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學專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市場;社會體育;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析
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必須具備管理性、服務性和應用性,由此可看出,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國體育事業的現狀是缺乏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以緩解這一現狀,通過該專業的實踐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實踐經驗,還可以進行學習方向的定位,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1.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內涵
1.1社會體育專業
社會體育作為體育學類的專業學科,學制設置為四年,完成學業后要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結合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學生的體育素質,豐厚的知識面,獨到的創新意識是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通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健身指導、體育指導、體育管理及科研領域的人才[1]。
1.2實踐教學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不但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實踐活動的各種條件是實踐教學的目的。而實踐教學的本質則是通過學生在特定環境中親身體驗,消化和吸收知識。實踐教學在人文領域、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層次方面的內容是其在人文領域的表現。分析關于社會事件發生、結果、影響的效果和價值層次是屬于其在社會知識方面的表現。判斷已得到驗證的事實的正確與否,則是實踐教學在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2]。
2.市場所需要的社會體育人才
2.1對體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號的提出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社會體育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在短時間內,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樂部,市場的競爭力日趨激烈。這種狀況也就對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會體育市場環境下,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體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場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發展[3]。結合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體育人才大都存在適應能力差、專業能力不強、對本專業認識不足等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培養社會體育人才時,要著重加強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只有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2具備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組織策劃、商業營銷、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健身技能的社會體育人才,才能盡快的高質量的就業,并且在工作中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狀態。
2.3具有職業資格證
職業資格證是國家統一授予的從業資格證明,它的獲取條件就是要通過理論和技能的考試[5]。該證書由于是國家統一頒發,所以比較具有權威性。該證書的存在是學生在相關行業的理論和技能達到從業水準的一種證明。在實際的市場中的認可度達到90%,因此,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也是一塊敲門磚,在就業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3.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3.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招生和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自辦學來就存在的一大問題,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業難名單中,部分省市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榜上有名,在當前社會,就業問題不但沒得到解決,反而更加突出[6]。體育人才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也越來越多,但是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還是不多。相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華南、華東等地區能夠給社會體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狀況分析,大部分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在畢業后,要么選擇轉行,例如考公務員、考編制等,要么流向經濟發達地區[7]。總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就業問題嚴重,就業質量不高,是阻礙該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3.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除了部分專業的體育院校,像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師范院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由于這些學校對于體育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在一些課程的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沒有提前進行市場調研,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現象,導致培養的體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學、有特色的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立,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所需人才。3.2.2不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體育項目繁雜,種類繁多,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不同的培養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全才的培養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大多數的地方院校和師范院校在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時,設置的培養目標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目標與薄弱的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讓培養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成為了很難實現的目標。3.2.3專業認識不足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僅有20年的時間,宣傳度和影響力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對該專業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實際的調研發現,參加高考的體育生對于該專業不了解的程度達到了57%,僅僅有5.1%的學生了解該專業,而選擇第一志愿報考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學生僅占67%,相較于體育教育專業而言,該專業不得不降低分數線[9]。
3.3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實踐環節中的問題
3.3.1實踐教學與社會脫節在課程安排上,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大多是以理論講解為主的,實踐課程較少,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課程的缺乏往往會讓學生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模式,逐漸與社會脫節,不了解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終導致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增加學生的就業難題。3.3.2實踐教學的內容質量不高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會降低教學的質量。3.3.3重視不足,形式單一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學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進行相關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只在大四下半年進行相關的專業實習,往往這個時間段還面臨著畢業論文的撰寫。嚴重縮水的實踐時間和單一的實踐形式往往不能產生好的效果。這些問題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校對于實踐的重視力度不夠,太過偏重于理論教學,沒對實踐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指導。3.3.4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發展對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今市場的需求情況,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重新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做到學以致用。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因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直接關系著該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專業特色,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首先,在選聘相關教師時,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工作經驗的老師。然后,要組織優秀的教師進行正規的資格認證和職業培訓考核。最后,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同時讓教師通過深入健身第一線來了解現在市場在體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場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③教學內容改革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關的實踐經驗,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在進行相關教學時,必須要安排出一定的社會實踐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成為應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實現是由一定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的,而基礎設施的建立則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沒有足夠的教學條件則難以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必須改善教學條件,加大教學投入。學生是課程實施的對象,要想提高教學的質量,就要加強教學管理。相較于其他專業,體育專業的學生普遍素質較低,文化理論基礎差、比較好玩、好動。為了提高整體的教學風氣,必須嚴肅學風、學紀,進行嚴格管理。⑤建設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建立能夠保障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學生通過在固定的實習場所進行實踐,快速的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能夠達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實踐基地的選擇比較廣泛,既可以與校外的健身房、體育公司等進行合作,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建立校內實踐基地。以下主要對校內實踐基地進行分析。校內實踐基地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場所,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論和實踐的共同進步,既鍛煉了基本技術能力,有提高了綜合運用能力。首先,校辦企業。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創造出社會價值和培養出市場所需人才。學校通過創辦企業,為實踐基地的創建提供資金保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其次,課余健身俱樂部。在一些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由于學生對實踐需求的增加,給健身俱樂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場。學生不僅可以在健身俱樂部中進行實踐,提高自身能力,同時還可以舒緩壓力,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后,利用校內的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來進行實踐?,F在的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在學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幫助教師完成理論受教、專業實踐、教學實驗等工作。一個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生理測評知識和解剖知識,因此,生理實驗室的作用最為重要,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體的特征和解剖的相關知識,測評人體的體征指數,從而讓學生在訓練時更加有目的性。
4.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素質的復合型社會體育人才成為社會體育培養的目標。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對于體育人才的培養現狀可知,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要加強社會指導和管理專業體育實踐,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改革、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實踐的增加,讓人才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作者:羅躍平 單位:邵陽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如喜.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4,(3):88-90.
[2]李慶軍,鐘波,楊連波等.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與研究[J].華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營銷理念[J].科教文匯,2014,(22):115-116.
[4]王曉云,阮云龍.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2012培養方案修訂的探討[J].運動,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強,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J].武術研究,2016,1(6):153-156.
[6]吳亮,楊海平.肇慶學院"社體專業"實踐教學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5,36(5):55-59,71.
[7]王曉云,阮云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例[J].運動,2015,(17):104-105,123.
