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新同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咦!頓時映入我眼簾的她是誰?會不會是即將成為我的新同學呢?我的心激動得怦怦直跳!怎么看起來跟《倒霉女生小豆子》里面的唐豆那么像?我興奮地來到自己的位置上跟同學們議論起來。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今天有一位書中的人物回來和我們度過這一個學期!”零零狗說道。
“不——會——吧!”我們異口同聲的驚叫起來。
正當同學們議論紛紛的時候,上課鈴聲響了起來,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著語文老師高老師開學的第一句話。
高老師優雅般地走到講臺桌前,向大家宣布:“這個學期,我們班來了一位新同學,你們猜猜會是誰呢?請大家用掌聲歡迎這位新同學!”
就在這時,新同學走進了教室,我一看呆若木雞。于是又急忙揉了揉眼睛看看是否看錯。對!沒錯!她就是唐——豆!
全班同學立刻安靜了下來!有的同學目瞪口呆,有的同學暗暗叫好,還有的居然站起身鼓起掌來!
過了將近半個學期,小豆子和我成了我們班最要好的朋友。每天一起上、下學,一起免費編手鏈給同學們,小豆子還跟我講她在以前學校的倒霉事,小豆子的倒霉事真是一蘿筐啊!
隨著一片秋風,秋天的最后一片葉子,悄悄地沉睡在土地上,冬天即將來臨。小豆子也將轉回她的“倒霉”學校了。
我悄悄地把小豆子拉出來,與她告別,還送給了小豆子一件白雪公主裙和一個美麗的白雪公主的水壺,我知道這是小豆子最喜歡的牌子,小豆子也送了我一個她自己繡的布袋熊給我。我們兩個眼睛紅紅的,兩雙小手又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好久沒有分開。
劉麒麟的個子中等偏上,像個木樁,他的眼睛又黑又亮,他也是個“四眼田雞”,一看就知道他機靈過人,一肚子的鬼主意。說話的聲音很特別,十分搞笑。是我們班有名的“開心豆”。我們同學都喜歡他。
語文老師讓我們朗讀課文的時候,一個人朗讀。每次他讀起課文來,那速度真叫快,如果不仔細聽的話,就是“嗡嗡”的聲音,根本聽不明白,到最后,不知道他在讀些什么。因此我這個“新同學”建議你以后吐詞清楚點。
劉麒麟走起路來總是搖搖晃晃的,有些像企鵝,看起來很好笑,也很可愛。
我們兩個同學在一起閑談的時候,總喜歡說些搞笑的話。在女生面前犯錯誤的時候,我聽得最多的就是“我錯了!”這三個字。真有趣啊。
我的學校
我的學校是衛門口小學,它坐落在武陵區絲瓜井,每天都有瑯瑯的讀書聲。
來到學校,我會看見一行字:歡迎來到衛門口小學。走進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電子大屏幕,還有高大的教學樓。教學樓前面有升旗臺,左邊有寬廣的操場。操場的四周有一排排的色彩艷麗的花朵。操場一圈有 100米 。左邊有整整齊齊的乒乓球臺,熱愛運動的人都會去那里。繼續往前走,可以看見花壇,里面有許多五彩繽紛的花朵。在我們上課的時候,這些蝴蝶翩翩起舞,仿佛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在跳舞。
這就是我的學校。真是讓我留連忘返啊!
老師點評:
流暢的語言,優美的文字,美麗的校園在你文筆下變得更加美麗,文章畫波浪線的地方是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我們班又多了一個新同學。
她梳著一條長長的辮子,眼睛又大又圓,是個雙眼皮的小女孩。每一次老師給她的任務,她都很迅速的完成了。
她剛剛來時,老師把她排在最后一個,并且一個人坐。但是,等到下課時,許多女同學上前去要和她玩,可男孩子們卻毫不在乎地自己玩自己的。她沒有答應任何人的邀請,自己卻和我玩起來,因為是女生,其他女同學很嫉妒,但也沒辦法,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她就是冉陽,成績優異,直線上升,我為有這么一個朋友而感到特別的自豪!
先是我截獲高雪的手機上有大量曖昧短信;再有英語老師“摸進”了學生的QQ群,學生直接用“老公”“老婆”相稱……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和學習受到了不良的影響。早戀,一直就是個燙手的山芋,通常的說教學生不會買賬,很可能形成對立,走上一條不歸路。
另外,90后的這些學生是在網絡上成長起來的,學生的交流空間寬泛。我該如何選取一個切入點呢?
