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景區的規劃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區的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區的規劃設計

    第1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 文脈;濱水地區;空間;研究

    前言:隨著近年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中使眾多傳統濱水風景區遭到嚴重的破壞,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傳統喪失殆盡,導致了城市傳統空間的喪失和文脈的斷裂,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所見雷同似曾相識的環境形象,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文脈,如何基于文脈對濱水景區空間形態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

    1 保存城市記憶

    從建筑學角度看,“城市記憶”是人們對城市中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特點的空間視覺形式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組合規律認同后產生的集體記憶。對城市濱水景區的規劃與設計有四項原則:歷史連續性;空間連續性;傳統親水心理延續;濱水景觀形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些原則來源于對城市濱水景觀“意”和“象”兩方面的理解把握。利用對比的手法進行創新,達到通過具體的視覺刺激來激發和強化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的目的,最終保留濱水景區的城市記憶。

    2歷史空間的整合與延續

    近代歷史景區并不缺乏塑造藝術特征的原材料,缺乏的是明確的藝術目的,以及遵循這個目的而進行的原材料的塑造和組織。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確立景區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并發展城市歷史文化特征,確立這樣的景觀藝術目標后,就會發現其改造的重點內容不在于創造新的景物、景區,而在于景觀要素合理取舍所能構成的新的和諧的關系;不在于附加新的景觀內容,而在于創造性利用原有的歷史要素,彰顯其應有的場所精神,發掘出被掩埋的文化氣質。

    3 基于文脈的城市濱水景區空間設計

    3.1歷史文化的保護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誕生和發展與水息息相關,因而城市濱水區通常擁有許多歷史性的要素,如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圍墻,第一條馬路,第一段鐵軌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認識歷史的強有力的媒介,是構成未來城市中的有意義的一部分,以體現城市發展的連續性。這種思想在近幾十年的城市濱水復興運動中已得廣泛的認同。城市濱水區在歷史文脈的繼承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地域特征的延續

    1)城市肌理的延續

    濱水街區與城市結構的聯系

    在進行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時,應注意體現方案對城市肌理的繼承和延續。德國柏林的“詩般島”水城的規劃就是這方面很好的例子。“詩般島”水城位于柏林城市西端的哈弗爾河流域地段,1989年夏,柏林的城市建設局指派“萊布尼茲小組”對這一地區的再利用提出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規劃,規劃總面積為300公頃。萊布尼茲小組在規劃方案對城市尺度、肌理的把握非常到位。[2]

    2)濱水綠地與濱水街區的聯系

    濱水綠地對濱水街區肌理的延續能夠給游人強烈的整體感。

    巴黎的雪鐵龍景區的設計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雪鐵龍社區位于巴黎中心城區西部15區的用地內,瀕臨塞納河。1970年,市政府委托巴黎城市規劃院針對該區進行用地規劃研究。巴黎城市規劃院為了加強社區與周邊環境的聯系,建議市政府擴大項目的用地邊界。最后的規劃內容包括雪鐵龍景區、其周邊的住宅區和公共建筑。景區通過小花園與15區的街坊相連接,在形態上與周邊街區肌理相吻合,這一方法給游人帶來空間上的整體感,同時提供心理上的過渡。景觀內容的延續

    地域特征延續還包括景觀內容的延續,新的地域景觀設計尊重原有的地域內涵,景觀內容與地域內原有的地上物相同或相似,可以保持原地域的場所精神和地域的歷史延續性。

    如原地域內為大面積的農田,則可以結合原有的農耕內容規劃以農作物構景的農業大地景觀區,新的農業景觀不是為了生產,而是藝術的創造美,人們也可以參與其中,勞動、收獲,延續了地域的精神。這種內容的延續一般不必對原用地進行大的改動,許多地上物可以再利用,由此既保留了地域的特征,又可以節約投資。

    3.2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改造利用

    1. 歷史建筑保護與改造利用的意義

    在城市濱水區開發中,其中的一個重點是舊建筑的保護和改造利用。這些舊的建筑物包括倉庫、工廠、港區辦公樓等,是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也是構成地段特點的重要成分。保護和改造這些舊的濱水建筑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由于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設施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比新建同等規模的建筑要節省資金,且建設周期短,見效快;其次是改造可減少建筑垃圾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輕了在施工過程對城市交通、能源、用水、用地凳的壓力;第三,通過適當的改造,賦予舊的濱水建筑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生活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保護建筑遺產,保持城市發展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延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水區。

    2. 歷史建筑保護與改造利用的方式

    第一,完整地保留原有結構的前提下進行設備、材料等變更,實現內部空間形態的更新。這種類型有兩種改造方式:

    1、修復保護。對一些歷史價值特別高的文物類建筑,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進行完全修復,然后將其轉換為博物館的形式。

    2、功能替換。尋找一種新的使用功能,這種功能對建筑空間的使用方式與原有功能相似。例如把大跨度結構的倉庫、廠房改造成同樣需要大空間的商場、展覽館、博物館,會堂。

    第二,根據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部分有選擇地保留原有結構及有特色的內部元素,在充分發揮原有結構和空間潛力的前提下,塑造滿足新功能要求的新的空間形態。這種類型又有以下幾種的處理方法:

    1. 空間改造:垂直分層或水平劃分等處理手法將內部空間劃分為小空間,然后再使用。垂直分層指的是當原來建筑內部層高較高時,可根據需要局部或整個地增設夾層,提高空間的利用率。水平劃分就是在原有空間內增設輕質隔斷或夾墻來創造新的內部空間形象,滿足新的使用要求。此方法適用于結構較為堅固,且允許改變內部空間形象的建筑。

    2. 結構改造:在不影響原有建筑的整體穩定性的前提下,通過在原有結構體系內局部增加、減少或重新組織結構要素,創造出滿足特殊需求的空間形象。

    3.3傳統符號的隱喻

    每一地域都是一種內在系統發達的符號,這些符號對本地居民和外來者都具備認知意義,人們可以通過符號對地域特點進行識別。地域的符號屬性使得地域在明確的實用性之外同時擁有了文化的識別性,歷史景觀的更新設計中可以通過符號系統的建構實現地域人文精神的延續。

    符號學最先是用來研究語言的,后來符號學原理被應用到設計領域。符號主要用來傳播信息,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在平面設計專業多叫做CI設計。“任何符號包含兩個方面,既能指與所指。按照索緒爾的解釋,能指是‘聲音形象’,所指是聲音形象所表達的概念”(吉羅,1988),這兩者之間關系的結果,可稱之為符號的涵義。歷史景觀是一種非語言符號,同樣具有符號的能指所指兩個方面。人類的歷史文明就是用歷史景觀的符號表達出來的,一旦它們符號消失,它的文化含義也隨之消失,因此保留這些符號就是保留非語言的歷史信息。在城市濱水區歷史景觀的符號通常表現在親水平臺、鋪地、燈具、雕塑等方面。

    1. 親水平臺。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船形”親水平臺體現了濱水區“船”文化的隱喻,這也是濱水區的親水平臺設計中常見的一種形式。

    2. 鋪地。天津海水濱水活動區域的鋪地設計中將象征海河傳統環境特色的青磚和體現現代風格的花崗巖和木質平臺交織在一起,使人在其中隱約地感受歷史的信息與痕跡。加拿大格蘭威爾島的鋪地設計中將原有的鐵道路軌被鑲嵌在新建柏油路面里,反映該地區的傳統工業文化。

