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歷史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方便考生及時估分,
考生可點擊進入內蒙古高考頻道《2019年內蒙古高考數學理試卷欄目》查看內蒙古高考數學理試卷信息。
高考時間
全國統考于6月7日開始舉行,具體科目考試時間安排為:6月7日9:00至11:30語文;15:00至17:00數學。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綜合/理科綜合;15:00至17:00外語,有外語聽力測試內容的應安排在外語筆試考試開始前進行。
各省(區、市)考試科目名稱與全國統考科目名稱相同的必須與全國統考時間安排一致。具體考試科目時間安排報教育部考試中心備案后。
全國統考科目中的外語分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6個語種,由考生任選其中一個語種參加考試。
.customers1{border-collapse:collapse; width:100%;}.customers1 tr td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666; border:1px solid #dbdbdb; padding:8px 0px; text-align:center;}時間6月7日6月8日上午語文(09:00:00-11:30:00)文科綜合/理科綜合(09:00:00-11:30:00)下午數學(15:00:00-17:00:00)外語(15:00:00-17:00:00)答題規范
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按填涂示例將答題卡上對應的選項涂滿、涂黑;修改答題時,應使用橡皮輕擦干凈并不留痕跡,注意不要擦破答題卡。
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各題規定的答題區域內答題,切不可答題錯位、答題題號順序顛倒、超出本題答題區域(超出答題卡黑色邊框線)作答,否則答案無效。如修改答案,就用筆將廢棄內容劃去,然后在劃去內容上方或下方寫出新的答案;或使用橡皮擦掉廢棄內容后,再書寫新的內容。
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及符號等須加黑、加粗。
選考題:先用2B鉛筆將所選考試題的題號涂黑,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該題規定的答題區域內對應作答,切不可選涂題號與所答內容不一致,或不填涂、多填涂題號。
特別提醒:考生不要將答題卡折疊、弄破;嚴禁在答題卡的條形碼和圖像定位點(黑方塊)周圍做任何涂寫和標記,禁止涂劃條形碼;不得在答題卡上任意涂畫或作標記。
一、賞識教育在小學課堂中的作用
1.幫助學生重建自信心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壓力和負擔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產生負面影響。而小學數學又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水平。這也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教師一味地教學非但沒有教會學生,還會讓學生處于迷茫狀態。這時學生會出現上課聽不懂,課下作業不會做,考試成績不理想等情況。時間一長,學生對于數學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強,對數學學習也越來越沒有自信心。這時教師要及時把握機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和積極暗示,可以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
2.開發學生的潛能
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賞識,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贊賞,小學生亦如此。每一位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像一座未開采的寶藏,他們身上蘊藏著無數的潛能,在等著我們去開發,去挖掘。而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要及時進行鼓勵,教師不應吝惜自己的贊賞。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褒獎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正是由于教師的褒獎,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才會表現出昂揚的斗志。
3.改變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沒有真正的思考,對于教師教授的知識沒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教學課堂上,始終都是教師一人在唱“獨角戲”,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未能及時接收到學生的反饋,這對于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通過賞識教育,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積極改變,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處于主導地位,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中。
二、賞識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1.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進行賞識,而不是以偏概全,認為只有能夠正確解題的學生才應該受到賞識,對于正在努力但進步不明顯,成績也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也要對其及時進行賞識教育,以此來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積極鼓勵學生,徹底打破學生內心“數學很難”的那道屏障。對于學優生而言,教師要賞罰分明,對其學習進行積極鼓勵,但也要及時指明學生的不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方面認識自己,避免其驕傲浮躁。
例如,對待學習成績差,怎么努力都沒有用的學生,教師不要對其進行盲目的批評,而是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利用基礎知識來對學生進行表揚,并鼓勵其繼續進步。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有利于學生重新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重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不濫用賞識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的賞識隨意分給每一位同學,可能會在剛開始的時候吸引學生。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教師的賞識不以為然,教師的夸獎也不再引起學生的重視。所以,教師要注意不要濫用賞識。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能力都得到提高,可以對其進行表揚;若學生還滯留在原地甚至落后時,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批評指點,督促學生保持前進的學習狀態。
【關鍵詞】高職教育 理念 師資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010-02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general higheducationaredifferent intheireducativepurposes.We should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actly,constructingability- orientededucative plans andhighqualityprofessionalteachers, putting students first and trainingthemto beskilledpractitionersforeconomicand society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s professional teacherseducativequality
