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教育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了探討中等職業衛生教育的內在規律,我們一直在實踐摸索,走過很多彎路。最后提出醫學生涯的概念和階段性教學方法。醫學生涯指中職醫學生要作好長期學習的心理準備。不但在校期間學習理論,而且要在畢業以后從事醫療實踐中不斷地學習醫學理論。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的循環往復過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采用階段性學習方法,主要分三個階段。
(1)初級階段:變理論學習為操作技能培養,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診療技能。臨床醫學是以經驗總結為主的學科。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的發展,這一學科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但是從總體而言并沒有改變它的基本屬性。臨床實踐證明,對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問診和體格檢查為主的診斷方法,往往已經可以得出正確診斷。而對于少見的疑難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檢查和深入的理論知識予以分析研究。中職醫學生的培養目標既是對一般性疾病診療的實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診療技能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2)中級階段:指進一步進入大專階段學習,在這個階段里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和臨床經驗,也懂得要對少見病疑難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精確治療,需要加深醫學基礎科目學習的道理。
(3)高級階段:指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學習方法基本接近于傳統模式。中職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屬于第一階段教育。初學者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目睹醫生護士處理病情的實際操作步驟和方法。所以教師應多帶學生去醫院見習,把復雜的理論知識融合到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之中。比如我們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談的,如何采集病史資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診斷,如何組織和書寫各種病案資料。
[關鍵詞]雙語教學 針灸學專業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9;R24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233-02
雙語教學在《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中的含義是“應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知識性科目”。也就是將兩種語言同時作為學科教學媒介,進行非語言類學科的教學。[1]這對意在走向世界的針灸人來說何等不是件好事,但在教學中確確實實地反映出存在的問題,也給針灸專業的傳授帶來很大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將對雙語教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學生也將受益匪淺。
教育部2001年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生物醫學等專業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明確要求各醫學院校實行“雙語教學”。就目前而言,我國現代醫學的雙語教學已開展了四十余年。中國醫科大學于1961年首創了“日語教學班”,后逐漸推廣至全國,學制六年,第一年系統的進行外語訓練,后五年使用外語教材,以外語作為授課語言。[2]經恢復高考后,雙語教學也隨之繼續。相比之下,作為傳統醫學的針灸學專業,雙語教學只是剛剛學走步的娃娃。針灸學是在中醫學基礎學、解剖學、中醫診斷學、經絡腧穴學等基礎課授課結束后進行授課。單純針灸學雙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是困難重重。
一、雙語教學的獨特性
從雙語教學的語言目標、思維目標來看,充分體現雙語教學的獨特之處。語言目標,需要師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再借助于母語的幫助發展到學科領域。使學生循序漸進掌握各學科的專業術語與語句,獨特的語言表達,能聽懂該學科的英語授課,讀懂英語的教學資料,能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與書面交流。思維目標,師生運用兩種語言的思維能力。其思維方式不盡相同,翻譯常會將原文信息遺漏,甚至錯誤理解。所以,師生在雙語教學中,必須適時地調整思維方式,用其切合實際的思維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研究,從而才能真正的領會專業知識。師生在思維方式的調整中將能拓展思維達到創新的結果。
二、針灸學專業缺少雙語教材的困擾
我校針灸學的雙語教學,是英語和漢語。在實行雙語教學至今,標準的針灸學雙語教材還沒有問世。既達不到規范的雙語教學,也影響學生學習情況。對于其他專業,選擇適宜的教材創造應用英語的氛圍,可以避免各學校自編自選教材而造成學科上的隨意性與語言表達上的偏差。但雙語教學卻給針灸學出了一張難答的試卷,想選出既能和專業符合,又能使學生接受的專業英語難度很大,使得教與學兩方面困難重重。本身中醫專業與其他專業的雙語教學有著明顯的不同,因為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它沒有原版英語教材可以參考,所選用的大多屬于漢譯英,而由于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醫藥文獻和著作時,原文信息量會或多或少的丟失。并且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實施雙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和特殊性。對于經典文獻如內經原文,如果原本就一知半解,再加上語言傳遞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容易造成誤導;故應盡量用母語學習其“原汁原味” [3],這樣雙語教學勢必不盡人意。
醫學術語是“雙語教學”的切入點,但目前全國的中醫術語尚未嚴格標準化,中西醫術語對應也尚未標準化,據不完全統計,其差異率高達30%以上。這將給中醫“雙語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因在傳統上,中醫術語的常用與否均取決于經驗,有人建議計算機與數據庫分析中西醫術語的使用頻次來確定常用中醫術語。[4]教師在教學中,就針灸專業的術語,可能會用很多解釋來替代,盡可能讓學生理解明白,無形中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有的學生如果英語基礎不是很好,也會影響對專業的理解,會似懂非懂甚至不懂。就此中醫的一些術語急需標準的、規范的、類似詞典的書籍問世。
沒有教材教師無的放失,學生無章可循。由此可見,雙語教材的出臺無不是針灸人期待與渴望。
三、師資力量不足的困擾
