展兩國間的經貿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澳大利亞關稅制度
澳大利亞關稅政策由海關負責制定和執行。1995年12月16日,澳洲議會批準通過了《1995年海關關稅法》,取代了《1987年關稅法》,并從1996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對向澳大利亞進口的貨物征收關稅,規定了澳洲海關的稅則歸類、優惠關稅政策、適用的稅率和適用的國家,并介紹了進口稅則的使用。澳大利亞現行關稅法于2006修訂完成,2007年1月1日開始生效。澳大利亞總體關稅水平相對較低,平均關稅稅率在0~5%。盡管稅率下調,但是對于汽車備品零部件、紡織品與服裝以及鞋類征收的進口關稅稅率仍然較高。澳大利亞的絕大部分進口產品適用從價稅,只有奶酪、生物柴油、果汁、飲料、酒類、煙草、石油和部分化學產品適用從量稅。澳大利亞海關關稅分為以下幾類:
(一)進口關稅
澳大利亞進口貨物的適用稅率列于海關關稅法中,聯邦政府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隨時對稅率進行調整修改。澳大利亞進口關稅包括一般關稅和優惠關稅。優惠關稅主要適用于南太平洋論壇各島國、最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澳大利亞實行商品關稅減讓制度,該制度允許某些商品進口實行減讓關稅,由澳大利亞海關關稅減讓令,對現行關稅進行調整。
進口關稅稅率有以下幾種:
1 特別稅率:
根據澳大利亞關稅優惠制度,不同類別的國家和地區,享有不同的特別關稅稅率。特別稅率主要適用于以下國家和地區:
(1)南太平洋各島國(FI),包括庫克群島、斐濟、所羅門群島等在內的13個國家和地區。關稅低于一般稅率。
(2)最不發達國家(LDC),包括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共和國等在內的49個國家以及其他可以被看作為最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東帝汶(ETIM)。關稅為零關稅。
(3)發展中國家和地區(DC、DCS和DCT),如果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DC,則該稅率適用于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DCS,則該稅率適用于關稅稅率列表中第四部分所列明的發展中國家(但本條(g)項中規定的發展中國家除外);如果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DCT,則該稅率適用于新加坡、韓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省。關稅低于一般稅率,但高于FI關稅。
此外,根據雙邊貿易協定,澳大利亞對新西蘭(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NZ)、巴布亞新幾內亞(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PG)原產的大多數商品免稅;對加拿大原產的某些貨物(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了CA),也給予優惠稅率;根據與新加坡、美國以及泰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新加坡原產的貨物(如果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了SG)給予免稅待遇,對美國原產的99%的制成品和全部農產品(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了US,在關稅稅率列表5中)給與免稅待遇。對泰國原產的90%的貨物(列于稅率欄的關稅稅率上加注了TH,在關稅稅率列表6中)給與免稅待遇。
2 一般稅率
一般稅率是指除適用于優惠國以外的關稅稅率的所有稅率,即在關稅稅率列表中未給予優惠但屬于特別稅率項下的進口貨物所適用的稅率。澳大利亞一般稅率一直保持在5%,特別稅率和一般稅率均列在關稅稅率列表3中。
3 商品關稅減讓制度
澳大利亞目前的關稅減讓制度是從1996年7月15日生效的,該制度允許對某些進口商品實行關稅減讓。目的是幫助國內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通過關稅的削減降低本地生產商的商業投入成本,提高了企業效率。這些享受關稅減讓的商品在澳大利亞國內正常貿易條件下不生產,是既沒有對其國內產業構成競爭威脅,也不會對其工業產生不利影響的商品。關稅減讓稅率列在關稅稅率列表4中。
4 手工藝品優惠
澳洲海關對符合進口手工藝品關稅優惠標準的手工藝品予以免稅待遇。但生產廠家或是商品供應商必須通過進口-商向澳洲海關提供材料證明該進口商品確系“手工”制成,而且必須經澳洲海關認定這些產品是屬于澳大利亞法律定義的手工藝品,包括手工制品原料的制作工序(全部或重要部件由傳統手工制品原料制成)、該產品的制作工序(手工制作;用手持工具制作;用手動或腳動的工具制作)以及具有與生產國傳統手工制品相近的藝術或裝飾性特征等。
(二)出口稅
澳大利亞海關對出口煤和鈾征收出口稅,其他產品不征收出口稅。澳大利亞于2007年起開始向中國出口鈾,以幫助中國利用核能發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三)出口退稅
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支持出口,通過海關對進口產品復出口實施出口退稅政策。該政策的具體內容是:進口到澳大利亞的商品在澳境內經過加工、處理、或制成其他產品的零部件復出口,生產廠商可以要求退進口關稅。如果進口商品未經使用復出口,其關稅也可以得到返還。
三、關稅優惠政策
作為―個主要貿易國,澳大利亞的貿易政策綜合了旨在擴大其商業利益的雙邊、地區和多邊努力,一心一意打造GAIT和WTO的多邊貿易自由化,以及通過雙邊推動自由貿易。
(一)自由貿易協議
上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簽訂了雙邊互惠協議――《進一步密切經濟合作關系貿易協議》(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ANZCER-
TA))。在該協定框架下,澳新兩國間取消了關稅和限制性貿易措施,實現了貿易自由化。澳新的CER協議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開放、最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之一”。澳洲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巴一澳貿易和經濟合作協議》(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 Trade and Commercial Re- lationsAgreement(PATCRA)),建立自由貿易區;與太平洋島國論壇簽訂《南太平洋地區貿易和經濟合作協議》(South Pa- cific Reg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SPARTECA)),其紡織品、服裝和鞋類工業是通過優惠政策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主要受益者。通過這些協議,澳洲方面給予從巴布新幾內亞和“太平洋島國論壇”各國的產品免稅和非限制性準入待遇。2003年2月,澳洲與新加坡簽訂自貿協定(singapore-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SAFTA))。在該協定下,所有新加坡出口的產品免稅進入澳洲。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則大大改善了澳大利亞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條件。2004年5月,澳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Australi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AUSrrA)),根據這項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出口澳洲的99%的制成品將被免除關稅,而美國銷往澳洲的農產品關稅則被全部免除。2004年7月,與泰國簽訂自貿協定(Thailand-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 ment(TAFTA))。根據該協定,泰國于2005年對澳出口商品減半征收關稅,至2010年全部取消;澳對泰出口商品征收關稅降低80%,并于2015年全部取消。到2010年,兩國間95%的貿易將實行零關稅。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澳大利亞的農業和制造業獲益,尤其是對汽車、奶制品、小麥和牛肉等行業。將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優惠貿易安排
