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農業生態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生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生態論文

    第1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生態農業主要是運用農業生態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這種新型的農業,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提高生產的效率,還能夠節省生產的成本,節約能源,進而實現農業環境的自凈與農業資源的可持續使用。縱觀這種新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屬于多目標、多功能、多層次以及多成分有機組合的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部,結構有序、內外交流、開放循環以及關系協調發展。在微觀層面上,其利用多層次的物質循環與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能量轉換與物質循環的效率。例如,在生態農業系統內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載體,可以將植物的秸稈、樹葉以及草等植物進行加工處理,生成飼料,飼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糞便又可以養蘑菇、飼養其他的動植物,將飼養的動植物喂食另外種類的生物。如此循環,就形成了市郊生態系統。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態農業系統中的應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術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養的微生物,在可調控環境條件下將廢棄物、污染物降解和轉化,從而解決和控制污染問題,進而為作物提供養分。例如: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生物有機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對獸禽糞便、農業廢棄物等進行降解和轉化而來的。這種肥料不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還能改善植物根際的微環境,促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提高產能,同時還減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減少了合成化肥對環境的污染。由此可見微生物技術將成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最有價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2.2微生物對農藥的降解作用隨著化學農藥的大規模使用,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微生物對土壤和水中的農藥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經分離出能降解農藥的微生物類群,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等。因它們受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限制,所以難以大規模使用。近期又有學者提出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來降解農藥殘留。由此可見,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決農藥殘留是生態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態農場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態農場生產與建設的過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統使得生態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養殖場的規模與數量每年都以單調遞增的速度增長?,F代的養殖場將新技術、新設備引進來,進而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操作,養殖場的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的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能源供應緊張的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微生物圍繞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與廢物進行處理。經過微生物的處理技術,有機廢物就會轉化為能源、肥料、化工產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術在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的作用眾所周知,庭院經濟營養項目較多,集約化程度較高,土地利用率較高,資金周轉與積累較快。其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在發展庭院生態農業系統的過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應用被人們所接受。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的糞便與生活垃圾進入發酵池,可以直接改變生活環境。這樣的方式構成了多層次、多途徑與多功能的庭院生態農業系統。在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將為生物技術應用于其中,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3結語

    第2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1.1農民觀念上的排斥

    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和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廣大農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另外,由于資金投入、技術服務、文化素質以及社會經濟大環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農業新技術在推廣應用中難度大、周期長、短期效果差。我國的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因為質量管理不規范、資金保障與技術服務不到位等各種原因而先后衰落,給農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陰影。

    1.2沼氣生態農業推廣技術上的困難

    沼氣生態技術是以沼氣應用技術為紐帶,連接養殖技術、種植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各技術的綜合體系,這套體系隨著各種專門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也受到這些專門技術的發展水平和組合方式的制約。在各地的實際推廣中,形成了以甘肅省為代表的西北地區“五配套”模式、以遼寧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四位一體”模式、以廣西為代表的南方地區“豬—沼氣—果”模式。然而,在推廣過程中,不同地區農民掌握沼氣技術的程度不同,沼氣配套技術的發展狀況等因素,都對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實際困難。另外,不同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也是自己先研究學習然后再進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廣,這一過程也不同程度地對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造成影響。

    1.3缺乏資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一種,沼氣生態農技推廣同樣也需要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況且沼氣生態農技推廣又是集沼氣建設、種植、養殖為一體的系統性的工程,就更需要豐富的資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從目前來看,資金方面,雖然廣大農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資金儲備,但因為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負擔,無法在農業發展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缺少政府財政的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就無法保障。在政策方面,雖然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勢在必行,但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體系來保障生態農業的順利推廣。在農村侵占耕地、鄉鎮企業污染等干擾著生態農業的建設,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為仍很突出。

    2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中的困難與對策

    2.1加強宣傳教育,培養農民的生態農業觀

    為了解決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中思想觀念上的問題,離不開宣傳教育。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政府、學校及新聞出版單位等是教育宣傳的主力,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職業教育及農民技術培訓等渠道系統的分期的組織各級干部和農民,進行專門的宣傳、教育和培訓,讓他們認識到國家開展此項浩大工程的重要意義,讓他們在內心引起重視,通過教育,讓他們掌握生態農業技術的基本知識,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聯系各地實際情況,加快技術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生態農業發展的全局為出發點,集中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研部門,抓住適合當地生態農技的關鍵性問題,規劃好推廣項目及資金,設置推廣區域示范點,開展與之配套的相關技術研究。重點要研究出適合本地的沼氣建池技術、種養配套技術、日常管理技術,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氣生態農技體系,讓農民有選擇的空間,用先進完善的技術來支撐沼氣生態農業的發展。

    2.3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國家把推廣沼氣生態農業技術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戰略任務,大幅增加沼氣建設的資金投入,這是廣大農民發展沼氣農業難得的機會。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沼氣生態農業的巨大意義和影響,積極爭取國家的建設項目和資金,并切實的投入到應用推廣當中,積極推出相關政策,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