當前,外語水平較高的教師一般不具備專業知識,而懂專業知識的教師其外語水平,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低。導致雙語教學難以推廣的關鍵原因是雙語師資的嚴重缺乏。針灸學專業能否將雙語教學繼續,主要是能否將專業課與應用英語聽讀寫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我校針灸學專業的教師,有過援外經歷,在應用英語方面有些優勢,但有效的將英語結合到專業教學中也存在著困惑,畢竟針灸學專業中的專業詞語沒有標準規范的英語詞匯。所以,加強雙語教學隊伍的師資培訓是迫在眉睫的。
四、影響學生接受雙語教學的困擾
《針灸學》作為中醫針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中醫臨床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很多同學都將其列為重要的課程來進行學習。雙語教學模式走進針灸學授課過程,對英語功底好的學生無不皆大歡喜,可以利用雙語這一獨特性,把專業交流推向世界。而對英語功底不好的學生就會有思想顧慮,擔心聽不懂,從而影響學生對專業的熱愛,也會產生抵觸情緒。授課前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雙語教學熱衷與否,開展對136名兩屆針灸專業(英語方向)學生的調查:86.03%(117名)的學生態度積極,11.77%(16名)的學生持中立,2.21%(3名)的學生不感興趣。但從開始授課后學生的接受程度看:24.27%(33名)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能夠接受,比較喜歡;33.83%(46名)的學生渴望雙語教學,但受自身英語水平限制而興趣降低;22.06%(30名)的學生受專業和英語結合不規范的影響而興趣降低;19.86(27名)的學生不感興趣。究其原因:1.學生的英語水平是影響接受雙語教學的原因。2.針灸專業術語不規范、不標準是影響接受雙語教學的原因。3.教師雙語結合的偏差也是影響雙語教學的原因。雙語教學在針灸學專業的進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五、雙語教學中教與學的困擾
雙語教學,對針灸學的師生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基礎課還沒有全面展開雙語教學,教師在授課中,又沒有教材可循,加之有些學生英語基礎不好。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如何去教,如何教好的問題。從雙語教學的要求上說,教師不僅要能熟悉應用英語,同時學生也必須具備相當不錯的英語功底。在教學中作為針灸學專業教師的本身,相對英語專業教師而言顯得比較薄弱。雖然我校雙語教學授課有極少援外回來的教師,但教師與學生,要進入純英語的專業教與學、沒有任何母語的幫助都是比較困難的。如開展針灸學的雙語教學,應該是掌握基礎課的英譯術語后才能進行。而我校繼中醫基礎理論與解剖學,中醫診斷學,經絡腧穴學這些基礎課母語授課后,急轉直下實行針灸學雙語教學,這樣教師在授課中,還要將幾門基礎課涉及的術語等專業知識重新給學生用英語講述,而且這種講述不是一兩天能結束,無形之中增加了量化程度。由于需要用英語復習基礎課的知識,也就加大了教學難度,課時又是固定的,勢必影響教學質量。教與學雙方盡管對一些難理解或不能用英文習慣表達的內容用母語來代替。代替的同時,英語在專業部分出現難以表述的部分。如果聘請英語專業及外籍的教師,則對專業又不甚了解,僅口語表達上更不盡然。教學效果更會出現理解和表達上的困惑。
六、總結教學的弱點,展開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教學中種種困擾,為開展好雙語教學,首先爭取得到中立態度學生的支持,不然這些學生的情緒不僅能夠影響教師授課,更不利于雙語教學的進展。教師在教學中決不可輕視這個細節,否則即影響授課,又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要積極引導學生用拓展的視野看待雙語教學,引導學生理解雙語教學不僅是專業的發展,對學生自身學習,走向世界施展醫技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然后在授課中反復用中英文強調重點,以保證學生對課程重點內容的掌握,其次,針灸學雙語教學中除母語外,英語口語也占大量的比例,兩種語言合理的組合、切換也是克服教學弱點的重要環節。適宜的切換代表著思維的轉換,思維的轉換具有啟發性,可以直接影響教師的臨場效果,啟發學生的跟進思維。更主要的學生能聽懂理解。并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多提問,反復強調專業主要內容,使學生由被動逐漸變成主動。
學校現職教師首先從備課開始,自編對照簡易講義以解決無教材之苦;尤其創造一些醫學情景更有益于學生理解和接受。雙語教學在中醫高校中沒有規范的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雙語教學的雙重教學目標,通過醫學臨床英語環境的模擬訓練,可以使學生達到讀:閱讀英語醫學文獻;寫:撰寫和翻譯醫學論文及著作;交流:當遇到外籍患者時能流利英語診療疾病,解釋病情,書寫病例。此外,還要加強第二課堂教學。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的醫學書籍和期刊雜志,練習用英語寫作醫藥學專業方面的文章,開展各種有助于專業英語能力提高的競賽,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學習醫學英語詞匯等,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5]同時必須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代之以“雙主教學模式”,即將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與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相結合[6],采用拋磚引玉的方法。教師們在摸索,探求,對于對應不上的英漢詞句,為了學生能聽懂,用詞說不清的,用一句話,一段話替代,不能吝惜語言;漢譯英有時會譯成幾種形式,學生才能領會;利用多媒體及其他課程資源創建醫學情景的方法。教師要刻意采用多種形式創設醫學英語情景。語言是客觀情景的反映,沒有情景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在醫學情景中理解專業語言知識和內容能使難點化易;在醫學情景中講解語言知識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在醫學情景中進行醫療技術操練能提高學生實踐的質和量。[7]
21世紀需要語言和信息能力的人才,這對于意在走向世界的針灸人是考驗與挑戰。雙語教學在教學進程中更將面臨著難點和困惑,承載著中國傳統醫學使命的針灸人,還將在困難探索的路上,探尋理想的雙語教學方法,為世界培養妙手回春的人才,將古老的中醫針灸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正堂,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223-224.
[2]路振富.40年雙語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實踐與研究.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6:60-61.
[3]黃月中.思考中醫藥院校雙語教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3):240-243.
[4]楊明山,顧璜.醫學專業“雙語教學”的若干問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38-9,12.
[5]王朝暉,胡金鳳.醫學情景英語教學法在雙語教學中的設想及初步實踐.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808.