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簽訂《加一澳貿易協議》(Canada-A ustraliaTrade Agreement(CANATA)),根據協議規定,加澳兩國對在協議規定的產品上相互給予對方優惠稅率。澳大利亞與馬來西亞達成的《馬一澳自由貿易協議》(Malaysia-Aus- 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MAFTA))規定澳給予馬來西亞的部分橡膠制品以關稅優惠,同時馬來西亞仍享受普惠制優惠。2008年11月澳馬官員會晤同意在2009年繼續MAFTA的磋商。
(三)普惠制
普惠制(GSP)是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級產品)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一種關稅優惠制度。澳大利亞進口中高達25%的商品可獲得澳大利亞為發展中國家制定的關稅優惠資格。
第一條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財政預算管理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由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與大企業協作配套、技術進步和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資金(不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
第三條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按照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執行。
第四條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確保專項資金的規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條財政部負責專項資金的預算管理、項目資金分配和資金撥付,并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確定專項資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點,會同財政部對申報的項目進行審核,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章支持方式及額度
第六條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式采用無償資助或貸款貼息方式。以自有資金為主投資的固定資產建設項目和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項目,一般采取無償資助方式;以金融機構貸款為主投資的固定資產建設項目,一般采取貸款貼息方式。
申請專項資金的項目可選擇其中一種支持方式,不得同時以兩種方式申請專項資金。
第七條專項資金無償資助的額度,每個項目一般控制在200萬元以內。
專項資金貸款貼息的額度,根據項目貸款額度及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貸款利率確定。每個項目的貼息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貼息額度最多不超過200萬元。
第八條已通過其他渠道獲取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專項資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項目資金的申請
第九條申請專項資金的企業或單位必須同時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一)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二)財務管理制度健全;
(三)經濟效益良好;
(四)會計信用和納稅信用良好。
第十條申請專項資金的企業或單位應同時提供下列資料:
(一)法人執照副本及章程(復印件);
(二)生產經營情況或業務開展情況;
(三)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年度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復印件)。
(四)其他需提供的資料。
第四章項目資金的申報、審核及審批
第十一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和同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簡稱省級財政部門和省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下同)負責本地區項目資金的申請審核工作。
第十二條省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應會同同級財政部門在本地區范圍內公開組織項目資金的申請工作,并對申請企業的資格條件及相關資料進行審核。
第十三條省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應會同同級財政部門建立專家評審制度,組織相關技術、財務、市場等方面的專家,依據本辦法第三章的規定和當年度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點,對申請項目進行評審。
第十四條省級財政部門應會同同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依據專家評審意見確定申報的項目,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申請書》、專家評審意見底稿和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報送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申報專項資金的項目應按照項目的重要性排列順序。
第十五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財政部對各地上報的申請報告及項目情況進行審核,并提出項目計劃。
第十六條財政部根據審核后的項目計劃,確定項目資金支持方式,審定資金使用計劃,將項目支出預算指標下達到省級財政部門,并根據預算規定及時撥付專項資金。
第十七條承擔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企業,收到的無償資助項目專項資金,計入資本公積,由全體股東共享;收到的金融機構貸款財政貼息資金,沖減財務費用。
承擔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項目的企業或單位,收到的專項資金,按照財政部有關財務規定處理。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十八條省級財政部門負責對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省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負責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專項資金的撥付使用情況及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的監督檢查。
第十九條承擔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企業,應在項目建成后1個月內向省級財政部門和同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報送項目建設情況及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不能按期完成的項目,需在原定項目建成期前書面說明不能按期完成的理由和預計完成日期;承擔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項目的企業或單位,應于年底前向省級財政部門和同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報送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
第二十條省級財政部門應會同同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每年對本地區中小企業使用專項資金的總體情況和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總結,并于年度終了1個月內上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對弄虛作假騙取專項資金、不按規定用途使用專項資金的項目,財政部將收回全部資金。項目因故中止(不可抗力因素除外),財政部將收回全部專項資金。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省級財政部門和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比照本辦法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施工項目管理知識化企業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TL372文獻標識碼: A
一、知識管理對現代化企業的重要性