研究生畢業論文致謝信
落筆于此,就意味著三年研究生涯的結束。回首三年,頗多感慨,心中不禁思緒萬千。
三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一腳邁進了社會學殿堂。剛進來的時候,懵懵懂懂,所知甚少,但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導師——陳頤老師。陳老師不僅是我的授業恩師,也是我的生活向導。學業上,陳老師對我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生活上,陳老師對我關愛有加、關心備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剛進南農的時候,由于經濟困難,沒有電腦。陳老師得知我的境況后,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為我爭取了一臺電腦,這才使我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電腦,并用這臺電腦完成了學業。
三年中,我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當然,這都離不開南農社會學系所有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三年中,他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姚兆余老師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學術淵博;屈勇老師侃侃而談、見解獨到;朱考金老師塌塌實實、與人和善……這一切,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里,我還學會了如何做人,學會了和老師、同學、朋友和諧相處,學會了勇敢面對困難,敢于承擔責任。如果說,三年前,大學畢業的我已經長大了。那么,三年后的我,開始慢慢成熟了。不經意的三年時間,我經歷許多,忘不了第一次發放問卷時的戰戰兢兢;忘不了第一次發表文章時的萬分欣喜;忘不了外出調研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忘不了同學友情的萬分寶貴……這所有的一切,都將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在此,感謝生活,使我成熟;感謝挫折,使我堅強。
現在,我手中所拿著這本“畢業論文”,可以說,她就是我三年學習的“總結報告”。在這里,我不得不承認她同時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這篇論文,陳老師給了我大量有益的指導和幫助,姚老師和狄金華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而在論文的最后階段,南農學報陳友松老師作了大量的編校工作,既讓我汗顏萬分,又讓我萬分感動。在此,向四位老師一并致謝。另外,調研過程中,曾得到太倉市民政局曹宏杰副局長無微不至的關照和勞保局張燕良科長提供的大量信息,感謝他們。還有,不能忽視的是接受此次調研的184名農民工,他們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論文關鍵詞:體育社會學界 聯系 貢獻
論文摘要:研究我國體育社會學界與國際同行之間的相互聯系,指出我國體育社會學界與國際體育社會學界之間的互動。國際體育社會學界給予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創建與發展許多啟迪和借鑒,為中國體育社會學培養了專業人才,為國內更好更快地了解學科動態提供了方便,為我國體育社會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莫定基礎;我國體育社會學界豐富了國際學術界的理論成果,為ISSA的刊物出版發揮了作用,為各國學者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和便利,為發展中國家學者贏得了權利,為跨國合作研究發揮了力量。
在世界各國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和密切的時代背景下,探索我國體育社會學界與國際同行之間的聯系,研究我國體育社會學與國際體育社會學之間的互動,既可以為今后我國體育社會學史研究提供素材,又可為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對外交流提供理論參考和決策依據。
1中外體育社會學界的聯系與交往
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對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我國體育社會學來說更是如此,這是因為:第一,我國體育社會學起步較晚,國際上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都高于我國;第二,國外同行的研究和經驗可以直接給予我們啟迪和借鑒。
1.1成果交流
1.1.1成果引進
我國體育社會學創建之初,引進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是一項重要工作。1981年,北京大學林啟武開始翻譯體育社會學方面的資料,成為第一個向國內介紹體育社會學知識的學者。之后,蔡俊伍、劉德佩、牛興華、王蘋、李樹怡等人也發表了介紹了體育社會學的文章。上世紀90年代初,劉德佩引進了奧地利格拉茲大學體育系G ·Bernhard教授的問卷調查法,并向國內介紹了日本學者金崎良三設計的研究課題樣本,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21世紀初,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杰·科克利(Jay ·Coakley)的《體育社會學一議題與爭議》( Sport in Society :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使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對美國體育社會學有了較為完整和清晰的認識。
從引進成果的來源看,有日本、美國、前蘇聯、加拿大、波蘭、奧地利、保加利亞等國家,其中以日本、北美和前蘇聯為主。這是因為:第一,這些國家一直處于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前列;第二,早先我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多集中在日本、北美和前蘇聯等國,熟悉這些國家的研究進展,具有引進這些國家成果的便利條件。
1.1.2成呆輸出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將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外同行。1988年《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 ASS)發表了我國王真、陳安愧和錢躍庭的論文《中國紡織女工的體育態度和參與狀況》,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開始進人國際學術界;1989年,加拿大出版的《社會與閑暇》(L& S)又刊登了劉德佩的研究《體育與中國城市居民的閑暇生活》。翌年,孔祥安和牛興華等人在《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IRSS)上向國際同行介紹了我國體育社會學十年間的學科進展和主要研究。截止2008年底,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體育社會學論文60余篇。這些成果引起了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界的極大興趣。
1.2學者互訪
體育社會學在我國起步較晚,在創建初期,為了更好地向國際同行學習,我國曾多次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授體育社會學。日本的影山健、近藤義忠,英國的J ·A ·Mangan,韓國的林繁藏和金佰昌等學者都曾來我國傳授過體育社會學知識。
自1984年起,我國向日本、美國和前蘇聯等國派出進修體育社會學專業的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僅“1985-1990年期間,我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在國外進修體育社會學專業的有7人之多”。1990年以后,我國又陸續派出顧淵彥、蘇連勇、金育強、張文健、董進霞、寶勇武等人到國外進修體育社會學。他們回國后,大大增強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力量。
隨著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影響逐漸擴大,進人上世紀90年代后,國際體育社會學術會議中開始出現我國學者的身影,一些國家前來邀請我國學者講學。目前我國已有蘇連勇、熊斗寅、劉德佩和盧元鎮4位體育社會學者應邀到國外講學和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
1.3組織聯系
1964年6月,在日內瓦正式成立了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1994年,更名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 ISSA) )。目前,ISSA擁有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260多個,分布在世界48個國家中。在ISSA成立的40多年間,對規劃和推動體育社會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9年,我國學者劉德佩在前蘇聯學者H.. И.巴諾馬廖夫的推薦下,成為ISSA組織的會員,也成為我國最早加人ISSA的學者。隨后,我國呂樹庭、李小英、金育強等人也陸續成為ISSA組織的會員。截止到2008年,我國已有10余位學者加人了ISSA組織。鑒于我國學者的學術成就和對國際體育社會學的杰出貢獻,1994年ICSS破例增補我國劉德佩為ICSS執委會委員,2005年又批準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為該組織的團體會員,成為我國在ISSA中的第一個團體會員。
1.4會議聯系
學術會議是學者們近距離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舞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社會學也積極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1984和1986年,我國學者出席了日本體育社會學學會的年會,結識了著名學者營原禮以及其他一些日本同行。1987年,我國學者分別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格拉茲大學的同行舉行了座談會,為后來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礎。2001年起,ISSA舉辦的4屆世界體育社會學大學,都有我國學者積極參加的身影。第1屆世界體育社會學大會,我國就有8人參加(其中1人來自臺灣師范大學)。借助國際會議這個平臺,各國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增加了解,增進了友誼。
1.5合作研究
由于文化制度、習俗、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研究者往往能更深刻更敏銳地發現自己不熟悉的國度和環境中的問題。國際體育社會學界認識到跨國合作研究是一種研究問題的捷徑。早在1987年,我國學者便與奧地利格拉茲大學體育科學院達成了合作研究協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分別同奧地利、日本、前蘇聯、美國、芬蘭等國家的同行完成跨國合作研究課題有12項之多。
2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對中國體育社會學界的影響
2.1國際體育社會學界對中國體育社會學界的幫助與促進
2.1.1國外成果給予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創建與發展許多啟迪
80年代初,體育社會學在國際上已有相當的發展,但對于國人來說卻是比較陌生的,除少數學者在國外接觸過體育社會學外,國內大部分學者對體育社會學不了解。因此,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對于創建自己的體育社會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林啟武、劉德佩、呂樹庭、黃漢升、金育強等許多學者為國外資料的引進發揮了作用。國外研究成果和資料不僅在學科創建初期帶來很多啟示,在我國體育社會學30年的發展進程中也同樣給予了諸多的啟迪和借鑒。引進的前蘇聯、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體育社會學成果,對于我們了解國外的學科進展和經驗教訓,促進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方面都發揮了較大作用。
