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

    第1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1目前中醫藥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中醫藥作為一種重要輔助及補充醫學,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受到一些質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難以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持包括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在內的中醫藥理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限制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及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在中醫藥基礎及臨床科研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推動了中醫藥科學的現代化發展。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物醫學影像技術,fMRI在探索中醫藥在臨床疾病治療中的作用機制方面展現了非常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但fMRI技術的復雜性要求從事該項研究的人員同時具備計算機信息科學及醫藥學基礎知識,而我國傳統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該領域人才匱乏。近年來,為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信息化目標,全國不少中醫藥院校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醫工結合的交叉學科,中醫藥信息學將現代信息工程技術與傳統的中醫藥科學密切關聯,為培養符合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人才創造了條件。筆者認為,推動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開展中醫藥領域fMRI研究,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科研方法挖掘中醫藥寶庫、研究中醫藥科學、解決制約傳統醫學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應用

    傳統醫學成像技術主要包括X線成像、超聲成像、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醫學成像,以往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為主,主要通過觀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態變化來實現診斷和鑒別診斷目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逐步從之前單一解剖成像發展成為一種解剖成像與功能成像兼備的可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及基礎和臨床科研的技術手段,其中MRI技術的發展尤為突出。fMRI便是一種將功能與解剖成像、臨床與科研影像相結合的成像新技術,為腦功能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廣義的fMRI技術包括彌散加權成像(DWI)、彌散張量成像(DTI)、灌注加權成像(PWI)、磁共振波譜分析(MRS)、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術各有優勢,在臨床中有不同的應用。狹義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號變化強度的BOLD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人體大腦神經元活動導致大腦被激活的功能區局部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引起血液中順磁性氧合血紅蛋白及抗磁性脫氧血紅蛋白的比例改變,使局部磁場均勻度變化,進而引起BOLD信號改變。

    2.2基礎及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BOLD的fMRI技術無需注射對比劑,以其無創、無輻射損傷、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在活體上重復進行等優點在腦功能基礎及臨床研究中具備獨特的優勢。目前,fMRI在基礎科研中主要應用于運動、感覺(聽覺、視覺、嗅覺)、語言、認知、記憶、智力、情緒、性格、決策、睡眠、意識、性別、發育、衰老、針刺、坐禪、睡眠等相關研究,尤其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在臨床研究中,fMRI技術主要應用于神經系統相關類疾病、各種成癮性疾病、精神類疾病、藥物應用、腦卒中及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疼痛及癲癇等相關研究。值得關注的是,fMRI能從整體上探索各種診療方案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恰好與中醫將人體視為有機統一整體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種中醫特色病種的研究中獨具優勢,在揭示中醫治療疾病的內在機制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

    近年來,fMRI廣泛應用于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中,在中醫藥領域,由于fMRI實現了無損傷活體腦功能研究,可直觀獲取針刺時腦功能區激活狀態的信息,使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日趨深入。目前,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針刺作用機理研究[1-5]。其范圍主要涵蓋真針刺與假針刺時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針刺手法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穴位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健康志愿者與處于不同疾病狀態下患者的區別、針刺刺激與其他類型刺激的神經響應區別等。針刺作用的發揮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及調節機制密切相關,但對針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如哈佛Martinos生物醫學圖像研究中心的中醫針灸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刺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旁邊緣系統、大腦皮層的負激活來發揮作用[6]。國內相關研究則表明,針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時空特性,這種不同穴位的不同時空特性正是針刺治療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針刺穴位特異性的基礎[7]。當然,關于針刺fMRI研究的方法學尚存在一些問題[8],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fMRI在中醫藥其他領域也逐漸顯現了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如在中醫藥治療的療效觀察、療效評價及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開展。此外,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在探索將fMRI用于中醫癥候及證型的研究中。

    4對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的意義

    fMRI作為在中醫藥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中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對中醫藥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fMRI研究的復雜性對從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fMRI復雜的實驗數據處理要求相關科研人員既要擁有扎實的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理工學科知識基礎,同時還要求具備必要的醫學知識。因此,fMRI研究的發展需要一批具備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我國目前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這一類型人才極為缺乏。為此,不少中醫院校近年來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課程。

    作為一門新興的中醫藥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9-10],中醫藥信息學科立足于中醫藥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醫學科學相結合,打破了以往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客觀上提供了將包括中醫藥科學在內的醫學和信息工程學科切實有效融合的客觀條件,為fMRI研究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目前,不少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放射科室已引進了MRI,具備了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實驗數據采集和分析的設備條件,同時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條件,對今后開展中醫藥相關的fMRI研究極為有利。因此,中醫院校有必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信息學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設置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調整中醫藥信息學課程設置,為學生構建醫工結合的基礎知識體系[11];同時,重視培養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動fMRI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發展與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互相促進的局面。

    5小結與展望

    第2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向;世界觀;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7717(2008)11-2497-03

    An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 Xiaoxi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s the beginning of study,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fter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ir different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it points out the real goal of ITCWM is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theory system and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d to produce a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By further pointing out the method of ITCW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w unified medical science,it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TCWM based on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has a wide space to develop and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direction;worldview;methodology

    中醫中藥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至今仍在保障人類的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西醫興起并傳入我國以后,中醫的地位和影響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甚至有人在網絡上主張廢除中醫,目前中醫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經過了幾十年的臨床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目前中西醫結合在結合層次、方法、目標等方面還處于實踐摸索階段,還未形成統一的新理論,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正確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方向直接決定著中西醫結合健康快速發展,能有效地減少在中西醫結合探索過程中所走的彎路,能更快地提高臨床療效,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現就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向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1醫學的產生與發展

    1.1醫學的產生

    1.1.1醫學的產生醫學不是原創學科,它是將當時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研究人的生命現象,疾病的產生、發展及防治等,從而形成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是當時將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與人體相結合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將當時的哲學、數學、天文學、歷法學、地理學、氣候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經過長期大量的醫學實踐,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診療規范的中醫學。西方文藝復興之后,將當時的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人體,產生了現代西醫學。

    1.1.2醫學與當時其它學科的聯系和區別在醫學產生過程中所借助的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①當時的世界觀、方法論;②當時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這些相關知識是先于醫學而產生的,是醫學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否則,醫學不可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憑空產生。因此,醫學是在當時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借助當時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以人體作為研究對象,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從而形成的獨立學科。它與當時的其它學科有著共同的世界觀、方法論,但由于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不同,所建立的理論、技術也不同,這是醫學與當時其它學科的本質區別。

    1.1.3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是“氣”和“象”、整體思想、天人相應、取類比象等;西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為機械還原論、線性因果決定論、實證思想等。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理論體系、診療技術等截然不同,最終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這就是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區別。

    1.2醫學的發展

    1.2.1醫學發展的內容其發展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內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深入;新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的不斷創立等。②外部的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影響力的增強,應用范圍的擴大,民眾認可度的不斷提高;對外交流范圍的增大,交流頻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斷提高等。內部的發展內容是內在本質,代表著醫學的發展水平,外部的發展內容是外在現象,受內部的發展內容的影響。