[6]李晶.雙語教學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觀 醫學英語 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許多高等醫學院校,特別是普通中小醫學院校,由于師資不足,加上教學時數及對醫學專業英語重要性認識不足等原因,醫學英語教學工作進步緩慢,成效不顯著。目前,高等學校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包括:教學手段落后、內容單一,學生醫學英語實際能力低,教材與醫學發展脫節,與公共英語教學脫節,對國外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應用不足,利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果的不充分等。同時,醫學英語教師對于醫學專業知識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不少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擁有醫學專家一樣的醫學專業知識才能教好醫學專業英語。另一方面,與大學普通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相比,醫學英語的教材及教學模式還比較落后,目前尚缺少個性化的醫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缺少集視聽說為一體的多媒體醫學英語教學資源及相應的教改實驗研究。諸如此類因素,制約著醫學英語教學的進步。
上個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傳入我國后,給我國傳統的教學理念帶來強烈沖擊、開拓性的發展和變革,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認為:“認知是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它總結、批判并汲取了不同認知學派的教學理論精華,深入揭示了教學過程的認知規律,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在該理論指導下進行英語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我院招收的腫瘤學研究生對醫學英語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的分析,作者在建構主義教學觀和教育學遷移理論的指導下,對當前我院腫瘤學研究生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索,力求醫科院校學生的醫學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明確學習目標
任何教學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只有目的明確了,加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手段,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取得預期的結果。明確的學習目的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為此,在進行腫瘤學研究生專業醫學英語教學的首要步驟是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臨床腫瘤學研究生的專業醫學英語的學習,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一般本科學生學習醫學英語的顯著特點,那就是“專業化程度高、實用性強、與國際醫學前沿”聯系緊密。研究生醫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能順利查閱國外專業文獻、用英語撰寫醫學專業論文、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上和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上流利發表自已獨到的研究成果、實踐經驗,進行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是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客觀要求。這一點與建構主義追求的教學目標具有“高水平的思維、有深度的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大量的交流”等相吻合。帶著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意味著研究生的專業醫學英語教學,絕不能只是讓學生熟記一些定義、概念和原理,也不等于讓學生漫無邊際地去學習更多、更難、更深的毫無關聯的內容,而是要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使學生有能力解決知識變式問題,并將所學專業醫學英語知識在實踐中進行廣泛而靈活的遷移。因此,在教學之初,就鼓勵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目標后,再次形成新的目標,如此循環往復,使目標呈螺旋式上升。而在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強化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論文的寫作技巧訓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當前醫學專業貢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選編合適的教學素材
目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可以說是日新月異,醫學的進步更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因此,要求醫學從業者不僅有高水平的醫學知識,同時還應有高超的外語水平和交流能力。目前,各高校采用較廣的醫學英語教材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礎醫學英語》、《臨床醫學英語》、《醫學英語聽與說》、《醫學英語寫作與翻譯》等4冊組成的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醫學英語讀寫教程》和《醫學英語聽說教程》等。隨著各種醫學英語優秀教材的不斷涌現,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從單一的閱讀翻譯模式轉變為集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的綜合醫學英語教學模式,大大推動了大學醫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實踐。但是,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相比,醫學英語的教材及教學模式還比較落后,現有教材已滿足不了學生對醫學英語的需求和臨床實踐的需要。針對腫瘤學研究生畢業后將主要從事腫瘤防治研究的特點,根據當前腫瘤防治的主要手段: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治療、中西結合及綜合治療等,增編的醫學英語素材應包括上述領域的醫學術語學、英文版經典醫學教材、國外主流期刊文獻(例如,《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The lancet oncology》,《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醫用口語、醫學論文寫作、學術報告等具體內容,著重突出專業特點,做到科學性與實用性并重,并做到“與時俱進”,始終緊密聯系當前醫學發展最新前沿,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再通過應用來促進教學。
三、組建高素質復合型的教師隊伍
有資料表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大多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出身,從公共英語教學轉向醫學英語教學后,許多教師都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根據上述腫瘤學研究生專業醫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素材的特點,并考慮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專業醫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普通外語學院畢業的英語教師,難以充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為此,必須組建組建高素質、復合型的教師隊伍。具體做法是:(1)有計劃地、分次分批送醫學英語教師外出進修和培訓,著重培訓相關醫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醫學專業知識。(2)為醫學英語教師和醫學專業教師之間建立橫向交流的平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雙方在醫學知識和英語能力上都取得提高,最終從整體上提高醫學英語教學的師資水平。(3)聘用本院留學歸國的相關醫學領域(如外科、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的高級專家、或者具有高超外語水平高的醫學專家,擔任研究生的專業醫學英語的部分教學工作。這些專家,不但其過硬的醫學專業知識、流暢的英語表達能力會促進專業醫學英語的教學,而且,這些高級專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人格魅力,對提高研究生學習專業醫學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而言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真正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體現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的學習者的主動性在認知建構中的關鍵作用。同時,醫學英語教師從原來單純的“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而學生則從“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在主動、積極的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進步的快樂,達到教學的目標。
四、充分利用遷移理論
根據教育學的遷移理論,凡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稱為正遷移。在任何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并合理應用這一理論,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研究生專業醫學英語的教學自然也不例外。首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入學考試已有的公共英語基礎知識,加深他們對醫學英語的理解;一般來說,能通過目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者,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已達到大學英語六級合格水平,掌握了大約6000左右的英語詞匯,所以,在進一步的專業醫學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對醫學專業英語的正遷移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腫瘤學研究生經過了多年的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和臨床專業技能的實習,因此,已掌握了較為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了讓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應和他們已學過的、或正在學習的醫學專業課程結合起來,通過相互聯系,實現醫學專業知識與醫學英語的正遷移,達到相互鞏固的目的,所以,在選擇醫學英語教學素材時(如采用《Nature medicine》、《Cancer》、《Cancer cell》等登載的專業論文),緊密結合當前的醫學專業內容,從而不但可以體現醫學英語的實用性,加深記憶,還能提高學習興趣,并同時掌握了國外最先進的醫學研究進展,更好地為臨床工作服務。為了使這種側向遷移取得良好的效果,醫學英語教師需要了解、掌握學生的醫學專業課程的內容概述和學習進度,從而科學地組織醫學英語的教學工作,達到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創設真實學術交流情境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不可以獨立于特定的情境而進行,學習者必須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在現場情境中獲取、發展和使用認知工具,建構自己的認知圖式。目前,國內、國際醫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大部分腫瘤學研究生畢業后都將長期從事腫瘤防治臨床工作、或研究工作,在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上報告他們的工作經驗、研究成果、臨床發現等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因此,在腫瘤學研究生的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與現實情況最類似的學習情境就是:在醫學專家的幫助下,模擬國際學術交流大會。讓學生在模擬大會上,完全按照正規的國際學術交流方式,進行學術講座、論文報告、大會主持、學術討論等。同時,學生輪流充當主持者、論文報告者和聽眾(參與提問和討論),教師則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幫助、糾正。開放的交際場所和語言實踐實驗還可以延伸至門診、病房等情境中,通過生動逼真的情景模擬(如模擬英語環境下的臨床教學、查房、病例討論、體檢、實驗等),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感受語境氛圍,積極、快樂地完成醫學專業英語知識的建構和應用。這種教學方式克服了照本宣科式教學的枯燥、乏味,使學生能強烈地意識到英語課程中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用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以至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任何模擬都不能完全取代真實環境,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醫學專業知識、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廣州本地或異地真正的國際醫學學術交流大會,在大會現場去觀摩、感受、體會、鍛煉。這樣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下的醫學英語學習,會使學習者生發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在人與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構更加靈活、更加準確、更加全面的語言規則系統;它把語言習得與社會實踐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對接,勢必更加有效地促進英語轉化成高層次醫學人才得心應手的交際工具,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通過反復模擬演練和實踐,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生動、鮮活的場景中成為矚目的焦點,把傳統概念上的教室改變成為人人參演、個個登場的舞臺,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扎實、過硬的醫學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
六、全面采用多媒體電化教學
21世紀是計算機和網絡的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同時對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也為以多種技術手段開展英語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現代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集成于一體,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一種更合乎自然習慣的交流環境和方式。全面采用多媒體電化教學后,學生可通過多種感覺器官來感知信息,從而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識信息的過程,并有助于學生在聯想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Internet獲取醫學英語教學素材,并利用電腦技術制作虛擬的語言情境,用于培養學生的醫學英語交際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等。
參考文獻:
[1]劉斌.醫學英語教學改革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7,6(8):745-746.