2.1.2國外學者為中國體育社會學培養了專業人才
跨越國界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進學術的發展,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也是如此。在我國體育社會學發展初期,黨和政府為提高體育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和研究力量,從1984起陸續向日本、美國、前蘇聯、加拿大、英國、波蘭等國家派出學者進修體育社會學。到2008年底,我國已向國外派出10多位專門進修體育社會學專業的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國際上一些著名的體育社會學家,像H.И.巴諾馬廖夫、影山健、近藤義忠、金崎良山、John Loy、Klau、HIaus Heinemann等學者都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者成長做出過貢獻。
2.2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為國內更好更快地了解學科動態提供了方便
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 )是體育社會學領域權威學術組織。到目前為止,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 ISSA)已吸收我國10余位學者為個人會員,沈陽師范大學為團體會員。這些學者架起了國內外體育社會學界更為廣泛的聯系和溝通渠道,使國內同仁更好更快地了解體育社會學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學科進展。 轉貼于
2.3承辦和主持國際會議,為我國體育社會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奠定基礎
隨著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壯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和其他學術組織多次交由我國體育社會學界承辦學術會議,體現出國際同行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界的信任和支持。會議以嚴密的組織、周到的服務和良好的環境為國際同行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切磋的舞臺,體現出我國體育社會學界的整體實力,大大引起了國際同行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關注和興趣。除承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外,我國學者還在多個體育社會學的國際會議中擔任領導職務,組織、籌備和主持會議。通過舉辦和主持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大大提升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擴大了在國際同行中的影響,為我國體育社會學進人國際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3中國體育社會學界對國際學術界的貢獻與作用
3.1豐富了國際學術界的理論成果
在30年的對外聯系過程中,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向國際同行展示了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理論和觀點不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很具針對性,對世界上一些與我國具有相同社會體制和背景的國家的體育社會學研究很具借鑒作用。其中關于體育社會流動和分層的論述、關于發展中國家體育經驗的論述、關于小城鎮體育的社會學研究、關于體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體育社會問題的研究、關于體育人口的觀點、關于體育價值觀念的表述、關于體育游戲對兒童社會化作用的探討、關于體育社會的理論、關于體育工作者的觀點等,已成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大家庭中的共享資源。這些理論成果豐富了國際學術界的學術觀點和理論體系,為國際體育社會學的成果積淀和學術創新發揮了作用。
3.2力爭ISSA增設漢語為副工作語言,為世界使用漢語的學者提供了方便
《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 IRSS)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出版的學術季刊,是國際體育社會學學科領域最高權威性學術刊物。該刊物在用英文全文的同時,另外以德文、法文、俄文、日文、韓文、西班牙文和中文7種語言刊登論文的摘要。
1995年以前,IRSS是沒有用漢語發表的論文摘要。經過我國學者劉德佩長達4年的不懈努力,終于使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ISSA)在1994年末將漢語增設為該組織的副工作語言。從1995年第1期開始IRSS開始出現用漢語發表的論文摘要。漢語成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ICSS)的副工作語言,不僅有利于我國學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到國際體育社會學的學術動態和最新進展,而且也為世界上華語地區使用漢語的體育社會學工作者帶來了便利。自ISSA增設漢語為副工作語言起,我國體育社會學學者一直義務承擔著《IRSS))中文摘要的翻譯和編輯任務。這項工作最初是由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社會學教研室承擔,I9%年后移至解放軍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完成。截至到2008年,累計義務翻譯審校中譯文論文摘要25萬多字,編輯10多萬字,為ISSA的刊物出版做出大量工作。
《國際體育社會學年刊》( ISSA Bulletin )是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的機關通訊刊物。該刊物對各國學者了解ISSA的工作進展、學科新聞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5年以來,我國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社會學教研室和解放軍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學者們還一直義務承擔著ISSA Bulletin的專欄撰稿工作,為ISSA的通訊工作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4中國體育社會學界在跨國合作研究中的作用
跨國合作研究是國際體育社會學界進行課題研究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曾與日本、奧地利、前蘇聯、美國等國家共同完成多項體育社會學研究課題。
4.1多次承辦學術會議,積極參與組織管理,為各國學者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和便利
作為國際體育社會學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國體育社會學界在享受成果和便利的同時,也積極承擔國際義務。1997年,中國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了“國際大眾體育學術研討會”。共有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學者參加,與會學者圍繞大眾體育的法制建設、大眾體育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推動國際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年11月,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在我國北京舉辦了“亞洲體育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共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國內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80名學者參加。與會學者以“21世紀亞洲的社會發展與體育的關系”為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就體育社會學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會上展示了一批體育社會學領域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近年來亞洲體育社會學發展的水平。2006年5月,在我國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召開了“2006國際體育社會學研討會”,來自國內外1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學者們圍繞發展中國家的奧林匹克運動、體育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體育與民族文化等問題,展開了深人的交流與探討。
除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外,我國學者還多次在國際體育社會學學術會議中擔任技術領導工作,履行相應的國際義務與責任。
4.2促使ISSA下調會費,為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爭取了權利
聯合國中規定,聯合國成員國需根據各自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承擔不同的義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學者的經濟承受能力不一樣,在ISSA中須交納的會費也不應相同??墒牵?998年之前,無論是發展中國家學者,還是發達國家學者,加人ISSA組織的會員每年都須交納100美元會費(個人會員)。
1998年,在ISSA執委會擴大會議上,我國劉德佩提出會員的“義務與權利”提案。通過艱苦交涉,該提案終于被ISSA組織采納,并調整了會費標準。從此,個人會員會費的標準被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100美元、40美元和20美元(發展中國家學者為20美元)。1998年ISSA會章的修改,結束了發展中國家學者受不公正待遇的境況,使先前一些因經濟條件不能人會的學者,從此不再因經濟原因而與ISSA無緣。我國學者的正義行為,減輕了發展中國家學者的經濟負擔,為他(她)們爭取了更多人會的機會。
5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社會學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從不知體育社會學為何物,到出版自己的體育社會學專著;從引進借鑒國外的體育社會學資料,到向國外輸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從派人到國外學習體育社會學知識,到培養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這些都表明我國體育社會學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也為國際體育社會學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8-0067-04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HOU De-hong