    1.2.2影響醫學發展的因素其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世界觀、方法論直接決定著醫學的發展方向。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中醫向宏觀方向發展,以整體聯系的觀點來研究人體;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以研究微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為主,使西醫向微觀研究的道路上發展。②醫學在其產生的過程中借助了其它學科相關的理論、技術,同樣,醫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其它學科理論、技術的發展。在世界觀、方法論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其它學科理論、技術的發展不斷地為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不斷地促進醫學向前發展。

    2中醫的發展前景

    2.1中醫發展的里程碑

    在中醫悠久的發展史中,中醫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3個里程碑階段:①秦漢時期。在這個時期,《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標志著中醫理論、診療規范的確立,使中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被建立起來。②金元時期。在這個時期,多個中醫流派的形成及學說的建立,使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完善和深入。③明清時期。這一時期創立了溫病學這一新的醫學理論及相應的診療技術,填充了中醫學理論體系、診療技術的一大空白,同時也使原有的醫學理論、診療技術更加完善和深入。因此,中醫學其內部的發展內容已相當完善,即理論和診療技術已相當完善,中醫的發展已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些發展均是理論、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發展。2.2中醫的發展前景

    在世界觀、方法論方面,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一直沒有改變,中醫一直在宏觀的道路上前進,但是,沒有微觀方面的內容,其發展是不全面的。在中醫相關學科方面,隨著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我國古代的相關學科已被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所替代,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唯獨只有中醫學存活下來,還在繼續發揮光和熱,繼續為人類的健康做貢獻。因此,在失去了中醫相關學科發展的情況下,在現有中醫理論、診療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發展已相當完善的情況下,中醫發展應該提升到世界觀、方法論層次上的發展,這樣中醫才能顯示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3西醫的發展前景

    3.1西醫發展的直接動力

    目前,西醫相關學科不斷地向前發展,這直接促進了西醫向前發展。新的理論、應用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西醫中來,使西醫原有的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地完善和深入,新的理論、診療技術不斷地被建立,同時其外部的發展內容也不斷豐富。可以說,西醫相關學科每前進一步,西醫也會前進一步。

    3.2西醫發展的方向

    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主要向微觀的方向發展,主要體現在還原論思想上。在研究人體這樣的復雜系統時,總是盡可能將人體分解成最小的組成部分,研究這些最小的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然后用這些最小的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的總和,或者干脆用某些組成部分的結構和功能,來說明或替代人體這一復雜整體的結構和功能。在其指導下,西醫對人體最小組成部分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下一步將會達到原子、量子水平,這是人類的巨大進步。但是,在已經進入到分子研究水平中的西醫,還有許多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總是希望能在更微細的水平上去解決。西醫的這一還原論思想,忽視了人體各個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不同層次間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物質之間的網絡立體結構及其相互間的影響,不重視人體的系統調節和整體調控,結果會導致只能解決一部分醫學問題,還存在一些問題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因此,西醫目前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西醫是不全面的發展,是一條腿的發展。

    4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4.1中西醫結合的層次

    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從而導致中醫與西醫的基本理論體系截然不同,在理論層次上是無法結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術應用層次上是可以結合的。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是目前的結合層次。

    4.2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由于沒有統一的醫學理論的直接指導,還是處于實踐摸索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的摸索:①中醫的介入階段。中醫在病情的哪個階段介入最合適。②中藥的介入途徑。面對某個病人的具體病情,中藥以哪種途徑介入最合適。③中藥的介入依據。中藥在何種理論的指導下介入,是以辨證論治的方式介入還是以西醫的藥理醫理為指導進行介入。④中藥介入的時間。中藥介入多長時間獲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藥與西藥的協同作用。

    從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醫在臨床實踐中相結合的目標是避免單一醫學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做到兩種醫學在臨床實踐中優勢互補。但是這種在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需要長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醫學理論上的結合而形成新的統一的醫學理論,其根源在于兩種醫學體系的世界觀、方法論截然不同。

    5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途徑及新醫學的特征

    5.1中西醫結合的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的目標應該是從目前技術應用層次上的結合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結合;從目前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互補轉變到中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互消。中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細微物質結構和功能,西醫世界觀、方法論的劣勢是忽視人體的普遍聯系及整體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勢,保留自己的優勢,那么就可以發現,這兩種醫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就融合成為一種醫學,這種新醫學同時具有中西醫的優點、又同時去掉了中西醫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時,將局部的物質放到整體中去研究,不忽視整體;在研究整體時,充分考慮各個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響。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真正目標是在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產生新醫學,這與20世紀50年代提倡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方針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5.2中西醫結合的途徑

    目前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分別代表著兩種對世界的認識方法及思想,是無法直接結合的。因此,需要對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進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時積極吸收新的世界觀、方法論成果及其它所有學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將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產生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對現在的醫學理論進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時吸取相關學科,特別是一些橫向邊緣學科的理論、技術,將其應用到人體,產生許多新的醫學理論和診療技術。這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在理論體系、診療技術上都被統一起來,成了一種醫學,這就是新醫學。目前,一些新的世界觀、方法論已經出現,比如“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新三論(混沌學,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等,這些理論和應用技術已經產生,其在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還沒有被應用到醫學中來,至少它們的出現已為醫學吸取新的世界觀、方法論提供了源泉。

    目前,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已漸漸地被人們淡忘,其發揮力量的舞臺正越來越小,其真正博大精深的內容只有越來越少的人所知道,因此,發展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吸取中醫世界觀、方法論中的合理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對中醫的世界觀、方法論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其可取的合理的部分,為新醫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產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西醫世界觀、方法論還處于其發展的強盛時期,在西醫相關學科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還能促進西醫更多的發展,其不足雖已被部分認識但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想改造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也并非易事。應該客觀、全面、準確地認識西醫的世界觀、方法論,重視其不足,同時重視系統論知識,加強對系統論方面的研究,爭取早日實現新醫學。