1 怎樣認識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中國教育面臨三大任務:普及、發展、提高。普及指普及9年義務教育;發展指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職業教育列入發展的重點,因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很快,人才培養跟不上社會需求,尤其是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短缺,而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社會類型。
高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研究高教方向、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從學科、專業結構出發。而高等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什么?職業能力,培養具有職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高職教育的本質是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為方向。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技術、管理、維護、營銷、服務的應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學科本位、專業本位。知識體系:基礎體系――專業基礎體系――專業體系。高等職業教育是以能力本位,培養學生具有職業崗位能力、市場、行業、崗位能力。高等職業教育是“非專業化教育”,不是理論教育為主,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而是以培養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必備的能力為主,理論夠用即可。
高職的專業設置不是以學科體系,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而是從職業行業崗位的需要設置專業:如金融、導游、物流、營銷、銷售等。
課程設置、教材內容也不是從學科體系考慮、知識結構考慮,而是從崗位能力的需求出發,把未來的工作崗位分解成必備知識和能力,以此為依據設定課程、編寫教材。在理論知識方面,不求系統、完整,以夠用為度,強調能力的培養,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
高職教育要與普及高等教育“劃清界限”,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不是高低層次之分,而是教育類型、培養目標的不同,是適應社會不同需求、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等教育。是社會分工不同,不是高低貴賤之分。從事高職的干部、教師、包括學生,要轉變觀念,認識到高職的重要性、緊迫性、不可忽缺性,不可取代性。
2 牢固樹立高職理念,構建能力本位的教學計劃
牢固樹立高職理念、培養具有職業崗位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最主要應落實到教學計劃中去。高等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程建設與改革是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高職教育的課程建設要避免本科化、中專化。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就是給學生行業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高職院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行業為目標、職業能力為主線,來制定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選定和編寫教材等。
“雙證書制”。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培養與需求,要有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證書的課程內容,學生畢業時,既有大專(或本科)學歷證書,又有職業資格證書,教育部要求高職院校應“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有職業資格證書專業的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人數達到80%以上?!?“雙證融通”,反映了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區別,體現了高職對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兩者并重的價值取向。因此,實行“雙證制”,是高職院校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在教學中要將雙證教育融合在一起,也稱“雙證融通”。學歷證書主要指學生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達到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證書要經過考核鑒定而取得。因此,學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將該專業的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有機結合,在專業培養方案“嵌入”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證書的課程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延長學制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突出職業教育特點。這就是說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必須緊扣職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包括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當然,學生要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還要對他們加強輔導、培訓或鼓勵他們到社會上去參加培訓班、去考證。
“雙證制”、“雙證融通”,是高職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有人說,這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一場“肉搏戰”,勝者續,敗者出局。可見“雙證”教育的重要性。為此,要在課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課程“整合”上下功夫。
普通傳統的課程設置是以學科體系,按知識系統為單元的。“三段式”教學計劃――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讓學生掌握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但與工作實際距離很遠,學生真到工作崗位上還有重新學習,由于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學生在學時,不知學習這些課程的作用,枯燥乏味、不感興趣。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是“以職業活動為單元組織課程”,這樣可以縮短學習與工作之間的距離,到工作崗位上不必重新學習。
工學結合制,是培養高職人才的基本途徑、關鍵環節。教育部提出,在高職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校社合作、校企合作、產學合作、產學結合、工學結合等概念很多,實質是一致的?!肮W結合”,主要體現在以能為本,切實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工學結合”即工作與學習結合,這里講的“工作”是指與你專業密切相關的,以員工身份參與的真實工作,應給學生報酬的,是具有員工實際責任的工作,是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真刀真槍”地實干真做,但又納入教學計劃,即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組織、有要求的教學活動,最終以產品質量、成本效益、工作實績為測量學業水平的主要依據?!肮W結合”,是做中有學,學中有做,做為了學,學為了做,做和學完全糅合在一起的,兩者互補而不可缺一,學做人與學做事統一,專業能力學習和通用能力的學習融為一體,使全面素質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工學結合”的基礎條件是校企結合,要找到專業對口的企業、行業、用人單位,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出課堂,進入社會企業,進行必要的職業實踐活動,通過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觸,注意社會環境,了解職業要求,領悟企業文化,找到就業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發學習熱情,實行“工讀交替”,對學生全面的鍛煉,有助于把意志教育、素質教育融合到專業學習中去。