面對問題,我用網絡架起一座心橋。
我舍棄了常規的班會課,謹慎地借舉行語文公開課的機會,充分挖掘《致女兒的信》中闡述的戀愛觀點,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愛情觀的大辯論,為遏制早戀造勢。
隨后,在學校貼吧上,我遭到了學生的圍攻:
(淚飛霜晨)老班就是一個衛道士,一個70后男人,滿肚迂腐,就知道對戀愛橫加指責。
(圣斗士星矢)老班是個俗人,鼓吹什么“封閉情感,贏得明天”,青春期就是一個戀愛的季節……
我選擇了回帖交流。
親愛的同學們:
利用語文課,和你們探討了“愛情”的定位及態度。作為一名70后班主任,我了解當下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以及前衛的你們對感情的解讀。但正如文章所說:只有學會“以人的方式”去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這對你們可能過于深奧,以你們年輕的生命、尚未觸及社會倫理的閱歷,這是多么教條啊!你們信奉的是跟著感覺走。真正的愛情,要經過生活和時間的磨礪,她是生死相依,永不離棄;她是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眼下的你們,沒有時間和生活積淀,愛又怎能輕易地說出口?
我知道,對正在成長和成熟著的你們而言,愛情肯定會占據你們心靈的某個位置,如同春天草兒要發芽,花兒要開放。但關鍵是要慎重和理智,敢于割舍,成全學業,這才是你們追求的人生極致!歡迎和你們爭鳴,希望和你們共同進步!
第二天,我又把這封信掛在了我的個人博客上,邀請我的學生及家長閱帖、跟帖。
“早戀門”事件后記
如今,我班的“早戀門”事件早已塵埃落定。做90后學生的思想工作,我總結出了以下三條:
1.用真誠的心愛學生。愛學生是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前提,師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連接師生情感的紐帶,它可以消弭隔閡,親密無極限。
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一副黑黑的眼鏡,全身白白胖胖,非常可愛——這就是他,我的同學江俊翰,在我原來看來,江俊翰是個非常小氣的人,可是一件事,卻讓我該變了對江xx的看法。
夏日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陽烤得人口干舌燥,正好教室里沒了水,送水師傅又下了班,哎!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大家只好在學校門口買飲料或蛋筒雪糕吃。大家津津有味的吃著,喝著,唯獨只有江xx什么也沒買,葉xx看見了,沒好氣的說:“喲!江xx,沒錢呀!”江xx笑著說:“這些飲料太貴,我去別人的班上打點水喝就行了。”同學們聽了,紛紛議論開了:“真小氣,一點錢也不愿意花。”江xx聽了,也不建議,便走開了。
秋天到了,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秋游。中午,午餐的時間到了,大家有的去買雞絲盒飯,有的三五成群的去山頂飯館進餐。江xx呢,他只抽出了一元,買了一個長長的面包,在山下獨自一人啃了起來,有的同學見了偷偷的笑了,有的還指手畫腳:“看,又不是家里沒錢,連個盒飯都不愿意買……”打這以后,大家都不愿意理江xx,還在背后偷偷叫他“吝嗇鬼”。
有一次學校發動同學們參加“綠色募捐”的活動,為全市實現綠化出力。第二天上午,同學們都把錢帶來踴躍募捐,只有江xx不吱聲。我見了,冷笑的對他說:“看你這樣子,肯定不捐錢了。”有的同學也對江xx翻翻白眼。等同學們捐完后,江xx才從荷包里拿出一些鈔票,數了數,足足有100元。
她對家人也很孝順。時常幫助媽媽做家務,聽爸爸媽媽的話。
每當她的朋友需要她的幫助,她一定會伸出援手。老師和同學也對她贊口不絕。她成績好時,不會驕傲。她看到一些成績不太理想的人時,她就會安慰她,叫他不要灰心,下次再努力。
人們都說她又漂亮又聰明。但她常常都說自己不是最漂亮,不是最聰明。自己是不漂亮,最不聰明的那個。當然同時,她有困難時都會有人幫助她。
有一次,她在校不見了一個十元。大家都為她拼命去找。最后,好人有好報,終於找到了。
【關鍵詞】自我同一性;心理發展困惑;Marcia
【中圖分類號】B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1-0100-2
一、James Marcia關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一)困惑于同伴交往與親密關系的建立――同一性擴散
在交往同伴中,有的大學生易出現脫離群體,疏離他人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拒絕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疏離人群而生活在自己封閉的孤獨世界當中。當自我疏離他人,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時,“大學生就會主動回避、阻斷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導致‘鏡像自我’的缺乏,從而生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個體因缺乏外界有效信息的刺激與交流,就會逐漸導致自我認識動機的缺乏。“而自我認識動機缺乏是自我發展停滯或后退的表現”。這對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心理能量的積聚甚至自我實現都是一個很大的挫傷。
在親密關系的建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困惑則是自我過分與他人糾葛。自我與他人糾葛是一種個體與他人的關系纏繞與混亂,不能理清自我與他人的邊界,時而自我和他人共生,時而自我和他人分化。處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就會感受到不斷的矛盾,不能客觀地整合自我。在親密關系中,若產生自我與他人的過分糾葛而不能理清雙方的人格與角色邊界,將會導致親密關系的緊張甚至破裂。
