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建筑哲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哲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哲學論文

    第1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Architectural & Civil

    主管單位:吉林省教育廳科技產業處

    主辦單位: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長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0185

    國內刊號:22-1288/TU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2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通過對東西方建筑實踐與理論的對比,總結出建筑實踐與理論正從歷史上的游離的關系向當今的共生關系進行轉變,并由此指出我國當下建筑創作中所面臨的困惑之一是理論的匾乏。

    建筑學是一門十分高尚的科學,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勝任的,一位建筑師應該是一位天賦極佳之人,是一位實踐能力極強之人,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之人,是一位久經歷練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銳的感覺與明智的判斷力,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才能有資格聲稱是一位建筑師。上面的話出自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筑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由于它的科學屬性,需要有強大而系統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又由于它的工程建造屬性,需要有精深的實踐技能。

    1實踐先行—共同的生存訴求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建造活動都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然而,隨著從無意向到有意向的轉化,建筑的作用也從最初的純物理功能演化為具有意義載體的功能,它不僅要具有基本的物質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還要經常被要求具備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覺或親切柔美、或莊嚴肅穆、或富麗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會功能方面,建筑也經常成為顯示主人身份和等級,同時還會起到防御、教化、規訓等作用(如城墻、寺廟、講堂和監獄);在哲學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經常要與宇宙和天象聯系起來,反映了人的宇宙觀。正是這些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的需求,才推動了設計或者意向的發展,從而誕生了專業的建造師(在中國是匠師)。反過來,建筑師又在實踐中提煉諸多設計手法和技巧,結合自然條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從而形成法式或規制。但是,這些法式仍不能被稱作理論,因為它們仍然還只停留在經驗階段,沒有經過抽象和推理,沒有形成理性認識,更沒有演繹。

    2理論產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論,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義哲學和數學在內的古希臘文明的整體支撐,并擁有古羅馬帝國大量宏偉建筑活動的實踐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論,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這本書被埋沒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人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涉及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建筑構圖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環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設施、建筑師的培養等等。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西方相繼出現了阿爾伯蒂(意大利)、布隆臺(法國)、拉斯金(英國)等許多建筑家的理論著作??傮w來講,18世紀以前的理論,是以數學和歐幾里德幾何學為基礎的,理論家們繼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認為宇宙萬物被一種數學法則所控制,他們盛贊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的美妙,從中推演出萬物所應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為宇宙的模型,也應該遵循這些比例。這些理論,往往是個人觀點和心得,主觀性較強,理論本身所涉及的內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則,對于建筑結構、建筑環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幾乎都沒有涉及,所以對于實踐的指導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適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規劃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關心內部空間和人的行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沒有系統理論的指導下依然自發自覺地進行,并創造了建筑歷史的主體。18世紀以后,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和歐洲啟蒙運動的推進,學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崇尚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這些影響到建筑理論,也將近代科學技術理性主義包容進來。到20世紀(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論家與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語言學等多學科先進成就進行跨學科結合,從而建立一了系統的現代建筑學理論體系,使建筑理論的體系化超脫了個人而成為一種群體活動,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國古代建筑的思維活動,是在與歐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地理和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立國的國家,與收獲相關的節氣與天象成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時,與收獲相關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進程。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建筑理論與西方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范疇、體系與機制。在中國文化的宏觀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對于成器以為天下利的百工給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對整體世界的把握需要,將人類的社會與思維活動分為五個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即將無形的觀念把握與有形的器物制作這兩種活動分割開來,并與社會身份相聯系。從而設計活動分為兩個部分,與維系社會等級相關的思維活動納入到禮制及典章范圍,稱為“道”,與有形的器物制作相關的思維活動被納人“工”的范圍,稱為“器”,道與器的巨大鴻溝,加上后來的“治人”與“治于人”的對立,使得中國的建筑匠師長期未能完成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設計與施工、建筑于結構的專業劃分。即便如此,中國古代建筑活動中也依然產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論萌芽的建筑技術書籍。最早,也是最系統的應當數北宋時期由王安石主持編寫的,由政府頒布的建筑預算定額(也兼有施工手冊之用)—《營造法式》,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書中資料主要來自歷代工匠相傳經久可行之法。這本書不僅對北宋末年京城的宮廷建筑有直接影響,南宋時,還因在蘇州重刊而影響江南一帶。

    3當代建筑理論

    當代建筑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基本理論(如本體論、價值論、創作論……)、應用理論(設計原理、方法論、工具論……)、跨學科理論(如建筑史學、建筑教育學、建筑社會學、建筑行為學、建筑心理學……)以及建筑評論等?;纠碚搶儆诮ㄖ軐W范疇,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理論是有關設計方法的學問,它是伴隨著傳統無意識設計到有意識設計而誕生;建筑歷史與理論是研究建筑發展歷程與動因的理論體系,主要涉及技術、文化與藝術等因素;建筑設計原理是專門研究具體建筑類型的設計原則與范式的學科,也是直接指導建筑實踐的理論層面。當代建筑理論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建筑哲學思想與跨學科理論兩大范疇進行,因為這兩大范疇對建筑創作的科學化和人性化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表明了建筑師對于建筑創作的態度。

    第3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解構主義;正統;創新

    一、解構主義的起源

    解構主義哲學主要是以人文哲學為背景而產生的,其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而解構主義的直接來源是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不滿于貫穿西方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基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而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對于那種傳統的亙古不變的哲學信念發起的挑戰,1967年以《文字與差異》、《論文字學》、《語音與現象》這三部書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構主義的誕生。