“工學結合”對教學管理、對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制定科學、嚴密的實際計劃,從學生的職業技能活動需要出發,重新組合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其中有一個難點,就是學生離校后,如何管理?教師如何指導?輔導員和班主任如何開展工作?有的學校建立返校日、匯報日、電話聯系制度以及網絡管理。不少學校把現代技術手段、管理手段應用到教學管理中去。
“工學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制度首創活動。早在1906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工學院赫爾美?施奈德創建工學交替“經營模式”以來,已有100年了。在當今市場經濟下實行工學結合,和一百年前大不一樣了,必須兼顧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利益,必須建立三方都能投資的運行機制,必須建立一整套新的教學秩序、年級制、學分制,學計劃,管理制度等等。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
(1)職業性,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崗位能力的培養,與未來從事的職業緊密掛鉤確保有較長時間的崗位專業學習和能力培訓,畢業后縮短崗位適應時間。
(2)實踐性,強調學生校內實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瞄準未來的職業崗位,加強崗位能力的實習和實訓,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際技能。
(3)開放性,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讓學生選擇。
3 樹立高職理念,建設一支適應高職教育的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適應高職教育、高職學生教育的教師隊伍,是辦好高職的關鍵。廣大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高職理念,從普通高教轉到職業高教,從專業為本教育轉到能力為本教育,從智商開發為主轉到以情商開發為主,從教會知識轉到教會學習、教會做人,即育人育能上來。
(1)建立一支骨干教師隊伍,各系、各專業要有帶頭人,每個專業至少1-2個教授,3-4個副教授或博士,形成合理結構的梯隊。
(2)引進與培訓相結合,有計劃地引進高水平教師,有計劃地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包括到國內外進修,到專業對口的用人單位掛職、兼職等。
(3)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建設,
(4)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聘任第一線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兼教雙兼制(教師到企業兼職,企業專家到學校兼職)。
(5)加強師德教育,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實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晉級制度、考核制度、聘用制度、分配制度。
4 牢固樹立高職理念,以學生為本,在育人育才上下功夫
學校要以學生為本,要關心和幫助學生成長,把社會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研究學生,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有較大的差別,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入學率從原來的6-7%發展到今天的50%以上(上海)。全國高校入學率已達23%,高職高專學生原本是中專、中職學生,或流放在社會之中,由于高校擴招才成為大學生。不少人對上大學準備不足或不準備上大學,他們是“準備不足的學生”、“有困難的學生”,不少人學習動力不足或不愿意學習,是社會或家長強迫他們來學習,不會學(方法不當),沒有興趣學(不喜歡的專業、課程)。他們最缺什么:缺動力不是缺智力,缺情商不是缺智商,大部分學生很聰明,智商是高的。應著力開商,而不是智商。只有情商開發出來了,學習動力足了,就能發揮智商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誘導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給學生以學習的動力。“以人為本”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培養學生具有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康德說過:“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教育的功能,一是教人懂事(知識),二是教人做事(能力),三是教人做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最重要的最艱難的是教人做人。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寫了一個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學知(知識),②學做(能力)③學會共同生活(合作精神),④學會發展(適應和改造環境),后兩條強調的是做人。
學校的任務既要教學生懂事、做人,更要教學生做人,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蔽覀兊拿褶k高職院校面對學習心理上嚴重的準備不足,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在“育人”上下功夫。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學習的選擇,開發學生多元智能。
按照多元智能理論,學生有多元智能,我們不僅開發一方面的智能,而要從他們的專特長興趣愛好出發,開發其專長。如有的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不感興趣、不擅長,但動手能力很強,喜歡實際操作;有的人對汽車設計不行,但對汽車很喜歡;有的人對數理化不感興趣,但對工藝設計制作感興趣。
我們的教育要轉變重智商開發,輕情商開發。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情商的作用占80%,智商占20%,我們也要轉變用開發智商的方法來開商。對高職學生如何以“學生為本”、“育人為本”,如何“教會做人”,要貫穿教育過程之中,做到全員育人、全育人、全面育人。首先要端正對高職學生的看法,從總體來說,他們是當代青年中比較優秀的部分,他們熱愛祖國、要求上進、渴望成才、擁護改革開放,他們是改革開放、大眾化教育的受益者。要加強養成教育、成功教育、多元化、廣性化教育、合格教育。精英教育強調選拔和淘汰,如“競技體育”;大眾化教育強調幫助人人合格,卻又不限制任何人的發展,如“全民健身運動”。①養成教育。這些學生在成長階段沒有受到良好的養成教育,我國小學4年級分流。形成良好習慣,靠培養、靠實踐、靠環境多達5個指標考核:早自習7:30,第一節課8:50,下午第一節課1時,晚自習6:30,熄燈10:20,班主任點名,這樣已是6:30-8:30,宿舍熄燈,到教師自修。②成功教育。相信人人有才,人人想成才。現在影響學生發展的是心理障礙,自卑感、失敗感的心理,自暴自棄。自尊、自、自強的教育鼓勵一個進步,看到自身潛力,看到競爭壓力,增強緊迫感,激發興趣。③多元化、個性化教育。實行多種條塊的教學計劃,高職理論應是多元智能理論、職業生涯理論、崗位能力結構理論,讓學生有選擇性,不是固定化,一個模子。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完成學分即可。有幾種證書即可。有職業崗位能力,學分替代制,可以換專業。
關鍵詞:數學史;勾股定理;教材比較
中圖分類號:g623.4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078-02