[2]尤永超.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設想和探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7,29(1):23-25.
[3]趙躍君.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7):9-10.
[4]羅永合.建構主義理論對七年制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7,20(2):185-188.
[5]許瑾.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公共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述評[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3):482-484.
[6]趙慶紅.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初探[J].醫學與社會,2005,18(6):64-65.
[7]Brown JS,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1989,(18):32-40.
【關鍵詞】TBL 教學模式 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232-02
醫學教育是精品教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臨床醫生,是所有醫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醫學的任務也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治療上亦從“治病”轉向為“治病人”,而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越來越不適應醫學的發展趨勢。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鄄Based Learning,TBL),是由美國Oklahoma 大學的Michaelsen教授于2002年所命名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TBL是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上形成的一種新型成人教學模式[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實踐性。研究表明,TBL教學法能增加學生參與和準備的積極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溝通和團隊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加知識成果[3]。TBL教學法雖然已經應用于國外一些醫學院校的主要課程和醫學專業教育中,但在國內醫學院校中的研究與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TBL的提出和發展
70年代末, 美國Oklahoma大學的學生數量增多,一個大班的學生人數較原來教學班的學生人數增加了三倍,還只是初級教員的Michaelsen思索著如何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盡管有著不同意見,Michaelsen仍然決定把大部分上課時間用在學生的團隊合作上,邀請學生與他共同承擔學習責任,由此誕生了TBL的基本教學模式[1]。80年代后,TBL教學模式的理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4],并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2002年以前,國外學者將此種教學模式稱之為“小組學習”(team learning,TL)。 2002年Michaelsen等學者將這種教學模式正式命名為“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鄄Based Learning,TBL),并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得到逐步地推廣應用。2002年以后,TBL教學模式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目前,國際上至少有包括美國[4]、加拿大[5]、澳大利亞[6]、韓國、印度[7]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中接受并應用TBL教學模式,其中美國至少有70多個醫學院校應用了TBL教學模式[8]。TBL教學模式已被用于包括醫學在內的各種課程教學之中,已采用TBL教學模式的院校,絕大多數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并積累了較為豐富和成熟的經驗。
二、TBL的實施流程
第一階段:預習準備過程。教師給學生提供預習參考資料或提綱,學生在課外通過個人獨立預習并熟悉掌握已確立的教學單元的課程內容。
第二階段:預習確認測驗過程。 ①個人預習確認測驗。每個教學單元的第一節課最先開始的活動是評價學生個人預習情況的預習確認測驗,這個測驗的內容通常主要由側重于概念的單項選擇題組成。②團隊預習確認測驗。當學生完成個人預習確認測驗后,上交他們的回答,并立即針對團隊進行同樣題目的測驗。團隊測驗需要運用IF-AT系統卡[13]來進行評分,題目有ABCD四個選項,在答題卡上刮開所確定選項的涂層,如果答案正確,則有符號顯示,得4分,如果第一次刮開選擇項不正確,則沒有符號顯示,第二次刮開才正確者,得2分,第三次正確者行1分,第四次選擇才正確者得0分。為了完成團隊測驗,成員必須就每一個測驗問題進行討論。團隊測驗完成后,老師將評分后的兩套答卷(個人和團體)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發表對個人和集體表現的意見。③上訴。只要在小組測驗完成后,針對本團隊測驗中出錯的問題,允許和鼓勵任何上訴,即提出任何意見或疑問。④老師反饋或總結。待所有學生提交了上訴,教師可針對團體似乎仍然不清楚的問題發表一個小型的演講或講座。這個演講或講座既解決學生的問題,還允許教師幾乎完全脫離材料所覆蓋,涉及學生可以課外自學的內容。
第三階段:運用課程概念過程。小組聚集在一起開展討論團隊概念運用練習的活動,每個小組成員必須積極參與,并記錄討論結果。在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代表發表小組的討論結果,每個小組與班級里的其他小組討論自己的答案并及時做信息反饋,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學會了課程概念的運用,而且老師也能夠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
概括起來說,TBL教學模式即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每一個教學單元中包含的核心概念及其應用展開主動學習,經過“確立教學內容個人獨立預習概念預習確認測驗掌握概念團隊練習運用概念”的過程獲取知識,并掌握知識的運用。
三、TBL在我國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成為醫學教育的趨勢。改革要求新的教學模式著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TBL教學模式可較好地適應當今醫學教育的需求,在國內醫學教育中漸漸引起了重視,已經有一些醫學院校在基礎和臨床課程中開始引入TBL教學模式。例如三峽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蘭州大學醫學院等國內少數醫學院校也已經開始引入TBL教學模式,應用院校的數量和應用課程的范圍仍顯局限。
在向歐美等大學學習PBL、CBL教學方式的基礎上,2009年王庭槐教授等針對中山大學學生人數較多、生師比率較高的特點,在中山大學醫學院推廣TBL教學方式。他們研究發現,TBL教學模式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且通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相督促,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9]。南京醫科大學的李曉楠等在兒科專業兒童保健學教學中開展TBL[2],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能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蘭州大學醫學院的景玉宏等[6]在局部解剖學中引入TBL后,認為在我國采用TBL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天津醫科大學的戴玉杰等[10]在7年制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采用TBL模式病例討論課,發現能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通過分析病例、邏輯推理、綜合判斷等環節,大大提高了臨床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
TBL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在學生數較多的情況下,在大班之中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小組教學[10],而小組教學是世界教育的一個趨勢,這特別適合于中國國情。此外,TBL教學模式不僅能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若能很好的處理好TBL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改革完善,將有助于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因此,TBL這種獨具特點的教學模式,作為對現有多種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完善和優化,必將在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四、TBL在我校使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鄭州大學醫學院于2012年開始在262名醫學生的老年病學的教學中使用TBL。我們設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用30個選擇題(iRAT)涵蓋這些教學內容關鍵知識點,用10個應用知識訓練問題訓練學生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名教師,15-20名學生,分成3-4組。討論學習階段和應用知識訓練階段各占1學時。結果顯示:學生2個學時內平均發言2.5次(1-7次);成績平均提高2.2分;學生討論時間占總學時85%,教師總結、引導時間約15%。問卷調查(5分量表,1分不同意,5分非常贊成)顯示:(1)我可以在其他人的發言中學到知識4.2±0.7分;(2)我的參與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與認可4.5±0.3分;(3)我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得以訓練4.1±0.9分;(4)愿意繼續參加這種學習方法4.3±0.6。目前,TBL在臨床教學中開展較少。結合我院開展經驗,其難點在于:(1)雖然成功的TBL教師在課堂上占用時間很少,但教師需要在課前仔細研究教學內容,對問題及答案字斟句酌,使其既要涵蓋需要學生掌握的相關內容,又要能引起爭論。教師需要準備大量的背景資料,以便在課堂上必要時引導討論的開展。但多數教師習慣講述知識,不習慣用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學習。(2)學生一般課前預習較少,影響了TBL的課堂學習效果。(3)TBL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溝通、合作等能力的培養,如何對這些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現有評價體系。此外,還需不斷改進這種教學方法,擴大樣本量,觀察遠期效果,這樣才能并對其在臨床教學中的效果得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總之,TBL教學模式是世界醫學教育發展中新興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其獨特的優越性在國外醫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國已開始引入TBL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能很好的滿足我國當今醫學教育的需求。因此,TBL教學模式在中國醫學教育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前景,值得推廣和實施。