    3結語

    第3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梢娐糜伍_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a。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科技是園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模化開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

    4.蔣和平: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理論與模式探索,氣象出版社,2002年8月。

    5.楊堯: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發展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第4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在魯西北,國家為保證運河水源充足,引漳河水入衛河濟漕,漳衛合流后水勢大增,流量很大,極易導致兩岸洪澇災患的發生。并且大清河以北運河西岸冀魯豫三省一些州縣的坡水都要經過運河排泄,為防止坡水大量涌入運河產生漕舟漂沒的危險,清代國家嚴格控制運河西岸閘橋的數目和閘壩的高度,一般說來,西岸坡水要經過三空、五空、平水等閘橋和涵洞方能泄入運河,當運河西岸漳河、衛河伏秋水漲,大量坡水需涌入運河泄洪之時,運河西岸的閘壩往往落閘限水,導致運河以西地區因坡水排泄不及以及漳、衛河水溢出而發生內澇。如在漳水入衛后,衛河在臨清決溢頻繁,“百余年,河決不下數十處,縣境民宅行船。二十年縣境大水,沿衛河二十四州縣皆水,為向來未有之奇災。每決口一次,沿河居民田禾淹沒,廬舍沖毀,財產損失不可數計”。汶河“自黃河北徙而后,黃水倒灌入運,挾帶泥沙,至河身淤墊日高,夏秋之間蓄水過大,往往有潰決之患”。而在運河的東岸,為防止運河水不至于過多泄入東岸河流入海,導致運河因水位低而使漕舟運行困難,清廷設置了八里廟、龍灣、魏灣、四女寺、哨馬營等滾水壩,并將這些滾水壩的高度嚴格限制在七尺或七尺以上。如此雖然保證了運河的水位,但也造成當洪災來臨時運河泄洪的困難。魯西區域為山東省縣治劃分最密的區域,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表現為農村中村莊分布稠密。若論其緣由,則是因為魯西屬于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經過數千年來的深耕熟耨,農業發展已經達到精耕細作的地步,“農功已達極點”,生殖日繁,因而影響到政治區劃的日析日密,自然這是魯西數百年來積漸演進的結果。在人口如此稠密、土地利用率如此之高的地區即使發生一些輕微的災情,造成的損失也不為菲,更何況黃河、運河及其他河流周期性的泛濫?

    二、農業生態與漕運廢弛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西北)決口,過張秋而下,奪大清河故道入海,是為黃河的第六次重大改道,山東北部的漕糧運道遭到了破壞,漕運受到了嚴重影響。到了光緒時期,隨著外國入侵的加劇,國家財政困難的突出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糧貿易的增加,以及運河淤塞的嚴重和漕政的敗壞,停止征漕之聲漸起。各省官員紛紛上疏,要求停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頒布停漕令。至此,從隋代開始的利用運河大規模的南北轉運漕糧在經過了將近1 300年后,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漕運停止后,國家放棄了對運河的管理疏浚,以前靠運河而發達起來的城市衰落了,靠運河而興起的工商業經濟凋敝了,但以前因運河而導致的農田水利事業失修帶來的災難,則因國家退出運河治理,運河流域的諸河泉缺乏專門機構的管理而益加嚴重,其中尤以山東境內被稱為“閘漕”的會通河一段,因閘、壩眾多,失卻管理,導致災患頻發。為引導河水進入運河而修筑的閘壩改變了某些河流的自然流向,如遏泗水入府河、洸河,東西兩泇河匯流等,如此雖然保證了運河的水源,但卻造成了水系的紊亂,一些閘壩還造成了洪水下泄不暢,以致洪流泛濫于兩岸,淹沒農田房舍無數。如運河水源的供給河泉汶水、泗水、泇河流經濟寧州運河以東的部分州縣、兗州府大部分州縣及泰安府的大部分州縣,這些地區在清代飽受運河泄洪之苦。