一、引言
數學史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已成為當今數學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張奠宙先生指出:在數學教育中,特別是中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數學史知識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度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適時地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以及數學發展史的有關材料”。數學是積累的科學,“它的發展并不合邏輯,數學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我們學校里的教科書很不一致”。根據歷史發生原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與數學本身的發展有很大的相似性。一套好的教材若要返璞歸真地反映知識的來龍去脈、思想方法的深刻、內涵以及科學文化的進步,就必須融入一些簡略的數學史以啟發思維、開闊視野、激發興趣。這就使得在教材的編寫與修訂過程中,合理設計數學史內容及其編排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中數學教材(以下簡稱“人教版”、“北師大版”)中勾股定理一章的數學史進行比較分析。
二、調查與分析
首先對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搖數學(八年級下冊)》和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搖數學(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一章中的數學史進行了統計,具體見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勾股定理這一章中兩版本教材都呈現了大量史料,但在數學史的呈現方式和選材上,又各有側重點。據表1,兩版本教材在本章各出現數學史11處、13處,主要分布在正文、習題、專題和閱讀材料中。(人教版以“閱讀與思考”呈現數學史料,北師大版以“讀一讀”這一欄目呈現史料,為統一起見,統稱閱讀材料;這里的“專題”多是指在相關知識旁邊以框架的形式對某些內容作簡要介紹。)此外,北師大版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和第三節(螞蟻這樣走最近)的引入是在歷史名題“折竹抵地”和“蜘蛛與蒼蠅”問題的基礎上改編的,雖然表面文字上看不出歷史的影子,但是我們在統計時仍把這兩處歸為數學史料。
三、章前內容和數學家的設計
人教版在章前圖文并茂,不僅呈現了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趙爽弦圖”,還簡要解釋了勾、股、弦所表示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進而交待了這一章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本章要干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也便于學生在學習完這章后的自我評估。比起北師大版在章前簡單列出各文明古國關于勾股定理說法的設計更為人性化。
兩版本教材在介紹數學家時,都是簡要的說明數學家的生平(如國籍、年代、出生地等)及做出的貢獻,并沒有體現數學家遭遇的困惑、挫折、失敗的經歷。使學生覺得數學家所想到的定理是理所當然的,未能體現數學家在創作過程中斗爭、挫折以及數學家所經歷的艱難漫長的道路。相比北師大版,人教版在此有一個特色,也是人教版整套教材的特色,即在介紹數學家時附有數學家的頭像(本章附有畢達哥拉斯圖像),這樣能喚起學生對數學家及數學史的親近、肅穆之感。而北師大版在這方面就稍顯遜色,根據劉超的統計,在初中六本教材中人教版有五處附有數學家圖像,而北師大版僅有一處(并不是此章)。
四、對兩版本教材的思考
人教版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開始分別以數學家的故事和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引入數學知識,而北師大版在第一、三節都是以實際問題情境引入數學內容的,但這兩處的情境都來源于數學歷史名題。兩版本在此對數學史用的都比較淺顯,沒有深挖史料背后隱藏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史只是作為一個情景用來引出相關內容的。這只是數學史融入教學的初級階段,但我們并不能說這種融入方式是低級的或是不好
。一方面,初級階段是數學史融入教學,進入高級階段不可逾越的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另一方面,教材的這種設計也體現了教材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便于教師對內容的重新加工。因此,對這兩種引入方式我們不可妄加斷言其好壞,唯獨希望各相關領域人員對數學思想、方法做認真的思考,對數學史料進行加工和創造,深挖史料背后隱含的價值,充分發揮數學史的作用和價值。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已經成為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現代化之間的橋梁。兩版本教材除了讓學生自己上網搜索相關內容外,并沒有涉及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內容?!肮垂啥ɡ怼弊鳛閹缀跏侨澜缰袑W都要介紹的定理,其證明方法就有400多種,這些證法反映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這應引起兩版本教材編寫者的重視,以便在教材修訂時注重相關數學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63.
[2]王亞輝.數學史選講[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1:4.
[3]劉超.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數學史的調查分析[j].中學數學雜志,2011,(6):4-7.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科學發展觀”,重要的是要準確把握、理解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說實在的,在中央五個“統籌”、五個“堅持”這個重大方針、政策出臺的那段時間里,我曾有過困感,認為中央實行統籌發展,這不是又走向計劃經濟時代嗎?運用國家宏觀政策對經濟發展進行調控,這不是明顯要放慢發展速度,與我們正在抓住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來加速發展的各項工作不是不相吻合嗎?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會不會增多“形象工程”?帶著這些想法,我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六大和總書記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比較系統地了解、掌握了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版權所有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皹淞⒑吐鋵嵖茖W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就是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茖W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通過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更新了發展觀念,增強了我運用科學發展觀做好本職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從全省來說,邵陽是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山區城市,近幾年我們大力開展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創業競賽”,使邵陽各項工作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農村基礎打牢了,工業經濟增強了,財政也增收了,應該說邵陽已步入有史以來難得的快速發展期。如何搶抓機遇,對接、融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這些發達地區以求共同發展繁榮,是我們在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突破了過去把發展簡單理解為經濟增長的局限,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全面重視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同步發展,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是黨對發展認識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人類發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和諧的“系統集成”。我們黨是執政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就必須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的數量增長,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就談不上發展。沒有發展,則談不上如何“科學”、如何“協調”,也就沒有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得不到切實保障。
