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激發與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7-0065-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吸引現代孩子的東西很多,如網絡、游戲、各種娛樂項目,使得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足夠的興趣。導致教師們叫苦連天,在課堂上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方法用盡就是效果不盡人意,那么怎樣做效果才好?通過實踐我總結了三個方法。
1.深入挖掘文章的閃光點
在備課時,首先要鉆研文章,挖掘文章閱讀的興奮點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只要細心研讀就能發現它的閃光點。
1.1 找準文章線索。課文的寫作線索,如《白鵝》中的"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將心比心》的課題"將心比心"等詞句,它們統領全文,具有貫穿作用。把握住這些,好似抓住了一條線,可以把課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樣串聯起來。能使我們更快地進入與文章的對話狀態。例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就利用這句話進行貫穿全文的教學: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學生從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學過程沒有煩瑣的提問,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對話。
1.2 抓住重點語句。有的課文有一些典型的語言現象和關鍵語句,我們要牢牢把握,重點講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寫草地的句子,《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兩處寫景的文字,,還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滿哲理的語句等等。這些地方對學生的語言習得很有裨益,不僅能提高語文素養,而且在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閱讀興趣的生長。
1.3 適時解答疑難點。文章中還有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如果不適時的給學生以解答,學生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如在講《曼谷的小象》一課中的"點綴"一詞時,不出示點綴著野花的圖片,而是老師讓孩子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上密密麻麻的綠草,再點綴一朵紅花。這個詞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還有一些看似平淡實則精妙之處,看我們能否像伯樂一樣將它的妙處用合適的方式展現出來。作為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讓自己能獨具慧眼。
2.巧妙設計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設計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課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得到最精彩地發揮。
2.1 要有誘人的導入。抓住題眼,設計好切入點,引起學生探疑興趣,導入力求簡潔高效,富有兒童情趣。一位老師在教學《燕子專列》時,抓住題目專列進行語言實踐,她出示"專列"一詞,采取猜詞的方式,例如:專門去做一個采訪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懂得了和"專"搭配的詞語,這是很高效的一種做法。有的課題簡潔明了,采用提問切入也是比較高效的做法,讓學生提問,問題來自于學生,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
2.2 多創造讀的機會。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種方法,緊抓課本中的精彩處,讓學生反復誦讀。激發學生去品味、感悟,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積累的多了,自然會運用的就多了,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真正地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語文課堂多讀,讀出味道,合理安排讀的時機,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那么語文素養一定能提高。
2.3 巧用輔助手段。輔助手段要恰當運用,它是為學語言而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老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寫的景物后,根據課文的內容出示相應的天山風光,而后引導學生:其實深入閱讀課文你更會被作家那精妙的語言所吸引。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和畫面相應的語句。再看看畫面,你能給畫面取一個合適的標題嗎?學生取出了一個個精美的標題,有的用上自己積累的詞語,有的把課文里的詞語進行重組。學生為自己的詩情而激動不已,他們享受著語言的無窮魅力。
2.4 適當穿插練習。課堂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穿插適當的練習,不但有利于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還有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改變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詞語意思和語境,以比賽的方式讓學生選擇文中的詞語填進去,學生興趣很高,要恰當填詞,學生首先必須認真讀文,這樣一舉兩得,既認真讀文,又自主掌握詞語。
3.靜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帶著精心預設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從容應對、駕馭自如,讓學生靜心品文,有足夠的時間沉下心來靜靜品讀,細細思考,慢慢感悟,讓學生收獲著、品嘗著文章的魅力,得到閱讀的樂趣。
3.1 靜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在教學《媽媽的帳單》一課時,圍繞"媽媽的帳單和我的帳單有什么不同?"這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進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狀態。學生通過思考比較明白了帳單背后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為媽媽寫一張帳單,學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這么多的錢,還不包括父母付出的愛心和呵護。學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愛的無私和無價,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3.2 品味情感。我們喜歡閱讀,經常是因為文字能打動我們的心,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與文章對話,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師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學生帶入情境。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老師沒有提問題,而是飽含感情地說:認認真真讀課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感內涵。當學生被感動了,被震撼了,他自然會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閱讀中去,與文章產生共鳴。從而喜歡閱讀。