參考文獻:
[1]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Team?鄄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李曉南,池霞,童美玲等.兒童保健學教學中應用TBL模式的探索與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 :84-85.
[3]Michaelsen LK,Watson WE,Cragin JP,Fink LD.Team learning: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group classes[J]. Exchange:Organ Behav Teach J.1982, 7(1):13-22.
[4]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 Levine RE, McMahon KK,Perkowski LC, et al. Team based learning at 10 medical schools: 2 year later[J]. Med Educ 2007, 41(3):250-257.
[5]景玉宏,劉向文,張朗等. 基于TBL方法的局部解剖學教改方案[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 12(6):574-576.
[6]Freeman M., McGrath-Champ S, Clark S, and Taylor L. The case for assessable in?鄄class team?鄄based learning[J]. UniServe Science Assessment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6(2):50-55.
[7]Shankar N, Roopa R.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team based learning method for teaching general embryology to 1st yea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J]. Indian Journal Medical Sciences.2009, 63 (1):4-12.
[8]Michaelsen LK, Parmelee DX, McMahon KK, et al. Team?鄄Based 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 A Guide to Using Small Groups for Improving Learning[M] .Stylus Publishing, LLC.2008:xiv-xiv.
關鍵詞: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免疫學;教學方法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1]。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本課程長期以來都是使用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片面重視此學科結構的完整性,忽視此學科的使用價值。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教學中,沒有密切聯系護理職業的職業活動。國務院早就強調要加強學科體系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建立一種新培養模式,但從目前來看,高職高專教育在此課程上做的還遠遠不夠。
1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1要根據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學科特點,來明確教學目的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來講,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最為基本的工具;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的知識有一個清晰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本身會學習到的教材知識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以把握重點與難點。正因如此,要讓學生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知識印象更深,就應該備課充分,對每節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的重點與難點了然于心,對學生的疑惑有一定的預見性;要明確告訴學生哪些知識是特別重要的,使他們在心理上重視起來。
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學科中免疫學的部分知識多是抽象、理性的,不容易理解;免疫學知識還與臨床的關系緊密,安排的課時量很大。然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病原學知識點雖然較多,但都比較形象,十分容易掌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科在細菌概論這節中,教師講課應該著重、詳細的講解細菌的形態與繁殖特點;在講解細菌變異過程時,就應該作一個一般性的概括,不宜花太多時間來講解這部分;對細菌概論的其它的部分,教師可以"一筆帶過",讓學生在課后了解教材內容,發揮學生自學能力;教師要做的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對細菌概論章節知識提煉與萃取,提高學生接收知識的能力,從而來提高整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堂教學效率。
1.2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優化教學方法 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說科學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成為打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摒棄傳統教育教學陋習的著力點與突破點。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要自己創新一套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將自己風采展現給學生,意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導學生。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喜歡上授課教師,對課堂的產生興趣,促進學生對講授知識的理解。
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免疫學部分相關的理論知識為例;教學方法就可以很富,比如可以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充分利用起來,多媒體教學包括:視頻、圖片及聲音;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利用音頻與視頻進行演示,讓傳統死板的教學變得生動,使抽象難以理解的的理論知識變的形象容易理解,還可以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激發學生學習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興趣與求知欲望。當然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美,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過度的在課堂教學上運用多媒體技術容易脫離課本,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多媒體教學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作為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的補充,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要放慢速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的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優化教學方法,意在更好的掌握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課堂教學教學節奏,更好把握課堂的重點與難點,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學到更多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知識。
1.3加強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教學中,沒有密切聯系護理職業的職業活動,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護理職業的職業技能;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與具體的生活相結合,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的事例。
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譬的緒論部分課堂講授為例;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譬的緒論部分講授過程中,教師要把和此理論有關的事物,自然而然的引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緒論部分的講解中;不能生硬的把具體實例搬入課堂,否則將缺乏說服力,事先需要進行課堂設計。要注意的是,實例不能僅僅講國內,還要講國外的;例如譬如說弗萊明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青霉素的有趣事例[2]。
2 結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這門課程涉及到大量的理論[3];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此課程之初,往往覺得很難,無法理解;教師要根據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學科特點,來明確教學目的;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加強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緊密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不斷創新此課程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
參考文獻:
[1]何春燕,武軍駐,商亮,等.病例討論課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教學中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2).