知識管理對現代化企業來說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知識的積累、共享和傳遞的機制,來加強知識資源的管理外。還有以下幾個直接的因素
1.人員流動特別是關鍵人員的流動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企業因此可能喪失一部分多年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和方法; 2.員工相互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機會越來越少;
3.一些復雜的業務流程難以在短時間內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4.進行客戶關系管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進而提高客戶對公司和品牌的忠誠度;
5.由于知識的不斷產生,同時知識本身特別是一些專門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員工有持續再學習的需要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戰;
6.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應和調整。
企業管理者引入知識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識管理可以為企業管理者實現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顯性知識易于整理和儲存,隱性知識集中在勞動者腦里。知識管理有助于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處理并把這些知識用一種適合于社會環境的方式表現出來。實施良好知識管理的管理者能夠對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應,明智地應用內部資源并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變化。
二、知識管理在現代企業中的運用
知識管理與企業知識庫的建立 國外知識型企業大多十分重視組織和建設企業知識庫,廣泛采集與企業經營發展有關的各種經驗和知識,經過分類編目,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存儲和積累起來,成為企業知識共享和使用的必備基礎結構,構成企業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企業知識資源的集散中心。而國內企業在這方面比較欠缺,所以對于現代化企業來說建立企業知識庫對知識進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業的知識庫內容可以非常豐富,這其中可以包括:
1.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知識管理是從強調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實踐和文化開始的,然后才是技術問題。因此,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是知識庫的首選。
2.公司員工的各種經驗和建議。員工解決各種難題的成功經驗或方法建議,由專家評審小組進行審核,經篩選后存入知識庫,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資鼓勵其積極性。
3.公司各部門和各地分公司的內部資料。
4.公司客戶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戶的需求的新動態和其對產品的偏好。
5.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及合作伙伴的詳細資料。這樣可以為公司人員了解對手的動態提供一個平臺。
6.公司內部研究人員的研究文獻和研究報告。內容如此廣泛而豐富的知識庫通過企業內部網絡系統為全體員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務,公司員工可以使用該系統查詢和獲取必要的知識和信息,也可在虛擬的公告板上相會,交流和討論各種問題。
三、施工項目管理和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兩者的關系
1.施工項目管理是建筑安裝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安裝企業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目的是締造建筑安裝的基礎,確立建筑安裝企業獨立的生產建筑商品(施工項目)的承包商地位。根據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特點和要求,建筑安裝企業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以下內容,且每項內容與施工項目管理有密切的關系。
(1)完善企業法人制度,確立法人財產權,對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可以使建筑安裝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擺脫企業作為國家行政機構附屬物的地位,于是建筑安裝企業便可以自主地參與市場競爭,從市場上獲得施工項目,以賣方的身份與業主簽訂承包合同,企業在施工項目中自擔風險,自我約束,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謀求利益最大化,實現企業的自我發展。
(2)知識好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施工項目管理對企業的治理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建立項目經理部,以加強企業作業管理層,要求項目經理部與企業經營管理層分離,使經營管理層強化經營和企業管理,項目經理部強化作業管理,要求企業經理向項目經理授權,由項目經理作為企業經理的全權負責施工項目的管理,要求企業為施工項目資源配置提供市場,要使內部管理市場化等等。
(3)建立與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相應的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項目經理是企業的組成部分,亦應在企業制度約束下進行,按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重點是項目經理的財務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尤其是后兩者。而施工管理制度的重點是質量管理制度、進度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各種制度都應注意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徹底擺脫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束縛。
(4)以施工項目管理為重點,實現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管理科學”的要求,因此要總結十幾年來我國進行施工項目管理的經驗,吸收國外進行施工項目管理的精華,規范施工項目管理的思想、組織、方法和行為,建立起我國施工項目管理的嶄新的科學體系,構成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施工項目管理成為建筑企業現代化的基礎,發揮建筑安裝企業的生產力,極大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5)企業設立知識管理部門,建立知識經理制度 知識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必須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負責,對其進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發揮知識創造財富的巨大價值。目前,國外許多大型企業已經建立其以知識總監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為中心的知識管理體系,其地位居于行政總監CEO和信息總監CIO之間,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戰性的職位,其主要任務是將知識資本化。具體職責應包括:首先,為組織建立一套知識管理的信息基礎結構。它包含綜合的技術基礎結構,如技術支持環境的建立、知識管理工具的選擇等;人力基礎結構,如人力資源的發展機制、智力知識庫的建立和維護等;環境基礎結構,如連接于國際商業環境的知識網絡和知識組織(團隊)等。其次,為組織營造一種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CKO必須配合組織的高層管理團隊出臺一系列激勵機制,促進以知識導向開展工作。通常,CKO此時會真切地感到來自組織多方面、多層次的挑戰和壓力。最后,為組織獲得經濟回報。CKO必須決定如何通過知識管理更好地產生知識產品,以便幫助組織賺錢或者省錢。