    到了晚清時期,中央政府已無力對運河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山東運河流域河道淤塞、閘壩失修的現象已日趨凸現。濟寧州境內的泗水、洸河、府河等在濟寧州和運河匯合。清末閘壩制度廢棄后,河道淤塞、伏秋水漲,經常沖決為災。如泗水泛濫,“歲無不決”,兩岸農田大受淹沒之害。洙水“山水疾激,壩石傾圮,而水行故道,彌原淹野,禾盡腐敗,是為利于漕者什一而貽害于民者恒千百也”;府河“自行六十里會洸水為運河后,行五十二里自任城閘以南兩岸堤堰向歸河工人員管理,河員裁后,久壞不修。右岸自石佛閘南盡魚臺縣境已成為沉糧地。左岸(即運河東岸)自趙村閘迄于張家橋至魯橋鎮泗水右岸又為歷年緩征地,膏腴之壤污潦矣!”可見由于泗水、府河和洙水的泛濫,導致濟寧州運河以東地方的災難。盡管運河東岸不像西岸那樣有大面積的沉糧地,但也有不少難以保證收成的緩征地。根據方志的記載:緩征地在運河東岸,惟一般年份可以收一季麥子,非常旱的時候秋季才可以有收獲,如果下雨稍多,則連麥子也收不成。十年之中,常緩征六七年,緩征數目視水災嚴重程度而定。到清朝末年,東平湖、濟寧和魚臺的沉糧地連成一體,大片農田被淹?!八葑阅线\失治,汶泗泛濫于其間,東平、濟寧、魚臺數郡連綿三四百里,歲浸民田不下七千萬畝。”被河水奪去土地廬舍的當地百姓生活異常艱難,靠“植葦捕魚,自謀生活”。“間遇亢旱連年,地亦時或涸出,農民不肯棄地,猶思及時種麥,以冀幸獲,然必次年再旱,始能豐收一季。稍遇微雨,上游水來,則并資力籽種而悉喪之。其后謀開稻田,卒無成效?!?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候仁之在考察了山東運河后指出:“本段運河故道,北起山東省壽張縣黃河南岸之十里鋪,南迄江蘇之淮陰縣,長約四百六十里,自漕運停止以來,所有蓄水節水各建筑,如水柜閘壩之類,均失管理,以致元明清三代所經營之漕渠,成為汶泗諸水橫流之澤國,不僅航運之利全失,而魯西、蘇北十數縣之人民,咸遭昏墊,其慘烈情形有非言語所能形容者?!边@段話反映出黃淮段運河對魯西、蘇北人民造成的嚴重危害。

    在這段運河之中,狀況最惡劣的為東平湖至微山湖的一部分,這里處于中原大陸與山東半島的結合處,是古梁山泊的遺址所在地,地勢最為低洼。西部受黃河改道后以南和改道前以北2萬平方公里的坡水,東部受汶水、泗水和鄒縣、滕縣境中之山脈坡水,北受黃河大堤之阻礙,南部受阻于中運河,以致成為收納諸水的“水庫”,形成諸多淺平的湖泊。自北而南有東平湖、南旺湖、沉糧地、緩征地、獨山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湖泊湖地,合計面積達284萬畝,其中完全沉于水底者達210萬畝,其余74萬畝則處于低水位以上與洪水位以下,名為湖地,可以種冬小麥一季,但如果第二年洪水來得早,則顆粒無收。沿湖附近的低地“因地下水位之接近地面,與排水之不暢,故小雨即盈,必待日光為之蒸化,始能干涸。斯時土中鹵質,咸隨以上升,遺留地面,為害禾稼”。這種鹽堿地在魯西平原分布廣泛,“東平縣之西北,濟寧縣之南鄉,滋陽縣之西鄉,以及嘉祥、金鄉、魚臺、沛縣濱湖一帶,均莫不有此現象。故土地生產率異常低下,人民貧苦特甚,向稱民風強悍,雈苻遍地,實則饑寒所迫,鋌而走險,固無足怪也”。由于原來的耕地長年被水淹沒,出現了大面積的沉糧地和緩征地,1930年代黃澤倉考察了這一狀況,指出:“清季漕運停廢,運河及其支流湖泊,并失修治,以致夏秋水漲,泛濫成災,冬春水涸,又無相當之節制,航行不便,灌溉無資,且沿運各縣,如濟寧、魚臺兩縣,終年淹沒沉糧之地,計25 800公畝,被水淹沒緩征地,計濟寧、魚臺、汶上、鄒縣、嶧縣、東平、東阿,共79 870公畝,又時被水災之區,如金鄉、嘉祥、巨野、滋陽、滕縣、寧陽及聊城、陽谷、博平、清平等縣,其面積亦不下數萬頃。故此段運河,災害多而益少也。”沉糧地隨河湖的每次漲水而不斷增加。如1935年黃河決口,導致黃河各支河流湖泊、運河等水勢大漲,沉糧地和緩征地面積大增?!俺良Z地南陽湖與獨山湖水勢極大,深皆丈余。波濤洶涌。昭陽湖水勢較南陽湖略遜,然已水增數尺。破湖埝而西浸矣?!薄皾鷮幰阅现留敇蜻\河西堤,口門甚多。河與沉糧地毗連溝通。故湖河同漲,東堤又多處薄弱,故崩潰多處,水勢東浸達西泗河西岸,北亦將及兗濟支路。湖西如嘉祥、濟寧為水流途徑,自不必題。若魚臺、金鄉大部陸沉,獨山湖受西來之水升高東浸,亦達十余里?!?/p>