瑪西亞的研究發現,同一性擴散階段是四類同一性狀態中最不順利的階段,其被看做是隨后個體心理困惑及問題出現的前兆。處于自我同一性擴散狀態下的個體在親密關系的建立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更易出現一些發展意義上的困惑。他們難以與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戀與健康的親密關系。同時,“與獲得和延緩狀態相比,擴散狀態下的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制力更低。同一性擴散階段也同高焦慮、冷漠以及和父母關系分離有關。”由此可見,此類個體早期的親密關系模式與因此而逐漸養成的冷漠、低自尊、孤僻等特征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們日后的交友方式與親密關系模式,繼而影響到其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角色整合的發展,進一步影響其人際交往與戀愛婚姻的健康發展。
(二)困惑于學業與職業生涯規劃――同一性延緩
身處“心理延緩期”的大學生面臨著“我是誰”和“我要走向何方”的發展問題。在此階段,既要付出學業上的努力以期為日后人生發展奠定穩定基石,又要對各種人生方向與發展可能進行探索,還要考慮到日后職業類型的選擇與人生目標的定位。一些大學生會因自我同一性的延緩產生生涯方向或職業目標的模糊不定感。因而在面臨生涯抉擇或發展危機時感到焦慮不安、彷徨困惑,甚至逃避抉擇。長遠上棄權自己的生涯規劃,近期里產生學習厭惡,削弱學習動機,讓權自己掌握學業與人生的主動性于無盡的焦慮、空虛、被動和茫然。
同一性延緩是高探索、低投入的一種同一性狀態,處于該狀態的個體還未形成明確的自我定位,“他們正處在探索的過程中,收集資料,嘗試行為,正在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方向。當大學生處于延緩狀態,缺乏行動的動力時,他們就不能體驗那種深深的、下意識的歸屬感、幸福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不能全力以赴并堅定地進入自我探索,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易處于停滯狀態,限制了自我達成的時間與速度”。適度的延緩狀態有助于個體對自身發展的可能性進行各種積極探索,埃里克森也曾呼吁社會應提供條件,給予青少年適當的心理延緩期,以助其挖掘自身潛能,尋找人生恰當的目標定位。但是,當個體處于過度的同一性延緩狀態時,便有可能產生焦慮、空虛、彷徨、面對人生抉擇優柔寡斷的心理困惑。對于大學生來說,這些情緒困惑將極易直接指向對其自身在該階段十分重要的兩項任務――學業完成與職業生涯規劃。并由此影響其自我認識與自我體驗,阻礙心理力量的積聚,繼而影響到大學生的自我實現。
(三)困惑于發展個體主體性與處理和權威人士的關系――同一性早閉
主體性是指個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觀的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只有具備了較強的主體性,個體才能有比較高的反思、整合與確認自我的能力,才能客觀地審時度勢,表現出符合本年齡特點的適應行為。主體性缺乏的大學生易表現出強烈的依附感。
同一性早閉之所以會導致大學生出現自我依附于權威,缺乏個體主體性,是由于早閉是高投入但沒有探索和選擇就接受了別人給自己定下的價值和目標,而這個“別人”通常是權威人物。一般,早閉階段的青少年和父母有著特別親密的關系,一旦他們接受了直接采納父母的價值觀指導而并不經歷自主“探索”這一模式,便會逐漸養成唯權威是從、怯于自主獨立處理問題的行事風格。
這樣導致的結果將是:“當大學生在意并以權威的意見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的時候,他就不可能去質詢文化和社會的有效性以及反思他人對其自身知覺的適當性;他就放棄了自我探索的投入,全盤接受外界對自我的標定,從而擁有了非真實、客觀、整合的自我狀態,處于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表現自我依附于權威,缺乏主體意義。”因而早閉狀態的青少年比其他狀態下的青少年更傾向于統一、墨守成規和對權威的服從。
二、基于自我同一性研究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對學校心理健康課程設置的啟示
從促進學生“自我同一性獲得”的角度出發,針對大學階段學生心理的發展特點,學校應注重設計一些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自我認同感,形成穩定、清晰自我意識,有助建立積極自我同一性的課程。
1.有助于自我認識的課程開設
筆者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綜合自身對自我認識的需要與周圍同學的多數需求,建議高校針對大學生的自我認識開設下列課程:
(1)人際交往技巧課程。針對自我同一性擴散、延緩所可能導致學生形成不良人際交往模式的發展問題,建議學校開設有關人際交往技巧的課程,首先基于“我是誰”的問題進行探討,繼而將學生的視線導向“我認同于哪類人以及對其認同的深層原因”,進而更深一步啟發學生挖掘“我過去人際交往模式的利與弊”并對癥下藥,傳授給學生健康積極、行之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使其一方面發展良性的同伴關系,另一方面在其間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擴大自己的交流空間,取得更多的互動機會,這將對同一性的獲得提供重要有效的渠道。
(2)情緒的解析與控制課程。針對大學期間學生普遍出現的情緒問題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深層的自我認識與同一性危機等問題,建議校方考慮開設類似于情緒的解析與控制的相關課程。從生理方面分析情緒產生的機制,從心理方面解答情緒之所以能發生并維持的認識方面的深層原因。啟發學生探索自我的不良情緒來源與其之所以反復的原由,繪制自己的情緒周期圖,教給其ABC合理情緒認知方法,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有而健康的情緒調節方式,通過認識情緒達成認識自我進而利用情緒幫助實現自我的健康發展模式。