    3. 射燈。天津海河周邊環境中燈具長桿類似釣魚桿,巧妙地寓意了海河在當地的社會文化特點。

    4. 小品雕塑。雕塑能體現地域文化,講述歷史的故事。德國卡塞爾河伴的鐵鎬雕塑引起了人們對傳統工業文化的回憶。

    歷史文脈本身的歷史轉型及其內在的文化邏輯的變化是從符號的發展、演化、更替開始的,景觀設計藝術的歷史文脈因素也是通過符號傳達給人的。探討歷史文脈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從符號學角度出發是完全切實可行的。文化的本質就是借助符號來傳達意義的人類行為。符號具有認知性、普遍性、約束性、獨特性的特點,其在景觀設計所蘊藏的精神含義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4非物質性歷史文化的傳承

    歷史景觀環境不僅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可見形式,同時也隱含多種歷史和文化含義。這種含義通過環境變化隱含其中,更多的時候表現出聯想的、象征的、多義的特征,也即是它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主要通過實物形態和非實物形態兩方面綜合體現,實物形態指的是有形的景觀物,如地域肌理、老建筑、老樹、古老的河道、湖面、基址以及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其它物質實體。非實物形態是指不具體形象的文化,如詩歌、音樂、戲曲、工藝技法、風俗、歷史傳說及道德風尚等,包括地域內的歷史人物。實物形態和非實物形態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如很多詩歌吟誦的是山水景致,紹興戲曲通常需要通過建在河邊的戲臺來演出,湖南傳統的賽龍舟這樣的民俗風情需要寬闊的河道或湖面來實現。

    4 小結

    第2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1.1以人為本的原則

    居住小區的綠化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十分密切,是所有綠地類型中使用率最高的綠地,因此,居住小區的綠地規劃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1],對居住小區各類綠地要進行系統規劃,合理布局。要求設計者與決策者以及建設者們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區居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工作習慣、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1.2綠化植物的選擇原則

    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喬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發揮他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園林植物配置規劃設計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園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2]。即利用植物材料結合其它造園題材,按照園林植物的生長規律和立地條件,采用不同的構圖形式、組成不同的園林空間、創建各式的園林景色以滿足人們游憩觀賞[3]。

    1.3種植設計

    種植設計是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園林總體規劃圖的功能,景區布局的要求,運用不同種類以及不同品種的植物,按照科學性及藝術性的原則,布置成各種形式的種植類型(植物群落)以滿足園林綠地中各地段審美、游憩、改善環境等要求[4]。這個概念是在植物造景概念基礎上的改進,目的是使其更合理實用。建設部的行業標準《園林基本術語標準》(CJJ/T91-2002)將植物種植設計定義為是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規劃設計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種植物,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的設計活動[5]。上述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對植物景觀設計在不同側面和角度上的理解,在此對以上概念和提法并不做過多的區別。但我們可以從諸多的概念和提法中看出植物景觀設計不僅是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驟。

    2.群力新苑小區綠化設計

    2.1地理位置以及周邊環境

    群力新區位于哈爾濱西部,松花江上游,處于城市上風向,北瀕美麗的松花江,臨江濱水,與市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至哈雙北路,靠近機場高速公路;西至城市四環快速道,臨近哈爾濱市著名的長嶺湖風景旅游度假區;東至城市二環快速道,與城市中心區緊密相鄰,周邊繁榮,地處核心。群力新苑小區將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成為哈爾濱市最具開發潛力的待開發區域。

    2.2小區功能定位

    群力新苑由群力新區工農大街以北、第七大道以南、景江西路以西圍合,總用地面積40927.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4105.57平方米。該項目是以改造棚戶區為定位的,將建造成集居住、商務、游憩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小區。

    2.3綠地系統規劃

    針對小區區域位置及功能定位,針對“以人為本”的原則,本案綠地系統設計著力體現其系統性和生態性。“中”字形景觀休閑軸,成為居民休閑漫步的好去處。從小區的主要人行出入口進入每個小區,均可直達中心綠化景觀帶,也是小區的主要步行軸。可以說是“車在周邊走,人在中間行”,人流車流分流、互不交叉。通過此景觀步行帶可以到達各個組團。組團綠化與中心綠化帶相互滲透,又形成一個完整的、多級的、層次分明的景觀系統。結合小區的綠化景觀,我們還設了各種游戲、健身場地,供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使用。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蔭綠帶,結合人行綠地,營造出幽靜深遠的居住氛圍。每個組團中心均形成組團中心綠地,不僅為優美環境、健身場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間,而且成為了組團內每戶居民景觀視野的中心所在。宅間綠地豐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環境。各住宅組群戶外空間的個性塑造,將小區戶外環境編織為一首豐富的樂章,由此而形成了從中心綠地到組團綠地,再到宅間綠地的三級綠地系統。

    2.4環境景觀設計

    第3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景觀;人性化;提高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區用地不斷增加,居民的生活質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檔次與質量,對戶外環境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居住小區綠化是建立居住小區眾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獨有特色形成一個既有統一又有變化、既有節奏感又有韻律感、既有相對穩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間,對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態系統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區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環境的好壞。

    1 小區景觀設計原則

    1.1 空間組織原則

    一個小區的景觀設計,首先要做到與建筑規劃的協調,把握小區設計的整體風格,景觀設計必須呼應這個設計整體風格。根據不同小區設計風格來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在確定小區景觀的整體風格以后,要進行空間秩序的設計,確定小區景觀的空間布局,對小區景觀進行分區,同時,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如公共空間為居住區居民服務,景觀設計要追求開闊、大方、閑適的效果;私密空間為居住在一定區域的住戶服務,景觀設計則須體現幽靜、浪漫、溫馨的意旨。同時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從整體上使居住區景觀的大項比例協調,從而滿足活動于其中的人的心理。

    1.2 人性化設計

    創造高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從根本上說是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目的。生活區質量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關注生活區質量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在人性化思想的指導下,對小區景觀設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般說來,綠化面積不少于建筑面積的30%。好一點的要達到 50%以上,并要與周圍環境高度協調和統一。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特別要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聯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景觀的建設是以人為中心,因此,在設計中應合理地滿足人的行為方面的各種需求。居住區中游園是市民室外休息、游賞、活動的場所,是室內生活的對應和補充,要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功效,就必須做到合理布局,安排合乎民眾的設施,特別是那些只有在游園中才能享受到的游賞項目。要給休息的人規劃出優美幽靜的自然環境,要規劃出景點、景區供人游賞,要留有一定的活動場地。合理設置園路,并適當布置座椅、照明、給排水系統,有條件的話還可安排一些服務設施,以提高游園的舒適度。

    2 小區園林規劃

    展現優美環境,充分運用各種規劃設計手法城鎮小區要展現優美的環境,可以借用各種規劃設計手法來體現,結合實踐,當前比較常用的手法主要有:

    2.1 平面與立體手法

    平面綠化是綠化中的基本形式,但居住區內可供綠化用地通常十分有限,要提高綠量增加小區的空間美感,這就要求充分利用立體面和空間來進行對綠化的延伸,在對南平電纜廠第三居住小區的垂直綠化面上設計即綠柱、綠墻、綠門等進行點綴和修剪,能形成豐富多彩耐人尋味的圖案。這不僅能增加綠量的兩成,而且還能對空間綠化的同時能進行巧妙的藝術處理,用植物來刻畫、塑造、點綴,豐富居住區的空間色彩,同時也增添了主體面的動感景觀。在藝術長廊、花架以及大樹上攀緣植物,使之形象、寫意,增添小區的人文景觀。

    2.2 三維與多維手法

    三維與多維是在空間處理上把握好“環境”與“畫境”之間的關系,首先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對其進行配置,注重喬木、灌木、草木、地被之間的層次比例關系,促進多維空間群落的健康發展,在次基礎上運用景觀學原理對空間做出合理規劃,根據功能布局的要求賦予各個空間以情感色彩,或安靜恬淡、或熱鬧濃烈、或莊重大方、或活潑熱情。由于功能、路線、空間、時間、人的不同,從景觀效果考慮,對地形進行巧妙改造;與立體面相諧,隨而營造出大大小小生性空間;建筑小品的點綴;娛樂場所的設定,從多維空間出發,對主景的變化處理做出合理規劃,創造出四季不同,日新月異的景觀效果。在對小區的主干道景觀設計上,充分利用空間與時間的變化,采用多層次波浪式的立體規劃設計,使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角度均能感覺到舒適優美地景致。

    2.3 綠化與硬化手法

    綠化與硬化兩者間不是相互孤立和對立的關系,二者應是相互促進與相互補充的,都是制造宜人空間的形式。常常聽到一些使用者抱怨硬質的鋪裝太多,不舒適,還很少聽說有人抱怨植物太多太密。植物設計固然應以適量為宜,然而在不適量的前提下,多比少好,植物多過適量,不會惹人生厭;鋪裝多過適量,則肯定勞民傷財而不討好。空間的硬化部分可以通過綠化達到生動與和諧,在綠化中穿插硬化元素能豐富綠化的情調和活力,小區中的植物配置應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態,避免人工因素,追求自然群落郁郁蔥蔥的效果。

    2.4 綠化與文化結合

    綠化與文化是形與神的關系,兩者是不可分隔的,綠化中有了文化色彩,景就有了生命,景觀就有了豐富的內涵,在綠化中賦予不同的文化,就體現出不同的人文理念。文化的呈現可以借助雕塑、小品、文聯字畫等實體來形成,還可以利用雕塑、小品、植物本身的人文材料,以故事來傳遞文化,使景觀活靈活現。現在許多居住區都以雕塑,噴泉,疊泉等作為小區主景,體現小區的主題內容和思想,還有給古樹名木命名賦予精神,耐人尋味。在茂密竹林里置石上刻有名人墨寶,意境就更深遠了。

    3 總結

    小區規劃和景觀設計的優劣已成為生活質量評判的重要標準,對整體提高小區的品質起到關鍵的作用。優秀的規劃和景觀設計才能營造出優秀的小區,要想提供舒適的人居環境,應當在規劃和景觀設計時充分考慮人性化因素,并將二者視為一體化,只有這樣,房產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明焱.居住區景觀設計[J].住宅科技,2002,6.

    第4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小區;園林綠化景觀;園林植物;規劃設計

    1.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規劃

    設計應遵循“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應融合“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營造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園林綠化景觀。

    1.1統一規劃,協調布局

    小區綠地種類多,有小區中心綠地、專用綠地、道路綠地、宅旁和院落綠地等,且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綠化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小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根據使用與功能要求,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所謂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特別是古樹名木及成年樹木,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投入,而且顯得真切自然;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選擇一些外地植物,以豐富品種結構。

    1.3以人為本科學設計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

    要充分考慮居民對通風、光線、日照的需求。要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使人們休閑、運動、交流等活動能融合在園林綠化景觀中,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到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營造出一個優美、安全、舒適的生活空間。

    1.4融合生態化的理念

    要運用植物造景的藝術手法,營造復式種植結構,增加小區綠量;還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墻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綠蘿等攀爬建筑物,來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增加空間的綠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條件的小區,可以建造屋頂花園,提高生態效益。

    1.5師法自然

    小區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除了滿足視覺效果外,還應營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過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鳥引蟲,營造清脆的鳥鳴聲、樹木的沙沙聲、昆蟲的呢喃聲。要依據小區規劃的中軸線和園路、曲徑布設植物景觀,使各個植物景群隨園路的開合間隔變化,步移景異,避免同一景觀給人造成疲倦感。

    2.營造良好的小區環境的設計方法

    構成小區園林綠化景觀的植物可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在進行植物配植時,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配植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小區環境景觀的質量。

    2.1植物配植的設計方法

    2.1.1植物配植要有層次感

    喬灌草的配植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小區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將修剪整齊的植物配植在邊際與,以構成多層次種植結構。多層次的植物配植,既能豐富植物品種結構,又能使綠量達到最大化,提高單位面積的生態效應。

    2.1.2本土植物優先配植

    本土植物在當地有極強的生命力,抗病蟲害能力強,且又有良好的經濟性,因此應優先種植。

    2.1.3植物配植要與環境協調

    空間小的地方不宜使用太大的植物,以免使人產生壓抑感;開闊的場地宜用體量大或色塊大的植物,不然就會給人以小氣感。

    2.1.4配植手法要靈活

    可采用自然式配植法,如孤植、二株、叢植、群植、林植等;也可采用規則式的配植法,如中心栽植、平行栽植、環狀栽植等。

    2.2各類植物在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植物是園林建設中的主要材料,它可單獨成景,也可與其它構圖要素如地形、水體、建筑、園路、山石、雕塑等相配合組景,使小區園林綠化景觀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表現生機盎然的自然美。

    2.2.1喬木

    園景樹:又稱標本樹或孤植樹,具有雄偉壯麗或婀娜多姿的體態,常配植在小區空闊的綠地中、園路盡端和園路交叉處。如細葉榕、鳳凰木、盆架子、木棉樹、加拿利海棗等。

    庭陰樹:指冠大濃密,在小區中起庇陰和裝點空間作用的喬木。庭陰樹樹冠美觀,枝葉茂密,冠幅較大,有些還有花果可賞,可孤植,也可片植和叢植,往往自成一景。

    行道樹:種植在各種道路兩側及分車帶樹木的總稱,是為人車庇陰,減少路面輻射熱及反射光,降溫,防風,滯塵,減弱噪音,裝飾并美化街景。

    2.2.2灌木

    灌木的平均高度與人的水平視線接近,極易形成視覺焦點。灌木觀賞性強,種植方式也多樣,如可與喬木、草坪、地被植物配植;可與景物如假山、建筑、雕塑、涼亭等配景;可布置成花鏡,以大面積灌木花叢為主體,產生隨季節而變的景觀;可布置成專業園區如玫瑰園、月季園、杜鵑園等等;將灌木布置成點、線、面,以構成園林小品、建筑物或雕塑的底色與襯托景。利用季節感強的灌木配合種植,可使小區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景觀。

    2.2.3花卉

    在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中,花卉常布置成:

    花壇:多用于廣場、道路、分車帶及建筑入口處。一般采用規則式布置,有單棵、帶狀及成群組合等類型。作為陪襯的地被植物宜單一,相同花色的花卉應布置成一組,不宜混栽,花壇中間宜放高大整齊的花卉。