    三、結語

    第5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現代農業主要表現為現代石油農業、現代生態農業等各種不同的模式,因為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巨量化學物質的投入來提升產量與經濟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對水資源的極大消耗,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所有也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隨之,生態農業這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開始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盡管全球范圍內各國關于現代生態農業的名稱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稱之為有機農業,一些國家稱之為生物農業或者無公害農業,還有一些國家稱之為持續農業等,但是對于其內涵之理解卻是一致的。生態農業事實上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以及系統科學的方法,將現代科技和傳統農業技術加以結合,全面而合理地運用自然資源以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環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讓農業能夠走上良性循環之路,所以,它已經逐步成為如今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之間具備了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循環經濟理論認為這反映出人類積極尋求和自然界和諧共處之理念。循環經濟運用于農業上即為生態農業,所以,生態農業也屬于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循環農業之實質在于用環境友好方式來運用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活動趨向于生態化,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諸多方面的相互統一。有鑒于此,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之間具有目標上的一致性,兩者均要求在農業生產活動之中和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形成良性發展的新機制,以達到節約資源與重復利用能源之目標。

    2循環經濟條件下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1)資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應當針對產業鏈之輸出端,即廢棄物,以充分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要運用對廢棄物實施多次的回收、利用與資源閉合式循環,從而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而。資源化原則是一種輸出端的方法,能夠將廢棄物再一次地轉換成為資源,從而減少最終的處理量,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品回收以及綜合利用。為了和資源化的過程保持適應,消費者要提升購買再生產品之意識,從而促進循環經濟之實現。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廢棄物利用的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屬于過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延長產品與服務時間,盡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種不同方式來使用物品,從而避免其太早成為垃圾。要致力于發展白色農業,也就是要開發與利用各種微生物資源,從而生產出各類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污染的飼料和其他能源。

    (3)減量化

    也就是要用資源投入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所針對的主要是輸入端,目的在于減少進入到生產與消費過程之中的物質與能源流量,對于廢棄物之產生,主要是運用預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對于各種不可再生資源之耗竭性開采與運用。對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則應當實施總量控制,在農業上主要是運用好該原則,使用最為科學和靈活的方法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3循環經濟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路

    (一)大力提升農民群眾的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當前,循環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并非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引導規范。因為我國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上較低,對于資源的利用和環保等公共意識顯得極為淡薄,所以在向農民群眾進行宣傳時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項目,帶領農民群眾實地進行參觀、考察,并對農民群眾實施培訓,從而讓其更好地了解資源和環境對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益之宣傳,運用可預見的經濟收益以激發出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做到自覺了解循環經濟原理,積極參與農業循環經濟進程,進而取得理想的經濟成效。

    (二)立足農業生態環保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1)要逐漸增加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

    從而形成支持我國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性體系。鑒于生態農業具備了人、財、物力的投入量相當大以及技術含量較高之特點,國際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補貼等相關支持政策。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起步比較晚、層次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也比較差、經營較為分散,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規模也比較小,消費者的認知度相當低,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資金投入、信貸支持、稅收減免以及補貼等多個方面實施政策傾斜以及必要扶持,從而更好地拓寬農業投資途徑,持續增加對大型農業生態工程以及農業資源保護區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態農業建設激勵體系

    要更加積極地倡導與鼓勵企業承包與租賃荒地、荒山和荒灘等,開展植樹綠化與水土保持等農業領域的綜合性開發,切實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

    (3)要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切實有效地控制各類環境污染的出現。要積極引領農民群眾依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之實際來發展好生態農業,控制使用化肥與農藥等各類化學物質,不斷加大有機肥、無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從而切實減少因為農業生產而產生的各類污染,并且積極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強化農業領域的標準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出標準化對于生態農業建設所具有的導向性作用。

    (三)提升創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要妥善處理好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明確其職能,加強農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設同行,這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有鑒于此,應當建立健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之引領機制,有效改進與優化資源在城鄉間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組合,對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群眾的行為加以引導,對于環境友好的措施應當進行全力扶持與鼓勵。應當建立起政府資金和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聯動體系,切實形成社會資本引領機制,促進對新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之投資,并且致力于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要健全完善環境和發展的綜合決策辦法,各地政府要設置農業生態發展專業機構來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并且組織與協調農業生態環境取得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要增加對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斷提升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在持續增加國家財政對于生態農業技術投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社會各方資金用在生態農業科技建設與開發上,從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資與收益相互掛鉤的新機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態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為我國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

    (2)要認真汲收傳統生態農業技術之精華

    切實推動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步伐。因為我國傳統生態農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間作套種、休耕輪作以及精耕細作等技術與經驗,因而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具備了非常好的繼承與借鑒價值。然而,生態農業同樣還需要高新農業技術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均被廣泛地應用到生態農業建設之中,從而實現了生態農業的高技術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們認真進行學習與借鑒。

    (3)要健全完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積極培育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咨詢以及轉讓等各類中介機構,全面鼓勵與引導建設各種生態農業協會,從而健全完善生態農業領域的科技推廣網絡,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進而為生態農業科技實現成果轉化奠定良好基礎。

    (五)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說

    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之發展需要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切實保障。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尚不夠健全完善,主要體現為不夠系統和靈活,通常是照搬與照抄城市環保立法,在現實之中很難加以執行。相關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依然存在著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見于各類單項法規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備了統領性與可操作性的高位階法律。因此,要想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生態農業,迫切需要以整合當前較為分散的條文或者立法為基礎,形成一部以廣大農村地位為主要對象,在農村具備了極強可操作性的、系統性的農村領域循環經濟法律。在此基礎上,環境法當中也要明文規定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等內容列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從而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之發展狀況真正視為判斷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標準,明確相關監督機構以及人員,保障生態農業在農村地區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進而有效減緩我國農村環境惡化之速度。