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能偏離發展這個主題,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對邵陽來講,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是不要增長,不是要放慢發展速度,而是要把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統一起來,在經濟與社會協調中促發展,在嚴格執行計生基本國策、強化安全生產管理、維護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保護生態中求發展,在扎實推進農村公路硬化、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和集體林權改革中加速發展。為此,根據我市實際情況,結合本人本職工作,我認為,要正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市發展,必須突出兩個工作重點:
一是要做好五個統籌工作。第一,統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經濟發展新空間。抓住農業升溫的有利時機,以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大我市茶果、毛竹、錐栗、煙葉、藥材、淮山等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支持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農產品銷售。同時要加大畜牧、水產兩大產業產值的比重,目前約占,力爭超過一半。第二,統籌農業與工業發展。以實施項目帶動和“工業興市”為載體,狠抓招商引資新上項目和開發建設工業平臺這項工作,加快引進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同步發展。如:隆圣、德利食品有限公司可根據企業季節性生產的需要與農戶簽訂“公司農戶基地”合同,確保企業各個時期的生產原料能正常供應。第三,統籌城鎮與農村發展,積極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引導鄉鎮在政府所在地區域附近規劃、開發工業平臺,集中企業連片發展,擴大中心集鎮規模,完善集鎮版權所有功能,通過加快城鎮化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在戶籍制度、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農民進城就業和創業的良好環境。第四,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合理配置城鄉資源。加快發展和培育城鄉一體化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市場網絡,大力培育各種如“莒口后備母鴨協會”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經濟組織向農村延伸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第五,統籌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抓住中央、省上資本重點轉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的絕好時機,加快推進我市農村公路硬化、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和集體林權改革,在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方面更多傾斜、配套農村需要,逐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
二是以大力吸收外資民資為著力點,全力抓好全市創業競賽工作。全市上下要進一步創建濃厚的私營經濟發展氛圍,大力培育民營創業主體,堅持擴大總量與提升質量效益并舉,引進外地民資與開發本地民資并舉。繼續全力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切實幫助私營企業解決用地、融資和用電等問題,爭取全年新上項目、實際到資、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又有新的突破。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12)12-0069-02
2012年5月13至14日,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暨猶太學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古都開封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上海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英國倫敦猶太文化中心、以色列中以學術交流促進會(SIGNAL)等國內外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楊光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傅有德教授、中國猶太文化研究會(國際)會長徐新教授、以色列中以學術交流促進會執行董事Carice Witte等人對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十年來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和祝賀,參會的學者圍繞猶太學研究的最新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的研討。
一、《希伯來圣經》
《希伯來圣經》是理解猶太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中外學者歷來重視對它的研究。本次會議有4名專家對《希伯來圣經》進行了解讀。中央民族大學游斌教授將《希伯來圣經》的核心價值歸納為一神崇拜、律法精神、歷史意識、話語宗教和有限的人本主義五個方面,認為這些價值從根本上維系猶太民族的存在,使猶太人在《希伯來圣經》中實現了歷史、神學和道德的統一。他強調,雖然《希伯來圣經》所包含的人本主義、普世價值和對正義的追求等因素被現代文化所吸收,但同時要改革其中不適合現代文化發展需求的內容。河南大學梁工教授以基督教文學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和猶太圣經學家羅伯特·奧特對《希伯來圣經》理解的差異為切入點,分析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產生分歧的根本原因,闡述了猶太人的圣經與基督教圣經的關系。四川外語學院傅曉薇教授認為,利未拉特婚是為了確保個體或家族的生命永存,實現猶太人死后生命的延續的需要,這與中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這種婚姻形式強化了以色列人個體與族群的關系。中國社科院黃陵瑜研究員針對我國學者忽視對《希伯來圣經》的閱讀以及用晦澀的語言來言說《希伯來圣經》的現象,呼吁學者加強對圣經的研讀,在著述有關圣經的作品時用樸素易懂的語言,便于讀者的理解。
二、猶太歷史與文化