    5.3新醫學的特征

    第3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1拉曼光譜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1.1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微生物細胞膜表面有大量已知的生化成分可以看作是微生物的特征性標志,因而可以作為菌種快速識別和鑒定的判斷標準。利用拉曼光譜可以在不依賴培養基的情況下直接對患者體內分離下來的或實驗室中保存的單一菌種或混合菌群進行快速鑒別及分析[8]。美國華盛頓州的研究人員利用拉曼光譜對從臨床患者和醫院環境中分離得到的7株副溶血弧菌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7株菌株都有其各自不同于其他菌株的特征峰。他們還將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分別按照1∶2、1∶1和2∶1的比例混勻后分別利用拉曼光譜檢測,結果顯示可以通過2株細菌各自的特征峰將兩者明確區別開來,其中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出現在了1002cm-1、1177cm-1和1532cm-1處,而另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卻分別出現在了525cm-1、738cm-1、1319cm-1和1639cm-1處,證明拉曼光譜無論在單一菌種標本還是混合菌群標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析鑒定能力[9]。另有研究發現結合使用拉曼光譜和化學計量法可以鑒別微生物的種類及各自血清型,已有實驗利用銀納米顆粒作為基底對綠豆芽中的李斯特菌、霍亂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6種食物源性致病菌進行了拉曼光譜的鑒定和區分[10]。有研究報道對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物源性致病菌進行了拉曼光譜分析,從而對細菌進行等級劃分,第一級便是區分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另外通過各自特征峰區別不同細菌菌屬,結果顯示各級的識別結果準確度均在91%以上[11]。利用拉曼光譜技術與微流控芯片相結合的辦法,毛麗華等人設計并建立了拉曼光譜-微流控芯片自動化檢測系統,檢測并統計了珠蛋白生成性障礙貧血型紅細胞與健康人紅細胞的拉曼光譜值,通過在1004cm-1、1130cm-1、1450cm-1等拉曼光譜特征峰的數據對比,發現了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型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寬度較健康人紅細胞廣,并以此發現了新的快速、便捷的檢測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的檢驗醫學技術。另有研究者也利用拉曼光譜技術與微流控芯片相結合的辦法從十多種細菌混合的菌群中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了快速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較其他細菌有其獨特的拉曼波峰,并且整個檢測過程用時只需20s時間,在檢驗精度上也與傳統PCR技術、免疫學檢測技術所得到的結果相似[12]。該方法簡便快速,安全可靠,非常適合用于衛生稽查部門的快速檢驗。

    1.2在腫瘤檢驗中的應用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依然沒有很好的針對腫瘤的治療手段,腫瘤的分期對預后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那么對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擺在了尤為突出的地位[13]。在腫瘤組織中,在細胞發生病理學手段可觀測到的形態惡變之前,其實已經存在由細胞增殖分裂分化或一些信號蛋白的產生等引起的細胞中遺傳物質、蛋白質和脂類的結構和含量改變,而這些細微的改變可以及時通過拉曼光譜檢測反映出來[14]。因而在腫瘤檢驗中拉曼光譜技術具有傳統病理學檢測所無法替代的功能用途,對腫瘤的早期診斷有巨大幫助。實驗證明拉曼光譜可用于癌變組織與正常組織的鑒別。早在1991年就有人率先對拉曼光譜的腫瘤檢驗學價值進行了報道。他們發現正常乳腺組織與腫瘤組織甚至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拉曼光譜在700~1900cm-1存在著明顯差別,且對應的各自拉曼峰相對強度也存在顯著差異[15]。從此掀開了拉曼光譜應用于早期腫瘤診斷的新時代。Gawinkowski等[16]對拉曼光譜技術進行改進設計了快速近紅外拉曼光譜檢測系統,進一步提高了檢測效率,可在5s內快速測得活體皮膚的拉曼光譜。隨即該科研團隊利用此系統對肺癌組織進行拉曼光譜檢測,結果顯示肺癌組織的拉曼光譜特征與正常肺組織之間存在明顯差別。此后,該科研小組又成功獲得了亞洲人種皮膚黑色素組織的拉曼光譜數據。在對胃癌的在體拉曼檢測中研究人員將拉曼光譜技術與微型攝像機、圖像分光儀、雙極管激光發生器等結合建立了新型拉曼內鏡系統,也推動了內鏡技術的發展[17]。有學者利用激光作為拉曼光譜的激發光源,對15例手術切除且經病理確診為基底細胞癌的組織標本進行拉曼照射,同時與正常皮膚組織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通過拉曼光譜檢測可以實現對基底細胞癌的高靈敏度診斷[18]。在對鼻咽癌組織和正常鼻咽組織的拉曼光譜比較中也有相似發現,它們在1290~1320cm-1,1420~1470cm-1和1530~1580cm-1這3處波段區間均存在明顯特征差異,可以作為鑒別要點。另有研究人員選用830nm波長激光對甲狀旁腺腺瘤組織標本及增生組織標本中的結節區域進行拉曼照射,重復了四十多次試驗,比較發現二者的拉曼光譜比較相似,但在蛋白質、脂質等某些特定波段仍存在可區別的差異,建立線性分析的數學模型可以很好地將二者區別開來[19]。對人體多處腫瘤組織的拉曼檢測均得到了較好的鑒別指標,預示著拉曼光譜在腫瘤學檢驗中將有寬廣的發展空間。

    1.3在藥物分析檢測中的應用

    拉曼光譜較早即應用于藥物檢驗領域。早期便有科研人員用共聚焦拉曼光譜儀對鹽酸曲馬多進行了檢測,所獲得的拉曼譜帶顯示圖譜峰形良好,峰強明顯,可以較準確地反映出鹽酸曲馬多的化學結構信息[20]。研究人員分析了倍他米松磷酸鈉和地塞米松磷酸鈉這兩種差向異構體的化學結構差異,分別對其固態及水溶飽和態進行了常規拉曼光譜檢測,并進一步對以銀膠為基底的這兩種藥物進行了增強拉曼光譜檢測分析,成功建立了這兩種差向異構體的拉曼區分系統,可以實現其快速區分鑒別的目的[21]。科研人員采用傅里葉變換拉曼光譜法對不同產地且不同采集時間的野生及人工種植黃芩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利用該方法對中藥材的質量鑒定較傳統鑒別方法更快速簡便且不會對受檢樣品造成破壞,值得推廣。有學者在前人基礎上開創性地將拉曼光譜技術與光纖傳感技術相結合,實現了甲硝唑片的快速無損鑒別,尤其適合于藥品監管部門對藥品快速檢驗。

    1.4在眼部疾病檢驗中的應用

    晶狀體是一具有高濃度蛋白質的雙凸面透明組織,其內蛋白變化對晶狀體功能改變具有決定性作用,對人眼屈光調節也有重要意義。利用拉曼光譜對晶狀體蛋白質的亞結構例如:氨基酸亞基、二硫鍵、羧基、巰基等的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晶狀體及其調節模式。拉曼光譜技術引入眼部疾病的研究首先是測定了牛晶狀體中α、β和γ蛋白的拉曼圖譜,結果顯示α蛋白主要集中于核部而β蛋白主要集中于皮質部[22]。Short等[23]測試了紫外線誘導下的兔白內障晶狀體拉曼光譜,結果顯示氨基酸殘基中的羥基譜線強度顯著增加,無法與水形成氫鍵,從而科學地解釋了白內障晶狀體中水分的缺失。與此同時,研究中發現了多肽水解物的組成成分鄰氨基苯甲酸,暗示著光化學反應可以造成色氨酸殘基的下降。綜合現有發現,他們提出了紫外線誘導白內障發生的熱損傷學說。研究人員測試了誘發哺乳動物白內障的致病性光譜,以6月齡家兔為陰性對照組,以7月齡糖尿病家兔為糖尿病組,對比發現在900~1700cm-1,并無明顯差異,而在800~850cm-1兩組差異明顯[24]。分析后認為誘發晶狀體混濁的主要原因是α、β和γ晶體蛋白的不良聚合反應。