    雅克?德里達以人的永恒參與為由,認為書寫語言使符號呈現出難以抹滅的物質銘刻,認為作品的意義是多樣化的、無止盡的、模糊的。同時,他強調符號不能使概念有意義,認為語言是一種開放的、變異的、無中心含義的結構狀態。他還認為建筑的目的是控制整個社會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反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壟斷地位,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把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對立起來的二元對抗方式??偠灾?,可以看出解構主義的特點就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

    二、什么是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實質上是對于結構的破壞、分解與重組,是對正統原則和正統標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按照解構主義理論,可以運用科學的符號學原理來分析圖像,并且分別說明其視覺的、文化的、以及語言的意義,這一分析過程稱之為解碼。解構主義的設計師們的共同點是賦予設計藝術作品各種各樣的形態,運用相貫、偏心、反轉、回轉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運動感形態的傾向。解構主義風格的設計作品大都具有無絕對權威、個人的、非中心的、恒變的、沒有預定設計、多元化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亂模糊等特點。大多數的作品看似凌亂無章,而實質有內在的結構因素和總體考慮的高度理性化特點。

    三、建筑上的解構主義浪潮

    二十世紀是各種風格與各種主義百家爭鳴的時期,這一時期產生比以往更多的設計風格和流派,集中地反應了各種流派設計思潮對建筑觀念的挑戰與探索,同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天才建筑設計師。在解構哲學的發展影響波及到建筑后,越來越多的表現在建筑上,建筑理論家將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筑理論,這一理論解放了設計者被傳統的結構主義完整性的約束,設計手法越來越讓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人物如弗蘭克?蓋里、伯納德?屈米、彼得?埃森曼等。解構是文化的重構者,建筑元素的交叉、重疊和碰撞成為設計的整合過程和結果。雖然形態表面似乎呈現某種無序狀態,但是其內部的邏輯及思辨過程卻是清晰統一的。解構主義建筑實踐過程追尋各種各樣的手法,創造出同經典建筑模式完全相反的充滿矛盾、沖突、變異乃至怪誕的建筑形態,但是建筑理論家們將這些建筑師統稱為解構主義建筑師,而這支流派則被命名為“解構主義”流派。

    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解構主義建筑設計家弗蘭克?蓋里在他的設計中就采用了解構主義方式,即把完整的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建筑整體破壞處理,然后重新組合,形成破碎的空間和形態。蓋里的作品相當獨特,極具個性,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傾斜的結構、倒轉的形式以及多種物質形式并將視覺效應與用到圖樣中去。他1978年設計的位于洛杉磯自己的寓所,使用了包括金屬瓦楞板、鐵絲網的色彩鮮艷的工業材料,是最早的解構主義作品之一。1998年弗蘭克?蓋里設計和建造完成的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集中了他后期解構主義的思想,整個建筑在河邊,采用了彎曲、扭曲、變形、有機狀、各種材料混合拼用等手法。

    20世紀80年代,建筑理論家伯納德?屈米、彼得?埃森曼與德里達開始有所接觸并相互影響。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筑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筑因素重新構建,利用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方式來建造新的建筑理論框架。伯納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義建筑在實現個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紀70年代起,屈米就聲稱建筑形式與發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沒有固定的聯系,他的作品強調建立層次模糊、不明確的空間。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達現存的社會結構而是作為一個質疑和校訂的工具存在。

    還有我們所熟知的央視大樓是典型的解構主義建筑,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建筑之一。它是由荷蘭著名建筑師雷姆?庫哈斯設計的。庫哈斯認為,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中“大多數只是按照預先的方式進行布置,在其中進行的只是慣常的活動”他覺察到摩天大樓的創造模式已成為定式,應該有新的創作邏輯與思路,同時,在對于高層建筑的高度問題上,他認為不必“參與對終極高度的無謂競爭”,而是建造“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群”。

    四、解構主義建筑的發展及問題

    總的來說,現在的解構主義具有無規則、殘缺、突變、矛盾、獨特的特點,打破傳統顛倒傳統元素,然后重組一種新的風格,這種模式順應了現代人們不斷追求創新,追求標新立異,追求釋放自我的時代。雖然其在聲勢上很大,在建筑設計探索之路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是解構主義本身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解構主義建筑理論試圖從建筑語言上重組建筑,實現建筑意義的真實表達,雖然實現了反正規傳統和正規標準的建筑模式,但是同時造就了光怪陸離的建筑景觀和對解構主義的錯誤認識。從為數不多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看出解構主義建筑是現代主義風格之外的一種理性風格,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解構主義建筑作品對現代主義建筑形成了很大的沖擊。但是由于解構主義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及人們的錯誤理解,比如:結構過于復雜、工程造價昂貴增加工程技術的難度以及形式的破碎與城市現有的形態顯得格格不入,無法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敖鈽嬛髁x”這個詞,在國內很是時髦,被看成是后現代的核心思想,人們將其理解為“破壞”,意思是要拆除一切既定的原有的結構或者模式,實則不然,解構主義不僅僅是在破壞同時也在建造著?;蛟S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為我國設計的央視大樓引起廣大人們的關注并將成為解構主義建筑在新世紀的一個里程碑性的建筑。打破了傳統摩天大樓的呆板布局,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這次設計造價也相當驚人,像這樣的建筑是否真的具有現實意義?當然從建筑學角度分析,它的確是建筑形式上的大突破,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解構主義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和爭議,但是,解構主義是在現代主義面臨危機,而后現代主義又被人們所厭惡之時,作為一個后現代時期的設計探索形式之一而產生的。在建筑理論方面,它敢于打破正規傳統和正規標準,使建筑設計師門從傳統的建筑模式中釋放出來,對新世紀的建筑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2