2.有助于自我實現的課程開設
(1)針對大一新生的環境適應與角色轉換課程。大一作為過渡高中與大學生活的一個關鍵點有著重要意義。個體將在這一年從過去的行為模式中蛻變,進行全新的角色認識與環境適應,達到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的蝶變。期間因為環境與角色的突變很有可能引發認知失調,導致適應不良等發展困惑。因此,學校在這一關鍵點進行相關課程的開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與支持將變得十分必要。通過該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解答困惑,傳授方法的平臺,將有利于其盡快盡好完成角色的轉換與環境的適應,為日后的同一性發展與自我實現奠定穩定而健康的基礎。
(2)針對大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大四這一年學生要考慮自己畢業后的去向、進行日后人生發展方向的定位與職業抉擇。“我將去往何方”將作為一個緊迫的選擇被反復思考,在這期間,學校應配合學生的需求開設有關職業規劃與求職技巧的課程,教給大學生“我將如何走向理想未來?”的技巧,幫助其踏穩自我實現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二)對學校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統的啟示
1.運用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專業支持
現今各高校大多擁有心理咨詢室。對于學生來講,這是社會支持系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詢室一般配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擁有舒適放松的咨詢環境、提供專業的量表與輔導、治療方法。這種設置有利于學生在信任、共情、安全的環境下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使校方可以積極了解在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利于在適當時期投入適當心理干預,引導學生從心理困惑中自我解脫、自我發展,進行積極的人生探索、加大當前的投入,繼而走向同一性獲得、自我實現。
2.運用學校各大社團的有效途徑
在學校設立心理健康社團,定期舉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與學生分享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教給學生自身調節、自我認識的有效方法。并可建立心理互助小組,幫助學生在群體范圍內主動傾訴、分享、共情,助人自助,形成健康的心理與完整的人格。這種運用社團活動進行的心理輔導既有利于校方了解學生的發展困惑繼而提供支持資源,又在客觀上為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與健康的同伴交往模式提供了平臺。
3.運用高校心理健康巡回演講的良好資源
在名人、學者頻繁于高校巡回演講的當今,學校可考慮定期邀請一些學者、大師給予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根據社會觀察學習理論,學者、大師的健康完整人格與嚴謹謙虛的行事風格將為大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形象。學生可在演講與互動交流中領略榜樣的風采,體會到一個自我實現的人擁有的可貴品質和行為模式。從而將這些積極的道德品質與行事風格內化,加之學校一方及時針對其進行良性引導,便可在學生日后的學業投入與生涯成熟過程中以一種良性的狀態呈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生涯目標達成均有深遠的良性影響。
三、結束語
處于大學環境中的個體將面臨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抉擇與任務,他們在此階段的學業完成、親密關系建立、職業規劃以及人生目標設定將會為其此后一生中的發展埋下重要伏筆,因此,身處該重要階段,大學生自身的自我同一性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困惑將會是一個極為值得學校重視的問題,只有當學生完成了同一性獲得的狀態,其日后心理的穩定、健康發展才會成為可能,也只有當校方重視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為學生提供一個可靠、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統時,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獲得才會更加順利,成長中的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3-0164-02