2.進行施工項目管理必須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1)通過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施工項目管理創造條件和市場。
(2)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確立企業法人財產,使產權主體多元化、社會化,使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分離,經營管理層和作業層分離。
(3)建立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包括了建立企業管理制度,其中有財務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施工管理制度等,用以調節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之間的關系。
3.切實進行科學的施工項目管理,以實現知識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管理科學”化。
(1)每一個建筑安裝施工企業都應具有一批素質符合要求的施工項目管理者。
(2)企業進行兩層分離、強化經營管理層和施工作業層,提高企業的項目管理能力。
(3)實行施工項目資源配置市場化,建立企業內部生產要靠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對優化項目資源配置的作用。
(4)在施工項目管理中,大力推行行之有效的知識化現代管理技術。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to seize the market and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begin to step into the path of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because the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policies around the country, culture, people's values and behavior standards are different, cross-region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annot be comple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fied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have become one important factor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domestic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select is few.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region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through studying literatures, further to enrich the relevant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關鍵詞:制度距離;跨區域發展;管理模式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distance;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management model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1-0182-03
1 研究背景
中國市場早已成為世界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曹建海,2003;任曉蓉,2000)[1][2]。為能有效占領國內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許多企業制定實施跨區域發展戰略。然而,很多企業在跨區域發展時并未取得良好的績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的管理模式不能與其戰略相匹配(Meyer,2008)[3],而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中國市場的雙重性特征。中國市場的雙重性表現為既分散又統一,進行跨區域發展的企業難以完全按照統一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因此,企業在不同的區域會采取變通的管理模式,最終導致其管理模式偏離戰略。中國市場的雙重性特征導致了各區域之間的制度、市場環境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企業無法將原區域的管理模式直接復制到新區域市場,而需要根據新市場的實際情況對其管理模式加以調整。所以,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對于企業跨區域發展戰略的成敗至關重要。
目前,研究企業進行海外擴張時,東道國與母國的制度環境對其管理模式影響的文獻較多,但關于中國企業國內跨區域發展行為的文獻卻比較少,而在區域制度環境對企業跨區域發展行為影響的研究中,大多關注企業跨區域發展行為的區位選擇問題,較少關注制度環境同企業跨區域發展管理模式的選擇問題。本文由分析不同區域制度距離入手,試圖找出制度距離對企業跨區域發展管理模式有何影響。
2 概念界定
2.1 制度距離 制度是社會的游戲規則,是人為設計的、制約人們交互行為的約束條件(North,1990)[4]。制度環境由管制制度、規制制度和認知制度構成(Scott,1995)[5]。其中,管制制度反映了國家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這些法律法規限制或鼓勵某些行為(Kostova,1997)[6],描繪了“允許/不允許”開展的活動(Eden and Miller,2004)[7];規范制度代表了一個國家中人民的價值觀、信仰、規范等(Kostova,1997)[6],描繪了“應該/不應該”開展的活動(Eden and Miller,2004)[7];認知制度體現了人民共享的社會知識和認知結構,也涉及到文化元素(Kostova,1997)[6],描繪了“能/不能”開展的活動(Eden and Miller,2004)[7]。Kostova和Zaheer(1999)將制度距離定義為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管制、規范和認知制度的差異或相似程度[8]。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國內跨區域發展的企業,故將制度距離視為國內不同區域之間的管制、規制和認知制度的差異程度。
2.2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管理學中的基礎研究,但時至今日仍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管理模式做出不同界定。從制度層面來看,魏杰(2001)把管理模式定義為,一個企業在管理制度上那些最根本的、不同于別人的規則和做法[9]。從資源配置層面上,李勝馨(2005)認為,管理模式是一種系統化的指導和控制方法,它把企業中的人、財、物等資源,高質量、低成本、快速及時地轉化為市場所需的產品和服務[10]。李眾(2003)指出,管理模式是指企業以一定的管理理論或管理思想為指導,結合具體管理環境而制定出的管理制度體系[11]。李鐵瑛(2011)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管理模式定義為,企業為有效實施橫向整合戰略,在組織方式、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出的關鍵性選擇,而且這些選擇及相互關系在企業的橫向整合過程中會表現出獨特性、穩定性和可轉移性[12]。雖然學者們對管理模式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從本質上說,管理模式是特定管理思想和哲理下的企業資源配置方式[13]。
對于企業管理模式的組成要素,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Goold(1994)認為,企業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企業價值觀,結構、過程及系統,智能、重要服務和資源,人員和技能,權力機制合同等[14]。葉國燦(2003)認為,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結構要素和支撐要素構成,其中,結構要素包括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經營管理及領導體制等;支撐要素包括員工素質、企業目標、產品技術及目標市場[15]。從管理模式的共同性、穩定性和可復制性來看,葉廣宇等(2012)將企業管理模式分為組織結構、權力機制、高管團隊、高層管理者的評價與激勵、控制機制以及企業文化六個方面[16]。本文選取組織結構的調整、高管團隊的來源與能力以及企業文化的變化這三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思路為,從管制制度、規制制度和認知制度三方面來分析企業在跨區域發展時,目標地區與企業原所在區域制度距離的大小,進而找出這種差異對企業在跨區域進入時如何確定其管理模式(組織結構、高管團隊以及企業文化三方面)有何影響。