    1.5在骨科疾病檢測中的應用

    絕大部分生物樣本都有自體熒光,而熒光的強背景會對拉曼光譜造成很大的干擾,從而影響拉曼光譜的準確性。雖然關于引起骨組織光譜背景的物質尚不明確,但很有可能是一些有機基質中的某些非膠原蛋白分子[25]。如果在未處理的情況下,利用拉曼光譜對骨組織的檢測很不準確。隨后熊義等[26]發現了通過雙氧水法降低骨組織光譜背景的方法,從而為拉曼光譜在骨組織中的研究打開了大門。骨組織在發育成熟后其密度與硬度即隨生物力學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稱為骨重建。在人體整個生命進程中,骨質會伴隨著有所改變,利用拉曼光譜可以對這一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一旦吸收與沉積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則會造成不同類型的骨科疾病。Oshokoya等[27]建立了以拉曼光譜為研究手段的外力作用下的顱縫早閉模型,研究內容涉及顱骨成分、骨質及基質的相對含量和分布。顱縫早閉癥是一種由多病因造成的顱縫發育異常綜合征,在嬰幼兒屬于常見疾病,由于顱縫過早閉合,限制了顱腔的容積,不利于智力的發展。結果顯示在非軸向壓力的作用下成骨區的前端礦物含量相比無壓力的狀態下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礦物沉積不完全[28]。在成骨不全癥的研究中,有學者利用拉曼光譜證實了成骨不全癥小鼠在6月齡后的骨強度增長不是由于骨形態改變引起的,而是由于骨基質的改進而達成的[29]。

    2展望

    第4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近20年來,我國護理學專業教材建設發展很快,教材品種由少到多,教材系列由單一到多樣化。但是,目前國內的護理學教材建設還存在著定位不清晰、內容不協調、專業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和缺欠,為此,在建設與使用護理學教材中,除了遵循教材編寫和使用的一般原則和要求,還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

    正確區別專業

    培養目標的差異

    由于我國護理學專業各層次、各類型主要課程的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依據專業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業務要求來設計和區別的,因此,建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課程教材,首先,要正確分析它們的區別。以普通教育護理學專業高職高專和本科為例,兩個層次教育的真正區別在于對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要求,高職高專以“必需、夠用”為度,而本科則要較為“系統”,就能力而言,本科還要求具備初步的管理、教學和科研能力。

    注重教材內容的

    整體優化和協調性

    目前,國內的護理專業教材不僅同質化現象嚴重,而且同一系列的教材也普遍存在著內容嚴重重復的現象。為此,在規劃和修訂每套教材時,編者應強調整套教材和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性、條理性、協調性和完整性,使每門課程服從整套教材和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需要,淡化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意識。具體而言,應在以下幾個層面對教材內容進行協調:護理學專業各層次、各類型課程教材的協調和區別;一套教材的各本教材之間的協調;一本教材的各章節內容之間的協調。只有通過協調,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界定和劃分,同時注意教材內容的聯系和銜接,才能避免重要內容的遺漏、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

    準確把握教材

    的護理特色

    教材的護理學專業特色,是通過貫穿始終的整體護理理念、護理程序等臨床護理思維和工作方法,通過教材的內容及其組織形式得以反映的。如何把握好這一點,是編者最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說對于整體護理觀,為了使學生形成整體護理的觀念,護理學類的教材都貫穿了這一先進的護理理念,在課程體系、教材結構和內容上,都力求反映整體護理的思想。

    然而,貫穿整體護理的理念,不等于一種教材可以包括實施整體護理的全部內涵,一本教材只是針對某個系統、某種癥狀、某種疾病的病人編寫的,教材所述對每個具體的病人而言,是評估和護理病人的“要點”而不是“整體”。因此,在編寫時,編者還應提示學生,在臨床實施護理時,必須全面認識和考慮每個病人的個體差異,指引學生了解和體會真正的整體護理學觀。

    科學整合課程

    教材體系

    目前,很多醫學院校的護理專業都在進行各種形式的課程改革,并積極編寫適用的課程教材,一時間,各種課程形態的護理教材“百花齊放”。但是,要評價教學或課程是否具有護理專業特色,課程結構顯然并不是適當的評價標準。就教材建設而言,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學科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即使是學科型課程的教材,為避免分科過細、課程門數過多,也有其綜合性的一面,而不是絕對地只分不合,但分與合必須有充分的依據和比較成熟的考慮,否則將失去改革的意義。例如,現在的《內科護理學》實質上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但其內容已涵蓋內科各系統專科、傳染病科和神經內科,這門課程的規劃教材如能淡化課程結構的影響,則可以提高教材的普遍適用性,以方便各學校靈活地選擇與組合。

    第5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醫學影像學是現代化醫院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不可印少的手段。當今醫學的發展,離不開醫學影像學。然而,面對現代化的各種醫學影像學設備的引進和發展,我國各級醫院從事影像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數量不足、層次較低,影響了各種現代化設備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因此,培養和造就高級醫學影像專業人才,便成了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就此問題,從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對學生培養方面進行探討。

    一、師資隊伍的建設

    現代化的影像診斷思想一改傳統的平面式思考方式與靜止的形態學分析方法,強調形態與功能的統一,靜止與變化的協調,使立體辨思及析因意識等成為主導觀念;體現著現代科學思維模式的系統性、橫斷性、精確性及綜合性等特點;要求式們必需對影像多視角地認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們有更加堅實、寬厚的知識結構。要達到這一要求,首先應有一支符合這一要求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高級人才。老一代放射診斷學的老師,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和努力,已成為本專業的專家和教授,但面對各種高新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應用和發展,仍感到力不從心,落后于形勢,存在著繼續學習和知識更新的問題。目前從事醫學影像專業的醫師(教師),畢業于醫學專業,對醫學影像學的知識掌握甚少,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實踐,才能適應日常的醫療教學工作。在此基礎上,通過攻讀研究生或派送到國內外有技術特長的單位進修學習,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長為醫學影像人才和具有培養高級人才能力的教師。

    另外,實驗室的建立和完善,對于影像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進行有著重要意義。在實驗室里,施行各種科學實驗、建立醫學影像學模型、驗證科學假說,通過各種科學實驗研究的綜合、歸納、判斷和推理,變未知為已知,變知之較少為知之較多,從而充實提高教師認識世界的能力和學術水平,逐步使教師從“經驗型”轉向“科學型”人才,為醫學影像學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提供良好條件。

    二、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培養

    1993年,我校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在學生人學前,我們便組織教研室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參考國內兄弟院校開辦本專業的經驗,擬定出我校對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一)培養目標