    花鏡:用多種花卉組成的帶狀自然式布置。它將自然風景中花卉生長的規律用于造園中,是英式園林的主要特征。配植時要考慮同一季節中彼此的色彩、姿態的和諧與對比關系。配植良好的花鏡圖案應顯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并能維持其完整的構圖。

    花叢和花群:花叢與花群宜布置在開闊的草坪周圍,使林帶與草坪有一個自然的連接,或布置在河岸、疊石旁。

    2.2.4草坪與地被植物的應用

    草坪與地被高度都在 20cm 以下,草坪僅為綠色,耐踐踏;而地被植物不僅顏色豐富,而且有耐陰品種。故二者在實際使用時有很多不同。

    草的種類很多,選擇時主要考慮因素有:耐踐踏,耐干旱,抗寒冷性,外形,色彩等。平坦致密的草地,能夠創造出開朗柔和的視覺空間,與大片水面的使用有“異曲同工”之美。

    地被植物種類繁多,枝、葉、花、果富于變化,色彩豐富,季相特征明顯。可在陽光充足、陰暗、干燥、潮濕的不同環境中生長,有高低不同的變化。部分耐陰地被植物可用在密林中或建筑陰影下,色彩艷麗,生機勃勃。

    2.2.5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是指本身不能直立,需借助花架的支持,(下轉第24頁)(上接第15頁)匍匐而上的植物。在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中常設計成:

    棚架式與花架式綠化:棚架、花架可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如鋼材、木材、鋼筋混凝土等,材質不同其裝飾效果也大不一樣。常用植物有紫藤、金銀花、炮仗花、三角梅等。

    墻面綠化:讓藤本植物攀爬到建筑物外墻上,可以增加綠化面積,減少陽光照射強度,降低室溫。對附著力強的植物,采用誘引和短期固定的方法能很容易地使其爬到混凝土、石材或磚墻上。對于吸附力弱的藤本,可采用掛網、鉤釘、騎馬釘等手段,使植物攀附在墻上。粗糙的墻面可選擇枝葉粗大的藤本植物,如地錦、凌霄等;較光滑的墻面可選擇葉形小的常春藤、綠蘿、爬墻虎等。

    藤本植物與老樹、古樹相結合,可形成“枯木逢春”之感。這種處理最適合孤樹與景觀樹,常用植物有常春藤、三角梅、金銀花等。但注意不要用絞殺性強的藤本植物。

    將藤本植物用于山石、陡坡及地面,既可減少水土流失,又可使山石生輝,更能豐富自然情趣。常用植物有爬墻虎、紫藤、凌霄、常春藤等。

    第5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 建筑空間; 多元化; 園藝景觀; 文明的和諧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開發的重點,正逐步由只重視數量向強調質量方向轉變.與此相適應,小區設計也由只重視容積率,忽視環境設計的初級模式,向重視小區的內、外環境規劃設計的高級模式升級.縱觀國內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居住小區的環境建設己成為居住小區建設的重點,亦是開發商刻意追求的熱賣點,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國外設計師進行環境設計,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同時,住房消費者在綜合考察地理位置、配套設施、物業管理、智能設計、戶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礎上,更注重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質量,面對這種形勢,國內設計師只要在設計中把居住區環境景觀放在重要位置,做到環境、開發商、住戶三者并重,完全有實力在與國外設計師競爭中取勝.針對提高居住小區環境設計水平的迫切要求,初步細化了景觀設計的范圍,并對景觀設計的多元統一,規模與親和,觀賞與實用,功能與效果,空間荊用與綠化等方面進行探討,以豐富設計思想.

    1.景觀設計的范圍如何滿足住房對居住環境方面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景觀設計的關鍵設計師應明確景觀設計的兩大內涵――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就物質環境而言,物質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部分,由于受城市建設水平限制,居住區自然環境設計往往通過借景手段實現,而人工環境則完全由設計師根據開發商的定位標準,以提高居民居住質量為目的,在設計中體現舒適原則.以上的物質環境內涵在設計中比較容易把握,但人文環境設計卻往往被忽視,可以說景觀環境設計,既是視覺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首先景觀環境應表現為視覺美,同時從居住小區的角度出發,景觀環境也代表人的生活方式,而人是整個地球生物圈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遵從生態結構及相互關系,尊重生命生物和有機體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在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統一的前提下,表現出人類居住環境的文化內涵,體現人類創造的精神文明.

    2.住宅小區生態環境景觀系統

    住宅小區的生態景觀美表現在它能結合所處的地理環境,創造一個能與整個城市景觀相協調,追求自然真趣,賦予居民一種清新宜人,地靈人杰的心理感受。營造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景觀感受,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時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統,即綠化生態系統、景觀形象系統和戶外休閑系統,交通組織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優美型環境系統。

    2.1綠化生態系統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劇與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居民對小區的環境質量日趨重視。在這種形勢下,景觀設計師更應充分認識到:21世紀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中求得平衡,是“質”與“量”的結合。作為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住宅區中,綠化猶如呼吸系統,能起到空氣凈化和屏蔽作用。已成為提高住宅小區環境質量,創造健康小區必不可少的有機要素。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區卻存在著設計師在進行栽植配置時,一提筆便是色帶拼花,處處是剪切出的樹籬、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蕩蕩的草坪與大片的鋪裝連在一起,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不出舒適的景觀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單調乏味。住宅小區中的植物配蠱應該提倡盡量保持原有樹種,合理地利用當地樹種,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樹種。長期以來。因為歐美的景觀環境設計非常注重植物空間的營造,使得我們國內的景觀設計師在外來設計的影響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歐美設計師常用的熱帶或亞熱帶植物就是現代景觀綠化系統設計的觀念,卻不知任何設計都要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來,很多有良知的設計師提出反對“大樹進城”的原因。

    筆者認為,要想使一個住宅小區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與眾不同的特色,在綠化景觀系統設計上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應講求植物的層次,從低向高依次為草皮、地被、灌木小喬木、大喬木,配合地形,圍合出豐富的綠色空間;其次在植物的種類選擇上,應該盡量采用當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過多的外來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現象;再者提倡參與性和生態性,多種植縱向生長的喬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積;最后提倡多種植香化植物,這類植物對人的身心健康能產生有益的影響,可以使小區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綠色的同時治療疾病,獲得身心健康。

    2.2景觀形象系統

    作為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區的景觀系統也同樣需要具備可意象性。何謂景觀形象系統,它涵蓋以下3個方面:樸實的自然觀,即以軟質景觀為主,硬質景觀為輔,利用步道將景觀進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聯,避免居住環境在景觀設計上一味追求張揚、喧囂的硬質景觀和廉價做作的“藝術”氣氛。隱形的廣場處理更能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物等)有機地組織在景觀空間中,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設計無痕。二是藝術導向性,通過對建筑風格和小區地形的把握,使設計后的景觀效果風格和小區建筑融為一體,在材料、色彩和景觀細部的處理上能達到綜合的視覺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設計手法相結合的布局方式進行景觀設計,使住宅小區整體形象鮮明但又不失個性。

    2.3戶外休閑系統

    在組織環境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為追求明確的景觀軸線.經常利用其貫穿小區始終,通過小區院落空間及消極空間的綠化滲透,組成完整的綠化景觀環境體系.小區的綠地率是指居住區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總和占居住區總用地面積的比率,其中包括公共綠地、空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對小區空間環境景觀效果提出要求,要求綠地率新區建設不應低于30%,舊區改造不宜低于25%但規范中僅對最小規模、面積計算及分級規模規劃的標準及面積計算作了規定,未對綠化空間環境景觀的三維空間加時間維的四維效果作詳細規定.這樣做雖然達到了綠化效果,但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對樹木的種植和草坪鋪設的比例有所控制,而實際上同樣面積樹木與草坪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研究表明,在城市中,lOrn2樹林與25Tn2草坪吸收0瑰并產生q的數量相當.由此可見,樹木在保護環境,提供優美舒適的活動空間以及美化城市的作用強于草坪.并在豐富小區輪廓線,遮擋不美觀地區等方面起到草坪不能替代的作用.