(Dep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uhai 51909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9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ir current research areas, teacher teams and cultivation plan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ir research areas are unbalancedly distributed as well; the strength of their teacher teams is high, but it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today; they have fairly high standards for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value research abilities. According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ir cultivation quality: concern the western area; focus on research contents; expand the advisor team; optimize cultivation plan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doctorial student cultivation station;China
育人文社會學是體育學的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互相關系基本規律的學科群。體育人文社會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在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設置的研究生專業,10多年來,該專業為我國體育界培養了眾多人才,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已有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授權點60多個,博士授權點9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教育是我國體育學博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培養學術骨干和帶頭人的重要渠道。但有研究表明,目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1]。因此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等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培養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分布
1)博士授權點的地域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9個博士授權點的分布為: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南京師范大學(江蘇)、曲阜師范大學(山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上海體育學院(上海)、浙江大學(浙江)、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湖南師范大學(湖南)。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華南和華中,分別占56、22、11、11。劉燕[2]等研究認為:“體育學博士點招生學校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分別占26%、37%、21%,西南和西北地區為0?!憋@然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與我國整個體育學博士點的分布狀況是一致的,這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系。體育人文社會學需要濃厚學術氛圍和深厚研究基礎,同時與地區的發展也息息相關。西南、西北沒有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表明這兩個地區體育理論研究上和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其他地區存在很大的差距,這與體育事業的均衡發展不協調,這種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現象也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2)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授權點的學校類型分布。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分布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約占67,其次是專業體育院校約占22,綜合院校約占11。可見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以師范類院校為主。
3)博士授權點的研究方向分布及研究特色。
(1)研究方向的學科分布。綜合9個博士點的研究方向包括:體育教育、體育管理、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研究、跨文化比較、體育管理與評價、體育社會學與倫理學、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體育基本理論、少數民族體質與健康、體育經濟學研究、體育休閑心理學研究、競賽心理學研究、體育發展戰略、體育管理與系統工程、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體育哲學、體育歷史與文化、體育休閑娛樂、體育心理學、體育新聞傳播、體育組織媒體公關與體育賽事媒體服務等。
從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科來看,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體育經濟學、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傳播學。各學科及地區分布狀況:體育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學校體育學的研究主要在華北、華南、華中地區;體育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在華東、華北、華南地區;體育管理學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北和華中地區;體育心理學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也有所研究;體育傳播學主要是在華北和華東兩地。而且各學科地區分布不平衡,其中學校體育學、體育社會學和體育管理學的地域分布比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均衡。體育經濟學和體育傳播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這說明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影響。從各個地區的研究學科來看: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研究領域比較寬、均衡,華南和華中地區的研究相對較窄。
(2)特色研究領域的分布現狀。從各個博士點研究領域的特色來看,不同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都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如北京體育大學的奧林匹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倫理學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華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哲學、體育人類學等。以曲阜師范大學的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為例,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它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享譽世界,為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9個博士點中,除浙江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外的7個點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說明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研究十分注重創新和自身獨特的研究風格。
(3)不同類型學校的研究方向。通過對不同類型學校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到專業體育院校、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在研究方向分布上的區別: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研究領域寬廣很多,而且研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細化,也很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和從其他角度來研究學科的某一方面。如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經營管理、高等體育教育管理、體育產業運作與管理、體育管理體制等;上海體育學院的體育運動與社會發展、體育運動與社會、體育文化傳播、社會結構與體育發展等。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研究則比較注重各個學科的研究:如華南師范大學,研究領域的設置為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體育休閑娛樂等,可見專業體育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綜合性,而師范類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體育理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的專一性。
2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師資隊伍