    國家教委要求醫學影像學(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工作的臨床醫師。1990年4月25日衛生部醫政司第27號文件指出:將一部分具備條件的醫院放射科由醫技科室改為臨床科室。這意味著放射(影像)科室由原來只承擔疾病診斷,轉變為既診斷又治療疾病的雙重功能,這與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是一致的,這是形勢發展向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樣,我們所培養的新一代影像學醫師,不應單純滿足于診斷疾病,而應將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質、范圍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病變所處的階段,如何選擇與制定治療方案(手術、介入與內科治療等),病人的預后如何等等。我們認為,醫學影像學人才的培養具有知識面廣、實踐性強、培養周期長的特點,應該根據自己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制定專業培養計劃,抓住重點、兼顧一般,既重視實踐,又不輕視理論。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第6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中醫康復療法;現代康復;聯系

    引言

    中醫康復療法以其“悠久的歷史、系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醫療方法”而聞名于世,近年來在國內以及國際醫學界備受所重視、挖掘、整理、研究、開發之后,已有迅速的進展。特別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醫在國際上的認可度更為提高,中西醫結合式的康復療法也備受醫學界的關注與重視。

    一、中醫與中醫康復療法的內涵與外延

    1.中醫的精髓

    中醫以人體為整體,以氣元論,天人合一、五運六氣、臟象經絡的形與神具及整體恒動的理論作為約定俗成的指導思想,以直觀洞察為主要思維方式,以取類比象為演繹形式,以精、氣、神為人體生命三寶,將人體內氣系統如精、氣、神和外氣系統如自然、社會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辯正論治為臨床診療技藝,以證侯為調治目標。

    2.中醫康復療法的主旨

    中醫康復療法是結合疾病后期機體處于正虛狀態及器質、功能同步損傷的特點,從而確立順應自然、調攝陰陽、益氣養形、積精全神、謹慎起居、形神共養、動靜適宜、精氣流通、協調臟腑、通調經絡、養正祛邪、綜合調理的康復原則,以使病殘者的功能障礙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或重建為著眼點,以病殘者恢復正常、回歸社會、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會與經濟發展成果為實現目的。

    3.中醫康復療法的精神

    中醫康復療法將冶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原則融于一體,尤其強調醫療康復的作用,即以具有中醫特色的傳統醫療康復作為康復醫學的主要康復手段。不僅具備現代康復醫學所強調的多科性、廣泛性和社會性,而且充分體現了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特點,不僅將疾病的預防、治療和保健延壽作為自己與疾病做斗爭的方式,而且也把殘廢和殘疾者的功能障礙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作為自己的目的指向。

    二、現代康復醫學的內涵與外延

    1.現代康復醫學的簡述

    1947年,康復醫學被美國醫學界正式承認,被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開始研究;1960年,康復醫學成立了世界性的國際康復醫學學會;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康復醫學”命名為“康復醫學是綜合地、協調地用醫學的、教育的、社會的、職業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使患者達到最好的工作能力與功能”;近年,對國內外對康復公認的提法為“康復是應用所有的措施,減輕殘疾和殘疾所帶來的后果,使殘疾和殘疾者能夠重新參加到社會中去。”

    2.現代康復醫學的主要思想

    西方對康復醫學的認識是“康復醫學是應用所有的措施,減輕殘疾和殘廢所帶來的后果,使殘疾和殘廢者能夠重新參加到社會生活中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醫學的康復并非單純的醫療,而是包括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在內的全面康復。

    3.現代康復治療的規程

    康復治療應先對病、傷、殘者進行康復評定,然后根據其康復需要與客觀條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綜合的康復治療方案。康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通常以康復醫師為主導,康復專業治療師和相關臨床醫學科研人員共同協作或組成一個康復治療組來完成,并在治療實施的過程中根據病、傷、殘者情況的變化及時進行小結、調整治療方案,直到治療結束時為止。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假肢與矯形器技術是現代康復治療技術的四大技術。

    三、中國傳統康復醫學與現代康復醫學的聯系

    1.內容的異同

    共同之處,康復醫療時針對病人的整體,采用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體育治療、物理治療等等,毋庸贅述。不同之處,是由兩種“康復”方式的不同的義而引起,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有特定的涵義,它針對于一種經過治療也不可能恢復到健康狀態而言;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康復”范圍較廣,包括經治療后也可能恢復到健康狀態而言,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康復”似乎可以理解為“恢復”。

    2.康復措施的差別

    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包括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在內的全面康復;而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側重于醫療康復,而對功能評定、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康復工程等方面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在促使患者回歸社會,重新參加到社會生活中去,自食其力,創造物質財富,并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會與經濟發展成果的方面缺少具體措施。

    3.發展階段的不同

    兩者的康復對象和具體的康復醫療法也有一定的區別。如以康復療法而言,現代康復醫學的康復療法包括物理療法、藥物療法、飲食療法、體育療法、作業療法、心理療法、生活訓練、技能訓練與語言訓練等方面;而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則主要有針灸、按摩推拿、氣功、體育鍛煉、飲食、藥物、心理治療等療法。

    4.康復對象的異同

    世界康復界認為康復醫療的對象主要有十一種疾病,即心腦血管病;慢性肺病;慢性疼痛;老年病,神經科疾病;骨傷科疾病(包括意外事故);腫瘤;慢性胃腸道疾病;精神疾患;酒精、藥物濫用成癮;大量吸煙。后三種疾病尚未成為嚴重問題,康復醫療對象主要是前八種。

    四、結束語

    綜前所述,中國傳統康復醫學與現在康復醫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為了有效促進康復醫學的發展與進步,我們必須將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和現在康復醫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醫者仁心”的行醫理念投入醫護工作,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第7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摘要】 介紹數據挖掘技術的概念、工作原理,在闡述醫學數據特點的基礎上,探討數據挖掘技術在臨床決策中的應用過程,并以糖尿病為例,提出基于數據挖掘的輔助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設想,以利于提高醫院的臨床決策能力。

    【關鍵詞】 數據挖掘; 臨床決策; 決策樹

    1 前言

    隨著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建設目標的實施,企業在各種活動中普遍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競爭力。傳統的基于數據的管理信息系統已不能滿足決策者對數據質量的需求,面向決策的知識管理系統正在蓬勃興起,智能決策支持技術成為目前迫切需要發展的方向。

    醫學領域也不例外,臨床決策研究已成為臨床醫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當下的臨床決策問題涉及到醫學信息學、循證醫學、費用-效益評估、衛生技術評估、醫學倫理與法律等學科領域,因此在臨床決策中單一的經驗-描述的研究綱領已不適應當代醫學發展的需要,需要引入綜合的決策方法,以使臨床醫療達到最佳療效。

    2 數據挖掘

    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醫療設備的廣泛應用,醫院數據庫的信息容量不斷膨脹。數據庫技術的發展解決了海量數據的存儲和數據檢索的效率問題,但無法改變“數據爆炸但知識貧乏”的現象。如何充分利用些寶貴的醫學信息資源來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的決策,促進醫學研究?如何在醫院信息系統中積累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和臨床信息資源中挖掘深層次的、隱含的、有價值的知識?數據挖掘有解決這方面問題的能力,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開展科學研究,提高醫學技術和醫院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2.1 數據挖掘的概念

    數據挖掘(Data Mining)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集中識別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以及最終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過程。它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交叉學科,包括機器學習、數理統計、神經網絡、數據庫、模式識別、粗糙集、模糊數學等相關技術。