    [2]李辰琦,張伶領.“雜亂”中的“動態有序”――解構主義建筑的動態秩序|J|.建筑師,2004

    第4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梢钥闯?,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總的來說,《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腕w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偨Y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5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現代 裝飾 施工工藝 研究 探討

    一、前言

    人們進行室內空間建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將優美、舒適的環境傳達給對此空間身臨其境的人,所以,在進行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時,我們必須要對不同地區不同的興趣愛好、文化傳統、人生哲學、生活習慣、民族精神、風俗人情以及等等進行很好的掌握和了解,還必須要對人們不同的心理效應進行安排和調度,最終能夠將人們的心理效應應用到建筑現代裝飾施工工藝之中去,下面,筆者就關于現代裝飾施工工藝進行探討和研究。

    二、現代裝飾施工理念

    所謂的建筑裝飾理念主要是指人們通過各種渠道和過程,使建筑物所具備的使用性能能夠很好的符合人們在頭腦中反映的對于建筑物的審美要求預期的行為,現代裝飾施工已經成為了建筑裝飾中指導的思想。由于我們進行建筑物建造往往都是在一定需求之上的,或者是為了滿足人們物質方面需求的,比如說人們的辦公需求、居住需求、精神需求等等,所以,我們可以將建筑物在人們精神或者物質方面所占的比重大小作為一個參照標準,將建筑物很明確的分為宗教式建筑、紀念性建筑以及實用性建筑等等,在實際操作中,建筑物的大多數都屬于實用性的建筑,實用性建筑不僅僅能夠很好的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的使用需求,還能夠很好的對人們精神需求進行滿足。宗教式建筑以及紀念性建筑外觀形成的主要氛圍,能夠使人們受到一定的感染,最終使人們精神放賣弄受到洗禮。

    建筑物和其自身環境具有視覺方面舒暢性、使用功能合理性以及周圍環境協調性。所以,現代的建筑裝飾施工工藝理念也是千差萬別的,現代裝飾施工工藝是和人們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欣賞水平、文化素養以及要求等等具有很大的關系。大致上被分為莊嚴肅穆型、實用簡潔型、活潑開放型、淡靜素雅型以及張揚夸張型等等類型,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空間其現代裝飾的格調在人們心靈所引起的反映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對于現代裝飾,必須要考慮到現代裝飾以后所形成的環境效果,這樣能夠使人們精神世界能夠很好的和周圍所處的環境融為一體,以便達到其心靈上的溝通,最終形成共鳴,這才是現代裝飾施工最佳的追求。

    三、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和探討

    (一)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現代裝飾施工圖

    現代的建筑裝飾在進行裝飾方案以及裝飾理念的確定以后,做出具體的裝飾效果圖,必須要做出最為完整的裝飾施工圖,在進行現代裝飾施工圖審查時,我們必須要對以下方面進行側重:第一,我們要考慮現代裝飾設計的單位是否具備相對應的設計資質;第二,我們要確定裝飾設計能不能完全的符合建設節能、環保、消防以及規劃等等相關的規定;第三,我們要明確現代裝飾設計能不能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結構安全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涉及到了建筑主體承重結構的改動或者是建筑物局部增加了集中的荷載時,一定要由原來的建筑物結構設計的單位進行結構安全性的核查;第四,現代裝飾施工圖中所規定采用的那些材料是不是已經符合了現代裝飾理念中的要求;第五,對于所選取的材料品種、質量是不是符合了國家相關的標準規定;第六,現代裝飾施工工藝是不是滿足了質量標準這一要求。

    (二)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裝飾施工

    在現代的裝飾施工中,如果我們想要確保現代裝飾效果以及裝飾理念的很好的實現,就必須要明確以下幾點:第一,現代裝飾施工單位必須要具備其所應該要具備的施工資質;第二,裝飾施工單位要有針對性的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編制,并且必須要經過相關的審查和批準;第三,現代裝飾施工工作人員必需要具有相關的崗位資格證書;第四,施工單位必須要嚴格的按照相應的施工程序進行施工,禁止那些擅自改動承重結構、主體以及拆改管線等違反設計圖的活動,安裝設備管線必須要和裝飾工程的協調同時進行;第五,我們必須要堅持現代裝飾施工主要材料施工樣板制的做法。

    (三)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質量控制

    建筑裝飾施工工程中的項目管理工作堅決不能夠以包代管,一定要實行裝飾施工項目目標管理制度。在現代裝飾施工工程任務下達最初期,必須要將工程的利潤以及工程計劃的成本進行詳細的計算出來,裝飾工程項目在進行成本計劃指導之下完成其工期目標和質量目標。只要這樣,其經營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將全部的由裝飾公司來承擔,各個現代裝飾施工項目只有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面,才能夠有利于將項目經理的積極性進行很好的調動。最終從體制方面就保證了現代裝飾施工工程的質量。

    結論:

    本文中,筆者先對現代裝飾施工理念進行了分析,接著筆者又從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現代裝飾施工圖、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裝飾施工以及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研究與探討之質量控制這三個方面對現代裝飾施工工藝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筆者認為,理論只有應用到實踐之中去才能夠很好的發揮其作用,所以,筆者主張將關于現代裝飾施工工藝的研究與探討這一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之中去,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傻元 裝飾行業中的施工工法之我見[期刊論文]-廣東建筑裝飾 2004,(04).