歷史、信仰與文化是猶太學研究的三個重要問題,參會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討。一些學者討論了猶太人為何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遠高于自身人口比例的巨大成就。倫敦猶太文化中心杰瑞德(Jerold Gotel)博士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解讀這一問題。他認為:猶太民族事實上是一個普通的民族,只不過他們過著一種特別的生活,即猶太教維系著猶太人的信仰,這是一種尋求意義、創造的文化。猶太人根據環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文化與信仰,正是因為他們善于改變自己,所以獲得成功。湛江師范學院于衛青博士認為,猶太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尊師重教的民族傳統以及獨特的教育價值觀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南開大學張象教授在同意上述觀點的同時,也指出猶太文化應該進一步增加包容性。
雖然猶太人在歷史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但是猶太人經常被迫害。對于這一歷史現象,學者各抒己見。湖南師范大學羅衡林教授指出,德國社會是一個基督教社會,在研究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時,有必要研究新教教會的態度與立場。西南大學冀開運教授指出現代伊朗反對猶太人與歐洲的反猶主義有很大的區別。每當伊朗從民族和宗教認同的角度打造國家認同時,國內歧視猶太人便加劇;當以公民認同打造國家認同時,猶太人就可以獲得相對平等的機會,以、伊雙方的國家關系也影響伊朗對猶政策。當前雙方關系敵對,但伊朗國內對猶太人的政策還算溫和。陜西師范大學宋永成老師指出,“猶委會案”是冷戰時期蘇聯反猶政策的典型案例之一,蘇聯出于冷戰而掀起的反猶浪潮對整個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嚴重后果。上海社會科學院汪舒明博士分析了納粹屠殺猶太人與伊朗核問題的關聯。他認為西方國家出于道義上的負罪感,對伊朗強烈譴責、同情以色列,企圖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
猶太教是理解猶太文化和猶太民族的鑰匙,多名學者對該問題進行了討論。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認為猶太教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維,而是圓融兼收,近現代猶太教調和了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普世性之間的張力,猶太人比較成功地實現了社會轉型。南昌大學哲學系劉精忠老師認為哈巴德教是18世紀興起的哈西德運動中的盧巴維奇派,是近代猶太神秘主義的復興。天津師范大學鄭陽博士指出,第二圣殿時期(BC516-70)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碰撞時期,猶太文化呈現出希臘化、大眾化的特點。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徐新教授認為自猶太啟蒙運動以來,猶太教逐步實現了世俗化,這為猶太人在現代社會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猶太人散居中國是中猶兩個民族友好的見證,中國猶太研究的興起與此密切相關。在會議上,來自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的學者專題研討了猶太人散居中國的問題。中國社科院殷罡研究員不贊成學術界提出的宋代猶太人定居開封說,而根據歷史上開封城市名稱的歷史沿革,提出大致是明代的皇帝允許猶太人“留遺汴梁”。河南大學劉百陸老師認為猶太人來中國和猶太人定居開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研究開封猶太社團史時一定要區分這兩個概念,由于史料的限制,猶太人何時定居開封需要進一步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余建華研究員從民族學視角解析了上海猶太難民問題,認為大屠殺的恐懼是上海猶太難民身份認同的外在力量,形成了猶太人身份認同的獨特的“上海模式”。
此外,黑龍江社科院張鐵江研究員、魯東大學張淑清教授、河南師范大學饒本忠教授還綜述了國際學術界對猶太婦女、猶太人對西方文明的貢獻和哈爾濱猶太人等問題。
三、以色列與中東亂局
以色列研究是猶太歷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參會學者就以色列的宗教、政治和外交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華東師范大學沐濤教授概述了以色列與黑非洲之間的關系演變,認為以色列建國后與黑非洲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57-1972年的“蜜月時期”、1973-1982年的“低谷時期”、1982年至今的緩慢恢復、發展的時期。西北大學韓志斌教授就阿爾及利亞與以色列之間的關系演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論述,認為巴勒斯坦問題是雙方關系的癥結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章波研究員闡述了蘇丹與以色列的關系演變。雖然猶太復國主義者旨在建立一個世俗化的國家,但是以色列宗教是一股不可小覷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力量。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王宇老師認為能否處理好世俗與宗教之間的矛盾關系到當前以色列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此外,北京錢幣學會理事、中國錢幣學會會員徐龍在會上介紹了他的著作《猶太以色列國錢幣》,通過錢幣了解—個國家,視角獨特。
作文的本源是生活,生活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底子薄,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不積累素材,一遇到命題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茫茫一片。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會主動跑到我們頭腦中來,需要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作文的起點。
1. 有準備的觀察。明確觀察目的,諸如“觀察什么” “為什么觀察”之類的問題,應在觀察前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只有觀察目的明確,寫出的文章中心才能鮮明、突出。觀察之前要引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愿意費時費力,有時還要吃些辛苦,才能有所收獲。宋朝畫家文與可常年堅持觀察竹子,將竹子的千姿百態熟記于心,畫起竹子揮灑自如,這就是“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來歷,我們在進行觀察時,也要有文與可的精神。
2. 調動多種感官觀察。觀察過程中不應該只限于用眼去看,而應調動其他一切感官,這樣可以更為真切、完善地了解事物。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覺,用鼻聞聞有什么氣味,用耳聽聽有什么聲音,等等。在學生親身感受之下,事物的特點和印象就會清晰而牢固地刻在學生心中。
3. 隨時隨地用心觀察。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對周圍發生的大小事情,或人、事、物的細微變化,都能隨時隨地觀察、發現和探究其中的奧妙。這種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變得耳聰目明,積累更多的材料,寫出有創意的作文。
學生攝取生活材料,除了觀察以外,另一條重要途徑是感受。有獨特的生活感受寫出的文章才有個性。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工廠、街道、醫院、商店參觀調查,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帶領學生去社會和大自然觀察感受,捕捉材料。教師可在一旁加以提示啟發,以豐富、強化學生的感受。只有通過長期觀察和感受,學生才能更多地攝取素材,挖掘素材,寫出有獨特感受的作文。
二、 大量閱讀
讀書是積累,讀書是吸收,讀書是修養。胸無點墨,怎能下筆成文?葉圣陶教子作文的故事一直為語文教育界稱頌,葉老讓子女每天讀一點,讀什么不作強求,但讀后要向他匯報讀了什么,讀懂了什么;每天寫一點,納涼時讓子女讀給他聽,他也不說好與不好,只說聽懂了或沒聽懂。葉老教子作文的方式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大量的閱讀是學生習作鮮活的源泉。