    數據挖掘可粗略地理解為三部曲:數據準備(Data Preparation)、數據挖掘,以及結果的解釋評估(I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將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醫學信息數據庫中,可以發現其中的醫學診斷規則和模式,從而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實現臨床決策支持的效果。

    2.2 臨床決策支持系統

    在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主要有兩大分支: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MIS)和臨床信息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HMIS主要目標是支持醫院的行政管理與事務處理業務;而CIS主要目標是支持醫護人員的臨床活動,收集和處理病人的臨床醫療信息,豐富和積累臨床醫學知識,提供臨床咨詢、輔助診療、輔助臨床決策,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屬于CIS中的一部分。CDSS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臨床醫療工作予以輔助支持的信息系統,它可以根據收集到的病人資料,做出整合型的診斷和醫療意見,提供給臨床醫務人員參考。系統主要采用基于決策樹和真值表的方法,接著出現了基于統計學方法的系統,研究人員針對不同醫療領域開發不同的臨床CDSS。基本的臨床CDSS由數據庫、模型庫和對話系統(人機交互系統)3個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2.3 挖掘算法

    對醫學數據庫進行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的主要目的是預測疾病和對疾病進行分類。分類和預測是兩種數據分析形式,可以用于描述重要數據類的模型或預測未來的數據趨勢。

    常用的數據挖掘算法有:關聯規則、決策樹、粗糙集、統計分析、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模糊聚類、基于范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簡稱CBR)、貝葉斯預測、可視化技術。在數據挖掘技術中,常用于輔助臨床疾病診斷的方法,主要有①Bayes判別分析;②人工神經網絡;③決策樹。其中,決策樹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機器學習分類算法。決策樹方法的起源是概念學習系統CLS,然后發展到ID3方法而為,最后又演化為能處理連續屬性的C5.0。有名的決策樹方法還有CART和Assistant。

    決策樹學習著眼于從一組無次序、無規則的事例中推理出決策樹表示形式的分類規則。它采用自頂向下的遞歸方式,在決策樹的內部結點進行屬性值的比較并根據不同的屬性值判斷從該結點向下的分支,在決策樹的葉結點得到結論。所以從根到葉結點的一條路徑就對應著一條合取規則,整棵決策樹就對應著一組析取表達式規則。基于決策樹的學習算法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使用者了解很多背景知識(這也同時是它最大的缺點),只要訓練例子能夠用屬性——結論式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能使用該算法來學習。

    近年將臨床診斷與治療設計成決策樹(Decision Making Tree)的形式,目的就是把決策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具體化和規格化,使臨床決策思維按一定的程序進行,不致發生偏差和遺漏。

    3 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

    數據挖掘是從數據中識別真實、新穎、有用的、可理解的信息的復雜過程。盡管如今人們的研究重點放在對挖掘算法的研制、分析與應用上,但數據選擇和數據的預處理卻是整個挖掘過程中最耗時的活動,并且它們的結果影響整個過程是否能夠成功產生結果。圖2描述了數據挖掘的一般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3.1 什么是醫學數據

    醫學數據挖掘是一門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的新興交叉學科。醫學數據首先是以治愈為目的而搜集的,其次才是用于醫學研究的資源。醫學數據具有如下特點:

    醫學數據的隱私性(Privacy)——醫學數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隱私信息,當這些隱私信息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不可預料的侵擾時,就產生了隱私性問題。醫學數據挖掘者有義務和職責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并且確保這些醫學數據的安全性和機密性。

    醫學數據的多樣性——由于醫學數據是從醫學影像、實驗數據以及醫生與病人的交流中獲得的,所以原始的醫學數據具有多種形式。醫學數據的多樣性是它區別于其它領域數據的最顯著特征。

    醫學數據的不完整性——醫學數據的搜集和處理過程經常相互脫節,以及一些人為因素使得醫學數據庫不可能對任何疾病信息都能全面地反映。

    醫學數據的冗余性——醫學數據庫是一個龐大的數據資源,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記錄存儲到數據庫中,其中可能會包含重復的、無關緊要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記錄。

    此外,醫學數據還具有時間性特征。

    3.2 構建數據倉庫

    數據倉庫是支持決策過程的、面向主題的、集成的、與時間有關的、持久的數據集合,它以傳統的數據庫技術作為存儲數據和管理資源的基本手段,以統計分析技術作為分析數據和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以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挖掘知識和發現規律的科學途徑,是與網絡通信技術、面向對象技術、并行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相互浸透、互相結合與綜合應用的技術。

    創建基于HIS的數據倉庫,是從已有數據出發的數據倉庫的設計方法,稱之為“數據驅動”的系統設計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以前建設的數據庫系統的數據,按照分析領域對數據及數據之間的聯系重新考慮,組織數據倉庫中的主題,利用數據模型有效地識別數據和數據倉庫中的主題的數據的“共同性”(即建立主題間相互聯系的屬性)。

    從數據倉庫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構建一個HIS數據倉庫需要完成:抽取主題;組織數據;獲取與集成數據和建立應用。隨著數據倉庫的數據量增長,日積月累的數據之間有無關系,是否存在著一些潛在的模式或趨勢?這些我們都無法用眼或簡單的通過某種計算方式獲知,而必須對這些數據加以證明或修正,這時,數據挖掘技術就派上用場了。

    3.3 數據挖掘應用舉例

    數據挖掘是一個利用各種分析工具在海量數據中發現模型和數據間關系的過程。

    疾病的診斷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疾病分類的過程,是根據病人的疾病特征劃歸到某個疾病或疾病類的過程。一般的醫學書上把這一復雜的問題逐次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疾病)的體系結構,患者根據癥狀特征及不適部位定位到具體疾病類的具體疾病,這一過程與現實中的分類過程十分相似。

    以判斷糖尿病為例,建立決策樹。

    采用決策樹的方法,判斷患者所患糖尿病的類型。起點是血糖高,分支的條件是是否處于妊娠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決策樹就直接指向了妊娠糖尿病。因為如果患者是正在妊娠期的女性,在她們身上檢測出高血糖,是歸于妊娠糖尿病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屬于其他類型糖尿病,就要判斷患者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了。那我們應該根據什么來判斷呢?