    [2] 葉海光 淺談漿飾工程的現場施工管理[期刊論文]-廣東建材 2006,(09).

    [3] 張萬臣;鳳祥云;王曉冬 關于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與思考 2007.

    [4] 朱芳振.楊建中.關罡 外保溫外墻真石漆仿面磚裝飾施工工藝與質量控制[期刊論文]-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

    第6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環境 原創性 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X8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7-0097-0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1 景觀藝選題的目的:

    我以“對中國原創性建筑設計的思考――從王澍先生獲2012年普利策建筑學獎說起”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讓大家知道:原創性是設計的靈魂與生命。一旦設計失去了原創性就像人類沒有了靈魂,電腦沒有了CPU,是非??膳碌氖虑椤1菊撐牡哪康氖且庠谧尨蠹颐靼字袊瓌撔越ㄖO計是復興民族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課題。必須讓大家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2 選題的意義:

    建筑是反應歷史文化和人類生活的一面鏡子。而現在中國的建筑被歷史戰爭與社會經濟發展等因被素弄的支離破碎。逐漸失去原來面貌的就是逐漸失去自我、失去意識的機械化過程和同化過程。這樣我們國家的歷史將被淡忘、我們國家的文化將會消失。我針對這一現象,通過本次的研究課題,從王澍先生今年獲得普利策建筑學獎拋磚引玉,大量闡述中國建筑原創性的重要性。從而希望人們能對中國原創性建筑設計能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和對待。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建筑設計非常尊重歷史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他們對自身建筑原創性設計非常重視,而且從小就培養孩子愛國主義情操和之于發揚本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后現代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就是在美國和歐洲發起,意在表達建筑設計原創性是自己國家的精神象征和人情化體現。

    2.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中國建筑原創性問題的提出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由于中國近代的悲涼歷史和建國初期加之改革開放的大的歷史進程下,中國建筑設計呈現片面追求速度感和城市化建設,很多城市高樓林立,大興土木。原創、民族是什么東西早都拋之腦后,大量國外設計師的作品在中國重點城市成為地標性建筑。

    三.論文的研究內容

    3.1 傳統認識

    沿襲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手法―以中國門釘裝飾傳承為例

    拘泥于模仿與借鑒,有些甚至是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性、地域性和時代精神。

    3.2 發展認識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為例

    3.3 選址與布局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沒有選擇進入中國時下流行的政府組建的大學院區,而是選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東部邊緣,盡管這里暫時會存在一些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但是依照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建筑選址時,環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3.4 色彩、材料、肌理、自然營造

    中國畫用水墨寫意,一黑一白,是其色彩的基調。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大面積的白墻黑瓦,盡顯中國畫意蘊。

    象山校區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徑。傳統中國一直運用土、木這類自然材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環使用。從這些“臟建筑”中可見文化的沉淀和時間的積累。這樣的建筑不僅生態環保,還能效控制造價,是一種基于中國本土的可持續性的建造。

    3.5 設計生活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黑瓦,石墻,長草。木凳,花壇,自行車這些生活上的瑣碎細節更能體現文化之間的差別,更能體現自身文化的內涵與特征,賦予建筑鄉土的氣質。

    3.6 空間處理

    象山校區的建筑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轉,隨性布置。王澍對傳統的運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閉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開,懷抱青蔥的景色。在圖書館這個院落有一個缺口,王澍在這個缺口的地方種植了一棵樹,期待著樹茂密了,學生們會在樹下看書玩耍。

    3.7 中國傳統造園手法

    3.7.1步移景異

    將景觀作為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隨著時間展開,建立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景色。

    3.7.2巧于因借 隔而不塞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常用手法。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通過“借景”這種藝術手法,可以豐富空間環境、突破空間局限、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它是把建筑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過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3.7.3師法自然

    王澍說“面對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象山校區始終體現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的態度。景觀設汁中的建筑,已逐漸趨向抽象化、隱喻化,即使看不到正常意義上的建筑物,但卻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種類似的建筑空間感的存在。建筑其實也和樹木一樣,自然得體,樸素簡約、隨形就勢、順著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與山勢起伏呼應,與景觀渾然一體。

    3.7.4抽象和寫意

    象山校區的設計重視抽象和寫意。尤其類似日本的枯山水,專注于永恒。僅以石塊象征山巒與島嶼,而避免使用隨時間推移,產生枯榮與變化的植物和水體。象山校區中的植物都是精心裁剪的,形態更為純凈,意境更加空靈,更加注重對林木尺度的抽象與造型的抽象。

    3.7.5留白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敝袊鴪@林的精神實質,就在是空無中締造出來的。象山校區的設計折射出這樣的一種中國的獨特哲學思想。

    3.7.6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和當代建筑語言的捏合

    王澍始終致力于將中國傳統建筑向當代建筑語言轉化。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設計中他發明了一種“大屋頂”。簡潔大方又蘊含傳統屋頂樣式的繼承。是傳統建筑符號的再創作。在一個建筑中(見上圖第三張),又利用傳統灰色瓦片搭建的屋檐這一語言,層層疊加上去,給出了屋檐全新的使用方式。