在二語習得領域里對動機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當數加拿大著名學者R.C.Gardner和他的同事們。以加拿大學習者法語學習動機研究為基礎,Gardner和Smythe提出了一個二語學習社會教育模式,試圖解釋某些個體差異變量(智力、語言能力、焦慮和動機)在影響二語學能方面的作用。這一模式整合了Carroll模式的幾個方面,使lambert提出的理論公式更正式,并得到擴展。自Gardner&Lambert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二語學習者的動機進行研究后,學習動機研究已經成為二語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英語的日漸國際化,Gardner理論中的“綜合性動機”這一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戰。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多元文化逐漸盛行的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目的語社團了。隨著移民現象的增多,英語慢慢演變成為一門“世界語言”,說英語的人不再是單純的“本族語”者了,學習者實際上已經很難找到真正以英語為母語的社團了。英語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得傳統的融入性動機概念很難再有力地解釋許多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動機。研究者(Yashina,2002;Lamb,2004)認為此類學習者的動機已經不再只是對以英語為母語的目標語群體的興趣,而是對以英語為共同體的全球性共同體的態度。Ushioda(2006)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這一全球性共同體并非特定的外部參照群體(externalreferencegroup),而是作為該共同體成員的學習者自身的部分內部表征(internalrepresentation),動機研究者因此有必要重視對學習者自我與認同的研究。這一觀點與二語習得投資理論不謀而合,都將二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者的自我和認同聯系起來,為解釋全球化背景下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此同時,心理學研究中自我理論的發展也為重新解釋Gardner(2005)修改的社會教育模式中的融入性和工具性動機提供了有效理論支持。Higgins(1987)和其他心理學研究者(Markus&Nurius,1987;Markus&Ruvolo,1989)強調了未來自我導向的作用,將自我理論同動機研究結合了起來。Higgins進一步將個體的自我分為現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Dornyei指出融入性動機和內化的工具性動機都可以用理想自我來涵蓋,未內化的工具性動機則可以用應該自我來解釋。
一、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及其內涵
新千年以來,在梳理本學派傳統、借鑒社會文化學派成果的基礎上,Dornyei進一步修正和發展心理學派的理論,提出:“我想為二語學習動機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將它與自我和認同的理論聯系起來”。這種概念重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語不僅僅是交際工具或課程內容,也是個人的人格‘核心’的一部分,參與大多數心理活動,并且是個體之認同的重要部分。所以,筆者越來越傾向于從人的角度來研究動機。”Dornyei&Ushioda將自我理論引入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認為外語學習者的未來自我導向是其動機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因為學習者有消除其當前自我與未來自我導向間差距的需要。Dornyei借鑒人格心理學中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或“自我導向”理論,來構筑自己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該理論突出了未來自我導向(理想自我、應然性自我)對動機的促進作用,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Dornyei建立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理想二語自我(idealL2self),指與二語相關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們想成為的理想自我是說某種二語的,理想二語自我就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以縮小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二是應該二語自我(ought-toL2self),指人們相信自己為了避免負面結果的產生而應該具有的那些特征。這一層面較多地與工具型動機,外在動機相對應。三是二語學習經驗(L2learningexperience),指與具體學習情境相聯系的動機。三組內容共同形成了對二語學習動機進行解釋的新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的基本假設是:“如果熟練使用目標語是學習者理想/應該自我組成部分的話,他就會具有學習目標語的強烈動機,因為學習者有消除現實自我與可能自我間差距的心理愿望”。Dornyei等人的理論認為當一個人說外語時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不同的人,而事實上也經常表現的和平時不一樣,在Dornyei(2005)的模式中,理想中的語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想象中的目的語社團的成員,其心理建構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說英語的社團,而另一部分則依靠我們的想象而建立。
根據心理學的自我理論,個體的可能自我并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外語學習者的理想和應然性二語自我也是處于發展變化之中。而二語學習經歷本身就是一個發展過程。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的三組內容都體現出了共同的特性,即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和心理結構的動態性。近年來的動機實證研究初步證明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有效性,開始用該理論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討論。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理論前提是動機過程觀,該系統通過現實和可能自我之間的參照