1. 在熟讀背誦中學習各種表達技巧。各種習作表達技巧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感悟到的。閱讀時遇到的那些生動形象的詞句,即 “神來之筆”,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都會給學生作文的譴詞造句、立意選材乃至謀篇布局以極大的啟迪。如能讓學生熟讀背誦,經常引用名家妙筆、好詞佳句,久而久之,所讀之書就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營養。
2. 大量讀書要有選擇有專題。生活中,浩如煙海的書籍是永遠讀不完的。因此必須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讀書,一定要指導學生選讀適合自己年齡特點,對自己思想、學習、生活有幫助的書。還可以引領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書,如學完《九寨溝》一文,介紹學生去讀介紹祖國名山大川的文章;學完《讓我們蕩起雙槳》就介紹和指導學生去讀兒童詩。學生循序漸進,必將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 自由說話
【摘要】 [目的]探討益骨口服液對實驗去勢大鼠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學變化的影響。[方法]將大鼠隨機分為A、B、C、D、E五組,A組(10只)為正常對照組(假手術); B組(10只)為模型組(造模后給予蒸餾水亦即空白組);C組(10只)為陽性對照組(切除雙側卵巢并予以倍美力治療);D組(10只)為高濃度組(造模后給予含生藥1.5g/ml益骨口服液治療);E組(10只)為低濃度組(造模后給予含生藥0.5g/ml益骨口服液治療)。灌胃12周后,活殺各組動物,以雙能 X線測定骨密度及三點彎曲試驗測生物力學指標。[結果]治療組骨密度明顯高于模型組(P
【關鍵詞】 益骨口服液;骨密度;骨生物力學;去勢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YiGu Oral Solution on bone structure and bone biomechanics.[Methods]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B,C,D,E five groups,A group(10)for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sham operation);B group(10)as a model group(distilled water model that is,after the blank group);C group(10)for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resection of bilateral ovarian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remarin);D group(10)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group(model after treatment with 1.5g/mlYiGu Oral Solution Pharmacognosy );E group(10)for the low concentration group(model after treatment with 0.5g/mlYiGu Oral Solution pharmacognostic).Twelve week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ive animals in each group to kill in order to dualenergy Xray densit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determination.[Results]BM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odel group(P
Key words:YiGu Oral Solution;bone mineral density;bone biomechanics;ovariectomized rats
Fund project: Item supported by Zhejiang Provincial Scitech Bureau(No.2007C33019)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的骨代謝性疾病[12]。通過建立去勢大鼠骨質疏松癥的動物模型,探索益骨口服液防治骨質疏松癥的作用機制。補腎健脾是中醫治療此骨質疏松癥的方法之一,本實驗將以補腎健脾胃為主的中藥復方益骨口服液應用于去勢大鼠的骨質疏松模型,觀察其對大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學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藥物 益骨口服液水提液:①按照益骨口服液的提取與成型工藝,由浙江中醫藥大學實驗制劑中心加工。②倍美力水溶液:美國惠氏艾爾斯特制藥公司艾爾斯特藥廠制造,生產批號0502090,國藥準字(2001)J51(2)號。水溶液濃度為9.4ug/ml。③氯氨酮: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滬衛藥準字 (1995)第 001064號。
1.2 實驗動物 取12周齡的雌性wistar大鼠50只,體重約200g左右(由浙江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飼養室保持良好通風,室溫控制在(21±1)℃,濕度63%,噪音
1.3 造模方法 腹腔注射氯氨酮(5μg/100g)麻醉條件下,打開B、C、D、E組大鼠腹腔去除雙側卵巢,逐層縫合;A組大鼠僅予以單純剖腹后立即關閉。造模期間的首3天,肌注青霉素4萬u/只,預防感染。
1.4 飼養與給藥 造模后大鼠分籠予以常規飼料喂養,第4天起開始給藥。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每天以蒸餾水 10ml/kg灌胃;陽性對照組每天用濃度為9.4ug/ml的倍美力水溶液以10ml/kg灌胃;高濃度組、低濃度組每天分別用1.5g/ml、0.5g/ml 的益骨口服液以10ml/kg灌胃。整個灌胃過程持續12周。
1.5 觀察指標 采用美國 LUNAR公司DPXL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大鼠脊柱與左股骨上干骺端骨密度以萬能電子材料試驗機作整骨三點彎曲試驗。最大載荷20kg,兩端跨距20mm,加載速度5mm/min,檢測過程由計算機自動描記股骨的載荷——變形曲線。
1.6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各組數據采用x±s表示,各組數據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陽性對照組、正常對照組的骨密度均明顯高于模型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正常對照組、高濃度組、低濃度組、陽性對照組彈性載荷、最大載荷均明顯高于模型組,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就骨質疏松的診斷而言,骨密度測量是目前最有幫助的放射學檢查方法[3]。模型組脊柱BMD 和股骨BMD 較正常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BMD 降低是骨質疏松時骨變化的重要特征,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雙能X線骨密度儀是測量大鼠BMD 的精確、有效方法,本實驗采用雙能X 線密度儀對大鼠脊柱和股骨進行了檢測,結果其他各組明顯高于模型組。
益骨口服液能夠顯著提高實驗性骨質疏松模型大鼠的載荷,提示益骨口服液在有效抑制模型鼠股骨干材料和結構的變化方面有確切的作用?,F代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是由于骨代謝失調,骨的丟失大于骨的重建,結果導致骨量丟失,骨小梁結構破壞,骨強度下降,而導致骨折風險升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障礙的退行性骨骼疾病[48]。臨床表現為腰背肢體疼痛、畸形、骨折等。中醫認為“腎虧脾虛”是“骨枯”、“骨痿”的基本病因。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癥狀是疼痛,“瘀則必痛”,“久病必瘀”是骨質疏松癥的基本病理變化。對骨質疏松癥的辨證論治強調從脾腎入手,以補腎益脾化瘀為治療大法。本實驗所采用益骨口服液(主要成分:山藥、枸杞、丹參、骨碎補、補骨脂等)。以骨碎補、補骨脂補腎壯骨,山藥、枸杞健脾養肝,丹參活血化瘀,有機配伍,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 過邦輔編譯.臨床骨科生物力學基礎[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3:125.