3 制度距離對企業跨區域新進入管理模式的影響
3.1 制度距離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對于實施跨區域發展戰略的企業來說,如何選擇總部與各分支機構之間的關系是組織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企業方面來講,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環境下,企業要想順利實施跨區域發展戰略,其行為必須符合制度環境的要求。企業的跨區域發展必然要面臨目標地區和目前所在地區正式制度的雙重環境壓力。企業不僅要遵守目標地區相關管制制度的規定,還要獲得當前所在地區的管制制度的合法性。從地方政府方面來說,他們往往會考慮到監管、風險控制以及稅收等因素從而更傾向于企業在當地設立子公司來運營,企業越是能夠迎合地方政府的要求,便會更容易在當地取得合法性及相關利益,但是市場和行業的激烈競爭或許會要求企業采取總部-分部制結構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目標地區制度環境與原所在區域相差越大,約束力越強,對企業績效乃至整個跨區域發展戰略的成敗的影響也就越大,因此企業會更傾向于迎合當地政府,選擇設立子公司或者與當地企業合資的方式運營。反之,目標地區制度環境與原所在區域相差越小,約束力越弱,企業越傾向于為保持競爭優勢而設立總部-分部制結構來運營。
3.2 制度距離對企業高管團隊的影響 Finkelstein(1996)[17]認為,可以從高管團隊的來源和能力兩方面來理解高管團隊。高管團隊的來源可以是由總部派出或是由當地選拔,高管團隊的能力可以偏重于專業能力或是關系能力。對于企業來說,其經營活動嵌入在制度環境之中,企業在進入新地區后的經營活動不僅要遵守管制制度的要求,還必須符合目標地區規范維度的制度要求,取得規范合法性。Kostova(1999)通過證實研究發現,與目標地區當地企業相比,外地企業更容易成為當地利益集團攻擊的對象,遭遇更多的進入障礙和不同標準的限制[8],因此,外地企業在進入一個不同規范體系的制度環境時,必須接受當地的規范和滿足社會對它們的期望,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如果存在目標地區的本土文化有很強的優越感且敵視外來者,或行業規范導致的目標顧客需求的不同以及行業管理實踐差異,則企業在進入這個地區時為了盡快取得規范合法性、融入當地市場,則傾向于從當地選拔擁有一定經驗、資源和聲望的高層管理者來運營新設分支機構,此時高層管理團隊的關系能力更被重視。反之,若目標地區與原企業所在地區的文化差異、目標客戶需求和管理實踐差異不大,企業為了管理模式能夠適應跨區域發展戰略、監管控制等目的則更傾向于從總部派出高層管理者,此時高管團隊的專業能力更被重視。
3.3 制度距離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的認同性(Shenkar,2008)[18]。對于中國情境下跨區域發展的企業而言,塑造何種企業文化需要在高度的總部認同文化或者高度的區域認同文化之間進行選擇(葉廣宇,2012)[16]。組織和個體在判斷某一社會事件時往往會借鑒其對同類事件做出過的判斷。長此以往,相關的判斷會被“制度化”,從而形成某種社會環境下公眾一致認同的信念和價值標準,即社會共識。從企業方面來看,其在目標地區的經營活動必須注意相關社會共識,即要取得認知合法性。高績效企業的行為常常被“制度化”,因而很少會發生變化,企業會重復采取以往取得過成功的行為,久而久之,企業內部會形成一定的歷史傳統或慣例,從而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目標地區與企業原所在地區中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相差很大,則企業會為了盡快與目標地區的組織和個人達成一致的社會共識,取得認知合法性,會傾向于選擇高度的區域認同文化。反之,若目標地區與企業原所在地區中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相似,則企業會為了保持企業文化的一貫性和跨區域發展戰略的順利執行而傾向于選擇高度的總部認同文化。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希望能夠為國內關于制度距離如何影響企業跨區域發展管理模式的理論做出一點貢獻,故通過文獻研究,討論了目標地區與原企業所在地區制度環境的差異如何影響企業異地分支機構的組織結構、高管團隊以及企業文化的選擇,即制度距離越大,企業越傾向于選擇設立子公司或者與當地企業合資、從當地選拔關系能力較強的高層管理團隊以及高度的區域認同文化;制度距離越小,企業越傾向于選擇總部-分部制結構、從總部派出專業能力較強的高層管理團隊以及高度的總部認同文化。這些結論為企業在跨區域發展的管理模式選擇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的相關理論。
本文的研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管理模式包括多個方面,而本文只選取了組織結構、高管團隊和企業文化三個方面,研究范圍較窄且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獻研究進而做出推論,缺乏實際的數據或是案例的支持,若能選取國內跨區域發展企業的實例進行案例或實證分析,結論會更加客觀且貼近國內企業的實際情況。這些不足之處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待于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曹建海.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J].管理世界,2003(4):68-76.
[2]任曉蓉.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戰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0.
[3]Marshall W., Meyer. China’s Second Economic Transition: Building National Market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8(04):3-15.
[4]D C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CA: Sage,1995.
[6]T Kostova.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97:180-184.
[7]Lorraine Eden,Stewart R Miller. Distance Matter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Ownership Strategy. In Michael A Hitt and Joseph LC Cheng(Eds.).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Diversity,Complexity and Relevance(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A].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187-221.
[8]T Kostova,S Zaheer.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64-81.
[9]魏杰.國企苦旅[J].改革與理論,2001,3:4-9.
[10]李勝馨.我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發展趨勢[J].引進與咨詢,2005,2:10-11.
[11]李眾.企業管理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3.
[12]李鐵瑛.中國企業橫向整合管理模式選擇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13]錢顏文,孫林巖.論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的演進[J].管理工程學報,2005, 2:12-17.
[14]Michael Goold. Learning new parenting skills[J]. Long Range Planning,1994,27(4):138-140.
[15]葉國燦.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趨勢[J].管理世界,2003,12:146-147.
[16]葉廣宇,藍海林,李鐵瑛.中國企業橫向整合管理模式研究及其理論模型[J].管理學報,2012,(9)4:1-7.
