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民教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原因國際法解決途徑
"人民幣升值論"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隨后,以美國為首的其他西方國家不斷對人民幣匯率提出指控。2009年來,西方國家壓迫人民幣升值的陳年舊調再次喧囂塵上。西方國家不厭其煩的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何在?
一、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1.美國。長期以來,美國以美中間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為由力促人民幣升值,盡管美國明知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明顯改善其國際貿易狀況,但仍然不遺余力地促壓人民幣升值,原因在于:一是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自己潛在的強大競爭對手,千方百計打擊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最終削弱中國同美國的議價能力;二是通過促壓人民幣大幅升值,將全球熱錢引入中國,吹大中國國內資產泡沫,并在泡沫頂峰時反手做空,使中國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日本。
2.歐盟。相對于美國而言,歐盟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一直持相對溫和的態度。但自2007年初開始,歐盟的態度一度超越美國變得異常強硬。歐盟之所以突然關注人民幣匯率問題,在于人民幣雖然兌美元升值,但相對于美元兌歐元的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歐元同樣是貶值的。這一方面增加了歐盟成員國對華出口的難度,另一方面卻使得中國的商品進入歐洲市場比進入美國更容易,其結果是歐中之間貿易逆差的迅速擴大。為減少貿易逆差,歐盟選擇聯手美國共同壓迫人民幣升值。
3.日本。與美國、歐盟不同,日本在中日貿易中一直處于順差地位。以2008年商務部統計為例,截至2008年10月,日本一直居于中國前10大貿易逆差來源地第3名,僅次于我國臺灣和韓國。因此日本迫使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不在于貿易差額問題,而是爭奪亞洲領導權以及未來"亞元"主導權的戰略舉措。
可見,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合力壓迫人民幣升值并樂此不彼,歸根結底就是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人民幣大幅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西方國家給了我們巨大的升值壓力,但如果我們貿然屈服、匆忙大幅度調整人民幣匯率,必將給我國經濟各方面造成不利影響。
第一,人民幣大幅升值會抑制出口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會增加出口企業成本,在世界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利潤的下降將影響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如果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對外出口一度萎縮,此時提高人民幣匯率無疑是對出口的又一沉重打擊。
第二,人民幣大幅升值會對中國的優勢產業產生嚴重損害。在目前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相對于發達國家以研究開發(R&D)和服務業為主來講,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其優勢企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國際市場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極易受到匯率水平變動的影響。
第三,人民幣大幅升值會影響到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目前,世界經濟整體環境依然并不樂觀,這對活躍在資本市場上的國際游資而言,具有升值預期以及進入相對安全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四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國際游資由于具有資金規模大、流動快、趨利性強的特點,會對金融市場造成潛的在沖擊。況且,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健全、金融市場發展比較滯后,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會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直接產生影響。
三、人民幣匯率自主性的國際法依據
根據國際法有關規定,國家具有國內最高和對外獨立與平等的特性,而國家貨幣就是國家在處理國內外一切與貨幣事務相關領域的體現。傳統上,國家可獨立自主地應用本國的貨幣,原則上他國不得干涉與反對。但隨著國家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的逐漸加深,各國之間在行使本國貨幣時不僅要綜合考慮本國的各種因素,還要考慮到對周邊國家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因此,貨幣基金組織(IMF)應運而生。
IMF作為限制和協調各國對外行使貨幣的專業國際組織,它規定:凡是加入IMF的成員國就意味著該國同意授權IMF行使原只屬于各國的部分貨幣,從而使各國原有的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即要接受IMF宗旨和章程的約束,承擔IMF協定中相應的義務,比如在外匯安排、匯兌措施、國際收支和劃撥等方面的義務。表面上看,這種讓渡會使國家的貨幣遭到一定的削弱,但同時,國家在讓渡自身部分貨幣的同時卻又能對等地享有、獲得來自他國相應的貨幣的補充。也就是說,只要這種讓渡是以平等互利為前提和基礎,就意味著國家不會喪失本國貨幣的自主性。對我國而言,由于我國的承諾是保證履行IMF協定第8條款項下的義務,即實現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而這一早已完全兌現。因此,當前我國所實施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是在已經履行了IMF協定義務的基礎上,遵照其要求進行的,西方國家根本沒有理由對之加以指責和干涉。這也從根本上賦予了我國自主運用匯率制度的權利。
四、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法律化解決途徑
針對西方國家無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我國政府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明確IMF為人民幣匯率爭端解決的主要機制。近年來,西方國家因為IMF執行措施的力度沒有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強硬,試圖舍棄IMF而尋求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但是,匯率義務本該由IMF來衡量,不能因IMF執行規則的力度不夠,就該另起爐灶。因此,西方國家的這種打算是避輕就重,試圖濫用WTO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對此,我國政府應該表明西方國家援用WTO的有關協議來挑戰我國匯率政策的做法,是置IMF協定的規定及其管轄權于不顧,既有違于IMF和WTO在現有國際經濟格局下的分工,也不符合WTO本身的規定。
第二,詳細研究IMF有關貨幣匯率的爭端解決機制。IMF成員國關于匯率爭端的磋商程序一般包括:爭議成員國將投訴或爭議提交IMF理事會或IMF執行董事會審議;成員國對IMF或成員國之間對《IMF》條文解釋產生爭議,則提交IMF執行董事會裁決;如果執行董事會所審議或裁決的投訴和爭議與某一無權單獨指派執行董事的成員國有關,該成員國可以派代表列席會議,執行董事會也可以對該成員國提出此種要求;與《IMF協定》解釋爭議有關的成員國對于執行董事會的裁決如有不服的,可以在該裁決作出后的3個月內要求將該爭議再提交IMF理事會作最后裁決。這些磋商程序看似簡單,然而應用起來卻無比復雜,因此,我們應該對其進行詳細研究,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把握人民幣匯率爭端的主動權,增強人民幣匯率政策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楊松.國際法與國際貨幣新秩序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溫建東.從IMF和WTO規定看人民幣匯率[J].金融研究,2004,(6).
