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祖父的園子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興趣;方法
閱讀教學是一門充滿教育智慧的藝術。要使學生學得好,學得輕松,教師應挖掘教材,巧用教材,選擇多種閱讀教學方式,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內在潛力,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得到最高互補與融合,使學生進入歡樂愉快的最佳閱讀狀態,從而打開思維閘門,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
實踐告訴我們,樂學之下無負擔,如果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就會對閱讀內容產生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設計高質量的、富有技巧的“懸念”,牢牢吸引住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時,利用這些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課堂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講《半截蠟燭》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懸念:為什么說燭光是生死攸關的?它關乎誰一家人的生死?這是布下的第一道懸念。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表現怎樣?如果某一處暴露結局會如何?這是布下的第二道懸念。杰奎琳端走蠟燭,如果蠟燭提前熄滅,又會怎樣?這是布下的第三道懸念。這樣采用“懸念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推動力,學生的心就會緊緊跟著“懸念”積極思考,思維空間不斷拓展。當學生讀到最后,蠟燭熄滅,情報安全,學生也跟著本文松一口氣。也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去想象德軍走后,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會有如何表現?這樣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產生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求知欲望,從而獲得足夠的學習動力。
2.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都會有自己個性化的心理活動,這種具有強烈個性體驗的活動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越俎代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教師的職責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感悟的情景化的“場景”,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專注地去閱讀,并且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最終達到“不用教師教”的目的。個性化閱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但它絕不是漫無目的的牧羊式自由化閱讀。現在有些教師誤讀了個性化閱讀,認為既然要放手讓學生去讀,那就讓學生想讀什么內容就讀什么內容,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教師根本就沒有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時往往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提示閱讀思路,更談不上學法指導,即使提一點要求也很籠統。這些做法無助于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缺乏教師必要的價值引領、方法提示和有效組織,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只能是片面的、膚淺的。所以,教師應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定閱讀目標,對不同學段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閱讀中的錯誤理解應及時糾正,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或不解也應及時給予幫助。
3.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想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讀后感交流,指導學生把握文本精髓、積累佳句、借鑒寫作手法。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在閱讀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相關知識,對閱讀材料整體把握,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在閱讀語言的同時,不斷提高分析、概括和積累的能力。由詞句到語段到篇章,不僅要抓理解,還要抓表達。如第一段寫出了昆蟲的色彩――白、黃、紅、金、綠,以及蜜蜂的樣子和姿態。文中還描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等,園子中的所有生命都自由自在,快樂無憂。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讓他們畫出哪里表現出了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懂得大自然處處皆學問,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種;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寫作,用心感受生活的寫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
4.拓展閱讀,有助于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究、去創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且抓住一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將自己的獨立思維和群體思維發生碰撞,互相啟迪,進一步深化閱讀與思考。學生在討論探究中不斷地碰撞、組合、提煉,最終得到問題的答案,掌握了閱讀內容,發散了思維,提高了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 教學
“教育是知識創新 、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 ”小學語文教學,在創新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一方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語文要加強創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當今,從信息社會的角度看課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掌握、分析、運用、傳播信息的綜合能力。為了使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培養創新意識,深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激發創造興趣,鼓勵創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沒有求知欲,沒有學校。 因此,他向全體教師建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的火花,要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強孩子們的信心,使他們獲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烏鴉喝水》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這樣的啟發性問題:如果你遇到司馬光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你能幫烏鴉想出別的辦法嗎? 結果小同學七嘴八舌,爭辯激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正是在這種熱烈討論中受到了鍛煉。再如在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時,每個字母都遍成一句兒歌,便于學生記住他們的音和形,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aaa,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 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漢語拼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過去一灌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睜大眼睛發現,發現好的詞語,發現好的句子,好的描寫,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特別是對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更多關注些,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其上進,盡量捕捉其“閃光點”給予表揚,使之振奮精神。
學生從細微處體會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課堂上學生敢于大膽開口,師生在教學中產生和諧的共鳴,增進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不僅要激發求知興趣, 還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在上課時讓學生發表見解,對顯示思維活動的過程,思維過程的展現與評議,可以打破傳統封閉型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思考,要多問學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樣想到的?”以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從而不斷的排除障礙,克服思維定勢,理順思路。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創造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自辟蹊徑,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使學生的頭腦經常閃現出創造的火花。
2運用求異法,進行多向思維訓練
求異法是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一般的原則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教學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強調在課堂上進行多元化思維訓練,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在 《司馬光》 教學時有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除了這樣方法,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積極講自己獨特的見解,把整節課的氣氛推向。
3加強教學與實踐的聯合
教材中有著豐富的知識,然而這些知識若不能應用于實踐當中就好比一潭死水,學生沒有實際的體驗,不僅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還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再豐富的書本資料也無任何實際意義。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都會受到課堂教學局限性的制約,就好比籠中之鳥,有翅膀有飛的欲望也有飛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牢籠的禁錮不能展翅,長此以往必會影響其飛行能力。在新課程的改革下,作為課堂主導地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出教材,積極貼近大自然與社會,在實際生活中體驗課本中所講的話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課文的思想。
4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創新的目的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語文教育作為國語,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以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為己任,以人的自由創造和全面發展、自我完善為目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安排了一系列豐富人文內涵的課文,發揮了語文教科書育人的功能。比如有表現祖國燦爛民族文化的《秦兵馬俑》,有表現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七律·》,有充滿生活情趣,再現多彩童年生活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月光啟蒙》。在教學《夢圓飛天》時,我指導學生讀楊利偉在太空中說的話,讀到盡興時,問學生有什么感受。我看到他們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和無限的自豪,其中一個男生大聲說感受到楊利偉非常愛自己的國家,這正是我要聽到的答案。上完課文后我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在學生的作文本里,他們自然流露出純真、愛國、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了高品質的人文修養指導,德才兼備的創造型人才也指日可待了。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育要將學生的創造性作為前提,創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受到開發與啟迪。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中,創新教育已是必然,這項任務任重且道遠,特別是處于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師,從小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直至創新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做好創新的表率,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與內涵,并積累更多的文學知識,這樣才能夠給予學生充分正確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張翠.淺議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