[2]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課題組.建設高等教育大國的輝煌歷程[J].中國高等教育,2008(9).
【關鍵詞】 藥理學;記憶法;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7-00-01
如果現在在一個醫科大學做一個關于最容易掛科及最累的科目的調查的話,無疑答案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科目一定會有藥理學。多數學生反映,藥理學內容繁多,不易理解,考點抽象,課程枯燥,記憶困難。由此可見,機械式的記憶方式無法應對藥理學考試,更勿論學生幫助理解學科知識。明確多種記憶方法及其作用,在衛生職業藥理學教育中,運用多種記憶方法,可以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關于藥理學
作為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藥理學可謂是溝通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它通過研究藥物與機體間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用藥學基礎知識來說明藥物在機體內的過程和藥物作用的原理,既是鞏固學生的藥學基礎知識,又是為學生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基礎。其重要性就體現在溝通了藥學和醫學上,同時這也決定了藥理學的復雜性和知識性強。大量的藥物、藥名、藥效、用途、不良反應,不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式記憶方式就能夠應付。它要求學生要在的理解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又加以區分比較,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記憶過程。單一的記憶方式效率低下,印象不深刻,容易混雜知識,造成記憶混亂,最重要的是容易遺忘,而如果學生運用多種記憶方法交替使用,發揮各種記憶方法的特點,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有序地記憶大量知識,并且不易記憶混亂,造成失誤。故而,教師要做好藥理學教育,不僅是聯系藥學基礎,傳授知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記憶方法進行記憶,解決記憶困難的問題,使學生長久地有效地記住藥理學繁雜的知識,亦是十分重要的。
藥理學既是一門主干醫學基礎課程,又是一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其具有內容繁瑣、枯燥、難于記憶的特點。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往往基礎較差,且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綜合應用啟發式、比較法等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枯燥、乏味的藥理學課堂變得生動、豐富,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障教學質量
二、多種記憶方法在藥理學教育中的作用
藥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藥學相互聯系的橋梁學科。學好藥理學非常重要,但藥理學內容枯燥繁雜,記憶起來很辛苦。結合學科特點、講究科學的記憶方法,利用語言的韻律和節律編成口訣,化繁為簡,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并加深記憶。藥理學學習中運用記憶法及體會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原理的學科,其內容廣泛而又復雜,不但要學習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還要記憶種類繁雜的藥物名詞、用法及不良反應等。面對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新老藥名時,記憶起來實在犯難。運用記憶法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
2.1推理記憶法
做學問貴在尋根究底,而“不求甚解”和死記硬背是不可取的
A、藥理作用作為內容多而復雜的藥理學基礎知識,容易被遺忘或者混淆造成記憶混亂。在藥理作用上,運用推理記憶法,可以系統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中,在聯系概論和各論時,加入推理記憶法,在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推理學習,從而記憶具體的藥理作用,可以將內容系統化,使其條理清晰,不易混淆,推理后的記憶內容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B、在藥物分類上,推理記憶法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學中,由發病機制出發,進行推理,要達到治療目的,必須用什么類型的藥物。以此種推理,引導出藥物分類的系統推論,這樣等于在理解的基礎上,將藥物知識系列分類,故而就變得容易記憶了。
2.2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能鑒別,才能清晰明確,加深記憶.
藥理學的知識繁多,藥物之間有共性有差別。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創設環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不同藥物中找共性找差別。學生自己通過比較多種藥物的特性、作用、副作用,掌握不同藥物的優劣性及該藥物自身的特點、最適合的情況,減少了死記硬背的分量。
2.3規律總結法
有規律才能夠更方便教師教學。
即使是復雜的藥理學知識,只要善于總結,也能找到藥理規律的。學會在雜亂中尋找規律內容是學好藥理學的一個關鍵,掌握藥物間的規律,減少了機械記憶的內容,使記憶內容變得有跡可循,易于記憶,不易遺漏忘記。
2.4口訣記憶法
利用口訣,將知識更好更概括的掌握。
將藥物特點編成口訣,有時利用諧音,幫助記憶也是很好的記憶方法。通過一個個口訣進行記憶,朗朗上口,又富有趣味性,可以提高記憶效率,利用學生接受。
三、總結
衛生職業藥理學,引起其內容繁多復雜,不易記憶,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要學好藥理學,多種記憶方法的運用必不可少。多種記憶方法能互相彌補,系統化知識,條理清晰化,幫助學生記憶,減少機械記憶的內容,比起機械記憶,不僅僅停留在知識表面,而更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在進化的臨床生涯中正確運用藥理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陳燕.藥理學教學體會點滴[J].中國保健:醫學研究版,2008,16(17):785.
[2]李琳,徐江平.在藥理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4):365—367.
[3]王慶林.表格歸納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1,9(19):73.