[3]陳斌彬.從國際法的視角看我國當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合法性[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5).
[4]方蕾.對西方關于人民幣匯率指控的國際法解讀[J],經濟研究導刊,2006(6).
三年前,《人民文學》設立了“非虛構”欄目,旨在推動文學創作對現實發言,對真實的精神狀況發言。本次論壇上,《人民文學》重點推薦了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此外,“非虛構”欄目還曾推出王小妮的《上課記》、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等。
對“非虛構小說”這一看似矛盾的文學概念,喬葉以“素雞”的比方辨析:“以小說藝術化手法來呈現的紀實作品,好比‘素雞’是豆腐做的,卻有雞的味道?!?/p>
施戰軍認為,改革開放這30年間,中國曾經出現幾次類似“非虛構”寫作的浪潮。如上世紀80年代的紀實小說、報告文學的共同點,就是以事為中心,和現在的新聞作品幾乎是一樣的類型,是新聞報道、英雄人物報道的一個擴版?!叭绠敃r的《哥德巴赫猜想》,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寫的一個人物專訪,專門給人物寫的一個大特寫?!?/p>
《人民文學》雜志創刊于1949年10月,在文學史上常規提到的十幾部非虛構作品,“《人民文學》占5部到8部,算得上一部當代文學史的樣本?!?/p>
“新聞結束,文學開始”
時代周報:為何設置“非虛構”?
施戰軍:文學創作如何對現實發言,如何對實際存在過的歷史發言,如何對我們現在的真實的精神狀況發言?這是《人民文學》一直思考的問題。到今天,我們發現作品里面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以文學的方式參與現實的發言能力。意識到這一點,在前任主編李敬澤的倡議下,《人民文學》在三年前商議設立“非虛構”欄目。欄目設立、討論的過程我也參與了,但“非虛構”到底能夠辦成什么樣子,并沒有底。我們是隨著一批優秀的作品到了手上以后,底氣才開始增強的。
時代周報:什么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
施戰軍:反映“大地上的實情”很重要,非虛構作品表現的不僅僅是和現實本身的關系,還包括歷史上一直沒有解決的、公眾應該知道而沒有知道的。我推崇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是茨威格的一系列東西,討論的是戰爭和人的關系、戰爭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關系、和將軍的關系、和大人物的關系等,非常豐富、立體。
時代周報:王小妮就是優秀的非虛構作品。
施戰軍:作為文學作品,《上課記》除了寫王小妮自己給大學生講課的過程之外,有她意在言外、冰山之下的東西,那之下的東西非常沉重,這非常符合非虛構的品質。有句著名的話叫做“新聞結束的地方,文學開始”。非虛構文學要把新聞報道沒有說完的地方、不便于說的地方、沒有照顧到的一些地方,以呈現人性的方式說出來。新聞報道是有關事件或事件流向的那些東西,而文學最終要進入到人心里面去。
時代周報:梁鴻的《中國在梁莊》是另一個類型。
施戰軍:這個梁莊是中國現在的文化、經濟、社會、時代甚至是心理演進過程當中的一個表征。梁鴻把它縮到了她的土地—梁莊里。她現在又該快完成《梁莊在中國》了,寫從梁莊散出去的、到全國各地的人,包括農民工。這些人和中國的關系,和梁莊的關系,她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她生活當中的那種奮斗和安全感之間的關系?,F在,梁鴻的這個稿件正在編輯部里邊傳閱,我也看了一遍,覺得可能是非虛構文學推出的又一個重頭作品。
時代周報: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很像探訪社會陰暗角落的新聞調查。
施戰軍:這部作品反響也很大,我們由此發現了很多非虛構的類型。研究非虛構欄目的時候,我們曾經研究過國外非虛構文學的介質,發現非虛構的作品里面有小說,而且這一形式已經存在了很久。
時代周報:剛才你還提到有很多作家的虛構方式不夠完善?
施戰軍:現在很多文學作品都有現實的指向,但是我們會從很多常規的小說里面,看到作家在虛構過程里面有極大的局限,但這樣的作品居然在國內有一定的反響,有正面的形象。所以我覺得很多作家的虛構,已經到了一種啼笑皆非的地步。
“知道生活的光亮在哪兒”
時代周報:相對紀實作品,非虛構作品有沒有自己的尺度?
施戰軍:所有的紀實作品和中國這個時代的精神氣息完全同構,而非虛構的價值尺度不在這里,它從出發點上就有不同的分別,有文學自己的路徑,也就是說,非虛構寫作是用一種人文的素質去關注人,而不是用一種所謂的單線的進步性的歷史觀看待人。非虛構文學對于作家來說要一個基本素質就是知黑熟白,非虛構作品最后要留下人性,描繪人本來的樣子。
對作家來說,非虛構作品不是知黑然后描黑,而是知黑守白,非虛構作品最后需要達到的是:生活的光亮在哪兒?最后還是要給人以希望,讓人更堅定地爭取到自己做人的權利、尊嚴和信心,應該達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