    我們使用頻數計算法進行判斷。首先,這兩種糖尿病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是否有自發性酮癥,年齡,以及起病的快慢和病情的輕重。頻數是指所患疾病表現的臨床癥狀出現的頻率,頻數越大,說明越多的患者在患此種疾病是會表現出這種癥狀。把上述3種癥狀進行調查,得出相應的頻數,就可以根據病人的表現癥狀,把對應的頻數相加,最后我們就可以得出患者患有某種類型糖尿病的概率。

    假設,經過調查之后,我們得出的1型糖尿病的頻數表格見表1。表1 1型糖尿病頻數表(略)

    如果患者性別為男性,起病較急,病情較重,年齡是25歲,有自發性酮癥表現。那么,根據上述算法進行決策,可以得出結論:患者患有1型糖尿病的幾率為95%。這就達到了輔助醫生決策的目的。

    無論最終挖掘出來的結果是用來描述/理解、預測或是干預,我們尋求只是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知識,提高決策支持的能力。由于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為決策支持系統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數據挖掘作為決策支持系統中的一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 結束語

    數據挖掘的目的是利用所獲取的知識理解事物、預側未來情況、進行積極的干預,為下一步的工作或決策提供基礎。

    醫學領域的數據是一個復雜的數據庫,包括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病理參數、化驗結果等,而目前數據挖掘技術主要應用于以結構化數據為主的關系數據庫、事務數據庫和數據倉庫,對復雜類型數據的挖掘尚處在起步階段。但是,隨著數據庫技術的發展,數據挖掘技術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成為醫學信息技術領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必將為決策支持、科學研究帶來很大的方便和可觀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周愛華, 鄭應平, 王令群. 醫學數據挖掘綜述. 中華醫學實踐雜志, 2005, 4(2):126~128.

    2 屈景輝, 廖琪梅, 許衛中, 等. 醫學信息數據庫的建立與數據挖掘.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1, 22(1):88~89.

    第8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醫學綜合實驗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學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知識是一切創新的根本,是創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條件。研究生實驗教學針對的是求知欲望強烈且思維非常活躍的碩士生,如果仍用陳舊的知識來教學,已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這要求實驗教師一定要具備深厚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僅要掌握所承擔教學內容的歷史和現狀,還要不斷了解最新的發展趨勢。作者所在院校在實驗內容設置時,要求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前沿知識內容增加到實驗中去。由于知識更新很快,教師在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后,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內容中去,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學生。

    2認真做好預實驗和實驗試講

    每個實驗都有多種影響因素,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碰到很多不可預計的問題。所以為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實驗前必須做好預實驗,詳細了解每一步實驗的原理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通過多次預實驗不但可以發現實驗過程中容易發生錯誤的環節,還能夠掌握一些實驗技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醒學生,這樣才能在上課時掌控全局,保證實驗的順利完成。實驗試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研室要執行嚴格的備課制度,在實驗課開始前要試講,集體備課,一是督促每位教師認真備課,二是對每位教師提出建議,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現教師授課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教師要提前準備好PPT和備課筆記,板書設計要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課時要輔以圖表加以說明,使學生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院校在綜合實驗技術課開課前兩個月開始準備,每位教師用1個月的時間做預實驗,記錄好在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第2個月準備PPT及集體備課,每位教師通過試講發現的不足之處應及時改正,優點可以讓其他教師借鑒。

    3根據研究生的需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

    醫學碩士研究生綜合實驗技術課匯聚了許多學科實驗技術,要求自主編寫具有學校教學特色、滿足研究生需求的實驗指導教材。韓艷非等建議實驗教材應采用活頁式的教材,內容應該是不斷更新完善的,編寫的教材應該結合本校的科研現狀,在保證醫學基本實驗技術的前提下,根據大多數導師和研究生課題的需要設置實驗內容。此外應介紹實驗室可以開展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爭取做到內容豐富且與時俱進,讓研究生學習經典實驗技術的同時對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所在院校在Westrenblot實驗課講授中,利用實驗室新購買的ODYSSEY紅外熒光掃描系統,在孵育二抗后就不用傳統的曝光洗片方法,而是改用ODYSSEY紅外熒光掃描系統檢測。對自主編寫的活頁式實驗教材進行了完善,增加新的實驗流程、知識點和技術關鍵等介紹,這些改進都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好評,明顯地激發了碩士研究生掌握新技術的興趣。

    4授課時重點介紹科研方法的交叉與聯系

    授課教師不但要對書本里的知識掌握好,更要求具有較高的實驗技術水平和較豐富的研究經驗。隨著近年來我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的增多,需要掌握的新技術新方法也越來越廣,這些都要求課程的設置更加具體化,授課時注重科研方法的交叉與聯系。通過知識的相互聯系進行講授,讓學生增強記憶,也可以做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研思維,最后必然會提高教學的效果。比如進行蛋白質電泳的時候,可以結合DNA電泳講解,分析垂直電泳和水平電泳的區別、兩種凝膠性質的區別等,以此增強學生的記憶。

    5改革考試方式,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

    無論是實驗報告還是筆試考試都不能充分體現研究生的綜合實驗能力,而且經常會出現抄襲、編造實驗數據的情況,為了真正考察研究生的綜合實驗能力,應該建立一個新型的考核體系。作者所在院校在研究生綜合實驗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建立的考核體系包括以下幾部分:①平時成績,包括考勤情況和值日情況;②實驗課動手能力評分,包括實驗設計、實驗具體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實驗報告成績,重點是看分析和討論部分,這部分內容的書寫要求研究生必須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實驗課中碰到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筆試考試,采用開卷、查閱資料的形式,鍛煉研究生在具體地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擴展他們的科研思維能力。通過綜合素質進行評價,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可以全面地評價實驗課的效果。

    6課后詢問研究生聽課意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積極開展學生評教,充分發揮研究生教學督導作用。雖然授課前教師都會認真備課,但是由于不同專業研究生的實驗技能綜合素質不同,反饋可能不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和學生們交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內容有側重點的講解和引導。此外還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動手能力,檢驗學或藥化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操作能力稍強一些,如倍比稀釋、PCR一些常用的實驗方法都已經掌握,在給這些專業的研究生上課時應該多講一些關于實驗設計或是學科交叉的問題,幫助他們擴寬科研思維,但是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來說,由于本科階段基礎實驗接觸的很少,必須從最基本的實驗操作開始學習,比如移液器的使用、液體的配置等,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教學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得到研究生的反饋意見,問卷內容包括理論課的講授評分、實驗課的講授評分、教學方式評分、教師的綜合素質評分等。授課教師根據教學的效果和問卷調查的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認真總結教學得失,改進不足之處。

    7結語

    第9篇:醫學和醫學技術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醫學教育;醫學生;空間

    1空間的內涵

    中國古代文獻中就已經有關于“空間”概念的記載了.管子宙合曰“天地,萬物之鬢也;宙合,有鬢天地.天地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1].其中,“宙”指古往今來所有的時間,“合”則指“對攏,合抱”,即指空間,宙合往往被理解為“囊括、世間、天下”.“萬物之鬢”即指萬物被包裹著,所以,這句話描述的是天地包裹著萬物,但時間和空間又包裹著天地[2].這種解釋同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很相似,亞里士多德從感性認識的層面認為空間就像“容器”,在這個“容器”中填充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即物質的邊界.這種最初的對空間的認識隨著人們知識體系的完善漸漸發生改變:萊布尼茨就認為空間指的是關系和秩序,黑格爾又覺得空間就是“絕對觀念”外化的產物,康德認為空間是人認知的感性直觀形式.這種對空間的理解隱含著人的主體意識的空間概念開始占據一席之地,人們認為空間實際上是經驗的產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詳細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空間化,不平等的生產關系構建了緊張的空間格局,從而召喚空間正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對馬克思隱含的空間維度做了詳細闡述,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產生了社會空間,各種不同的社會空間形成了不同的場域.這暗含著任何一種空間的建構都必然帶有意識形態的色彩.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產生,人們對空間的認識不斷深入:領域的錯綜交叉,致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反復使用到像生活空間、社會空間、娛樂空間、工作空間、生態空間,還有心理空間、思維空間、文化空間等空間概念表述,由此展現了空間含義的豐富性及拓展性.醫學空間,是人們必要的生存實踐,是從生理技術上介入人的機體空間.這個空間不能是抽象概括,必須是精確總結,是對人的認知經驗的精確把握.而醫學教育是“空間經驗”的不斷超越,從“師生”的二維空間,到“師生物(教學手段)”的三維空間,再到今天的“師生+”的無限多維空間,教育必須跨越多重場域,堅持事物之間不停止的作用,以尋求組合之下的空間均衡.