    盡管王澍在建筑造型上有所考究和創造,卻秉持一種非造型性的審美。建筑的造型不是要表述的重點,建筑造型始終讓位于場所精神,讓位于人的感受,讓位于環境。

    四.論文的獨創性和新穎性

    從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到王澍的寧波美術館和中國美術象山校區。這些極具中國建筑原創性的設計應該也必須勇往直前的延續下去。在設計當中推陳出新,根據自身文化特點和民族精髓做出屬于本國人的設計,讓外國人刮目相看,讓我們自豪。本論文的獨創性意在說明王澍先生的設計獲得了世界的肯定,他是中國人,地地道道的中國大陸公民,他為我們年輕設計師做出了榜樣。我們論文的新穎性就是學習繼承中國民族文化原創性在建筑設計的運用,加入了時代的新鮮的元素,對中國建筑原創性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使得我們的論文課題更具有時代性,和時效性。這是以前相關論文課題所不具備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藝術設計已不是某種停留在表現個人創意的最初層面上的藝術,亦即是視景觀為一種資源,并依據自然、生態、社會與行為等科學的原則從事規劃與設計,使人與景觀藝術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并符合人類對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與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過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參與程序來創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環境的藝術作品,并以此來提升、陶冶或豐富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的藝術。可以說,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充分控制人們生活環境品質的設計過程,也是一種改善人們使用與體驗戶外空間的藝術。

    參考文獻

    [1] 趙勁松、楊昌鳴、 趙和生;《建筑原創與概念更新的研究》[D]。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P72,2.

    [2] 奧斯卡?R?奧赫達:《建筑元素》,[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P15,36.

    [3] 郭吉軍:《生命原形與精神還鄉》,[M]。沈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 格雷姆布魯克:《國際建筑設計:再生建筑元素》,刊名:《A+U》,2012

    第7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筑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

    一、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一)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毙稳荽蠊倭诺木犹?,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調軸線空間布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白箝w右藏”、“左鐘右鼓”等??臻g層層遞進,庭院森森,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表現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尊卑差別。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環境

    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亙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諧于自然之中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于如何發揮建筑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于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于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于畫境的“風景建筑”,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筑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對于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點

    (一)立體感官,單一布局

    與中國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為一個整體的建筑體系,它的建筑風格也是一脈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的突出表現。這些柱式結構的建筑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有些柱式的柱頭是簡單而鋼挺的倒立圓錐臺,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臺面上拔地而起,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有的則是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帶有婀娜瀟灑的兩個漩渦,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雖然以柱式為構圖的原則所展示出的是單一布局,但其所蘊涵的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帶給人們的卻是立體感觀的視覺沖擊與震撼。

    (二)神億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點。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文化一支獨秀,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而正是在這種影響之下,出現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與神化氣息的嶄新建筑風格——哥特式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建筑。哥特式建筑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是基督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作為富有濃厚神化性與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內部結構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問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們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話性與宗教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三、古建筑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體現的中國文化特征

    1、務實精神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中國古典建筑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始終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恒,無論什么類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中國建筑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落,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論建筑群有多么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于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變易觀念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采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們形成了恒久變易的觀念。中國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筑序列猶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反倒對單座建筑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對于建筑本身的注視。建筑以恒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恒久變易的內涵。超級秘書網

    3、中庸思想中國建筑往往把和精華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則是質樸的墻,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征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為如此,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中國建筑造就了人們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

    (二)古建筑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1、獨立與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強調建筑藝術的永恒與崇高,他們常常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獨立的建筑體系上,形成獨特的方格,他們布局單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來襯托。西方的建筑師們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異的風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極力表現人性的建筑使人們更加渴望去追求獨立與自由。

    2、思維的縝密與創造力

    從古代起,當西方建筑師們設計建筑時,他們不僅關注建筑的構造與精度,通常還在策劃時考慮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擁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隨著西方文明的不斷發展,西方古建筑的風格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拜占庭,從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師們始終以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工作,而處于這些建筑之中的人們,就難免不受到建筑風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創造氛圍,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是具體的政治制度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抽象的哲學理論,其中儒家傳統的禮治思想是指導古建筑創造的主要思想,中國的古建筑處處體現著秩序、實用、中庸。而在西方,無論是古希臘建筑中的宙斯廟,還是古羅馬建筑中的斗獸場,無論是拜占庭風格中的萬神廟,還是哥特風格中的巴黎圣母院,這些建筑都獨立的聳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沒有旁物的修飾也自成一體。這是偏重于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現。古文化影響了建筑風格而古建筑又影響著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文化和建筑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譜寫著中西方輝煌燦爛的文化史詩。

    參考文獻:

    [1]陸志寶.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付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3]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三聯出版社,2001.

    [4]馮驥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8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運用哲學中“互補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就當代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問題給出更加綜合全面的方

    法論指導原則。以“系統論與還原論”為基礎,提出了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觀念以及在保護過程中建立“復合層次性保護結構”的方法。

    “認識世界,解決問題,一刻也離不開方法”。哲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各種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價值的方法論思想。但是把這些方法論研究的成果擺在一起相互校正,我們常常發現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難以避免地會提出內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論思想或體系。在逐漸認識到這一規律后,哲學界提出了“互補方法論”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觀和多重視角下,在原來相互排斥的方法論之間發現彼此觀點上的互補性,通過比較和澄明使各種方法論之間保持恰當的,必要的張力,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決之道”。它的提出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只有當人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把握現實的能力比較發達時,才能產生對不同的方法,對它們的應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哲學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說,它并不是提出某種方法論的問題,而是解決了我們對于各類看起來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論的認識態度和認識方法的問題,它的思想使我們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論上的“先天缺陷”,其運用將是廣泛的。