    4結束語

    第6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種植業是弱質農業,是人類生存的的根基,比較效益低受環境影響大。一家一戶土地面積有限,單純靠種植糧食棉花是難以致富的。以2014年為例,一般畝產籽棉450斤,每斤籽棉3•1元,毛收益1395元,投入化肥農藥種子等成本近450元(不包含土地承包費和采摘費),畝效益在900元。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即:一是改革舊的種植模式采用新的間作套種模式,解決植棉高產低效的問題,如采用瓜棉間作•瓜糧間作•早春西瓜采用拱棚育苗,終霜期及早定植巧打時間差,已取的畝效益的最大化。2013年我鎮一村部分村民發展工棚育苗西瓜50畝,畝效益均在4000左右。二是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種植業名特優新品種提高種植效益。以段家村為代表的辣椒種植已初具規模效益可觀。毛坨村成立了占地近300畝津發農業科技示范園,在臺田上面種植葡萄,畝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并且帶動過了周邊農民種值葡萄的積極性,成為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大投入引進推廣高產抗病適應機械化的優良品種,推廣糧棉間作,我省鑫秋種業公司成功開發出了麥棉兩熟雙高產配套技術推廣模式,畝產小麥440公斤皮棉95公斤,比純作棉田畝增收1000元,這種種植模式值得我鎮汀河工作區部分村推廣。

    二、加快生態畜牧養殖也建設。

    近幾年來,我真初步形成了以津合牧業•一村養豬示范基地等為代表的養殖示范小區。下一步應從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和薄弱環節入手,充分發貨資源優勢市場技術優勢,探索環保生態養殖模式,以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為重點。發展養殖小區,加快品種改良,科學飼養等技術的推廣。大力推廣生物發酵床自然養殖模式,即根據微生態理論,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在豬舍內鋪設鋸末•玉米秸等有機墊料,添加微生物菌劑降解豬糞,從源頭上實現環保無公害養殖。形成綠色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形成品牌,才會走向產業化,路才會越走越寬。

    三、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產量穩定,投資小收益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發展潛力大。我鎮可養殖水面近8000畝,資源優勢明顯,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效漁業示范區,實施了科技入戶工程和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2014年養殖南美白對蝦5000畝,效益可觀,隨著經濟的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但在養殖過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如:南美白對蝦病害越來越多,危害性越來越大,養殖環境惡化,蝦苗退化嚴重,抗病能力差等原因養殖戶經濟效益虧損,農民養殖積極性降低。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應為調整漁業結構。一是推廣魚蝦混養技術,減少病害的發生,降低養殖風險實現魚蝦雙豐收。南美白對蝦可與淡水白昌或漠斑牙鲆混養。二是發展以魚為主,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立體農業,即臺田養雞養豬,水中養魚蝦,水上養鴨鵝池邊種草,雞糞喂豬,豬糞喂魚形成了一種魚草禽畜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模式,農民既增加了收益同時也保護了環境。三是推廣魚藕混作模式,利用魚藕共生互利的關系,減少了養殖過程廢棄物的產生,達到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可取得較高效益。四是推廣魚-黑麥草輪作新技術,這對多年淤積嚴重,清淤困難的連片魚池,以減少池底污染,防治魚病和泛塘十分有利,開辟了一條高效生態漁業的新路子。

    四、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和觀光旅游農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休閑漁業,旅游農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新的漁業增長點。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向觀光農業•旅游業•服務業融為一體得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漁業格局發展。以裕后•光前•陳家等村為中心,在臺田上面種植葡萄西瓜等瓜果,池塘養魚蝦,集觀景,休閑•采摘•度假•垂釣•農耕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打造黃河三角洲風情的休閑觀光農業區,充分發揮農家田園特色,展現田園風光魅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五、積極發展林果業。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我鎮實施了“三網”綠化工程,鄉村文明提示工程,采用喬木灌木相結合的模式擴大了綠化面積。2014年植樹30萬棵,綠化標準高,樹木成活率高,已構成了多樹種,多層次•多形式的網•帶•片•點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下一步應重點發展林業育苗•果園等,前邵村•四一等村2011年大力發展林業育苗,目前已種植白蠟•檉柳•國槐•法桐等苗木1200畝,苗木遠銷省內外,效益可觀。

    六、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以種植養殖業為基礎,有利于發展當地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優勢產品的發展壯大,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七、進一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強水資源保護。

    2014年實施了我鎮鄉村文明建設活動,徹底解決了農村臟亂差的局面。村內垃圾集中清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村以此為契機教育引導農民改掉陋習,爭做衛生模范。由于人為活動的影響,生活污水的排放,農藥和生產廢料,水產超負荷養殖等造成了水質污染,應積極運用現代工程技術,解決農業污染難題。在農業生產上通過配方施肥、科學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機肥施用量,秸稈還田等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加強農用地膜的回收和利用,有效地控制農業殘留物的污染,通過沼氣入戶工程,解決糞便污染問題。