3.3 快樂練筆。在課堂上恰當地練筆,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能使課堂動靜結合,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精心設計孩子喜歡的點讓孩子感受抒發的暢快。他們在交流時更能體驗到快樂與人分享會得到更多的快樂。學生讀著自己創作的練筆,他們感受到來自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積極;理解;交流;方法
教語文有兩怕,一怕教閱讀,一怕教作文。教閱讀怕什么呢?教師在拼命引導學生往一個標準答案上奔跑,但學生就是引而不發,不是不知所措,就是與標準答案相去甚遠,急切中,教師只好自己說出來。結果是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無所獲。以標準答案為教學目標的教法一般是:提問――回答――再提問――再回答,沒有閱讀,只有理解,既沒讀好,又沒理解明白。閱讀教學怎么教,很多教師很迷惘。怎樣走出這種迷惘?在聆聽了北京師范大學“全國著名小學特級教師送課到西吉”專題講座和教學示范之后,我們終于找到了答案。
一、要理解,先讀清楚
沒有閱讀,就沒有理解,這是一種因果聯系。但閱讀不是放任自流的讀讀就行。有效的閱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師要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把能體現文章思想內容的詞、句了然于胸,在學生閱讀時,明確提出找最難理解的詞、句,找最使你感動的詞、句,你認為那句話寫得好等閱讀要求,讓學生知道讀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做準備。在學生讀完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做交流,如果學生找的好,理解深刻,就可以進行新課。如果還沒有達到預期,就要求再讀,再交流。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形成閱讀是理解的前提的心理基礎,又能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如在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痛失父親”的情感老師怎么講也進不到學生的內心,原因是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時候脫離了語言文字,沒有抓住最能體現“痛失”的一句話、一個詞“釘”。這說明讀的不認真、不深刻,沒有讀清楚。在這里,讀清楚的要求是沒有文字障礙,能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能劃出重點字、詞、句。
二、互相交流是分享閱讀成果,深入理解的最有效手段
在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要把自己也定位成一個交流者,平等的與學生進行互動。武瓊老師在學生讀后要進行討論理解時說:“我們來交流一下。”而不是我們許多老師所說的:“現在來回答這些問題?!薄拔覀儊斫涣饕幌隆!卑呀處熀蛯W生拉成了零距離,使交流在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生思維不受壓抑,理解就會更深刻。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理解給予更多的賞識和寬容,只要他們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要給予肯定,并順著他的思維進行深入引導,以達到更佳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杜絕“請回答”這樣的提問式語言,因為這樣的話會使學生感覺自己的答案不標準而噤若寒蟬,不利于閱讀理解的展開。
三、閱讀教學要把握整體性,切忌把理解搞得支離破碎、華而不實,但也不能一開始就給出結論,禁錮學生思維
對文章的理解是一種整體感受,只有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句深入理解,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許多老師在教閱讀教學時,一般是提出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就算完成任務。這使學生只見“點”,不見“面”,對文章形不成整體認識,也不是有效的理解。有的老師雖然在開始注重了整體感知,但在沒有深入引導閱讀理解之前,在學生只粗讀課文之后,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總結出來,而且是用教學參考書上標準的語言呈現給學生,給人一種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感覺,也就是沒必要再教了。這種事先給出結論,然后再找過程的教法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他會把學生思維禁錮到老師總結的話語之內,不利于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閱讀教學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的一個環節,二者不可偏廢
關于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現在越來越趨向于統一,即語文教學既要重視其工具性,又不能失之人文性。事實上,許多老師在教學中會走向偏頗,在學字、詞時脫離語言環境,不借助閱讀。在教學閱讀時,又忽略字、詞、句對表情達意的作用。讀課文就只讀課文,學字、詞就只學字、詞,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閱讀教學要取得實效,就要把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在一起。
五、閱讀教學是對老師基本功的考驗,教師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
多數不會進行閱讀教學的老師,其實自己就讀不懂教材里的文章,他對文章的理解是從教學參考書上得來的,也許還沒有學生讀的深刻。因此,要走出閱讀教學的迷惘,教師首先要對要教的課文內容不迷惘。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具體的高效課堂要求是:
1、規范教案。教案的書寫除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外,重點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生學情研究、方法指導、規律揭示、提問設計,應注意的問題和講授語言的精練設計等方面。
2、印發學案。每節正課必須給學生印發學案。學案包括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自主預習,自我探究、問題集中。具體內容由各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研究討論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