【關鍵詞】品牌 名片 科技創新 科技名片
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品牌,尤其自主品牌更能體現企業競爭優勢,2011年6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強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就加強我國自主品牌建設提出指導要求,強調以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為指導思想,市場導向,各方參與,對企業自主品牌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主品牌涉及到產品研發、設計等環節,但還遠遠不夠,不能反映企業科技活動的全貌,要通過全新的科技創新評價和監督指標的設計,從科技創新角度將企業品牌建設向科技創新品牌延伸,使科技創新品牌成為企業一張響亮的“科技名片”。
1 企業科技名片的內涵和意義
1.1 企業科技名片內涵
品牌是企業的一張最好的名片,品牌戰略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關于品牌的內涵有多種說法,李曉飛認為[1]可以從三方面理解,從價值角度看是無形資產,從外在表現角度看核心是產品或服務,從本質角度看體現了為顧客提供價值的承諾。蔣Z萍認為[2]品牌構成要素包括品牌基礎要素、品牌個性要素、品牌傳播要素、品牌外部關系要素。因此,可以說品牌涵蓋了企業產品(或服務)及其一切關系,它是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我們平時所說的品牌一般指的是狹義的商業性品牌。
其實,商家之間的合作更重視的是彼此的信用狀況,隨著全國各地信用建設的開展,信用信息的有據可查為企業樹立信用品牌創造了方便條件,因此企業的品牌建設也應該延伸到信用方面。
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產出、協同創新、技術擴散等能力及水平指標可清楚的反映企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能力,企業的品牌建設也應該延伸到科技創新方面。科技創新品牌代表著企業科技活動的全部,因此可以說是企業的一張科技名片,它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簡單的企業檔案工作,而是建立在企業科技檔案基礎上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技術指標規范企業科技活動,能更全面的體現企業品牌特色。如圖1所示。
1.2 建立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意義
1.2.1 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體現
國家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科技名片反映了科技活動的全貌,體現出企業對科技投入的重視和科技創新效果,因此是企業品牌建設中重要一環,要讓企業像重視商業品牌建設一樣重視科技名片建設,要通過企業科技創新信息和科技政策支持企業進行科技名片建設工作。
1.2.2 企業品牌的有效延伸
市場未來競爭靠的是科技創新,而傳統的企業品牌注重的是商業品牌價值,企業科技名片代表的是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更能體現企業實力與未來的發展潛力,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引導企業的品牌建設向科技創新延伸,從長期來看,企業商業品牌必然還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蘋果品牌的樹立就是建立在其強大的創新能力上,在涉及技術問題的時候,蘋果公司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主導市場[3]。
1.2.3 培育企業創新意識
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能從制度上規范企業科技活動,其評價與監測指標體系的設立及其相應政策上的引導,也能加強和規范企業科技檔案工作與科技項目申報工作,能更加激發起企業科技創新的熱情,促進企業科技創新活動。
1.2.4 改變科技管理方式
目前我國的科技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企業項目申報,由于科技項目立項是采取網上征集、單位自行申報方式,對企業有失公允。首先,企業的中心工作是生產經營,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并不熟悉政府的項目申報工作,其次,因為科研院所內部有科技申報部門專業性申報政府項目,每年的政府科技項目經費都較多的流入了科研院所,加之要照顧一些關系戶,導致最需要科技經費支持的企業無法得到政策與資金支持,無法體現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使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有據可查,對建立了企業科技名片的企業一是可實行普惠制的政策支持,二是也可將其作為科技項目立項重要依據,使政策與資金支持向企業傾斜。
1.2.5 有利于完善科技統計工作
目前多數科技統計工作都是分散在各部門完成的,各專業科技統計之間存在壁壘,由于制度原因造成溝通不暢、統計內容及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等不一致、重復填報現象嚴重[4]。
從統計對象看,我國《科技統計報表制度》涉及的企業分布面有限,統計內容也不盡一致,指標設計仍不完善,實施企業科技名片制度可將統計的企業面拓寬,重新設計指標體系,統一管理口徑,能更加完善科技統計制度。
1.2.6 有利于拓寬科技政策普惠范圍
目前國家對企業科技創新支持主要通過科技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關于印發“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發政字〔2006〕31號)從總體部署上針對各類企業特點重點支持,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大中型骨干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并開展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家就對針對開發區內外的企業進行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并于2008年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國科發火2008第172號文),對中國境內注冊的、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統一的認定工作,2016年又進一步進行了修訂工作;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局 商務部 科技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63號]) 文件規定,支持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包括信息技術外包服務、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服務、技術性知識流程外包服務。
從以上可見,科技創新型企業雖然涉及的面較廣,但目前只進行了試點工作,從試點政策推出到2010年全國也只有400余家試點企業[5],高新技術企業也只能是通過認證的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主要涉及三方面外包服務業務的企業,并僅適用于20個城市。目前國家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面較窄且內容有重復,申報的企業有時也無所適從,實行企業科技名片制度后將統一規范科技創新統計工作,符合條件的所有類型企業均可受益于普惠政策的支持。
1.2.7 有利于落實國家創新調查制度
多年來國家層面非常重視創新發展,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的《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工作方案》中有專門針對企業的創新調查監測和評價指標體系,其三級指標涵蓋的范圍較廣,但與傳統的科技統計工作一樣,單獨靠統計法約束企業行為效果并不會理想,企業上報的數據質量上也無法保證,實施科技名片制度將通過政策支持與品牌戰略擴張的宣傳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調查工作落在實處。
1.2.8 有利于企業推進自主品牌建設
科技活動的主體應該是企業,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是擁有獨立的自主品牌。企業的自主品牌建設包括了品牌研發、品牌設計、品牌推廣等方面[6],科技名片制度的實施能激勵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提升企業自主創新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的根本。
2 企業科技名片建設的基礎
2.1 科技檔案