    2空間樣態的復雜現狀下醫學生的認知困境

    2.1虛擬手段的“空間壓縮”,造成客觀實在與主觀意圖的認知困境

    網絡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全新的虛擬空間,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個虛擬的主體.“網”就像一個空間,運用其自身不斷解碼的特征傳播信息,它超越了地域空間的局限,用鏈接、符號、關聯等代碼式服務將一切虛擬化[3],并在數字化空間之上構造出知覺體驗的感知空間,導致不同層次的社會呈現.與現實空間不同,網絡所構建的“匿名場所”,更容易使醫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隨著其認同的變化而生存、發展或者是消亡.在有關醫療信息的新聞中,“悲痛不已”“眼睛里還含著淚水”“已經沒有了呼吸”[4]這樣的詞時常印入人們的眼簾,部分媒體為博人眼球不惜利用文本輸入的技巧,設置懸念,夸大事實,欲蓋彌彰.這種背離醫療活動規律的報道不僅引發輿論揣測甚至醫鬧沖突,同時,對還在求學的醫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醫療事件出現以后,由真實的“現實空間”發起,通過媒介的“再造空間”人為的抽象構造,醫學生的關注點陷入真實本身與主觀意圖的“空間壓縮”之中,從而懼怕未來的行醫道路,質疑自己的職業選擇,使自身認知空間受到沖擊.

    2.2物我交叉的“空間對抗”,造成經濟實踐與價值認同的認知困境

    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空間重組,使價值空間與經濟實踐之間發生了巨大的沖突.商品化、全球化、利益化的新形式迅速蔓延,呈現出有形的物質空間表象,體現了科學理性的價值.例如居住空間,高樓林立,人們靠自己的雙手不斷優化生活空間,但是人們在同樣的環境下,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居住空間質量與品質的不同,又隱藏了人們身份的層次空間,致使人們渴望跨越有限的物質空間,擺脫身份的焦慮,人們更注重物質空間生活的結果,不在意其獲得的途徑和手段[5].因此,在觀念的對抗空間里消解了“需要”與“動機”的和諧匹配方式.許多醫學生在最初選擇自己的職業時便受到工具理性的影響,透過物質空間傳達的不良信號,將醫學本身的價值同實現所謂個人“價值”混為一談,認同“收取紅包”的行業“特色”,“藥物提成”成為獲利手段.因此,一個醫師本該賴以生存的價值空間出現缺口,失去道德認知的內聚力.

    2.3技術理性的“空間迷戀”,造成環境因素與人文精神的認知困境

    精神生產活動是人類區別于動物最顯著的特征,同時,也是最具有活力的標志.區別于物質空間同時彰顯人們的價值追求以及審美情趣的就是文化空間.而由于文化具有同質性,又組成了帶有特色的族群空間.文化空間的誕生正是彌補了人類自誕生以來的原始特征,是人的未完成性與開放性共存的表現.醫學作為生命科學技術,必然納于知識空間,但“人化自然”必然使社會空間內涵了包括傳統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內容的文化印記.因此,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敬畏生命、精益求精等也必然內涵于醫療規律之中,醫學文化空間的不斷發展正是人類本質力量自我確證的過程.自西方醫學傳入以來,人們迷戀于西方醫學的“立竿見影”,開始急于求成,加強了對技術理性的關注,造空間狹小.醫學生文化教育的缺席讓意識被庸俗糾纏,環境的變化與人的改變處于“異時空”之中,人自身變化的滯后性最終不利于醫學精神的發展.

    3促成“空間和諧”,改變醫學生認知困境的策略

    3.1面對網絡“族群空間”,信息教育不可缺席

    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培養新時代信息能力型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挑戰.對醫學生而言,除了具備多方渠道獲取醫學信息的自覺性外,還應在信息分布及傳播的不平衡狀態下,有效挖掘和判斷信息,對信息的評價具有預見性,從而在網絡流動空間中形成大腦“過濾空間”,去偽存真.由于信息能力的培養在大學之前始終處于缺席狀態,致使學生只能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要么被信息有預謀地支配,要么無意識地宣泄自己的情緒,使信息空間越來越私人化.針對媒體報道的醫療事故新聞,虛假信息,漏報錯報,引起社會輿論質疑,使得許多剛剛入學的醫學生因對醫學專業本身認識存在局限性,不能適應緊張的學習任務,在網絡尋找“同命相連”的族群空間,便組成了不可小覷的“負能量場”.所以,即便進入大學,盡管醫學生在大學期間以專業學習為主,學校依然是信息教育的主要輸出地,學校應承擔起信息教育的責任.對此,醫學院校應定期開展網絡信息教育課程,涉及信息傳播、信息選擇、信息素養等方面內容,針對信息教育在醫學院校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應提供強有力的政府相關政策支持,有計劃的開展、有規范的指導,真正能夠形成系統的信息教育空間.

    3.2面對現實“利益空間”,特色教育不可缺席

    在空前的激烈競爭的新時代,努力學習本領以適應社會,成為醫學生普遍認可的價值目標.他們懷著崇高的職業理想走出偏遠地區,闖進繁華都市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卻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現實中經濟空間的等價交換原則被他們錯誤地植入職業價值空間,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將功利主義擺在首位,重報酬輕責任,在強烈的經濟空間暗示下,造成價值空間迷向.醫學生由于其學科性質特點,極易忽視意識形態的相關學習,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沒有脫離照本宣科的傳統模式,忽視了現實空間中的多樣化與教育空間中理論與專業性的結合,使學生時常感覺課本的空泛與不真實,無法引起共鳴.我們并不缺乏思想政治的教育,但卻流于形式,疏于內容的創新.對醫學生應采用專業特色教育,將未來醫務工作人員的角色意識與公民的責任意識結合起來,將醫學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信念與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結合起來,將胸懷仁愛的情感經驗與公平正義的秩序意識相結合,形成思想政治與醫學專業特色相結合的“元素交叉空間”,真正解決醫學生認識上的困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成人自拍小视频|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 |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性视频在线|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香蕉|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