[2] Liu KJ,Wang WJ,Li DJ,et al.Effects of Gengnianchun Recipe on bone mineraldensity,bon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serum lipid level in ovariectomized rats[J].Chin J Inteqr Med,2006,12:132136.
[3] 郭世紱,羅先正,邱貴興.骨質疏松基礎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21.
[4] 陳寶龍,馮坤,王健智.補腎健脾方藥對卵巢切除大鼠骨生物力學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
[5] 邵金鶯.龍牡壯骨藥對大鼠實驗性骨質疏松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1989,5(4):2527,36.
[6] Huang F,Wu X N,Wang J L.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of kidneytonifing on bone biomechanic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Chin J Gerontology,2004,24: 549550.
在前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在低年級故事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電教媒體,利用它的多樣性、新穎性、直觀性、趣味性、再現性等特點,以及靈活多變的使用方法,會激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故事的難度,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電教媒體還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提高人文素養。電教媒體在英語故事教學中取得了其他教學資源無法取得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感知故事
多媒體電腦技術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形象和靈活多變的特點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媒體表現功能創設教學情境,能使教學形象化,讓學生具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能使學生的學習融入到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勢,讓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把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意志表現有機地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去感知、去理解所學的故事。
例如有一次,我們要學習的新故事是關于認識動物、保護動物,與動物結交朋友的內容。課上,我并沒有直接向孩子描述今天的故事,而是通過電腦播放了一段動畫片。當教室里響起優美動聽的音樂時,孩子們都打起精神來了,就連平時上課最愛趴在桌上的“小淘氣”也挺直腰板,豎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來自大自然的美妙旋律。與此同時,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看,頑皮的猴子們在快樂地游戲,美麗的小鳥在枝頭歡快地唱歌,小兔子們正在進行跑步比賽,愛吃竹子的大熊貓正在津津有味地野餐。孩子們被這真實的情景所吸引,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我問他們:“同學們,大森林里的小動物這么可愛,你們想不想知道他們英文這么說???”“想知道!”所有學生齊聲回答。接下來的新詞匯教學就變得輕松愉快。學生們積極回答問題,他們不僅聲音洪亮而且表情十分豐富。我知道他們還深深沉浸在剛才的故事情境中。通過利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反復地跟讀、模仿,他們分別在形、聲、意三個方面很快掌握了十幾個新單詞。這樣好的教學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通過直觀的錄像、旋律優美的歌曲、悅耳的錄音朗讀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來實現的。它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故事情節,加深對故事的理解,整體感知故事,乃至對整個單元知識內容的整體把握。
二、細致觀察,理清思路
對于一個英語學習者來說,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集中表現在口頭表達方面??陬^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是建立在觀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礎上,把話說得具體有秩序。
記得剛接三年級的小學生時,由于沒有學習英語的經歷,經常會出現教師講到哪里他們根本不知道的情況??粗麄兊男∈种覆淮_定的在書上徘徊,那時的情景讓我倍感慌張。那段時期,這是一個讓我困惑而不得解的“大難題”。正當我困惑的時候,我有幸聽了一位老教師的英語課。在她的課堂上,她利用電教媒體制作了生動的教學課件,學生都無一例外地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而且,這位教師總是要求學生們觀察主人公的出場順序,閉上雙眼仔細傾聽各種有特色的聲音。然后,她會讓學生在打亂的圖片中記故事發展的順序,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這樣一來,學生就清晰地了解了故事的情節發展,并且能準確無誤地隨著錄音進行跟讀練習。一節課結束,學生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我更是受益匪淺。此后,我也仿照這位教師的做法,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的能力,教學的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反復訓練,突破重難點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故事內容里包含著大量的語法知識和語言結構,這些知識是通過故事展現并以故事為題材的。對于故事中較簡單的部分,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語句并反復體會、跟讀、模仿的形式。對于故事中較復雜的單詞和句型,我則根據電教媒體可以反復播放的優勢,剪輯所要掌握的重點詞匯和句型,通過字體顏色的變化和音響聲音的調整使重難點更加突出,使學生在整個故事情節中反復體會較難語句的語音、語調,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