科技檔案是科技活動的真實記錄,是企業科技活動的原始憑證,凝聚著眾多人的勞動成果,有時甚至是幾代人的心血,科技創新需要科技信息的支持和科技進步的積累,企業科技創新要求企業應建設自己的科技檔案,科技檔案與科技創新息息相關,是企業自主創新工作的重要環節[7]。企業的科技檔案是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建設的重要基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大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技檔案,為其科技名片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 科技統計
我國目前實行的科技統計制度盡管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但其統計數據已成為各類科技創新與發展研究的重要依據,目前已將農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軟件開發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納入我國科技統計范疇。
2.3 創新研究與實踐工作
近年來對科技創新的研究較多,主要從創新體系、模式、能力及指標體系等方面內容相關,國家層面也對科技創新研究重視有加,在2012年7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明確提出建立全國創新調查制度;從2013年初開始,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工作方案》總體部署,據此科技部從國家、區域、企業(產業)、典型創新密集區等方面開展創新活動統計調查和創新能力監測評價,并對其《國家創新調查監測和評價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8]上網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國家統計局于2014年開展第二次全國企業創新調查,此次試點以北京、江蘇、山東、湖北4個地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業企業和重點服務業企業為主[9]。
3 企業科技名片建設原則與對策
鑒于企業科技名片建立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起企業科技名片制度,并作為與企業商業品牌、信用品牌建設并舉的管理制度。
3.1 建立科技名片制度的原則
3.1.1 評價標準科學合理
科技名片制度中的關鍵是其能體現科技水平的考核指標,指標設計要科學合理,既要反映其投入水平,又要體現出產出效果,還要看到技術擴散的輻射影響力;既要反映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又要體現其協同創新能力;既要反映企業科技水平的硬件條件,又要體現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軟件條件;既要反映科技本身,又要體現出科技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如圖2所示。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員、資金、設備的投入及內部研發機構的建設;科技產出包括知識產出(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技術產出(新產品、自主核心技術產品比重);技術擴散包括技術擴散(技術性銷售收入、技術服務出口比重)、產品擴散(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新產品出口比重)、成果影響(獲獎情況);科技創新保障包括管理者素質(學歷、行業經驗)、管理制度(組織結構、規章制度、認證體系);協同科技創新包括產學研合作、創新資源整合能力等。
3.1.2 企業積極性高
企業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一定要有企業的積極配合,否則必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應將考核機制與激勵機制相結合,在政府層面大力宣傳企業科技創新,并輔以資金與政策支持,可采用普惠政策與項目支持相結合、財政與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方式鼓勵企業參與科技名片的建設。
3.1.3 體現品牌價值
要將科技名片建設納入到企業品牌發展戰略中,把企業科技名片作為企業品牌建設的延伸,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品牌的可識別性,幫助企業擴大品牌影響力,用科技創新提高企業運行質量,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3.2 科技名片制度建立的對策
3.2.1 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府管理
與商業品牌建設不同,科技名片是一種科技創新品牌,涉及到監督與評價指標、科技統計、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復雜問題,涉及到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因此,需要政府方面的頂層設計,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合力支持,在法律法規、發展規劃、指標與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名片建。
3.2.2 優化競爭環境,突出科技創新品牌地位
為了加強企業科技創新品牌的建設,應加強立法和相應的扶持工作[10]。一是完善對自主品牌、核心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通過普惠政策、項目支持等政策支持企業創新活動,在財政、貨幣、稅收等方面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引導傳統的商業品牌建設更多的向科技創新品牌延伸,三是加強對科技創新品牌的管理和宣傳力度,規范企業科技創新行為,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制度和科技創新品牌管理制度。
3.2.3 發揮企業主導地位,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要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就要將管理機制與激勵機制結合,加強對技術交易、產學研合作、產業聯盟等支持力度,從體制機制上激發企業及其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并通過成立相關基金引導企業科技創新,要結合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工作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改革。
3.2.4 加強企業品牌管理,建立企業科技名片數據庫
目前我國尚缺乏一套能較全面體現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完整的大數據庫,在大數據年代需要建立強大的數據庫從技術上支持企業科技名片的建設工作,政府應采取招標方式與相關數據庫經營機構合作,建立起國家層面的企業科技名片大數據庫,以便更好的把握我國企業科技創新狀況。
4 結語
品牌是企業最好的名片,傳統的企業品牌主要指商業品牌,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科技創新水平,因此,企業品牌建設要向科技創新品牌延伸,科技創新品牌可以說是企業的一張“科技名片”。
建立企業科技名片制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體現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更能突出企業品牌內涵,有利于培育企業創新意識、改變科技管理方式、完善科技統計工作、擴大科技政策普惠范圍、落實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推進企業自主品牌建設。
建立企業科技名片制度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對策。原則方面,評價標準要科學合理,企業的積極性要高,要真正能體現企業的品牌價值。對策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競爭環境,完善激勵機制,加強企業品牌管理,建立全國性的企業科技名片數據庫。
參考文獻:
[1]蔣Z萍.企業品牌內涵及其生成模式[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2-43.
[2]李曉飛.工業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實踐[R].使命與責任―以質量方法促轉型升級――第五屆中國質量學術與創新論壇,2012.
[3]王銳.霸氣蘋果 創新無止境――蘋果緣何創造消費電子產業奇跡[J]. 中國科技產業, 2011,(6):46.
[4]史偉.完善我國科技統計制度的對策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5,(17):8.