導師隊伍是博士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士的培養過程中導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的學術造詣、科研成果、知識結構、學術精神等都對博士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王蔚虹[3]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被調查的博士生還肯定了導師在專業知識、學術興趣、科研能力、治學態度以及道德修養方面對自己的巨大影響,有超過80%的博士生表示導師對自己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治學態度、道德修養的影響較大,其中認為導師對自己治學態度影響較大的比例更高達90.7%。導師隊伍的實力不僅是衡量博士點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關乎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師資隊伍的現狀:專業體育院校的導師數量明顯多于綜合院校的導師數量;導師隊伍中不乏知名學者,他們德才兼備、見多識廣、學術造詣深、科研成果多,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指導經驗。如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楊文軒教授,近年來在國家級核心刊物40多篇,出版多部著作,如《體育原理》、《體育概論》、《當代大學體育》等;曾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的國家級課題,廣東省級課題,主持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省部級課題多項。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海,是我國奧林匹克教育的第一人,任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首席專家、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體育社會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主編《奧林匹克運動百科全書》、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修訂版、《中學生奧林匹克知識讀本》、《五環旗下的科技奧秘》。如此強大的導師隊伍使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有了堅實的后盾,也為我國體育理論研究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另外,為了擴大導師隊伍,加強對博士生的指導,一些學校通過聘請外校專家或是其他學院的知名學者共同指導、聯合培養。這種培養方式不僅緩解了導師的指導壓力,還加強了跨學科的研究深度,能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3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
從招生要求、計劃招生人數、課程設置、師生比等方面來分析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培養。首先,從導師人數和招生人數也即師生比來看,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相對于所帶的博士生數量來說是不足的。以下面兩所學校為例:上海體育學院近3年(2006~2008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都是1.21(上海體育學院每年的招生計劃為10~14人,取平均值);華南師范大學近3年的計劃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2、53、43。師生比是一項衡量教育資源相對量的重要指標,對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師生比問題除了反映出博士培養的效率,更關系到導師對博士生培養精力投人的可能,對博士培養質量的影響不容小覷[3]。從以上的師生比來看,每個導師每屆不止帶一位學生,這樣,導師的精力分配和指導就會比只帶一位學生少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我們通過查閱各個博士授權點的招生簡章和課程設置發現:第一,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招生考試要求通過外語考試,但較高外語水平的考試將許多學生擋在了門外;要求發表過一定數量的文章,重視學生已具備的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等;博士生的培養時間為3年,課程學習時間基本上是1年,論文撰寫和求職時間為2年。第二,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學分制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體育學科前言探索,拓展學生思維。或是通過設立“教研室”、“科研小組”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加學術活動,讓他們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4]。
通過對一些導師的訪談發現:在讀博士生的創新能力、跨學科研究能力和人文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文字功底較淺,寫作能力有待提高。訪談在讀博士生發現:他們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和知識結構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導師的指導對他們的學習和學位論文的完成至關重要;科研經費不足是影響他們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參與課題研究的實踐不多;學校對學位論文的把關非常嚴格,有較完善的論文評審制度[5]。
4結論與建議
1)關注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的建設。經濟發達的東中部是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點的集中區域和研究重地。西部體育發展的落后,體育人才培養的滯后,尤其是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水平不高,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在“發展西部、建設西部”的社會背景下,政府應加大西部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建設的力度,同時鼓勵更多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去西部,這樣才能發展西部的體育理論研究,提高西部高校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水平。
2)注重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在地域上和不同類型院校中的分布不平衡,專業體育院校的研究領域比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院校的研究領域更為寬廣,而且各個學校都十分注重自身特色研究領域的發展。但是整體看來我國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還不夠寬,比如殘疾人體育、社區體育服務等研究比較少。另外在某些新興學科或是交叉學科的研究上也不夠,如體育美學、體育倫理學、體育哲學等。因此我們應加大這些領域的研究力度,重視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
3)擴大導師隊伍,加強科研指導。“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導師隊伍的強大,師資力量的雄厚是影響博士生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從調查的師生比顯示,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導師數量滿足不了學科發展和培養博士生的需求?;隗w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教育的現狀和學科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擴大導師隊伍,建議對博導的遴選要求略微寬松,培養中青年骨干力量,以滿足師資力量不足這一現實需求。這樣就可以實現多個導師指導同一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豐富和科研能力的增強。
4)把好生源關口,優化培養方案。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博士點招生,在生源的把關上比較嚴格,重視外語水平、學科基礎和科研能力。由于需要較高的外語水平許多具有極強科研能力的優秀人才,因為外語水平稍差而被拒之門外,建議對這些學生在錄取考試時,外語水平要求可適當放寬。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生的學習年限相對來說較短,課程設置比較單一,內容比較陳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學習年限的彈性應增大,學習時間的長度應增加;并優化課程結構,加重有關研究方法、研討性課程的比例;同時還要加強博士生的實踐能力課程,培養他們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豐富理論。
5)加強各校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我國體育人文博士點數量不多,博士生隊伍也不算龐大,加之當今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達,各個博士點之間應加強交流,實現校際間的導師和學生的互相交流,學生和學生的頻繁交流,共享學習資源,共同了解學術前沿動態和學科發展,形成互動的學術圈。以“他山之石”來豐富各自的知識、開闊大家的視野,拓展彼此的思維,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靜,薛翠霞. 對體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522-525.
[2] 劉燕,謝丹霞,吳貽剛,等. 我國體育學博士與碩士授權點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4):72-75.
[3] 王蔚虹. 我國博士生培養現狀――基于四所高等學校的調查[J]. 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11):42-48.
論文摘要:文章對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的幾種不同的認識做了分析,認為教育社會學必須著眼于當代人類科學文化廣闊的有機整體,克服狹隘思維模式,按大教育社會學、系統教育社會學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構和發展自身學科體系。
教育社會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關于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爭論主要在于:它屬于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還是屬于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教育社會學是研討教育與社會的基本關系的一門學科。有些學者根據教育學的觀點研究教育社會學;有些學者則利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這兩大派別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辯論。
我們認為,這種關于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爭論是歷史地造成的,具有人為的因素。分歧的產生在于所強調的側重面不同。把教育社會學作為教育學科的一門分支學科,或作為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都是允許的,不能用一個來否定另一個。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學前教育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是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社會學層面,探討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條件及機制的一門社會科學,是社會學與教育學的中介學科。本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系統掌握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對教育現象或教育問題進行社會學研究與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教育適應社會的認識水平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能用整體的、有機聯系的、辯證的與發展的觀點,科學地發現、分析和解釋各種教育現象,并培養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學習興趣和學術水平。
這樣一門學科究竟應該有怎樣的學科意識以及又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學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現象?
