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蠶絲工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的求學之路談不上坎坷,但是卻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最初的大學生活是在東吳大學醫學預科班度過的,由于參與反對校醫打人的一次風潮被學校暗示轉學,此后轉入燕京大學。至于選擇社會學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大革命失敗,軍閥之間混戰,社會文化方面的交鋒很厲害。他抱著了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的想法選擇了社會學。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得到吳文藻老師的大力栽培,并為其定下了將來出國留學的計劃。燕京大學畢業后,進入清華社會學與人類學系的研究生院讀書,畢業后考取公費留學的機會。1936年他只身前往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師從著名的社會學家馬林諾斯基,兩年后獲得博士學位。
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是跟史祿國教授學習的。史祿國一心想把培養成自己的學生,后來由于情況不允許,他同意在清華學習告一段落后到英國學習深造。但是史祿國堅持讓在國內做一年社會調查,然后帶上材料出國留學。史祿國是個俄國人,他害怕出國后,在同行面前丟了自己的臉,于是他堅持讓在國內做調查。通俗點講,就是要給再補補課。帶著新婚妻子王同惠來到廣西瑤山做調查,調查過程中誤踏虎阱,腰腿受傷。王同惠出外尋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這次瑤山調查以失敗告終。傷愈后,他回到農村的老家休養。在姐姐的介紹下來到江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查,之后他帶著這些調查資料來到英國,最終整理而成《江村經濟》,并成為他的博士畢業論文。
二、《江村經濟》的寫作背景及繅絲業改革
作者以長江下游、太湖東南岸一個名叫開弦弓的村為背景,描述了這個村子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書。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從而折射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遷過程,表達了作者愛國愛民的感情。企圖通過這種客觀的調查,發現中國農村的問題所在,從而對未來農村變遷和發展提供依據。
當時國際大的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工業的發展,國際間工業競爭能力的加強。中國的生絲由于工藝的落后,失去競爭的實力而導致價格下滑。對于一個以繅絲為副業的農村來說,就意味著收入的下降以及農民生活更加困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要么放棄生絲的生產,要么改進繅絲技術實行技術改革,發展農村工業企業。由于人均耕地面積有限,光靠耕地是不能解決百姓的基本生活問題。盡管繅絲業收入下滑,畢竟能給農民增加一些收入,再加上婦女勞動力相對富余,農民根本不可能放棄僅有的副業。只要能增加收入,農民還是支持繅絲業改革,盡管他們對改革沒有多少知識。
繅絲技術改革的必要性。在江村一戶農民一年的支出大約200元,而耕地帶給他們(非佃農)的余糧收入只有68.4元。如果沒有任何副業收入,農民每年就要虧空131.6元。這對農民來,說負擔太重了。也就是說,在這里光靠耕地是不能生存的。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養蠶繅絲成了該村的主要副業。家庭繅絲業不僅解決了農民日常必需品、禮節性費用、生產資金和地租、稅的問題??壗z業的存在不是可有可無的,在當地農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世界經濟的衰退,加上日本率先開始繅絲業的技術革新,對歐美生絲市場的壟斷,這給技術落后的中國繅絲業沖擊是非常大的。表現為價格下跌,農民生計難以維持。作者看到了后者,對世界經濟衰退認識不足。所以,在改革者看來技術進步成了主要環節。改革者企圖通過技術的進步、提高生絲質量,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企業設在哪又是一個問題。在改革者看來,為了能改變農民的生活處境,把工廠建在農村是最好的辦法。作者提出“如果我們把工業從農村引向別的地方,像很多工業家所做的那樣,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農民實際上就會挨餓”,“我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引進科學的生產技術和組織以合作為原則的新工業,來復興鄉村經濟”。
生絲價格低落及貧困的加劇,使人們已經清楚了技術的重要性。但是農民本身沒有文化又不掌握技術,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靠農民自己是行不通的。蠶絲業改革的號角是由江蘇女子蠶業學校吹響的。日本繅絲技術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相應開設了一些蠶業技術學校。但是,當這些先進的技術不能為群眾所掌握的時候,學校的技術傳播功能似乎失去了作用。改革者看到了掌握技術的人沒有實踐的機會,而需要技術的人又不掌握知識。為了能把知識技術應用與社會實踐,應用到農民致富的過程中去,蠶絲業的改革開始了。作為搭建學校與農民之間橋梁的當地領導者起了關鍵的作用。為了改變農民靠自然生產生絲的狀況,村長提議在村里建立一個教學中心傳授養蠶和繅絲技術,而蠶業學校的校長也想為改革繅絲工業傳統技術開辦一個推廣部門。由于村長在村中的威信,自然充當了橋梁的作用。雖然農民對這種改革的知識了解甚少,對新生事物缺乏判斷能力,但農民隱約知道這種改革對自己有利,只要能增加收入,農民是愿意接受改革的,這就為繅絲業改革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改革的過程中農民親身體會到技術帶來的利益。傳統的養蠶方法致使蠶的存活率很低并且吐絲量減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蠶的病毒沒有很好地防控,病毒傳播所致。為了提高蠶的存活率,蠶業學校從供應農民滅菌蠶種開始,到派人指導農民防止蠶病、控制溫度和濕度等做法,蠶繭的產量比傳統的方法養殖增加了40%多。技術與實踐的結合得到了農民的認可,養蠶試驗取得了成功。這種成功能不能帶給農民收入上的驚喜關鍵還要看繅絲工廠。為了解決農民傳統的手工繅絲出現的生絲易斷、粗細不均等質量問題,改革者試圖從改良家庭繅絲機器的辦法來解決,最后發現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要想生絲達到出口標準水平,必須采用蒸汽引擎為動力的工業系統,打破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生產方式。經過各種努力,直到1935年裝備了新機器之后才獲得了改革的成功。
三、繅絲業改革為什么沒有改變農民貧困的狀況
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并沒有因此給農民帶來寬裕的生活。原因大概有一下幾點:
1,改革者沒有教給農民改革的知識,農民對改革沒有足夠的認識。改革者的意圖是通過改革繅絲業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從而發展農村工業經濟。這對江浙的農村來說是一項創新的舉措。但是,對于廣大的農民來說,由于文化水平太低、目光短淺,農民對改革只從是否獲得直接的紅利來考慮的。農民不懂得這種股份制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更不懂得企業的管理,也不明白企業的前途在哪里。一旦他們沒有看到紅利的存在,便成為改革的阻力。這不僅是改革者的悲哀,更是農民無知的體現。從文章我們看出,農民獲利第二年蠶繭供應數量的增加,以后卻在不斷地減少,獲利與否成了農民支持改革與否的直接標準。改革者在改革前應該先教育人,否則改革的受益人往往會成為改革的阻力。改革到了后來,農民支持的力度是很小的。從交納股金和供給蠶繭的數量明顯地體現出來。農民寧可把繭賣到外面去,或者自己維持家庭手工繅絲,也不愿意供給工廠。因此,農民對改革是持不信任的態度。
2、改革者沒有把握好市場行情。.改革中工廠的確生產出質量很好的絲,但是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厲害,改革者缺乏把握市場行情的經驗,好的生絲往往賣不出好的價錢,這給農民實際上帶來了損失。
3、貸款利息負擔太重.在政府的支持下,農村銀行雖然提供了低息的貸款,但是由于農民資金的短缺,貸款成了主要的資金來源。每年大量的利息支出也給企業帶來了難以翻身的負擔。作者舉出1929-1931年借款利息都在五千元至四千元不等,這些數字在今天看來不算大,但在當時確實是數額不小。如果農民入股多一點,蠶繭供應量大一點,對企業來說負擔會小很多。個人認為農民對企業的支持是不夠的。
4、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對中國繅絲業的影響。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后,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幸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江村繅絲業在1929-1930年出現盈利跟日本經濟危機是有直接關系的,中國繅絲業在夾縫中獲得喘息的機會。但是從1931年開始,日本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制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制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于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后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正是在這個國際背景下,中國的繅絲業出現下滑。此時江村的繅絲業改革即使得到農民大力支持,虧損的情況也是難以避免的。
四、讀《江村經濟》的啟示
1、農村土地所有制的改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富裕問題
在《江村經濟》中,我們了解到,當時就土地占有方式來看,農村中可分為完全土地所有者、不在地主、佃農、雇工和承租人幾類人。不在地主和雇工分別獲得固定地租和工資,收成的好壞并不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承租人、佃農和完全土地所有者卻承擔著耕種的風險,一旦收成不好,佃農和承租人的境遇是很難過的,完全土地所有者也可能出現借高利貸的情況,從而喪失自己對田底的所有權。完全土地所有者只是向政府交納土地稅,負擔比承租人和佃農情況要好,但是他們除了自給的糧食外,余糧出售都不足以維持生活,還要做一些副業來填補虧空。可見改變農村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是改變農民命運的有效辦法。按照改革者的設想,應該在農村中發展鄉村經濟也就是發展鄉村工業來拯救農民。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認識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如今農村已經普遍實行了,農民成了自己承包土地的主人。國家對農民耕種土地免除了各種稅收,還給農民耕種土地以獎勵措施。這些惠農措施的實行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光靠種地能使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嗎?恐怕不行。在中國還沒有聽說哪個地方的農民單是靠種地發家致富的。國家應該讓農民享有和城市人一樣的生存環境和待遇。土地只是農民謀生的手段,但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如果農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福利政策,解決了他們看病養老的后顧之憂,農民的日子是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所以,農村土地所有制的改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富裕問題,關鍵要靠國家對農民福利政策的落實,真正使農民享有國民待遇,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2、農村經濟的發展靠農村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農村的發展體現在農民素質的提高、村容村貌的改變和農村經濟的繁榮。農村經濟的繁榮,農業是處于基礎的地位。除了農業外,農村要大力發展服務行業,交通運輸業和農產品加工工業,這不僅對解決農村勞動力富余問題,而且對增加農民收入、繁榮市場、活躍經濟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義。經濟是基礎,農民手里有錢之后,就要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農民素質的提高關鍵靠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農村教師待遇的提高是吸引人才的關鍵。所以,農村要通過發展多種產業把經濟搞上去,經濟的發展才能帶動農村民主進程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
3、改變農村狀況從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入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要求有統一的市場,商品要流通,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要求順暢地流動,要求城鄉一體。所以,我們要打破原有的城鄉壁壘,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順應經濟體制的要求。如前所述,城市化與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伴生發展的兩種現象,而我國由于特定的國情和政策的選擇,使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在城鄉結構方面,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合理轉移,選擇符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加快城市化建設的進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國完成經濟體制轉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保證。