[5]IUD領導決策數據分析中心.國家技術創新試點企業已達469家[J].領導決策信息,2010,(29):28.
[6]倪偉清.我國企業自主品牌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5,(12):10.
[7]呂萍.淺談企業自主創新與科技檔案管理的關系[J].蘭臺世界,2011,(S2):85.
[8]科技部.關于征求國家創新調查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意見的通知[EB/OL].(2013-11-27)[2016-5-23].
關鍵詞:棄擋現象;人事檔案管理;模式
目前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當中,人事檔案的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改革,還有利于人們對人力資源的控制。不過,從現階段我國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就使得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無法正常的進行。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處理,我們就要對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進行相應的優化改革。進而使得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應用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棄擋現象產生的原因
人事檔案管理棄擋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從主觀和客觀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來進行體現的,主要內容表現為以下幾點。
1、傳統人事檔案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人士檔案管理制度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對人事檔案在相關權益進行明確的劃分,這就使得人們在人事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而且在我國檔案法中,只對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要求,而沒有對認識檔案的所有權進行明確,這就為人事檔案棄擋現象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且在我國不同地區,其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給人事檔案管理帶來了許多的難度。而在人事檔案管理的過程中,人們主要是采用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來對其進行處理,這就使得人們在人事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其監督管理職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使得認識管理工作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另外,人們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當中,雖然對認識檔案管理制度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完善,但是也無法很好的滿足現代化社會經濟建設的相關要求。這就使得棄擋現象逐漸的增多,這就導致人們在檔案管理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不良的影響。目前,人們在人事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棄擋人員主要有三類,它們分別是大學生、自費出國的留學者以及移民。對他們來說檔案沒有實際的用處,而且他們的身份也發生的巨大的變化,這就使得棄擋現象的問題日益劇增,這就對認識檔案管理工作有著嚴重的影響。
2人事檔案功能設置與利用存在不足
第一,信息量不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人事檔案原有的功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設置的,其信息量也是按計劃經濟管理需要記載。其不足之處在于:其一,當前的人事檔案,涉及個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家庭歷史及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東西比較多,內容空洞,套話、政治術語多,而用人單位最希望了解的個人業績、成就、誠信等方面的材料比較少;其二,檔案內容單一、陳舊,程式化、口號化特征明顯,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其三,檔案材料收集不完整、不全面,老材料較多,新材料補充不及時,材料的變化跟不上人的變化,檔案不能及時反映個人最真實的面貌。
第二,信息失真,從而降低了人事檔案的可信度。一是由于缺乏監督機制,在檔案形成與補充過程中,個別人甚至組織處于某種不正當目的,在填寫檔案材料時不嚴肅認真,弄虛作假;或者給他人下評語、做鑒定時,摻雜個人情感;或者出于打擊報復心理,有意對存檔內容進行歪曲等。二是檔案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有的對入檔材料甄別能力較差,甚至根本不檢查,對一些假文憑、假職稱、假履歷等來者不拒,致使這些虛假材料也進入個人檔案。三是由于技術、設施等原因,在收集、加工、傳遞、利用等諸多環節造成檔案材料遺失、缺損、變形,也能導致人事檔案信息失實失真。
第三,國家政策調整,減弱了人事檔案的憑證功能。隨著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迅速發展,各種法律法規逐漸完善,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政策、規定不再以管、卡、壓等帶有強制特征的面貌出現,相反更具有人性化,更具有人文關懷的特點。
二、現代化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創新改革的方法
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雖然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事檔案已不重要,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將它遺棄。對每個公民而言,要在社會中存在、證明自己的價值、取得某種權益,就需要有一定的證明,也就需要建立人事檔案??梢?,人事檔案在當今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并未喪失,仍有許多實際作用,人事檔案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它的不適性加以改革,并逐步完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國情,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建設應探索和采取多種模式。
(1)由“人檔統一”向“人檔分離”轉變,建立人事檔案社會化管理模式
目前有學者根據我國傳統人事檔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建立專門的人事檔案管理機構,也就是所謂的人事制:即人員檔案實行社會化管理,與用人單位分離,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人事能給用人單位、流動人才、國家三者帶來工作上的方便,減少勞資糾紛。這種人事,使人事關系與人才使用分離開來,由原來的控制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變。應當說,這種人檔分離的管理模式更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2)改革人事檔案的終身制,建立開放式的管理模式
根據我國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要求,人事檔案隨著人員的流動而不斷轉遞。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人事檔案是一人一生僅有一份檔案,是終身制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及干部職務終身制的廢除,這種人事檔案管理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情況、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并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因此,應當對人事檔案的終身制進行改革,以適應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建立人事檔案分類管理模式,提高人事檔案的利用價值
人事檔案的內容大同小異,它們之間雖存在著許多共性,但不同類別的人員由于他們的工作性質、社會責任、職業特點、素質要求、任用方式、考核內容、社會評價、報酬待遇等方面的不同,在人事檔案內容上也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國家公務員的檔案體現了政治要求,專業技術人員的檔案側重于服務社會、創新技術的業績記載,中介組織人員的檔案體現其誠信和非官方人員的特色。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從當前我國人事檔案制度模式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就對棄擋現象的頻繁出現,這就使得人們在人事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其檔案管理工作無法正常的進行。為此我們就需要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對其進行處理,來對現代化人事檔案管理工作進行相應的控制管理,從而使得人們在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控制,進而減少棄擋現象、信息失真等問題的產生,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建設?!?/p>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