1、對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認識
1.1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美國的赫爾巴特主義者蘇則羅(henrysuzzalo)認為教育社會學是對教育的基礎和實際加以系統的研究,闡明教育在社會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將現代社會學的思想應用于教育問題的一門學科。
1.2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史密斯、韋伯等認為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而非教育學的分支學科。
1.3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與社會學的中介學科。教育社會學的這種學科性質由上述兩種學科性質推導而來。
因此,教育社會學必須著眼于當代人類科學文化廣闊的有機整體,克服狹隘思維模式,按大教育社會學、系統教育社會學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構和發展自身學科體系,與相關學科建立起動態積極的開放式學科對話和交流機制。
2、對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認識
2.1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教育社會學以教育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教育社會現象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指與教育有關的社會現象。二是指有社會學因素的教育現象。
2.2從目的論角度講,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與社會互動的機制及協調發展的規律。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進步走向精細化、學科化;也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現今未被充分重視的或重視不夠的社科領域開始在教育社會學中出現。
3、教育社會學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3.1從社會學的角度,把學前教育看作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過程、一種社會制度來研究。
3.2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對學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對學前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規律的認識。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日漸趨向于成熟,理論的深入和對實踐的關注并進。因為學前教育學是揭示學前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它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本理論基礎,是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奠基作用。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學前教育與社會及兒童發展的關系,明確學前教育的任務、內容,熟悉學前教育的基本組織與指導方法,了解學前教育與家庭及小學的銜接與合作,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培養學生熱愛兒童、熱愛學前教育工作的專業思想。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教育社會學研究必將同時承擔起學術使命、道德使命和社會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說的基礎上立足于本土,在積極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同時,使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國社會和教育實踐的沃土之中。
參考文獻
[1]魯潔.教育社會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2]葉瀾.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o教育學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關鍵詞: 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 學術能力 培養模式 改革
一、引言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某一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規定的培養目標而采用的特定的培養程式,具體包括培養目標的確定、生源的選拔、課程修習與考核、學位論文的指導與評審及學位授予等環節。[1]然而,我國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學術能力還很欠缺,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這主要歸因于我國高校對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模式存在局限和弊端。本文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模式的現狀和改革方向進行研究探討,旨在尋求提高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途徑與方法,為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供新的有效的培養模式。
二、學術能力的定義
對于“學術”這個概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而言,“學術”指的是“有系統、較專門的學問”。[2]本文所論述的學術不再是局限于狹義的學術研究,而是寬泛的學術行為活動,即圍繞研究生學術能力而開展的一系列學術活動。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包括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的能力、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與厘定的能力、做出學術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對學術前沿的敏感[3]。
三、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研究生是本科生的銜接與升華,與本科生有很大區別,英語專業的本科生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科研能力為目標。然而,目前我國對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仍然存在弊端與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考核模式單一
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主要是修學分與寫論文。兩年到三年的研究生學習幾乎有一半時間都是在修學分,研究生為了通過各門課的考試,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閱讀相關書籍,而忽略了鉆研學術,這顯然不利于研究生學術意識的培養。盡管有交學期論文的考核方式,但迫于考試壓力,學生無暇去查閱文獻、整理資料、仔細鉆研論文,很多學生都是從數據庫中尋找相關文獻稍加改進就完成任務了。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學術能力難以形成。
2.師資力量不足
研究生的擴招導致了研究生的數量大幅度上升,然而伴隨而來的是研究生質量的下降。我國高校的現狀是外語專業的博士、碩導及博導相對較少,而外語專業的研究生數量不斷擴大,就出現了一個導師帶數十個碩士研究生的情況,而導師又忙于科研和教學工作,所以指導學生的時間相對不足,這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質量。
3.學術活動匱乏
我國高校中學術活動整體匱乏,只有少部分知名的高校不定期舉行一些諸如國際會議、學術報告等的學術活動,多數高校不重視學術活動和學術氛圍的培養。很多高校都要求學生自行承擔學術活動的高額費用,迫于經濟壓力,許多研究生放棄直接參與學術活動。
4.論文創意不足
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最頭疼的事莫過于寫論文了。沒有有力的實驗數據做支撐,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只能憑借扎實的理論基礎及一些創新的觀點寫出新穎獨特的文章。然而,面對繁重的學期論文任務,一些研究生為了完成任務而生搬硬套別人的理論和方法,沒有時間專心思考創新點,寫出新穎、見解獨到的文章,導致論文創意不足。
四、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途徑
鑒于如上所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我認為,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強化文獻導讀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指出:“沒有理論的具體研究是盲目的,而沒有具體研究的理論則是空洞的?!保?]這就要求研究生閱讀大量的優秀學術論文。廣泛閱讀文獻是一種重要的儲備知識、啟發思維、習得方法論的途徑。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沒有復雜的實驗及有力的數據支持,論文都主要靠深厚的理論基礎做支撐。此外,外文文獻總是走在國際前沿,其創新性比較強,這對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會有個很好的啟迪作用,激發他們的寫作靈感。
2.營造學術氛圍
對于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良好的學術氛圍是養成學生學術素養的基石。學術氛圍的營造可通過學術講座、學術會議、學術論壇等活動來全方位營造良好的、活躍的學術氛圍。各高校應盡可能多地舉辦學術活動,通過學術活動,研究生不僅能觸碰到很多新鮮的學術思想,而且能從很多勤勤懇懇的學者身上學到治學嚴謹的精神。研究生的培養應該以自由、開放、民主為宗旨,強調探索性、批判性與實踐性。
3.培養學術意識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正確引導學生學好基本理論,還要在教學中滲透鉆研的思想,樹立研究的意識,以搞研究的縝密態度來對待專業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本專業的知識,為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4.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品質,是智力的高級表現,也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它包括敏銳的觀察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豐富的聯想能力和靈活的分析能力。[5]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學術能力的試金石,創新性是學術論文的閃光點。所以要提高學術的學術能力就需要重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5.參與科研工作
潘藝林[6]主張導師應該發揮好優化研究生教育學術環境的內在因素的作用,提高指導頻率以增強學術環境的活力,為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利環境。侯光明[7]強調要處理好導師與研究生的各方面關系,特別著重強調研究生學習要與學術并進。
6.堅持勤于耕筆
論文寫作是培養、鍛煉、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根本目的。勤寫學術論文不僅能促使研究生不斷尋找新的學術興趣點,占有學術資源與資料,而且能促使他們利用這樣的機會反思已有的學術成果,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術研究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五、結語
在我國英語專業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的趨勢下,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問題突出,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在文獻導讀、學術氛圍、學術意識、創新能力、導師指導等方面訓練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提高他們的學術能力,為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可行的指導模式。
參考文獻:
[1]曹靜,黃正泉.中美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系統化比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34-3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429.
[3]肖川,胡樂樂.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9):1-5.
[4]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14.
[5]徐穎,施麗君,王麗燕.研究生學術氛圍營造和創新能力培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71-73.