    小區戶外休閑系統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場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體的設計相輔相成,多用一些不規則的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可采用虛空間的構筑。以避其生硬,與周圍的建筑環境有機地結合。我們提出住宅小區戶外空間采用“隱形”廣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居住區內的建筑能與環境融為一體。一般小區建筑的外形簡單,若戶外景觀也片面地強調本身的平面構圖,則極易與其周圍的建筑邊緣線產生沖突,使得景觀不能與建筑相呼應,且更易與建筑之間產生一系列的難于處理的邊角空間。其二“隱形”廣場的處理更易于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物等)有機地組織在廣場空間,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

    第6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以人為本生態環境

    前言:

    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有限的土地資源相對比所產生的矛盾,不僅導致了中國昂貴的地價和房價,還使一些軟性需求被輕視或忽略。但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面積和居所周圍景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小區不僅要有合適的規模以利于配套及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還要創造出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環境意象。這給建筑師和園林景觀設計師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為應對這種不斷增長的需求,設計師和建筑師們在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很顯著的成果。本文主要針對目前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討,以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1.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重要性分析

    對于城市園林景觀而言,除了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科學的種植密度來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功能性的體現。以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來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目的,并以此促進城市綜合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以及舒適性奠定基礎,這才是當前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要擔負的責任。其更關系到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適性、現代休閑運動的開展以及投資環境的建設,因此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對我國人口素質和居住環境的提高及城市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2.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

    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指導的是居住區園林景觀的風格及給人的整體影響,它反映的是整個景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中國雄厚的文化底蘊和中國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及當下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園林景觀設計理念的多樣性。比如黃慶就將中國哲學中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到了居住區園林環境的營造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居住區環境設計方法.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下,石朝林分析了居住區景觀存在問題,并提出了適應基本國情的景觀設計理念:生態可持續發展 ;人文關懷 ;歷史文脈;地域特色;整體規劃歸屬感 ;審美心理。韓玉梅提出應該遵循科學開發和利用資源,注重“以人為本”,注重植物配置以及經濟性的設計原則。鄧文華則提出了設計師應該遵循認識人性、閱讀大地、體驗生活、聆聽故事的設計理念。這些設計理念雖然方向不同,但無疑都很有特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3.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中國房地產業逐步成熟,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提高商品房檔次,使其便于營銷已成為經營成敗的關鍵。但在一定的投資標準下,土建方面已很難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賣點的只有外部環境的改善,所以房地產商都十分重視小區的環境建設,而環境建設中最為有效的措施便是園林景觀。園林景觀設計在住宅區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1景觀環境效益

    小區園林景觀以其自然、寧靜的環境而成為那些鋼筋水泥叢林的金融辦公環境的緩沖器。親近、宜人的居住環境是城市人內在的需求。環境是人創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為。住宅區園林景觀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區園林景觀環境可以給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3.2經濟效益

    加快住宅建設,不僅是解決人民住房問題的需要,也是開拓住宅市場、形成消費熱點、培植國民經濟增長點的需要。好的住區環境有助于提高住區的市場競爭力,增加銷售速度與入住率,提升開發利潤。隨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良好的社區內外環境已成為房產市場中的有利因素。

    3.3生態效益

    城市居住區本身就是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住宅區園林景觀是住區構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系統,給住宅區以及整個城市帶來良好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愈來愈渴望找到一個舒適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環境。近幾年一些“綠色小區”、“生態小區”不斷涌現。“生態”二字成了房地產的一大賣點。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住宅區生態環境的需求。

    4.景觀綠化設計中集中存在的不足

    4.1 綠化設計中忽略以人為本

    居住區的建設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選用頂級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設備, 最時尚的設計風格,而在于它能否給人們提供一個很方便的居住環境, 能否給居民一個徹底放松,完全舒適的家, 能否提供讓住戶感到舒暢的人性空間。

    4.2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有所失衡

    許多園林工作者或決策人員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 在相對狹窄和零碎的綠化空間里, 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臺樓閣, 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 使原本不平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失衡。片面追求硬質景觀, 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境和寧靜愜意的居住區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這樣是不能創造出令人滿意的園林景觀的, 應該加以注意。

    4.3景觀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區的設計師缺乏創造性,直接把其他地方一些經典的設計理念和風格照搬到本地來應用。而不考慮地域的差別和文化特色的差異。因此設計建造出來的居住區很少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4.4園林樹種、花卉品種、園林雕塑之間的協調性差

    很多居住區在進行綠化時,盲目的引進樹種和花種,沒有考慮到這些樹種和花種的生長環境,進行園林雕塑擺放時也沒考慮整體布局,和相互之間的搭配,相互之間協調性差,無法達到相互點綴,豐富居住區內空間景觀,營造舒適怡人、 自然和諧的生活空間的效果。

    5.針對景觀規劃設計不足的建議

    從上可以看出,當前的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存在很多問題。前文提到“以人為本”是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中重要的設計理念,但從發現的問題來看,這個設計理念并沒有被很好地執行。如果這個“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不到運用,居住區中的園林景觀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不僅不能給居民帶來美感和愉悅情趣,反而會刺激他們產生排斥情緒和厭惡感,這個問題應當引起園林景觀設計者的足夠重視。另外。景觀設計中也存在抄襲、盲目追求效率等急于求成的問題。這不僅對景觀設計師個人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也會嚴重影響整個園林景觀設計行業的進步。這不僅需要設計者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也需要整個行業的監督。

    5.1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以人為本的原則

    目前, 人們在經歷了只重景觀, 忽略園林綠化主體的以景為本的綠地規劃設計思路之后, 一些開發商與規劃設計人員已注重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思路, 開始向重視住戶的參與性回歸, 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充滿生活氣息, 做到景為人用,以人為本, 富有人情味 , 居住區綠地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注意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 炎熱的夏天能乘涼, 寒冷的冬天能曬太陽; 居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 讓住戶感到綠地親切、實在。因此在住宅入口, 直到分戶入口, 都要進行園林景觀綠化.