    八、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我鎮鹽堿地多,對黃河水的依賴性極強,應充分利用“渤海糧倉”示范工程項目,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應不斷完善,做到溝、渠、路、林、橋、涵、閘配套,旱能澆、澇能排,促進糧棉產量穩步提高。

    九、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推進信息化建設。

    在當前農業生產面向市場的情況下,農民更關心的是市場信息,應樹立以民為本的推廣理念,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用新途徑新技術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重視對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做到以點帶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

    十、結語

    第7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探索與規劃

    生態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新,傳統農業中只發揮了農業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氣、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的相關因素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手段相結合的農業,并通過一定的經濟學、生態學來提高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發展起來的農業,在生態農業中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而且,生態農業實現了農業的規律化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一、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中包含了經濟學原理、生態學、系統工程管理理論,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的發展模式,是在不斷實踐摸索中走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的本質是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發展既包含了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包含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而且這種發展模式是兩者均衡的發展模式,轉變了傳統農業發展中不顧環境保護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提高的舊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情況下,同時也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非常重視人類、環境、農業、資源四者之間的關系,在保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兼顧了人類長遠的需要。生態農業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是集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主張的是無污染的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在農業中的使用,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農業種植以及種植技術進行指導,在保證產品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因此,生態農業工作者必須懂得生態經濟學以及生態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農業過程中的正確操作。

    二、生態農業的特點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只重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這使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說明,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是各國的基礎經濟支柱,不注重農業發展的國家最終都會受到發展的限制。而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犯了忽視農業發展的嚴重錯誤,這要求必須重視農業的科學發展,制定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而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視其所具有的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的發展,需要協調好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把生態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站,都會發展輕工業,但是在經濟的長遠發展中,必然會要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產業結構的發展來說,只有各個產業齊頭并進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得長遠的發展。

    (二)生態農業是多樣性的農業發展

    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全國都采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這并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針對各個地區的獨特條件而進行的發展。比如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和北方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發展“豬-沼池-果樹”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的農業發展才能做到資源的最好利用,同時也能做到對資源的最好保護,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衡發展,不論是經濟效益的發展狀況,還是生態效益的發展狀況,都應該統一發展。

    (三)生態農業的高效性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一些農業的廢棄物都是采用焚燒的方式進行,而生態農業則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生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既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對于環境的污染,同時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種保障,這讓生態農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順應時展趨勢的發展,是在人們對于農產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進行的發展,既是一種保護環境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系統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現狀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雖然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但是我國人口數量卻處于大量增長狀態中,而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對于耕地面積處于逐年減少的狀態中,我國沒有出臺一部政策法規進行控制。目前,我國森林破壞的現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亂砍亂伐的現象依然很嚴重,對于多樣性生物的保護機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種數量處于急劇減少狀態中,大約有30%左右的動植物受到很嚴重的威脅。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分析這種獲取資源的發展是破壞式的發展模式,對以后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農村生態環境受到生活廢棄物的污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城市以及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由于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這些生活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在農村,很多農民都將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而且這些生活廢棄物長時間的堆積容易產生一些病菌,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給農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了威脅。

    (三)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工農業生產的污染

    城市工業所存在的“三廢”現象,已逐漸向我國農村發展和蔓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三廢”污染現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約有30%左右的農田受到大面積的污染,近年來的調查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由于一些固體廢棄物品的大量堆放,導致很大面積農田不能使用。同時還有大面積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環境污染現象太過于嚴重,所以糧食每一年減產基本在150億千克上,這就表明直接損失大約在190億元左右。另外,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來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但鄉鎮企業所帶來的污染卻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時,因為農田和鄉鎮企業通常兩方面是緊密相關的,農田已經被作為是消納污染物的主要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農業生產也會帶給農業環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用農藥、化肥不合理,這些化學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農藥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產量,而且對人體和動物產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廢棄料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污染。最近幾年來,家庭畜禽類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因為廢棄物不能馬上用于農業生產,因此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對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四、農業經濟中生態農業的影響分析

    (一)促進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

    要推進農業大力發展,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能夠更好的適用市場發展需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同時優化發展最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這樣可以形成新的格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地區發展中,可圍繞水產品加工、糧食加工、廢棄物加工等進行精心培育和規劃,需要從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農產品是無公害、環保的產品,形成專業特色的發展形式,不但保障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建立起企業直銷形式的銷售模式,解決物流、推廣、應用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從多方面上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投融資體系的建立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講,制定出與時展潮流相符合的產業政策,可以吸收外來資本和民間資產,政府也會制定出一系列與發展相符的政策法規,農業生產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邁入更好的發展空間中。對于農民來講,發展農業生產實屬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幾年來,一些外來的資本家紛紛涌入到生態農業發展領域中,這不但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而且也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同時也可以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支持。另外,要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管理機構。