[6]潘藝林.大學的精神狀況――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論文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歸納演繹、邏輯分析等方法,對中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就未來如何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從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開始涉獵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算起,我國體育社會學經歷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本文旨在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進行回顧,理清目前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我國體育社會學未來研究發展將如何走向?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針對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發現問題,以利于開展我國新時期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把握今后的體育社會學研究方向,促進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繁榮。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中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概況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歸納演繹、邏輯分析等方法進行本課題研究。
3.結果與分析。
(1)中國體育社會學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涉獵這一領域。國內的研究尚處在摸索階段,80年代體育社會學在我國的地位和影響相對較小。1990年我國第一本《體育社會學》專著問世,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學科進入了獨立發展階段。此后陸續有5部《體育社會學》專著或教材出版。1994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社會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1997年體育學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學科。一時間,體育社會學的學術活動頻頻舉行,各體育類刊物發表眾多體育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學科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國際上,自1995年起至今,劉德佩教授一直擔任國際體育社會學學會的執委會委員,對我國體育社會學在國際上的溝通、交流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中國體育社會學發展趨勢分析。
(1)體育社會學學術隊伍趨于不斷發展壯大。
任何一門學科.學術人才梯隊是該學科發展的有效人力資源。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啟蒙由一些學者如林啟武、蔡俊五、劉德佩、牛興華等發起。隨之,北京體育學院率先在體育理論專業中招收了體育社會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標志著我國體育社會學開始了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培養階段。2001年北京體育大學開始招收體育社會學研究方向的博士。這些先后培養出來的高層次人才,有很大一部分已成為各院校或單位的學術帶頭人。目前,各體育院校(系)都已將《體育社會學》這一課程納人了教學計劃。《體育社會學》課程在各體育院校(系)的拓展,使更多的人了解該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一支有理論、有能力、勇于獻身的體育社會學專業隊伍和一批有興趣、有熱情、不斷壯大的業余力量正在形成,預示著體育社會學的隊伍在不斷發展興旺,這股強大的力量將持續推動我國體育社會學向前發展。
(2)體育社會學研究領域趨于逐步拓寬。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體育社會學主要是引進翻譯國外資料,同時兼有借鑒國外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國內體育現象展開研究雙重特質。在1980-1986年期間,我國主要以引進、翻譯國外資料為主。進人20世紀90年代,研究領域已包括體育價值觀念、體育產業和體育領域中的社會問題(其中興奮劑問題占22.9%,競技體育職業化問題占25.0%,體育商業化問題占17.1%,球迷騷亂占11 .4%)等。盧元鎮教授在《中國體育社會學學科進展報告》中總結出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將其概括為11個方面,包括體育社會功能、體育改革的社會學理論、體育休閑娛樂、體育大眾傳播媒介、地域性體育、體育群體及其互動、體育社會問題、體育與生活方式、婦女體育和競技體育異化。這些成果中既有宏觀研究,又有微觀研究;既有發達地區的體育研究,又有欠發達地區的體育研究。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社會學由引進翻譯國外體育社會學資料到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的實證性初步研究,以及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社會學,其研究領域逐步拓寬,并向縱深發展。
(3)體育社會學學科體現了從分化趨向整合發展的趨勢。
社會科學包括體育社會學,擁有眾多系列分支的大學專業學科,如體育經濟學、體育政策法規、體育人口學、體育產業學體育社會學經過一定階段的分化發展之后,也會逐漸向整體化、綜合化方向轉變,并呈現以下特點:(1)一些重大前沿課題將吸引眾多學科交叉匯聚一點,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2)社會體育學與其同族學科(如社會學、體育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的融合進一步加強。(3)體育社會學跨學科研究十分普遍。(4)社會體育學內部的分支學科將在新的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出現整合趨勢。
(4)體育社會學研究特點趨向于注重以定性與定量、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特點。
隨著我國體育社會化程度的加強與發展,學科體系與學術研究僅賴定性研究則顯乏力,因此廣大的體育社會學研究者在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礎上,開始從事體育社會學定量方面的研究工作。隨著90年代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社會調查廣泛運用于體育社會學各個研究領域,成為收集體育社會信息的重要方法,建立社會調查網絡的意識已經形成。
未來體育社會學將呈現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社會學理論研究將承擔起觀念轉移、原理闡釋的指導任務,而應用研究則將通過實證的探索提供具體的工具與方法。(2)體育社會學理論研究將通過對社會體育中產生的各種真實問題的切人,逐步糾正長期以來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如老齡化社會、網絡化社會而帶來的新的健康問題研究、特殊人群的健康問題研究以及近年來體育社會學中的一些新的研究熱點:體育產業問題、體育與經濟發問題、體育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體育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人文奧林匹克問題等。(3)體育社會學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將通過國家級重大工程(如奧林匹克運動)或前沿課題進行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5)體育社會學學科建設重視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主要是指學科發展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本土化是未來體育社會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由于我國的傳統體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也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此努力挖掘我國傳統體育,使之展現于世界體育之林,這不僅對豐富全世界的體育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我國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使之不被西方竟技體育所淹沒與淘汰更具有重大意義。
在本土化的建設中,體育社會學研究將在以下幾方面尋找突破:(1)應努力學習、吸收國外體育社會學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從中得到促進我國體育社會學發展的捷徑,少走彎路。(2)在借鑒與吸收國外經驗的同時,應加強與本國國情的聯系,尋找出一套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體育社會學發展的道路。(3)加強我國傳統體育的挖掘與繼承方面的研究。
三、中國體育杜會學發展對策
1.注重社會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社會學為描繪和理解人類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行為和社會互動提供了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在體育社會學萌芽階段,就是通過一些社會學者運用社會學理論觀察體育現象而奠定了學科發展的基礎,其后的發展中又運用各種社會學理論范式對體育社會現象進行深人研究和闡釋,不斷積累,形成體育社會學理論。在中國,體育社會學是一門引進的年輕學科,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體育科學體系的重建,推動了體育社會學的興起和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體育社會學在一些學者的努力下被引進到中國。而且,由于中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者大多是從體育教育專業或體育管理從業者轉行而來,社會學理論較為薄弱,因此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者必須加強社會學和體育社會學理論的學習與研討,進一步明晰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學科界限,提高研究方法的可信度和研究成果的水平。
Abstract: Through consults 117 tennis papers which in 1998-2008 year sports core journal publishes, the utiliz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he data method of average, to the pap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omain and the quo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indicated: Research technique's synthesis utiliz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The research area is imbalanced; Quotation distribution mainly by periodical and monograph primarily.