[4]張環莢,李翔.藥理學教學中巧用歌訣提高教學效果的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07,404):71-72.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教學方法改革;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4(c)-0150-03
高等中醫藥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重要使命,為社會輸送大批中醫藥醫療衛生人才。隨著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藥知識,更要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發展自己綜合素質的能力。而大規模的擴招,使原本屬于精英教育的醫學生培養變成了大課堂授課,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規模和教學質量的平行發展,已成為各高校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1 目前高校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1 在思想認識上,重科研、輕教研
對于學校來說,一般認為教學方法改革僅僅是教師個人應該做的事,沒有認識到教學方法是關系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戰略問題,是一個涉及到教育觀念、管理體制、政策環境等的系統工程。同時,由于現行制度的制約和現實利益的驅動,多數學校選擇了注重立項目、發論文、獲大獎,導致教學與科研之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對于教師來說,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意味著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教學習慣,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掌握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技巧,而教學改革的結果帶給教師的個人利益與科研相比又往往相距甚遠,所以多數教師將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投入科學研究中,對教學方法改革缺乏興趣。
1.2 在教改實施上,呼聲大、落實難
目前高校開展的教學方法改革,多是教師、學科在單門課程中進行一些教學方法改變的嘗試,即使是這樣的嘗試也由于學生數的大量增加,師生比嚴重不合理,教學任務極為繁重而難以推廣實施。而真正觸及人才培養質量本質的教學方法改革,不是靠教師的個人努力所能完成的,應包括教學模式、高層管理、物質條件、師資力量等多個層面的協同轉變,所以盡管高校已普遍認識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但由于涉及面廣,環節眾多,在實施中仍存在很大的困難。
1.3 在教學設計上,重視教、忽視學
目前的中醫藥教學仍以知識教學為主,各專業有統一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制訂、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實施都是為了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訓。教師在備課中,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把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中也主要偏重對“教”法的研究,很少研究如何教會學生去“學”。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多是側重于“教”的情況,很少關注“學”的效果,傳統的考試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維、創新思維等能力的考核。本應是主體的學生,卻只是作為客體被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極大地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4 在教學方法上,仍以灌輸式教學法為主
學生課堂上無暇思考,課下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又少,老師被教學內容“牽著鼻子走”,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都處于被動局面。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對醫學知識的系統學習掌握,但是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存在著偏重于演繹,歸納不夠;偏重于綜合思維,擴散思維不夠;偏重于求同思維,求異思維不夠等不足,影響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發展,造成了目前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中醫臨床思維的現象。
1.5 在教學技能方面,缺乏教育理論和教學藝術
醫學院校的專業課教師,絕大多數從本科到博士都是畢業于醫學專業,沒有系統接受過教育專業的培訓,對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之甚少,難以選擇合適、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更多的是依賴對老教師的沿襲和仿效。另一方面,很多年輕教師缺乏寬廣、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底蘊作支撐,也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缺乏藝術性,難以形成個人的授課風格。
2 多方面入手,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2.1 更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2.1.1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要從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戰略高度重視教學方法改革,改變重科研輕教研、重規范管理輕方法創新的做法,制訂有利于調動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性的政策,全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學管理人員要從學生需要和發展出發,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對學生負責的意識,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從專業的設置、教學計劃的制訂、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與選擇、教材的訂購等各個環節,都圍繞學生的根本需要來進行。教師要努力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角色遷移,變“管”和“教”為服務,為善于引導、幫助和促使學生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我會學習”,變依賴性學習為自主性學習。通過常規的教學活動,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進行自主研究的素養,這是當前高校教學中迫切需要形成的先進教學理念。
2.1.2 真正提高教學工作的地位 在教師考核、聘任和各種評先工作中,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工作情況所占的比重,同等對待教師參與教學建設、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教學研究成果與從事科學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擴大教師的教學績效在人事決策中享有的“話語權”,可設置教學名師、教學標兵、教學改革先進等獎項,評選出教學效果優秀、教學改革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獎勵表彰,營造尊師重教、積極從事教學研究的良好氛圍。當教學工作能夠真正成為一項高地位、高層次、高報酬的事業時,才能真正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教學工作中來。
2.1.3 投入經費支持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中最復雜、最艱苦的工作,是一項涉及學校多個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工程。從方案的設計、查新、論證、調研到實施,每一步都需要學校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持,以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教學水平和質量,但也是一項難度大、周期長、見效緩慢的改革,作為教師更要淡泊名利,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才能將教學方法改革落到實處。
2.2 加強培養,提高教師素質
2.2.1 建立教師培訓發展中心 1965年密歇根大學率先發起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這種采用項目制與建立教師發展中心的做法隨后在美國高校逐漸制度化,成為教師投身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加油站”。培訓發展中心主要承擔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采取教學改革項目資助、專家講座、教學觀摩、教學討論會、教學工作檔案、教師工作坊等方式,教師通過現場觀摩、自我評議以及觀看課堂講授錄像等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討論,學習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交流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技巧和端正教學態度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2.2.2 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對本學科專業的知識結構及發展前沿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是對一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與此同時,還必須認真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及相關理論,對教育理論、心理學知識、管理科學等有較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了解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應該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應該多學習醫學相關領域、學科的知識,擴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等。有了扎實的、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做支撐,才能增強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性和科學性,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適應學習者心理特點的學習方法。
2.2.3 允許教師選擇工作領域 在課堂上授課是大學教師天經地義的責任,但現行制度及職稱晉升又對科研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教學和科研成了教師工作的雙重壓力,很多教師尤其是年青教師往往難以兼顧。對教師來說,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專長,有的擅于講課、有的長于科研,即使對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的時期也可能有著不同的興趣點。所以,應該創造條件,允許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工作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轉移學術工作的重點,在一段時間里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少做一點教學工作;在往后的一段時間內,主要從事教學工作,這樣可以使教師的興趣和精力在較長時間內得到集中。當教師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后再從事教學,其研究成果可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擴展,其研究方法也是引領學生探究和發現的最佳教學方法;同樣,當教師長時間投身教學時,又可對教學工作進行深入思考,并致力于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2.3 以學定教,改革評價方式
2.3.1 注重“學法”研究 必須在研究學法、研究學生、研究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優化,將教法與學法相結合、“研究教”與“研究學”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著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質疑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自覺實現三個轉變:轉變學習動機,建立高境界的遠景性動機;轉變學習方法,形成自學能力;轉變思維傾向,增強求異思維,實現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的統一。
2.3.2 推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在高校教育中教給學生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多少具體知識顯得更為重要。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要求學生不僅是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重視學生知識、能力培養及非智力因素開發。學生需要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教師的作用則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方法與研究方法的指導上,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3 改變教學效果評價方式 將傳統形式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一部分,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主觀和客觀評價相結合,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評價體系,由單一的知識型評價體系轉變為全面的能力型評價體系,著重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內容可包括對學生的參與度、資料檢索情況、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言情況、團隊合作精神的測定;對教師的知識寬度、人文關懷、教學態度、對討論的控制力的測定等。
2.4 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新的教學格局
2.4.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是教育,而不是管教,面對有思想、有活力,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肯定的年輕人,教師要學會和學生多交流溝通。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響學生。在尊重、民主、發展的原則,讓學生自由充分發現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借助QQ、微博、電子郵件等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了解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課程難度和側重點,合理組織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
2.4.2 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教學,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通過案例教學、PBL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提供發言、質疑、討論的機會,鼓勵學生帶著問題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激發學生個性的發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轉變角色的準備,只有老師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老師也才能比傳統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即通過導趣,引導學生樂學;通過導思,引導學生活學;通過導法,引導學生會學;通過導做,引導學生善學。
2.4.3 讓本科生參與研究與創新活動 實行導師制,為本科生提供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研究過程的機會。設立大學生創新研究項目,本科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課題申報、研究實施、論文撰寫、項目結題的全過程。通過建立促進本科生參與研究與創新活動的機制,可以促使學生了解研究過程、樹立研究意識、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擴展、加深、整合本科階段的內容,有利于課堂學習內容的學以致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開展,同時發展了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工作能力以及靈活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一種教學方法可以適用于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生。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在選擇教法時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所以,教師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結合學生知識水平和個性的差異,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學結果。同時,更需要學校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營造教學改革的濃厚氣氛,才能夠真正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培養出有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社會和臨床需求的中醫藥衛生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金林,龔放.教學方法改革:美國研究型本科教育改革新動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87-91.