點關系確定了動機行為的起點和終點,推進和完善了二語動機的過程研究模式。該系統理論的組成內容也具有動態性,因此在解釋動機發展變化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同時,該理論能夠將多種現有動機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具有較強的解釋力。Dornyei指出融入性動機和內化的工具性動機都可以用理想二語自我來涵蓋,未內化的工具性動機則可以用應然性二語自我來解釋;應然性二語自我與外部動機對應,外語學習經歷與內在動機存在對應關系。此外,雖然動機自我系統理論更傾向于從學習者的內心世界尋找動力的源泉,與學習情境相關的動機因素不是該理論關注的重點,但是Gardner社會教育模式中對學習環境的態度與學習者的自我系統也具有密切的聯系。
以上的綜述表明,Dornyei想要回答在新世紀里,綜合型動機的概念由于缺乏目的語言社團而受到的挑戰。他認為,學習者通過想象國際化的英語社團,并想要成為其中的一員。“二語動機自我系統”這個概念想要克服現實社會中缺乏明確的目的語言社團而產生的問題,給動機研究帶來新的視野和見解。
二、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缺陷
該理論通過現實和可能自我之間的參照點關系確定了動機狀態的起點和終點,推進和完善了二語動機的過程研究模式。對學習者自我認知的關注使得該理論可以相對有效地解釋外語學習者動機狀態的變化。但是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本身存在不足。該理論源自心理學自我理論。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構成其基本假設中對動機產生的解釋。但是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并沒有吸收Higgins理論的主體部分,即對消極情感發展和動機消極變化的解釋,因此影響了其對行動中階段動機消極變化和相應消極情感發展的解釋力。Gardner(2005)認為理想自我與融入性之間存在聯系,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對等,具有較高融入性傾向的學習者會擁有不同的理想自我,因此理想自我的概念實際上影響了對融入性動機的理解。許宏晨(2009)在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綜述中指出該理論存在四項主要不足:與過程取向動機研究模式的結合存在偏差;內部關系不清;系統內部存在缺陷;實證研究匱乏。而且目前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對現實自我的作用關注不夠。雖然該理論的“外語學習經歷”內容包括了與學習者當前的學習環境和以往學習經歷有關的執行動機因素,可以被視為分別屬于當前自我和過去自我的范疇,但是對這些內容在動機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作用缺少深入細致的討論。
三、結語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雖然還只是一個稍顯粗略的理論框架,卻能夠解釋多種現有動機理論模式,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為動機教學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更清晰地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產生機制。盡管這一理論尚在不斷完善之中,在動機研究者中對其也存在批評的聲音,但它所具有的較強解釋力也已經引起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者的注意。
參考文獻:
[1]Do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 Z.Dornyei & E.Ushioda (Eds.),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2]Dornyei and Ema 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3]Lamb,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J].System,2004,32(1).
[4]Ryan,S.The Ideal L2 Selves of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8.
[5]高一虹,周燕.二語習得社會心理研究:心理學派與社會文化學派[J].外語學刊,2009,(1).
[6]許宏晨.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研究述評[C]//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第7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169.
[7]楊濤,李力.動機過程觀、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和動機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he Latest L2 Motivation Theory
DUAN Xiao-lu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