    (三)生態休閑旅游與農業景觀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們都希望能夠真正親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麗,開展農村生態景觀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它是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誕生的,進一步開創了農業生產運作的新形勢。這是一種新型模式體系下的旅游項目,運用在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生態成果、田園景觀等等,從一定程度上吸引廣大游客來購物、體驗、觀賞、健身等等,從各方面上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對于生態農業發展來講,既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發展,而且還需要保障其發展的穩定性。

    (四)發展農業國際貿易

    我國是傳統農業的出口大國,大力加快農產品的快速發展,對開展我國農業貿易格局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會受到質量、產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擾。在我國農產業生產過程中,會廣泛運用化肥、農藥、激素等等,這樣就會使牲畜、水果、糧食等農作物含有一些化學成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影響到出口的數量和產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出綠色產品,也就是一些無污染、無公害、無毒害等化學物質,也就是一些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這樣能夠與我國一直倡導的環保理念相符合,進而加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因為我國起步較晚,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的還不夠成熟。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還沒有凸顯出來。因此,必須加強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上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作者:閆曉靜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春華,等.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J].農業現代化究,2012(6).

    [2]郭書田.21世紀中國的生態農業[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第8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1技術與成效

    1.1創新種植模式促進農業增效

    云和縣屬浙南山區,山多地小,造成本區域具有明顯的垂直性氣候差異,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形成了光、熱、水、氣不同的生態環境特點,為創新種植模式提供了生態環境條件。按照創新模式、產業循環發展的要求,推廣輪作、間作、套作等農作技術和農牧結合、糧經結合等農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廣了稻-魚﹙鴨﹚、耳﹙菌﹚-稻、稻田養鴨、稻田養螺(甲魚)、稻藥輪作、果藥套種等多種農作制度,年均推廣耳-稻輪作面積150hm2,稻田養魚230hm2,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其中耳-稻輪作栽培模式、浙貝-水稻模式分別獲麗水市十佳和十佳優秀農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

    根據減少農業投入品減輕農業污染的要求,實行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清潔化生產,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規范農業生產和使用農業投入品。云和縣年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5340hm2,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314hm2的73%。推廣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和水稻統防統治面積1600hm2,通過推廣應用生物、低毒、低殘留農藥,2013年化學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較常規減少20%左右,病蟲危害損失率下降5%以下。據調查,水稻統防統治實施區全年平均用藥防治3次,667m2農藥用藥量(有效成分)為258g,常規區全年平均防治5次,農藥用藥量為319g;水稻統防區平均節約工資84.1元;統防統治區平均667m2水稻產量497kg,比常規區增產9%;水稻統防統治實施區比常規區667m2節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三品一標”認證

    按照質量安全、環境生態的要求,實行農產品安全、綠色生產。以提升品牌公信力為主題,圍繞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加強“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企業生產管理、產品認證和證后監管開展工作,實行“三品一標”(一標指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13年,云和縣通過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整體認證)1160hm2,通過“三品”認證的農產品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個、有機食品1個。開展“三上墻、兩規范”,即安全責任制度、內檢員責任制度、質量安全承諾書要上墻,生產記錄、農資管理要規范。

    1.4做好畜禽糞便處理促進畜禽清潔養殖

    為進一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加快推進“五水共治”,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根據云和縣委《關于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要求,編制了《云和縣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調整了云和縣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出臺《云和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養殖“減量化、規模化、生態化、無害化”的原則,對全縣范圍內的所有畜禽養殖場進行整治。通過建設沼氣池或格柵式厭氧沉淀池,利用農田、園地、林地等就地和異地消納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進入氧化塘,畜禽養殖場達到了雨污分流、干糞收集、固液分離等生產工藝標準。逐步實現養殖場排泄物達標排放。

    1.5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和沼液(渣)綜合利用

    近年來,云和縣積極推廣農村沼氣建設,把農村沼氣項目與“千萬工程”、村莊整治工程、農村污水治理等緊密結合,實現了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氣池建設與改造圈舍、改造廁所、改造廚房同步設計、同步施工)的模式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到2013年底,全縣共建沼氣2543戶,服務網點31個。年處理養殖污水15.3萬t,年產沼氣100萬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萬t。通過引導和扶持養殖戶走向養殖-沼氣-種植為主要模式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1.6實施生態循環農業項目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為進一歩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標準化和經濟生態化。農業部門積極爭取生態循環農業項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農業、財政廳爭取生態循環農業項目11項,爭取項目資金280萬元,2014年儲備生態循環項目5項。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云和縣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稈、食用菌廢菌棒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0.7萬t,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2.56萬t。

    2工作措施

    2.1加強組織領導

    云和縣農業部門成立農業水環境污染治理領導小組,農業局領導任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對縣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領導。以農業生態能源辦公室為主,成立農業治水辦公室,農作站、質監、畜牧等相關專業的技術骨干為成員,負責規劃、指導全縣農業治水各項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農業水污染