[2] 高潔.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J].高教高職研究,2010,(3):206-207.
[3] 王紅乾.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與趨勢[J].科學新聞,2008,(20):48.
關鍵詞:以傳統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心血管內科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28 cardiovascular medical in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deical Hospital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PBL group(n=63)and the LBL group(n=65)and received PBL or the L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and the fine rat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BL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BL group.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B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BL, and PBL should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roblem-based-learning;Lecture-based-learning;Cardiology
心血管內科是專業知識繁多,專科性強的臨床科室,如何在教學中把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方式和臨床實踐是重要的課題。以傳統授課為基礎(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單向教學方法,是目前我國醫學教學中的主要模式。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研究的熱點[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本研究比較兩種教學方法在中西醫結合心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實際效果,以更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心內科的臨床教學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實習的128名五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在心血管內科的實習期均為6w。其中男生76人,女生52人。年齡23~25歲,平均23.7歲。將128名實習醫師隨機分為PBL組和LBL組,PBL組63人,LBL教學組65人。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2.1.1 PBL教學法 教師在授課前將典型的臨床資料、教學目標及問題交給同學,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和相關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2.1.2 LBL教學法 以傳統教學為基礎的教學法,并以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記,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記憶及模仿,解決實際臨床中的問題。
1.2.2教學效果評價
1.2.2.1專業考試 實習結束時進行閉卷出科考試,百分制,考試時間為1h。
1.2.2.2問卷調查 以匿名方式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以一般、滿意、不滿意為3個等級,以百分比計算。
1.2.3統計學方法 用SPSSl3.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兩組間均數。當P
2 結果
2.1考試結果 比較的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PBL組分數顯著好于LBL組(P
2.2問卷調查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結果比較,實驗組對教學度達81.25%,而對照組僅有40.96%,差別顯著(P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PBL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明顯高于LBL 教學法。
傳統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重在知識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并記憶;而在PBL 教學法中,學生作為主導者,教師起引導作用,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2],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醫學知識,學生由被動的記憶知識變為主動的應用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開發學生的新能力[3]。心血管內科發展迅速且與多學科聯系緊密,而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更是難中指南,不但要求掌握西醫基本知識,還要將中醫辨證結合其中,加之中醫辨證較為抽象,難以理解,更加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故對帶教教師要求更高。所以擔任PBL教學的教師要具有豐富的臨床知識,在授課前制訂好詳細的教學計劃,認真規劃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解決真實性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主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它已在發達國家醫學臨床教學工作中得到廣泛認可并被普遍采用[4]。
總之, PBL 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比LBL 教學法好, PBL 教學法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發展方向, 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2]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e-Learning for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urgery[J].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08,65(2):120-125.
一、“教”與“玩”結合的提出依據
1.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玩,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又能在娛樂游戲中體現體育教學的內容,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
2.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其骨骼硬度小,韌性大,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負氧能力差,易疲勞。這些都表明少年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非但起不到通過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的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把“教”與“玩”有機結合,使少年學生在上體育課過程中有張有弛無疑是必要的。
3.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體育教學只強調“教”是不夠的,還必須同“玩”結合起來,通過做游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4.小學生的成才需求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應體現出能夠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教師的精心教導和學生的自我鍛煉,“教”可以使學生明確體育課的目的、原則、方法,“玩”則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理解教學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有目的的“玩”還可以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增強其創造能力。
二、“教”與“玩”結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結合。就是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集中一段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和練習規范,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體育游戲形式進行應用。如,在講授身體平衡技能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接力等比賽,把“教”與“玩”結合起來。
2.課間穿插。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趣味游戲,以活躍體育課堂氣氛,刺激學生運動神經的活躍。如,在教授體操課時,可在課間放一段歡快的樂曲,讓學生們嘗試按著音樂節拍以舞蹈形式做體操;在隊列練習時,穿插一些花樣等等。
3.命題發揮。就是在教授某種體育運動規范后,由教師統一命題,提出運動量和鍛煉目的,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體育活動項目,自己組織體育游戲活動。
4.內外聯系。就是把校內體育教學與校外學生體育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體育規范要求進行,實現校外“玩”為校內“教”服務。
三、“教”與“玩”結合的原則要求
1.服務中心。即為教學教改這個中心服務,把改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寓教于“玩”。在體育教學中把“玩”作為教的輔導手段,以“玩”助學,以“玩”促練,也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要體現教的意圖,實現教的目的。
3.循序漸進。從引導、誘導的角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在漸進過程中使“教”與“玩”的形式、內容在結合上日益緊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按照體育教學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各種“玩”的活動。
4.活而不亂。體育教學中應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必須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必要的“玩”,防止“玩”偏問題的發生。
四、“教”與“玩”結合的實踐效果
1.增強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教”與“玩”的結合,豐富了體育教學形式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的情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實現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鳴。因此,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強化了學生的體能鍛煉。在體育教學中,由于穿插了一些體育游戲,吸引了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達到了運動負荷,通過“玩”達到了學生的運動量,促進了體能的增強。
3.加快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與“玩”的結合,為體育教學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寬松環境,賦予了學生一些獨立自主的權力,使學生可以根據主觀愿望,運用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選擇與個人愛好和體能實際相適應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健康的情趣,鍛煉堅強的意志,促進了學生個人性格、氣質的發展。
4.促進了學生的智力提高。“教”與“玩”的結合,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接觸了更廣闊的知識天地,促使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方面全面發展,促進了思維、判斷、記憶等方面能力的增強,為學生智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