    “系統觀和還原論”就是一對互補的方法論思想。在人類的認識史上,“以分析為主的思維方式和以綜合為主的思維方式”交替出現。近代科學的進步,是依靠經驗的和機械論的思維方式達到的,分析還原論是主要手段。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卻將系統觀指導下的“以綜合為主的整體”思維方式作為重要的方法論基礎?!盎パa方法論”原理,認為系統論和還原論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統觀應該是與還原論互補的,它不排斥并且還借助謹嚴精細的分析手段,還原論是研究的基礎。在充分利用還原論的基礎上,促使系統觀上升為主導思想?!?/p>

    我國歷史遺產保護過程中面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根本上來說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客觀全面評價歷史遺產的價值,協調絕對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認識矛盾。通過“互補方法論”的運用,可以獲得認識與方法上的躍進。

    1系統整體性與歷史遺產“整體保護”觀念的形成

    目前我國的遺產概念在對一些重要環節和內容的理解上,由于價值認識的不完整,而出現了概念的脫節,使保護體系存在明顯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對建筑遺產中“藝術價值與歷史信息真實性價值,社會主流歷史價值與平民、大眾歷史價值”的理解??梢哉f,我國到目前為止,獲得官方認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跡的藝術、教育的價值以及精英文化價值”。這種認識基本忽略歷史遺產中作為建筑物質實體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把它們當做古董冷藏起來。這種人為的割裂和分解導致我們的保護觀念滯后,進而造成保護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統論的觀點,我們應該建立“整體保護”的意識。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完整的認識歷史遺產綜合價值。1987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起草了《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在第二章保護原則第二條價值中詳細列出了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見表1)

    2)從保護的硬件來看,參照國外歷史文化遺產概念的形成,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應該包含:有形遺產保護和無形遺產保護兩大類。有形遺產包括: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建筑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名城保以及它們中的精華“世界遺產”四大層次。建筑遺產包括: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

    在我國就建筑遺產而言,除了《文物保護法》中規定的保護內容(文物建筑)之外,還應該包括一般性歷史遺存,即建立“歷史建筑”保護概念。其實早在1999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 )已經通過《保護民間建筑的國際》明確了對一般傳統歷史建筑的保護。適時的將“文物古跡”保護概念拓展為“建筑遺產”保護概念,有助于完善遺產的系統。

    3)從軟件來看,由于許多歷史古跡、文化遺產是與它的環境同時存在的。從文化信息來說,保護歷史遺跡最重要的就是保護歷史信息。單體文物建筑所傳承的歷史信息是有限的,許多信息則承載于古跡周圍的環境、區域的街區形態和結構,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觀風貌中。所以,我們必須以整體保護的觀念看待歷史環境保護。張松先生在《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中談到,“歷史環境保護,是從文物保護出發,保護與此有關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廣場和歷史街區,……歷史環境保護不是要絕對地保護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從整體上保護城鎮特色”。

    4)從保護脈絡上看,保護遺產從保護建筑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寺廟等建筑藝術精品,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筑,如祠廟、會館、民居、作坊等;從保護單體的文物建筑,到保護建筑物周圍的歷史環境,再發展到保護成片的歷史街區,直至保護完整的古城,這也是國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發展脈絡。

    2系統的層次性與保護結構的建設

    富于生命力的系統都一必須建立“復合等級結構”的體系,因為組織性的維持和發展,有賴于一個連續的等級結構。我國歷史遺產的保護在層次化建設方面也有待加強。

    1)在遺產保護學科建設上,“遺產保護學”已形成一門專門的綜合性強,跨“文、理、工、管”的新興交叉學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羅浮屠(千佛壇)維修工程中,在修復設計之前,進行籌備工作涉及的學科就包括:航攝照片分析,考古學,建筑學,化學,保護技術,工程地震學,基礎工程學,工藝學,園林規劃,微生物學,氣象學,巖相學,物理學,土壤力學,測量學,地球攝影測量學;而修復過程中還涉及到修復材料學、修復技術工藝學、修復經濟學及修復施工管理學等一系列相關學科。

    21世紀,各國遺產保護學發展迅速,研究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具有“學科交叉性進一步突出,向著跨學科綜合性的模式發展;基礎保護科學理論進一步系統化以及實用技術與科學理論交融發展”三大特點。

    在基礎理論層面,保護活動的復雜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領悟成為可能。21世紀的修復活動進人哲學高度思維的階段,特別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視,使保護學與地域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社會科技條件等相關學科關聯”。(摘自O.N普魯金《21世紀文物建筑修復》)

    在保護方法上,比如說:新的建筑修復方法將不斷在新材料、新技術的幫助下得以完善;歷史建筑再利用設計方法研究已明顯脫離了單純的文物修復范疇,設計手法日趨多樣化,豐富了當代建筑創作的語言,成為當代建筑設計的重要分支。

    在實用技術方面:拓展對文物建筑損壞機理、過程、產物、結構、緩蝕機理、作用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漸形成專門理論體系。根據保護領域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護的材料、方法及技術。

    在相關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方面:“從對紀念性建筑的關注開始,朝著關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發展,挖掘歷史建筑本身深層的與城市發展脈絡相通的生活結構問題”,是現代城市規劃和歷史遺產保護理論雙方面都要著重研究的課題。