關鍵詞:網球科研現狀
key word: Tennis Scientific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一、研究目的
隨著網球職業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中國網球競技運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科研工作者針對我國網球運動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討,對推動我國網球競技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1998-2008年體育核心期刊中發表的117篇網球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和分析,揭示十年來我國網球運動科研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發現網球科研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網球運動科學研究水平,推動網球科研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研究對象
對1998~2008年13種體育核心期刊中的117篇有關網球的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3.1科研方法運用的周期分布
體育科學是人們對體育的認識的結果,休育科研方法是人們認識休育的手段[1]。統計結果顯示,1)網球科研方法的運用呈現周期變化(表1)。通過對3個周期所運用研究方法總量的對比分析,我們可知,從前兩個周期的對比來看,各種研究方法的運用率變化幅度不明顯,而從第三周期開始,每種研究方法的運用率都明顯增加,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網球職業化發展的繁榮時期的開始,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和提倡更多的運用新式的研究方法,大膽創新,使我國網球科研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2)網球科研方法的運用主要集中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理論與邏輯分析和問卷調查法,而觀察、訪談、實驗、比較、測量等研究方法在網球科研中運用相對較少。文獻資料、數據統計、理論與邏輯分析和問卷調查法在網球科研中的運用相對廣泛。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式儀器和設備的問世,科研工作者們開始逐步運用觀察、實驗、比較、測量等方法來進行研究。
3.2科研領域分布狀況
統計結果顯示,網球科研涉及內容廣泛,并隨著網球運動的發展有不斷拓展的趨勢。但是,研究領域呈現不均衡性(表2)。統計發現,運動訓練學方面的論文最多,有60篇,占論文總數的51.3%,主要研究網球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及身體素質訓練等,表明網球運動訓練是我國網球科研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方面論文16篇,占論文總數的13.7%,主要針對高校、專業課和公共課教學的研究;社會學方面的論文12篇,占論文總數的10.3%,主要研究網球文化和網球職業化,表明科研工作者已經開始注重對影響網球運動發展的社會學因素的研究;運動生理生化方面的論文6篇,占論文總數的5.1%,著重對運動員訓練、比賽前后的生理變化進行研究,它是檢驗運動訓練質量和對運動員進行醫務監督的重要指標;運動心理學、短網、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軟網、場地與器材、規則與裁判法等方面的研究論文較少,共有23篇,占論文總數的19.7%。說明網球科學研究中存在研究內容的不均衡性,由于對上述內容研究較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就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得我國在網球運動員的選材、裁判員、教練員的培養、比賽場地以及網球運動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滯后于網球運動的發展,阻礙了職業網球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四、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網球科研論文研究領域較為廣泛,但研究內容不均衡,而且還存在重復研究現象。
4.1.2體育類引文主要源于期刊和專著,二者數量之和為581條,占總引文量的86.3%,然而其它引文來源僅占13.7%。
4.2建議
4.2.1加大對網球科研的關注與投入,鼓勵研究方法與內容的創新。
4.2.2加強網球科研后備人才的培養,從而使網球科研整體水平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一飛,張新民.對體育科研方法總體特征的探討[J]. 浙江體育科學,1997, 19(2):28~31
[2] 馬樟生,朱國華.對我國1994~2000年中文體育類部分期刊足球運動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30~33
[3] 蔣偉浩.1994年―2004年我國網球運動的科研發展現狀與分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3):40~43
論文摘要:我國教育社會學自恢復建設以來,其學科性質主要屬于新興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范圍發生變化,從全國師范類和綜合性高校教育學專業擴展到全國高校社會學專業,且課程開設高校也日漸增多。課程所用之教材主要可分三類:專門為教學所用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在課堂上講授的著作、主講教師自己所編的講義。從內容及結構上看,眾多教育社會學教材內容亦可大致分為三類: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的教材、側重“原理”或“應用”即“問題”研究的教材、介紹國外相關理論或名家名篇的匯編教材。在教材使用上,魯潔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和謝維和撰寫的《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使用得最為廣泛。教育社會學課程和教材隨著其學科的發展還會增多和提升。
論文關鍵詞:教育社會學;課程;教材
我國著名是社會學家先生認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建制應包括五個部分:“一是學會,這是群眾性組織,不僅包括專業人員,還要包括支持這門學科的人員;一是專業研究機構,它應在這門學科中起帶頭、協調、交流的作用;三是各大學的學系,這是培養這門學科人才的場所,為了實現教學與研究的相結合,不僅在大學要建立專業和學系,而且要設立與之相聯系的研究機構;四是圖書資料中心,為教學研究工作服務,收集、儲藏、流通學科的研究成果、有關的書籍、報刊及其他資料;五是學科的專門出版機構,包括專業刊物叢書、教材和通俗讀物。”可見,課程與教材的研究是學科建設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課程與教材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一門學科的發展進程與發展水平,因而研究一門學科的課程與教材發展狀況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該門學科的發展狀況。
歷史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會學”為名的教科書是1917年史密斯(W.R.Smith)的《教育社會學概論》,此時正是處于教育社會學學科的萌芽與建立期。此后,隨著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教育社會學的課程與教材也不斷發展。本文擬分析我國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的歷史及現狀,透視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進程,預示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前景。
一、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及課程開設變化
1.學科性質 在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有過一段艱苦的發展時期。1978年以后,隨著社會學專業的重建,1982年南京師范大學率先在教育系本科生中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自此,我國逐漸恢復了教育社會學課程的教學和學科的建設。此時,在國際范圍內,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國學者也深受其影響,對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轉變,將教育社會學歸屬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人也多了起來。
但是從研究教育社會學的學者身份來看,無論是教育社會學萌芽時期的社會學之父孔德還是后來的涂爾干、杜威、伯恩斯坦、麥克楊以及國內后起的青年才俊,如魯潔、吳康寧、謝維和等,都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或教育學家,因此也可以看出,學科并沒有阻止學者們對感興趣問題的研究。
2.課程開設范圍變化
伴隨著國內對教育社會學學科觀念的轉變,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范圍也發生了轉變,即從全國師范類和綜合性高校教育學專業轉變成了除原有的高校外,全國高校社會學專業也開設了教育社會學的必修或選修課,這種轉變為我國培養了眾多具備教育社會學知識的教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才。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教育社會學課程。這些高校既有“985工程”高校,又有“211工程”高校,還有一般高校,而且教育社會學課程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校級、國家級精品課程,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社會學學科在教學實踐中的發展。①
二、教材建設狀況
1.教材之分類 2.教材之質量和水平
在30多本教育社會學教材中,質量和水平得到學界公認的主要有:屬于第一類教材的厲以賢、畢誠編著的《教育社會學引論》、董澤芳編著的《教育社會學》、魯潔主編的《教育社會學》、金一鳴主編的《教育社會學》、魯潔、吳康寧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叢書》、吳鐸、張人杰編《教育與社會》、張人杰主編的《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等;屬于第二類的教材主要包括吳康寧著的《教育社會學》;傅松濤著的《教育社會學新論》;馬和民與高旭平著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吳康寧等著的《課堂教學社會學》;吳永軍著的《課程社會學》;謝維和著的《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劉云杉著的《學校生活社會學》等。
3.教材之內容及結構
從內容及結構上看,眾多教育社會學教材亦可大致分為三類: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的教材、側重“原理”或“應用”即“問題”研究的教材、介紹國外相關理論或名家名篇的匯編教材。其中上世紀上半時期的教育社會學教材大多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或者介紹國外名家名篇,而80年代后的教育社會學教材卻大多已不作這樣的劃分,而是或側重于原理或側重于應用。"
三、教材使用狀況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在諸多教材中最突出的教材有兩本,這兩本教材在目前教育社會學課程的教學中影響非常普遍和明顯。一本為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另外一本則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的著作《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
1.《教育社會學》 2.《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