    5.2盡快制定“園林小區”標準、制定相關標準,嚴格控制綠地率。

    可以以評促建,營造景觀優美的園林小區。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綠化覆蓋率作為綠地率進行商業炒作和廣告宣傳的情況。為了規范房地產市場,在住宅小區規劃報批和施工驗收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綠地率。

    5.3加大培養懂生態、建筑、園林、植物等學科知識的復合型園林工程人才。

    以此培養和提高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人才自身的“生態意識、文化觀念、區域視野、科學和藝術”水平,從而使其創造出的人居環境園林景觀,設計富于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園林精品。

    5.4加大培養生態園林工程監理的綜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監理力度。

    根據生態園林工程的生物學特點、要求,所培養的工程人員具備:生物學知識背景,應該懂得植物生理學、植物保護學、土壤以及植物分類、植物栽培等學科的理論,能根據不同的氣候、土壤條件和植物品種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確保工程質量,控制工程進度和造價,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環境生態園林景觀建設快速健康的發展。

    結語

    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能夠對居民的工作及生活影響重大,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區的綠化質量和景觀設計情況。但由于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所以設計人員在操作過程中要根據存在的問題和實際要求靈活變通,不斷創新, 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見。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和建設出富有特色和個性的居住環境,滿足時展的需要。參 考 文 獻:

    (1)張俊華.居住區景觀設計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

    (2)王華.居住社區中的鄰里交往與空間環境分析[ J] .建筑知識, 2004 ,3 .

    (3)張超逸.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理念與技術.園林景觀資訊2009.5

    (4)張曉磊. 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15) .

    (5) 趙肖丹. 生態居住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探討[J]. 價值工程, 2010,(11) .

    第7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以人為本;環境;空間;建筑;化零為整

    目前,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通病是單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營式”住宅,這種住宅在單體設計上多采用了一梯兩戶的梯間單元式住宅。此類型住宅可以給住戶創造一個安靜、互不干擾的室內居住環境。由于這種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時只采用一種類型的建筑,使得小區景色一模一樣,從而造成一種單調的居住環境,雖說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組團之間有非常不同的構圖,我們仍會感覺缺乏變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熱蕕牟歡戲岣唬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人―建筑一環境”的學說,使建筑學、心理學、環境學和生態學互相滲透,從而強調人與環境自然的有機結合。人們已不滿足于這類居住環境,人們的活動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過安靜的日子,居住在這類環境里的人們常常埋怨:“活動的地方都沒有”。從這句話里來分析,以前建造的“兵營式”居住小區已不能滿足人們休憩、生活和學習的居住要求。

    條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區內部空間缺少變化,外部輪廓缺乏韻味,對空間未能合理營造,加上單體設計又是清一色的“磚頭塊”式住宅體型,住宅組團內間距、層數、色調都強調一律的統一性。給人的印象只能是單調、呆板、枯燥,缺乏變化和生氣,無新鮮感和人情味,無可供人們回味的地方。這種居住小區規劃設計似乎成為一個沒有明文規定的規矩一樣,在我國各地居住小區規劃設計中普遍采用。這種“兵營式”居住小區由于其整體骨架的單一性,使得其間的綠化也流于單調。目前的綠化形式一般都是在兩棟住宅之間載種喬木,這給居住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營造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卻淡化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會安定、鄰里交往等較高標準的因素。將居住空間環境的設計只局限于能用、經濟等簡單的使用水準上。居住在單元住宅樓內的人心中無不有一種由于缺乏鄰里間人際交往,感情世界難以溝通的遺憾和無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鄰里間尚不知姓名與職業,更談不上有什么互幫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處、熱情相待、彼此關懷的鄰里關系已蕩然無存。由此,家中老人無聊無快樂之所,鄰里間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無信息溝通。怎樣讓人們從幾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來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潔靜,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這是每個規劃設計者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社會的進步從而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渴望有優美安靜和舒適的居住環境。要創造一個這樣的居住小區,作為規劃設計者必須對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環境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來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我國古代建造出了很多聞名于世的園林,如蘇州的諸園林等,這些庭園,原為私人游憩,怡情休養之所,常連于宅旁屋后,故當時設計,不崇莊嚴偉大,但求寧靜精巧,規劃不重對稱,避免呆滯古板,而偏曲折匯通,有引入人勝之概,常以建筑為主體,以花木為培襯,覺有天然之真趣,給人感情之舒適,陶醉之感覺。雖然那時建造的園林是為少數人服務的,但不論立于任何觀點之上來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發,符合人的審美情感。有園林之所以能在當今還受現代人的取晚觀賞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處就在于以自然為背景,取之自然,還之自然,形成一幅整體美的畫卷而意味無究,古園林的造園技巧對我們今天的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是有很好的啟迪的。

    為了豐富居住小區空間的外部輪廊,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宜將同一單體住宅重復布置,應將高、中、低層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營造。不要只局限于單一層數和型式的住宅。從布置手法上,為豐富居住小區的外部輪廊線,高層住宅布置在小區的中央部位,低層住宅布置在邊部位。這樣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閉的空間或形成與外部空間隔絕的局面,能夠和周圍形成統一的整體。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為適應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時應盡量保留原來的自然地形,從遠處看,輪廊參差錯落,高低起伏具有韻味。在規劃中密切結合綠化布置,住宅組團綠地根據配置的花草樹木相互區別,各具特色,使居民從室內及外部都能看到綠地,提高居住環境質量。

    為了充分地利用空間,把居民的居住環境從室內引伸到室外,擴大居住空間,方便居民的活動,創造一個整體的住宅組團是適合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單一的條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組團是對空間的化整為零,那么整體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就是對空間的化零為整之典范。在50-60年代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創造了一系列的適合人們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環境,譬如:德國某地居住小區,用地148公頃,人口24000,7200戶。居住區由20個環形住宅團組成,每個組團用地90×150米,由7棟層數和類型都不同的住宅組成一個半開敞的院落,每個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內有大片綠地和設有兒童游戲和老人休憩場地。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為我國住宅建筑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現在我國許多大中型城市在居住小區的建設中大量采用了整體式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方式,這種規劃布置的特點是對空間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它縮短了公共建筑與住宅的距離,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間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復利用,群體景觀比較完整,給住戶有安靜、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組團內外用綠化來聯系,既又小范圍的外部空間,又有區域性的大范圍的公共空間。居民圍繞公共空間活動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談家論政,都有一個可供人們合適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樣。此規劃布局形式與我國古園林的設計手法普具相似之處,是適合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需要的。

    第8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住區環境;棲身之處;公共設施;規劃設計;老年人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0-0079-03

    The Old People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SUN Guang(Art Institute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

    Abstract :Improve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pleasant for everyone’s happiness life are necessary, for the elderly, the center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actually all their activity. The elderl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provide a shelter for them, and also provide them with a leisure, entertainment, fitness, communication space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most of the cities in China have yet to adapt to ageing of occuring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ol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utdoor life for the elderly,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facilities is obvious imperfect, short of the use requirements of old people, greatly limits the barriers of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ld people, affected the elderly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helter;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elderly

    Internet :.cn

    一、引言

    住區環境實質上是人類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等系統的統一。住區環境又可分為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住區外環境是指建筑的周圍或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環境,是以建筑構筑空間的方式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的空間環境,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特定的建筑外環境。住區的外環境是相對住區的內環境而言的,它是人們與自然溝通的媒介,是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物質行為和精神行為的空間。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大,與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相關的各種問題也逐步得到重視。老年人住區的外環境就其構成的要素而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物質的構成,即人、建筑、道路、水體、綠化、設施、庭院、小品等實體要素所形成的物質環境,也就是硬環境。另一種是精神文化的構成,即環境的歷史、文脈、特色等所形成的精神文化環境,也就是所說的軟環境。