    在遺產管理方面:從遺產保護中法律建設、管理機制的完善到以城市發展角度進行“城市策劃以及城市特色區域開發更新”等城市課題都將深人遺產保護研究。

    2)管理機制的“多層次,多途徑”。既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設;有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體系化管

    理;又有社會專家社團以及市民良好的公眾參與途徑;還要有宣傳機構的輿論監督等。

    在西方保護遺產已經從“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專業保護體系轉變成一套由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的社會化體系組成的綜合保護體系”。

    在法國,當巴黎的民居面臨毀滅的厄難時,巴黎人挺身而出,在報上寫文章,辦展覽,成立街區的保護組織(如歷史住宅協會、老房子協會等等),宣傳他們的觀點。巴黎人認為,正是這些老屋、老街,構成了”歷史文化空間”。在城市修復古跡的活動中,年輕人的歷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護古跡的意識增強了。這是一種文化熏陶,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環。

    3)保護與再利用方式的分級化。就歷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個層次(見表2)

    3“還原論”方法論對歷史建筑保護方法研究的指導

    我們認識事物的目的不僅在于解釋還在于應用于社會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對社會活動及其產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義;后者著重為社會活動提供預測,評價和方案。”歷史遺產保護具體到實際的操作層面,我們就要借助于還原論方法。

    通過對保護歷史遺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分別思考,我認為如果將這些問題納人一個大系統中間的子系統來看,可以把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原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綜合價值量化評估登錄方法的探討;保護資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討;歷史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公共參與和民主決策以及建筑設計與技術層面的有關古建筑修復技術研究;新老建筑相結合的設計方法論研究等多個層面。這中間通過周密的調查,掌握大量的數據資料,運用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獲得多種更具適應性的方法。

    比如,針對我國傳統歷史遺產保護理論中有關文物建筑保護分級管理原則在指導具體工作的過程中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建立綜合價值評估體系的基本構想”。

    該構想指出,制定綜合評價標準,將“決定和影響歷史性建筑綜合價值的大量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復雜因素層次化,條理化,并能夠區分它們各自對評價目標影響的重要程度,并對評價的因素進行恰當的,方便的量化處理”,將得出我們在保護和再利用不同歷史建筑的時候有完整的價值判斷標準,它不僅可以決定歷史建筑的保護級別,還可以針對性地運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開發經營模式。發揮社會上各種可利用的資金和人員力量讓全社會參與歷史建筑的保護。

    具體評估內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歷史遺產內在價值評估,包括:按“歷史價值,建筑美學,藝術價值,科學修復價值”的高低進行分檔打分,歸人一定的等級。對以上價值的認定通過固定的專家團評定。

    2)歷史遺產社會價值評估,包括:按本身所處地區,是“中心城市,一般鄉鎮,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或者農村”等地理位置條件打分;按該文物在城市歷史中所處對比歷史價值,保存文物現狀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現在城市規劃布局中是否納人“重點歷史保護規劃區及建筑設計相關的歷史城市規劃因素”打分等。對以上價值的認定通過固定的專家團和市民代表共同評定。

    3)再利用可行性價值評估,包括:區域地塊土地旅游,商業利用價值調查,建立評估體系。對原有結構可靠性和結構適應性進行評估;再利用設計方案效益比較評估(按建筑預設計效益評估方式操作,加強對比性);再利用建設成本對比性評估以及加改建部分與文物建筑的適應性評估等。

    第9篇:建筑哲學論文范文

    關鍵字:文化,自然,城市,本土建筑,,文脈,以人為本,建筑的情感

    中圖分類號:TS958 文獻標識碼: A

    文脈主義建筑思想主要來源于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西方20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一個設計活動流派,最早呈現在建筑范疇,形成于美國,很快波及到歐洲及日本,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和理論基本,并由建筑范疇擴散到其他的設計領域尤其是產業設計范疇。文脈主義建筑思想是建筑師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的一種批判與改良。建筑師試圖使建筑本身富有一種原有的內涵與秩序,是對建筑人文性與歷史性的重生。將其拓展到建筑的文化現象是,建筑文化現象在當今現實社會中,由于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地區差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不一,外來建筑文化的引入,傳統文化的歷史再現,人們觀念和時尚變異形成一種新的態勢。建筑設計雖作為一種工程活動,但其具有社會活動的某些性質,其需要是人文的引入與提升,這樣的建筑才是以人為本的,既符合時展有擁有歷史的延續。

    隨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的引入導致建筑附了異域風情,這些必然的新的科技的引入和材料,施工方法的先進,使建筑在物質、精神文化上取得了進步。我們城市面貌正在改觀,從城市中心到城市的邊緣、從公共建筑到居住建筑,是煥然一新的變化,這對已有的建筑文化是沖突、是融合,是將建筑賦予情感的。

    幾千年的傳統建筑文化,以其保守的、封閉的觀念,存在、積淀,由于外來文化的碰撞,一批有識的建筑學家和建筑師,正在探求新的建筑的地方性及建筑文化在地區上的差異。地區建筑文化形象,有形、無形地影響到創造者―――人的素質上來,對建筑的。從理性和感性出發,創作了地方上有形象特征的建筑。南方的、華東的、東北的、西部的不能不看到它們受到地區歷史建筑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文化對建筑的影響是靈魂上的。人們建筑時尚觀念的要求,雖然它們的探索在地區上不怎么顯現,卻隱藏著深刻的內涵,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體現了一種地區精神和民族精神。人們看慣了那“方匣子”之后,又重新回顧起對歷史建筑的愛好和評價,一種自身精神文化的寄托和價值觀,在建筑藝術中寄托這文化與歷史哲學觀,它是新的現代中建筑形象和藝術形式的化身。一種認識上的精神表現,它呼喚人們的向往,回憶和重新建立新的起點。這種探求是有意義的行為,有意義的創作,雖然表現的內涵和外化上有層次之分,高低之分,在大的浮動中可以窺視出它的探求高文化的精神,我們正需要一種定勢、一種再現、一種發揚。那就是新的地方建筑文化的研究,一種人文歷史的延續,豐富建筑的內涵。