    根據浙江省農業系統水環境治理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及云和縣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結合云和農業發展實際,制定云和縣農業水環境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今后一段時期農業治水目標、任務及措施,有計劃地開展農業水環境治理。

    2.3政策激勵積極推進農業水環境治理

    2007年以來,云和縣出臺的云和縣糧食生產意見,明確對水稻開展統防統治給予600元·hm-2補貼,對全年統防統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組織財政再給予150元·hm-2的獎勵,有力地推進了統防統治工作和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云和縣政府出臺了《云和縣農業產業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關于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云和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了水環境保護和治理,通過畜禽養殖污染整治,使畜禽養殖逐步達到水污分流、干糞收集、固液分離等工藝標準。

    2.4加大宣傳力度,發揮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

    認真總結和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好做法、經驗和好模式,以生態循環項目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循環示范項目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

    3問題與討論

    第9篇:農業生態論文范文

    生態用水量的計算

    從生態用水研究的意義及水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說,天然植被生態系統用水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少數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徑流補充。大氣降水首先被天然植被利用后形成地表徑流或地下水資源,才能被人類管理利用來滿足經濟水量和生態水量需求。它直接參與水資源的分配與調控,用于工業、農業等經濟水量。

    1各試驗區生態用水量核算

    林草植被生態用水、農作物生態用水量可采用氣象因素計算各試驗區參考植物蒸散量,蒸散量乘以用水系數,可以求算各階段林木、草地、農作物耗水量。采用桑斯維特公式來計算潛在蒸散量通過計算各階段潛在蒸發量PE,然后利用具體林木的植物需水系數Kc和耗水系數K進行修正,便可得到該林木的需水量和耗水量,即:式中:ETc為林木需水量(mm);ET為林木耗水量(實際蒸散量,mm);Kc為相應時段林木需水系數;K為相應時段林木耗水系數;

    1.1月潛在蒸散量根據襄陽市氣象局提供的各區實測氣象資料,得到多年月平均溫度T,結合襄陽市的地理緯度推測出襄陽市各地區的月時間改正系數K,再用公式計算得到的熱量指數H、指數A求得襄陽市各級生態區在各月的潛在蒸散量PE,詳見表2。

    1.2林草植物需水系數與耗水系數的確定根據襄陽市林地面積及林種組成,通過綜合分析,按喬木林、灌木、經濟林、作物、草地分類,根據氣候條件權衡加以調整,確定計算不同類型林木、作物、草地需水量的植物系數和耗水系數。

    2森林植被生態用水量

    該值為植物實際耗水量的重要參數,隨植物種類、同一種植物所處的生長發育階段、生長季節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它隨不同地區的濕潤、干燥程度而發生變化,具體情況見表3。根據表3的結果,通過各縣(市、區)月平均潛在蒸散量計算出襄陽市各主要生態區的森林生態用水量,詳見表。

    3草地生態用水量

    通過各地區月平均潛在蒸散量,計算出襄陽市各主要生態區的草地生態用水量,詳見表5。

    4農作物生態用水量

    農作物耗水量包括水田灌溉用水和旱地灌溉用水資源量。根據確定的作物系數,得出襄陽市各縣(市、區)農作物生態用水量,詳見表6。

    5襄陽市農作物、林木、草地生態總用水量

    襄陽市農作物生態用水、林木生態用水量、草地生態用水量、總用水量見表7。

    結論與建議

    襄陽市是農業大市,農作物生態用水量18.58億m3,占54.55%;林木生態用水量15.30億m3,占44.92%,襄陽市所轄的??怠⒛险摹⒐瘸侨h由于以山地丘陵為主,因此所占林業生態用水量比重較大;草地面積較少,用水量只有0.18億m3。

    據《2009年襄陽市水資源公報統計》可知,襄陽市2009年總供水量28.5億m3,地表水供水量26.4億m3,占供水量的92.61%;地下水供水量2.1億m3,占供水量的7.39%。在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10.1億m3,引水工程供水10.7億m3,提水工程供水5.62億m3,地下水工程供水2.1億m3。

    由襄陽市各縣(市、區)、各行業用水的供需分析結果可知,2009年襄陽市農業灌溉用水量最大,達18.19億m3,占用水量的63.9%;城鎮公共用水0.27億m3,占用水量0.9%;生態環境用水0.014億m3,占用水量的0.049%;農業需水比例最高,其次是工業。目前,總供水量和總用水量持平,隨著襄陽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上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水量減少,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將長時間存在。

    根據襄陽市各縣(市、區)用水量的情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應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制定統一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確定各水政部門的權限,并充分采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發揮水資源在各區域、各行業的綜合效益。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農業節水的途徑包括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提高渠系利用系數,降低單位灌溉用水,選用抗旱節水高產品種,實施作物節水、高產、低耗栽培技術方式。

    從傳統的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把提高水的利用率作為節水高效農業的核心。采用水利工程與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一是根據襄陽市農業特點、不同作物的需水量特征和當地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優化種植結構,選育高產節水優良品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成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动漫综合网|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自拍小视频|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