    二、老年人住區環境公共設施的基本類型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在戶外的行為活動的內容有很多,那么老年人住區環境公共設施的規劃與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公共設施可以滿足老年人每天在戶外活動時候的使用,為老年人在戶外活動提供良好的活動場地和完善的活動設施。由于每一個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個人的文化程度、活動能力和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在住區環境公共設施的規劃與設計中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功能、形式、使用上的多樣化和不同類型,這樣就可以適合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老年人使用上的安全性、娛樂性和興趣性等,為老年人的戶外社交活動和健身活動等提供良好的機會和幫助。

    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公共設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道路設施、坐息設施、娛樂健身設施等。

    三、老年人住區環境的道路設施設計

    就道路設計本身而言,它是提供給整個社會群體的公共設施,那么就不能不考慮到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要求,作為弱勢群體他們應當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懷。

    (一)老年人住區道路設計的基本要求

    老年人住區的道路設計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們主要是從無障礙設計的角度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因為在住區道路設計的很多方面,老年人和殘疾人有著相似的需求。在住區道路中,道路的交叉口對于老年人、身體殘障人士和視力缺陷的人來說是十分危險的,老年人中70%的步行交通事故都發生在道路的交叉口。因此,對于老年人來說道路交叉口的設計是否合理尤為重要。

    (二)老年人住區的道路設施設計

    老年人住區環境的道路設計應當考慮到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道路的設計要符合國家的規范標準,有坡度的地方應當結合距離來考慮并進行設計。在道路的沿路兩側均勻的設置燈光照明,尤其在有斜坡、臺階和障礙物的地方,燈光照明要選擇合適的照射角度,這對于老年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住區的道路設計還應當滿足寬度的要求,在道路的連接點和繁忙路段應設置警示,所有的障礙物必須很容易被看到,每隔50米應當設置休息座椅等等。在路面的鋪裝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視力能力一般下降得比較快,其活動就不能完全依靠視覺的觀察來完成,有的時候老年人還需要借助聲音、手部和腳部的觸覺等等。住區環境道路的硬質鋪地設計應當能夠確保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使用的安全和舒適,這是至關重要的,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地面的鋪設應當做到高標準,平整、堅固和防滑。臺階不宜過高和過寬,應當符合老年人的人體工程學的尺度要求,并且一定要有很強的可視性和可識別性,臺階的邊緣應當鋪以對比強烈的材質和顏色,確保可以清晰的被識別,這對于老年人的安全使用非常重要。有良好照明的、防滑的和無反光的地面對于斜坡和臺階至關重要,為了保證老年人晚間安全方便的出行,需要清楚的標識和照明斜坡和臺階,并且設置在合理的位置。在上下臺階和坡道等地方,還應當設置相應的扶手,供那些行走困難和使用輪椅的老年人使用。

    四、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坐息設施設計

    安全可靠、形式多樣、功能齊全的坐息設施的設計和安置是老年人在住區中進行各種戶外活動的前提。運動健身只是老年人戶外活動眾多項目中的一部分,他們更多的是在住區戶外休閑、休息、聊天、觀賞和曬太陽等等。

    (一)老年人住區環境坐息設施的設計原則

    1. 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結合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方面的肌體能力都有所退化,不像年輕人一樣靈活。因此,在老年人住區的坐息設施的設計上,首先應當考慮使用上的方便、實用和安全,其次再把用于觀賞的細部設計得精細,滿足美觀、耐看、耐賞并具有一定的變化。

    2. 考慮微氣候的舒適感

    在規劃設計老年人住區的坐息設施和其空間位置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微氣候的影響,要根據當地的小氣候合理的選擇其安放位置,以保證夏季遮陽,冬季透光,滿足老年人的舒適要求。

    3. 良好完善的安全措施

    老年人住區的各種坐息設施和休息場所要在良好景觀的基礎上保證必要的安全措施,要規劃在人們能夠看得見的地方,照明設施、地面鋪裝和附近的花草樹木都要注意安全的考慮和設計。

    (二)老年人住區的坐息設施設計

    老年人在住區戶外進行休閑、聊天、曬太陽等活動的時候,座椅和凳子是他們最基本的坐息設施,每個老年人無論從事哪種游憩活動,由于他們的體力有限,所以都希望能夠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和空間可以坐息。座椅和凳子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座椅和凳子;另一類則是座椅和凳子在形式上的轉借,即存在于空間環境中的自然物體或是人工物體,被轉借成為座椅和凳子的替代形式。這種類型的座椅和凳子往往能夠在解決休憩功能的同時,還能夠增添空間環境的活躍氣氛和景觀環境。

    在進行老年人住區環境坐息設施的規劃與設計時,座椅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要滿足老年人休息、聊天、曬太陽等活動的需要,座椅的數量應當配置充足,并且要安排在合理的空間位置,結合住區環境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精心的規劃。長凳和座椅設計的重點在于靠背和扶手,靠背應當結實堅固,使老年人靠上去有一種非常安全的感覺,并且給予背部和肩膀以支撐,扶手的前沿應當延伸到座椅的邊沿。座椅應當穩固,椅腿不能產生晃動,扶手應當牢固、圓滑。在老年人住區的戶外環境中還可以設置桌子來增加如野餐、打牌、下棋和社交等戶外活動的可能性。

    五、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娛樂健身設施設計

    健康的身體是獨立生活的基礎條件,有效的運動鍛煉能夠減慢人的衰老,使人保持健康的體魄。老年人經常進行一些適當的健身鍛煉,可以延緩其身體的衰老,提高生活的質量。

    (一)住區戶外環境的娛樂健身已經成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目前新建的居住小區中,戶外環境的娛樂健身設施已經成為了小區重要的基礎配套設施。住區戶外環境娛樂健身設施的設置,不僅提高了住區的整體品質和檔次,還豐富了住區的景觀環境,同時也為人們的娛樂、健身、增進交往提供了有效的平臺和場所。調查顯示,目前老年人已經成為了住區戶外環境娛樂健身設施的主要使用者。大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他們有著相對固定的散步、休閑和鍛煉的時間,主要是集中在早晚時段和溫暖的冬日午后。但是,目前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娛樂健身設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并不能完全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種不同的需要,不當的規劃設置又浪費了有限的資源。

    (二)老年人住區的娛樂健身設施設計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有著他的特殊性,所以在對于聲、光、熱環境和無障礙環境等方面都有著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在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娛樂健身設施的規劃與設計中,應當充分的考慮到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特點,為他們創造一種既能使老年人在其中安全的活動,又能使其感到愉悅和激勵其感官的場所。

    1.娛樂健身設施的人機交互設計

    老年人住區環境娛樂健身設施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老年人能夠通過休閑和鍛煉獲得健康的身體,使老年人能夠心情舒暢、健康長壽。娛樂健身設施的設計應當著重考慮到老年人與娛樂健身器材之間的“人機”關系,娛樂健身設施的規劃與設計應當符合老年人的人體工程學的要求。

    2. 娛樂健身設施的安全設計

    老年人娛樂健身設施的安全設計是指在娛樂健身器材的設計生產時應當符合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特征,使產品的設計研發和生產本身做到質量安全可靠,以保證老年人的人身安全不會受到傷害。每一種娛樂健身設施在產品的設計時都必須考慮到自身的安全性問題,這是老年人娛樂健身設施的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3. 娛樂健身設施的色彩和材料設計