    中國傳統自然觀講求“天人合一”,傳統建筑的營造思想體現著人與自然相和諧共生的思想,上到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筑,下到平常百姓的民居,都統一于這一哲學上的觀點,并收儒家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隨著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大地上的建筑活動如同雨后春筍,城市改變了模樣,但除了那一口口濃重的方言與舌尖上躍動的沒有向人們述說著城市的不同人們很難從建筑上區分出不同的城市,這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么!千城一面往往它表現在城市中出現了偏大的批量化,負責的建筑單體。更可以說,這樣的建筑,這樣的城市是對不起它的文化的,更可以說,這里的建筑沒有繼承一個城市真正的靈魂――建筑。建筑師不能把城市中形形的建筑按照單純的立面改造去重新提升。應該要求我們在建筑創作方案初期引入文化的元素,去提升城市的建筑內涵與意義。

    當代建筑有許多優秀的案例作品體現了文化觀點對建筑的影響,在這里筆者主要對王澍老師作品與崔愷先生的作品加以簡析,一是王澍老師的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二是崔愷先生的蘇州火車站進行分析。

    中國美術學院新校區專家樓設計――瓦山

    瓦山坐落于中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內,瓦山的建筑造型獨具匠心,融入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作的意境,建筑造型并不是簡單的體塊堆砌,而更多的考慮的是一種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的傳承與展現。設計者在其建

    筑空間處理上引用了中國古代造園哲學與傳統文

    化。大量的木構件的使用使得建更具有地域性建

    筑的風采,木構看似復雜但其組織結構簡單,便

    于施工。建筑出挑的大屋頂與素雅灰色的瓦的運

    用使得建筑的氣質文雅,灰黑色的瓦片白色的墻

    體(夯土墻),自然本色的木材的色彩搭配使得

    瓦山傳承者中國文人的文化觀,世界觀,自然觀。

    而對于城市,象山位于杭州市郊,以自然界的形

    體悠然自得,因此瓦山建筑結合了部分水體,植被減弱了建筑體的生硬,更使得瓦山融入環境。

    從建筑文化觀點,建筑重新喚起這種幾乎快被我們遺忘了的面向自然的鄉土營造做法,如何將其納入現代建造體系是必須研究的問題。為了真正實現傳統夯筑技藝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的運用,王澍老師從2001 年在杭州太子灣公園內完成兩堵夯土墻開始,一直到2010 年數次赴法國CRAterre生土建造實驗室進行技術交流,將近10 年時間里,他一直在進行著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與此同時進行的,另一項工作是對場地現場挖出來的土進行取樣,并送到實驗室做土性分析。傳統的夯筑技藝是一種非??沙掷m的建造方式,土源就取自于現場,或是平整場地或是開墾坡地的土方,這也是那些先民們面對自然和諧相處時的一種智慧之道。對他們而言,這個土意味著存在的依靠,需要蓋房子的時候它們成為了一種適合的建材,而一旦荒廢坍塌了之后,這個土還能用來種植莊稼,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蘇州火車站新站

    蘇州火車站位于老城北邊,隔護城河與姑蘇相望。滬寧之間現代化的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使老車站難以滿足其使用要求,需要一個大規模、綜合性的軌道交通樞紐取而代之。新站的建筑創作核心問題是

    如何使龐大的空間體量與蘇州特

    有的小尺度、細膩、幽雅的文化

    氛圍相協調,堅持“蘇而新”的

    本土建筑原則。經過研究分析,

    將菱形作為一個符號系統進行發

    展,從大跨度的鋼結構站房站棚

    系統,到門窗檐口和吊頂格棚,

    以及室內外地面鋪裝等不斷演繹,再配以白墻黛瓦的蘇式淡彩,還有大大小小的蘇式庭院以及廣場兩側的候車敞廊,使這個龐大的現代化車站能夠與古城的環境對話,成為蘇州建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結語:作為本土建筑的又一典型代表蘇州火車站在延續了蘇州古城的原有肌理和延續。而且傳統園林的營造思想予以體現建筑設計中。新建蘇州火車站的設計自始至終堅持了“以人為本,以流為主”的理念。呼應蘇州民居中“窗”的建筑意象;兩組鑲嵌著菱形燈籠的圓柱撐起大跨度的雙層菱形網架,栗色的結構桿件呼應著粉墻黛瓦。斜坡頂、燈籠柱映襯在粉墻上,光影浮動、若隱若現。北站房人口處隨著高橋飛架,凸顯現代建筑品位,向往來旅客展現著千年夢醒,一朝沖天的美好故事……。在設計中對于現代化、大空間的交通建筑在城市尺度、建筑體量方面如何融人到古城蘇州的城市環境中,如何延續城市肌理和文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思考。努力探索創造出符合“蘇而新”特征的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建筑精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成人tv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