    老年人是一個需要關懷的特殊群體,考慮到使用者的特點,娛樂健身器材不宜選用大面積的純色、冷色和刺目色。為了適應老年人的視覺感受,娛樂健身器材適宜采用柔和的、明快的色彩,使老年人在運動健身以后,疲勞和緊張得以舒緩,心情得以調節。在產品材質的選用上,要經受得住酷暑、嚴寒、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的考驗,要選用受氣侯、溫差影響較小的材料,尤其是與身體直接接觸的部位,更需要自然的溫暖感,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六、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他們在渴望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渴望著精神文明的滋潤。對于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公共設施進行人性化的規劃與設計,這不僅提高了老年人住區環境的品質,還能夠給老年人帶來生活的便捷、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悅,而且也滿足了老年人的社會尊重需求,讓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使用當中感受到了舒適的存在,體現出對于老年人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周鳴. 淺談居住區景觀設計[J]. 林業科技情報,2002(4):73-76.

    [2]李盛成. 住區規劃中的適老化設計對策[J] . 電子制作,2014(7):271.

    [3]胡小清. 城市濱水住區外部環境設計探討[D] .上海:同濟大學 ,2007.

    [4]王江萍. 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 .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5]孫萍. 適宜老年人的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研究[D] . 沈陽:沈陽建筑大學 ,2013.

    [6]王召瀅. 基于情感因素的老年養生居住環境設計研究[D] . 南昌:南昌大學,2009.

    [7]吳晶晶,李曉紅: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趣味性研究[J] . 山西建筑,2013(28):190-191.

    [8]趙曉征. 養老設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國內外老年居住建筑導論[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9]鮑敬雷. 銀潮下我國城市住區戶外空間環境設計策略研究[D] . 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2011.

    第9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公路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經濟建設

    中圖分類號:F54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087-01

    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展項目,能夠有效改善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在影響區域經濟建設的眾多因素中,交通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公路主要是實現人流、物流等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礎性的設施之一。在構建適合海外投資環境以及進行資源開發等諸多的必要性條件之中,公路作為重要的交通項目,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之一。以下是筆者針對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規劃的決策討論。

    一、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

    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相關的系統方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很多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已經不斷成為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新研究的課題,很多發達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專項的研究,主要原因也在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設很可能成為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大陸已經有高速公路建設成功的案例,這也從實際上說明了高速公路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一)高速公路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

    信息產業屬于現今公認的新興產業,能夠有效活躍我國的市場經濟。高速公路以及現代化的管理系統包含有通信系統以及監控系統等相關的內容,電子信息技術已經促進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交通控制等的智能化運輸系統屬于一種跨世紀的發展目標,但是其技術基礎已經較為成熟,目前第一代的智能運輸系統已經逐漸投入市場的運作中,在我國的建設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級的相關公路網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例如,目前已經建立在現代高新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物流系統,能夠逐漸作為西部的現代工業生產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方面的支持,還能夠進而提供更好地服務項目支持,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地相關市場機會。

    (二)公路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圈形成

    首先,國內很多工業方面在選址和物流等方面都依托于路網。工業選址主要需要考慮的因素在于構成物流系統的主要因素,方便快捷是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在實現運輸快速的同時可實現原料的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降低。這些包含的相關因素已經是企業利潤變量的一些自變量,一些同樣成品的價格也會因為消費地的一些運費變化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當代物流產業的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保持準時性和速達性等,這些成為了物流系統發展和壯大的基本要求,并成為了衡量物流系統是否能夠為制造業提供各種服務的基本標準。

    二、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決策和思路

    由于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綜合考量交通發展的狀況,同樣,在發展交通的時候也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系統分析當地經濟發展條件,實現二者協調發展。

    (一)一體化規劃的決策

    公路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因為我國東部和西部的相關耕地質量相差極大。東部主要減少的是一些優質的耕地,但是西部很多區域減少的卻是一些貧瘠的土地,甚至于是一些沙漠土地。因此,公路的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決策思路從本質上說屬于大系統的一種戰略決策思想。如果把公路建設和國土的利用效率等基本的因素加入到經濟的決策過程之中,那么以公路的建設尤其是高等級的公路的建設的方法,來不斷推動西部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改變西部經濟發展狀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思路。

    (二)公路建設規劃方案

    1.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以地方性為主而國家性為輔,地方的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是抓好國道主干線的建設,并且帶動區域的整個公路網的相關配套建設。公路建設需要和相關的物流系統以及人們的生活等密切相關,因而需要作為一個系統的方案進行研究和規劃。有關方面需要構建高效的物流系統。在構建高效的物流系統中,要想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提高物流的效率,進而需要提升公路以及物流設施的相關質量建設。因此,需要不斷發展區域范圍之內的電子信息技術,提升物流企業的相關計算機利用率,這是使得物流企業以及貨主之間成功進行電子數據交換的重要方式以及提升公路的相關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區域性的物流系統使用電子信息技術來作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所支持的相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形成新的交流圈的重要方式,也能夠為工業的選址創造一些新的條件。除此之外,這種高效物流系統的形成過程還能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

    2.對于公路建設規劃方案的系統性建設還需要構建較高質量的生活標準。高質量的生活標準主要是指和人們出行密切相關的一些生活質量水準,一些城市化的人口現象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根據我國的國土面積和構成情況,公路網絡的建設能夠促進衛星城市的形成,其能夠形成的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范圍之內的交流圈,為城市化的發展創造相關的條件,進而幫助地區實現引進海外資金來建造公路基礎設施條件建設的重要條件。最后,在進行公路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建造高級的公路網絡。在一些特殊地區,公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為:區域之間和都市經濟和合作通道的建立、區域公路的客貨運輸的相關特性和距離以及公路貨物運輸和鐵路運輸、海上運輸的聯系加強。具有高質量的公路網建設還能夠創造出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機遇,逐漸強化國土干線軸中多余的相關結構,并且能夠提高抗擊旱災的相關能力。另外,高質量的公路網還能夠對于改善大都市圈或者是一些區域之間的過度性依賴,有利于逐步促進區域衛星城市不斷形成。

    (三)公路網密度問題

    我國很多相關方面的專家在對于公路網的合理密度等問題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其主要的目標是集中于建設資金方面以及交通需求和服務水平的問題等。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著梯度的相關特征,這表明了全國性的經濟發展呈現著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另外,我國在中西部經濟發展的相關方針的指引之下,經濟的發展重點已經逐漸向西部轉移,然而中西部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之下。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我國一些地區可能具備一些跳躍式的發展戰略條件。因此,為了避免投資的過程中過于分散并且促進一些區域的優先發展,需要為某些區域引入海外資本,并且進行工業的選址以及區域之間實現合作的目標,為促進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主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在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將一些相鄰的區域來作為實現共同合作目標的重要發展區域,實現區域資源共享以及基礎設施的共用等。

    總之,交通設施和條件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有著極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問題,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建設意義。筆者在本文中主要討論了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決策思路等問題,希望能夠為有效促進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 楊 苗.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評價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21).

    [2] 程 進,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評價[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小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怡红院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a一级试看片|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